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院校学生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研究目的及基本假设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对高职生的职业兴趣类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试图通过考察不同性别(男、女)、不同年级(高职一年级到三年级)、不同学科(文、理)、不同生源(农村、城镇)及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的高职生在职业兴趣类型上各阶段的特点及职业价值观特点,为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提出建议。基本假设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生源、是否是独生子女的高职生在职业兴趣类型特点上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高职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效问卷150份,高职学生150人,男生136人,女生164人。研究使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量表》,该测试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心目中理想(最感兴趣)的3个职业或专业;第二部分,根据霍兰德6种职业兴趣类型理论编制的《职业兴趣类型量表》,包括6个兴趣分量表,每部分11道题,共66道题,依据每位学生在6种兴趣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低来判断其职业兴趣类型;第三部分,职业价值观的选择,该部分给出10个工作价值标准,从中选择认为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因素,从而判断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T一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1.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总体特征
根据测量结果,高职生各自在6种职业兴趣分量表上得分最高者作为其职业兴趣类型。根据统计结果,有36.67%的学生职业兴趣类型为社会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是艺术型(21.33%)和调查型(13.33%),而企业型、现实型和常规型三类职业兴趣所占比例小,总计28.67%(见图1)。从总体上看,高职生的各种职业兴趣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发展情况由高到低分别为:社会型、艺术型、调查型、企业型、现实型、常规型。
2.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男女学生在6种职业兴趣类型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职生在现实型、艺术型和常规型上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其中,男生在现实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极其显著,高于女生(p<0.001),而女生在艺术型和常规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O1),其他类型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现实型方面,男生一般擅长于思维、推理、有更强的风险意识,所以更愿意从事理论研究、工程技术类的职业。在常规型方面,女生可能更具有顺从、细心、保守、稳重等人格特征,喜欢规范明确、秩序井然的工作环境,更倾向于从事秘书、办公室人员、打字员等,这和现实生活中的情形非常吻合。在艺术型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偏爱,这可能跟女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有关。
3.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年级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年级高职生在企业型职业兴趣方面的得分有显著差异,P值为0.023,小于0.05,在其他类型上均无显著差异,大一、大二年级之间和大一、大三年级之间学生在企业型职业兴趣上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而大二、大三年级间却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039,小于0.05,并且在企业型职业兴趣得分上,呈现出大一、大二基本相同,大三激增的特点。
4.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学科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文科和理科高职学生在6种职业兴趣类型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职生仅在现实型上存在显著学科差异,P值为0.047,小于0.05,而且理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其他类型上均无差异。高职的理科专业更强调培养从事管理和实际操作的实用能力,在研究结果中得到证实。
5.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高职学生6种职业兴趣类型在生源上和独生子女与否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6种类型上全都不存在生源地和独生子女与否的显著差异,这可能和现在城市和农村一体化的结果有关,也可能和本研究的样本局限性有关。
6.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特点简析
人们在选择职业时通常会考虑一些工作价值标准,从而反映了个体的工作价值观,本研究调查中列出了人们在选择工作时通常会考虑的10种职业价值观,分别为:①工资高、福利好;②工作环境(物质方面)舒适;③人际关系好;④工作稳定有保障;⑤能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机会;⑥较高的社会地位;⑦工作不太紧张,⑧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⑨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⑩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从高职生认为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工作价值标准分布情况来分析其职业价值观。
高职生认为最重要的工作价值标准是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其次是工资高、福利好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高职生认为最不重要的工作价值标准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次是工作不太紧张。可能是因为高职生正处于自我探索和成长时期,在对未来职业选择倾向中,非常关注自身兴趣的实现和工作带来的收益回报,但对职业的社会属性还缺乏认识,所以不重视职业的社会地位等,未投身实际工作,因而忽视职业带来的紧张和压力。
四、讨论与结论
高职生在社会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较高,在现实型和常规型上得分较低,可推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职生对社会活动的兴趣不断扩展,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升,不再像以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他们对需要基本技能的基本活动如:机械、农林、维修等活动的兴趣仍然不高,这可能与学校传统上比较重视文化课,忽视技能课有一定关系。同时,高职生对重视程序条理的常规型活动不太感兴趣,某种程度上说明他们喜欢创新,追求个性独立的心理特征。
目前高职生的职业观念发展还是比较成熟的,他们能在考虑自己的职业目标时不仅结合自己的理想、兴趣和能力,还能从社会价值观念系统来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活。由于不同的人,理想不同,知识构架不同,人生观存在差异,价值观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对职业的兴趣就不尽相同,他们的职业兴趣呈现多样化。
高职生的职业兴趣类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显示为社会型、艺术型、调查型、企业型、常规型和现实型。高职生在现实型、艺术型和常规型上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不同年级高职生在企业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高职生仅在现实型上存在显著学科差异,在生源上和独生子女与否上均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从职业兴趣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来看,高职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在空间结构上又将呈现怎样的相关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在这6种具体的类型之下是否还存在着更基本的纬度也需要进行更深人的探索。另外,本研究取样有限,而职业兴趣的分类和结构在各地域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仍有待研究。
五、对高职生职业指导的建议
对于高职生来说,尤其是高职毕业生来说,他们直接面临职业选择和就业压力,可见在高中阶段和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十分必要,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要加强高职生职业兴趣取向的引导
在高职阶段可以邀请专家给学生做职业兴趣分析,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根据其暴露出来的特征进行有效引导,促使学生全面了解自我,特别要注意对无法发展其与专业相符职业兴趣的学生,达到结合兴趣定职业的目的。目前在高职和本科院校一般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来发挥相关作用。
2.要建立专业可行的职业指导机制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未来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文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素质,呈现出个别素质发展滞后、基础教育失衡、总体素质偏差等突出问题。说明高师艺术院校在学生管教方面还缺乏一个相对规范且科学的手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征,从艺术教育和师范教育双重特征出发,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提供一些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对策。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和扭转“艺术生难管”的问题。
一、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高师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应在顾及艺术专业人才的独特性的同时,将其个性发展与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性调和起来。
思想特征:艺术生思想前卫,思想中有唯美主义倾向;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学习目标;可塑性强,但容易受外界干扰;情感丰富,自信积极,但看问题欠客观。
行为特征:艺术生注重个性发展,外表、服饰和言谈举止求新、求异甚至求怪,行为上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特立独行,散漫,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观念、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淡薄。
思维特征:艺术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强,思维活跃,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但考虑问题过于感性,易冲动、欠理性,忽视现实基础。
学习特征:专业情结浓厚,文化意识淡漠,“重专轻文”现象严重,这几乎是艺术生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
心理特征:艺术生情绪容易受外界干扰,对外界刺激敏感,自尊心强,缺乏现实考虑,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是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群体,不容忽视。
针对高师艺术生的基本特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辩证地思考,仔细观察,擅于发现艺术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长处,改变传统的沟通管教模式。完善艺术生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实施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有效的带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二、开展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师艺术院校采用以学校宏观管理为核心,设立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学工部是由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学院、系部协作共同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便于学校的宏观管理、把关,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使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
2.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大多建立了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主要工作是对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引导”“学生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培养出一批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立下汗马功劳。
3.辩证的认识论,是建立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体系模式的哲学依据
辩证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不穷。这就是认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于无限的全过程。高师艺术院校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做法,把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总结,去粗取精,吸取精华,上升为理论,大胆探索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模式,以指导和加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时展需求。
三、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高师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三步曲——“礼、理、情”
高师艺术院校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与对策,争取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占主导位置。针对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特征,通过“礼、理、情”的思教理念,将思政教育着眼于礼,寄情于理,情理结合。与学生交流应注重以礼相待,疏导为本,创造和谐自然的谈话环境和交流平台。彻底消除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上的不成熟和错误认识,做到耐心细致,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攻其心理防线最薄弱的环节,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情真理切,情理结合。
2.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任重道远。学校应在思政教育中始终坚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同时,应该将思政教育渗透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情感优势和榜样示范作用。利用艺术类课程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3.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替国造士,为民求知
职业理想是指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业方向的追求,也包括对事业成就的追求。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是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基石,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深化艺术类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将诚信责任、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渗透在职业理想教育中,是保证师范生成才的关键。超级秘书网
4.关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敞开心扉,构建和谐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高等学校中一支高速发展的队伍,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加之艺术生自身敏感、脆弱、多虑的个性特征,是大学里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救助机制,并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减少心理疾病对学生的危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办法是“事”与“器”的关系,而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盾,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复合型社会人才为终极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二、如何提高当代艺术院校的教学质量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上同一门课的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原因何在?不是教学内容的多少差别,也不是教学手段的不同。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素质和常规的教学方法都具备,讲清一个知识点是每个教师都能办到的,而大家使用的教学设备也相差无几。所以,决定教学质量的不是教学内容本身,而是对教学的理解和控制能力。因此,要想提升教学质量,不是一味地认真拟定教学大纲、制定授课计划表、详细准备教案和课件,而需要从当代学生的特点入手,真正理解他们对课程的需求,将教学目标从以往强调的知识点掌握逐渐转变到让学生控制学习过程,体验成功。要想达成这些,及时有效的教学回馈是唯一的路径。所谓教学回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学生在练习当中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细致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不断改进,并最终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学回馈是一个动态演绎的教学方法,并且是因人而异的。重点在于不断地鼓励学生看到自己一丝一毫的进步,并给学生一个可操作的步骤,让他们能对学习有所控制,并最终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1.课前调查学生的现状,了解每个学生对课程的期待
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根据学生和课程情况设计一个调查表,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本课程的原因、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对学习的态度等。数据反馈之后,还需要安排每个学生单独谈话以了解信息的真实性。就算问卷时选填的信息不准确,在谈话中也可以进一步知晓他们的想法。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问卷中每一个项目是如何设置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从而更愿意和老师交流。
2.找出学生现在面临的问题,并制定出课程目标
在课程一开始,就应该安排一个基础性练习考查学生现有的专业水平,通过练习的结果让学生发现自己面临的问题并做好记录,这时教师就需要和学生交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制定出课程目标。随之而来的,课程评价也不能再是全班统一标准的考试,因为考试只能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压力,所有的标准在他们看来都是强加的。对学生成绩的判定标准应改为他们是否实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无论目标的高低,实现了就是高分,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看到被肯定、被认可的希望,才不会出现优生永远高分、差生永远在及格边缘徘徊的情况。所以,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要鼓励学生,认可他们的努力,引导他们将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的步骤或阶段性的小目标,一步一步攻克,让他们能慢慢看到自己的成长。
3.监督过程,不断回馈
学习目标明确了,学生在每天的课程中完成的情况如何,老师一定要跟进,及时指出问题,并给出明确、可执行的修改意见,这才是教师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也是体现出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在每个阶段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再次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完成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下一阶段该如何完成等。让学生随时能感受到自己对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是能够控制的。刚开始时他们会感觉是老师在帮助他们控制,随着这样的回馈不断循环之后,学生会慢慢体会到自己对学习的控制。当他们自己能够控制学习的时候,成功的滋味也就渐渐“烹调”出来了。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要求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要拥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还要有足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训练,向成功的企业家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和练就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业能力,然后再去创业,无疑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成就感。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扩招,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700万,2014年已达到730万。大学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但传统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影响深远,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毕业后创业当作除就业、考研和出国等之外逼不得已的选择,缺乏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成功的雄心壮志。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便利随机抽样,通过网络直接发放问卷,利用微博、微信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工具进行相关传播,共收回320份问卷。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67人;大一学生125人,大二学生89人,大三学生69人,大四学生37人。调查主要针对艺术院校在校大学生,集中体现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行为特征。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数据汇总
根据问卷设计,将数据分成四个部分进行汇总和分析。第一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创业的认识;第二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了解;第三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看法;第四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对社会、学校创业扶持的需求。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1.艺术院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创业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320人中220人现在或者毕业后有创业的想法,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8.75%;而家庭支持的有165人,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有81人,分别占总体调查对象的51.56%、25.32%。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及家长对创业持认同的态度。
2.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了解。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期间接受过创业知识培训的占166人,是总体调查对象的51.88%;专业课教学期间接受过专业创业教育的有197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1.56%;课外实践参与过创业大赛或者创业实践有161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50.31%。由以上数据发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艺术院校大学生仅半数对创业有所了解。
3.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看法。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占总体人数51.25%的164人了解政府新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在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形势看法发现88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创业困难,占总体调查对象的27.5%,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的才22人,仅占6.88%,整体而言,有62%的人认为目前创业困难;在调查创业最大的障碍时,有180人选择知识不足,占总体的56.25%;在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优势中发现有166人认为独特的个性与思维模式是制胜关键,有165人认为艺术类专业特色是获胜法宝,还有167人认为是艺术专业的创新意识,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1.88%、51.56%和52.19%;但究其至今没有创业的打算的原因,有180人是选择缺乏商业头脑,占总数的56.25%。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都有在专业领域创业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商业知识的积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政策扶持需求。在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社会、学校创业扶持政策扶持需求时,有占61.88%的198人认为政府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机构,有占50.63%的162人、占49.38%的158人和占41.25%的132人认为艺术院校应将商业运营、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建立配套的指导机构和创业网站,并组织或者参加各级商业创业大赛。可见,政府和学校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艺术院校大学生将创业想法付诸实际。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创业持认同的态度,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仅半数对创业有所认识且有在专业领域创业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市场的特殊性,艺术院校大学生进入存在壁垒
艺术市场的特殊性,使学生的艺术作品出炉后,往往由于知名度不够而无人问津。很多艺术院校缺乏对艺术专业学生艺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后难以适应艺术市场的特殊性。
(二)艺术教育多侧重专业教育,忽视创业教育且缺乏良性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尽管我国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但大多数创业教育研究及应用都是从国外引入的,它要适应中国国情与国内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还需要一段长期的过程。尤其是艺术院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培养,忽视了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指导、扶持和保护等仍是空白。
(三)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空间过于狭窄,实操性较差
学校所提供的实践场所与设备有限,校企型的设计实践结构不够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停留在表面层次,导致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较少,设计实践机会更少。
(四)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内容空洞
部分艺术院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根本没有创业理念,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创业教育课程也仅是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策划书撰写注意事项,亦或是创业团队组建及管理等,所有的授课内容都只是简单介绍或者是案例讲解,均没有从创业本身教学,没有商业运作、经营管理,更没有资本、风险和社会价值等相关知识的接入,造成了学生认为“此类课程没用”。
(五)艺术专业教学无法满足创业型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艺术专业教学还是采用大课堂、公共教室授课的方法,大量的实践过程都是学生在课后去完成,直接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违背了艺术教学的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规律,变成了单纯理论的教学,遏制了创新成果的产生。
四、艺商衔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路径
由此可知,艺术院校大学生都渴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都希望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专业知识的积累和锻炼。而仅仅当前的创业教育是无法达到的,必须形成完整的科学有效的创业能力培育路径。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并对照国内外艺术院校发展情况研究,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可采取如下路径
(一)开展创业实践训练,形成创业学分制教学模式
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对课程、师资、硬件等条件进行以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为根本的教学改革。艺术类专业教学开展创业实践训练,采用创业学分制模式,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学分模式,将创业学分纳入教学过程,积极辅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模拟创业、创业比赛等,并通过盈利、获奖等方式获得创业学分。
(二)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室
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加大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室,注重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素质,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事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管理等工作,对创业课程教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和绩效考评。创业教育研究室可以面向社会聘任专兼职研究人员,主要由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技术专家、政策专家、艺术行业协会成员、法律专家等在内的各行专家构成。研究室通过对艺术市场的政策分析、法律研究、风险投资等内容研究,指导学生在创意概念、策划方案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与人力资源状况分析,让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有效的指导。
(三)开设管理、商务类创业教育选修课
艺术类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开设管理、商务类创业教育选修课的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形成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剖析艺术市场,增进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如开设《管理学基础》、《项目管理》和《商业运作》等课程,在课程上可采取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市场调查,形成创意并设计产品,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撰写营销策划,并设计出产品推向市场。这种过程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创业过程中的全部内容,增强了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商业运用能力,诠释了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创业的首要条件。
(四)定义概念创新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概念创新模式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新颖构想、创意、点子、想法进行的创意活动。概念创新集中体现在艺术、装饰、园林、环境和网络等新兴行业,创业者需要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创业欲望,善于观察周边环境、商业机会,在行业市场迅速占据先机,实现产品宣传、推广和销售。在创业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团队模拟和成功经验分享等课堂实践教学,或带学生去创业企业参观、考察的课外实践教学。如此双轨制教学过程不仅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就业者,还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艺术创作和实践能力的创业者。
(五)积极备战商业竞赛,创建工作室,开展商业运作实践
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商业竞赛活动。艺术院校大学生以自身专业特点或艺术创意参加各种商业竞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其敏锐的艺术视角,独特的创新意识,在各类商业竞赛中获得竞赛奖励,实现创业梦想。
一.问题的提出
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将大学的智力优势和无形资产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是当前中国高校规模扩张的一种有效的形势,将成为一种很具特色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学生作为一个新的学生群体,目前国内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甚少,仅有的一些也多以粗放性概括为主,各说法之间出入较大。与母体大学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收费机制、生源质量、社会认同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动机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出独特的形态针对这种情况,作者通过研究试图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教育管理试作初步探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重点以河北省保定市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河北省保定市其他三所独立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北京市四所独立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调查问卷、走访、个别深度访问的方式来研究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1000份,收回率为90.9%。
学生类型:北京大一、大二的独立学院学生(北京四所独立学院均成立于2005年,没有大三大四的学生)共640人,收回600份。保定一到四年级的独立学院学生共460人,收回400份。
性别分布:男生563人,占56.3%;女生437人,占43.7%。此人数为有效问卷的统计人数。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题目的设置一部分来源于相关论文中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特点及现状的描述,另一部分源于同学之中存在的心理现象。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级,是否复读过,是否是独生子女。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有七道选择题,如“高考成绩与你的预期有什么差别”“选择独立学院的原因”、“考研的原因”、“家人对你上独立学院的态度”、“家庭对你学费的支付能力”、“你常常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让你感到有很大压力的事”,每个问题后面附有不同量的选择答案。两道主观题,如“你觉得别人对你的态度是怎样的”、“你认为独立学院对你在哪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或做答,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深度访问,并结合网络贴吧、博客深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着许多新的情况,与普通高校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1.产生高考的失败感及其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在问及“你出于什么原因选择了独立学院”时,勾选情况如图l所示。
笔者通过个人深度访问,对图2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了解到认为自己高考失利的同学具有以下几点原因:
(1)理想与实力的偏差
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都希望考一个好的大学,都怀有一个很美丽的大学梦。但这部分同学并没有很好地根据自己的实力给自己制定一个准确的目标,而是一味地追求高目标,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造成了高考失败感,为进入独立学院之后的学习生活埋下了心理困境的根源。
(2)父母的期望与自身的实力导致高考的失败感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压力来源与其它本科院校有着明显的不同,既有就业竞争、学习能力、个人实力等普通大学生所共有的压力,也呈现出一些特有的压力,如“同学之间的对比”、“社会的态度”等,而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家人的期望。
(3)潜在原因的思考
现阶段80后大学生的父母已经走过了不惑之年,他们大多都经历过、、改革开放、下岗,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体味了太多的艰苦与辛酸,他们会为孩童时的一块糖、一个苹果甚至是一顿饱饭而高兴好长时间,之后读书又成为了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在工作岗位上为了家里的老人、孩子苦苦地奋斗着。也许正是那无法言喻的艰苦与辛酸,使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将很多“爱”强加在了孩子身上,使80后的大学生们在这种“爱”的关怀下,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
2.独立学院复读生比例较大
调查显示,保定市四所独立学院复读生比例约为58.7%,北京四所独立学院复读生比例约为63.8%。笔者就这一问题对部分同学进行了个别深度访问时发现:由于独立学院在发展之初存在着学费高、社会认知度低等原因,使广大考生及家长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持怀疑态度,希望通过复读使自己有更多选择学校的机会,而经过复读之后更多的考生认清了自己的高考实力,加之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浪费在高中,希望在大学中好好学习,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并且坚信从独立学院也照样能走出成功之路。
3.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条件呈枣核分布
所收回的1000份有效问卷中,在回答“你家庭对你学费的支付能力”的问题时勾选结果是:负担不起的占21.4%,勉强负担的占45.3%,比较轻松的占24.1%,轻松的占7.6%,很轻松的占1.6%。
与48名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个别深度访问,调查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并不像社会普遍认为的那样普遍较好,家长出于对孩子前途的考虑,认为独立学院是本科教育,又有母体大学作为依托,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都优于专科院校,只要孩子能在大学中好好学,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
四独立学院学生的对比优势
独立学院对比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专业教育,得益于独立学院与母体大学共享部分优秀的教师;潜在的深厚的大学文化,母体大学深厚的大学文化、治学态度通过老师平时的授课,两校同学问的交流,在母体大学学习、做实验、泡图书馆等可以在独立学院学生的身上得到传承、发展;潜在的就业机会,就业市场通过母体大学了解其独立学院的发展情况,在母体大学很好的就业机会面前,为一些很有能力的独立学院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模式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教育,加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应用能力、实地操作能力的教学比重,这需要学校方面的工作计划要一切以学生为本。
五.独立学院与母体大学的学生之间对比的弱势
1.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的相同点
(1)与高等院校内部的专业二级学院相同,都是一所公办高校领导之下的二级学院。
(2)原则上设置与母体相同的专业。
(3)办学母体对其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4)可以与母体大学共享部分教育资源。
(5)目前独立院校颁发办学母体的学位。
2.不同点
(1)与母体内部的专业二级学院不同,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由具有法人资格的集团或个人筹措,财务独立核算。
(3)拥有独立校区,初创时期教学设施和校园文化氖围与母体校区有着较大的差距。
(4)独立招生并颁发自己的学历文凭。
(5)由于适当降分录取,生源质量与母体相同专业学生有一定差距。
(6)实行按教育成本(或准教育成本)收取学费,学费比母体相同专业要高得多。
由上述政策性的规定可知,独立学院最直接的比较对象就是母体大学。而在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硬件设施、社会认可度、就业等方面,独立学院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境地。这就很容易使独立学院的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比较弱势,导致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独立学院学生的素质比母体大学学生的素质要差。
六建议
1.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通过班会、团课、社团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的优势、劣势,需要努力的方向。辅导员老师及时地收集同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通过社团活动的联系,为独立学院学生提供更多的与母体大学沟通的机会,从而弥补独立学院自身大学文化的缺失与不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母体大学的优势资源(如:图书馆、实验设备、优秀的同学、专家等)发掘出自己高品位的兴趣点,为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大量开展并支持学生进行小型课题研究、研制、话题讨论,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有价值问题的探讨;增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邀请各学校在某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宿舍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通过学校辅导员的强化监督得以纠正;提高对基础课程(如高数、英语)的要求,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的客观事实,适当地增加课时,增加学分来敦促学生打好基础。
2.以学生为本开展特色人生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一)职业意识差距——认知比较模糊,职业规划意识比较淡薄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工作的认识与态度,它是职业素养养成的认知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对职业素养含义的了解,只有8.50%的学生表示很清楚地了解,有67.50%的学生知道一点。在问到职业素养对自身成长是否重要时,只有59%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还有22.5%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或不清楚。可见,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比较模糊。另外,在访谈中了解到,企业大多认为学生应该从专业和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已的职业要有准确的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调查,只有33.5%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方向、职业发展经常进行思考,有56.75%的学生只是偶尔思考过,还有9%的学生表示走一步看一步,0.75%的学生表示没思考过。这表明,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自我定位,职业规划意识比较淡薄。
(二)职业习惯差距——日常养成不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职业习惯是指人们在职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习惯有着良好的评估,但是在职业习惯的养成方面有所欠缺。当学生被问到如果进入一家企业能做到哪些方面时,有69.50%的学生表示可以清楚掌握公司的各种行为规范和流程,57.57%的学生表示能及时主动反馈工作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62%的学生表示会做定期的工作计划、工作笔录与工作总结,68%的学生表示能仔细听上级的工作布置并做到不懂就问。另外,在问到“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你是如何处事的”这个问题时,39.25%的学生选择“积极主动”,37.25%的学生选择“团结合作”,19.55%的学生选择“虚心低调”,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习惯有着良好的评估。而在问到“平时有没有常要求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问题时,42.25%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有,还有4.5%的学生表示没有,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不是很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习惯。因而,有的学生上岗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岗位不适应状况,出现频繁跳槽现象。另外,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职业习惯方面最看重的是人才的吃苦耐劳精神。但在企业访谈时,有不少企业反映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习惯企业及岗位的要求,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上班迟到、工作消极,有些甚至实习期未满,就提前离开企业。企业的反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目前高职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对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缺少切身体会,不愿从基层干起,缺少实干和敬业精神,怕吃苦,依赖性过强。
(三)职业能力差距——基础不够扎实,沟通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时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对个人胜任工作岗位水准的衡量,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企业要求人才要熟练掌握、要扎实。但调查发现,企业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力掌握不够,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需要在社会中锻炼多年才能逐渐掌握和运用。这与在调查高职院校时得到的结果比较一致。当学生被问到对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时,只有8.75%的学生表示掌握得好,掌握的一般的学生达到了78.25%,还有13%的学生表示掌握的不好。可见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不够扎实。在综合(知识)能力方面,企业强调人才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但在访谈中发现,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反映,新入职员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常常不及时与同事沟通交流,等到领导过问时才汇报,耽误工作进展。可见,高职院校学生沟通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四)职业道德差距——缺乏行为上的养成
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并在个人从业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调查结果显示,82%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和很重要,只有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调查中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强调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个人素养和思想品德,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但个人的品德将决定其今后的发展能走多远。可见,在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认识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的认知基本一致。但当学生被问到平时学习中是否会刻意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时,43.2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刻意提高,应顺其自然,5.7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会刻意。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职业道德的认识上认为非常重要,但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又不积极地加以提高。可见,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与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具体表现为口头上的重视,行为上的忽视。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错位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造成了企业求才难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因此,需要对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途径来缩短高职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的差距。人是环境的产物,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育人的质量,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说明高职院校的育人环境,即校园文化存在着较大问题,如与企业环境即企业文化错位。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念与企业文化理念的错位
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大大加强,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只要有技术就行,有技术就能拿高薪。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出现了偏差,人才培养目标出现错位,“市场化”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校园中流行蔓延,校园文化的功利性、实用性色彩浓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在理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把职业技能等同于职业素养的误解。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缺少对企业文化的了解,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中缺少企业的某种氛围的熏陶,即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在校期间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较少关注职业素养素质的培养,对未来的职业缺少合理的规划,对自身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深刻的理解。在调查中,当问到企业对高职职业素养培养的建议时,67%以上的企业认为,学生在职业尊严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是相对缺乏的。也就是说,具备从事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人”未得到有效培养。现实告诉我们,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是不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的。因而,直接面向企业就业的高职院校学生要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必须适应用人单位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必然要在其培养人才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加入企业文化的某些东西。
(二)高职院校实际上的教育行动与企业需求的错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念与企业文化理念的错位必然导致学校实际上的教育行动向与企业需求的错位。
1.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我国当前校企合作大多只是单纯让高职院校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求。学校和企业的硬件资源虽然实现了共享,但学生对企业的文化内涵、规章制度、运营战术,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等了解的较少,大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并未企业化,最终导致现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企业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专业技能外,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综合能力等素质同样重要。但一些高职院校,在学业内容上仅局限于某一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某一专业技能的训练,而缺乏从整个专业角度去引导学生成长的意识,极少涉及培养其他方面的职业素养。例如:在问到专业老师是否在专业实训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有47%的学生认为专业老师很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42%的学生认为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也有11%的学生认为专业老师没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3.教学方式与企业要求不一致
高职院校应坚持职业的价值导向,聘请知名的行业企业专家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或者到相关企业以及实习基地参观学习。但在问到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时,49%的学生表示学习职业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各专业老师在课堂的教学,20.25%的学生表示是通过政治理论课程,15.25%的学生表示是通过自学,而通过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的学习只占10.50%。而当问到“在学校,影响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的主要负面因素是什么”时,认为是教学方式不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比例占27.50%。
4.人才评价与企业要求不吻合
在问及学生“你认为自已最应具备的人才素养”时,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排在第一位,而职业道德排在6个选项的最后一位。而用人单位聘用人才最先考虑的是职业道德排在第1位。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而高职院校学生更倾向于“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够。这说明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缺少给学生灌输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在让学生清楚“自己通过高职院校的学习后要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方面做得还不够。
首先,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对个人及所选职业的认识,明确自身特点,确立现实中自身的角色,做出正确的选择,完成择业和初步就业。其次,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职业锚。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工作经验,从而帮助大学生对工作有理性的认识,有更好的个人定位。最后,实践有利于反馈信息,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有了初步的定位并不代表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如何完善、修正职业生涯规划是下一步的主要目标。
2.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实践的帮助
职业规划离不开实践,但仅有规划不实践、反馈、修正,也是纸上谈兵;实践脱离了职业规划,效果不会好,因此,应有规划定向、实践定位的说法。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制定恰当的人生目标,其次指引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提供具体有效的方法,让人们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审视和评估,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修正计划,为人生的每一阶段创造最大的成就感。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正是这样互相促进的关系,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是盲目的,而没有实践的职业生涯规划又是空洞的。大学生制订个人规划时,需要通过实践确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和检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需要用规划指导个人的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提高个人的综合技能,与职业实现良好的对接,减少选择职业的盲目性和未来职业工作中的曲折性,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在未来奋斗道路上行进得更加坚定和充满信心。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实践现状
1.实践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
在目前的社会阶段中,实践场地和学生数量相比,是十分有限的,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实践活动的前期大多是寻找场地,而对于实践中的事项无暇顾及,更无法谈及准备工作。
2.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不理想
首先对大学生而言,实践活动不应该是随性而为的活动,而应该按照个人规划进行,是有目的性的活动。但是目前大多数同学进行实践活动时,无法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只能在日常琐碎的打字、复印等工作中消耗时间,达不到学习目的。其次大部分学生都会在实践中出现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实践活动进行。学生由于长时间接触理论知识,又缺乏相应工作经验,因此在实践活动中会出现怀疑情绪,从而导致实践时消极懈怠。
3.实践活动后的反馈不到位
大学生实践活动是一种教育性活动,学生能否认真完成实践报告是实践后检验实践效果的重要指标。大部分学生只是应付实践报告,可见虽然实践报告收取数量很多,但真正具有实质信息还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1.大学生个人原因
目前学生实践前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谈不上制订出可行的规划,直接导致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存在盲目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才参加实践活动,而不是因为自身需要。这种情况下,即使高校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规划,得到的效果一定不会很好。实践前制订出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选定发展方向,使实践活动更具目的性,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学生受教育、长才干。
2.高校原因
目前,社会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实践活动认识不到位;其次对于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不足;第三对于实践活动缺少整体规划;第四实践活动缺乏规范组织;最后对于实践活动投入不足。这些原因归根结底是独立院校在办学发展中自身定位有问题,同时在师资和经费等方面存在不足现象,这些都是当前急需改进的重要问题。
3.政府和企业的原因
社会实践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层面的帮助,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和企业。当前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支持还不完善,尤其在工作保障方面。而企业对待独立院校学生时,仍带有有色眼镜,无形中给独立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带来困难。
三、完善独立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机制的途径
(一)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组织管理机制,这种组织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政府、高校和社会。具体而言,政府要建立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机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相关政策,协调各方关系,加强监督检查,从总体上确定大学生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独立院校要建立大学生实践的领导机构,主要任务是根据相关政策和自己学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及实施方法,对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管理、分析和总结;社会,主要指的是可以接受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基层单位或者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等,其主要任务是执行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实践提供支持、营造氛围。只有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履行职责,大学生实践活动才能健康、顺利地开展。
(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指导机制
实践活动是包涵面很广的活动,学生在实践中面临的情况是随时变化的,这时更需要他人的帮助和辅导。首先,完善独立院校辅导工作。一方面是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独立院校要在课余多开展一些辅导活动。其次,设立校外指导导师。即聘请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担任大学生职业导师。由于这类人员长期工作在第一线,了解行业特性和职场情况,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寻找最好的职业发展方向。再次,建立职业咨询小组。由于独立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针对现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一对一指导还比较困难的情况,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小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并且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缓解师资不足的情况。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保障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除了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之外,更需要多渠道地投入,才能有效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个人多方面共同出力。首先政府层面的投入。在政策、资金和推动企业与独立院校合作的过程中,给予最大化的帮助。其次院校和企业的投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教育自由地优化组合,同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成长成才。最后学生的投入。端正学习态度,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实践活动后能够很好地完成实践总结,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更进一步地完善。
二、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现存主要问题
(一)生源素质逐年下滑幼师专院校,属于专科层次。随着扩招后高考学生生源数量的下滑,专科录取分数逐年下降,导致了幼师专院校生源质量面临严峻的问题。这些学生自身就在自我约束能力、行为习惯、学习基础等方面就存在不足,其中还不乏一些因为家境原因、社会原因造成的性格、思想、心理健康障碍等问题学生,如何将这部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未来教师”是幼师专院校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困境。
(二)思想不重视在幼师专院校,德育工作常常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德育工作成效在校期间表现不明显,未来对社会的影响又无法用反馈,因此很多学校认为或者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可有可无”的工作意识。因此,在领导主抓力度、监督检查环节、人力物力投入等方面明显不足。
(三)工作方法简单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方法,通常是课堂上与思政课结合在一起,课外主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组织,以专题讲座、相关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板报广播宣传为主要工作手段。把德育工作当成程序式、任务式的工作,只注重流程形式,成效不佳。
三、建议措施
(一)重视德育工作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学院领导要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组织学校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共同开展工作,要形成监督检查的有效机制。
(二)加强师德建设已不正岂能正人,说明了一个道理,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保证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平。专科层次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主要来源于老师的言传身教。作为幼师专院校教师,不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不断的学习道德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水平。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德育工作的最好“染缸”。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使得学生潜移默化的“渲染”、熏陶。这种校园文化,不单单存在于图书馆、教室,应该遍布食堂、宿舍、马路、超市等校园每个角落。
(四)需要社会的支持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单单依靠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的产生受到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德育问题,有学校的义务,也有社会和家庭的义务。在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需要社会、家庭的关注与参与。
(五)需要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在高校不能单单依靠思政课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来组织实施。幼师专院全校教职工都要有德育工作的意识,在宿舍管理、图书馆管理、食堂管理、专业课教学等工作中要渗透德育教育。还应该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各幼儿园、小学建立德育基地,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引导和要求。
(六)创新工作思路在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勇于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面对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幼师专院校要将大学生德育工作纳入学生考核之中。例如将德育成绩纳入某门课程的考核之中,纳入素质拓展学分考核之中,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之中,甚至可以列为毕业实习考核的考核项目。在德育考核中,要严格,把握好毕业生质量的出口关。
2.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需求调查结果分析本研究将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分成了四个层级,对各项能力每一层级的描述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要求被调查者按照单位实际需求选择符合本单位需求的层级。以此为基础制定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调研。通过调查发现,各用人单位在对各类能力的需求选择中更倾向于层级二和层次三,这说明用人单位对高职院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层级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用人单位比较注重高职院校学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人交流的能力,而对于信息处理、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的能力则要求不高;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实训教学对于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情况设置核心课程,并对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进行市场化嵌入式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设置调整专业选修课,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更为适应专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于实训教学方面,一是可以根据岗位需求,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断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二是可以采取模块化教学,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开展实训模块训练;三是对于实训课程要根据岗位实际需求不时更新教学项目,着重考虑实训教学的实用性、创新性以及综合性。
2.重视并加大就业指导强度一方面对刚入校的同学进行心理测试,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同时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且通过对专业和职业的讲解和剖析,进一步推动学生在认识自身兴趣点、优势劣势等方面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对大二的学生加强实训教育力度,在实训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熟悉企业真正的需求,让其知晓在岗位上能够成功所要具备的因素,通过组织参加招聘会的方式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就业。
二、缺乏口语交流策略
由于词汇量及语法知识不过关,在交流遇到障碍时,藏族学生缺乏一定的口语交流策略。他们不擅长借助表情、猜测等手段进行理解,不会借助非言语交际策略或交际补偿策略。藏族大学生在口语交流不畅时的补偿策略处于中间位置,说明他们在借助其它方式来理解知识方面的能力处于一般水平[10]。
三、民族院校藏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现状
(一)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学生重视度不高藏族学生口语练习仅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课下大部分学生用本族语交流,课内所学知识课外几乎得不到巩固。这样的学习习惯及语言氛围严重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民族院校的口语教学现状是班级过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组织有效的口语训练。教学中仍采用单纯地朗读、模仿。有些教师忽略藏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采取任务型或满堂灌等教法,这些方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不适合。因为输入不够自然导致输出困难。语言焦虑从根本上说是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11]。教学中忽视学习主体的情感与体验,不发掘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养成过于依赖课堂与老师的习惯。
四、解决策略
(一)考虑学习主体的特殊性“教好外语,前提是了解学习者,了解他们如何学,了解他们把什么带进了外语学习,了解这些东西是如何影响学习的。”[12]因此,研究教学对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民族院校的教学对象是已掌握了“藏汉”双语,养成了固定的汉藏语言习惯的藏族学生,教学中要考虑到他们学语言的特殊性,应采取简单易行、适合他们接受能力的教法。藏族学生在真实场景下语言的接受能力较快,而且其语言觉察能力高于汉族学生,所以,藏族学生有着较好的语言交流能力的潜力,应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予以培养和激发[13]。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教学方式要适合民族学生的特点,“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最好办法应当是,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状态如何,都要集中注意尽可能有效地教他们。一旦学生尝到甜头,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14]组织教学时教师多用丰富的语音语调,并辅以体态语,训练时可设计些与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文化特点的关系,多数藏族学生有着活跃的性格,口语课上会很活跃,此时老师不必为维持纪律而打击其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要善于引导。
(三)培养交际策略,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交际策略是指人们使用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手段以保持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在交际受阻的情况下,合理地使用交际策略能够使交际继续下去。对于藏族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而无法充分表达思想的现状,我们应把重点放在交际策略的补偿功能上,补偿策略能帮助学生在知识结构仍不完整的情况下,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交流受阻时,可尝试让学生通过猜词,交际中借助非言语行为等进行表达[15]。可教学生采取迂回表达法,是指说话人在想不起或不知道某个词汇或结构该怎样表达时,而对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描述,以求能反映他想表达的意义[16]。如pay可用givemoney代替,实在说不出时鼓励学生用体态语等手段辅助。
(四)重视听力训练,增加语言输入“听”是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听先于说”是口语训练的一条基本原则,大量的听力训练是学生获取语感,学会正确表达的基本途径。针对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要求学生“边听边读边模仿”,这样不会因听单一材料而厌倦,且听力材料可作为很好的口语材料。课堂可采取听写、看录像等方式将内容先输入给学生,为语言输出做准备。
(五)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减少三语转换中的负迁移教师要充分考虑藏族学生受“三语”串扰的特点,教学时可借助体态语、简笔画等辅助手段及多媒体设施,从视觉等感官上为其直接接受语言创造条件,减少语言转码难度。如讲超市购物时,只需将超市的场景及所用词组以图片或短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视听说同一过程更利于培养其英语思维。研究表明:对三语者而言,学习的媒介语不仅影响语言表征,也影响语言间的联系。教学中应尝试将他们的母语作为媒介语,这样学生的母语编码方式就会促进英语学习,学生的母语与英语既能更好地共享语义表征,又能建立语言间的直接联系,英语学习就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尽可能减少汉语中介语对教学的负面作用。民族院校应多聘用懂藏语的英语老师,既能减少三语转换中的负迁移,又利于学生建立藏英间的联系,师生间易产生一定的文化亲和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17-01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1、论文选题难
毕业论文的选题决定着学生毕业论文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很多同学在论文写作的时候,常会碰到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去洞察选择问题,也不知道问题选择与研究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不知道问题界定与研究可行性之间的关系,盲目选题,写出和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2、缺乏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不会利用图书馆, 文献检索能力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一些学生在查找专题文献时,查不到,找不着,盲目翻检,浪费时间。在文献检索处我们了解到,在检索文献资料的学生中,有一半数以上的学生不知道图书馆有文献检索电脑,有80%以上的学生不懂、也不会利用这些检索工具去查找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检索时甚至需要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他们平时到图书馆来大多是为了自习、消遣,很少是为了查阅资料。有的甚至没有进过图书馆,更别谈会检索文献资料了。
3、指导老师能力有限
老师能力有限,指导学生过多使得老师不能跟踪学生,写作指导老师平均指导有10个以上学生,精力不足,没有时间去研究科研方面知识,就没有办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4、馆员素质有待提高
员工整体素质薄弱,专业水平偏低,目前仅局限于一般性业务和开放借阅,无法进入高水准服务状态。没有一名专业的、务实的、能力强的领导者,认可的程度还不高等问题明显存在,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论文需求的服务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措施
1、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学校建议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最好贴近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要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北部湾经济区,面向东盟和台港澳,服务广西新发展;充分发挥坐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主动为广西区域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广西经济社会的战略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外语言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能力来选题。
2、结合毕业生论文工作,开展专题培训
(1)按照国家教委明文规定,本科大学生必须撰写和通过毕业论文,与公办学校图书馆交流与沟通,举办“大学生怎样撰写毕业论文”专题讲座。在讲座时,就结合毕业生的选择题,重点介绍有关馆藏情况和文献检索方法。这样做有助于解决毕业生在撰写论文时的疑难问题,节约他们查找文献资料的时间。
(2)积极倡导在校大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电子资源,提升信息检索意识和检索能力,开展“建以致用”电子资源培训工作,使我校毕业生不仅和数据库公司的技术人员面对面进行交流,而且亲身体验了在数字化电子文献资源里获取知识的便捷和快捷,取得了良好效果。
3、要开展论文指导老师培训活动,提高指导水平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一般由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任老师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担任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必须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 。要尽可能安排教学、科研水平较高,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承担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能超过10人,这样老师才有多一点的精力辅导好学生论文。
4、重视馆员素质培训,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重视职工队伍建设,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倡导、勉励、督促年轻人学习、实践、锻炼、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可采取的措施有:(1)组织外出学习参加业务培训;(2)鼓励工作人员在职学习,不断提高学历;(3)提倡多看资料,多思考问题,多撰写论文,多参加课题研究,多出成果;(4)创造业务学习与实践机会,提升大家业务水平与能力,为图书馆专业技术打下良好基础,能更好的服务学生的毕业论文的需求。
三、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支柱之一,图书馆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服务功能,我们管理的是图书资料,传播的是文化和思想,责任与义务同在,为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为高校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毕业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与文献:
[1] 冯永恕.如何做好毕业生撰写论文的导读服务工作.遵义师范学院第2001(12).
[2] 汪克兵.浅谈图书馆为毕业生撰写论文的文献服务工作贵州学刊.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