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机械效率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用滑轮组提升物体时,机械效率的展开式主要有三个:
① η= ×100%= ×100%= ×100%= ×100%.(知道力求机械效率或知道机械效率求力)
② η= ×100%= ×100%.(知道拉力做功的功率求机械效率或求时间、速度等很方便)
③ 由η= ×100%= ×100%= ×100%.(知道动滑轮的重力求机械效率或知道机械效率求力常用它)
问题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固定不变的吗?
例1 用图1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12 N的物体匀速提高20 cm,机械效率为80%.不计摩擦和绳重,求:
(1) 拉力多大?
(2) 若匀速提升重18 N的物体时,拉力多大?
思路分析:(1) 知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求力,可以考虑用机械效率的第一个展开式:
η= ×100%= ×100%= ×100%= ×100%.
(2) 用同一个滑轮组提升重力不同的物体时,机械效率是不同的.在解决这一类型的题目时,“动滑轮的重力”起着“桥梁”的作用,往往要先求出来.再根据不计摩擦时F= ,求出拉力的大小,也可以求出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析: (1) 由η= ×100%= ×100%= ×100%= ×100%得:
F= = =5 N.
(2) 不计摩擦时F= ,所以G动轮=nF-G物=3×5 N-12 N=3 N.则
F ′= = =7 N.(思考:如何求此时的机械效率?)
易错点:个别同学忽视了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被提升物体重力的增大而增大的特点,结果错解成:η = ×100%= ×100%= ×100%= ×100%,F ′= = =7.5 N.
评注: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提升物体重力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好多同学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练习1: 用1.2 N的拉力沿着竖直方向匀速提升重为2 N的物体,则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提高动滑轮效率的方法有_____(说出一种即可).
问题2:使用滑轮组一定能省力吗?
例2 如图2所示,要求滑轮组由4股绳子承担重物,请用笔画线代替绳子将滑轮组绕好.当用滑轮组提起重200 N的物体时,机械效率为50%,若要使这个滑轮组省力,则提起的重物应该超过多重?(不计摩擦和绳重)
思路分析: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若F<G物,说明是省力的.因此要确定出被提升物体的重力,必须先求出拉力F.怎么求拉力F呢?根据机械效率的第三个展开式,先由η= ×100%= ×100%= ×100%,求出动滑轮的重力,再根据F= ,求出拉力F,最后解不等式F<G物,确定被提升物体的最小重力.
解析: 由η= ×100%= ×100%= ×100%得:
×100%=50%.所以G动轮=200 N.
不计摩擦时,F= = <G物.所以G物> = ≈66.7 N.
因此,只有当被提升物体重力超过66.7 N时,滑轮组才能省力.
评注:当拉力大于或等于物体重力时,使用滑轮组不再省力.解决这一类型题目的普遍方法就是解不等式F<G物.
练习2: 使用动滑轮匀速提升物体时,在忽略摩擦、绳重及实验误差的条件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和钩码重力G以及动滑轮的重力G0的关系式为_____.在动滑轮的重力大于或等于物体重力的条件下,使用动滑轮_____.
问题3:如何确定滑轮组的最大效率?
例3 用如图3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50 N的物体匀速提起,所用的拉力为20 N,不计摩擦和绳重,求:
(1) 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多大?
(2) 如果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60 N,则该滑轮组的最大效率多大?
思路分析:第(1)问与例1类似.第(2)问:由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着被提升物体重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要确定滑轮组的最大效率,必须先求出被提升物体的最大重力.怎么求它呢?先求出动滑轮所受的重力G动轮,再利用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根据不计摩擦时F= ,求出被提升物体的最大重力,最后利用η= ×100%= ×100%= ×100%,求出该滑轮组的最大效率.
解析: (1) η = ×100%= ×100%= ×100%= ×100%= ×100%
= 62.5%.
(2) 不计摩擦时F = ,所以
G动轮 = nF-G物 = 4×20 N-50 N=30 N,则G物最大 = nF最大-G动轮 = 4×60 N-30 N=210 N.
η最大 = ×100%= ×100%= ×100%= ×100%=87.5%.
或 η = ×100%= ×100%= ×100%=87.5%.
评注:一定要注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着被提升物体重力的增大而增大的特点,所以要确定滑轮组的最大效率,必须先求出被提升物体的最大重力.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旅游目的地营销;利益相关群体;旅游营销数据库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消费者感知的由某个地理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旅游产品、服务、设施和当地环境提供一个完整经历的组合,同时又是包含着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集合体。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实际上是各方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和共同发展的结果。区域旅游目的地要扩大旅游市场,树立独特的整体形象,与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同步与协调发展,就必须重视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管理。但在目的地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单一的营销策略已很难奏效,必须借助整合营销传播对各类营销资源进行整合。因此,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战略是当前我国旅游目的地竞争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旅游目的地营销过程中引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概述
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是由美国市场营销学家麦卡锡(E.J.Mccarthy)提出的4P组合,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销售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的组合。该理论强调将营销中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但它的出发点是企业的利润,没有将顾客的需求放到与企业利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
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IMC)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的。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信息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许多学者从各自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传播协同效果的含义。80年代末,全美广告业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AdvertisingAgencies,AAAA)根据对整合营销传播所进行的研究、发展,对其做出以下定义:“IMC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它注重以下综合计划的增加值,即通过评价广告、直接邮寄、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传播手段的战略作用,以提供明确、一致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
1990年,美国营销学家劳特朋教授强调用4C组合代替4P来进行营销策略安排。4C即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Consumerswantsandneeds);消费者获取满足的成本(Cost);消费者购买的方便性(Convenience);企业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Communications)。他的整合营销理论主张重视消费者导向:(1)把产品先搁到一边,加紧研究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不要再卖你所能制造的产品,要卖消费者所确定想购买的产品,真正重视消费者(Consumer)。(2)暂时忘掉定价策略,而是去了解消费者要满足其需要与欲望所须付出的成本(Cost)。(3)忘掉渠道策略,应当思考如何给消费者方便以购得产品(Convenience)。(4)最后,忘掉促销,而应当考虑怎样沟通(Communications)。可以说,营销历经百年之后,关注的焦点终于回到了营销活动的主体——消费者。
IMC理论的发源地——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组先驱者舒尔兹(DonShultz)教授明确指出:“整合营销传播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沟通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形象,发送统一的产品信息和服务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客户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建立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长期密切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品牌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又作出调整。舒尔兹(DonShultz)指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战略的经济过程,用于在与消费者、客户、潜在客户和其他目标性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交往过程中计划、发展、执行和评估的,可以测量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程序。这个定义最重要的特性在于:它将焦点集中在商业过程上,最后导致建立一个闭环系统,所有的传播行为都可以由此被计划、实施和评估。
二、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模型
一个良好的整合营销传播的实施模型是有效进行整合营销传播的思考基础。为了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有效地实践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就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整合营销传播具体实施的模式,然后再分项实施整合。下面是以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为主导的,以建立旅游营销数据库为始发点的目的地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模型(如下图)。
1.建立旅游营销数据库。由图中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的整合营销传播活动实施的起点是建立旅游营销数据库。在营销数据库中,目的地营销组织收集了可以反映游客需求与欲望的各种数据资料,其内容通常包括:这个地区的人口统计资料、旅游客流量、旅游者以往的旅游记录、态度信息、停留时间、消费能力等资料。营销数据库是支撑整合营销传播方案的基础,没有这些信息,目的地的营销者就无法区分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也就无法针对性地设计符合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需求及利益点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更谈不上以不同类型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所喜欢的方式传递目的地旅游产品、服务、形象等信息。
2.选择目标市场。旅游目的地组织者可以根据营销数据库有关旅游者的心理、行为、动机等数据的分析对市场进行细分,从目的地吸引客源和提供服务的角度,确定那些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预测这些细分市场在时间、金钱、愿望三方面达到出行水平并对该目的地有兴趣的市场规模。目标市场的确定不仅是制定营销战略的基础,也是指定区域发展目标和进行形象定位的基础。而在营销传播实施规划中,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目标市场的战略符合市场趋势和自身的资源基础,并选定具体的、已粗略加以量化的目标以分配营销经费。
3.分析需求利益。对每个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进行深入和细致地需求利益分析,如分析他们的旅游动机、出游力、消费时间、方式、对目的地有关信息接受的渠道和方式,等等,以此来确定旅游目的地在所有的目标市场上都能被接受的形象,为整合营销传播活动的实施提供目标和方向,并决定如何、何时、何地与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接触,决定沟通什么诉求主题。
需要强调的是,目的地统一的旅游形象主题在各个细分市场上选用的媒体诉求点是不相同的。例如,一项市场调查结果表明:对大连这个旅游目的地,不同地域的游客兴趣点明显不同——南方游客最想看看北方城市的代表“北方明珠”;处于内陆的华北、西北游客最想见识大连的“滨海形象”;临近大连的东北游客对大连的具体旅游产品则很感兴趣。所以,如果无视这种差别的存在,向所有的潜在游客传递完全相同的信息,促销效果会大打折扣。当然,每个细分市场的宣传点与目的地统一的形象主题是密不可分的,应当为这个形象主题服务。
4.基于4C的整合营销传播。营销目标和方向确定以后,接着就是采用何种营销组合来完成目标。旅游目的地组织应以4C理论为指导,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来确定提供何种旅游产品;综合考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来确定旅游产品的价格;考虑到消费者购买时的便利程度来销售旅游产品;传播途径的选择要以消费者的沟通偏好的接触方式,整合各种传播要素,使它们协同发挥作用。即旅游目的地把“以消费者为中心”作为一个系统思想来认识,从产品、价格、渠道等各个环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与消费者建立一种“一对一”的互动式营销关系,进行多层面的沟通与交流,最终达到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目的。具体来说:
一是对各种传播手段进行整合。除了广告、直销、公关以外,举办旅游目的地主题活动、节庆活动、推介目的地大型活动和网络营销等都是整合营销传播的有力手段。在手段的选择和组合上,则根据不同类型消费接受信息的途径,以及他们对目的地的既定感觉,来衡量各个传播工具的传播成本和传播效果,找出最有效的传播组合。
二是旅游目的地在对其目标市场传播信息中,一方面要根据游客数据和消费者的观点来采取恰当的、有说服力的强势传播方式;另一方面,在采取不同的营销传播手段时,做到“信息一致性”,在不同时间、空间传播同一种声音,使旅游者更好地认识旅游目的地,并在心目中建立稳定、一致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5.测量和评价传播效果。通过对整合营销传播效果的测量,特别是对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行为反应的测量,目的地营销组织计算出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现有财务价值,并结合考虑对不同类型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在未来投资回报的潜力的期望,来决定如何把有限的营销资源用于最有希望带来最大收益的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同时,也为将来制定准确和更有成效的传播方案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使目的地组织认识到目的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矛盾,知道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终共同促进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旅游者游程追踪的整合营销传播
针对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旅游目的地组织者追踪旅游者游程的各阶段,进行连续的、多阶段的、全方位的、无缝隙的营销传播与沟通,也是整合营销传播的具体化。这主要可划分为针对潜在旅游者、在途旅游者、抵达旅游者和返程旅游者四类旅游者进行连续的四个阶段的整合传播(见下表)。
第一,旅游出发前的传播活动。这是针对潜在旅游者而进行的营销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目标市场对目的地的意识(知名度),改善目的地的形象,鼓励新的旅游者来访问目的地所在区域;或唤起过去旅游者的记忆,鼓励他们故地重游;或介绍有关目的地旅游产品变化方面的信息。
第二,在旅游途中的传播活动。这是针对在途旅游者而进行的营销传播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强化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鼓励旅游者延长停留时间,鼓励他们多购买和消费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他们对旅游经历的满意度。这可以通过地区设立一个专门为旅游者服务的接待中心,当旅游者进入本地区境内时,该中心向他们传播目的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信息。另有,通过在目的地的繁华地带、建筑物、路牌等旅游者游览途中经过的地方设立户外广告,以扩大对游客旅游动机的潜在影响。
第三,到达目的地后的传播活动。这是针对抵达目的地的旅游者而进行的营销传播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向旅游者传播目的地各个方面的信息,进一步激发已到达旅游者的购买动机。在这里,旅游者信息中心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四,离开目的地后的传播活动。这是针对抵达目的地的旅游者而进行的营销传播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游客对目的地的满意情况以及衡量传播的效果。这主要是通过对游客的数据调查来进行。
参考文献:
[1][美]舒尔兹.整合营销传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2]卫军英.整合营销传播:观念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在一个充满竞争意味的社会,在一个教学质量不高的农村学校接受教育,极易出现学业和升学失败的现象。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农村孩子升学和学业失败更容易归结为主流社会的排斥,由此导致情绪不良的人格特征。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平等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层学校教育质量,可能是减少对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伤害,促使这类人群获得积极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谋取教育效率是农村经济社会及其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部门发展农村教育的初始动力与目标[6]。农村地区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更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以实现与城市地区的平衡发展。政府行政部门也期望尽可能发挥农村教育投资的规模效应和社会效率,以有限财政投入获取最大教育效益和最快发展。在教育财力不足情况下,他们更期望以较低投入获得较高的教育效率,以呈现自己执政的公正与平等。影响教育效率的直接因素是教师、学生、教育场地及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如果教师、教育场地及设施数量多而学生数量少,则教育效率就低;如果教师、教育场地设施数量少而学生数量多,教育效率则相应高。没有一定数量的场地设施和学生,就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就不能取得基本教育效率。基础教育阶段,衡量教育效率高低的标准是单位时间产出的人才数量。因此,发展农村教育需要蓄积学生数量,保证班级基本人数,提高学生输出量。
从质量与效率演进的历程看,在古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对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人的教育需求低迷的情况下,重复演绎着低质量、低效率的教育方式。近代农业技术化时期开始追寻教育质量与效率。由于还没有形成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环境,所以,对低层次、简单操作性人才数量需求剧增,催生了农村地区低层次、低效率的教育发展。而现代农业生产寻求的不仅是人才数量,还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现代农村社会的人们在追寻教育数量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统合质量、效率、数量是现代农村教育发展的合理性方式。统筹教育质量与效率是合乎农村地区各类学生发展目标,合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统一方式,也是合乎农村教育发展规律的基本方式。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当前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与效率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的问题。
从理论层面看,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失调问题表现在教育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方面。但从实践领域看,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生、学校场地的质量数量以及三者之间的适应性上。在教育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优秀教师数量是形成农村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形成农村教育效率的关键要素。没有一定数额优秀师资力量作为保障,是不能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也就没有更好的教育质量。而没有一流师资队伍做基础,也不会有高效率的教学,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教学环境差,工作生活条件简陋,教师津贴待遇与城镇过于悬殊,教师组织中极少有人主动愿意向该地区流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持以维持与无奈的态度,导致越基层的学校其教师人数越缺,非专业性代课教师和老教师越多,结构性教师质量问题越严重。笔者在2010年对宁夏五所村级小学调查中发现,各学校70%以上教师年龄超过了40岁,部分行政村学校只有少数几名数十年没有更换过知识结构的老教师,而非专业性代课教师主要集中在乡村。85%以上乡村学校没有一名专业化的英语教师,也没有一名音、体、美教师。由于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而又要教三、五门课程,无法精细备课的教师很多,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使用效率,却相应地影响了其教学质量。而越是乡镇级及以上学校教师数量越多,职称、学历水平高的教师越多,代课门类少而专业化高的教师越多,教学质量相应高,但其工作内容少、工作量小、使用效率低。
学生数量和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核心。但由于农村地区师资数量质量差异明显,由教师质量差距拉动的各学校学生质量数量差距随之显现。因政府部门沿袭了近代工业革命效率至上理念并积极推动了撤并学校运动,不同层级学校间学生数量质量出现了愈来愈明显的差异性。1998~2003年五年间,陕西某地区乡镇学生增加30256人,增加率46.07%;农村学生减少139188人,减少率27.90%。1998~2008年十年间,该地区城镇学生增加52104人,增加率79.33%;农村学生减少334399人,减少率67.02%[7]。部分行政村的优质生源逐渐流动到乡镇中心学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优秀学生流动到城市学校,从而使部分乡村学校变成了一二十个弱势学生的学习阵地,部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倾力投资建成的新学校变成了“空巢”学校。在国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用有限的教育投入换来了教育零质量、零效率,乡镇学校却变成了大班额教学。据了解,近年来西部农村地区乡镇中心学校平均班额都发展到了60人左右,有些学校班额甚至达到八九十人以上,而不少城镇学校70%的学生都源于农村。按照国际班级规模指数发展趋势,正常班级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长期执行的标准是45人左右[8]。班级规模低于标准指数将影响教育效率,高于标准数值则会影响教育质量。#p#分页标题#e#
中图分类号:TG315.4文献标识码: A
背压式汽轮机,一方面拖动发电机输出电能,另一方面将其排汽送入热网,即属热电联产。由于排汽热量直接供给热用户而无冷源损失,其燃料的热量在理论上被全部利用,所以背压式供热机组的生产方式是当前最经济的一种热电生产方式。
采用背压式汽轮机最主要的优点是热能利用系数较高投资费用低。但是,这种装置生产的热、电量是互相制约而不能单独调节的。它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单独按用户需要来调节电负荷或热负荷,因为供电和供热互相有牵制。当热负荷增加时,发电量也随着增加,当热负荷减少时,发电量也随着减少。在实际生产中都是按照热负荷的多少来决定发电量的多少。因而机组在热负荷变化时,电负荷波动较大,且当流量偏离设计值较多时,机组的相对内效率显著下降,作功能力损失大。
1、背压机煤耗的计算及节煤条件
1.1发电煤耗的计算公式的讨论
反映机组技术经济水平最主要的指标是发电煤耗。因此,准确的计算背压机组煤耗,是正确评价机组运行经济性的依据,亦为热电厂的节能工作起指导作用。背压式汽轮机的发电煤耗,一般按下式计算:
be = (1)
式中 ηb 一锅炉效率;
ηp一管道效率;
ηm一汽轮机机械效率;
ηg一发电机效率。
由上式可知,背压式供热机组的发电煤耗,与锅炉效率、管道效率、汽轮机机械效率和发电机效率有关。这用来计算大型背压式机组的发电煤耗误差较小,是合理的;但此式用于计算中小型背压机的煤耗时,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多,即实际运行煤耗比计算值大。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由于机组容量小、发电量少,一些微小的损失,对大型背压机组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而对中小型背压机组影响较明显,不能忽视。例如,轴封漏汽埙失,在热力计算中是考虑在汽轮机内效率中的,而对于纯热电联产的背压机组的发电煤耗与内效率无关,也就是漏汽损失在计算煤耗时被忽略了;又如,全厂性汽水损失,回热系统保温不良而造成的散热损失等因素,亦影响背压机组的供热、发电煤耗,因此,在考虑了以上损失后,中小型背压机组的实际发电煤耗采用下式计算比较切合实际:
b´e = ( 2 )
式中,ηx 一轴封漏汽及其他全厂性汽水损失对煤耗影响的折合系数;
ηy一回热系统影响的折合系数。
ηx、ηy数值的大小与供热机组的参数、容量大小有关。一般中参数小型机组的ηx、ηy分别为0.84~0.95及0.8~0.9;高参数大型机组分别为0.94~0.97及0.9~1。如果机组热负荷太低,其ηx、ηy值将超出这一范围而偏低。
现以公司B6-3.43/0.490型背压机组为例,用式(1)、(2)分别计算其发电煤耗。
汽轮机:B6-3.43/0.490型,进汽参数P0=3.43MPa,t0=435℃;排汽压力Pc=0.490MPa,电功率N=6000kw,排汽量Dc=63.5t/h;汽轮机相对内效率ηoi=75.53%,机械效率ηm=98%,发电机效率ηg=96%,管道效率ηp=98%.。
锅炉:一台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锅炉效率ηb=86.9%。轴封漏汽及全厂汽水损失折合系数,对中压机组ηx=0.84~0.95,本机取ηx=0.9。回热系统影响折合系数,对中压机组ηy=0.8~0.9,本机取ηy=0.86。用式(1)计算得be = 154g/kw·h , 如用式(2)计算,则b´e =198g/kw·h , 而用式(2)计算出的该型机发电煤耗接近实测值,因而是较符合实际的。
1.2以生产统计数字来计算发电煤耗
针对我公司设备服役时间长,年久失修、滴漏跑冒多、计量手段少的实际情况,多采用根据生产部门统计数据来计算发电煤耗的,这样计算虽然数值比较大,但却把各种损失都计算在内了,是符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的。
根据生产部门统计数据从2012年10月7日开始,截止到2013年3月25日。
累计发电量1672.56万度,供电量1003.11万度,厂用电量639.82万度,厂用电率38.03%。
累计耗煤83391吨,平均发热量42卡,其中蒸汽锅炉耗煤52467吨,热水锅炉耗煤30924吨。
总产汽量218429吨,发电耗汽量149650吨。发电汽耗率8.95kg/kw·h。
根据发电耗汽量计算的发电煤耗为131g/kw·h,根据耗煤计算的发电煤耗为1891g/kw·h。这是因为根据耗煤计算的发电煤耗是将蒸汽直接供暖和电厂内部采暖用汽等全部损失都计算在内了。
1.3增加背压机的可能性
现实有供热面积134万平方米,综合采暖热指标为57W/m2。热负荷为76.38MW。汽轮机平均排汽为45.5t/h,供热负荷为36.34MW,可见现有背压式汽轮机不能满足供暖的需要,不足的部分由蒸汽直供和热水锅炉来承担。
若再增加一台背压式汽轮机按同样的运行条件计算,则供热负荷为36.34×2=72.68MW,与采暖热负荷相差76.38-72.68=3.7MW,基本上满足了采暖的需要,这点差距可忽略不计。可以停用热水锅炉,同样多的煤若采用背压机运行可多产生发电效益。
现有背压机供电1003.11万度,发电效益为:
0.394×1003.11×10000=3952253.4元=395.22534万元。
若增加一台背压机后按同样条件运行,可多发电1672.56万度,发电效益为:
0.394×1672.56×10000=6589886.4元=658.98864万元。
这是截止到3月25日的统计,若统计到供暖期结束时,发电产生的效益将更多。
凝汽机改为背压机需要的资金不超过300万元,用多发电产生的收益不到半个采暖期即可全部收回。即使考虑到两台机组不同时运行的情况,估算一个供暖期至少可多产生效益500万元。
2、背压机节能途径
由以上对背压机发电煤耗计算的分析可以看出,机组热负荷、汽轮机进排汽参数、以及泄漏和散热等外部损失,是影响背压机发电节能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善和提高背压机组热经济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保持机组在经济热负荷下运行
由于背压机组的发电是按热负荷运行,以热定电,其电功率取决于热负荷的大小。因此,随着热负荷的降低,电负荷亦随之减少。同时,因流经汽轮机通流部分的蒸汽量减小,不但机组内部㶲损增加、内效率下降,而且机组的机械损失、发电机损失,以及汽封漏汽损失和全厂汽水损失的比损加大,于是发电汽耗增大,发电煤耗上升。如果热负荷太低,有可能满足不了节约燃料条件,甚至多耗能。从以上分析可知,背压机只有维持在连续稳定的经济负荷或额定负荷下运行,其显著节能效益才能体现出来。这样,用供热机组带基本负荷,用减温减压器承担只占全年热负荷8%左右的尖峰负荷,使之提高热电厂的经济性。
b.适当提高蒸汽初参数和降低排汽压力
如上所述,为了多节约燃料,对运行的热电厂,其供热机组热化发电量越多越好。而背压机组的热化发电功率的大小由下式确定:
N=(3)
式中io一汽轮机进汽焓,KJ/kg ;
in一汽轮机排汽焓,KJ/kg 。
显然,当机组进汽量Do一定,并假定机组的相对内效率ηoi、机械效率ηm和发电机效率ηg不变时,提高进汽初焓io,同时降低排汽焓in,就可以提高蒸汽作功能力,增加机组热化发电功率,亦即提高机组效率,改善其供热机组热经济性。
提高初压和初温,可提高初焓io,但是,当出力一定,初温一定时,初压的提高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初压上升到超越某一定值后,蒸汽的有用焓降有可能减少,也就是提高初压将会带来相反的效果。然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提高初温总是有利的。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已投运的机组,则不能随意提高初参数,只要保持机组的额定进汽参数下运行也就是最经济的。对于已运行的某种型式的机组,由于初压初温只能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变化。因此排汽压力的大小就成为背压机组热化发电的热焓利用程度的决定因素了。供热机组的排汽压力受热用户对汽压的要求和热网管道阻力的限制。但在运行实践中发现,热用户所要求的蒸汽参数,往住比实际工艺需求的高,热电厂有降低排汽压力的潜力。例如,5号汽轮机设计排汽压力Pc=0.490MPa,排汽温度235℃。但在实际运行时,冬季最高负荷时排汽压力才只有0.15MPa,排汽温度210℃,平均排汽压力0.10MPa,排汽温度200℃。可使热化发电的可用焓降增加54KJ/kg ,当电厂向热用户供应6Ot/h的工业用汽,并以年运行3288小时计算,则热化发电量增加295万Kw·h 。此外,改善热网管道补偿性能,如采用波纹补偿器等型式代替传统的方形补偿器,可减少管道流阻损失,也就相应降低电厂供汽压力,从而提高机组热经济性。
c .合理调节回热用汽汽源
给水回热,可视为内部热化,ηt、ηi亦都为1。对于背压机组,具有完善的回热给水加热系统,在一定量的外部供热情况下,可增加机组进汽量,提高热化发电比;同时可以增加机组调节热负荷的手段,如热负荷较低时,投入回热系统,可以减少机炉偏离额定工况值,改善热负荷特性,诸如此类,均提高了热电厂热经济性。
d .其他措施
从式(2)中还可以看出,提高锅炉效率,完善机组设计、减少漏汽损失加强保温措施,尽可能降低汽水损失率和完善热力系统等,亦可改善背压机组热经济性,降低媒耗。
3 、结论
a. 热电联产,是节能和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而背压式汽轮机是热电联产设备中热经济性最高的机型,在设计工况下运行,其发电煤耗仅为凝汽式机组的一半左右。
b.背压机组的发电煤耗,除了要考虑锅炉效率、汽轮机的机械效率、发电机效率和管道效率外,还应考虑汽轮机轴封漏汽损失,全厂汽水损失,散热损失等因素对煤耗的影响。
c .背压机是以热定电。其发电的不利因素是强迫电负荷造成的电网补偿电量。所以该机型发电节煤亦是有条件的;当一年中较多地偏离设计工况运行,就有可能不节能。因此,背压机只适于带基本热负荷或热负荷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运行,才显示出显著的节能效果。
d .尽可能提高机组的热化发电比、适当提高进汽参数和降低排汽压力,以及减少机组外部损失和改善机组相对内效率等,是提高背压机发电效益的重要途径。
E.增加一台背压式汽轮机可满足现有供热面积的需要,高峰时两台机组同时运行,低谷时一台机组运行,而且一台机组有事时,另一台可继续运行发电供暖互不影响,可减少网购电量增加公司效益。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成为农业生产中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主要是因为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都远远高于正常人的手工劳作,其生产成本也远远低于手工劳作的劳动力成本。在农机化作业体系中,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越高,替代作用表现得也就越明显,获取的效益也就越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信誉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可见,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及作业质量是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1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几项措施
1.1合理使用农机具和编制机组
拖拉机和机引农具是一组先进的生产工具,在进行农田作业时,必须得到合理的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和获得“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的良好效果。拖拉机是一种动力机械,在使用中必须注意到充分利用发动机的功率。拖拉机的工作性能主要反映在拖拉机的牵引功率、牵引力和工作速度等主要指标方面。拖拉机牵引功率利用程度对生产率影响很大,一般拖拉机的功率利用在90%左右为宜。例如:东方红-75拖拉机牵引五铧犁作业,耕深20~22cm,在功率利用程度达到90%左右时,每小时可翻地0.67hm2,而在同样的土地条件下,降低功率利用(减少犁铧或工作速度选用不当等),则会降低每小时的翻地工作量。
根据不同作业特点,给各种型号拖拉机分配适宜的作业。不同型号的拖拉机有不同的工作性能、功率、牵引力、行走速度,作业的适应性能都不一样。因此,根据不同型号的拖拉机工作性能,分配适宜作业和科学编制机组,才能获得好的工作效果。例如:功率较大的链轨式拖拉机适合旱田翻地、耙地、起垄、播种等项作业,也适合于需要功率较大的作业项目,如推土平地、开沟、筑埂等农田基本建设;轮式拖拉机适合灭茬、起垄、镇压、播种、施肥、喷药、中耕、运输等,并可作为固定动力进行抽水、脱粒、饲料加工等场上或后勤加工作业。总之,在使用农机具和编制机组时,必须做到既要保证机组有较高的生产率,又要满足作业质量的要求。
1.2合理选择速度
合理运用拖拉机各档速度,对提高生产率是很重要的。当拖拉机负荷不足时,在确保作业质量和机具安全的情况下,应使用高速度作业。例如:东方红-75拖拉机3档作业时牵引力大约为2 320kg,速度为24~30km/h;而一台41片圆盘耙所需的牵引力为700~800kg,如果牵引2台圆盘耙,再加上联结器阻力(约80kg),则农机具阻力共计1 480~1 680kg左右。这样拖拉机用3档带2台圆盘耙作业明显负荷不足。用4档作业功率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4档速度高于3档,生产效率也将随之提高,约在19.5%左右。
1.3提高时间利用率
农业生产的各环节都受时间的限制,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若想充分发挥作用,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工作量,除合理使用农机具和合理选择速度外,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时间利用率,要将空运转时间降到最短,尽一切努力提高纯作业时间。这就要求生产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农机具要检修彻底,技术状态完好;定机车、定农具、定作业地点、定人员;搞好土地规划,消除田间各种障碍物等,这些都是减少机车空行时间的有效方法。地块的长度对时间利用影响也很大。例如:垄长1 000m时,转弯时间约占10%;当垄长200m时,转弯时间约占30%。此外,采用合适的作业方法,正确操作机组,不但可以提高作业质量,而且可减少空行时间。 转贴于
1.4充分利用农具的幅宽
由于驾驶员的经验和水平不同,在驾驶拖拉机作业时走的不直,很容易出现漏作和重作现象,这样就会导致机组工作实际幅宽小于或大于构造幅宽。因此,要提高驾驶员技术水平,除个别作业(耙地、镇压)少重不漏外,应尽量使工作幅宽等于构造幅宽,以提高工效。
2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方法
2.1保持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完好
保持作业中的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完好是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农业机械只有在技术状态完好的条件下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够保证作业质量达到农艺要求。保持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完好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作业前按要求对投入作业的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进行彻底检修,做到需修的必修、该换的必换,不留任何故障隐患,保证拖拉机及农具技术状态完好。二是按要求对机农具进行技术保养,其目的是清除隐患,避免故障,保证机具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以提高作业质量。三是按要求操作,无论是拖拉机还是配套农机具,在使用时都必须按照所要求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这是保证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最基本常识。
2.2努力提高驾驶员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农机作业质量不仅与机械技术状态有关,驾驶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也是影响农机作业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一个具有较高操作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去操纵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即使它们的技术状态再好,其作业质量也不一定满足农艺要求。提高农机驾驶员及操作者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有4种:一是坚持择优录用。无论是驾驶员还是操作手,在选用上都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建立严格的用人制度,将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驾驶、操作者优先录用到重要岗位。二是坚持推陈出新的原则。逐渐废除一些不科学或不符合农艺要求的旧操作技术,掌握新的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三是要经常进行经验交流,有目的地组织驾驶员、操作者进行经验交流,是提高技术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四是驾驶、操作者必须要全面掌握机具的性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TB8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380-02
0 引言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在目前这个依然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支柱的社会中,由于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短缺而造成的能源危机屡次出现,并且由于现代科学、工业技术如此发达,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了温室效应。对于目前人类来说,寻找一种干净无污染的新能源显得如此重要。
对于传统的内燃机旋转发电机来说,存在着效率低并且高排放等缺点,并且存在着中间机械传动机构,增加了损耗,降低了效率[1],而采用斯特林发动机与直线发电机相结合,减少了中间的机械传动结构,使整个系统更紧凑、可靠,系统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相比于内燃机,斯特林直线发电机存在以下优点[2-4]:
(1)振动小、噪音低
斯特林发电机的工作腔与大气隔绝,压力上升的速率也不高,由于没有传动机构,所以运转十分安静,不必使用隔声或消音装置。
(2)排放低
斯特林发电机是外燃机,不像内燃机那样需要每个循环与外界交换气体,斯特林发电机的工作燃气一直保存在气缸内,而不需要与大气交换气体,因此它的排放很低,污染很小。
(3)结构简单
无需燃气压缩机, 无需排气装置,比内燃机少50%的零部件,维护成本较低。
(4)燃料选材广泛
连续燃烧加热允许使用最广泛的燃料和能源,其中包括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各种再生能源。同时还可以直接使用放射性能源产生的热量进行运行发电,这是其它原动机所不具备的能力。
(5)效率高
没有连杆、轴或轴承,只有滑动配合,由工质本身作为剂,因而有非常高的机械效率。一台输出功率为1kW的斯特林发电机,机械效率可达90%多;而曲柄连杆式发动机的机械效率一般只有80%左右。
斯特林直线发电机因其存在以上一系列优点而备受人们关注,也决定了它在工业中的各个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工作原理
斯特林发动机是一种能以多种燃料为能源的闭循环回热式发动机,与传统的内燃机相比,斯特林发动机是一种外燃机,它是依靠外部的热源对其密封在机器中的工质进行加热,进行闭循环,就是说工作燃气一直保存在气缸内,而不需要与大气交换气体[5]。斯特林发动机在做功时,不是通过燃料在气缸内部瞬间升到很高的温度和压力进行爆震去推动活塞,而是依靠外部的热源对其热膨胀气缸持续传热,由机器内部不断升温升压的工质去推动活塞做功,因此在工作时较内燃机要平稳,而且噪音要小很多,另外斯特林引发动机往维修需求较低,工作起来更高效、更安静、而且更可靠。
斯特林直线发电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斯特林原动机和直线发电机两大部分构成,通过斯特林原动机的动力活塞与直线发电机的动子相连接。斯特林原动机属于外燃机,在整个周期中为一个封闭的循环,主要由膨胀腔、压缩腔、配气活塞、动力活塞、加热器、冷却器、回热器和气缸这几部分构成。靠近冷却器一端的为压缩腔,而靠近加热器一端的为膨胀腔,而配气活塞的运动可以调整压缩腔与膨胀腔的气体的比例,斯特林原动机的工作是通过外部热源对于气体进行加热,从而使得膨胀腔内气体压力增大,首先推动配气活塞运动,使得压缩腔内的气体压力变大,从而推动动力活塞运动,带动直线发电机的动子运动而发电的。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十八世纪,由于当时蒸汽机工作很不可靠,并且效率很低,因此在1816年,英国人罗伯特?斯特林发明了斯特林发动机[6],但由于当时缺乏良好的耐热材料以及人们对斯特林发动机的性能了解很少,以致及其的效率和功率都很低,因此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当高效率的内燃机出现后,斯特林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就停止了。而再一次开始斯特林发动机的研制就要到二十世纪了,1938年,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开始了现代斯特林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从20世纪的30年代至60年代,发展了现代的斯特林发动机,并用于发电、船舶、汽车、农业机械等领域。之后多家公司开始研究斯特林发动机,从技术继承上来讲,其中主要包括联合斯特林发动机公司(United Stirling)、考库姆斯公司(Kockums AB)、德国SOLO公司、美国STM公司(Stirling Thermal Motors.Inc)、美国SES公司(Stirling Engine Systems. Inc)等。欧美政府很重视斯特林发动机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将其应用于太阳能碟式热发电系统中。从20世纪70年代起,经过四十年左右的发展,现在美国的几十千瓦级的斯特林发动机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而德国、瑞典等国家也有比较成熟的斯特林发动机技术。
美国Sunpower公司一直致力于对斯特林发动机的研究,1969年正式开始研究斯特林发动机,到现在,不管是作压缩机,还是作原动机用,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单从作为发电机的原动机用来看,产品应用于航天、军事、家用和工业研究等各方面领域。1984年Berchowitz D.M.就提出了斯特林发动机与直线发电机的一体化发电,并研制了一个3kW的样机,该样机运行时安静,并且清洁度好[7]。而在1993年的时候就将斯特林直线发电机应用在了电动汽车上。在1995年的时候,研制出了功率从1kW到10kW的斯特林发动机,燃料采用天然气[8]。同一年,研制出了一种水平对置的5kW斯特林发动机。而在最近十年里,2003年研制了一个35W的斯特林发动机用于太空能源应用中,并着手于提高效率和可靠性等方面,发电机效率为83%,系统效率为29%[9]。2005年,研究一种自由活塞斯特林直线发电机(FPSE)系统的控制方案,并将它应用于军事中,作为士兵随身携带的动力系统,原动机采用42W的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用来驱动直线发电机发电,输出额定功率为35W,经过AC-DC转化后,为用户提供28V直流电压[10]。同期,J.Gary Wood等人正在为NASA研究一种80W先进斯特林变换器作为航天中的能源供给用,该斯特林变换器热端温度能到850°C,当工作时温度比为3.0,功率密度为90W/kg时,整个变换器效率达到了40%[11-12]。2007年,James Huth等人研制出了以JP-8为燃料,可随身携带的35W的斯特林发电机系统作为军事中士兵的能源,整个系统重2.1kg,热能转换到电能的效率为21%[13]。Sunpower公司目前所研制的斯特林发动机功率从35W到7.5kW,几种典型的产品如表1所示,主要的还是1kW以下的,可以看出效率都高于30%。
3 斯特林直线发电机应用概述
由于斯特林直线发电机具有具有燃料来源广、效率高、污染小和噪音低等优点,目前已经应用于很多领域。斯特林直线发电机对燃料的适应性很强,可用能源除了煤、石油、天然气外,还可以利用太阳能、原子能、化学能以及木材、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燃烧所放出来的热能,而下面主要针对斯特林发电机利用太阳能、辐射能和生物能的应用进行介绍。
3.1 斯特林太阳能发电系统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是碟式太阳能高温发电技术,尤其是近几年碟式斯特林太阳能发电技术更是令世界瞩目,它具有光电转换效率高、耗水量低、发电方式灵活及可逐步规模化等特点[14]。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瑞典USAB、美国Advanced Corporation、MDAC,NASA及DOE等开始对现代碟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行研究。2006年,Infinia公司研制出一种“锅盖形状”的太阳能发电机,和别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公司的手段不同,Infinia使用了类似卫星电视天线样的碟形“锅盖”来搜集太阳热能,其它公司多半使用方形的太阳能面板,在吸收热能方面,碟形设计比传统的太阳能面板跟有效。普通的太阳能面板的光电转化率为12%到15%,部分面板能够达到22%,Infinia锅盖接收面板可以达到24%。
3.2 斯特林辐射能发电系统
在宇航探测中,由于环境的恶劣,对于传统的采用太阳能电池阵列和蓄电池来供电的系统有时在远离太阳的区域内,无法得到充足的太阳能来保证太阳能电池板发电,然而却有无穷无尽的辐射能供我们来利用,此时采用辐射能发电就体现出了足够的优势[15]。
美国宇航局(NASA)一直致力于研究斯特林发电系统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研究了一种先进斯特林放射性同位素发电机ASRG(Advanced Stirling Radioisotope Generator)[16]。ASRG利用了Sunpower公司研制的先进斯特林变换器ASCs(Advanced Stirling Convertors),斯特林原动机带动直线发电机发电,该直线发电机采用的是一种动磁型的结构,而原动机采用Sunpower公司型号为EE-35的斯特林发动机,功率为35W,整个系统的功率密度接近100W/kg,ASC的温度比为3.1,工作频率为105Hz;当热端温度为1123K时,电机转换效率可达到38%。
3.3 斯特林生物能发电系统
斯特林发电机不仅能够利用太阳能、辐射能等能源,还能利用沼气、农业废弃物、废材等生物能进行发电,而这一点优势在广大的农村,乡镇企业、城镇家庭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美国俄勒冈州科瓦利斯市废水处理厂于2004年应用55kw商业Stirling发动机建立了一座利用废水处理中产生的沼气发电的示范工程,解决了当地因担心使用内燃机发电系统会带来新的空气污染而不能被利用的沼气的问题。
4 结论
近年来,随着直线电机的发展,斯特林直线发电机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斯特林直线发电机振动小、噪音低、排放低、结构简单、燃料选材广泛以及效率高等优点使得它在工业各个领域中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进步和新材料的开发,斯特林直线发电机的性能还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很可能成为21世纪一种主要的动力装置。
参考文献
[1] 李庆峰,肖进,黄震.自由活塞式内燃发电机仿真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9,20(8):911-915.
[2] 朱辰元.自由活塞式热气机发电技术在世界上的发展.上海节能.2009(8):6-11.
[3] 李庆峰.自由活塞式内燃发电机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2011.
[4] 李庆峰,肖进,黄震.自由活塞式内燃发电机研究现状.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8,37(4):91-96.
[5] 邹隆清,刘洪硕,邓十洲.斯特林发动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5.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物理实验习题类型特点以及解题的技巧,然后结合初中物理教育和教学的特点分析了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物理模型初中物理教育初中物理教学简单性原理
一、新课标对初中物理实验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新教材中把科学探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近几年初中物理实验习题从类型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特别在各地的中考中对实验的考查每年都在加强。大体上的出发点主要有:一是注重对操作过程和实验设计考查;二是对教材中常见的实验题的器材和实验环境进行变化;三是注重对实验失败原因的剖析;四是注重对实验过程的考查。二、初中物理实验习题三大类型的特点及解题技巧㈠测量型实验的特点及解题技巧初中物理测量型实验主要有直接测量型和间接测量型两种,共15个实验,这些是中考物理实验测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直接测量型实验共10个实验:⑴用刻度尺测长度,⑵用秒表测时间,⑶用量筒测固、液体的体积,⑷用水表测家庭自来水使用量,⑸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⑹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⑺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⑻用电流表测电流,⑼用电压表测电压,⑽用电能表测电功的大小。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针对一些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等,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已逐步渗入,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共性都需要看量程、分清分度值。所以只要掌握好其一,便可基本无碍。2、间接测量型实验共5个实验:⑴用刻度尺、秒表测平均速度,⑵用天平、量筒测物质密度,⑶用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⑷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⑸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五种实验都涉及到诸多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也同时具有相应的实验原理:⑴物体通过的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测量实验原理是v=s/t, ⑵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m/v和排水法,⑶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主要是η=W有/W总、W=F・S及二力平衡,⑷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欧姆定律I=U/R的推导式R=U/I,⑸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的原理有两种,①伏安法的实验原理即为P=U・I,②电能表、秒表测电功率实验的原理即为P=W/t。解决此类题时,一定要细心,确保基本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读数不出错。同时还应注意题意的局部拓展性变化。近年来各地的中考物理测量型实验在这类题中变化较多,要格外注意。㈡探究型实验的特点及解题技巧1、不同版本的教材内物理探究型实验共计有14个实验:⑴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⑵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⑷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⑸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⑻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⑼探究物质比热容,⑽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⑾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⑿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⒀探究电流热效应,⒁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2、不同版本的教材外物理探究型实验包括新课改以来物理课外读物上设计的探究活动和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其中最常见的有:⑴探究水果电池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⑵探究篮球反弹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⑶车辆滑行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⑷探究物体承受的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物理科学探究活动一般有7个主要环节,依次是⑴提出问题,⑵猜想与假设,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⑷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⑸分析论证,⑹评估,⑺交流与合作。各地的中考命题针对这一知识点在各个试题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偏重,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考查,这也就给命题带来了多个角度的可能性。比如同是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但由于考查的环节或是角度不同,考查的方式也就明显不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要做到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中考命题中涉及不同版本教材外的物理探究实验逐年在出新。但纵观其考查内容,大都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并且所考核的方法和能力都是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应考技巧的教育引导中,提醒学生对此不要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只要抓住应用得当的方法,一般都能轻松解决。探究型实验试题的解题方法强调应用性和开放性,突出物理知识的应用,强调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试题呈现的问题,故而在解答时,可附助已有的知识和结论,对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和能力,做出正确的解答。当然中考命题并不会只局限于已有知识的得出,往往可能会更注重探究过程的考查,因此解答此类试题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而要体会出试题考查的方向,也就会从容应答。三、设计型实验的特点及解题技巧⑴物理开放题是指题设条件不确定、解题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题目。这些试题或条件开放、或策略开放、或结论开放,可谓千姿百态。通过求解这一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考查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一些中考试卷中,出现了一批立意和情景新、耐人寻味的开放型试题,它们成为试卷中的亮点,格外引人注目。⑵设计型实验题是指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研究方案,运用不同于教材或试题要求的实验方法解决同一物理问题,此类题综合考查学生观察实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等能力,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此方面的试题陆续增加并延伸到我们的生活周围之中,命题也已不局限于对教材已有实验的新设计。解答设计型实验时,首先要明确试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结合教材所学相关知识和设计,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其异同之处,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变更和设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问题都会得到解决。总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物理素养是公民的科学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基础教育一线的物理教育同行只有抓住实验探究教学,深化物理实验,让学生的科学素质真正能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1概念:
1.1整体连接:能量通过拉杆、链子…等传输,把这种传输方式叫整体连接.例如电机带动车床.1.2半体连接:能量不通过拉杆、链子…等传输,把这种传输方式叫半体连接.例如人走在运行的列车上,人从列车上得到量;船在海上航行,海浪给船一定的能量.这两个例子的特点是两者在相对运行中一个从另一个那里得到能量.
2半体连接方法
2.1图1、圆0半径R,OA是水平线上圆的半径,OB是铅垂线上圆的半径,那么OA垂直OB。以OB为直径画弧OB,在OB弧内下端有一球,若圆沿顺时针转180度,点B经点C到D点,球在OB弧内运动后,停止在O点旁。球在OB弧内被提高R后得到能量,这就是半体连接——球与弧OB是相对运动的,球在运动中得到能量。
2.2图2、球在OB弧内运动的轨迹是以OB为直径画的半圆。证明:如图3、
2.2.1球与特殊半径(与水平面垂直的半径,下同)最大距离为R/2。因为当B转到任意一点N,过N做与水平线平行的直线交OB弧于S,得玄NS,NS≤R,显然球在NS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球与特殊半径最大距离为R/2。
2.2.2由于B点在圆上做有规则的曲线运动,球在弧内也做有规则的曲线运动。通过实验得这条曲线就是以OB为直径画的半圆。
2.3球在运动过程中与特殊半径的平均距离为R/4。证明:
2.3.1球与特殊半径的最大距离为R/2,球与特殊半径的最小距离为0,两数平均为R/4。
2.3.2通过大量实验数据计算得球与OB的最大距离R/4。
2.4把球的作用力通过直线传递(不使OC弧承受力)图4
2.4.1在OC弧C点处断开(不是割去一段)
2.4.2球在E点,过E点做平行于水平面的直线交特殊半径于F,在OE弧靠E点断开,这时球的作用力作用在EF上,既球的作用力作用在与特殊半径垂直的直线上。B点每转动一个角度,就能画出一条EF这样的直线。这样的直线有无数条,同时断开的点也有无数个。用以上方法就能使球的作用力通过直线传递。
2.5运用方式,图5
2.5.1如图位置,在B点、E点各放入一个质量为2M的球。
2.5.2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它产生的力作用在A点,但是A点的位置不随圆转动,即对圆产生作用力的空间位置不变。由于物体对圆产生了力,能使匀速转动的圆仍然转动(理由在后)。当物体下降的距离为R时,第二个物体重复第一个物体下降,接着第三个、第四个物体分别重复前一个物体的方式下降。当第四个物体下降R以后,E点的球、B点的球都能被提到O点的水平线以上;当E点的球被提到O点的水平线上后,B点的球被提到E点,这时在B点处再放一个质量为2M的球做补充——有一个球被提到O点,在B点就补充一个球,使圆内始终有两个质量2M的球。
3计算(不计阻力)
3.1用杠杆原理(力学)计算
3.1.1“7运用方式”转动的理由:阻力距R/4,动力距R,阻力臂等于MR,动力臂等于MR,能使匀速转动的圆仍然转动可证。
3.1.2从转动的角度计算,当四个物体分别下降的距离为R时(下降的总距离为4R),圆转动的角度α=4R3600/2πR≈229度。这说明当四个物体分别下降的距离为R时,有两个2M的球被提高到圆心水平线以上。
3.1.3从下落高度计算,当圆转动180度时,四个物体平均下落距离L=πR/4≈0.785R,这说明当物体下落0.785R时能把相当于本身质量物体提高R的高度。
3.1.4四个物体下降的距离4R,圆转动180度的距离πR,它们的差等于4R-πR≈0.86R>0。
3.2用功能原理计算
在A点施加力F,圆沿顺时针转动180度,用“7运用方式”办法把两个球提升到O点,但施力点不随圆运动,即施力点在水平半径上不动。根据杠杆原理FR=1/4*R4Mg,当F=Mg时能使匀速转动的圆仍然转动。圆转动180度时的长度S=πR(球运动的长度+被提起的高度总和小于S),F做功W1,W1=FS=MπRg;被提升到O点的两个球自由下落,下落距离为R时产生的能量W2,W2=4MRg,两能量差W=W2-W1=MRg(4-π)≈0.86MRg>0。
如果不考虑质量,3.1.4和3.2的计算结果相同,既都等于0.86R
1概念:
1.1整体连接:能量通过拉杆、链子…等传输,把这种传输方式叫整体连接.例如电机带动车床.1.2半体连接:能量不通过拉杆、链子…等传输,把这种传输方式叫半体连接.例如人走在运行的列车上,人从列车上得到量;船在海上航行,海浪给船一定的能量.这两个例子的特点是两者在相对运行中一个从另一个那里得到能量.
2半体连接方法
2.1图1、圆0半径R,OA是水平线上圆的半径,OB是铅垂线上圆的半径,那么OA垂直OB。以OB为直径画弧OB,在OB弧内下端有一球,若圆沿顺时针转180度,点B经点C到D点,球在OB弧内运动后,停止在O点旁。球在OB弧内被提高R后得到能量,这就是半体连接——球与弧OB是相对运动的,球在运动中得到能量。
2.2图2、球在OB弧内运动的轨迹是以OB为直径画的半圆。证明:如图3、
2.2.1球与特殊半径(与水平面垂直的半径,下同)最大距离为R/2。因为当B转到任意一点N,过N做与水平线平行的直线交OB弧于S,得玄NS,NS≤R,显然球在NS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球与特殊半径最大距离为R/2。
2.2.2由于B点在圆上做有规则的曲线运动,球在弧内也做有规则的曲线运动。通过实验得这条曲线就是以OB为直径画的半圆。
2.3球在运动过程中与特殊半径的平均距离为R/4。证明:
2.3.1球与特殊半径的最大距离为R/2,球与特殊半径的最小距离为0,两数平均为R/4。
2.3.2通过大量实验数据计算得球与OB的最大距离R/4。
2.4把球的作用力通过直线传递(不使OC弧承受力)图4
2.4.1在OC弧C点处断开(不是割去一段)
2.4.2球在E点,过E点做平行于水平面的直线交特殊半径于F,在OE弧靠E点断开,这时球的作用力作用在EF上,既球的作用力作用在与特殊半径垂直的直线上。B点每转动一个角度,就能画出一条EF这样的直线。这样的直线有无数条,同时断开的点也有无数个。用以上方法就能使球的作用力通过直线传递。
2.5运用方式,图5
2.5.1如图位置,在B点、E点各放入一个质量为2M的球。
2.5.2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它产生的力作用在A点,但是A点的位置不随圆转动,即对圆产生作用力的空间位置不变。由于物体对圆产生了力,能使匀速转动的圆仍然转动(理由在后)。当物体下降的距离为R时,第二个物体重复第一个物体下降,接着第三个、第四个物体分别重复前一个物体的方式下降。当第四个物体下降R以后,E点的球、B点的球都能被提到O点的水平线以上;当E点的球被提到O点的水平线上后,B点的球被提到E点,这时在B点处再放一个质量为2M的球做补充——有一个球被提到O点,在B点就补充一个球,使圆内始终有两个质量2M的球。
3计算(不计阻力)
3.1用杠杆原理(力学)计算
3.1.1“7运用方式”转动的理由:阻力距R/4,动力距R,阻力臂等于MR,动力臂等于MR,能使匀速转动的圆仍然转动可证。
3.1.2从转动的角度计算,当四个物体分别下降的距离为R时(下降的总距离为4R),圆转动的角度α=4R3600/2πR≈229度。这说明当四个物体分别下降的距离为R时,有两个2M的球被提高到圆心水平线以上。
3.1.3从下落高度计算,当圆转动180度时,四个物体平均下落距离L=πR/4≈0.785R,这说明当物体下落0.785R时能把相当于本身质量物体提高R的高度。
3.1.4四个物体下降的距离4R,圆转动180度的距离πR,它们的差等于4R-πR≈0.86R>0。
3.2用功能原理计算
在A点施加力F,圆沿顺时针转动180度,用“7运用方式”办法把两个球提升到O点,但施力点不随圆运动,即施力点在水平半径上不动。根据杠杆原理FR=1/4*R4Mg,当F=Mg时能使匀速转动的圆仍然转动。圆转动180度时的长度S=πR(球运动的长度+被提起的高度总和小于S),F做功W1,W1=FS=MπRg;被提升到O点的两个球自由下落,下落距离为R时产生的能量W2,W2=4MRg,两能量差W=W2-W1=MRg(4-π)≈0.86MRg>0。
如果不考虑质量,3.1.4和3.2的计算结果相同,既都等于0.86R
作为一名常年在毕业班的老师,一听到“中考总复习”,都有一种沉重感,复习是项繁重的、辛苦的工作。的确,学生经过两年的物理学习,知识已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老师怎样将这些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怎样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技巧;怎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当中任务的确很重。当然,更不能缺少科学性的指导。那么,应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提高复习的“机械效率”?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一点想法。
这个想法来源于2009年省统考第12题:
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
笔者曾经在考后对本题做了一个统计,班上的7位“尖子生”有4位做错了,全选了C,但是班上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大概有9位)几乎不费力的就做了出来,我觉得很好奇,便问他们为什么选A,学生几乎都是很得意的说,不难啊,拿矿泉水瓶子看一下就行了。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索,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学的好的学生几乎错了一半,我们的老师是不是让尖子生是否在在题海中沉浸了太久了,让学生做了太多了纸上的实验,以至于忽略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实,有很多题目是不需要我们老师去费心费力讲的,为什么不让学生做个实验看看呢?这样教育学论文,即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又能使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靠。
受上一条题目的启发,我在讲解一些光学的易错题时就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做多看。争取让学生能够先有一个直观的感知,然后再从原理上能够理解光现象。
例如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其光线传播路径的是()
如果只做这条题目,学生几乎都会选择出正确的答案C,偶有选错的,也基本上是因为未发现光线的传播方向,而错选了B,但不管怎么样,“空气大角”的这个规律学生都能记住。可是如果让学生同时再做下面一条题目,学生往往就会就不知所措了。
如图所示,是我们看到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这两题如果连着一起考,则学生十有八九会选错,因为他对光路和虚像的概念产生了混淆,以前我对这类的题目的处理方式是反复讲解,画图,但明显感觉到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即使学生最后做对了,也基本上是靠死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其实做了大量的“无用功”,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受09年中考12题得启发,我就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让学生做实验看呢?
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带碗和筷子,按照题目上的要求放好,先自己看现象,然后告诉我,筷子应该向什么方向弯折?学生几乎是毫不费力的答出正确的答案。接着我又在讲台上演示光线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的实验,学生很清楚的记住了现象,在我这节课的快结束的时候,特意不做提醒,让学生做了一个随堂练,其中就有上面的这两题,结果,全班两题全对的共有43人(共48人)教学效果空前的好,几乎不要老师讲,学生自然的就记住了光路和虚像的不同。也不像以前那样再问这问那的。
通过这一对比,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建立一个物理概念,必须要经过“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这一科学过程,如果老师一味的强调讲解,实际上就是把前两个过程全部忽略,而仅仅是“纸上谈兵”,这样不科学的方法,当然费时又费力。
后来,我又利用上一题的教学方法,在后续的光学复习过程中突破了好几个以往难以讲清的难点,例如
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下边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这条题目是一条竞赛题,一般我在课上是不讲的,可经常有学生来问这条题目,而且往往问的都是好学生,如果不讲解教育学论文,会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每次讲都是事倍功半,老师讲了半天是口干舌燥,学生则是浑浑噩噩。因为如何看懂本题的两张图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难点,三维俯视图学生以前基本不接触,一般很难看懂。
从今年开始,每逢学生来问我,我只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回去自己照着题目上的要求去自己看,我只提醒学生注意看的方向要符合题意,同时要注意把筷子多放几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并寻找规律。也就是说,我只解释如何看第一个图,其余的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利用这样的方法,所有的学生都很快的都知道了答案,而且都能理解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这个案例让我对“方法比过程重要”这句话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实不仅仅在光学中可以使用以上的方法,力学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下题。
张老师用2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辆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以较慢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是 N;当他推小车以较快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用的推力应该 2N(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本题的第一问,学生都能很快的得出答案,但是第二问,学生本能的选择大于,因为学生存在着一个固有思维,速度越大,摩擦力越大。如何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无关?以前我将这类的题型的时候,都是用灌输式的讲法,逼迫学生死记硬背。但是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他根本不理解,只是老师这么说了,我也这么记了。我自己在上这节内容的时候也感觉到学生的木然,这种感觉让我很不舒服,能不能让学生眼见为实?
笔者自己也曾经试着用弹簧测力计来匀速拉动木块,一次速度快,一次速度慢,但由于实验操作时很难做到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是很稳定,自然教学效果就不是很好。所以我就是想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有一次到兄弟学校去听课,发现一种很直观的演示器材――摩擦力演示器。这种器材有一个特点――可以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来控制皮带的转速。我将这个器材借回来,在班级里演示了一下高速和低速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不用我讲,几乎一大半学生立刻很轻松的说出,摩擦力与速度无关。看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使我感触良多,同样的知识点,换了一种教法,得到的几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看来,物理中很多结论,能做的一定不要讲。要尽可能的用学生的思维习惯来讲授知识。其实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在中考复习中,有这样一题关于二力平衡的例题
甲、乙两同学各用2N的力在水平桌面上沿相反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弹簧测力计所受合力是N。
学生对于第二问,合力为0N,基本上是能够顺利给出答案的,但是对于第一问示数是2N,总是理解的有点困难,因为学生认为合力就是二力之和,所以他更愿意认为示数是4N教育学论文,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用三个同样的轻质弹簧测力计,如图首尾相连,在两端各加一个相反的力,学生做完实验以后,立刻就发现,三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一样的,借助于这样的一个模型,上面一条例题的第一问学生轻而易举的就会了。
机械设备是建筑施工企业至关重要的施工工具,也是企业的外部形象之一。确保机械设备资源的过程使用能力,以良好的设备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题和中心任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机械设备效能,挖掘机械设备的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目前建筑市场还不甚规范,管理制度还未完全到位,一部分企业的领导为了追求利润和政绩,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必须的设备更新改造资金舍不得投入,致使设备异常陈旧、老化现象较普遍的存在,设备中存在着隐患,埋藏着诱发事故的祸根。
1.2 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
企业内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这种现象尤其在非公有制的中、小型企业中更为普遍地存在。首先在企业诸多管理工作中,生产经营、安全无疑是被摆在最重要位置上的,而设备管理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其次,许多企业中缺乏真正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项人才。第三,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建筑施工企业目前大都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线,这也是该项管理工作正在弱化的重要原因。
1.3 建筑工人队伍发生了变化,给做好设备管理增加了难度
我国的建筑工人由原来企业自有的1-8级技术工人,变成了绝大部分是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游兵散将似的临时工、农民工。这部分人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机械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等基本常识知之甚少。再加上他们的工作内容大部分属承包性质等客观条件,决定了本该由这部分人来完成的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会被完整地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2 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机械安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使用机械的全过程(使用、维修、保养)的各种状态下,达到使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和保障条件。针对以上几个难点问题,结合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2.1 正确选型,合理调配
任何一种机械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严格地按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对于各项目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做到提前及时的掌握各个施工项目的工程进度与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退场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
2.2 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
特种设备就是与人身、财产安全,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承压和载人设备的总成,在生产过程中,比一般性生产设备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由于特种设备是属于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本人或他人的伤害,以及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失,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以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2.3 人员培训,持证上岗
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一要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准入关,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无论什么人,只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械设备相关生产活动,就必须受到安全教育培训,上至领导,下到一般工作人员,甚至包括生产者的家属,要让他们知道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其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3 施工机械设备强制保养的经济效益
维护保养技术要求简单,费用低,同时保证设备的正常作业,减少零部件的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特别对大型、进口等主要机械,必须强化必要的技术保养作业,以消除故障隐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更能减少大量的不必要成本,极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设备使用年限越短,可靠性越高,使用年限越长,可靠性越低。可靠性越低即机械设备容易发生故障,设备的有形磨损越严重,修复其所需费用也就越大。现代化机械设备是资金密集的装备,设备投资和使用费用十分昂贵,迫切要求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
4 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
4.1 方法
首先,强保养、零等候工程制度,从实现3万公里无故障升到10万公里无故障里程指标考核。其工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强保养”为核心,辐射修订和实施以生产者为执行主体的64种类别的设备完好标准和操作维护保养规程,指定了主要生产设备(含进口设备)的维修保养条例等管理制度;以“零等候”为核心,辐射设备修管人员为执行主题的软硬件增补与完善。“零等候”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等候维修人员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备件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工具时问为零,等候维修资料时问为零。“强零工程”对于隧道施工企业来说同样具有较高价值的借鉴作用。
4.2 措施
针对施工机械设备保养的现状以及施工企业的新特点、新情况,我国提出了机械设备强制保养制度。机械的维修保养可以提高效率,但如何在保证使用效率的前提下使维修保养的费用达到最低,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优,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几条建议:
提高认识,明确强制保养的原则,所谓强制保养,是对保养的硬性规定,必须按时进行,决不能因为施工紧张而不安排时间、人员进行保养。要开展现代化设备管理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设备管理者明白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保养工作的好坏。
要建立健全保养制度并合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 施工企业应该采取定期维护、保养、检查(点检)制,执行“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定班保养、定期保养、巡回保养制度,并按各级保养规程执行,低级保养由操作人员进行,高级保养由维修人员会同机械操作上进行。只有保养做好了,机械出现故障的几率下降了,才能降低维修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维护保养周期应根据机械设备使用维修的实际情况,收集使用维修的各种数据,分析机械设备各子系统的使用标准,故障出现的规律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其方法有概率统计法、技术一经济分析法和维护作业统计法等。
强化机械设备保养的技术管理,机械设备具有施工工期较强的季节性、施工作业的分散流动性和作业环境的恶劣。针对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这些特点,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和及时维修是强化其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加强保养,确保设备技术状况良好,要树立“按时保养、按级保养、按项保养”的思想,突出“科学性、强制性、预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精心修理,保障设备及时修复。在设备维修工作中要配备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突出预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装配工艺和优化修复工艺。
5 结束语
机械设备的管理和强制保养维护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关配合人员之间责任明确,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就一定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机械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我们的施工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