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政治理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职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决定了院校领导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重视专业课建设,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甚至有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作“虚”的政治任务,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往往不能予以保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处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这也使得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寒了心”。因此学校完全有必要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2.师生互动
主要在于解决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矛盾。以教师为主导,搞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显然是错误的,但是,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教学过程放任自流,同样是不可取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转变观念,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理论辨析。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主导性作用,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意识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他们的专业及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设计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作为“90后”的学生,他们讨厌死气沉沉,枯燥无味的讲解,这时就需要如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大学生的参与性。可适当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顺势引导,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热点的正确看法,避免偏颇;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参观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或博物馆,利用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实物教育,引发思考“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利用影像、图片等形声兼备、感染力强的声像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眼球;注重引导学生课余时间使用网络的频率,关心时政大事、社会热点,正确看待网络评论。
4.考试模式
目前,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考试方面进行了改革,不再是采用过去传统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更多的是把学生的校内平时表现纳入成绩考核当中。采取理论与实践、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办法。在理论考核上,命题形式要灵活多样,主客观试题比例适当,如判断、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问答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内容上突出重点、覆盖全面;在实践考核上,既要考核学生的平常表现,也要适当地考核其参与的校内外实践成果,从而引导学生既注重理论的掌握,更关心知识的运用;既重视期末复习考试,也关注平时习惯养成,最终使其终身受益。这种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能够很好的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二、党校教学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众所周知,思想是指导一个人行动的指挥棒,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员认识并具有的正确主导思想,并不失崇高的理想与信念是考查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考查和了解学员的思想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例如,通过与学生谈话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知其道德素养和道德品质。也可通过详细的问卷调查及随堂小测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正确的主导思想,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错误的思想认识,教师则要给予纠正,虽然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思想认识和判断水平,但教师还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与交流,把正确的主导思想及时传达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
三、党校教学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口头面授与课件教学相结合
通过对教学理念的新认识,教师应该知道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只是简单的口头传授,还需要教师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政治理论的部分教学内容不易于理解与掌握的特点,教师可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进行传授政治理论知识。一方面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及贴切的语言和具体的实例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多媒体视频教学也开创了政治理论学习的崭新领域。对于有些易于理解与掌握的理论内容,教师可通过口头面授的方式,而对于一些略显枯燥且不易理解与掌握的内容,则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来向学生讲授。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习惯于“教师中心论”,过分强调教师的“控制”作用,使得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搞“独白”,演“话剧”,把教学的“公共活动”变成了教师的“个人活动”,基本是“教师讲完——学生下课”的单一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必须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动、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现在80后、90后的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不断增强,特别反感对他们进行概念化的说教。教师上课尤其不能只讲“必须”、“文件指出”等政治性话语和口号,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师生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产生精神上的碰撞、融合和共鸣,教师要允许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从而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不自觉地接受理论。当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对思政课教育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更高级的育人艺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的关系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五个多样化”。根据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五个多样化”在思想领域的直接反映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活动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空前增强“四大特点”。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在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平等、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问题的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和多样性。如何面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形势、新特征,就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的关系。其一,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推动全社会巩固发展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其二,就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事情、舆情决定了的,是客观实际,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扩大社会认同,增进思想共识,才能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不同认识水平的劳动者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同样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作出贡献。同时,也只有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减少思想矛盾和冲突,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的对抗和冲突。才能使先进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健康文化得到发展,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思想受到抵制。坚持这两个重要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就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21世纪的大学生,普遍的思想特征是政治敏锐度不高(甚至有学者认为是政治淡漠)、个性张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反感说教,反感“大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看似简单易懂,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内容还是从中学时就开始学习的内容,但学起来理论性极强、并且十分抽象,很多学生会感到“没意思”、“很枯燥”“全是大道理”“脱离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校园里、社会上鲜活的事例,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充实,解答学生疑问更真实。给学生以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3.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被戏称为“两苦”课堂,教师讲台上讲得辛苦,学生讲台下睡得辛苦,很多学生为了拿学分不得不来上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看课外书、玩手机微信、打手机游戏、听音乐、做作业甚至趴桌上睡觉,以此消磨时间。学生如此厌学,究其原因,学生们的回答是专业课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将来工作用得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都是大道理,太空洞。这种尴尬的课堂现状提醒我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案例教学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理论的确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良方妙药。当学生把理论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需要,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条时,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理论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才会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加油站和充电房。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操作
1.课前准备——案例要善于选取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案例”,案例选取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达到,教学效果能否实现。首先案例选取,要注重思想性和政治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所决定的。教师在案例选择中可从“焦点访谈”“新闻30分”“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节目中选取,也可从网络上或者校园中发生的事件中选择,但一定要以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为选取标准。其次,案例选取要注重时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基本上年年有改动,吸收和反映了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案例的选择也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教师要不断更新与补充,选取最近的典型事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比如年度道德人物、年度法治事件,要随着年份改变不断替换。学生对案例中展示的事件有所闻,不陌生,教师能将精力集中在对案例的分析、理论的讲解上,而避免花费过多时间解释事件本身,淡化了教学重点。第三,案例要有普遍性。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避免偶发性的案例,以免误导学生。纷繁复杂的事物背后自有其规律。第四,案例选取要尽可能贴近学生。案例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越近,学生越感兴趣。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绪论部分,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生活,克服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树立新的学习理念。而这些,大学老生都经历过,拿本校老生的学习、生活为例来讲解,分析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学生对本校学长心理认同感强,自然也就能接受教师的讲解与分析。
2.课堂运用——案例要精于组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笔者以一次案例教学为例,来具体说明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刑法部分,要学习正当防卫制度,其中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此存在误区,司法实践上也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选取的是“长沙被劫的哥撞死劫匪案”来实施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的前一堂课,教师讲解了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基本规定,印发了“长沙被劫的哥撞死劫匪案”的基本案情资料给学生,让学生能课下学习、熟悉案情,了解争议焦点,独立思考案件中的法律问题。上课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持观点,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持构成正当防卫观点的;一组是持反对观点的。两组可以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围绕争议焦点——是否构成正当防卫进行辩论,其余同学可以补充发言。辩论中可能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回归正题;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针对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去进行辩论,而不是从道德观念和常人的朴素认识出发去争论。教师要把握原则和方向,保证辩论有序进行。在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讨论情况加以总结和评价,巩固案例教学的效果。总结中,教师要重申案例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正当防卫的目的、时间、对象及必要限度等问题,重点阐述学生认识不到位的难点问题——“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以及“防卫过当”等,指出学生忽略的问题——犯罪嫌疑人的正当权益,使学生能全面把握案例及与此有关的法律知识。带领缺乏法律常识的非法律专业学生完成这样一次案例分析,教师要付出的辛苦远远大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逻辑起点。学生是否通过教师传授,了解并接受了社会期望给予学生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首要标准。
(二)学生是否将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理想、意志和信念
学生在接受、理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是否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理论,并顺利内化为个人的道德素质,形成自身的道德情感、意志、信念,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第二个标准。
(三)学生是否在行为上实践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观点,并能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政治理论和社会道德规范应用于实践,达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重要标准。认可某种道德规范并不意味着在主观行为上会按照这种要求行事,只有学生在道德认知的作用下,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真正将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行为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才达到了最终的教育目的
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从实践主体之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点
我们在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差距较大,有的教师专业知识不牢固,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接受能力;有的教师社会实践经验欠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理论联系不上实际;有的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这些都制约和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3]。
(二)从另一实践主体的学生来看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还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荣辱观,意志力较差,缺乏自控能力,容易接受不同的观念和意识。信息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潮相互交错激荡,价值观念多样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不容忽视的冲击,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失衡,理想信念模糊,政治意识淡化,主体意识与自我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思想走上歧途。这必然会损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带来负面和消极的影响。
(三)从实践客体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公共基础课相比,在内容上侧重于政治理论知识,较多强调理论,对大学生来说太抽象,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致使思想政治理论相对滞后于现实,不能满足解释现实社会问题,指导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敢于面对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以学生的能力拓展为中心开展教学,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关怀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新的合作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才能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更有吸引力和针对性。
(二)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超越爱国主义和道德知识的局限,在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其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加强文化的融合性与学术性,突出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使抽象的理论通俗易懂,增加授课的实效性。同时,内容设置上要注重与时俱进,同大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适时将新的社会信息和时事材料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增加经典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大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程的内容既有高远的理论,也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从而感受到课程的有用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加、主体性的发挥,教学实效性也随之提高。
(三)丰富完善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多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是极为重要的。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情境式、发现式、演讲式、辩论式教学法以及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与刺激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与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发展。其次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大量应用于教学。教师要学习掌握并尽可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再次要引入实践教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是实现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思考的意义,获得能力的发展和深层的情感体验[4],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创新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的新举措
2.1活跃的理论教学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活跃性的体现。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特点深入分析,在完全熟悉教材的情况下,使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让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例如能够借助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方式,或者创设教学情境,用多样化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加灵活,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教学,强化教学之间的互动,以切实提升理论教学的有效性。
2.2务实的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脚踏实地,要树立起大思政理念,联合党办、学工与团委等单位,彼此合作,一同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可以和周边革命传统教育单位合作,建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习基地;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去一些老少边区巡访,去了解历史,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可以每年安排学生进行暑期社会调查,去触摸生活温度,感受社会发展;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提高他们各方面素质。
2.3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程推进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诸如项目教学法、案例补充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验证法、问卷调查法等等多种方式,构建一个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切实有效的课程教学方式。
2.4多样化的考评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不是从试卷上就能够看出来的,应该加入对学生平时道德表现的评价、社会实践结果评价以及学生在平常活动中参与的具体情况等,联合班主任和班级辅导员一起进行期末成绩考查。
2.5创新管理模式重视管理模式,不但是重视课堂教学管理,同时需要重视校园各种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融合课堂任课教师管理、班主任实践跟踪活动管理与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困惑二:学生还是上班族?———受教育者的变化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不再是单纯地过着“三点一线”生活的学生,他们的身份变成了“准员工”,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把自己当成上班族。在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除此之外参加一些活动,结交一些朋友,等等,相对来说是单纯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之后,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会像员工一样关注自己的业绩,会和别人竞争,会加班、考核、受到奖惩,他们也要学会和同事、上司等不同对象相处,有些刚刚到企业的学生因为不适应相对复杂的人际交往,不能承受相对繁重的业务工作,出现了精神压力,甚至有了心理问题。此时,怎样定位学生的角色,怎样根据角色的变化调整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成了一些教师的困惑。
(三)困惑三:教什么,怎么教?———教育介体的变化教育介体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传统的学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要涉及道德和法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内容。工学结合模式下是不是要有所变化,怎么变化?有些思政课教师困惑了,还有一些老师有这样的疑问,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调整教学内容,还是每个专业都一样,流水线式地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传统学院式模式下,思政教育一般以课堂集中教育为主,老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工学结合模式下,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思政课教师怎样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成了一些教师犯难的问题。一些教师提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原有的班级建制被打乱,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工厂和不同的车间,该怎样集中进行教学活动成了问题和挑战。(四)困惑四:环境改变我们?还是我们改变环境?———教育环体的变化教育环体,即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既作用于教育者(施教主体),又作用于教育对象(受教主体),共同制约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反过来它又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认识、利用和改造,成为人们(主体)共同面对的客体[3]。学院式教育模式下,学生身处单纯的校园,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经过优化的校园环境,一草一木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要处在校园、企业和社会等多种环境中,有些学生初别校园,甚至会觉得到了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没有了校园的温馨、宁静,却多了冷漠和残酷的竞争。出了校园,开始真正接触社会,复杂多样的企业文化、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交往理念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观念、行为特征产生深远的影响。环境的变化给思政教育带来了难度。
二、路在脚下: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该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思政教育观念,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按照教学计划在大一开设,有些思政课教师课程结束了,便不再和学生联系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某一阶段通过某些课程就能完全达到效果的,区别于其他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做到“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平时教学中,下课了、放学了,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上遇到问题时,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聆听他们的倾诉,为他们答疑解惑,做他们的人生导师。思政课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时就将自己的各种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延伸课堂。如果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了,思政课教师就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在企业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通常,人们认为一个好的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其实,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二)更新思政教育内容,突出职业教育,注重与专业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采用的教材是全国通用的,从重点院校到专科高职,一本书通用,这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转化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内容之外,必须突出职业教育。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高技能是专业课承担的培养任务,高素质则是思政课必须承担的培养任务,学生除了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要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工作后能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树立能到基层到一线去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放弃。
(三)借用新媒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
新媒体指的是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之外的新出现的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90后”的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运用和影响普遍而深远,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一手机,一世界”,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应该运用诸如微博、QQ、电子邮件等方式和学生加强交流。新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超时空性使空间无障碍,无论原来的学生分散在天南海北实习实训,均可以通过如QQ群,微博等方式取得联系;新媒体的及时性为思政教育的素材积累提供了便利,偏于师生针对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和观点,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企业遇到问题便于企业管理者或者学生干部第一时间传达给教师;新媒体的互动性有利于“工学结合”中学生和老师的全面沟通,互动性打破了单项灌输问题,可以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一些平台的交流还可以让受教育者互助解决思想问题;新媒体的匿名性有助于学生心理、情感问题的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是涉及隐私的,新媒体时代可以让心理咨询不再面对面,相比传统的方式学生更能毫无顾忌,这也便于问题的解决;新媒体的超文本性,也就是多媒体性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较之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冲击力更大,能强化教学效果。总之,思政课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新的媒体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课”教育
授业育才的引路人
第一,解决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长期以来,有部分人认为高校教育是通过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来实现,与“思政课”教育没多大关系。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偏见,好多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这一现象的出现就是明证。事实上,专业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的特征之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与专业课教育教学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授业育才的双轮车。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能够解决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为谁服务、代表谁的根本利益的专家、学者,这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所有的学科、所有的领域的知识,大到宇宙天体演化、社会形态更迭,小到基本粒子的结构演变,还无一不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都可以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作为指导思想,去进行分析与研究。当然,科学方法论的普遍原则,不能等同也不能取代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以具体科学方法的不可取代性,排斥理论的普遍指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
讲得明教学内容是对教材的二次创造和加工,这种创造和加工是根据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实现教学过程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谋篇布局,从观念体系、知识体系向学生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和自觉行动有效转化,达到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并切实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指引和精神力量。这一目标的基础是做到两个契合,使教学内容呈现观念明晰、事理明达、是非明鉴。核心价值观同大学生的实际相契合。学生对思政课是否有学习兴趣与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思政课的实效不理想,问题的症结是知识没有转化成学生的价值观念,头脑中没有价值观念的支撑,自然就缺少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法去应对日益复杂的现实生活。价值观的教学具有根本的目的性,人的社会化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化。青年阶段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统一关系最激烈的时期,在表现出自主性和理智性的同时,还存在不稳定性,表面性、功利性和矛盾性,面对大量信息时,选择和甄别往往不知所措,产生迷茫与困惑,选择就会跟随当下的社会流行观念。核心价值观指明了作为个体的理想生活方式和目标追求,其形成是一个塑造人格,教化人心的过程,基本的力量来自大学生个人对基本价值的认同与信仰。首先,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思想特点,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从他们所思所想中寻找正能量,提升对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让价值观为现实生活的主要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思路。其次,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把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成长、发展联系起来,使价值观真正作为学生在生活中面对各种选择判断过程中的标准,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生历程的价值,体验到核心价值观的强大逻辑力量、实践力量和物质力量。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热点相契合。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反映了制度的性质,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图景和精神追求,必然会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大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时空中进行。社会经济结构重构,阶层分化,阶级归宿感淡化,原有的单一的价值理念与模式被打破,必然引起价值重估,各种思想和思潮的激荡、冲击人的思想。人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热点问题大量出现,其形态多样。首先,教学中要把重大的理论问题、学生关心、疑惑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核心价值观紧密契合,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进行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特别是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存在的负面影响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理论必须回答这些重大问题才能站得住脚,也才能为学生提供指导,并因之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其次,要突出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既不回避西方的市场、民主、自由,更要弘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的中华传统价值观。让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着力研究新媒体与思政课有效教学的结合方式
思想政治课有效的根本在于自身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是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陈旧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必然被淘汰。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显而易见,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改变,它将带来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的全方位、根本性变革。(一)新媒体有助于实现学生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教学中最难实现也无法做到的,是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实施区别教学,而新媒体技术可以使教育者梦寐以求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的新媒体可以根据学生个体需求设计学习进度和课程计划。计算机具有的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被动参与。而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提问、练习、测验、解答及演示等各部分都灵活可控,也可由机器根据学生进度智能反馈,并且随时可以跳跃链接相关知识点。当学生漫无目的时,“智能化导航器”可提出建议或起“智能”的作用:替学生查询有关资料、和学生进行平等讨论、引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等等。运用新媒体技术或教学软件,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疑问,根据需要引发新的理解与学习,顺应学生需要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适时调整课堂内容,灵活安排,做到围绕学生中心,服务学生需求。从人的认识产生来看,是客观世界与人脑相互作用的过程,外界刺激越丰富,在人脑留下的映像越深刻。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听又能看,还能动手操作,再通过讨论、交流、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让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更高效持久。(二)新媒体能够创设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前所述,新媒体可以提供优越于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软件、课件和教学平台,但新媒体技术教学的重点不在课件,而在互动;其优势在于模拟、创设虚拟现实的教学情景。声像视频以及随时反馈流动型的新媒体课堂教学通过创设典型情境,引进现实问题,用直观生动、绚丽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有意识、有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按照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享受学习乐趣,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创新思维。多年来,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忘记了的实践性和革命批判性,忘记了的根本目的:改造世界。我们的政治理论教学或者蜕化为纯粹的学术,只研究如何解释课本,不关心现实世界,更不关心“改造世界”;或者将其直接等同于政治课,用政治口号、陈旧观念对现实政治意识形态作辩护,使学生敬而远之,望而生畏。从教育规律来看,理论的理解需要联系实际,理论的运用和观念内化需要实践锻炼来巩固强化。而青年学生的实践和经验阅历极其有限,又面临着社会膨胀的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知识无用论”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凸显出的社会现实问题和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各种地位悬殊、立场迥异的观点、方法与价值取向使青年学生无所适从。脱离现实的教学、解决不了学生困惑的说教必然被抛弃。新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资源采集要考虑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和趣味性,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只讲有趣和娱乐化。课堂要生动活泼但不是热闹肤浅,既要给学生感性认识,也要引导他们思考理论,既受教育、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锻炼分析辨别能力、提升素质。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将网络、互动电视等新媒体中有价值的内容,借助新媒体新颖多样的技术手段,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开展课堂辩论和讲演等方式,再现重大社会事件、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深刻感人的人物、事件给学生以思想冲击,在跨越时空的全方位、渗透式观察和分析中感悟、思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问题。(三)新媒体有助于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教学平台除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渠道外,课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站、思政课网站、博客、QQ、E-Mail、手机短信、飞信、网络聊天等新载体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教学交流与反馈机制。配备丰富的资料库和互动平台,利用新媒体无屏障性、快捷性等优势,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组织和管理知识,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思想难题。这种及时反馈、平等对话的姿态容易让学生接受。新媒体技术使原来单一、简单的说教形式被一种全新的、丰富多元的互动交流模式所取代。利用这些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新媒体,教师课可以随时传递教学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养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润物细无声,让政治理论教学更具感染力和长效性。
研究、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政治理论教育的长效机制
首先,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拓展了新阵地。我们的思想教育内容需要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网络”。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且集中在大一大二,课堂外则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宣传,多为暂时性应景型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形成系统、长效的机制。现今的互联网络,己经集宣传、教育、娱乐于一体,多样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只有让既有用、又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网络,才能让大学生喜欢的虚拟空间变得健康、实用、美丽,让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扎实而富有成效。其次,开发智能型实时网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件。这些课件融授课视频、文献讲义、问题解答、作业练习等为一体,教师随时教学内容和信息,形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与实际教学进度相一致的网上教学资料库,包括开发优秀的课程电子教材,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使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最后,教师要与时俱进,练好内功。熟练、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开展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紧跟新媒体形势下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不断思考新形势,钻研新问题,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抵御诱惑的能力,将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教育与思政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践行新媒体环境下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来检验,“90后”的“网络原住民”生活在新媒体营造的复杂环境中,他们与新媒体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开放、多元、时尚。然而,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虚假、有害信息,发达国家利用信息霸权宣传西方意识形态、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扰乱、模糊人们的民族性和价值观。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磨练“实战”能力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帮助大学生甄别、认清事物的是非本质,引导他们在良好的媒体生活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在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保持清醒头脑,形成“自身免疫力”,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积极学习实践、锻炼成长。
本文作者:周红梅王云梅工作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二、情境模拟教学在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些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宗旨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一系列观念教育组成,不只是一般的知识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大学生获得某种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从而获得个体信念上的一种认同,由此才会导致相应的行动,从而达到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必然之举。而当今时代,体育院校的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外向、热情直率、乐于表现,参与意识强,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同时,体育院校学生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政治理论水平有高有低,对理论性学习内容常有枯燥无趣之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也日趋下降。针对体院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应引入情境模拟教学法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情境教学直观形象、情真意切、理寓于境的特点有助于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活”起来,有助于让学生关注生活、强调课程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其中,与案例情境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并根据就具体情境中具体问题的不同选择,导致案例发展有不同过程和不同结果。通过对不同过程和不同结果的不同体验和反思,引导、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悟和理解,并提高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政治素养的切实提高和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情境模拟教学模式探析
情境模拟教学模式中,对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前准备、活动的精心布置与安排以及活动结果的总结与反馈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加明显,尤其体现在情景模拟教学的内容、程序及考核的设计方面。
(一)教学内容设计
对于哪些教学内容采取情境教学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端,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或方向,紧抓学生特点,改变课本章节,预设若干专题,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当前热点、焦点事件,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具有真实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重视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合理采纳,这样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性更高,对于课本中的理论理解得更透彻。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崭新的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就业观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二)教学程序设计
情境教学程序大致包括以下环节:1.情境模拟活动的确定。教师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人数确定所要进行的情境模拟活动以及活动的具体时间。2.编制活动方案。根据所确定的情景模拟活动主题,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生的人数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共同来编制活动细化方案。3.设计模拟活动场景。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之中,通过学生着装的变化等手段尽量模拟大学生求职活动场景。如组织学生参加毕业年级的就业招聘会,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在低年级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4.设计角色,进行任务分工。5.先期知识准备。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分工,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源了解相关背景,进行先期准备活动。6.活动进行和总结评定。教师作为情境模拟活动进程的控制者和学生情境模拟行为的评价者参与情境模拟活动,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境教学体验结束后,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对该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总结,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在未来的其他思政课实践模拟活动中予以改善。这一总结的过程一定要避免教师的个人主观意见,尽量多角度地看问题。在教学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最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此种方式的采用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亲自扮演角色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对课程内容进行领会和理解。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体验都是真实的,例如法律基础中关于掌握法律的尊严性以及我国司法程序的内容,如果把课堂搬到法庭上,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一次真实案例的旁听,对学生而言更具冲击力与说服力,可以增强学生对教材理论与知识的理解,打破课堂与社会的界限,能更具实效性的完成教学目的。3.利用新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情境。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普及可以使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互动更为便捷,学生也更容易被带入利用新媒体技术所常设的虚拟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将任务以文本、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考核设计
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不能采取传统单一的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情境模式教学需要采取丰富且灵活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理论的融会贯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可以在情境的创设中、角色的扮演中、小组的讨论中以及案例的分析等各个环节中,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来灵活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