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航空维修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前言: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绿色航空成为当下航空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绿色航空注重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现阶段航空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从而保证航空业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航空业的绿色发展,还要注重维修的绿色发展,通过绿色维修发展,可以增强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航空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绿色航空和维修发展应用成为当下航空业发展的主题,如何把握绿色发展的关键要素,制定有效地发展对策,成为绿色航空在维修发展中应用的重要内容。
一、绿色航空和维修发展应用的若干问题分析
绿色航空和维修发展应用于航空业当中,注重从飞机机电系统、控制系统、液压系统角度出发,保证飞机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符合绿色航空和维修发展应用需要。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下面分析中看出:
(一)机电系统发展应用的问题
绿色航空和维修发展在机电系统发展中的应用,注重实现飞机能量传递系统能够保证飞机稳定、可靠飞行的目标。飞机机电系统是飞机飞行的基础设施,也是实现航空任务的重要保证。飞机机电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实现综合化、多电化、智能化的发展目标,但是结合当下技术手段来看,距离这一目标尚存在一定的差距[1]。
(二)控制系统发展应用问题
绿色航空和维修发展在控制系统发展中应用,注重对主动控制技术和电传控制系统进行应用,能够以新的飞行控制方式,实现绿色航空和维修的发展目标。目前控制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首先在性能控制和管理方面,要求控制具有综合化的发展特征;其次,在控制过程中,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发展目标。控制系统的新需要,是绿色航空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难题[2]。这一过程中,如何将自主控制技术、综合飞行技术、变体飞机控制技术进行应用,是推进控制系统朝着绿色航空方向发展的关键。但是在实现过程中,仍旧面临较大的问题。
(三)液压系统
液压系统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主要以34.5MPa液压系统为主,这一系统具有相对优秀的性能。但是在可靠性、作动器刚性、管道疲劳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同时,这一液压系统使用寿命较低,维修较为困难。到了21世纪,节能型液压系统成为航空业发展考虑的重要议题,这也是绿色航空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例如德国HAWA公司推出了紧凑式泵站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减少CO2的排放量,能够更好地实现节能目标[3]。由此可见,液压系统在新的发展时期,节能性和环保性成为绿色航空和维修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装备绿色维修技术,成为液压系统维修面临的一个突出性问题。这一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热喷涂技术、激光熔覆技术、气相沉积技术等,能够在维修过程中,实现对产品的优化和改造,并能够对报废产品进行有效回收利用。
二、绿色航空和维修发展应用的思考
绿色航空和维修发展应用,成为当下航空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结合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绿色航空和维修发展应注重把握以下几点内容:
首先,绿色航空和维修发展要注重对驱动因素进行把握。航空业发展过程中,降低其成本以及加强环境保护,成为其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过程中,绿色航空和维修发展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并且可以增强对报废产品的回收利用,从而使航空业可以持续性发展[4]。
其次,飞机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发动机、燃油、电气、应急能源进行有效控制,保证飞机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航空业发展过程中,安全性也是航空业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绿色航空和维修发展能够增强飞机的性能,提升飞机飞行的稳定性,从而保证飞机飞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避免事故发生。
再次,绿色航空和绿色维修发展时,飞机控制技术是现阶段航空技术发展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先进的飞行控制技术应用,能够保证飞机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并在执行任务以及作战过程中,能够具有较强的效率和生存力。绿色航空及绿色维修发展,符合这一需要。
最后,装备绿色维修及再制造可以对能源、资源进行节约,减少航空业对环境的污染。绿色维修理念的应用和发展,可以对飞机使用寿命进行较好的管理,能够推进绿色维修人的培养,从而提升飞机维修技术水平,在解决飞机问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束语: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绿色航空和绿色维修理论的发展,有效地推进了与航空业有关的产业变革和发展。航空业未来发展,注重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提升飞机的使用寿命,增强飞机的性能,从而推进航空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立足于航空业发展现状,对现阶段航空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满足航空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明,蔡增杰,朱武峰. 从绿色航空试论飞机系统的发展趋向和几点思考[J]. 液压气动与密封,2012,10:1-5.
近年来,西安航空职工大学试飞院工学院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专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对用人市场的充分调研,结合试飞院行业性质特点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培养的毕业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赞扬,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只有在对航空机电维修专业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方面有所创新,坚持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确保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教育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我们学院高职教育近几年发展的基础上,针对特色专业的发展,谈几点看法。
1 坚持并优化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培养目标
我们学院制定的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航空机械、电子设备的维护、维修技能,初步掌握航空机械、电子设备故障的分析、排故方案设计及实施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服务面向军队装备系统和国防工业系统等相关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以及民航系统的相关单位,从事航空机械、电子设备维护和管理。根据近几年民航的迅速发展和我们学院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生应聘去向,培养目标有所调整,重点向民航系统倾斜。
学院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航空机电维修技能人才培养特点,教学要求加大实验、实践、实训比例,教学内容主动契合航空机电维修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民航及航空维修的发展。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定位准确,有利于专业建设的持续性发展,应继续坚持和进一步优化。
2 优化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管理
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向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针对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对实践课程要求较高,应继续完善以综合实习、课程实习、维修实习及专业实践技能鉴定为主线的实践环节,编写完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及讲义。在实践课程的组织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每个实习环节都具有针对性,能够解决以后工作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例如维修实习以飞行的四个阶段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飞行前、飞行后、再次机务出动准备及机械日的具体工作,再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维修实习的内容,Et后学生在机场实际工作时就能明确机务维护的各个环节,较快的进入适应工作环境。在实践课程的考核中,尽量模拟机务维护的实际情况,设置可恢复性故障,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实践课程的教学和考核的操作性进一步增强,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
根据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培养目标和生源实际情况,逐步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切实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客观的试题库,避免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情况发生,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
3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近几年,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发展较快,为适应用人单位及市场需求,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更新的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实用知识和前沿知识,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例如,在航空机电维修专业航电方向增加了《雷达原理》、微波通讯》两门理论课程,并相应增加了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对飞机雷达系统及通讯系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满足了民航系统对机务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的竞争力。
同时应根据国家民航执照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在以后的考证过程中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岗位竞争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潜力。目前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航空机电维修专业规划教材满足了这一要求,学院教学内容应参考这套教材,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学院在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机械方向选用了《航空材料》、《飞机构造》两门教材,并将增加《航空电气技术》课程的设置。通过这些调整,满足了学生参加资格考试的需求,同时弥补了机械方向专业学生对航空电气基本知识缺乏的客观现实。
4 优化教学队伍及专业管理队伍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良好的配气机构不仅要求气门开启有尽可能大的时面值,而且要求其配气正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发动机性能最佳。在设计中,配气机构的布置与发动机整体结构布置密切相关,要达到总体设计要求,布置紧凑,协调合理。同时提高进、排气工作性能与改善机构动力学特性常常是设计中的主要矛盾。对配气机构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不仅能有效防止机械故障的产生.而且有利于维修方式从定期维修向“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视情维修发展.控制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 国内外对配气机构研究状况
配气机构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配气机构的维修特性,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经济性、动力性和可靠性,并与发动机的噪音与振动有着直接的关系。配气凸轮、气门,气门弹簧是配气机构的心脏,在配气机构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维修特性对机构的充气性能和动力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维护与使用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可靠性及维修特性指标。这些指标不仅包括动力性、经济性,也包括运转性能,如发动机的振动、噪声及排放指标。此外,它对发动机的耐久性和可靠性也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发动机的配气机构维修特性,对发动机的发展格外重要。随着现代航空活塞发动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发动机转速和功率逐渐要求更加安全可靠,配气机构各零件的负荷不断增加,这种由于构件本身弹性所导致的工作异常机械论文,很可能使配气机构正常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发动机不能正常运转。只有在知道了气门及其驱动零件的真实运动和载荷变化情况后,才能对其工作条件和日常维护做出正确结论。
人类对配气凸轮机构的使用要追溯到18世纪,直到19世纪末,对凸轮机构还未曾有过具有详细历史记载的系统研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工业化的逐步发展,对高效的自动机械的需求大大增加。特别是在发动机诞生之后,以发动机为动力的机械逐渐增多,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凸轮机械的重视程度。随着发动机动力机械的逐渐普及和发展,发动机配气机构的特性对工作性能的影响逐步被认识期刊网。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发动机转速增加,配气凸轮乃至配气机构引起的故障日益增多,人们开始对配气机构的深入研究。研究的方法也从经验性的设计过渡到有理论依据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分析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也逐步得到了应用。目前,配气凸轮机构设计己广泛采用各种专用软件借助计算机来完成,用数控机床完成加工。气门和气门座在工作中承受极高的机械负荷、热负荷及腐蚀性气体的冲刷,状态极为不良,因而在工作中磨损比较严重,常造成气门下沉,燃烧室的有害容积增大,使发动机性能变坏,严重时气门一气门座的密封作用失效,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和大修期,因此在发动机配气机构设计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气门和气门座处于燃烧室和气道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油供应,在气门工作表面上不可能形成油膜,从而使摩擦运动产生严重的磨损作用。通过对配气机构的动态模拟可以知道各零件的真实运动情况和载荷变化规律;通过对气门副破坏方式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其规律,以便对气门副材料的选取、表面加工,以及对配气机构的优化和配气间隙的调整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这样既研究了配气机构整体性又研究了配气机构的薄弱环节。
二、配气机构维修诊断特性现状
随着发动机新品种的不断出现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配气机构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据英国发动机工程师和用户协会提供的发动机停机故障表明,造成发动机停机故障的各种原因中,配气机构的故障在发动机的故障中占有比例达11.9%。它也日益引起从事发动机生产、研究和有关教学方面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对于配气机构的零星报导不少,但完整的资料或书刊却未见到。航空配气系统故障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故障的发展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航空的配气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应是针对整个系统的综合诊断。现在已经投入实用的故障监测与诊断系统大多功能单一,系统化、智能化水平低,诊断准确度不高。目前与汽车及船用活塞发动机比较,使用在航空上的活塞发动机较少使用电子控制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测量的参数也较少,维护检修主要依靠维护人员的经验和维护手册提供的排故程序。根据这种情况,航空活塞发动机的配气系统故障诊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结合排故手册和经验丰富的维护人员的排故经验开发采用基于故障树的故障诊断系统,用于日常维护中故障的快速准确的排除。由于发动机自身的工作原理,凸轮与挺柱之间、气门与气门座圈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碰撞作用,配气机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而且机械论文,随着发动机转速不断提提高,配气机构各零件的负荷不断增加,这种由于构件本身弹性所导致的工作异常,很可能使配气机构正常工作遭到严重破坏,例如:凸轮与挺柱之间、气门与气门座圈之间的早期磨损;而且凸轮与挺柱之间的磨损将导致噪声增加,甚至影响换气性能;同时气门与气门座圈过早的磨损现象,会造成气门强度降低,进一步发生气门掉头,气门头与活塞运动干涉产生撞击,最终导致发动机故障。利用试车台测试的大量参数,采集发动机的各种具有某些特征的动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各种分析和处理、区分、识别并确认其异常表现,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潜在的故障,查明其产生原因、发生部位和严重程度,提出针对性的维修措施和处理方法。
航空使用及维修性能指标主要是依据动力性、经济性和废气排放指标。动力性指标主要以输出的有效功率表示,经济性指标主要用燃油消耗率表示,废气排放量指标主要用C0,HC.NO、和碳粒表示。配气机构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各种配气机构中,其主要零件都包括为气门组和气门驱动组。气门组包括气门座、气门、气门导管、气门弹簧及座和锁瓣等,其主要功用是维持气门的关闭。气门驱动组是指从正时齿轮开始至推动气门动作的所有零件,包括凸轮轴,气门挺杆,推杆和摇臂等,其主要功用是定时驱动气门开闭,并保证气门有足够的开度和气门间隙。配气机构的主要作用是按照每个气缸的作功顺序,按时打开和关闭各气缸进气门和排气门,以保证各气缸及时吸入清洁空气和排出废气;同时在压缩和作功行程中维持燃烧室的密封,保证正常工作。实践表明,航空功率下降、排气冒黑烟、燃料消耗率增加等问题均与配气机构的技术状态紧密相关。而配气相位和气门间隙是配气机构技术状态的主要方面,对的工作可靠性能影响极大。由于的转速较高,活塞每一行程所经历的时间极短,如Lycoming四冲程转速20O0r/min时,一个行程时间只有0.01,再加上气门开启有一个过程,气门全开的时间就更短,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使进气充足、排气干净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增加气门开启和时间断面,并充分利用气流的流动惯性以及减少换气过程的损失,从而改善换气质量,提高充气系数,的进气门和排气门都要“早开晚关”,即进气门要在活塞位于上止点前便提前打开,而推迟到下止点后再关闭;排气门都是在活塞移动到下止点前便提前打开,而推迟到上止点后才关闭。表示进、排气门开始开启和关闭终了时刻及其持续过程的曲轴转角机械论文,称为配气相位。它是设计单位经过反复实验而确定的,虽然近年来己可采用计算分析的方法来选择最佳的配气相位,然后经实验验证,但大多数配气相位仍是经过试验确定的。不同型号发动机的,因结构参数不同,配气相位也不同。正确的配气相位应能满足下列要求:(l)良好的充气系数,以保证的动力性;(2)合对于上磨损故障,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对于滑油零部件的磨损故障,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监测与诊断技术体系;而对于气路磨损故障,尚未形成很有效的解决方法。适的充气系数特性,以适应发动机扭矩特性的要求;(3)较小的换气损失,以改善的经济性;(4)必要的燃烧室热气,适当的排气温度,以降低受热零件的热负荷,保证运转的可靠性。由上可见,正确的配气相位是保证气缸内有足够的空气充量,以保证燃油的完全燃烧,使发动机有良好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废气排放为目的。发动机工作时,气门实际开闭的时刻是由凸轮的形状和配气机构各零件的正确装配保证的。在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由于零部件制造偏差、使用过程产生的磨损偏差及修理装配过程各种工艺误差等,一般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规定的配气相位值,如气门间隙调整过小或凸轮外形加工太肥,使气门早开晚关,气门开启延续时间过长期刊网。配气相位误差将导致的动力性下降、经济性变坏及排放恶化。相位差很大时,根本不能起动:严重时造成气门和活塞碰撞,气门杆顶弯、凸轮轴变形及打坏活塞。有资料显示,某系列发动机因配气相位的误差使最大功率下降13%,最大扭矩下降11%,最低燃油消耗率增加19%。我院Lycoming发动机气门的结构形式为顶置式和。气门间隙是指气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气门尾端与摇臂之间留有的一定间隙值。气门间隙的作用是保证气门、推杆等传动杆件受热膨胀时留有余地,当气门在关闭时与气门座紧密贴合,这对发动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其正常工作有很大影响。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配气机构某些零件的磨损和紧固件的松动,气门间隙会发生变化,气门间隙过大会使气门迟开早闭,缩短开放时间,减小开启高度,造成气缸内进气不足,废气排放不彻底,燃烧的准备条件变坏,燃烧不完全,发动机的动力性下降机械论文,起动困难,怠速时发出“哒、哒、哒”气门敲击声。随发动机转速的升高噪声也随之增大,单缸断火试验时声响不变。若气门间隙过小或没有(液压式配气机构除外),当气门及传动杆件受热膨胀后气门杆端抵触摇臂,使气门关闭不严发生漏气,造成气缸压缩压力降低、气门与气门座容易烧损,使发动机起动困难,动力性和经济性下降,排放污染增加。
三、配气机构研究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于专门用于发动机的配气机构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研究
摘要进一步了解配气机构各零件的真实运动情况,气门弹簧的颤振和高次振型时配气机构的异常振动,从而明确机构中的薄弱环节,单质量模型则无能为力。因而随后出现了多质量动力学模型。根据使用者目的的不同,有三质量、四质量、五质量,以至更多质量的模型。多质量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参数的确定、方程的求解等虽然较困难,但它可以分析传动链中的各零件的真实运动规律以及对整个机构的影响,并能计算出气门内、外弹簧圈的大致振动情况,使模拟值更接近实际情况,故近年来多质量模型的应用远比单质量模型的应用广泛。为了进一步提高配气机构动力学模拟精度,有人采用变刚度、变摇臂比进行多质量模型的模拟计算。当然其模拟精度又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多质量动力学模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四、目前在配气机构维修特性方面存在的不足:
课题的难点是收集数据是一项艰难复杂的工作,本身发动机结构复杂,引起失效的原因也复杂。维修特性技术在航空活塞发动机中应用理论体系不完整。磨损机理分析采集数据多为实验得,对于实际使用中以参数变化收据不足。
参考文献
[1]Cessna172R飞机机型培训教材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机务处, 2007
[2]吴增辉编,TB-20飞机发动机构造讲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1990.
[3]莱康明《航空器》主要文献汇编,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机务处编释,1996.
[4]运五(B)型飞机使用维修经验汇编,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适航司,1998.
[5]李柱国编著,机械与诊断,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基础培训教材,中国民航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02.
[7]杨可桢、程光蕴主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8]尚汉翼.配气凸轮机构设计与计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9]TEXTRONLYCOMINGDIRECT DRIVE ENGINE OVERHAULMANUAL, 1999
[10]TEXTRON Lycoming AIRCRAFTENGINES IO-360 PARTS CATALOG ,2005;
[11]TEXTRON Lycoming AIRCRAFTENGINES IO-540 PARTS CATALOG ,2005;
[12]Lycoming Flyer TEXTRON Lycoming, 1996;
[13]TEXTRONLYCOMING SERVICE INSTRUCTION NO.1492C, 2000.
[14]TEXTRONLYCOMING SERVICE INSTRUCTION NO.1193A, 1970
[15]TEXTRON LYCOMING SERVICE LETTER SL - L180B, 2001.
[16]TB20 MAINTENANCE MANUAL EADS SOCOATA,2003;
[17]TEXTRONLycoming Aircraft EnginesOPERATORS MANUAL ,SERIES IO-540,1999;
(二)研究领域: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
(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航空公司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每家公司都是依赖于自己独特的成本管理系统在生存,没有恰当管理水平的航空公司相继被兼并或消失。然而从中国民航几十年的发展来看,缺乏有效的运输成本管理一直是民用航空发展的绊脚石,传统的运输成本管理系统在航空业的实际应用中己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及时地对传统运输成本管理系统进行功能补充和完善发展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文旨在分析航空公司运输成本的概念、构成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航空公司运输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加强我国航空公司运输成本管理的系列措施。
(四)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目前理论界单独针对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的研究还很少,一般是在研究民用航空成本管理时有所提及。针对该问题,一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提出,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缺乏对运输成本管理的全面认识;运输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滞后;成本信息严重扭曲等;有鉴于此,部分学者认为,要提高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水平,需要培养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大力加强民用航空成本的系统管理,等等。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航空公司为了在竞争中保持正常的利润水平,必须从降低航空公司本身的运营成本入手,而以低成本、低票价为特点的廉价航空公司模式正是航空公司进行有效成本管理,取得巨大成功的有力证明。
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关航空公司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将不断与实践结合,其未来的研究将转向成本控制领域。
二、设计(论文)研究的内容
(一)重点解决的问题:
1.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加强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二)拟开展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
1.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理论概述
1.1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的概念
1.2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的构成
1.3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的影响因素
1.4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的特征
2.加强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的意义
2. 1有利于促进航空公司内部成本目标的贯彻落实
2.2有利于提供准确的运输成本信息
2.3有利于改善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现状
2.4有利于民用航空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3.目前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3.2. 运输成本管理模式单一化
3.3局限于过程控制,缺乏对成本动因的分析
3.4局限于单项活动的成本控制,缺乏全局意识
3.5局限于运输领域,忽视对外部环境的分析
4.加强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成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4.1强化成本意识,实行全员成本管理
4.2优化航线网络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运输环节
4.3减少运输事故损失
4.4统筹规划,降低燃油消耗
4.5提高飞机技术状况,降低维修费用
4.6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成本核算机制
(三)本设计(论文)预期取得的成果:
撰写出符合规定的毕业论文
四、需要阅读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要求是近5年的,且j类文献不少于5个)
[1]杨春福.财务管理[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XX,6:97-98
[2]谢获宝.成本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创新[j].商业时代,XX,25(2): 91-93.
[3]夏云宽.战略成本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XX,8:15-16
[4]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XX,9:21-23
[5]吴彦龙.成本管理规范操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XX,11:48-51
[6]刘乃歌.浅析战略成本管理[j].管理与财富,XX,134(1):119-121
[7]翟铮,肖生苓.现代物流成本的管理的应用研究[j].森林工程,XX,254(7):45-46
[8]田红春.论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财经界,XX,132(3):85-86.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216-01
航空领域中的人因失误随着现代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没有消弱,人在维修系统中反而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机械设备先进性的提高,人在操作中的失误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设计、制造、维修和训练都需要更为高超的技能和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因此人因失误成为航空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现今我国工业企业的直接或间接的人因失误高达85%,因此我们着重对航空维修中人因失误及其控制做浅要分析。
一、 航空维修人因失误分析
1. 人因失误的基本特征
人因失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重复性。人因失误不是提前设置好的程序或机械性的运作,因此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态下很可能由于同一个原因导致类似的事故发生;二是引发事故的潜在性。航空工作人员在工作状态下受到外在或内在原因的影响,很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引发事故; 三是可修复性。人因失误由于其主体是高智能的人,工作人员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现有的环境条件对其造成的事故后果及时处理,从而减缓或消除事故后果带来的影响;四是学习能力。人因失误可以根据学习各种技能来增加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 航空维修人因失误的分析
航空维修中人因失误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是违规。据调查航空维修人因失误中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违反规定而引起高达45%,由此可见,违规是人因失误的主要原因;二是知识技能缺乏。现今我国航空维修对于维修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维修人员不仅仅需要巩固传统的维修知识与技能,还需紧跟时代的步伐,接受新的维修技能,从而增加自身的综合判断能力,降低其在维修过程中的事故概率;三是监管不到位。维修人因失误发生概率不断上升,监管不到位导致维修人员违规操作,增加人因失误的概率;四是维修文件不规范。维修文件是维修人员工作时的基本依据,维修文件的不完善或错误直接导致维修人员的错误操作,从而造成安全事故;五是设备工具的不健全。维修工具是维修工作的基本设施,一个先进的、健全的设备工具是维修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避免维修人员在缺乏工具设备或设备质量问题的环境下选择其它途径,从而埋下安全隐患;六是维修环境的不达标。良好的维修环境是提高维修人员工作效率的必备条件,反之亦然。例如通风、照明等环境因素不达标,不仅仅可能造成航空事故的发生,还有可能危机维修人员的生命安全等。
二、 航空维修人因失误控制的有效措施
1. 优化维修环境,提供全面的维修设备工具
改善航空维修环境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维修工作人员的工作现场的清洁状态,将该环境中的设备工具归纳整理,放置在规定的固定位置,并保持现场的干净,对不相干的设备工具进行清理,对不符合规范的维修设备工具进行维修或更换;另一方面是优化维修故障制度,维修文件,将其较为专业的维修术语尽可能转化成简单明了的看图说话,甚至让初学者能够根据操作图片“对症下药”,并对故障进行正确维修;第三方面是维护维修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例如在湿度、温度和空气质量等方面得到保证,在保证维修人员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促进其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工作,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降低维修人因失误的概率。
2. 提高航空维修人员的综合素养
航空维修人因失误很大程度上源于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达标引起,而提升航空维修人员综合素养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案一方面是建立系统的培育与教育机构,针对航空维修所需的技能人才进行专项培训。航空维修教育与培训机构要针对不同阶层的员工进行培训及再教育,并针对该机构建立系统的监管体系与制度,确保该教育与培训机构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对维修人员要定期进行考核,确保该职员的专业水平,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定出定期培训,针对具有潜力的员工着重进行设计方面的培训,建立针对性强的培训机构,从而实现提升整体维修人员的综合技能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是从社会上招聘一些高技能和设计方面的人才,提高对维修人员的要求,经过层层考核,选拔出符合航空维修企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这些主干人才组建自己的团队,从而整体上提升维修人员的综合素养,降低人因失误的概率。
3. 优化管理制度与落实
人因失误的概率持续不降,很大原因源于管理层的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存在安全漏洞,从而引发维修事故,通过不断改进、优化管理与制度,虽然该改进短期内不能见效,但是却从根本上降低航空维修人员因个人失误造成维修事故。管理体系的优化手下要在航空全体员工心中建立人因失误的严重性,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严格规范维修操作规程,培养员工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心理与技能双重要求下进行维修工作;其次是重视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不仅仅是管理人员的重视,维修人员也应该意识到自身安全的重要性,工作期间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佩戴安全设施,管理人员也应该随时监督维修人员安全设备佩戴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考核,对维修现场也要不断排除安全隐患,尽可能保证维修人员的人生安全;再次是做到责权分明、责任到人,硬性增加维修员工的责任感;最后是质检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随时监管维修人员的工作,建立自检、互检和专检三项检查制度,保证其规范化操作和维修产品的质量,从而降低维修事故的发生概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航空维修人因失误是其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人因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首先分析人因失误的特征及在航空维修领域中的主要诱因,主要从环境与设备、综合素养和管理制度三方面提出对其控制的具体方案,从而降低在航空维修领域中人因失误发生的概率,并提升我国航空维修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航空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伟.航空维修人为失误分析及控制[J].科技风.2013(18).
主管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工业一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洛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637X
国内刊号:41-1227/T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0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中图分类号:E24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Researching and mastering the rule of aviation ammunition spares is meaningful for conducting the logistics support work of aviation ammunition spares. Based on this, dynamic gray forecast model is researched and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consumption forecast of some aviation ammunition spares. Practice and theory prove that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dynamic gray forecast mode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ypical gray model because upgraded data are real-timely added into the system to promote the whiteness of gray region. It indicates that the theory of dynamic gray forecast model correct, its precision is qualified and can meet the need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MATLAB is used as the assistant tool which makes the prediction more easier and reduces lots of workload.
Key works: aviation ammunition spares; consumption rule; dynamic gray forecast model; MATLAB
0 引 言
航空药维修器材是航空弹药及其保障装备所需的元器件、零件、组件或部件等的统称,是部队“两成两力”(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的物质基础,是保障装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提高装备再生能力的有效保证,对装备平时、战时保障都有深远影响。现代战争具有爆发时间短、对抗强度大、破坏性强等突出特点,器材消耗量日益剧增,品种日趋复杂,从经典的战例可以看出战争对维修器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依赖性。掌握并遵循航空弹药维修器材消耗规律,从而精确、及时、高效完成航空弹药维修器材保障工作,实现武器装备“战力再生”,保持和恢复部队战斗力,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1]。
1 动态灰色理论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1982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来的,为未来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它是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延伸到社会、经济的产物,也是自动控制科学与运筹学的数学方法相结合的结果。灰色系统拟合与预测的信息特性是灰色残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2]。灰色系统分析特别还适用于统计信息量少,其他方法无法进行分析的问题。灰色系统理论对数据的处理通常采用累加或累减生成方法,使无序数据列转化为有序数据列,使生成数据列适宜微分方程建模。这种使系统信息由不确知到确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使系统由“灰”变“白”。
1.1 灰色GM1,1模型的建立
灰色GM1,1预测模型定义如图1所示。
这种方法不需要很多样本数据,只须知道连续几年的消耗情况,对预测结果可做精度验证。
1.2 动态灰色模型的建立
应用传统的GM1,1灰色理论建立模型之后,模型参数a与b一经算出就固定了,不会再随计算数值而改变。随着模型更新和发展,需要持续地增加新数据并同时筛除老旧数据,形成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使得模型序列能够准确地表征模型当前状态。传统灰色预测模型的改进方法很多,在此,引入动态灰色模型的概念,对传统GM1,1模型进行改进[4]。
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的预测步骤为:
(4)输出预测结果。
2 应用实例分析
经调研,搜集到某型航空弹药的某种维修器材2006年至2015年的消耗量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运用灰色预测法预测该备件的消耗量。
(1)利用GM1,1计算预测值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
根据10年的统计数据,构建原始序列:
对原始序列进行数据累加生成,得:
通过MATLAB绘制出累加序列的曲线图,如图2所示。
根据式(5)求出累加以后的值,并对其进行累减还原得到预测值。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对比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传统的GM1,1模型,对于短期的器材消耗,能够较好地反映消耗的趋势。但是随着时间序列的加长,消耗数据的不断增多,传统模型受干扰成分变大,不稳定因素影响变大,数据开始发散。此时模型已经不能很好地反映航空弹药维修器材的消耗趋势,需要实时地对模型进行改正。
(2)利用动态灰色模型计算预测值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
GM1,1模型以10年所有的消耗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模型,现以5维数据为基础,建立动态灰色模型。根据建模思想,将前5期数据进行建模,预测第6期数据,然后将其替换第1期数据,再次建模,预测下一期,以此类推。
通过动态灰色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对比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通过引入新的信息,替代时间间隔较长的数据序列,模型的精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预测值更为接近真实的消耗情况。通过图3可以看出,改进后模型的预测值起伏变小,且消耗趋势与观测值更为接近。
3 模型检验
要对灰色模型进行检验,主要是进行后验差检验,检验指标有后验算方差比值C和小误差概率p。
评定一个预测模型的好坏,C值越小越好,一般要求C小于0.35,最大不超过0.65。预测模型精度评定的另一个指标为小误差概率p,p值越大越好,一般要求p大于0.95,不得小于0.7[5]。参照p与C的大小,可将精度分为4个根据MATLAB运行结果,P=1,C=0.1466,预测精度为1级,因此可以看出动态灰色模型在航空弹药维修器材消耗预测上具有较高的精度。
4 结束语
传统的GM1,1模型具有建模“少信息、规律性强”的优c,但预测精度随预测步长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对一个系统来说,随时间的推移,未来的一些扰动因素将不断进入系统而对其施加影响,用之进行长期预测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偏差。而且信息逐渐老化,不能真实反映系统目前状态,所以建立模型时需要进行信息的新陈代谢。动态灰色系统实时地加入新的信息,淘汰旧的信息,不仅可以突出系统最新的变化趋势,而且可以消除预测模型的噪声污染,对预测精度的提高也具有较好的作用。
本文将动态灰色模型应用于航空弹药维修器材消耗规律的预测,实现结果分析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表明动态灰色模型理论正确,精度合格,能够满足实际器材消耗规律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任敏,陈全庆,沈震,等. 备件供应学[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2] 邓聚龙. 灰预测与灰决策[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随着航空产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内航空产业结构也在逐渐调整,航空维修业务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这有利于航空企业的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飞机维修的现状以及3D打印技术在航空领域和飞机维修业务上的应用情况,本文首先对我国飞机维修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对3D打印技术的应用给飞机维修行业带来的影响以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优势进行了研究,最后指出了3D打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这为3D打印技术更好的应用到飞机维修行业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1.我国飞机维修现状概述
飞机维修的早期理念是发生事故以后对飞机故障进行处理,慢慢发展为“预防为主”。因此,飞机维修也被分为了两种:预防性维修和修复性维修,由于维修技术的限制,传统的飞机维修为了达到把危险消除在地面上,满足无外来物、无锈蚀油垢、无缺陷、无故障“四无”的要求,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这种做法虽然保障了飞行的安全[1],但是带来了高昂的维修保养费用,特别是频繁的分解、检查会影响飞机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也会存在人为破坏飞机零部件的现象以及材料浪费的现象。特别是在处理标准零件和部分零件时,不能正确判断报废品和可使用品的界限,造成了材料的浪费。有些维修人员为了减少责任,在维修时都使用新的零部件,这些行为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航材浪费,还提高了飞机的维修成本。
2.应用3D打印技术给我国飞机维修带来的影响
3D 打印技术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是一种增材制造技术[2],其基本原理是将通过扫描或设计得到的 3D 物体的模型切割成无数非常薄的剖面,然后逐层生产并按原位置叠加到一起,最终得到与设计图纸一模一样的三维物体。该技术最早应用于航空领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后3D打印技术逐渐体现出了使零件轻量化,节省材料的优点,在航空领域零部件生产制造方面的应用逐渐广泛。美国波音公司已经在飞机上使用了3D 打印技术生产的2万多个零部件,GE 航空集团也非常看好3D打印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前景,已经采用3D打印技术生产了LEAP 喷气引擎喷嘴、喷气涡轮的冷却罩等飞机部件,大大减少了零件的个数和部件的整体重量。由于3D打印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时间还比较短,在金属构件制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还不能使用3D打印技术为飞机提供满足标准的受力构件。
3.3D打印技术的应用优势分析
3D打印技术在飞机零部件制造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降低人员技能要求
3D 打印技术大大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只要操作人员能够使用软件和计算机就能够按照既定的步骤生产飞机零部件,这极大的缩短了操作人员的培训时间,增加了工作人员的选择范围,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入行门槛。
3.2大幅节省原材料
3D 打印技术采用的是增材制造原理,它不需要向传统零部件加工那样经过切割、磨削、腐蚀等工序流程,减少了这些流程中对航材的浪费,基本能够做到“按需取材”,大大的节省了原材料,减少了航材废料,提高了航材的使用效率。例如,使用传统制造技术生产某型飞机的风扇叶片,材料利用率仅有 7%左右,而 3D 打印技术可将材料利用率提高到 80%以上[3]。
3.3更易实现复杂加工
3D打印技术弱化了传统加工工艺中对加工工具和模具的依赖程度,更容易实现对一些想象中的零部件以及复杂结构的零部件的加工,因此,使用3D打印技术只需要注意要加工的飞机零部件的材料和部件尺寸即可。
3.4有效控制制造成本
3D打印技术在控制生产制造成本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优势,因为他不需要复杂的生产制造流程、高水平的技术员以及配套的生产制造工具,只需要熟悉软件和计算机即可,还能够实现复杂工件的一次成型,减少不必要的焊接、组装、固定等工序,大大的减少制造成本。
3.5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在传统的零部件生产制造过程中,必须要经过部件建构设计、生产部件模具、加工零件、焊接组合零件等多个工序,这会极大的延缓零部件的交付时间,而3D打印技术避开了这些繁琐的步骤,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3.6精确复制原物
3D打印技术在复制原物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只要知道物体扫描坐标或者模型数据,就能够生产出和原物一样的零部件,这在标准件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4.飞机维修领域应用3D打印技术的趋势分析
1 技术部内部管理现状
技术部目前分为三个管理单元,工程技术管理单元、动力装置管理单元和可靠性管理单元,这三个单元共同支撑整个技术部的工程管理工作。技术部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基本满足包括工程文件评估处理、工程调查、维修资料管理、可靠性管理、技术构型管理和技术支援在内的各类工作需求。
虽然经过多年积累,技术部在工程管理各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各类工作进一步细化、工程风险进一步降低,但在管理思路和具体工作内容方面依然不够细化,还存在一些不足。在新的2014年计划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点进而带动整体工程能力的提升:
①工程管理本身全面引入项目管理理念,提升工作执行力和效率;②各类工程文件的评估规范与个人评估能力的提升;③机队普遍性故障与结构问题的分析和预防能力的提升;④航空业新技术信息获取与应用;⑤更加积极获取并分析国内外航空维修类信息,参与国内外工程维修类研讨会,提升山航工程在业内的形象,扩大山航声音。
2 针对不足提出的解决对策
工程管理本身全面引入项目管理理念,提升工作执行力和效率。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是该部门所有活动的基础,一个部门的运作是否高效、行动是否合理都是管理好坏的最直接体现。通过这些年技术部的自我调整与优化,内部管理可以说基本实现文实相符和文文相符。但有很多时候还存在管理不够细化的地方,这么多年的实际工作表明,同样一件事情,如果从一开始将后续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细节、特例和问题尽可能讨论清楚,则所有参与人员在后续工作中会明确在每一个阶段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工作,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整个项目也能够从始至终比较顺畅的完成,即使中间出现了前期没有讨论到的意外情况由于前期人员职责明确和准备工作充分,也能快速由正确的人员找到突破口解决。反之,如果一开始只是制订了一个大概原则而没有细节,则具体的执行人员就会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遇到意外问题不知由谁解决,互相推诿扯皮,甚至会出现方向性错误。细节才能决定每个阶段最终成果,而每个阶段成果的好坏最终会决定整个项目的成败。若技术部中自上到下所有人都养成细节意识,整体上就会产生一支令人刮目相看的高素质高效率高可靠性队伍,其整体工程能力也会上升一个台阶。技术部目前管理工作中确实存在细节缺失的情况,其主要体现在:
2.1 多头指挥导致部分员工分工不甚合理
不能只是片面要求员工要多奉献,多干活,其实有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创造出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氛围,员工如果可以顺畅解决问题而不是羁绊于问题本身无关的其他琐碎事情上则会极大的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应当将强迫式管理逐渐向引导式管理过渡。
2.2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
当预测进行特殊工作的时间超过1个月时必须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由高级工程师、主管或单元经理担任)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推进该特殊工作的完成。在技术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一个钻石五角,包含了一个项目所需考虑的五大要素,分别包括总目标、阶段目标、人员、进度控制、质量检验,一个好的工程管理者,应该要综合这五个要素,全面规划项目,寻找合适人员组成项目团队并带领项目组弟兄做好目标、计划、需求、执行、检验等几个阶段的工作。
2.3 养成工作汇报制度
对于未启动项目管理的特殊工作,员工或主管最少应当在工作的开始和结束阶段向上一级以邮件的形式进行简要汇报。在尽量减少工作量的情况下汇报的内容同样可以言简意赅,无需像写论文一样过多考虑用词的准确与优美,只需将该特殊工作的原由、解决措施、结果描述清楚即可。
3 各类工程文件的评估规范与个人工程评估能力的提升
虽然工作程序手册中已经定义了各自的岗位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大量没有包含在工作程序手册中的其他情况,随着人员增加、机队扩大、整个公司管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细化的大背景下,需要技术部内部再制定一本细化的各岗位工作指导性文件。在该文件中横向由各岗位和人员组成,纵向由技术部内部所有工作任务组成,后续需要注明每个工作任务到底应当怎么做,需要细化到具体工作的每个步骤。此外,加强各班组内部业务培训,首先由各班组主管收集意见后评估在本业务范围内需要进行哪些培训;培训项目确定后再由精通该业务的员工制作课件对技术部全体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整个技术部的业务水平。同时,以课件为基础,收集并整理后加入指导手册。
3.1 机队普遍性故障与结构问题的分析和预防能力的提升
针对系统逐步完善可靠性故障预警制度,尽量减少其他原因导致的工程师额外的故障分析,解放工程师从过多的单体故障分析逐步转变为针对整个机队的多发故障和部件故障的深入分析并寻求妥善的解决措施。
3.2 通过可靠性对多发故障数据的分析(系统多发故障报警和部件高拆换率报警)触发进一步进行深入分析需求,由各专业工程师分析系统原理、可靠性数据和维修方案中已有的维修项目并获取世界机队范围该故障预防措施等信息后制定有效的维修项目或修改已有的维修项目,对于已存在的维修项目深入一线交流沟通获取建议并检验维修工作效果。
3.3 通过可靠性对部件高拆换率数据的分析制定年度需跟踪分析部件清单,各专业工程师分析部件原理、可靠性数据和维修方案中已有的维修项目后视情随故障件到部件翻修厂家学习并分析确定部件失效原因,同厂家工程师研讨预防措施,通过专业委员会确定最终维修措施。
3.4 通过对AMMS系统的持续改进,加强可靠性定检结构问题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力,结合维修方案优化项目加强与波音关于维修方案优化的交流,学习提高通过分析定检结构可靠性数据预防结构问题的水平。
4 航空业新技术信息获取与应用
成立新技术应用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航空业内各类新技术信息(通过厂家来人介绍、阅读航空类杂志和网络搜索功能等获取新技术信息)并评估在我公司机队实施的可能性。若评估可行则积极参与培训自行开发或与厂家联系相关引进事宜,负责与公司内部各部门沟通协调并做好新技术引进前的各类准备工作,引进后负责在公司内部推广使用和进行相关培训工作。
更加积极获取并分析国内外航空维修类信息,参与国内外工程维修类研讨会,提升山航工程在业内的形象,扩大山航声音。
5 结束语
为开阔各工程师眼界和思路,各系统和结构工程师定期到如波音网Idea Xchange等维修论坛中查阅其他航空公司发生的各类机队性问题并积极参与答复和提问。积极准备并参加厂家或其他航空公司举办的与航空维修相关的各类会议(如波音每月举行的FTRP等),获取厂家或其他航空公司的维修工程经验,会议结束返程后需填写会议心得并视情培训。
参考文献:
[1]陈军.关于工程管理的范畴及工程管理的重要性[J].城市建筑,2013(12).
[2]叶清松.工程管理重要性与事故控制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25-02
《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是我校航空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授这类专业性强、实践环节因客观条件受限不易开展的本科课程时,存在一定的弊端。特别在当今一些社会思潮和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到了本科三年级后,普遍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对本专业热爱程度不断下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学相长的良性课堂教学发展。本文从提高《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教学质量着手,探究建构主义理论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建构主义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后的又一发展,是目前比较盛行的一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也被称为结构主义,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并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建构中,从而获取知识。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重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灌输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
1.“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逆反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一种惯性思维,甚至一种语调,把原本完整的知识体系,分片讲解。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产生逆反心理而缺乏学习兴趣时,知识的完整性就会因为一两次的课堂学习情绪不高而断裂,以致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到学生后续的课堂学习效果。此外,对课本知识,缺乏有效的实例化手段,无法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造成知识严重脱离实践,以致产生不良循环,加重学生的学习逆反心理。
2.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维修这类课程在传统教学中一般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口头讲授和多媒体技术,这种讲授式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不是主动地探索学习。实践教学则主要依赖教师现场操作演示,但对飞机维修这类的实践教学,受限于场地和经费,以及现场实施条件,这类教学很难开展,一般通过暑期的下厂实习进行补充。但由于在课程设计上,课堂教学与下厂实习往往不能配套实施,造成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脱节,严重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知识迁移能力。
3.传统教学方法考核形式单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使得知识呈单一流向,由输送端即老师向接收端即学生单向输送,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以有效方式回流到老师这里,老师无法准确获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又无法提供更多的途径让老师可以传递知识,因此老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判标准又回到只能通过卷面考试的应试教育的老路上,这对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通过考试俨然成为掌握本门课程的代名词,因此考前一周内画重点,考试前三天背答案,已经成为学生通过这类专业基础课程的不二法门。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探究专业课程教学应用与实践
1.创设情境。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情境学习环境,并且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主进行情境教学。作者在准备《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这门课程中发现,航空维修这类课程是很多航空类的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方向之一,且围绕航空维修开设有一系列的职业技能课程。相比之下《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仅是作者所在院系航空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对航空维修这种强调实践和技能的课程,如何在缺乏实践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对其原理做出生动讲解,是作者在备课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
作者想起因专业爱好,早年看过由Cineflix公司制作的灾难纪录片空中浩劫(Air Crash Investigation),此节目主要介绍黑匣子发明之后所发生的重大航空事故,以模拟演出的方式,分别以乘客、机师、调查人员等不同视角,从起飞,一直到事故发生及调查为止,重现整个过程。这给作者在准备《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的创设情境教学提供很好的启发和素材。因此,作者在备课过程中,收集了《空中浩劫》134集的相关影片视频,从中挑选出所有因维修技术实施不当,或维修管理失误等原因造成航空安全事故,并详细观看每一集影片,从中找出事故调查过程中的技术分析,并将课程中的相关理论与之对应,从维修原理与技术角度为影片提供一套技术旁白。在去年的教学过程中,播放从中精选的可以覆盖课程主要内容的影片,并在播放前给学生预设一些思考问题,播放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选出各组代表上台从技术和管理角度阐明事故原因和改进意见。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作者发现这种创设情境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得提升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知识迁移,知识建构。知识迁移是指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过程。知识迁移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独立的视角,来认识和解决新生事物,最终使得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作者在备课中发现,《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中的飞机结构维修技术这部分内容,与本专业中另外一门课程飞机装配技术有很多内在联系。飞机装配是根据尺寸协调原则,将飞机零件或组件按照设计和技术要求进行组合、连接形成更高一级的装配件或整机的过程。而飞机结构维修可看成是通过补强等方法,在局部实施飞机装配工艺。由于学生在前期已经上过飞机装配技术这门课程,因此,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飞机装配相关原理技术和工艺方法,让学生体会知识迁移的过程,将所学的不同课程进行知识组合,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建构。此外,在观看《空中浩劫》的相关影片中,作者也适时引入相关专业知识,让学生以专业性的视角来体会影片内容,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发挥和水平的提高。
3.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以单一期末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知识建构,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冲突。基于作者在上述“创设情境”和“知识迁移”等教学设计和实践,作者对课程的考核形式也进行了设计改进,提出了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在情境教学环节,作者事先对影片中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抽取提炼,设计了随堂测试环节。《空中浩劫》一集影片时长在45分钟左右。除去片头和片尾,一般在35到40分钟,加上作者在过程中穿插的讲解讨论,一般一堂课可以完成一次情境教学,再利用第二节课,进行随堂测试。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一方面又形成了多样化考核的途径。此外,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作者设计3―4次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查阅阅读相关专业论文,结合“创设情境”和“知识迁移”等教学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再结合书面报告,产生另外一种考核途径。在学期结束的闭卷笔试试卷设计中,不限于教材书本的知识,而是融入了整个学期各个教学环节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回顾,甚至会以脑海画面和情境回顾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再次构建。
四、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存在的弊端后,通过“创设情境”、“知识迁移”和“多样化的考核”等方式,将建构主义应用到《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既保证课程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了学生,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实践了知识迁移过程,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刚.奔走在迷津中的课程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4).
[1]王仁祥.电力新技术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戈东方.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第1册,电气一次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89.
[3]丁毓山、雷振山.中小型变电所使用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4]姚志松、姚磊.中小型变压器实用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祝淑萍.工业企业电力网际变电设备[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43-54.
[6]刘百昆.实用电工技术问卷[J].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7]傅知兰主编.电力系统电气设备选择与实用计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8]李金伴、陆一心.电气材料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9]清华大学高压教研组.高压断路器[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8.
[10]华东电气.SF6金属封闭组合电器[M].北京:华东电气股份有限公,1997.
参考文献:
[1]齐浩,李佳新.常用电动机维护与故障处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0,(10).
[2]张东凯,王文楷.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机启动常见故障[J].电力安全技术,2012,(1).
[3]彭良玉,徐长浩.三相异步电机使用与维修应用手册[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怨磊,王国伟.交流异步电动机故障综合诊断方法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1).
参考文献:
【1】陈正义.单片机控制实习.北京:人民邮政出版社,2006
【2】何立民.单片机高级教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