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专业计算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教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设备和师资达到教学标准,但是依然不能排除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方式和市场需求间的脱节,计算机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课程安排的不合理,教学方式偏离应用,教学观念过于传统等。但是,中职学校应为企业和市场输送大批人才的地方,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人才要求也比较高,而中职学校教学设计还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处理好市场需求、用人单位、企业之间对人才需求的关系,很容易形成计算机教学“形而上”。
3市场导向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
3.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计算机专业课程实现教学创新,就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建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为目标。站在教师角度思考,需要将知识传授于学生,还要注重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氛围,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激发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将学会的知识消化,从而转化为主动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树立主体意识。教师应让学生在创造和实践中学习。所以,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利用新型教学模式,为进一步发展现代教学奠定基础。
3.2建立优秀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应该建立健全专业技术和授课能力的师资队伍。学校给予在校教师一定的社会工作时间,了解计算机应用环境,在新技术环境中继续学习和摸索,从而让教师获得信息时代新变化,进一步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展开可行性教学方案提供更多资源。同时,应该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任企业的能工巧匠,把现时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
3.3创造教学氛围,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开展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工作。市场导向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的构建,也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始,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轻松教学环境,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和探究完成计算机学习。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按照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利用辅教学工作,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专业课程没有那么难,体现出计算机易用性。例如: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涉及到数学、英语等学科,应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同步指导,用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形式刺激徐盛的感官,学生不但能获得基础知识,还能够提高实践能力。由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操作性和实践功能,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这一点,为学生设计阶段性教学目标,每个目标设置不同任务,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并且,针对共性问题,教师应该进行针对性指导,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进度和出现的综合问题,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3.4革新能力考核机制
将传统以书本文字知识为重点内容的考核,转变为能力考核,减少笔试成绩的比例甚至取消,重点是考核职业测试和实际操作等,更可将考试成绩的比例设置为两部分,一个是总结性考试,约占成绩的20%~30%;另一部分是平时成绩,约占总成绩的70%~80%,包括平时表现、上机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制定解决方案能力,提供给学生书籍资料、信息资料等,学生之间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份作业,作业测评采取问答形式,学生需陈述作业实施进程、展示作品,并回答考核问题,从而得到综合评分。这种教学考核模式的改变,从重结果过渡到重过程中的一种教学,学生更易接受,学习热情会明显提高。
3.5课程训练
想要实现市场导向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好的接轨市场,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环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更早的让学生体验到职场环境。并且,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中职学校也需要对这些硬件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逐渐升级教学环境。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进入企业短期训练或者是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不足点,从而寻找突破口提升职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前提。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人文素养等基础文化知识;二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教育学科知识;三是综合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
1.2专业能力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书育人的核心。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而科研能力则是教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最直接的体现。
1.3专业创造发展
教师的专业创造是教书育人的拓展。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创造主要包括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社会化应用项目的开发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多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探析项目流程,提高实践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财富。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分析
2.1内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扎实和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等内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工科毕业,虽具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但教育学科知识却十分缺乏。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知道应该教什么,还要知道应该怎样教,努力掌握好教育规律。
(2)专业能力水平不扎实
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应届毕业生或是企业引进人才,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专门性培训。他们的教育理论功底浅薄,教学技能欠缺,课题研究能力不足。
(3)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
一些计算机青年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后,爱岗敬业精神不强,缺乏创造和奉献意识。一方面他们不乐于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科研、人事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另一方面他们不屑于参与企业应用项目的开发,未能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2.2外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受到知识更新快、评审规定严、学术资源少等外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知识更新快,招生形势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极快,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存在误区,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面临严峻的考验。
(2)评审规定严,职称晋级难。当前高职院校体系下,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范围广,时间长,要求高、费用贵,职称评审规定严、要求多。这些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职称晋级上远比其他专业教师困难,青年教师更是如此。
(3)学术资源少,人脉圈子窄。计算机专业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起步较晚,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免费网络学术资源寥寥无几。同时,计算机青年教师处于“以电脑为伴”的环境,这使得他们的人脉圈狭窄,人脉资源匮乏。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根据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基于终身学习、课题研究、项目实践、校企合作、网络协作等五位一体的专业发展共同体”路径,努力引导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发展。
3.1基于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古语曰:“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者。如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累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都使得计算机青年教师引领学术前沿变得更加困难。因此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传统的教师独自学习方式,往往缺乏计划、目标、监督等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一个领导、专家、教师、学生等全员参与的“终身学习的共同体”协作平台,共同体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持续不断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并在学习、沟通、合作、共享、民主的氛围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超越自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2基于课题研究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主要方面之一,其来源于教学,同时又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教学”两者密不可分。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体系中,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职称评审等要求严格,再加上青年教师缺乏经验,在课题研究上往往寸步难行。依据“共同愿景下的自愿组合”原则,将志同道合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组合为一个有效实体。实体中的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合作与共享,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避免教师在独自研究中出现力量单薄、枯燥无味等现象。研究的情意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可大力促进高校课题研究的开展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实现教师积极主动的专业发展。
3.3基于项目实践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目标,教师则是这一目标的实施者。若教师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那又何谈教育学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更是要求培养的学生能直接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但当前计算机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缺乏项目实践。依据“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实践研究为主打”的原则,将有着共同愿景的教师聚集在一起,构建基于项目实践的互动、交流、分享、总结的共同体。它强调将学习过程置于有意义的项目情境当中,通过共同体成员的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使教师在项目实践中获得相关知识,进而形成一种实践智慧,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使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探索。
3.4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校企合作的推行是这一方针实施的重要动力。但是,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却出现了企业参与意识冷淡、高职院校参与方式偏颇种种问题,造成校企合作步履维艰。联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以合作共赢为基础,构建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迫在眉睫。在共同体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和内容。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之间实现双向的岗位互换与互补,换位思考,换岗工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任务,使得校企双方融合融通,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也得到提升。
3.5基于网络协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网络优势资源服务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应以网络为平台,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微博、微信、QQ群等,构建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和反思五位一体的“网络协作共同体”。在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共同体成员之间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通过相互的协作、交流、讨论、反思、问题解决等多种学习方式,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同时强调以集体协同效应和团体成绩作为激励,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达到学习的目的,从而促进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自身发展。
2提高专业认知的意义
2.1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现实情况显示,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专业不足,缺乏兴趣,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造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些学生在学习初期申请调整专业或是在中后期出现厌学的原因。通过有效地方式和方法引导和教育学生增强专业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正面认识所学的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2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性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性很强,对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在现实培养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为:专业特长不明显,缺乏目的性,面临科目、技能的选择犹豫不决等。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统筹的驾驭,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兴趣因此而模糊,于是也就无法快速而准确的定位自己。如果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分层次、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这种情况就会大大缓解。
2.3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让学生被动变主动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近年来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很多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行动。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职业选择面既广泛又专业,所以对学生来说想要准确的进行职业匹配,除了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以外,还要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也就要求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初,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正确地、积极地探索。专业认知提高了,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定位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3提高专业认知的途径
3.1重视开学第一课,做好专业扫盲工作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各个高校在学生管理十分重视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进行大学的常识教育之外,在第一时间给学生灌输认识专业、探索专业的理念,无疑会对学生增强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帮助。新生所报考的专业,有许多都不是自己的选择,往往是老师或者父母的意愿,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毫无兴趣。如何让学生在入学时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辨识度,这就是开学第一课应该解决的问题。这当中除了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之外,应该还要有资深的专业教师的参与。教师可以根据专业进行不同侧重的备课,尽量避免专业术语,深入浅出的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特点、学习方法等的入门介绍。
3.2开设导航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引入导航理念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多、难度大,如果对课程缺乏定位,很难把握课程在专业构成中的主次,达到学习精力的合理分配。在大学的初级阶段,应增设专业导航课程,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框架的认识。导航课程就是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组成、来龙去脉、层析关系、关联关系等因素,构建一个引导学习者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系统,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通过导航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整体系统的了解专业体系结构,发现自己的兴趣,进行合理的有主次、有侧重的学习。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也应跳出原有的教学框架引入课程导航的理念,对本门课程进行整体性导航,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更加清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3.3打破实验课陈规,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开设了很多实践教学的课程,现在的实验课是通过几个经典的案例,给学生布置一成不变的实践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动手热情,也无法取得预期的实践效果。因此,实践课程应该打破常规,实验内容应该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学习阶段特点进行不断的调整,因势利导,让学生得到贴合实际情况的实践训练。实验课教师也要克服“一个实验做到老”的思想,不断地从实际应用中抽取合适的实践内容丰富到学生实践教学中来,让学生从实际的实践中不断地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3.4提高专业素质,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知识背景不能和学生的专业相脱节,以便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关键点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辅导员应重视身边成功案例的巨大示范力量,并适时地进行收集与分享,这些相似而又励志的经历会对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榜样作用。学院也应该给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使辅导员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专业化、专家化。
3.5完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完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了解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尽早的进行职业匹配以及职业的准备工作。高校应该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认识专业对于自己的意义,并开始思考职业规划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尽快的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从而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的利用大学的资源,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
(二)开展多元化实验教学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要求,在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性,在对实验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和改进,在课程开展的实际工作中要减少设置验证性实验,对于选择的实验内容一定要三思定夺,不可轻易草率的决定,要提高设计性实验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验的比重,实验中注重让学生参与其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在一学期的课程中,除了安排一些教学活动要求的必做实验外,更多的还是需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可以进一步在设置一些和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课外拓展实验,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的才干。另外一个方面,对于课外,要将实验室开放给学生们,让他们得到自主独立实验的机会,从而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对于学习综合能力不一样的学生也要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实验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多给他们在校参与培训的机会;对于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他们组织到企业基地去实训,这样能够快速帮助学生找准自我突破点,实现学习能力上的提高。当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校内的锻炼中有所提高的时候,在安排他们去下一档次实践,最终使所有学生能力都得到提升。
(三)拓宽多元化创新活动活跃学生创新视野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高职院校较多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们都参与到全国竞赛中去,提高这些竞赛,学生参与其中,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对于不足之处在加以巩固和优化,引导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师有关的科研项目中去,让学生渐渐的了解科研项目的展开和工作方法,基于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快速积累相关经验,拓展自我思维,创新思路,不断增强自我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这宝贵的两年的研究生生活中,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郭清顺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郭老师正是这样以言传身教来教导着我们。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另外一位老师——道焰老师,她雷厉风行的性格、干净利落的做事风格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她总给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不得不提,王竹立老师,他慈父一样的关怀曾使我感激不已。他使我懂得,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应付别人就是应付自己。
感谢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信息与网络中心的各位老师,感谢陈铁老师、苏顺开老师、黄海老师、张汶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317实验室的兄弟姐妹,是你们给我带来了欢乐,是你们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手足情深。
感谢我的三位同学——陈颂丽、路昉硕和郭泽平,我们之间的友谊足以使我今生不忘。
案例1:《家装工程预算软件的开放》1、概述;2、需求分析;3、总体设计;4、数据库设计;5、软件功能的实现;6、结论及改进;7、致谢;8、参考文献。
案例2:《经纬中天无线短信增值服务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放》1、引言;2、需求分析;3、设计方案论证和主要技术介绍;4、系统设计;5、编码实现;6、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7、结束语;8、致谢;9、参考文献。
答辩程序
答辩现场会有专业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一般为5人左右,学生抽签分配答辩组。答辩现场要考生做介绍和演示。考生需要提前准备幻灯片,一般不超过20张,为论文最核心部分的内容。考生结合幻灯片介绍论文,答辩小组老师会根据考生论文提出问题,考生要实事求是回答,最后答辩小组老师打分,求平均分给出考生论文成绩。大部分考生都会达到优、良,个别考生没有通过论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论文并不是自己真正所做,用别人的软件为自己所用,老师一提问就能发现破绽;2、考生论得太简单,达不到工作量。这就需要考生踏踏实实地按照要求去作论文。
零碎提醒
论文的题目不要太大,一定要具体、实际,不能吹成通用的;
自考生考过全部课程后,最好能寻求实践机会。可以去应聘公司,真正参与一个项目,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
论文不要上网抄,一定要自己做;
2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以及对创业知识的储备认知情况,我们对贵州省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领域专业在校学生、毕业生地进行了抽样调查。
2.1学生创业意识
抽样调查反映70%左右学生在进校时选择专业时是理性选择的,很多学生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计算机专业学习,但以创业为目的而选择计算机相关专业学习的学生所占比例仅为3%左右。可见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广大学生并没有创业的打算。但随着专业的深人学习,80%左右学生的思想有所改变,逐步有了创业意图,15%左右的学生认为不存在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有70%左右的学生认为有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有15%左右的学生认为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2.2学生创业优势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多数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在进校时是没有创业意愿的,但随着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和课程的学习,逐步产生了的创业意愿,特别是近几年淘宝网、阿里巴巴的迅猛发展的影响,以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让同学们进人企业实地培训、开发项目,许多高职院校虽然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开展了创业教育,并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创业者协会、计算机协会等社团,进行社会实践创业活动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创业的激情,部分毕业生也有了成功创业的案例。
2.3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创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有的学生对创业缺乏心理准备、缺乏创业精神,对创业认识简单、理想化。二是由于大部分高职生相对本科生基础差,学习能力较弱,有的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不够扎实。三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都没有开始有关商业运作课程,学生缺乏商业营运知识。四是在校学生一般都缺乏社会经验,不知道如何筹备创业资金。根据以上分析,可见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深入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应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加强创业实践教学。
3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思考
学生在校期间尽早为创业做好专业知识上的准备再创业,首先要系统地学习本专业知识,其次积累相关的创业必备知识。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避免学生创业变成“摆地摊”。
3.1构建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业教育的要渠道之一,必须建设适合创业型人才培养并与计算机类专业相适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职学制仅有三年,既要开始专业知识必备课程,又要考虑开设创业课程,首先公共课程模块中应考虑开设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创业指导、创业心理与技能、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等的课程,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其次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开设与计算机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例如《IT领域创业名人案例》和《计算机创业技巧》等课程,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商业管理方面的课程。
一、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着重研究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专业。这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若按当前人才职位来讲,就是“系统分析师”的角色。同学们对此应有准确的认识,和自己所选择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应当符合这个角色定位。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应当适于进行“系统分析”的目的,这与一些“纯”计算机专业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专业)。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探讨研究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说既关注组织机构,又研究计算机技术,是一个“管理”、“技术”两门包的专业。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的专业课程中既有“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工具”,又有“管理经济学”的原因。所以我们选择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特点要求。
目录
众所周知,撰写毕业论文是各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在毕业之前最后的一项学习任务。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综合使用在学
院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讨论实践中的话题。它主要考查大家掌握知识、结合实际和表达的能力。 ............... 1
一般的讲,计算机毕业论文要求同学们做的工作是:运用生命周期方法(SDLC)开发建设一个信息系统。选题可自主决定。 .......... 2
。一般的讲,计算机毕业论文要求同学们做的工作是:运用生命周期方法(SDLC)开发建设一个信息系统。选题可自主决定。
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应满足这样的要求:
探讨管理信息系统(MIS)学术领域内的课题
选题有一定的规模,可以展开论述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了解的内容,可以说是“了解什么就写什么”
尽量不要选择他人写过多次的题目
二、计算机毕业论文所需资料
在确定了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实际的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了。此时收集相关的参考材料十分重要。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计算机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就是“分析建设系统”。无论哪项工作,都离不开参考材料来提供信息。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系统分析”是绝对的重点,也可以说是计算机毕业论文的核心。既然本专业培养的是“系统分析师”,那么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怎么可以在论文的“系统分析”内容部分马马虎虎、漏洞百出呢?因此,为了做好系统分析工作,准确分析一个单位的工作与业务,
就必须搜集该单位的相关工作资料,比如相关工作流程、制度、规章及单据、报表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材料可以比较全面、详细地了解这个单位,准确做出分析。
由于“系统分析”是全文的重点,将来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时,系统分析部分也是评委们关注和考查的重点,因此这部分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资料收集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系统分析阶段。在后面接下来的设计、实施工作中,相关的资料也会为你的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有用的信息。比如在进行程序设计时,相关的参考书会成为重要的依据,书中汇集了众多程序方面的智慧成果,可以从中借鉴,丰富自己的信息系统。
三、计算机毕业论文格式
计算机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用词准确、要用术语(不要用俗语)。计算机毕业论文属于科技论文。文章应具备自己既定的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这样便于统一交流。从结构上看,整篇文章包括内容提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在正文中,应注意一些公认的格式规范,比如“图”要有图号(按章编号:章-号)和名称要写在图的下方,“表”的表号(按章编号:章-号)名称要写在表的上方,即“图下表上”原则;应注意一张图或表与其名称不能分开在两页上,应当保证整张图、表及名称打印在同一页;注意各段落开头空两格,行距要适当等等。
计算机毕业论文的用语应当准确规范。例如“数据流图”(DFD)不要写成“数据流程图”,这样的“笔误”会暴露出你概念不清。在答辩评委审阅时,看到你在文中连基本的格式、概念都不懂,十有八九会影响成绩。因此请同学们记住:书写毕业论文,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咬文嚼字”的过程。
四、计算机毕业论文的文档
“软件=文档+程序集”——根据这个公式,同学们开发的信息系统——一个软件,包括文档和程序两个部分,那么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同学来讲,应当重点着手准备哪一部分呢?综合本专业的特点,同学们应当着重书写文档部分。
如前所述,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对系统的分析能力,分析的成果就是文件——分析报告。特别重要的是其中的“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图”,必须准确表达绘制出来,它们可以说是单位工作的“照片”,是下一段论文设计、实施的基础,也是最后论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绘制得“天衣无缝”,确保图例符号正确、逐层分解准确、布局合理、命名规范。否则,对于你的毕业论文成绩来讲“后果是严重的”。对此同学们要特别注意。
之所以要强调大家多多关注文档,是因为总有一些同学几乎是“出自本能地”想尽早尽快地着手进行最后的程序开发,不注意前面的文档撰写。对此必须明确:现代的软件开发是一个集体协作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两个人的作坊式生产(黑客除外)。而这个开发软件的集体,包括分析、设计、维护、管理等各方面的人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所应当承担的角色是“分析人员”,即要分析出系统应当“做什么”( What to do),写出文档。至于“怎么做”(How to do)那是程序员的事情,而不是你的主要任务。明确了这一点,就对这里所说的“着重文档”有所理解了。
整篇计算机毕业论文文档篇幅规模不能太低,基本上不能少于6000字,否则不容易将一个系统描述清楚,更不用说准确设计、实施了。这也是
前文提到“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有一定规模”的原因。
五、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络
在整个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对自己毕业论文的进展、遇到的问题及时与进行交流、探讨,按照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修正、改进论文,确保文章的质量。
一些同学因为是业余学习,平日里工作繁忙,有时无法按时在约定的日期与指导教师见面,为此应采用其他方法与老师联络,如电话、传真、E-mail等等。而且要尽可能地参加老师约定的见面会。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探讨,确保自己的毕业论文沿着合格正确的方向进行。
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论文成绩是很有发言权的,其中包括你平日对待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成绩。因此,不要给指导教师留下你对毕业论文漠不关心的印象。
比如个别学生只是在最后论文答辩的那一天才来见一见老师交毕业论文,这样的做法应当竭力避免。
正文结构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正文一般有8个部分,一般要求6千字。
1、概述或引言。这个部分相当于大纲,主要是对软件开发背景,使用的软件工具、环境,最后达到的效果,自我在里面的贡献等;
2、需求分析。从用户角度来看,软件有哪些功能,处理那些数据和性能等;
3、设计方案和主要技术。主要是对里面每一部分的详细论述,使用的是什么技术,为什么使用。从专业角度详细的模块分析或遇到的难点是怎样解决的等;
4、具体的实现过程(用的控件、技巧和方法),从系统中截取图(少量);
5、测试。介绍自己开发软件实际达到的效果;(网站的特点)
6、总结。介绍自己开发软件的体会,或自己开发的成果使用情况,有什么评价,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7、致谢;
8、参考文献。
另外,还可以加一个“附录”部分。正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其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例如有重要的代码、图表,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需要解释的等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
由于电力系统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网络规模为to 000个节点的电网,完成单个预想故障基于数值积分法的20 s暂态过程仿真计算,耗时一般在秒级以上,在某些硬件上甚至接近20 so.-o。针对需要完成大量预想故障暂态仿真计算的在线安全稳定分析应用,传统单台机器单个进程预想故障串行执行方式的计算速度己无法满足要求,一般需要通过构建计算机群实现多个预想故障的并行计算以加快计算速度。文献中大电网安全稳定综合防御系统和文献中在线动态安全评估和预警系统都通过构建并行计算平台,实现多个预想故障暂态仿真在计算机群不同CPU计算单元上并行执行,极大提升了在线安全稳定分析的实用化水平,但其使用的计算机群需要在各个调度机构内独立配置,计算资源不支持跨系统共享。文献通过对应用软件进行集群化改造,有效提高了处理效率和整体性能,但其使用的硬件资源局限于本地调度机构内。文献研发的国、分、省三级调度联合互动的在线动态预警功能和文献所提出的省地两级电网安全稳定协调防御框架,实现了多级调度机构之间计算数据和计算结果的共享,但多级调度之间的计算资源不支持全局共享。
2绥化地区计算机专业聋生就业现状分析
绥化是黑龙江省重要的交通中转地,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极快,甚至超过了老牌的工业城市.但是,在就业方面也遭到了中国整体就业问题的影响,绥化的就业问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院校高度扩招,结合黑龙江上具有本地政策的招生原则,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二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绥化作为交通枢纽,大部分企业依托于整体经济形势,而金融危机时,企业已然自顾不暇,开始大量的裁员,这也无疑会出现对应届毕业生的冷淡.相关统计指出,以绥化市所有院校(不分专本)的近两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其就业率很高,但是,能够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却是少数.计算机直至目前也是我国极其热门的专业,而面对市场如此冷落的状况,依然说明高校的计算机教育,依然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从听障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就业中多学生绝大部分为计算机或计算机相关专业,虽然这表现出听障学生的对口状况较好,可是却因其缺乏其它能力而难以进入到非计算机岗位中.我国信息化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很多大型的上市公司对于此类人才十分渴求,但是却仅止于人才,专业素质较弱的学生仍然难以获得对口的岗位.
3绥化地区计算机专业聋生就业遇冷现象分析
我国应届毕业生目前整体处于遇冷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认知度低,绥化多为高职专科,计算机专业是一门科学技术,通常企业的用人标准为本科及以上学生,甚有大型上市公司要求必须为211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专科的计算机应届生很难找到工作;二是全球经济问题造成的产业紧缩,社会用人岗位减少;三是毕业生不具备岗位需求能力,企业需要花费成本培养,相比于工资要求更高的专业人员,企业更愿意选择后者.企业对自身岗位提出标准,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素质,能够为企业创造出价值,而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教学与社会脱节等问题,也是企业不愿意选择的主要原因.根据笔者对绥化地区所进行的研究来看,根据近10年就业状况对比,能够发现企业的用人标准是以实现收益为主,而这正是当代大学生所不具备的能力.再来看听障学生的就业状况,其整体率较低,但是比健全人事更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就业率较低的原因在于企业无法进行沟通,而部分企业则认为听障学生的执行力较弱.专业对口在于此类学生的学习认真,对企业责任感强,结合当地政府的扶持政策,企业愿意为听障学生提供岗位,不过,所能够提出的岗位有限,而这也是计算机专业听障学生就业遇冷的问题之一.但是,听障学生成为就业弱者并不完全是自身问题,也有着外部原因,可总结为内、外部下述两点:
3.1学校的原因
我国高校在教育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界的评价极低.总结来看,中国高校教育问题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无法因材施教,无论面对任何的学生,都采取统一的课本,统一的教学进度;二是与社会脱节,大学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人才应该为社会所用,但是我国教育过多的考虑专升本率、考研率、学术研究发表率等,这些形式大过于能力的教学,根本无法培养出人才.因此,大学生毕业后屡屡在求职中碰壁,而教学的“一锅粥”方法,对于听障学生也十分不公平,这样的状况下,学生的家长只能够再负担高额的学习成本,将学生送往培训结构再次深造.
3.2学生的原因
就当前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来看,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因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就业率低,主要包括三方面原因:一是学生定位模糊,过多的要求低于、薪酬、岗位,而忽略了自身与岗位的匹配性,甚至可以说,一些学生好大喜功,在找工作方面寻求“高大上”,而自身能力与需求岗位并不契合,进而导致了失业;二是缺乏职业素养,所谓的职业素养包括几个方面,如职业规划、择业选择、能力深造等,一些学生之后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从未考虑如Oracle认证、Sun的Java认证等专业认证,而拥有这些专业认证的学生表示已经具备了适合相对岗位的素质,而且能够获得较高的薪水;三是缺乏实践经验,上文中所述,企业不愿意耗费高额成本培养应届毕业生,而学生本身缺乏实践经验,甚至一些除了教师的作为外,从未进行关独立的计算机工作,此类学生想要获得对口工作,可以称之为极其困难.
4绥化地区计算机专业聋生就业路径建议
4.1创建软件外包专业
中国直至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一些世界级企业如Microsoft、Oracle、Google等,通常会将一些简单的程序开放交由外包公司,而一些传统企业也因自身实力不足,而寻求外包公司开发软件,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外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市场经济的快速契合性也展示出了中国企业对于国际形势的应对能力,目前我国此类企业超过三千家,在人才方面有着极大的缺口,而外包服务又不同于独立的开发,通常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工作,这样的市场,无疑是为听障学生量身打造,既没有频繁沟通的需求,又需要踏实肯干的程序员.因此,院校完全可以开设专门培养外包服务人才的专业,定向培养市场需求职位,进而逐步消灭学生专业与岗位不完全对口问题.
4.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我国名牌院校采取的方式,以当前就业需求角度,普通本科和专科也可以采用.但是两者有着一定的区别,名牌院校的校企合作事实上是企业寻求与院校合作,获得定向培养的专业素质人才,而专科则需要与企业提前沟通,通过合作协议预定岗位,并定向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假期实习的机会.该教学模式能够极大的缩短企业与教育之间的距离,以往的专业不完全匹配、能力不足、知识陈旧等问题将会彻底的遭到消除.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开设“企业班”,针对企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问题进行教育,加强学生对于企业的理解,同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临事代课教师,向学生传达能够直接应用于岗位的专业知识.
4.3引导学生进入到二、三线城市
我国一线城市的普通人才需求已经饱和,而绥化地区教育难以满足高端人才需求.高端人才通常为:从业经历较长;有国际一线公司从业经历;有海外工作经验.如果以这样的要求定向培养学生,恐怕学生永远无法毕业.针对一线城市的人口饱和,事实上可以鼓励学生进入到二线城市,区主要差异在于薪酬和整体市场环境,但是二线城市的消费水平较低,且能够解决学生的户口等问题,而其庞大人才缺口,也有着专业素质较强学生的发展空间.针对该目标,学校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同时搜集二线城市的政策扶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在二线城市中更具发展优势.
4.4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创业
中国的计算机市场目前已经历了两个重大的发展阶段,首先是上世纪末期的硬件市场创业,以联想为首的IT公司目前已经占据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硬件市场,其中联想公司的市值已达千亿.第二个时期便是互联网创业时期,以阿里巴巴、百度等企业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如今已然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阿里巴巴的市值如今已经打到了2800亿之多,现如今,中国进入到了第三个创业时期———移动互联,虽然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到该领域中,但是此时仍旧有着极大的创业空间.学校可以根据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即使学生没有能力独立创造平台,也可以依托阿狸、百度联盟等现有平台获得发展.
4.5劳务输出
黑龙江院校的主要劳务输出国为俄罗斯、韩国和日本,这也是全球计算机领域十分发达的国家,采取劳务输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吸收到国际文化,学习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先进技术,对于日后回国发展,将有极大的助力.同时,劳务输出也是获得移民的方式之一.就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言,劳务输出既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可谓两全其美.
作为任课老师,我们一定要从抓好第一堂课开始,每个老师必须给学生立下规矩,让学生了解机房管理制度和上机操作的注意事项。比如,每一个学生每一次上课时要正常开关机,爱护机房内的设备,注意保持机房的卫生等,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用。根据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各种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内容作为学生上课的内容,避免内容单一、枯燥。依据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合作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内容,每一项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尽量用已知的知识为基础去寻求新知,再通过学生演示、教师讲解等形式理清每个要求的知识点、操作、效果等,以此来突破难点,实践重点。创设情境、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种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深入发展。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注重和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课堂教学,带着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室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去尝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动起来。
1.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差异教学法
例如在刚开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连开关机都不会,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已经很熟练,因此如何平衡这两部分同学之间的矛盾?如何充分发挥有一定操作基础学生的带头作用?这里我们就引入了差异教学法,差异教学使如何实施的——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里由学得快的同学教学得慢的同学,对的学生讲给做错了的学生听,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由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让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这部分同学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带动没接触过电脑的同学及时理解和掌握知识。发挥学习探究小组的集体优势,学会倾听同学间的不同观点,学会交流、分享,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1.3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
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都应当为了学生更真实、更方便、更有效的进行学习。不管教学内容怎么繁杂,训练的形式如何千变万化,都要紧紧抓住教学的重难点这个着力点,设计和提炼出有序有效的教学环节,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理解和内化。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技能,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时,这一部分的操作是学习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内容较多,对于初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会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个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师重点讲解或学生示范、学生自主学习、矫正练习这几个过程,让学生熟练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相关操作方法。而且每一个任务环环紧扣、承上启下、自然流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1.4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它能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思考、分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授课过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结合实际的东西更感兴趣。只要讲课的内容能和实践挂钩的,都和实践联系在一起。所以案例就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围绕实际应用进行设计。例如同学们利用Word文档设计编写个人简历,同学们会通过网络检索找到自己所想要的模板,这样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再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就把他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到案例结束,他们每个人做的个人简历就可以相互比较、评比优秀,这样大家就有竞争意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