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 调查研究方法。为了全面地了解毕业生实习的情况,主要以实习单位的地点、实习的时间与步骤、实习的能力要求、实习的效果等方面为基础,分别从实习单位、实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实习效果评估等方面用SPSS 统计软件、EXCEL 绘图软件等进行处理,采用频数分析来总结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实习管理,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这些方法具有实用性、简洁性等优点。
(二) 调查样本的分析。为了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实习的状况,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已经毕业的学生,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相互控制配额抽样的方法,其比例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样本分布情况类别已毕业学生实习毕业生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样本数80 120 50 50样本比例26. 6 % 40 % 16. 7 % 16. 7 %在确定样本的时候,主要是对正在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同时也选择26. 6 %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取调查人员到学生宿舍、实习单位、学生工作单位等地方,以填写调查问卷这种方法完成调查。本次调查从2007 年6 月15 日持续到9 月5 日,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243 份,回收率为81 %。经过对问卷的严格审核,有效问卷238 份,有效回收率79. 3 %。对调查样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大多数是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已经毕业的学生有80 人,实习单位有50 份,实习指导老师有50 份。从实习结果来看,这样的分布比较合理,因为正在实习的学生感受最深,对实习的过程了解比较透彻,所以具有代表性,分析结果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推荐阅读: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毕业论文
下面我们主要从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入手,对他们实习的过程、实习的效果、实习的感受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调查内容的分析
(一) 实习问题的分析。
1. 实习指导。我们从老师对学生指导情况以及学生向老师汇报两个方面来分析。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次数,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月指导一次占了48. 90 % ,几乎没有指导的有40. 40 % ,这两者之和为8913 % ,占了绝大部分。说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是比较少;从图2 学生向老师汇报实习情况的频率来看,1~4 次/ 月有58. 50 % ,没有汇报的有27. 70 % ,而4 次以上只有占到总数的13. 80 %;可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是比较少的,对学生的实习过程了解不是太多。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毕业论文实践环节架起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提高了学生就业以后的动手能力。作为负责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实践教学办公室,加强对全院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确保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本二级学院建院之前,农学、生命科学两系已经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建院以来,对我院原有工作进行了重新整合。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遗留问题没有最终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日益凸显: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各级管理层次权责不够清晰,管理制度不够细化,管理模式低效繁杂,质量监控未充分发挥实效,等等。导致部分学生轻视毕业论文,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对待毕业论文;部分指导教师管理不到位,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去,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
二、探索与实践
2009级学生是我院建院以来的第一届学生。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更好地组织完成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教学任务,解决遗留问题和新问题,我们针对2013届毕业论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工作。
(一)健全管理体制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按照学校要求,在第七学期开学初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抓、负总责。小组成员由院务工作委员会和实践教学办公室人员组成,最终形成“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院长——实践教学办公室——教学部——指导教师——学生”的六级管理体制。同时,明确职责分工。由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学院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委员会下设专业答辩组开展答辩工作。本着“提前安排、及时准确、细心周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二)完善制度建设
针对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依据学校文件相关精神,理顺思路、精心策划,起草《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经过多次面向全院教师征求意见与讨论修改,《细则》正式出台并执行。《细则》共分十一章,四十四条,十九附件。《细则》正文部分涵盖组织领导、选题与任务下达、开题与中期检查、撰写、评阅与答辩、毕业论文档案提交与归档等重要内容;附件部分涵盖写作模板、表格模板、装订要求等具体规范。《细则》将毕业论文二次答辩制度加以重新明确和规范;力争彻底解决长期以来的遗留问题;对各类要求加以细化。另外,在工作中还逐渐形成了集中讨论制度、公示制度等尚未成文的工作程序。
(三)加强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是制度运行的保障,是对全体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有效监督。通过充分发挥六级管理体制的作用,做到从学生选题到论文档案材料归档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院还充分发挥二级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同步督导。《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中对二次答辩进行了规范,规定了申请二次答辩的各种情形,尤其强调禁止抄袭、编造,以及非本人亲自完成论文的各种行为。《细则》同时规定学生不能进行一、二次答辩或认定一、二次答辩不合格的各种情形。另外,通过成立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建立论文后评估机制。学院根据专业情况,将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划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在组长的安排下,将学生提交的纸质版、电子版材料进行逐一审核。同时,每组指定人员就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的英文部分进行审核,重点检查中、英文是否对应;用词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语法问题,等等。只要审核中发现问题,就立即反馈学生进行修改。规定审核次数不多于三次。最终仍不合格者,提交毕业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四)重视意见反馈
在毕业论文工作执行过程中,学院重视广大教师、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改进各项工作。学院通过公共邮箱对相关工作开展公示,在规定时间内接收教师的意见反馈。在答辩期间,学院为各答辩组印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要求广大师生对发现的问题、今后需要坚持的和今后需要完善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时采纳。
通过收取2013届《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显示,广大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明管理工作已收到了一定成效。
三、关于今后工作的思考
(一)适度扩大二次答辩的群体
目前,我院所采取的二次答辩措施主要倾向于那些无故不参加毕业论文各环节和各种评定中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考虑采取随机的方式抽查部分学生进行二次答辩,适当选取优秀论文的学生进行二次答辩,体现其监督检查、榜样示范的作用。
(二)适度改变一人一题的方式
今后工作中,考虑根据指导教师、学生本人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将一人一题适度改为多人一题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适度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根据不同科研课题的特点,学院考虑与各专业协调培养方案,将毕业论文工作适度提前。这样既保证了低年级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状态,又保证了毕业生论文工作不与考研复习、就业等工作相抵触。
总之,毕业论文工作既是对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检验,又是对管理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考验。我院将继续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建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2]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203-205.
偏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复杂环境下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毕业论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工商管理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论文写作等个性化教学模块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理应受到重视并被高质量地完成。然而,近年来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等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一度引起工商管理本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的争议。因此,通过调查分析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对于提升论文质量乃至学生专业素质将有所裨益。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及毕业论文定位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
工商管理教育源远流长,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管理、营销、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可以说其性质是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的应用型专业[1]。当然,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不同特点:(1)不同专业面对的管理对象或环节有所差异,但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存在共性;(2)不同类型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各有自身特点,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块,如侧重信息管理、交通管理或工程管理;(3)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所差异,分精英型、大众型和技能型。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主动适应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士学位授予的必需条件。工商管理作为文科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环节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模拟、企业生产实践、会计全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假期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参与的学生范围和时间、投入的精力、分析的系统性等方面相对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使学生对工商领域内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强化对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管理。鉴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除传统学位论文外,毕业论文还可采用案例研究报告、企业(项目)策划方案和社会调查报告等应用型研究报告形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某高校2011—2015年工商管理专业的750篇本科毕业论文,并通过访谈调查了部分学生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有以下突出问题。
(一)应用性研究报告欠缺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以分为传统型学位论文和应用型研究报告两种类型。2011—2015年该校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分别为73.7%、67.5%、69.2%、62.8%和63.2%,应用型研究报告分别为26.3%、32.5%、30.8%、37.2%和36.8%。虽传统型学位论文的占比略有下降,应用型研究报告占比略有上升,但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远高于应用型研究报告,这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的性质相悖,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类型的应用性问题未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未得到明显改善。
(二)实证研究较少
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有规范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在被调查的论文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达406篇(占54.1%),其次是调查研究方法(占27.5%)(见表1)。学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值得鼓励的,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调研工作较为肤浅,缺乏科学性。比如,大多学生只是粗略调查案例公司的总体概况,对公司内部具体的运营模式、管理结构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剖析。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倾向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倡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然而在学生实际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却很少有人(约占1.5%)使用实证研究方法。
(三)内容缺少创新
访谈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否认自己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复制他人文献的行为。其中,近半数学生承认自己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其余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整合。抄袭必然缺乏创新,缺乏自己的分析思考,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整理与运用,而这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是相悖的。就所调查的论文来看,学生大多从管理学中比较宏观的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角度写作,很少就其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创新之处。
(四)格式不够规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都会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虽然各高校对此规定略有不同,但都旨在规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框架、格式等,遵循这一规范与否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高校对本科论文管理的严格程度。然而在被调查的论文中,论文的格式规范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本科毕业论文要有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讲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然而在很大一部分论文中,存在有背景无综述,有综述无方法,甚至不分二级标题,把这几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写的情况。此外,被调查的论文在字体、排版格式等方面不统一,使得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格式上缺乏规范性。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不少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调查发现,学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动员时,到会的人数一般占毕业生总数的2/3。按照相关安排去做的学生的比例较低,许多学生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程序和进度,采取应付或敷衍的态度。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研究工商管理问题的文章随处可见,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找工作也挤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2],有些学生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拼凑毕业论文。
(二)教师指导不足
大多数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都采取导师制,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长年扩招,很多学校一个导师需要指导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对每位学生都很细致地指导,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在指导时间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时间不足,约有10%的学生认为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教师对论文指导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充足且有耐心的。虽然毕业论文的写作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并不能够否认教师指导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指导投入有待加强。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撰写毕业论文需要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有必要学会利用数据库资源高效地进行文献检索,并能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以便较为系统地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有效地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课程。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有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助于企业(项目)策划方案等应用型报告的设计。然而,部分学校要么没有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课程等相关课程,要么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应有设施和师资条件而流于形式,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在查阅文献以及阅读外文文献时遇到障碍,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论文质量监控不到位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建立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包括课题申请、开题、中期考核、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论文全过程控制程序,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相互牵制制度,学生教育系统评教制度甚至教学督导制度,但制度形成后面临的是实施问题,没有执行机制的制度是不完整的,而制度执行效率也取决于制度执行的成本效益构成,过于复杂的制度因其执行成本过高而导致执行效率受损,对论文内容、答辩程序等方面的监控不严[3]。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本科论文涉及的表格过多,指导教师忙于应付,实际指导论文的时间被压缩,为减少麻烦而放任学生答辩全部一次通过;过半数学生认为答辩等程序只是流于形式,最后都会通过,甚至在答辩前都已经知道答辩的问题,论文质量的监控不到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本科论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处理能力以及提高论文质量至关重要,重点在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和质量监控的改革。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构建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突破原有知识传授体系的隔阂,遵循课程间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构建“能力主导型”毕业论文相关课程新体系。毕业论文教育相关课程应包括专业导论、文献检索、社会统计、专业英语、商务沟通、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和和专项训练等有关课程体系:一是在专业导论课中,针对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的情况,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入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力图对学生论文写作产生正确的导向;二是增加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情报素质,包括搜索、获取、整理、吸收、引用、应用有关的科研信息的能力;三是增加常规统计软件和数据库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是开设专业英语课,系统学习外语教学科研方法,从根本上纠正印象型、感觉型、单维性思维模式,提高专业英语素质,有能力阅读外文文献;五是开设商务沟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实用性课程,并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六是开设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并注重提高该类课程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七是加强专项训练,面向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能力的专项训练,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至关重要,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引领者。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式不被学生认可,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差强人意。因循守旧的传统式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观感受,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包括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5]。为此,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基于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6],以校企协同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
(三)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工作底稿加强论文指导
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控制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论文指导,在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过程中,要适时与学生交流。为了便于记录教师指导和加强考核,可设计并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汇集一定期间调查搜集的资料,为取得一定数据而进行调整、试算和分析的一种表式。它用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是学生和教师就论文咨询和指导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媒介,也是有关论文创作和指导的一种考核工具。
(四)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督控制
答辩环节采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答辩中,每个组按答辩成绩排名次,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被淘汰,需要参加第二次答辩;在二次答辩中,成绩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的论文,需经集体讨论是否能最终通过答辩,如若集体讨论确实认为不合格的则不予通过,学生需要重新撰写论文并在1年后参加答辩。这将加大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并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一些学校现采用论文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打分,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方便学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抽评,使得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促使教师加强指导和学生认真撰写。
参考文献:
[1]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关问题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3]孙玉华,彭文钊.俄语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与指导:问题与对策[J].中国俄语教学,2014,(2).
[4]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20).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职学生在毕业时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的总体检验,也是对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全面考察,所以,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写作态度模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有必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
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从选题、收集整理资料、构思、写作、修改等诸多环节,涉及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立场观点、思维方式、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撰写结果产生直接影响。高职论文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而应该突出其实用性。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定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 有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论文指导工作,可以激发教师的科研兴趣。因为作为指导教师,必须对某些相关的课题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在写作全过程中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导,这就会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也是教师拓展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过程。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模糊。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是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型、劳动型的人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必须”、“够用”为标准。因此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采取应付态度,大量摘抄网上资料拼凑成篇;也有的学生忙于“考证”、找工作,无暇、无心于论文写作,草率应付,不按规定时间完成初稿,对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不予理会。
2 学生写作基本功不扎实。第一,论文选题盲目。不少学生选题时随意性较大,不知道如何选题,题目或过大,或太偏,导致论文写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资料缺乏无法继续,再换题目又来不及,只好勉强成文。另一方面是对课题展开容量把握不准,导致一些论文不得不拼凑字数,材料与中心脱节。第二,材料与论点牵强附会,中心不突出,结构不合理。有的学生论文大量堆积材料,字数达标但中心思想不突出;有些文章很散,文章各部分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表述也没有条理;有的论文段落划分生硬,甚至一整页文字也不分段,读起来毫无意思。第三,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论文写作中能做到规范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大多数的,但也有少数文章存在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误用标点符号、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毕业答辩时,即使面对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有些文章写的还算不错的学生也很难准确、流畅、清楚地陈述观点、回答提问,经常言不及意,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弱点也暴露无遗。
3 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写作通常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这样做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带来一些问题:第一,学生既要完成实习任务,又要忙于联系工作,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面试等,毕业论文的选题、材料收集、写作显得很仓促。第二,时间限制影响毕业论文的指导。由于时间有限,学生不能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得不到及时指导。指导教师一般只能在学生完成初稿后进行论文修改方面的指导,也只能就事论事,很难作深入指导。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
1 开设毕业论文撰写专题讲座和文献检索课。鉴于学生对如何写作不甚了解,所以,开设撰写毕业论文的专题讲座就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开设此类讲座的高职院校并不多。此类讲座应主要向毕业生系统阐述毕业论文的概念、作用、意义以及如何选题,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如何写作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高职院校至少应在第五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写作的专题讲座。如果客观条件与师资力量允许的话,应该将此课列为必修课或限选课,使毕业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再感到手足无措,而是做到有备而来,有的放矢。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数量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与普通高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目前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多。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网络文献检索知识,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显得无所适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根据笔者的论文指导经验,以及从相关文献中得到的信息,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与实际的信息利用能力,以使学生从中不仅能够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而且还能够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
2 教师可对毕业论文进行命题。高职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并没有对所学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鲜有到图书馆阅读相关学术期刊的意识与习惯。由于不了解所学学科的研究现状与知识前沿,因此,很难提出新颖的、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在选题时,很多学生费尽了心思,而选定的题目往往不甚理想,或重复前人的题目,或偏离专业,或根本没有研究与实用价值。由教师给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命题或是给出命题范围,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可谓“一箭双雕”。首先,教师命题可以使学生拨开选题的层层迷雾,直接对教师所给的命题范围进行调查研究,找到自己在此领域中所感兴趣的具体题目,大大降低学生选题的盲目性,从而激发他们写论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给学生提出的命题范围一定要紧密联系自己的科研方向,并且应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学术性,突出实用性。这样,教师指导论文时就会有很强的针对性,辅导起来才会游刃有余,同时,也会从学生的论文中汲取养分用于自己的研究,推动自身教学科研的进步,可谓“教学相长”。再次,选择了统一命题范围的学生可以结成小组,对所选命题进行讨论。若干同学共同交流,彼此定能受到启发,获得灵感。同时,交流还可以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将每个人找到的相关材料放在一起,一个学生想找但没有找到的材料也许被另一个同学找到了,反之亦然。
创新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外部诱发条件,这种条件可以是外部的直接刺激,也可以是外界某一事件对其进行启发,或者是某种能使其触类旁通的联想。实践环节提供了获取更多知识的机会和丰富的外部刺激,为本科生思维能力和灵感的培养创造了机会。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对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单位运行机制、现行法规政策、民众呼声等都能有最直接的切身感受,因而可以对各个层面产生刺激,激发各种创新思维,并进一步付诸创新活动。实践环节使本科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思维聚合发散的情境。
2、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信息储备
实践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收集与加工、信息传输与存储的过程。实践就是为了让学生逐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寻找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选择多元参照系去观察问题、扩展广度、挖掘深度,发现并获取被人忽略的、有创新价值的信息。相较于其他学科学生而言,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信息的种类是多样的。在寻找和发现大量的信息之后,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创新成果,超越既定的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后实现质量上的增值。这种超越既定信息的水平越高,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能力得到的提高就会越大。公共管理本科生用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殊视角来观察接收到的各个方面和层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再将其与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现实的政治背景、社会状况、现行政策等相结合。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和对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3、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操作技能
创新能力培养所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行为的能力。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要彻底改变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由老师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尽量将教学设计成一种互动性的活动。基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繁多且抽象的理论一方面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一方面却限制了本科生的创新思维。打破这种限制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在操作技能的锻炼中将限制化解为优势。实践活动就是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一个锻炼操作技能的平台,使学生广泛深入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上述部门人员的劳动经验、工作技能也会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转移。
4、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和谐人际关系
无论是基地实践、实践调查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完成。开展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走出校门,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不断接触,通过和他人的交往,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待人接物,增强社会适应性,从而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另外,个体的创新能力越来越依赖于群体创新能力,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要在群体中通过群体成员间的合作才能实现。
5、实践环节有助于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自我调节机制
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学多停留在课堂和书本,在学习和研究中很少经受挫折,面对挫折时容易气馁导致创新活动半途而废。而在实践活动中,离开摇篮似的校园,工作和生活上都会遇到各种挫折,例如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巨大落差感、对现实国家制度政策理解的错位等。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正确地看待处理挫折是延续创新活动的关键之一。因此,公共管理本科生要培养勇敢地面对挫折及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就是提供大学生面对挫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培养其开阔的心胸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的场所。
二、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践的认识不够,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不高,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和传统“重智育,轻动手能力”的教育观念引导,实践环节在教学中一直得不到重视。学校对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相对于其他理工类学科,将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环节简单化,实践环节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在制度和意识上都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认为实践环节是对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补充。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在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小的,例如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的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均为14分,占其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的比例不到10%。现阶段,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持续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例如课题研究、暑期实践调查、毕业实习等持续时间多在3—8周,并且连续性差,无法达到创新所需要的经验积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学生偏重于课堂表现和卷面成绩,忽视实践环节的意义。正因为学校和学生等方面对实践环节均没有足够的重视,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实践环节都是任务导向型的被动实践。实践环节是强加于学生身上的,例如暑期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学生以完成实践任务为目的,不以提高个人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
2、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
实践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结构性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部分。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开办较晚,许多高校现行的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只有集中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仅仅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环节。如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仅有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两项。此外,实践内容针对性较差,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且多数实践内容没有可选择性,也不能发挥公共管理本科生的专业特长,创新技能得不到锻炼。大多数高校的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习变成了“打杂、敲章、拍照”的简单组合。管理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应该针对这类课程开设专门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实践基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之一,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外部支持。公共管理学科尚未意识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不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致使该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多是自己联系,而大部分学生的实习集中在各类企业。实习的工作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企业的生产、销售,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无所不包,实习工作内容和该专业相去甚远。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6级行政管理专业共有本科学生28人,由于没有对口的实践基地,得以进入与专业相关的部门实践的人数仅有7人。这种分散实习的形式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难以达到实习目标。
4、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首先,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实践表现的考评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践报告为标准,很难全方面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其次,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小发明、小创造等学科竞赛活动,参加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研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基本上不给予相应的学分,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5、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公共管理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很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多是过去从事行政管理或其它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因工作需要才转型到公共管理专业,或者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基本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大都缺乏公共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实践教学开展的瓶颈之一。
三、强化实践环节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公共管理专业最大的属性在于实践性。实践是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强化实践环节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强化实践环节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1、提高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的认识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实践环节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完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的首要问题。总体目标是整合课堂知识与实务工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验公共事业管理者的角色、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精神与职业伦理,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将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纳入学校的整个工作进行全盘考虑,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要明确组织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管理机构,并建立起相应的符合公共管理学科特点的实践活动指导体系。另一方面,要让公共管理本科生明白实践是其成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必要方式。使公共管理本科生不仅能通过课堂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
2、创新和丰富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形式能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广阔的个性空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公共事业部门,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实务环节,从而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
(1)基地实践。基地实践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安排到对口的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它是介于学校课堂教学和岗位工作之间的一种教学方式。基地实践是公共管理本科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
(2)实践调查。实践调查是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的实践活动。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思想和新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之上的。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公共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实践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了解社会。专业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然后再指导学生撰写实践调查研究报告,研究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实践调查对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尤其重要。
(3)模拟管理。模拟管理是在参考现实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组成和运作方式的基础上,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生产、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模拟,以便快速实现部分现场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模拟管理作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模拟管理携带的信息量大。模拟管理以一个政府单位为例,全面介绍行政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部门,如业务、财务、人力资源、设备、采购等以及各部门的相关业务。按照每一个部门的业务逻辑流程展开模拟,可以同时在多个虚拟部门展开,所携带的信息量大。其次,模拟管理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辅导教师的帮助下很容易按照各个业务流程的逻辑关系进行操作,并能够学到各种管理业务中实际的处理方法。再次,时间紧凑效率高。整个实践过程均安排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这样既可以避免外出实践产生的时间损耗,还可以采取滚动形式的模拟实践,提高了实践的效率。
(4)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要完成的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写作是一条培养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首先,公共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设计可以提高分析总结、创新思维的能力。题目的选择可以反映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水平;开题报告的撰写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学习前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毕业论文课题设计中,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其次,公共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调查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等。在基地实践、实践调查和模拟管理等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融入到论文的写作之中,不仅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启发。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从多方面加强与政府、社会公共事业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建立校外合作教学实践基地。首要问题是实践基地的选择。选择实践基地要达到多种类、多层次、互相补充等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共管理本科生从事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为实习学生进行不同单位和岗位之间的流转打好基础。其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要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效应相结合的原则。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是相对稳定的,各个专业的实践环节也是呈现周期性的。所以,实践基地建设应该着眼于长远,应有相对固定的单位作为长期实践活动的基地。当然,针对某些特定的技能训练需要,各种短期的基地实践也是需要作为补充的。再次,基地实践要实行专人负责制。要真正发挥实践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就要求有专人负责与实践基地的长期联系,注重基地实践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走在了前面,早在2006年中山大学与广州市海珠区合作成立“海珠区—中山大学学生就业与实习基地”。近年来,在维持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他们又拓展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实践基地,大大地丰富了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的范围和内容。
4、健全实践环节的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
2、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信息储备实践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收集与加工、信息传输与存储的过程。实践就是为了让学生逐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寻找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选择多元参照系去观察问题、扩展广度、挖掘深度,发现并获取被人忽略的、有创新价值的信息。相较于其他学科学生而言,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信息的种类是多样的。在寻找和发现大量的信息之后,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创新成果,超越既定的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后实现质量上的增值。这种超越既定信息的水平越高,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能力得到的提高就会越大。公共管理本科生用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殊视角来观察接收到的各个方面和层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再将其与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现实的政治背景、社会状况、现行政策等相结合。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和对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3、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所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行为的能力。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要彻底改变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由老师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尽量将教学设计成一种互动性的活动。基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繁多且抽象的理论一方面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一方面却限制了本科生的创新思维。打破这种限制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在操作技能的锻炼中将限制化解为优势。实践活动就是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一个锻炼操作技能的平台,使学生广泛深入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上述部门人员的劳动经验、工作技能也会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转移。
4、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和谐人际关系无论是基地实践、实践调查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完成。开展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走出校门,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不断接触,通过和他人的交往,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待人接物,增强社会适应性,从而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另外,个体的创新能力越来越依赖于群体创新能力,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要在群体中通过群体成员间的合作才能实现。
5、实践环节有助于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自我调节机制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学多停留在课堂和书本,在学习和研究中很少经受挫折,面对挫折时容易气馁导致创新活动半途而废。而在实践活动中,离开摇篮似的校园,工作和生活上都会遇到各种挫折,例如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巨大落差感、对现实国家制度政策理解的错位等。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正确地看待处理挫折是延续创新活动的关键之一。因此,公共管理本科生要培养勇敢地面对挫折及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就是提供大学生面对挫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培养其开阔的心胸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的场所。
二、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践的认识不够,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不高,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和传统“重智育,轻动手能力”的教育观念引导,实践环节在教学中一直得不到重视。学校对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相对于其他理工类学科,将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环节简单化,实践环节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在制度和意识上都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认为实践环节是对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补充。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在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小的,例如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的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均为14分,占其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的比例不到10%。现阶段,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持续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例如课题研究、暑期实践调查、毕业实习等持续时间多在3—8周,并且连续性差,无法达到创新所需要的经验积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学生偏重于课堂表现和卷面成绩,忽视实践环节的意义。正因为学校和学生等方面对实践环节均没有足够的重视,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实践环节都是任务导向型的被动实践。实践环节是强加于学生身上的,例如暑期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学生以完成实践任务为目的,不以提高个人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
2、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
实践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结构性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部分。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开办较晚,许多高校现行的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只有集中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仅仅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环节。如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仅有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两项。此外,实践内容针对性较差,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且多数实践内容没有可选择性,也不能发挥公共管理本科生的专业特长,创新技能得不到锻炼。大多数高校的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习变成了“打杂、敲章、拍照”的简单组合。管理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应该针对这类课程开设专门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实践基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之一,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外部支持。公共管理学科尚未意识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不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致使该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多是自己联系,而大部分学生的实习集中在各类企业。实习的工作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企业的生产、销售,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无所不包,实习工作内容和该专业相去甚远。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6级行政管理专业共有本科学生28人,由于没有对口的实践基地,得以进入与专业相关的部门实践的人数仅有7人。这种分散实习的形式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难以达到实习目标。
4、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首先,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实践表现的考评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践报告为标准,很难全方面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其次,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小发明、小创造等学科竞赛活动,参加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研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基本上不给予相应的学分,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5、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公共管理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很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多是过去从事行政管理或其它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因工作需要才转型到公共管理专业,或者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基本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大都缺乏公共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实践教学开展的瓶颈之一。
三、强化实践环节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公共管理专业最大的属性在于实践性。实践是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强化实践环节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强化实践环节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1、提高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的认识
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实践环节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完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的首要问题。总体目标是整合课堂知识与实务工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验公共事业管理者的角色、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精神与职业伦理,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将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纳入学校的整个工作进行全盘考虑,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要明确组织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管理机构,并建立起相应的符合公共管理学科特点的实践活动指导体系。另一方面,要让公共管理本科生明白实践是其成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必要方式。使公共管理本科生不仅能通过课堂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
2、创新和丰富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形式能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广阔的个性空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公共事业部门,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实务环节,从而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
(1)基地实践。基地实践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安排到对口的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它是介于学校课堂教学和岗位工作之间的一种教学方式。基地实践是公共管理本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
(2)实践调查。实践调查是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的实践活动。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思想和新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之上的。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公共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实践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了解社会。专业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然后再指导学生撰写实践调查研究报告,研究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实践调查对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尤其重要。
(3)模拟管理。模拟管理是在参考现实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组成和运作方式的基础上,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生产、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模拟,以便快速实现部分现场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模拟管理作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模拟管理携带的信息量大。模拟管理以一个政府单位为例,全面介绍行政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部门,如业务、财务、人力资源、设备、采购等以及各部门的相关业务。按照每一个部门的业务逻辑流程展开模拟,可以同时在多个虚拟部门展开,所携带的信息量大。其次,模拟管理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辅导教师的帮助下很容易按照各个业务流程的逻辑关系进行操作,并能够学到各种管理业务中实际的处理方法。再次,时间紧凑效率高。整个实践过程均安排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这样既可以避免外出实践产生的时间损耗,还可以采取滚动形式的模拟实践,提高了实践的效率。
(4)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要完成的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写作是一条培养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首先,公共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设计可以提高分析总结、创新思维的能力。题目的选择可以反映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水平;开题报告的撰写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学习前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毕业论文课题设计中,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其次,公共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调查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等。在基地实践、实践调查和模拟管理等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融入到论文的写作之中,不仅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启发。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从多方面加强与政府、社会公共事业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建立校外合作教学实践基地。首要问题是实践基地的选择。选择实践基地要达到多种类、多层次、互相补充等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共管理本科生从事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为实习学生进行不同单位和岗位之间的流转打好基础。其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要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效应相结合的原则。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是相对稳定的,各个专业的实践环节也是呈现周期性的。所以,实践基地建设应该着眼于长远,应有相对固定的单位作为长期实践活动的基地。当然,针对某些特定的技能训练需要,各种短期的基地实践也是需要作为补充的。再次,基地实践要实行专人负责制。要真正发挥实践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就要求有专人负责与实践基地的长期联系,注重基地实践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走在了前面,早在2006年中山大学与广州市海珠区合作成立“海珠区—中山大学学生就业与实习基地”。近年来,在维持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他们又拓展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实践基地,大大地丰富了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的范围和内容。
4、健全实践环节的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基本概况自2001年招收首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研究生以来,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充分利用武汉大学优越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主动与政府部门合作,努力拓展办学空间,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2001年至2015年,已连续招生2139名,已毕业学生1327名。围绕MPA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管理力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MPA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学位论文总体质量较高,MPA研究生毕业后的反响普遍较好,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办学成效第一,MPA研究生素质普遍提高。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紧密切合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并充分利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都严格把控MPA培养质量关。学员通过对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既夯实了MPA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增强了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第二,MPA学位论文质量高。自首届MPA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起,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就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及《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论文实施细则》以及《武汉大学MPA教育中心关于学位论文印制规格的规定》,严格论文导师遴选程序和论文指导规范,加强指导,严格答辩,保证质量。在全国MPA首批院校中较早地实行了MPA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和优秀MPA毕业论文评选制度,加上从2010年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开始的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武汉大学MPA毕业论文100%参检,符合要求后进入匿名评审程序。正是这些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武汉大学90%以上的MPA学位论文符合选题实践性强、格式规范、内容充实、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学术水平的要求。第三,MPA毕业生质量高。自开办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以来,武汉大学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每届MPA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都确定在与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综合实力排名相称的水平上。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并且严格教学管理、规范培养程序,在已毕业的MPA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增强了工作能力并提高了管理水平,进而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他们中获得提拔任用者有之,研究成果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采纳者有之,更有不少的MPA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主要办学特点
办学目标思路清晰,学科基础优势明显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能、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熟练从事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上述目标,学校明确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思路,即依靠学校力量、依托所在学院,面向实际部门、服务地方建设,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特色方向,强化教学管理、保证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稳步创新发展。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积累了较为雄厚的教育资源,教育教学质量深受社会赞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71-0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自2004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专业,不断探索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将在分析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介绍该学院在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并分析其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实践教学路径的对策建议。
一、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学科是1998年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中新增设的一级学科,下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公共管理类专业须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由公共管理学科属性、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和本科教育就业导向的三个需要共同决定的。
1.公共管理学科属性的需要。公共管理是政府为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采取各种方式对涉及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公共管理学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应用科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尊重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与规律,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将所学的理论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2.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2013年,中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政府治国理政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原来的政府单一主体的行政化管理到现在的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政府进行更富有成效的行政管理,而且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需要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公共管理的人才培养须强化应用型的特点。
3.本科教育就业导向的需要。我国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通才,也称通识性人才、复合型人才,是具有通识性特征的博雅人才;另一类为专才,也称专门人才,包括学术型专门人才与应用型专门人才。[1]“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2]对于大部分地方的高校来说,一般都侧重于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就是一所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办学定位的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绝大多数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在就业导向的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立足于应用型。
二、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在公共管理专业教育中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进行了有益探索。
1.理论教学课程中的课内实践。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将课程分成理论教学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没有作用。课堂理论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1)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密切联系实际,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现实发展新动向、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概括总结。及时改造旧的课程体系,适当增加一些前沿性、跨学科的课程;删除与实践严重脱节的课程内容,大量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强的课程内容。(2)在教学方式上,加强多方位的教学,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研究式、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努力尝试将探究式发现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引入课堂。学院要求每门专业课都拿出4~8个课时用于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3)在考核要求上,注重考核的应用型导向,变以考知识为主的单一卷面考试为以测能力为主的多元考核。几乎每一门专业课都要求学生自愿组成团队,开展小范围的社会调查,完成规范的课程论文写作。学生调查及论文撰写情况都会纳入考核,占比约20%~30%。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专业实践。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专门设置的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专业实习、产学合作教育和毕业论文三种类型。(1)多项专业实习,各有侧重。根据每一年级学生特点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在四年专业学习中,共安排了四次专业实习,其实践目标也各有侧重。学院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条例来规范实践活动。(2)产学合作教育,彰显特色。学生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顶岗实践,也有短期出国交流、开展产学研究项目等。拥有稳定的、合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3]学院与相关单位合作,建立了多个产学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融入社会,提升实践能力。(3)毕业论文写作,突出实证。学院要求每位同学的毕业论文必须研究当前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并开展实证调查和定量分析,同时,还要求学生运用公共管理的主要理论来分析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教师全程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主要包括:选题、撰写文献综述、制订研究计划、拟定论文提纲、设计问卷与访谈提纲、开展社会调查、整理与分析数据、撰写并修改论文、答辩。
3.“第二课堂”体系中的广泛实践。“第二课堂”相对于教师在教室里的“第一课堂”而言,泛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里,学生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拓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学院依托学生办公室,与团委、学生会保持紧密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大学生赛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平台,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本院每年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训练,包括校、市两级的大学生创新课题以及校内的重点科研平台训练项目。学院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类竞赛,如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等好成绩。可见“第二课堂”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训练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已经构建了较为健全的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其在实施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等硬件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践教学的投入花费较大,不仅需要规模相当的实验室,还需要更新换代的相关软件。若能建立模拟实验室,开展包括公共决策过程模拟、公共服务大厅模拟、公文流转模拟等的演练,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这些投入是一笔不少的费用。目前该学院没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学生需要进行定量分析技术训练时,都得向其他学院借用实验室,在教室容量、使用时间上有诸多限制,不便于教学工作开展。
2.校外实践基地不够,双方合作层次较低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尽管学院已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基地,但数量上还不足于集中安排所有学生开展专业实习。这与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对实践基地的特殊要求有一定关系。因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基地一般只能是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而政府部门由于科层制色彩过浓、封闭性较强,对学生的开放程度较低;而社会组织发展时间较短,往往不很成熟,规模较小,提供给学生的实习机会并不多。即使是已经结成合作关系的实践基地,也仅仅是接纳学生作为志愿者在其中做一些简单的工作,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安排,难以取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
3.实践指导教师不多,师资队伍实力较弱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但该院目前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的博士很少,多数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方面的博士,而且,这些教师都是从校园里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自身的公共管理相关的实践经验也很不足。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环节,也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令人满意。
4.学生参与实践不诚,部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而偏离教学目标。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表现为:不少学生在亲戚朋友的工作单位实习,经常不出勤也不会受到任何批评;有些学生虽然满勤,但在实际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只做一些简单的杂活;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把专业实习理解为“打工”,直接放弃那些没有报酬、但专业相关度高的实习机会。由于学生多数分散实习,指导教师很难有效地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
四、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路径创新
为了进一步提升培养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性,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的路径创新。
1.加大实践教育投入,建立专业教学实验室。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借助模拟、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广泛的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场所”。[4]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建立公共管理专业实验室,引入实验教学和科学试验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往往不是学校的重点学科,所能获得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有限,在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向学校呼吁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尝试引入公共部门的合作,整合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相关资源,建立共享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
2.加强校外基地建设,进行深入合作的创新。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并加强与公共部门的紧密联系是实践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5]学院应携手相关的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的实践基地,并展开深入的合作创新。首先,学院应根据培养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系统、全面地规划,建立完整的、多元的教学实践基地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拓展视野、亲身体验,又能掌握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公共管理实践技能的系列场所。其次,学院应与实践基地的单位秉持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探索多途径的合作方式。比如,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便利,为教师“挂职”锻炼与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岗位;学院教师可结合实践基地的现实工作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学院还可与实践基地共同商讨,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及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既可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又可为相关组织“量身定做”培养人才;学校也可邀请实践基地经验丰富的工作者进课堂担任实践教师,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等。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既“专”又“博”,既通理论又懂实践,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力打造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可通过引进、培养等措施聘任国内外优秀公共管理教师投身到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中,使师资队伍建设稳步发展。其次,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通过在职短期培训、国内外进修(向名牌高校派送国内访问学者、派教师出国考察或访学)、参加学术研讨会等途径,提高现有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再次,重视实践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应经常性地进行调查研究,主动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专业教学;另一方面,通过让专业教师在政府或社会组织担任顾问、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强教师与社会的联系,促使教师深刻理解、领会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4.提升学生重视程度,完善质量监控的体系。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还是落在学生身上,人才培养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首先,要提升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进而能够积极、认真、踏实地参与到各项实践教学活动中去,真正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其次,创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制。比如,为了提升学生参与的效率,可鼓励学生建立探索实践小组,或创新学习团队,组队时注意不同年级、班级、个性、成绩等多样化的搭配组合,团队运作时可实行组长负责制、定期会议轮流主讲制、成员末位淘汰制等,使团队能够在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发挥独到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又可以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实际环节中来,加深了他们对学术研究的理解与把握,真正实现了教研结合。最后,加强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质量监控体系。一方面,每个实践指导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与监督,要对实践过程与实践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对异常情况必须加以严肃教育与整改;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结果、实践报告等进行合理评价,判断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对于未达到教学效果的应予以及时的、适当的补充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锡侯.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03):26-29.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向前推进,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重要,对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明显加大。但目前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安排上,对培养应用型技能的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存在实践教学理念滞后,实践教学设置不合理,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缺乏力度,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包括专项技能训练,办公系统软件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密不可分,是一体性的教学,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环节,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各有不同,必须从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认真加以研究,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
一、更新教学思维方式,确立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体系
1.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能力”为中心,侧重操作技能训练。目前我国的本科院校属于传统型即研究型的类型居多,其教育理念是“崇学为上”,侧重学术研究,无论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还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均以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校文章为标准,这使得教师的工作重心偏重在研究方面;而应用型本科即教学型的教育理念应为“学术并举,崇术为上”,就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在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已达50%以上,已形成了一整套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案,而我国不少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时数仅占总学时的20%左右,而且缺乏整体性的安排。
2.不能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应把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主要目标。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必要从追求普遍原理、固定的概念、内在的因果关系等转向实践兴趣,使教学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整个社会,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把理论教学充分带入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从事管理工作及科研工作的人才,尤其是要为基层组织培养实用型人才,进入企业、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工作。因此,在课程的开发上,不能几十年一贯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应根据基层组织工作的特点,开发出具有操作技能的课程,并进行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就能满足工作条件的要求,缩短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
3.实践教学应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而不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应用型人才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而能力培养的兴趣点不是首先来自于理论教学,而是丰富的社会实践以及对实践技能的要求。现在许多学校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先确定理论教学,再安排实践教学,这实际上是对理论内容进行验证,这是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上的误区,没有把实践教学放在应有的地位上,所以常常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不是实践中出理论,而是先入为主,用理论框定实践。有的学校虽然对实践教学做了相关的规定,但随意性很大,有利于培养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实习、训练等实践教学偏少,对老师也没有任何约束力,缺乏严格的管理体制与考核标准,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4.老师不是“教书匠”,而是精通实际操作技能的行家里手。一些学校中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的老师,多年在学校工作,有的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高校中任教,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缺乏实践操作技能。一些学校在聘用新教师时,想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阅历,但由于一些政策原因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条件约束,还是过分强调了学历、职称条件,无形中弱化了对实际工作经历和社会工作经验的要求。一些学校也从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及企业中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但因受制的条件多,操作困难和经费制约,数量少,时间也难以保证,使得兼职教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二、重组教学模块,构建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方面,可以设计以下6个模块。
1.基础训练模块。公共管理专业具有跨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主要应包括: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的基础类课程模块,以公共行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为主的专业类课程模块,以公共政策分析技术、政府部门会计技术等为主的技术类课程模块,以应用写作、英语、计算机操作等为主的能力类课程模块等。应结合各自实践教学目标的特点,提出可行的课程实践教学要求,完善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2.实验教学模块。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按照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实施实践模块教学。加快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公共部门绩效考核系统、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统、社会保险管理实训平台、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等。目前,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兴办的时间较短和经费等原因,实验室的建设十分不完备,需要大力加强。
3.实习(实训)模块。主要是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在实习场所进行模拟或实际的工作。公共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块主要包括校外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以及校内的集中实训环节等。校内的集中实训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学校在正常教学周内安排出两周的时间,确定一些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集中性的训练,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毕业论文模块。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完成学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门课程学习任务后,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论文和一些学年论文、调查报告等)。现在对学生写毕业论文的不同意见较多,认为抄袭的现象多,学生对写作论文不重视等。这要求学校和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把关。公共管理类学生的一个基本功就是公文和各种文字材料的写作能力,这要求在实践环节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技能。教师要在平时多进行训练,批改,及时指出问题,帮助学生写作,在不断的练习中,掌握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写作中,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结构,这对学生参加工作后,在处理文字材料和提高行政能力方面都是有益的。
5.第二课堂模块。第二课堂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组织为主开展的在课堂之外的一些活动,如政务活动程序模拟赛、时事热点事件辩论赛、即兴演讲赛、公文写作赛、办公软件操作赛等,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也是学生展现自我、发挥创意的平台。
6.社会考证模块。很多学校已开始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本科教育,推行“双证书”模式,使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学生毕业后可以拿到本科的毕业证,又取得了“上岗证”。推行“双证书”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体系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考取的社会证书有:社会工作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秘书证等。鼓励学生参加跨学科的证书考取,如会计类、国际贸易类、工商管理类、法律类等。“双证书”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要涉及课程设置、教材研发、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的等各方面,难度较大,但又是一个方向性的改革措施,因此,应把“双证书”教育作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三、创新考评方式,规范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试卷等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实践课的考核评价应该与理论课的考核评价有明显的区别,要通过现场考核,提交现场报告、课程设计、实践报告等来检查,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搭建评价体系时,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多考核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对理论的综合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协作和创新能力、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等。
2.在评价的形式方面,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成果形式。可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侧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贡献以及创新能力等。
3.在评价的结果方面,学生撰写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课题,参加各类竞赛的成绩,考取资格证书的成绩,都可以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
4.在评价的主体方面,除了学校和专业教师外,还要侧重听取实践单位的意见,校外指导教师的意见以及同项目组同学的评价。
5.在评价教师的工作方面,主要是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学生的实践成果。健全教师在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总结等方面的具体考核标准。对学生实践成果较多,成绩较为突出的教师予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学校监管部门应该及时掌握教师实践教学的情况,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对问题较多的教师,予以调整工作岗位。
四、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1.改革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制度。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下,多数学校是一种“虚拟的学分制”,学生必须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上课,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非常小,不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逐步实行“弹性学习制”和“完全学分制”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承认学生取得学分途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当前,应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规范,以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主要规范担任实践教学工作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实施细则;实践教学评价及奖惩方面的若干规定等。
2.开放校内实验室,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是借助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广泛的信息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教学的综合性场所。对实验室的现有条件进行有效的利用,合理安排实验的时间,加大开放的力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力争尽快建立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的实验室系统。目前学生实习多是以自己联系为主的分散性实习,稳定性差,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脱节,不利于老师的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考核难度大。因此应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发挥学校与社会的人脉资源优势,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等组织,建立较稳定的基地,双赢互惠、共同发展,切实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颁布的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职业证书方面的要求。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都具有工程师资格。因此,我们也应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对校内教师,鼓励他们经过实践学习,考取相应的技术证书;要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定期选派教师到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可以邀请公共管理部门的人才或聘请一批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业务骨干,或是已卸任的官员进入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使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优化和加强。
4.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践教学开展。学校应设立发展基金或实践教学基金,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实践教师,增加社会调查经费、增加师生的教育实习经费,支持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的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或升学)渠道和师资结构出发,进行较多的实践教学研究,并在实施中不断加以总结,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逐步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邵丽平.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的素质培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1):68-70.
[2]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 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