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1-14 04:28: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冲击了农村小学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新时期课堂教学的需要。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求我们教师以全新的理念去理解、研究,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帮助者,不但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技能、生活经验和生存能力,要充分整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新课改理念的认真学习,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实践,教学效益明显得到提高,我认为只有大胆的“变”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学习的领路人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教材内容,把特定的知识点用口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方法简单粗暴,简而言之就是“填鸭式”教学。而新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把以教为主改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知识,通过自己的探讨和互相合作去获取知识,使学生从中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得到了成功的愉悦感,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生字纤夫的“纤”时,我不是像过去那样由老师领读,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写来掌握,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字是由他们过去已经认识的偏旁部首和熟字组成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学会这个字的读音和写法。

二、教师要转变方法,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相结合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两人相互之间的合作,乃至小组合作,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一分钟》一课时,让学生扮演文中的“元元”,来表演“元元”多睡了一分钟,然后去上学,最终迟到了二十分钟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在快乐的表演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教师要转变模式,为学生创造获取知识机会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更多的知识积累,不能完全局限在课本知识上。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拓展知识面,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知识点。当然,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最好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例如:我在教学古诗《山行》的时候,不是简单指导学生片面地去学习,而是让他们小组合作,先通过查资料简单了解“杜牧”的生平,然后找找看“杜牧”还写过哪些诗歌、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和知道的,最后再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就不但理解了《山行》,还至少能熟记另外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同时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还会了解更多的诗人,增加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后能够主动地去阅读古诗,从而积累更多的古诗,也增大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储藏量。

四、教师要转变观念,既“严师”亦“益友”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为我们的教学之道规定了一个严格的制度——师道尊严,而从古到今的许多名师也正是以严出名,传统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恪守“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打、骂、罚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见了老师如见“猛虎”,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只能存在自己的心中,不敢求教于老师,更别说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在教学中我通过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不断转变这种思想,教学实践中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多地投入耐心、细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知识,孩子们能从内心里把我看成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他们能够把自己心中的疑惑毫无顾忌地向我吐露,和我一起探讨,最终使他们不但解除了疑惑,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五、教师要转变途径,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现在的学生家长基本上都是有文化的人了,不但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学习,也能够配合学校和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法律、交通等各种部门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对孩子们教育的重视程度,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开展自然灾害、流感、防暴等突发性事件的宣教、演练专题教育活动。因此可以说,新时期的社会上蕴藏着潜力极大的教育资源,我们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资源,巧妙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全方位对学生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网,使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大量的操作技能、生活经验、生存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新课改理念像一股和煦的春风吹过校园,不断地给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转变观念和做法,努力推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我们要从“变”中获取教学效益,为教育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一、师生全面互动运用各种资源

(1)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和主要内容文化基础课,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好玩但难学,不容易把握学科,因为语言文字难于理解和运用。学生可以通过好生帮差生来解决。小学信息技术课开设,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生机与活力。一节课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分钟,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场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要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教师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彩很浓厚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3)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语句意思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视学生们的预习作用

(1)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基础;用教育学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无效劳动。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倾向。教师针对学生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2)教师如果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机会,作为农村学生大多数学生还是不会。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学生根本当有动脑。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可能解决了,有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

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篇(3)

一、低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我服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喜好教育。

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他们知识水平低、自制能力差,因此,在劳动课的实践环节上,需要围绕“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自己服务,还包括为自己生活的班集体服务,为家庭成员服务,为伙伴服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些他们易于感喜好的事开展活动,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以培养、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洗手帕》(《劳动》第二册)一课,可以设计出这样一些实践项目摘要:“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动手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兴奋的事”等。活动评选的原则是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对学生提出了劳动技能的启蒙要求,还能培养学生参和劳动的喜好。

二、中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靠性减少,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做”,这应该说是由低年级劳动教育培养成的“劳动喜好”向中年级阶段形成“劳动情感”的一个平稳过渡。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动中。但是,学生在由“自我服务”向“自主”、“自制”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能力,应该说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功能。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应侧重于引导摘要:①教师应注重低、中年级层次的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制作上来。如开展“小小巧手赛”、“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②教师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现象。③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对一些哪怕是最粗糙的作品,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决不答应用刺激性语言伤害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和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高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自强”、“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责任感教育。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38-01

语文是使小学生可以掌握祖国语言运用的重要科目,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其它学科的重要工具,同时语文的素养的提高,也会带动学生行为举止的提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标准,要面向学生整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但是,受到经济与环境的限制,农村教学质量和城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今小学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本文结合自身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展开了如下讨论。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农村小学学生与现代化信息渠道接触较少,知识面窄,要掌握丰富语文知识,没有捷径,只能循序渐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慢慢积累,通过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完成对小学语文知识的掌握。在这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情况千差万别,在课堂中,对同一个内容,部分学生兴趣盎然,极易调动学习兴趣;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感到味同嚼蜡,毫无兴趣。感到有兴趣的学生学起来劲头十足,容易接受知识;感觉无味的同学则情绪低落,而一旦在课堂上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教师必须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特点,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贯彻课程标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还可以通过生动感人的导入语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作为活动的开始来激发学生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思想负担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差,所以整堂课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差,课堂教学内容不能过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要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利用课堂时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快速的跟上教师的思路,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时候,文中提到作者少年时代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理想,教师自然的过渡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白读书不是为了老师和家长的浅显道理。并为之奋斗终身,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发愤图强,为建设一个全新的、更加富强的中国而努力读书,时刻影响学生的思想。教师针对课文的不同内容进行重点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风趣幽默的向学生提出问题,问学生你们读书是给谁读呢?读书以后为了什么?给学生回答和思考的时间,然后教师再解读这篇课文。当课文讲解结束以后,学生会恍然大悟,自然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还是错的,并且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人生的大道理。这样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读书,会很轻松的掌握本课的重点,同时也可以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三、完善课堂结构,巩固教学成果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虽以课堂教学为主,但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这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循序性和综合性决定的。所以,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完善课堂结构,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又一有力保证。因此,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好课堂时间,把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纳入课堂结构的范围中,不能只注重授课,没有预习、课内练习和课后作业,因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能够反馈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中或课后抽出适当的时间,评改作业、练习,这就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优缺点,优化教法。

四、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斗志

篇(5)

中小学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而要顺利实现新课程改革,必然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自身问题;二是学生的主体问题;三是教材教学资源及资料的配套问题;四是评价机制问题。如何处理与把握好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是课改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也是能否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而非口号性的关键。

一、教师问题

教师处在课改最前沿,是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对接者,也是课改的直接实践者,课改能否顺利展开,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个执行者。

1.教师因惯性心理和对教材的依赖而不愿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由于原有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惯性,教师很难于短期内在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作出调整,在原有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把“课程”看成是“学科科目”或“教材”甚至就是书面的“教科书”。因此,教师秉承的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在最大程度上再现课程编写者的意图,忠于课程的内容。这种心理就造成了教师只在课堂中再现课程的内容,传递专家学者指令的现状。因而失去了课改中关键的一环―――教师不再是新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并且形成一种普遍的心理:课程的开发,那是专家学者的事,我只要用好教材,教好我的书就行了。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我能否成为一个开发者抱怀疑的态度;自己开发出的课程,校本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能满足大纲的要求,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等一系列问题。而导致了他们不愿成为一个开发者。

2.教师本身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及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的老化使他们无法成为“课改”者

新课程理念的无法接受,教学方式难以调整,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的不能使用等使他们无力去完成新形势下这种“角色”的转换。比如,某县教育局的一份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报告上的数据显示,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4200余人,平均年龄46.2岁,这些农村教师中70%是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初参加工作,90年代转正的原民办教师,还有10%是20世纪80年代老教师退休后顶职的教师,这些教师因为本身受到学识水平与专业水平的限制而无法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因而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障碍。

二、学生问题

学生是一张待描的白纸,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主观能动性很强,教师如何引导,用什么方法引导,引导是否得当,引导是否会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都有待于师生共同探索。能否揣摩他们的意向及可能的思维形式,把他们引导到成功的彼岸,这是教师应做的。但在教育教学这种双边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原有思维、知识基础上会发生与新理念、新方法相抵触的行为。因为他们中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行为,突然间转变为自我主动探索知识这种意识非常薄弱,甚至于无所适从,由此而变得对新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无法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方法和路径,好像失去了依托,掉进了一个找不到方向的深渊而迷失方向。如此说,在课改中,有些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比如,讲故事、做游戏或搞活动,而在探究前或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引入探究的目标与方法,有些学生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听故事、做游戏或搞活动的单纯参与者,而不是学知识,因而也就失去了教与学的意义,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三、教材、教学资料及资源配置问题

1.随着“课改”的深入,很多课程的具体实施是没有固定模

式的

例如,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材,这样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就无章可循。

2.教材的频繁变更,使得教师无所适从,甚至出现教材的不连贯性使用问题

比如,2003年七年级的英语教材,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的基础上编写的一套教材,而农村小学原来并没有开英语课,和城里的学生共用一套教材,学生必须在ABC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却要依照教材要求学句子和课文,这种现象使得教师无法教,学生没法学。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进度。

四、评价机制问题

“课改”已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然而与之配套的评价机制却迟迟没有出台。这个评价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教师的,一是评价学生的。

教师是课改的实施者,他实施了课程改革,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而这种教学并不见得在学生能力增强的同时应试能力出增强。而且根据实践证明学生应试能力还会大不如前,那么,如何来评价教师在课改中取得的成就与成绩,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课改”中如果不把农村中小学中出现的几个关键问题解决,课改的顺利进行在农村中小学里怕也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篇(6)

我们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在小学低年段的小朋友身上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本来就很短的小朋友爱上学习,投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信息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通过课件中生动形象的画面、效果声响,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等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拼音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如在教学字母g k h时我们可以出示白鸽,蝌蚪,和小朋友喝水的图片,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当小朋友回答时后立即出示相对应的字母进行教学。这样,小朋友自然地被带入新的学习气氛中,让图画的表音或表形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复韵母时,多媒体也是很好的助手。这样即学习了他们的读音又让他们有所比较。成功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也非常巧妙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教学为主,最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攻下字形关,培养他们辨字形的能力,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学软件可以将枯燥的汉字学习变成生动的图画,更利于学生牢记字形,提高识字效果。如教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认一认 1》中的“山、石、田、土、水、火”等字时,可用课件出示与字义对应的实物图象,再让图象演变成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再逐步演变成简化的汉字,然后出示读音。还可以利用电脑设计如下课件:1、先出示田字格及完整的红色生字;2、按笔顺,各个笔画被逐一描成黑色。这样做,不但可以省去教师讲解笔顺的过程,也提高了学生书写的精确性,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风格打下了基础。

三、巧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课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

我们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教学名著之《赤壁之战》,可以把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电影《赤壁》中的有关片断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有关人的个性特点,分析思考、讨论赤壁之战成功需要的因素。教师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对《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的战役的评价。这样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教师先播放火红的枫叶,白云悠悠的等课件,接着老师诵读全诗,配以古风古韵的古筝音乐。学生当即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理解诗意时,老师出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体眼中透露出异彩。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文, 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五、妙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理解。

妙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趣,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篇(7)

从教二十七年来,我作为农村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始终未离农村教育方寸之地。不管是从事教学工作还是教育管理,我把履职担当、勤耕不辍、坚守职责、默然前行作为人生信念,以师为本、以生为重、规范行为、热心研究、敢于创新,逐步走出农村教育现代化新路子,开拓出乡野教育研究新天地。先后被评为*市校园禁毒先进个人、*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学科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现将任职以来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潜心研究  努力“充电”  廿年磨剑功夫硬

积极参加培训。从教以来,我多次参加省市级培训并超额完成了继续教育规定的学时。2010年来,参加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获优秀学员;教育部师范司组织英特尔未来教育领导力论坛;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远程培训;省小学数学课题研讨;省第五届中小学德育专家论坛活动;小学科学课内比教学学习活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持续的培训学习使自己形成了清晰的教育理念和过硬的教育技能。

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在25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一直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从事科学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我科学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中孩子们在我的带领下亲历养蚕、种凤仙花、探访身边的小动物等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激趣-探究-思辨-明理”的课堂学习过程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在研究课堂教学的路途中,留下了一系列的足迹:在*年一师一优课评比中获科学湖北省优课。从1996年开始共获四次*市优质课证书:2016获*科学优质课一等奖、2013获*安全教育优质课、1996年获*科学优质课三等奖、1996年获*美术优质课三等奖;五次获得*优质课证书:2016年获一师一优课一等奖、2015年校长课堂教学大比武二等奖、2012获 “学科课内比”三等奖、2007年获科学优质课一等奖、1996年获自然优质课一等奖。同时在2006年获全国创新学习论文一等奖、2014年德育论文在省教育学会获三等奖、 2005年科学教学论文获宜昌市二等奖、2016年科学论文获枝江市教育学会评选一等奖、2017年所写论文《》在中国教育学会科学分会会刊《科学课》上发表(被知网、维普网收录),2016年撰写的《》在《教育》期刊2016年06期发表(被维普网收录)。

教学质量所获优异、专业能力得到认可。高效的课堂必有高质量:2015、2016、2017年分获*市科学教学质量一、二、三等奖,2013年获*科技辅导先进个人;辅导的学生获*市科技节航模一等奖、*科技节航模一等奖。2005年、2007年分别被评为*科学学科优秀教师。任现职来被认定为*第二、三、五届骨干教师。

潜心课题研究。我主持的湖北省德育“五项专题”实验课题《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于2016年2月通过结题验收,获优秀等次;还参加了省级课题《农村中小学京剧进课堂》于2013年5月结题,获*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实验先进个人,**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数的运算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于2013年9月结题验收。

   二、率先垂范  科学管理  改造薄弱效果显

本人从教27年,在农村小学校长岗位坚守18年。*枝江市边远薄弱学校,我自任校长以来,坚持以师为本,率先垂范,坚持“以人为本”管理思路。

一是抓规范建机制。建立了以激励教师“以课堂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团结广大教师努力研究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目标,建立了以提高度为基准点的教学奖励制度,让制度紧贴实际,增强导向性;

二是抓提高重培训优化课堂。在教学管理中淡化文本,强化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运用的评价检查,重视教师学生作业批改与学生辅导检查评价,关注孩子们课堂学习的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篇(8)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

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篇(9)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篇(10)

身为教师,我深深认识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较好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转化后进学生,从来没有从事过有偿家教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上,我近几年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上,本人能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能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巩固能利用课堂及课间时间,不失时机的做好课后辅导和提优补差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我十分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能始终以热爱学生为突破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到以表扬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能研究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班主任工作

四、指导青年教师

近几年来,我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义务,指导他们的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进步很快,各方面有所提高2006--2008年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都获得了较好的奖项,指导他上的课也获得了一致好评

五、取得成绩

从教11年,我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2.“优质课”评比2007年3月,我在县第六期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的“构建有效课堂,体现学科特色”为主题的实践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5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我荣获三等奖;2008年12月,我在实小协作区研训活动中

上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并得到了一致好评;2008年12月,我在南京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践活动期间,开设了一节研究性观摩课,受到在场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3.撰写教学论文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篇教学设计获省三等奖近几年来,我撰写的多篇论文都在县论文评比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5.考核评定2007,2008年我两次被高淳县考核委员会评定为优秀等次

篇(11)

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实验教学的薄弱点,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校首先加强了对科学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组织了各年级的科学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和大纲,明确本学期的实验项目和要求,制定了实验教学计划进度表,并要求他们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课后撰写心得体会。同时,很多教师不满足于课堂上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科学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采集、捕捞等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大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学校成立了科学学科的兴趣小组——标本制作和无线电兴趣小组。为学生了解大科学、增进科学科学知识提供条件。

二、实验室管理制度化,促进实验教学常规化。

学校实验室在建设、发展、使用的同时,相应地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仪器管理使用制度》、《科学实验仪器损坏赔偿制度》、《科学实验室卫生制度》、《科学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这些制度不仅张贴上墙,而且在平时教学中严格执行。各种实验器材的借用,都能及时做好借用、归还记录,实验室各类仪器的说明书及各类帐册齐全,并做到帐、卡、物相符。实验室仪器全部按部颁目录分类编号,并按上轻下重、里高外低、水平式或垂直式进行存放。不仅做到定定橱定位,还做到科学、整齐、美观、大方。

三、继续强化管理,改革实验教学的评估机制。

本学期,我们继续对实验室的财物进行了对应管理,确定了专人用规范帐册,按部颁目标将仪器记帐,所有仪器都定橱定柜存放,并将仪器用卡片编号,挂在橱上。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竹箦小学科学科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对实验教学继续落实两抓:一抓“实验教学的开展”;二抓“实验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将实验教学评估纳入教育工作和整体评估中。评估的内容为实验教学计划、总结、实验记录、实验效果、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完好率、实验开出率、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及安全防范等。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随堂听课等形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存放教师业务档案,汇总到教师月考中。通过思想引导和过程管理,学校实验教学工作已经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

四、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促进实验教学不断优化。

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的活力,因此,我们加强了对实验教学和过程研究探讨,用系统论观点,认真研究,积极开展实验试点。具体做法是积极开展探讨性的实验教学研究,举行实验教学公开课、研究课和优秀实验教学教案评比活动,总结交流心得体会,开展实验教学论文和自制教具评比活动,并且不断改进评价方式和手段,重视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科学实验研究的积极性。这一教学研究和评价措施无疑成为推动实验常规化的动力。 1

五、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教师、学生科学实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