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人才流失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3: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才流失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人才流失论文

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总量己经超过二千万家。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截止到2004年,我国GDP的5.5.%6,工业产值的6%0、利税的43,2%、就业人口的7%5、销售收入的60%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到就业岗位的75%,专利技术的65%、技术创新的7%5以上,新产品的80%都是有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不仅在经济总量上贡献大,而且还吸收了大量的下岗职工,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面临多种障碍,阻碍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探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第一章我国中小企业的概况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目前对中小企业有广义

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中小企业,一般是指除国家确定的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

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狭义的中小企业则不包括微型企业.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把中小企业定义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

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回顾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5。

1.第一阶段

20世纪80年代,完全边缘化的中小企业。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绝对主体,中小企业主要表现为小型集体企业。少数个体、民营和私人家族中小企业处于萌芽阶段并努力争取生存权。它们处于经济主体边缘,大部分为服务型和简约粗放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

2.第二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全面、蓬勃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提高,真正催生了中国的中小企业。这期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大部分国有或集体中小企业由于诸多原因逐渐“淡出”市场,而民营、私营家族中小企业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

3.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市场、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的中小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第二章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影响因素

我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受传统儒学文化、港台企业管理方法、西方管理理论以及我国建国后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既与当前企业发展相适应又存在制约企业发展的弊端。

中小企业主要是一些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大企业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和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因此在人员管理上比较灵活,人员的调动和安排以及命令的下达和执行比较及时;岗位设置饱满,人员浪费的现象较少。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家族制管理色彩较浓,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很多地方不适合中小企业在现代经济环境下长期发展。

(一)经营者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陈旧,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角色未受经营者的重视。经营者将员工视为企业的附属物,企业的一切决策都是企业核心人物人格、思想的外化。员工也只是企业赚取利润的机器,对企业的决策只有无条件的执行,忽视了人的需要和感受。主张“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根本得不到重视。

由于经营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认识不够,在现实的管理中,以一种“我是管你的,你是被我管”的思维去对待自己的员工,表现出极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强调个人服从组织需要,服从工作的需要,而很少考虑员工个人的特长、兴趣及需要。

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机制越来越灵活。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只要有钱,不愁在市场上找不到人。可是骨干人员的离去,带走的不仅是技术、市场及其它资源,而且更可怕的是遗留下来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使得员工心态不稳,进而引发“跳槽”,整个员工队伍流失加大,甚至导致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过快。严重影响了士气及整个组织气氛。以至于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由此陷入了招聘—流失—再招聘的不良循环中。企业也处于员工流失快,人才稳定难的境界中。

(二)强调管理,忽视激励

员工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当前,企业都实施

了一系列引人、用人和留人的激励机制,但不少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

定问题,即企业内部虽实施了统一的激励约束制度,却缺乏弹性。更有甚者,在

激励手段上主要考虑物质激励,而忽略了员工需求的多样性,如尊重、安全感、

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名誉、地位等。目前,企业跳槽的人很多,有些人把原因归

结为企业的待遇不好。其实,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收入只是人需求的

一个方面。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单调的激励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

要,从而表现为人才的不断流失。

(三)缺乏教育培训和事业发展的机会

不尊重员工的个人发展,缺乏对员工的重视和培养,内部成长空间不充分,

使得相当一部分员工在为企业服务一段时间后感觉职业上升的空间狭小,当外界

条件合适时,离开就成了非常自然的选择。

第三章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解决之策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1.从狭隘转变到全面的人才观

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归根于缺乏技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中小企业形成一种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难以发现自身面临的真实问题,也不重视人才管理体制的系统建设,从而使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建立全面的人才观是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

2.转变片面的人才需求观

从“人才需要事业”观念转变到“人才需要事业,也需要生活”的观念。很

多中小企业认为人才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他们不在乎物质需求。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这或许是正确的,因为一切均在计划安排中,追求是没有用处的。然而,

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判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高低已成为社会衡量其个人价值的重要方面。在这种情况

下,“要事业,也要生活”成为人才的普遍需要.正确地认识人才的需要,有助

于中小企业制定正确的引进人才的战略和政策。

3.树立正确的人才使用观

使用人才必须真正做到任人唯贤。真正的任人唯贤是不分亲疏的。内部选拔

人才是一条有效、便捷的用人途径。由内部选的人才对本企业的情况比较

了解,包括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特性、企业文化等,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

理念较为一致,能够较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可能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

企业和人才之间相互了解,容易形成一种相互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减少不必要的阻力和管理成本。

(二)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

物质待遇、收入历来是吸引人才的基本措施,因为人的5种基本需求满足中难以离开金钱手段。特别是国有企业,为增强人才竞争力,达到能够同跨国公司抗衡的目的,对急需的人才可用高薪、丰厚的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企业内部,报酬分配应合理拉开差距,克服平均主义,建立起结构合理、管理良好的绩效付酬制度,在公平的基础上向高素质、高贡献的优秀员工倾斜,使企业的工资水平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能使员工感到公平,发挥报酬分配系统的激励功能。另外,企业也可采用特人特薪、股票期权等措施来吸引、激励人才。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人才争夺中保持优势,常会对员工的薪酬进行调整。调整员工的薪酬,有以下依据:

1.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

为了保持本企业薪酬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薪酬范围会定期随着本行业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

2.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

为了鼓励表现好的员工,企业一般会把调整薪酬与员工的工作表现挂起钩来。对于表现差的员工,企业可以不调整薪酬。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表现实行弹性工资,

3.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

调整企业认可的与工作相关的能力也会带来调薪机会。这些专业技能应该是企业业务需要的,同时是有明显的提升理由而使企业能够认可的。

第四章结语

篇(2)

引言

北京城建七公司成立于1992年10月,前身为基建工程兵,1983年兵改工后,隶属于北京城建集团,目前公司已形成了立足北京、遍布全国的市场格局,外埠市场也逐渐巩固并不断扩大,近年来,在做好施工总承包主业的同时,先后成立了多家专业分公司,为经济增长点多元化做好了铺垫。公司共有630名员工,专业技术人员占72.8%。据2009年7月底统计数据表明:1995年以后引进的本科学历以上人员的流失率高达65%,而某家高科技民营企业的流失率却仅为5%,两者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把国企比喻成其他类型企业的人才实习工厂一点不为过。近年来,单位人才流失严重,技术骨干纷纷流向外企、合资等企业,企业成了人才培养的摇篮。

1通过对公司现状进行分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

1.1社会环境因素

1.1.1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个人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树挪死、人挪活”的思想普遍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如果说整个社会都对人才的合理流动持肯定态度,那么人才从满意度低的企业流向高的企业也是人之常情。

1.1.2对于经过国企多年培养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比如一级建造师、工程造价师、质量工程师等在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些人才能够轻易的在建筑行业人才市场上找到无论薪酬福利上还是社会地位都比原来更具吸引力的职位,面对外面世界的高薪诱惑,加上一些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经常到国企挖墙脚,企业人才的流失率就会不断提高。

1.1.3社会信用的缺失导致人才流失。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然而,就国有建筑施工单位来看,为每年招聘的外地应届毕业解决北京户口,签订5年期限的劳动合同,但是能将合同完全履行的不足10%,在落实好北京户口就离企业而去的大有人在,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一套有效的信用惩罚机制,对于那些不守信用的人,失信成本很低,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1.2企业自身原因

1.2.1企业文化缺乏。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太注重,所以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没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1.2.2薪酬、福利待遇相对市场水平较差,工作、生活环境比较艰苦,随施工项目的地点不断更换办公地,每天工作时间长,经常无休止的加班,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等原因导致一些新毕业的天之骄子们都很难坚持到见习期满就纷纷跳槽,当经济收入很低或者无法体现个人价值时,流失成为必然。

1.2.3缺乏有效的人才开发和培训机制。施工企业为了承揽更多的施工任务,常常对招投标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认识不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对人才往往只重引进不重培养。而且出于对员工忠诚度的怀疑以及考虑到成本问题,对员工没有一个成型的人才培训计划,更谈不上对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

1.3职工个人因素

1.3.1技术骨干的个人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导致人才流失增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国企中的骨干人才早已超越了低级别的需要,而对于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其他员工更强烈,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关注自己的发展机会和前途。如果现在的企业缺乏这样的机会和满足感,不能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很可能就会选择离开,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1.3.2社会信息化透明度的提高导致个人不公平感的增加。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员工对和自己做着类似工作的人的收入、工作条件、发展机会的认识变得非常容易,因此,也就有公开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就可能产生对现实的不满,同工不同酬导致不公平感的增加,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离开所在的企业。

2减少人才流失的对策

2.1企业文化留人。要实现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建筑企业,就必须培育富有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1创新企业的文化理念,要明确的企业使命,实现用制度管事,用文化树人,改造经营者和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思想观念更新不断推动企业的变革和创新。

2.1.2积极宣传全新的企业文化。企业要真正实现良好的文化氛围,就要建立一个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套的全员文化培训和传播体系。

2.1.3建立学习型组织,在员工中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不同岗位(比如工程造价、施工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的任职条件及考核制度,制定各种学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岗位培训计划等学习制度;把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上,保持知识不断更新,从而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变革与知识创新。

2.2薪酬激励制度留人。原有的薪资待遇水平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且激励手段单一,或者激励不能因人而异。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注重多种激励方式的使用,针对不同的员工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2.3个性关怀留人。将员工安排能最大限度施展其才能的工作岗位或职位,体现他们自己的价值,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将员工的考核、提升、晋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为人才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努力为人才提供成长与发展的空间。使他们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关怀和重视,从而产生归属感更加忠实于企业。另外建议给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分批分次进行,不同专业系列人员目标规划也可不尽相同,让员工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同步进行,以达到最佳效果。

2.4发展空间留人。同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企业更需要一专多能,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包括:

2.4.1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我们确定对企业未来一年或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结构和人员的总体需求,并同时确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方式、对象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过程要与员工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员工个人的学习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符合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4.2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制度。在向员工提供培训之前,要建立相应的竞争制度,尽可能地向那些有能力,有潜质的员工提供机会,作为一种福利奖励给员工,不断激发其潜能。并且建立培训与员工的考核、晋升等个人发展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该员工不断追求进步,心系企业,培养忠诚感,能够同企业同进退。

2.4.3建立培训反馈机制。定期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为进行下一轮的培训计划提供资料。定期测算培训回报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贡献等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此项投资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回报等。

2.5创新的用人机制留人为使公司的优势人才能够“才尽其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人才的选拔、晋升、加薪机制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重真才实学,重工作业绩的用人标尺;全面积极推行“干部聘任制”、“职务任期制”、“任前公示制”等制度;保障全体职工在选人用人上具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体现企业的民主管理,也便于日后经营管理。

3结束语

基于对以上种种人才流失原因的分析,我们在2009年7月马上行动起来,对日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弊病进行及时诊治,通过半年多的有效管理,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期间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流失率为零,建立了良好的企业与员工互动的机制,可谓力挽狂澜,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人才支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维持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关键词:人事管理;以人为本;福利待遇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的发展观为我们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水电施工企业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任务十分紧迫。要留住人才,做大做强施工企业,贯彻“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人事管理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企业管理状况的好坏,最直接、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依赖于企业的人文环境和管理体制。“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一个全新视角来介入企业人事管理,包括人才培育与成长、选聘与任用、团队建设等诸多问题。建立“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追求的是企业、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三者之间的共同和谐。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理念是企业聚拢人才,实现企业持久发展的可靠保障。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加大,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人才竞争十分活跃。大多水电施工企业开拓国外市场,人才流动更为频繁,严峻的形势使水电施工企业面临艰巨挑战。为此,施工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必须在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上下功夫,改变以往人事管理模式,抓紧探索员工培养与开发新思路,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环境,才能使人才有用武之地。

2.贯彻“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理念是员工树立爱企如家意识的催化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基于对员工人格的尊重,企业应当将尊重每一个人做为其最高的经营宗旨,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一视同仁。“士为知己者死”是一句有名的古训,只有对员工尊重,才能提高员工对企业、对管理者的满意度。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减少牢骚,努力工作,爱企如家,乐于奉献。

3.贯彻“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理念是激发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手段。现代的人事管理,绝不是让员工消极、被动的适应企业,更重要的是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大程度地调动每位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物的资源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员工的服务,再精良的服务设施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企业素质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员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4.贯彻“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理念是促进企业实现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一种情感管理和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理念就是要求把全体员工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使员工的潜在才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即员工和企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5.贯彻“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理念是创新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成为一种核心理念。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充分运用激励措施、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科学准确的进行职务分析,彻底解决好人与组织的关系问题。

二、对水电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从全国来看,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国家社会统计部门对1999年国内50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统计,各类科技人才流失率达到69.7%,且人才流失中八成以上年龄都在40岁以下。人才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用人机制不活,双向竞争尚未彻底形成。水电施工企业用人体制大都采用任命制,很少按照群众意愿来聘任干部,个别能力低口碑差的人员反倒能得到重用和提拔,这种“伯乐相马”式的行政任命容易造成用人失误,无疑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2.激励机制低效,缺乏有效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的推荐没有彻底体现出公平、公开、公正,存在着主要领导“一言堂”的现象,“官本位”现象比较普遍。

3.工资与福利待遇不佳。据有关资料显示,近70%的人认为水电施工企业工资待遇不高。水电施工人员远离亲人,身处深山峡谷,环境艰苦,开支成本过高,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说,劳动付出不成比例。

4.能力发挥不足,发展前景不佳。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国企里不受重用,这对企业造成了人才闲置和浪费,这个现象的根源在于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其次,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不足。近年来,水电建设竞争激烈、建设工期紧,承担施工的企业普遍注重进度、形象、效益,对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重视不足。

(二)企业人事管理不力分析

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注重的是对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的贯彻、运用,强调的是政策性和原则性,不太关心企业业务的发展状况,而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则强调的是人才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薪酬制度设计、绩效评价、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1.绩效考评体系不完善。由于目前企业职位分类线条过粗,制定的考核标准各不相同,考核标准不规范、未量化,实际考评难以操作,考评结果精度不高,考评工作客观上流于形式。其次,考评结果与职务晋升相脱节。导致“大锅饭”在企业内部盛行,不能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2.薪酬分配和福利政策凸显弊端。薪酬分配是施工企业的一件大事,关系到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忠诚感的树立,分配欠合理会挫伤积极性。薪酬分配和福利政策大多都是采取行政措施进行实施,员工的福利待遇缺乏有效监督,随意和变相截留各种奖金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3.员工内部流动不畅,人才难尽其用。这是水电施工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在用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一般仍采取组织安排的做法,走上工作岗位后,基本上是一“上”定终身,即使个别员工经过自学成才或自培,也难以如愿。二是项目施工流动性大,一个项目结束后部分员工暂时失业,如要及时上岗,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

4.人事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机制。现在的人事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停滞在传统管理的模式之上,尚未使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

5.情感管理较薄弱,对待员工的工作方式方法生硬,不能做到一视同仁,缺乏阳光政策,缺乏民主作风。

三、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的思路与对策

水电施工具有施工环境的艰苦性、工作地点的流动性等特点,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需要做很多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领导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

2.提高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优厚的福利待遇是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

3.群众利益无小事,彻底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如资助家庭困难员工子女大学费用等举措,切实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创造安定团结的生产环境。

4.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将人才开发、激励与绩效考核、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效结合,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5.企业可以设立自学成才奖励办法和奖励基金等优惠措施,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帮助员工实现“终身学习”。

6.扩大激励覆盖面,做实绩效考评,从而为员工发展和晋升提供重要依据。

7.水电施工大多在深山峡谷,施工工地环境艰苦,员工的休闲娱乐方式单一,为加快施工进度,影响了员工的正常休假休息,应最大限度保障员工的休息休假权利。

四、水电集团公司各单位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践和探索

1.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培养扎根企业人才。水电四局充分利用培训的重要途径、结合企业长远规划,一方面弥补人才流失缺口,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加强人才储备。每年通过择优考试在全局优秀青年职工和职工子女中选拔一批人员到西安理工大学、三峡大学学习水工、机械、电气等工程急需的专业,稳定人才队伍。

2.落实“三留人”政策,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水电四局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一是一次性发给安家费,对到项目点报到的大学生在住房安排、生活学习工作单位调动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实施专业总工程师、专业工程师制度,对于被聘为“专总“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绩效考核兑现津贴;三是每年召开科技大会,表彰全局的优秀技术干部;四是帮助员工在岗位成材,在万家寨、三峡、小湾等工地举办学历教育培训班,五是对取得“全国一级建造师”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奖励;六是工程局和五分局采取竞争上岗机制,对国外项目、机关部门人员进行招聘,激发员工积极进取;七是五分局对部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岗位轮换举措,从多个方面开发复合性人才。

3.在国际人才选拔使用上敢于打破常规,大胆使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工作摆上战略位置,为做大做强国际工程,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对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敢于破格提拔使用,在巴基斯坦帕特菲特渠道项目,孟加拉满格拉特电厂场地项目、乌兹别克咸海拯救工程等项目的班子成员中大多数由30岁左右的年轻人组成。

篇(4)

县级人才流进量小,流出量大,流动比例严重失调的主要原因:

1、人才自身由下而上的发展需求。人才都有谋求更大发展,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而县级职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秀人才的发展。津市流出的53名党政机关才,95%以上都是公开选拔、公开招考等途径流向中央、省和常德市党政机关,为了寻求更大的政治发展空间;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通过招聘流向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他们中约50%的人是为了寻求一个平台,更好地施展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才能,少数人自己创业。

2、地区间待遇的差异导致人才“孔雀东南飞”。这是部分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出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05年津市市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党政机关13213元、事业单位15459元、企业10821元,工资福利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待遇留不住人。虽然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但受县级财政和环境的影响实施不了。

3、人文环境不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才尤为重视人文环境。这几年,津市部分企事业单位尝试过高薪聘用人才,但津市没有高层次人才聚集、交流场所,也缺乏科研院所、图书馆等人才工作的依托基地,因此,人才引进后往往不出两三个月就怎么也留不住了。同时,津市是个传统的工商业小镇,少数人小市民习气比较严重,眼光短浅、相互妒嫉,人才受压抑、排挤的现象在极个别单位依然存在。如原中医院院长就是因为单位人文环境较差离开津市的。

二、对策建议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高度社会化,流动不可避免,应该积极应对。

1、实行政策引导和调控,解决人才回流问题。一是加大选调生工作力度,每年多选调一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二是对实行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出现空编必须通过公开考录方式及时补新鲜血液,不能因为县级财政比较紧张而控制进人。三是对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素质严格把关,新进人员必须具备较高学历。

篇(5)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 中小民企 人才流失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小民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由于自身各类因素的限制而导致的人才流失问题,逐渐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笔者基于双因素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双因素理论简述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行为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通过对美国匹兹堡地区的203名工程师和会计师进行调查访问,他和助手总结分析发现:工作中的满意-不满意并非完全对立,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同时,还发现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都是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称之为保健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政策、管理制度、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得到认可时,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并不会促使员工产生积极的态度;而使员工满意的都是都属于工作本身或内容方面的因素,称之为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成就、公司认可、承担重要的工作、责任、个人成长发展等,当这些因素得到认可时,可以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当然,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界限的。

 

二、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中小民企人才流失现状分析

中小民企的人才流失问题,从双因素理论的角度分析,即企业保健因素或激励因素未能达到人才认可的程度。

1.保健因素方面。第一,企业规模小。中小民企在生产规模、人员数量、资产以及行业影响力等方面均不如大企业,而且易受外部市场的影响,稳定性差,人才的生存风险远高于大企业,不能满足人才对于“大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的追求。第二,管控体系尚不健全。中小民企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优质管理人才,组织架构不明确,岗位设置、职责体系等均不完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人才管理制度等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导致人才缺乏安全感、公平感、成长感。第三,薪酬福利差、工作条件艰苦。由于中小民企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公司员工的薪酬福利以及工作环境与大企业存在差距,不能满足部分人才的发展要求。第四,学习培训机会少。由于企业资金、理念等方面的欠缺,为员工提供的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并不能满足人才学习发展需求。

 

2.激励因素方面。第一,企业战略不明晰。大部分中小民企企业战略不明晰,发展方向不确定,导致在人才规划上缺乏导向,看不清未来发展方向。第二,信任度低,难以放权。中小民企多以家族企业为主,存在严重的任人唯亲的现象。对于外来人才信任度较低,难以放权,或给予其重担,会导致员工产生失落感,不能激发工作积极性。第三,缺乏配套的表彰奖励机制。中小民企尚未建立成熟、匹配的薪酬考核机制,不能真正体现员工之间的绩效差别,给员工造成不公平感,减弱员工努力工作的内驱力。第四,提升发展机会少。由于公司规模、人员数量、岗位设置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人才在企业并不能获得较多的提升发展机会,职业生涯发展受阻。第五,企业文化匮乏。中小民企一般都尚未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导致公司缺乏凝聚力、导向力,员工的忠诚度偏低。第六,人才管理观念落后。缺乏战略人才管理观念,在人才的选用育留各环节与企业经营战略脱节;人才意识薄弱,缺乏人才培养、储备、建立人才梯队的观念。

 

三、中小民企人才流失问题解决思路

1.保健因素方面。第一,明确公司战略规划,确定公司发展方向,并以此为依据,以公司业务为依托,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定位。第二,以公司各部门职责定位为基础,确定公司各部门岗位设置,建立岗位晋升等级序列,构建公司职责体系,并动态维护。第三,构建与岗位晋升等级序列匹配的薪酬福利制度,同时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保障公司人才“劳有所得”、“付出与回报匹配”。第四,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包括人才的选聘、培养培训、核心人才管理、人才晋级晋升以及后备人才管理等机制,强化公司人才保障体制。

 

2.激励因素方面。第一,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机制,逐渐构建公司独有的企业文化,引导形成“优才重才”的人才管理观念。第二,“任人唯贤”,给优秀人才“压担子、担责任”,充分放权,给予员工有责任感、重用感,激发员工积极性。第三,对于员工成就及时认可、及时奖励,保证员工之间公平竞争、公正奖励。第四,以员工为先,与员工共同确定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实现员工与公司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唐捷.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高效学生管理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篇(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相反,市场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日文软件人才需求的现状

软件外包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软件公司开发,其目的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在目前全球的软件产值中,三分之一都需要通过软件外包来完成。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

“六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在“六双”教学模式下,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采取“双师”配置,由学校的教授、讲师主讲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理论课程,聘请企业具有丰富日文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讲授技能训练的课程并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双师”的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理论和编程技巧。

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为了满足日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设置上,软件工程专业在外语教学上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英语为学生的第二外语,跟踪学生语言的学习效果并适时进行调整。毕业生的日语水平应达到日语二级水平,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能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完成各层次技术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日本语言、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日文软件项目管理与企业文化、项目实战等针对日文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专项的技能训练取得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从而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实行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主讲教师+助讲教师”的互助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生又可掌握助讲教师熟练的编程技巧。

为技能训练创造优异的教学条件虽然国内外提出了不同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如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实际项目做支撑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在技能训练上创造条件。可是,使所有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又是不现实的。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引进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训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了软件技术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包括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理论知识学习、协作交流、软考训练及工程实践等模块,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时在线的服务,最终达到增加学生软件项目实际设计经验,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目标。日文软件人才培养在技能训练上实行机房教学模拟训练与企业项目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方面,利用软件人才工程项目训练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严格的软件项目的训练环境,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项目开发接近的技能水平;在学生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水平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企业项目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面向学校和社会承揽一些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实行“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先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然后进行“专业案例教学”、“对日软件开发专业教育”的学习。从教育模式上,先主要完成基础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语言(日语和开发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网络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案例教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但是这两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互交叉和重叠。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软件案例教学”,第二个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实践教育”,通过让学生在校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工作等方式锻炼工程实践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实践水平在教材建设方面,学习国外教材的设计理念,配合案例式教学思想,编写符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材。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能够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对日软件外包。采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与案例及工程实验教育并重,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切实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为了使该专业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体现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成为既掌握良好理论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社会接轨,能被企业所用;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日本市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学生发展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依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在侧重于培养符合日文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要求的同时,增设师范选修模块以保证学生的师范能力,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实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和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但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关专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12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科技人才情况进行调查,结构显示,煤炭企业人才引进数量不足,但流失趋势较明显。近几年,12家企业每年引进的本科及以上人才分别为965,701,577,549 人,在逐年减少;而每年流失的本科及以上人才数分别为254,270,320,436 人,在逐年增加,人才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如何防范人才流失对于国有煤炭企业势在必行。

一、人才流失对国有煤炭企业的不良影响

1.增加企业的成本。当员工离开企业后,为了填补职位的空缺,企业必须重新进行招聘。新员工来到企业后,必须对新员工进行岗位胜任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招聘新员工的费用以及对新员工的培训费用都将作为企业额外增加的成本,列入企业的成本损失。

2.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新员工在对企业的了解和技能等很多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都与老员工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对他们的培训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影响企业的士气。员工之所以离开企业,是由于他们对企业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例如有的员工对薪酬待遇的不满,有的对企业的人文环境不满等。这种不良的情绪往往会在团队中蔓延,引起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消极情绪,使很多缺乏工作稳定性和忠诚度的员工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纷纷跳槽。因此,员工流失率过高的现象对现有员工的士气有很大影响。

二、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1.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由于受地理位置、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第一,地域环境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员工不仅考虑自身的生存环境,而且十分注重下一代的培养和发展环境。而煤炭企业大多建在偏远地区,一般都远离省会级城市,在居住环境、医疗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与大城市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些都会成为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工作环境的影响。煤炭开采业是高危行业,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诸多不安全因素,人们对煤炭行业存在很多顾虑和担心。而且,煤炭企业的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这些都是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第三,薪酬待遇的影响。由于煤炭行业发展不景气,导致煤炭行业的薪酬水平较低,有的企业甚至不能保证工资的正常下发。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基本薪酬属于员工最基本的保障,如果基本薪酬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最终的结果会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

2.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不合理。国有煤炭企业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还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目前,很多国有煤炭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由于人才个人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职业前景也非常渺茫,导致很多人才纷纷离开企业另谋他就。(2)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仍然停留在领导对员工的主观评价,因此,考评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反应出员工的真实绩效。这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会导致对企业丧失信心。(3)平均主义严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煤炭企业内部的平均主义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的一些优秀人才,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感受不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对企业的不满。

3.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国有煤炭企业认为,培训对于企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煤炭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也归入后勤或其他部门论文提纲怎么写。一些煤炭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只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缺乏对员工的中远期培训,一些效益不好的煤炭企业甚至取消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4.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国有煤炭企业由于受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过多地看重企业的物质利益,忽视了在文化方面的建设。近期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作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都将此归之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很多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对于煤炭企业可有可无。有的煤炭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不知企业文化应从何处入手,应交给哪个部门,具体应该从事哪些活动。很少有煤炭企业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部门,因此,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很长时间处于缺失的状态。

三、防范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1.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煤炭行业属于国家重要的资源产出行业,担负着开采煤矿资源的重任,因此,国家应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程度。煤炭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致使员工的薪酬水平较低,企业的工作条件恶劣,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保证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增加对煤炭企业的资金投入,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为煤炭子弟考大学开设绿色通道等,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所需人才。煤炭企业应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对于企业的不同人才的薪酬可以适当拉开档次,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工作环境的改善,以留住企业所需人才。

2.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国有煤炭企业为了摆脱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机制。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安排适合他的岗位,做到合理用人。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尽量使考核体系做到客观、可行。要依据对员工的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而且,企业还应帮助员工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由于受个人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一些员工想成为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另一些员工希望在专业上得到发展。如果员工的个人目标不能实现,感觉未来的发展前景渺茫,就会缺少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因此,国有煤炭企业可以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培训和管理,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规划,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使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以利于煤炭企业目标的实现。

3.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为了避免人才的进一步流失,煤炭企业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煤炭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培训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培训部门,以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第二,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麦当劳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为了调动员工对培训的热情,将员工的培训与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有效结合起来。麦当劳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主要是学校麦当劳工作手册和现场观摩;如果想升为店长,必须在地区的培训中小学习;如果想升为区域经理,必须到全国的培训中心去学习;如果想升为大区经理,必须到美国的汉堡包大学去学习。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它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等功能。我们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的言行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有煤炭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来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建设由管理者倡导的、全体员工认同参与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篇(8)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人才,给经济实体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迅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其内部体制、管理理念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其用人机制相对处于弱势,目前普遍存在着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因而,如何采取措施有效地管理和使用人才、留住人才、防范人才流失成为了摆在国有企业面前的一大重要难题。

二、人才流失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0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就业环境日益宽松,越来越多的国企人才跳槽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企人才流失出现了高频率、高学历、多层次、国际化的特点。据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人员学历较高,以本科为主,近两年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流失呈上升趋势。其次,流失的人才一般都是高学历、知识化的管理人和技术人,行政管理人员流失较少,这些技术人员有些还掌握了企业的主要技术和机密,这些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冲击相当大。再次国营企业,流失人员的年龄结构以30至35岁为主,这部分人大多数思想活跃,没有什么牵挂,也无后顾之忧,工作稍不顺心,就可能“跳槽”。最后,流失人员的工龄大部分在1~5年左右。这部分人员毕业后在单位工作一段时问,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当现实工作环境与理想环境差距较大时,很容易离职。

三、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一)薪酬激励不足。

薪酬是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在一切以商品交换方式作为基本交易准则的社会里,薪酬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员工的薪酬决定其经济与社会地位,关系到其生活的质量与活动的空间。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薪酬发放不合理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从薪酬结构上看,国有企业的员工个人工资收入虽然相比以前有大幅度的增长,但还有很多诸如住房、公交及通讯等隐性部分的支出,只有领导才有资格享受,这种制度导致虽然国有企业人力成本很高,但员工却得不到实惠。另一方面,从薪酬分配制度上看,国企的收入分配不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免费论文。在传统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下,国营企业形成了一般职位的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劳动力市场水平,但是关键职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却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水平的薪酬体系。在国有企业里,薪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级别上,职工通过“晋级”这种主要途径来增加薪酬。但在职位的晋升方面,无论是公开招聘还是内部选拔,往往以资历为基础来论资排辈。结果那些为国有企业发展作出主要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收入没有明显优势,而没有专业技术的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少拿多少,个人收入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这种对外缺乏竞争、对内缺乏公平的薪酬分配制度,制约了许多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严重挫伤了其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很多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受传统的人事管理思路的影响,偏重于静态管理,很多国企没有设置全面完整的人力资源状况评价指标,难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和效率进行客观评价。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仅限于事务性工作而缺乏战略性管理,对人才重引进却不重使用,管理方式呆板,没有根据每个员工不同的个体需求,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用人考核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完善,对人才流失态度冷漠国营企业,缺乏人性化管理等,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

(三)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否实现是人才是否流失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员工应聘到企业,一方面想获取较高的薪酬,在同时,员工也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每个进入企业的员工都会有意识的拟订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其职业发展途径,通常是从低层岗位向高层岗位的职务升迁,从简单工作向复杂工作过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若员工发现在企业无法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就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其他企业去。但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国企对员工的管理通常是,员工一旦在某个固定岗位被聘用,往往很少有机会在不同岗位上变换,更鲜有机会从低到高逐级上升,从而使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赖,最终会选择离开。

(四)缺少有效的人才开发与培训策略。

培训对人才而言是极具诱惑力的。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有序且不断提升的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企业内部员工流动和知识老化所增加的经营风险,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保值增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国企也越来越重视人才开发与培训策略了,但仍存在一些较共性的问题,很多国企在员工培训方面做得很不够,缺乏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效果的评价和培训结果的追踪,没有一套实用的企业培训体系,由此造成其培训不具针对性,不能对培训企业经营战略形成支持。培训过程过于教条主义,流于形式。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

人是具有丰富情感和需求的高级动物,不是机械的经济工具,因此,企业就需要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来形成企业环境来影响和感召企业的员工,并最终使企业的文化转化为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却仍然处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阶段,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容易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背离,跳槽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了。

四、国营企业人才流失的防范策略

人才的大量流失,将对国营企业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事业、感情和待遇等方面着手留住人才。按照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一定的待遇.获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代表了人才不同层面的需求,这也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动态有效的绩效管理、薪酬体系和激励、竞争机制。

国营企业应建立动态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国营企业,在以目标、业绩等关键指标为导向的基础上,建立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类别及特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考核奖惩办法,注重过程控制和结果反馈,变单纯的绩效考核为绩效管理。在同时,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将长期激励计划和短期激励计划、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为员工提供如工资、奖金、福利、期权、利润分享、学习、信息分享、认可、荣誉等多元化的价值分配形式,满足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国有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引入或强化竞争淘汰机制,实施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还可以建立多种职业通道,打破传统的“官本位”、“学历本位”、“职称本位”的晋升方式,为优秀人才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和竞争的平台。另外,还可以引入员工退出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员工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二)注重了解员工的需求与期望,合理设计员工职业生涯。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企所有员工都应具有对新知识不断学习、对新技术不断探索追求的义务和责任,这样才能适应日益进步的社会发展需要免费论文。这种自愿学习的心理是自我发展欲望的暗示,所以,笔者认为,国企在人员稳定的大局中,企业应考虑员工的个人需求,充分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集中精力和资金,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职位种类及特点等进行岗位序列的设置(管理、技术等),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工作中,注重企业的内部沟通,注重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培养,为国有企业人才的发展提供机遇和动力,使国有企业人才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形成双赢的局面。努力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高度统一、协调发展。

(三)建立系统、完善的人员培训体制,使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

加快人才的知识更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防止人才流失。作为企业培训必须有规划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同类别、层次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对普通员工可采取有计划的全员轮训,学习培训的内容可包括业务、技术、法律、法规、服务质量、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对于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才,则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和深造。同时还可调整原有的相关制度,为员工自己进行继续再教育学习提供可能的便利和支持。

(四)弘扬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企业应将其文化建设贯彻始终,做到以企业文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群体的价值观去影响和鼓励员工增强工作的责任和信心,把工作的热情倾向于企业的发展国营企业,把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看作个人能力增长的良机,使员工一心一意,心甘情愿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构建的企业文化时应具有最基本的三个特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要塑造一种氛围,塑造一种凝聚力;三是要营造不同于其他企业独特的文化个性。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几点:首先,经营者应转变观念,将过去只重视硬管理,重视效益和利润转变为既重视硬管理,又重视软管理,既重视各项指标,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次,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全员、全面、全过程的事,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共同投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最后,建立一个好的、宽松的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好的、宽松的环境能培育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一个扭曲的环境只能造成扭曲的企业文化,而不适合企业的文化只会阻碍企业的前进。因此,不管是经营者还是员工,都应该努力疏通、理顺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企业环境,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一个适合其生长的温床,力求建立一种获得全体员工支持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薛智慧,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现代企业文化,2010(3).

[2]唐莉,浅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措施,现代商业,2010(30).

[3]蔡宏图,郑华章,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留住人才的突破点,现代企业,2006(09).

[4]赵曙明,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是在技术、资源、管理等各方面展开的全方位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拥有情况是企业间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导致人才流失。建筑施工企业中,人力资源组成比较复杂,一旦管理不到位,更加容易导致人才的流失。人才的流失又分为普通员工的流失和核心人才的流失,其中后者对企业的影响更大,本文将重点剖析核心人才流失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方法

本文中出现的一些概念在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便于研究,首先对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及其流失产生的隐性成本进行界定。

关于核心人才的定义,国内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文借鉴其中一些学者的观点来界定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指的是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对本企业有重大影响力,且在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者的人才。他们或占据核心岗位,熟悉企业的商业机密;或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熟悉企业技术秘密;或从事企业核心业务,控制企业关键资源。核心人才离职会削弱企业其他员工的士气,导致他们的工作绩效降低而对企业工作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隐性成本的隐蔽性,使其难以被估计和量化,因此它一直以来都被建筑施工企业所忽视。本文在研究各隐性成本的基础上给出了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隐性成本定义,即:建筑施工企业中由于核心人才流失所引起的一系列企业利益损失及影响,包括:员工低效导致的企业利益损失,对核心人才投资收益的减少值及资本投资效益的损失等。

本文在对隐性成本计量时主要是基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

二、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现状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比普通员工掌握着更多的商业机密、技术秘密,控制更多的资源,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旦离职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并且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的流失较一般人员的流失对企业的影响会更大,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建筑施工企业最大的特点是流动性大,施工项目分布广泛。施工企业多是依据项目的需要来进行人员调配,而项目地点的不固定,使得建筑施工企业人员也需要经常性地流动,这对企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十分不利;建筑施工项目分布广泛极易导致人才考评信息不能及时收集,加之各项目内外部环境的不同对人才考评公平性的不利影响,往往导致企业很难留住人才;另外建筑施工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尚缺乏科学性,往往只注重规模的扩大,而不注重核心人才的管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筑施工企业中有才干、工作能力强的人才纷纷流出企业。据中铁十五局成都建设工程公司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从企业流失的人员中,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分别占到37%和39%,这些企业流失的人才年龄大多在30岁到35岁,他们基本上都度过了毕业后的过渡期或创业前的准备期,属企业人才队伍中的重要力量。由以上数据可知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流失是很严重的。核心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最根本的是人才流失导致的成本损失。如何确定这种成本是建筑施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核心人才流失成本构成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归根结底是人才流失产生的成本损失。本文把核心人才流失成本界定为两个方面,即: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一)核心人才流失显性成本

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对企业最直接的损失是核心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损失,即显性成本。它包括了两部分内容:对离职员工投入的沉没成本和员工的离职成本。

基于不同的计量基础,对于离职员工的沉没成本有两种计量模式:重置成本计量法与历史成本计量方法。

重置成本计量法是以现在重置企业员工填补职位空缺所花费的成本作为离职人员沉没成本的计量方法。历史成本法是将企业对离职人员的支出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记录和核算,并将其资本化,作为离职人员的沉没成本。这两种核算方法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同的,按历史成本信息计量可能违背了现实,不利于进行相关决策;重置成本法力求提供一种与现实同步的信息,更有利于决策,因此采用重置成本法来获取离职员工的沉没成本。离职员工的沉没成本主要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而取得成本具体包括:原始成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开发成本包括:上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员工的离职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管理费,另外需要抵减员工缴纳的违约金额。

(二)核心人才流失隐性成本

本文基于上面提到的隐性成本定义来识别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隐性成本。

在具体分析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隐性成本时,将隐性成本分为两部分:易量化的隐性成本和难以量化的隐性成本。易量化的隐性成本包括:核心人才离职前低效成本、空职成本、新引进人才学习曲线成本、离职核心人才投资收益损失成本。针对这部分隐性成本建立估算函数进行计量分析。难以量化的隐性成本包括: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的泄漏、对员工士气及企业凝聚力的影响、对企业声望和形象的影响、知识技能流失和竞争力的下降、企业客户资源的流失等。这部分隐性成本难以量化,本文只对其进行定性化的分析。

四、核心人才流失成本分析

(一)显性成本计量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显性成本是企业资本的直接流出,其中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均可以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计量,离职费和员工违约金(员工违约离职时)可以从会计记录中查询,即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法计量。

(二)易量化隐性成本计量分析

1.离职前低效成本

离职前低效成本是指员工在即将要离开企业的一段时间内因工作热情或生产效率的下降所导致的企业利益的损失。

建筑施工企业的投入包括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人才流失导致了企业利益流出,要保持原有生产效率必须增加资本的投入量,该部分增加的资本投入量正是企业因人才流失而产生的企业利益的损失,也就是员工离职前低效成本。

2.学习曲线成本

在建筑施工企业发生人才流失后,形成了职位空缺,企业需要招募新员工来填补职位的空缺,而往往新员工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工作的环境、公司文化和工作的流程。在这段时间内新员工的工作效率往往较该岗位原有职工正常的工作效率要低,这样就会导致建筑施工企业一定经济利益的损失,进而产生了学习曲线成本。

3.空职成本

在建筑施工企业发生了人才流失后,企业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招募到新人才对空缺职位进行补充,在人才重置的这段时间内自然就发生了职位空缺成本。正如前所述,企业的投入包括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因此一旦产生职位空缺就会导致该岗位所投入资本的闲置,产生物质资本损失。另外,由于岗位资本闲置导致其不能发挥原有效能而产生物质资本效益损失。

计算离职成本时,包括两部分:其一,该岗位所投资本在职位空缺期间的摊销成本;其二,正常情况下该段时间内由资本投资所创造的产出值。

4.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

在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导致的隐性成本中还包括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建筑施工企业招募新员工,对新员工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主要是为了该员工能为企业服务,创造价值,使企业获得收益。假如企业职员提前离职,企业对于该人员的投资收益将会受到损失,这种损失即为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

员工在企业的时间可以分为培训期和贡献期,其中贡献期又分为实际贡献期和离职后的未实现贡献期。由于人才流失导致了人才延续效应的丧失,形成了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

本文将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现值计算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

(三)难以量化隐性成本定性分析

1.商业机密、技术秘密的泄漏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较普通员工掌握更多的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而核心人才的流失往往都会伴随产生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的泄漏。无论核心人才是加盟竞争对手还是自己单干,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一些公司承认,他们在挖人才时,看重的不仅是核心人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掌握的商业机密、技术秘密。一旦商业机密、技术秘密被泄露,企业面临的将是致命的打击。

2.对员工士气及企业凝聚力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隐性成本中,有一部分是由核心人才流失导致的其他在岗员工情绪的波动而引起的生产效率下降。因为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往往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培养新员工。一旦拥有才能的师傅跳槽离开企业,那他所培养出的人员很可能产生心理波动,甚至产生跟随其一起离去的想法,这样就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降低工作效率,从而使员工的士气与企业凝聚力也大打折扣。因此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的流失是与员工士气、企业凝聚力密不可分的,核心人才一旦流失,这部分隐性成本是不容忽视的。

3.对企业声望和形象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在其所从事的项目类型上都较固定,如:专于从事民用建筑、商业性建筑等。这样,某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易被业内人士所熟知,因此一旦出现核心人员流失,在外人看来,这个企业不能留住人才,很可能损失潜在的人才。这其实是核心人才流失导致的企业声望和形象受损,进而导致的潜在优秀人才的流失。

4.知识技能流失和竞争力的下降

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同时会导致知识和技能的外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培养一名高级技术人才并非易事,这是由该种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积累是很重要的,员工并不是有理论知识就能解决好一切问题,而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同样不可或缺。核心人才的这种经验往往能够帮助施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核心人才流失必然导致技术经验的流失,这本身对施工企业的打击就是很大的,而一旦该流失的核心人才跳槽至竞争对手企业中,或是自己单干,他的丰富经验对本企业将是致命的打击,企业竞争力也将在此过程中丧失。

5.企业客户资源的流失

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机制中,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评定资质等级。只有拥有一定的资质后才有资格承揽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项目。而评定资质等级有一项条件是,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如:一级企业要求企业具有的一级资质项目经理不少于12人。还有一项条件是看企业完成的工程业绩,只有企业有一定的工程业绩才能评定相应的资质等级。而企业核心人才往往拥有一定的资质等级证书,他们的流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资质评级,致使企业丧失很多承揽工程项目的机会,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损失了企业的诸多潜在客户资源。

五、结论

本文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来分析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成本。

1.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成本的构成体系。

2.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计量思想构建了估算模型,对部分隐性成本进行了计量分析。

3.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对难以量化的核心人才流失隐性成本进行了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 何永煜.企业核心员工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宫秀滨.我国中小建筑企业核心人才流失问题的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25):209-210.

[3] 罗雷.浅析施工企业如何留住人才[J].科技创业,2010,23(3):110-111.

[4] 陈玉和,张玉娟.企业核心员工流失成本分析与计量[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2):83-86,102.

[5] 朱荩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唐棠.试析人力资源离职成本[J].财会月刊(理论),2006(2):65-68.

[7] Lee Hansen W. Developing new proficiencies for human resource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professionals [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2,12(4):513-538.

[8] 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源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22-50.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与大企业比资金、比实力,因而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何降低人才流失率,留住优秀的人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就笔者所在的江苏江阴这个县级城市而言,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交通便捷,历来为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百强县综合实力排名榜首,至去年年末有私营企业1.48万个,个体工商户3.22万户,私营个体经济年末注册资金411.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44%,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金397.09亿元,增长27.87%;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82亿元,比上年增33.61%,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55.6%;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9.22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9.18%。可见江阴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民营企业的支持,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江阴地区,尤其是江阴乡镇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人才流失的问题,给这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一些私营小企业主一方面疲于应付外来同行也竞争、国家政策的变动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等等,还要应付企业内不规章制度的建立、内部人才的大量流失,技术外泄等内部管理问题,可谓分身无术,加之私营业主大多为家族企业,人手明显不够,却遭遇人才流失,真是雪上加霜,本文致力于以江阴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分析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

人才流失指的是属于特定群体、组织、地域的专门人才或其他有才能的人,离开自己原来所依附或服务的对象,而到了另外的群体、组织和地域。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流失,实际上指的是由于竞争主体的地位、环境、条件、实力相差较大而导致一定时期内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的人才单向地向优势一方转移,双方的人才流动呈现出较强烈的不均衡性和不平等性。

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比较高,在无形中给民营企业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大大增加了人力的重置成本,影响员工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更加影响了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另外一个方面是在流失人员中有较大部分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而这些人员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他们不仅掌握了民营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技术资料,还拥有一定的客户群关系,对于这种员工的流失,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往往是致命的,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必将影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后果不堪设想。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自1982年以来引进的大学本科以上人员,民营企业流失率为18.5%,其中研究生、硕土、博士研究生的流失率民营企业已达到14.7%和33.3%[2]。这些人当中的相当一部分流入了外企或合资企业,其中较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特有的专长,有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前不久,某大学社会学系对国内62家民营企业所做调查也发现,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人才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一)企业规模小、风险高,缺乏人才较好的生存环境

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难与和大企业相抗衡。这使得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根据对美国中小企业的相关调查研究,在全部中小企业中,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五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6-10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因此,对个人而言在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风险要远高于大企业。

(二)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落后导致人才流失

员工需要企业认同他们的工作价值,在这方面,许多中小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做才符合企业的要求。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员工即使再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企业的认可。在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的工作是否得到领导及同事的认可”时,在回收的208份有效问卷中,答案为“非常认可”的占11.5%,“较认可”的占38.9%,回答“一般”、“较不认可”和“非常不认可”的共占49.5%。在回答“您认为将您的建议递交给最高管理层会起到作用吗”时,有53.4%的人答案选择了“很有意义”和“比较有意义”,46.6%的人选择了“不太有意义”和没有实际意义。中小企业管理的方式主要还是人治,缺少成文的制度规范。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实行原始的家族式管理,在企业的诸多方面实行双重标准,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缺乏企业文化,难以形成对人才的向心力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很好的激励、约束和凝聚作用。但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理念,没有企业认同感,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理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调查了江阴陆桥多家塑料生产加工企业,只有几个企业的企业主有建立自己企业文化的考虑,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制定简单的厂规厂纪层面。

(四)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也会对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产生影响

若整个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即相对于社会提供的职位而言,劳动力过剩,则人才不会轻易产生流动以避免失业的风险。相反,若整个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则人才可能能够比较轻易的找到更具有吸引力的职位,从而人才流失率会相对较高。同时,若劳动力市场已趋于完善,则对人才的随意流动的约束会加强,使得员工流动的随意性降低。反之,人才流失可能较容易发生。

当然,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表象,十分复杂,例如江阴地区由于地处吴语语系,地方方言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很难听懂,再加上本地居民排外思想较重,这也是人才流失的一点原因。人才流失的原因还有很多种,比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竞争地区竞争状况等等,都会影响人才的流动情况。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解决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私营业主使用人才的观念

民营企业主应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跟上时代化的信息,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作为用人的出发点,通过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合理分配机制,以及建立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员工自然就会真心留下来为企业和老板打拼,而且如果民营企业主能够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不断地去展现自身的个人魅力,这对于留住员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在工作中要有开拓进去的精神,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在生活中能放下架子,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等等。

(二)塑造优秀企业文化,创建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迎接各种挑战中形成的,通过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信仰和道德规范、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意识。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是企业的一种灵魂所在,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凝聚员工的心,使民营企业与员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不断地激励每个员工为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目标而努力,对于民营企业员工稳定性这方面也有莫大的帮助。

(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

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摒弃落后的家族式管理体制,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适当引进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转变用人观念,大胆使用有才干的外来人才,改变任人唯亲的状况。对留在企业里的各种近亲进行一次“清理”,能继续留用的视同外聘员工对待,根据其能力安排适合的岗位;对不能或不宜继续留在企业中工作的,要痛下决心坚决辞退。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把“人治”转变为“法治”,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权责对等。企业的高层领导应适当放权,不应越权管理,以便为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避开威胁

就企业外部而言,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主要是应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避开威胁。另外,企业应密切注意竞争对手的动向,加强措施以防止竞争对手从本企业中挖去人才,提高其竞争力,从而使本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时还应该多关心学习国家关于人力资源、劳动保障方面的政策,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动态,掌握其他大企业的先进做法,力求处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就目前而言,中小型民营企业流失的人才中较大比例都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因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防止人才流失时应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重点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加强人才管理,降低人才流失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晟、成、宋充,《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分析及对策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2]韩广海,《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1(12).

[3]邓姝琍、王琦,《中小民营企业人才策略初探》,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4]/joxue/paper/gsgl/200603/13257.html.

篇(11)

一、民营企业现状

民营企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的成果之一,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营企业也像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建立,发展并壮大起来,并且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的贡献也越来越显著。

但是,我国民营企业与管理相对成熟的外资企业和国内一些优秀的龙头标杆企业相比,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

二、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的分析

民营企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得益于其灵活和自主的用人机制及薪酬政策,但因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也带来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个人认为,造成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

1.对薪酬及待遇的认同存在差异。民营企业在员工的绩效考核方面不够科学和全面,没有建立起一个专业的绩效考核机制,这样的考核往往就存在着"干多不如干少,干好不如不干","干的好,不如关系搞得好"等现实问题。而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就如同企业中的毒瘤,吞噬着企业员工们的工作热情,使得员工们觉得在企业里面缺乏工作的动力。干的少的拿的工资反而比干的多的还要高,干的好的反而没有干的不好的晋升得快,这些都是直接造成企业优秀员工离开企业的原因。

2.员工自身的抱负得不到实现。优秀的人才有的时候并不在意薪酬方面的问题,他们更多在意的是在企业内工作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同样也是一个关于认同感的问题。在民营企业中,优秀的人才做出了成绩,却得不到晋升,得不到企业的认同,这往往造成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离开企业。

3.内部氛围不佳,人际关系难以处理。正是因为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导致了员工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大家关心的并不是业绩和企业的未来,反而更多关心的是自身的利益以及与其他员工之间的勾心斗角。这样的氛围就导致了优秀的员工难以安心的工作,最终选择离开企业。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1.人才的选聘上缺乏科学的管理。由民营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所决定,管理人员有一部分是本企业内部提拔上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和企业的领导者之间有一些亲戚关系的人员。这样就使得企业内部的人才选聘制度缺乏一定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也限制了一些真正地有才能的优秀员工进入企业,进入管理层,使得有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员工心灰意冷,最终跳槽。

2.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形成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民营企业在人才的培养上面缺乏科学和长远的规划,只是看中人才当前的价值,却没有注重培养人才长远的进步。这样看起来有点急功近利的作法,导致了企业在选择人才上面缺乏长远的规划,当前缺什么就招什么样的人才,缺忽略了人才在企业内部的成长及长远的发展,忽略了这些因素,。最终就导致了人才在企业内部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选择离开企业。

3.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且得不到重视,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在民营企业流失的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企业打拼多年,且进入了管理层面的。而这些人才的流失,就导致了企业在用人上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企业往往并没有重视人才流失现状的本身,而是急于寻找新的血液来填补这种用人的真空状态。这样找来的人才,往往适用性很强,但是适应性却很欠缺,企业虽然暂时解决了问题,可是在根本上,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人才流失现象成为常态。

三、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应对对策

根据我国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笔者认为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使用人才,建立公正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企业,首先应做到正确并且科学的使用人才。用才唯贤,因才施用。将人才的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最高的考核标准,根据人才的能力,将其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让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只有建立了公正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将这一体系贯彻到底,让有能力的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人努力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才能真正地实现人才能够愿意留在企业并和企业一起努力奋斗。

(二)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以及人员晋升制度。

好的绩效考核是前提。只有好的,公正的绩效考核才能让企业真正地看清,哪些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哪些是滥竽充数的庸才。当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就应该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和人员晋升制度了。干的好的,拿的多,干的差的,拿的少。能力强的,优先晋升。这些都是所有成功的企业所具备的。建立合理的薪酬分析以及人员晋升制度,就能够用待遇留住人才,让人才感觉到自己被企业所重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

(三)做好人才培养,做到企业可持续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大工程。做好了人才培养,企业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说招聘人才是为了现在企业的运行,那么培养人才就是为了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就应该将人才的培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抓好了人才培养,就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民营企业应该正视挑战,抓住机遇,而目前民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流失严重,这可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同时也是一个机遇,解决好了人才问题,企业就失去了后顾之忧,可以加快脚步,实现新的跨越。而忽视甚至逃避人才问题的话,企业最终要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正确的选择就是正视人才问题,积极找寻解决人才问题的办法,留住了人才,就是留住了企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依绍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财政》,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