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谈话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62-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喊出,很多地方“心罚” 渐渐代替“体罚”,使学生的自尊心被摧毁,自信心被打击,智慧被扼杀,甚至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弃学、逃学、违法犯罪等现象。基于“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的教育理念,我认为教师应该从“心罚”中走出来,巧用教育谈话,还学生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有利于全面发展的环境,更好地提高教育效率。
近期,某学校实施了学生评老师的评价方案,结果是,劳心劳力的班主任得分最低,其次是管得多的中英数老师,得分最高的是那些不怎么管,也不布置作业的老师!这是我们教师的失职,是教育的悲哀!归根结底,却是“心罚”的结果,是不会善用教育谈话的结果。心罚通常是指教师对那些成绩差或表现不好的学生采取横加指责、讽刺挖苦、孤立冷落、恐吓威胁、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实施心理惩罚。
“像猪一样笨”、“屡教不改,不如回老家耕田算了”、“再这样下去,你就坐到最后去。”等等冷嘲热讽式的批评教育正在中小学中时刻上演着。这样的语言一旦成了教育的主旋律,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自重、自信都会慢慢地坍塌,人情、热情和激情就会渐渐被失落、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湮没,从而失去追求上进的自信心。于是,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学习更不刻苦,行动更我行我素,甚至形成好说谎,易冲动,攻击性强等不良人格;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智失常,丧失生活的勇气,引发厌学、弃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果。“哀莫大于心死”。无论“心罚”的实施动机、形成怎样,都会在学生们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这些尖刻甚至毒辣的语言,简直令人想去死!”这是某小学生的告白!多么可怕的念头!可见,现代教育中的“心罚”,已经成了学生们无情的杀手。
为了学生,老师的批评教育是必要的、应该的,即使态度严厉点,也无可厚非。但图一时的口快,伤及学生的自尊,再想重新树立,可就事倍功半了。实施“心罚”的老师或许会说“嘲笑、指责是让他清醒;“冷处理”是让他反省等等,甚至有些老师还常常苦叹:“你们怎么不懂我的心?”“你知道我在爱你吗”,可学生偏偏就不懂老师的心。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也曾心罚过学生,但当我看到学生的“转变”时,我后悔了。“横加指责、讽刺挖苦”不是造就学生的自卑就是把学生推向班级的对立面,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孤立冷落”可能让学生的“努力”变性为出格的、带破坏性的行为,甚至交上社会不良青年,变成真正的“坏学生”;“恐吓威胁”会使幼小的心灵被伤害,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变得自暴自弃。学生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的行为大多都是以他们的感情和情绪为转移的,而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感情。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一线教师应该从“心罚”中走出来,帮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完善人格。本人从学生心理出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有效的尝试。
1、带着尊重、信任、关心,用理解、宽容、期待的态度去批评犯错的学生。
2、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批评犯错的学生。
3、带着表扬和鼓励去批评学习有困难、品德有缺陷的学生。“教育是一种等待”,学生的困难和缺陷不是短时间造成的,也不可能一两天内就能改正。所以,当教师向学生提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要求时,就要用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加以方法上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和鼓足克服缺点的勇气,在他们出现闪光点时,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即时即地评价,让学生体会到真诚的快乐,懂得赞美与欣赏别人,学会宽容。这样的效果往往胜于直接的批评。
4、加强道德教育,拒绝使用“心罚”语言。一位老师气愤愤地跟我诉苦说,现在的学生越高年级品德越差。讲台处用剩的粉笔被踩得满地都是,找了轮值的两位女生让她们课后帮忙清扫一下,其中一位女生回应说“又不是我扔的,也不是我踩的,干吗要我清洁。”此情此景,能说不是教育的悲哀吗?能说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吗?这是学校和社会道德教育的缺失,也是学生在“心罚”环境下的必然结果!一位老师说过:“你在怒骂一个学生的同时,也教会了其他学生怒骂的语言” ,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不仅自己要慎言,还应该教育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不要挖苦、嘲笑、讽刺,避免伤害他人。
【活动目标】
1.通过谈话反映幼儿对结婚的初步认识,并帮助幼儿形成对结婚的朴素理解。
2.能理解婚礼只是结婚的一个表现形式,两者有区别。
3.能在大家面前用完整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婚礼进行曲》音乐磁带;婚礼现场影片片段。
2.婚礼用品:喜字、红心、婴儿玩偶。
3.提问字卡:黑板
【活动过程】一、播放《婚礼进行曲》引出谈话主题
老师:今天老师想和小朋友们聊聊天,聊什么呢?请大家先听一段音乐。(播放婚礼进行曲)
提问:这是什么音乐?在哪听过?
二、出示主题字卡:结婚,进入谈话主题
1.出示谈话字卡:什么是结婚?
(1)当有幼儿说出婚礼场面时,老师可以出示中西式婚礼中新郎新娘玩偶,请幼儿观察并回忆:自己见过的新郎新娘是什么样子的?
(随机教育:请幼儿根据已有记忆比较中西式婚礼的不同之处,老师可适当提醒幼儿:婚礼场地、服装等有何不同)
(2)请幼儿回忆见过的婚礼场面,老师配合幼儿摆出一些婚礼用品,让幼儿说说它们的用途。
小结:幼儿在听到“什么是结婚”这样的问题时,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婚礼场面的种种景象,“结婚就是要有个新娘子还有新郎;结婚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永远不分开,还要生小孩;结婚,是要放鞭炮、可以吃糖、又可以玩气球……”
2.出示谈话字卡:结婚的人数
提问:三个人可以结婚吗?为什么三个人不行?
一定要两个人么?一个人不行吗?
小结:幼儿基本能认识到结婚是两个人的事,而不是三个人一起结婚,或者一个人就能结婚。
3.出示谈话字卡:结婚双方的年龄
(1)结婚的最小年龄
提问:要长多大才可以结婚呢?
像小朋友这么大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
长到几岁才可以结婚呢?
(指着男女小朋友)你们都是大班小朋友了,可以结婚吗?
(2)双方的年龄差距
提问:一个老爷爷和一个小姑娘能结婚吗?
一个70岁的老奶奶和一个20岁的小伙子能结婚吗?
老师和男小朋友能结婚吗?
两个人差多少岁可以结婚呢?
小结:幼儿能认识到小孩子不能结婚,要等到长大后、到某一年龄以上才能结婚。在他们看来,结婚双方的年龄差距不能太大,一个老的和一个年轻的不能结婚。
4.出示谈话字卡:和谁结婚
提问:结过婚的人还能再结婚吗?
爸爸再去和别的阿姨结婚可以吗?
妈妈和舅舅能结婚吗?
哥哥和妹妹能结婚吗?
小结:幼儿还认识不到婚姻中的“伦理”问题,他们更多地将伦理问题转化成年龄问题、是否“重婚”的问题(如“爸爸已经和妈妈结婚了”)。
5.出示谈话字卡:结婚以后
(1)请幼儿观看动画片中公主和王子结婚的片段
提问:结婚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提到生小孩,老师出示婴儿玩偶,让幼儿示范怎样抱孩子,怎样给孩子喂奶)
小结:幼儿能认识到结婚后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结婚后要生小孩,妈妈照顾孩子,爸爸上班挣钱,似乎较多地受父母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角色的影响。
6.老师小结谈话内容
“今天我和小朋友们聊天很高兴,通过聊天,大家告诉我,我知道了,结婚就是一个长大了的男的和一个长大了的女的,他们年龄差不多,彼此喜欢对方,要永远在一起了,他们生宝宝,并且照顾宝宝。”
7.延伸活动:命题画《我的婚礼》或《我见过的婚礼》
【教学反思】幼儿对类似结婚这样的发生在他们生活周围的社会现象是有所认识的,这些认识通常会比成人所想象的要来得丰富、深入。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早熟”等加以判断,而更应看到幼儿学习的特点,即社会建构。幼儿不仅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建构着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也建构着态度与情感。类似“结婚”这样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既然这些内容在深深地影响着幼儿,占据着他们的心理,幼儿教育工作者就不应该完全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要积极地面对。当然,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切入,期望通过这样的教育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讨论的。
二、谈话法语言得体,句句入心,以平和为主
案例二:有的学生上课时经常趴着睡觉,提不起精神,开始时我以为是前一节课疲劳了,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每节课都这样;还有的学生回答提问时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会”,更有甚者,上课时在下面看手机。对待这样的学生我并没有简单粗暴的批评,而是利用课余时间仔细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经过多次谈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以为老师会狠狠批评,没想到老师态度这么好,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分析: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到症结所在,才能真正解决它。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和风细雨式的谈话比暴风骤雨式的训话更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关怀式的询问比审问式的探究更能使学生向你敞开心扉;有时暗示性的语言比打开天窗说亮话更能解决问题。当学生取得成绩最需要有人分享时,教师一句热情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不但能激发成功者的进取心,强化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动机,对其他学生也可以起到良好的促动作用。谈话时最好不用质问的语言,如你为什么老犯错误?你为什么总是不听话?而是用比较温和的语气告诉学生“我一直在关注你,出现这种情况我很伤心”“你有什么话要和老师说吗?”“你对老师个人有看法还是对老师所上的课有意见呢?”“请你给老师提点建议,你希望老师怎样上课?”“你喜欢学什么课程?”等,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谈中对自己的过失产生悔过之意,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在交谈中应始终贯彻教育性、规范性、正面性原则,语言忌“冷、硬”,提倡“三月雨”“六月风”,用热忱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走进学生的内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部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注重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一味采取家长式作风和粗暴式管理,不仅不能够提高教育成效,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我在教育管理中,通过实施谈话法,提高了教育的接受度与影响力,有效提高了班级管理成效。
一、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确定谈话重点方向
在运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谈话法实施的重点方向。在对于品学兼优型学生的谈话中,要侧重于体现对学生的进一步要求,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看齐,防止学生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在这些学生出现失误或者遭遇挫折的时候,要及时跟上,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为他们鼓劲加油。例如,有一次我发现班级一位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出现了明显的消极情绪,与平常的学习状态不可同日而语,为了了解这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其开展了谈话。通过谈话,我得知,这位学生之所以学习情绪低落,是因为在上一次综合考试中,物理学科考砸了,导致在年级综合排名落后了40多位,来自于家长与教师的双重压力,使这位学生产生了焦虑、烦躁的情绪,影响了学习情绪。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上一次考砸的原因,并进行勉励,不仅让学生对于自己存在的学习薄弱环节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走出了自责与烦躁的状态,很快恢复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在与中等生的谈话中,我侧重于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客观分析自身学习状态与形势,增强学习动力。对于这一群体,我将着力点放在帮助他们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上。有的学生学习中存在着自我满足思想,缺乏进取心,也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情绪,前进的动力不足,对于这样的情况,我通过与他们的谈话,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着力针对学习中的弱项开展补救,提高学习成效。另外,在对于后进生的谈话方向上,侧重于激励,帮助学生走出自卑与封闭的思想状态,以激励性评价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此外,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如常规制度、情感生活等,也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二、针对不同类型问题,确定谈话教育要点
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学习方面的,有纪律制度方面的,也有青春期心理发展方面的。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问题,班主任在与学生开展谈话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不同类型,选取最合适的谈话教育途径。在面对学生的学习方面问题时,谈话的要点应当放在激励引导上面,如优秀生出现自满情绪,应当对学生进行更高目标的激励教育,要求学生跳出自己现在的学习圈子,到更大的范围之中看一看,比一比,避免成为“井底之蛙”。让学生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消除自满情绪。在对待中后学生方面,侧重于树立学习自信心,查漏补缺,通过谈话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查找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对于遵守纪律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谈话要严肃认真,在直接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的同时,还要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对于纪律性问题的谈话教育,班主任一定要严肃认真,不能和学生嬉皮笑脸,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刻认识到自己错误所在和出现问题的思想根源,提高谈话教育成效。在对待初中生的青春期心理问题上,班主任一定要注意以疏导为主,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早恋问题,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帮助学生走出青春期的误区。我在班级管理中,发现有早恋苗头的学生,并不是像有的教师那样,当众训斥、讽刺挖苦,或带家长,而是对这样的“热点”问题进行“冷却”处理,与学生进行单独沟通,向学生讲述青春期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完成好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将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将这一种情感埋藏于心里,因为现在还不是发芽的时候,现在应当将这种吸引转化为相互之间的鼓励和促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之中,稳妥地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7-0004-03
2013年,我们的校园危机管理团队处理了众多危机事件。在工作总结时,我们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将进入危机事件多发时期,师生冲突将成为危机事件主要原因[1]。从网络报道看,校园危机近年来呈现急剧增长态势,且由于学校应对方式和媒体曝光效应等原因,每次校园危机事件都将大众目光聚焦在教师某些教育行为上[2]。校园危机需要全体教职员工一起,从平时点滴工作做起,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危机管理模式。我们在2014年初开展教师有准备教育谈话研究,研究成果《有准备教育谈话:设计与实施》刊于本刊2015年第六期,该文发表后,很多同行来信询问具体操作,现就有准备谈话的理论和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师生谈话的问题
每个学校都有所谓的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是:上课前每位老师都要精心备课,课后还要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教学研讨。开展教育谈话的难度和艺术性不亚于教学活动,却少有教师在教育谈话前进行准备。当前学校教育单纯强调学生遵循学校规范和要求,教育谈话随意性大,教师缺少深思熟虑的省思和计划,具体表现出情绪应对、经验应对和风险低估等问题。
(一)情绪应对
教育谈话往往发生在学生行为与学校规章相冲突,教师开展教育惩戒工作时。学生违规行为背后都与其正常需求o法满足或者没有被照顾到有关。比如学生有异往、掌控生活、追求成就和个性等需求,这些需求表达有时会与强调规范的学校制度相抵触。面对这样的情境,教师一般会站在学校制度维护者的立场,关注学生行为对错,忽视学生需求满足,教育谈话往往会激起学生的情绪化反应,表现为顶撞教师或沉默不语,学生内心充满委屈、不平和愤怒。在这样的对峙中,教师自身也会陷入恼怒、焦虑和沮丧等情绪漩涡,师生关系陷入对抗、逃避或僵持状态[3]。
师生沟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需要调动大量认知资源,形成智慧的处理方案。在大脑中,完成这项任务主要依靠叫做“新皮层”的大脑皮层发挥作用。“新皮层”能够综合我们自身和学生情况,考虑过往、当前和以后情况,做出较为理智和恰当的反应。可是当我们淹没在情绪浪潮中时,大脑中一个叫做“杏仁核”的部位会立刻接管所有能量和信息,干扰“新皮层”大脑功能,让我们出现自动化反应,这样情况叫做“情绪劫持”。此时教师的反应没有经过理智思考和反省,很难保证具有教育性和智慧性,甚至可能加剧师生冲突。
(二)经验应对
我们对于教师角色的认识主要来自社会教化。虽然社会民主和平等步伐不断加快,当代中国实际的教学思想和师生关系依然采取重权威的价值取向,比如课堂重教轻学,教师习惯按照教材宣讲;教育管理倾向于灌输和训斥,学生较少有机会提出异议,难以进行平等协商[4]。这些理念会在教师头脑中形成教师应该如何和学生应该如何的行事规则,比如教师应该对学生讲道理,应该维护学校纪律,应该保持自身尊严;学生应该尊重教师,应该服从教导,应该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规则在日常教育中能够维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
教师和学生的行事规则是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间反复联接后形成的固定通路。一旦通路建立,工作经验就会转变为思维定势。这意味着我们对学生和事件形成了相对恒定的看法和认识,无论学生发生什么改变,事件有多么复杂,我们依然主要依靠头脑中的想法和认识,对当前的情境做出经验性判断。教师开展教育谈话时,面对学生行为与我们自身思维不符时,经常发出“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和“现在的学生都是怎么了”的疑问和感叹,进而去寻求支持我们原有想法和信念的信息,却较少灵活地调整自身思维。固化的思维模式可能会无视当前的实际情况,成为师生沟通的阻碍。
(三)风险低估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风险评估上人们普遍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认为负性事件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概率要比正性事件低;认为非连续事件再次出现的概率要比连续事件低;并且始终对自己的判断保持过度自信倾向。教师职业具有一些特殊性,比如工作对象是较自己年幼且对自己具有依赖性的青少年,工作场所具有封闭性和稳定性,工作性质和节奏具有高度的重复性和周期性,工作任务较少创新和挑战,日常人际交往范围较为同质和狭窄。这样的工作特征和生活状态可能加剧教师的认知偏差和归因偏差,使教师进一步低估校园危机发生的概率。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城乡人口流动加剧,社会充满竞争,家庭结构呈现多样化,学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都变得疏远,学生在自信、乐观、复原力和坚韧等心理资本上都较为脆弱,心理保护性因素较少,在短时间高压力和高焦虑状态下,出现极端和冲动行为的概率正在加大。如果教师在教育谈话中没有危机意识,谈话不但无法化解危机,还可能会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学生和教师都将沦为受害者。
二、有准备的教育谈话模式
让很多教师认识到平常谈话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就能极大地提升教师的危机风险意识。以往教师的教育谈话往往处在无意识的自动反应状态,有准备教育谈话能够促进教师将自动反应状态转化为关怀反思状态。为了帮助教师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谈话行为,我们开发出“停、问、陪、转”的有准备教育谈话模式。
(一)停
所谓“停”指的是教师遇到学生表露出某些危机征兆时,能够识别到危机信号,并且对教育行为实施调控。我们团队对近两年来网络报道校园危机事件和我市学校危机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校园危机事件具有冲动性和突发性,要想降低风险几率,需要对事件和当事人进行缓冲,可以从事件、改变、感受和行为四个方面识别危机。
从事件上看,当学生处于冲突(包括师生、亲子、同学)、压力(学业、考试)和挫败(评比、考核、竞争)等事件中时,危机发生风险高。从感受上看,当学生长时间表露出无助(谁也帮不了我)、绝望(我永远也考不出好成绩)和悲伤(我好难过)的情绪状态时,危机发生风险高。从行为变化上看,当学生突然变得冲动或沉默、失眠、远离喜欢的活动和爱好、出现自伤行为时,危机发生风险高。从言语上看,当学生总是提到死亡、来世、长眠、远行等和死亡有直接或象征关系的话语时,危机发生风险高。教师需要停下来辨识当前情境和学生情况,初步判断学生是否处于危机当中。
为了更好地识别危机征兆,教师需要调整自身的情绪和认知,从自动反应状态转化为关怀反思状态。这样的调整和变化需要时间和工具,为此我们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帮助教师调控自身的状态。这些问题包括:我和学生现在心情平静吗?现在的时间和地方适合谈话吗?了解学生哪些情况有利于谈话?我准备通过谈话解决什么问题?谈话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样的方式和语气比较适合解决问题?我准备好开始谈话了吗?等等[5]。我们总是请教师采用关怀和耐心的态度对待学生,却少有人对于关怀和耐心等态度做出细致的行为描述和解释。通过这样的自我提问,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调整自身,进入有准备的教育谈话状态。
(二)问
面对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教师往往会从两个方向开展谈话。一是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开始批评,不给学生解释机会。二是追问问题发生原因,通过“为什么”让学生自己承担错误责任。以上两种谈话都会引发学生的抗拒,无法表达教师想要提供帮助的态度。我们建议教师谈话主要问事情、问心情和问可能性。
所谓问事情就是给学生一个从他的视角解释自身动机和想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能不能和老师说说?然后积极倾听,切忌做出任何是非曲直的判断和假设。问心情是教师表现关怀和共情的过程,教师可以问:这件事让你感到很伤心(愤怒、委屈等),是不是?让学生感觉教师关注他的体验和感受。这两类问题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学生情绪,为教育谈话奠定良好的关系和基础。
问可能性是教师对危机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题主要根据简式健康量表(BRSR-5)设计。简式健康量表由台湾大学医学院李明滨教授等人研发,题量少使用方便,被称为筛检个人精神症状的最佳“心情温度计”。其题目包括:感觉紧张不安;觉得容易苦恼或容易动怒;感觉抑郁和心情低落;觉得比不上别人;睡眠困难,譬如难以入睡,易醒或早醒;有自杀的想法。中国社会对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具有污名化倾向,忌讳谈论自身心理,尤其是负面感受。为此教师需要将这些问题转为融合到学校生活的话题中来,进行间接性风险评估。
(三)陪
我们对近期学校危机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很多学生出现冲动的意外行为往往在没有人陪伴的时候,比如去办公室、回教室、到寝室、回家和上学路上等时间段。很多教师在与学生谈话结束以后,往往主观认定谈话已经取得成效,一句“以后不能这样了”就让学生独自离开。危机事件的发生有着复杂因素,学生可能已经累积了大量涵盖自身、家庭和学校等问题的风险因素,化解需要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一次谈话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在找学生谈话前后,应该找人或自己一直陪伴他,直到顺利转交给其他人。
有时候为保险起见,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安全约定,请学生承诺自己在某段时间内会维护自身安全。如果有自伤自杀或伤人想法,需要拨打约定好的联系人电话。这样的安全约定最好采用书面契约形式,通过两个人的签署仪式,加强学生自身保护意识,同时也为将来发生意外提供教师积极处理的行为凭证。
(四)转
由于普通教师能力有限,我们对于教师危机管理的职责定位为早发现、早预防和早转介。当教师通过前期谈话,尤其是采用简式健康量表进行评估以后,确认学生处在危机风险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进行干预和处理,而是实施转介。
学校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台湾研究者开发出生态合作取向的校园三级辅导模式,并用“红黄绿”交通标志来说明各级的主要职责:绿色代表初级发展性辅导,可融入平常教学和常规学习,达到观念倡导与问题预防的作用,属于全校性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参与;黄色代表二级介入性辅导,需要针对高风险人群实时注意、及早处理,需要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教师参与;红色代表三级处遇性辅导,针对已经超出学校教师能力范围的严重问题,联合社区、医疗等地方资源,采取紧急与密集处理[6]。
教师转介从工作层面上包括从初级性辅导转介到介入性辅导,进而转介到处遇性辅导;从工作对象上包括转介给学校的专兼职心理教师、学生的监护人、地方专业的危机应对组织和机构。因此学校需要建立高风险学生的转介机制,提供教师可以转介的资源与人员。学校危机管理强调资源整合与人员合作,因此危机的早风险、早预防与早转介不单是教师的素养问题,同时涉及学校的体制问题,需要从系统和生态角度进行全局和宏观的制度建构和完善。
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写到: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然而规定却没有明确何种方式才是所谓的“适当”。于是很多教师都发出了“今天,我们还敢批评学生吗”的疑问和感叹[7]。脱离具体情境谈论是否敢批评学生对于解决具体问题并无助益,重要的是如何让教育教学时常处在关怀反思状态,做出具有智慧性的教育反应。“停问陪转”技术我们在校园自杀守门人培训中做过大力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8]。如果我们能够让每一次教育谈话都做好充分准备,相信校园危机事件会大大减少,和谐友善的校园风气也会慢慢营造和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赵晶.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系统观视角下的学校危机干预[M].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编,宁波:宁波出版社,2014:22-32.
[2]石益平.谁来挽救教师声誉[J].人民教育,2015(9):6-7.
[3]徐莉亚,赵晶.情绪工作视角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5(3):77-81.
[4]田国秀.师生冲突:从权力失衡到权力平衡[J].人民教育,2014(2):40-43.
[5]徐莉亚,赵晶.有准备的教育谈话: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69(6):44-45.
[6]王丽斐,杜淑芬等.生态合作取向的学校三级辅导体制:WISER模式介绍[J].辅导季刊,2013(6):4-11.
一是、个人简介:我于1963年7月8日出生,于1981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因家境贫寒和家中无劳力,就不得不回家务农,曾驾驶过手扶拖拉机和农用车。受村老干部推荐、组织考察和村民信任,于1996年6月6日,到xx村委会上任服务,主要是担任村会计职责。于2005年村委会换届,我被村民推荐和成功当选村委会主任至今。
二是、基本村情:我村有x个村民小组、农户x户、村民x人。一个支部、五个党小组、党员57人。村委会干部四人:支书金x、主任陈x、民兵连长x、计生专干吉x.村委会是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农村最基础群众组织。村干部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也包容万象,服务村民没有昼夜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村民的情绪是第一信号,村民有所求,村干部就及时有所应。
三是、学习情况:自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时,我认真收看电视新闻和阅读省市报纸,从中了解有关各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信息和做法,以借鉴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活动。我村按照县里和镇里的要求和安排,集中组织了在家党员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有关读本和收看远程教育片,同时,我自己还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撰写体会文章,且在新华网刊发。
1.“谈话法”的具体分析
1.1“谈话法”的概念
“谈话法”是以双方谈话为主要方式,通过咨询者向求助者的引导性提问、心理诱导、语言沟通等方式,了解求助者的困扰和真实想法,分析求助者的心理困境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谈话法”最早应用是在心理咨询上,心理医师通过语言沟通的方式了解患者的病症,并对症下药。“谈话法”在教育教学上就是通过教师的谈话引导,解决学生的学习难题、寻找学习方法、传递思想观念、最终促进思想教育的过程。
1.2“谈话法”的应用特点
1.2.1不可替代性
普遍采用的思想教育手段主要局限在课堂引导和文字教育上,通过文字感悟和教师教学的作用下,进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但是不同的社会群体因为其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受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在思想层次上具有不同的差异,每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价值理念都具有不同,普遍的学习方式难以考虑到这一点,也难以顾及大部分学生的感受。通过“谈话法”可以了解每个同学差异的心理需求,从中发现道德偏差并及时帮助改正,弥补了传统思想教育方式的不同。因此,“谈话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就体现出不可替代性的特点。
1.2.2针对性
“谈话法”是以学生为谈话对象,以学生真实情况为谈话内容,真正做到了就事论事、深入分析,具于较强的事物针对性。一些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特殊问题,一般的思想辅导难以让他们放下包袱、真心倾诉,通过“谈话法”的循循善诱,获得学生的信任,说出内心的困惑。有时候同一样事件会有不同的心态,“谈话法”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良好的效果。
1.3灵活多样性
思想道德是人的精神素养的体现,但是人的精神世界却是形式多样、难以控制的,对待同一价值问题,不同人的性格、爱好、情绪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利用“谈话法”,谈话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心理辅导、语言沟通方式,采取以爱好、学习、激励因素等多个角度不同的切入点入手,不同时刻、不同的心态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掌握,谈话时间和谈话内容也可以自由控制,体现了“谈话法”在思想教育中体现的灵活多变性。
2.“谈话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2.1了解学生内心,明确谈话对象
在谈话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这既表现了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要对谈话学生有着充分的认识,如性格特点、家庭情况、所在专业、学习情况、特长爱好等基本信息,这是对学生“硬性”信息的掌握;“柔性”信息体现在学生的思想状态,当代大学生处在社会青年的前沿,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乐于接受新思潮和新文化,具有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无论是硬性标准和柔性信息,都要进行分析和掌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谈话开始,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才能为谈话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寻找恰当时机,保持良好心态
开始谈话后,进行谈话时机的选择和谈话地点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要避免谈话前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在谈话时间进行预约选择时,要避开特殊时点,如在大型考试结束,学生心情激动或者过分失落,就无法展开一场客观的、冷静的谈话,学生的讲述内容就会被心情状态所影响,无法体现出较好的效果;也避免发生错误激怒学生,如教师迟到,学生因为等待老师产生了不满和烦躁的情绪,这时应该及时向学生表示歉意,征询学生意见是继续还是取消谈话。谈话要选择恰当的地点,一个安宁、静谧的环境有利于谈话双方保持愉悦的心态;针对学生谈话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相关的场所,如图书馆、办公室、操场,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有利于表达真实想法。教师在谈话中要保持冷静的心态,避免被学生过激情绪感染,尽量做到以旁观者的心态客观对待。
2.3选择正确方法,抓住谈话要点
利用“谈话法”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要点在于要选择正确的方法,以提升谈话效果。如引导法,通过合适切入点的选择,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谈话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情感宣泄法,教师要发挥良好的倾听者的作用,听学生宣泄内心想法,表达情感需要,提取有用的信息,寻找突破点;情感共鸣法,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身边的真实的相似案例,也可以说自己的故事,通过真实情感的表达,引发学生与教师心灵上的共鸣,案例务必要做到实事求是,避免夸大其词,产生消极影响,还有分类“谈话法”、肯定优点法、刚柔并济法等等。教师在谈话中要注意抓住谈话的要点和精华,避免假大空和试图“全面覆盖”,有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等多个方面均具有思想道德困惑,应该抓住其中的重点分析。思想道德培训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要在短期内就制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目标。谈话内容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提出问题具有层次感和递进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
2.4尊重学生想法,实现换位思考
教师在谈话中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想法,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可能相同,任何人也没有资格评判他人立场上的对错。教师要做的并不是对学生个人思想道德重塑,而是在尊重他人想法的前提下,做出适当的引导,解决思想困惑,纠正思想偏差,实现个人思想境界的升华。教师在谈话中要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对学生的心理想法做出换位思考,常人眼中的斤斤计较可能来自经济的窘迫,进入大学的孤单可能是个人性格原因,要以学生的自身情况为出发点,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建议,给学生积极地鼓舞,提出学习方法。
3.结束语
“谈话法”已经成为了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化有促进作用。以上笔者对谈话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阐述了谈话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带来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课外阅读:中下,2012-3
一、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具有良好倾听习惯和能力、乐于交往、敢于表达、能围绕主题谈话、掌握谈话规则是一个有着良好谈话能力的幼儿应有的状态,背后支撑这种状态的核心能力或品质就是幼儿谈话能力发展的核心经验。根据谈话的语言要素、幼儿谈话活动的特点,我们将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划分为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掌握并运用交流和表达的规则、初步运用谈话策略三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谈话能力,主要就是要帮助幼儿获得这些未来口头交流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经验。
1.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倾听是沟通的基础,注意听并能听懂是进行谈话的第一步,也是谈话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幼儿谈话能力中的首要核心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列为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首要目标,重点是要发展幼儿主动倾听的经验,逐渐从有意识倾听和辨析性倾听发展到理解性倾听。有意识倾听,即幼儿跟随成人的指令并作出回应;辨析性倾听,即幼儿能区分谈话对象中的特定内容,能意识到谈话对象言语中的声调变化;理解性倾听,即幼儿听懂了谈话对象的言语意义,对谈话对象的观点进行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会通过言语或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幼儿在谈话中“会听”,良好的倾听能力让幼儿在谈话中“听会(懂)”。幼儿在这一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安静倾听教师或同伴讲话,眼睛注视谈话对象,注意力跟随谈话对象指示的变化而转移。在谈话过程中,能够听懂教师或同伴的语言,根据教师的指令作出相应的动作。
稳定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倾听他人讲话,初步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口头语言对对方作出回应;能根据声音、语气、语调辨别不同的谈话对象;能理解他人话语中较长的句子,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一些陌生的词语。
拓展阶段:幼儿在倾听他人谈话时,能充分理解他人的意思,并能初步听出话语中隐藏的意义,如反语、幽默等;能在理解意思的过程中关注细节;会对他人的谈话内容进行评论、提问。
2.掌握并运用交流和表达的规则
谈话活动的推进离不开谈话者对交流和表达规则的掌握和使用,谈话过程中的规则主要有: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注意倾听他人发言,及时给予应答和反馈;不随便插话、抢话,发言时先示意;注意谈话对象之间的轮流;谈话双方围绕主题开展谈话(这是谈话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指南》中语言领域的目标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主要涵盖的就是这个范畴的经验。幼儿在这个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在教师的提示下认真倾听他人讲话,当别人跟自己交谈时能大方、清晰地回答;知道发言要先示意,通过语言、动作表达自己发言的意愿,做到在成人的提醒下暂时不插话、不抢话;谈话过程中主题不稳定,常常更换主题;在谈话的前后根据成人的提示会使用礼貌用语(如“你好”“再见”等)。
稳定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遵守谈话规则,发言时会通过举手、请求等方式先示意,做到在成人的提示下不插话、不抢话,遵守轮流发言的规则;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自己声音的大小、语气;谈话过程中具有多个稳定的谈话双方感兴趣的主题,但谈话内容主要是自身态度、经验的表达。
拓展阶段: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初步做到有礼节地进行交流,具体表现为在交谈过程中能保持较长的倾听时间,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插话、抢话的冲动;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会初步根据谈话场合、对象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语气、语速甚至词语帮助对方理解;谈话过程中主题比较稳定,能根据指定的主题进行谈话。
3.初步运用谈话策略
谈话是一个多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谈话双方能否很好地发起谈话关系到谈话能否开展;谈话双方能否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自己进行表达是谈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谈话双方能否通过提问、追问、分享等方式维持谈话是谈话能否持续并深入的关键。谈话中发起谈话、维持谈话、辅助表达等策略就是幼儿需要初步发展并运用的谈话策略。幼儿在该核心经验上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幼儿主要是随机或偶然参与到他人的谈话中,谈话主要由成人主导,幼儿主要是回答成人的问题;在谈话中会借助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辅助自己的表达,以让他人更明白自己的意思,但目的性不强,缺乏主动维持谈话的意识。
稳定阶段:幼儿对他人的谈话感兴趣,会主动与熟悉的人发起谈话,会主动通过观察、表达自己意见等方式参与他人的谈话,开始通过提问、提议等方式主动发起谈话;会有意识地运用动作、表情等方式辅助自己的表达;会在成人的提示或提问下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维持谈话。
拓展阶段:幼儿会主动通过提议、提问的方式与同伴发起谈话,大胆与陌生人交谈;会通过观察来关注对方的理解程度,采用追问、分享自己经验或想法的方式维持谈话;能熟练地运用动作、表情、语气、表演等方式辅助自己的表达。
二、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发展的教育支持策略
《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想要促进幼儿谈话能力的发展,就要为幼儿提供交流和运用的平台,让幼儿在谈话中表现已有的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获得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教育支持策略,以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
实践中,一些教师在批评教育违纪学生时,缺乏有效准备,导致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反效果,乃至恶化师生关系,引发师生冲突,甚至引发校园心理危机事件,严重危及学校和教师的生存和发展。这令我们深感忧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教育谈话效果不佳?如何有效地避免这种师源性的校园心理危机?具体有哪些实用的操作策略?研究这些问题,对指导教育实践很有价值。
二、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这些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效果不佳,原因如下。
第一,未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遇到学生违纪时,教师的情绪状态会有波动,很生气、很愤怒,觉得学生不应该犯那个错误。这时,批评教育学生的效果往往会很不好。
第二,未处理好学生的情绪。学生在违纪且被教师叫来办公室后,可能会处于一种较为紧张、懊恼、抵抗、愤怒的情绪状态。此时,要教育好学生是比较难的。
第三,未准备好谈话的思路。许多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缺乏充分的准备,未理清谈话思路,这样的教育谈话,要取得好的效果是很难的。
第四,未准备详细的学生资料。《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做好工作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对学生的情况不作详细了解,教育谈话要有好效果是困难重重的。
第五,未做好其他相关准备。一些教师找学生谈话流于随意,对谈话时间、地点及其他相关条件缺乏仔细斟酌。这些相关条件准备不充分,教育谈话难有实效。
因此,教师批评教育学生这种教育谈话,准备充分方能取得效果。也就是说,有准备的教育谈话可以有效提升批评教育的效果,同时自然而然地避免了那种未做充分准备的批评教育可能引发的师源性的校园心理危机。
三、研究综述
关于“有准备的教育谈话”这个问题,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徐莉亚和赵晶两位学者做过初步研究。他们指出,有准备的教育谈话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状况,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他们还提出了有准备的教育谈话的三种模式:读书会模式、案例研讨模式和准备清单模式[1]。
据此可看出,对 “有准备的教育谈话”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对其概念尚无明确界定,缺少系统研究。什么样的教育谈话是“有准备的教育谈话”? “有准备的教育谈话”要做好哪些具体准备?其预期效果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教育实践很有指导意义。
四、研究界定
我们认为,“有准备的教育谈话”是指,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谈话的过程中,事先调整好师生双方的情绪,理清谈话思路,了解学生情况,并因事制宜地选择合适的谈话方式、时间、地点及是否请求同事配合。“有准备的教育谈话”,是预防校园心理危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我们重点关注:有准备的教育谈话在学生教育中的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实施的效果及意义,我们旨在为广大教师尤其是为广大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以期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有效地预防因师生冲突而引发的校园心理危机,从而促进学校全体教师将尽可能多的精力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方面,进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那么,有准备的教育谈话具体该怎样操作?有哪些实用的操作策略?
五、操作策略
教师找学生谈话,尤其是在处理学生的违纪事件时,可运用以下这些操作策略,做好充分准备。
(一)平稳教师的情绪
面对学生违纪,教师情绪会有波动。尤其学生严重违纪时,教师可能处于激愤情绪状态。此时,教师不宜立刻与学生谈话。比较好的做法是等一等、缓一缓,可以先做一点别的事情,也可以采用诸如深呼吸法、默默数数法、听音乐法、体育运动法、书法调节法等方法,待自己的情绪平静后,再跟学生谈话,进行相应的教育。
(二)平静学生的情绪
学生在刚犯错并被教师叫来时,其情绪往往也较紧张、亢奋。此时,教师面对的可能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发怒的小野兽”。这时,教师显然不适宜立刻跟学生谈话。一个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冷静一下,可让学生先站一下、坐一下,也可让学生先离开办公室想一想、静一静,待学生平静后,再与之谈话效果会比较好。
(三)理清谈话的思路
进行教育谈话,事先理清思路,有利于取得良好效果。准备谈话思路的方法很多,可在纸上列出谈话提纲,也可在头脑里理出谈话要点和顺序,思路越清晰越好。
(四)摸清学生的情况
在发现学生难以纠正的错误,找学生做教育谈话前,一定要从各个途径详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及所犯错误的详细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教育谈话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五)选择谈话方式
学者徐莉亚和赵晶总结出有准备的教育谈话的三种模式:读书会模式、案例研讨模式、准备清单模式。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也可自己去摸索出其他谈话方式,提升教育工作质量。
(六)备好谈话清单
书面文字,力量强大。列出纸质清单,可较好地帮助教师监控自己的谈话,因此教师可列一个谈话准备的清单,放在办公桌上,谈话前先看一遍。
(七)讲究天时地利
教育工作非常需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不同时间、地点及是否有同事在场跟学生谈话,效果会很不一样。一般讲,在教室里,单个批评学生,效果往往不好。在办公室,有无同事在场,效果也会不同。有些问题,宜与学生单独进行;而有些问题,最好能有同事协助,效果才会好。这些因素,教师可灵活选择。
六、实践价值
据初步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有准备的教育谈话,效果显著。
第一,它有效地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提升。
第二,它密切了师生关系,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良好关系,并帮助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它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增进了学生对学校的喜爱程度,并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四,它非常有效地减少了师生冲突,避免了因师生冲突可能引发的师源性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并使我们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把宝贵的精力集中到促进学生发展上来,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总之,开展有准备的教育谈话,学会运用诸如调整师生情绪、理清谈话思路、摸清学生情况、选择谈话方式、备好谈话清单、讲究天时地利等具体策略,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那种因教师准备不充分的谈话而可能引发的师源性的校园心理危机,而且可以显著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目前,90 后大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 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还不够成熟, 在半入社会的大学校园生活里,易表现出情绪化、攀比、自卑、自闭、个性强烈、承受挫折能力差等现象。谈心谈话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每个辅导员都要掌握和灵活应用的职业技能,通过谈心谈话能帮助辅导员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 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帮助、促进其健康成长、发展。
辅导员要做好谈心谈话工作,要掌握这么几点技巧:1、遵守保密原则:告知对方谈话内容会保密,营造安全信任的谈心氛围;2、积极倾听,富有同理心。切实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理解其情绪感受,并表达给对方;3、运用澄清事实,复述概括学生所述内容,讲实例等方式展开谈话,避免一味的训导、提建议或讲大道理;4、思路清晰,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打开其心结,排解其心理困扰。
以上是做好谈心谈话工作的几点技巧,下面笔者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第五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谈心谈话模块中的一个题目为例,展示在实现工作中,如何进行谈心谈话。题目:国庆放假前,学校三令五申,除特殊情况以外,严禁节前请假回家。小王因家中母亲身体不好,要急着回去帮母亲干活,给你请假,你批准了,和小王同寝室的小李也向你请假,理由是表姐结婚,要回去参加表姐的婚礼,你没有同意,并告知不能回家,结果第二天你发现小李没有来上课,打电话发现小李已经回家了,小李觉得你给小王批假了,却没有给自己批假,这不公平,收假回来要找你理论,请问你怎么处理?
首先我们要找到这个事情的关键点,小李之所以旷课回家,且愤愤不平地要找老师理论,关键就在于小李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公平待遇,由此心生抱怨。我们要打开其心结,解决其心理困扰,就必须让小李把心中不平的情绪发泄出来,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公平待遇的观念,然后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所以,笔者的谈话会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约小李到办公室来,给小李的表姐送上祝福,问问其表姐的婚礼办得怎么样,创建单独谈话的良好氛围。告知小李,他的心情老师已了解,这次就是针对节前请假未获批准的事情聊一聊,并且告知这只是我们之间的谈话,让小李可以放心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2.针对这次请假未获批准的问题,让小李讲出自己心中的不平和抱怨,发泄自己的不满;
3.等小李讲完以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告诉小李,老师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公平公正的,这次放假之所以给小王批了假,没有给小李批假,并不是针对小李,对小李不公平,而只是老师对特殊情况的特殊处理。
4.在保护小王隐私的情况下告知小李,之所以批准了小王请假,是因为小王家里确实有急事,已经经过老师的核实,不得不提前回去。而小李参加表姐婚礼虽然也重要,但是作为大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专业知识,表姐结婚是要送祝福,但是祝福不能建立在违反校规校纪的基础上;
5.从小李表姐的角度教育小李,表姐和家人都希望你能在学校好好学习,扎实专业知识,将来毕业参加工作能有自己的一番事业,如果她知道你是旷课,是以违反校纪校规为代价来参加她的婚礼的,我想她也不会愿意,也不会安心;
6.从自身的角度教育小李,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是怎么请假的,能够在课余时间完成,不耽误上课的事情,都会合理安排好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我们也有表姐、表哥、表妹等亲戚结婚,但是因为上课没时间的关系,没能去参加,但是表哥、表姐不但没有怪我们,反而很开心,他们认为我们是个有责任、有担当、有纪律、值得信赖的人,我想你也可以;
7.待小李明白自身的错误后,再从校规校纪上告知,小李没有经过老师的批准就擅自回家,这肯定是不对的,希望他总结这一次的经验教训,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8.谈话结束,安抚好小李的情绪,告知他如果还有问题,可以随时找老师交流。
谈心谈话实际上是秉着换位思考、互动性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原则,充分调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沟通交流和情感共鸣的过程。如果单纯地把谈心谈话看成是一种常规的管理手段, 采取盲目说教、训导、粗暴武断的方式,把谈心变成了简单的训话,而不听取学生的意见,不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和内心想法,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忽略谈心谈话的交互性和换位思考的原则,就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师生情感和工作开展。
社会不断发展,学生群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与我们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大,出生在不同年代的学生心理会有不同的特点,要真正做好谈心谈话工作不仅要遵循谈心谈话技巧,还要通过不断学习、借鉴和灵活运用, 提高谈心谈话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思想、心理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45-02[ZW(N]
[作者简介]梁爱君(1980―),男,安徽宣城人,本科,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实验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与学生交流谈话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项艺术活。能够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对班级管理的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做不好则会让班级管理目标大打折扣。以下就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谈点体会。
一、与学生交流谈心的意义
与学生交流谈话是班级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手段,是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应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互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为其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积极的指导,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出现的各种认识和行为偏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凝聚共识,统一班级成员思想,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有利于班级管理者及时发现自身工作的不足,及时改进,促进自身发展。
二、与学生交流谈心时存在的问题
1.认为没有必要沟通交流。这种情形往往表现为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很多管理思路和要求都是通过班会或者班委工作予以布置和实施的,教师在工作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看守政府”。我们把这种情形姑且称之为“沟通无大用论”,其形成的原因是主要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持有这种思维参与班级管理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
2.认为需要等到学生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出了问题才予以沟通。例如学生因考试成绩失利、违纪等。这种情形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姑且称之为“事后沟通论”。这种沟通是必要的,但是笔者对这种情形的沟通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因为其重在“治”而疏于“防”,其结果往往沦为“消防员”的角色,班级管理工作因此而备感压力和无奈。
3.缺乏必要的沟通策略和技巧。“你要好好学习呀”“再加把劲”等不痛不痒的话语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这种情形往往具有与学生沟通用时非常短,且是单向的、单调的交流等特点。它对于某些主观上需要班主任对其关注的学生来说无疑会起到积极的鼓励作用,但对于其他类型的学生来说则容易滑向单纯的说教,往往使对方感觉和家长亲戚朋友讲得差不多,从而导致沟通徒有其表而无实质效果,甚至起到反效果,违背了师生沟通的初衷,班主任的威信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类笔者称之为“伪沟通”“单向沟通”。
三、班主任与学生交流谈心的策略与技巧
(一)交流谈心的四个基本定位
1.真诚与平等
时代在急剧变化,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及结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相应的,师生关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我们不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真心帮助他们,则在具体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容易让对方感觉不平等,给谈话对象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对方就容易单方面形成“壁垒”,以保护自己,这样就极易造成“伪沟通”,使谈话失去了应用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真诚是平等的前提,平等是真诚的结果和表现。真诚与平等的终极目的是让对方愿意和你推心置腹,调整好师生关系,从而为有效沟通交流打一个良好的基础。
2.找学生谈心是班级管理的稀缺资源
有些责任心强的班主任,经常找学生谈话,笔者也这么做过,但是发现这种方式耗费体力,不说你很难照顾到谈话频率和谈话对象的覆盖面问题,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会让学生麻木,尤其是谈话内容和方式不加以变化的话,学生本身甚至可能产生一种排斥感。所以,管理者本身要认识到,找学生谈话时一种稀缺资源,谈话机会的供给一定要控制,让学生感觉到谈话的供给有限,应该重视教师给他的机会,反之,教师找的次数少了,他会开始自我反省或者主动找教师谈。这种结果一方面有助于减轻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谈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要有针对性
除了上面讲的谈话供给要适当控制,实际上谈话也要有针对性。如果与沟通的对象谈话的内容、目的不明确,就容易陷入“伪沟通”,进而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缺乏针对性,就容易感情用事,进而附带其他问题的出现,例如“厚此薄彼”现象等,从而对班级管理起到一定的反效果。
4.与学生谈心就是一场“温柔的博弈”
有的班主任总希望走“情感路线”,一味地希望能够用言语来打动对方,这是一个方法,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但是如果把同样的方法用在不同类型的学生身上,就难免单调乏味,效果也大打折扣,自己身心疲惫。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把做学生思想工作当成双方的一场博弈,是一场“温柔的博弈”。
(二)与学生交流谈心的具体策略与技巧
1.观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好比较全面细致客观的观察工作是我们实现谈话效果的前提,也就是说我们在与一个学生谈话前必须全面地了解他,进而找到原因,这样才能为谈话工作的针对性做好铺垫。反之,单凭主观感觉或者只言片语,不仅达不到预期的谈话效果,也容易破坏谈话氛围,拉开师生距离甚至破坏师生关系。
2.辨明谈话对象的类型,明确谈话的“战略意图”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就很容易给学生定位,给此次谈话的性质和目的定位。
找对方谈话的目的和性质是什么?是鼓励鞭策、方法指导还是提醒训诫?这个问题必须在班主任谈话开始前就了然于胸,否则在谈话过程中极易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改变谈话性质,使谈话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从而使实效大打折扣。同时,在平等的谈话过程中,学生容易“跑题”,此时,如果班主任不能明确谈话的目的,就很容易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整个谈话的主导权,并且整个谈话过程耗时过长,成本增加,效率低下。
3.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
把握好时机非常重要,它能够增强谈话的实效性。在这方面笔者比较偏好于“后发制人”,即对在其本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暂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待其累积到一定程度,再“伺机而动”。例如从开学到现在,一个女生的表现是学习状态不佳,显得懒散。笔者觉得如果这样去找她,她可能会不服气,于是一直等到月考后。如我所料,她的月考成绩下降明显。但是此时笔者仍然没有第一时间找她,而是在班级的成绩分析会上说了句“班里有一位同学我肯定要找她”,然后在接下来的某一天(戒备之心有所解除的时候)把她找来,与她谈心。此刻,学生有所反省,对其开展教育便事半功倍。
这个事例说明:累积“错误”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等待时机,把握战机,最终达到能够侧面引导该生自我发现、自我反省、自我纠正的目的。事实证明,接下来我们的谈话虽然话题比较严肃,但氛围始终是轻松的,其效果可想而知。
4.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正式谈话前,班主任务必要将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这样不仅容易营造比较好的谈话氛围,让学生逐渐敞开心扉;也能够让自己在整个谈话中保持清醒的谈话思路,甚至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机智”的火花,从而实现谈话目的。反之,即使做好充分的准备,而精神状态不佳,则谈话时语无伦次,让人感觉索然寡味,最终难以奏效。
(三)在学习和工作的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管理水平
班主任工作要想做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还需要自身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教育有法,教无定法。班主任工作是诸多小系统管理构成的大系统,因此,教师要抽丝剥茧,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提高沟通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