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7:59: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幼儿科学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

篇(1)

二、在实际行为方面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

幼儿无论能力强弱,都渴望通过展示自己获得他人的承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机会,使他们的各种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得到发展。例如,科学实验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教师首先用故事、谜语、设问等各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积极性,对实验活动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对幼儿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他们感兴趣、需要巩固的部分,让幼儿尽可能毫无拘束地自由探索。在幼儿亲自动手实验,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境、进行比赛、运用游戏等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大胆地实验。通过“给磁铁找朋友”“沉与浮”等实验活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非常的高,由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在情感体验方面让幼儿有成功的感受

幼儿的个体差异非常大,要使他们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必须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形式、方法,在照顾到全体的基础上,考虑每个幼儿“最近发展区”,使其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的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不是来自教师和与他人的比较,是发自内心的。例如,在“空气在哪里”的活动中,先引导幼儿玩气球、救生圈等充气玩具,发现空气的存在。然后让他们用塑料袋抓空气,幼儿兴致勃勃地跑来跑去,都抓到了满满一塑料袋空气,高兴地说:“老师,到处都是空气。”我问他们:“我们人体里有空气吗?粉笔里有空气吗?木头呢……”幼儿带着疑问去做实验,用塑管向水中吹,把粉笔、木头等物品放到水中,发现有气泡溢出或没有气泡溢出。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验证自己的认识,使每个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为幼儿创造科教环境

我们对幼儿进行的科学教育,并不只停留在有计划、有组织、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中,而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造一个学知识、爱科学、动手动脑的环境,鼓励幼儿自发地去探索。我园活动室的墙壁,都是用幼儿自己搜集的贝壳、海星、海螺等组合成的,有美妙的海洋世界,有蚕的生长过程,有南极的企鹅,有北极的熊……在自然角将幼儿亲自捕捉的蝴蝶、蚂蚱等制成标本,并有计划地投放一些实验器材,供幼儿操作,使幼儿有兴趣去观察、思考、实践,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感受其中的乐趣并得到成功的体验。

篇(2)

在教学中,为提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使之回归儿童的本色,离不开儿童的本真生活。故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比如教师组织学生模拟购物的生活情境,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导购员,在课堂上还原超市购物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遵循先前积累的生活经验,用稚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购物体验,并运用模仿能力再现生活。

2.提升幼儿本色的亮度,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加学生自身的亮色。

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仿导购员的学生,运用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导购员的举止动作,加上自己对某一物品的使用感受吸引其他同学完成“购买”;而模仿顾客的儿童则往往折射出其父母在购物时的影子;另一部分模仿收银员的儿童则不仅需要具备模仿生活的能力,还需要足够的计算能力,可有效激发这类幼儿的求知欲。

二、渗透互动,追求灵动

幼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个性,观照幼儿的感性思维特点,以教育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互动效果,促进学生的“主体感”体验,焕发幼儿的生命活力,为教育活动增添一点灵动。

1.本着互动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模式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影响力,培养儿童的交流意识。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本身带有一定的互动性,儿童在交流中互相促进思考。比如一件商品标价为7元,扮演顾客的儿童拿出10元,有的则拿出12元,“找零”的工作,迫使扮演收银员的儿童主动思考。而扮演顾客的儿童对找回的零钱也下意识地进行检查核对,又迫使其主动思考。整个互动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模拟生活情境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思考方法,这就是教育游戏的魅力所在。

2.教育游戏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感”,符合教育动态生成的特点。

在上面的互动游戏中,不同的找零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游戏结果。比如用10元钱找零,则需找回3元,可能是3张1元钱的纸币;而用12元钱找零,则需找回5元,可能是5张1元钱纸币,也可能是1张5元钱纸币。在游戏最后的纸币分类环节中,用12元钱购物的儿童在进行分类时,极有可能会增加5元钱这一类别。教师以“不同的可能性”作为教育游戏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解决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构思提升了教育游戏的灵动性和吸引力。

三、增加广度,营造梯度

要回归儿童的本真生活,既要培养其生活技能,又要渗透学习方法,因此教育活动的广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最佳线路、家庭生活记账、英语口语对话、个性演讲等内容,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需要平衡儿童的群体性需求和个性差异,也就是建立教育梯度,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给予特殊的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成长。

1.增加知识广度。

比如手工制作小花篮,增加幼儿生活技能;进园时师生之间用英语问好,培养幼儿的英语语感;再如组织幼儿进行“我当家”活动,主要是购物记账,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篇(3)

二、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

科学的范围涉及很广,有植物、动物、人类、科技以及各种自然现象,那么哪些才是真正适合幼儿学习的呢?面对大千世界,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的正确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1.科学教育内容应该更多地为实际生活服务

幼儿接触的都是简单的科学知识,简单的科学知识主要是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主要是让生活更加美好。幼儿基本没有机会接触比较高级的科学知识,主要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科学现象是不是会在小朋友接触的社会中出现呢?对于这个考虑,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幼儿在学校所学的科学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或者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他们就会觉得科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既拉近了幼儿与科学的距离,又能让幼儿感到成就感。并且只有在生活中能够观察的现象才更好理解,才更加接近幼儿的理解能力。

2.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结合家乡的本土资源

结合本土资源就是要求幼儿园要经常带孩子去家乡周围的自然风景区、田野等地方走走,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得孩子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

1.材料应具备科学性和趣味性

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所用的材料应该兼具科学和趣味两个特性。有趣味的材料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但是,如果一个材料只具备趣味性,没有科学性,那么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就不是很大。相反,如果材料只具备科学性就不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同样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2.材料具有层次性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了解了孩子的差异,就应该知道每一次的科学教育活动都能够达到同一个水平。分大小班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因为同一年龄层的孩子在智力方面依然存在差异,老师在准备科学实验时,应该将实验的工具由难到易进行分类,让孩子们自己选择。

四、引导幼儿主观探索

1.提出探究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

幼儿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但有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力是隐藏。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想,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同时,有助于幼儿在这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答案这个过程中更加享受,对最后得到的结果印象更加深刻。

2.关注活动的过程

对于幼儿来说,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远远要比结果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更加热爱科学,而且还可以通过反复的试验提高动手能力。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表情,以便得到正确的引导。

篇(4)

一、教师应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对幼儿因势利导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为每个幼儿提供了能量显示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最佳办法。在教育活动中,我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解、演示、示范来灌输知识的状况,通过游戏化方式,让幼儿充分动脑、动手和动口,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认识小工具”活动中,开始我把它设计成到“汽车王国探索秘密”的游戏形式,为幼儿提供感性材料,让幼儿在各自操作中,了解这些工具的性质、形状、差异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幼儿在操作中不仅可以观察的更细致,而且可以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认识和理解教师所提供的认识对象。因此说,教师的“教”是寓教于幼儿愉快的游戏之中,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各项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展现才华、实现自我机会的“学”。

二、教师应利用幼儿的个性特征,诱导其“创作”思维的发展

鲁迅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说明幼儿本身就有自己的世界和特点,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大胆去探索,去发现,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最后到达教学的目的。

例如:中班语言活动《家》,教师事先不念诗歌的内容,而是给每个幼儿一张背景图(画有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河水,密密的树林,红红的花儿……)和各种图片,让幼儿自己动手将图片粘贴到何时的地方,教师巡回指导并启发幼儿:天空是谁的家?树林是谁的家?河水是谁的家?草地是谁的家?让幼儿自发地去思考,去寻找结论,教师及时发现并赞赏幼儿的操作,活动数分钟后,教师请幼儿说出图片内容,就编成了一组完整的诗歌,而且全班每个孩子的诗歌都不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把结果教给幼儿,而是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学”,从而发挥幼儿的能动作用,提高了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应利用电教手段,提高幼儿的观察记忆能力

篇(5)

二、分析现有教材中“快乐与创造”钢琴教学理念的运用

利用“快乐和创造”这种培育理念对儿童钢琴课本进行选择和整编,可以凸出学习材料的趣味性以及独特的创意。在按照教材进行授课之后,教师可以选择与教材曲目有关的课外曲目为儿童进行弹奏练习拓展。比如,老师可以谱写简单的动画片歌曲或儿歌的钢琴乐谱,并将这些课外的曲谱和教材中的练习曲结合起来,让学生使用教师编写的乐谱进行弹奏练习。

三、基于“快乐与创造”钢琴教学理念实施方案与教学实例分析

为阐述怎样在真实的钢琴授课活动中,贯彻快乐和创造的儿童培育思路,笔者再次借助例子进行分析:在教导儿童对《火车》这首乐曲进行学习时,需要先对授课目标进行设定,并帮助儿童学生点出弹奏技巧方面的重点,最后采取富有趣味性授课策略。(1)设定钢琴授课的目标。为引起儿童学习这首乐曲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激发儿童的思维以及活跃的创造力,引导儿童判断四分与二分两种音符的区别,并针对音符的识别来设计游戏。(2)对乐曲弹奏的重点进行讲解。钢琴授课学习的重点部分在于对乐曲旋律的节奏进行判断,为了让儿童可以掌握乐曲的节奏,教师必须进行弹奏示范,并对速率进行控制,先以标准速率弹奏,再把节奏放慢,让儿童通过通过聆听的方式对乐曲的节奏进行感知。(3)设计有趣的弹奏教学方法。为帮助儿童尝试对旋律的强弱进行判断以及控制,教师可以针对儿童的兴趣设计练习游戏。比如,老师可以对《火车》这首乐曲进行拆分,并与儿童进行合作练习。比如,老师先弹一段然后让学生接着弹走一段。如果同时教导多名学生,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配合,增添训练过程的乐趣。

篇(6)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通常可分为三类: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偶发性科学活动。幼儿园多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开展,强调教师的计划和预设,儿童被动按照教师的计划顺序进行活动,探索过程中儿童生成的兴趣和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注重集体性和纪律性对活动顺利开展的作用,忽视了非正规科学活动。对科学区角幼儿的活动难于适时适宜指导,忽视儿童偶发的科学活动,许多教师往往为了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而打断或遏制幼儿的新奇想法。以下是某公立示范园大班一学年开展科学活动形式的比例构成。幼儿兴趣与需要占主导的非正规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相对被忽视,而兴趣与需要是科学家必备的素养,是维持幼儿探索欲望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非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构正确的科学理念,培养幼儿的程序递进能力以及追求科学的精神。通过偶发的科学活动捕捉儿童的兴趣点,由此生发主题,让幼儿获得全方位的提升。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受狭隘的课程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教学和上课,忽视了其他教育形式;其次,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和提供的物质材料缺乏,限制了非正规科学活动的开展。比如科学区角材料、主题单一,园所没有单独设立科学发现室。因此,教师应对三种科学活动形式的价值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丰富科学活动的形式,重视非正规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为科学区角、科学发现室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二)注重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

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标准为依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从横向上可分为三类:科学的情感、态度;科学的方法技能;科学知识。《指南》指出了学前儿童科学领域的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可见,让幼儿近距离接触自然,让自然奥秘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孩子发自内心喜欢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的提升。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在触目皆是科学探究的产物的世界,每个人都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每个人每一天都有不少事情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做出决策。每个人都需要有能力有见地地参加就牵涉科学技术的重大问题而举行的公开讨论和辩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领略一番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5]所以应该注重幼儿对科学的情感、态度的养成。但在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活动中,却是注重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技能方法的掌握,比如以下几个活动方案中目标的表述:活动一: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的溶解》活动目标: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水是幼儿极其喜欢的物质,引导鼓励幼儿发动各种感官感受水的特性,了解水的用途,不失为一次环保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幼儿认识到水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关联,以此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态度和意识。活动二: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转起来》活动目标:1.尝试和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2.关注生活中转动的现象,发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幼儿总是对灵动的物体特别感兴趣。让幼儿探索转动的原理是根据幼儿兴趣点生发的有益活动。活动目标强调幼儿要善于发现生活中转动的事物,并理解转动的原理方法,其实在该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应该还有幼儿从操作各种物品的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对事物的兴趣、情感、态度是幼儿坚持、专注的前提,当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幼儿对探索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小小科学家们探索的不竭动力。

(三)教师完全主导科学活动主要表现在

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预设、组织;区角科学活动中教师完全介入;偶发性科学活动中幼儿表现出的兴趣被忽视。一般而言,正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的预设、组织,需要教师作为活动开展的主导者把握全局,但是在区角活动中,应以幼儿的自由探索为主,我们应当明白“区角不是教学的延伸场所”,而是教师为儿童创设的,充满丰富材料的自由探索的空间。案例1:早晨自选活动期间,5岁的成成(中班)兴致勃勃地跑到靠窗的室内种植区角摆弄起吊兰盆里的蚯蚓。成成用自己的小手不停地抚摸蚯蚓,时不时又用两个指头把它夹起来左看看右看看,自言自语地嘀咕着,想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赶紧在花盆的泥土上挖了个小洞,把蚯蚓埋了进去。停顿了一会儿,又赶紧把土挖开,看见蚯蚓不见了,赶紧在原来小洞的附近开挖,不一会儿又把蚯蚓找了出来,这时孩子欣喜万分,嘴里嚷嚷着“哈哈,找到了找到了,看你往哪儿跑。”孩子的乐呵引起了教师的关注,老师走过来,看见成成手里捧着蚯蚓,双手、胸前的衣服因为泥土而脏兮兮的样子,立刻耸拉着脸责怪道“脏兮兮的孩子不会受欢迎。蚯蚓在盆里好好的你去挖它干嘛…赶紧放回去,去把手洗干净,我们准备用点心了…”成成失望、害怕地睁大眼睛望着教师,满脸的委屈和不甘。该案中,教师的不适时介入打断了幼儿的探索,阻挠了“科学家”的工作。成成已经对蚯蚓的外观特征有了直接经验,发现了蚯蚓在土里的运动,然而当他从自己的成功中感受喜悦的时候,却被教师泼了冷水。我们都倡导让孩子在童年时期经历成功,从而获得自信,科学区角本就应该成为孩子自由自主探索的场所,但教师“超越职责”“滥用权威”,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案例2:散步活动过程中,5岁的鸿鸿在花坛的一株月季花旁边发现了一条蚯蚓,他惊奇万分,大声叫到“老师,快来看,是蚯蚓!”孩子们开始骚动了,纷纷围过去争先恐后地要看看蚯蚓,教师眼见场面有些失控,立马拉着脸吼道:“不要去动它,多脏呀!宝贝们赶紧过来排好队,我们该回去午睡了。”大部分孩子听到老师的指令跑回来排好了队,但仍然好奇地往后看,少数几个孩子对蚯蚓更是无比留恋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满脸的失落与不甘心,成成则蹲在花坛旁边不肯移步。这时教师发火了:“大家看成成是不是好孩子呀,不听老师的话。成成你要是不走的话我就请你的家长过来带你回家,以后幼儿园可都不欢迎你了!”成成无奈,噙着眼泪满腹委屈地小声念叨“我就是很喜欢蚯蚓,我想养一条蚯蚓…”本案中,教师扼杀了幼儿偶发的兴趣与探索欲望。蚯蚓是一个不错的科学活动主题,教师可以顺势利导开展一个关于认识蚯蚓的活动,把孩子们对蚯蚓的好奇深化为探索蚯蚓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与周围动植物的关系等,从而引导发展,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总而言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在教师传统教育观、儿童观的影响下受限。如何引导儿童由“被动的接受者”到“小小科学家”科学探究角色的转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成为小小科学家

近年来,在科学教育领域,人们已经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也应成为儿童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儿童用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学习科学是儿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人们想让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中,体会科学的本质,领悟科学的真谛,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与品质。如何做才能真正让幼儿成为小小科学家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宣告

你现在是科学家了不论是什么形式的科学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都应当大声向幼儿宣告:“你现在是科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勘探家/建筑师等)了!”让幼儿明确自己即将扮演的身份,从而有意识地去践行该角色应表现的言行。紧接着,教师应当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索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又是怎样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爱护自然生命的,怎样使用探索工具譬如小铲子、量杯、导管等等。这样一个案例印象深刻:Howard老师在开展蚯蚓的探索活动之始,明确告知幼儿“你现在是生物学家了”,通过谈话让幼儿了解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意味着什么,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去户外与平时去户外玩耍有何不同。并向幼儿解释:生物学家是科学家的一种,他们是探索大自然中动植物奥秘的专家,他们在寻找不同的动植物的过程中,谨慎而小心,不损坏他们的家,不打扰他们的生活。还引导幼儿认识并使用生物学家所使用的探索工具,譬如探索棒,让幼儿实际接触并演练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确保被探索生物原貌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二)教师相信

你就是科学家让幼儿明确自己的探索身份以及学会探索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后,教师应当相信幼儿,放手让幼儿去自由选择和自主探索。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做“牧羊人”“旁观者”,对幼儿的活动放任不顾,而是要求教师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前提下适时、适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要确定干预必要性,把握干预时机,选择适宜的干预方式方法。

1.在决定是否要干预幼儿活动之前,教师应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幼儿在干什么,有必要干预吗?我的干预会影响或打断幼儿的活动吗?会不会抑制他们的独立探索?会丰富幼儿的活动经验和学习吗?如果我不干预,又会怎样?干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选择干预时机的时候,要遵守一个教育的基本原则———学会等待。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去操作、探索。爱德华曾指出“你总是害怕你将要失去那个焦点时刻。它实际是一个权衡性的举动。我相信干预,但作为我个人,我倾向于等待。因为我已经注意到儿童常常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而并不总是要我去告诉他们。儿童经常发现我从未想到过的解决办法。但有时候等待意味着错失良机。因此你必须快速地做出决定。”等一等,忍一忍,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干预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以自身为媒介(游戏者、旁观者的身份介入);以材料为媒介;以幼儿伙伴为媒介。

篇(7)

科学教育活动化的开放性原则要求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开放性。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拘泥于传统、陈旧的教学经验,应当充分结合实际,开阔思路,为幼儿学习成长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空间。同时,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还应当合理设计开放性的科学教育活动环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自由想象,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2.趣味性

由于受思维能力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幼儿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教师在设置课程学习时,应当尽量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着手,激发幼儿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同时,教师和家长还应当加强和幼儿的沟通,充分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学习情绪和性格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科学活动,以提高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化的有效性。

二、科学教育活动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1.儿歌儿歌具有节奏明快、活泼生动等鲜明特征

将其应用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化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儿歌和科学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幼儿共同参与编曲的形式,让全班学生一起学习、传唱并编排舞曲,使幼儿形成对科学的认知。例如:字母歌“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XYZNowyouseeIcansaymyABC”,歌词简单明了,曲调生动、活泼,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体验到学习幼儿歌曲的趣味性,又可以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

2.游戏做游戏是幼儿园中最普遍的一种科学教学活动

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融合到趣味游戏中,并鼓励所有幼儿积极参与,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又能帮助儿童较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教师可以向幼儿解释鸡妈妈会尽力保护鸡宝宝是一种天性,然后鼓励幼儿参与到游戏中,使他们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达到边玩边学的效果。

3.搭积木搭积木是实现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对不同物种、图案的搭建,促进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搭建不同类型的建筑,并向幼儿简单介绍它们的受力情况、搭建原理等,能使幼儿了解到不同类型建筑的不同功效,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4.猜谜语猜谜语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化实现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在科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巧妙地编成谜语或引用具有科学含义的谜面,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幼儿对知识探索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例如:一只小鸡真灵巧,五彩羽毛身上飘,会翻跟斗(筋斗)会跳高,落勒(在)地上勿会跑(猜一玩具名)。谜底是(毽子)。这样既能提起幼儿的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

篇(8)

2012年, 由钟志农老师主编的《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丛书》出版, 在丛书中钟老师带领我们解构了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不同阶段孩子适合的活动主题, 也让我们的心理活动课有了整体框架与方案。但多数孩子的上学时代是从幼儿园开始, 那么幼儿园的孩子适合上心理活动课吗?

当我们去翻开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心中就会有答案:幼儿园的孩子也适合上心理课。《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健康领域中的两个维度目标 (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适应能力) 以及社会领域中的六个维度目标 (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和我们的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框架是相符合的。所以, 如果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和孩子们来聊这些话题,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

最近的一次幼儿心理活动课评比中发现, 若要在幼儿园更好地落实心理活动课, 我们还要做好以下若干方面的准备。

一、辅导理念的把握

理念就是对于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想的, 怎么认识的, 怎么思考的。理念统领着设计, 统领着方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 简单地说, 就是在设计心理辅导课之前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我要上什么?我要上的内容学生需要吗?我要上的内容和我接触的这个学生群体相适宜吗?

面对第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不知道答案, 就到学生那里去寻找。去观察学生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或者事情, 如果学生们遇到的这些事情给他们带来了困扰或者以他们自身能力不能很好应对, 那么这些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设计心理课的出发点。

在此次评比中, 一节以“第一次”为主题的活动课, 通过讲述小女孩第一次独自上街买东西而让学生有所思考。但这节课听下来, 我不清楚老师是想把上课重心放在情绪体验上还是独立做事的成功体验、增强自我效能上。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频繁提及各类情绪, 但上课内容更多是放在成功体验上, 这很明显的就是上课之前主题范围的把握不清, 不知道到底要上什么。

“看得见的情绪”课上, 教师的整体主题思路是清晰的, 但是在具体的概念操作上还有待商榷。在上课过程中, 老师告诉学生什么是嫉妒:“嫉妒是指别人拥有的东西而你没有, 这时候你就会非常的生气、难过、郁闷。”而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的话, 其实会发现, 当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没有时, 还有可能产生另外一种情绪体验, 即“羡慕”, 而非一定是“嫉妒”。羡慕和嫉妒之间的心理成分是不一样的, 而且处理方式也会不同。心理课我们强调体验, 但也有一部分重要功能是认知,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 认识要恰当, 不要误导。

“第一次”和“看得见的情绪”这两节课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第三个问题。在“第一次”这节课上, 老师在上课一开始便询问学生第一次做一件事时是否害怕和紧张, 之后又玩了一个活动“挑战十厘米宽独木桥”, 询问学生感受, 而大班孩子们的回答都是“不害怕很开心”,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个很尴尬的事情:老师的预设和孩子们的现场生成答案是不一致的。在“看得见的情绪”课上, 老师请学生把各类情绪的表情画出来, 包括嫉妒。但当老师刚说出口时孩子们马上的反应就是“老师, 嫉妒我画不来”, 而且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又再次提到不会画, 而老师都没有给予指导。所以, 当我们去呈现上课内容时, 我们一定要思考这个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在哪个层次上。同样的心理主题在不同阶段都可以上, 但不同阶段的内容层次、内容难易、内容范围是不同的。

在此次上课中, 很多老师都把主题放在了情绪上, 有害怕、有开心、有生气、有嫉妒。在情绪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把情绪分成初级情绪 (存在于人和其他动物身上共有的) 和次级情绪 (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而后期形成的) 。初级情绪包括喜、怒、哀、惧、惊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惊奇) , 我们可以在面部表情或者肢体语言上明显传达出来, 而次级情绪更多体现在内心层面上, 所以学生很难直接表达出来。另外, 虽然我们的很多老师把上课主题放在情绪上, 但在生活中我们对孩子们内心情绪感受的关注很少, 更多在乎的是成效, 孩子们即使有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进行情绪表达。所以, 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在上课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说“我不知道怎么画嫉妒”。

二、辅导目标的澄清

上课之前, 明确该阶段孩子的上课需要, 确保上课的内容和这个阶段孩子相符, 那么上课的主题也就确定下来了。之后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辅导目标。辅导目标简单说就是希望这节课结束后达到什么效果。在这次评比过程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要求老师上课之前上交一份教案, 但是教案中没有一个人描述辅导目标, 上来就是辅导设计, 我们需要通过他们的辅导设计来推测他们上课的辅导目标。

一个好的辅导目标有三个原则:辅导目标明确且清晰, 辅导目标集中, 辅导目标可操作。在此次评比中, 让人对辅导目标有深刻印象的是这两节课:一节是“想变勇敢吗?”, 一节是“我不怕”。两节课题目不一样, 但上课主题与内容完全一致, 讲述的是学生生活中害怕的内容。“想变勇敢吗?”一课上, 教师询问学生生活中害怕的事情, 并想出变勇敢的方法;而“我不怕”一课则把害怕的情景直接聚焦在孩子们害怕晚上独自一个人睡觉上, 而且通过情景设置加上音效配合, 学生有很直接的感受, 之后教师和学生交流有哪些办法可以让自己能一个人睡觉, 更加勇敢。

比较发现, “想变勇敢吗?”对辅导目标的操作是广而宽、泛而浅, 而“我不怕”对辅导目标的操作是小而深、精而炼, 后者的辅导目标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同样是以“害怕”为主题, 不同阶段害怕的情景会不一样, 幼儿阶段怕黑、怕鬼, 到了高中阶段怕考试、怕演讲, 而且不同阶段我们教授学生的应对方法不一, 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懂得害怕背后隐藏的积极意义。

此外, 一个好的辅导课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这节课我想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什么”“这节课我想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什么”“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学会和尝试什么”。一节“小熊笑了”让孩子们体验到开心所带来的愉悦心情, 并教会孩子们如何能够开心地欢笑;一节“小兔别害羞”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样的表现是害羞, 并引导孩子们如何从害羞变得在交往中更加主动;一节“我不怕”让孩子们感受害怕后的身体反应, 并学会如何克服自己的害怕。所以, 这三节课都完成了一定的辅导目标。

三、辅导素材和辅导形式的选择

在一个完整的辅导课程中, 我们经常引用很多素材来帮助我们呈现问题情境, 而素材选用过程一定要慎重。在一节“消气商店”的课上, 老师引用了“鹅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气”, 邀请孩子们一起商量减肥的办法。如果老师上课之前对这个素材有所思考的话, 就会发现这个素材放在大班孩子们身上是不适宜的。且在这节课中老师不间断同时使用三个素材“鹅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气”“熊大哥拳击比赛失败而生气”“小红帽和朋友吵架而生气”, 三个素材案例相似, 让人感觉课堂过于累赘, 问题多而又没有解决情境中主人公的根本问题。如果可以深度解决一个适合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问题情境, 其效果将会更好。

在上辅导课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选用一定的活动形式让课堂更加有效, 例如经典AB剧, 让学生做出两种答案中的一种选择。在“第一次”的课上, 老师就使用了这个活动形式。AB剧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 但它需要孩子们有足够的自我思考能力并做出独立判断而非盲从, 我们需要思考这样的形式是否适合幼儿阶段。

不同阶段的孩子适合的心理活动形式是不同的:小学阶段以游戏为主, 初中阶段是游戏讨论结合, 高中阶段以讨论为主。按照这个的逻辑, 在幼儿阶段, 应用更多的活动形式应该是游戏辅导。比如“在看得见的情绪”一课上, 老师一开始教孩子们玩类似抢位置的鳄鱼岛游戏, 让孩子们直接体验情绪, 这样的环节设计比“想变勇敢”和“我不怕”的直接询问效果会更好, 因为孩子们直接在互动中增强了感受。

在“小兔别害羞”中, 老师让孩子们自己随机挑选一个手指玩偶贴贴在手指上, 并在配乐下玩“找个朋友碰一碰”的游戏, 孩子们很开心, 因为游戏的设置和孩子们的年龄段是相符的, 既暖心又可爱。所以, 活动形式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年龄阶段特点。

篇(9)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1-02

一、“相互反感”的恶性循环

通常,幼师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容易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的专业课上,而对于其他课程,则毫无兴趣或不爱搭理。其原因众多,有来自学校制度的,有来自教师引导的,有来自学生自己的,然而,来自文化课老师自身的原因是最直接和致命的。这些文化课老师一味的抱怨学生的基础弱,能力差,自律性不强,不喜欢文化课,只重视专业课,思想出现严重的偏差,甚至埋怨学校的制度、班主任的冷漠等。这种“互相反感”的恶性循环对学生的前途伤害不小,对教师的心理伤害更大,严重的可能直接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失望甚至职业逃离。的确,给这些学生上文化课要比给那些非舞蹈专业学生难很多,文化课老师有许多无能为力的尴尬境遇,然而,事实上,这并非无药可救,只要文化课老师积极稳步地调节自己的灰色心理, 改变心态,找到方法,事实就并非那么悲观。

二、改变“舞我独尊”观念,充分重视文化修养

舞蹈专业的学生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是:只要学好舞蹈,就能走遍世界。所以,在他们的学习思路上,只重视舞蹈专业课。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只学好舞蹈,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舞蹈家,还应该学好文化课,做到“文舞双全”。

1.高尚的文化修养是一切优秀人格的精神支撑

舜耿直忠诚,尧嫁女禅位;孔子百折不挠,为千古伟人;孟母三迁,孟子成仁;屈原九死不悔,《离骚》光耀千古;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父志,《史记》彪炳千秋;张良循循善诱,刘邦开创汉室;诸葛亮严谨执法,三足得以鼎立;曹操宽仁大度,不惧奸雄耻名;魏征直言敢谏,贞观之治方来;成吉思汗尊师重道,疆域万里;鲁迅桀骜不驯,中国人精神早见曙光。历史证明,没有高尚文化修养的帝王是暴君,没有高尚文化修养的臣民是愚民,没有高尚文化修养的艺人是怪胎,没有高尚文化修养的教师就是刽子手。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无论是文学巨匠,还是艺术天才,只有具备高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你的技能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你的人格才能变得光辉,你的人生才能闪耀光芒。

2.文化课是舞蹈专业学生获得高尚文化修养的必要途径

严复说:睿智慧,练体力,砺德行,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在老先生看来,练体力是以智慧为前提,以德行为支撑,以新德为目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四有新人吧!然而,如何培养这种德行兼备的新人?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媒体、书籍、制度、权利、习俗等,但文化课是一种根本的传承方式,也是至今任何一种教育都秉承不弃的教育方式。“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特殊机能,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语言的职能是把思维活动的结果用词和句子记载下来,表达出来,使思想成为可以理解的东西”。[1]可见,以语言表达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课无疑成为文以载道的主要载体,文化课教师就是毫无争议的执行者。那么,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文化课也是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塑造新型优人格,造就优秀人才,奠基民族兴盛。因此,文化课教师的角色变得比其他教师更具有本质性和深刻性。所以,要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文化课是舞蹈学生最基础的人格课程,不重视或者放弃,这些学生即使舞蹈再跳的出神入化,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文舞双全”的舞者。

三、一定要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在上课前,多私下里找这些学生,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矛盾,并给予言语或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从情感上首先认为你是他们最亲近的老师,这就很大程度的消除了他们对文化课老师的反感,就会消除对你这门课的反感。即使效果并不理想,也不要放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毕竟,这是一群单纯、天真和善良的孩子。比如,笔者第一次给舞蹈专业课学生上课,学生们明确表示反感,笔者不急不躁,充分理解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对自己的课堂语言精挑细选,慎之又慎,避免在初次课堂就打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消除了自己上课前的一些心理顾虑和心理障碍,最后,课程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完成。

四、多鼓励,少打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所带班级,之前学生几乎没有交作业的习惯,为了让他们改变这个赖习惯,笔者就采取了奖励的办法,比如加分,发奖状,口头表扬等,此班交作业终于突破了零,一本,两本,三本,直到全部都交作业。学生们脸上洋溢着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和幸福,笔者也得到一种经历风雨终见彩虹的欣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使学生不断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待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3]这是使舞蹈专业学生爱上文化课的重要步骤之一。

总之,转变师生的思想观念,沟通师生的情感隔膜,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解决幼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文化课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只要持之以恒,难题自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邓佑玲著,《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土家语濒危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57页。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页。

篇(10)

一、引言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的教育目标,并且要求“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从不同年龄阶段涉及了环保教育目标,如5-6岁幼儿在科学学习中应达到的教育目标有:“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相应的教育建议是:“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2]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不可避免要担负起幼儿环保教育这一重要任务。幼儿阶段是价值观、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教育必须从小抓起。让幼儿从小了解相关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将来成为保护环境的合格公民。

二、当前幼儿园环保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幼儿园环保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

幼儿环保教育是幼儿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更关注幼儿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实施要么是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教育,要么是渗透在学科领域,如科学领域或健康领域中以综合主题的形式进行,没有专门的环保教育课程计划、环保教育教材和环保教育设施,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开展有限。一些幼儿园虽然认识到环保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教师进行环保教育,但是环保教育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对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也没有组织过教师参加环保教育的课程培训。

(二)幼儿园环保教育缺乏师资培训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的实践中,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知识经验探索前进,缺乏理论指导,且好多教师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教龄较短,经验较少,环保教育的实施并不顺利,在选择环保教育的目标、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多困惑。据笔者了解,大多数幼儿园没有开展过幼儿教师环保教育的相关培训,幼儿教师曾经在校学习期间也没有修过与环保教育相关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三)幼儿园环保教育缺乏教学研究

1.环保教育目标缺少系统性,侧重认知能力方面,忽视情感态度方面

幼儿园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五大领域都有系统的教育目标,在这些领域的目标中会渗透着环保教育的目标,但很少会有幼儿园把环保教育作为独立的部分并为其制定系统的目标。其次,当前许多幼儿园环保教育目标极少关注幼儿生活经验,比较侧重环保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忽视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

2.环保教育内容的选择缺乏适宜性,存在一定偏差

当前幼儿园环保教育内容的选择多而杂,随意性大,缺乏适宜性,比如内容选择多以教师自身关注的问题为主,忽略幼儿的兴趣和实际经验,更多地关注于讲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过多地强调环境污染对人健康的危害,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环境污染的具体画面更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带给幼儿恐惧的负面情绪。这种偏差给幼儿传递了很多负面信息,不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培养。

3.环保教育形式单一

幼儿园很少有专门的环保教育活动,更多的是渗透性的日常随机教育和环保主题活动,形式以日常生活渗透和教学活动为主,教师的环保教育方法以说教为主,不利于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4.环保教育评价的主体单一,没有一个确切的评价标准

幼儿园环保教育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幼儿、家长参与较少,这导致评价主体单一,且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自己的反思,没有一个标准。教师虽然做出了反思,但是因为没有评价标准,很难找到改进的方向和途径。

(四)幼儿园环保教育缺乏家园合作

据笔者了解,家长参与幼儿园环保教育较少,大部分家长没有参加过孩子所在幼儿园的环保教育活动。其实,家长很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愿意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在和家长交谈中发现,很多家长表示如果幼儿园进行环保教育需要他们的配合,他们会积极配合,即使工作很忙的家长也表示只要他们有空就一定会配合。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缺乏与家长的沟通合作。

三、解决策略

(一)重视幼儿园环保教育,创建绿色幼儿园

幼儿园增加对环保教育的关注度,将环保教育落到实处,对教师提出具体的实施环保教育的要求。幼儿园可以利用环保节日,通过主题活动开展专门的环保教育活动,制定环保教育课程计划、购买环保教育教材、环保教育书籍,供教师使用,幼儿阅读。其次,创建绿色幼儿园,园内清洁优美,充分绿化,幼儿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师幼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道德行为,让幼儿拥有一个绿色且充满环保氛围的幼儿园生活环境。

(二)开展教师环保教育的培训,提升教师环保教育教学能力

幼儿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信息交流、观摩研讨、小组专题研修等多种在职培训方式来对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在网络建设中增加环保教育板块,订阅和购买环保教育相关书籍、报刊等,供教师时刻注意更新环保教育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其次,幼儿园还应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环保教育教学能力,让教师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提高和发展,从而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环保教育教学素养的优秀师资队伍。另外,教师除了在幼儿园接受系统的专业的环保教育培训以外,还应积极主动地加强自我学习,改善环保教育观念,获取最新的环保教育动态,提升自身教育实践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此外,各类高级院校应该开设环保教育的必修和选修类课程,给准幼师更多的职前学习的机会。

(三)进行环保教育教学研究

1.制定系统的环保教育目标,重视目标的情感态度方面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幼儿环保教育是启蒙教育,对幼儿整个一生环保意识的形成,环保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应该看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价值所在,把环保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为其设计系统的环保教育目标。我们都知道没有目标的课程是盲目的,只有在明确的幼儿园环保教育目标指导下,才能选择适宜的环保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另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3]因此,幼儿园环保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认知方面的,让幼儿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方面的,在获得初步环保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环保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2.选择适宜的内容

幼儿环保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与目标相一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出发,围绕幼儿的生活环境,选择环保的基础性知识,由浅入深,并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切合幼儿的发展状况,注重内容的时代性和多样性,而不是从教师自身的关注出发。总的来说,内容的选择要能促进幼儿萌发出真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情感,从内心喜欢我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并能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这份热爱之情。

3.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环保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在游戏中渗透环保教育,幼儿不仅乐于参与,还在游戏中学到一些环保知识,体验到环保的美好情感。绘本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环保主题绘本进行幼儿环保教育,幼儿可以从环保画面的真实感、环保主题的鲜明性、环保内容的趣味性和环保语言的简单易懂中萌发环保意识,获得环保知识,从而养成环保习惯。同时,也可以利用环境创设、区角活动让幼儿参与环境管理,学会利用废旧材料装饰环境,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活动材料,使幼儿在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中热爱环保。

4.进行多元评价,设定确切的评价标准

评价的过程中,要正确、深入理解评价的目的和价值,让幼儿、家长参与评价,并制定评价的标准,有了评价的标准,教师才能找到改进的方向和途径,才能提升自身的评价能力。

(四)加强家园合作,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会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都能得到更好的保证。幼儿园要积极挖掘家长资源,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具体的教育情况,邀请家长参与环保课程的设置,组织亲子环保知识竞赛,丰富家长的环保知识,以便家长支持参与幼儿园环保教育工作。其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保持家园环保教育的一致性。家庭生活中有很多教育的契机,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场所,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幼儿的榜样。比如购买无氟冰箱、无磷洗衣液等绿色消费方式帮助幼儿形成环保意识;督促孩子节约用水,节约用纸,既节约资源,又使孩子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此外,家庭还提供了幼儿参与环保实践的机会,家长与幼儿一起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共同学习,一起分享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赵瑞桃.幼儿园环保教育研究-以武汉市A园为例[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5]陆小涛.当前幼儿园环保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1(5):59.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