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化学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0: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化学教学论文

篇(1)

2.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巧妙地运用实验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就会化难为易,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例如在讲燃烧、自燃等概念时,可以演示这样的实验:用扇子对着浸过白磷二硫化碳溶液的滤纸轻轻扇风,滤纸突然燃起火苗。学生感到非常奇怪,不用火点,仅用扇子扇怎么就能使滤纸燃烧起来呢?学生急于寻找谜底,教师不必直接回答,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去解决。

3.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规律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可以在实验中提供机会。比如在讲盐与某些金属反应的规律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几种金属与几种盐溶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盐与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然后再提醒他们将自己得出的规律与课本中的叙述作比较,看看自己总结的规律是否有不完善、不确切的地方。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可让学生品味自己获得知识的喜悦。

篇(2)

二、增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观念的另一个途径在于增强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联系,这也是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体会的一种良好模式.教师要尽量找到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并且尽可能地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来让学生领会到课本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一些基本的化学观念.例如,在讲“化学与材料研制”时,教师可以结合上海世博会的信息,展示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场馆建筑照片和建筑材料.日本馆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发电膜”技术,外墙表面应用了一种高透明的发电膜,在发电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透光.同时,日本馆还是一个会“呼吸”的建筑,在展馆弧形表面上有三个凹进去的“鼻孔”和三个向外凸伸的“触角”,被称为“循环呼吸柱”,能够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炎炎夏日,还会以喷雾降温、制造清凉舒适的室内环境,这项技术也是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尝试.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其中有很多化学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的例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素材,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体会,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化学观念的教学范例.

篇(3)

二、学习过程——同伴助学

通过观察和反思,我发现教师往往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采取的方法可能只适合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而不适合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的方法是:安排一位学习较好、有责任感、语言表达流畅学习方法得当的学生当“小老师”,让他们站在同龄人知识层次和理解能力的立场上,给学困生讲解问题,这样学困生反而能理解和掌握,正可谓“童言相通”。这样做,对“小老师”来讲,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又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地进行了再学习和再认识,能使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对学困生来讲,在听“小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没有了面对教师的心理压力,反而听得更加专注仔细,问题解决得更快,实现了学困生和“小老师”的双赢。

三、作业处理——留有余地

作业作为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是每位教师在课后必须要做的工作。对于学困生来说,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做作业的速度自然很慢且准确率不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如果教师按统一的要求来收缴和批阅他们的作业,学困生情急之下自然是采取抄袭等方法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区别对待学困生和其他学生,针对学困生做错的题不立即进行处理,而是让他们积累起来,并多思考,把想法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在交流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能以自己的思路说明错误的原因,并改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留给学困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过程评价——量化考核

有效的评价机制能让学困生树立信心,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评价到位,学生信心就会大增。学困生渴望教师更多地关注自己,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去表现,并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我的具体做法:一是上课时有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并要求其他学生掌声鼓励,这样当学困生受到一两次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更高;二是只要有一点进步,就毫不吝啬地给学困生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并指出他们的优点所在及对他们未来的期望;三是通过文字交流给予评价,在作业批改中,有意识地写上简短的、有针对性的语言鼓励他们,这能使学生更加冷静地接受教师对他们学习的肯定,避免了正面冲突;四是学困生的评价不能单一地用成绩来衡量,在我的化学课上,学困生30%的成绩来自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每接一届新生,都和学困生相互约定,课堂上每回答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分值,当一段时间后进行学业水平评估时,就以百分比的形式把平时学困生的测试成绩和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计入到总成绩中,这样学困生的成绩和其他同学的成绩的差距就越来越小,当差距超过一定值,就适时地缩小计入的百分比,从而使他们逐步转化。

篇(4)

就需要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在一定的教学范围内,可以用情感迁移来促进学习。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用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大量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化学教学的开展起到有效促进作用。学生的学习需要沟通和探索,化学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相关知识的探索和沟通环境。例如,在动手去做化学实验过程中,有些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在实验中发现相关问题,然后在积极的解决问题,在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大胆的表现,在交流中激发向上的思维,而且学生能完全的把知识吸收和掌握,教师在此过程中尽量不去指责和打击学生,要给予热情的指导和鼓励,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各自的体验中更加热爱学习。二是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2.教师要认真把第一课上好一个成功的开始需要良好的开端

学生在刚接触化学教学内容时,都充满极强的好奇心,教师要在起初的第一节化学课上,通过序言这部分启蒙课,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这样能够为以后师生建立良好关系打好基础,在化学序言中,已经简述了相关新奇的化学实验。例如“,玻璃点灯”“、手帕烧不破”等,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然后教师可以举例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应用,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化学的历史发展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实用化学,由此可以把学生吸引进化学课堂,为化学课的教学进一步做好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化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视

化学教学有很多教学内容需用通过实验来完成,而且化学实验能有效促进化学发展,学生在参与化学实验过程中,动手进行实验,切身体会化学的神秘,从而热爱化学这门课程。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进行实践,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了解实验结果,有时可以把实验次数增加,一些容易掌握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去多做。例如,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混浊、氧气收集、比较各个溶液的化学性质,还有相关水果的PH值的测试,铁锈的化学变化过程等等,学生在完成实验以后,化学教师可以积极的组织一些有兴趣的化学实验讨论,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筛选一些有趣味的化学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和讨论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深刻的理解化学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欲望,能够有效确保化学的教学质量提高。

二、培养学生化学和社会的情感化学教学中

化学教师要在化学教学中挖掘相关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社会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热情,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他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例如,化学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进行理论教学,并且能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相关的工农业建设,以及社会的生活应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懂得化学知识的作用,还能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我国化工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发展,同时可以列举为我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我国化学事业做出的伟大成就,用此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而产生爱国、爱党的情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三、化学教学联系生活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化学教师需要通过生活实际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化学作用,以及它的实用价值,从化学的生活应用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生活中遇到的花粉过敏、酒气味道等,可以让学生结合化学知识去思考,讨论它们的化学构成,为分子构成理论学习做引导,或者可以用生活中铁的生锈来分析其原因等,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作用产生了解,推理出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时可以比较物理和化学的变化区别,学生在实践比较和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情,激发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篇(5)

二、增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观念的另一个途径在于增强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联系,这也是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体会的一种良好模式.教师要尽量找到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并且尽可能地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来让学生领会到课本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一些基本的化学观念.例如,在讲“化学与材料研制”时,教师可以结合上海世博会的信息,展示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场馆建筑照片和建筑材料.日本馆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发电膜”技术,外墙表面应用了一种高透明的发电膜,在发电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透光.同时,日本馆还是一个会“呼吸”的建筑,在展馆弧形表面上有三个凹进去的“鼻孔”和三个向外凸伸的“触角”,被称为“循环呼吸柱”,能够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炎炎夏日,还会以喷雾降温、制造清凉舒适的室内环境,这项技术也是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尝试.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其中有很多化学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的例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素材,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体会,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化学观念的教学范例.

篇(6)

1.2对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进行创设抛锚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指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背景环境。中职化学抛锚式教学应立足中职化学特点和学生专业,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真实、生动的有效学习情境进行创造。只有投身到“锚区”情境中,才能使下一步的“抛锚”有效完成。中职化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现象中取材,以使学习情境更加真实,锻炼学生今后面对现实中真实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如“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就可以以社会上一些“水雷”报道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仅真实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强化其求知欲,为接下来“抛锚”做好准备。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和多媒体等方式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比如在“氨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题模拟再现一些化工厂发生氨气泄露的事故场景,让学生通过视觉直观地感受“氨气”泄露的危害,引发学生对“氨气”自救和事故处理知识的了解欲望,加深学生知识构建。

1.3紧紧围绕“锚”这一关键点构建教学结构中职化学抛锚式教学应用中,教师在教学结构的构建中,应紧紧围绕“锚”这个关键点。抛锚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自主学习,但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为问题而问题,应根据事先创设的真实情景,对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加以选择,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以当前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立即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而问题的选择和抛出则是抛锚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认知冲突和预设陷阱两方面来“抛锚”。认知冲突即指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制造不符合现实情境的心理冲突,在这种矛盾中教师可以适时抛出问题使学生在这种冲突中自己去对答案加以探索。预设陷阱主要指教师通过对化学知识中比较容易出错点的利用,将学生带入知识盲点即“锚”,然后让学生自己从盲点中走出的教学方法。这种陷阱自救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能加深他们对这些知识的印象。

1.4通过搭脚手架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搭脚手架法事指立足学生需要,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搭建脚手架,引导他们一点地接近教学最终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协作学习的作用有充分认识,在化学教学中适当给予学生帮助,在解决一个“锚”后帮学生进一步搭建脚手架,使学生慢慢地进步,知识水平一步步上升。比如在“盐类水解”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帮助学生建构进一步的脚手架引导学生探究整个盐类水解的过程,从而完成对一个新概念的意义构建。教师应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对相关化学知识共同探讨、学习、协商,不能简单地为学生提供怎么解答问题的直接帮助,而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的线索。

篇(7)

(1)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设计方案.课前同教研组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讨论在进行“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探究活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4人一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将方案写出待课堂讨论用.

(2)师生共同讨论,优化设计方案.探究实验开始前,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设计思想、实验原理、方案、实验步骤、所选仪器和药品.在代表发言期间,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其他组指出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如有可能,最好提出改进方案,并可借鉴别人的优点,优化本组设计.教师根据讨论情况,适时提出自己意见,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方案或提出自己的建议.

(3)分组进行实验,教师解惑答疑.讨论结束之后,各组采用本组认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帮助有困难的组完成实验.

(4)报告实验结果,讨论分析评论.待各组实验基本完成之后,教师要求各组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大家评价实验方案,得出最优方案,并对效果最好的小组给予适当奖励.

二、初中化学教师要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它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学习和创新的结果.新课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下了极大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师的可支配因素,使教师可以有较大的自主性,能够更为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这意味着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师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将作为课程有机构成部分的主体存在,他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在这样一种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将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潜质、不同的特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气氛,设计出带有自身个性标志的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以更大的自主性进行教学,使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

篇(8)

2.合作学习要有“自主性”

自主性学习主要表现在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积极的成就动机、有主动合作的意识等方面。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老师面前有些学生顾虑比较多,有些想法不敢表达,但在同伴面前学生的内部动机得到较好地激发,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如果分工不明确,有些不爱动脑的学生就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想法。所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竞争氛围,采用奖励机制,促使学生人人主动参与,积极主动求知。特别是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平时容易被老师遗忘,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也要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也许他们会给你带来不少奇迹。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例如,在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是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我把全班分为10组,每组4个学生。组长编号为1,副组长编号为2,其他两名组员的编号分别为3和4。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小组交流时我要求每组中4号提出方案,3号质疑,2号解疑,1号补充和总结,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以其中一组为例,一号学生提出方案:取样品于试管中,加少量的稀盐酸,若有气泡,则已变质。再取样品于另一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到不在有沉淀产生,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若显红色,则部分变质;若不显红色,则完全变质。3号同学提出质疑:加石灰水过量了酚酞也变红,而且反应本来就有氢氧化钠生成。2号同学提出加氯化钙。4号同学总结:氯化钙、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都可以的,因为他们反应后的生成物都是中性的,不会使酚酞变红。整个合作活动环环相扣,有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篇(9)

在竞争激烈的学生市场上,大部分技师学院考虑到招生需要,降低对难度较高专业的要求,最终体现在学生化学基础水平上,形成了技师学院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对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学习吃力,积极性降低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

1.2教材内容存在问题

在对技师学院现用的化学教材进行详细的研究调查后,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实用性较差的问题,而且课本教材内容更新速度缓慢,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接触学习最新的化学知识,与世界接轨。教材过分依赖本科教材,没有做到实事求是,过多的理论知识并不适用于职业教育,而自编教材也缺乏新意,难以体现化学科学的实用性、趣味性。这些都无法实现技师学院化学教育的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标准,阻碍了化学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1.3教学模式禁锢陈旧

化学作为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实验性学科,很多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这一本质。继续沿用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教师一直在讲,学生被动的记忆,这也成为技师学院化学教育课堂的通病。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违背了化学科学的精神,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想学习化学的兴趣。部分学校教学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知识过分局限在课本,未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引导,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1.4实验课程严重弱化

众所周知,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技师学院化学课堂依然主要依靠黑板板书。也有部分的化学课堂实行课堂演示的方法,很显然,这种方法只能在三尺讲台上进行,不能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感受,教室后排的学生基本难以参与并准确观察到实验现象。在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做实验都是在教师课堂讲解演示之后进行的,这样达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这也失去了实验课程教学的意义。

1.5教学设备封闭落后

在技师学院化学教学中,不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学生使用原则,使得实验室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不愿意开放实验设备,造成学生有积极性而得不到满足。还有学校资金问题等原因导致教学设备的落后,也限制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2技师学院化学教学创新举措与思考

2.1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教学

针对技师学院生源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以基础知识为基本,立足社会职业需要的技师学院化学教育,要兼顾基本的知识储备和化学科学的实用性。采取分层教学可以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调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梯度分班,这既可以对功底较差的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强化教学,分散教学目标,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自信,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采取另一种教学方案。此外,在学科考核评价体系上,也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实现评价的公平最大化,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会大大的提高。

2.2大胆改进教材,强化职业定位

纵观国内技师学院化学教材,大部分教材设计收受到传统编排模式的影响,一直停留在重学术理论知识而轻实用性应用的阶段上。这和技师学院教学人才培养规划相违背,所以教材改进亟待进行,在教育教学突出鲜明的职业定位。教育教材编订这应当充分结合当下技师学院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到企业中去,了解化学科学的实际需要,以及最新的行业资讯。在教材编排上要摆脱传统模式的禁锢,突出职业定位和特点重视实践应用,突出化学科学的实用性、趣味性。

2.3优化实验体系,创新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影响着化学教学质量的持久性,实验内容更是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进行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基础实验、提升型实验、创新型实验相互配合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同时实验内容也应该减少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究性实验,这为技师学院化学教学带来了更好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2.4转换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育

既然化学以实验为基础,职业教育也已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那么,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此,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贴合培养目标,注重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指导,结合当下多媒体资源,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要加强实验教学设备的投入,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

篇(10)

如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的内容学习上,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或举例给出结论,而是在“交流与讨论”栏目提供了“N2O5在四氯化碳溶液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实验数据”,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得到数据,填入表格,并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有关规律。这一知识点不是很难,学生通过直接听讲也能理解,但这样除了记忆性知识之外别无所获。在实践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栏目资源转换教与学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提出挑战的探究精神,学生不仅能学会学科知识,更直接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是什么”和“怎么得到”融为一体,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有效,培养了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这知识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学会学习”的学生才能迎接各类挑战。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带着问题去学习,凸显学习过程,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弘扬人的自主精神;“学会学习”的主要目的首先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下,更好更扎实地掌握科学知识。有了扎实的科学知识,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实验教学渗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以此实现科学素养提高的目标。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不同形式,针对实验设计中的不足进行优化,借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其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仪器设备的制作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日常实验教学中,适当引入实验器材的自制活动,以及对现有器材进行组装、改进和调整,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实验器材的设计原理与实验的反应原理。

如“氨气的性质”在高中化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材用三个演示实验分别介绍了氨气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成碱性和能与酸反应的三个性质,但实验中存在着以下的缺陷:前期制备氨气的过程复杂,而且排空气法收集氨时容易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预先准备好的氨气往往会出现泄漏、潮湿等现象,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实验2和实验3中的浓氨水露置在空气中,也造成空气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影响健康。因此通过改进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把三个实验结合在一起做可以避免上面的缺陷。实验装置设计如图1。具体操作如下:进行气密性检查后在烧瓶1的底部加入一些固体氢氧化钠,在针头处换上装有浓氨水的针筒,在烧杯1处放PH试纸(红色石蕊试纸)后,慢慢的把浓氨水注入烧瓶1中,通过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若PH试纸变(红色石蕊试纸)蓝色了(实验2),说明氨气已经收集满了。然后在烧杯2中滴入酚酞,关闭止水夹2和止水夹3,把针筒内的水打入烧瓶2内,同时打开止水夹1,烧杯2中的水迅速上升,在烧瓶2中的尖嘴导管上出现红色的喷泉现象(实验1)。最后等喷泉结束后,在烧瓶1上口的针头处换上装有浓盐酸的针筒,把浓盐酸打入烧瓶1内,出现大量白烟(实验3)。这个实验首先实现了氨气的制备、收集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的一体化处理,使实验成功率,可信度更高,让学生更真实地去体验理解氨气的性质;同时操作轻松快捷,现象明显,课堂耗时短,非常适合做演示实验;而且两个烧瓶一红一白,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最重要的避免了氨气进入空气中,环保无污染,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本案例中,首先通过操作复杂实验,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化,通过合作讨论,互通信息,解决学生在实验理解上的“信息沟”差距,达到共同思考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教师引导的方向进行实验改装,让学生更直观地把思考和动手结合起来,有效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思考方式改变,进而促进学习方式的自觉转变,更重要的是通过改装,让学生明白技能创新和实践方法的真正意义所在;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良好的实验兴趣是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的前提。有了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3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科学上的人文素养

化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无数研究人员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他们的介绍化学家们的科学态度、研究方法、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坚持实践、百折不扰的科学精神,既能向学生展示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又可让他们明白化学并不枯燥呆板,而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生动有趣的学科。因此,傅鹰教授认为化学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他认为“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知识时,可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1862年尚古多的“螺旋图”1864年迈尔的“六元素表”1869年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确立,把化学元素纳入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化学进入了系统化的阶段。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科学和真理是人们在不断追求和探索中逐渐呈现的,许多科学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通过对这些史实的感受,使学生体会人类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之曲折艰辛,但只要孜孜不倦的不懈努力终会结出累累硕果。

篇(11)

二、中学生化学语言的学习过程

掌握化学语言起步是在初中阶段,一些诸如化合物、化学变化、元素、分子等化学名词正式在课堂上听到,这一阶段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适当重复、结合实际生活,切不可强行灌输。如果出现学生对基本概念不理解或理解错误,要及时纠正,并适当鼓励,以免学生错误领会概念影响后续学习或者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需要理解化学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这个时期对于正确运用与掌握化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从原理、从根本上认识化学、学习化学是在高中阶段,高中化学中出现的信息,从质量、时效、难度看都远远超过初中阶段,语言要求更加精准,文字描述限定条件更多,符号更加国际化,外语作用更加突出。在高中阶段,学生之间容易出现不同层次的分化。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更为关键,如果能够正确理解概念、运用语言,对于内容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反之,则会感觉晦涩难懂,甚至听课不知所云,自学不知应该学哪里,对现实的成绩以及今后的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内容,并自觉运用于解题和生活实践中,以科学语言不断提出问题,以科学思维研究分析问题,将有利于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化学语言学习的途径

1.教师的言传身教。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学生学习化学语言的主要途径。教师的化学语言风格特点将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对于初中学生,结合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教师要想尽办法让课堂上基础理论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直观与抽象描述相结合、具体实物与化学名词相结合。尤其是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学生的一致反映是难、散,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同时用语言描述过程,动手动嘴必须同时进行。老师课堂讲授的专业化学名词、化学用语要准确,不能模糊,不可随意发挥。而在讲解、讲通的过程语言要丰富幽默、善用比喻、善于联系实际的、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予以讲解。对于高中生,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加强,学习风格逐渐转化,接受知识受教师风格与语言特征的影响弱化。教师在对理论深度广度的准确把握、恰如其分的讲解课程的基础上,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提问,多表达,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强化科学语言素质,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2.学生的以教代学。

教学是一个知识再建构的过程,教师教学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吸收效率。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有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老师想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某项知识,最好的办法不是教师反复多次的教,而是让学生先“学”,学生来“教”,老师再总结性地“教”。“教”是“学”最好的途径,学生先“自学”后在教师指导下“教”,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检验他们的知识能力状况,特别是化学用语的应用,在他们讲授和描述的过程中充分得到强化,使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发现以便修正。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弱化了教师的地位,反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使得教师的知识储备大大提高,备课范围加大。

3.语文知识的运用。

尝试运用语文易混字的学习方式可以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不清楚将会直接影响化学知识的学习。应用字词的区别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识记化学概念,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对字词说不清楚,写不清楚,对概念不能准确理解。如,把“氨”“、胺”和“铵”三个字混淆。“氨”“、胺”和“铵”有关联又有区别,氨是NH3,包括了氨气、氨分子、氨水、液氨、联氨;胺是氨的烃基衍生物,氨分子的一个、二个、三个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生成的化合物;铵是NH4+,通常与盐连接在一起,称为铵盐,是氨与酸作用得到的,相当于一种金属离子(如:K+),但在加热后很容易分解为NH3。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一定要咬文嚼字,重点强调关键字词的准确。运用语文句子成分分析理解化学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如: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对溶解度的理解必须把范围界定清楚,即一定温度,因为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溶剂的量是固定的100g;溶剂与溶液要区别,溶液包括了溶剂与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是溶解度定义的特定状态,溶解度定义的不是任意的情况,而是一个特定的状态,即此时所溶解的溶质最多量的状态,与非饱和溶液所溶解的溶质的量要相互区别。把溶解度定义按语文语句成分的划分作为限定条件来理解并加以明确,溶解度的要点即可一目了然。运用语言文字的词语辨析来理解物质性质和理论知识,如:氧化剂和还原剂是相对关系,在一个氧化还原化学反应中必须是共存的,如影随形;还原剂被氧化和氧化剂被还原是同时进行的,体现的是物质在某个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得失电子的能力,一定要具体到反应。比如:KMnO4是常用的氧化剂,它可以氧化H2O2,此时H2O2是还原剂,这个反应是临床医学上制备医用氧气的方法,在H2O2与I-生成I2的反应中,H2O2无疑就是具备抢夺电子能力的氧化剂了。在原子结构内容中,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和径相分布是并列关系,是对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共同描述,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之所以分开研究,因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运动方式存在根本区别,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波函数的角度分布,研究了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波函数的径相分布讨论了电子出现的几率与离核远近的关系,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简化,力求更好地讨论问题。

四、语言理解能力与化学成绩的关系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程度与对化学语言理解能力的相关性是显著的,因为只有精确地理解了化学语言,才能运用化学知识去听课和做题,曾经有一个极致的例子,某个中学生把一切液体的东西都叫做水,他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的化学学习效率很低、成绩很差。本项目组采用IBMSPSS20软件,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将某市初三学生化学成绩与语文成绩进行了相关性计算,得到不同层次学生化学成绩与语文成绩的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为显著正相关,即化学成绩好的语文成绩也好,化学成绩差的语文成绩也差。有文献从化学成绩与单独的语言能力各个维度:如语言识别、语言转换、语言表达、语言应用进行相关发现,按分数划定的不同化学学习能力组别之间的语言能力差别非常显著。语言识别与语言应用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