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原型设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植物运用不合理
就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情况来看,植物运用不合理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这必然会加大园林的用水量。在园林植物设计中,大多数设计者往往忽视了研究调查,并没有结合地方特点,只是一味的盲目模仿,大大降低了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同时加大了城市园林的用水量,更容易激化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
1.2水景设计不合理
水景设计不合理是园林设计规划中用水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在园林设计规划中,人工水景往往独立于城市天然水系,主要依靠于自来水系统,利用后排入下水道,并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者水系统循环利用。园林水景设计中水渠底部和两岸往往采用硬质铺装,不仅难以保持水质,还可能导致水生植物生存困难,为保持景观性就必须经常换水,增大了水资源用量。
1.3灌溉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园林绿地灌溉的方式,大多数是采用人工持水管的方式。由于资金不足,很少采用现代灌溉技术,比如滴灌、地下滴灌、喷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针对城市路旁绿地的路段,均采用水车灌溉,灌溉过程中难免会造成大量的水分流失,最终导致水资源消耗大。
1.4雨水利用不合理
在进行园林设计和规划中,很难考虑到雨水的利用,雨水降到地面后多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被排入下水道,白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部分园林在对雨水资源利用设计时,多数时候是将其直接排入下水道,导致雨水无法合理利用,没有用于绿地灌溉或者补充到城市水系中,加大了城市园林水资源的使用量。
2节水型园林设计规划整体思路与措施分析
园林工程作为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对净化城市空气、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水资源紧张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水资源日益短缺和城市环境对园林绿化用水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节水型园林设计与规划工作,进一步缓解我国城市供水矛盾,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2.1改变园林和植被的种植模式
在城市园林设计规划中,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的设计方法,比如北方地区普遍缺水,为尽可能减少水资源消耗,往往选择耐旱性强的树木和植被。在种植过程中,选择多种植树木少种植植被,主要原因是耐旱树木需水量较少,且根系锁水效果好。那么除了特殊场地必须种植草地外,其余地方应尽量种植树木。树木种植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因素以及树木生长特点等,为提高园林的美感和观赏性,应科学合理的种植、错落有致,以实现降低灌溉水量和保水锁水的目标,提高整个园林的抗旱能力,保住城市有限的水分,有利于解决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为建立节水型园林创造良好的条件。
2.2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
在园林设计和规划中,园林灌溉工作不仅关系着园林各类植物的生存,同时影响着我国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可见做好园林灌溉工作,能有效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但目前我国园林规划部门缺乏对灌溉技术的管理,并未成立专门的灌溉管理组织,导致我国园林灌溉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为切实做好园林灌溉工作,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建立节水型园林工程,在园林设计规划中应采用节水型灌溉技术,实现灌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当然在采用灌溉技术时,应综合考虑到不同植物生长特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好的生长。节水型灌溉技术和方式打破了传统水车拉水灌溉的弊端,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创新出喷灌、滴灌等方式,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损耗,实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标。同时,节水型灌溉技术利用自动化技术,确保灌溉工作的高效性,提高了园林灌溉效率,减少管理成本,因此积极推广与应用节能灌溉技术,将节水型园林设计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实现园林规划节水节能的目标。
2.3充分利用城市所有水资源
城市水资源包括河流的自然水、地下水系等,这些均称为常规水源。另外城市每天将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将这些废水进行必要的回收和处理,从而满足园林植被灌溉的需求。因此在设计和规划节水型园林时,应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常规水源,变废为宝,降低城市供水系统的压力。同时收集和存储雨水,并进行适当的净化,用于树木和植被的灌溉,有利于节省大量的自来水。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利用城市水资源,才能切实解决城市园林生态用水问题,从而促进园林发挥出最大的生态价值,实现改善城市形象、净化空气的目标。
2.4培养相关人员的节能意识
作为园林工程的创造者,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遵循节能节水的设计原则,深入分析当地地形、土壤、水文等条件,将设计规划方案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利于设计出适合该地区的园林工程。比如在缺水的北方,设计人员应注重增加树木种植面积,减少植被的种植,尽可能选择耐旱保湿的树木种植。由于在园林绿化维护和保养中,部分绿化从业人员操作不规范、节能节水意识不强,无法充分发挥出先进灌溉技术手段的优势,导致灌溉不均匀、不全面,部分植物因缺水被枯死或者因灌溉过分被淹死。因此园林部门应加强绿化人员相关设备使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有意识的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为建立和实施节水型园林创造有利的条件。
2把好设计阶段关,控制项目设计质量
园林项目设计水平的高低影响该项目的生存周期。因此,项目设计前应充分考虑项目的持久性,在方案设计中,设计师应尽可能采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对原有场地上的材料进行分类,对有利用价值的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生产、运输新材料而产生能源消耗;同时,对项目做长远规划,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前期的现场测量和勘察。充分考虑可能对园林工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尊重当地文化,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减少能源的消耗。始终坚持生态理念,在公园、庭院等设计中,尽量减少硬质铺装,更多地采用日常生活中多见的原有树木、石头、鹅卵石、贝壳、沙子等作为地面铺装;利用自然的麻线绳、芦苇、垂柳枝、木墩等结合新种植的搭配来创建新的景观或小品;对原有桥或凉亭等加入现代元素进行改造;保护湿地中原有动物群落等,多途径创新使方案设计既符合工程建设的当前需求,尽可能准确,又考虑到持续发展与完善,以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变更,为了项目的持久,在设计的最后阶段提出分阶段修剪完善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通过项目例会,由有经验的设计师承担项目的设计工作;通过项目研讨会充分激发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打开设计师的思路;通过技委会技术专家对项目多角度评审提升项目的设计水平,另外,及时组织行业内专家对项目进行审查,针对专家提出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善;通过项目总工审图对项目图纸质量进行把关。经过多环节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最终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详细的设计图纸。
3加强技术指导和交流,控制施工质量
面对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施工单位,要保证施工质量,设计师对监理、施工单位分别进行详细的说明、书面设计交底及项目经理的技术指导与交流、监督与跟踪异常重要。在施工前,设计师应将项目的概念、扩初到施工图等环节详细、生动地向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骨干及监理工程师传达;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其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园林工程师要对施工人员强调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根据苗木栽植时间进行栽植,保证植物的成活率,以提高园林项目质量;另外,科学配比施工材料,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从而做到设计与施工、监理各方理解一致,项目成果与项目效果图一致。对待不同的项目要因地制宜,不同的项目,其土壤、温度、湿度等环境不同,其设计和施工方法均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具体分析。最后,项目经验非常重要,通过对项目的跟踪,能发现理论中涉及不到的知识。
4加强竣工及养护阶段跟踪,控制项目质量
将设计方案转化为施工后的成果是所有设计师的希望。为能实现所想,设计师应该多到施工现场实际跟踪、查验,对比设计方案是否有调整的环节并与监理工程师、施工项目经理对于关键环节和隐蔽工程进行技术交流。项目竣工后,要与养护单位勤沟通,针对项目中养护难点要逐个与养护项目负责人进行书面交底,并对非常见特殊植物的养护还要和园林工作者到现场进行实际指导。当前我国在园林养护中利用传统的人工灌溉或比例施肥器灌溉等灌溉方式产生的施肥量不同、不稳定的pH值、植物参差不齐、植物质量不一等现象,这是由于植物浇灌的水量差异造成的。灌溉质量是植物成长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开发或引进精准灌溉施肥机、微灌技术达到固定的比例吸肥,植物均衡成长。
5加强与参建各方配合,全面提高项目质量
园林项目的质量好坏受多种因素多个环节影响,作为设计师和园林工程师要积极参加由建设单位召开质量管理会议,在会议中了解其他各参与方质量控制的重点并对交差环节进行协调,通过参建各方积极参会交流达到项目质量协调、监督、促进的目的,并通过加强知识管理,提升设计行业水平。
飞机产品与一般机械产品不同,其装配过程不能单独依靠零件自身形状和尺寸加工的准确性来装配出合格的产品,必须采用装配工艺装备(简称装配工装)来保证产品的装配质量。飞机装配工装是飞机产品在完成从零组件到部件的装配及总装配过程中,用以控制其形状几何参数,且具有定位功能的专用工艺装备,一般包括骨架、定位和夹紧装置、辅助设备等组成结构。
飞机研制过程是一个反复迭代、逐步逼近的过程,现代飞机研制正在由过去的串行开发模式向数字化产品、工艺和工装协同设计的方向发展。在飞机制造企业,工艺设计部门根据下发的产品设计数模,进行装配工艺方案设计,并提出工装设计申请。工装设计部门依据数字化产品定义和装配工艺要求完成设计,可根据产品设计成熟度状态及时调整和修改装配工艺方案和工装设计方案,并及时反馈工装设计对工艺规划和产品设计的需求。因此,飞机装配工装设计问题可描述为产品设计、工艺规划与工装设计融合与迭代的过程,如图1所示。
信息视域表示
飞机装配工艺设计需对装配工艺装备的功用、结构和性能提出设计技术要求,需明确给出需要定位和夹紧的部位及相关特征。在数字化环境下,这些部位和特征即为工装设计的原始几何依据,工装设计通过提取这些部位和特征来完成。因此,定义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和工装设计三个阶段的信息构成,包括几何信息和语义信息,为建立三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奠定基础。
1设计信息域
飞机设计所发放的飞机设计模型是面向功能描述的,表达了按设计分离面划分的结构和零部件之间的组成关系,是进行后续工艺设计和产品生产的依据。
设计信息域是基于产品设计结构表示的各种关键设计数据的数字化定义和表示,是设计者设计意图的体现。设计信息域包括产品设计结构描述、设计基准和除设计基准外的设计特征(几何形状及相关属性描述),用表示;产品设计结构模型即产品结构树,用表示;设计基准是对部件设计中的部件轴线、设计基准面、结构轴线等信息的数字化定义和表示,用表示;设计特征是待装配零部件的数模构成特征的定义和表示,用DdSdDdF表示。D可表示为
2工艺信息域
工艺信息域是基于装配工艺结构表示,反映装配工艺意图的结构形状的工艺信息集合。飞机部件装配工艺设计包含众多研究内容,本文的工艺信息域仅包含与工装申请和工装设计相关的工艺信息描述。工艺信息域包括装配工艺结构表示、装配工艺基准及关键部位或特征,用表示;装配工艺结构即装配工艺树,是对装配单元划分和装配顺序的数字化表示,用PpS表示;装配工艺基准是对零部件的定位基准、装配基准、测量基准和混合基准及其定位方式的描述,用pD表示;关键部位或特征是对关键型面、结构交点等能够对装配准确度产生影响的互换协调部位或特征的定义和表示,用pF表示。数学表达式为
3工装信息域
工装信息域是面向装配任务的,由用于支持工装概念设计的一组结构形状及其相关工艺描述构成的工艺信息集合。工装信息域起两个作用:辅助工艺设计人员制定工装申请单和为工装概念设计提供设计参考。工装信息域包括工装设计基准、定位及夹紧信息和辅助装置信息,用T表示。工装设计基准包括安装基准和构件制造基准,尽量与产品设计基准保持一致,用表示定位及夹紧信息是对产品上需要工装定位的关键部位或特征的数字化定义和描述,包括该类结构的几何信息、位置信息和精度信息等,用tL表示,是工装定位件、夹紧件和骨架的设计参考;辅助装置信息是对产品上需要使用辅助装置支承或调整的部位或特征的数字化描述,用ttD。A表示。工装信息域的数学描述为
基于多色集合的映射模型
1多色集合理论
俄罗斯Pavlov教授于1995年提出多色集合的概念,并于2002年提出多色集合的体系结构。多色集合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使用相同的数学模型来仿真不同的对象,例如设计过程、工艺规划和生产系统等,描绘元素间的层次结构和复杂关系。多色集合理论在问题的形式化研究方面前进了一步,主要应用于产品概念设计建模、公差信息模型构建、零件加工工艺建模、装配工艺建模和过程建模等研究领域。
传统集合是元素的全体,集合中的元素仅名字不同,元素的其他性质都没有表示出来。在多色集合中,集合整体本身和它的组成元素都能够同时被涂上一些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研究对象和它的元素性质。对应于多色集合整体性质的着色称为统一颜色,对应于元素性质的着色称为个人颜色。元素个人颜色的存在是多色集合统一颜色存在的首要原因,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其中,若个人颜色if影响到统一颜色jF的存在,则1ijc=,否则=0。ijc
2映射过程描述
设计域向工装域的映射包含两个过程:产品设计结构向装配工艺结构的转换和设计特征向工装信息的映射。本文着重论述后者。工装信息主要是明确产品在工装上需要控制的部位、特征或方向,通过提取这些信息的几何特征及其工艺属性描述完成工装设计。当产品信息更改时,相应的工艺属性和工装信息也要发生变化。映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首先由待装配零件的典型设计结构推理出该结构所包含的工艺特征信息,根据特征几何属性推理出每个特征所对应的特征元及其约束信息;第二阶段,提炼工装申请语义信息,结合第一阶段的推理结果,得到工装信息,建立产品设计信息、装配工艺信息与工装信息三者之间的派生关系。两个阶段的映射模型如图2和图3所示。给映射模型的每层节点和边着色,采用多色集合层次结构模型来表示上述映射模型。关于多色集合层次模型的相关介绍请参阅文献。第一阶段的映射过程如下:(1)从待装配零件抽取典型设计结构,得到第一层的统一颜色值,具有该类型的部位或特征对应的颜色值为1,否则为0。(2)根据工艺基准和需要控制的关键部位或特征定义第二层颜色。作为工艺基准的部位和关键部位及特征对应的颜色值为1,否则为0。(3)将工艺特征所包含的特征元作为第三层颜色。在第二阶段,给出工装申请语义信息,建立特征元信息与工装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得到工装信息。
3映射关系建立
通过分析与飞机设计、工艺规划和工装设计相关的领域知识,并与工艺设计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建立各层之间的颜色及映射关系。
(1)第一阶段
第一层:通过对文献给出的一般装配工艺基准选择依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装配工艺基准通常为零件外形、孔、叉耳等。因此,按上述结构形状对零件结构进行归类,为工艺特征的确定奠定基础。建立典型设计结构与工艺特征以及工艺特征与特征元之间的映射关系矩阵如表1和表2所示。利用表1与表2所表示的映射关系,得到零件典型结构所对应的工艺特征和特征元信息。特征元的信息附带了相关约束信息:①线:平行于X轴的直线、平行于Y轴的直线、平行于Z轴的直线或其他直线;②平面:垂直于X轴的平面、垂直于Y轴的平面、垂直于Z轴的平面或其他平面;③自由曲面。
(2)第二阶段
工装申请语义由工艺专家给出,需指出待定位零件部位及需要约束的方向,根据此类语义信息,遍历第一阶段形成的设计-工艺-特征元之间的映射关系,从中抽取与工装设计相关的知识形成工装信息。
实例应用
某公司飞机舱门骨架装配模型如图5所示。
基于上述建模方法和流程,以CATIA系统为平台,采用CAA工具开发相关信息映射工具。应用该工具为公司构建了某机型舱门骨架从产品设计到工装信息的映射机制,完成了骨架设计信息向其工装信息的映射,建立了骨架设计信息、工艺信息及其工装信息之间的语义关系和几何关系。并运用该工具生成工装申请单,构建工装概念信息模型。应用过程如图5所示。骨架装配工装设计基准采用与骨架相同的设计基准。以骨架上口框为例说明设计信息域向工装信息域的映射过程。
(1)给出工装申请语义,骨架上口框需要控制其外形和Z方向。
(2)上口框的典型结构包括:外形面、孔。上口框外形与蒙皮贴合,是需要控制的关键部位。根据表1和表2的映射关系,控制外形的定位方式可以选择外形面(平面或曲面)、工艺孔或工艺接头定位。因要严格控制上口框外形准确度,故选择整个外形面作为控制对象,并设置压紧装置。
(3)搜索特征元信息,找到Z轴垂直的面作为Z方向的定位特征;若没有,则需通过其他形状特征定位该方向。
(4)提取相关零件设计特征及其属性信息(精度要求、功能要求等),建立与工装信息之间的关系。
(5)按照上述过程完成其他待装配零件与其工装元件之间的语义和几何关系的建立。
结论
2模芯的设计
综合塑件的外观要求及结构工艺性、模具的结构和降低加工难度和成本等因素,定模模采用整体结构,整个定模选用国产预硬P20钢。由于动模结构复杂,采用镶拼结构,动模镶件件12(两件)、圆型芯件10(3件)及动模板均采用相同材料为国产预硬P20钢。由于塑件下表面有6处螺纹嵌件,因此螺纹嵌件旋入可以反复拆卸的螺纹镶件上,放入对应位置顶杆孔内,采用滑动配合,开模时随塑件一起被托处模具外,最后采用机外拆卸。螺纹镶件选用韧性好、不易断裂,适合反复拆卸的材料不锈钢2Cr13。
3浇注系统的设计
3.1浇注系统的尺寸确定由于塑件本身材料特殊性,流动性极差、成型模温高,因此模具采用一模一件,直浇口进料,直浇口小端直径Ф6.5,锥度8º,加之塑件外观不能有浇口痕迹,因此直浇口只能选择在上表面矩形沉台内,直浇道与模具大型腔直接连通,无需分流道板与动模板的连通。
3.2模具的CAE分析如图3所示,由于塑件投影面较大,壁厚差别较大,模具设计中浇注系统的流程比较长,填充时间相对会长一些,模具需要进行CAE分析验证,图3是借助CAE分析软件Moldflow的MPA模块与分析结果,验证模具浇注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通过模流分析直观反映填充时间、成型缺陷如气旋、气泡、合料纹所在部位,为后续模具设计提供参考。
用最低的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是节约型园林绿地的核心理念。其核心理念具体包括以下几点:最大程度地提升对园林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水、电等能源;有效地发挥和利用园林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用最少的成本资源创造更多的生态环境效益。
1.2节约型园林绿地的特点
节约型园林绿地的本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园林,其建设理念要符合自然生态体系的基本规律。其具有成本少、效率高等特点,主要体现在:1)节约型园林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约自然原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2)对园林绿地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园林绿地的利用率,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3)有效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节约型园林绿地的基础是节约资源,提高利用率。因此,节约型园林绿地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及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2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措施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对于能源短缺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用地面积日益紧张,而又要确保城市绿化面积达到30%。因此,对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是当前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的首要任务。
2.1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要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建立一个园林绿地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是节约型绿地建设的核心。例如,在设计城市园林绿地结构时,设计结果需要符合城市具有的特点。另外,要减少绿地改建的次数,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其次,规划设计要科学合理。相关人员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园林周围的环境和所在的地区等多方面的因素,应减少使用体积大的草坪灯,适当减少使用率较低的绿化物品,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最后,需要改变绿化空间模式。在我国,立体绿化的技术日益成熟,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立体绿化技术不但能提高绿化有效率,还能美化园林绿地环境。需要注意的是,这几点建议的基础是要科学地进行合理规划。
2.2正确选择绿化植物
绿化植物种植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设计植物种植需要注意很多方面。首先,要确定植物品种。选择植物品种不能盲目跟风,要选择适合园林绿地环境气候的种类,可以优先考虑本土植物,本土植物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容易栽种和维护,也减少了成本。其次,要适应季节变化。选择绿化植物时应适应四个季节,如果都是春季植物,就会导致园林绿地春景盎然,其他季节毫无生气,不符合美学观念。最后,在选择绿化植物时,可以适当购买一些可以开花结果的植物,吸引昆虫,从而达到一个微生态循环系统。
2.3有效发挥循环利用
所谓循环利用系统是指利用资源生产可用的产品,产品使用后成为废弃物,进行再利用成为再生资源,这样一个反复循环过程。在建设园林绿地过程中,应遵循减少资源浪费、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对园林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在园林景观改造过程中,可以对一些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如废弃的设备、设施等,应有效地利用废弃物的剩余价值,将其改造成为具有特色的绿化景观。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废弃物的占地面积,还可以节约园林景观改造的成本。第二,对园林垃圾进行再利用。绿化树木产生的落叶,还有池塘的污泥等,可以对其进行有机处理,变成有机肥料。不但清理了园林垃圾,变废为宝,还节省了维护园林绿化植物的成本。第三,雨水的回收利用。雨水的水质可以达到园林绿化植物维护用水的需求。因此,可以利用园林绿地中的树木、建筑等进行雨水收集,用来灌溉草地、树木,也可以用于景观喷水。
2.4运用节能技术
当前,维护园林绿化植物的手段,都是采用传统的方法,不仅消耗人力和浪费资源,且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最近几年来,一些农业灌溉新技术受到了各界的好评,如自动喷、滴灌等,滴灌技术不仅能自动监测植物的生长特性,还可以控制灌溉量,节约了劳动成本,还提高了效率,相比于传统的灌溉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另外,园林绿地的夜间照明,可以选择节能照明灯具,节约电能。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却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在居住小区中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没有考虑到小区人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
二、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当然,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空间的居住区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为人而创造的,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有着不同的层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归属与爱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劳动安全等需要;爱与归属及自尊的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话对社会交往、地位、传统、文化的需要;自我实现则是人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包括对生命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性风格的追求等等。当然,不同人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需求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必须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出发,使环境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日常安全系统、防灾系统、防盗系统等方面。
(二)健康性
居住环境健康性指标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居住环境空气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种有害气体和物质的深度超标。同时,健康性还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设施、空间配套齐全,满足居民锻炼身体的需求。
(三)舒适性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适,包括各种设施是否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创造使用的合理,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视觉上的舒适,要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对环境景观特点的认同。
(四)通达性
通达性保障着居住环境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达的可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需求的目标。通达空间的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私密性强的空间,通路的等级低,交通性弱,通达性也小。
(五)识别性
居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居民要求所处的环境具有识别性,让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间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方向,进而掌握环境的构成模式和组织规律,以便按不同时间和场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达自己想去的位置,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强化识别性,需要赋予外部空间以视觉上鲜明的个性。
(六)领域性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斯卡·纽曼提出的这个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环境归结为由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四个层次组成的空间环境占有与控制的要求,认为领域在空间上是固定的,不随人的移动而移动。
(七)多样性
多样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的,而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空间的创造、设施的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国造园艺术谓之“造园无格、借景有因”,说的就是无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将景观组织起来,各种景色皆可为我所用。
(八)和谐性
多样的外部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同时,环境构成要素作为实体来构成空间,空间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环境和谐的整体利益限制自身不适宜的夸张表现,使各自的先后、主次、从属分明,共同构筑协调、统一的环境景观。
(九)连续性
在居住环境景观空间中,应注意居民在居住区内不同时间、空间、方位的视角和活动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景观设计,努力创造步移景异、延绵不断的效果,尤其要注重节奏、形式、色彩与空间的协调。
(十)文化性
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寻找与现代居住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
(十一)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模拟自然风光,也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与大自然共生共栖,才能体验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满足了环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我们开始考虑何为人性化的居住区。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人内在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进行景观设计时,作为设计者应做到:
1.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爱采摘和捕获;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嘹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人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汀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2.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我们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我们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3.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就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4.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不管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
5.寻回童年的记忆。童年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而且大多数人经历过相同的童趣。在设计里融入一些童年记忆的痕迹,让居住者忆起童年时光,这也是体现居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表现。
总而言之,营造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2把好设计阶段关,控制项目设计质量
园林项目设计水平的高低影响该项目的生存周期。因此,项目设计前应充分考虑项目的持久性,在方案设计中,设计师应尽可能采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对原有场地上的材料进行分类,对有利用价值的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生产、运输新材料而产生能源消耗;同时,对项目做长远规划,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前期的现场测量和勘察。充分考虑可能对园林工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尊重当地文化,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减少能源的消耗。始终坚持生态理念,在公园、庭院等设计中,尽量减少硬质铺装,更多地采用日常生活中多见的原有树木、石头、鹅卵石、贝壳、沙子等作为地面铺装;利用自然的麻线绳、芦苇、垂柳枝、木墩等结合新种植的搭配来创建新的景观或小品;对原有桥或凉亭等加入现代元素进行改造;保护湿地中原有动物群落等,多途径创新使方案设计既符合工程建设的当前需求,尽可能准确,又考虑到持续发展与完善,以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变更,为了项目的持久,在设计的最后阶段提出分阶段修剪完善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通过项目例会,由有经验的设计师承担项目的设计工作;通过项目研讨会充分激发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打开设计师的思路;通过技委会技术专家对项目多角度评审提升项目的设计水平,另外,及时组织行业内专家对项目进行审查,针对专家提出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善;通过项目总工审图对项目图纸质量进行把关。经过多环节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最终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详细的设计图纸。
3加强技术指导和交流,控制施工质量
面对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施工单位,要保证施工质量,设计师对监理、施工单位分别进行详细的说明、书面设计交底及项目经理的技术指导与交流、监督与跟踪异常重要。在施工前,设计师应将项目的概念、扩初到施工图等环节详细、生动地向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骨干及监理工程师传达;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其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园林工程师要对施工人员强调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根据苗木栽植时间进行栽植,保证植物的成活率,以提高园林项目质量;另外,科学配比施工材料,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从而做到设计与施工、监理各方理解一致,项目成果与项目效果图一致。对待不同的项目要因地制宜,不同的项目,其土壤、温度、湿度等环境不同,其设计和施工方法均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具体分析。最后,项目经验非常重要,通过对项目的跟踪,能发现理论中涉及不到的知识。
4加强竣工及养护阶段跟踪,控制项目质量
将设计方案转化为施工后的成果是所有设计师的希望。为能实现所想,设计师应该多到施工现场实际跟踪、查验,对比设计方案是否有调整的环节并与监理工程师、施工项目经理对于关键环节和隐蔽工程进行技术交流。项目竣工后,要与养护单位勤沟通,针对项目中养护难点要逐个与养护项目负责人进行书面交底,并对非常见特殊植物的养护还要和园林工作者到现场进行实际指导。当前我国在园林养护中利用传统的人工灌溉或比例施肥器灌溉等灌溉方式产生的施肥量不同、不稳定的pH值、植物参差不齐、植物质量不一等现象,这是由于植物浇灌的水量差异造成的。灌溉质量是植物成长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开发或引进精准灌溉施肥机、微灌技术达到固定的比例吸肥,植物均衡成长。
5加强与参建各方配合,全面提高项目质量
园林项目的质量好坏受多种因素多个环节影响,作为设计师和园林工程师要积极参加由建设单位召开质量管理会议,在会议中了解其他各参与方质量控制的重点并对交差环节进行协调,通过参建各方积极参会交流达到项目质量协调、监督、促进的目的,并通过加强知识管理,提升设计行业水平。
二、确保有效衔接的关键是合理组织和实施课程能容
本课程目标是借助立体原理着力培养和打造学生对陶瓷造型设计的判断力和创作力,而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则是合理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项目教学。课程内容注重设计理论和教学任务的有机整合。制定并有计划的安排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并将其充分体现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手与脑的结合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两者的有效结合。教学任务一:立体构成原理的认识及其训练。知识要点:
①立体构成原理;
②立体构成各要素与其关系;
③从平面走向立体;技能要求:从平面到半立体、全立体的转换:平面视图的立体化;平面材料立体化。教学任务实施:分三个实验完成。
(1)平面到半立体的感知训练:以卡纸为材质,从感觉出发:将酸甜苦辣以线条形式出现,并转为半立体。将酸甜苦辣以美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从酸甜苦辣四中感觉中体会并抽取元素,进行平面到半立体的感知训练。要求通过面材的纸张设计,在平面纸上做切割,积极地利用此切割线,把纸进行折叠、弯曲、拉引等处理,使之产生出凹凸的半立体造型来.并将四中感觉通过思考、提取出反应相应感知的主次、聚散、高低、曲折等要素和空间的关系,甚至构成触感的肌理,感悟形和形之间的关系、凹凸相互转换的自然规律,注重力感和整体感。
(2)平面到半立体的抽象训练:以卡纸为材质,将我们抽象的风为主题,进行平面到半立体的抽象训练。同样要求通过面材的纸张设计,在平面纸上做切割,积极地利用此切割线,把纸进行折叠、弯曲、拉引等处理,使之产生出凹凸的半立体造型来.并将风的特征通过思考、提取出反应相应感知的主次、聚散、高低、曲折等要素和空间的关系,甚至构成触感的肌理,感悟形和形之间的关系、凹凸相互转换的自然规律,注重力感和整体感。
(3)平面到全立体的衔接训练:以卡纸代替泥片,进行器皿杯子的设计,以达到平面素材的立体装换。以纸为材质,先经过造型的构思,确定一个图形,然后按照图形进行切割(材料不要完全切断,至少保留一处相连),再通过折叠、穿插和固定,使之成为立体杯子的形态。这种思考与训练要求实践者很好的平面构思与立体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对材料的特性有很好的把握。教学任务二:立体构成基本形态的训练。知识要点:
①熟练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规律;
②通过运用材料表现立体构成的三种基本形态。技能要求:熟练掌握线、面、体材构成的方法。教学任务实施:以面材实验为主。
任务实施:面材构成训练:以面为基础元素,并结合陶瓷造型壶的结构,用面材围合成一个壶的造型。首先要先理解面材构成的概念、特征,分析面,并掌握面材构成的方法。其次以壶为基础,分析壶的各部分结构,将面材构成和壶有效的结合。同时也达到了用纸来研究壶的形状:壶的结构、解剖面和壶的外轮廓的呈现。把这些面黏在一起来表现作品,模型看起来像一个骷髅,只有骨架。教学任务三:立体构成综合形态训练。知识要点:熟练掌握立体构成各基本形态表现技法,并能综合运用。
任务实施:以泥为材质,进行陶瓷造型的艺术性表达,具有综合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实验要求学生用泥为材质,了解泥的特性,运用所学构成的各种方法,分析重组新的造型并体现以下几个词:生长、重生、舞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要求学生不仅对材料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还要把立体原理和陶瓷造型的制作美学要求一致起来。达到在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和生成作品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检验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技能的掌握,更使学生在训练中将知识体系重构、产生创意的重要过程。学生通过自己作品所选的元素、肌理、层次、颜色、空间等处理,从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上教学任务的重点主要定位在结构创意和研究陶瓷造型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最终要明确:
①立体原理是针对形态进行三维立体空间整体性的理想把握;
②单纯的立体原理训练与陶瓷造型设计中实用立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即纯粹的立体原理训练在材料可能达到的范围内,可任意发挥想象力创作新的造型,而陶瓷造型设计要与陶瓷造型的功能等共同承担设计效果;
③构思的表达应该大胆的尝试和运用,将所学立体原理融会贯通于陶瓷设计之中,以达到最佳效果。
目前大部分院校本科毕业设计的安排时间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以毕业答辩时间六月中旬为例,毕业论文撰写需要半个月左右,毕业实习则需要一个月时间,真正用来进行实验研究的时间大概只有不到三个月,这其中又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同时毕业设计和考研、就业冲突: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和学校对考研的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加入考研大军的行列,而考研时间正好在大四的第一学期末,为了考上理想的院校,很多学生在大三就开始进行考研准备,尤其是大四第一学期,基本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考研复习中,无心关注其他的事情,直接导致大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到了第二学期还将要面临四月份的复试,因此又需要准备复试而没有心情和精力开展毕业设计。另外对于不参加考研的学生,这段时间也正是毕业生急于求职的时间,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找工作压力大,导致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开展实验工作,经常请假外出到全国各地进行工作面试,因此毕业设计时间进一步压缩,而且隔三差五地出去导致毕业设计没有连贯性。
1.2毕业设计经费少
绝大多数的实验研究型毕业设计工作涉及了材料的制备、加工,性能的分析、测试等环节,而且目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普遍是一人一题,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比以往更加丰富,但这也决定了学生将要使用的原材料与仪器更加多元化,实验的结果需要进行大量的表征检测,目前检测分析费用普遍较高,毕业设计能用来支配的经费很少,在200~400元左右,因此毕业设计经费很难满足样品检测的需求,这也造成毕业设计中很多数据的不完善,不能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讨,最终形成的论文类似于一份实习报告,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
1.3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毕业设计题目是教师提出并让学生开展的,那么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就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师个人能力不足,毕业设计题目设计不当,指导起来力不从心,必然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高效地开展实验;第二,有的老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带的学生过多,由于本身教学科研工作的影响,指导每个学生设计的时间必然减少,且投入精力不足,对学生每天的设计工作不了解,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监督、指导;第三,责任心不够,有的老师甚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不闻不问,没有尽到自己应有的监督指导责任;而有的老师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设计题目过于雷同,甚至同组内同学的设计题目只是简单的参数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毕业设计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实验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精力投入不足。比如在毕业设计前期过于懒散,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文献的调研和实验的设计,到了后期才急急忙忙地投入实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上操作不够熟练,因此与最初的预期有很大的差异,导致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下降。有些考上研究生或找到理想工作的学生过于放松,对毕业设计抱着能过就行的心理,实验过程中敷衍了事、流于形式,这也必然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滑。
1.4毕业设计考核问题
虽然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越来越重视,对于毕业设计制定了详细完整的管理规范和要求,并有教学检查组的督导,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实际执行起来却流于形式,毕业设计的审核、答辩和成绩评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比如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最终是通过毕业答辩时学生的表现和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好坏来评定的,而对于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只能通过指导教师来评判。因此这里面存在很多人为的影响因素,论文以结果定好坏,而忽视了毕业设计中工作量的大小,这对一些实验难度大、工作量大,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的学生来说有失公平。
2解决理工院校实验研究型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相关对策
2.1大学生结合指导教师,提前进入实验室
针对大四学生面临考研、就业及时间短的问题,提出学生结合指导教师,在大二或大三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指导教师的项目研究。这有几方面的好处:第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都是一些空洞的基础理论,进入实验室之后通过早期的简单实验,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第二,通过循序渐进地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通过这种方式弥补了毕业设计时间短的问题,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工作具有延续性。
2.2选题结合科研,开放实验室
针对毕业设计经费少的问题,提出选题结合科研,开放实验室的方法。指导教师都有着或大或小的科研项目,在制定毕业设计题目时,考虑将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与科研相结合,不仅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科研工作的压力,而且可以弥补毕业设计试验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针对性地面对毕业学生开放一些实验室,通过毕业学生申请的方式降低或部分减免毕业设计试验中的测试费用,或者学校适当增加毕业设计环节的经费投入,使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实验研究有比较充足的经费支持,通过这些手段切实解决毕业设计环节经费少的问题。
2.3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指导教师而言,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自身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而且通过毕业设计既能强化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又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圆满地完成毕业设计。另外高校要制定政策与规定,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学生要有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对学生而言,应端正毕业设计的态度,转变观念。在思想上要把毕业设计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了解毕业设计的过程,在思想上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要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毕业设计中锻炼自己,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应运用形式美规律处理景区、园林景点和风景透视线的布局结构和相互关系,使景区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又有各自的特色,全园既有景色的变化又有统一的艺术风格。上海万竹园规划有“竹与生活展示区”、“竹与名人展示区”、“竹品种展示区”、“竹与文化展示区”和“竹与民族展示区”等五大景区,各个景区之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并且相互呼应衬托,从各个侧面体现了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了充分展示园林景点的静观和动观效果,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观赏点,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筠石苑规划有十处景点,即“清凉罨秀”、“友贤山馆”、“江南竹韵”、“斑竹麓”、“竹深荷净”、“松筠间”、“翠池”、“绿筠轩”、“湘水神‘和”筠峡“。游人沿着竹径通幽的导游路线前进,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产生一幅幅有节奏的连续风景画面。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二、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如筠石苑中游憩建筑的占地比例不足1%,远远低于《公园设计规范》中同面积专类植物园的6%。园林建筑的位置、进行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都应符合竹子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能够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统一协调。竹子公园不论地处何方,都给人以身处南国竹乡的感觉,为进一步强化这种情趣,一般采取南方风格的建筑形式,或用竹材作为园林建筑的主要材料。南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多为青瓦粉墙,褐色门窗,不施彩画,体量较小,布局灵活,显得玲珑清雅,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营造出南国竹乡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设计为突出竹文化主题,建筑装修材料亦应多采用竹制品精心设计,如墙饰、灯具。门心板、落地花罩、漏窗花纹等都在传统作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栏杆、驳岸、台阶等构筑物亦做成仿竹竿形。获得既与环境相呼应、又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者还应借助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通过景名,匾额、楹联等形式着力渲染、弘扬竹文化,营造定出富于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三、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
3.1适地适竹,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
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应按公园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运用种种观赏竹的形式美要素,充分考虑与山石、水体、建筑和其它植物的和谐统一,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裥环境。同时,竹子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竹子大多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要求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12~22℃,1月份平均温度-5~10℃以上,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65~82%,性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酸性土。亦有部分竹种具有特殊习性,如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等耐荫性相对较强;黄槽竹、早竹、金镶玉竹等可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北京露地过冬;刚竹、淡竹等可生长于微碱性的瘠薄土壤……在气候不太适宜的地区应用竹子,应选择背风向阳的小环境,且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如能采用喷灌则效果最佳。
3.2师法自然,营造竹子景观
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竹林群落是竹子造景的艺术创作源泉,竹子公园应师法自然,种植设计以竹林为主要配置方式,竹林景观在城市公园中宜与草坪结合,形成竹林草坪,营造清静幽深的园林植物空间。竹林草坪如能结合微地形和溪涧曲水、自然山石驳岸,则更添城市山林、返朴归真之野趣。竹林中开辟小径亦是竹林景观设计的常用作法,古典园林的竹里通幽艺术手法在安静休息区依然适用,参照公园游人容量,竹径的宽度应在0.9-2.0m之间,为营造含蓄深邃的意境,竹径的平曲线和竖曲线力求变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迂回地扩展和丰富了园林的有限空间,同时避免过度曲折,矫揉造作。如果竹径较长,可在中间开辟若干开敞空间,奥旷交替,以避免产生单调的感觉,同时竹径可用宿根花卉镶边,以丰富竹林景观的色彩构图。竹径的铺装如能取古人竹子绘画的笑意,拼成竹子图形,则进一步促进了园林创作意境的延伸。
3.3寓情于景,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竹子景观
竹子作为配景,与建筑、山石、水体、其它植物等造园要素的配置要相互因借、扬长避短。竹子与园林建筑配置时,应让建筑立面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充分地表现出来。根据园林建筑的高度和体量特征,一般选用中小型观赏竹种,江南园林常用的有孝顺竹(ambusamultiplex)、紫竹(Phllostachysnigra)、斑竹(Phllostachysbambusoides)等等。倘若园林建筑的抱角、蹲配等置石相结合,缓解、软化墙角廊隅的生硬线条,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同时注意加强建筑的基础种植,一般选用小型丛生竹作矮绿篱,如凤尾竹(Bambusamultiplex)、菲白竹(Arundinariaargenteostriata)、铺地竹(Arundinariafortunei)、阔叶竹(IndocalamusIatifolius)、矢竹(Pseudosasajaponica)、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等等。
假山石和雕塑一般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为主,可用竹作背景,以突出主景,亦可用地被衬托雕塑的线条和质感。水体的竹子造景应因地制宜,对于溪涧曲水的自然式山石驳岸,宜配置小型丛生竹,如箬竹、阔叶箬竹、大明竹(Arundinariagramineus)等等,其体量与山石驳岸协调统一,同时竹与石的色彩、线条、质感对比大大丰富了驳岸的装饰效果。对于大面积水体的缓坡驳岸,适宜配置大中型竹林景观,水中竹林倒影与岸上竹林动静对比,增加了竹林景观的空间层次。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主要适用于小型园林空间,如盆景园等各种“园中园”,此类园林空间一般采用自然式布局,粉墙青瓦,花街铺地,建筑风格朴素淡雅。在服从空间环境总体布局的前提下,借鉴“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竹石小品”等造景手法,竹子景观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简远、疏朗、雅致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因竹成景,以竹为主,追求清静幽雅的园林创作意境。在服从公园竹子景观总体布局的条件下,竹子亦可与其它植物配置组景。古典园林竹子造景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配置模式,如“三益之友”、“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等,奇松、古梅在竹子公园不可缺少,亦可制作成花台或大盆景形式。南京情侣园一片竹林边几株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富于诗情画意,营造出宁静幽远的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外师造化,内法心源”,现代园林竹子造景更应师法自然,竹子公园除应保留原址的古树名木外,竹林景观应形成人工栽培群落,尤其选择观花或观果类下植被,如毛竹林下可配置杜鹃、油茶、柃木、紫金牛、珍珠莲、新木姜子等等。
四、小结
4.1竹子公园的总体规划应强调突出竹文化氛围。
竹子公园的地形改造要师法自然,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微地形竹林景观为特色。竹子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要充分挖掘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资源。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年,最好选用竹子作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应体现朴素、淡雅的南方建筑风格,以营造出体现南国竹林风光的园林空间。
4.2竹子地被和竹子绿篱在竹子公园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但是规划设计不能局限在这一方面,还是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品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如果仅仅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忽视了风景园林的实用性,必然会影响到设计的效果及自然环境的融入。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上,要将实用性与情调性结合起来,设计的作品必须满足风景园林内所有植物的生长及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融入,使其能够成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设计景观,以及其它附属设施,并将美学等融入其中,实现设计的生活,这才是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1.2坚持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不同的地区在历史发展当中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历史文化传统对于风景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极大影响了设计者与群众的审美观和需要。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这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现代文化特征。这就要求在风景园林设计当中,必须坚持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本地区的文化特点,还要体现出文化的现代性,将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融入其中,将历史与现代文化交融起来,这样才能让身处其中的人产生文化上和心灵上的共鸣,这也是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的一个基本要求。
2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2.1从细节上满足人的需要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细微之处决定了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深刻体现出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水平。这就要求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要从细节入手,从满足群众的基本需要入手,体现出人性化设计的要求。比如,在灯光设计上,能够让灯光覆盖到所有的路,灯光选择柔和的黄色光源,采用太阳能照明;在道路上,设计的道路能够让人以最短的距离达到每一个景点,同时要体现出曲径幽深之美,还要建设一些基本的建设设施,比如单杠、双杠、仰卧起坐器材等。这些设施能够让群众在享受自然之美的过程中,还能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再比如说在水池的设计上不能太深,水池周围必须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在人与水体的交界处,水深应该在20~30cm,周边延伸2~3m,避免游人在接触的时候出现意外事故等。可以说,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考虑到人的需求,为人的需要着想,这样才能将人性化理念真正渗透到设计之中。
2.2从规划中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
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除了作为细节上的设计之外,也应该做好风景园林的模块规划,因为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单一功能的风景园林意境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目的,对其应该具备的功能及其在园林中的布局情况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将这些设计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实现。比如,将健身场所放在比较接近居民区的区域,避开人流比较多的地方;将儿童活动区域与一般的成人活动区域分开,并避免主要人行道及水体等危险区域等;将自然景观小品与传统的亭台楼阁等设计在一起,将园林展现在更高层次人的需求面前,让这些人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在设计上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性化设计理念的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必须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这也是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体现。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个工程的整体角度来探讨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景观设计与建筑物设计协调起来。同时,园区内的各种配套设施之间也应该相互协调,准确给予风景园林建设项目一个定位。另一方面应该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分析各种生态节能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比如说建筑节能技术、太阳能技术、降耗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程度减少风景园林设计及施工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保证风景园林设计和建成以后能够真正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