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药学学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包括:
1.1读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1.2读书刊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即如读报也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书,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2.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263-02
一、引言
如果论文题目是学术论文的名字,那么摘要就是学术论文的脸。摘要是否生动形象有价值,决定了读者是否阅读。它们是对整篇论文的精炼概括,使读者一目了然,在短时间内了解论文的大概内容。如何写好学术论文的摘要显得至关重要。近十年来很多学者研究过学术论文写作,如董华,胡胜强,高奋主,陈延斌,张明新,卢圣泉,蔡铁权,楼世洲,谢小芸,黄国文等。这些学者的研究对论文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目前学术论文的摘要的撰写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探讨。本文以中国知网里的部分论文为例分析摘要的写作方法。
二、摘要
摘要是一种经过明确定义的文献类型,具有确定的属性和独特的文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3一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指出: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方金秋,景超江,2000)。这就要求学术论文摘要具有简洁、准确和客观的特性。摘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整个论文的简要概述。摘要总共有六个结构要素,它们是:“主题阐述”、“背景信息”、“目的陈述”、“方法论和语料”、“研究结果/发现”和“研究所带来的启示/结论”(黄国文,葛达西,张美芳,2009)。摘要具有独立性的特点。摘要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篇章,作为全文的缩影。不看全文便可以了解文章到底是研究什么,采用了何种研究方法,得出了那些研究成果。另外,摘要中一般不引用图表和文献。
撰写论文摘要,要注意用词和语法两方面。在用词上应该参考两大原则:只谈新信息;尽可能简洁。不要加进编写者未来的计划和打算,诸如“有关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展开”等。用词尽可能简洁。如“has been found to increase”可以改为“increase”。摘要的叙述一定要客观,不应该带有个人的主管色彩,在摘要中一般不使用“perhaps”,“maybe”,“probably”等模糊词语,也不该含有倾向性评论。在语法上,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摘要应该用三人称表达,避免主观色彩。比如用第一人称就会给读者像自我介绍和个人评论,不符合摘要的性质。在时态上,英文摘要的时态变化相对较少。由于读者关注的是新信息、新成果、新研究的时间,对研究过程中的先后次序不太注意。在语态上,英文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均可在摘要中使用。但在学术论文中多用被动语态,以体现其客观性。在介绍研究目的和结论时也可用主动语态,因为主动语态涉及到人,较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努力,且主语部分可集中较多的信息,起到信息前置、鲜明突出主题的作用。在句型上,英文摘要使用较多的主位结构的陈述句(李旭,2007)。以下结合实例来分析。
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及物性分析
常霄鹏
摘要: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目前还很少有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进行过分析,本文是这一方面的一次尝试。笔者分析了该作品的及物性特征,说明了其主题思想及词人浪漫、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进一步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欣赏与评价我国古诗词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物性
The Transitive Analysis of Su Shi’s Work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Chang Xiaopeng
Abstract: Su Shi’ representative work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has seldom been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article is one attempt for it. The author has an analysis of this work’s transitivity features to illustrate its theme and Su’s romantic, optimistic and open-minded spirit. It is further proved that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ppreci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Key word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transitivity
以上的摘要和关键词来自中国知网2010年6月第2期外语艺术教育研究中常霄鹏的论文。根据这篇论文的摘要,我们可以看出此摘要写出了第一个要素“主题阐述”。即本文主要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来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常霄鹏也介绍了背景信息,即目前很少有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分析苏轼的这首诗,并且他在引言里也对前人从哪些角度来研究做了个简要的综述。他没有明确写出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方法论。尤其重要的是常霄鹏没有详细地写出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是论文摘要的最重要的部分,应该详细地描述这个研究的价值。这样读者可以根据此结论来决定该论文是否有继续阅读的价值。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研究发现上。另外,常霄鹏没有提到研究所带来的启示。作为学术论文应该要写出启示,以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印象,并了解到该论文的阅读价值。总之,从结构上看,这篇论文的摘要不错,但仍然有待继续改进。
从词汇方面来看,这个中英文摘要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中文的摘要的第一句下半句“本文是这一方面的一次尝试”多余,而且过于口语化。第一句的前半句已经交代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这首诗的不多,所以后半句有画蛇添足之嫌。英文摘要中第一句话的开头“Su shi’ representative work”,Su shi’ 后面漏掉了“s”,这是个很明显的错误。“representative work”也可以改为“masterpiece”,更简洁。第二句话中“This article is one attempt for it”中“for it”多余,根据上下文读者很清楚此论文就是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另外,“the author”容易引起歧义,读者不知道这里是指写论文的作者还是指苏轼。由于容易引起误会,可以改为“This paper”。在摘要中尽量使用物作主语,这样更客观也不易引起误会。最后一句话中“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过于复杂,摘要应该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避免过于冗长,这里可以改为“contributes to”。摘要在用词方面要尽量做到简洁明了,避免罗嗦的长句表达。
又例如,2010年4月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2卷第2期,王茹茹的论文大标题为评《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副标题为兼谈功能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其摘要:《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对德国功能派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功能派的翻译理论即功能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具有明确目的、确定方法和衡量译本质量的实用性与指导性。王茹茹的摘要在形式上缺少了背景信息、目的陈述和研究带来的启示。这个摘要没有详细写出通过研究诺德的这本书发现了德国功能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具体实用性与指导性。而只是在介绍《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这本书的内容。这个摘要写成了对《目的―――析功能翻译理论》这本书的提示,没有把重点放在研究发现上。
三、小结
写好学术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部分,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经验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这两个部分就是像人的脸一样重要,决定读者是否有兴趣继续阅读。面相凶神恶煞、丑陋无比的人是很少有人愿意与其交朋友。从某种意义上讲,摘要和关键词决定了你的文章是否能被他人认可和借鉴。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上的部分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的分析,发现这些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在结构上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问题。首先,很多学者忽视了摘要的六个结构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研究发现”。这个部分就是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部分,而有些往往把摘要写成提示性的文字。还有部分学者在摘要里写主观性的评价,这是摘要写作的一大忌讳。在用词上,摘要中应该多用客观性的实词,不宜用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语言尽量简洁,可以用单词表达就不用短语,可以用短语表达就不用句子。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葛达西,张美芳.英语学术论文写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方金秋,景超江.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
第二、在进行研究生论文之前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尤其是专业方面的书籍,需要不断的翻阅大量的资料,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术方面的积累,其实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的漫长的。
题名。字体为常规,黑体,二号。题名一般不超过 20 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摘要。文稿必须有不超过300字的内容摘要,摘要内容字体为常规,仿宋,五号。摘要应具备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文章主要观点的浓缩。摘要前加“[摘要]”作标识,字体为加粗,黑体,五号。 正文。用五号宋体,1.5倍间距。 文稿以 10000 字以下为宜。 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超过5级。第1级标题字体为常规,楷体,小四;第2级标题字体为加粗,宋体,五号;次级递减。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释号区别。文内内容字体为常规,宋体,五号。 数字使用。数字用法及计量单位按 GB 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和 1984年12月27日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执行。4位以上数字采用3位分节法。5位以上数字尾数零多的,可以“万”、“亿”作单位。标点符号按GB T15835—1995《标点符号用法》执行。 附表与插图。附表应有表序、表题、一般采用三线表;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常规,楷体,五号。图序和图题的字体为加粗,宋体,五号。 引用。引用原文必须核对准确,注明准确出处;凡涉及数字模型和公式的,务请认真核算。 参考文献。论文应附有参考文献并遵循相应的格式。参考文献放在文末。 “[参考文献]”字体为加粗,黑体,五号;其内容的汉字字体为常规,仿宋,小五。 参考文献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
序号 作者 书名 版本(第1版不标注)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 页码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序号 作者 论文名杂志名 卷期号 出版年 页码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序号 作者 资源标题网址 访问时间(年月日) 页眉,页脚。团队序号位于论文每页页眉的左端。页码位于每页页脚的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 论文用A4纸打印出来,并将论文首页和论文装订到一起,一齐上交。论文出处(作者):
一个教授心目中理想的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提纲的步骤
一、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果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5+5+5,4+4+4+4+4,6+6+6+6……+6(100个6)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唤起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
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主要突出科教结合,通过学科前沿课程及实践课程的学习,着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是与行业紧密结合,突出职业导向,考核及评价与行业资格标准尽可能无缝对接,着力提高研究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专业知识应用的职业能力。总之,在素质结构方面,两者是科学家与实干家的区别,从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方面来说,是开展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区别。
1.2学习要求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要求掌握本学科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熟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承担本学科的科研、教学(或)临床工作,具有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学位论文要求的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专业技能实践,以增强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硕士研究生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应基本具备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达到执业中药(药)师注册申请的专业技术要求;能胜任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注册、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注重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践及训练,同时亦应在导师指导下,参加一定的科研工作,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任职能力考核,任职能力考核内容须与行业资格标准衔接。
1.3培养方法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实行研究生处、二级学院、学位点共同管理,导师(导师组)全面负责的模式,课程学习所占比例较专业硕士大;专业学位硕士坚持与实践和应用结合,采用“校-企合作”、“政、校、行、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方式,理论课程教育在校内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部门实施,所选的课题要注重实用性、创新性及服务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学分方面学术学位以课程学分和学术活动学分为主,专业学位以课程学分和实践能力学分为主。设置课程学术学位应根据学科内在逻辑来设置,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者之间的课程结构体现层次性、衔接性和递进式,形成一种纵向深化为主的知识结构,而专业学位应符合专业人士的职业需求,进行多元化综合性教育,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等人文教育。
1.4论文选题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多立足本专业研究领域进行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具有创造性、理论性,提出新发现、新方法、新理论,解决新问题;而专业硕士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实用性,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应紧密结合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对中药产业领域中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订、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在现场实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和研究课题,论文能够体现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1.5就业方向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多继续攻读博士,或到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中药学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而专业学位硕士多到生产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以及医药公司从事技术、产品开发、管理与销售、质控监管等工作。
2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及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2.1两种培养类型的意义
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仅是两种不同培养方向的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种重要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种强调学术研究,一种强调应用实践,没有优劣之分。认为专业学位硕士文凭“含金量”不如学术学位硕士,或者认为学术学位硕士不能获得高薪资工作而不如专业学位硕士的观点,都有失偏颇。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传承和发展既需要教学科研人才,也需要从事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两种培养方式需要并行共举,不能相互取代。
2.2目前存在的不足
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目前多为单一导师指导研究生,导师知识和精力有限,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较小,研究生课题研究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属于新设学位类型,起步较晚,社会认可度较低,培养机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和生源不足,没有成体系的培养模式可供借鉴,从招生选拔的方式到整个培养过程皆因未能走出学术型研究生模式而遭诟病,课程设置多参考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课程的应用性及实践性不强,不符合培养需要,部分课程缺乏相应的教材,仅有学术型的教材或授课教师的讲义或提纲,容易造成教学内容和专业实践的偏离。另外作为职业指向性较强的学位类别,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必须与执业中药(药)师资格证书制度紧密联系,目前的准入制度还不健全,更缺乏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2.3改进方向
对于学术学位硕士,应改变目前单一的导师制度,改为导师小组指导研究生,既有利于扩大信息渠道、扩充知识面,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又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增强学术学位硕士的实践能力,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扩大学术交流范围,给予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对于专业学位硕士,应加大宣传力度,认识到设置专业学位是出于中药学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是适应国内外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办学机构应各方配合,确保物资经费、师资配备,做好专业学位的相关工作,要充分借鉴国外药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先驱院校的经验,立足中药学学科发展现状,突出自身特色,以产学研结合打造中药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规格之间的差异,即使同一门课程也应名同而实异。最后,还需要社会各界推动,实现专业学位硕士学历或学位与国家执业中药(药)师资格的挂钩,推进国际中药职业标准化资格认定。
2.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其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学术道德也是每位药学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和素养,它在理论上应该从属于思想道德素养的范畴和领域。德才兼备,是衡量研究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德就是重点指思想道德品质,包含着一个人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在研究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接受外在的、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不能忽视或否认学术道德培养和教育。
3.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这是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来的。如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符合社会、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药学研究生作为药科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会成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社会中坚力量。毋庸置疑,他们会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医药卫生发展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药学研究生学术培养与学术建设方面失范现象日趋严重,致使药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不断下滑。为了真实反映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机制运行现状,我们对沈阳药科大学部分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是通过发放问卷和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主要涉及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机制相关问题。
1.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与研究生日常教学培养工作相脱节。根据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0.5%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能够有组织、常态化地开展学术道德规范教育,69.5%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通过相关讲座或是有关活动进行的,另有10%的药学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在关于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环境的问卷调查中,有29.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有着浓厚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环境,51.2%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基本不具备这种环境,存在着大量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另有19%的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
2.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不能与研究生教育的其他环节有效衔接。在调查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能否在教学实验、学年考评、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协同展开时,有16.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能够与研究生教育的其他环节相协调,71.7%的研究生认为不能协同开展,另有11.5%的药学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
3.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不能满足学校培养和提高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实际需要。在关于“捏造数据、图表,抄袭他人成果”、“学术造假和一稿多投”、“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论文署名混乱或请他人”的选项调查中,分别只有6.3%、23.5%、20.4%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在上述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好,没有再提高的必要”;而34.8%、59.7%、43.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一般,需要进一步提高”;49.9%、10.5%、35.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不太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
三、构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
1.加快研究生学术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我国尚没有完善的、健全的学术法律体系,如果想彻底切除日益盛行的学术腐败的“毒瘤”,必须将学术治理的行政规章上升到法律效力的层次,将学术行政规章转变为学术法律。一方面,要强化学术道德对学术行为的约束,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学术道德,急需法律保证;另一方面,通过学术立法的形式对高校学术治理机制进行严格管控是最根本、最有效的现实保证。尽快将高校教师、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纳入相关法律体系,配套相关政策法规,这样才能使得国内的学术活动有法可依,学术成果得到有力保障。
2.加强药学研究生诚信道德教育,发挥其诚信道德主体作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把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列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诚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在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诚信道德主体作用。而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外在的社会道德教育手段,要着重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学生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诚信修养,提高诚信道德的认可度与践行度,不断提高诚信道德境界与水平,以诚信实现人生价值与立足社会。
有的同学问我学数学有什么“秘诀”?我觉得学习上没有捷径好走,也无“秘诀”可言,要说有,那就是,首先要有决心、信心和恒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逐步有所提高。在学习中不可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把劲特别用在一门新功课,一个新篇章的开头,用在最基本的内容上。例如,一个小学生连加、减、乘、除经常算错,那他就不可能学好今后的代数、物理、化学等课程。所以加、减、乘、除,就是一个基础。打好扎实的基础,要循序渐进,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只有把前面的基础打牢,才好进入后一步,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学得扎扎实实,才可能逐步提高,最后才有希望达到科学的顶峰。 第二,要注意独立思考。拿数学来说,它是一门着重于理解的学科,在学习中要防止不求甚解的倾向,一定要勤分析、多思考。对每部分内容,每个问题,要从正面、反面各个角度多想想,要善于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规律的东西。
另外,不要一遇到不会的东西就马上去问别人,自己不动脑子,专门依赖别人,要先自己认真地思考一下,这样就可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其中的某些困难,对经过很大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虚心地请教别人,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更大的帮助和锻炼。
第三,学习态度要端正,要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刻苦钻研,要做到专心致志。例如,有些同学,一边看电视,一边看数学书或算习题,这样的效率一定是很低的。所以,不论复习、做题、阅读参考书籍都要精力集中,要争分夺妙,切忌分心。学习中还要养成严肃认真、踏踏实实的好学风,不要好高鹜远,更不能夸夸其谈。
第四,知识面要宽些,基础要打扎实。非但是指做的题的类型要多,而且语文学得好不好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得好,阅读写作能力提高了,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思路的敞开。
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运用着最普通的数学概念和结论,但许多情况下人们往往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关注现实中数学的应用,培养具有数学应用意识的学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的这种应用价值并没有受到充分尊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干看成是感知和再认识,而数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思维则被削弱或取消了,这显然有悖于数学发展趋势。改变这种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是,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挖掘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的数学资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内容的六个方面都可以在教学中作这样的嫁接。比如数感这一学习领域,在认识了多位数以后,可以让学生调查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的意义,让他们明白把一些数字排列在一起组成多位数,不仅具有记数功能,还能约定俗成表达特殊的意义。调查结束后,还可以指导学生尝试为学校图书馆设计借书卡的编号,进一步领会编码功能,掌握编码方法,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形成数学化倾向,这是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二、提高数学化能力:数学有效教学的核心要素
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思维水平取决于个体的思维倾向性、积极性和专注性。正因如此,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这里的“做数学”绝非纯粹的解数学题,而是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现实的“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要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的有价值的问题,要创设可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比如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物体,教师可以先提供形形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然后引导学生:“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与数学联系不够紧密的,如物体颜色、本人喜好等。另一种是与数学紧密联系的,需用数学知识去解答的,如方位、多少等。面对这种情形,应进行巧妙引导,让学生以数学的眼睛看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提问题。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化能力,要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尽管小学数学教学不能指望学生系统地掌握建模步骤及方法,但应进行有益的尝试。张景中教授曾举过一个很浅显的学“数”用“形”建模的例子:在学习“2”的时候,可以画一条线段,指出两头有两个端点;在学“3”的时候,可以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学“4”的时候,可以画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顶点”等。学生如此经历数学思维过程,探索思维路径,数学化能力必将得到整体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5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将探究性学习引进中学语文学习实践,是当前新课程实施中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以为要体现在注重过程而非结果,重问题探究而非简单“告诉”,重主动学习而非接受学习,重开放多元而非封闭单一,重体验感悟而非机械重复训练。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拿着文章费力地讲解,而学生或是在下面各做各的,或是附和声一片。当提问时,学生或是支支吾吾,或是复述教师的话,有的甚至什么也说不出来。于是,教师们就往往采取了高压政策,每天必须读多少,都要规定量,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是往往适得其反,在教师的这种教育下,学生反而见文章而发虚,谈阅读而色变了。
一、在“问题追索”中学习语文
疑问是思考的源泉。一般说来,疑问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留下疑问后,教师不能急于释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再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给北大的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和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如在学习语文读本上《勇气》一课时,学生就提出,美国伞兵身上所体现出的勇气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的勇气谁更可嘉?当德国人残杀法国妇女的丈夫时,美国伞兵躲在壁橱里,是有勇气的表现吗?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课文,积极参与讨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主动探究的乐趣。
二、在“体验感悟”中学习语文
毕业实习前三月,与实习单位联系,初步确定实习人数、带教老师研究方向,并向学生公布。让学生根据自身及实习单位实际填报实习志愿,在充分尊重学生志愿情况下于实习前半月公布实习分配名单。实习前一周,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毕业实习动员,宣讲专业思想及安全知识,强调实习纪律及注意事项。下发《指导老师学生版实习要求》电子版(主要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毕业实习计划,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及其实施办法,论文评分标准等),详细规定了毕业实习全过程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和老师有据可查,非常有利于实习顺利完成,提高论文质量。为确保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我们建立了实习督导制度。前期督导重在了解学生是否及时到岗、是否及时查阅相关文献并做好开题准备工作;中期督导重在了解学生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实习进度;后期督导重在了解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进度。通过三次督导,从程序上保证了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
严格规范答辩过程,不断提高论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