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绩效审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2: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绩效审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绩效审计论文

篇(1)

政府绩效审计是最近几十年世界各国政府审计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最早将绩效审计引入到政府审计的是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意识的增长,人民不仅要求一切取之于民的,必须用之于民,而且要求必须经济有效地用之于民,否则政府仍要负责。同时为了促成世界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公共开支成倍增加、公营部门大批涌现,促使人们要求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的经济责任。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许多国家都开展了旨在监督政府公共资源使用绩效的审计。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国际会议上将其统一称为“绩效审计”。

一、绩效审计的基本涵义和相关问题

世界审计组织的审计准则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审计”。绩效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依靠有效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是否高效、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是根据健全的管理原则和实务以及管理政策对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计;二是对使用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的效率进行审计,包括对信息系统、效益衡量指标和监测安排以及被审计单位为纠正已发现缺陷而采取的程序的检查;三是联系被审计单位目标的实现情况对被审计单位业绩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联系期望效果对被审计单位活动的实际影响进行审计。

(一)绩效审计的特点

与财务审计比较起来,绩效审计具有灵活性、主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绩效审计基本上不受制于具体的要求和期望,在审计选题、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和审计意见等方面都相对比较灵活。绩效审计范围比较广泛,允许并非常欢迎审计师做出判断和解释。绩效审计的报告类别较多,这些报告一般包括更多的讨论、分析和合理的论证,由此又决定了绩效审计必须有广泛的调查和评价方法可供选择应用。在法定权限中,绩效审计有权检查所有政府活动,并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披露,但是绩效审计并不拥有已经在社会审计部门通用的公认的审计形式,它既不是发表正式审计意见的常规审计,也不是对责任问题的检查,它是由于不同需要、出于不同目的而产生的审计,它的根源在于公众要求对政府事业单位和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独立分析。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的联系,有时绩效审计可能会包含传统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正当性审计的概念。

(二)绩效审计的权限和目标

在一个国家中,审计的权限一般由法律规定。审计权限确定了最高审计机关审计公共部门项目和机构的程度。绩效审计的权限一般具体说明最低的审计和报告要求,具体说明对审计师的要求,并为审计师提供开展审计工作和报告审计发现所需要的权力,相应地,审计师在开展审计时以审计权限为指导。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绩效审计的权限写入宪法或其他法律中。但各国的绩效审计的权限又有着很大的差别,有些国家绩效审计权限很大,审计机关可以检查非常复杂的政府事业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有些国家绩效审计的权限尚未涉及对政府项目政策依据的审查,因此在这些国家中绩效审计并不质询政策目标的优点,而是检查这些政策的设计、执行或效果。但有一点已经被证实了,就是在宪法和法律中没有规定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国家,目前也具有将绩效审计作为财务审计或合规审计一部分的倾向。

篇(2)

财务审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希望了解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公共支出等情况的需求,政府部门等单位为了便于人们审查和发表意见,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对相关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加以详细记录,让审计部门在进行财务审计时能够做到有据可依。然而伴随着我国政府职能作用的不断扩大,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涉及巨大的财政资金开支问题的发展任务也是由政府部门承担,而政府资金的来源是普通民众,即国家纳税人,在建设过程中,若是资金去向不明确,不但会加重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同时让民众对政府部门产生不信任,要发挥资金的经济效益性,财务审计已经显得很乏力,在这种形势下,绩效审计应运而生,目的是为了改变政府职能部门在财务上的浪费现象,保障政府部门的经济性,确保资金落到实处,发挥资金的效益。

2.审计要素的差异

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在审计的要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包括审查目的、审查对象、审查范围、审计所用的方法等方面,在审查目的上,财务审计的目的是审查财务活动的真实合法性,而绩效审计针对的是经济活动的效益和效率性;在审查对象上,绩效审计的对象主体是人所在的单位(政府部门及其附属部门和事业单位),而财务审计的主体是财务收支活动;从审计范围上来看,绩效审计范围比财务审计范围广很多,财务审计仅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而绩效审计的审计范围具有很广的辐射性和不可见的间接的社会效益;从审计所用的方法来看,财务审计方法程序模式已经定型,而绩效审计没有特定的准则可供参考,审计方法上更加复杂。

3.审计内容的差异

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在审计内容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财务审计检查的是政府部门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注重的是检查会计资料是否完整、正确详细,审计是财务中是否存在做假账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入点和侧重点是财务活动本身的真实性,而绩效审计注重的是经济活动是否发挥其本应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切入点是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审查的是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是否存在监督失效、执行不力等情况。

4.对审计人员职能的要求差异

财务审计针对的是既定事实的财务收支情况,对审计人员来说,主要发挥的是监督职能,评价和检查是的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合法性,编写相关报告,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证据和便利。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更高,绩效审计人员一般要求具备专业的财会知识,对我国政府工作环境相当了解。在职能也更加复杂,绩效审计人员不仅要评价单位绩效,还要为如何提高绩效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以此来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未来经济效益,绩效审计主要发挥的是建设职能。

二、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

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联系紧密,彼此相互结合才能发挥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审计方式还是财务审计为主,绩效审计为辅。在审计过程中,两者要结合使用,才能使审计工作的作用发挥至最大:第一、在审计过程中要结合项目特点选择审计方式。对于公共投资项目,其投入的资金往往不属于个人财产或者集团,在资金的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财务审计可以确保资金落到实处,不被私人违法占有,而绩效审计可以提高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资金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第二、审计过程中要提前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我国绩效审计发展并不完善,存在很大漏洞,因此,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是十分必要的,对工程分不同时期制定明确详细的审计计划,按计划开展审计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第三、设计合理完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财务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前提,财务审计部门提供的财务审计信息要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依赖于财务审计提供的数据,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制定合理的审计程序,确保相关的采访等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保障审计工作的开展;第四、选择正确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人去完成,对审计人员的选择上要考虑得当,财务审计对人员要求相对更低,知识面要求更窄,但是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思想一定要正,道德修养要高。而绩效审计对人员要求更高,在选择上应当选择经济财会知识专业、了解我国政府工作环境、道德修养高的人,以便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3)

绩效评价工作需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制度执行,形成制度化的绩效评价程序。但由于我国绩效评价审计工作开展较晚,基本处于摸索阶段,国家未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使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中,无法遵循统一的评价程序;再者,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预算单位忽视经济、社会效益、公共效益指标的建立、使用,未对绩效评价审计人员提供应有的支持,严重阻碍着绩效评价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绩效评价方法不规范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审计方法主要侧重于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价。但是,绩效评价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任务量巨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我国现行绩效评价审计未形成一套科学、统一的评价指标,无法针对不同隶属关系的预算单位、不同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审计方法仍延用传统审计的查账、盘点、计算等方法,未能对被审计单位专项资金使用后的经济效益、长期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无法真正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监督。

3.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

我国绩效评价审计多采用定量标准作为评价指标,未充分将定量与定性标准有机结合,导致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再者,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被审计对象具体情况不同,绩效评价审计无法建立全国统一的评价标准。最终导致绩效评价审计只能对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是否符合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是否及时拨付到位、资金使用是否合规等情况进行审计,这种“查账式”审计方法,往往无法对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使用效率和长远利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意见。

二、加强绩效评价审计若干建议

1.提高绩效评价认知程度,树立绩效评价理念

若想提高绩效评价审计工作在各预算单位中的认知程度,审计机关应加大绩效审计宣传工作。一是各预算单位领导。向各单位领导宣传绩效审计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部门管理等作用,取得预算单位领导的认同、支持,为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提供环境。二是审计对象。向广大预算单位介绍绩效审计对于提高单位管理水平,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规范使用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对绩效审计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同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三是审计工作者。转变审计人员在长年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形成的观念,对在绩效审计工作中表现突出或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奖励,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2.加强绩效评价审计队伍建立,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

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涉及财政、税收等经济学科知识,而且还需对建筑、环保等专业有所掌握,同时,审计工作人员需要一定的沟通、分析能力。审计机关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扩宽工作人员知识面,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交流活动,将每位审计人员在绩效评价审计中总结出的经验与面临的问题与全体员工或其他地区审计系统工作人员进行分享,以达到各取所长、互通有无的目的。

3.绩效评价审计与传统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评价、监督水平

绩效评价审计工作可适当与经济责任、专项资金、工程项目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督、评价的作用。一是经济责任审计。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人员、“三公”经费超标、超范围列支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部门预算审计工作,挖出导致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对内部控制建立、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为被审计单位改善经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线索。二是工程项目审计。通过政府工程预、决算审计中所发现的资金到位率、项目完工率以及结余结转资金处置方面的问题,为绩效评价审计提供被审计对象决策是否失误、资金使用是否规范、项目长远规划方面的线索。三是其他专项资金审计。审计机关可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过程中,除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进行审计外,还应关注项目的可行性、实施进度、运营效益等绩效情况,为绩效评价审计工作提供可参考资料,节俭审计成本。

篇(4)

二、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国外专门针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不多,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多包含在环境绩效审计、政府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审计之中。根据环境绩效评估标准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指标和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评估指标又可再细分为管理绩效指标及操作绩效指标。国内学者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较多,房巧玲等(2010)将环境保护支出分为环保部门财政支出和环保项目财政支出两大类,围绕合规性、环保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三个方面提出的环保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包括较为概括的通用指标,又涵盖了较为细化的具体指标;胡晋湘(2011)指出在面对特定的评价对象时,评价指标应该既有反映专项资金共性方面的通用指标,又有针对具体评价对象的专项指标,且评价指标应当涵盖项目立项、运作、完成的全过程。何芹(2009)认为单独使用经济指标或环境指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建议采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来衡量真实的绩效。张芳丽(2007)认为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设计了相对系统的、涉及资金使用过程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程亮等(2013)运用逻辑框架法从投入、产出、效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信息来源、评估方法在内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在分析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中,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多围绕3E进行展开,但其主要是针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及使用过程,而对治理后环境效果的评价关注不足,所构建的指标也多围绕环保资金进行;第二,项目绩效通常单纯的反映环境领域内的结果,如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等,并将治理后环境状况指标与项目期初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来进行衡量,而后者在设定时可以通过设置一个较低的目标来较容易的达到,目标设定的主观性会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的结果;第三,由于环境经济学中的边际治理成本递增效应,即当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时,削减单位排放量的治理成本是递增的,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在不同的环境质量状况下,投入数额相同的资源进行环境治理取得的环境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仅通过衡量环保资金投入与环境状况指标的改善已经不能完全反应环境治理的绩效。

三、环保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拓展

鉴于原有评价指标的不足,本文拟借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引入环境改善价值指标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辅指标,来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衡量。政府环境治理项目属于非盈利性质的投资项目,不能直接使用传统的投资收益率等方法衡量其绩效,比较广泛的用于政府投资决策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而该方法在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中也应得到推广和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价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计算出量化的成本和效益,以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里所说的环境改善价值,指的是对环境治理项目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及环境绩效按照一定的方法统一折算为经济数值,作为环境项目的总产出,并以此来衡量项目绩效的方法。对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的量化,是使用该方法的最重要步骤,尽管方法并没有完全成熟,可以参考环境价值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方法,如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边际机会成本法等。本文在此只介绍环境费用分析法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中的应用。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是一种评估项目或政策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方法,已被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采用,它通过多种方法对环境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根据环境所提供的价值类型的不同,该方法可以分为三类。(1)直接市场评价法,利用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的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变化,其根据是环境质量的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引起可观察和可测量的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变化。常用的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剂量-反应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等。(2)间接市场评价法,通过考察人们对与环境紧密联系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取得的利益的变化来推断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从而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如内涵资产定价法、防护支出法与重置成本法等。(3)陈述偏好法,当缺乏真实的直接和间接市场数据时,可以通过直接向有关人群询问的方式来进行环境变化估值。如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等。需要注意的是,各种价值评估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在实践中应结合特定的项目审慎选择,合理运用。总的来说,直接市场法的可信程度最高,间接市场法次之;当前两种方法都无法使用时,采用陈述偏好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在使用时,通常是根据环境功能将环境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分成若干的种类,针对某一环境功能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在评估环境治理的改善价值评价时,通过比较环境治理前后各项环境功能的变化情况,将损失的减少作为环境质量的提高,依此来衡量环保资金使用的绩效。比如说,在城市大气污染质量项目后,使用剂量-反应法或人力资本法评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测量大气污染对其他生物的危害,通过防护支出法剂量社会对空气污染采取的预防成本等,比较质量前后相关项目的变化,可大致计算出环境改善的社会经济价值。再比较该价值与环境治理资源投入量的关系,比较投入与产出的数额,计算单位投入可取的环境效益等,将为环境项目的绩效评价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将环境改善价值指标纳入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除更有效的衡量环境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积极意义。第一,将环境绩效审计置于社会整体视角下,有利于更好的投资决策。对于单个环境治理项目,其绩效评价不在仅仅局限于森林覆盖率、空气污染指数等单纯的环境状况指标,同时关注由于环境质量的改善所带来的健康状况提升、环境产值增加等社会及环境绩效,扩大了环境审计的关注幅度,从而更有效的从社会整体出发去关注审计问题,突出了审计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更高的社会责任也要求环境保护部门及其他部门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环境治理当中。环境改善价值指标衡量出环境项目的价值产出,将引导环保部门从产出的角度去审视环境项目,有利于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第二,有利于衡量不同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优化资源配置。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2%,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投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环境质量才会得到改善。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项目的选择主要依靠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在环保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分析不同环境治理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优先选择具有较高环境产出效率的项目,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环保资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环境状况。

篇(5)

这里,有几点需要指出:第一,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产生于受托环境责任,根本出发点在于评估公共环境资源是否被受托者经济、有效地管理和使用;第二,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是政府环境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审计在逻辑上和内涵上的必要延伸和补充;第三,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促进为主的建设性审计,在环境监督的基本功能之外,环境评价和环境建议功能也至为重要;第四,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审计过程中聘请的外部专家或社会中介机构不能代替审计机关承担最终责任。

一、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

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环境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综合性审计。这些环境管理活动有资金性质的,如环保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也有非资金性质的,如环境规划、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环境管理活动都与绩效有关,环境绩效审计的客体就是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和有关经济活动,这在环境绩效审计的范围和内涵中得到了直接体现。具体而言,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

第一,涉及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环境管理活动。指对森林水泊、草原滩涂、土地矿藏、江河岸线、海洋渔业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活动,特别是针对乱采滥伐、无序开发、围垦河湖、毁林圈地、能源高耗、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等方面的环境管理活动和有关经济活动。

第二,涉及污染防御和治理的环境管理活动。指控制和防治废水、废渣、废气等污染物向大气、水和土壤排放的活动,特别是针对工业企业违法排污、城乡居民饮用水质不达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理场运营不善、重点流域断面水质不达标、农村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环境管理活动和有关经济活动。

第三,涉及生态恢复和建设的环境管理活动。指对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恢复和保护活动,特别针对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扩展、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保护区萎缩破坏等方面的环境管理活动和有关经济活动。

二、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

所谓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是指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行为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陈正兴认为,环境审计的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具体目标又划分为一般目标、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三个方面,环境绩效审计属于环境审计的中长期目标。笔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和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审计一样,是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而不能算是目标。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有自己的目标体系,并且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分项目标:

环境绩效审计的根本目标与环境审计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效益,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对环境管理各环节、各步骤的绩效情况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找出影响环境管理绩效的不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而推动政府环境管理工作更加经济、高效的进行。

根据出发点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地将具体目标分解为各类分项目标:(1)监督和评价环境管理活动的经济性,促进环境管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耗费最少的公共资源,实现投入成本的节约化;(2)监督和评价环境管理活动的效率性,促进环境管理在相对一定的投入下,实现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的产出最大化;(3)监督和评价环境管理活动的效果性,审查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实际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促进环境政策、资金、项目实现预期的目标等。

三、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中,列示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包括:对政府监督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进行审计、对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等。

当然,确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还是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出发,对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环境绩效审计发挥作用的环节,进而确定其内容。笔者认为,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目前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政府环境政策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对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包括环境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环境政策结构的合理性、环境政策本身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环境政策执行中利益关系的共赢性、执行环境政策、法规、制度的效果性等方面。典型案例如审计署20__年对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调查。

二是政府环境资金的绩效审计。国家拨付给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环保专项资金是用于防治污染、治理环境的主要来源。审计机关在对环境资金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之上,还应对环境资金的筹集、拨付和使用的效益性进行审计,因为单纯的真实合法,并不等于管理和使用的节约、优质、高效。典型案例如陕西省审计厅对秦岭“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的审计。

三是政府环境项目的绩效审计。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对改善环境的投资也越来越大,项目范围涵盖水环境整治、生态效益补偿、污水处理及垃圾填埋、沼气建设等。审计机关应关注政府环境项目的投资绩效,审查项目落成后能否实现设计目标,是否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收益。典型案例如深圳市审计局对城市污水处理投资项目的审计。

四是政府环境信息系统的绩效审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已经高度依赖于各种类型的环境信息系统,如大气监测系统、 污水处理信息系统、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等。审计人员应检查这些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效率性,并对系统产生数据的真实有效性进行核查。典型案例如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办对唐山热电公司煤烟自动监测系统的审计。

四、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

环境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有多种,有的在传统审计中也经常使用,如面谈询问法、调查问卷法、实地观察法、分析复核法等;有的则是专业性的技术方法,常见的如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是指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全部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并对项目的整体费用和效益加以权衡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是指将各类环境因素进行排序和分解,划分为若干模块化、数量化和递阶化的矩阵,再进行多层次模型分析的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指通过模糊数学原理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合理确定环境绩效评价要素的权重,再进行总体综合分析的方法。选用什么样的审计方法,应以获取充分和适当的审计证据、形成有说服力的绩效审计报告为重。只有方法适当,才能为准确地描述和评价环境绩效提供保证。

在现阶段,除了继续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外,审计人员也应该注意调整思维定式,不断尝试和采用先进的环境绩效审计技术和手段。例如,江苏省审计机关在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情况审计中,运用历史数据、现场勘察数据分析的方法,评价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绩效;运用环境系统数据纵向、横向对比的方法,评价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投入产出绩效;运用微观个体情况归纳分析的方法,评价区域环境治理的宏观绩效,都取得了很好的审计效果。同样在太湖水污染治理审计中,浙江省审计机关运用实地取样检测水质的方法,分析水质变化的影响程度;通过环境监测专家咨询法,对水污染物排放和处理数据进行测算,有效地增加了绩效评价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五、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标准

篇(6)

1、审阅法审阅的书面资料

一般包括单位管理制度、重要事项会议纪要、项目实施计划、采购招投标材料、合同、各重大事项的申请与批复、财务报表账册等,审计人员需要对其中相关、有用的部分进行取证。

2、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察看建设现场,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建设进度、财产物资的真实性、相关管理的有效性;与当地工作人员或周边群众交谈,可以获得最感性、真实的答案,有时还能从他们口中获得线索或灵感。实地调研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索取笔录和签名等方式来取得审计证据。

3、访谈法

访谈法包括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监督单位的人员、受益群众或周边企业等项目利益相关者等。应注意访谈内容须形成书面记录才能作为审计证据,最好还能够有当事人签名确认。运用访谈法时,可以采取一些技巧。如,审计人员对需要了解的问题先设想好几个可能的答案,然后在谈话中根据对方回答的符合程度去评估可靠性和疑点;使用恰当的谈话语气以降低对方的心理防御,获得对方的信任感,从而获得更多真实、有用的信息;审计人员也可以互相配合采用黑白脸的战术,给对方施加一定压力,又避免让对方有对抗情绪。

4、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应注意标准化,对同一类型对象的问卷内容应该统一,才能有效统计结果。问卷的问题应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设置代表不同程度的选择答案,要求被调查者作出具体、明确的选择。发放的调查问卷应注意要批量化,达到一定数量的结果才具有代表性,确保充分回收,才能保证调查质量。

5、网络信息检索法

网络信息检索法是指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网络、专业数据库等平台查阅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采用此方法时,应注意网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选取权威平台检索信息。

6、专家咨询法

针对审计人员知识面所不能覆盖的某一领域,需要聘请专家利用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指定事项进行检测、分析、判断并作出结论。环境项目通常都涉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评价,例如,水质检测、空气检测、废气检测等等都需要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分析技术,不是普通审计人员可以掌握的。实际工作中,可灵活多样的采用各种技术方法,组合应用、相辅相成,以求达到审计目标。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分析方法

1、统计分析

法统计分析法是指运用数学方式将收集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最后形成定量结论的方法。常用的有:简单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聚类分析等。尤其是环境绩效审计中问卷调查的结果,必须通过统计和分析才能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

2、比较分析

法比较分析法是指相互联系的两个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将实际发生数据与计划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目前实现程度,将同一主体不同时期或不同空间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发展规律和趋势,将同类型的不同主体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被审计主体所处的水平,将实际实施情况与政策法规要求进行比较得出规范程度等。

3、因果分析

法因果分析法是指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其他原因,并通过因果图直观、条理分明地表现出来的方法。先将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都列出来,然后通过审计证实哪些因素确实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分析这些因素中,哪些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其他原因等,最后用因果图清晰表现出来。除了上述三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审计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运用一些管理学、经济学上的方法,例如投入产出模型法、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数据分布分析法等。

三、实务应用案例

本文选取一个政府投资的环境项目———广东某城市环境项目作为案例(案例数据经过技术处理),综合阐述绩效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应用。

1、项目背景

该项目立项的宗旨是改进和调整区域环保设施服务,从而协助解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南中国海的环境问题。项目总投资估算为人民币30.8亿元,建设期为6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有害废弃物管理中心建设及有害废弃物管理政策研究、城市间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等。

2、绩效评价过程

在完成调查准备、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权重、设定评分标准等环节后,审计组进入绩效评价过程。该项目的一级评价指标包括相关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六大方面。本文分别从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指标中的一个三级指标来举例说明。

(1)经济性分析

经济性分析主要从资金经济性和管理经济性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资源的节约程度。其中,以三级指标“招标采购合同预算节约率”为例。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首先,查阅项目评估文件、年度实施计划、历年审计档案、招标采购合同等资料,分类统计出所有进行招标采购的合同信息。其次,对不同类别的合同分别对其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作出比较。其中有一些设备采购是项目评估文件和项目实施计划中均有详细的资金预算的,例如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子项中的“通风、温度控制系统”,在项目实施计划中的成本预算为140万元人民币,实际签订一个合同,合同金额为129万元人民币,比成本预算节约了7.86%的资金。还有一些项目内容的预算没这么具体,例如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的“现场作业、进场公路土建工程”预算成本为7970万元,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招标签订了5个此类合同,金额合计7990万元,比预算成本高了20万元,没有实现节约。按照此方法,对所有招标采购合同进行比较、统计后,得出,264个招标采购合同中,有10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38.64%)实现了节约,预算节约率为7.32%,但是其余16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61.36%)的实际结算都等于或超过了原计划金额,超出预算8.48%。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中,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70%。

(2)效率性分析

效率性分析主要从项目建设执行效率和项目运营效率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产出与资源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项目征用土地效率”评价指标为例。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访谈法以及因果分析法。首先,通过查阅历年审计报告,得知污水处理子项和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均遇到征地困难的问题。然后采取面访负责项目征地相关人员、查阅征地过程形成的文件(如会议纪要、问题汇报、协议)等方法,详细了解征地困难的原因、征地拖延的时长、征地困难造成的后果等。经审计得知,其中污水处理子项在2006年开始征地,正值土地与房屋价格上涨之时,其中一个村庄的居民集体要求更高的补偿金额才愿意搬离。赔偿问题的商议严重拖延了该子项的进度,原本预计4个月内完成,但实际上花了超过1年半的时间。另外,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前期对安全填埋场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未能准确判断所选建造地点的地形特征,而后在项目具体设计阶段经过更为详细的测算,土地需求从原来的20公顷增加为33公顷,增加了65%。由于征地规模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征地审批和赔偿商议的难度和时间,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增加配套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又未能及时到位,致使此填埋场的征地效率非常低,也是导致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延迟了1年才开工以及项目最终延期2年才完成的原因之一。

(3)效果性分析

效果性分析主要从建设目标实现效果和社会效果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效果与目标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珠江流域环境治理水质改善程度”为例。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实地调研、聘请专家测评、问卷调查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来评价珠江流域环境治理水质改善的效果。首先,通过案卷调查得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新建和扩建的三个污水厂总共增加了每天47.5万立方米的处理能力。污水处理比例从立项前的50%上升至项目结束时的97%。第二,到污水处理厂排水口所在流域观察水质状况和周边环境,作出书面记录并拍照取证。关于水质,肉眼未发现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也未发现明显臭味。对周边环境的了解发现,其中一个污水处理厂所在流域上游有几间印刷、制衣和电子企业。第三,到污水处理厂调阅污水处理监测设备的数据,获得前三年化学耗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水质中悬浮物(SS)等污水处理主要监测指标情况,然后查阅实时监测设备的数据,一方面了解历年数据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对比和核实数据变化的合理性,以判断是否存在历史数据造假的可能性。经审计确认,收集回来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全部达到环保指标,污水处理效果较好。第四,审计组聘请环境监测专员,抽查了30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根据环境监测专员提供的监测报告,其中一类至三类水质占91%,四类至五类水质占5%,劣五类占4%,总体水质评价为优。其中,污染较严重的是SZ河GS段,其他河段的水质较为良好。审计组将这些数据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项目实施前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比起5年至8年前有了稍微改善。最后,对流域周边群众进行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153份,55%的群众认为水质没有明显改善,8%的群众认为有所改善,37%的群众认为水质比以前差了。其中一名群众还表示曾在某污水处理厂上游的一家企业工作,知道企业存在偷排情况,影响水质。

篇(7)

二、装载率水平

查核某企业外销CIF贸易模式下海运主要航线20尺货柜(以下简称“20GP”)装载率发现,2012年度20GP平均装载率为20.03吨/箱,2013年1月至9月平均装载率为19.55吨/箱,装载率呈下降趋势,未达到最优化的配柜(见表2)。内部绩效审计部门分析,产、运、销协调,在满足客户需求前提下,提升集装箱装载率,以期降低运输成本。若近洋航线2013年1月至9月20GP平均装载率提升至同期平均装载率20.03吨/箱,以2013年1月至9月20GP平均运费910美元/箱,预估可节降运费约105万美元。

三、零担运输的控制

经查核,某企业2013年3月通过对公路运输长短途7条线路招投标,其中南方回程、北方回程、两湖片区和苏皖地区等4片区采用阶梯定价。以北方回程线中北京片区为例,2013年3月1日新运价,单次运单35吨以上的执行价格为226.6元/吨;单次运单0-10吨(不含)的执行价格为339.9元/吨;10(含)-25吨的执行价格为294.6元/吨;25(含)-35吨(不含)的执行价格为260.6元/吨。其中,单次运单0-10吨(不含)与单次运单35吨以上的执行价格价差为113.3元/吨。实行阶梯定价、装配合理性和销货交期就会造成企业零担运输,从而增加企业运输成本(见表3)。内部绩效审计部门分析,2013年3月至9月实行阶梯定价的4片区零担运输次数为515次,运量为10,406吨,额外增加汽运费用约412,065元,其中工厂承担约为318,678元,占额外增加费用的77%,客户承担为93,387元,占额外增加费用的23%。如果能进一步合理安排运量,减少零担运输,将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四、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

某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包括两种配送,其中B2B模式由企业自己的储运物流干线运至各电商客户,B2C模式由该企业与物流公司签订物流运输合同发送至终端客户。B模式由4家承运商负责配送,按照配送地区、货物重量确定运输单价,物流公司计费方式包括首重金额、续重单价。

篇(8)

(一)审计目标更高远在审计目标上,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提出了绩效审计的四个目标:“①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②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③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作出报告;④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因而审计目标显得更为高远。

(二)审计目的更宏观在审计目的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查错纠弊,保证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绩效审计则是为了评估所投入各项资源的经济程度与有效程度,并以此找出进一步提升组织绩效的路径,实现由查错纠弊上升到控制提高的目的。

(三)审计内容更宽泛在审计内容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审查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而绩效审计除传统的财务审计内容外,还包括组织非经济领域的各项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

(四)审计方法更多样在审计方法上,传统的财务审计通常采取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的方法,如审查、查看、计算、分析,以及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核对法、盘点法等;而绩效审计不仅要采用上述方法,而且还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并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辅助审计,采用业务测试、分析法、系统法、论证评价甚至模糊预测与评估等方法。

(五)审计作用更显著在审计作用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和合法,保护组织资产的安全完整,其功能是保护性的,作用有限;而绩效审计不仅要监督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更重要的是要从全局的角度,评估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程度和有效程度,探寻影响组织绩效高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指出进一步提高绩效的路径与方法,其建设性和控制性作用尤为突出,由于这种审计活动已拓展到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因而作用是无限的。

二、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顺应审计发展趋势的需要国家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要“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可见《规划》已为全面推行绩效审计明确了时间表,其发展趋势将难以阻挡。

(二)提高人民银行履职水平的需要绩效审计通过评估人民银行对公共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效率与效果,揭示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人民银行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级人民银行能正确、高效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完善人民银行内控管理的需要绩效审计的一大优势是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能有效改变目前人民银行内审以事后监督为主的局面,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到事前和事中,使人民银行内审实现从查错纠弊向预防和控制转变,从而促进人民银行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内控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系,有利于各级人民银行依法、合规、科学、高效地行使人民银行职能,实现人民银行工作目标。

(四)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需要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资源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工作的效果性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为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人民银行总行提出了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要求,各级人民银行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创建活动。并且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已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模式,中央财政削减人民银行系统的经费预算,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的经费预算大幅度缩减。因此,适时开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实现支出节约、支出合理、支出得当的绩效管理目标,既是各级人民银行领导和员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客观需求。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模式探索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和立项原则

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经济性、业务管理的效率性和职责履行的效果性进行审核评价,确定其资源使用是否得当,是否进行了有效管理,是否实现了人民银行的职责目标。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立项原则。在绩效审计立项时,应坚持重要性、时效性和周期性的立项原则。重要性是指选择的项目是否举足轻重,是否与人民银行职责履行息息相关,并且是上级行关注和员工关心的。时效性是指项目的选择时机是否恰当,过早则可能问题尚未显露出来,不利于作出客观评价;过晚则可能时过境迁积重难返,不利于问题的纠正和绩效改进。周期性是指在一定的期间内,对所有应审计的单位进行持续关注,周期性的有计划随机选择绩效审计项目,从而保证审计的覆盖面。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和范围

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主要是对各分支机构及其部门财力、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从而促进人民银行持续改进提高履职绩效。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范围。包括对各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或开展某一专项业务时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系统的检查和评价。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质量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履职结果,即资源投入是否得当。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

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也是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只不过财务审计中处于从属地位;而在绩效审计中,由于需要大量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绩效信息,以及相关的行业资料等,因而调查研究法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方法之一。调查研究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绩效面谈、电话调查、函证调查等,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上述调查方式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单独只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不利于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此外,由于调查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所以抽样调查时一般要保证足够的样本量。

2.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是绩效审计中主要和常用方法,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价时,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线性分析、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等,用以找出因果关系、目标差距及影响原因。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性较高,结论相对科学可靠,但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和数学分析能力。

3.经济分析法。除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以外,绩效审计中还要运用经济分析技术方法进行绩效测评,通过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建立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并进行对比分析和总体评价。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并且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审计评价评价的公正性。

(四)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程序

1.准备阶段。一是制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时要明确绩效审计项目;二是在开展绩效审计项目前进行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人员、要素指标等进行初步调查,为针对性地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打好基础;三是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时,要对审计项目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管理进行审查,确定审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审计目标。

2.实施阶段。一是制定绩效审计实施方案;二是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流;三是收集信息和数据;四是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出绩效审计结论。在这一阶段中,审计人员必须依据绩效审计目标,充分收集相关的审计证据,并对其进行归并、汇总、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相应的绩效审计结论。

3.报告阶段。一是撰写绩效审计的内审初步意见并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二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审计结论和加强与改进管理的意见建议,撰写绩效审计报告并向派出行或上级行报告;三是根据相关制度和保密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审计公告;四是跟踪绩效审计报告,及时根据领导的批示意见搞好信息反馈,督促绩效审计报告意见与建议的有效落实。

(五)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应包括引言、主体、附录三个部分。

1.引言。应写明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审计期限、审计内容和范围、审计方法等事项。

2.主体。由5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与绩效相关的基本情况,如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状况、职责履行情况、审计活动的目的或总体目标等。二是主要问题。问题反映应从绩效角度进行定性,详细陈述问题事实、数据及相关分析等,问题排序一般按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列。三是反馈意见。陈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初步意见的反馈意见。四是审计评价。围绕审计目标,运用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清楚、易懂。五是审计建议。围绕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解决问题、提升绩效提出审计意见建议,所提意见建议要有针对性、控制性和可操作性。

3.附录。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数据、文件和具体分析过程与评价结果,如绩效评价分析图表、计算数据等。

(六)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注意事项

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找准问题的根本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做到事实认定清楚,问题定性准确,原因分析透彻,审计建议可行。

篇(9)

第二,现场观察法。所谓现场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实地进驻事业单位内部,在进驻这段时间内对事业单位的工作状况、人员组织、财务支出等进行实地观察,从而搜集更多、更真实的资料。

第三,经济审计与财务审计结合的方法。众所周知,审计工作并不仅仅包括绩效审计一种,仅对于事业单位的审计就包括绩效审计、财务支出审计以及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采用经济审计与财政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可以实现两种方法之间的互补,从而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全面性与可靠性。

二、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目标体系构建

在构建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目标,这样才能抓住审计工作重点,确保评价体系的完善科学。通常情况下,不同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目标也不相同,因此文章根据事业单位接收政府拨款的情况,对其绩效审计目标进行了分析。总之,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审计工作的目标就是提高单位资金或者资源的利用效率,监督考核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与社会经济效益。

三、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的要求有:首先,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每一个指标都能够具有可量化性以及可获得性,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审计工作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其次,指标体系需要具有系统性,体系中需要体现出各个因素对单位绩效的影响;最后,指标体系需要具有全面性,整个体系能够全面的反应事业单位的实际绩效成绩,并且能够给出合理的建议。下面两个表格是文章对事业单位经济效益评价应该采取的具体指标的分析。

篇(10)

二、关于供暖价格

供热作为社会影响面较大的公共产品,通常实行政府定价。当物价上涨,供热成本上升,供热企业可以申请实行政府成本监审调整供暖价格;当物价回落,供热成本下降,如果不及时进行成本监审,采暖用户将面临承担过多的供暖负担,严重影响供暖作为公益产品的根本。对供热企业成本的跟踪监督检查存在十分的必要性。

三、供热成本的几个关键审核点

(一)关于资产的折旧和摊销

供热企业的资产主要包括厂区内供热设备以及相关环保设施等。通常供热管网属于政府投资建设由供热企业进行日常的维修维护,重点关注这部分资产的折旧是否计入供热成本,以及日常维修维护是否必要、真实和价格的公允性。审核与供热生产经营无关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出租、转让或闲置的固定资产、折旧期满的固定资产,应从固定资产原值中核减,相应核减折旧费用。超标准配备的公务车应从固定资产原值中核减,并相应核减折旧费用和维修维护费等其他费用。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以及折旧方法审核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列入供热成本。

(二)关于原辅材料费用

原辅材料费用是指供热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煤、燃气、燃油、水、电、维护材料等支出。关于主要材料即煤炭消耗为供热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用量,很多供热企业通过虚增消耗量达到虚增供热成本的目的,重点关注产供热量与煤炭消耗的配比关系,可依据《山东省供热能耗统计监测办法》规定测算的结果进行配比核算;其次单价,关注煤炭耗量与单价的关系,明显存在单价高耗量多的不合理现象,因同一地区内供热企业煤炭单价差异较大,可参考地区内加权平均单价作为价格的统一计量标准重新核算。其它材料费用重点审核其发生的真实性、相关性,应扣除无关供热的材料费用支出,对于同一地区内配比严重失衡的企业,可进行重点审核。

(三)关于人工费用

供热属于季节性生产,年内人员变动较大。按照岗位职责主要分为生产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对于职工人数地方有核定办法的可以按照规定,如果没有核定办法可以参照同一地区内同类可比企业的平均水平确定。计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最高不能超过统计部门公布的当地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平均工资。相关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4%、2%和2.5%据实核算,未上交工会组织的工会经费不予计入成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比例和水平据实核算。

(四)关于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主要包括后勤管理部门为维持正常供热生产经营发生的相关办公费用等。应扣除与供热生产经营不相关的费用;相关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应作为审核重点,重点关注是否参照行政事业单位相关标准,以及相关费用的报销标准。财务费用主要指供热经营者为筹措生产经营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应按同期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支付的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扣除利息支出中高于以上标准的部分。

(五)关于供热面积

供热面积作为成本计量的主要权数,应重点核对计量面积的准确可靠性。供热面积收费应按照建筑面积,关注供热企业在收费过程中是否将部分用户收费面积标准替换为使用面积;对经营用热和生活用热划分是否正确;关于收费是否做到应收尽收,对于不能及时收费的片区是否采取积极措施;老旧小区收费中对于按照供热面积收费和按照热量消耗量收费的,如何对二者进行换算或者单独核算,《山东省供热能耗统计监测办法》中规定了关于单位面积耗煤量以及单位热量耗煤量,可以结合地方自身特点,调整适当的换算比例,并且按照规定标准加计热量损耗。

(六)关于增值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71号)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供热企业所需主要原料煤炭,增值税税率由13%调高至17%,而销售暖气的增值税税率为13%。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8号)文件规定,供热企业向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由于企业的销项税和进项税税率的不同,部分企业出现享受免税反而使进行税转出大于免缴的销项税,导致企业多缴纳税款。所以很多企业会根据企业运行情况自行选择享受还是放弃增值税免税政策,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进一步成本审核。

四、结束语

对供热企业成本的审核要坚持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准确的核算,依据相关成本列支要求进一步规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到真实反映出企业的运营情况的,更加准确和合理的核定供热成本,确保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公益性。

作者:邢俊娥 单位:青州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郭向明,荆学亮.中小型企业供热成本核算刍议[J].北京:消费导刊,2007(13).

[2]罗丽娜.供热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

篇(11)

一、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绩效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地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羡慕、活动和功能就其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

绩效审计在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初期。我国在专项资金和外资投资领域都在进行绩效审计,包括了这些资金运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我国绩效审计目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审计观念滞后,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够清晰。认为绩效审计只是对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而言的,对于绩效审计关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效果性的范畴。这样会导致被审单位只重视经济效果,不重视经济效率,只重视财务指标,不重视资源的优化和节约。不能实现绩效审计的目标。

其次,在审计方法上,仍然比较落后,目前在绩效审计上,国外已经引进了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的评价方法,虽然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在对平衡计分卡进行研究和应用,但是还是没有大面积地应用。平衡计分卡在绩效审计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种指标的设定还有待于研究。而且对于一些非财务的指标,还要克服量化的难题。

第三,绩效审计的指标难以统一规定。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绩效的含义是不同的,难以用形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被审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审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审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很有可能造成审计结果的偏离。所以,尽管绩效审计标准难以统一确定,但是应该有一些原则上的规定,或者对同一行业或者同一项目能够有比较统一的标准。

第四,目前我国的审计监督体制采用的是行政监督模式,审计机关同时接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尤其是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均由地方政府掌管。各级人大了解审计的监督情况,必须通过政府。审计机关必须获得政府批准以后才能公布审计结果,这就大大降低了审计披露的力度,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二、绩效审计由“3E”扩展到“5E”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3E”审计是指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核,而“5E”是在上述“3E”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性”和“公平性”。即除了过去要考虑的东西之外,还增加了对外界的影响指标。而“5E”的结合才能真正体现绩效的思想。但目前对于我国而言,“3E”审计的基础还很薄弱,而对“环境性”和“公平性”的评价又比较困难。所以对于我国的绩效审计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

但是,如果不积极探索“5E”审计的方法和评价体系,在关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同时,很可能带来为了前三种目标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或者带来更大的不公平的结果,对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都是一种威胁。

以上两个方面的作用带来了一种矛盾。即是否有必要进行“5E”审计,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进行“5E”审计,审计的方法是什么等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平衡计分卡在绩效审计中的应用也应考虑这一问题,即扩大平衡计分卡指标设定的内容,增加一些关于环境性和公平性的指标。当然,除了平衡计分卡,还有一些其他的审计方法。由于目前我国的绩效审计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因而更有必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三、“5E”审计的发展前景

(一)进行“5E”审计的必要性

尽管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但是“5E”审计是在“3E”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能体现绩效审计内涵的一种审计维度。被审计单位会为自身利益考虑,会为了效果性指标而忽略其他目标,“3E”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在节约方面和效率方面有所顾忌。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或者政府在追求经济效果的同时会忽略一些外部性的问题,如果不给与一定的约束力,将会影响的是整个社会成本,最终影响大家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另外,只有考虑了环境性和公平性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而进行“5E”审计是必要的。

(二)进行“5E”审计的可行性

对于“环境性”,绩效审计中可以衡量被审计单位排污和治理污染的情况,根据一定的标准给被审计单位打分。

当然,针对不同行业的被审计单位,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可以有更多或者更少的评价项目,评分细则。也可以有不同的分值设定,最后评价该单位是否达到了环境性的要求,还有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该怎样改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