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技强国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3: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技强国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技强国论文

篇(1)

课堂提问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将所要学习的内容逐步呈现给学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构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而且能够作为教师把握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重要凭据。因此,这一方式是各科教师都经常使用的方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仍然存在,提问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对教学的作用不高。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提问技能,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才能发展学生创新的思维,构建有效课堂。

一、提问技能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有效传递信息。任何一节课程都是整体教学的一部分,都有其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提问,并通过问题的解答过程将所要教授的知识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类似的问题举一反三,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的时候,这样提问创新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课堂教学中就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提问的案例:在教课文《我的老师》时,我摒弃了传统琐碎、低效的串问串答形式,精心创新了两个课堂提问:记事的记叙文,重点在哪一部分?怎样才能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呢?(出示投影片)

2.有效反馈信息。教师在提问时,可以根据自身对学生层次的把握有选择地让各类学生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状态进行相应的总结,全方位地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情况。比如在《我的老师》课文教学的提问案例中,我要求学生对课文层次进行一定的划分和内容。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沟通认为本课描写了七件小事,重点是后两件小事的描写,并且这些描写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详细有序地把事情的经过一步步写了出来,体现了重点的同时也突出了主要论点“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学生更爱老师”。通过这一方式,教师及时地掌握了学生对于记叙文的理解情况和对于课文的掌握情况,学生概述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二、提问技能创新在学习中的作用

1.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是其综合能力提高的主要作用力。兴趣作为学生的导向,能够反映学生的思维方式,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合理地利用课堂提问,让学生置身课堂学习中,激发求知欲,有意识地参与课本教学,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促进知识水平的提高。

2.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其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课本内容对自己的知识漏洞进行补充,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学生在学习时不断动脑。所以,教师要根据这一情况,对学生无法发现问题的地方进行思考设置,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自我提高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得语文课堂从“高耗低效”转变为“低耗高效”。

3.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发展、锻炼学生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即当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进行语言性表述的环境,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促进他们思考问题的有效思路的形成。

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同时,《纲要》指出: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等院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这充分说明高等院校在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建设中,在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成绩和宝贵经验,其优秀成果的转化应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高等院校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 高等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等院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产学研紧密集合,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推进产学研合作,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进入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对高等院校赋予了新的重要使命。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等院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将带动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提升,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2. 推进产学研合作,符合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纲要》指出:高等院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近年来,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逐步提高,贡献力度不断加大。高等院校已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奖三大奖项获奖者中有一半出自高等院校。2004年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为高等院校所摘取,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等院校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三项一等奖。2008年两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部产生自高等院校。2010年国家科技技术奖中,高等院校获得各类奖项超过70%。

3. 推进产学研合作,符合国际学术影响力扩大的需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正在挑战美国、西欧和日本在科研领域的优势地位。一些新兴国家在全球科研产出中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尤其是我国的科研论文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虽其引用率与数量增长尚不同步,但有明显进步。据报告显示,在科研论文数量上,我国所占比重从4.4%上升到10.2%,超过英国等传统科研强国。在可反映科研论文质量的引用率上,我国也有进步,占全球科研论文引用率的比重从十位以外上升到第七位。另外,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增强,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科研论文占总体的比例从25%上升到35%,且这类论文引用率更高,影响力更大。

篇(3)

[关键词]SCI;学术影响力;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0.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4-0017-0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国际上的科学计量机构及国际性组织在对国家或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及绩效评估工作中,常用SCIE(SCI-EXP ANDED,即SCI网络版)数据库作为依据[1]。本文利用检索式Address =(guangxi or nanning or guilin or liuzhou or yulin or hechi or baise or beihai or qinzhou or wuzhou)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SCI网络版(SCI-EXPANDED)数据库中进行机构(Institutions)精炼检索,并对作为广西重要科研机构的10大高校近10年(2001—2011)来科技论文产出和学术影响力进行统计分析。

1 科技论文产出数量与增长趋势

从检索结果 (检索日期为2012年4月18日)统计来看,10年来,广西10所高校共有6 563篇论文被SCI收录,其中专业期刊研究论文6 295篇,约占96%,会议论文230篇,综述94篇,发文量排名见表1。10年来从科技论文产出数量来看,广西高校科技研究事业发展迅速,论文产出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见图1)。科技论文产出量10年同比增长率为115%。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迅猛,论文产出量逐年增加,作为重要科研机构的高校增长率更高。广西高校的科技论文产出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但与全国高校(以中南六省为例)同水平相比,广西高校科研论文产出仍相对薄弱(见表2)。

2 学科分布和热点论文

通过SCI数据库对广西高校的科技论文检索结

[CM(81mm]果分析显示,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研究

[CM)]比较活跃,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一半(见表3),其他较活跃的领域有数学、结晶学、生物分子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航空科学等。统计结果显示,广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研究学科比较活跃。广西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各学科领域研究占比重较大,尤其是在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的科学研究也初见繁荣。来源出版物是研究人员的研究基地,来源出版物在学科专业领域的地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其中化学学科研究主要来源出版物2010年影响因子分别为2134和0798(期刊影响因子来自JCR,国外来源出版物中文名称来源于谷歌学术搜索)。从主要来源出版物来看,在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占比例较大,国外高影响因子的刊物较少。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广西高校科技专业研究水平与层次上还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从而提高学术影响力。

3 科技合作与学术影响力

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从论文检索结果分析来看,广西高校科技论文研究的主要科研合作伙伴遍布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合作比较频繁,其中与美国合作研究502次,与俄罗斯合作达148次。学术影响力还可以从引用机构来说明[2],通过分析施引文献可以发现,广西高校科学研究10年来受到1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关注,美国、德国和日本引用约占国外引用的一半,美国引用达2 728次,占国外总引用的35%。从不同级别的基金资助机构资助来看,广西高校10年来共有1 243篇论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约占19%,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内资助率15%, 各学科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率也明显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见表4)。这说明广西高校科技发展学科水平与国内同水平相比发展迅速,国家支持力度较高。

4 科技论文的引用情况和学术影响力

论文的引用情况是衡量一个机构的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准[3],为此,对10年来广西高校SCI收录6 563篇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被引用情况呈逐年活跃趋势(如图4)。广西高校10年来的研究论文被引频次总计达24 793次(去除自引,被引次数检索截止日期为2012年4月19日),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共计19 736篇,每篇平均引用次数为 465次,H指数为54,即有 54 篇论文至少被引用 54 次。通过对19 736篇施引文献进行分析,在引文的学科范围中,化学、物理、材料科学为引用最活跃的学科范围(表4),这与论文产出的学科范围基本一致,引用机构比较活跃的主要有中科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引用的国家多达100多个,其中美国、德国、日本的引用约占国外引用的一半,引用中他引率比较高,但单篇被引的最高值与同学科国内引用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被引次数检索截止日期为2012年4月19日)。

5 小 结

广西近10年来科研活动发展迅速,学术影响力逐年上升,从科技合作发展及基金资助机构层次来看学科发展水平与国内保持一致,但与国内同水平高校相比论文产出相对较薄弱,在论文被关注即引用率和主要来源出版物的层次上仍略显薄弱,科研机构与部门应该加大投入,提高科研产出,鼓励加强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申报,并投入配套设施,加大研

究人员的研究动力,并加强科研规范管理,从而加快广西科技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秀林基于引文分析法的期刊栏目的学术影响力评价[J] 现代情报,2007(5)154—155 

[2] 查永军学术影响力大学学术权力张扬的内在力量[J] 江苏高教,2007(6)16—18

[3] 周 薇,张 燕,韦 焘 基于SCIE的我国肝胆外科学术影响力分析[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1)70—12 

[4] 徐云清,甘朝鹏,姚玮华,等 河南省高校CSSCI论文的产出与学术影响力的比较研究[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2—74

[5] 雷 燕《科学引文索文》(SCI)数据库的检索技巧[J] 情报科学,1999(1)75—77

[6]方红玲 2007~2009年SCI数据库收录中、日、印、韩四国科技期刊自引率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3)360—363

[7]SCI科学引文数据库[DBOL].[2012-04-19] httpwwwwebofknowledgecom.

篇(4)

显然,中国正在追赶美国,并已成为拥有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强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持续推动其研发投入增长。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科研人员数量增加和水平提升,也是关键要素,使中国科研投入带来了惊人的回报。

――《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博士

两年前,自然出版集团的相关报告就称,大量数据表明中国在和科学研究两方面很快将成为全球领导者。当时报告负责人预计,中国将在2014年依次超越英、德两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科技强国。这次的结果正符合当初的预料。

――腾讯网评论员丁阳

很多项目的申请评价都是以文章、以影响因子为考量标准,而不顾实际工作内容。国外的科研评价也看文章,但更注重内容,看重工作的系统性和意义。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李亚峰

我们国家在研发上的投入会在几年之后追平美国,达到国际标准的实验室也将为全球最多。按照一般分析,研发为10年一个周期,而今天在科技研发上下大力气,会在未来几年后出现更壮观的科技井喷。

――网友

国内《自然》系列论文数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系列期刊推出了《自然通讯》这本杂志。《自然通讯》不是《自然》正刊,恰好迎合了中国以论文数量为指标的科研需求,吸引了国内大批投稿者,发行这份子刊赚足了中国科研的钱。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饶毅

其实,看一个人的研究成果怎么样,并不是看他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或者被多少人引用,而是从事相关研究的同行聚在一起,大家互相交换意见,基本上就能够知道水平高低。

篇(5)

近年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在国家方针的指引下,各大高校正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以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其配备专门的导师,并给予个别指导的育人模式。迄今,本科生导师制已发展形成了如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等多种模式[1]。其中,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2]。

本文作者结合所在专业的特点,详细论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将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本科人才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教育教学模式。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

1.1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目前,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培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当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等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科研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要。

1.3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中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产品销售、工程设计方面工作,以及能在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检验检疫、教育教学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于所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本专业对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途径

2.1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创业训练项目或创业实践项目。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引导下,各省、学校都开始设立与之相关的基金项目,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并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载体,导师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2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也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与食品相关的项目研究或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并最终以学术论文或科技发明制作的形式展现出来,可极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其在推动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3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都或多或少承担着各类科研项目,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能接触到最新的食品学科发展前沿和食品产业发展动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还能深化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情感和热爱。此外,导师以其人格魅力和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感染学生,与学生共建良好的交流和科研氛围,对于拔尖本科人才留校读研从事可延续性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4 通过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科研导师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探究真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已成为检验人才培养水准的重要指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四阶段进行,由于学生处于考研、就业等压力下,很难安心完成任务,造成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较低[3]。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让部分学生在大三阶段就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导师也能在科研选题、资料收集、开题、科学研究、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等各环节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可有效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本科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首先依赖于本科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需加强国家级、省级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课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同时依托与本地高新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和食品企业等的平台,建设校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实习基地,以此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实践平台。此外,还需发挥本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与专业间的界限,实现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等的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3.2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导师选择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还依赖于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应建设专门的教师发展培训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应强化对教师实践经历的要求,建立教师定期到食品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科学研究,以及参加海外学习考察等的机制。利用校企合作和海外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科研导师选择机制,从师德、学术和实践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导师选拔,必要时可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创新人才作为校外导师,不断丰富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教师资源。

3.3 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在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中,导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同时,应该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与其他导师制区分开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需要将学生科研、社会实践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由学校组建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各项细化的管理制度,在学生和科研导师的遴选、科学研究过程、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对本科生和导师进行监管,以进一步规范科研实践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应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评价体系,从专业实践、文献资料收集、科研项目申报、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开发、、专利申请、科研获奖、学位论文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更全面合理地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还需完善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的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4 结语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之一。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食品工业发展,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都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载体和平台。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2779

国内刊号:11-5024/R

邮发代号:82-10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半月刊)创刊于2003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科技部万方数据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篇(7)

报告称,“十一五”期间,科技产出成绩斐然,专利和论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累计登记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7.9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16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05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2项;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等9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报告指出,这5年间,中国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具体如下:

——“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使中国跨入深空探测新领域;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并在国际TOP500组织的最新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

——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飞机完成总装下线并首飞成功;

——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海上试验突破3700米水深纪录;

——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凯旋;水稻基因育种技术再获突破性进展;

——甲型H1N1流感疫苗全球首次获批生产。

报告指出,专利数量是反映一国科技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十一五”期间,中国专利部门累计受理境内专利申请363.6万件,授予专利权202.8万件,境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24.7%和35.4%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专利数量的持续增长,反映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日益提高。

篇(8)

2010年,中国科技财政投入为4114.4亿元,带动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支出7062.6亿元,按当前汇率计算,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居世界第三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6%。2009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5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目前有3300多个外资研发机构,2009年,外资研发机构产生的技术交易额,占中国全部技术市场交易的25%。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46家已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

如何看待这些数字背后的中国科技界特有的现象呢?首先,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力量时,只看几个指标,特别是只看总量方面的指标是错误的。实际上,国际上有通用的R&D评价指标体系,而且有连续多年的监测数据,综合比较这些指标和数据,就能看出中国科技力量的结构和状态。其次,我们习惯把自己的今天与过去相比,这样更容易看到进步,却不容易看到体制性的制约因素。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42.1万篇,其中中国科技论文14.84万篇,占10.4%,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21次,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与世界平均值仍有不小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根据汤森路透支持的科学观察网站2012年推出的2001~2011年10年间科技情况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国论文总引用数为5191358次,排名第七,美国以48862100次的引用数保持第一,是中国的9.41倍。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论文引用数呈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其中2007~2011年与2001~2005年相比,翻了近两番。一般的看法是,中国科技论文水平与真正的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1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有4个评价分项:经济表现、政府效能、企业效率、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中国大陆2008~2012年整体竞争力排名分别是17、20、18、19、23;其中,经济表现排名是2、2、3、3、3;政府效能排名是12、15、25、33、34;企业效率排名是33、37、28、25、32;基础设施排名是31、32、31、28、29(科学基础设施排名8,技术基础设施排名26,教育排名45)。可以发现,中国虽然是经济大国,但在企业效率、人力资源方面都存在不足,政府效能近三年更呈下降趋势(体现在科技体制和科技企业管理方面的表现)。中国人才流失在IMD所有参评国家中也非常严重,仅好于委内瑞拉、俄罗斯和南非。虽然近年回流人数上升较快,但与其搞特殊的优惠政策和优质资源吸引极少部分海外人才,不如下决心改进国内整体的科技环境。

在世界经济论坛的《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大陆排名第26位,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列第11位和第13位。其指标体系包含12个支柱,其中第9个支柱是技术准备度,下面细分六项指标,在最新技术的可获得性方面,中国在142个国家中排名100,公司层面的技术吸收排名61,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排名80;第12个支柱是创新,下面细分七项指标,其中,创新能力排名23,科学研究机构质量排名38,公司用于R&D花费排名23,大学、企业在R&D中合作排名29,政府采购先进技术排名16,科学家和工程师可获得性排名33,每百万人授权专利使用排名46。中国在制度、技术准备度、创新、高等教育和培训、商业成熟度等方面的指数表现都不理想。

2011年经合组织《科学、技术和企业计分牌》和2009年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测度报告认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开放性与经合组织很接近。近年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主要得益于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支出经费的增加,科技人力资源多集中于实验开发领域,而在基础研究领域非常不足。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中仅有8.2%维持时间在10年以上,而国外这一比例达到32.8%;特别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发达国家是中国的十几倍。中国在自主创新和高技术领域形势非常严峻。

佐治亚理工学院2007年世界 “高技术指数”(HTI)与上述著名指数有很大差距,引发诸多争论,Porter对此专门做出解释。首先,“高技术指数”仅基于统计,主要衡量的是基于知识服务的出口能力,也就是高科技产品出口,因此,“高技术指数”不能作为高科技能力的全面测度。即使是作为高科技产品的产量与出口,“高技术指数”也存在问题,因为大量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加工组装出口计算机、手机等产品,但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往往不属于中国,其出口量只能代表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产品出口国,但出口高度依赖于直接外国投资,主要形式是来料加工和组装出口。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科技大国,但远远不是科技强国。《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2010年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21位的认识是科学合理的。追求科技强国之梦,首先要努力建设一个创新性的现代科技体系。

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与出路

中国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在世界上只是中等偏上水平,与其大国地位很不相称。中国科技实力不足有许多原因,投入因素并不是主要的。中国近十年的科技投入增长是快速而稳定的,这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形成并固化了科技体制中新的利益阶层,造就了一个稳定的科技官僚阶层。专家官僚原本可能是一线的科学家或技术专家,经过单位推荐成为具有评审权力的科技官僚,其主要工作是开会,协助科技管理官员项目指南、项目检查、项目验收,由于回避限项公开等制度不严格,科技官僚更容易参与到争取项目、分钱、申报成果、获得荣誉的进程中,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这种模式使其无法按照科学共同体预期的逻辑运转。越是重大的项目,在选择时候越缺乏竞争机制,基本上是靠关系运作。各类评估、评审、评奖常常是同一组“运动员”和同一组“裁判员”,科研经费审批权多由科技官僚阶层垄断。

以著名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为例,其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定量化、复杂化且难度系数很高,而对支撑人员考核却很简单,对行政人员绩效考核就更为主观化、领导意志化。科技官僚利益共同体的形成,造就了对一线、低阶科研人员的严格考核,而对科技官僚却无法有效监管,从而压制了创新,造成巨大浪费和内耗。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55-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 500种。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它在衡量国家、科研机构或大学的科研实力,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检索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为例,采用Web 0f Science的“分析检索结果(Analyze Results)”对2007―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发表的1 215篇论文(其中:2007年358篇,2008年405篇,2009年452篇)进行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讨论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科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统计分析

1.论文被SCIE收录作者分析。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发表的论文被SCIE收录数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具体收录篇数及所占比例(见表1和图1)。

由图1及表1可以看出,其中只有四位作者的论文收录量逐年增加,四位作者分别是JIAN,SS、NING,TG、WANG,YS、LiJ。三年论文收录量持续下滑的作者七位,而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是逐年递增的。这说明,虽然前二十四位作者的论文收录量中有29.2%作者的论文量呈下滑走势,但是被SCIE收录的论文作者范围在扩大,也就是说更多的老师积极投稿,并且被SCIE收录。这表明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校提倡的科技创新、激励教师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举措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论文被SCIE收录合作国家/地区。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论文被SCIE 收录合作国家/地区分析(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所发表的被SCIE收录的文章中,与国外作者合作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少,但趋势是上升的,与国外合作者的国别逐年增加,合作文章数目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358篇文章作者反映出,与美国、新加坡、德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15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67篇文章;2008年的405篇文章,其中与美国、新加坡、台湾、德国、日本、意大利、荷兰、加拿大、英国、北爱尔兰等22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88篇;2009年在被SCIE收录的452篇论文中,分别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台湾、新加坡、葡萄牙、苏格兰、西班牙、比利时、喀麦隆、斯洛文尼亚等24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119篇。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的统计,近些年中国发表的SCI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一直占中国SCI总数的20%左右。表2表明北京交通大学的论文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逐年增多,但并未达到平均水平,有进一步开发、提高的可能性,应进一步加强学校整体科研能力、提高科研人员国际合作意识。

3.论文被SCIE收录语种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论文语种分析(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语种平均90%以上为英语,这是因为SCIE检索工具是美国研制的,编辑语言为英语,收录文献时,英文文献被首先考虑。

4.论文被SCIE收录主题内容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论文的主题内容分析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每年超过20篇的学科主题有6个,分别是光学、多学科物理学、多学科材料科学、电力与电子工程学、应用物理学、应用数学,其中属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学科有5个。可以看出SCIE侧重收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工程技术领域收录的数量不多。北京交通大学被收录的论文大多数由本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产出,说明学校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正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

三、提高北京交通大学论文被SCIE收录的措施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逐年递增,但增长幅度与排名靠前大学收录论文的增长率相比有较大差距,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研究水平,必须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力争在SCIE收录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上有较大突破。

1.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发表的论文被SCIE收录数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这些作者都是学科带头人,因此在鼓励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向这些知名度高的专家和教授请教的同时,学科带头人应以自身的经验和学识带动一些教师和学生,提高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水平和知名度。通过分析,虽然近三年来收录论文达到20篇的作者有下滑趋势,但因为在学校鼓励、学科带头人示范作用下,其他老师也在不断提高质量,增加论文被收录机会,因此,论文收录数不降反增。

2.制定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较少,因此,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去著名学术机构学习进修,参加国际著名学术机构的科研活动和学术团队,扩大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和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3.投稿时尽量用英文。SCI本身的期刊源多数来自于英美,占总数的60%以上。而我国科技人员撰写的被SCI收录论文中英语语种达90%以上。从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的统计结果看,1 215篇论文中只有115篇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其余1 100篇是国内的英文期刊或外刊,占总数的90.6%。由此可见,用英文撰写是进入SCIE的一个重要优势。

4.确切了解SCIE的收录范围。SCIE侧重收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工程技术领域的内容收录较少。所以,准备发表文章的作者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科学评价体系中获得认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珏,方国辉.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南大学科研论文定量分析[J].图书馆,2008,(2).

[2]韩洁.SCI功能及局限性探讨[J].图书情报论坛,2008,(1).

篇(10)

高水准、有影响的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园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某一学科的学术领导权,通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优先发表。领导相关学科的国际新潮流。因此,做大做强我国的科技期刊,不仅是科学家或者技术专家以及期刊编辑人员的责任,更是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现在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因为办好一个期刊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长期酝酿和积累的过程。

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

我国目前有科技期刊约5000种,应该说是一个科技期刊大国。在国内外发表的文章不少,根据《科学观察》(Science Watch)2008年7/8月所的数据,中国人所发表的文章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这里所说的中国人仅是指中国境内的,没有包括中国人以国外单位名义所发表的文章。

图1说明近20多年(1985~2007年)来亚洲各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论文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大陆论文数量增长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研经费的增长和研究生的大量扩招,论文数量增加迅猛。

表1说明近10年(1998~2007年)我国影响大的论文数量增加速度也明显加快。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过去5年(2003~2007年)在国际显示度较高的10个学科领域中,有4个学科(材料、物理、化学、数学)论文均占世界10%以上;从影响力看,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并不大。其中注明中国国籍的科技人员与外国人共同发表的论文,所占比例不详。

但是根据Thomson科技信息公司ESI 2008年9月1日统计,1998年~2008年10年间差距却十分明显,中国论文被引用篇数次于美、日、德、英,排名第5。如果按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国家排序,中国就更低了。排在第10位。另据Thomson科技信息公司2008年5月的数据:在国际上5,538个研究前沿中,494个研究前沿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仅占8.9%;51,429篇研究前沿的论文中,932篇是中国科学家主持或者参与的,占1.8%,说明我国在前沿科学方面存在更大的差距。而且,这些显示中国科研人员实力和水平的研究论文大都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上,而国内的科技期刊很难得到有创新内容的高质量研究论文。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对科学及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通过各类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渠道,研究人员的研究经费不断增加,基础研究设施不断更新,为高水平论文的产出创造了基本条件。此外,近几年来大批在海外有突出表现的华人学者回国工作,他们经过良好的科学训练,与国际上知名学者有着密切联系,这些都是潜在的优秀稿源。不少人还都参与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的工作。由于研究经费的积极支持、研究队伍的增加,再加上吸取国外成熟经验。创办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从大到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期刊做强的主要标志是“使世界同行离不开,国内外知名学者争相投稿”,乃至期刊“领导相关学科的新潮流”。

科技期刊从大到强的首要条件在于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及基础科学与前沿科学的高速发展,不断涌现出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并将论文刊登于中国期刊。但是现行科技体制下,对中长期规划中规定的那些具有长远性、前瞻性、系统性的项目难以真正落实。因为在评审时,人们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在教育制度方面,研究生数量增加很快,而对基本素质的培养训练重视不够,却要求在较短的时期内做出一定数量可发表于科技期刊的论文,这不利于发挥青年学子的首创精神。因此,在大力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必须鼓励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工作,提倡陈景润式的刻苦钻研精神。

在国内办科技期刊的另一个无奈是稿源问题。国内不是没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但大多数发表在国外期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中国科学家要有一点责任感,应该把部分高水平的文章投向中国期刊,使它逐渐做强。

关于如何办好我国科技期刊,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发行于国外的科技期刊要采用国际科技语言,这是必要条件。根据我国学科优势、学科前沿及我国要扶持的学科类别,要办好一批以英文为主的期刊,成为我国在这些学科上的国际窗口。

2.加强期刊编辑部的责任感,各显其能。应向国际著名期刊Ce//执行编辑Emilie女士学习,游遍天下,寻求优秀稿件;PRL责任编辑缪凌(LingMiao)女士每年亲自处理稿件900~1,200篇。编辑不能“守株待兔”。

3.改变期刊出版周期长、信息量少、发行量小的局面,严格审稿制度,把完整的审稿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帮助青年研究人员提高写作水平,并让他们了解与国际的差距。

4.建立科技期刊发行机制。目前一些期刊采用的“借船出海”模式切实可行。要在当前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渠道,逐渐摸清国际期刊市场的成功经验和经营规律,扩大自主发行,从而为逐步占领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5.要实现科技期刊集团化。这有利于我们在与国外出版商合作谈判时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有利于学科领域内部各个期刊有机地分工合作,避免国内学科领域内性质相近的期刊疯狂抢稿源的内耗现象发生。科技期刊集团化还有利于在集团内部重新安排期刊布局,学术期刊、中级杂志、科普刊物等不同类型的出版物构成一体,相互宣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国际上不少有影响的专业出版集团都采取这样的模式。

6.重视出版优良学风的建立。科技期刊出版界的学风影响期刊的声誉乃至生存,必须高度重视。自引率过高给人以假象、近水楼台先得月(主办单位文章优先),以及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等现象要坚决杜绝。

篇(11)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走向海洋成为国际发展趋势与时代潮流。党的十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海洋强国”。

朱庆林自2005年6月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的第一个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在海洋功能评价、海洋环境、资源评价及海域使用论证领域不懈努力,辛勤耕耘,传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薪火,成绩斐然。

八年来,他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先后主讲了《海洋管理概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自编教材)等本科课程及《海洋环境评价》(自编教材)、《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编教材)等研究生课程,承担了研究生教育中心组织的“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专业培训”授课任务,为中国海监九期上岗培训讲授课程《海洋环境管理》,并被中国海监总队制作成录像作为中国海监远程教育网中国海监行政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培训课程。教材《海洋环境保护》获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并于2011年11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多次参加了大型学术会议,获得了《海域使用论证资格证书》和《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先后独自或合作发表了《近海及海岸带功能评价数学模型研究》、《基于海洋产业集聚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等科研论文,以及《中国海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等教学论文。其教学、科研事迹先后被《中国科技成果》和《中国科技产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