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错综复杂的问题,逐渐影响到教师集体形象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健全师德制度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的内容,也包括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制度。高校应该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现出来,科学地监督约束,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为高校教师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要改革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其中,学生打分的操作方式和所占比例应该更科学,应该避免教师迎合学生及其类似弊端的产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人,教师只有自己学得好,才能教得好。学习不仅指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教师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学习“三个代表”的理论,要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这些理论知识都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感,经常自我反省,自觉地遵守各种行为规范,经常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律。除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靠外在规范强制约束、提升教师道德修养的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更多地要靠自觉,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因此,教师道德行为的规范离不开教师这个主体的自觉。主要依靠自我磨练、自我熏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有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奉献精神,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反省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优秀的品德。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做起,对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缺点错误都要认真对待,用一个合格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严以律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是短期的,而是永无止境的。高校教师应当一生都执著追求职业道德修养,生命不停,职业道德修练不止。
一方面,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人民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毫不夸张的说,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和学术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教育发展水平,而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远比学术水平更加重要。高校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受到教师本人内心信念的制约。教师的内心信念是教育过程中评价行为善恶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的心理机制来自教师的良心和教师的义务感。教师道德修养就是要培养和强化这种道德良心和道德义务,使教师自觉地按社会主义教师道德要求去做,完成教育的任务。
另一方面,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高等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一批经历过高考和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们,他们对世界、对社会以有一定的认识,在一些事情已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但他们由于不够成熟,对某些事物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其容易被事物表象所迷惑,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高校教师身兼科研和教学两大任务,而实际上,如何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对教师自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的优秀品质主要靠教师的高尚德行来熏陶,学生的理想要靠教师的崇高信念来启迪。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和完善起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综上所述,从培养合格高校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说,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渐在社会普及,这不仅是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因此,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不仅对高校教师知识储备以及专业技能提出了新挑战,而且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提出了高要求。在新时期,学生的素质普遍提高,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加之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的普及,都对新时期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量方面,都要求高校教师要时刻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与时俱进,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此外,高科技的普及也对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表现起到了监督作用,若教师在教学中有言辞不当或表现不佳的地方,很可能会被学生录下视频传到互联网上,使得更多的人来关注,扩大事件的影响。当然,如果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优异,职业道德修养水平高而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也可能会将其录下视频当作正面素材传到互联网,与更多的人分享优秀资源和“正能量”。所以,新时期对高校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时期高校教师面对的群里,并不局限与本校教师与学生,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全球,因此,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十分重要。近段时间,互联网曝光了几例中学教师在教师节向学生及学生家长索贿的案例,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大家纷纷对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质疑。当然,这几个案例虽然不是发生在高等院校,但足以为我们高校教师敲响警钟。一旦有人不顾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作出违反法律法规、校规以及职业道德的行为,不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为社会实践服务。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每时每刻都在与学生打交道,产生广泛的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道德上的是非、善恶问题。正是这些教师每天遇到的大量道德问题,促使他们感到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才有意义,否则只能是空谈。既然在新时期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且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那么应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觉性
认识到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虽然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但却不是其根本动因。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最关键的是要靠自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一定要严于律己,要将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作为发自内心的主观能动力量,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即便是在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队伍的监督之外,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保持职业道德修养。只有做到这样,才会自觉地按照社会的师德要求,进行自我提升和改造。
(二)持久性
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因此,要达到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必须保持持久性,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特别是在如今充满诱惑的时代和社会中,更要求教师抵制住诱惑,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以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目前,国外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契约的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认为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就是学校与教师双方彼此对对方应该付出什么,同时又应该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我们认为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形成的心理契约指的是教师个体关于自己应对组织履行何种责任,作为回报组织应对自己承担什么义务等形成的主观信念。这一系列信念是教师对教师职责的主观认识与理解,更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行为和职业价值的自我要求,是高校与教师之间非正式的相互责任的一种认可、约定和承诺。
2.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心理契约的重要构成因素,因为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达成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就具体的贯彻落实工作发出通知。这是首次制定印发关于高校教师师德的规范。新规范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阐释和解读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内涵: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可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心理契约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与学校的价值认同与交换关系,无法把双方的相互责任界定于聘任合同之中,每位教师对自己应该为学校付出的责任理应有明确的认识。这些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约定,是在高校的聘任合同中无法明确提出并进行量化的,而只有通过教师将这些行为要求内化为心理契约中教师个体对组织应承担的责任,才能使教师的职业行为真正地得到实质的约束,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够真正地建设并发挥作用。高校教师对学校有一定的期望,希望借助学校来实现自己物质和精神上多层次的需要,而学校往往也会利用各种组织资源来实现学校的目标。平等、自由、尊重是契约双方共同追求的基本精神,由契约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跃升正是契约化追求的最高境界。良性而健康的心理契约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心理契约有利于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学校与教师之间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的工作效率降低和职业道德缺位。积极地建设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良性契约,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是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创新的必要前提。
二、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职业道德的积极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管理者忽视教师的自尊心、主体意识和价值理念,把教师作为高校组织的人力资产而支配和使用,忽视心理契约的达成标准而影响教书育人的绩效。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心理契约密切相关,两者高度契合能促进高尚教师职业道德构建和心理契约的良性发展。高校教师承担着学术科研和一线教学的工作职责,是高等学校发挥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在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职业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中的自身努力程度及奉献付出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及其工作特点、工作环境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将爱岗敬业自觉内化为道德品行,从而有效发挥出师者的表率作用和育人功能。高校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除外部激励与约束之外,还与教师心理契约密切相关。教师心理契约正是创造高校和教师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隐形通道。相互期望的满足,和谐关系的建立,在心理上给予教师精神满足,使教师处于心理上信任学校、工作中充满活力的状态。这种和谐顺畅的氛围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提供了环境,教师会自觉审视自己对学校的付出程度、自身工作状态是否与良好的心理契约相匹配,从而在科研、教学以及参与学校管理、关注学校发展等实际行动中,提升自身工作成绩以适应和符合学校对自身的期望。如果教师与学校间处于互不信任、互不满意的不和谐状态之中,不仅不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成长,反而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危险。因此,只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心理契约高度契合,才会为高尚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奠定基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个体与组织心理契约的协同性发展目标。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教书育人的内在兴趣是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动力;对于高校组织而言,师道尊严的外在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推力。内在动力与外在推力的有机融合、共同作用,为有效建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供了动力源。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创新的能力,而对教学科研的内在兴趣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水平的内在驱动力。同时,教师在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后,原有的与学校组织保持的良性心理契约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会随之形成个体对学校组织的新的需要与期望,与高校组织达成平衡的心理契约成为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的助推力。高校组织须敏锐地意识到教师心理契约的变化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在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科研平台提供及教师个性需求方面满足教师的心理期望。当教师当前的心理期望得以满足的同时,高校组织对更高标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预期,对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产生了外在推力,高校教师亦会通过自身努力达成高校组织的预期,高校组织与高校教师在这种动态平衡心理契约的作用下,不断呈现螺旋式上升,从而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校组织心理契约的协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组织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种互动关系。心理契约是联结高校与教师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确保两者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高校教师行为的决定因素。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水平越高,教师对高校组织的满意度越高,其信任度、敬业度和事业心以及工作起来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就越高。高校教师借助心理预期不断评估自己的言行是否与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要求一致,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高校的未来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将个人前途整合到高校的事业中去,从而提高对高校的认可度、忠诚度和归属感,有利于形成平衡而健康的心理契约。
三、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心理契约违背”是指个体在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其核心是愤怒、怨恨、辛酸、愤慨的情绪,个体感觉组织背信弃义或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动态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教师和学校的期望和心理承诺往往会随着各种外在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心理契约的缔结与违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从而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行。研究表明,心理契约的违背和破裂通常会对员工的后续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基于高校教师个体视角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目标,作为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价值认同缺失。进而言之,教师是育人的高尚职业,不能忽视教师职业对职业道德的高标准要求。但有的人只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这种职业认同即心理契约必将极大地降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砝码。所以,应聘教师职业资格的个体不应仅仅审视自己的业务能力,更要深层次地认识个体的职业兴趣。而基于高校组织的视角分析,当前学校组织往往缺乏应有的认识高度,对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标准要求,很容易只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人才招聘往往看重教学与科研成效,却忽视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准。在日常管理中,又偏重教学与科研条件的硬性要求,忽视教师的心理契约达成度。这导致心理契约违背现象日益增多,进而影响到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形象。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负面影响力巨大,心理契约违背会直接导致与教师职业道德相背离的不端行为产生,甚至引发高尚师德的坍塌,并可能在更深层次上遏制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不利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
1.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不利于建设学术道德
规范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内容。学术道德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道德底线,是大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自律。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在以下几方面不利于学术道德的坚守:一是导致教师存在心理落差和心理不平衡,心浮气躁,怨天尤人,不能专心教学,更不能潜心搞科研,为学术道德失范埋下了隐患。二是造成学术研究动力不足、使命感不强。高校教师承担着为实现中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跨越的历史重任,教师心理契约违背致使教师处于不和谐甚至焦虑的工作状态,不仅不能做到基本的履职尽责,更遑论服务于国家的人才需求战略。三是造成学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是凸显学术道德伦理性和科学研究精神的关键。学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也离不开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校氛围。教师心理契约违背打破了创新意识培养所需的外部环境,在心理期望始终处于不和谐的态势下不可能培育出学术创新意识。
2.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性,因此教师应强调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进步。高校教师与高校组织保持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才能自觉地通过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谨慎的科学精神、严于律己的人格修养、乐于奉献的道德境界传递给求知求学的大学生,从而培养出人格独立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然而,心理契约违背所表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风气不端,直接给学生带来不好的示范作用,对于处在人格塑造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极为不利。
3.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削弱师德构建的效度
教师职业道德建构基于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力的共同作用基础之上,作为教师个体本身在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中起决定性作用。在高校教师存在心理契约违背时,即使学校从管理方式、激励制度、发展空间等方面积极倡导并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不能有效发挥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上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契约违背的教师不管是选择保持沉默、被动接受,还是选择提出意见,或是选择破坏、忽略,教师会无视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不同程度地实施与学校组织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背离的行为,甚至损害高校组织的利益,心理契约违背所表现出的负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学校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构建而做出的努力。
四、如何强化高校组织与教师心理契约的达成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构亟待与心理契约达成协调性、统一性和契合性,这需要教师个体与高校组织两个方面形成共识。在教师个体方面:教师个体要以事业为追求目标,而不是以生存和生活为目标;尊重自己和教师职业的纯洁性,尊重学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质量。在学校组织方面:教师的选拔不仅要看重学位,更要看重心理契约的价值取向。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契约目标,基于高校管理者应当抓好如下几点:
1.充分认识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关系
充分认识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系,依据心理契约形成的内外各方面的因素,最大可能且最大程度与教师达成一致,使得契约双方都能遵守这种非书面的隐性契约,才能有力地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进程和效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这个职业的基本要求,声誉就是教师的第二生命。学校必须正确运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形成对教师的一般性规范,进而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起到道德约束的作用。学校管理者要立足人性化、人本化的管理方略,尽量减少强硬的外在职业道德行为要求,通过调动教师内在的驱动力,适度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性要求,真正让教师建构高尚的情操和自觉育人的品质。
2.强化教师心理契约的沟通路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缓解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心理契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有利于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畅通而有效的沟通十分重要,心理沟通可以实现信息交换与传递,达成共识并形成统一行为目标,把学校教师队伍凝聚成一个有效整体,确保学校德育目标的最佳实现。在教师与学校心理契约的动态调适过程中,只有通过广泛而有效的沟通与交注,才能使教师与学校详尽地相互了解双方的理念、价值和精神,不断调整各自的认知与利益,从而建立成熟而稳定的心理契约特征。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消除或削减教师对高校的各种猜测和主观成见,更有利于教师形成主体意识,激发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自觉自愿地为学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组织的学校必须在沟通机制的保驾护航下,努力实现公平决策,合理调解,平衡补偿,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契约违背的机率。同时,为了避免最初形成的心理契约遭到破坏和违背,适时调整和修订心理契约的内容是确保双方心理稳定平衡的基本条件。
3.充分利用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为关注那些正式制度,而忽略了非正式制度的潜在影响,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激励作用。培育信任、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氛围是工作创新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在发挥传统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激发非正式制度的激励作用,尤其是精神激励和感情激励,因为精神激励是一种比物质激励更高层次的东西。学校在与德育工作者共同合作时,必须尊重、关心和信任教师,努力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塑造教师对其职业道德文化的承认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形成对学校的精神依托和实质信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层次。高校教师更需要尊重其专业地位和个性特征,他们希望拥有一个能证明自己价值和尊严的平台,一个能够稳定获得所需的信息并随时进行知识更新的渠道,这是最能形成激励作用的因素。因此,在对教师进行一般性的物质激励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出国培训、年度评比、名师制度、职务晋升、科研项目等,提升精神奖励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做到激励与惩罚结合。高校的激励机制必须以教师的主要需要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把学校目标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这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发挥心理契约的干预与约束力
高校组织与教师双方的信任是心理契约的基础,缺乏彼此信任,教师就不会对学校尽职尽责,学校对教师则会缺乏关怀爱护,这样就不会有心理契约的良性平衡。教师与学校共同信守承诺,学校事业才能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要看到学校缺少制度约束必然会导致一些教师的不良意识和行为的产生,只有不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制度规章以外的价值规范、道德信仰、生活和舆论氛围等形成的约束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学校和教师在长期工作生活交往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或约束的效果。在当前学校管理中,正式的制度约束与非正式的环境约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心理契约本身就是一种对人们心理期望的管理,是通过对人们内心期望的影响而完成的一种软性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首先着眼于对教师的各种外部干预措施,同时,加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强调教师自觉规范言行举止,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从而增加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普遍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并承担着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主要教学工作内容,故高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产生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不仅要求高校教师知识视野要宽广,思维要活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更要乐于教书育人、治学严谨、服务社会等方面。
一、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的现状
高校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特点、职业特征、工作职责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与其他职业的不同点和职业的特殊性,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呈现出了一些不良的问题和状况,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逐渐下降,职业道德也出现了下滑的现象,集中表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认知不足,师德素质降低;专注科研,社会服务意识下降,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功利性倾向严重,利益化为重;生活上贪图享受,教学质量下降;注重讲授课程,不关心教书育人等方面。出现上述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改革开放、社会化生产及教育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在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三方利益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与迷茫,这导致大部分教师更注重个人的自身利益,而轻视了职业道德素质。其次,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有待建设和完善,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许多教师看重于科研、致力于争取教学基金、专注论文及获奖成果等与个人职称和今后发展的硬性指标,而忽视内在的职业道德修炼。最后,高校教师本人职业道德修养不足,虽然可以做到正常地履行教师的义务、承担教师的责任,但是,教师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比较空泛,个人综合素质修养程度较低,生活中贪图享受,不思教学与科研,在教学与生活过程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体会不到教师的神圣感和光荣度。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在日常从事教育职业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被社会公认的职业的道德规范,其含义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内容有政治素质修养、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合作品质修养、创新品质修养。因此,从本质内容上说,既包括高校教师自我的一种教育、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和结果,也包括了高校教师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行为修养。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社会性、示范性、实践性、专业性、终身性的特点。
三、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办学的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质量水平,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包括:
1.增强思想教育知识的学习,从思想上提升职业道德素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取向,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个人基本职业道德和核心,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学习和修炼个人的品行与道德规范,并用道德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工作,用自身的改变去影响并帮助别人,深切体会并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
2.加强自我约束,从全面性上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还要在各个方面做好典范和榜样的带头作用,对自己要有更高和严格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的讲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将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切实地教授给学生,做到德识统一;在科研活动中,高校教师是科学的“探究者”,必须尊重科学,秉承踏实探索的精神,刻苦钻研科研项目,坚持不弄虚作假,严守科研道德;在日常生活中,高校教师是和谐社会的“示范者”,与人为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助人,团结同事,热爱学生,家庭和睦,积极促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3.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要制定并完善各项职业道德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从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等方面,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规范和约束,有助于高校教师形成良好的自觉思维和自律习惯,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切实地提高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更是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研究,需要将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路径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88
当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了很多超出人们道德底线的现象,但这毕竟是少数。社会民众对当前教师师德师风的现状是满意的,这说明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并且整体的发展趋势也是良好的。但是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尤其是当这些不良行为经过媒体和网络的放大效应以后,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甚至在社会上造成一些错觉: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整体、严重、快速下滑。在知识信息爆炸和道德情感正被价值理性逐步消解的时代,社会民众热切期待正常道德秩序的回归,这种期待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为人师表”的教师身上,并且这种期待会显得更为迫切。正是这种对教师较高的道德期待,导致了社会不允许高校教师“犯错”,当个别老师出现个别“情况”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会自然而然地被无限放大。这种“供需”的矛盾所产生的张力正在迅速破坏着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如何消解这个张力成为当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无疑有赖于整个社会道德伦理的重建,但是在短期内寄希望于大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无疑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必须另辟新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全面和根本性提升:
1 教师自身要提升自身修养
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受体也是教师,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当前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学习重业务能力,轻道德伦理,必须改变这种局面,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并重。第一,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充分认识到一个道德败坏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要不断加强道德伦理学习,先学德,再学才,增强自己的道德焦虑感和紧迫感,提高自己的道德约束力。第二,要加强宣传。宣传的作用在于扩大影响,营造氛围,让人人关注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让个别有不良行为的教师总是感觉芒刺在背、如坐针毡,让道德良好的教师不敢“堕落”,时时警醒。如果没有“注视的眼睛”,道德的自我约束力就会涣散。第三,加强舆论引导。随着市场化转制和网络的兴趣,媒体为了收视率、订阅率和点击率,趋迎附和受众的猎奇心态,而忽视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加强对媒体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规范,充分发挥媒体在价值观重塑和道德伦理重建中的责任与道义,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舆论引导,提高教师提升自身修养的内在驱动力。
2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终身制
全面推行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强化教师岗位管理和聘任考核,打破教师实际存在的教师职务终身制。建立教师退出制度,考核不合格、师德师风差、学生满意度低等不符合高校教师岗位要求的教师应退出教师队伍。可以试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对没有能够竞聘上岗的教师暂时退出教师队伍,学校可以成立人才中心接纳这些暂时没有工作岗位者,给予一到二年的能力提升时间,期间如果仍然没有部门接收,第三年就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合同期满,解除聘用关系。这样通过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重道德的新型选人用人机制,让道德败坏者及时退出教师队伍。与此相对应,在高校教师聘用上,必须严把准入关。在招聘考试和试用考察中,要加大对应聘人员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考查份量,可以试行公务员招聘的考核方式,严格考试程序,一方面可以剔除个别利用裙带关系“混入”学校的人,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政治审核和道德评价,真正做到让道德败坏者进不了教师队伍。
3 建立道德评价与道德激励机制
当下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重论文数量、科研课题和教学工作,而轻教师的德育工作和学生评价,因此必须完善和优化教师考核体系:①评价内容: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与职称评定、各类荣誉评选以及薪酬挂钩,增强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考核,可以试行道德修养一票制。②评价标准:把教育效果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明确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细化评价的细则,制定具体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考核,尤其要把受教育者的评价和感受纳入评价体系。③评价主体:应尽量覆盖到与教学相关的人员,如领导、其他教师、学生以及参评教师自己。可以尝试建立一个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机构,由多个部门、多层次人员组成的小组定期巡视、测评,对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并开发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库模型,对每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总体水平进行估算。
当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需要每位高校从教者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但是在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没有完善和优化的情况,这种个人自身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同时还需要外在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为提高教师素养提供相应的机会与动力,两者的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许亨洪.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商品与质量,2011,(12).
On Ethical Issu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bstract]Ethical standard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decide the true meaning of higher education.In the context of popular education,university tea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utility and there exist some aspects of teachers’ ethical issues,e.g.lack of professionalism,emphasis on business,lack of care for the students,pursuit of quick success,a serious academic corruption,neglect of training content,styl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lack of teachers’ethical issu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occupation morality;countermeasures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会影响大学的未来发展。伴随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高校教师们承担起更重的教育教学的责任。但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正处于一个波动时期。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教师队伍在职业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将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质量。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市场经济对教师的冲击很大,部分教师不满自己的收入状况或职位发展状况,心理不平衡,消极对待教学工作,缺乏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得过且过。还有的教师是“身在学校心在外”,把教育作为自己的副业,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能获得更多实际利益的工作中去。这样,就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
1.注重功利,缺乏敬业精神
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妥善处理理想和功利的关系,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对于教育的工作热情日益淡漠。有的教师以功利原则来对待工作,争名逐利、见利忘义。有的教师不安心教学工作,置学校和学生于不顾,擅离职守,一味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这些教师缺少对教师工作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他们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敷衍了事。他们也不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在科研上态度不严谨,甚至照搬别人的成果,助长了我国高校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及学术泡沫现象。
2.偏重业务,对学生缺少关爱
高等教育承担着两大功能,即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育人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表现。然而部分高校教师过分注重业务发展,特别是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较多的精力。在教学中,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不注重对学生品格的熏陶、智慧的启迪,与学生感情淡漠,忽视了道德上的言传身教。由于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与情感需要,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误解乃至质疑,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异化。
3.急功近利,学术腐败严重
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近年来,随着媒体的不断披露,部分高校教师违规、违法、权学交易等学术腐败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的教师在搞科研时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态度不严谨,通过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进行学术造假,有的教师将学生的学术成果据为己有。例如,有些导师指派研究生到自己的公司里工作以“研究”为名,无偿占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时间,甚至以金钱或其他方式换取他人的学术成果,有的教师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假借各种名目违规使用经费,为自己谋利。种种的学术腐败行为助长了学术研究的歪风,阻碍了中国大学科研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4.忽视内涵修养,缺乏师表风范
高校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体现和统一。教师的人格美,主要通过教师的神态、仪态、教态表现出来,能够体现人的内在素质和精神面貌的整体形象。然而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外表的包装和修饰,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内在修养。那种为人们尊崇的“诚于中形于外”的师表风范悄然退出人们的视线。有的教师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上课照本宣科;有的教师举止粗俗、语言不文明,等等。这些言传身教不禁让人堪忧,他们怎么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教师的师德和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社会利益格局重组及冲击下,有失师德规范的现象屡有发生,师德缺失现象也影响到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物质利益至上,伦理价值错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带来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利益调整和利益分化,这对整个教育领域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带来巨大冲击。市场经济交换原则的冲击,使一切从“良心”出发的教师职业几乎被彻底地裹挟进了流俗。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和利益呈现多元化倾向,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性使部分高校教师的伦理价值观念发生了价值偏移和错位。部分教师放弃了教育的伦理价值而追求经济利益,把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搬进了学校,把师生关系异化成了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另外,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面临着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以及家务等多方面的压力。但是,作为高校教学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由于职称低,在利益分配上处于不利境地。这使得部分教师的心理失衡,其敬业精神也大打折扣,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2.高校忽视师德建设,存在观念误区
一直以来,高校往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来衡量教师好坏,而很少关注其思想道德品质。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式的严峻,高校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一些学校把成绩作为教师评价标准,如班级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教师论文科研数量、学生就业率等成为衡量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政绩及师德的标准。这就容易产生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等问题。在观念上,学校认为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其品质和作风一般是合格和过硬的,因此对师德建设不予重视;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品德好坏与教学效果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由此忽视了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
3.高校缺乏健全有力的师德评价制度,师德建设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有很多,但这些制度性规定不够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目前许多高校每年都会对教师作业务和师德方面的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本人的职称晋升、工资升级等挂钩。但是师德评价一般是照搬已有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评价标准过于抽象笼统,使师德评价流于表面,实际操作性不强。此外,在许多学校教师考核中普遍存在重业务考核、轻师德评定的做法。很注重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等硬指标,而忽视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等,对教师品德的细微方面视而不见,对职业道德状况往往模糊处理,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机制。师德评价也仅仅局限于校内,局限于八小时工作以内,即使出现违背师德的现象,校方也是以罚代建,以通报批评、扣除奖金之类的强制措施来警戒当事者,而不是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并从健全制度上来防止类似情况的再发生。这样,教师考核就难以奏效。
三、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
1.提高教师个人修养
教师只有提高个人修养,才能担起育人重任。高校教师一方面应加强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知识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守,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涵养,开阔视野,使自己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怀,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师者。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刻苦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总之,高校教师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2.营造良好环境,实现人文关怀
要在社会上提倡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关注教师现实利益,保护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生存条件,关心理解教师,尊重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的人格、尊严,维护教师的权利,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这样,高校教师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在校内,对于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引导,尤其要给年轻教师实践机会,引领他们逐渐成长并认同教师这一职业,要创造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相互理解,让教师充分感受到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主动提高个人修养。
3.做好教师的岗前培训,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
学校要重视对于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采用专题讲座、师德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使教师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关注教师心理与人格方面的发展,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和引导,让教师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了解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理解并掌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做到为人师表。
4.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
目前,高校教师的考核制度在衡量教师成绩的标准上比较单一,通常只是以学术成果为重要参考,对教师道德状况评价较为模糊。我们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制度化、规范化。在前期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分步提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并在师生中做好宣传工作,以使每一位教师充分理解自身职责与义务。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统一明确,易于操作。评估力求公平、公正、公开。学校可将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标准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优先安排那些职业道德评价好的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深造等。奖罚分明的措施定要落到实处,从而在制度上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作为主流的知识分子,其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真正内涵和质量。为此,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本着对社会、对历史的负责任的态度,“修身养性”,跨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门槛,才能真正担当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安身健.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93-94.
[3]包苏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3):40.
[4]单清清.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与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42.
[5]李晓彦.当前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6]曹根记,邓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
高校教师,广义地说,泛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教育对象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任何一个部门或专业的公职人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等。但对高等学校的教师而言,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尊重和敬仰,最主要的就是敬重教师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每行每业都有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般意义上讲,是指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本文所探讨的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只不过是职业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问题。
一、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内涵
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就是在高校教学领域里,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目的是使教学工作有秩序、高效率的运转。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一)良好的教学道德素养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行为规范,是职责所在。高校教师没有任何理由降低自己的教学道德水平。如果降低教学道德标准或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放松自己的教学道德要求,会引起教学质量水平的下降,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最终会影响整个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转。所以说,教学道德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道德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精心备课、按时上课、认真设计课堂活动、仔细批改作业等,最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离不开学校这个特定场所、特定空间。
(三)教学道德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教学环节在高校各环节中最为重要,通过教与学来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而作为规范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道德,在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中具有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目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
我们大多数教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尤其是高等教师教学道德规范,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一些教师,不专心教书、对工作不负责任、不爱学生、也不爱学校,不关心学校的发展,没有认真坚守教学道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没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爱心不够,存在教书不育人现象。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一个责任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按照教学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要有奉献精神。有的老师只授课不育人,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下课走人,这样有很多问题学生无法解答,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使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高效。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教了,就是完成了任务,就是育人了,;也有个别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后随意发泄对现实、对学校的不满,其结果,书也没有教好,又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
(二)不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和技巧,不善于烘托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简单,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学,大学生生理、心里更接近成人,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学习自觉性、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思想陈旧,课堂缺乏生活意义,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阅读《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学习多种教学方法,要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利用发现法原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在课堂上流露出消极心态和使用不正确的语言,都是违背教师教学道德的表现。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环境,但我们的高等教育绝不是西方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有些老师把外面过多的阴暗面呈现给学生,会让学生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消极看法,应该说教师这样做违背了教学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在教师组织教学中语言不规范,普通话不标准、语言不精练、太多口头禅,不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揣摩学生心理,在处理问题时不自控,严重伤害学生自尊心,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障碍。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教学道德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三、针对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提升教师的教学道德水平
如何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极跟踪世界科技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对有关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形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将这些最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并鼓励他们思考,可以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不仅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可以促使学生也加强文化品质的锤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可以有益推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早日形成和发展。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互动,可以大大地促进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师教学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加强自身教师责任感的培养,这是搞好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前题和必要条件。教师对学生如果有了责任心,就会认真备课、按时上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设计每一堂课堂活动,教学工作水平才会越来越提高。教师采用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治学,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迅速提升,也会大大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三)将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建立和健全教师教学道德建设常效工作机制。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中应将教师道德建设内容列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有效地推动高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使学校真正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道德建设问题。结合学年度考核,把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教学道德规范,纳入教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内,如对教师在教学中和课外辅导中对其政治导向、教学工作责任心及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改革中是否具有创新进取精神、教学效果、为人师表,育人情况等通过自我总结、学生测评和组织考核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教学道德。
(四)关心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目前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虽然得到提高,但与其劳动价值仍然有差距,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的付出还不能完全得到及时有效的回报,这些都是现实情况,需要学校和全体社会共同努力,在整个社会营造出热爱教师、关心教师、服务教师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广大教师创造出有利于教学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的物质利益,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提升教师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师教学道德问题存在是由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决定的,虽然只是高校教师队伍当中一小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但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会进一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新的时期下,努力探讨加强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新经验、新举措,以推动我国高校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在对待“德”与“才”关系的态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思想家司马光在八百多年之前就有感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说才是德的支撑,德是才的统帅。“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出自封建史学经典《资治通鉴》)八百多年之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回应了这近千年之古训。足以表明,无论时光怎样流转,在对待“德”与“才”的关系上,人们总是把“德”放在“才”之前。高校教师更应当把“德”字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可以说,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兴衰,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一如社会道德水平的晴雨表,当下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缺失的种种表现
(一)教书育人观念淡薄
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高校教师把新形势下高校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术环境误认为可以“放任自流”,更有些高校教师把个人的好恶和不成熟的意见带到课堂上,在讲课中穿插一些不正确的言论和社会不公,包括对高校管理规定的不满等等,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行将在学生中产生腐化的作用,影响极坏。学生在这个年纪思想上还没有成熟,老师讲述的这些阴暗面会让他们形成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时常流露出对学习生活中的不满、抱怨和反感,乃至作出极端恶劣的报复行为。虽然说学术无,但教师课堂上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的违背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功利思想严重
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驱动了大部分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私利主义,也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一部分高校教师被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而困扰。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宣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忽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而且还引导学生的思想向错误的方向发展。还有部分教师只注重教学与科研,不注重学生思想引领,忘记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告诫。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入关系,教师教学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除了有报酬的教学,其他工作都是没有回报的。因此,这部分教师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只负责授课,下课走人,课余很少与学生谈心。甚至并把高校和高校教师的关系演化成一种商业行为。在当前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高校教师普遍觉得工资低,生存压力大,造成一批高校老师热衷“钱途”,置教师职业道德不顾,大部分精力用于第二、第三职业,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研究。
(三)学术腐败
国内外对学生腐败没有明确的界定。国外称学术腐败为学术不端行为(misconductinscienceorscientificmiscon-duct)。美国科学界把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或报告结果中出现的编造数据、伪造数据和剽窃的行为称之为学术越轨或科研中的不端行为。[1]学者鞠德峰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出发,界定“学术腐败就是发生在学术活动领域中的败坏堕落现象,其实质是学术工作者为追求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滥用学术工作职权、违反学术规范而败坏学术道德的行为和现象。”[2]这里学术腐败多指高校教师利用学术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比如说,有些大官员到一些大学当挂名的博导等,还有一些小官员到各个大学不劳而获的拿博士学位。试问这些大官员天天忙于开会、接待、视察、访问等工作,怎样指导一位博士做论文呢?更不用提传道授业解惑了。小官员没有去上课,也没有时间去做研究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这是对社会的不公,对学生的侮辱,这也是当下高校去行政化中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时下一些大学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创办各种硕士班、博士班,学校授予学位,有钱人送钱获取学位。还有一些学者,特别是男性学者利用学术权力骗异性,比如博士生导师衣俊卿和常艳的不正常关系等等。
三、分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高校的学术研究都是些知识分子,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失去学术良知?为什么他们会参与或发动学术造假?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高校究竟怎么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哪里?笔者认为,学术腐败不仅仅是个人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它还涉及到社会、高校的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分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寻找克服学术腐败的良方。
(一)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整个社会道德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新变化,作为社会成员的高校教师,难免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高校教师的职业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教师这一高尚职业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教师的生活支出无法保证,经济地位低下。高校教师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产生了迷惘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高校教师讲贡献比奉献是行不通的,因此,高校教师道德滑坡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德国费尔巴哈曾说过:“德性也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的基础。”这从一定意义上客观地概括出了道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教师虽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其本质只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也需要正常的物质保障和精神享受。可以说教师的道德水平必然与其所处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经济结构状况相适应。[4]因此唯有从教师根本利益出发,解决教师同工不同酬、职称大于贡献等不平等现象,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兑现教师的合法的经济待遇,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并享受工作、热爱学生,真正的做到无私奉献。
(二)高校不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本身的政策力度不够。很多高校的工作机制滞后,制度建设不完善。虽然国家三令五申的强调教育部门的职业道德培育,但很少高校能贯彻到底,缺乏具体的措施实施。高校在选拔人才中一味的重视学历学位,忽视要求教师的思想素质;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考核模糊,很难让教师对此上心。高校需要不断的引导和监督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有些教师一遇到挫折就在课堂上发牢骚、情绪化教学,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三观形成和发展。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来自于高校教师队伍过硬的思想素质,如果没有一支良好的职业道德队伍,高校的思政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教师个人不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如果高校教师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明确自己的使命,就不能为社会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公民。教师是学生的模范,为人师表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所关注。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教师想把学生培育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求教师正人先正己,才能让学生“信其师,亲其道”,才能见贤思齐,才能克己复礼。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3]因此,立德树人必定先得树师德,这是大学回归教育本质的前提。
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议与对策
司马迁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缺失,突出的表现为私欲的驱动。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人们的私欲急剧膨胀,钱成了人们竞相追逐的理想目标,钱也急速地腐蚀了意志薄弱教师的灵魂。正如著名的雅典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指出:“人间再没有像金钱这样坏的东西到处流通,这东西可以使城邦毁灭,使人们被赶出家乡,把善良的人教坏,使他们走上邪路,做些可耻的事,甚至叫人为非作歹,干出种种罪行。”[4]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以下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议与对策。
(一)爱岗敬业铸师魂
爱岗敬业不仅是时代的需要,而且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严谨治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爱岗敬业的基本精神,才能实现其自我价值,完成人格的升华,实现其社会价值。特别是坚守这个清贫职位的内心充实感、满足感,一如司马迁的感慨:“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爱岗敬业不仅受到学生的爱戴,而且教师自身也可体验通古今之变,形成一家学说,获得学术自由之快乐感。
(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要求教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直接的表现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是教师用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用高深的知识吸引学生,也即“学深为师,品正为范。”二者皆看重“德”字。时下也有人调侃: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大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里孔子的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品德端正、学术渊博的老师,其言谈举止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学生,老师用不着对学生下命令,学生也会效仿,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教师自身品德不端正,而要求学生思想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学生也不会服从。也如古谚语所说的“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矣。学生经常在老师的指引下发展自己的品德,形成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独特理解。己不正,焉能人?正是教师的人格魅力铸就了学生优良的品德,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力量传给学生,“润物细无声”,学生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可以说,学生一生美好的品德形成得益于教师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在强调“德”的同时,也注重“才”。《礼记•大学篇》记载“诚于中而形于外”,大教育家韩愈曰:“慧于心而秀于言”,对说明了“质于内而形于外”的道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蕴藏在内心,然后用行动表现出来就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聪明才智孕育在心中,然后在课堂用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见解无疑会吸引学生向老师靠拢,教师的专业知识化作其个性魅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强化综合整治,加大对失职业道德教师的打击力度
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缺失,与打击乏力有关。不严厉打击失职业道德者,就是对守职业道德者的不公,就是对失职业道德者的放纵。因此,要强化综合整治,整顿社会秩序,加强对高校教师违背职业道德的综合治理,对信用好的发证予以表扬,对违背职业道德的教师,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程度不同的严厉惩治,让违背职业道德者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让所有的社会行为主体均不敢在违背职业道德的问题上越雷池一步,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和谐的环境。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士不可不弘毅,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培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只要社会的各个部门都贡献一点力量,参与到高校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中来,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问题不治而愈。
参考文献:
[1]姚利民.论学术腐败及其治理[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鞠德峰.关于当前“学术腐败”问题的道德思考[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职业倦怠;以人为本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推进,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队伍也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人类历史变迁中,教师承担着推动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向前发展的重任。它不仅得到过崇高的赞誉,也被赋予过更多的要求,在当今社会尤其如此。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其中,育人尤为重要。作为施教的人,教师要胜任当代社会的教育工作,不仅要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立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是当代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新时期大学教师所面临的职业道德修养问题
在社会大转型的今天,社会道德缺失来自于对一切社会道德规范的漠视,其根源在于文化精神的失落。也就是说,已有的道德规范缺乏现实性、缺乏人文关怀、缺乏专业性的规定,以及人们还没有很好理解规范的伦理意义等所致。 反映在高校教师身上,这种职业道德缺失主要体现为降低对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削弱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缺乏爱岗敬业、进取创新之心,对学生冷漠无情,;缺乏纪律性;缺乏学术诚信,甚至容易诱发一些教师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安心本职工作,对本职教学工作心不在焉等等。
二、新时期大学教师所面临职业道德修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只是其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时的极端反应,更是教师伴随于长时间失衡心理体验下,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上的一种消耗殆尽的状态。典其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衰减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产生这种职业倦怠的原因,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大学一般采取大班上课,学生人数通常都在五十人以上,有时甚至超过百人。其教学工作的强度是小班教学的多倍。而面对学生人数众多的课堂,课堂控制需要教师的更多付出,教学效果实则难以把控。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备课及作业批改量都非常繁重。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劳动成果不是反映在教师个体,而是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来体现。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大学教师得不到教学成就感,导致教学积极性下降。
2. 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由于教学任务重,备课量大,课程形式单一,大学教师业余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也没有时间继续充电提高理论能力水平,导致大学教师理论水平的停留甚至倒退。另外,当前职称评定大多是以发表相应档次的论文及规定数量为重要参数指标的,这使得长期以教学为重的教学型教师们面临在教学与科研之间疲于奔命,却很难得到成果,甚至可能导致学术诚信的问题。
3. 评价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类评估盛行,学生给教师打分,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虽然有其特定意义,但其中也有片面的甚至不公正的负面反馈会刺伤教师们的自尊和热情。学生们喜欢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幽默开朗,能做学生良师益友的教师。同时也会有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灵活性和幽默感、课堂气氛较为沉闷,虽也是一心一意搞教学,却也有可能遭到学生有失公允的比较和排斥。
三、当前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复杂的系统中,实施教育的人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其中的关键。“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是强化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治本之策。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以思想教育为主,辅之以行政办法,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规范内化为大学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道德行为。
1.加强师德宣传,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言行规范对学生均产生着直接影响,在学生思想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地接受教师在思想、情操、作风等方面的教育的影响。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保证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职业道德对青年学生的道德面貌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有深刻的影响。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应该热爱它,忠诚所选的事业,并始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
2.从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入手,加强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前进,作为大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学会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和尊重学生,才能为学生所爱戴;第二,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实现知识更新,消除思想困惑;第三,要大胆革新,积极探索适合本校课程特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学生实际状况的崭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职业工作的创造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以获得职业工作的成就感、满足感。
3.以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促进教师自我人格完善
由“以人为本”出发,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可强化教师的健康情绪体验。高等学校对于教师的吸引力,是可以有着更多的精神自由、科学活动中的选择自由、创造自由以及成就事业的机会较多、工作有弹性,加上文体活动较丰富、待遇稳定有保障,还能享受到一份宁静、悠闲与宽松的校园生活。因此,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来调节学校舆论环境,重视对教师的引导,强化责任意识、育人观念,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成青年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求,以完美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促其健康成长。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师德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使教师有法可依,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促使教师践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师德管理,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督导评估,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档案,并把师德和教师评选先进、职称评定、晋级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从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看,社会一方面通过教育性机制、导向性机制要求并引导青年教师实践职业道德规范,但同时也必须考虑为其实践提供相应的保障。
四、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形势、新问题下,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多种,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的信念、理想,通^职业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同时通过教育活动实践完善和巩固职业道德信念,是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经之路。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内在包含着育人的责任,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教研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加强教师修养的有效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熟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教育和教学中完成的。教师正是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家长及教师和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得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 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一版.
[2] 金忠明,林炊利,编著.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56-02
0 引言
互联网络的到来使教师的职业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集“师范性”、“发展式”、“知识型”、“全能化”等于一体的人才,“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教师已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师生都面临着到“网络”的江河里取水的问题,这种困境在高校尤为突出。可以预见:教师如果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职业规范,长此以往,其“师德师范”将形同虚设,“师道尊严”也将荡然无存。因此,如何顺应网络时代的新形势,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成为当下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1 网络曝光下教师“失范”问题刍议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启功先生给北京师范大学题写校训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都强调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性。我国目前有300多万高校教师,其中不乏德才兼备、言行合一的正人君子,也有缺乏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低下的“南郭先生”。以往他们沿袭“滥竽充数”的伎俩,很少被检举出来。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职业监督格局,成为监督和舆论的主要媒介,原来那些“职业失范”的行为面临被“曝光”可能。
1.1 道德失范 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马克思语),市场一方面刺激了教育作为经济实体取得了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负面影响,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观念抬头,信仰缺失等。它侵蚀着教师职业健康的肌体。此外,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开放性与无约束性,导致教师在各种网络环境中散布不道德的言论,更加滋长了“道德失范”的不良风气。
1.2 教学失范 受当下评价机制的影响,高校教师将重心投入到科研、论文上,产生了一些教学失范行为,成为BBS网议的热点话题。比如:教师社会兼职过多影响教学,上课不备课;教学不肯投入,上课敷衍了事;随意调课、停课;传播不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言论等。2012年初,教育部公开了首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学失范”作为核心问题提出,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廖舒力介绍:“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部分高校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1]充分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
1.3 学术失范 近年来,网上检举揭发学术失范的行为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12年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利用网络举报同事金仁淑《21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系抄袭。在调查取证中,杨帆本人遭到金仁淑报复,他向政法大学科研处举报杨帆一稿多投、剽窃研究生论文、学术专著等问题,以致两人均“停职反省”。这起事件,较典型地说明网络监督所暴露的“学术失范”问题的严重性。
2 网络给予的教师“示范”解析
网络正在促进一种全新的教师职业示范模式的形成。高校教师必须通过网络了解学科动态,及时更新学科知识;学会使用网络技术搜集资料和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注重教学效率;掌握网络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以及中外数据库、专题库,使自己的科学研究与当前的科研平台以及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2.1 要有及时更新知识的危机意识 夸美纽斯说,“教师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网络时代使得知识更新呈加速度趋势发展,若教师不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势必产生知识老化和教学滞后等不良后果。此外,由于信息资源的后发优势,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甚至比教师更快(理工类学科中体现得尤其突出),从而质疑教师教学的权威性,造成教学被动,教学质量自然得不到大幅度的提升。
2.2 与时俱进掌握相关技能的即时通讯 正如韩寒《少年游》所说:“时代总是裹着你往前走,无论你多么喜欢诺基亚,你总会用上苹果”,大学生成为校园即时通讯的主体,往往能够比教师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更充分地享受多元文化的成果。据艾瑞咨询报告,截止2012年上半年,中国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到4.45亿,这意味着1/3的国人是即时通讯的使用者。而高校学生几乎是人人持有即时通讯的。很多教师坚持认为手机只是聊天的通讯工具,而忽略了拍照、微信、视频、上网等功能,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2.3 允许智能手机网进入课堂 高校教师要运用网络资源的“正能量”,正视网络进入课堂,而非拒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新一代PC机及android操作系统的问世,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并进行网络搜索成为现实。MSN中文网、百度Hi、腾讯QQ、米聊、YY语音等,成为大学生必备的通讯软件;手机、互联网对讲功能的开通,微博、语音信箱、手机视频的使用,成为他们与世界交流的平台。当网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教师还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认为学生的功课不好是“沉迷于上网”就显得滑稽可笑了。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固步自封、照本宣科,必然遭到学生情绪的反感和内心的抵制。
3 网络时代教师建树“师范”的策略
在网络新形势下,更应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表率精神。那么,高校教师该如何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呢?
3.1 教师本人要德识统一、以身立教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2]孔子还说,“人无信不立”,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德与识相统一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要以“德高”为人师表。只要身正,网络上自然会有正面反映而非负面影响;其次还要以“学高”维护师道尊严,善教育人之魂,以真才实学去传授真理。充分利用各种学术网络资源,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3.2 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及时通联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春认为,“网络时代需要重构以发现和创造知识能力与多元价值引导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权威结构。”[3]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多元思维引导能力,都需要凝聚集体的智慧,这要求高校教师应以教研组为单位,强化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此外,学校还可鼓励教师参加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加强教师跨校、跨地区、跨学科的交流,建立更宏阔的知识视野。2012年春教育部“2011计划”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
3.3 教师队伍要确立规范、完善制度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应从制度入手,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规可循。实践表明,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发生失范的现象,部分是学校要求不到位,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有必要强化高校教师的职业规范,制定一套检查、评估、监督、激励机制,以保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形成良好的监督评价体系,比如“评师网”等平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总之,网络给教师的教学教育行为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得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随时交流互动成为可能。广大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的正面导向作用,提高职业师范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开创高校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24-01
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师职业道德状况,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当代社会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教师的道德修养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教育要想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
一、高职教师的道德修养关系着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一所好的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之一。在学校,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更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然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冲击与碰撞,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影响,有些学校老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比如剽窃论文、虐待体罚学生、索礼等,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教师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教师的道德修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掌握技能,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对学生因势利导,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敬而受教”。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和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三、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当今的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民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才的竞争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更是为中国在竞争中提供智力支持。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也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尤其是道德理论修养,不断充实自己,来适应时代的变化,来迎接各种挑战。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这就意味着对学生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高职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提高科研水平,才能真正应对各种挑战,成为一名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政治素质高、师德师风正、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认清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把青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只有教师不断提升道德素质,才能不断引导影响青年学生奋发进取,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治俊.对教书育人的理性思考[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 8(30).
[2]韩丽萍.论现代远程教育德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21).
[3]张建明.从战略高度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J].求是,20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