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维修类专业技术工作大全11篇

时间:2022-12-09 06:30: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维修类专业技术工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维修类专业技术工作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Improving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ANG Han

(Qiqihaer Foresty School, Qiqihaer, Heilongjiang 161006)

AbstractChina'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raining,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s the focus of language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need to always b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manuals, and technology file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reading and literature access. Therefore, colleges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student's work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raining models, emphasis and methods of colleges student' reading ability.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reading ability; train

1 关于现代中专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现状的探讨

传统中专院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阅读能力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专业课程课时占用总课时时间较多的影响使得基础课程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满足教学需求中专语文教学中常忽略阅读能力培养工作,影响了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而且,学生在自身的认识上也普遍不重视语文等基础课程,造成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开展的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中专语文教学中应针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科学安排教学时间。通过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强化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过,为中专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中专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式方法的探讨

2.1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基础阅读能力培训的认识

针对现代中专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不重视而影响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现代中专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宣传语文学习以及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高中专学生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认识,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中专语文教师应通过强调阅读能力、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强调语文阅读能力在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训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为中专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2 科学分析中专业生语文阅读能力需求,针对需求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中专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决定了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语文技能应用。作为语文应用过程中的重要职能,语文阅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职业需求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以此实现以职业应用为指导的语文教学。以机械制造与维修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对设备使用说明书、维修指导作业书、相关专业技术文献进行查找与阅读。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基础专业课程名词以及相应词条的理解能力基础上还应具有基本的语文阅读技巧与能力。运用跳读、粗读、精读等方式找到专业技术文献的重点,以此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阅读效率。利用科学的阅读方式快速掌握技术文件的重点与要点。但是文秘专业学生的阅读情况与机械制造类专业有很大的区别。文秘专业的职业工作中需要对管理文件、合同、邮件以及信件等进行逐字逐句的精读。避免词语使用不当或词语理解不足造成的误解,避免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不足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因此,这类专业学生阅读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词语、词条、语句含义的阅读与理解,将精度作为阅读训练的重点开展阅读能力培训与培养。通过针对专业以及职业应用为指导的阅读能力培训为学生工作中的文件阅读奠定基础,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3 如何提高中专院校学生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

在现代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中需要对专业技术文献、相关技术信息进行检索与阅读。而专业技术人员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专业技术工作的有效开展。以机械维修专业为例,这一专业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对大中型生产型企业。而企业的生产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是机械维修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不同生产企业的设备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学生以机械使用保养说明书为基础,强化对说明书的阅读与理解。了解设备的特性以及维修方式、零件说明等信息。为了提高机械维修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中专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除注重技术语文学科阅读材料的讲解以及相关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应与机械专业教师进行沟通,推荐学生对专业类读物以及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与训练。通过对专业类读物的阅读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素养以及专业信息阅读能力,为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为学生职业发展所必须的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4 注重学生阅读方式的训练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方式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使提高阅读效率、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针对现代专业技术人才阅读能力需求,中专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阅读方式的训练以及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中专院校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专业应用对其阅读能力需求以及阅读方式进行分析与论证。结合现代语文应用情况以及不同专业的专业语言现状对学生的阅读方式进行训练。根据信息需求的不同将信息式阅读法、文学作品阅读法、经典著作阅读法以及休闲阅读法等基础的阅读方式介绍给学生。以这四种基础阅读方式为基础,根据阅读内容以及需求的不同选择向适宜的方式进行阅读,以此提高阅读质量与阅读效率。仍以专业应用为例,专业文献的阅读与日常小说、经典著作的阅读存在明显的差别。小说与经典著作可以仅对内容的梗概、故事发展的情节进行关注。而专业文献要求阅读者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阅读,了解文献的主要内容以及强调事项,以此确保专业信息应用的有效性。在强化阅读方式教学与培养的同时,中专语文教师还要对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以基础阅读方式作为切入点,通过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过程中的注解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专业技术应用所需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 中专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式与重点

针对现代中专生的心理特点,中专语文教师应采用任务教学法、职业模拟教学法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以此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以及基础能力应用情况。运用任务教学法以及职业模拟教学法使学生在活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工作后阅读的重点以及阅读方式,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对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能力调查、文献收集与整理中发现,中专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首先要从阅读目的的明确性入手。通过培养学生带有明确目的的阅读习惯使阅读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提高阅读质量奠定基础。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辨析力培养,使学生学会辨析主要内容与一般内容,实现学生粗读、精读能力的培养。另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文章语言辨析力的养成,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具有良好的语句把握能力。通过辨析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深刻掌握文章中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为学生职业技术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的掌握文章含义、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在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以词义诠释、语句分析以及文章综合分析能力作为培训的重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中专业生专业技术文献以及商业往来信件等职业所需文件资料的良好阅读,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中专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是现代中专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是关系到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现代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职业需求进行阅读能力的培训与培养,同时针对职业应用要求对相关重点进行强化训练。以科学的阅读能力培训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为中专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篇(2)

第二条企业应有2名以上从事疫苗质量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应有预防医学、药学、微生物学或医学等专业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及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其中至少有1名专业技术人员具有预防医学类专业技术职称),具有三年以上从事疫苗管理或技术工作经验,并不得兼职,对疫苗的接种反应和疫苗质量问题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第三条从事疫苗质量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负责疫苗的验收、养护等质量工作以及相关记录和档案的管理。

第四条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疫苗验收、养护、保管和直接接触疫苗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档案,患有可能污染疫苗或导致疫苗发生差错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疫苗内包装工作。

第二章设施和设备

第五条疫苗批发企业应具备与疫苗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储运设施设备:

1、有两个独立的冷库,冷库的总容积不小于60立方米,且具有储存温度在-20度以下的低温冷库(柜)一座(台)。

2、具有用于疫苗运输的冷藏车及车载冷藏、冷冻设备。

第六条用于疫苗储存和运输的设施设备应符合以下条件:

1、冷库(柜)应安装双路供电线路或有备用的发电机组;

2、冷库的温度应符合疫苗的储存要求,其中普通冷库的温度为2-8℃;低温冷库(柜)的温度为-20℃以下。经营有特殊要求产品的,其储存条件应符合产品说明书;

3、冷库应有温度自动监测、调控、记录、报警的装置;

4、冷藏运输的车辆及冷藏(冻)箱应能自动调控、显示温度状况。

第七条冷库内地面、墙、顶应光洁、平整,且有保持疫苗与地面、墙、顶、冷凝器之间相应间距或隔离的设备、措施。

第八条冷库内应有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照明设施。

第九条冷库内应划分待验区、合格品区、发货区、退货区等专用场所。以上各区均应设有明显标志,并实行色标管理。

第十条冷库内应有适宜拆零及拼箱发货的工作场所。

第十一条疫苗的收货场所应符合疫苗储存的要求。

第十二条企业应具有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运用该系统能对疫苗的购进、入库验收、在库养护、销售、出库复核等进行记录和管理,对质量情况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

第三章制度与管理

第十三条企业必须认真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并结合疫苗经营管理的需要,建立包含以下内容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1、疫苗质量管理人员职责;

2、疫苗购进管理;

3、疫苗验收管理;

4、疫苗的储存温度、养护检查和出库复核管理;

5、进口疫苗管理;

6、疫苗有效期管理;

7、不合格疫苗管理;

8、疫苗销售管理;

9、疫苗运输管理;

10、疫苗储存运输设施设备管理;

11、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和管理。

第十四条企业应按规定建立以下疫苗质量管理记录(表式)。内容包括:

1、疫苗收货记录(包括到货时的温度、包装、数量、产地、生产厂家、批号、效期、剂型和运输方式);

2、疫苗购进质量验收记录;

3、疫苗质量养护、检查记录;

4、疫苗出库复核记录(包括出库时温度、包装、数量、产地、生产厂家、批号、效期、剂型和运输方式);

5、疫苗销售记录;

6、疫苗质量查询、投诉、抽查情况记录;

7、不合格疫苗报损、销毁记录;

8、疫苗退货记录;

9、销后退回疫苗质量验收记录(包括到货时温度、包装、数量、产地、生产厂家、批号、效期、剂型和运输方式);

10、冷库、冷藏车和冷冻(藏)设备温(湿)度记录;

11、设施设备检查、养护、检定记录;

12、质量事故报告记录;

13、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记录;

14、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和考核记录。

第十五条企业应按规定建立以下疫苗质量管理档案(表格)。内容包括:

1、员工健康检查档案;

2、员工培训档案;

3、疫苗质量档案;

4、疫苗养护档案;

5、疫苗供货方档案;

6、疫苗用户档案;

7、设施设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档案;

8、首营企业审批表;

9、首营品种审批表;

10、不合格疫苗报损审批表;

11、疫苗质量信息汇总表;

12、疫苗质量问题追踪表;

13、近效期疫苗催销表;

14、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表。

第十六条与疫苗经营有关的设备、设施性能应经过验证,相关资料及其原始数据应存档备查。

篇(3)

学科优势助推人才起飞

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研究飞行器的结构、性能和运动规律,培养如何把飞行器设计制造出来并送上太空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从狭义上讲,航空航天类专业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等主体学科专业。然而,无论是飞机还是航天飞行器,都是综合科学技术的结晶,涉及材料、电子通讯设备、仪器仪表、遥控遥测、导航、遥感等诸方面。因此从广义上讲,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交通运输、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等都是航空航天技术不可或缺的学科专业。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又催生出航天运输与控制、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专业。

航空航天类专业对同学们的要求是“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同学们要学习和掌握航空航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系统训练,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生在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比较扎实,在逻辑、分析、空间想象力、推理等思维上优势明显,知识面宽,适应力强,发展潜力大。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很高,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成功率也较高。

有同学认为航空航天类专业就业覆盖面窄,如果毕业后不能进入航空航天类企业,就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其实不然,航空航天高科技辐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航空航天类专业扎实的工程技术理论与实践基础平台,促成了其拓展性宽、应用性强、适用面广的专业特点。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对口职业有很多,如飞行器设计、制造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国防部门研究管理人员,各级政府部门负责航空航天相关工作的研究管理人员,民航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等。毕业生不仅可从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设计、制造、研发、管理等工作,还可在民航、船舶、能源、交通、信息、轻工等其他国民经济领域施展才华,像微软、IBM、贝尔、方正、海尔等知名企业都曾纷纷到航空航天院校招贤纳才。很多民用部门也都点名要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毕业生,认为他们基础扎实、学以致用。

行业繁荣点燃人才需求

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高技术领域,航空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及通信、气象、能源、探测等领域,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从世界范围来看,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是朝阳产业,在提升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方面起着龙头的作用。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航空航天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工程与探月工程等航空航天领域范畴的工程便占到16个重大专项中的4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发展将重点开发大型飞机设计与制造成套技术,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活动,直至实现登月计划等。2007年大飞机项目正式上马,给我国的航空业带来了空前繁荣,带活了一批航空类企业,也为航空航天类专业毕业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据统计,2011年最被看好的12类专业之航空航天产业将引发对航空航天人才的巨大需求,包括航空航天经营管理,航空航天飞机总体设计与研发、发动机研发与制造,零部件研发与设计,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制造及总装技术、计量检测技术、航空航天电子电器设备设计开发、信息及测控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航空适航管理、航空维修改装,以及航空航天产品光电通信技术、能源系统设计、力学及环境工程、计算机、仿真、可靠性技术等领域在内的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有关人士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信息归纳出的“最出人意料的十个高就业专业”,便将航空航天类专业列入其中。

上海作为我国新支线飞机和未来大型民用飞机设计总装基地和重要的航天基地,举办了“上海航展”,展会上举行了航空航天人才大型招聘会。据航展招聘组负责人介绍,目前航空航天项目需要大量人才,仅空客A380一个项目组的技术人员需求数量就超过六千人,而我国这方面人才缺口非常大。

近年来,以航天科技,科工集团,航空一、二集团等为代表的航空航天类企事业单位生产和科研任务饱满,条件大为改善,待遇提高很快,一些单位的员工年薪可达十几万,稍差一些的单位其员工薪资待遇也可达到当地中上水平。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无异于为年轻学子的成长搭建了理想的平台。像航天空间设计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单位都炙手可热,受到重点院校毕业生的青睐。毕业生就业地域以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沈阳、哈尔滨、深圳等省会及核心城市为主。

从个人长远发展来看,在航空航天类企事业单位工作,发展前景好,待遇高,成长快。随着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大飞机等重大项目的深入实施,必将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在锻炼中脱颖而出。

报考提示

我国目前开设航空航天类专业的重点院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近年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也相继设置了此类专业。开设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普通院校有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北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由于各个院校的发展历史、层次、实力不同,学科专业水平差异也较大,同学们应注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院校,根据自身实力,准确定位,合理选择。

学习航空航天类专业以及将来从事航空航天技术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钻研及动手能力,要求同学们的数理化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严谨求实,乐于钻研。同学们应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

篇(4)

近年来随着“汽车运用与维修”被列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专业,部分高职院校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进行了许多改革,以着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经过修改的该专业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①加强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训练的结合,按汽车的几大部分纵向划分,分别将构造与维修内容整合到一门课程中进行教学,在职业基础课程中开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等课程;②职业技术课程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安排4~5个专门化方向模块供学生选修,如设置了汽车机修专门化方向、检测技术专门化方向、车身修复技术专门化方向、技术服务与贸易专门化方向等。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是:①部分解决了前述课程体系中先开设有关汽车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等构造部分课程,然后开设汽车维修课程,存在按学科体系划分,致使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②课程采用模块化结构便于实行学分制;③重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但是,该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从总体上来看仍然是基于学科体系的,它是通过先讲无形的符号概念,再在有形的情境中通过实验或实训来完成实践教学过程。根据现代职教理念,坚持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才是回归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基本属性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工学结合

德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1]。高职教育要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意味着应该使学生围绕“学会工作”进行学习,使学生具备完成企业要求的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目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培养质量不够满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职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上岗能力,对企业用人来说往往是“半成品”,必须经过一定培训程序才能达到顶岗要求。因此要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的工作经验,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非常必要。通过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完成一些难度不同的工作任务,以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达到学会“如何工作”的目的。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普遍提出“双证书”要求,即学生毕业时除毕业证书以外还需取得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由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核的要求,一般没有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致使“双证书”的要求并未对学生岗位能力的提升带来实质效果。如果在对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有可能在“工作岗位要求”、“职业资格”和“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与改革,使“工作”与“学习”实现有机结合,是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本质属性[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并研究本专业对应哪些工作岗位或岗位群,由此确定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情况,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基础上,通过能力整合,包括同类项合并等方法,将典型工作任务加以归纳形成能力领域,也称为行动领域;再根据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及递进规律,完成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即课程)的转换;学习领域的课程还要设计多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的设计也要具有典型的工作过程特征。为了探索具有高职特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我院从2008年初开始推进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引领的教学改革工作,先后两批共确定了11个专业和21门课程进行试点,下面以我院“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为例,探讨其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三、工学结合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

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应该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培养适应汽车检测与维修领域的技术、服务、管理、营销等第一线需要,具备汽车维修、汽车检测、汽车养护、汽车销售等综合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市场调研表明该专业毕业生当前的主要职业岗位是: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员、汽车维修业务主管(业务经理)、汽车维修技术主管、汽车保险勘察员、汽车性能检测站技术员等。

2.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制定及特点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的培养方案可按照如下思路设计:课程体系共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识课程,主要含公共基础课;二是专门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三是拓展课程,重点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以外的拓展性能力[3]。其中专门技术课程可以开设“汽车维修客户的接待与生产任务安排”、“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拆装与修复”、“汽车传动系统的检查与修复”、“汽车行驶、转向与制动系统的检查与修复”、“汽车电气系统的检测诊断与修复”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等。该类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与前述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传统的如“汽车发动机构造”和“汽车底盘构造”等学科型课程,一般以陈述性知识为主,教学内容指向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抽象的专业技能,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学习内容不再是那些脱离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点状知识,而是能反映汽车维修工作岗位重要专业能力、具有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

篇(5)

1.1医院组建医学工程科室

我国各级现代化医院,随着大量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现代医疗设备引进医院,如何正确使用,确保仪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能,已成为医院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医院如果没有医学工程师与医护人员的合作,仍只靠了解现工学知识甚少的医生和护士是很难胜任的。很多医院都认识到这点,所以自70年代中期开始,各医院都根据工作需要自发相继成立了医学工程部门,但各医院这个部门的名称很不一致,诸如称医学工程科(部)、医疗器械科、器材科、设备处(科)、维修科(组)等等。

1.2医学工程技术人员

概算在全国各级医院医学工程部门工作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不计仪器设备使用和计算机管理人员)约10万人。其中县级医院为3~10人/所,共约4.5万人,省、市级以上大医院10~40人/所,共约5.5万人。我国目前各级医院的医学工程人员业务水平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医学工程科的工程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30%左右,且知识老化,多为其它专业转过来的,跟不上医学工程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自1978年起到目前全国有21所医科院校为医院培养大专以上医学工程技术人才。每年毕业生约1000余名,但其中到医院医学工程科从事临床医学工程工作的人还不到1/2,而且工作还极不稳定。

1.3医学工程科的工作

我国医学工程科的建设和发展多数还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工作主要围绕医疗仪器设备购置、管理和维修进行医疗服务。还有一些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专门从事医学影像设备和高精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工作。对其它与临床医学工程有关的许多工作都没开展,或无能力或无条件做,工作范围还很局限。实际上现代医院对医学工程科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理应是很高的。一个现代化医院的医疗设备总资产约占全院总固定资产的50~80%,一般三级甲医院的设备总额在1~3亿元以上。国家和医院把如此巨额资产交给医学工程科负责管理,如何管好、用好,使其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医学工程科的基本任务。可见,这个部门的责任重大,它是一个现代化医院提高医疗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减少浪费、进行科学管理的关键部门。遗憾的是,直到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医院的医学工程科在医院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多数医院的医学工程科尚需加速完善,尽快在医院起到应有作用。

1.4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医院的医学工程科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现谈多数医院面临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医学工程科不稳,面临关、停、并、转局面:因医院改革受后勤社会化的冲击,对那些只能管医疗设备购置、维修工作的医学工程科(室),将被医院列为后勤社会化统筹的对象,有的将与电工、水暖工……等后勤维修工种合并,有的采取维修社会化,买维修,面临取消医学工程科。根据我国医院的实际情况,这种作法肯定是错误的,只不过有关领导尚未认识到医学工程部门在医院的重要性,取消它将会给医院带来多么严重的损失,还将推迟我国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进程。②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整体水平偏低:多数不是本专业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只有少数省、市级以上医院开始引进足够数量本专业毕业的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原有工程技术人员主要靠经验维修和购置管理医疗仪器设备,很明显已不能适应医院医学工程科的要求,亟待培训提高。并应通过考核上岗。③在医院工作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亟不稳定:由于医院的有关领导只重视花费巨额资金买医疗仪器设备,使医院硬件上档次,而不同时重视购置、使用和保证医疗仪器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使这些人的专业技术特长得不到发挥,在生活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深感不平衡。所以医院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普遍工作不安心,流动较大。严重地影响着医学工程科工作的开展。④尚无“医学工程师法”:我国很多医学工程学专家和学者都积极呼吁,我国应当制定和公布“医学工程师法”,能将医院的医学工程科定位为医学技术科室,规定医学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培训、考核、上岗的方法和制度,还应对医学工程师的权利、义务和奖惩作出明确规定。这样将有利于稳定医院医学工程技术队伍,发展我国医学工程学科,促进医学现代化发展。据悉卫生部有关部门正着手准备作这项工作,这是很可喜的一件大事。

2临床医学工程科的任务和作用

一个现代化医院的医疗技术工作主要依靠三部分人员,即医生、护士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由他们分工合作,驾驭医院正常运转。现代化医院的医学工程科是定位在院长直接领导下的一个医技部门,是现代化医院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支柱。其主要任务:

2.1负责全院医疗仪器、设备和器材的购置与管理。

2.2负责全院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管理与监测,把好在用医疗仪器设备质量控制关。

2.3负责培训医护和医技人员能正确使用与维护现代医疗仪器设备的技术。

2.4负责对现代大型多功能医疗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工作,使医院购置的仪器设备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到物尽其用。

2.5负责在用医疗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使医院的仪器设备维修工作能及时、方便、省钱。保证常用仪器设备能正常运转,提高完好率和利用率。

2.6负责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报废的技术论证与处理工作。

2.7负责现代化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的设计与技术管理。

2.8与有关医疗科室医护人员合作,共同开发、研究新医疗技术,运用现代医学工程技术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型医院的医学工程科能基本完成上述几项任务,多数医院医学工程科作不到。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除医学本身发展外,将很重要的要依赖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特别是要依赖于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管理技术在医院的合理应用。可以说现在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已成为现代化医院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仪器设备安全、有效的正常使用,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部门。医院领导必须重视医院医学工程部门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出医学工程技术优势为临床医学服务,真正起到支柱作用。

3医学工程人才培养

3.1医学工程师应具备如下条件:

①具有医学和工程学两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②掌握较广的生物医学工程知识,能对医学方面的研究课题提供工程技术手段,能对其可行性作出正确判断。③能适应生物医学工程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了解和掌握最新技术成就。④能在各级医院的医学工程岗位上承担临床工程技术服务工作。⑤具有对医疗经济管理、医疗环境、医疗仪器设备质量和安全性等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能力。

3.2对现有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篇(6)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非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有关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的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包含“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内容,涵盖了电路分析、电机及电气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工科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我学校主要服务于制造大类专业,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及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由于各非电类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要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还要体现出非电各专业的“专业性”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再以一个同样的课程标准应对非电各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专业服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坚持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要求课程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断进行改革与优化,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何更好的开发与实施《电工电子技术》这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何系统地把基础课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电工电子专业有个全面的认识和统一的学习,完成《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平台性”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电工基础理论与非电各专业紧密结合,让枯燥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获得生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都是电工基础课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课程本身的发展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工和电子技术的信息量日渐增加,如脉冲功率技术、新型电源技术等,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与修订,《电工电子技术》的学时数进一步减少,传统《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非电各专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方面来看,《电工电子技术》不是非电类学生的专业课,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与电工电子无关,以后工作生活也不会涉及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再加上传统《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多且比较难,大部分高职学生的物理、数学等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好这门课程即缺少兴趣又缺乏信心,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师方面来看,高职的很多教师缺乏企业经验,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将本科院校里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照搬到高职院校的课堂里。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单一的讲授法,以“一言堂”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进行枯燥的理论推导,这样就使得电学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逐渐形成厌学、怕学的心理。在不多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与要求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缺乏自己动心动手动脑设计实验的环节,这样的学习过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离,达不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效果。

二、“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是我院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面向全院的工科非电各专业授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服务的专业面较广,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由于各个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如果采用一个标准进行授课,会导致《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老师和各系部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经过三年多的对接调研,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本课程内容的要求,形成了电工电子课程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并开发了系列教学载体,以期表征相关专业的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模块化是源自于学科体系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内容,即对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加工,同时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要求,以工作过程中的能力要求对接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序化知识结构。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个模块下分子模块,共有14个子模块,即安全用电,直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三相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等模块,各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4个为必选子模块、10个为选修模块。通过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这些模块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广度的选择,体现“必需、够用”原则;通过对模块中的教学载体的选择完成对教学内容深度的选择,体现“实用”原则,凸显其“专业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础模块和差异化模块见图1。《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可以实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教育,见图1。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对“电”知识的要求以实用为主,趋向于科普化,没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因而选择了电路基础部分的四大基础模块,以及“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与辨别”、“基本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的分析与设计”、“基于触发器构成的计数器分析与设计”4个选修模块。体现了“1+X”,即“基础平台性+差异性”。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以趣味的、日常接触到的计算机用电实例为教学载体,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性和应用性,刻意淡化电工理论的数学推导和计算过程。如此一般,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趣味性、实用性引导学生掌握电的相关技术及其应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结构的“1+X”化,有助于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开放性,从而不断开发带有各非电专业特色的教学载体,使《电工电子技术》具有基础与应用的双重性。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变压器使用与维护”时,除了学习常用的变压器外,还会以汽车上使用的变压器“点火线圈”为教学载体进行教学,力图将电工电子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到汽车维修实践中。“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学科式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开发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特点“先动手、再思辨”的特点,以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学载体为课堂导入,通过完成任务来引导学生在实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设计的出发点是以职业需求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以能力的培养为划分模块的依据,将理论知识进行巧妙加工在教学载体中,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工程素质的养成,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三、“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系统化教学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是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操作技能的领悟与习得,工程素养的学习与内化。因此课程是”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按照职业能力培养、工程素养养成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学习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范式,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论与实践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包含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指的是为了配合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式,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如验证经典的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这样的验证性实验一般需要到实验室完成,由于硬件资源的限制,验证性实验的课时量不可能开设太多。这就与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形成冲突,这也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为有效突破这一瓶颈,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体结构,完成任务,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图2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主张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主构建知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以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通过教学载体,通过完成任务,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学生不仅提高学习兴趣,缩短电工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以“电的认知与安全用电”模块的教学为例,这是本课程的第一个学习模块,学生在高中物理中学习过欧姆定律,能够绘制简单的电路,这是学生已有知识,作为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具有安全用电意识。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试电笔”,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用试电笔测出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判断零线、火线?(2)绘制出用试电笔测量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的电路图。(3)用欧姆定律计算此回路中的电流。学生通过完成上述任务,掌握人体电阻,试电笔氖管电路结构,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安全电流等安全用电常识。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握好新知识的生长点,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再以学习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为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已经掌握了低压电器各元器件的元件识别、电气图形符号认知、简单电气控制原理图识读与绘制知识与技能,是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完成具有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功能的线路设计与装接。根据完成任务的要求和环境等条件,选取适合的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法,例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设计法、小组工作法等,教学资源为任务单、工作单、评价单、技术资料手册、技术网站的网址等。图3验电笔的使用及其电路图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正反转控制线路实物等”,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识读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逻辑起点,温故知新(2)资讯并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资讯(3)确定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案计划与决策(4)实施作业,完成检查并评价实施、检查与评价(5)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知识归纳与内化在上述任务的设计中,体现了完成任务的6个行动基本步骤,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同时根据学生的逻辑起点,找到联系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即通过分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经过资讯,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实物装接图,包括元器件的选择,元器件的布局布线等;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设计方案,确定实施方案;教师在学生的实施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做出示范及引导;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等;最后,教师总结本学习单元,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反思行动的知识并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内化,构建形成新的知识。图4“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任务设计“载体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温故知新;建构新知,拓展延伸”是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本课程的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关键。学生根据课堂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按照要求通过自主或小组讨论确定任务完成方案并实施,得出操作结果,再从实践结果来分析所应用的理论知识。经过学生在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工程素养。

四、以“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为例,看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合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创设激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学情境。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紧扣本模块的重点、难点,从模块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解模块的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具体化,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学习。“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是子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中的学习单元2,学生已经熟知了低压电器以及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能识别、检测各低压电器,能够对电动机的点动-连续控制线路进行连接、排故等。结合学情及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如下图所示。图5“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组织与实施(1)下发工作单,明确初步任务———即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的识读。教师以班级授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分析电气原理图,识别各低压元器件及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2)设计方案并明确工作过程,明确具体任务———即工作流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对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连接过程进行任务分配,确定所需的元器件、工具及其检测方案、线路连接方案和故障检测与排除方案。(3)实施工作,按照所确定的方案进行作业,明确各流程中的具体小任务———即①工具准备和元器件检测;②完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装接;③完成线路检测,故障排除,并进行通电试验。在各阶段,同组成员需团结并分工合作,积极主动动心、动脑、动手,按照电工职业标准进行操作;鉴于学生的竞争心理,学生都会踏实、努力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从旁协助,密切关注各组的完成情况,并对安全用电知识进行普及,确保各组成员有效、安全的完成任务。(4)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即完成实验报告。在此阶段,学生需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呈现,并做简要说明与总结,最后将自己的认识,理解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认识,以及线路检测、排故方面都会有所认知,同时培养了学生勤动手、爱动脑、爱设计的习惯。

五、结束语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并非盲目的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非电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载体的确定以及教学形式的选取上进行了系统化建构与设计,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载体上的“1+X”化,体现出该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与“非电类各专业接口”特征;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做、练‘一体化特色,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通过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授课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龙海燕 龚 雪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作者简介:马 广(1968―),男,浙江永康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管理;何 农(1961-),男,浙江诸暨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育管理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及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19-03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行的是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教师,除要求他们在所从事的学科有一定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

一、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及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机械类行业作为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行业历史悠久,内部子行业众多,产品覆盖范围广泛,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近4万家生产企业中,20%左右的企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面临亏损,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作为支撑,管理规范的企业生产形势较好。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技术工人短缺的调研报告》中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西方发达国家达到40%),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原动力,机械行业的发展,需要观念的更新,更需要技术和人才作为支持。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担负着为机械类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竞争压力,机械专业需要紧扣行业发展脉搏,掌握先进的技术,使就读该专业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实训锻炼掌握生产技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更关键的是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学生,就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在我国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特别是机械专业的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维修、管理、营销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师需要在结合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智力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便能顶岗工作,在岗位上适应期很短或不需要适应期,才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要求,而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没有一支“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行不通的。

二、高职院校机制类专业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局限性

在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还存在诸多负面影响的同时,各高职院校根据地区特色和办学特色,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机制。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师自身的观念

从思想上积极主动地去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作为从事机电专业高职教育的教师,自己应深刻认识本专业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内涵及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坚决从传统的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克服过去存在的某些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并努力探索本专业的发展与拓展之路。

(二)组织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具有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基本要求。各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都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过程中组织教师考取本专业的维修工、电工、操作工资格证书。这虽然强调了“双师”素质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以此为依据作为判断教师是否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做法也值得商榷。

(三)组织教师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

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从企事业单位进人渠道并不十分畅通,教师的来源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由于这部分师资力量都是出校门便进校门,对动手操作和实践训练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均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

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制定了《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有关规定》,要求45周岁以下担任专业课教学及享受“双师”素质奖励待遇的专任教师每年均需参加两个月的社会实践,并对实践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归入专业教师个人参加社会实践档案,作为专业教师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济南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过去几年里把机电专业的部分教师,派往实力较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济南二机床公司、华能济南气动元件公司的技术开发部门参与实践,和公司的技术人员一道,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研制和老产品的技术改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湖南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与益阳滨湖柴油机厂、益阳齿轮厂、上海大众益阳特约维修站、益阳橡胶机械厂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中任聘为技术员、技术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等职,形式可以采用脱产或半脱产,时间一般半年以上,受聘期间教师按企业员工制度接受管理,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教师在岗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

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我们也必须看到,尽管《职业教育法》己出台多时,但愿意与学校联姻的产业组织还不多,且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中没有对企业和有关事业单位的相关要求。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定岗生产实践,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在多数高职院校中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真正通过实际锻炼从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同时由于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造成教师编制紧张,专职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

(四)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很快,高职教育所开设专业是由社会某一岗位需要确定的,其中的一些新专业以前从未开设过,如此学院可能非常缺乏某些专业课教师。为此高职院校普遍从厂矿、企业、研究院所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又强且理论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充满活力的兼职教师队伍,来弥补此种不足。

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由于不能转变传统的用人观念,在引进人才时过分强调学历的重要性,或对于企业人才的引进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导致部分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一线技术人员不能进入高职院校任教,制约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机制类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努力方向

在总结高职院校进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得失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建立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还需摈弃传统的用人观和教学方式,多渠道引进师资、培训师资,根据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培训“双师”素质教师。

(一)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要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薄弱的问题,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根据“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建设一批与职教事业发展需要基本适应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国家级基地为导向,地区培养为补充”的原则来进行布点,从而形成职教师资培训网络。

目前,我国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14所高职院校被确立为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在高职师资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长期举办“职业学校教师进修班”,在数控加工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4个专业领域共培训职业学校教师千余人。培训指导教师把自编的教材、教案、课程计划,还有各种课件等,都无偿提供给学员,不少学员不仅学习了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而且把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带回了本校。

(二)充分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双师”

利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逐步实现教师能够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努力做到高职院校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也出产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主动到科研设计单位兼职和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参加项目设计,从生产实践中为学生寻找综合毕业实践课题。办好教学工厂,形成定型的产品,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如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中心承接了徐州驻军炮架生产任务,由师生利用实习和课余时间完成,既锻炼了教师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还为学校创收40余万元。

(三)补充培养方式,以优带新

作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充,“以老带新、以优带新”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高职院校培养新教师的有效方式,它可以大大缩短新教师对岗位、教育教学常规、过程的熟悉与适应期,同时也促进新、老教师双方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这种模式尤其对有一定理论教学基本功的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加速其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是一条有针对性、效果显著的捷径。

(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因此,高职院校还需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把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硕士作为学校引进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有计划地聘请本地区、本行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让这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五)改善工作环境,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条件

营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的氛围、物质条件和实践机会。应重视实验实训环境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实验室建设、参加用于生产的设计及试验等;重视面向社会、面向专业的资质的获得,重视加强与专业有关的管理、生产部门的联系,取得这些部门的支持,以便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给教师下达与教学有关的生产任务,使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实践,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提供机会和时间;要充实硬件建设,提供必要的教学资金加速现代化教学进程,为教师从事创造性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在开放、富于挑战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06年21期.

[2]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

[3]覃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4]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

篇(8)

随着我国工业3.0时代的到来,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汽车电子控制类课程是中职汽车专业教育的重点课程,也是教学的难点。信息技术和材料科学推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汽车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不同性能的汽车其电子控制技术各不相同。为了让中职教学的内容与时展相适应,必须要对汽车电子控制类课程教学进行动态改革,经过大量的实践来总结出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

1、中职汽车电子控制类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1.1专业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

汽车电子控制类课程的主要特征是专业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由于大众对汽车性能和品质的不断追求,汽车行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材料以及高级的制造技术来不断优化汽车的制造品质。与汽车的不断更新换代相伴的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升级更新,所以中职汽车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专业技术性人才。

1.2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非常明显

职业技校的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而汽车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学生吃透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具备较高的悟性和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汽车制造和汽车维修行业中适应期升级更新频繁的特点。汽车电子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变化,为了做到教学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实践,需要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对该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研究。

2、中职汽车电子控制类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工科类学校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通过案例来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了学习,还无形中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对应的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当中。教学实践表明,在职业技术学校倡导的工学结合模式下,案例教学法有明显的优势。应用案例教学法,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基本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在企业学习能够很快的上手,有利于其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在企业进行技术观摩的过程中,也能够根据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来对汽车制造或者汽车维修的过程进行审视,将各个技术工作环节与理论向联系,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发现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反思和与工人师傅交流来解决问题。此外,案例教学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具体的实践学习中,学生会将实践与案例内容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教学和实践的差异,进而更好地了解汽车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将实践中观察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汽车类电子控制课程的案例制作上可以进行实施改进,从而与时展同步,可谓教学相长。

2.2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针对九零后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体现了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互动中,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可以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学生自发性学习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进而让学生养成不断探索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2016年,两会着重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是对现有技术的升级和改进,绝对不是凭空而造的创新。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活动,其具备创新的基础条件。互动式教学法可以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进行正向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最终有利于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互动式教学法的实现,需要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要适合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法虽好,但是并非适用于所有课堂。对于概念性和识记性的教学内容不宜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而对于技术综合讨论类的教学内容适用于互动式教学方式。互动的目的在于思想交流和碰撞,对于概念性知识没有讨论的空间,对于技术性问题可以发散思维,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第二,教师要把握教学的节奏。互动式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比较多,学生的思路也非常广,还有一些重在参与的捣蛋性调皮孩子,所以教师要对互动课堂的教学节奏进行掌控。当学生的讨论话题超出了汽车电子控制类内容,教师要将话题及时拉回课堂,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第三,将互动式教学迁移到课堂之外。工科类的技术知识比较复杂,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升级换代比较快,学生的见识和知识结构也不尽相同。由于课时有限,有时未能讨论尽兴就下课了。教师可以组建QQ群和微信群或者校内论坛在课下继续课上未完的话题。实践结果表明,互动式教学法在汽车电子控制类教学课程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课堂氛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有利于学生当堂课消化掉所学习的内容。此外,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让教师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课外视野拓展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状况。这样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最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技术类专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项目教学法是将汽车电子控制类的教学内容融合到工作项目当中,让学生通过做项目的方式来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融合,从而有利于学生查缺补漏,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此外,项目教学法也可以作为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测方法。如果学生对阶段性专业知识掌握的非常好,项目完成的质量也会很高;反之,项目完成的质量无法达到预期。在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往往将任务称之为项目,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即为项目型教学模式。例如,在《发电地的电控控制》这个教学内容学习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发电机电控部件解析或者修理的项目。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完成指定项目的分析、实施和总结工作。项目型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但该教学模式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有些项目在规定学时内难以完成。教学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对于汽车电子控制类课程非常适用。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首先引起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重视,学生在接受项目的时候有一种职业体验的感受,就业是其毕业即将面对的问题,模拟工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深受学生喜爱。此外,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细致的反思,有利于学生在做成项目后产生很强的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其后续课程的自主学习和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研究。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为宗旨的教育机构,汽车电子控制类课程具有实用性强和操作性强的特点。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发现,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对技术的应用流程有整体性的认识,有利于理论应用于实践;应用互动式教学法,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效的指导,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应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可以感受在工作中的具体技术难度,明确需要的具体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通过项目来对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从而有效地查缺补漏,进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控制类的教学工作者,要加强对案例的分析,强化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当中,从而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旭波.汽车电子控制与零部件检测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2).

篇(9)

中图分类号 S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33-02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越来越开始重视专业技术课程的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越来越看重个人的技能,对学历的要求已不如往年那样高,具有过硬的个人技能、优秀的个人素质的人才是发展现代社会亟需的[1]。因此,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要随之改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能够掌握机械画图、农业机械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基本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从事农机的操作、维修和售后等方面的工作。

1 课程体系

1.1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分析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该专业学生从事相应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即应具备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及适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熟练的农机操作与维修等专业能力;具备协调沟通和独立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具备辩证思维、系统思考的方法能力;具备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职业素质[1]。具体的岗位能力分析,以农机使用与维修岗位为例见表1所示。

1.2 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

在充分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岗位能力细分到相应课程,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由文化课、专业课、拓展课三大模块组成,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项目课程、综合实践3种类型[2]。该专业具体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如表2所示。

专业基础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目标分别对应识图绘图(AUTOCAD)技能、农业机械使用、维护、检修、管理、车、钳工技能、维修电工等技能。此种从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工作岗位需求出发,将岗位技能融于课程教学所设置的新型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课程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新型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非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

实践证明,通过构建新型的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机专业毕业生不仅掌握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技能的同时还掌握农业机械应用管理、销售等基本常识,能满足农业机械使用、维护、生产管理等岗位的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筹码,使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更接近。

2 课程改革

在充分进行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当前工作岗位及具体的职业环境的需要,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注重专业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改革,在核心专业课程的实施上打破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形式,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争取更好地实现课程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2.1 实施项目式教学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以任务完成为核心采用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指在打破原有学科课程界限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技能以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由他们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的完成程序,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完成任务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成形式。在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传统教学主要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项目式教学中以任务完成为核心知识与技能间的放射性的演绎关系。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帮助,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能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例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轴类零件工艺规程的编写学习中,以典型零件小轴,通过识读(熟悉制定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方法)—剖析(能够对已制定好的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指出错误)—模仿(能够模仿零件工艺规程的编制)—改进(能够对工艺规程进行完善)—设计(能够独立完成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的流程“边讲边练”,把学和用有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了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而且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而且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把知识和企业中的工艺岗位结合起来,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

2.2 积极实施课程综合化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改革的原则:“实际、实用、实践”,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相渗透、相交融。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农机行业界面的破裂以及行业互相渗透与综合。从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看,几乎覆盖了车辆、农机、机械专业的多门基础课。这些传统的机械类基础课程有近10门,因此必须精简课程的门类,把一些相关的课程有机地综合[3]。

如机械技术基础这门课就是把传统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动等5门基础学科综合而形成的。电工技术是将原来的电工类专业的电工基础、电机与变压器、安全用电等学科综合合并而成的。

2.3 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根据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该专业学生实践课时超过整个培养计划总学时的1/2,实践教学在核心专业课程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在部分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还与考证相结合。

教学中,还鼓励教师将课堂引到车间、工厂,积极引导教师将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倡导职业教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让学生真正能多动手,多实践,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在教学中多总结,多吸收,多实践,逐步摸索出符合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方法和理论。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逐项分解到实践性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并明确每一环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探索专业课程周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对于系统性、连续性很强的内容,用整周的时间学习一门课或一部分内容。学生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进行技能训练,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2.4 模拟企业环境

由于学生毕业后要面向社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校内模拟企业环境,建立企业类似的生产、加工生产线,让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等,使其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工作[4]。在发动机实训室里,完全按照企业模式的站、工位等进行发动机拆卸、装配、检测与运行调试的实践教学,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实训室,接受企业式的管理,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提前进入状态。

2.5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与行业职业资格考试接轨

考试方式要随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而改变,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之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吻合。一方面改变以往的只由期末考试分数为主导的考核方式,变成实践考核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各占50%,其中实践考核成绩由平时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按照一定的比例形成。这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也要求认真参与实践实训,积极动手,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建立专业课程的考试题库,考试命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改变以往考试命题的随意性、侥幸性;最后课程考试的难易程度、考试标准参照行业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进行[2,4]。

3 结语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该校办学历史悠久,有深厚的办学底蕴。在办学过程中紧跟着时代的思路,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正确的把握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在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中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和新成果。然而在专业取得有效成果的同时,在如何建立课程改革的规范性、如何通过加大科研力度深入课程改革等问题上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5-7]。

参考文献

[1] 吴玉娟,刘永华,孙昌权.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1(12):180-182.

[2] 刘永华,孔德志,王石莉,等.高职高专《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08,24(6):142-143.

[3] 吴秋芹,张如萍.高职《电气控制与PLC》改革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5):77-78.

[4] 袁清萍.高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铜陵学院学报,2008,7(5):118-119.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86-03

PLC电气控制课程实训教学要求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编程方法,并能使用PLC完成一些简单的传统继电器控制项目;以其中的一个小项目“PLC控制电动机正反转”为例,说明整个设计、施工工作过程的步骤,以及所要提交的技术文件有哪些,让学生在学校就开始锻炼专业工作技能。鉴于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许多技术文件,因此,在PLC电气控制课程实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学习阅读及撰写技术文件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实训项目的工作步骤,加深对实训课程内容的认识,提升学生专业技术工作技能,为今后的专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电动机控制要求说明”技术文件

要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第一步,就要掌握任务的控制要求,对工作任务的生产工艺、控制过程的要求必须掌握,因此,第一个技术文件就是“电动机正反转控制要求说明书”。控制要求用来说明工作任务的目的、方式及实现的过程,说明项目的工作原理,包括基本的操作方法,以及必要的保护措施、实现控制功能的方法;它是后续设计、安装、维护、维修工作的重要技术文件;在撰写或分析工作任务控制要求时,要对工作任务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可以通过与设备的生产者、使用者沟通,掌握整个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基本控制要求、安全保o措施的实施方法;也要充分了解操作者操作设备的流程和习惯,为设备提供方便的操作方式,还要考虑日后设备的运行维护。“实训任务控制要求”文件在高职学生实训时多为教师已经编写好给学生的;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互相出任务。下面为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要求说明:

电器元件作用规定:SB2、SB3分别为电动机正转、反转起动按钮,SB1为停止按钮,FR为热继电器,KM1、KM2分别为电动机正转、反转接触器;FU1为电动机短路保护熔断器,FU2为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短路保护熔断器,FU3为PLC输出端短路保护熔断器,接触器线圈电压为~220V。

工作原理说明:按下SB2,KM1接触器线圈得电并自锁,其常开主触点接通,电动机正转运行;按下SB1,KM1线圈断电,主触点断开,电动机断电停止运行。按下SB3,KM2接触器线圈得电并自锁,其常开主触点接通,电动机反转运行;按下SB1,KM2线圈断电,主触点断开,电动机断电停止运行。FU1为主电路短路保护的元件,FU2为PLC的短路保护元件,FU3为PLC输出端的短路保护元件;FR热继电器作为电动机过载保护元件,当电动机出现过载时,FR常闭触点断开,切断电动机控制电路,使电动机断电停止运行;为确保两个方向接触器不能同时工作,在设计PLC程序时,必须考虑两个输出点的互锁问题,在PLC外部的接触器线圈控制电路也要采用接触器常闭触点互锁。

二、“PLC控制地址分配表”技术文件

根据工作任务的控制要求,确定需要控制的执行器件(由PLC输出点控制的元件),同时根据方便操作及电路保护的要求,确定控制电路的各种指令或保护元件(给PLC发出动作指令的输入点控制元件);设计PLC地址分配表,用以说明PLC的I/O地址与哪些元件连接,以及这些元件的功能及作用(实际工程项目中,还要根据这些指令元件及执行元件的种类、数量的多少,决定PLC 输入/输出点中数字量、模拟量需要多少个点 ,为选择PLC的类型提供依据)。同时,还要考虑操作方式的不同,是否采用多地控制的方式、急停按钮的联接方式不同,等等,都会影响PLC输入、输出点数的多少;因此,第二个技术文件就是“PLC的地址分配表”。通过编写“PLC地址分配表”,可以让学生掌握哪些元件应该接输入端,哪些元件应该接输出端;表1为地址分配表。

三、“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电气原理图”技术文件

设计好PLC输入/输出地址分配表,根据控制要求完成下一个文件:“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电气原理图”,电气原理图是用来表示电路各电气元器件中导电部件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的图纸,并不以元件的实际外形来描述;它是电气设备最重要的技术图纸,也是其他电气系统图的依据;绘制电气原理图的文字符号及图形符号必须采用最新国家标准,图纸的布局应遵循主电路在左边或上面,控制电路及辅助电路在右边或下面;所有触点均以未通电或未受压的状态来画;输入信号元件采用常开或常闭触点,可根据工作需要设计,起动按钮多采用常开触点,而急停按钮、限位开关等安全保护元件,不应采用常开触点,而应采用常闭触点形式,当出现问题时可快速断开电路;如果为了减少输入点,可以将安全保护的常闭信号输入点串联;对于不能同时工作的接触器,在程序中要采用互锁设计,在接触器硬件连接时也要采用互锁,起到双重保险的作用。图1为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电气原理图。

学生通过设计或绘制电气控制原理图,能够掌握PLC控制电路的接线方式,如PLC的工作电源是交流220V;输入接口电路的类型,是直流输入型还是交流输入型;输入端电源的接线,是漏型还是源型;以及输出接口电路的类型,是晶体管或晶闸管类型,还是继电器类型,带交流负载还是直流负载;输出端子的分组接线方式,PLC输出点的带负载能力等知识,都在设计或绘制PLC控制电气原理图的过程中得到掌握或巩固,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设计能力得到提高。

四、“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程序”技术文件

设计好电气原理图,根据控制任务要求,以及I/O地址分配表的设置,设计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程序;可以是梯形图程序,也可以是语句表程序,但梯形图程序比较直观易懂,因此多采用梯形图程序,通过定义符号表,可以使用绝对地址或符号地址编程,在设计PLC程序时根据个人的设计习惯,可用基本指令设计,也可使用功能指令设计,当工程项目比较大时,程序比较长,应采用子程序的方式设计程序,以减少程序运行时间;指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设计程序,以锻炼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设计好程序并下载到PLC中进行调试,以满足控制要求。图2为以基本指令、绝对地址编程的电动机正反转控制PLC程序。

五、“电器元件清单”技术文件

前面四个文件是电动机正反转PLC控制最基本的技术文件;对于实际的工程项目,还要进行设备及电气元器件的安装接线,因此,还需要有后续的技术文件。首先,要根据电动机的容量选择电器元件的型类、型号、规格及数量,如断路器、接触器、熔断器、热继电器等元件型号,以及导线的大小,根据输入、输出信号点的种类及选择PLC的型号,并列出元件清单,以便采购及安装。在选择元件型号时,除了必须满足容量的要求外,还应根据安装方式、操作方便、便于S修、经济效益最佳化的理念选择电器元件,这就是第五个技术文件“电器元件清单”。要完成这个文件,学生必须掌握各种元件的选型要求及方法,选择合适的保护元件,才能对电动机或控制电路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元件的选型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企业电气设计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高职学生实训时可根据专业的不同或实训时间的不同,选择性完成这个文件。表2为元件清单示例。

六、“电器元件布置图”技术文件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需要将电器元件安装在电气控制柜中,并进行电气连线;如何布置、安装电器元件;因此需要有指导安装电气控制柜、控制按钮站等的技术文件,也就是第六个技术文件“电器元件布置图”。电气元件布置图的绘制应遵循:操作元件安装位置便于操作,笨重元件放在下方;发热元件应放在电控柜的上方,并且有良好通风。图3为电器元件布置图示例。

七、“电气安装接线图”技术文件

各个电器元件安装完毕后,要对电柜外电器元件的安装位置、接线点进行描述,为设备的安装人员及维修人员提供技术资料,这就是电气安装接线图,用以说明各个电气元件的实际位置,各种管线的大小、线路的走向等信息。各种电器元件可用圆圈或方框来表示,元件中需要接线的端子必须标注出来,并标明所要连接的线号,图中各电器元件符号要与电气原理图中相应的电器元件符号一致,并符合国家标准。图4为电气安装接线图示例。

电气原理图、电器元件布置图、电气安装接线图是电气控制设备必有的技术图纸,强电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阅读这些技术文件的方法,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本实训项目基本的技术文件有七个:电气系统控制要求说明书、PLC控制地址分配表、电气原理图、PLC控制程序、电器元件清单、电器元件布置图、电气安装接线图。在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实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专业或实训时间的不同,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技术文件。电气原理图、电器元件布置图及电气安装接线图这三张图纸,可以要求学生用电脑绘图软件完成,也可以用手绘的方式完成,用电脑的方式就有可能会有一些学生直接拷贝,没有认真完成任务,而手绘的方式就可以大大降低这种现象。完成这些技术文件,将会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由于项目的不同,技术文件的格式及数量也会有所不同,大家可以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许.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篇(11)

为了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0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5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6的子课题5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6项目。以高等学校为样本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以期从中找出影响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时参考。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从70年代末重新起步以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在80年代,多所高校购置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建立了校内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编制了1000多部(集)电视教材,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有的甚至成为学校可有可无的部门。为此,我们选取了9所不同性质、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院校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内蒙古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现状

1.机构设置

在我们所调查的9所高校中,8所建立了固定的电教机构。其中属于处级建制的有5所、科级建制的3所,科级单位隶属于教务部门管理。电教机构名称为/教育技术中心0的1所、/电化教育中心0的4所、/电化教育科0的1所、/电教教研室0的1所、/远程教育中心0的1所。电教内部机构的设置因校而异,其中包含了网络管理职能的有3所院校。已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有3所。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1所、专科层次的2所。在3所院校中有2所采取系、中心合一体制,另一所院校专业和中心分别设立。

2.人员结构

(1)电教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

在9所高校中,电教工作人员共101名(实际104人。因其中有3人为非固定人员,不计算在实际工作人员总数内)。其中男性64人、女性37人;汉族68人、蒙古族29人、其他少数民族4人(达斡尔族1人、满族3人),汉族与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比例基本为2:1。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35岁以下的43人,占总人数的42.6%;35岁至45岁的45人,占总人数的44.5%;45岁至55岁的13人,占总人数的12.9%,比例基本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几年内新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将会陆续充实到电教工作岗位上,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将会逐步形成稳定的梯形结构。从事电化教育工作的时间在5年以内的39人,占总人数的38.6%;5年至10年的14人,占总人数的13.9%;10年至15年的22人,占总人数的21.8%;15年至20年的16人,占总人数的15.8%;20年以上的10人,占总人数的9.9%。其中,新参加电化教育工作的人员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多为近几年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年纪轻,身体好,思维活跃,掌握专业知识,几年后必将会成为电化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如表1所示。

(2)电教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

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的学历大致如下:研究生毕业5人,占总人数的4.9%;本科毕业53人,占总人数的52.5%;专科毕业35人,占总人数的34.7%;高中、中专毕业8人,占总人数的7.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生层次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小,而且集中在1所高校内。如果要使电化教育工作实现从单纯服务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化,研究生学历应至少占到总人数的20%以上。电教工作人员中毕业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者24人,占总人数的23.8%;计算机类专业2人,占总人数的1.95%;教育类专业3人,占总人数的2.95%;理科(主要为物理、电子技术等)35人,占总人数的34.7%;文科17人,占总人数的16.8%;其他20人,占总人数的19.8%。从上述所学专业可以看出,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小,不利于电化教育工作今后的发展。另外,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毕业生亦应增加,以改善电教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在电教工作人员中,干部(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编制54人,占总人数的53.5%;教师编制36人,占总人数的35.6%;工人编制11人,占总人数的10.9%。为了适应高校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教师编制应逐步加大,相应减少行政和非专业人员比例。电教工作人员中已获得高级职称者10人,占总人数的9.9%;中级职称42人,占总人数的41.6%;初级职称36人,占总人数35.6%;其他13人,占总人数的12.9%,职称结构基本合理。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如表2所示。

3.设备、设施

在9所高校中,主要的电教设备还是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最早的是70年代末装备的,最迟的是90年代中期购买的,基本属于业务级档次。有3所院校配备了非线性编辑系统,但没有配备数字摄像机。设备配套不够齐全,数字化进程缓慢。语言实验室和普通计算机教室每所院校至少配备了一间,只是配置档次和数量不同。只有4所院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都属于示教类型结构。有3所院校建立了校园网。但就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只限于管理信息,还没有真正开展网络教学、网上备课和网上学习。

4.开展工作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开展电化教育工作较好的、一般的和基本未开展工作的院校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从开展电化教育工作的院校来看,多数仍旧处于单纯服务型,开展教学研究和自主开发的项目很少。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落后

在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电化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80年代水平,认为电化教育就是对教学媒体的运用。表现在工作中,仍然是/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0三部曲。现在,片子也不拍了,机子修不了也不修了,只剩下放带子和开门、锁门。由于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和相关措施的推动,无法深入教学和促进教学改革。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电教工作人员缺乏热情,处处被动;加上原有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当前的需求,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与开发、网络教学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使电化教育游离在教育信息化之外,造成了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地位岌岌可危。

2.机构重复设置,造成力量分散

在9所高校中,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有: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等,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及各种资源的浪费,导致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

3.经费缺乏

各高校电教经费普遍紧缺。在9所高校中,年平均业务经费最高不到2万元,甚至有的学校连几千元也保证不了。因而造成设备维护不到位,更谈不上更新;软件无法购买,更无法开发;就连正常的教学服务工作也不能保证,使电教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4.文化背景差异

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媒体和课件的开发,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翻译或移植就可以解决的,它必须通过二次开发才能够完成。另外,还有技术上的困难。比如蒙古文是竖写的文字,在幻灯、投影教材以及录像教材中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计算机中进行信息处理则有很多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包括蒙古文在内的多文种同屏显示和传输,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民族教育现代化则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改进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对策

1.学习理论,提高认识

电教工作人员应充分理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相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0的含义,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领域和范畴以及它的理论基础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理解/电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0这一论断,从而做好电教工作。同时,要提高各级领导和电教工作人员教育现代化的意识,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0,/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和支持,教育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0

2.健全机构

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把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如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多媒体中心等逐步统一起来,组成/教育技术中心0,负责全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实施。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应是对于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准备、开发、利用、管理和对学习过程(当前主要是教学过程)的支持、促进以及技术保障等。为此,在教育技术中心内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

(1)学习资源部。负责有关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搜集、开发、利用、组织和管理。

(2)教学研究部。开展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负责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对教学过程给以支持、促进;负责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支持。

(3)网络管理部。负责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维护和功能开发。

(4)教学服务部。负责全校实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场所的建设、管理、技术保障和设备维修等。

(5)办公室。对外做为中心的联络窗口,上传下达;对内协调各部门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6)有线电视台。已建立有线电视台的院校现阶段可以保留该部门,负责正常的采编、制作、播出等工作。随着网络的发展,有线电视可并入校园网而实现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换。

3.建立高素质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队伍

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工作的成败。要发展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接收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新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是彻底改进、提高教育技术队伍素质的根本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专业化、高素质的教育技术队伍。对原有电教工作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队伍素质的必要措施。从历史上看,原有高校电教工作人员普遍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校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他们急需在教育技术理论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得到提高,以适应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教学改革也不可能深入进行。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应放在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使他们能够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进行备课、讲课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建立一支有广大教师参加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是做好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保证。按照原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的精神,高校教育技术专职人员编制以在校学生总数的5j至10j之间为宜。

4.增加经费投入

根据科学测算,一个部门要发挥最佳效益,硬件投资、软件投资和潜件(包括人员培训和管理)投资之比应为1B1B1。从被调查的9所高校来看,其比例大多数在1B0.2B0.1以下,与科学合理的投资比例相差甚远。高校应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硬件设备投资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划拨专款解决;对于软件和潜件建设投资应制定年度计划,按时划拨。原国家教委相关文件中曾明确规定,电化教育业务经费(不包括设备投资)年平均额度应达到学校总预算的5j至10j,是有远见的。

5.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