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村养殖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3: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养殖技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养殖技术论文

篇(1)

传统的猪栏和鸡舍,即便是自动化程度高、大规模的养殖场,远远就能闻到畜禽排泄物的臭气,在空气中久久挥之不去。而在“助农”的养殖基地,这样的味道基本上闻不着。最重要的是,这里畜禽排出的粪尿,全都不需要清扫和处理,而是直接与栏舍下方的养殖垫料一起,通过一些特别菌种和微生物进行发酵、分解后,转化成无毒、无害、无味的有用物质。没有了排泄物,苍蝇、蚊子等害虫减少;不需要废水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养殖环境干净整洁,畜禽的发病率下降,减少了抗病药物的使用,保证了食品安全。

“活力发酵床技术”的核心,一是它改变了传统水泥地面的单一模式,将一层垫料放置于动物生活区,垫料中添加特别的微生物。二是置身于垫料中的菌种,由数十种协同培养的厌氧和好氧益生菌组成,可维持垫料中稳定的碳氮比,并形成强大的养殖场益生菌环境。这样的技术得到了大多数养殖户,包括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等知名大企业的认可和接受,在国内大部分省市和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获得大面积推广。公司为此在全国建立了500多个技术推广网点。

爱“捣腾”的农家娃

在助农公司,“活力发酵床技术”只是公司拥有的14项发明专利之一。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家科技公司的掌门人,蒋爱国的创业人生写满了传奇。

也许是天性中有太多的不安分,蒋爱国从小喜欢动手拆卸各种机械和电器。家里的自行车、钟表,被他一一拆了再装,有时就装不回去了,为此,他没少挨父亲的巴掌。高中没毕业,蒋爱国辍学到社会上。他摆地摊卖小食品,慢慢挣了些钱,就瞄上了养殖业,搞起了特种养殖,养龟、鳖、豚鼠、蚯蚓这些当时别人不敢碰的高端品种,顺带也养鸡、猪。虽然没能上大学,蒋爱国的学习能力却很强,除了拜师,他的养殖技术更多是看书自学而来。

1997年,蒋爱国在南宁旧货市场花8000元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回到县城后,当地人都不理解一个养殖户要电脑干什么。蒋爱国却爱不释手。他用电脑来管账,这使他的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快捷。电脑坏了,他还挺高兴,因为可以自己拆了重装系统。就这样,这台电脑被他摸得滚瓜烂熟,直到“捣腾”不动了为止。2001年,蒋爱国成了县里第一个上网卖产品的养殖户。

除了不安分,蒋爱国还有敏锐的眼光。搞养殖没几年,他把事业转向推广养殖技术和产品,一门心思在农村当起了农技推广员,帮别人规划建养殖场,捎带卖兽药产品、养殖器械用具,后来就成立了畜牧科技公司。

养殖业对环境影响很大。大型养殖场,牲畜的排泄物污染空气和水源,群众很有意见。蒋爱国于是琢磨: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养殖业与环境平衡发展?

2006年,听说北方有一种发酵床养殖技术,蒋爱国踏上了去吉林取经的征程。从吉林回来,蒋爱国却发现由于气候、技术等原因,这项技术在南方很难推广。不服输的蒋爱国自己动手探索改良。几经创新,最终研发出“活力发酵床技术”。

创新永不止步

篇(2)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1-0042-02

1问题的提出

我院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开展较晚,馆藏数量少,多为一些地方年鉴、会议记录之类,纯专业学术性尤其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师生特别是教学和科研人员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图书馆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馆藏中利用率高、有学术价值的地方文献,把网络上、民间和教研室老师手中的分散的相关文献,运用知识管理的工具和技术,组合成一条既是专业的、学术的,又有地方文献特色的文献链,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以丰富馆藏。

我馆把水产养殖专业作为突破口,因为:①这个专业有高水准师资力量。水产养殖师资阵容“少”而“精”,包括辅导员、实习员在内共8人,研究生学历占50%,双师型100%,每年都根据水产行业变化,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更新、调整教学大纲,编写讲义。有几门专业技能课讲义已被省内多家学校选为教材。突出了我院以培养实用能力技术人才为宗旨的高职特色,符合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水产养殖业在盘锦地区发展比较普遍,有地方特色。图书馆选取这个专业,有一定的地方资源优势。②以点带面。可以通过水产养殖专业“精品课”的“点”,带动促进其他骨干学科的“面”。

我院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服务于地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按照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制定了《盘锦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其目的是培养地方高质量、实用型人才,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重,整合各教学改革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有限的文献资源,使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建立学院各专业精品课程体系。

我院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就以其独特地域性、实用性和良好就业渠道,过硬师资队伍和高度敬业精神备受家长与学生欢迎,建校至今效果显著。2005年,该专业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

基于这两个原因,我馆决定在特色学科水产养殖专业创建特色“地方文献水产养殖数据库”。

选取水产养殖专业为突破口,更重要的原因是该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地域特点最突出,与地方文献工作的关系最密切。有地域特点、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比较容易产生地方文献,对地方文献的需求也迫切些。

2建立该数据库的途径

2.1以地方文献资源整体布局与规划为依据

根据1999年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的协作原则,我馆依靠本院专业文献优势,根据我地区经济发展建设需要,按学科系统性和相关性原则,以重点学科为核心不断调整和充实与地方经济相关的专业文献。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就是我院为了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而开办的特色代表性专业。我馆在收集地方文献时,既要考虑图书馆自身建设,针对学科专业现状与未来,又要考虑到本校、本地区其他文献收藏单位的收藏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要与本地区各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和分布形成统一的、协调优化的整体。

2.2收集要按照加强重点学科,综合布局的思路

图书馆不能只单纯收集某一具体学科地方文献,还应包括交叉、边缘学科的文献资源。具体方式有: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进行系统调查和跟踪,做到心中有数。②与政府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学术研究机构及自由撰稿人沟通。③与我院被评为AAA级单位的档案室、市档案馆、博物所、党史办公室及与地方文献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建立联系。④指定专人负责,尽可能用购买、手抄、借抄、互惠交换等方式收集。

2.3与教学科研部门密切合作,注重数据库的实用性

图书馆员深入到水产养殖专业教研室队伍中去,参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与编写、教学计划制定,协助该专业教师实施培训计划,根据具体情况增设弹性的教学活动周等,从他们那里收集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和师生要求,设置几个主要版块。数据库中的许多信息被收入学校教材和其他文献,其中《盘职院水产养殖专业实习手册》极具代表性,读者好评如潮。

目前,《养殖专业技术专业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计划》已结题,并被我院推荐为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奖提名;由本院教师自编的专业技能教材《虾蟹养殖技术》被评为“精品课”;《海淡水名特优养殖技术》教材收集了一些新兴的、符合盘锦及周边地区养殖要求的、养殖前景好的养殖品种,使学生掌握实用的、较先进的养殖技能,以满足岗位对学生的要求,现已被省内外多所学校采用,被评为辽宁省100种“精品课”之一。

通过我馆“水产养殖地方文献信息库”提供的优质信息服务,促进了水产养殖专业精品课的产生,推动了学院教学工作,增强了学生专业技能。尤其是改写了我地区不能开展河蟹人工育苗的历史。我院毕业学生已陆续补充到全省及盘锦地区多个养殖企业、厂部等从事水产养殖技术工作。在科学、环保、高产的理念下,将所学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工作实践,促进了我地区蟹产量和出口量。全市河蟹养殖面积已达134万亩。科学养殖,打造品牌,促进了河蟹产业大发展局面的形成。

2.4服务个性化

由我馆精通业务、熟悉学科知识、电脑操作娴熟的骨干负责,开展个性化服务。根据本学科需求,在专科地方文献数据库中,增设若干个小的独立的空间,由学科带头人或课题组提出申请,为水产养殖教研人员单独使用,使之成为他们专用的专业课题研究讨论场所,便于他们在自己空间中收集收藏与本学科有关的各种类型的文献。这些小的独立的空间,相当于一个小的数字图书馆,又相当于一个网上论坛。如:我院的“水产养殖精品课”学科带头人在开展课题研究时,馆里为他建立了数据库链接,并指定专人跟踪提供专门信息服务。

2.5数据库并入校园网

将地方文献专科数据库并入校园网实行全文检索,聘用本专业品学兼优的学生做兼职管理人员,确保地方文献精品数据库有较高的使用率。

3注重数据库之外的图书馆传统文献收集和服务

我馆在开展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时,不放弃其他传统的文献收集和服务。通过我馆架起专业学科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主动与其他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资深教授、专家联系,把盘锦地区资深水产养殖专家请进图书馆,与学科带头人面对面沟通,由他们推荐、圈定该专业所需文献,以提高文献收藏水平。让院外专家也参与到我院水产养殖课题研究中来,提升“精品课”的知名度及专业水准。

对于学科精品课研究课题所需文献分别采取全面系统收藏、相关学科选择收藏等方式,核心期刊等连续出版物必须尽快收集齐全,并重视电子出版物的收藏。根据水产养殖学科的特殊性,注意收集《专题文献科学技术革新报告》、学术会议等特种文献,以及内部刊物(口头、实物文献)、灰色文献(如科技报告、政府出台文件、学位论文等非公开发表的出版物)等。

4地方文献工作展望

4.1根据专业需要,完善地方文献工作

目前,我院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开展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计划,缺乏必要政策支持,缺乏系统、规范的科学管理,所收集地方文献数量少、种类单一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文献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还有待提高。

我院用户所需要的信息都具有明确的专指性。图书馆应根据地区地域、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特产资源以及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充分利用高校馆在人才、技术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当地这方面文献予以搜集、整理、加工,并进行数据处理,将地方文献数字化,进一步完善已有“水产养殖地方文献数据库”。

对不同载体、不同版本与不同出版发行单位,或没有正式出版发行但利用率高、有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文献,要进一步收集、整理。充分利用我院已有馆藏文献资源,分阶段、分步骤地建立各种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从而全面推动我院“精品课”的开展,进一步完善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能为其他专业数据库建设提供经验。

4.2利用网上资源,向用户提供信息产品

依托科技下乡政策,农村科教、水产养殖、政策法律和劳动市场需求等信息,形成网上虚拟图书馆,供我院师生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查阅,提供对口的信息导航,甚至直通车信息服务。将开启信息大门的钥匙交给广大师生和养殖农户。

4.3编制内部刊物,宣传馆藏地方文献

为扩大馆藏地方文献的传播度,以吸引更多的读者,编目部门可将已有或新购地方文献,编制成不定期刊物,用来介绍馆藏及新入藏的地方文献、编录成果等,还可以登载一些读者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心得、意见等,此刊物可以内部赠阅,起到较好宣传作用。此刊的内容也可同时制成地方文献专门网页,链入本馆主页。

4.4建立专业队伍,开展地方文献共建、共享

地方文献工作者最后完成的是一件符合用户需求的情报产品,而不是一次文献的简单堆集,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通过课题的收集、整理、编辑加工,最终为读者提供一套满意的咨询目标产品。因此,培养一支有知识、有创新、肯钻研、高素质的开发研究专业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4.5增设有利于地方文献工作开发的咨询部门

开展好与公共馆的馆际互借,并通过联机检索、联合编目、协调采购,依托网络服务等方式与本地区公共馆地方文献资源互相补充,实现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郭孟秀.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特色与专题数据库建设[J].图书馆建设,1998(4):19-20.

[2]王菁,李东风.高校图书馆建立研究生论文数据库的探讨[J].图书馆建设,1998(5):45.

[3]彭萍.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2).

[4]姚宏伟.网上地方文献信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值得关注的领域[J].图书馆杂志,2004(10).

篇(3)

一、针对农民需求,丰富推广内容

__县是一个山区县,全县共辖__个乡镇,面积大,分布广,由于基础条件和养殖习惯的不同,在畜牧业发展上很不平衡,所以在科技推广上也不能搞“一刀切”。近几年,我县确定了奶牛、散养鸡、舍饲肉羊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各乡镇也明确了发展重点,我们根据各乡镇的重点,改变原来的集中大培训,为分散小培训,去年,我在局领导的支持下,组织技术服务处、动物医院等技术部门,利用集日、庙会在县城、__镇、__镇举办了3次送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活动,现场发放养殖技术、禽流感免疫程序、畜禽新品介绍等技术资料3000余份,接待群众咨询200多人次,解答养殖户提问50多个。与省、市主管部门合作或邀请技术专家举办乡镇培训或区域培训15期,内容涉及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品种改良、饲料加工等多个方面,受训农民达到5000多人次,收到了很到的效果。

二、创新推广模式,完善推广网络

现在是信息社会,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原来那种“老师在上面讲,农民在下面听,讲完听完就完事”的培训方法,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为更好的服务农民,满足农民。我探索实施了三种推广模式。一是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基地带动农户。去年6月份,通过积极运作,__农大动物科技学院与我县__奶牛小区达成技术合作协议,把__小区作为__农大的教学实践基地,实行技术协作。这样,__小区就能在第一时间享受到__农大的科研成果,而__小区是我县奶牛养殖的龙头企业,他的技术很快被全县奶农所接受,这样一项新技术就很容易的在全县推广开来。二是走出去,学习先进文化。通过与养研究所的联系,我组织选派了20名特养养殖户到北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通过学习理论,参观基地,开拓了他们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水平,回来后,这20人都成为我县特养业的本土技术员。三是实行一条龙全程服务。为提升农户养殖水平,我县实行了“一对一,手拉手”科技帮扶工程,按照要求,我与一规模养殖场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从场址建造、品种引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产品销售实行一条龙、全方位服务,我公布了自己的住宅电话、手机号码,使养殖场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我,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到养殖场实地服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协调有关人员解决,由于实行单一服务,对养殖场的情况了如指掌,很多事情不用养殖场来回跑,自己就可以帮助解决,节约了他的时间,使他的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

三、立足科研项目,促进农民增收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91-02霍邱县是安徽省第二水面大县,全县总水面达4.13万hm2,可养水面3.47万hm2,另有1.33万hm2滩涂地可发展水产养殖。全县水生鱼类43种,水生植物70余种,独有的沣虾、银鱼、芡实等资源享誉国内外。至2011年,全县建成7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占养殖面积的50%以上。16家养殖单位被评为市级水产标准化养殖小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场2个,市级水产良种场1个,创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已通过部级专家评审,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处。全县涌现各类水产大户561户,水产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达46个,社(会)员1 960人。2011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9万t,水产品总产值达10亿元,占全县大农业总产值的12.8%,跻身全省水产大县行列,连续2年获全省平安渔业示范县、全市水产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 霍邱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情况

1.1 机构建设情况

霍邱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1个,成立于1986年,隶属霍邱县水产局,公司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3人,在职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主要职能是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鉴定、水产项目实施;新技术、品种材料引进与试验、示范、推广;水生动植物防疫、检疫、病害测报、防治;水产苗种、渔用饲料、药物的监督、检验、水产品质量检测、养殖水环境监测;水产经济、信息服务等;乡镇级水产站32个,有水产工作人员32人,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

1.2 队伍建设情况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共37人,从学历构成来看,本科以上5人,占13.5%;大专19人,占51.4%;中专8人,占21.6%。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1人,占2.7%;40~50岁19人,占51.4%;30~40岁15人,占40.5%。从专业类别看,水产类专业24人,占64.9%;其他专业6人,占16.2%;转业军人及其他7人,占18.9%。从职称方面看,高级职称7人,占18.9%,中级职称16人,占43.2%;初级职称8人,占21.6%;其他人员6人,占16.2%。

1.3 经费保障情况

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没有独立账户或分立账户,由县水产局统一管理,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付县水产局,再由县水产局打卡到人;财拨办公经费由县水产局统一安排使用;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享受全县财政统一标准,2012年住房公积金个人按工资总额的20%上缴;医疗保险财政上缴工资总额的8%,其中个人缴纳2%。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保障情况与县级相同。

1.4 条件能力建设情况

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及电教设施,没有试验、示范基地。32个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原在乡镇畜牧水产综合服务站与畜牧人员共同办公。2009年以后,随着国家畜牧兽医制度改革,畜牧人员、财产收回县级管理,上级投入资金建设独立办公楼,而水产人员未作调整,办公场所由当地乡镇政府提供,水产人员根据乡镇情况安排开展工作。

1.5 推广工作开展情况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坚持依靠科技助推渔业健康安全发展,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以实现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开展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提升水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入户率和转化率,促进渔业科技创新以及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对全县水产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近5年在《科学养鱼》《中国水产》《水产养殖》《安徽农学通报》等国内期刊上80多篇。其中,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人员完成的《安徽霍邱城东湖太湖新银鱼生长的初步研究》等6篇论文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4次,获安徽省“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1次,论文入选《中国南方十六省(市)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学术交流大会优秀论文集》2次。编著《观赏鱼养殖新技术》等著作7本。获得省、市、县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其中霍邱县水产站《猪鱼莲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乌鳢人工繁育及配套养殖技术研究》《中华鳖(甲鱼)人工繁殖与健康养殖集成技术研究推广》获六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银鱼移植增殖及持续发展利用研究》获六安市科技科技进步二等奖;《克氏螯虾人工繁育与高产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霍丘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霍邱县乡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广大水产养殖户对水产科技人员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但该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体制不顺、力量不足、素质不高、保障不够、队伍不稳、配套不力、后继乏人等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推广效果、效率双低

霍邱县乡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体制、技术推广的基本理念、运行机制、广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思想陈旧,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渔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水产科研成果与渔业生产实际脱节,不能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乡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县乡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但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反而造成“谁都管、谁都不管、谁都管不好”的不良后果。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未达到纵向成线、横向成网的要求,影响水产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1-2]。

2.2 水产技术推广专业人员短缺

霍邱县总水面4.13万hm2,若按333.33 hm2配备1名水产专业人员计算,全县应配备124人。目前,全县有县乡水产技术人员37人,出县不在岗不在位7人,在县但不在岗不在位8人。在岗在位人员中还有部分人员从事兼职或第二职业,全职从事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短缺,推广机构更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推广人才。

2.3 人员断层和素质不高问题严重

2000年后,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所限,县乡水产推广部门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不精等问题。部分在职人员不钻研业务,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已经跟不上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很难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

2.4 推广条件无保障

当前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经费不足,只靠县财政拨的人头费开展工作,很难开展试验示范、科技攻关等项目,推广机构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和资金缺乏等问题,离“五有”标准(有较好的场所、有齐全的办公设备、有先进的技术服务手段、有一处较好的培训场所、有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相距甚远[3-4]。

2.5 激励机制不健全

对推广人员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工作无动力、部门无活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人员工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奖金福利上,与其他行业或行政人员相差很远,严重影响了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部分科技人员工作不安心,思想波动大,转行跳槽现象时有出现,极大制约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3 建议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争取各级领导重视和关注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渔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进渔民增产、实现增收的主要直接力量。特别是渔业进入新的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渔业,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养殖者素质提高。各有关部门应切实贯彻执行《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充分认识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这项基础性、核心性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各级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安排,及时帮助解决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一系列进一步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确保将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2 改革完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一是要明确职能。明确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是国家公益性职能,根据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岗位职责设置,建立、完善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总体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从制度上明确岗位职责,明确目标任务,确保推广机构独立、依法履行工作职能。二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级政府要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工作和生活条件。三是整顿队伍。全面清理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的在编在岗情况。根据清理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对空岗严重的要及时补充,对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限期归位,不能归位的要及时转岗。四是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调动养殖大户、合作社、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水产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一主多元的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

3.3 创新机制,激发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活力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竞争上岗、以岗定责、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充实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二是建立首席水产技术推广专家制度,实行专业竞争上岗、定岗、定职、定薪,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以制度确定在岗科技人员应承担的最基本的职责和工作,加快水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新时期渔业技术工作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推广队伍。四是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基层公益性水产技术人员定期轮训制度,实施基层水产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和学历提升计划,不断提高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增强基层推广队伍战斗力。五是开展职业技能监定、认证,实行资格证制度。持证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全员聘任、能进能出的机制,保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队伍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3.4 强化保障,确保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正常运转

一是强化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推广人员工资、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相关待遇及时落实到位,逐步提高技术人才待遇,保障留住人才,推出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二是设立专项基金。在原有基础上,财政或农村领导小组每年从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水产科技成果转化、农民科技培训、高新水产技术推广、重点水产示范园区建设、重大水生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服务条件建设等工作,专项资金由财政监督,专款专用。三是强化物质保障。重点加强水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场所建造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配备,实现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推广有基地,确保服务及时、便捷、高效。

4 参考文献

[1] 唐德文.武汉市水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科学发展的思考[J].渔业致富指南,2011(19):15-18.

篇(5)

郝克明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在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研究方面做出过多项开拓性研究。她主持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其中“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曾获国家哲学社会研究基金项目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是我国教育科研领域唯一获此奖项的成果。2012年,教育部授予其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13年9月13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联合举办“郝克明教育科研成果研讨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回顾了她对我国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02 汪秀丽

做一个“大写”的职教人

1997年,汪秀丽被任命为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那一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低谷阶段。面对发展困境,汪秀丽提出大格局的办学思路: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紧贴市场办学,坚定不移地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提高质量求生存,办出特色求发展,打造品牌争一流。她不断创新学校的专业设置,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在汪秀丽推动下,学校创新设置了22个分支专业,形成了信息技术、航空乘务、动漫游戏、学前教育和餐旅服务五大专业群,为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和活力。她还大力推进校园改扩建工程,经过10年的建设,学校占地面积扩大6倍,建筑面积翻4番,专业实训室达到85个。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抢占了先机,也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2013年9月,她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篇(6)

发展鹅业高效养殖,不仅符合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人们消费品位提升、食品结构调整的需要。为了充分挖掘鹅的生产潜能,近年来,笔者在不断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鹅的秋孵冬养技术,现将其介绍如下。

1秋孵技术

种蛋的消毒,蛋产出母体后会附着很多细菌,必须对种蛋认真消毒,主要采用甲醛熏蒸、过氧乙酸熏蒸、新洁尔灭浸泡等消毒法。孵化条件控制主要是温度、相对湿度、通风、转蛋等。鹅蛋码盘时应大头向上斜放或平放,这样可提高“合拢”率,转蛋角度55~60°为好,可促进胚蛋发育和血液循环。

2冬养技术

2.1种好牧草

2.1.1牧草种植。冬季青草饲料短缺,因此种好牧草是仔鹅秋孵冬养的一项基础措施,应根据养鹅的数量选择种植冷季型牧草,落实种植面积。一般宜种多花黑牧草或冬麦70黑牧草。多年生黑麦草为喜温耐寒作物,适应性强,种子发芽率的最低温度为0.5~2.5℃,20℃左右时4~5d可出苗,比较耐旱,杂草很难侵入,秋播后在初冬和早春即可生产相当多鲜草,适宜仔鹅的生长。单播时播种22.5kg/hm2,最多30kg/hm2。一般以条播为宜,行距15~20cm,覆土厚1~2cm。施用氮肥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草株长到20~30cm时可以放牧利用,鲜草产量可达45~60t/hm2。种植1hm2牧草春节前可养750~1 500只鹅,春节后至6月初还可以养鹅3 000只左右。还可以利用冬闲的秧池田种草或栽菜养鹅。

2.1.2牧草加工利用。随着牧草的生长,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干物质中粗蛋白也逐渐减少,粗纤维逐渐增加而变硬,适口性变差,故应用铡草机切短约2cm,按精料与青饲料2~3∶1的比例进行混合饲喂或单独补喂。冬季可将晒干牧草粉碎同精料混合饲喂。

2.2雏鹅饲养管理

2.2.1饮水开食。需在出壳后24h左右进行,用小盆盛水,将雏鹅嘴按入水盆,调教数次即会自己饮水。“潮口”后即开食,出壳后约30h喂以米饭或清水浸泡透的碎米和洗净切碎的鲜嫩菜叶、嫩草,加些适量的骨粉和食盐更佳。开食后,可逐渐喂配合饲料和青饲料。

2.2.2坚持供温饲养。秋冬季节气温较低,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突出“供温”,苗鹅的育雏室内安装弓薰炉、木屑炉和地下烟道等供温设施。供温的原则:苗鹅不打堆,不张口呼吸,即温度正常;如苗鹅打堆,说明温度偏低,要起用供温设备;如张口呼吸并远离热源,则温度偏高,要开窗透气散热。

2.2.3放水与放牧。鹅是水禽,除了饮水,还要放水洗浴,开始几天在室内结合饲喂塑料布上洒水,让其嬉戏,7~8日龄以后,在水盆内温水让其洗浴,待长大毛后结合外出放牧活动,到淡水河边池塘洗浴,放牧结束回圈后应补些精料。

2.2.4补喂饲养。秋孵冬养的仔鹅青饲料短缺,为满足其生长发育要求,育雏期间要补喂配合饲料,后期搭配多种饲料。

2.3育肥仔鹅饲养管理

2.3.1放牧育肥。青年鹅外出放牧、洗浴有利于提高鹅的体质,外出放牧活动要迟出早归,注意天气变化,遇到不良气候及时回舍。

2.3.2舍饲育肥。舍饲育肥分为2种:一是栅饲育肥,指在鹅舍内用木条、竹片、树枝、秸秆等隔成许多围栏,一般高50~60cm,大小不一,1~5m2均可,1m2养鹅4~8只,食槽、饮水器在栏外,鹅从栏的间隙中伸出头颈采食和饮水,一般白天饲喂3~4次,晚上加喂1次,这种方法适合小群育肥鹅;二是圈饲育肥,指在圈内用砖或竹木条隔成几个大圈,圈高50~60cm,每圈大小可以在20m2以上,1m2放养4~8只鹅,圈内有食槽和饮水器,圈外有河或塘,供鹅放水。每天喂3~4次,晚上加喂1次,这种方法适合大群育肥。 转贴于

2.4疾病综合防治

2.4.1消毒。苗鹅购进前,要对场内环境、鹅舍、用具、笼舍、车辆等进行彻底大消毒。以后要定期对场内环境、鹅舍、用具、笼舍、车辆等进行彻底消毒。消毒药要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选择2~3种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

2.4.2防病。主要防好3种烈性传染病:一是小鹅瘟。要认真做好防疫注射工作,种鹅产蛋前15~30d用小鹅瘟种鹅用疫苗1∶100稀释,每只鹅肌肉或皮下注射1mL,15d后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鹅具有较强的免疫力。种鹅未免疫,即用雏鹅用小鹅瘟苗1∶100稀释,每只鹅皮下注射0.1mL,5d后产生免疫力。对发病鹅群采取注射抗小鹅瘟血清。二是禽流感。雏鹅在15~30日龄注射0.5mL禽流感疫苗,每隔2~3个月加强免疫1次,效果比较好。三是鹅副粘病毒。目前无疫苗可防,可用鸡Ⅳ苗代替,预防本病的发生,15日龄每只鹅肌肉或皮下注射0.5mL,隔20d后每只鹅再肌肉或皮下注射1mL。

2.4.3驱虫。一般每隔40d驱虫1次,主要驱绦虫、线虫和球虫。所用药物主要有丙硫苯咪唑、左旋咪唑、氯本胍等。

篇(7)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实施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推行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出口有较大影响,我国出口额出现了暂时的增速缓慢甚至下降。我们应该认清绿色壁垒的内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实施收缩战略。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时应以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为依据,尽量等同采用;从国际贸易角度来开展标准化活动,使省级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协调,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进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承担起建设专业信息中枢的使命,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商品和市场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国外可能实施的新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有所估计和预测,快速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决定着未来农产品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项目科技投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应抓住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契机,以科技推广为重点,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提升科技开发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从源头抓起,实现用标准贯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四、完善外贸体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形成强大合力

应强化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促使各类农业主体走向合作和联合,推广能高效率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服务的组织体制模式,企业应积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技术创新,同时,按照生态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和生产全过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并且,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新体系,要积极申请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及绿色标志,增强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通过推广,使单个农民融入到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各类组织整体中去,使之充分享有获取市场交易信息和经济收益的机会。

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知识、技能和信息,始终是我们破解绿色农业壁垒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知识和各类蔬菜、优质粮食、养殖、加工等绿色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培训,使农民对科学种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环境生态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认识。通过项目的培训活动,使农民受益,使农民及时掌握各项农产品绿色栽培技术和畜禽绿色养殖技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与现场指导、答疑,给农民下发种植、养殖等各类科技书籍,加大资金投入,在省内各个农村社区建立小规模型的农科图书室,并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篇(8)

根据县委、农村经济局党委的统一部署,__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研讨,深入渔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者的意见和建议。领导班子成员积极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认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与共识

(一) 水产站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和农村经济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水产站紧紧围绕“做强近海渔业”的主题,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渔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淡水渔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80013亩,已经被省海洋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县发展无公害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全县有渔药经营业户41家,这两年执法监管很严,41家渔药经营业户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经营。

3 全县有渔用饲料加工业户79个,其中饲料厂17家。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全面监管奠定了基础。

4 在水产技术研究方面,我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雨浓鱼类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和省海洋科学计划课题1项,自立课题2项,编订完成省市水产地方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发表论著1册。

5 在新技术技术推广方面先后推广了高效低污染水产配合饲料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社会效益1亿元;推广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新技术,示范10000亩,为发展我县有机绿色渔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撑;推广了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示范水面10000亩。节约用电750000千瓦时,节约地下水资源20__万立方米,综合经济效益650万元,社会效益超亿元。

6 水产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动物防疫站和沈阳是雨浓鱼类营养病害研究所为中心辐射全县渔区40家病害防治网络,每年平均处置病害上万例,并在全县推广了框鲤、草鱼和黄颡鱼的主要病害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

7 在苗种检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站实施了抽检监督,在今年全省抽检的3组样品中检测均为合格。

8 在水产品安全执法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检查30000多亩,在国家商品鱼抽检中呋喃类、孔雀石绿和氯霉素均为检出。

9 在水产技术培训与服务方面,我们对养殖者开展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对与要经营业户进行了法规培训。我站还组建了“沈阳近海渔业网”和“北方水产病害防治资讯”两个技术服务平台,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等20多个栏目,还开辟了专家远程诊断咨询系统,方便了水产养殖者的技术咨询与病害诊断。

(二) 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检查并结合工作实际,我站领导班子达成如下几点共识: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养殖者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是获得无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实现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水产技术推广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实现渔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使我们水产推广人的最终目标。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偌大的8万亩生产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除投入品如渔药、饲料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外,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采取得力的监管措施。

2 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还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跟进。

3 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加强,因为它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的基础性工作。

4 苗种检疫工作有待于加强,苗种是养殖的基础,苗种的质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收益,也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5 饲料加工户和渔药经营户的原料进货来源和渠道需要进一步监管,应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隐患根源和避免隐患。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是政策、机制、人力跟不上发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观

想到各观做不到。比如我县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8万亩,饲料加工业户79家,渔药经营业户41家,有20__多个养殖单位,从业人员上万人,仅靠几个人去监管是力不从心的,主要是监管体系建设不到位,县乡监管机制设置不顺畅。招人又没有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村的机构设置不对应,我们有协调不了也管不了。

2 主观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跟不上发展要求,有时一想就这几个人,经费不足,人力孤单,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没有从措施和办法上下功夫,缺乏创新思维和得力措施。

三、 今后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 我县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1进一步加大对渔业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是:针对养殖单位和养殖者印发池塘生产日志和产地证明,对水产良种场印发苗种繁育记录手册和产地证明,要求他们严格记录生产过程管理记录,定期抽查和检查,对水产良种场还要实施定期苗种检疫,实施生产过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针对饲料加工业户和渔药经营业户印发进货销货记录表,要求他们记录原料来源和进货渠道,记录销售对象,定期抽查检验,控制货源与去向。

2、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驯化、试验与示范工作。引进新品种,尤其是濒危的一些土著养殖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天然产量接近枯竭,市场需求价格高,如果试验成功,一方面保护了品种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规模化生产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推进优势养殖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养殖进程。推进无公害、有机和绿色水产品养殖,大力倡导生态养殖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新技术和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对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具有生态战略意义。

5,加大

对水产养殖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者的生产技术素质,对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和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 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1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个。(黄颡鱼、框鲤、草鱼个1个,每个300亩-500亩)。

2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个,每个300亩-500亩。

3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面积800亩以上。

4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设有机和绿色商品鱼生产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

篇(9)

(一)水产站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和农村经济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水产站紧紧围绕“做强近海渔业”的主题,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渔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淡水渔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80013亩,已经被省海洋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县发展无公害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全县有渔药经营业户41家,这两年执法监管很严,41家渔药经营业户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经营。

3全县有渔用饲料加工业户79个,其中饲料厂17家。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全面监管奠定了基础。

4在水产技术研究方面,我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雨浓鱼类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和省海洋科学计划课题1项,自立课题2项,编订完成省市水产地方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发表论著1册。

5在新技术技术推广方面先后推广了高效低污染水产配合饲料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社会效益1亿元;推广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新技术,示范10000亩,为发展我县有机绿色渔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撑;推广了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示范水面10000亩。节约用电750000千瓦时,节约地下水资源2000万立方米,综合经济效益650万元,社会效益超亿元。

6水产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动物防疫站和沈阳是雨浓鱼类营养病害研究所为中心辐射全县渔区40家病害防治网络,每年平均处置病害上万例,并在全县推广了框鲤、草鱼和黄颡鱼的主要病害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7在苗种检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站实施了抽检监督,在今年全省抽检的3组样品中检测均为合格。

8在水产品安全执法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检查30000多亩,在国家商品鱼抽检中呋喃类、孔雀石绿和氯霉素均为检出。

9在水产技术培训与服务方面,我们对养殖者开展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对与要经营业户进行了法规培训。我站还组建了“沈阳近海渔业网”和“北方水产病害防治资讯”两个技术服务平台,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等20多个栏目,还开辟了专家远程诊断咨询系统,方便了水产养殖者的技术咨询与病害诊断。

(二)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检查并结合工作实际,我站领导班子达成如下几点共识: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养殖者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是获得无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实现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水产技术推广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实现渔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使我们水产推广人的最终目标。

(一)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偌大的8万亩生产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除投入品如渔药、饲料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外,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采取得力的监管措施。

2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还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跟进。

3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加强,因为它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的基础性工作。

4苗种检疫工作有待于加强,苗种是养殖的基础,苗种的质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收益,也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5饲料加工户和渔药经营户的原料进货来源和渠道需要进一步监管,应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隐患根源和避免隐患。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是政策、机制、人力跟不上发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观想到各观做不到。比如我县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8万亩,饲料加工业户79家,渔药经营业户41家,有2000多个养殖单位,从业人员上万人,仅靠几个人去监管是力不从心的,主要是监管体系建设不到位,县乡监管机制设置不顺畅。招人又没有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村的机构设置不对应,我们有协调不了也管不了。

2主观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跟不上发展要求,有时一想就这几个人,经费不足,人力孤单,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没有从措施和办法上下功夫,缺乏创新思维和得力措施。

三、今后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进一步加大对渔业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是:针对养殖单位和养殖者印发池塘生产日志和产地证明,对水产良种场印发苗种繁育记录手册和产地证明,要求他们严格记录生产过程管理记录,定期抽查和检查,对水产良种场还要实施定期苗种检疫,实施生产过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针对饲料加工业户和渔药经营业户印发进货销货记录表,要求他们记录原料来源和进货渠道,记录销售对象,定期抽查检验,控制货源与去向。

2、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驯化、试验与示范工作。引进新品种,尤其是濒危的一些土著养殖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天然产量接近枯竭,市场需求价格高,如果试验成功,一方面保护了品种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规模化生产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推进优势养殖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养殖进程。推进无公害、有机和绿色水产品养殖,大力倡导生态养殖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新技术和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对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具有生态战略意义。

5,加大对水产养殖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者的生产技术素质,对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和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1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个。(黄颡鱼、框鲤、草鱼个1个,每个300亩-500亩)。

2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个,每个300亩-500亩。

3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面积800亩以上。

4技术指导和支持建设有机和绿色商品鱼生产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27-02

集于农业院校动物医学、科学专业为一体的《动物生产学》课程,阐明动物生产理论知识及相关技术,一本理论知识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通过《学产结合、学研结合》的教学思想[1],实践教学作为首发点,整体改善了课程的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力求理论与实践、教学同科研、生产相融合,重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引领学生如何正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自觉动手实践环节。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升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现在流行的实践性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及自觉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等,更好的完成教学效果。在《动物生产学》课程中运用实践性教学,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提升,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由“主角”演变为“配角”,从旁协助指引学生各个环节。①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注意不同层次方面的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技能。具体的教学内容可划分为基础、综合及设计性实验的三个不同层次,同样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发挥自身主动性,增强团队意识。②实施巧妙利用实验模块,加强多样实验教学内容。现在以班级为一体的集中教学,笼统地完成实践教学时数,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想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验室中,与老师共同参与科研实验工作。进而使其能够增强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自身主动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③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加大锻炼平台。在《动物生产学》相关教学实验中,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实验的整个过程,有选择地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的目的,进而预期实验结果,进一步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等学生真正做实验的时候,从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便会认真思考解决办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④通过完善相关实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操作水平。

2.实践教学领域多样化的创新,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文化。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且与省内外知名企业或科研单位建立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由此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实习基地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也能与学校有密切的科研合作计划。通过现场授课,让学生们更充分的了解掌握实际问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通过建设产学研基地,使实践教学与生产、科研有机结合

近几年,本课题组成员以教学基地为依托全面开展动物生产学产学研的实践,结合当前,放眼未来,高层次、高要求的建好校内外的教学基地,作为课堂教学和科研的补充和延伸。

1.校内实验室的建设。该课程实验教学环境优越,实验室能够完全满足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并且实行全天候开放,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开展试验的需要。实验室设备实用、先进,有猪只背膘测定仪、半自动生化测定仪、饲料生产全套设备、饲料成分测定和分析系列设备等,可满足开设《动物生产学》常规实验及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实验项目需要。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近几年我们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课程实训基地,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负责学生课程实践技术的培养和技能的锻炼。目前,校外可满足课程实训的企业单位有近12家。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在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了综合素质。

3.增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依据高校跟学院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生构建科研小组,联系老师选择科研课题,积极参与项目的申报。老师可将本身的科研任务适当少量的让学生去完成,教师从中指导,并善于鼓励发现学生的新思维及方法,让学生也能更好的了解文献检索、查阅、整理及分析基本操作方法,使其对专业知识能够更好的掌握跟灵活运用[3]。

三、结合产学研途径,探索实践创新课程模式

1.建立校企合作、教与学结合的课程培养模式。在养殖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专业见习、养殖企业顶岗实习(结合假期三下乡活动)等实践来进行相关养殖技术教学,同样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纵、横向科研项目,通过生产实际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科研课题与课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根据教育教学和科研课题的需要,设置实践教学模块,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不仅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容易理解,还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职业综合能力方面得到了加强。同时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学科研的相辅相成,极力推进了本专业的建设工作。

3.科技服务加强课程改革及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依据省农业厅、省畜牧兽医局等上级部门和高校的相关要求,每一年本课程组教师、学生都要及时到农村基层,进行阳光科技培训、咨询以及成果推广等。为当地的农户及专业户,提供相关的养殖技术、养殖场设计。同时还提供人员培训,使当地的生产得到提升。将基层一线得来的最前沿、最实际的问题,融入到相关教学内容中,加强相关教学实用性,同时为教学改革也增添了新的活力。由此对教师而言,通过参与实践不仅及时更新知识,而且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及适应社会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4]。

四、课程与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1.学习针对性增强,大幅度提高了动手能力。通过课程与产学研结合,学生既掌握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样提高了实际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实习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大点,同样一些实习单位成为部分学生就业单位。近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6篇,5名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中获奖;2篇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100%。

2.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师通过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锻炼及研究,不仅提高了本身专业解决问题能力,而且从中更是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使其在日后的教学环节中能够更加新颖的教学,而且丰富书本课堂内知识,同样激发了教师的改革热情,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课程组教师出版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十余部,在《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Journal of Applied Poultry Science》等国外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六篇,在《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学术刊物二十多篇。

五、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①校内教学管理制度和校外教学评价体系两者间关系需要进一步完善。②与企业建立实质性产学研结合和为企业科技帮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2.改进措施。①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制度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等。②进一步加强动物生产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③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横向合作,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平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动物生产学教学得到了明显的质的提高,但,产销研结合的探索实践仍是专业课教学中的需长期探索的一项任务,的课程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满足市场对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彩云,包满珠,胡惠蓉,等.花卉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8(4):83-85.

[2]李永洙.动物生产学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2,34(3):135-138.

[3]郑彩儿.对构建高校本科生教学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5):49-51.

篇(11)

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1号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以就业为导向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出发点,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就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经济的功能。2006年11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充分体现了我国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视。那么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怎样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服务,仍是农业高职院校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高职教学与管理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 以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优化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为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条件,也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业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应深入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地方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开设相应的专业,以满足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灵活地根据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具有适应性[1]。吉林省是个农业大省,几年来我院围绕“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精品畜牧业、高效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劳务经济”这个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设置了作物生产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特种动物养殖技术、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验、园艺技术、园林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群,适应了地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需求。

二、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具有高职教育特征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具有一定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强调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就业导向为原则,坚持社会经济需求和技术需求相结合,深入分析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对人才技能与素质的要求,按要求来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职业技术的特点。因此,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学院每个专业系都成立了有校、企或政府多方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认真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与毕业生加强联系,利用各专业毕业生反馈信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各岗位群的需要,紧紧围绕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各专业具体业务技能要求和人才质量标准,实行人文、职业道德、身心健康、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适用性。

三、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的教学体系

农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需要的,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偏离培养目标,而且要突出实践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确定教学体系时,应深入分析社会工作岗位对应用型人才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确定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然后再根据这些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确定理论教学体系,根据农时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将实践教学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做到边理论讲授边技能训练,淡化理论教学的系统性,突出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中,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的教学体系。避免传统的先课堂理论教学后生产实践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同时将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的有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我院建设了有北药基地科技示范区、大田作物生产实践基地、特种动物养殖场、家畜家禽养殖及禽蛋生产场、葡萄生产园及葡萄酒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食用菌生产厂等组成的大学生生产实践基地园区,在这里教师可以边授课边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四、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整个培养过程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解放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在统一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制定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整个培养过程,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具适应性,也会增强毕业生对岗位变动的应对能力[3]。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学院成立了以主管领导为组长、专业系主任和教学教学辅助部门参与的专业改革领导小组。在专业改革初始阶段组织学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发的相关文件,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深入教师、学生中座谈、指导,转变师生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教育思想;改变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的学科教育为模块式能力体系教育;由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素质教育转变;由专业教育“一元化”向辅修制、双证制的“二元化”转变;由以教师为主的单主体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转变。

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校实际的素质教育体系。把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领导班子建设、师资培训、专业教育、学生管理、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制定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学院各专业以社会经济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特种动物养殖技术专业确立了“建立专业基础公共平台,实践教学实行分流,按模块嵌入主要生产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5+1的教学法模式”。 中草药栽培技术等相关专业形成了3+2+1的教学模式、双循环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启动的二主二辅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与丰富多彩全园素质教育模式。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了“融合式理论教学与开放式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现场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手段。改变黑板、粉笔加教案的旧的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信息量和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变单一的知识性考试、终结性考试为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全面的综合性考试;考试内容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考试方式由原来的单一闭卷笔试变为口试、案例分析、写课程论文、技能操作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学生信息员制度、专家督导制度、教师与学生评课制度等,形成良好的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为一体的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在原来的学生日常管理的基础上,配合教学,以培养学综合素质为中心,成立各种社团组织,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风建设。

五、以校、地合作为纽带,实现产学结合

广泛开展院校和地方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院校的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派往地方,发挥下乡人员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地方科技与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推动院校的科研与创新,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使院校与合作地方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教学、科研、推广、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外基地,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高职教育提供质量保证[4]。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先后与吉林省的九台市、双辽县、郊河市、长春市双阳区等十多个县、市、区、镇建立了院地合作项目对接,充分发挥学院教育培训、科研开发与推广等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吉林省政府校企合作优秀奖和吉林省人才优质项目二等奖。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5,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