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安全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7:59: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安全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安全教学论文

篇(1)

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启发下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导师制”项目教学为增强网络安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利用卓越工程师的体制,结合校内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为学生制定相关的工程项目,由专业教师和校外软件企业工程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发。为了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将传统的课件教学改革为结合科研项目的案例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以企业网的安全为主线,将院内科研项目或者企业提供的系统案例分解成相关的模块,融入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的方式将教材的章节内容划分为模块,每节课围绕2~3个实际案例展开。要采用“导师制”的授课方式,教师必须接触校外企业,从中获取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及专业水平。

“虚拟企业”平台按照网络安全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我们加强实训过程的企业化,积极推行“虚拟企业”的教学模式。学生进入实训项目后即按照网络安全管理员工的目标进行培养,他们为虚拟网络企业命名,并以成熟的网络安全项目产品为研制目标。实训室为学生搭建企业平台,提供真实的项目案例,在授课过程中推进案例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性,按照企业的模式“分角色”实施教学。表1所示的网络安全项目开发组包括12~15人。学生被划分为项目经理、网络安全管理员、网络安全规划人员、项目调度人员、安全审计工程师、文档编写人员和安全测试人员,展开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一体化场景教学设计我们在课程实训过程中引进企业的项目开发模式,采用项目管理机制,设计出工作场景式教学环境,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采用榜样式、“教学做”一体化、行为导向项目教学、小组协作教学等方法,为学生示范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详细讲解技术细节,使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熟练工作过程,提高自身的项目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培养其职业素质。

篇(2)

由于大学外语教学不仅会涉及到语言的教学,也会涉及到文化层面的教学。因此就会涉及到文化安全这个关键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都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行为道德准则等基础上的一种软实力资源。它是一种难以控制且隐蔽性较强的无形资源。我国很多学者关于文化安全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综合他们的观点,文化安全就是指一种动态性存在,它经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冲击。因此,文化安全的内涵经常呈现出一种泛化的发展态势。我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碰撞之中做了一定的坚守,但是,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弱化的单向度发展趋势。那么,文化安全在外语教学中的内涵是什么呢?具体来说,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安全首先应该表现为一种文化一体化背景下的双向式的交流与互动,并在不同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基础上获得二者的共同发展。它要求我国外语教学在充分吸收外来先进语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应该努力维护好本国语言文化的地位与安全,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意识。这就是说,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必须避免被外国文化教育体系所同化或解构。我们应该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吸收与借鉴外域优秀文化的同时,强调本土文化的输出与传播,体现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从而向世界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文化安全要求

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并没有能够凸显出自身的文化价值,而是处在一种对外域文化的盲目崇拜之中,甚至还出现了对于自身民族文化进行贬损的不良行为,这实际上就是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殖民现象。因此,大学外语教学中有着一定的文化安全要求,即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自我文化价值的地位,坚守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基,让学习外语的人不仅掌握外来语言文化,更要对自己的内在文化进行必要的充实,增强自我文化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

1.外语教学的价值取向。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并没有根据国际上那种外语教育政策来实施,即非依据语言教育规律的内在固有逻辑开展外语教学,而是从某种功利与工具的角度来进行外语教学,具有显著的外生性特征。它就使我国外语教学出现了重大的方向性迷失与逻辑性混乱等问题。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已经遭遇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不自觉地忽视了自身文化的价值,盲目地迎合西方文化价值标准。这是一种背弃人文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倾向。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这样的教学问题,在教授外语、看到起国际化沟通交流渠道的同时,更应该长期重视国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与文化健康多元化发展。但是,我国大学外语教学长期以来陷入到了一种教学怪圈之中,即不注意文化安全教育,让我国很多外语受教育者被西方文化进行了渗透与侵蚀,他们在崇尚西方文化的同时,逐渐丧失了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鉴于这种教学现状,我们认为,大学外语教学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让外语教学不仅教授人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人的人文精神,让人体会到外语教学的人文关怀,不断丰富人的主体精神。

2.我国母语教育的弱化。在我国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由于我国文化在某些程度上落后于西方文化,因此,我国文化中西方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本族文化失语的现象。这是因为我国大学外语教学过于强调与国际接轨,反而忽略了外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长此以往,我国外语教学让本土文化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冲击,有时甚至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话语权。这就是说,我国本土文化教育工作受到了外语教育的排挤,逐步处于一种式微的尴尬地位,母语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一步步被边缘化了,更难说向外输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我国一些著名的经典之作,比如说《大学》《中庸》等在西方文化中不受重视,甚至是根本毫不关心。从某种角度来分析,这是因为我国本族文化输出时缺乏系统性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语码标准。此外,我国大学外语教育者也缺乏深厚的国学造诣,这就很难说他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外输出我国优秀文化。

二、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大学外语教学对策

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起文化安全问题,并基于此来确定明确的外语教学目标,切实强化受教育者的文化安全意识,让他们在接受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从中西方文化对比中学习到优秀的外域语言文化,并同时坚守本族本土语言文化的根基,增强自我文化认同感与自豪

感。

(一)大学外语教学必须严格遵循“尊重民族文化”的教学原则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语言文化。而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重要内涵。任何一门语言实际上都包含了某种世界观。因此,我们说,语言尽管说并没有明显的阶级形态,但是,它的具体内容却有着一定的阶级性,有着不同阶级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我国大学外语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文化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努力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外语学习目标,强化自我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工作,充分重视文化安全在外语学习中的关键性地位。这就要求我们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对文化安全问题,不仅需要有效学习并借鉴外域语言文化,而且需要充分尊重本族文化中的积极文化要素,使外语教学能够让中西方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在二者相互综合与改造的基础上实现各自的文化创新。

(二)大学外语教学应该准确定位母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大学外语教学中应该对母语的运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充分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正确处理好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就目前的大学外语教学状况来看,一些教学法片面强调模仿与交际,反而使得我国母语的地位与作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与排斥,使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外语教学进行彻底且深入的改革,尤其是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在外语教学中,母语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它是学习者最基本、最直接的语言。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转换语言思维,并把外语与母语有机联系在一起。否则,离开了母语,学习者很难对外语进行思维转换。因此,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不能排斥母语的积极作用,而应该充分发挥出母语对外语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篇(3)

二、理论教学改革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软件,它能够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便于用户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与死锁、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五大部分。系统安全问题是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但是在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中并没有涉及到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在学习完操作系统课程后,无法将其所学的知识与现有的系统安全问题相结合。因此,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的特点,理论教学改革应先从教学内容入手,将信息安全中的系统安全技术与操作系统课程的现有内容整合,通过讲授操作系统各个部分的实现原理,让学生深入了解对应系统安全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如在讲授内存管理时,传统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操作系统是如何对内存进行分配、回收和调度。在信息安全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中,可以将缓冲区溢出的原理加入其中,使学生真正了解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实现方法和预防手段。通过上述将操作系统教学内容和信息安全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和系统安全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同时为后续的计算机病毒与原理、网络攻击与防御、逆向工程等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性应用人才,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保障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节将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对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实验教学。

为操作系统课程开设合适的实验项目是非常困难的,主要问题在于很难找到合适的实验环境,大多数的操作系统相对于学生来说,太大、太复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操作系统的设计结构和实现代码弄清楚。尽管可以让学生分块的实现操作系统的各个功能,如CPU调度、内存管理等,但是在复杂操作系统中,改变其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其工作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选择操作系统作为课程环境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所选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方法要尽量简单,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系统的实现框架,理解各部分的实现思路和方法。(2)所选的操作系统源代码完整且完全公开。学生可以通过在学习现有操作系统源码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3)所选操作系统有相应的说明文档,便于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4)所选操作系统允许程序员修改,可以重新编译、运行。允许学生对操作系统代码进行修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自行修改操作系统功能,并且便于教师添加信息安全的相关实验。根据以上几点,Minix系统是较适合作为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环境的系统,而且Minix系统中已经包含了一些安全机制,如特权管理和访问控制。在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读懂对应的Minix系统源代码,然后要求学生分模块的实现对应功能。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实验学时为20学时,除了传统操作系统实验内容:进程管理(4学时)、进程通信(2学时)、内存管理(4学时)、文件系统(2学时)之外,实验内容中还添加了信息安全相关实验缓冲区溢出(2学时)、访问控制(2学时)、加密文件系统(2学时)、资源竞争(2学时)。实验内容包括验证性和设计型两类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课程设计。

除了与操作系统课程同步的实验教学之外,还可以开设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操作系统知识,开发、实现相关工具,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开发能力。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分模块的设计、实现操作系统功能,此类实验对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工作原理帮助不大,学生无法将各个小的功能模块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管理软件,即操作系统。而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将操作系统课程和其他信息安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整合,最终实现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工程项目。课程设计相对实验教学来说内容较丰富,需要学生组队、合作完成对应的课程设计项目。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的特点,可以考虑添加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实验项目,如PE(PortableExecutable)文件分析、Windows病毒开发、系统安全工具开发等。通过上述实验项目,让学生在了解操作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实用的信息安全软件和工具。通过开设课程设计,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组织学生成立大学生创新团队,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参加校内外举办的信息安全竞赛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本校每年都组织本专业内、校内、省内及全国信息安全竞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信息安全竞赛。在此类竞赛中一个重要的考核部分是关于系统安全,即对操作系统漏洞地挖掘和利用,通过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将操作系统教学引向纵深方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以比赛来使学生得到进步。此外,学院还邀请其他高校、公司有经验的教师、优秀的校友和技术人员来校讲座,增加学生对外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新的、实用的业界动态,为今后工作做准备。从实践活动效果来看,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提升很快,能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实际开发中。此外,实践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团队建设,通过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学生,使新生能更早、更快地融入到专业学习中。本校通过几年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绩,学生在各项信息安全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篇(4)

1.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实践教学是实用性高级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通过分析、判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借鉴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采用“上课+上机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和资源,重组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基础—综合—创新的三级实验教学模式,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实验教学不仅承担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验证,传送实验技能的任务,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所帮助。

2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实例实践教学作为信息安全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安全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关键环节。该文提出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网络防护技术是安全防护技术之一,加固防火墙是实现网络防护的基本手段。该文以两人实验小组为依托,组织对抗性攻防实验,通过学生具体参与操作,增强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竞争意识,实行组内加分,组间互助的考核策略,最终达到能够合作设计完成综合实验的教学目的。该文以配置SMART-V防火墙实验为例,通过课堂实例来具体阐述本文的教学模式与理念。

篇(5)

学校安全教育的机会

首先,我国目前的学校安全教育处于转型时期,各级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安全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2006年以来,国家在法律、法规中都规定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法律依据。其次,国内外也对学校安全教育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产生了很多具有独创性和实际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例如,家长与社区共同参与学校的安全教育等。最后,近些年来频发的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教训,使人们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总之,这些机会客观上都为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创造了条件。

学校安全教育的威胁

现代学校教育是开放式的,校园是一个多因素、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活动场所。学校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得各种各样的具体安全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万能应对模式,要因事制宜、因地制宜、灵活机智地处理。安全教育工作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校内师生员工,还包括校外的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等,从而导致安全教育难度进一步加大。

师生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不同途径、不同主体的影响,师生意识形态安全形势较以往更加严峻。此外,校区周边环境复杂,校园周边治安形势严峻,道路交通安全违章、建筑违章比比皆是,摊点屡禁不止等,都在威胁着学生的安全,而社会管理部门的管理又跟不上,校园周边治安状况令人担忧。

学校安全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增强安全意识教育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一直是各类单位对全员进行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安全教育同样也需要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通过在师生员工中宣传“时时处处讲安全”的理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安全规程必须时时守”的安全准则,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根据目前师生平时上网时间较多以及心理问题较多的现实情况,应在安全教育中多利用网络平台,使“被要求安全”变为自觉地要求安全,从而使安全行为成为师生日常行动的一部分。学校面对现状,应制订相应的安全教育计划,联合学校的各部门及团体,从生活上和制度上保证安全教育无处不在,如通过安保、学生工作及各类社团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让师生充分体会到安全教育的氛围。

(二)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力度

学校要切实履行安全教育的职责,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落实各方面的安全教育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安全教育责任追究制,即每一层管理部门签订安全教育“目标责任状”,落实安全教育责任,制定详细明确的安全教育考核指标,定期检查考核,从而保证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同时依据学校的具体实际,建立规范合理的师生安全教育的制度管理体系。安全教育制度规范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落实到学校中的每一个人,从而达到及时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目的。

(三)学校安全教育要抓重点,同时注重教育效果

在进行学校安全教育时,应该针对重点人、重点环境场所及重点时间段进行安全教育,以点带面,全面进行。首先,对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有心理潜在安全危险的师生,要进行重点教育。

通过对受教育对象的贴心访谈交往,使受教育者对安全观念入耳、入心、入脑。做好这项工作,要不拘泥于形式,要讲效果,要让受教育者做到内心接受。其次,对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爆、防火、防毒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师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各种意外事故发生。另外,还要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如冬天是易发生违章电器使用导致的火灾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

(四)提高学校安全教育普及率,使安全教育系统化

篇(6)

老师是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组织者,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也成为大学生进行安全学习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进行安全学习的主要渠道(最多选3项)比例(选取该项人数/756人)由高至低依次是:老师(63.7%)、家长(47.2%)、电视广播(32.6%)、网络(30.2%)、报纸刊物(28.6%)、朋友(27.9%)、同学(14.3%)、其它(9.5%)。其中,辅导员是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见表1)。同时,安全专职教师和保卫部门老师也承担着部分安全教育工作。这与相关研究的调查结果相一致[4]。培养大学生的防范意识是当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主题。大学生认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最多选3项)比例(选取该项人数/756人)由高至低依次是防范意识培养(79.3%)、责任意识培养(39.3%)、教授法规知识(28.1%)、急救技能培训(27.1%)、自救技能培训(26.5%)、教授应急知识(17.5%)、心理教育(15.9%)、身体训练(13%)、其它(7.2%)。人身安全和防灾知识是当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高校传授安全知识的主要内容(最多选3项)比例(选取该项人数/756人)由高至低依次是:人身安全(72.4%)、防灾知识(53.8%)、国防安全(29.2%)、心理安全(27.1%)、消防安全(26.8%)、财物安全(24.7%)、交通安全(15.6%)、网络安全(5.6%)、其它(5.6%)。

课堂讲授、模拟演习是当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大学生认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最多选3项)由高至低的比例(选取该项人数/756人)依次是:课堂讲授(57%)、模拟、演习(50.4%)、专题讲座(49.1%)、橱窗、标语宣传(28.9%)、文体活动(19.6%)、网站教育(14.3%)、安全知识考试(8.8%)、个别指导(7.7%)、其它(11.7%)。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根本接触不到系统的安全教育。这与相关调查结论相一致[5]。在调查中,2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学分制”;37.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49.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有安全教育方面的教材或资料”。40%的大学生参加过大学生安全技能培训;3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定期举行消防演习”;2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展过避震演习”。3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有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站”。5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建立了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的学生组织”;45.5%的大学生认为“向学长学到了很多安全常识”。

该模式以传授公共安全的系统知识、预防大学生出现安全事故为目标,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和警示标语为主要组织形式,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大学生的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安全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能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安全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公共安全教育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该模式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范围的教育效果。调查发现,该模式是师生比较认可的主流公共安全教育模式。认知模式在过去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也将占据重要的地位。现在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正从传统向现代化演进,即从向学生被动传授安全知识模式向学生主动需求安全知识、技能和素养模式转变[6]。

关怀模式该模式是大学生在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等实施者的指导下,解决面临的公共安全问题,以损失最小化为原则尽快摆脱个人处境不利的局面,从而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理论与技能水平的模式。该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老师从关爱出发,给予大学生必要的一对一咨询辅导。接受咨询辅导的大学生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存在相同问题的一组大学生。该模式在出现社会危机事件和大学生安全问题时比较常用。与其它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相比,该模式从人本主义出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具有关心呵护的情感性、对症下药的针对性、民主交流的平等性、保护隐私的隐蔽性、工作时机的随机性、工作方法的灵活性、教育效果的实效性等突出优势。但该模式需要教师拥有很高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需要教师非常敏锐地观察、把握当前的公共安全形势和大学生的发展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辅导,从而避免出现讲解多于启发的局面。因此,该模式很难在大学生中大面积开展。体验模式该模式是把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放到整个社会视野中,以提高大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救助技能为目标,以预防火灾事故、地震逃生和避免踩踏等群死群伤恶性事故为主要内容,以模拟演习、跨领域的警校合作和校外大学生“安全教育基地”等为主要组织形式。该模式强调安全教育实践,是当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公共安全教育模式,也是比较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公共安全教育模式。该模式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公共安全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内化过程,“可以使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感受诸如火灾、地震等安全问题,增强广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7]但是,该模式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支持,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的难度较大。复合模式#p#分页标题#e#

篇(7)

学生因素

学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受害体。那么,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与学生本人有着一定的关联。首先,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学生缺少自我安全意识和未能养成良好安全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当教师讲解技术动作要点和要求时,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当错误的技术动作产生,造成伤痛时,学生又不知如何处置。第二,在体育活动时,学生不能按要求着装,活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活动后也不做放松练习。第三,学生在体育活动时,身体产生不适,不及时向老师报告。有的学生明知自己身体有伤,不宜参加体育活动,但出于好胜,强忍伤痛也要分个输赢,致使造成更大损伤。第四,学生体质差,运动技能弱。从近几年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看,我国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学生体质差,其力量、跳跃、奔跑等能力相对都较弱,在体育活动中极易发生损伤。比如在田径课教学中,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晕倒、休克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猝死。

教师因素

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课堂体育学习的教授者。教师在学生体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疏忽,就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强,是造成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一个诱因。据一项调查显示,48.85%的教师在体育课上从不强调教学安全,只有10.65%的教师每节课都强调教学安全。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强,违反教学规律教学;安全保护措施不够;教师擅自离岗;对场地器材利用不合理。以上情况的出现,都有可能在教学中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

学校因素

从学校的角度看,体育活动中发生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主要是:第一,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不够。良好的管理是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学校如果不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管理,就会疏于对安全制度,场地器材、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有效管理,从而造成教学意外事件的发生。第二,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场所和器材投入不足。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原有的场地器材已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但是由于学校体育经费缺乏,不能够改善现有场地器材条件,同时又忽视对场地器材的管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很容易发生危险。第三,学校组织大型体育活动安全措施不到位。校园体育比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才能展示的舞台,锻炼了学生身体和意志品质,同时对于班级建设、学校管理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有的学校由于对体育比赛中的安全防范不到位,从而造成体育伤害的发生。

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互联网是新媒体的主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其独到的特征。第一,新媒体具有大量的信息源。新媒体是一个大量信息的集合。在网络世界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促使了大量信息的存储。在世界上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成为网络信息被传播。第二,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每一个会使用网络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信息源的不断丰富使得互联网上的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复制、浏览网络信息,成为网络的主体。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新媒体的使用者不只是信息的制造者,同时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在世界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们不仅可以接收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感受、意见通过网络出去。第三,新媒体具有广泛性特征。新媒体的广泛性体现在信息的广泛性、传播的广泛性和受众的广泛性。新媒体的信息内容涉及广泛,军事、体育、文艺、财经等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包涵内容丰富。通过新媒体可以将信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使用新媒体的人们都能够采集到需要的信息。新媒体以其全新的方式对信息进行传播,用最快的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大众,而且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传播工具越来越被大众普及。第四,新媒体具有资源共享性。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搜索到各种想要的信息、观看视频、图片、讨论问题,还可以进行在线学习。通过网络享受有益的精神大餐。

篇(8)

二、职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现状

以往学校的教育只重视文化教育,导致安全教育缺失。新的安全观:不安全的生产,可以不进行。引申一下,不注重安全教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当前,职校安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1.对安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不全多数职业学校,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到学生课程教育体系中。安全教育存在着不规范、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做到经常化、制度化。2.缺乏系统的教育,没有形成安全观目前安全教育仅限安全演练,大多是由学校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实际情况或学生存在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临时进行,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案。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内容没有安排,不利于安全观形成。3.对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够针对各种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还不够,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致使本可不发生的问题,没有杜绝。4.安全技能训练不够,加剧了安全风险学生基本安全技能的学习、训练没有独立开展。遇到各种突发问题,学生不知怎么处理,增加了防范的风险。5.学校安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和专业训练,难以开展深入的安全教育,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交流,安全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三、职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结合职校培养目标和社会现实的需求,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安全教育:

1.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入手,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实用性和指导性。要整体规划,确定教育的内容;通过课堂教育、讲座、知识竞赛和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守法自律意识,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校纪校规教育

加强校纪校规的教育,使学生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对学生安全成长乃至走向社会都大有裨益。对学生安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把日常教育、管理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并对少数严重违反校纪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使学生由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以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3.网络安全教育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问题。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使涉世不深的学生难辨是非,出现了模仿、犯罪的现象。通过网络安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非法的,是禁止的,以免学生由于网络法律知识的欠缺,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在网络中保护自己,避免上当受骗,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越来越得到社会和个人的重视,只有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研究表明,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表现为焦虑、恐惧、忧郁、冷漠、偏执、暴躁、消沉等。因此,要重视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做到娱人自娱。

四、加强安全教育有效手段和措施

安全教育关乎学校教育质量,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要结合学情和社会现实,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改善安全教育工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共抓安全教育的局面

要实行全员、全过程、全面的安全教育。形成以学生管理部门、学校机关部室、教学系部、后勤人员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完善安全教育运行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人人重视安全,时时强调安全,事事体现安全,真正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2.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中

开发专业时,将安全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落到课程表。将安全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同等对待,纳入教学评估中;开展安全教学研究,将成型的科研成果推广开来,进而推动安全教育课的实施。

篇(9)

1.1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管理安全。教学楼和宿舍是学生在学校最常待得地方,是人群最密集的场所,也是最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场所。容易发生火灾,拥挤踩踏事件,因此要重点整治教学楼和宿舍拥挤,违章用电现象,消除火灾隐患,严格宿舍夜间管理,确保学生宿舍安全。

1.2突发性疾病集体爆发,关注学生的卫生保健安全。经过03年的“非典”和09年的“甲流”两次疫情的考验,开展学生对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成为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卫生常识的教育,制定对常规疾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严防疫情的发生。另外,还需严防病从口入,确保师生集体用餐的卫生安全。

1.3正确对待网络,树立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对学生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给学生大量的科学信息又可以使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荒废学业。尤其是中职生处在向成年人过渡时期,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幼稚和单纯的一面,又有着成年人独立的一面。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一些不法份子,利用学生的善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要加强对中职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1.4学会关爱身边的同学,抵制校园暴力。学生们正值青春少年,情感丰富,有着对成年生活的向往,叛逆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冲动。人生经验的缺乏和人生目标的模糊使得他们易聚易散,矛盾丛生。一些学生自小家庭离异,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与社会不良青年联系密切,哥(姐)们义气严重,成帮结伙,打架斗殴。我们需要及时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关爱其他人的安全,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1]

2.学校安全问题的特点

2.1突发性。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比如打架事件的发生是由一些口角的争执开始的,由于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力比较强,但控制能力较成年人弱,思想具有冲动性,遇事情不冷静,思想方法比较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暴力行为,酿成严重后果。此类突发性事件难以预防,需多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违规用电或电路老化造成的火灾也属于突发性事件,但此类事件如果做好了事前的安全设施排查与更新,就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危害性。事故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轻者损失财物,重者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无论是暴力事件还是灾害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学校或家庭的教育不力造成的。家长的溺爱和打骂,学校的专制、粗暴简单的语言教育以及安全管理的疏忽都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2]

2.3低龄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对学生心灵的冲击,已经使很多学生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尤其中职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思想品德的形成处在过渡期,具有可塑性。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身心发展的加快,但思想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加之过重的学习压力,促使稚嫩的心灵发生扭曲或是心理错位,从而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3.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路格局与实施

3.1完善安全制度关键在于加强层级综合治理。涉及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校园安全隐患有十几种,比如来自学生间的暴力、欺诈、吸烟、食品卫生、失火、触电、溺水、中毒、运动中的伤害、集体活动间的拥挤等等,这些都时刻威胁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广大教职工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1.1统一思想,完善措施,层层抓落实、整改和防范,利用教职工大会宣讲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纠正少数老师对安全教育的麻痹意识和侥幸心理以及没有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的错误思想。

3.1.2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网络,明确事故安全责任,做到学校领导亲自抓,学管人员主要抓。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或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学校安全工作中,做到人人有责,形成学校的安全工作网络保障体系。比如在领导的统领下①由教务处及科任老师建立教学管理安全网,保证课堂教学环节的安全管理。②由学工处和辅导员(班主任)建立生活安全管理网,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自护、心理调节等方面的教育。③由学校保卫处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防范。做好夜间巡逻以及对外来人员入校园的查询登记工作,防止治安案件的发生。

3.1.3明确安全责任,调动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带头作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人人参与的工作。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生力军,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往往也是发现问题及协调问题的第一人。辅导员(班主任)责任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落实程度的好坏。我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最需要做的①经常宣传学校安全制度和措施,做到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时刻向学生敲响警钟。②要从细处管理,不仅要注意学生上课时间的安全,还需注意学生课余时间以及在寝室内的安全。③善于观察自己的学生,一旦发现什么异常,要及时与同学沟通,从心理解决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消除隔阂,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时期。④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安全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宣传口号不能只挂着口头上,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应脚踏实地完成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宣讲学生中出现的安全事故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起每个同学的足够重视,防范于未然。⑤配合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如配合学生安全员和校卫队的队伍建设,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竞赛,做好学校安全大检查工作等等。[3]

3.2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扎根于学生心中,减少安全事故。对于安全教育问题,虽然学管人员和辅导员(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在强调,但安全事故却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安全教育经常是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今天说的话可能当时记得,可过了两天就忘了。如何把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呢?我的看法有下面几点。

3.2.1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学校有关部门利用课外时间、团会、校会、升旗仪式安排师生共同参加安全知识的培训学习,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责任心,又使学生学会了自身的安全防范。

3.2.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利用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进行。如组织同学收听广播、收看法制节目,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辅导员(班主任)可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辅助点评,引领正确的话题方向。

3.2.3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校园内可张贴宣传标语,在涉及到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警示牌。定时定期的集中组织力量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后要及时清除。执行好消防、交通及保卫制度,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学校集体活动管理等。

篇(10)

“安全重如泰山”,在很多的中学都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但就目前的安全教育来讲,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规范性不足,系统性不够,还缺乏合适的评价机制,校内的学生安全意识浅薄等等,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形式也很单调,大多都是以罚代教的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逆反情绪,安全教育的效果就更是无从谈起。另外在现在中学中还有很多学校存在的安全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主要是影视和录像片、安全知识学生读本、宣传画或是关怀、安全教育活动方案、安全教育教育读本、安全法规及制度汇编等等。

(二)还存在一些教师对安全教育漠不关心

在中学当中,安全教育需要所有人的努力,才能形成合力,让中学的安全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但是在目前,还有一些教师有着别样的想法,他们认为: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事,和自己没有关系,自己只需要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而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安全事故是学校领导的责任,即使是发生了,也自然有领导对这些安全事故负责。

(三)家庭教育不到位

学校的教育是需要家庭配合的,家庭有着自己特别的影响力。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安全事故不是在学校发生的,尽管学校加强了教育,但是因为家长的疏忽,一些学生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比如溺水、烧烫伤、触电等。学生对自身的安全问题大多意识并不强烈,缺乏“安全预见”和“安全知识”。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他们就养成了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安全才是重要的,对于身边的人的安全一点也不关心,只有当别人身上出现的安全事故牵连到自己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四)应急体系构建不完善

近年来,学校突发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给学生、家庭和学校都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对社会上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但是我国很多的中学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危机管理却缺乏了科学的研究。从已发生的突发安全试过来看,有很多都是群体性的事件,这些事件造成了很多的人员伤害以及财产损失。但因为中学的管理者对突发的安全事故管理的预计不够,突发安全事故的预案没有做到位,再加上有些学校的经费吃紧,资源有限,就导致了突发安全事故应急体系的构建不完善。

(五)网络安全管理缺失

如今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对人们生活不断产生影响。而这一代的青少年就是在网络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了网络的主体。而伴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现在家庭中很多都配备了电脑,在中学生中,懂电脑的已经很多,特别对于网络游戏,更是有很多的中学生涉入其中。国家近几年也制定了一些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在道德方面有一部《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他的就是地方上和学校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的实行很多还停留在纸面上。就学校的安全管理而言,现在很多中小的在校生都还是沿着过去的教育方法和体制。只是在课余时间告知学生禁止上网,根本没有告知学生什么是网络道德、网络安全,学生更不知道网络方面的法律。2007年出现的“熊猫病毒”,其制造者就是一名中专毕业生。

(六)缺少心理安全教育

心理安全可以说是一种状态,是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面对任何事情存在一种不受威胁,追求平稳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基本上没有戒备心理,也不会为别人给自己的批评和指责担忧,一直有一种安全感。在出现事情时,如果形成的是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那么其在外显露的行为就会显得和谐而友善,反之就很容易产生安全事故。从安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对学校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一种内在的安全隐患,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受害人自身内在的一些问题。然而在心理安全问题上,管理还很稀少。

(七)学校周边环境复杂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但现在很多中学周边的环境都很复杂,这样复杂的环境为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一是很多以学生为主要营业对象的商店、音像经营网点密布在学校周边,这些商店和经营网点很多都存在一些违规经营的行为,如书店里面的不健康书籍,音像店的不健康的音像制品,日杂用品店的各种管制刀具。二是在社会上游历社会青年到学校闹事,盗窃学校财务,对学生进行敲诈勒索,破坏学校设备。三是流动的无牌摊点,这些摊点毫无卫生保障,还影响着交通秩序。

(八)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中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还偏小,身体和大脑都还在成长发育阶段,自制力弱,思想还不成熟安全意识薄弱,对不安全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弱。比如有一项调查,有95.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或是基本能够遵守交通规则,但在“上学快迟到了,却遇到了红灯怎么办?”这个问题上,却只有53.8%的学生会等到绿灯。其实在中学的安全教育上,很多学生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的能力管理弱,这样的安全意识,往往会让学生做事不加思考、急于求成,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如何做好中学的安全教育

(一)提高教师安全教育水平

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教的主体始终是教师,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提高教师的安全素质,特别要注重安全专职教师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要对教师的安全知识的结构进行完善,以保证他们的安全教育有着持续性和有效性。在目前,一般的中学教师对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还普遍缺乏。比如在学生心理健康,还有学生上网成瘾,突发安全事故的应对等等。这种情况,让教师来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肯定就显得不那么恰当。

(二)丰富安全教育内容

在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时,教师不但要考虑到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是要注意到学科体系之间的突破,安全教育可以和其他的学科想结合来进行实现。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然后结合社会学、卫生学、心理学、环境等等,把安全教育和多门学科进行渗透和融合。特别是要提倡从现实出发,在适当的时候利用知识来进行和学生联系紧密的安全问题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学科的背景下,利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技能来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或者是在安全问题发生之前得到预防。比如在物理课中的惯性这一知识,在进行惯性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交通方面的事故来举例,然后让同学们来讨论。这样即深化了惯性知识的讲解,又进行了学生安全出行的教育。同时还可以用安全作为主题进行一系列活动,比如在期中考试以后对学生举办心理安全的讲座,围绕确定的安全教育主题,开展全校性的安全教育报告会等等。

(二)构建社会安全管理模式

要想做好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光是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多种社会机构的联合才能做好。这些部门包括了社区、妇联还有派出所等等。学校要联合这些机构,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为中学生举行安全知识的讲座、竞赛等等。为他们普及安全知识,增加在面对安全事故是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要做好宣传,让学生家长也积极响应安全教育的开展,为家长进行各种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教育水平,把家庭、学校还有社会的力量融合在一起,为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出贡献。

(三)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来自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到达了1.37亿,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这其中,学生占据了网民的很大的比例。但是网络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大网络监管的水平,比如说抢占网络阵地,建立内容丰富的校园网,把教师的工作延伸到互联网上,在网络中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引导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当有不健康的信息侵入到校园网中时,要进行及时的处理。还要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责任感,让中学生能够拥有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帮助他们建立一道老郭的思想防线。还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和安全知识的普及,比如说防火防盗、逃生自救等。

(四)校园应急演练制度化

中学校园应该要进行应急演练的制度化,监督应急演练的实践。就湘乡育才中学踩踏事件来看,这个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学校只安排了一名安全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和安全巡查;二是学生的安全意识欠缺,在楼梯间拥挤严重;三是因为下雨,大部门的学生都想离宿舍较近的一号楼梯返回宿舍;四是学校没有开展过类似的应急演练,也没有在楼梯间进行应急灯和警示标志的安装。从这个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应急演练的重要性。还有在日本,尽管经常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地震,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有什么重大的伤亡事件的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日本全社会尤其是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应急演练,锻炼学生在突发事件出现时,拥有良好的逃生能力。而湘乡育才中学三千多的学生却从未开展过应急演练,这个问题就值得教育界所有人士的思考。而如果把应急演练制度化,规定每隔多少时间进行应急演练,或许这件事情就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了。

(五)严格实施安全管理和评估检查机制

篇(11)

二、学校与交警部门及政府部门积极合作

学校作为学生交通安全行为教育的主导,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应由学校主动提出。在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要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各自教育职责,建立以教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机制。教育部门应把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列入小学教育大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经常对所辖区域内开展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只有各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形成良好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氛围,保证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教育部门可以探索将交通安全课程纳入学生学习考核体系中的措施。交通安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考试科目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考试成绩甚至可以作为学生奖励及升学的依据之一,以此提高学校、老师、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和紧迫性,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切实行动,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