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气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传播活动中,作者为了完成传播活动的总任务,往往采用一些符合受众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手段和方法。电视传播与观众需求的契合,始终贯穿于电视节目的整个生命之中。它不仅培养和创造自己的观众,而且自觉地将观众的意愿溶于电视节目之中。传播的实施取决于传播者,却根源于受众。不同受众对不同媒体的选择以及他们对媒体的期待视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各家媒体传播的成败。
受众期待视野的构成分析
依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艺术作品的艺术生命,始于它成为社会的意识中的事实之时,始于它与人的世界观和审判标准发生之时。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没有读者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读者虽然不是文学文本的直接作者,却是文学作品的间接作者。电视传播过程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不能同等相比,但是,我们从中或许能获得某种启示。
接受美学观点认为,文学的接受活动具有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所谓社会接受,指一部作品脱胎之后,到达读者之前,已经取得社会的占有形式。在作品产生和个人接受之间存在的各种“社会中介机构”,如出版社、文学批评、文学宣传等。它们从不同社会的、阶级的、集团的角度指导读者如何评价作家作品。社会接受是作品达到读者中的必经途径,但社会接受又是以个人为前提的。虽然个人接受必须在社会接受的基础上和指导下进行。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无论任何作品,读者都是以自己一“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的。”
我们把电视传播的过程置之于这种接受美学的分析置之,可以看到,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是通过某一具体的传授机构进行的传播的。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报社、电台、电视台都是政府办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党和政府要求它们为其服务,贯彻党和政府的意志。这种社会接受规范我们的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它在个人接受之前、之中和以后,影响着观众对每一具体电视节目的评价、认识和了解。而作为每个个体观众的接受又是与其生活的期待视野和节目的个人期望密不可分的。观众的生活期待事业包括所初的地位和状况,他所受教育的水平,生活经历和经验,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性格等多方面。作品的期待视野表现为,他对电视传播规律性的认识,以及他的审美观、审美情趣等。可见观众的期待视野的差异,形成看电视的不同动机,和对某一类型节目的兴趣和需要的选择。
因此,观众的期待视野不仅决定着对电视节目的选择,同样也决定着电视传播发生影响的可能性,以及看电视的可能性,并且表现在对节目的评价过程中。借鉴接受美学的理论分析电视传播,我们可以判定观众期待视野的构成对电视节目价值生成的影响作用。
从不同阶级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看,电视把节目传播给不同阶级状况的观众。作为接受对象的个体,其社会结构心理状态的差异对节目的传播效果构成影响。马克思的阶级划分方法认为,阶级是一种由社会结构决定的客观存在,它由社会的物质、社会或者经济的存在条件所决定。有着共同经历的人往往在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中达成共识。对于传播的信息,观众往往依据自己群体的共同经验进行解码。
各种不同的接受群体中,生活方式的差异是其显著的标志。它构成不同群体对电视传播的不同期待。人们生存条件的不同,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思想、情感等性格方面的深刻影响,表现在对传播价值取向之中。电视传播的意义需要观众借助个体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进行解码。每个人采用与自己社会地位相等的接受经验对信息进行解码。如果电视节目能够表达他们的兴趣,观众从中可获得愉悦。而当传播内容与观众观念相悖时,观众往往从不同社会立场出发加以评判,或屈从或否定。
社会分类理论把大众传播的接收对象因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方面的特征,划分为各自的“社会集合体”,属于同一集合体的观众抱有比较一致的社会观、价值观,他们大体选择相同的传播工具,接触相同的内容。另一方面,电视节目把各种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状况的内容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大众,吸引广大的受众。有数据研究表明,电视具有“提前社会化的”功能。电视传播的内容对广大的观众而言,能够满足他们对不同生活状态的好奇和实现自己梦想的心理期待。即便这种生活方式离自己十分遥远,也并不能阻断他们的期待愿望。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而大众传播早已被视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大众媒介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受众起着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通过媒介了解进而确认媒介所描绘的生活方式,正是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而积极参与传播过程。同时人们通过媒介而感到并接受的生活方式,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其他各阶层的人。因此,社会公众的社会心理期待视野便成为传播中的重要研究依据。我们常说的雅俗共赏正是建立在对受众这种可能的接受心理之上的。
从文化程度与媒介观念的差异看。近十几年国内各地的受众调查反复证明,文化水平通常是媒介接触和使用最具解释力的一项人口特征。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孙五三女士做过统计分析,她认为文化程度和媒介接触行为的水平的关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媒介接触频率,二是对媒介内容的选择。一般文化程度高的居民有较高的媒介接触倾向,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选择媒介内容方面有广泛性和单纯性差异。高文化程度的居民倾向于选择较多类型的内容,低文化程度的居民使用媒介内容的范围比较窄,内容也较简单化。由此可见,文化程度的高低制约着人们信息需求的深广度,左右着人们的收视行为。
电视传播的价值受到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二方面的影响。接受美学观点认为,创作意识来源于传播者,实现其作品价值必须依赖于观众的接受和理解。一条新闻的选材和报道角度,一档节目的创意和拍摄手法运用都必须得到观众的肯定。观众的接受态度支配传播者在节目的创作过程中,从策划设计、传播内容到表现形式诸方面自觉地估计和预测观众。观众期待视野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文化程度的高低,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的期待状况。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在看电视的方式、兴趣和观念上呈各异特征。但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化水平对受众的行为构成直接的因果效应。它需要受众媒介观念的中介和传导。较高文化程度的受众媒介观念的现代化程度较高,导致受众有较高频率的媒介接触。他参与媒介的接受活动较多,主动识别、归纳、分析传播信息的能力较强。如果一个人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媒介观念的现代化程度较低,他在接触媒介时也可能表现出低文化程度受众所具有的特征。因此,对电视观众研究不仅是对其文化水平的关注,更需要从媒介文化的角度去体察人们在接触电视传播时表现出的文化方面特征。媒介占有情况,媒介接触频率以及不同的媒介内容爱好,构成相同文化程度观众的不同接受心理。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受众媒介观念越积极,越偏好媒介纪实类、现代戏剧类和说服类内容。
二、电视观众期待视野的层次特征
在物质生产领域,一件产品的制造者总要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要来设计产品,并把使用者的能力、素质等在产品的构造上体现出来。电视传播同样也如此。接受美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伊泽尔认为:在文学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无论是何种媒介的传播都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为接受者设计某种作用,这是接受美学给予我们的启示。
电视传播强调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电视编导拍摄出的电视作品,是给人看的;只有观众自觉地、主动地接受,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实现。观众的积极、主动的收视与其期待视野能否兑现密切相关。如今的电视观众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对电视传播的期待更显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每天面对几十个频道,不停地调换手中的遥控器,观众的自主选择意识增强,参与意识加强,对电视的服务性的要求也呈多样化。观众对节目的选择与否直接关系到收视率的高低,广告收入的多少,关系到各家电视台的生存。以受众为传播中心的意识,随着市场化机制的引进深入电视人的传播观念之中。研究观众、研究观众的收视心理,提高电视制作水平,满足各类型观众的收视需求已成一种电视传播时尚。
可是旧的电视节目运作体制的影响和节目采编人员对节目的受众研究得不够,仍使我们的电视荧屏在传播的满意度上与观众的收视心理期待方面产生差距。我以为评价电视观众的期待视野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page_break]
1.社会文化层的视野
首先,电视传播体现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社会主流文化倾向。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文化行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由对经济发展的关切上升到文化发展的关切。国民所得增加,社会流动频繁、闲暇时间增多,财富分配及各种机会渐趋平等化;传播、交通、教育的发展等等,打破了中国社会文化格局的沉寂,一种新型大众文化出现。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它不是商品,但是作为物化形态,需要通过市场得到传播时,它又成了商品。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代表民意,体现时代精神。通过大众传媒,文化突破时空,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的传播与普及。但它以市场为导向,追求一种商业价值,注重娱乐,突出流行性,又造成文化消费的媚俗、低级等倾向。不可否认,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也在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得到满足。但是,在我国大众传媒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起着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的作用。电视发挥文化引导功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更是责无旁贷,电视观众的需求主流也应以政府工作的中心、难点、热点为重心,兼顾其他。
2.个人兴趣的视野
随着社会分工的多样化,社会群体分化也日趋复杂化,新的阶层不断涌现,新的行业层出不穷,观众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逐渐分化。过去计划经济下单纯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被市场经济下一个个新的群体心态所替代,人们的价值观发生诸多变化。如从不同年龄群体兴趣看,儿童感兴趣动画、游戏,青年人热衷于情感类节目、体育、文艺、各种时尚;老年人对医疗保健、商品服务、家庭生活更关心。从不同阶层、职业的爱好看、机关干部、教师和一般白领阶层对有情调、有内涵的节目感兴趣。普通工人、市民较关心娱乐、消遣。从文化层次看,文化水平高的热衷思考类节目,对有深度、有审美情趣的节目感兴趣。一般文化水平,对晚会、消遣、宣泄娱乐性节目更喜爱。但是,即便是同一阶层、同一职业、同一年龄阶段的受众,由于个性的差异,对相同的电视节目也还会表现个性化的特征。尤其是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其期待视野会因个性化思维的差异而呈多样化。今天的电视观众群体的细致分化与个性化的加强,导致观众对节目期待视野的多元化特征。
3.超越自我的审判视野
电视是线性传播,节目在单位时间里依次播出。观众顺时间收视,对自己喜爱和关注的栏目的收视必须受制于电视传播。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加,节目的丰富,竞争的加剧,观众拥有了随时随地对频道节目的自由选择权。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压力使许多人内心浮躁,对节目的收视也缺乏耐心,一旦发现节目与自己的期望相悖,往往换频道。这些因素的存在,使电视传播面对的观众较之以前更难于琢磨。如今的观众对节目的播出内容、播出时间以及具体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形式都有了更多的自己的要求。对自己不知或知之较少的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和欲知的渴望。希望通过电视拓宽视野超越自我。过去电视播出不太讲究编排和形式,对观众的审美兴趣缺乏研究,因而不讲求策划,品牌意识不强。现在各家电视台都已意识到如果忽视观众的主体意识,忽视观众这种自主选择频道的自由,和电视观众特殊的审美兴趣,栏目要想成功只能是空话。
观众的期待视野是个体在电视传播中作好的一种准备。在这种期待视野的作用下,观众会从自身积蓄的各种经验中不由自主地把那些同他的期待联系着的现象挑选出来,并摆到自己意识的中心地位。观众在收视时受这种期待视野的影响,符合他们的心理期待,就能调动他们发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和评价节目。反之,将影响传播效果的生成。因此,传播者分析观众的收视状态就是要学会适应和调动这种期待视野。只有善于分析,勤于改变,才能提高我们的电视传播的质量。
三、电视传播与观众期待视野的契合
现代传播讲究尊重受众、平视受众,调动受众参与传播活动的积极性。传播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内容的信息去影响改变受众。在实际传播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同一内容的信息因传播方式和手段不同,对受众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产生不同影响,其社会评价也常有所差别。采用恰当的传播策略,刺激不同受众的心理依据,调动其期待视野积极进入传播过程之中,会获取更好的传播效果。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了解观众收视心理状态是传播策略实施的关键所在。
首先,注重观众调查的作用。电视台都有观众收视调查一项工作。而目前这项工作在多数电视台只是收视率的统计,调查目的主要是了解节目收视人数、以确定收视排行榜。这种排行榜主要是为广告收入、节目播出时间服务的。观众调查是现代电视节目生产的重要环节,不能仅限于收视率的简单结论。我们应该通过观众调查摸清节目播出的质量和效果,提高节目的美誉度,反馈和预测观众对节目的评价,了解创办新栏目的可能性和价值意义。至于有些电视台创办新栏目,只是几个编导参阅兄弟台的节目形式,大家讨论讨论,杜撰栏目的方式更是不可取。
其次,加强电视策划的针对性。电视传播引进市场机制以后,不仅纳入了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在节目的产出环节上同样也引入了产品生产的模式。面对千千万万的不同群体,具有强烈自主意识的观众,我播你看的传统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模式已经过时。消费群体需求的多元化、复杂化、兄弟电视台的频频高招,都使电视传播在每个环节上带有了商品化的色彩。对观众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之后,科学地进行栏目的策划、设计已成共识。如各省级电视台的纷纷上星,对中央台来说,构成广泛的竞争对手,而中央台高技术、高品位的节目质量和内容,也从各省级台抢走大量观众。如今的电视节目竞争,不仅仅是比制作水平、拍摄技巧,主持人好坏,更主要的是比谁的栏目有吸引力,比的是电视人的智慧和能力。关键在于急需建立一整套电视策划的科学、有效的运作机制和方法。
譬如利用传播策略的心理分析,引导受众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关注某种媒体传播对象。全面地制造舆论,形成受众对事态发展的关注和耳闻目睹的期待心理,从而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这就是我们俗称的“炒作”。它的目的就是强化受众的注意。此外,我们从观众社会心态的变化入手,切入其期待视野,才能真正做到产销畅通。现今的观众拥有社会阶层自我导向倾向,自主传播的欲望、自主议政兴趣、自娱的审美倾向。同时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和挤压下惶惑、无奈等也困扰着他们。电视屏幕上新闻分析背景报道的红火,自娱式的综艺节目的火爆,各种流行时尚的展示和对象性明确的栏目之纷纷问世,无一不是观众期待视野的体现。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求一律,而现在逐步分散化发展。单一性的传播策略无法应付观众的心理需求。因而,广泛采用分析、引导、讨论、辩论的方式达到传播目的,是一种符合受众心理的手段。但是,各类节目不可过多过烂,互相“克隆”。常变常新,个性鲜明,才是观众永恒的期待。
第三,提高电视传播的文化品位。电视传播每时每刻从不同方面反映和折射着社会生活。这就决定电视节目的制作对宏观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必须有所认识和把握。进入90年代以后,商业文化大潮冲击着电视荧屏,无主流、无深度、一次性的消费文化泛滥,电视传播的文化品位下降,一种迎合市场、讨好观众的传播心态流行。追求一定的商业价值,而忽视人文精神,注重娱乐性而失去对生活底蕴的理性思考,突出流行性而失去对创作个性的追求。我们倡导对观众期待视野的关注,并不等于简单的屈从。电视蕴含的文化意识在总体上体现对时代精神的追随和倡导,健康的、有品位的节目是时代的主流文化。电视传播不仅需要对观众市场的分析、了解市场需求的状况,有的放矢。同时,还具有对高雅、先锋的精英文化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能力。一部电视连续剧《围城》的成功,使钱钟书先生一下子成了街谈巷议的大众名人,小说畅销百万册,还有数种盗版。足以说明,作为大众文化表现渠道的电视对高雅、精英文化的消化吸收功能。可见,提高电视节目的品位与观众提高自身审美鉴赏的愿望是一致的。
提高电视传播的思想性和文化品位,内容上追求雅俗共赏,形式上向大众靠拢,普及高雅文化之长,强化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对高尚审美情趣的追求。关键是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和欣赏习惯,逐步优化我国的电视传播文化环境。中国的电视传播才能真正在主流意识、大众品位中寻到发展之路。
注释: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凝聚企业内部力量与外部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在企业中应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但是在很多企业中,存在企业员工企业文化意识淡薄现象,没有科学认识和把握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没有文化积淀的空洞内在管理模式,也导致了员工在营销过程中的散漫无为。
1.2营销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都是用来限制员工自由和处事方式的,缺乏人性化的灵活性考虑,所有事情都是用制度的条条框框来衡量,久而久之就会造就员工的逆反心理和专制度漏洞的心态,这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营销管理,其工作性质决定了管理制度必须具备灵活性,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明显发现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因此,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健全完善营销管理制度。
1.3团队合作能力差
个人好表现思想严重,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销售注重的是业绩,因此,很多员工只注重个人销售业绩,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团队间的交流、讨论、协调、合作能力。毕竟个人的能力有限,集体合作的智慧和能力可以开启更多无限的可能,包括创新的思想、先进的技能,都需要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获得,这是智慧的碰撞成果。因此,只注重彰显个人能力和个人业绩的行为,很有局限性,不利于员工和企业的发展。
1.4营销技巧欠缺
企业营销的现状是过分强调销售额和销售业绩,而忽略了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包括企业营销技巧的培训、交流等。销售技巧是促进销售成果的重要手段。很多员工在销售过程中,对新设备、新技术缺乏全面的掌握,以至于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纰漏,既不了解客户的需求,也不能及时将自己产品的优势简洁地表达清楚,甚至不注重谈话技巧和语言方式,缺乏严密的销售技巧。
1.5对市场分析不清楚,产品定位不明确
对市场分析不清楚,产品定位不明确会直接导致销售业绩下降。市场的分析不准确,对导致销售的盲目性,毫无针对性,对于产品的功能作用、用户需求等等缺乏准确的定位分析,导致销售过程中存在虚假夸大现象,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2科学构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策略
2.1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企业文化的构建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把逐渐形成的企业特色价值观、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等进行总结,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髓,企业文化所营造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观。
2.2健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健全完善营销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在企业中,过于严苛或松散的管理制度都会引发员工的不满情绪,当员工不断埋怨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会影响工作干劲和销售业绩。因此,只有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加激发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企业营销的关键在于人,即员工,只有当员工真正从自我意识中认同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工作更加有干劲,充满激情。比如积极了解员工的生活情况和工作难度,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借助工会等帮助解决,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让员工更加热枕的态度工作。
2.3强化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是为了充分凝聚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通过讨论、交流发挥共同的作用力。强化团队协作能力,需明确责任分工,不计较个人得失和短期成效,以团队利益为先,共同提高销售业绩。同时也存在着部门之间的协作发展,电力营销不仅仅是销售部门的事情,还需要技术部门、售后服务部门的协同作用,实现部门间的及时联动,能有效保障电力企业的急速发展。
2.4强化营销技巧
营销技巧是对客户心理、产品专业知识、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的掌控运用。销售的核心在于沟通,在于如何通过语言迅速找到客户的兴趣爱好和产品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解答客户问题,且对产品推广概念要清晰,不能模糊,让客户产生怀疑心理,条例清晰地介绍最新电力设备和电力技术,根据电力市场发展动态、准确分析、适时灵活调整营销策略,进而开拓更大的营销市场。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借助互联网等方式的宣传也能很好地提前树立其企业形象。
2基于RFID的电力仪器设备管理
平台框架体系如图2所示,基于RFID的电力仪器设备管理平台分为4层结构,分别为采集对象层、终端采集层、数据接口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包括管理主站、手持读写器、发卡器和UHF标签四大部分。采集对象层由贴有RFID标签的各种仪器设备构成。根据电力企业仪器设备多用于电磁环境的特点,标签选用UHF(UltraHighFrequency,超高频)抗金属标签。这种标签具有无源、识别距离远、防金属干扰的特点。数据采集层包括手持读写器和发卡器两大部分,通过手持读写器可执行仪器设备的入库、借出、调拨、检定、维修和报废等业务,完成的数据结果通过数据同步功能传输到数据接口层;发卡器用于标签的制作,将初始化数据写入RFID标签中,建立仪器设备与标签的对应关系。数据接口层负责数据采集层和数据层之间的通讯,一方面将在读取标签信息时,将对应的设备资产信息同步到手持读写器中;另一方面,将手持读写器读取到的标签数据写入到资产数据表中。数据层包括资产数据、基础数据、用户数据和运行数据。其中资产数据包括ERP设备资产信息、自购资产信息以及其他各种仪器设备的资产信息,是整个平台的核心数据。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和设备厂家等档案信息,是系统运行的支撑性数据。用户数据保存有整个平台使用用户的信息。运行数据包括审计数据、设备运行过程数据等用户和资产状态变化产生的历史数据,主要用于设备的状态回溯以及系统的数据审计。应用层主要实现数据的统计查询、资产入库、检定、借出、调拨、报废等业务的在线审批。
3RFID电力仪器设备管理流程
仪器设备管理包括资产的登记、入库、借出、调拨、维修、报废、检定、盘点等操作,包含设备从购置投入使用到报废退出使用的全过程。
1)仪器设备登记
各部门在领用设备后填写资产信息表,包括设备名称、厂商、出厂日期、领用人、使用年限等信息,系统将根据资产信息生成资产编码分类;通过发卡器将资产编码分类写入UHF标签中,并通过标签打印机打印标签纸,最后将UHF标签和标签纸贴到对应设备,完成资产登记操作。
2)仪器设备入库
完成资产登记后,使用手持读写器扫描UHF标签,并把设备状态置为“可用”,填写保存地点,并同步到后台数据库,完成资产入库。
3)仪器设备周期检定
仪器设备分为计量仪器设备和非计量仪器设备(即功能性仪器设备)两大类。系统根据设备检定周期,提前以标红的形式提醒到期需检定的计量仪器设备,各使用部门每年须根据需要列出标准仪器设备、计量仪器设备、计量器具的检定计划,并上报审批。经过检定后,计量类仪器设备有“合格(绿色)”、“限用(黄色)”、“停用(红色)”3种状态标识。通过手持读写器设置检定状态。功能性仪器设备有“完好(绿色)”“停用(红色)”2种状态标识。设备管理用通过RFID手持设备设置检定状态。
4)仪器设备修理
对于需修理的仪器设备,通过手持读写器将状态置为“修理”,设备修理完好后,再将状态置为“可用”。
5)仪器设备借用
借出人在系统内填写《仪器借出登记表》,需经借出部门批准。借出后通过手持读写器将状态设置“借出”,归还后将设备状态置为“可用”。仪器设备的借用周期上限为20天,到期不归还应提醒。
6)仪器设备调拨
调出部门列出转移仪器设备清单,并使用手持读写器将设备状态置为“调出”,并在系统中上传《固定资产调拨单》,调入部门利用手持读写器进行入库操作。
7)仪器设备报废
仪器设备满足报废条件,可提出报废申请,填写《资产报废审批表》,其审批通过后,通过手持读写器将资产状态置为“报废”。
8)资产盘点
实现新增盘点任务、更新盘点任务、查看盘点任务详细内容等。使用手持读写器对资产快速和准确清查,将数据终端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核对,对正常或异常的数据做出处理,得出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4平台关键技术及实现
资产管理平台能够准确高效运转,需要一套完整的RFID编码机制,以保障资产设备和编码的唯一对应和一套数据维护管理机制,以保证资产实物与管理平台数据的一致。
4.1资产编码资产
编码不仅需要考虑资产的固定信息,如编号、属性、类别等,同时需兼顾动态信息的体现,如设备状态、检定状态灯,以方便资产设备状态的跟踪和设备盘点。RFID标签编码中固定信息站7个字节,状态信息占1个字节,共计8个字节。其中设备状态用于跟踪设备全生命周期内的状态变更,包括初始化、可用、借出、维修、检定、报废。检定状态用于标记设备周期送检结果,包括合格、限用、停用、完好。标签信息在资产登记以及设备状态变更时,通过发卡器写入。通过标签打印机将RFID标签打印并贴于每个设备物体上。
4.2数据同步与传输
RFID手持读写器对设备状态进行修改后,需要将设备信息实时同步到数据管理主站中,目前尚没有用于设备数据管理的标准通信机制,因此需要设计一套手持终端与数据管理后台之间的通讯规约以实现实时、高效、准确的数据传输。为此项目采用如下关键技术:一是在手持读写器中部署SQLite嵌入式数据库,在读写器与管理主站无法网络连接的情况下,保证在离线的情况下也可以执行仪器设备的业务操作;二是采用基于业务驱动的数据同步机制,即业务都由管理主站发起,待与手持读写器数据同步完成后,由手持读写器执行业务操作,并返回业务结果。平台数据同步架构分为3层:手持读写器层、数据接口层和管理平台层。手持读写器层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支持SQLite嵌入式数据库,可存储设备档案数据、设备资产数据和设备业务数据,数据结构与管理主站的数据结构一致,便于数据同步。数据接口层是数据同步的中间件,一方面与管理主站建立数据库连接,另一方面与手持读写器建立socket连接,可独立部署在客户端,也可作为一个模块部署在管理主站中。管理主站中负责设备档案数据、设备资产数据和设备业务数据的管理,可新增、删除和修改设备信息,也可发起借出、维修、检定、报废等业务流程。手持读写器与管理主站的数据同步流程如下:
1)采用C/S结构,手持读写器作为客户端,数据接口作为服务器端。手持读写器开机后自动与数据接口建立socket连接,发起数据同步请求,数据接口与管理平台建立数据库连接,并将管理主站中的数据同步到本地SQLite数据库中。
2)同步数据成功后,读取设备业务数据,并以业务推送的方式在手持读写器上显示,提醒操作人员。业务人员根据提醒开展资产入库、检定、借出、调拨、报废等业务等操作。由于业务申请在管理平成,领用人、部门、归还日期等操作附加数据不需要在手持读写器上填写,只需填写设备可用、借出、检定等状态数据,简化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
3)业务操作完成后,手持读写器发起业务数据同步请求,数据接口接到同步请求后,打开数据库连接,并将业务数据同步到管理平台中。数据同步成功后,关闭socket会话和数据库连接。
电力企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能源企业,特殊的行业性质造成电力企业的自然垄断地位。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力企业的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由于各大电力企业的相互对标,每个电力企业都把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和企业管理水平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②电力企业当前仍处于垄断地位,一个地区只有一个网才算是全程全网。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特点导致了电力网络的不可分割性,电力企业自身也就成为了自然垄断性行业。
③电力市场并未完全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当前电力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行政色彩依然非常浓厚,不少部门的设置不是按照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而是仿照政府部门来进行设置的。从当前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来看,在今后工作过程中亟需创新变革。
1.2电力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电力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电力企业持续深化改革。电力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原有的一些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未能与时俱进做出相应改变。
②安全生产意识比较淡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部分局域电网结构相对薄弱,有相当数量的老旧电力设备仍处于运行状态,这给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③整体素质不能够适应工作实际。从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看出当前电力系统的部分员工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以及效益意识都还比较淡薄,在平常工作过程中墨守成规,对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敏感性不强,缺乏积极解决的心态,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电力企业管理变得更加困难。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电力企业应该在其内部各领域组织开展全面系统的管理创新实践。
2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原则
管理创新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在企业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因素并经实践证明有明显作用和效果,同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效率性等特点的办法和措施。管理创新对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实现有效创新,在工作中就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因为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人力资源是电力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任何物质资源都无法代替的。正是因为如此,在平常工作过程中就应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激励全员积极投入到企业管理创新中去。把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人力资源必须当作一种重要资源来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最终使其变成企业的人力资产。后备干部的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2)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的服务创新最终目的应该是服务于市场,服务广大供电客户。通过内部的管理协调来更好地适应市场对电力供应的需求和要求。通过管理提升来加强优质服务的质量,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企业内部一盘棋,各个部门、不同专业在业务融合方面、工作效率提高方面从管理入手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提高服务水平,以不断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市场,服务于供电客户。
(3)注重制度建设,实现全员参与。在电力企业管理过程中制度建设相当重要,只有从制度上来不断完善各方面的规章,才能够真正巩固创新成果,发挥创新的意义,常态化地将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开来并有效执行。要结合实际需要来进行制度建设,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全员参与。集体智慧是无穷的,在平常工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发挥集体的智慧,要鼓励员工参与到管理中来。设置各种平台,集思广益。企业领导和中层领导应该走群众路线,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应该多倾听广大员工的意见。
3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及措施
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涉及到各个方面,在创新过程中首先是要搞清楚创新内容,然后才能够采取措施。
3.1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涉及的方面很广,具体有核心业务、资源体系、科研体系、直属产业、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社会责任、民主管理、企业文化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是要实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营销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就是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建立起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够适应实际情况。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原则。在平常工作过程中应该进一步规范公司管理体制以及组织机构,使之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以及符合市场需求。战略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电力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有长远规划,有切实可行的长远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对发展提出的要求。在平常工作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不断加强战略管理。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制度建设,决策程序和方法必须科学,要具有长远眼光。
3.2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3.2.1注重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种先进、专业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平常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起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体系。建立良好完善的业绩管理体系是可以提升电力企业运行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经济效益。要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价值链,形成价值树,这样才能够形成达到企业总体业绩目标的深层驱动。之后还应该把企业的总体业绩目标分解到每个员工身上,要能够使得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每个员工都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和位置,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要建立起具体的考核和奖惩管理办法,要把业绩指标同奖惩机制结合起来。
3.2.2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
电力企业要着眼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加强人、财、物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不断加大资源重组整合和集约调控力度,提高人、财、物核心资源的集中度和调控力,最大限度发挥规模效益。
3.2.3提升服务品质
提升服务品质是进行创新的重中之重。此外还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电力行业的市场化。要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战略管理模式也应该不断创新。要坚持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以及精细化管理。
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德与才的辩证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其他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才,德行再好,办不成事,也就难以掌好权、执好政。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全优,既体现了崇高的德,又反映了高超的才,是人品、才干;既坚持德的高标准、高品格,又要坚持才的高水准、高能力,把握对事物有高超的辨别能力。在识别人才上,要把“德”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德才的内涵和标准。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住本质,立足长远,看潜能,看发展,看创新。要认真负责考察分析、全面核实员工各种反映,实事求是评价人才的功过是非。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引导人才加强道德修养,坚守道德底线,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从动态中选用“政治坚定、技术精湛、业绩突出”的人,才能成就事业。
2.要摆正“德”与“才”
选拔任用时,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先决,既要看德,又要视才;既要看表现,又要视实绩。人才有同样的能力,谁在德方面表现突出就提拔重用谁,失去了“德”,也就失去了资格。“德”能正其身,才能胜其任。“德”决定着才的施展方向,“才”要以“德”引领,才能干好工作。当今,社会上曾出现“干事的不如会说的;务实的不如玩虚的;正直不阿的不如投机钻营的”负面现象,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员工有看法,也往往集中在“德”上。员工的观察最清楚、感受最深切、答案最真实。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要认清那些阳奉阴违的无德之人、那些争抢功劳的缺德之人、那些吹牛拍马的失德之人。对于已在岗位上有思想品德问题的人,必须坚决调整下来;对于“德”不合格的人,坚决不能选拔重任,绝不能出于爱才、惜才,而忽视了德的素质,以致埋下隐患。有德有才要重用,有德无才可培养用,有才无德坚决不能用。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不断提高处理各种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才能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
3.要识别人品德行
要准确识别一个人的人品德行,要注重横向比较,在比较中鉴别,在实践中评判。“德”的核心就是党性,“德”就是“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德”与“才”相比,“德”是第一位,是先决条件。领导者要有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人才,特别是潜在人才。要用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观察人才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表现,坚持全面与重点、显能与潜能、优点与缺点、领导与职工相统一的观点,正确识别人才。厚德载物,德比智慧、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智慧再高,无德就失去了光彩;知识再多,无德就无法发挥作用;能力再强,无德就会使才能害人害己。没有德,才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做人只有讲德,才能安身立命;当官只有重德,才能凝聚人心。要深入员工、慧眼识别,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现实表现和个人利益方面,识别人才的人品德行。要深入了解、客观分析,作出准确的评价,才能把“老实人”与“老好人”区分开来,进入领导的视野,得到组织关注,才能确保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员工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二、选人才,必须坚持“选贤任能、唯才是举”
选贤任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的用人观,重用对党忠诚、对民负责、对已严格和“贤”人才;对加快企业发展有思路、有办法、有成效的“能”人才。
1.要拓宽选人视野慧眼方能识英才。在现实中,人才往往不事张扬,不争荣誉,如果领导者视野不宽,就容易把人才看成庸才,难怪韩愈曾以“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感叹人才的埋没。一是用识人的慧眼。要出于公心,对企业负责,把众多的人才,汇聚到企业发展中来,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识才是关键。要通过深入基层,走访员工群众,了解人才;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能力,去发现人才;通过重要岗位上的表现,去观察人才;通过突发事件和关键时刻,去考验人才。二是考核评价方法。要借鉴现代人才学、管理科学等知识,建立科学的考核测评方法,对人才考核测评实行定量化、具体化,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的评价人才,使之能挤干“水分”,考出实情。三是科学选人机制。要减少识人失误,关键在于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注意群众公论,采取多种途径,让员工参与荐贤举能。要拓展选拔人才的监督渠道,防止个别人选人,靠少数人选人,少数人说了算。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完善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公开招考等制度,让素质好的人有舞台,干好事的人有作为,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组织的视野。
2.要有用人的胆略
领导者不仅要善于识人,还应该敢于用人。要敢于任用年轻有为的人,年轻人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工作有干劲。要敢于用曾犯过错误的人,积累了经验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要敢于用反对过自己的人,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怀有报答知遇之恩。一是破除习惯。常规不破,人才难得。要尊重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又要把握优秀人才的特殊规律,选拔人才要讲台阶,论资历,是人才积累工作经验所必需的,也不能搞形式主义。对优秀人才敢于破格,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大胆把人才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二是破除偏见。企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各类专业人才,人才用非所长,如牛负重,劳而无功;人才用其所长,如鱼得水,成绩斐然,做到量才使用。三要破除杂念。要勇于冲破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还表现在自我否定、超越自我的精神上。选贤任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挑战,要对优秀人才的才华和潜能,要有宽广的胸怀,让有潜能人才提拔上来,锻炼培养,做好传帮带,超越和取代自己,一旦人才堪当大任,自己不妨主动让贤,后来居上、后继有人,是社会进步、企业兴旺的标志。
3.要广聚天下贤才
优秀人才带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和新的作风,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人才的聚集取决于用人机制、优惠待遇和适应环境。一是在用人上。要打破固定思维和传统限制,不管人才来自何方,不为私情所困、不掺杂个人恩怨、不以个人好恶和亲疏用人,要多看其所长、多看其优点,为我所用。要破除狭隘思维方式,习惯盯着“熟人”,倾向选择“身边人”,狭隘考虑“小帮派”。二是在待遇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有与利益有关。”利益是事业的终极目的,利益是人才价值的体现,没有高薪吸引不了人才,只有高薪也留不住人才。要实行人才的优惠政策,应考虑人才的知识水平、技能经验的差别,衡量人才不同的技能,体现人才的自我价值。三是在环境上。“梧桐引凤”,要想引来金凤凰,首要栽得梧桐树。引进人才还要留住人才,留住人才比引进人才更重要。人才引进来了,不仅要有待遇,也要有环境,有舞台,才能留得住。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营造“人人重视人才,人人追求成才”的氛围,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人才提供一个温馨大家庭的环境。
4.要强化育人力度
“立身、立业,必先养德”,人的一生重在立德,贵在养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贤”和“能”不是天生的,要抓好人才的选拔管理,有意识、有重点、有计划培养人才,必须有更多的措施、更快的步伐、更大的作为,才能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一是注意发掘“潜在人才”。一个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历一定的岗位锻炼,一段时间的工作考验,一些重大事件的历练,要坚持做到推选后备,在动态中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对于成长期的人才,要实践锻炼;对于发展期的人才,要大胆举荐;对于成熟期的人才,要提拔重任。二是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要有目的地让优秀人才下基层锻炼,多岗位的交流,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人才提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环境。三是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人才成长有一个过程,企业必须着眼于育人。要有选择地强化跟踪,筛选出“潜在人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企业发展提供栋梁之才,使人才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锻炼,有胆识、有闯劲,勇于改革,引导各类人才爱岗、敬业、奉献,才能造就出新时期的一代又一代合格接班人。
三、用好才,必须坚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和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善于识别德才、选拔人才和用好人才,务必知人善任。知人是基础,是用人的依据;善任是目的,是用人的核心。不知人就无以善任,对一个人作出相应的评价,就应有其相应的岗位,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
1.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不同的人才在能力、性格和行为上各有差异,就应要求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以满足人才自我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坚持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坚决破除“任人唯全”的束缚,树立“看人看主流、看本质、看潜力”的观念,对人才看大功而不计小过;重大节而不求全美。在现实中,人才因学识、经历、年龄的个性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个体优势,或擅长协调、或精于业务、或勇于创新,一旦放错了位置,小则屈才,大则误事,必须根据人才的特点合理使用。二是要“量才录用,适才所用”。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有高低之别,工作岗位有难易繁简之分,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让所有人才各得其用,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既保证人岗的最佳相适,又发挥人才的能力,达到人岗匹配的最佳绩效。三是要“不求所全,但求所长”。根据人才的不同素质、才识和能力,安排相应的岗位,从“短”中见长、扬“长”补短。“用得其人”,让所有人才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个人素质与群体素质相匹配、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使事业因人而发展,人因事业而闪光。
2.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用好人首要以信任人为基础。用人不疑就要予以充分信任,信任可以给人以精神鼓舞,只有信任别人的人才能被人所信任。信任是一种催化剂,增强自信心,它能给以巨大的精神鼓励,使人达到忘我工作的程度。领导者对所用之人要授予相应的职责和权力,让他们放手工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才能才华尽溢,成就事业。一是用而不信,势必压抑。用人不疑的关键在于领导者要充分信任自己的下属,为其下属解决后顾之忧,感觉到领导者对自己的信任,若得不到领导的信任,是绝对不可能发挥全部才能,其聪明才智必然受到限制,造成埋没和浪费人才。二是用而任之,有职有权。经过全面考察录用的人才,领导者应大胆让其施展才华,有信任才有干劲,只要下属不违背原则,让其有职有权,真正感到在其位、谋其政;有其权、明其责。否则,不仅阻碍其才能的发挥,还会影响领导者事业的成功。三是明责授权,信任人才。智者用其谋,勇者用其威。现代企业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领导者不可能包办一切,一定要大胆、充分地使用人才,既然用之,就要明责授权,无需求全责备,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3.要做到“组合人才,集聚效应”
企业需要人才,人才成就企业。用好一个人就会带动一大片;配好一个班子,就会焕然一新。人才不仅有一个量才使用的问题,还有一个合理组合问题,才能发挥其集聚效应。一是优势互补。在工作中,把两个能力、经历、性格、年龄相当的人才放在一起工作,很容易“碰撞”,如果一柔一刚,一男一女组合,结果就不一样。领导者要重视个体素质、群体结构,还要注意组合人才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专业类型、性格特点等合理搭配,才能产生互补效应。二是。本着为职工谋福利、为企业谋发展,工作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引起误解。要做到有事多沟通、工作多商量、意见多交换,求大同,存小异,及时消除误会和隔阂,做到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要视野开阔、敢闯敢干,有一股“闯”劲;细腻平和、平稳推进,有一股“忍”劲,才能形成合作协调的良好关系。三是集聚效应。每一个人都珍惜在一起工作的机会,关键是团结共事、风雨同舟;平等相待,不搞亲疏;一视同仁、顾全大局。要凝聚班子集体的智慧,遇到难题帮助化解,遇到责任主动承担,遇到荣誉多一分谦让,班子成员的相互弥补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4.要做到“能上能下,盘活人才”
在用人过程中,再高明的领导者也有可能失误的时候,一旦发现不适合的人虚占其位,就要坚决将其撤换。要坚持用制度来规范,用标准来衡量,用考核来评价,用措施来解决,为谁该“下”,凭什么“下”,提供“说法”,避免随意性。一是解决能“下”的问题。要准确评价人才的“德、能、勤、绩、廉”等综合考核指标,正确界定人才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的具体标准,加强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民主测评、综合考核等多种方法确定什么人应该下、怎样下,拓宽人才“下”的渠道,让“下”的人心服口服。二是“盘活”出口,疏通渠道。要推行优胜劣汰、“平者让,庸者下”,让人才自觉树立危机感、使命感,在增长才干上下功夫。对那些工作表现、能力、业绩和职工反映都一般、甚至差的人才,从现职岗位上调整下来;对一些年龄偏大、或表现不突出的人才,及时进行调整。三是实行人才的动态管理。盘活用好现有人才,解决好紧缺人才的培养,让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发展空间。以良好的用人观念,聚集各类人才,方可洼则盈,少则多,变人才洼地为人才高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1.1.1含义
《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将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列为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固定资产价值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决定企业素质和效益的基本要素。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资产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1.2分类
可按经济用途分类、使用用途分类、所有权分类以及综合分类等。
1.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
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属于资产分散型企业。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可以说从市区到郊区,从平地到山坡,遍及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结构分类复杂,覆盖面大,按类别可以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及通讯设备、自动化设备、工具器具、运输设备、房屋建筑物、土地、福利设施等十几大类;另外电力资产通常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管理上就要求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所有这些都为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挑战。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品种多,二是分布广,三是变化快,四是周期长,五是支出大。
2.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2.1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2.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开展不深入
2.3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2.4固定资产竣工决算编制不及时
3.改善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3.1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创新
3.2完善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
3.3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当前电力企业在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正确对待这项工作,所设置的绩效考核目标前也让人不清不楚,部分绩效管理人员自身都对绩效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相关管理意识也不强,这样就会导致绩效管理工作难以实施开展。并且电力企业在国内是一项垄断经营的行业,员工因为有着稳定的收入,绩效管理实施结果如何并不影响工资收入,对于绩效管理也就抱着有没有都行的态度,在态度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了。考核是为了什么?绩效考核是要以一定的方式来衡量、评定员工的工作表现对企业有何价值。一个企业员工具有良好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企业能够让员工有很好的满意度,能够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这样才能说明这个企业的绩效管理比较好。但是,在企业当中,人力资源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对考核太过于形式化,这样就形成了考核走过场,不负责任的行为,考核只是一种差事的应付了。
2、考核缺乏相应有效的监督体系,对员工关注度不足
企业进行的绩效考核方式本身就比较单一,大多数都是在进行薪酬应付以及职称评选阶段,对于考核过程也没有足够的关注,而且企业对员工缺乏足够的关注度,只注重员工的工作业绩,对于员工其他方面的能力存在忽视,这样对于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在进行考核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监督体系,不仅能够更好的进行考核监督工作,还能够更好的发掘员工其他方面的能力。
3、企业绩效管理缺乏创新
目前国内电业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很多都是按照外国企业来进行的,但是外国企业的绩效管理方式并不一定都适应国内企业。另外,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相应技能的培训时态度不认真,并没有把培训内容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当中。而管理观念是与时俱进的,企业的管理方式太过于落后,不适用在企业的发展上就会造成观念与实际不符,这样就会造成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所以,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在绩效管理方面要有一定的创新理念,让企业的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提升策略研究
绩效管理能够让企业的员工更好的实现个人绩效价值,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电力企业管理层需要提高管理水平,进行更好的企业绩效管理工作,并且建立起一个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1、提高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和重视
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绩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对绩效考核形式过于形式化,造成的考核数据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需要提高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重视度,对于员工继续拧更好的工作监督,改进员工的不足,这样才能进行更好的绩效考核工作,也能够反映出员工的真实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
2、明确绩效管理考核目标计划
企业进行绩效管理工作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目标规划,落实好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对于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各项业务都按照不同的考核方式都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目标、考核形式以及考核周期。这样对于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绩效管理人员需要分析企业当前的管理特点,按照“个人、部门、企业”三层次建立不同的绩效管理体系。所建立的管理体系需要考虑到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企业的长远或者是近期发展目标来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考核体系之前需要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考虑,联合个人的绩效、部门的绩效与企业的绩效三方面来合理、科学的建立管理体系。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还包括对工程进度的管理,从项目建议书批准日开始,就需要加强项目进度管理。对电力工程中各项工作进行分析,明确各项工程的需要的时间,并制定完善的工程进度规划。电力工程项目是一项重大的项目工程,对进度管理过程汇总,除了对施工承包单位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加强对影响工程项目建设的各项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施工设计、设备材料等资源的采购等。
1.2电力工程投资费用管理
电力工程建设中,对投资费用的管理也是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实施投资费用管理就是为了保证在合理预算的范围内完成整个电力工程项目。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根据市场、工程计划等测算工程项目所需的资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资金利用计划书,将各项资金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具体的工作中。加强对施工设计变更的控制是降低额外工程费用的有效手段,对工程项目投资费用控制有重要的意义。
1.3电力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管理
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也是项目管理中关键的环节,是保证工程施工安全,也是保证工程在工期内高质量完成的前提条件。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需要各个施工部门严格地按照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并定期对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评估,判断施工是否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实施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加大对安全施工的宣传力度,其次需要不断地完善安全施工措施,施工过程中采取一定的安全防护。
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不足以及强化措施
随着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就目前而言,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等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强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系逐渐向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来说,一些电力企业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理念依旧在沿用,这就对电力工程的投资、进度等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影响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具体工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都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但是改革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却不够统一,这就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分成了若干个部分,如监理单位只负责质量与安全的管理,这样就削弱了各个项目管理部门的联系,影响了项目管理的质量。
第二,目前一些监理企业还沿用着依附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对电力工程项目监理控制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监理企业的存在价值一般是依附在某一个具体的企业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监理企业就需要完全地脱离这个母体,如果还存在依附关系,就会造成依赖性存在,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没有一个独立的运行空间。另外,一些工程项目监理企业不具备该项目的监理资质,监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对工程整体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带来一定的制约,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2.2强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加以强化:
第一,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这对于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市场上多数电力企业采用矩形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适用于大型的工程项目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结构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这种组织结构实现了工程资源、信息共享,大大节约了施工的成本;(2)利用这种组织结构的管理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短时间内可以调配所需的人才,将不同工种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实际的问题;(3)在这种模式下,工作人员能够充分地与不同部门进行接触,有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自我发展。
第二,建立和完善电力工程项目评价管理机制,这种机制是指,在电力工程项目完工并运行一定时间后,对整个电力项目涉及施工、生产等过程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根据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价。评价管理机制需要具有很高的客观性以及公平性,保证电力工程管理机制的完善性。
第三,在电力工程施工前,要先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分析,结合建筑整体施工结构,合理地进行电力工程施工工艺流程;然后,做好对相关图纸的会审工作,并且组织有关参建部门进行技术交底,解决施工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种隐患;对于电力工程项目难度较大的施工部位,要特别注意,并做好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电力工程施工能安全进行,并保证能在工期内完工。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形势变化、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不得不对原先制定好的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以适应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在实际的电气施工过程中,要定期召开一次工程平衡进度会,结合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及施工材料成本的变化,对施工人员以及设备等做出相应的调整,控制施工的进度,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按期完成施工。
第四,在电力工程人力资源方面,对于施工人员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并明确了每一组、每一个施工人员的工作职责,面对施工问题时,能够及时地找到负责人员进行有效的解决。这种施工人员的有效调配,大大激活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避免了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对人员安排不合理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出现。另外,由于对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有明确的职责,所以施工人员的职能意识被逐渐地增强,在进行施工中,由于对每一个施工人员施工内容以及资源利用等情况都有据可查,所以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也能对施工的各项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并合理利用。
二、切实提升电力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考虑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电力企业发展以及服务社会职能实现过程中的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对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采取必要的优化手段,推动其不断成熟与发展,最终实现并且切实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推动电力企业不断成长。就当前电力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综合当前的需求方向,可以考虑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优化与改善工作:
1.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内服务特征
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向国家负责的状态,即通过对于企业经济和资金状况的忠实反映,为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税收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而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对于国家发展的这种地位,进一步导致了其对于自身发展的忽视,从而触发了其财务管理在这一方面职能的弱化。必须明确财务管理工作本身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负有一定责任,其工作成果应当能够支持起电力企业本身的发展和决策参考。因此对应地,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服务,构建起与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的企业内部环境供应链,是当前的第一要务。
2.加强电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股权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对于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以及财务管理的有效展开工作都有显著影响。体现在股权上,一方面是政府所持有的国家股份会因为政府本身的身份和能力限制而无法实现股东权利,并且委托这种权利实现的过程中,又会进一步出现因为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而导致管理人员控制权膨胀等方面的问题。而想要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在股权方面加强完善。具体而言,需要在电力企业内部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各个权责,帮助不同权利和利益体系之间实现制衡。对于董事会的建设,应当特别注意保持其运行的独立性,在强化其职能的基础上,保持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成员分立,帮助实现权力的制衡局面。
3.加强财务领域的风险控制
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一直都只是用于实现对于电力企业自身资金运行状况的忠实反映,并且考虑到电力企业一直都处于国家政策的保护之下的这一实际状况,更加加剧了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本身对于风险的漠视。但是在市场环境之下,必须对风险加强认识,这也必然会成为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于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方面,必须财务管理工作的参与。具体而言应当加强电力企业整体环境对于风险的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控处理系统以及公司财务状况风险评估模型,来最终实现构建起财务管理工作领域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此种方式和手段来提升电力企业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唯有如此才是切实实现了电力企业环境中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电力企业想要占有稳定的地位必须要大胆的创新企业管理,可以说21世纪最大程度市场经济是一种服务经济,所以企业的行政管理不能单纯的着手于管理方面,应该从全球的管理模式中引进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然后在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改变以往传统的管理理念,使其成为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管理机制。
1.2知识经济要求企业管理的创新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机构有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对企业整体员工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需要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合理的配置资源,把科技作为支撑点,把创新作为基本的内容。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岗前培训以及发展的平台,这些都是电力企业管理必须要创新的方面,励志把电力企业打造成信息、人才、知识密集的综合性企业。
2.电力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及创新的建议
2.1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
想要创新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必须要从本质上改变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理念。许多电力企业的领导思想还较为落后,仍然按照以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所管理的方式不能适应现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甚至有些领导还制定出一些不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条例,过于形式化,过分注重表面工作。因此,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建立完善有效的电力企业管理体系和配套的规章制度。
2.2创新的企业管理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如今,对于企业来说人力的资源十分重要,因此企业行政管理方面的创新必须要以人为中心,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什么都没有办法替代人所带来的创造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所以行政管理必须要做到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并且要懂得如何合理的分配利用人才,这样才能发挥出人才的最大潜力,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行政管理中,对于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所以企业的主管部门对人才的机制要积极的创新,引进先进优良的管理技术,以拓展人才培训的途径,实施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对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要不断的提高,实现企业稳步、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
2.3以组织结构为切入点创新行政管理
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不是只单纯的对行政部门进行管理,而是对电力企业所有部门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并且行政管理部门还有协调和服务的职能,其实,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此外,行政管理的创新还需要对审批的程序记忆请示汇报进行简单化,这样有助于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充分发挥企业行政管理的作用。
2.4形成良好的企业行政管理氛围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失去创新的民族也就没有了灵魂,创新还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就离不开创新。由此可知,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创新。因此,企业必须形成强烈的认同创新,对于员工的创新价值观进行重点的培养,对于企业的创新机制也要不断的完善,从而形成让那个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一些创新文化的活动。
2.5提供优质服务
供电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站住地位,在多方面领先与其他企业,就必须不断的提高优质服务的水平,以此作为电力市场的营销,优质的服务需要体现在整体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和环节,树立全体员工的营销观点,使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高度重视与负责,与用户建立保持新型的供电关系。
1炼焦工序
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炼焦过程为:几种炼焦用煤经过洗选、破碎等简单处理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炼焦配煤,进入焦炉炼焦,炼焦结束后,进行产物收集与处理。
2烧结工序
烧结是将粉末或压坯在低于主要组分熔点的温度下进行的热处理,目的是使颗粒之间冶金结合,满足使用的强度要求。烧结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及耗能介质为:水、电、煤气、煤粉、压缩空气、蒸汽等。煤粉用作烧结固体燃料,高炉煤气用作点火燃料。电力主要作为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电力拖动设备的动力。
3炼铁工序
炼铁是高炉的冶炼过程,用铁矿石经济高效的得到温度和成分合乎要求的液态生铁。
4炼钢工序
炼钢区域是大型钢铁企业生产流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区域,其对应的主要生产工序是炼钢、精炼、连铸。主要生产设备包括转炉、精炼炉、连铸机等。
5轧钢工序
轧钢工序是钢铁材料生产能源消耗的主要工序之一。在轧钢加工费用中,能源消耗占65%~70%。在旋转的轧辊间改变钢锭、钢坯形状的压力加工过程叫轧钢。
二钢铁企业电力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主要实现的是钢铁企业电力消耗的记录比较与汇总,采用C#语言进行编程实现界面功能,后台数据库应用的是SQL数据库。系统分为四个主要模块,记录每天各产线电力消耗情况,然后进行产线汇总,显示各工序电力消耗并收集,最后进行全厂汇总,对全厂电力的消耗和回收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1登录系统及欢迎界面模块
钢铁企业电力管理系统的登录分为两个权限,分别是管理员权限和用户权限。若选择管理员权限进入系统,则可以看到系统的全部内容,若选择用户权限进入系统,则只能看到全厂汇总页面,看不到产线情况和工序汇总两个页面。登录系统时,首先选择用户权限,并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如果用户名或密码输入不正确或没有输入用户名或密码,系统都会给出警告提示。选择管理员权限后就将进入欢迎界面,欢迎界面主要介绍了本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用户点击进入系统按钮将进入产线情况模块,点击退出系统则将退出本系统。
2产线电力消耗模块
产线电力消耗模块显示了各个工序不同产线的电力消耗情况,本系统共介绍了六个工序,分别是炼焦、烧结、炼铁、炼钢、冷轧和热轧。其中炼焦分为焦炉1、焦炉2两个产线,烧结分为烧结机1、烧结机2两个产线,炼铁分为高炉1、高炉2两个产线,炼钢分为连铸机1、连铸机2两个产线,冷轧分为热镀锌、热镀铝锌、连退、酸洗、酸轧五个产线,热轧分为产线1、产线2两个产线。各工序及产线电力消耗情况可以通过界面选择来实现。
3产线汇总模块
产线汇总模块是钢铁企业电力管理系统的主界面,可以通过对日期的选择显示不同时间各生产工序的电力消耗情况,以及各工序的产量情况。在主界面中,除了用到了图表的方式来直接显示电力消耗数据,还用到了图像来表现各工序电力消耗情况的关系,增加了系统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使用户使用时对各生产工序间的电力消耗关系一目了然。
4全厂汇总模块
全厂汇总模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全厂电力消耗部分和全厂电力回收部分,消耗和回收的电力情况都由饼形图的方式来表示。电力消耗部分与之前工序汇总模块一样,共分了六种工序:炼焦、烧结、炼铁、炼钢、热轧及冷轧。电力回收部分有三种回收方式,分别是TRT发电、干熄焦发电和余热发电。其中,TRT发电是炼铁工序电力回收方式,干熄焦发电是炼焦工序的电力回收方式,余热发电是烧结工序、热轧工序和炼焦工序的电力回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