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经济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7:59: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经济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经济论文

篇(1)

2结果分析

2.1农业经济效率的总体特征

分别计算2002年和2012年淮海经济区各地市农业经济的各项效率指标.从两个时期农业经济效率总体测度结果看,淮海经济区农业综合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呈下降趋势,2002年和2012年分别仅达到效率最优情况下的76.2%和73.6%;农业纯技术效率水平也偏低,但呈上升趋势;农业规模效率水平较高,但呈下降趋势,表明总体农业规模效率的下降制约了地区农业综合效率的提高.从变异系数(C)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研究区效率指数相对差异不断增大.同时,相同时期区域综合效率变异系数均较大,规模效率变异系数均小于纯技术效率变异系数,表明纯技术效率是影响各地市农业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

2.2农业经济效率的分异分析

2.2.14个片区农业经济效率分异特征根据所属省份不同,淮海经济区可分为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个片区.受各省农业政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内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其各自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差异程度也各不相同,见表2.各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差异较大,且差距逐渐拉大.从时间序列上看(表2),苏北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大于鲁南,鲁南大于豫东,皖北最低的格局特征未变.从相对差异看(表2),2002年鲁南和皖北是效率变异系数高值区,苏北的变异系数最低;2012年鲁南和豫东变异系数率的下降,而皖北农业综合效率的下降则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下降导致的.

2.2.2各地市农业经济效率分异特征分别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市的2002年和2012年的农业经济效率指数进行分解测算,并运用专题地图进行空间可视化.

1)农业综合效率.2002年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达到DEA效率最优水平的地市为莱芜、日照和盐城;2012年达到DEA效率最优水平的地市为莱芜和盐城.同时,从2002年到2012年,淮海经济区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较高(>80%)的地市数有所增加,但低效率(<60%)的地市数也在增加,地区农业投入产出效率10年内呈下降状态,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从综合效率的地区分布看,2002年农业综合效率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在鲁南北部、苏北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均地处淮海经济区边缘地区,成“半圆”型分布,形成了莱芜、日照和盐城沿海的高效率分布带,而淮海经济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农业综合效率较低,且效率水平大致相当;2012年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分异较为明显,苏北和鲁南高效率地市数增加,且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并呈现出“哑铃”状分布的格局.

2)农业纯技术效率.2002年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地市为莱芜、日照和盐城;2012年达到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地市有所增加,分别为盐城、济宁、泰安和莱芜.较之2002年,2012年纯技术效率有所下降的地市仅8个,且效率下降幅度较小.从地区分布看,农业纯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与农业综合效率的分布大体一致.2002年农业纯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在苏北和鲁南,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地区由于受到长三角地区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较快,农业科技人才储备较丰富,农业技术水平较高;莱芜和泰安等鲁南地区北部受到胶州半岛经济圈的科技辐射,农业纯技术效率较高.到2012年,农业纯技术效率高的地区在苏北、鲁南地区扩展较多,而皖北、豫东地区的农业纯技术效率普遍较低,从而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差异格局.

3)农业规模效率.2002年达到规模最优的地市有莱芜、日照和盐城,而规模效率低于0.940的仅有济宁,整体水平较高,有14个地市的规模效率是递增的;2012年规模最优的地市有莱芜和盐城,规模效率低于0.940的地市增加到11个,有17个城市的规模效率是递减的.虽然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效率水平依然较高,但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区域内普遍存在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和生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率的提高.从地区分布看,2002年农业规模效率除淮海经济区中部的徐州、枣庄、济宁、淮北和蚌埠等地市外,其他地区的普遍较高,形成了四周高、中间低的“凹陷”型分布格局;2012年各地市农业规模效率差异变大,效率较高的地市零星分布在淮海经济区的边缘地带,低效率的区域范围急剧扩大,规模效率整体水平下降明显.

2.3农业经济效率的问题

针对淮海经济区农业综合效率现状,基于2012年的各地市指标,通过DEA-BCC模型计算出非DEA有效决策单元(地市)的农业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情况.不难发现,不同地市相同投入与产出的无效指标差异显著,如连云港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投入冗余比例仅占3.7%,而菏泽则高达74.1%;同一地市不同投入产出的无效指标差异也较大,如徐州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投入冗余比例仅有4.4%,而化肥施用量冗余比例则有35.5%.此外,各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未出现产出不足的现象,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产出不足较为明显,特别是阜阳农民人均纯收入产出不足高达81.9%,说明各市农业总体产出水平较高,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相对于投入来讲远没有达到最优回报.总体看来,淮海经济区各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基础要素投入冗余较多,要素投入结构和规模不合理,导致产出严重不足,效率低下.因此,根据模型数据结果,各市可以整,合理规划要素投入,减少投入冗余,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率,优化要素投入的规模结构,逐步提高淮海经济区的农业经济效率.

篇(2)

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3.基于面板VAR模型的新疆农业用水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研究

4.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研究

5.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

6.南疆区域经济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7.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

8.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

9.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10.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11.石羊河流域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12.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实证研究

13.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

14.美国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5.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16.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

17.申明铺遗址战国至两汉先民食物结构和农业经济的转变

18.深化农村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2014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综述

19.基于景观指数的耕地细碎化与农业经济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20.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贡献率实证分析

21.渭河下游历史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减灾措施研究

22.异质性人力资本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

23.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中部省份的实证分析

24.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25.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2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

27.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28.农业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9.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30.陕西省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31.湖南省农业经济与水环境污染关系的动态分析

32.四川省农业经济增长结构变动分析

33.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射洪县农业经济效率研究

34.我国农业信贷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基于1978—2007年31个省份的Panel Data分析

3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36.农业大省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关系的研究——以湖南为例

37.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农村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

38.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经济增长

39.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与农业经济增长——中国经验证据实证

40.农业信息化: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41.我国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研究

42.地方财政农业支出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43.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

44.水土匹配、空间效应及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003-2013的经验分析

45.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效应

4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

47.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的证据

48.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基于种植业科研机构的视角

49.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

50.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51.新农业经济发展构想

52.基于碳循环的农业净碳排与农业经济的脱钩分析

53.我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蔬菜产业的检验和分析

54.甘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

55.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6.财政支农对江西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57.地理标志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58.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59.农业科技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60.低碳农业经济: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61.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62.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

6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动态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

64.省际农业资本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

65.河南粮食总产及农业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分析

66.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

67.基于熵权的TOPSIS法对福建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68.30年来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计量关系分析

69.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1995-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70.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山东为例

71.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72.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对外贸易?

73.财政支农支出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74.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经济合作研究

75.南疆地区农业结构变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76.中国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77.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面板VAR的实证分析

78.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作用程度的分析

79.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80.农产品供求视角下农业经济和政策前沿问题研究

81.福建省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前景展望

82.区域农业经济气象敏感性和气象经济效益

83.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机制分析

84.山东农业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研究

85.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86.新疆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生产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87.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东部地区为例

88.国外农业经济转型研究

89.气象条件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计量经济分析

90.基于ESDA的北京市乡镇农业经济空间特性分析

91.基于GIS的农业经济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2.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

93.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分省数据的经验分析

94.财政分权、农业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

95.2009~2012年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96.农业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以山西为例

97.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篇(3)

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农业生产效益较低,污染情况较为严重,想要使有限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就一定要保持经济发展,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要依照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根据不断推动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节能、节水等具体措施,促使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完善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效率。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发展方式,是有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形式,通过这项循环机制,就能够有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低消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资源短缺以及环境退化的现状。

(二)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在低碳经济时代,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利用我国农业生产资源,不断提升其生产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且能够突破国际贸易壁垒,促使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生态农业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环境,促使农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依照我国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对农业资源进行评价与设计,在其中选择较为合适的农业生产模式,按照保护环境、合理开发的原则,积极、有效、有秩序的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对于一些违规不合理的农业开发行为,要坚决抵制。在农业生产中,一定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积极生产无公害的绿色产品。

(三)加大科技投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力量进行。想要有效发挥先进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就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不断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加大政策性支持;其次,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宣传与引导作用,提升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提升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了解,并且建立完善的合同化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民的科学引导;最后,建立农业信息站,加强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做好相应的调研工作,向农民及时一些有效的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低碳经济时代,人们生活质量普遍较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更加倾向于去乡村环境体验生活,观光旅游农业由此而生。观光旅游的概念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基础环境之上的,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还能够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体验的机会。观光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生产形式,它是将农业与旅游行业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能够有效体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能够为市民提供自然休闲环境,有效满足人们亲临自然环境、回归田园生活的需求,重视人的体验感受,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的有效形式。积极发展这种形式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增加农民的生活收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篇(4)

低碳经济时代下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说就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积极生产绿色环保农业产品。坚决制止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积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积极发展良性的农业种植方式,实现农产品的附加效益。

2发展有机农业经济

所谓有机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自然发展规律等,在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而是积极使用有机物质,实现自我循环,运用天然植物性的农药和杀虫剂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等措施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且建立农作物的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人畜粪便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有机农业经济能够将农业生产发展归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中去,因此属于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且能够降低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机农业通过使用人畜粪便以及生态系统自我循环的方式,还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有利于实现绿色环保型农业产品。积极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和贫瘠化的问题。有机农业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劳动收入,且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农产品的要求,能够促进农产品的出口,进而也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应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化科技技术。通过培训农民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广泛使用,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及时了解市场上关于农产品的信息,降低农民盲目跟种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4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

农业经济不仅仅具备了食品保障的功能,还应该具备原料供给、生态保护以及观光休闲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生活压力日趋增加,城市居民更加趋向于走向自然、回归田园旅游、放松生活压力、增进朋友感情的的生活方式。因此,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还应该积极推进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能够拉近城乡居民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还能够积极培养城市儿童尊重农业生产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都市休闲农业还能够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5)

2南城县农业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

2.1南城县农业的地位

南城县是农业大县。南城县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生态示范县、农村能源建设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重点县,全省第一个“吨粮田”县,江西省果业十强县之一。现有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27家市龙头企业。应该说,南城县农业在省内还是有一定的位置。

2.2南城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短缺。

农业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面积大、资金少,仅靠财政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农田、林网、路、渠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较慢,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格局仍未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等融资比较困难,资金不足仍是南城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2.2.2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主导产业地位不够突出,缺少产业支撑,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较大空间。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农产品加工能力不配套,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农业品牌化经营滞后,特色农业优势不明显,叫得响的产品不多“,南丰蜜桔”只是南丰县的品牌“,南城淮山”和“麻姑鲜枣”还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农产品精品少、档次低、品质差,市场培育后劲不足。四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现代特色优势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2.2.3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能力不强。

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由于从事第一产业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大、比较利益低,许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力逐步脱离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而且农业劳动人口流失的速度随着城镇化发展在加快。农业技术服务意识不高,加上近年来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功能削弱,导致农民技术培训组织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2.2.4土地流转防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30多年前,在土地上的改革带来了中国农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了劳动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是,过于分散的土地耕作模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不适合现代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规模效益和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技术经济得不到运用和推广。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又诱导农业劳动力向工厂、城市和第三产业转移。新一代的农民是一个断层,1970年以后出生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是最后一棒,80后、90后已经不是中国农业的主力军。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人可能要重新界定其身份了,新一代农民会出现在成功人士、大学生、企业家和创业者中间。但是,新一代农业是需要土地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的前提下。

3现代农业的发展

3.1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要重点发展

水稻、蜜桔、鲜枣、水产、蛋鸡等是南城县优势农产品。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生产后,能够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是实现十八提出的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3.2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要协同发展

南城县生态环境优越,土地类型多样,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重点应发展山区立体生态农业,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森林和旅游资源、合理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形成独特的山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优势和山区旅游优势,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和旅游市场。改善农业结构,大力推广“山区立体农业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猪———沼———果、茶”等生态农业模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旅游资源优势。应以名特稀优农产品为主体,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改造坡地为中心,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麻姑鲜枣、蜜桔、麻姑茶菜等特色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生态效益和农民收入。

3.3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要创新发展

与传统的生产农业比较,旅游农业是具有多功能农业的特点,不断拓展农业内涵,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农事教育、生产体验和“农家乐”旅游等第三产业,使都市农业成为生产、教育和旅游相结合的现代产业。

4对策建议

4.1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不是身份的象征,更应该是职业的定位。培育新型农民不是简单的技术灌输,要着力开发新一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后继人才。要着力进行农民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建设。要外请农技专家,内靠本地农民“土教授”,利用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尽快使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篇(6)

1.1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这一优势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以北方平原地区为例,由于地势平坦,北方农业一般都采用大面积的机械化种植,在播种、生长期都需要进行实时检测和数据分析,以有效预防病虫害和对各个不同部分的田地进行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划分。传统的农业生产资源分配很难满足这一要求,人工操作成本高、效率低,而信息技术则不同,它可以在对各种农业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农业生产涉及的土地、化肥、劳动力以及市场等资源都能够进行合理考量,作出最准确的分析。且在传统农业作业时代,农民对信息的了解程度相对闭塞,对整体市场缺乏完善的认识,因而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过于盲目,没有针对市场实际情况进行生产劳作,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1.2信息化的应用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确立是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农民就会种植什么样的产品。因此,市场信息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确立至关重要,一旦信息掌握不全或者有所错误,农民很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非常有限,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业市场信息,因此会出现市场不需要而农产品滞余或者市场短缺而农产品不足的情况,这些都是农业产业结构失当产生的后果。信息化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户可以及时地做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使生产结构符合市场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物尽其用。此外,信息化的应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如通过一些农业技术普及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农户传播先进的种植方式。

1.3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丰富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农业生产必然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完整生产体系,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在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中,农产品的销售基本都依靠固定渠道,销售方式较为单一,但是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产品销售可以借助互联网通道开展网络销售,现在的网络销售渠道非常发达,基本上可以遍及全国各个区域,而且电商的发展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农户开发网络销售渠道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农户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从而规划自己的实体经营,做到线上线下同步,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

2.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于信息化的应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理论前提,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应当尽力提高信息化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1完善农业基础信息设备建设

信息化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提是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基础设备的完善,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条件下,信息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首先是网络覆盖,目前,还有农村没有安装电视、网络并不顺畅,甚至网费极高,让农户望而却步,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解决农村通网难、网速慢、网费贵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户提供一个完善的网络利用系统,让其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此外,和网络配套的基础设施,比如光缆等的建设也要同步进行。更重要的是,需要针对农业这一专门领域,开发便农利农的服务平台,及时向农户传达各类惠农信息以及农业技术的更新和使用方法等,把各类农业信息综合起来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网络,这样可以切实做到惠农惠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规划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只有技术没有人才,技术永远没法发挥它的作用,而只是一无是处的机器。因此,在完善农村信息技术网络的同时,相关部门要注意培养农业信息化的人才,重在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这一点又可以分多方面来讨论。其一,要加强对农村领导干部信息化知识的指导,农村干部是一定范围内农民的直接领导,对农业发展也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从农村领导干部入手可以有效地推广农业信息化工程;其二,要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员,这就要求在一定群体内挑选出文化程度较高、理解能力较强的人士,组织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其三,是针对普通农户而言,要提高农民的信息利用意识,也要进行一定的文化普及工作,这样才能将信息利用技术落实到最基本的农户家庭。

2.3加大信息化利用相关政策法规支持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在政府的整体统筹之下进行的,没有政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信息化进程就没法开展下去。因此,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完善农业信息化利用的政策和法规支持,具体措施有加强对农产品的市场调节,以及及时公布相关市场变更信息等,力求能够为农户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推动本地区的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应用过程,政府的工作和决策具有绝对的权威,也因此政府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切实发挥在调节农业生产与市场、规划农村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态势。

篇(7)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较慢,农业经济增幅小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抗灾能力不强。中低产田4万hm2,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7.6%,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畜牧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还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这都制约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抑制着农业经济的大幅增长。

(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较重

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社旗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快,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数量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与财政投入等成为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龙头企业少、实力不强,产业化水平、标准化生产仍处于初级阶段。

(三)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

科技支撑作用较弱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适应农业组织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网络还不健全,农业科技示范点作用不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建议

(一)多措并举,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建立安全可靠的水利基础设施。围绕产粮大县建设,把规模化经营作为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促进高标准良田的土地流转。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打造项目区农建工程,经过2~3年,使示范区内实现“田、渠、路、林、电”五网配套。加快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搞好河道治理,发展节水灌溉,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

2、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必须抓好四个关键点。一是严守耕地面积和质量,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二是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三是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四是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调整优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1、稳定烟叶种植规模。严格控制烟叶生产规模,加大烟叶生产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因价格提升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不因控制总量而降低烟农种烟积极性,正确处理好稳定烟农种烟积极性与控制规模的矛盾,努力营造稳定生产规模的良好氛围。

2、打造现代化的蔬菜生产基地。从促进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入手,以巩固扩大蔬菜基地建设为基础,按照无公害要求高标准建设,提高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单产、品种和效益,加强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大无公害蔬菜的产地认证工作,积极打造更多的“放心菜”“优质菜”等品牌品种。

3、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一是围绕生猪、肉牛等优势产业,狠抓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大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畜牧业结构体系。二是健全生态循环、科技服务、疫病防治和质量安全等保障体系。

4、巩固提升花木产业。重点围绕S333、S240公路沿线5~10m范围内,全力打造成10km“花卉长廊”。在全县现有的0.19万hm2苗木花卉面积基础上,3年内新规划发展0.49万hm2,到2017年,使全县以紫薇为主的苗木花卉总面积达到0.67万hm2,建成苗木花卉生产大县。

(三)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制定出台加快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农业效益。

2、加快培育农业公司和龙头企业。一是培育特色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产业优势,兴办特色龙头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二是壮大集群龙头企业。通过内育和外引两个途径培育龙头企业,对内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项目倾斜,搞好资金扶持,对外通过招大引强,对食品产业延链补链。三是做强品牌龙头企业。瞄准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做强农畜产品加工行业的“龙头老大”,提升企业知名度和产业档次,塑造名优特品牌和“拳头”产品。

3、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打破小规模分散经营格局,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供销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

(四)加快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1、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持续完善县、乡镇、基地“三级推广体系”,充分挖掘乡级农业服务中心的功能,发挥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彻底改变农技推广“网破、线断、人散”的现状,构筑和完善强大的农技推广体系。

2、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健全信息综合体系,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农产品价格及灾情预防等农业信息资源。抓好乡镇、村两级益农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高标准实施好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作。

篇(8)

1.1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实现农业经济的分类管理是经济管理的根本任务,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自从改革开放实施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处在较平稳的状态下,但在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薄弱的位置,我国对农业科研人员以及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资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对农业科研设备的投入也较少,使得我国的农业研究和设备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一系列现象的存在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对农业研究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对农业的资料投入,提高农业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顺应时展的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1.2对农业管理进行创新

要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就要对科研单位管理的内容进行创新。一是要对农业科研单位的条件和资金的管理进行创新,农业科研单单依靠国家给予的资金来对农业进行研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科研单位要拓宽农业科研资金的来源,保证农业科研的研究有充足的资金来运转工作,加大对农业的科研力度,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通过新产品的上市和推广来获得部门经费。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实现农业科研经费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正常开展和运行,确保有足够的经费来购买新的科研设备,为科研工作人员对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保障;二是要加强对信息管理的创新。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更新较快的时代,科研单位也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今时代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以及高效化。于此同时,农业科技研究工作人员还应该加强对技术方面的创新,科研单位要对科研人员进行适时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先进的高技术知识,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含金量。

1.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农业经济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对科研人员工作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因此科研单位要努力营造出人性化的管理氛围,让科研人员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进而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和分类管理。

篇(9)

二、农业资本对促进农村经济影响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前提

农村经济增长与农业资本深化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比例关系。实际上,农村固定投资状况较差,使得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农产品产量的提高起到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需要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慢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资本—产出比增长率对农村经济的扰动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在增长的趋势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同步性。上个时期的资本投入能够对农村经济起到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经济随着资本存量的增长而出现上扬趋势。受到资本与劳动力方面的共同影响,与农村有关的各种现实制度出现较为重大的变动,使得农村在资本以及收入方面在整体经济当中所占比例不断发生变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会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情况(曹跃群等,2011)。同时劳动生产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这代表农村在技术方面也随之出现回落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研究,就是为了确认农村在某些时刻的资本与劳动产出弹性之间存在扰动机制,互相存在一定的关系。

(二)模型构建

针对本文中的模型进行构建,需要使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要素产出弹性进行必要的确认,对其进行必要的数学处理便可以得到较为明确的模型(严九鼎,2010)。但是这种形式的模型与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现实偏离,因此使用农村资本存量能够对农村经济产生正面影响的结论对其进行必要的休整,再结合考量整个模型的资产与产出弹性的变得情况与时间的推移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模型进行现实应用发现,针对1985-2010年期间的βt与γt都在一定的时期内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这种情况说明劳动与资本在对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较为正面的作用,1985-1994年的βt数值较为平缓,1994-1997年之间处于急剧上扬阶段,1997-2010年这段时间又归于平缓,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通过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的农业资本深化效应较为明显,但是其进程的不断缩短使得农业投资呈现负增长。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只能够依靠农产品发挥作用(侯国栋,2010)。因为,从这个角度而言,农产品的产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其实,如果从资本积累以及生产技术更新方面而言,需要较长时间与较高成本,难以针对目前的现实问题起到良好的解决或者缓解作用。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还可以发现,根据当期的形势,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补贴力度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因此必须在这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篇(10)

浦东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糊舰麵,大量陳驗占用,使翻絲业发励空剛冑纖小。目此,棘駆魏贼业,自外寻撤展领是必然的选择。

2.可以满足人民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愈加注重。要求农业生产者生产出绿色有机农产品愿望越来越强烈。但要生产出绿色、有机农产品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水、土壤、空气的要求很严格。域外广大农村、山区,这些地方基本保持水体洁净、空气清新、土壤无污染的好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出的农产品能符合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标准。

3.建立上海后方农产品生产基地,丰富上海农

产品市场。上海大都市,人口众多,日消耗农产品量大。农副产品的供应一直是上海的重要工作。浦东新区的农业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到域外去发展农产品生产,以供应上海市场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禽、蛋、猪、蔬菜、大米的生产到邻近的省市开辟生产基地,直接供应上海,这对于上海大都市农副产品的供应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大大缓解了上海的农产品供应紧张度,使上海大市场农产品供应更丰裕。

4.资金、技术的溢出效应,实现双赢的格局

浦东新区农业企业利用资金、技术投资当地农业,不仅发展了企业的自身,也提升了当地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大量的设施农业的发展,如温室花卉、温室蔬菜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使投资地一下子跨进农业现代化的门槛。花卉、种苗、瓜果的组织培养法,高效高产种苗的推广使用,农业产业化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的运用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上海企业既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又提升了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并带动了当地农民种养业的发展,使农民致富,也使双方都获得了好处,实现了双赢的格局。

二、发展域外农业的战略举措

浦东新区区域面积狭小,又因城镇化建设和市政建设等用地的需要,耕地逐年减少,农业发展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浦东农业要有新发展,发展域外农业是最好的选择。发展域外农业要有新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植浦东新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浦东新区的区位、品牌,资金、人才、管理、市场等优势与域外农业知名企业、品牌、环境、物种、劳力、土地等资源及行政、政策、市场等优势相结合,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早规划早部署,积极发展域外农业经济。

(一)实施“走出去”战略

1.利用浦东新区的农业优势资源,开辟域外农产品生产基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浦东新区背靠上海国际大都市,农产品市场容量很大,到域外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可生产出“高端、高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丰富市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当前应加快如下基地的战略规划和建设:第一,建立畜禽养殖加工基地。现在,在域外发展的禽、蛋、鸽子、生猪等生产加工基地,规模不够大。在原有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以上海良元集团公司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冷鲜鸡的加工能力。上海良元集团在江苏海门建有加工基地,在目前域外加工能力900万羽的基础上,再扩大1一2倍,做大做强冷鲜鸡的加工产业。第二,建立禽蛋生产基地。以上海汇绿禽蛋有限公司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禽蛋生产。上海汇绿禽蛋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强”牌鲜鸡蛋是上海的名牌产品,被上海列为免检产品,在上海享有很好的声誉。它在江苏南通市有鲜鸡蛋生产基地,年产鲜鸡蛋2300吨。在苏北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建设苏北鲜鸡蛋生产基地,进一步满足上海市民对“阿强”牌鲜鸡蛋的需求。还可把“阿强”牌等品牌的鲜鸡蛋推向全国。第三,建立生猪生产基地。目前在域外建立生猪基地的有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在江西吉安饲养生猪5000头的基地,上海旭丽畜禽有限公司在江苏南通建有10000头的生产基地。以这两个基地为基础,禾1自斗、胃力成^低进一步扩大生产生猪的规模,把它们打造成实力强大的域外生猪生产的基地,使其成为上海猪肉供应的前沿基地。第四,建立稻谷生产基地。上海沧海桑田有限公司在江苏、浙江、山东建有水稻生产基地14万亩,上海垠海贸易有限公司在江苏、东北建有40000亩水稻生产基地。以此为基础,发展域外水稻生产,建立商品粮基地。第五,建立花卉、种苗出口基地。上海大地种苗有限公司,上海怡源种苗有限公司在辽宁、云南、大连、江苏、北京、陕西等地建有花卉种苗基地,规模达到2373亩,产值达到4700万元,80%出口,可以此为基础,大力拓展花卉种苗产地,使其成为花卉、种苗的出口基地。第六,建立药材基地。上海鲜花港发展有限公司在云南发展百合、铁皮石斛等药材种植也达到一定的规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药材种植业,打造较大规模的药材生产基地。第七,建立蔬菜种植基地,上海新凤蜜露专业合作社、上海新城农产品有限公司、盐城台农开发公司、上海越亚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在上海市郊区松江、金山、奉贤、辽宁省的阜新、江苏省的盐城建有蔬菜生产基地,生产规模达到5000亩,生产的蔬菜70%返销上海。

2.实行横向联合,组成产业联盟,发展域外农业经济。浦东新区的农业企业对外发展农业多数以单兵作战的形式进行,往往势单力簿,经不起风浪,收效也差。只有实行横向联合,组成产业联盟或集团,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好域外农业。

(1)粮食生产联盟。上海沧海桑地有限公司和上海垠海贸易有限公司,这两个农业企业是粮食生产的大企业。域外生产规模接近18.44万亩,加上本地区的生产基地达到22万亩。生产区域涉及到江苏、浙江、山东及东北三省,产值达到6亿多元,如果这两个企业联合起来,再加上中小粮食种植企业的参加,企业的规模将更加扩大。

(2)生猪生产联盟。浦东新区在域外有生猪生产基地的是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和上海旭丽禽畜生产合作社,分别在江西吉安和江苏南通,饲养规模是5000头和10000头。虽然只有两家,但生猪生产水平是国内领先的,生产总规模年出栏肉猪可达十多万头。祥欣公司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苗猪和肉猪生产基地,具有一流的生产设施和饲养管理技术。他们组合成产业联盟,集先进的生产设施和饲养管理技术,再发展中小生猪生产企业和养户,就可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生猪和苗猪生产的产业联盟,对稳定市场供应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禽蛋生产、加工联盟。浦东新区在域外农业投资生产中,禽蛋生产、加工最具规模,有5个企业在江苏、安徽、新疆等建有生产基地,饲养蛋鸡35万羽,种鸡11.8万羽,肉鸡290.5万羽,肉鸽901万羽(含1万只种鸽),饲养总规模达到1238.3万羽,两个肉禽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800万羽。主要生产、加工基地大多数集中靠近上海的江苏苏北和安徽等地区。这个地区总饲养量达到1218.3万羽,占到98%。肉禽加工企业全部在江苏的海门和泰州地区,这6个肉禽生产和肉禽加工企业(其中1个既生产又是加工企业)。这里不乏知名品牌,上海汇绿禽蛋生产的“阿强”鸡蛋是上海市名牌产品。上海良元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冷鲜鸡的大型加工企业,它的供应量占到上海市冷鲜禽肉供应量的50%,立春鸽业的冷鲜鸽是上海第一的供应企业,其他如红宝、郁盛、旭丽、志忠等专业合作社都负有盛誉。他们的结合不仅知名度、信誉度好,而且生产设施先进、饲养管理科技水平高,它们的联合可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等多环节的一体化联盟。

(4)花卉、药材、种苗联盟。现有的花卉、药材、种苗企业是上海大地种苗有限公司、上海怡源种苗有限公司和上海鲜花港发展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花卉、药材、种苗的公司。涉及的地区有云南、江苏、北京、陕西、辽宁、四川等省市,生产规模较大,生产面积4393亩,总产值达到2.08亿元,出口比重占到50%。这几个企业的联盟,可以高科技为生产手段,弓丨领花卉、药材、种苗业的生产和出口潮流。农业企业产业联盟可以到工商企业登记,成为一个合法企业组织。可以是紧密型的,也可以是松散型的。紧密型产业联盟,组建比较困难,因为涉及到资产、人事、财务等一系列事情,以及各个企业的意愿等问题,事情比较复杂。好处是,实力强大,比较能够协调,工作效率高。松散型的产业联盟,组建比较容易,筹集点注册资金,成立个董事会,就是在对外交往中,用产业联盟的名义而已。好处是,组建容易,意愿性强,对外影响大,威信高,容易幵展工作。

3.发挥浦东农业品牌资源优势,做大做好域外农业。南汇水蜜桃、南汇8424西瓜、祥欣种猪、新场矮脚青菜、上海翠冠梨、红刚青扁豆、阿强鲜鸡蛋、良元冷鲜鸡、立春冷鲜鸽。稻米、花卉、药材、种源农业,在上海和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发扬光大推向全国乃至世界。首先,要对知名企业物种进行梳理。其次,要推出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在外发展养殖业。第三,要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施,帮助域外农业提升现化化水平。第四,要发展商务平台等营销网络,提升浦东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二)实施“引进来”战略就是依托上海自由贸易区

两特的区位优势,建设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用全国、世界的农业资源来发展浦东新区农业,实现农业新增长。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的基本构想:建设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要走“内强总部,外拓基地”之路。按照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思路,把企业总部、行政总部、研发总部、营销总部设在园区内,在外建设基地,办工厂,设窗口。在国内和国外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通过资本外移、产品外移等形式,实现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基本做法:

(1)积极引进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跨国公司等知名的农业企业。把重点放在吸引农业高科技企业和最具活力、高附加值的农业企业。浦东新区要抢占先机,形成一个生产基地遍布国际、国内,市场网络连接国内外的农业总部集团群。

(2)积极发展“三高”农业,加快农业的转型升级。浦东新区50万亩的耕地,要发展高端、高质、高附加值的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成为像荷兰、以色列国家那样的农业设施、科技水平一流的科技创新型农业。

(3)培育市场实力,建设国际农产品集散地。浦东新区有两港和上海大市场的优势。利用这个优势,在建设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的基础上,建设国际农产品集散地。首先,发展经营队伍,发展经营型企业。第二,组建物流平台,使物流顺畅。第三,组建国际国内营销网络。第四,建立电子信息平台,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连接起来。

三、发展域外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到国内、国际发展农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进而发展国际农业总部经济是客观的必然,它是浦东新区农业发展的延伸,也是浦东新区的农业和域外农业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农业发展。为此,提出发展域外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和完善域外农业经济发展

机制健全和完善域外农业经济的发展机制是发展的必然。从政府层面来讲,在区政府应建立域外农业发展指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制订域外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制订“走出去”和"引进来”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协调投资地有关方面的关系,研究域外农业的投向,全面掌握域外农业企业的运营情况,做好域外农业企业的保障工作。

2.建立域外农业投资发展互助基金域外

农业投资发展互助基金的主要职能是帮助浦东新区农业企业在外投资或在运营过程中,解决暂时性资金困难。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浦东新区农业企业自愿交纳的资金、银行的借贷、政府的支助等组成。基金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制订详细的发放,还款的规则和程序,并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发放。基金的借贷实行低息制度,低于银行同期利息的50%,基本保证不亏本和略有增长为标准。基金实行第三方存款的方式,实行银行资金监管制度,并把使用情况月月向浦东新区域外农业经济指导机构汇报,以此,保证基金安全使用。区财政、银行等金融部门应拿出一定资金,帮助建立域外农业互助基金;对于困难企业,财政给予一定贷款贴息资金;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应给予域外农业企业低息和无息贷款,帮助解决资金困难问题。本地的农业保险部门要延伸保险区域,本地的域外农业企业在外地的农业经营项目也应包含在保险范围内,解除它们的后顾之忧。统计部门应把浦东新区在域外投资发展的农业基地和加工项目所产生的农业产值和出口产值统计在浦东新区农业总产值在内。

3.制定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的有关政策政策是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任何建设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政保证。因此,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建设成败关键是政策的保证。

(1)财政金融政策。除国家财政、金融部门直接对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的直接扶持外,要拓宽投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如外资、国资、民营资本参与对总部园区的建设。

篇(11)

清代怀庆府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大豆、棉花等等。麦的种植非常普遍,有大麦、小麦以及荞麦之分。小麦是主要的农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清顺治年间,温县就有种植麦的记载。清顺治《温县志》记载温县的“物产”,其“谷类”有大麦、小麦、荞麦等[1](上卷《地理·物产》)。清乾隆《温县志》同样记载温县有大麦、小麦、荞麦等[2](卷6《地理志卷下·物产》)。同样,修武在清乾隆年间就种植有小麦、大麦、荞麦[3](卷8《物产》)。清道光九年(1829年)《武陟县志》记载:武陟“大麦、小麦(分红、白二种,三月熟者名三月黄。小麦重于他谷,故谚曰:一麦抵三秋);荞麦(不多种)”[4](卷11《物产志》)。道光年间,修武的麦类种植也主要有大麦和小麦。“大麦:即牟也,其粒皮有似稻,作饭滑。《后汉书》芜篓亭麦饭即此。小麦:即来也,有红白二色。”[5](卷3《舆地志下·物产》)怀庆府其他各县均有小麦的种植,只是与温县、武陟、修武的物产相同,并无特别之处,故而略其不载。正如清乾隆《怀庆府志》记曰:“凡谷蔬、瓜果、草木、虫鱼、鸟兽之属,所在多有者,不备载。”[6](卷8《田赋志·物产附》)清乾隆《济源县志》、清道光《河内县志》也有类似的做法。水稻也是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清顺治《温县志》以及乾隆《温县志》分别记载温县种植水稻[1](上卷《地理·物产》)[2](卷6《地理志卷下·物产》)。济源有传统的水利优势,多种植水田。如引济水的千仓渠,灌溉稻田6180亩,永利渠灌溉25000余亩[7](卷6《水利》)。河内“邑有水田”[8](卷8《疆域志》),“其并渠依井者为水田,水田十之三”[8](卷12《田赋志》)。清乾隆年间,修武种植有水稻[3](卷8《物产志》),道光年间,修武水稻的种植集中于五里源、东板桥、水寨村一带:“稻,《说文》:稌也,黏者为糯,可酿酒,有赤白二色,赤者酒多。不黏者为秔。五里源、东板桥、水寨人种之。”[5](卷3《舆地志下·物产》)这里处于吴泽陂的核心地带,又有马坊泉诸泉的存在,水源充沛。武陟的水稻种植历史上规模较大,潘安仁《怀县诗》曾云“稻栽肃芊芊”,但清道光年间,“尚有水田种稻但不多耳。”[4](卷11《物产志》)不知什么缘由,位居黄河北岸、濒临黄河的孟县却没有种植水稻。“孟之物产,五谷唯无稻,余种皆美。”[9](卷4上《田赋·附物产》)怀庆府的豆类种植不仅普遍而且种类繁多。清顺治年间,温县就种植“黄豆、绿豆、黑豆、白豆、青豆、匾豆、菀豆、红豆”[1](上卷《地理·物产》)。乾隆年间,温县有“黄豆、绿豆、黑豆、扁豆、豌豆、豇豆、青豆、小豆、红豆”[2](卷6《地理志卷下·物产》)的种植,共计有八、九个品种。而修武在乾隆年间种有“绿豆、黑豆、黄豆、豇豆、扁豆、豌豆”等[3](卷8《物产》)。道光年间,修武的豆类种植与乾隆年间所种植的种类略有差异,有绿豆、白豆、豇豆、扁豆、豌豆、豍豆等品种[5](卷3《舆地志下·物产》)。武陟在清道光年间,种植有“黄豆、黑豆、绿豆、豇豆、红豆、豌豆、扁豆、大豆、小豆”[4](卷11《物产志》)。清代怀庆府所属各县种植的豆类不尽相同,但黄豆、白豆、大豆等各县仅有,应该说,大豆就是指黄豆、白豆、大豆等品种。大豆是主要的油料,清末全国有18处新式制油工厂盛行之地,包括河南怀庆府清化镇(今博爱)、陈州府周家口(今周口)2地[10](卷385《工务考》)。这说明怀庆府的大豆种植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此外,清代的怀庆府还普遍种植有黍、谷、粱、稷等农作物。温县在清顺治年间种植有黍、谷、粱[1](上卷《地理·物产》),清乾隆年间,种植有黍、稷、粟(黄白青红黑五种)[2](卷6《地理志卷下·物产》)。清道光年间,武陟种植有“粱(俗名谷,五色俱备,红、黑者,酿酒);黍(有数种);黄黍(分大小二种,亦可酿酒);穄(黍之别种,其实黄不黏)”,还有“稷(一名秫,俗名高粱)”[4](卷11《物产志》)。修武,清道光年间,有黍、穄、稷、梁等[5](卷3《舆地志下·物产》)。再则,清代末年,番薯在怀庆府的种植有增无减。如河内县栽种的甘薯不仅量多,而且质美[8](卷10《风土志·物产》)。明代,怀庆府所属武陟种植棉花[11](卷4《田赋志·物产》),同时棉花在温县也得到广泛种植[1](卷1《集市》)。清代棉花种植扩展到河内、修武、孟县、阳武等县,几乎遍及怀庆府地区。清初,孟县,“女红勤而木棉不产于本土”[12](卷2《风俗》),清乾隆年间“县西高坡,颇产棉花”[9](卷4上《田赋·附物产》)。“孟地无水田,西乡岭坡专种棉花。”[13](卷8《社会·职业》)亩收50-80斤不等[13](卷8《社会·物产》)。孟县所产棉花,素以产量高、质量好而倍受推崇。阳武县境内“种棉者颇多”[14](卷7《实业·农业》)。修武、武陟、原武(今原阳西)、阳武(今原阳东)的棉花种植也颇具规模,主要用作商品交换①。只是有的地方收成有限,如原武县“棉花有白、紫二种,但今地变瘠,沙多,不甚成”[15](卷2《物产》)。

2.“四大怀药”等农业经济中草药的种植

河南是中草药的重要产地,怀庆府大力发展中草药的种植,成为中草药的生产基地。其中,地黄、、山药、牛膝,因质地纯正、药效独到,历来在中外医药界占有重要地位,备受历代医药学家的赞誉。怀庆府“太行雄峙于后,丹河、沁河交流其中,境内诸水,皆发源于西北而归于黄河,……所领八县以河、济、温、孟四邑土膏泉沃,厥田为上上,尤以种药草之利为最优。”[16](卷3《怀庆府总图说》)在《怀庆府志》以及所辖各县的县志中均有关于中草药种植的记载。清顺治《怀庆府志》在“物产”中记载怀庆府的中草药有:“地黄、山药、牛膝、紫菀、皂角、知母、葫芦巴、防风(俱河内出)、天门冬(河内济源出)、黄芩、荜薢、桔梗、黄精(俱济源出)、刘寄奴、兔丝子”等,而且指出:“岁贡地黄、牛膝”[17](卷4《物产》)。这本身就说明怀庆府的中草药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大的影响。而清乾隆《怀庆府志》在论及本府的中草药的种类时说:熊胆,出怀庆太行山;地黄,河内、武陟俱产,以北金村者为良;薯蓣,一名诸薯,唐人呼为山药,以避代宗讳故也。各府州虽皆有之,入药者河内为良;竹、紫苑、车前、百合、石斛、知母、皂角、荜薢、葫芦巴、芎?、牛膝、防风、茭白,以上河内;桔梗、天门冬、山楂、苍术,以上济源;葛根、苦参、地骨皮,以上修武;远志,温县;兔丝、刘寄奴,以上孟县[6](卷8《田赋志·附物产》)。“济源多山,而药物产于山者为多”,主要有“天门冬、苍术、黄芩、黄精、桔梗”等[7](卷1《土宜》)。温县的中草药主要有远志、芒硝、桑白皮、椿白皮、杏仁、桃仁、地丁、小茴香、槐花、瓜蒌、天花粉、蒲公英、益母草、蝉退、金银花、地骨皮、皂角、香附、花椒、地黄、山药、车前子、牵牛、葶苈子等等[2](卷6《地理志下·物产》)。河内县的中药材有地黄、山药、防风、紫菀、车前子、百合、天门冬、知母、皂角、牛膝、补骨脂、葫芦巴、萆薢、芎藭、熊胆、朱膠、硫黄等等[8](卷10《风土志》)。孟县的中草药除菟丝子外,还有“麦门冬、刘寄奴、远志、山药”[9](卷4(上)。《田赋·附物产》)修武的中药材,清乾隆《修武县志》记载有“黄岑、薄荷、苦参、葛根、柴胡、益母草、车前子、地骨皮、南星、萹蓄、白附子”等11种[3](卷8《物产》),而清道光《修武县志》却记载包括沙参、桔梗、黄精、知母、苍术、贯众、远志、丹参、紫草、黄芩、紫胡、前胡、防风、地黄、牛膝、蒲公英、白附子、天南星、马兜铃、牵牛子、瓜蒌、天门冬、葛根、何首乌、全蝎等57种[5](卷3《舆地志下·物产》)。武陟“县境皆平衍膏腴之壤,禾黍繁植,珍药盈陇”[4](卷13《田赋志》)。武陟的药材有枸杞、茴香、香附、蒺藜、桑白皮、车前子、地黄、牛膝、山药、药菊[4](卷11《物产志》)。在这些中草药之中,地黄、山药、牛膝、等最为著名,统称“四大怀药”。清道光九年(1829年)《武陟县志》特地注明“地黄,《本草》曰:一名地髓,河南怀庆者佳……县之西南乡多种植之”;“牛膝,一名百倍,一名山苋菜,江淮闽浙皆有,以怀庆为佳。”“山药,原名薯蓣,一名玉延。《本草》云:入药以怀庆者为佳。”“药菊,《本草》注引苏颂曰:白菊,河内名……今县西间有种此者”[4](卷11《物产志》)。“河朔地多肥美,其近于沁、济间者,尤宜于药草,骛利之徒遂舍谷稼而专植他物。武陟较少于河内、温、孟、然亦居之二三。”[4](卷11《物产志》)而且,该志编修者从传统的“重农抑商”理念角度发出感慨:“末产不禁,而欲求百室之盈,安可得哉?”[4](卷11《物产志》)清道光五年(1825年)《河内县志》同样记载:“药之属曰地黄,河内者佳……;曰山药,河内最著”,[8](卷10《风土志》)而且指出,河内“有地黄、山药百种之饶,利益滋甚,垄亩之间,殆半禾黍。”[8](卷12《田赋志》)王凤生在《河北采风录》中也记载:“河内县北倚太行,山势雄厚,……南则大川宏旷,北则群峰高峙,西绵,东揖百岩……有沁河、丹河、济河,其支流渠道各资灌溉……沁河以南,地土肥美,栽种药材,虽工本较重,而所得资利,十倍五谷,其最著者,地黄、山药、牛膝等物,获利更厚。”“四民耕读外,商贾居多贩卖药材,散处天下。”[16](卷4《河内县水道图说》)总而言之,药材种植在怀庆府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3.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

3.1竹子的种植

历史上,怀庆府河内县是有大量竹林种植的。《山海经·北次三经》说:“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石,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18]。记述战国至西汉初,丹河流域一带,已多竹子。河内处于太行山南麓,资丹水灌溉,是竹林资源的重要分布地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怀庆府志》记载怀庆府“物产”时说,河内有“竹”[6](卷8《田赋志·附物产》)。清道光五年(1825年)《河内县志》同样记载河内有“竹”,而且指出“木之属”[8](卷10《风土志》),道明其用途所在。清代,河内竹林面积已发展到近万亩,主要集中在万北乡、许良镇、清化镇一带,“村村门前水,处处竹为家”[19]就是真实的写照。清化镇在府城东北三十里,“自太行下流泉交汇,最宜竹。居人以艺竹为业,有数十亩者,翠筱垂阴,旅游忘倦”[20](卷下《九府四直隶州沿革·怀庆府沿革》),以至于“居民种竹成海,获利颇厚”[16](卷4《河内县水道图说》)。清嘉庆二年(1797年),万北乡冯竹园竹农所立的《德政碑》记载:“万北里图,资丹水灌溉,种竹者多,虽土地所宜,寔民生攸赖。”“河内县境内竹园颇多,凡有种竹之家,日用饮食,赖此养生。”“河内县万北乡一带地方民稠地狭,全赖种竹养生。”[21]“许良镇等处居太行山下,地势稍高,居民种竹成海,获利颇厚”[16](卷4《河内县水道图说》)。许良镇“多竹园及水田……物产收入亦因而丰富。”[22](第三册《鲁豫晋三省志》)竹子的种植成为当地的生活来源。为适应市场需求,怀庆商人将所产竹子加工成竹篮、竹筐、竹桌、竹椅、竹帘、竹耙、竹篓等,销至华北诸省,由于竹商络绎不绝,许良集也叫“竹集”。竹器生产也成为河内著名的手工业。清代以前以及清初,河内向朝廷贡竹,影响了竹业的发展。清康熙年间裁免竹贡[8](卷10《风土志》),竹器生产慢慢发展起来,以“清化竹货”闻名于省内外。一种竹器常常集中在一两个村镇生产,出现了“泗沟篦梳”、“许良竹桌椅”、“中道爬齿”等著名的竹器。

3.2蓝草及红花的种植

清代,蓝草在河南的种植方兴未艾,怀庆府的武陟、修武、孟县等地,蓝草的种植在特产中均占很大比重。清道光年间,武陟种植有“茜蓝”,其“靛”作为“货”来对待,说明其种植规模较大:“草之属曰茜蓝、蒿艾、芦萍”;“货之属曰靛、硝、丝、大布、棉。”[4](卷11《物产志》)修武也有蓝草的种植,同样,其“蓝淀”作为“货类”对待[3](卷8《物产志》)[5](卷3《舆地志下·物产》),揭示其普遍性及其经济效益。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德国洋靛传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本土的蓝靛生产,蓝草种植量大幅度下降,一些地方几乎绝种。孟县蓝靛原为销售大宗,自从“蓝靛盛行,土靛遂无人过问,而种蓝遂绝迹矣”[13](卷8《物产》)。武陟的蓝靛因“被各国靛粉排挤,几乎绝种”[23](卷8《物产》)。红花的种植,在清末也受到外来染料的冲击,种植量大幅下降。修武原为遍种红花之地,清代末期因外国染料的输入,本地红花“销售不畅”而“种者渐少”[24](卷9《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