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88-02
工程管理专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其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铁路、交通土木工程项目决策和项目实施管理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但学生实际掌握知识水平与企业存在一定差距,毕业生实施工程项目决策和项目实施管理能力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多数高校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态度很不认真,对于教学质量学生很难说出具体学习内容,学校实践教学没有什么效果,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把学校所学知识很快地融入到企业实践的操作当中。
如何提升工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面临的很重要的现实现象。
一、对于高校公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原因之分析
1.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首先,实践性教学内容比例偏低。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工程管理专业国内外大学教育在实践环节上差距较大,国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一般情况都是占总课时的50%左右。在我国,以石家庄市铁道大学为例,学生的毕业合格分数总分是150分,实践教学在其中满分是35分,是总课时的23%,可见实践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比例严重失衡。其次,导致实践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一方面是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于实践教学中的参与率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教学中系统、开放、动态的设计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校没有对实践教学出具相关鼓励政策,对于实践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足。
2.现场实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工程管理专业的现场实习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全面了解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但是,这种实践模式困难重重,很多现场实习根本达不到实践教学所要求的质量。原因在于:①多数企业并不欢迎学生现场实习。首先,学生在实践期间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限。学生初到企业,任何工作都要经过企业培训才可以上岗工作,而且在学生刚刚熟悉一点儿环境的情况下就随着实践结束而离开了。其次,现场实习场地有诸多安全隐患。工管行业的企业都是在野外进行作业工作,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并且有些工作危险性很大,这些行业特点决定了企业组织管理的难度和风险性。②学生自己实习的效果良莠不齐。为了使学生可以全面的把所学知识和企业实际联系起来,增强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很多高校都把学生自主选择单位现场实习安排为本学科的最后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并且在此期间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实习报告。这样学生可以全面的把所学知识和企业实际联系起来,增强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但最终大多数学生不会认真进行实习,甚至根本就没有到企业去实习,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这个实践环节得到很好的锻炼。
3.实验室软件在实践训练中的产生的效果不太乐观。在高校工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实验室软件实训是很重要的环节。在一些课程的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建筑材料试验、建筑工程估价课程设计、公路工程预算和报价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等都要在实验室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学习,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软件实训效果还差很远。原因是软件价格很高,学校投入经费不足,软件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所学知识与企业现实情况脱节;实验室实训时间不够学生把软件学通、学透,大多数学生勉强完成操作。
4.实践教学中的考核项目不完善,反映不出学生的实力水平。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为考核,高校教师往往会依据学生的实践学习中的实结和报告以及实习出勤情况等等评定学生成绩,通过实践考核来实现。然而这样的考核方式的弊端是容易出现造假和抄袭现象。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实验室实训、现场实习和大作业等,对于实践教学质量改进方案有以下建议:
1.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灵活安排。实验室实训采取每门课程结束后集中1~2周进行实训。课程实训后可以安排在老师讲授理论课的过程中进行,这样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紧密相接,起到的教学效果更好。
大作业的实践环节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指导老师跟随指导。在建筑工程估价大作业中,实践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选择理论课程讲授和题量适中的工程案例,边理论边实践。
2.与提供实习场地企业建立为合作关系。石家庄铁道大学积极的与中国铁路工程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多个协议实习场地进行合作,这样可以和主要合作用人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既节省了使用经费又对学生实施有效管理达到良好的效果。学校要在实习基地长期派驻老师监督、指导、管理学生实习,学生的情况第一时间就能掌握;学生有老师的监管更加认真实习。派往实习基地的老师定期更换,被派驻期间,学校给予老师一定的补助,以提升积极性。
3.校企合作保证实验室软件实训的质量。首先,校企合作使学校可以获得软件公司提供的免费软件更新,解决了实验室的实训知识和企业实际操作相脱节的问题。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就是通过和软件公司的合作,获得了很多最新的软件服务。在与天津铁三院2003年的合作中,协议达成为单位提供免费的20套铁路预算软件来用于《铁路工程预算》相关课程教学;另外由广联达公司提供的房屋建筑工程概预算软件运用到大作业和《建筑工程估价》中等等,对方承诺给予相关软件并且会及时更新。其次,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开展为“校办工厂”。例如:企业可以把软件开发的部分工作转移到学校,学校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条件,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既能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识,又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效果事半功倍。
4.建立严格的实践考核体系。考核体系越是严格,学生和老师就越重视,实践的教学质量就越能够得到保障。下面从三种主要模式分别分析:①实验室实习。由指导老师根据提交的报告和实际指导实训时学生的学习状况综合评定成绩。另外,学生如果在与企业合作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有良好表现,指导教师在评定成绩时给予加分。学校给予表扬和鼓励,作为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指标之一。②现场实习。学校统一组织现场实习,其成绩考核由派驻现场的指导老师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为学生评定实习成绩;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进行的现场实习,规定学生在实习期间定时向指导老师汇报实习情况及所学知识,每天记录实习日记。指导老师也应该积极和学生实习单位进行联系,对学生情况及时了解。③大作业。大作业的考核成绩是以学生提交的作业和实习过程中回答问题的态度是不是很认真等表现来综合评定的。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是现阶段工程管理中的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要从形式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从实践中吸取经验,培养满足社会的新型工程管理人才。
一、背景
宁安城际铁路,东起江苏省南京市,西至安徽省安庆市,全长257公里,其中江苏省境内33公里,安徽省境内225公里,目前工程正抓紧建设,预计于2015年下半年正式建成通车。宁安城际铁路横贯安徽省沿江地带,由南京南站引出,经江宁南站、马鞍山东站、当涂东站、新芜湖站、繁昌西站、铜陵站、池州站等,最终跨越长江引入安庆站。宁安城际铁路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由铁道部(现为中国铁路总公司)与安徽省、江苏省共同建设,线路设计行车速度为250公里/小时。宁安城际铁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方便安徽沿江地区人民的出行,也必将对皖江城市带带来良好的区域经济效应。
二、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高速铁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相关论文不胜枚举,国内也有大量关于高速铁路对于特定区域经济效应分析的研究。杨维凤(2011)认为,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开通将会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相关行业发展以及区域空间结构的重塑[1];夏露林(2012)认为,成绵乐城际铁路的修建,将对四川成都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促进产业升级与优化布局,实现城市功能的分工和互补[2] ;骆玲(2013)
认为,高速铁路对沿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经济规模的扩张、城镇发展和城镇格局的重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宁安城际铁路的城市群效应分析
城市群是特定区域内具有某种相互关联性的大中小型城市的集合体。交通设施特别是高速铁路,在城市带的形成与发展中 ,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宁安城际铁路缩短了皖江城市带各地的时空距离,产生了"同城效应",必将促进皖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发展。
3.1宁安城际铁路的中心极化效应
宁安城际铁路途经的最大城市是南京,广义的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市,但文章研究的侧重点在安徽长江沿岸地区(因此不含南京市、合肥市),所以文章认为宁安城际铁路的修建对芜湖市产生了显著的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宁安城际铁路的建设,推进了芜湖市的经济发展,促进了芜湖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巩固了芜湖在皖江地区的"龙头"地位。借助城际铁路带来的客流,加上长江港口和既有公铁枢纽的优势,必将使大量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本汇聚于此,从而使芜湖市成为连接安徽省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桥头堡,成为重要的客流物流交汇中心和商贸中心,进一步强化了芜湖市的中心极化效应。
3.2合蚌高速铁路的城市提升效应
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是皖江城市带中的重要城市,相对于芜湖可以称之为副中心城市,宁安城际铁路将极大地提升了这些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长久以来,安徽沿江各市在经济增长中一直位列全省前茅,但铁路交通设施薄弱却成为削弱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上各市的铁路通达性远远落后于皖北的蚌埠、阜阳等传统铁路枢纽,甚至难以与处在铁路干线上的皖南小城宣城市相抗衡。而借助宁安城际铁路的东风,这些城市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应充分发挥工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吸引大量熟练产业工人驻地就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改善城市环境,成为皖江城市带中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3.3合蚌高速铁路的小城镇带动效应
宁安城际铁路有利于带动沿线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使之成为皖江城市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当涂县为例,宁安城际铁路纵贯当涂县全境,并设置当涂东站作为全县唯一的铁路客运站(既有宁铜铁路当涂站已停办客运多年),从而为当涂县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宁安城际铁路的修建,将使部分产业从大城市转移至当涂县;同时,部分人口受累于城市的环境污染、居住价格高昂以及交通拥堵,将从南京、芜湖、马鞍山等大城市移居到当涂县,并借助高铁通勤。这表明,宁安城际铁路能够带动皖江城市带内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四、宁安城际铁路的产业集聚和扩散效应
宁安城际铁路的修建,将有利于皖江经济带内相关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从而在动态变化中促进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4.1宁安城际铁路的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是指相关产业在时间空间上的集中,从而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节约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取得良好的动态外部经济性。企业在进行产业布局的时候,必须考虑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和产品运输费用等多种因素[4]。
以宁安城际铁路沿线的芜湖市为例,众多汽车装备配套企业即可考虑在此布局,并具有多项比较优势:产业集聚优势,芜湖是全国著名的整车装配生产基地,奇瑞集团汽车生产能力巨大;土地价格低廉,开发区配套设施完善,利于减少土地成本;劳动力密集,安徽是人口大省,青年劳动力可以在接受技能教育后就近在芜湖就业;燃料原料优势,芜湖紧邻华东能源基地淮南以及南京、合肥、马鞍山等重要制造业基地;人员通勤便利,宁安城际铁路拉近了芜湖与皖江城市带乃至全国各地的距离,企业员工可以通过城际铁路快速通勤;货运能力提升,宁安城际铁路修建的一个重要的积极影响就是释放了既有宁铜铁路、铜九铁路的货物运输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皖江城市带各地的货物吞吐能力;邻近市场,芜湖距长三角发达地区等主要消费市场相去不远,利于产品销售;人才、信息和技术优势,芜湖位于南京、合肥两大科教基地之间,更有利于吸引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
4.2合蚌高速铁路的产业扩散效应
产业扩散意味着相关产业向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辐射和扩散。考虑到经营成本,一些产业会离开既定地域,向经济"洼地"转移,而这些经济"洼地"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吸引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发展。
宁安城际铁路带来了产业扩散效应。例如,铜陵市某制造企业由于生产不能满足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但在铜陵追加投资生产线,就会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人力成本提高等不利局面。因此,该制造企业会考虑在临近的繁昌县设立新的生产基地;而繁昌县可以借助城际铁路带来的通达便利,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增长。这种产业扩散效应,对于铜陵市和繁昌县,都是一种"双赢"的过程。
五、高质量完成高速铁路建设,助力安徽崛起
虽然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给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文章认为,从我国当前的国情来看,修建高速铁路依然非常必要,但必须保证项目建设的高质量与安全性。
目前,我国铁路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协调性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对快速便捷出行的需求与高速铁路建设的滞后性依然存在着矛盾。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高速铁路较之汽车等交通方式,更加节能环保,适合我国国情;此外,修建高速铁路有助于消化我国钢铁、建材、水泥等相关产业的过剩产能,助力我国产业转型进程。
宁安城际铁路的修建,必将极大地改善安徽人民的出行条件,缩短省内省际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壮大,助力安徽经济崛起。
参考文献:
[1] 杨维风.京沪高速铁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 生态经济, 2011(7): 61-64.
[2] 夏露林.高速铁路对成绵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第三届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一九九九年七月西安)认为:工程管理专业一般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及物业管理五个方向。为此,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一般工科专业所必修的基础课程以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设置为:主要专业基础课有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市场学、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统计学、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测量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主要专业课有工程咨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投资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风险与保险、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评估、项目融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索赔、国际工程专业英语(听力、阅读、口语、写作)、国际公司理财等。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实际为跨土木工程与管理工程的交叉学科,适合有足够土木工程方面与管理学方面师资力量的学校设置。
从学生的修业科目来分析,上述主修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已有36门,再加上公共课程:高等数学、外语、政治、体育、概率论、线性代数、计算机、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机械原理、电工学等总共有47门之多,有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外语等要学习两个学期。如果学制定为四年,第八个学期学生即要寻找工作还要完成毕业论文,47门课要用7个学期来完成,平均每学期学习近7门课。所以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学制宜定为5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掌握土木工程方面的技术知识与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学生工作后即使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技术专业水平也不会低于相应专业的大专水平,同时也会把所学管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如果条件允许,应把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和管理方面的论文结合起来做,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工程项目的形成过程强化理解,对如何发现“工程”方面的管理问题、解决“工程”上的管理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的统计资料: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和工程管理相近的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为:工商管理类78.05%、经济学类72.72%、土建类84.91%、管理工程类82.73%、管理类Ⅰ51.82%。根据新华社2003年6月4日统计资料,黑龙江省200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不足50%,明显低于2002年。据了解,除了受非典的影响,一些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被迫中止和取消,部分毕业生无法进行正常的面试、体检和签约以外,目前社会的需求形势也不容乐观。作为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之一的国有企业,由于受经济不景气(包括改制)的影响,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大幅度下降。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在2001年为21.6%,2002年为13.8%,2003年很难增长。政府和事业单位受编制所限,特别是今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要全面铺开,毕业生需求量也会减少。而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的渠道在一些地方还不畅通。这些原因导致了毕业生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华商报2003年2月20日报道,在长安大学举行的“2003年毕业生双向选择会”上。公路桥梁专业的毕业生今年供不应求,此专业的学生很多在年前就已经找到单位。八成用人单位招聘桥梁工程、公路城市道路专业学生。河南洛阳一研究所原打算招收10名桥梁工程本科生,结果一上午只有一名学生递交了推荐表。长安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红红分析介绍说,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桥梁、隧道的建设急需人才,而设置公路桥梁专业的高校并不是很多,长安大学公路桥梁专业的供需比例去年是1:8,今年这个比例会进一步拉大。
与桥梁工程、公路城市道路专业的学生非常走俏相比,公路工程管理、公路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却没有那么幸运。一位招聘工作人员说,管理和监理都必须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用人单位是不会将管理工作直接让新来的大学生担当的。2003年我校管理学院毕业生的一次性签约率约为50%,土木工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签约率几乎为100%。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好找到工作的原因,除了受“非典”与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多等客观因素影响以外,其专业本身也存在某些欠缺,下面就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比较,分析其原因所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毕业参加工作后,需要一到二年左右的时间,才可以独当一面。而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从事土木工程设计工作,即使自己努力恐怕也不会有哪家设计院敢委以工程设计任务。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施工管理工作,如果力学基础和工程结构理论不系统、不扎实,充其量也只能做到按图施工,而发现施工图中的错误,不盲目地按图施工等则难以做到。到建设单位或政府机关工作应该是比较对口的,可以充分发挥工程管理专业视野广,知识面宽的优势,但建设单位的工作是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的,建设费用的增加和消减往往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有必然的联系,而且此时此刻的技术问题又有可能是一些技术难题,显然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去处理技术难题又显准备不足。由于政府机构超编严重,每年能吸纳工程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也会有限。#p#分页标题#e#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30-03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校企合作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我们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校企合作问题。
一、校企合作无缝对接的基础
(一)政府导向是合作的关键
制度的规范化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高校和企业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并以此作为校企合作最根本的价值观。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双方在社会职责、价值取向、任务目标上也存在差异甚至冲突,要想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仅靠高校或企业很难做到。政府作为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应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来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优质高效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入持久开展。
政府作为主导机构,要认真履行统筹规划、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以及提供经费保障等职责。一方面,政府应把校企合作运行的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基金。通过颁布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权利给予明确规定,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或资金扶持,为高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可以对开展人才合作培训的企业适当减免税收。全面落实校企合作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合作。有政府的政策作为依靠,企业和高校会充分感受到成功合作无缝对接的美好前景。
(二)企业利益为合作的基础
企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利益,高校要通过利益的驱动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只有正视这一事实,才能在合作过程中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属于市场关系范畴,而非公益性项目,对利益的追求决定了双方在办学过程中的位置。企业参与合作办学不仅要投入人员、技术、厂房、设备等相关资源,还要解决实习生工资、工伤保险等问题。学校要到企业进行调研并深入行业、掌握技术的最新发展,联合企业开展科研,使企业看到合作办学的美好前景,确定合作方向。
(三)高校科研为前进的动力
企业需要获得生产经营的利润,高校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储备有一定的人才资源,现代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企业成功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依靠科技人才。校企双方应以科技和人才为结合点,取得一致的利益,共同发展。双方共同参与研讨教学的组织、协调与考核。高校要以科研作为合作发展前进的动力,成立科技研发小组,与企业技术人员还有学生一起共同研究技术创新。高校要利用科技优势,主动热情地为企业服务,使高校的培养形式还有实训空间的拓展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做企业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学有所得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高校必须善于发挥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在产学合作中扮演主角,使自己的学生得到锻炼,并带动企业的积极参与,激发企业的主动性,最终使其走上产学合作的正常轨道并持续受益,达到“三赢”。只有坚持互惠互利,校企双方的合作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在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如何更好地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效平台呢?我们不妨从一些成功的例子来思考一下。
二、由成功的办学模式受到的启示
(一)集团办学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以专业为纽带,与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它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建立符合集团化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盟,借助集团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约化,同时使得联盟各方利益共赢,共同发展。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了政府、行业的作用和企业、院校的优势,充分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衔接,校企“抱团办学”,多数高职院校与产业成功“接吻”。
(二)双元合作
双元的意思是由学校与企业合作,主要利用职业技术学校教育资源,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合作成功的一个例子是淄川第二职业学校与淄博鲁泰纺织公司的合作。两个单位合作12年以来,学校由原来的6个专业24个教学班,发展到现在的28个专业90个教学班,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余人。企业也由当初员工不到千人、产值不足亿元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员工上万人、总产值达33亿元的上市公司。现在,公司已接收毕业生5000多人,占公司职工总人数的50%。这就是校企合作的力量!
(三)订单班、冠名班
“订单班”是企业根据岗位需要提前预订人员,由高校对口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冠名班则是给班级直接冠上企业的名称,以增加学生的荣誉感。例如,2009年10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安松班”、“众喜班”、“连销经营”、“仓储配送”等订单班,就是与西安安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人人乐商业集团、福建信通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结果。
(四)厂中校、校中厂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教学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企业可以派人到高校传授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高校也可派教师赴企业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比如:海南经贸学院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驻店教学班”;陕西财经职业学校和榆林永昌国际大酒店合作的“店中校”。这些合作都采用了理事会管理体制,建立了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台,极大地推进了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创新。
(五)三明治模式,即“工读交替制”
学生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一段时间到企业参加劳动以验证理论,然后再学理论又到实践中验证,交替进行直到掌握所学课程知识。为了创建水电站机电设备类人才培养,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校与广西那板水库管理处达成共识,获得了那板水库技术人才在生产实践经验上的优势支持,学生采取的方式就是属于工读交替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也加深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友谊。
三、如何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一)联合招生
高校和企业共同商榷招生计划,落实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并根据企业的标准与用人计划,共同考核录用新生,使学生入学即应聘,就学即就业,实行招工与招生相结合的新型的招生方式。
(二)教改融合
企业和学校结合企业案例编写讲义和实训教材,制定学生实训方案,为校企的无缝对接打下基础。并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在教材中融入岗位职业元素,设计符合学生和职业特点的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授课方式,共同进行教学考核。另外,再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根据这些工作岗位的分析来设计实践场景和安排任务。
(三)互认教学评价
实行考证制度,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工作,为学生颁发毕业证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企业负责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并为学生颁发实践技能培训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学校可以派教师上门与企业人员一起共同组成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毕业作业的考核,以此来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四)共建教师队伍
一方面,高校利用企业提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在建好实训基地的同时促进教师知识能力的更新,企业定期派遣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高校进行专业实训课的指导,帮助高校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向企业派遣的教师团队,到企业中学习,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在做到学以致用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服务,从而提高双方参加联合办学培养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双赢的办学目标。
四、“三赢”的辉煌局面
(一)高校方面
1.获得了就业安置基地。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把企业作为实习和就业基地,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是毕业生为找工作发愁。高校不断开设新专业,但却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实现了无缝连接之后,高校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比如,广东惠州商校职教集团对接了56所农村中学、7所中职学校、100个乡村和部分国际职教,还有128家企业(行业),使校企合作全面铺开,集团化的无缝对接模式使高校获得了更多的就业安置基地。
2高职健全了教师队伍。部分教师由于课时安排较满,一本通书读到老,与实践接触的机会少,对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高校如果能聘用一线工作的能工巧匠,则有利于将最新的企业技术传授给学生。另外,高校每学期都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共同开发项目、挂职顶岗,这样可以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比如,陕西铁路工程职业学院积极推行“能工巧匠进课堂”机制,每年从企业聘请20名具备技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经历的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另外,要求教师至少有1-3个月的工程现场锻炼经历,并逐步形成5年一轮的下现场锻炼的轮训制度,逐渐形成“双师型”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优秀教学团队。
3.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校园建设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企业资金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利用企业资金设立奖学金。广东东莞职教集团实行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共管的管理模式。在未来的三年内,将投入650万元进行项目建设。其中300万元,用于支持师生和企业技术开发、服装多功能厅以及T台建设。投入350万元,用于实现研发、表演及营销一体化,到时候高校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另外,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的生产设备使学校的设备很难做到与企业的生产现场同步。通过厂中校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一部分的实训项目放到企业去进行,或者校企共建实验室、共同承担实训项目,可以大大地节省实训设备投入,从而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企业方面
1.降低了企业的职业培训成本。学生在企业里接受就职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入学即应聘,毕业即就业,毕业后即上岗操作。企业可以节约招聘新员工所需的上岗培训费用和招聘的费用,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在培训过程中,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传、帮、带实现了教学相长,企业的自我提高能力得到了加强。
2.拥有了宣传企业文化的窗口。在双元制的合作办学中,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融合。在学生教室和校园板报中将企业文化上墙,在实训车间里,订单班学生统一穿着企业实习装训练。将毕业实习管理制度与企业接轨,师生与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文化节同场竞技。学生成了企业的“准员工”。通过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扩大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企业文化与理念得到延伸。
3.提高了职工素质。通过与高校师生的接触,不但丰富了企业的文化生活,更激发了职工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阳光向上、刻苦努力的大学生给企业职工造成了一定的知识压力,也促使企业职工加强学习和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为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交流平台,对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生方面
1.培养了各项素质。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分子,在实训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企业的职业氛围,有利于培养的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另外,校企合作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短、中期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的理论指导,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学生的毕业就业竞争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无缝对接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以及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2.减轻了经济负担。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发放一定的费用,学生取得经济收入。另外,部分地区也设置了一定的奖学金制度。还有通过和企业合作,由企业发放奖学金,例如,2011年,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与济南钢铁集团、莱芜钢铁集团等企业就联合为100名学生发放了总额达20万元的奖学金,为一些刻苦学习的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
校企合作是战略伙伴关系。校企双方是基于利益的驱动而进行合作的,企业储备了人力资源,获得了相对优质的劳动力,获得了高校的文化资源。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改善,专业课程得到了改革,培训的领域拓宽了,也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提高了。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通过企业实践增强了职业技能,提高了自身各项软、硬件指标。入学即应聘,上学即就业。找准三方共同的利益作为结合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结果必然是“三赢”。
参考文献:
[1]彭新澧,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刘风云,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9):28-30.
[3]校企合作有什么好处?一百度知道,[EB/OL].http://vip.gocheck.on/enterprise/document/detailWebHighlisat.action?dectResultld=9947788.
[4]陶书中,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育,2006,(34):21-22.
[5]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