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职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1-0056-04[作者简介]莫梅梅(1964―),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经历高中阶段以后,高职新生面临着学习环境很大的变化,学习目的和动力不再是高中的“考上一所好大学”了。新的环境、新的动机和新的目的使新生转入新的学习状态,新的学习状态影响到高职阶段的学习效果。学习积极性是学习状态中的重要方面。
高职新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积极性低是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信息化教育环境下,高职新生的学习自主性、动态化、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已成主流。因此,对于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提升高职新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是合时宜而又十分必要的。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分析和探究。
一、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新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原因
(一)信仰缺失,前途迷茫
这里指的信仰不是是对理想的信仰,信仰是一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最高境界,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信仰的缺失恐怕已经成了当代青年学子的通病,当信仰缺失,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就荡然无存,整个生活就会变得找不到方向和准则。
(二)对高职院校的性质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清
笔者对所任职学院某一专业的170名学生做过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引人深思。调查显示,有23.5%的学生对到高职学习感到失望,说明他们有更高的期望;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高职院校不了解,到高职院校学习是家长为之做出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选择专业时,超过一半的学生考虑就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该专业以往的就业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新生的选择。
(三)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目标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过程和内容的安排所希望实现的期待,它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学习目标,尤其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短期目标对于新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并保持学习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信息化环境下,尤其是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能通过网络制订学习计划、思考学习目标的新生不多,调查显示只有63%,而将学习目标体系化的新生则更少了,只有46.4%,相当新生很容易迷失在“信息和诱惑的海洋里”不能自拔。可见,目标不明确是新生较为普遍和值得堪忧的现实。
(四)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这句话从反面来理解,就是“没有兴趣是最坏的情况”。高职新生在经过紧张的高考之后,对高职的生活期待多是“轻松、自由而充实”,对高职生活的内容所期待的“不是学习,更不是考试”。而另一份数据显示,只有41.2%的新生在入学半年以后对“通过网络渠道去进行学习活动”仍然抱有浓厚兴趣。可见,学习兴趣不浓厚也是导致新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因素之一。
(五)自控能力差
信息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新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提供了很多不利的诱惑元素。调查显示,57.3%的新生表示会“被视频节目等网络内容耽搁学习的计划”。可见,教育信息化这股“东风”所带来不仅仅是丰富而便捷的知识大餐,同时带来的还有大量的诱惑。新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整天忙于书本和考试,对于如何正确地应用和对待互联网并没有得到指导,也没有“实战经验”,自控力较差。因此,一旦进入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以后,他们便很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沉迷网络,这对于原本对大学有很多期待的新生来说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学习意志逐渐消沉,学习积极性也难免逐日被磨灭。
(六)学习方法不合理
教育信息化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在大学这个环境里面,获取这些资源的渠道是相对宽松而多样的。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也就是以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对待这些学习资源,新生很少受到系统的指导。一份调查显示,只有56%的新生表示“自己接受过系统的网络学习方法指导”。一个好的资源平台,它的使用者如果没有受到好的培训或者指导,而是要靠作为初学者的他们自己去探索使用方法,那么学习效果是很难理想的,甚至会误入歧途。以各个专业班级所建立的学习群为例,只有43.1%的新生表示“同学们会在学习群里面进行学习相关的交流”,而这个比例显然的会随着学生入学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二、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升高职新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升高职新生学习积极性关系到学生高职期间能否充实地度过,关系到学生自己的梦想能否实现。因此,提升新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显然的必要性,包括新生、学校、学校社团和学校组织者都有责任对提升新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大力宣传高职教育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
以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学校要大力宣传高职教育的性质、发展趋势、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
(二)指导学生制订学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
在信息化环境下,新生需要在学长、辅导员和教师的帮助下针对学习任务制订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使学习有方向可循,注意力集中,有明显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来说,新生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灵活、具备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参加学长学姐所作的演讲或者交流会
学长学姐是经历过新生阶段的,他们对于新生的迷惑、会走的弯路以及“本来应该怎么样”之类的问题,都有着清晰而深刻的体会,在交流会上,不一定要求新生一下子就能确定“大学生活要怎么过”,但是对大学的学习生涯会提前做出设想,从而促使自己去思考“我的大学生活应该怎么度过”。
2.参与职业规划活动
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对于自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职业目标进行的规划。它不仅包括社会职业,还包括学习本身,因为学习本身就是大学生的职业。通过开展“三年学业规划”活动,鼓励学生创先争优,创建良好的校风学风;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借助一些专业人士的分析和指导,让新生对职业规划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随着学习生活的正式展开,新生会对自己的规划投入越来越多、越来越实际的思考,从而使自己的学习目标越来越明晰,越来越贴合自身实际,学习积极性就会有持续性的保障。
(三)对新生提供信息素养的培训
信息素养是指信息使用者所具备的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包括获取信息、分析和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和创新的能力。信息素养的高低对于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新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所表现出的迷惑难以自控、信息素养不足的现象大量存在。为此,大学校方可以通过举办信息素养培训讲座等形式向新生提供网络利用知识和技能。比如,图书馆可以举办“信息资源检索技能沙龙”之类形式的培训,对新生讲解如何通过学校的图书馆和中国知识网等网络渠道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还可以对如何评价所检索的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性质的讲解,最后还可以对如何使用信息提供讲解和答疑。这样,新生的信息素养具备了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对于如何充实地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有了更加明确的途径和方式,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就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营造良好学风,帮助新生培养和提高自控力
与中学阶段有老师和家长监管督促的环境不同,大学是一个可以说是“为所欲为”的环境,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很多新生对新环境(尤其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不适应。在面对开放、自主而可选择的学习平台的时候,新生常常表现出“不务正业”,容易沉溺于带有娱乐休闲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保证。为此,老师应该帮助新生培养起自控能力。具体做法可以是:一是树典型造氛围。以评优评先、国家奖助金评选等活动为契机,树立典型,促进优良学风。二是抓好入学教育。认真制订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办法,设计新生适应性教育、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校史教育等内容,营造争先创优、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使新生较快地适应高职生活。三是开展新生素质拓展活动,突出拓展培训的职业性,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四是针对学生的兴趣,开展“我的键盘我做主”等各式现代信息技术竞赛活动。新生在寻找到归属感的同时,也有了合理的学习节奏,他们由于“无事可做”而沉溺于网络的可能性便大大减少,自控力便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五)提供丰富而充实的学习资源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一方面学习资源多种多样,另一方面也鱼龙混杂。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有用的学习资源,学校可以通过纸质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或者校内书店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充实的学习资源。以校园BBS为例,一般的高校都有各个专业的学习版块。在这些学习版块里面,版主一方面可以贴出一些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各个年级的学生分享他们成长过程中有帮助的资源。比如,在法律学习版块,可以贴出一些经典的案例,贴出较为完整的判案过程,包括立案、侦查、、审理、上诉和抗诉等细节,还可以提供相关资源的链接。这样,新生(特别是法律专业的新生或者对法律感兴趣的新生)就可以接触到有趣而翔实的资源,这对于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和思考习惯是大有裨益的。有了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领域和能够获得知识的渠道,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和提升也就大有所望了。
学习积极性对于新生融入高职生活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十分重要。因此,无论是学校本身还是新生自己,或者是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都应该对培养和提升新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关注。新生都是怀着梦想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有着很美好的愿望。学校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有责任和新生们一道去寻求提升学习积极性的方法,让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铸造多元化的国家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金瑞.网络时代提高大学新生学习积极性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9(3):81.
[2]沈立峰,吴金环,张陈文.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素质教育研究,2009(12):35.
[3]徐丽丽.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从“新”开始[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5):66-67.
[4]孙亮.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几点建议[J].教育与现代化,2011(3):41-42.
[5]罗双兰,李芒.关于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95-100.
一、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操作,为将来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计算机是工具在今后的工作中处处离不开它,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将发挥很大作用。然而,现在高职学生由于自身条件有限、自制能力较差,专业基础相对本科学生偏弱,再加上现在教育偏重理论学习,忽视能力训练,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后又缺乏认真复习,导致出现玩电脑游戏非常娴熟,在考试和考级方面却变得一塌糊涂这样的现象。这对教育者提出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使之改变现状。
二、项目化教学概述
项目教学最早起源于欧洲,即教师对学生进行工读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项目教学法在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方面得到迅猛发展,并走在世界前列,逐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者所认同和推崇。项目化教学法[1],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通常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实施的所需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并不是要求老师传授更多内容给学生,也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参与项目制作过程中亲身体验,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学生会有更多空间去思考、分析、动手操作,按照自己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项目的制作。在此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体更不是主宰者,而是一个指导者与参与者,将和同学们一起完成项目制作。同学们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教育教学培养能力的目的。这种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同时优化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项目化教学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途径
1.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改变当下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教育者的思想上要有所认识即教育理念的转变。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对教育者来说教育对象、教育目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恰恰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也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培养的要求,这种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项目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堂上营造创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中活跃思维,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学习有效性[2-3]。
2.通过各种资源途径努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校求学期间社会、学校和家庭为其提供很多资源,通过资源途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树立主动学习意识,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使自己的学习能力最大化地发挥,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同时需要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首先是教师的帮助,在项目化教学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思想意识必须转变,应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自己运用项目化教学理念等新思想新观念教学时,自己担任新角色对教育者也提出要求。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扮演的有六大角色包括:学习引导者(guide)、目标确定者(goal setter)、资源提供者(resource provider)、学习促进者(promoter)、困难帮助者(facilitator)、成效评估者(evaluator)[4]。运用此类途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定要确保教师的主动性先被调动起来,才能很好地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次是对学生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哪些资源可以为自己所用,哪些不能为自己所用,并不是所有资源都能起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对资源的利用和挑选同样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也提出相应要求。在通过资源途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往往更需要学校提供硬件和软件方面支持,如“实训实验设备”、“网络课堂”等。
3.通过现代化手段努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平台的交互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性为现代教学无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在教学中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相关教学内容,也容易调动学生内部认知,使其主动学习达到提升自主学习的目的。互联网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巨大的资源库,网上学习资料丰富多彩,易于获取新鲜的养分,交互能力强大,学生可以获得所需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加以运用,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互联网络工具,学生和教师能够进行很好的交流,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状况及心得体会等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能够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使师生获得充分交流的机会,同时学生自己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也更加密切。在整个学习进程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随时改进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有目的的调整,这种方便、快捷、密切的交流方式可以使双方关系更加紧密,变得更为平等,教师不再是过去的训教者,而是学习引导者、资源提供者、学习促进者。这样师生双方的主动性都得到调动,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5]。
四、结语
基于项目化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具体项目的完成,能够让学生使用各种不同软件处理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增强了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同时,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唐雁,周竹荣,黄智兴,杨明.项目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与学年设计相结合[J].计算机教育,2010(10).
[2]张艳艳.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韩凤英.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目前的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开始与基础的教育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整个教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当下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高职院校的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主要就是以实验为主的知识学习和研究方法的学科,这门学科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化学类现象,也可以学习化学的知识,所以化学学科是有普及性和实用性的,这些都体现出来化学是一门极富自主性的学科,而如今的高科技信息网络时代就可以很好地为化学的自主学习提供途径,为开放式的化学自主化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一、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化学习的特点和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化的学习就是指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利用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来达到学生自身自动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探究,自主学习的动力是来自于学生自我的激发。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可以自我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对自己学习的整个的过程进行控制,自主学习者在进行学习之前可以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可以做好充足的学习准备,学习者可以学习过程的进度和方法进行调节,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评价。
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运用网络,利用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对学科进行学习的形式的表现,它主要就是有以下的特点:(1)充分的自主性,在网络化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化学习的体现,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管理过程,整个的学习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引出的,而整个学习活动的任务也由学生自己主动完成的,整个学习的过程充分地体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2)充分的独立性,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是完全不依赖教师和其他人自己独立主动完成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没有外界给予的学习压力,也没有任何人进行监督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完全是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能力,还有学习者对自我的控制能力。(3)丰富多样化,信息网络资源中的网络学习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因为网络中的学习资源的来源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不同的群体提供的,这就是会呈现出许多的不同意见,不同人群提出的观点就会在一起对立。(4)充分的互动性,因为网络平台交互性的特点,所以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是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的,也实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在网络的平台里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和其他的学习者平等地进行沟通和对问题进行探讨,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二、基于网络背景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各种先进科技知识传播的主体,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寻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网络信息技术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信息能力主要就是包括对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以及运用能力等。一般都是由教师提出一个观点,学生通过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去查找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资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提出一些观点给学生,通过网络与学生对观点进行探讨。如果学生在研讨的过程找出了自己认可的观点,这就会促使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来查找自己一些论据材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这就使得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目标,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多方位的资料查询,经过一系列的整理分析最终把自己所得的论证观点的资料交给教师。在这个寻找论据资料的过程就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2.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
探究能力就是对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可以使得不同个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学习策略,可以是先分析在进行综合的学习策略,就是把许多不同的复杂问题划分为许多简单的问题,进行逐一的解决,最后把所得结果进行统一的综合,把这些简单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综合。可以是先综合后分析的学习策略,就是把所有的问题聚到一起汇成一个整体,在对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进分析,在这种学习策略中教师要提供一定的分析思路,可以让学生提高对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能力。
三、高职化学课程进行网络自主化学习的优点
1.高职教育的目标给网络背景下化学自主化学习提供了基础
高职教育的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生产和建设以及管理的各个岗位输送大批的专业性人才,这就让高职教育很好地摆脱了以往应试教育的约束,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师就可以根据现实的状况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为了适应信息网络时代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对教学的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的自主化的学习能力。
2.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立为网络化自主化学习提供保证
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了全面的校园网络,很多多媒体设备开始步入到教学的课堂中,校园网络中各种软件的配备为现代化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网络平台,目前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学习都开始改变人们的教育和学习的方式,网络的便利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很好的开阔,也给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好的途径,使得网络技术和化学的教学找到了契合点,为高职化学教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自主化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技术保证。
3.高职化学的教材为进行网络化化学自主化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中化学课程是基本的课程,高职化学教材的内容不是都适合通过网络来进行自主化学习的,比如许多比较抽象的内容是要通过化学实验才可以理解的,总体来说,化学知识的内容内在的联系性是比较强的,化学教材对内容的处理已经十分的仔细了,有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或者是与生活有关联的内容都是可以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对象。在化学教学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化学的教材中一些有关元素周期律和化学与材料以及化学与能源等,这一类的内容通过网络的自主化的学习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的,这些内容也为开展网络背景下的高职化学课程自主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基于网络背景下的高职化学自主化学习的特征
1.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化学课程学习的自主性
网络环境自身具备的特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决定了网络背景下自主学习的开放性,网络资源平台的资源共享性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课程的自主化学习就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而且这种学习活动的内容的选择是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约束的,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化学习是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的,在学习化学与环境类的内容时,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找寻发生在我们身边环境污染的案例,在对其主要的化学污染物进行分析,比如为什么在抽烟的环境里不抽烟的人也会受到危害,这就是由于四氯二恶英的化学性质造成的,学生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积极地运用网络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询,这就促进了网络信息的交流,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化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2.网络环境里资源的大量性和化学方式的多样性
化学可以进行自主的学习是因为化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化学学习方法的多种性,这也就为学生在网络背景下自主的学习化学提供了基础,化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化学学科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有联系的,而网络环境资源的大量化更加地契合了化学学科范围的广泛化,能够为不同学习特征的学生提供一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资源,这就推动了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渴望和进行自主化学习的兴趣。
五、基于网络背景下自主化学习对高职化学教学的要求
1.对化学教学中角色的改变是基础条件
进行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化的化学学习,是否可以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自主学习的条件,自主学习的条件是与教学和学习的角色之间转变有关系的,教师的教学角色首先就要进行改变,在过去传统的化学教学中,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许多的化学实验也是由教师完成的,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要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对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把学生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具体来说,在网络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不再以传授为主,而要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为主,使得学生真正的变成学习的主宰者,学生也不再是以前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主的进行知识探求与积极学习者。
2.学生学习化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
随着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方式的开放性,人们的学习方式与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对高职化学课程的教学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条件不断的放松,让许多的人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但是整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生的化学基础很弱,自主化学习的能力不够,所以为了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网络课程教学要求,化学老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促进他们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入到自主化的学习。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网络背景下的化学课程教学可以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网络学习的资源大多数都经过一些图形和音频以及影像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这些表现的形式正好符合当下学生的个性需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在网络背景下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化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化学眼界,提升了化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前言:现如今,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改革已经逐步从理论阶段过渡到实践阶段,并得到的不断的深化,现阶段,从新课标改革实施区域来看,高中化学新课程推出后引发学生学习难的问题不容我们小觑,具实际调查研究显示,学习困难这一问题在不同教育阶段都存在一定的比例,这一数字虽然无法得到有效的精确,但是经过专家多年的研究总结出这个比例大于百分之十,而这一比例在某一个特定的学科里会表现的更高,研究者专门对化学这门学科展开过调查,高中阶段化学学科学习中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感觉学习化学学科是相对困难,而在这部分比例中又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学生因为化学学科的难而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逃课的现象。因此,新课程改革后化学学科学习困难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化学教育教学界所存在的一个普遍显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实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这一问题重视起来。本文就是基于此背景下展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分析了新课改后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并提出了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问题的有效策略。
1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分析
1.1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下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我们知道,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相对于初中化学来讲,在内容上得到了深化,知识点也明显增多,在强度增加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出现学习难的现象。高中化学学科在新课程改革后,出现了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在选修课程中知识点就有二百多个,必修课程中知识点也达一百左右,所以,这就给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带来了难度,而化学学科过于理性,知识点过于分散,导致学生在记忆化学知识点时难度加大。再就是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深入,知识点的抽象%复杂使学生难以理解,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知识的运用也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在化学专业用语的学习中,由于抽象度升高,学生一时间难以理解,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或者恐惧心理,影响学习的信心;最后,高中化学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对两种相似现象的教学却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知识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在区别的时候容易混淆,比如,水解与电离等。
1.2其次,我们再来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下化学学科的特点。高中学生相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大多数习惯于机械记忆,而到高中学习阶段,这种思维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更深层次的学习。尤其是对于高中化学这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学内容较多、逻辑思维较强,导致教学教学节奏的加快,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的学习节奏,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其次,除了学习思维意外,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造成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有效的教学,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的解决新课程学习困难的问题。
2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有效策略
2.1高中学生在化学新课程学习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要想解决高中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就必须从根底查找原因,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从学生方面和学校方面来进行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优化化学课程设置。第一,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锻炼。由于思维方式的限制,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现象,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并且布置适当的课下作业,学生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使学习有规有矩,养成良好的习惯,当遇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者有难度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讲述与提问,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起真正的抽象性逻辑思维。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高中化学知识系统,让学生展开有条有理的学习。因为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较为零碎、繁杂,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合,建立起一张完整的化学知识点网络,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且要让学生掌握好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优化知识体系,避免学习的盲目性,突出整个高中化学的知识主干,这样,学生在不断完善枝干的时候,对知识点也加深了印象。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解题思路的讲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真正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要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监督力度,防止学生因为不适应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业,着重加强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的指导,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3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出现学习化学难的问题是普遍的,但这一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找到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最终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化学的知识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卫华,等.西方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3(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28-02
教育部的《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文件提出:“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融合,近年来,湖南高职院校充分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取得重要进展。为实践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以高职现代设计史课程第二单元“新艺术运动”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解决传统理论教学中的问题,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1 课程现状分析
课程内容分析 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旨在阐述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国出现的设计流派、风格、设计师、经典设计作品。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详尽系统地掌握设计发展的形式、风格变迁,以及设计理论对设计风格产生的影响,从而为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该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信息丰富、理论性强,与现代设计实践有一定的距离。比如“新艺术运动”这一章节,主要知识点包括三个模块:新艺术运动得名原因、新艺术运动在欧洲的开展情况、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点。其中在具体国家开展情况的介绍中,涉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介绍;艺术风格又分为直线派和曲线派两种类型。2个学时的时间里,要学习了解这么多的知识点,如果沿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习积极性、参与性不高,从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有了初步了解,但对艺术设计发展历程、风格流派缺少系统的认知;另一方面,作为90后,他们的思维活跃,学习目的性强,对感兴趣的内容愿意花时间去探索尝试,对认为“无用”的知识,表现出较大的惰性。此外,他们排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活泼、有趣课堂,“学中做、做中学”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内容选择 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导向。鉴于此,在现代设计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打破传统学科式教学内容构架,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三贴近”原则,聚焦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和专业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项目为教学载体,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搭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之间的桥梁,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服务。
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课程确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风格特征和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2)能力目标:学会从时代背景入手鉴赏、分析设计作
品,并能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相关元素进行专业设计。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检索能
力、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方式设计 鉴于90后学生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课前通过课程平台资源,引导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利用图片、视频、动画、PPT等多媒体载体,解决课程的重难点问题,使课堂富于动感和吸引力;课后,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及大学城空间留言、在线测试等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与设计实践对接,实现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程采用综合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翻转课程方式,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实践进行全过程的评价,兼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的考评,引导学生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成就感,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教师的教”为辅线的教学思想。
3 教学过程设计――以“新艺术运动”为例
课前准备 在上个单元课结束时,教师布置“新艺术运动”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预习,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划分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登录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平台、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课程空间、Internet网络等,搜集、查找西欧各国新艺术运动开展情况的资料,并整理、制作成汇报PPT,以备上课使用。
课中实施 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汇报阶段、分组讨论阶段、案例分析阶段、创意拓展阶段、课堂小结阶段。
首先,每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代表,采用PPT演讲模式汇报本组课前预习的成果;教师听取汇报后进行逐一点评,及时发现、校正、解析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阶段要解决本单元的难点问题――新艺术运动的艺术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以知识抢答的形式汇报交流,锻炼探索精神、分析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采用与前一单元“工艺美术运动”作对比的方式做好启发、引导,以加深学生对新艺术运动本质特征的认识。
通过前两环节的学习,解决了本单元教学中常识性知识点的学习,第三阶段转向应用性知识学习。教师通过幻灯片、音影、视频等方式展示吉玛德巴黎地铁站入口的设计、霍塔塔赛尔旅馆内部装饰设计等经典作品,剖析讲解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原理,为第四阶段创意拓展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在创意拓展阶段,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方向,布置创意设计任务。此阶段,限于时间,主要完成创意草图,强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结合。创意拓展环节结束时,通过创意展示,小组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下课前10分钟,教师再次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强调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利用大学城教师空间课程平台复习巩固本单元知识点,同时下达下一单元课下预习任务。
课后拓展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一是要求学生登录大学城空间,完成本单元的在线自测任务;二是要求学生将课堂上的创意草图加以完善,将它创作为正式的彩色创意作品,并拍照上传至个人的学习空间,作为平时作业记录,方便自己查阅、同学相互借鉴以及教师批阅。此外,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以及空间课程留言板,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
4 教学效果反思
本单元课程教学中,教学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将信息化教学贯穿始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信息资源,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充了教学内容,延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文、图、音、影多媒体的综合展现,小组研讨、案例分析、创意拓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采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思考,体现了职业教育“学做一体,教学合一”的基本理念,达到课程预期教学目标。今后还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进一步充实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倩,叶燕,秦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7):43-4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36-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于2004年实施基础化学教学改革后,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的一门新的课程,是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门化学课,对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整合以后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更紧凑、合理、连贯,并且大大减少学科间知识点的重复,从而建立起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体系。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数较少的情况,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在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大舞台,教师要在这个舞台上面充分展示自身学识、能力、魅力。教师在课堂中若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必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单纯地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授知识是不够的。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需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业务能力。专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并且时刻关注学科前沿信息及发展动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避免过多地讲授陈旧过时的知识。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科研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可以发现和弥补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促进自身对于科研方法的掌握、运用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采用的教材是林培喜、朱玲主编的《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第一版),全书共十九章,主要分为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四大化学平衡与定量分析、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元素化学和现代分析方法四大部分,教学大纲要求是一个学期教完,70个课时。学生普遍觉得教学内容繁多,上课进度太快,对知识点的消化理解周期短,上一节课的内容还没有掌握好,下一节课又有新的知识点,如此下去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也就谈不上对教学内容学透、学深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设计的布局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适当安排学生自学的内容。为此我们选择了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及元素化学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处理。由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内容学生会在后面的物理化学课程中重点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只是重点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及其与化学平衡的关系这一内容,因为这一内容对后面四大化学平衡的掌握非常重要;而元素化学部分的内容繁多且没有规律,由于学生在高中化学也学过相关的知识,要掌握起来也不算难,所以在教学这一部分时,重点把各族元素的通性向学生介绍,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其它的知识点。如此就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其余部分的教学上,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例如,对于环境专业的学生,除了基础概念的讲解之外,在涉及具体的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时,可以和环境污染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如自来水硬度的测定可用EDTA滴定法、环境中甲醛的测定可用分光光度法等;而对于食品及生物专业的学生,可以把“如何分析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如何检测三聚氰胺的存在”“如何鉴别及检测地沟油”等相关的热点问题和教学联系起来。这些内容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跟学生的专业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能体会到分析科学在实践中的具体过程,也能将抽象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帮助其掌握了相关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
三、讲解做到深入浅出
一个知识点,阐述方法不同,难易程度可能大大不同。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疑点、重点、难点,应该做到深入浅出,讲明讲透,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对于教材中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这一类空间结构的内容,很多学生感到抽象难懂。如果我们单纯地照本宣科,只是把其中的条条框框讲出来,很多学生是听不懂的,而且也会因此对这个内容产生厌恶的情绪,也不会主动再学习,不利于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深造。比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要遵循的三大原则中的“洪特规则:电子在简并轨道上排布时,应优先分占尽可能多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一内容,如果以公共汽车上的座位为例,将原子核外的各个电子比做乘客,将原子核外的各个轨道比做座位,学生觉得有趣,通俗易懂,普遍反映比较好理解。诸如此类问题,在课堂上要随时发现并用通俗的实例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提高教学质量。
四、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在人才培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都认识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弊端,也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实施。在课堂教学上一方面要继承和借鉴传统教学的经验和长处,使其不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要在认真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改革那些陈旧的、落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理念及课堂教学工作的更新、丰富和发展。要根据教学内容及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起来利用,如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启发式、设问式、提问式、自问自答式等方法;在以研究探讨为主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开放式、研究式、创造式等教学方法。
五、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日益丰富、教育技术的日益提高,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的主流之一。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利用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对教学任务繁重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来说是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这种教育技术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渲染力,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上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将现代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课堂信息过多过滥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甚至造成教师只是播音员和解说员,失去了对教学应有的控制。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不仅仅是现代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同时也包括传统的教学手段,如粉笔和黑板等。课堂教学不应该单纯依赖于教学课件,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比如对于教材中的公式推导,应该通过板书的边讲边推理来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如此学生才可以清楚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及推导过程,对于公式的应用及理解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应避免盲目使用和滥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现象,要正确把握其中的度。只有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六、注重课后辅导和答疑
课后辅导和答疑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一种途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一方面,教师通过辅导答疑可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辅导答疑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学生咨询的问题包罗万象,无疑会给教师造成一种压力,进而转化为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的内在动力。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时有限,仅仅通过课堂上的时间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除了每周应安排固定的答疑时间,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后辅导。如可以利用我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在网上解答问题,上传一些教学心得、无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教学安排、实验安排、考试成绩和优秀的化学课程网站等,学生通过课外时间上网查阅各种无机化学的资料,扩展了知识,弥补了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不足,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
总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教学方法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我们要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俊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2]肖顺华,钟福新,刘 峥等.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J].梧州学院学报,2008(6)
[3]于新蕊,宋 辉,邓淑凤,郝 勇.对课后辅导答疑的探讨与实践[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J].2012(5)
[4]夏金虹,莫德清,李学军.环境工程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7(1)
青少年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往往可以转化成为对事物的兴趣。要使学生学好化学知识,教师就必须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努力把学生的兴趣指向化学,努力使他们对化学具有新鲜感,对日常生活的化学现象充满新奇,觉得化学领域吸引人。因此,对绪言的教学,我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趣问题。在学生盼解释时,我有意识地只解释其中个别简单的问题,给学生造成悬念,然后强调指出:要科学地解释以上问题,就要学习一门新学科――化学。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化学。紧接着,我特意安排了一节实验分析讨论课。师生共同做好了两个演示实验。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再联系实际、强化巩固,留待学生课后讨论、分析、思考。
启发教学知识要活,突出兴趣集中性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后,重要的问题就是使学生保持、巩固和稳定这种兴趣。因此,设计好、讲授好每堂课,突出学生兴趣的集中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就成为教学的关键。回顾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采用“引导自学、启发讨论、课堂训练、归纳小结、练习提高”五结合的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内容,面向大多数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而中肯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面向学生的实际智力水平,从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或他们的特长出发,组织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
对所教知识及时进行小结,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叙述概念的准确性。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问题,要言简意赅地解释,切中要害,使学生心悦诚服。
二、精心组织实验,培养兴趣探求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探索化学知识的规律,巩固和验证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获得新知识。因此,对每一个演示实验要做好充分准备,实验中把握学生兴趣的分寸,因势利导,提出实验中的有关问题,让学生讨论,从而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每次都能根据学生智力、能力的差异,合理地编组。做实验前,就实验目的和要求、仪器、药品、操作步骤、现象、实验原理、结论、解释等几个方面刻印好表格,发给学生,组织各实验小组对实验的内容进行认真的讨论,实验中边观测实验现象、边记录、边填写,教师巡回指导,循循善诱,把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探求。纵观历年来教学实践,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诱导下,经过分析、推理、对比、类比、归纳和演绎,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深刻地理解了书本知识,激发了求知欲,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耐心诱导学困生,建立兴趣稳定性
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解决另一个认识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困生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片面追求升学率,智力低下,方法不得当,思想包袱沉重等。因此,我们一要亲近他们,不歧视,消除学困生在心理上自卑感,树立信心。二要因材施教,层层引进,步步深入,使他们乐意接近老师,做到不懂就问。三要耐心辅导,把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学困生的可接受性结合起来,设计辅导方式,稳定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之经常处于兴奋状态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四要使学困生在学习中常有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才会对以后的学习更加感兴趣。
四、精心设计试题,提高兴趣自觉性
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常见分子(或物质)的形状及键角
(1)形状:
V型:H2O、H2S
直线型:CO2、CS2 、C2H2
平面三角型:BF3、SO3
三角锥型:NH3
正四面体型:CH4、CCl4、白磷、NH4+
平面结构:C2H4、C6H6
(2)键角:
H2O:104.5°;
BF3、C2H4、C6H6、石墨:120°
白磷:60°
NH3:107°18′
CH4、CCl4、NH4+、金刚石:109°28′
CO2、CS2、C2H2:180°
常见粒子的饱和结构
①具有氦结构的粒子(2):H-、He、Li+、Be2+;
②具有氖结构的粒子(2、8):N3-、O2-、F-、Ne、Na+、Mg2+、Al3+;
③具有氩结构的粒子(2、8、8):S2-、Cl-、Ar、K+、Ca2+;
④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粒子:
阳离子:Na+、Mg2+、Al3+、NH4+、H3O+;
阴离子:N3-、O2-、F-、OH-、NH2-;
分子:Ne、HF、H2O、NH3、CH4
⑤核外电子总数为18的粒子:
阳离子:K+、Ca 2+;
阴离子:P3-、S2-、HS-、Cl-;
分子:Ar、HCl、H2S、PH3、SiH4、F2、H2O2、C2H6、CH3OH、N2H4。
一些物质的组成特征:
(1)不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铵盐
(2)含有金属元素的阴离子:MnO4-、AlO2-、Cr2O72-
(3)只含阳离子不含阴离子的物质:金属晶体
常见物质的颜色
1、有色气体单质:F2(浅黄绿色)、Cl2(黄绿色)¬、O3(淡蓝色)
2、其他有色单质:Br2(深红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紫红色固体)、Au(金黄色固体)、P(白磷是白色固体,红磷是赤红色固体)、Si(灰黑色晶体)、C(黑色粉末)
3、无色气体单质:N2、O2、H2、希有气体单质
4、有色气体化合物:NO2
5、黄色固体:S、FeS2(愚人金,金黄色)、、Na2O2、Ag3PO4、AgBr、AgI
6、黑色固体:FeO、Fe3O4、MnO2、C、CuS、PbS、CuO(最常见的黑色粉末为MnO2和C)
7、红色固体:Fe(OH)3、Fe2O3、Cu2O、Cu
8、蓝色固体:五水合硫酸铜(胆矾或蓝矾)化学式:
9、绿色固体:七水合硫酸亚铁(绿矾)化学式:
10、紫黑色固体:KMnO4、碘单质。
11、白色沉淀:Fe(OH)2、CaCO3、BaSO4、AgCl、BaSO3、Mg(OH)2、Al(OH)3
12、有色离子(溶液)Cu2+(浓溶液为绿色,稀溶液为蓝色)、Fe2+(浅绿色)、Fe3+(棕黄色)、MnO4-(紫红色)、Fe(SCN)2+(血红色)
13、不溶于稀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14、不溶于稀酸的黄色沉淀:S、AgBr、AgI
常见物质的状态
1、常温下为气体的单质只有H2、N2、O2(O3)、F2、Cl2(稀有气体单质除外)
2、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
3、常温下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H2O H2O2
4、常见的气体化合物:NH3、HX(F、Cl、Br、I)、H2S、CO、CO2、NO、NO2、SO2
5、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只有甲醛(HCHO)常温下是气态,卤代烃中一氯甲烷和一氯乙烷为气体。
6、常见的固体单质:I2、S、P、C、Si、金属单质;
7、白色胶状沉淀[Al(OH)3、H4SiO4]
常见物质的气味
1、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l2、SO2、NO2、HX、NH3
3、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4、许多有机物都有气味(如苯、汽油、醇、醛、羧酸、酯等)
化学的基本守恒关系
质量守恒:
①在任何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任何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改变。
化合价守恒:
①任何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一定等于0
②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和降低总数一定相等。
电子守恒:
①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总数一定相等。
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电极的电量一定相等(即各电极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能量守恒:
任何化学反应在一个绝热的环境中进行时,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能量一定相等。
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为负则为放热反应,为正则为吸热反应)
电荷守恒:
1.高中生学习计划执行力研究现状
1.1学习计划定义
学习计划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把需要学习的内容罗列起来。不同的时间完成不同的内容。在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制定的计划要覆盖所有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利用的时间要合理,不能安排的时间过短或者过长,无论过短还是过长都会影响计划的执行;第二,制定计划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提高计划的执行效率,发挥出学习计划的作用。
1.2执行力定义
执行力主要是指面对现有的资源,在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后保质保量的完成相关的任务,并且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种能力。客观的讲执行力主要包括9个能力:即执行力、计划力、服从计划的能力、组织创新的能力、执行后进行的评价、调整和问责的能力。
1.3高中生学习计划执行力现状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很多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拖延现象,而且很多学生也制定了相关的学习计划,但是对计划的执行力完全没有想象的那样,甚至很多学生半途而废,因此现阶段高中生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计划执行力,这样才能满足现阶段的学习要求,才能在不断的学习计划的执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2.影响高中生学习计划执行力的原因
通过对高中生的调查发现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计划的执行能力不足,下面简单的对3个因素进行阐述。
2.1学生的自身原因
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计划的重要性,甚至很多学生感觉学习计划没有任何效果,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计划的执行力不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生缺乏决策的目标,没有明确学习目标,这样才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有些学生还非常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从而放弃了计划的执行,这都是影响计划执行的自身能力。
2.2计划本身的因素
很多高中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并没有注意以上的几点,而是盲目的执行相关的学习计划,只是持一种应付的态度,这就是使得计划的执行很难进行。除此之外,学生制定的计划比较枯燥,基本上都是理论的学习,并没有穿插一些有趣的活动。这就导致学习计划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定计划时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这样学生就没有动力。
2.3客观环境因素
客观的环境因素也是影响高中学生计划执行力的主要原因,如果想不断的提高学习计划的执行能力就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不断的了解和剖析外界的环境,根据相关的规定和客观的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创造相关的条件,把握学生计划的执行标准,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计划的执行提供有力的时机。
3.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05-02
在教育部提出有关于高职高专教育工作发展问题的解决中,曾经指出,想要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就应该从基础理论教育内容和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出发,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突出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高职高效教育发展已经得到初步的成果,极大程度缓解了社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就目前而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性的结合。本文从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旨在促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的培养。
1.信息技术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联系
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国家要求促进教育变革。用417字作出了重要指示,概括总结为: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总理接见与会代表并作重要讲话:“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十八)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所谓信息化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得、传递、采集多种信息和数据的技术手段。高职高专教学发展的本质就是在于教学手段的改良,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更多的教学手段逐渐形成,带动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增强专业素质,主要从实践活动的发展人手,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专业性的人才。信息技术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以往高职高专教育活动的单一性,在教育手段的改革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重点在于以学生的实践活动发展为基础,促进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手段。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每个步骤都得到了大范围的利用,以下结合几个角度进行重点分析:
1)成为教学实施的重要辅助手段
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教学方式的改善中起到了很大帮助。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在学校局域网的应用中起到很好的效果,成为教学实施的重要辅助手段。主要体现在课堂多媒体的利用中,通过生动形象的信息化教学来向同学们展现出更加接近生活的教学形象,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的利用和教学资料的搜集和学生之间、学生老师之间形成交流互动,提高了交流学习的效率。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课件的使用中起到很好的效果,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向学生们展现出更多具有鲜明形象的教学内容。并且电子教案的融入,让学生们都能够拥有教案的内容,更方便进行学习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授课。例如:“雨课堂”、“蓝墨云班班课堂”在任何移动设备或Pc上,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管理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在任何普通教室的课堂现场或课外,您都可以随即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品分享、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活动。即刻反馈,即刻点评。
学生通过互联网的访问来了解来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基础知识理论,加强自主学习。
2)成为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重点在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在高职高专教学方案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对管理方式的调控,例如智能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在信息数据的和传输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极大程度的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减轻教师负担,相比于以往课堂教学中简陋的黑板字有明显的提升。并且在关于智能自动化查询上也有很大程度提高。智能化的资料查询方式能够很好地对数据进行访问,尤其是关于学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采用智能化查询的方式进行查找,查找结果更为精确有效。并且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的储存和统计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能够更好的收集、整理、分类各种数据信息,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在资源的利用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学校各种信息的通知和校园数据的收集中,促进了教学管理手段的提高,以及学校知名度的增强。
3)成为教学评测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评测中,高职高专院校从学校信息的管理出发,对学校网站数据进行评测,以及对特殊教学资料的收集。比如在教学质量改善、优良教学评测、教学团队改善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利用给教学评测带来了很好的改进,在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上有大范围的提升。在对高职高专教师进行教学评估时,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能够准确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及时查找其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以及教学问题的收集和整理。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形式进行数据传输,就能更好的传递给教育部门,方便对教师教学方式进行及时改善。
2.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高职高专学校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来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以及互联网交流平台的利用,促进学习交流活动的开展,实现网络化教学等。信息技术能够极大的促进教学手段的改善,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中有着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关于教学活动中的“练习”、“交流”、“授课”等方面。教师从学生的专业对口岗位需求为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有很多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
在高职高专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了解开始只是非常片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开始逐渐提升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在高职高专教学活动开展中,以信息技术来展现出多媒体、视频、文件等多种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的利用,将专业知识以更好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知识的框架都是在经过精心处理后,通过更加详细的手段来展现给学生,这些细腻的知识更能够深入学生的生活中,更加便捷的把握学生情感的变化,并进行实践活动,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camtasia studio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屏幕动作录制工具,Lectora课件制作工具是一个强大的而灵活的e-learning课件和在线演示的制作工具软件。老师可以通过这些软件制作某一T课程的PPT。再通过教授PPT的方式传递知识。
2)提高了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实践应用活动中,结合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按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的形式,对专业知识内容进行实践模拟,教师通过对实践模拟活动的讲解,来促进专业知识能力运用的提升。例如在计算机网络知识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组建模拟软件来建立模拟实践培训,学生通过模拟训练的方式,来进行虚拟实践操作,在实践活动中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学生的实践活动技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得到训练,在传统的教学中,显然不能够让学生达到这种效果。
3)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职高专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以及知识技能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培养,才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高职高专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发展,在信息的获取、加工、收集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配。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手段的运用,也方便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以及对不相关信息的排除。
3.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讲,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利用,在各个教学步骤都能够见到信息技术的身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和基础知识教学的结合并不是那么紧密,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领导机制和机制保障
在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专业知识的运用中,高职高专学校一直缺乏对应的管理方案。教师需要得到更多的领导监督。学校高层管理者在政策的决定方面,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教学相互结合,在领导决策中出现了一定的失误。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领导监督体系,对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发展来讲有着很大的作用。高职高专学校在关于教学方式的改变中,从偏重基础知识理论到更加重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而减少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在信息技术对教学监督工作的整理方面,教学监督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对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认知中,不能够形成有效的信息技术利用监督体系,在整体教学制度的改善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2)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缺乏完善的体系
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环境构建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然而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不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划。在教学管理中,教学制度管理和教学方案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协调性,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不足。
4.信息技术推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新思路
1)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使用机制
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方面,各部门采取合适的扶持政策,对教育信息化体系投入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此外,在关于信息技术的利用中,通过有限的条件发挥出更多的优势,是当前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2)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技术平台
【关键词】 高职高专;药学;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
我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8版专业教学计划)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相一致。
分析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药物分析等专业课乃至学生将来从事生产一线的分析检验工作奠定坚实的实验技术基础,实验课在课程设置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培养药学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所谓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2]。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认同的程序[3],对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设计。
1 分析教学对象
我校是一所专科学校,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学生。总体上看,他们和本科院校学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和问题。在教学层面,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1.1 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专科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很多考生是压专科投档线被录取的,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1.2 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高职高专学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更高层次的院校,大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和求知欲望,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客观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只是盲目地、机械地学习,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只是想“混”毕业。
2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课程特点,确定本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2.1 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正确使用分析天平、滴定分析仪器,规范进行滴定分析操作等。
2.2 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验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进行配制和标定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标准溶液的操作。
2.3 能运用常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2.4 了解常见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制定教学策略
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是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兼顾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使其具备将来从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
3.1 实验教学项目的确定 通过常用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要求学生掌握一整套规范的分析化学基本操作技术、技能和技巧。实验教学项目见表1。
3.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教学。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自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3.2.1 组织学生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 事先给学生划分实验小组,轮流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工作。使学生能体验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不同,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另外,这样设计也相当于开辟了“第二课堂”,在计划学时之外又给学生创造了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的机会。
3.2.2 学生试讲实验课 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较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突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表1中的前三个实验是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等基本操作练习,相当于总论。从实验四开始,是常用分析方法的实验,相当于各论。实验一~实验五由教师讲,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规律。鼓励学生从实验六开始,自愿报名参加试讲。抽签确定试讲名单、时间及内容,每堂课最多安排2人试讲。课前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指导,学生写好教案、板书。上课时先让学生讲,再由教师补充。同学和教师填评议表打分,综合得分记入平时成绩。试讲学生课后以书面形式上交讲稿及体会。
3.2.3 要求学生主动完成实验结束的整理工作并互批实验报告 实验课结束后,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整理工作,以养成善始善终的良好工作习惯。在教师批改之前,以实验小组为单位互批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分析检验工作结果的基本方法。
3.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和谐 自制、收集相关实验教学视频资料,适当用于实验课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将以往看不清楚的操作演示尽收眼底,且可以在分组实验时,根据个人需要反复播放,直至看清要点后再进行实际操作,避免养成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3.4 开放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 学生有时间、实验室没课时,学生可在遵守实验室规则和仪器使用规则的前提下,到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管理相关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每天例行检查仪器和实验设备,以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3.5 举办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能大赛 结合期末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开展此项活动。依照考核标准,取考核成绩的前六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给予加分奖励,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30%)依次加5分、3分、1分。以此强调本专业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必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4 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有关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与价值判断。
4.1 基本操作技能考核作为实验课的学期成绩
4.1.1 考核安排 基本操作技能在滴定分析部分已进行了严格地训练。每学期实验课进行到仪器分析部分时,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分批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因为仪器分析部分,受仪器数量所限,学生必须分组轮流做实验,任课教师可对等待组学生进行考核(仪器室有专职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仪器)。计划学时之内可多安排一次实验,同时节约了教学资源。
4.1.2 考核要求 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典型实验操作项目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4.1.3 考核方法 采取过程考核,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操作的全过程来评定学生的操作能力。过程考核内容全面,所得信息直接、准确。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5套试题,以一定格式印制题签(试卷)。为避免学生因认知水平的差异而影响其考核成绩,事先公布考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训练。考核现场学生随机抽取题签。开学初向学生说明考核方法,由学生抽签确定本人参加考核的具体时间。
4.1.4 考核内容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常规实验中广泛涉及的实验技术,包括酸碱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滴定操作、定量转移操作、准确稀释溶液操作等。
4.1.5 考核标准
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独立完成考核项目。从仪器药品选择、仪器洗涤、操作、整理、科学作风、操作时间、相关问题笔答等方面制定评分标准,详见题签(试卷)。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格,方允许参加理论考试。
4.2 通过教学反馈进行教学评价 对学生评教反馈表、同行评价反馈表、教学督导评价反馈表、主管部门评价反馈表进行结果统计,客观评价教学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教学设计的上述四个程序,又称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效运用教学设计,对于实现教学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