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资源共享化
目前高校图书馆之所以难以大规模、高效率地发展,主要原因是文献资源不能完全共享。所以要想建立总分馆资源共享化,必须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共享功能。在总分馆发展的过程中,以“共享资源”为要求和目标,把资源共享和共建作为工作的核心,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及不影响行政隶属关系的情况下,在具有互补资源和服务能力的图书馆之间建设总分馆服务的体系。这是一种投资小效率高的资源共享的最佳模式。依靠实实在在的设施和服务网络,提供文化信息与文献服务,努力实现共享资源的最终目的。
(一)总分馆的资源共享是提高体系内资源保障的基础资源共享主要利用网络,其次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共享平台。资源共享的核心是文献资源,目前,文献资源总量的不断扩大,购置文献资源的价格也飞速地增长,文献资源价格的上涨速度远比高校图书馆经费增加的速度快,造成馆藏的文献资源不能全面满足读者的需要。所以建立总分馆体系,非常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体系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以及提高文献资源整合的效率,使得体系内读者更方便地利用和享受总馆与分馆的文献资源,以此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二)提高体系内资源互补要想实现总分馆的资源共享就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去完成资源互补,从网络实现联机共享检索。当前,高校大部分图书馆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购置经费的不足,而形成自己独立的馆藏特色:独立的服务范围、服务宗旨。所以要实现高校图书馆总馆与分馆之间的资源互补,提高全馆的文献保障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广大读者和老师服务。
(三)提高体系内文献资源共建和共享的效率高校图书馆的核心是文献资源共享,其它资源共享和共建都是以文献资源共享为基础展开的。几年来,高校图书馆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加之有些高校图书馆认识不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只是想单一的共享或共建。在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由于全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比例不同,会出现文献资源付出比例的不同。所以图书馆总馆与分馆体系要协调好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总分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其自觉地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多付出,以此提高资源共建共享的效率。
(四)提高总馆的文献资源利用率及分馆的服务能力资源共享在解决总分馆馆藏不足,发挥文献整体效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总馆作为总分馆的中心馆,必须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再考虑如何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如何扩大自身对读者的服务范围。因此,总分馆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网络平台构建出文献资源共享的体系,总馆与分馆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分馆必须服从总馆的文献资源调配。科技网络的时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字化、文献服务网络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从而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非常快捷的手段,所以只有总馆和分馆之间具有共同兴趣和共同利益才能达成合作共识,才可在共享协议的规范下,建立好总分馆关系,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服务一体化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把服务于读者的工作作为重点,正如美国图书馆学大师谢拉所说的“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服务的好坏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图书馆的主要标准和尺度。所以要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要改造传统的服务形式,不断地创新和超越自我。服务是体现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图书馆服务是传播知识、文明的过程,不仅仅是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而且也是一种时尚文化。高校图书馆的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在于给广大读者提供满意和便捷的服务,如果没有图书馆服务的支撑,就没有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一)借阅服务各分馆依托总馆统一的自动化系统实现文献资源的网上检索、预约、续借及通借通还服务,实现总分馆文献借阅服务一体化。此外,各分馆与总馆配合完成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
(二)咨询服务学校图书馆根据各院系与学科分布情况分别设立学科参考馆员,提供文献信息咨询、读者教育、宣传、网络虚拟咨询和沟通服务。
(三)培训服务1.读者培训总馆和分馆之间还可以在培训、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比如联合办学术报告、新生入馆教育和讲座服务等活动,使得培训、学术交流资源也得到充分共享。2.馆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突出服务风格,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幽静的阅读环境,使读者在借阅书刊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满足。实现这一目标要统一总分馆馆员的服务素质和业务标准,加强总分馆馆员的培训。为了提升总分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图书馆的专业培训,并具备一定的学历学识。3.学科服务图书馆总馆和分馆在制度上、文献资源的内容上要有明确的分工,所以管理人员也必须有分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人才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图书馆学科服务。尤其是在数字网络化、参考咨询条件下,要求各部门能够通过网络快捷地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
管理一致化
图书馆总分馆管理要明确管理权限关系、经费管理和信息服务范围。总分馆权责明确,职能清晰。计划步骤:第一步必须实现统一采购、集中编目、网络互借互还,达到“统一使用”的原则;第二步将行政管理演变成商业管理,分馆的工作人员、财务以及设备都属于总馆管理,达到“统一使用资金投入,专业分工,保障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建立健全总分馆的体制。将原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分馆并入总馆,形成总馆下设若干个分馆的图书馆机构,在行政、人事、财政、业务上实施全方位一体化的统一管理,以保证工作流程的统一和顺畅,保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各分馆采用总馆认可的统一业务管理系统,确保完成馆内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统一管理的图书馆网群的联动和创新。
图书馆的建设是整个区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建设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对图书馆总分管建设模式进行推进,这对于图书馆建设有效性的保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连州图书馆是总分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自被列为省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县以来,我市严格按照《广东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创新机制,盘活存量资源,初步建成了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级为服务点的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试点,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
一、连州图书馆建设现状
连州是一个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被称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面积2663平方公里,辖10个镇,2个瑶族乡,总人口约55万。而且连州良好的地理位置,抓住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扩张机会,经济和技术都在稳步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越来越多得人才,发展公共图书馆,提高文化水平。目前已经选定东陂、西岸、江西、大路边、保安五个镇级分馆和东陂镇前江村委会等15个村级服务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建工作都在稳步进行中。
二、连州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1.部分镇村对图书馆总分馆制度认识不足
许多镇村认为他们不需要公共图书馆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不会有时间有精力去看书,经过了解,很多人对图书馆总分馆制度并没有多大看法并且认为自己每天上班已经很辛苦,并不会有借书看的想法。他们并不了解图书馆总分馆制度所带来的切实便利之处。
2.镇村工作人员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专职工作人员
产生这个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上一个问题。由于一些镇村对图书馆总分馆制度认识不足,所以镇村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对于总分馆制度的开展存在很多的不理解比如我可以在手机上看书啊,为什么还需要图书馆等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甚至有畏难情绪。关于专职工作人员的问题,县域图书馆总分馆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想要在总馆里工作,不仅需要有管理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才,还应该有专人负责管理分馆等,切实地落实分级管理。而分馆的工作人员则应该具备专业的管理图书的知识并且对各方面的书籍有一定的了解。由于总分馆制度在国内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之过去没有对县级和乡镇图书馆人员进行专业的管理,因此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培训,将直接影响总分馆制度的推行效果。
3.部分镇分馆和村服务点的建设面积未能完全达到上级的要求
由于财政经费和当地地区人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分馆和服务点的面积没有完全达到上级的要求。就现在的管理制度来说,上级图书馆和下级图书馆之间只涉及相关业务的指导和分配而并不涉及资金的投入和管理。由本级政府对该级图书馆做出相应的资金支持。这是因为图书馆其实是一种事业性的单位,这样有利于更有效地管理图书馆,所以各级图书馆之间甚至是同级图书馆之间存在差距是很正常的。在一些条件好的地区,该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会比较大,图书馆的设备会更完善。
三、提升连州图书馆总分建设有效性的建议
1.加大对总分馆制度的宣传,使群众更加了解
只有受众群体更加的了解我们的图书馆,更加了解总分馆制度以及其他的一系列便利要点才能真正达到发展公共图书馆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宣传我们新兴的分馆和服务点。(1)在我市的电视台关于我市县域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相关安排,清楚地列出总分馆制度的特点以及带来的便利。(2)在我市的报纸上刊登关于总分馆的相关信息。(3)可以在我市总馆的门口摆放关于分馆以及服务点的相关信息的宣传牌。
2.重新招收符合要求的工作人员
对于一些在技术上有欠缺的员工可以适当的调换他们的工作岗位,并且为分馆和各服务点重新统一招收一批有积极性有能力的员工,最好是对书籍感兴趣的,才能真正融入到图书馆的工作中并且对大众宣传书籍。根据地域的不同对员工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而且我市还有两个少数民族,对于特殊地方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从而筛选不同的工作人员。对于招收来的员工可以实行定期培训以确保他们的能力和帮助他们跟进图书馆的发展。另外,可以从外界或者学校招收一些志愿者,加大对知识文化的宣传,努力使图书馆发挥最大的作用。
3.合理运用财政经费的分级投入制度
只有?碛凶愎坏木?费,图书馆才能正常的运行。总分馆文献能否通借通可以说是衡量我们总分馆制度是否成功的关键点。而要实现通借通还需要大批的信息采集和录入以及资源共享等问题,其所涉及的经费相对于其他点来说是十分庞大的。因此我们只有合理地运用财政经费,不同等级的图书馆所得到的经费不同,必须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的发展条件来有效的利用这笔经费。另外,公共图书馆不属于商业机构,它是服务于大众的服务型机构。因此它不但没有经济收入,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去保证它的正常运行。我们除了可以通过国家政府等获得资金来源还可以自己在社会中拉取赞助获得其他额外的投资。
4.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国际图联关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标准为: 在城市内的主要居民区通常离图书馆1.5公里左右就要设立一个分馆,3至4公里就需要建立一个较大的图书馆,每5万人应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一个总的大型的公共图书馆,不论它的场地有多大,藏书有多少它都会受到地区的制约。总分馆制不仅能有效的利用各个图书馆的资源,而且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提高社会效益。分馆建设应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服务网络。我市此次的方案由市到村,从分馆到服务点,每个地方都有明确的计划。
5.实现人才队伍的共建共享
在总分馆建设中,虽然提出了重新招录有能力的工作人员。但是在一些乡镇地区,工作人员的能力和专业程度还是远远不如总馆。因此,实现人才队伍的共建共享能够大大的改善乡镇地区的工作情况。比如总馆可以为每个分馆或服务点下派一名业务骨干,去到分馆等现场指导其工作人员,辅助他们开展工作。志愿者和公益岗位人员也可以到各个分馆或者服务站了解工作开展的情况并且及时的反馈给相关工作人员,由相关人员收录以后进行总结和做出解决方案。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人才队伍,为图书馆总分馆正常运行,开展各类阅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6.制定合理地分?^或服务点开馆时间
因为分馆和服务点处于乡镇等地区,基本上都是农民和民工,如果每个分馆的开馆闭馆时间必须与总馆一致,这便会导致图书馆不能全面的满足人们。因为城里的居民和乡镇居民工作不同,时间不同,应该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调查情况,制定出最合适的开馆闭馆时间,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人们的需求。为此,开馆时间应根据乡镇读者实际情况调整,尽可能地让开分馆时间对当地居民来说最为合理。
五、在图书馆总分馆管理过程的几点意义
1.实现财政收益的最大化
图书馆总分馆制度能有效的实现连州市图书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终端用户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工作人员的统一培训、统一指导,服务规范的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最大限度地整合并优化图书配置,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就我市现有的图书馆而言,各图书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由于地区限制缺乏专业指导,有的因为经费短缺无法及时更换新的图书和采购最新出版的图书,有的配套设施不全,服务管理水平也不高。所以有的时候没法正常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各图书馆之间缺乏沟通联系也不互相帮助或者互相学习,没有合理地或者说最大化地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管及共享,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因此,实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争取总馆与分馆之间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我市的文献资源能得到更加均衡的配置,有利于推动我市文献资源均衡配置,能更好的使我市的公共文化与服务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更有利于我市的资源共享,节约相同的书籍成本,实现图书馆的最大作用。
2.能给民众提供最便利的服务
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和省、市业务部门指导意见,县实行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旨在统筹县域公共图书资源,提高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和图书资源利用率,更好满足农村群众读书看报及数字文化需求。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成立了县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文广新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局机关相关股室、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图书馆馆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分馆制建设中的具体业务工作。
三、目标任务
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级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以县图书馆为总馆、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的县乡两级图书资源建设、流通、服务网络,形成全面覆盖、均等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
四、经费保障
上级专项经费、县配套资金
五、工作步骤
根据省文化厅皖文公共函〔2015〕221号文件要求,总分馆制建设工作从5月份启动,9月份完成。在前期我局完成的调查摸底基础上,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部署(5月至6月上旬)
成立组织机构、摸底调研、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开展总分馆建设业务基础培训等。
(二)平台建设(6月—9月下旬)
1.设备采购。由县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县图书馆具体承办,并按上级要求和标准,委托县招标局,对县级总馆和乡镇分馆所需软、硬件及耗材实施采购招标,县图书馆、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做好相应配合。
2.设备安装与技术支撑。由中标商对相关软件进行安装调试、负责对县乡总分馆业务人员进行软件达标培训,并负责对设备维护、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质服务。
(三)开展服务(10月起)
全面开展总分馆图书配送借阅和阅读推广活动。
六、建成后的运行与管理
(一)规范管理。县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统一加挂“县图书馆XX乡镇分馆”名称。总馆和分馆是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图书馆网络,其图书业务管理集中于总馆,通过管理平台督促乡镇分馆的开放借阅,组织开展全县图书借阅、阅读推广等活动。
长期以来,中国公共图书馆在分级财政基础上形成了“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基本格局。2000年起,各地图书馆开始探索总分馆制,现总分馆制已在中国得到全面推广[2]。
与互相独立的图书馆相比,总分馆制服务均等,边远地区的居民可以就近获得标准化、专业化的图书馆服务;具有经济高效性,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服务效益。总分馆体系可以实现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最大程度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是构建标准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3]。
一、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模式现状及需求
我国现行公共图书馆,是分级财政基础上的多层管理体制和多元建设主体,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经验。在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创新发展中,按照总馆对分馆的控制权由弱到强,总分馆制分为松散型、集约型、统一型三种模式[2]。
松散型总分馆模式,总馆只在业务上对分馆进行指导,分馆保持财产和人员的独立性。集约型总分馆模式,建设主体部分上移,上级政府参与分馆建设,提供部分经费。统一型总分馆模式突破了传统体制,总馆与分馆同属于一个建设主体,人财物由总馆统一规划、协调,与国际通行做法较为一致。统一型总分馆系统成本最低、成效最大,是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4]。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工作重点,关键途径是深化图书馆总分馆建设。[5]
二、“十三五”时期总分馆建设的建议与展望
1.打破体制障碍,确立图书馆建设主体,推动政府主导,寻求法律保障
统一型总分馆制成果已显现,其成本大幅度节省、服务效能最大。应进一步推进统一型总分馆制的建设,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我国公共图书馆总馆和分馆建设主体不同,形成多元建?O主体和多层级管理单元。为了推广统一建设主体、统一管理单元的统一型总分馆,应实现建设主体的上移。要突破原有体制,需要政府主导解决、自上而下协调推动。现阶段的统一型总分馆相关人财物资源无法得到政策保障,无法保障长久运行、持续发展。应在法律条文中纳入现已实践多年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和专业机构责任、实现管办分离,促使统一型总分馆模式得以普遍推行。
只有得到政府政策及法律保障,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系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2.建立管理职能机构
在总分馆体系内设置图书馆理事会或“法人治理结构”作为管理职能机构,这个机构将所有图书馆的行政和业务管理权赋予总馆,同时辅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约束机制。这个管理职能机构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4]。
3.拓宽经费来源,吸收社会各界力量
总分馆系统建设耗资巨大,需要充足、持续的资金源。总分馆体系的经费主要来自承担建设主体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也要投入一定比例。在目前分税制财政体系下,基层政府普遍财政困难,难以保证当地分馆所需经费。应积极吸收社会力量、民间资金、个人捐款用于图书馆的运行。
4.深化数字化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新的发展形态。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通过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初步实现了资源全国化服务目标。各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并进行宣传,为每位公民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
5.加强公共图书馆品牌效应,打造分馆特色服务
实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协调运作,要求总馆承担复杂的协调任务。总馆要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才能提升其对各分馆的影响力,从而使总分馆系统高效运转。
分馆应改变原本“大而全”的局面,结合当地特点合理分工。例如发展地域特色、人文环境、产业优势的特色馆藏,成为有影响力的专业图书馆以及有特色、有活力的基层文化中心。
结语
一、概述
总图运输设计在工业企业中运用广泛,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如果厂址选择、总平面布置不合理,将会给工程施工、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影响。
20世纪30年代,国外就已经非常重视工业总图运输设计了。当时有工艺流程图来辅助总图运输技术的系统研究。美国是一个高度重视总图设计的国家,美国总图设计是由项目工程师直接领导和协调各部门的作用活动,并且把“项目总布置图准则”汇总成符合各种法律法规和合同要求的工程管理手册。
我国的总图运输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1949年建国初期从苏联引进《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是我国工业总图运输设计的雏形。1952年后,借助苏联的力量,开始在各大钢厂进行实践,比如本钢、北满特钢、大冶等扩建设计;五六十年代中期,随着邯郸、济南等中型钢铁厂的建成,工业总图运输设计理念和实践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六七十年代,已经就专业的设计院对大型钢铁企业进行独立全套设计,同时出现了武钢、首钢等重量级钢厂的扩建设计;七十年代末以后,我国总图运输设计已经日臻成熟,不论是理论技术还是实践经验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现阶段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的扩建项目。
总图设计方法论大师雷特曾经说过:设计不能表达成事实发现的过程,而应该作为一个探索、确定问题的过程。所以工业总图运输设计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时间过程。工业总图设计人员要对这些学科理论烂熟于心、并且熟练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当中不断发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了解历史和设想未来,对未来规划有一定的见解。
工业总图运输设计涉及多到众多学科,包括概率学和统计学、统筹学和工程学、建筑力学等。一门单一的学科是无法独立承担一项完整的设计。
总图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厂址选择的可行性研究和总平面设计理论的总体规划;企业总平面图布置、建筑空间、竖向设计、管网综合的布局;工业企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设计;工业企业的铁路和其他运输组织管理。总图运用知识范围广、涉及对象多,因此设计者必须有极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并且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方法方式的创新。
总图设计影响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时间、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还有人们的宏观理论和创造精神的差异。工业总图多对象,多因素、对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设计人员需要拥有扎实专业知识,精良技术业务,把控全局能力、创造性思维,还有有广阔的视野和知识面,能够从长远利益出发,掌握未来发展趋势。
二、工业总图具有参与性、弹性、滚动性的特点
1、参与性
参与性是一个主动性能,因而主要涉及到的是“人”这个主体,具体来说就是“使用者”。使用者可以从宏观角度更为公正、合理地来理解设计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一个设计从开始的方案规划到最终实行的过程都是由设计者做出判断、下定结论、施工建设。但是这个过程中设计者会由于自身的局限,比如知识的匮乏、经验不足、创新力不够等原因无法使设计更具有全面性。得到最终的结果或许跟使用者的要求相差很远。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吸收使用者的想法和要求,或者与使用者进行沟通,再通过科学、细致的方法实现使用者的所想所需。
参与性涉及到设计者、使用者,还涉及到其他相关人员,因而设计的过程具有共享性。设计是一个从未知到有知的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感受。这种获得同感的过程让工业总图的参与性更加广泛。
除了各种“人”在工业总图设计中的参与,还包括多学科的参与。我们了解工业总图设计本身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这些学科不是独立存在、独立使用的,二是相互介入、相互融合,通过专业之间的渗透和协商,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同时多学科同时参与还能使设计者的视野更加广阔、内容更加充实,在设计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2、弹性
一个总图运输设计规划能够未雨绸缪,为未来可能性时间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并且进行规定和说明,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保障作用。
因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经济条件、周围环境、工业用地都会有所变化,而这种变化带来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让本身的设计不具有适应性。弹性设计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通过对未来条件的预测和遇到问题时灵活开阔的解决方案,以不变应万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能够在承受预期之外的影响,达到规划的实用性。
3、滚动性
滚动性是相对于弹性而言,因为弹性设计对企业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预测和设计,滚动性就是针对这些预测和设计随时收集企业发展的条件和信息,对新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一旦条件或者信息对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就要对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一步一步达到规划目标。
三、总图设计的协调作用
总图设计参与者众多,还具有弹性和滚动性,在人员、时间、空间上必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矛盾。但是总图设计本身就有一定的协调性,通过各个元素之间的合理协调、统筹发展,梳理各方的关系,达成统一目标,保证设计顺利的完成。
四、总图设计的优化作用
总图设计的方案的整体性、科学性、合理性,不仅要对工艺流程、产品结构、设备选择、施工组织等内容进行单项设计,还要对这些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总图设计要根据这些条件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并且使工程具有可靠性、安全性,降低企业成本,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总平面布置单元是生产车间、工序、设备的集合体。在确定生产工艺流程后,要为物流进行优化。物流不仅包括物品流通,包括人流和信息流。它能够是总平面布置和运输系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设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物流优化通常运用运筹学、只能优化法、模拟仿真建立一个系统的数学模型和管理模型。
传统的总图设计优化方法是偏向于定性分析,条框式的思考,但是这种“布置―调整―再布置”的繁琐操作方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现代工业企业的需要,不但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会由于经验错误造成设计的人为干扰。
现代总图运输设计对设计方法进行不断探索,运用数学规划模型进行优化,防止人为因素的产生,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缩短设计周期,研制实景模拟系统设施优化设计方法,并且建立一套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五、工业总图运输设计节约用地
工业总图运输设计能够充分利用或者改善各种地形,比如坡地、贫瘠、软土等劣质建厂地,达到节约用地的效果。因地制宜是工业总图运输设计的重要特征,在在确保安全和生产的前提下,尽量合理地节约建设用地。总平面布置设计时,应根据运输、防火、安全、卫生、绿化等要求,合理改造工程地质条件或者基建环境。在生产工艺流程上,建设联合装置、合理地进行建、构筑物合并,考虑适宜的建筑物外形等。工业总图运输设计在节约用地同时也节约了基建投资和劳动力。
六、总结
工业总图运输设计有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选择合理的方案,并且对方案进行一定的优化,保证设计走向朝着目标方向发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常都要经过“简单-复杂-简单”的过程,就跟我们掌握的书本知识要经过“薄-厚-薄”的过程一样。
总图运输设计是一门包含多对象、多因素、多专业学科的系统工程,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设计理念。但总图运输设计依然是让一般人望而却步的东西,就是专业人员也感到很烦、很累。
现在,在对总图运输设计有了足够充分的认识以后,有条件对其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简化,以不断提高总图运输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一、总图运输设计的特点
总图运输设计的目的是将设计对象各单元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作用在于协调不同专业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平衡各方利益。它既对其它专业学科起限制性作用,又服务于其它专业。总图运输设计的特点在于其干预性与参与性。所谓干预性是指对其它工程学科的介入。所谓参与性是指设计的主体因素,包括设计者、使用者及相关人员对设计过程的共同操作,即设计工作由最初规划到最终完成,由涉及工程的全体人员共同决策。总图运输设计是多对象、多因素、多专业学科且综合性极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实践过程,该过程极其复杂,涉及面相当广泛,它不仅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还受到历史条件、时间阶段、地域场所的制约。由于人们对宏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及创造精神的发挥存在着差别,导致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风格也会因人而异。也就是说总图运输设计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征。
二、总图设计简化的理念
总图设计内容繁杂,牵连甚广,其设计原则弹性过强、刚性不足。设计时过于依靠设计师自身的工程经验,设计的人为主观性较大。其次,由于缺少量化分析数据,总图设计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总图设计过程不是以具体定量化计算的设计方法来控制,而是以满足工艺流程或用户方的定性描述为主要目的,以逻辑分析研究为手段来实现设计目标。因缺乏计算数据的支撑,设计结果显得较为空泛,说服力不强。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其思想是“抓住设计的核心问题,以简的方式处理问题”,这就是总图设计简化的基本理念。
‘设计的核心问题’在不同的设计任务、不同的设计阶段、不同的设计环境中有不同的内涵,关键是要能从复杂的表象中找出其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或数个因素来。‘以简的方式处理问题’不是简单地处理问题,而是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地处理问题。
用这种理念来规划总图运输设计将会使设计走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总图设计目标的简化
在任务设计说明书中,用户方会罗列许多功能需求,这些需求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专业。总图设计应以“满足工厂整体效益”作为设计目标,从许许多多的功能需求中分析出影响工厂整体效益的主要需求来,作为初步设计的目标进行‘简化’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检验或添加其它非主要的功能需求,必要时对初步设计进行修改。
通过协调设计过程中与其关联的各种矛盾,保证各个生产设施之间的协同运作。
总图设计项目内容虽然众多,但都有着明确的设计要求,都是为了满足工厂某一功能的需求。同时,作为工厂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些设计项目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总图设计的组成部分,其自身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作为整个工厂设计的组成部分,其或多或少与其它专业设计内容存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它专业设计。在进行设计时,不但要弄清楚总图专业每个设计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还要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整体设计与单项工程的有效结合。同时,还要注重与其他工程专业的相互配合,弄清楚总图专业设计项目与其它专业之间有什么联系,对其有哪些影响,从而做好协调工作。过于注重单项设计,忽略设计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就不能从整个工程的角度进行思考,造成设计与实际之间相互脱节,从而无法满足工厂实际运行需要。故总图设计在解决局部问题时还要兼顾整体需要,做到二者的有效统一。
四、总图设计内容的简化
总图运输设计有六大内容:厂址选择、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管线综合、道路、绿化。厂址选择虽是项目建设最为关键的第一步,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决策,但这一阶段的设计往往遵循宏观政策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能解决的问题往往被忽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协调工厂内部各生产设施之间空间关系的总平面及竖向布置是总图设计内容的核心。
工厂的生产过程是物料流动的过程,迅速而流畅的物料流动会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一个优秀的总图设计方案,应该首先在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物流短捷、时间省、能耗低、流量分配合理,即是说应符合物流的特征,以消耗最小“物理功”来完成物料在各生产单元之间的运输任务。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是工厂生产单元和各种建、构筑物在空间上的安排,而物料流动则需要在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两者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工厂生产单元之间的物流关系需要通过总平面及竖向布置来实现,而后者又必须以这种物流关系作为设计依据。物料流动短捷、非关联性生产单元相互之间干扰小,则说明工厂总平面布置合理;通过改造场地标高,能降低物料在各生产单元流动过程中的能耗,减少工厂后期运营成本,则说明工厂竖向布置合理。反之亦然。
总图设计内容的实质是满足物料流动的空间需求。总平面及竖向布置是物料流动的载体,是否符合物流的特征则是评价总平面及竖向布置优劣的主要因素。
五、总图设计方法的简化
1.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置是根据项目自身特点,按照工艺流程、技术和功能需要及相互关系,宏观整体上对项目各组成部分作出的相互位置及布置方式等方面的统筹规划与安排。总平面布置是通过对工厂各组成部分内在的逻辑关系的分析,在平面空间上对其予以安排的过程。整个设计过程以逻辑思考为主。故设计时应首先把握核心设计问题,找出影响设计的主导因素。
工厂的生产过程是指某一种或某几种原料(或半成品)经过加工成为人们需要的产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料一一产品”之间的转化步骤是确定的,哪几种原料转化成哪种产品也是确定的。即:工厂生产过程中,生产装置或单元之间的物料供需关系是恒定的。因此,总平面布置设计应在物料供需关系的基础上展开。
物料供需关系主要包括工艺物料供需、公用工程物料供需。这种以物流关系为依据的布置方法应符合物流的特征,以工艺装置、公用工程辅助设施之间物流路线最短为目标。路线最短意味设计材料的减少,建设投资的降低;也意味着工厂后期运营能耗的降低。
在实际工作中,非物流因素往往也会对总平面布置产生重大影响,如安全的需要、交通运输的限制等等。这需要综合协调物流因素与非物流因素之间的关系,适当放宽物流特征的要求,在满足物料供需关系的基础上,兼顾非物流因素的要求,根据各装置或单元之间的综合物料关系(物流关系与非物流关系的综合)确定它们的相对位置。
2.竖向布置
竖向布置是根据工厂的生产工艺要求、运输要求、场地排水要求以及厂区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确定建设场地上的高程(标高)关系,合理组织场地排水。与总平面布置设计相比,竖向布置设计解决的工程问题更为具体,其设计方法更注重“简化难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化总图专业自身设计难度,二是简化相关专业设计难度。对总图专业本身而言,竖向设计分为两步:场地一次平整、场地二次竖向。场地一次平整阶段,首先要结合场地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竖向布置方式,减少土石方量。场地二次竖向则需确定各建构筑物及其场地的具体标高,并满足场地排水需要。前者是后者的设计基础,其设计的合理性对后者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场地一次平整设计时,应将场地二次竖向的设计因素一并考虑在内,为后期设计创造有利条件,简化整体设计难度。例如,在进行场地一次平整设计时,应将各生产单元之间的高差要求考虑在内,确定合理的场坪标高,保证后期进行场地二次竖向时,场地标高不做大的调整。如果忽略这一点,后期就可能需要对场地再次进行平整或增加其它附属设施,从而加大设计难度、增加建设投资。对其它专业而言,要简化其设计难度就要选择合适的竖向布置方式和场地设计坡度。场地竖向布置的方式不单决定于地形要素,还决定于工艺流程的需要。其次,场地设计坡度的大小也影响着其它专业设计难度。工厂生产单元内长轴方向最远两端间距较大(通常在100-200米之间),地面设计坡度过大会导致两点间高差过大。从而要求工艺、土建专业在设计时必须将高差因素考虑在内,增加了其设计难度。因此,场地设计坡度应综合考虑坡向、坡度,避免因场地高差过大对其它专业设计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需要明确的是,“简化设计”针对的是整个工程项目,并非是某一个专业。它是统筹考虑,综合协调后的结果,其设计结果对某一专业而言也许增加了设计难度,但对整个工程而言设计难度是降低的。
结语
综上所述,简化的思想在总图设计全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简化的理念还为设计的优化和设计的计算机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分类号]G258.2
目前我国存在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最大障碍――体制障碍,即垂直层级管理的行政体制和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近年来,我国一些公共图书馆在现存法律和行政体制下,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多种建设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较为紧密的总分馆制和较为松散的联盟模式。本研究引入紧密度概念,分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紧密程度,探索服务体系的紧密度变化规律,分析比较服务体系的紧密度类型,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紧密度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紧密度是指服务体系内部关系的紧密程度,在总分馆体系主要表现为总馆对分馆的行政、业务、人财物的控制管理力度,同时表现为法律、行政体制对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和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对总馆的支持力度;在联盟模式主要表现为承办馆与成员馆相互之间的业务关系紧密程度。一般来说,在适合的条件下,服务体系的紧密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运作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
1.1 总分馆体系的紧密度类型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建设总分馆体系的需要,依总分馆体系的紧密度,可把总分馆体系分为四种类型:纯粹型总分馆制、紧密型总分馆制、半紧密型总分馆制和松散型总分馆制。
1.2 联盟模式的紧密度类型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依图书馆联盟的紧密度,可把联盟模式分为两种类型:紧密型联盟模式和松散型联盟模式。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紧密度渐变关系
根据概念的内涵和特点,总分馆体系的紧密度比联盟模式高。总分馆制和联盟模式的六种紧密度类型的渐变关系模型见图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紧密度关系可表示为一个线段AF,A是表示紧密度最高的纯粹型总分馆制,F表示紧密度最低的松散型联盟模式。这六种紧密度类型呈渐变的关系,A到F的紧密度趋于降低,F到A的紧密度趋于升高。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内涵或指标丧失,紧密度高的类型可成为紧密度低的类型;反过来,增加某些内涵或指标,紧密度低的类型可成为紧密度高的类型。
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各紧密度类型的分析比较
从法律体制、人事权、经费、文献资源、馆舍、设备、管理系统、服务、服务标准、工作考核十个方面对服务体系六种紧密度不同的类型进行定性分析比较,如表1所示:
2.1 纯粹型总分馆制
总分馆制(纯粹型)是指由同一个建设主体资助、同一个管理机构管理的图书馆群,其中一个图书馆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总馆,其他图书馆处于从属地位作为分馆。在一个总分馆体系中,总馆与分馆是同一个馆,总馆拥有分馆的行政、业务和人财物的管理权。
纯粹型总分馆制的紧密度最高,具有法律和行政体制的支持:一是法律确立了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二是法律确定某一区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单一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及财政支持。总馆拥有分馆的人事管理权,委派或直接任免分馆馆长,控制分馆员工的聘用、任免、工资和奖惩等。总馆获得稳定的经费支持,拥有分馆全部经费的管理权,包括分馆的人员工资福利费用、文献资源设备采购维护费用、办公运作费用等。总馆负责分馆所有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编目、加工、配送,实现文献资源的统一建设和共享。总馆拥有分馆文献资源、馆舍设备的产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服务体系采用同一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直接共享数字资源、联合参考咨询等,采用统一的服务标识、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总馆负责分馆的人员和业务考核。
典型的纯粹型总分馆制如香港模式。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由66间固定图书馆、10间流动图书馆组成,香港中央图书馆是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的行政总部,设有文献采编中心。香港公共图书馆体系有法津和行政体制的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是香港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唯一建设主体,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是唯一的管理主体。
纯粹型总分馆制有一个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不需要签订协议委托管理(其他类型都需要签订协议委托管理或进行文献资源共享),运作管理效率高,总馆具有清晰的责任和权力,可不受政府层级的制约对分馆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但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和行政体制下难以实现。
2.2 紧密型总分馆制
紧密型总分馆制没有法律和行政体制的支持,存在多元建设主体、多级管理主体,分馆的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通过协议把分馆委托给总馆集中管理,实行分馆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的分离,管理(经营)权包括产权中除所有权外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总馆拥有分馆的行政、业务和人财物的管理权,至少拥有分馆文献资源(包括分馆自建的数字资源)的管理(经营)权(分馆可能要求拥有原文献资源的产权)。分馆拥有分馆馆舍、设备的产权(总馆可拥有总馆用于分馆的文献资源、设备产权),总馆拥有分馆馆舍、设备的管理(经营)权。紧密型总分馆制的人事权、经费、管理系统、服务、服务标准、工作考核六项内容与纯粹型总分馆制相同。
嘉兴市形成了市政府主导、三级政府投入、集中管理、市-区/乡镇-社区/乡村三个层级的紧密型总分馆体系。建设主体是三级政府组成的共同体,市政府以行政指令、区和乡镇政府以委托授权的方式使嘉兴图书馆拥有总馆(集中管理分馆)的权力。
紧密型总分馆制适合我国目前的法律和行政体制,但分馆存在多级管理主体,协议存在期限,总分馆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运作管理效率不如纯粹型总分馆制。
2.3 半紧密型总分馆制
其分馆的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把分馆的业务通过协议委托给总馆进行集中管理,总馆没有分馆的人事管理权,没有分馆馆长的任免权和分馆人员的聘用、任免决定权;总馆集中管理分馆文献资源的全部经费(包括总馆用于分馆的和多元建设主体投入分馆的文献资源经费)。分馆文献资源、馆舍、设备产权归分馆(总馆拥有总馆用于分馆的文献资源、设备产权);总馆拥有分馆的文献资源管理(经营)权和馆舍、设备的使用权,保证业务顺利开展。总馆对分馆人员的考核力度弱,需加强分馆人员培训,加强业务的规章制度建设,加强业务考核和管理,以提高分馆的业务和服务水平。半紧密型总分馆制的管理系统、服务、服务标准三项内容与紧密型总分馆制相同。
与紧密型总分馆制相比,半紧密型总分馆制基本不改变分馆原有的行政隶属和人事财政关系,实践起
来容易,但运作管理效率不如紧密型总分馆制。
2.4 松散型总分馆制
其分馆的独立性强,拥有自身的行政、业务和人财物的管理权,总馆对分馆有服务管理权;分馆对自购文献资源有产权,总馆拥有分馆文献资源的使用权,进行文献资源协调建设、联合编目并标准化。分馆自有馆舍、设备的产权,其他馆没有使用权。总馆拥有总馆用于分馆的文献资源设备的产权和经费管理权,支配这部分文献资源的统一采编送。总馆对分馆进行人员培训、服务考核和业务指导,可通过加强分馆业务的规章制度建设,保证分馆的业务和服务水平。松散型总分馆制的管理系统、服务、服务标准三项内容与半紧密型总分馆制相同。
与半紧密型总分馆制相比,松散型总分馆制的总馆没有分馆的经费管理权、文献资源统一采编送权,注重分馆的服务,实践起来更容易,但总馆对分馆业务的管理力度不强,要统一分馆的服务水平存在困难。
2.5 紧密型联盟模式
其没有采用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各馆自有业务管理系统,没有完善的统一服务内容与服务标准。成员馆的独立自主性强,承办馆没有成员馆的行政权、人财物管理权,承办馆与成员馆互相拥有文献资源使用权。紧密型联盟模式实现了资源协调建设、联合编目并标准化、联合目录服务、“一卡通”、通借通还、馆际互借、直接/间接共享数字资源、联合参考咨询、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等。
与松散型总分馆制相比,紧密型联盟模式在各馆独立自主性更强的情况下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和数字文献资源共享,实践容易;但各馆的服务内容、标准和水平比松散型总分馆制更难统一。
2.6 松散型联盟模式
松散型联盟模式没有“一卡通”、通借通还,其他内容与紧密型联盟模式相同。与紧密型联盟模式相比,松散型联盟模式实现文献资源共享较容易,但没有“一卡通”的纸质文献资源共享。紧密型联盟模式可同时进行纸质文献的通借通还和数字文献资源共享,但条件不适合如地域范围广时“一卡通”通借通还难以实现。
2.7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各紧密度类型的量化比较指标
服务体系紧密度的高低可通过量化来体现,如表2所示:
把纯粹型总分馆制的10项都设为10分,总分为100。“法律体制’’项有法律体制支持得10分(有政府主导得2分)。“人事权”项总馆有分馆人事权得10分(或仅有招聘任免的参考权得2分)。“经费”项总馆集中管理分馆的全部经费得10分,其中人员工资福利经费得3分、全部文献资源经费得4分、设备购买维护经费得2分、办公运作经费得1分。“文献资源”项总馆统一采编送分馆文献资源得5分(有文献资源协调建设得1分、联合编目并标准化得1分)、总馆(承办馆)拥有分馆(成员馆)文献资源(包括分馆自建的数字资源)的产权得5分(有管理权得3分/有使用权得2分)。“馆舍”和“设备”项总馆拥有分馆馆舍、设备的产权各得10分(有管理权得6分/有使用权得4分)。“管理系统”项采用同一的管理系统得10分。“服务”项“一卡通”通借通还得5分(馆际互借得1分)、直接共享数字资源得3分(间接共享数字资源得1分)、联合目录服务得1分、联合参考咨询得1分。“服务标准”项统一的服务标识得2分、统一的服务内容得4分(统一的服务内容不完善得1分)、实行统一的服务标准得4分(统一的服务标准不完善得1分)。“工作考核”项人员考核得5分(人员培训得1分)、业务考核得5分(服务考核得1分、业务指导得1分)。
同一类型服务体系的紧密度也可能存在高低,有些类型的某些量化指标可以比表2的高或低,如紧密型总分馆制的“文献资源”项,若总馆拥有文献资源的产权则得10分,松散型联盟模式的“服务标准”项,若没有统一的服务标识、内容和标准则得0分。
3、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可选择合适的紧密度类型
在现有的法律和行政财政体制框架下,各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可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紧密度类型。
3.1 有些级别的公共图书馆应首先考虑采用紧密型总分馆制
建设紧密型总分馆制的区域范围有以下几种:直辖市和部分公共图书馆较发达的副省级市界定为区,公共图书馆较薄弱的副省级市和地级市分别界定为整个城区,县及县级市界定为整个县(市),以区/市/县(市)级图书馆作为总馆,区/市/县(市)内其他图书馆为分馆,总馆与分馆形成多级紧密型总分馆体系。
3.2 有些公共图书馆适合采用半紧密型总分馆制
上述区/市/县(市)区域范围可能由于条件和实际情况限制,总馆难以控制分馆的人事管理权和全部经费管理权,也可采用半紧密型总分馆制。这样,区/市/县(市)范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采用紧密型总分馆制或半紧密型总分馆制,也可同时采用紧密型总分馆制和半紧密型总分馆制,即有些图书馆采用紧密型总分馆制,有些图书馆采用半紧密型总分馆制。
3.3 不同级别独立性强的图书馆适合采用松散型总分馆制
可采用松散型总分馆制的区域范围:直辖市和部分公共图书馆较发达的副省级城市的市级图书馆和区(县)级图书馆之间,公共图书馆较薄弱的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的市图书馆和县(市)图书馆之间。当然,如果区/县(市)图书馆基础较薄弱,也可采用半紧密型总分馆制,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3.4 有些公共图书馆适合采用紧密型联盟模式
大城市的市级图书馆和区级图书馆之间,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的市图书馆与县(市)图书馆之间,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也可采用紧密型联盟模式。
3.5 有些公共图书馆适合采用松散型联盟模式
中央、省、地级市、县(市)四级服务体系因地域覆盖面大,不适宜在其辖区域内采用紧密度较高的模式(如总分馆制)进行实体延伸,采用紧密型联盟模式即通借通还模式的效益不大,也没有必要,可采用松散型联盟模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4、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采用紧密度不同的混合模式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有许多内容,包括馆舍面积、信息资源、技术设施、人员队伍、读者服务、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等。体制机制创新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心环节,做好这点就可以带动其他方面。福田区图书馆以创建总分馆制为龙头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建立总分馆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需要
理论依据。根据哲学和系统科学观点,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由要素、结构和功能构成的系统。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不仅取决于它的构成要素,还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系统的功能大于各个要素功能之和。系统具有层次性,整个世界是由无数个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我们把公共图书馆当作一个复杂的系统来对待,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对象。我们不仅要探讨一个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之间或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探讨图书馆上下级及同级之间的关系,通过适当的体制机制,把各个图书馆联结成一个网络体系,使公共图书馆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益,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实践需要。由于历史原因,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在区图书馆大厦建成之前,先将福田会堂一楼改造成区图书馆,面积1200平方米。2001年试开馆,2002年正式对公众开放,藏书4万册,工作人员4人。这与中心城区的地位和80余万人的需求很不相称。2003年4月,区委把“大文化”提到发展战略的高度,要创建全省文化先进区和全国文化先进区。申报文化先进区,图书馆达标是必备条件之一。总分馆制应运而生。
建立总分馆制的主要举措
探索总分馆体制。刚刚起步的福田区图书馆要在一年内达到地级馆标准,单靠自身条件是不可能的。如果以区图书馆为中心,整合新建街道、社区图书馆(室),使区、街道、社区的图书馆连为一体,扩展区图书馆服务的辐射面,提升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区图书馆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撰写了《福田区社区图书馆调查报告》和《福田区总分馆计划书》。“总分馆制”设想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把它作为区政府打造“一公里文化圈”,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书香社区”的一项重要举措。
实行“五个统一”。总分馆实行“统一拨款、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置、统一管理”。各馆资金由区政府统一拨付,文献由区馆统一采购、集中分编加工并按需要统一分配,各馆业务工作由总馆统一管理。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文献资源共享化、服务系统网络化。
搭建技术平台。为适应总分馆管理模式下全区近百家公共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需要,2008年新馆建成后,区图书馆引进了新的业务管理系统――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建立以区图书馆中心数据库为核心的总分馆统一管理业务平台,所有街道、社区图书馆仅需启动浏览器、输入中心服务器的网址、填写总馆分配的帐号和密码,即可进入同一个业务管理系统,开展办证、借还图书期刊影碟业务,统计各自的办证量及借还数量。全区公共图书馆的所有文献资源收藏及借阅状况均可在同一界面进行统一查询检索,所有图书可以在总分馆之间任意地点借还,而且图书归还后馆藏地点自动变更为当前馆,可以立即上架流通,不必送回原馆,真正彻底实现了总分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享和通借通还。该系统还能够区分图书的不同来源和财产所有权,可以接纳总分馆系统以外的其它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读者,能够将辖区内学校、医院、机关团体内部图书馆(室)的书刊文献资源纳入区图书馆业务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和通借通还,为全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建共享打下了基础。
建构运行机制。分馆建设:街道社区负责提供馆舍,经总馆实地查看合格后,街道社区按统一标准进行装修,总馆负责配备设备和书刊。经费投入:每建设1个街道社区图书馆,区政府投入15万元作为开办费,用于馆舍装修(含空调)、电脑配置、图书馆专用设备购置(含书架、刊架、报架、阅览桌椅及防盗仪)及基本馆藏文献的配备(3000册图书、100种期刊、20种报纸)。区财政按每个馆每年10万元划拨后续专项运营经费,其中70%为日常运作费(含人员工资、水电、报刊、网络、读者活动等费用),由区财政按月拨给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转拨给社区工作站;30%为图书报刊购置费,由区图书馆统一使用和分配。人员管理:街道社区图书管理人员由街道和总馆共同负责聘请2~3名相关专业人员担任,街道社区负责行政管理,总馆负责业务管理。联系纽带:总馆对分馆是业务指导关系,创设馆长联席会议制度、馆员培训制度、巡查制度、考核评估奖励制度,编印《福田图书馆月报》和《社区图书馆通讯》,加强统一管理和沟通协调。
总分馆制建设的主要成效
总分馆制实现了公共图书馆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使福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跨越了两大步。2003年是总分馆制建设启动年,共建成8个街道图书馆和23个社区图书馆,馆藏量达到26万册,一跃达到地级图书馆一级馆标准,成为福田区创建全省文化先进区和全国文化先进区的一大亮点。
2008年新馆建成后,总分馆体制进一步完善,到2010年底,福田区共建成1个区图书馆、8个街道图书馆、92个社区图书馆(含4个主题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网点达到101个,已经建成一个覆盖全区、运行良好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图书馆网络体系,总分馆面积合计2.3万平方米,馆藏文献规模达到165万册/件(其中纸质图书130万册,视听资料13.7万件,电子图书23.5万种),报刊2100余种1.2万份,阅览座位4700余个,读者用计算机600余台,总分馆专职管理员队伍270人,持证读者4万余人。年接待读者总量496.2万人次,年外借图书73.3万册次。总分馆之间实现了文献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的全面共享和一卡通用、通借通还的统一服务。
总分馆模式把图书馆办到了读者家门口,极大方便和满足了读者需求,深受读者欢迎,也受到省内外专家好评,有关部门和领导要求推广:2006年深圳市审计局在《深圳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绩效审计调查结果》中建议向全市推广;随后,深圳市文化局向全市各区转发了福田区建设总分馆制的文件,推广福田区的经验;2010年6月,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在福田区图书馆召开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现场会,进一步推广福田区的经验。
总分馆制建设的基本经验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如《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福田区创建广东省文化先进区及全国文化先进区工作方案》、《福田区公共文化场所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文件对全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成为推进总分馆制建设的政策依据。文件出台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向区委区政府提出问题和建议,另一方面不断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使之上升到政策层面,提高了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财政投入,保障经费。2003年,区政府一次性投入540万元用于社区图书馆建设,保证了达标任务的完成。2004年~2010年,共投入15826万元,其中区图书馆8904万元(不包括新馆基建投入),街道社区图书馆6922万元。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模式
[分类号]G258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一个惠及全民、普遍均等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开始被作为国家战略提上了日程。党和政府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基层图书馆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国《公共图书馆用地指标》提出公共图书馆网点布局规划原则,为在我国构建以县图书馆为中心、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馆为服务站点的图书馆布局模式提供了基本的法规依据。近十几年国内一些地方公共图书馆掀起了以总分馆为主的服务体系建设热潮,开始实实在在地践行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而近十几年来,我国学者就公共图书馆问题也进行了颇为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如研究重视程度不够、水平偏低、区域不平衡等问题。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也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布局远没有完善,不少社区、乡镇图书馆建设仍是空白,即使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基层图书馆,大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很多基层图书馆馆舍老化、设施落后、经费严重短缺,专业人才奇缺,服务效益低下,没有形成作为区域体系中心馆的领导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图书馆基本服务均等化更无法实现。合理设置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总分馆服务体系,是推进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均等服务的必然选择。笔者从河南省基层图15馆现实出发,借鉴国内外图书馆建没经验,探寻基层图书馆基本服务均等化的新模式,以期为实现河南省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提供一些参考。
河南省基层图书馆均等化服务构建模式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有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基础差异悬殊,这就要求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多样化模式。表1数据为在河南省内实施有差别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提供了基本依据。第一组各县(市)人均GDP超过了河南省人均GDP(2009年为20597元)的水平:第二组各县(市)人均GDP低于河南省人均GDP水平。
表1河南省各县(市)人均GDP差异分组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结构合理、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让所有人都能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是实现公共文化普遍均等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2.1 地级中等城市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构建
在此模式中,河南省内所有的地级中等城市政府作为单级独立的建设主体,负责为所辖区域提供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把地级中等城市政府设置为独立的建设主体,突出地体现了地方政府是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的基本原则。河南省的地级中等城市(地区)包括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也包括省会郑州市和省直辖市济源市。国内苏州、东莞等地的实践,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了地级中等城市政府作为独立建设主体的可行性。
在中等城市政府作为独立建设主体模式下,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是:市政府成立公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在其统一领导下,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以服务人口为指标,在全市区设立足够数量的实体性分馆和流动分馆,人、财、物由市图书馆统一管理、统一采访、统一编目、统一技术平台、统一服务标准、通借通还,以此形成标准的总分馆服务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等城市建设总分馆模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借鉴深圳经验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分馆,如郑州图书馆建设的自助图书馆已经出现在郑州街头;也可以协议模式与成员之间构建合作与资源共享。另外,财力条件好的城市区政府可以作为辅助建设主体,分担市政府的财政压力,还可以与企业、社会力量合作建设总分馆。由于基层图书馆在行政上和财政上均由所在地的政府负责,要推行总分馆制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推动和政策保障。在政策上,由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发文,明确在本地区要推行总分馆制建设,为建立总分馆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经费上,由总馆统筹安排分馆业务管理系统和网络通讯基本费用,保证基层图书馆采用同一系统、利用总馆资源开展业务工作的基本条件;在机制上,将图书馆建设纳入文化建设考评范围,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制定本地区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建设达标标准,将参与本地区总分馆体系建设等要求纳入对基层政府文化工作的考评标准,考评结果直接影响到基层政府官员的政绩评分。政府的工作指导和政策导向能有力地保证图书馆总分馆管理体制的建设。
2.2县级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构建
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县级政府处于较低层次,其财政能力相对也较薄弱,让其单独负责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负担太重,所以,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要有联合建设主体。结合河南省省情,联合建设主体有以下两种:
2.2.1 县政府+乡镇政府联合建设主体模式 这一模式中,各县经济较发达,人均GDP超过了河南省人均GDP水平,在表1中处在第一组的38个县(市),县政府作为主要建设主体,乡镇政府作为支持性建设主体。这些县经济相对较发达,县(市)政府具备承担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责任的实际能力,但要发展覆盖乡镇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就有点吃力,所以乡镇政府也参与进来,作为辅助力量。浙江嘉兴图书馆总分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嘉兴市在总分馆建设中,采取“多级投入、集中管理”的办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是对现行总分馆建设体制的突破。“多级投入”顺应了现行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各级政府都有责任为公共服务投入;“集中管理”又适应了总分馆制的内在要求,为“统一”和“共享”提供了人、财、物保障,符合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获得各方面的认同,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总分馆建设能较快进入实施阶段。
在联合建设主体模式下,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是:以县(市)政府建设为主体,联合乡镇政府,由县(市)政府成立公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以县(市)馆为总馆,以提供使全县(市)居民都能够就近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为目标,在县(市)辖区及乡镇逐步设立足够数量的实体性分馆和流动分馆,以此最终形成标准的总分馆服务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模式中,
乡镇政府只可作为辅助力量,要么为分馆建设提供馆舍及相关设备、人员及日常运营经费,其他由县(市)图书馆统一协调和管理;财政能力较强的乡镇可以按比例分担一定的经费,与总馆协作建设分馆。也可借鉴厦门托管型分馆的运作模式,把原有的乡镇文化站纳人总分馆体系中:在县图书馆作为总馆的总分馆体系建设中,总馆的地位尤其重要。要使总分馆体系运行得顺畅高效,其分馆的布局、资源、技术、服务等都需要由总馆进行规划、协调,这就对总馆在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分馆越多,对总馆的要求越高,因而总馆承受的压力也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建设好基层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必须优先建设和发展总馆,然后再逐步发展分馆。事实上,也只有县中心馆的实力增强了,其分馆的建设和发展才有可能得到顺利的推进。
2.2.2 中央政府+省政府+县(市)政府联合建设主体的总分馆模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模式中的县政府主要指表1所列的第二组中的70个县(市)政府。在这一模式中,县(市)政府作为主要建设主体,同时以省政府作为支持性建设主体,其主要责任是为所属县(市)政府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提供有区别的、适度的项目经费支持。河南省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财政实力较弱,而且从表1中可以看到,70个县(市)的人均GDP均低于全省人均GDP,由省政府承担70个县(市)图书馆的支持性建设主体任务,在财政支持上会比较困难,因此应该尽量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作为支持性建设主体,其对地方公共图书馆事务的经费支持,主要以项目经费补贴的方式进行。补贴比例视具体县情而定,但总的原则应该是:越是贫困的县(市)越应该得到更多的省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补贴。在国外,这种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按比例追加图书馆经费投入的做法比较普遍,如美国联邦政府根据《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案》(1996年)向各州拨付图书馆项目建设经费,接受拨款的各州须以至少34%的比例追加本州的图书馆经费,州所属的地方政府在接受州政府拨款时也按一定比例追加本级政府的图书馆经费。
在这种联合建设主体模式下,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是:在省政府及中央政府的项目经费支持下,由县(市)政府成立公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以县(市)馆为总馆,以提供使全县(市)居民都能够就近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为目标,在县(市)辖区逐步设立足够数量的实体性分馆和流动分馆,以此最终形成标准的总分馆服务体系。
对贫困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也可以借鉴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的经验,以省馆为龙头,以贫困地区县图书馆为依托构建总分馆模式,省政府把经费直接拨给省图书馆,由省图书馆指定一个部门运作和管理流动图书馆(主要是贫困地区)事务。符合条件的县图书馆可申请加入,县图书馆可以使用总馆配送的纸质文献和省馆的电子资源,纸质图书最终仍流回总馆,这样可以集中管理流动图书馆,防止购书经费的分散使用和挪用,利于整合全省资源,形成龙头带动、中心辐射的图书物流和信息虚拟物流的动态流动,从而实现公共图书馆之间文献资源实质性的共享。
3构建总分馆模式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制定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各种政策,同时保障图书馆的运行经费。政府推动是总分馆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一些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总分馆办馆模式固然好,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在行政缺位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能走多远令人担忧。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政府重视不能寄托在领导者个人认识水平的基础上,而是需要走向规范化直至法制化。从国家的行政体制来看,这不仅是个别图书馆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而最终的解决之道,则是由法律来规定政府建设公共图书馆的责任,从法律层面明确总分馆建设主体、建设标准、管理模式和服务规范,为总分馆建设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确保其长久持续发展。离开政府的主导,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保障。实践证明,政府主导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2 省图书馆应该发挥行业领导作用
省图书馆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各地总分馆建设,但应该允许有条件时省馆探索与县级图书馆建立总分馆体系,从而提高基层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及服务质璇,在这方面广东流动图书馆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同时应该重视省图书馆的领导作用,以省馆为依托成立河南省图书馆协会,协调和管理各地基层图书馆事业;成立河南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基金会,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图书馆事业,为各地基层图书馆培训人才、提供技术指导。
3.3各地市、县图书馆各级领导责任重大
图书馆领导作为基层图书馆的领头羊,首先要有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先进理念、对公共图书馆使命的理解和对普遍均等图书馆服务的追求;其次要有实干精神。为了实现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即使在没有坦途可走的时候,也要知难而进。这对基层图书馆领导的能力、智慧和胆识是个极大的挑战。另外,对基层政府的说服、与各方力量的合作、对服务水平的保障都要做到位。
3.4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发展策略
发展基层图书馆均等服务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长期发展的思想,不要把最终目标当成阶段目标,分馆的设置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遍地开花,所以要根据总体规划,分期分批,一步步铺开。发展策略要分两步走:当前阶段,基层图书馆建设要夯实县级图书馆服务,这也是阶段性目标;下一阶段,将服务进一步延伸覆盖到街镇,以人口为主要指标,优先发展中小型图书馆,创办一大批老百姓身边的图书馆,实现图书馆的普及化。在经济相对发达、条件较好的地区,两个阶段可以用两个5年左右时间完成。当然,可以适当调整发展速度,但优先次序不宜改变。在总体目标设定上,村居图书馆服务只可作为补充。
3.5要借势发展农村图书馆
在农村图书馆建设上,要看到可利用的现成资源: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乡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工程在政府财政推动下进展很快,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已建成9000个农家书屋。2011年、2012年将要分别建成农家书屋24787个、14735个。文化信息共
[作者简介]刘宝玲,女,1966年生,副研究馆员,30余篇。享工程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已经实行4个整合,截至2010年底,通过IPTV模式,基层服务点覆盖全省100%的乡镇和行政村。利用这些工程已经取得的成果,把项目式建设演化成持续,在它们的“壳”中填充公共图书馆的精神、资源和服务,是把公共图书馆快速覆盖到农村的有效途径。整合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乡村图书室的资源,实行四位一体,共建共享,建立“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中心”,用一份成本提供原来多种并分散的信息服务,在农村提供全覆盖的、普遍均等并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公共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分类号]G258.2
1 前言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着如下的问题:宏观层面,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与财政体制没有得到改造之前,我国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仍然遵循着“一级政府建设与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分灶吃饭、分级管理的建设模式。在旧的管理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之前,公共图书馆界的有识之土通过认真的深入剖析得出如下结论:“总分馆建设归根到底是一个制度问题,而不是职业问题,仅仅通过行业合作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的总分馆体系。”从中观与微观层面上分析,目前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地区、经济、行业发展不平衡,各地图书馆面对的现实不一样,起点与基础不一样,因此具体做法也不可能一致。要求各地全部推广或采用某一种建设模式,不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这种情况下,唯有通过归纳与升华发达国家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探索与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图书馆大力协作的、争取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建设模式,积极、合理、稳步地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才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未来的走向。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研究
2.1 总分馆体系建设模式
2.1.1 总分馆体系研究现状在实施“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总分馆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相应地也正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公共图书馆界通过对各地构建总分馆体系的具体实践进行提炼与梳理,归纳形成如下的若干模式:自下而上全委托模式、自下而上半委托模式、自上而下全委托模式、自上而下半委托模式。它们的共同点是绝大多数地区都是通过中心图书馆和基层政府之间的协商并形成协议,据此赋予中心馆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基层图书馆的权力。近年来,我国建设总分馆体系的模式大都是建立在如上所述委托关系基础之上的模式。这些模式针对现有体制和技术进行创新,从组织结构、服务模式、技术手段等方面为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经验,也向全社会展现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蓝图。由于历史原因与客观条件所限,不同地区所创新的模式虽各有优势,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或是过分依赖政府在总分馆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偏重强制性制度变迁,视政府支持为解决一切问题的良丹妙药;或是片面强调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企图凭行业之力,以行业合作代替政府主导,以行业创新代替制度变迁与创新,以行业行为代替政府行为。
2.1.2 建设思路将佛山禅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中所创立的联合共建模式及由此而产生的总分馆体系普及到其他地区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实际意义:①办馆理念的创新,探索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合作的办馆模式;②管理方式的创新,开拓了区域性的总分馆制模式,实现了人、财、物的集中调配和管理,所有权与管理权达到高度统一;③服务内容的创新,较好地融合了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将分馆建设与镇街产业相结合,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的社区公共图书馆。佛山禅城区公共图书馆的做法已经得到专家、媒体较高的评价,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于良芝老师就指出:“禅城区公共图书馆创造了我国唯一的纯粹意义总分馆体系,在很多问题上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界‘第一个吃螃蟹者’”。
2.1.3 构建模式初探
・建设主体。公共图书馆界已经根据国情提出_r在我国构建总分馆体系的明确思路,就是将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主体部分或全部上移。建设主体的层级上移,有助于解决哪一级政府作为建设主体更有效的问题。具体思路如下:将大城市(直辖市和部分公共图书馆较发达的副省级城市)的区政府界定为全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将中等城市的市政府(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界定为整个城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将县级政府界定为全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建设主体亦可以多级委托:即将中央政府、经济落后地区的省政府、指定为上述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由它们与所在地区县政府一起构成总分馆的建设主体。
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依然有赖于政府来提供,政府应该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但政府不应该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唯一建设主体。按照现代公共学的观点,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共事务治理主体应该是一系列来自于政府而又不局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比如非赢利组织、私人组织等第三方力量。我们可以有计划、有步骤鼓励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与更大范围的民问力量参与到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主体中来,逐步形成多元建设主体参与的总分馆体系建设模式。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在此方面就探索了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与意义。联合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体现了政府主导、图书馆界职业创新、社会力量支持等多种力量的作用,其建设动力与经费来源多样化,既有政府主导,又有自我驱动,还有街道、社区、企业、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支持,几种力量汇聚在一起,相互融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管理体制。总分馆实行中心馆业务管理体制,由管理主体根据规划在公共图书馆中选定中心图书馆:指定上述区域边界内实力最强的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图书馆为分馆;将总分馆体系的全部建设经费和人员指标交给总馆统一支配,赋予总馆对体系内所有图书馆统一行使财务、人事和业务管理的权利。例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为目前我国唯一纯粹意义上的总分馆体系样板,即以总馆的管理主体与建设主体同一性为基础,统一经费、统一管理、统一业务的总分馆。办馆条件均由区政府提供,分馆是总馆的有机组成部分,人、财、物完全由总馆掌控,总馆分馆有机融合,浑然一体。
・人员。总馆控制分馆的人事管理权。总馆在建设所有的分馆时,要求控制分馆的人事管理权,并把它作为签订协议的基础。例如嘉兴、苏州图书馆建设分馆时,就争取到人事管理权。
・经费。经费由总馆统一支配,统一财物管理。地方政府将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工作预算,实行经费单列,专款专用。政府将预算经费全部划拨给总馆,由总馆将资金再分配给分馆,分馆运行成本完全纳入总馆成本。总馆在积极争取政府加大资源保障的同时,大力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建设。例如禅城区图书馆实行主分馆制,多方投资、统一管理。多方投资是指以区财政投入为主导,街道和社区财政参与,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投入。
・设置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改变过去那利依行政区划布局的传统做法,根据国际公共图书馆通行的布局标准,结合本地区人口分布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布局,同时综合考虑读者的方便程度、管理的简便程度、技术的支持程度以及建设和运行的经济性,考虑流动图书馆与定分馆、服务点的互补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最优的布局方案,合理确定分馆的数量与选址。例如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就根据城区人口分布状况、各街道(镇)产业特点,建立了一批布局合理、深入社区、贴近市民的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群。
・服务内容与标准。服务标准、内容统一。总馆与分馆制订并执行统一的服务标准,保证总分馆服务质量相同。总馆的其他服务,如读者咨询、讲座、培训等,也必须延伸至分馆。总分馆统一标识,统一管理。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甚至开展图书馆形象建设,从地缘、人文、理念、服务与视觉等5个识别强化维度设计了图书馆的统一标识,以树立起联合图书馆的鲜明形象与服务品牌。
・服务方式。通借通还。总分馆体系采用统一的证件,文献资源实行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全部共享。例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的各成员馆之间采用统一的技术平台,实行“一卡通”,通借通还、资源共享。
・系统平台。统一管理系统。分馆与总馆之间采用专用网络相连接,总馆与分馆所有业务纳入统一的技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东莞市图书馆所创立的集群图书馆模式就是突出了技术统领的模式,即通过开发统一的图书馆集群管理平台实现了辖区内各图书馆技术平台的统一,从而为各图书馆业务的标准、规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权。总分馆建设要突破狭隘的产权观念,实现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文献流动到哪里,使用权就流动到哪里,但文献产权不变,分馆的文献产权归总馆,其他设备、场地资产权归当地政府。例如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馆舍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企业的,甚至可以是个人的,但管理权统一归属主馆。
2.2 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模式
农村与社区图书馆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防的重点,它们所提供的服务覆盖了近90%的全国人口。因此,只有实现了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才能够得到满足。
2.2.1 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 目前,各地在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农村与社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没,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方面成效显著,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嘉兴图书馆与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
以嘉兴模式为代表的总分馆体系代表了我国社区与农村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读书难的问题,嘉兴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探索了一条在统筹城乡发展思想指导下建设城乡一体化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道路。其目标是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管理运营城乡一体化,资源流通城乡一体化,服务享有城乡一体化。最终目的是消除图书馆服务的城乡差别,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嘉兴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三级投入、集中管理、整体规划。“三级投入”保证了经费投入,实现了保障的多元化;“集中管理”保证了业务开展的专业性;“整体规划”包括分馆的布点设计、对分馆的“样式”进行设计和对分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设计。
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百姓书社”有三个特点:通过对本区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的调研,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一种富有实效的服务模式;将区图书馆的公共资源与乡村志愿者提供的场地与管理结合,投入少、见效快;不涉及体制与资产的流动,具备较高灵活性。“百姓书社”是在实践中摸索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服务模式,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创立了一条政府主导、群众自我管理、广泛参与、自我享受的社区图书馆经济可行的建设之路。
2.2.2 建设思路 由省级政府或中央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委托省级图书馆并依托现有文化设施开展服务,建设要与现有的分馆、社区服务点、企事业单位服务点、科研机构图书馆室、流动图书车的建设结合起来,特别要充分利用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成果。比如可以在上述两处安放书架,充当社区、村图书室。第二阶段,要有步骤、有计划推动欠发达县流动图书馆的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社区与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最终目标是希望分馆与服务点成为欠发达地区村、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孵化器,带动该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2.2.3 构建模式
・建设主体。农村、社区图书馆位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末梢,因此,从理论而言农村、社区图书馆并不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设置主体与建设主体。在我国经济实力还不十分发达、第三方组织发育迟缓的现实国情之下,比较现实的做法是采取多级委托的方法,将中央政府、经济落后地区的省馆指定为上述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由它们与所在地区县政府一起构成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建设主体的适度上移,为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长效保障机制,明确了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治理主体,固定了适当级别政府的建设责任,最终为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嘉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三级投入,集中管理”的体制,适应了现行的行政与财政体制,体现了各级政府都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又适应了总分馆制对人财物集中管理、管理层级适当上移的要求,符合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为乡镇分馆建设提供了体制保证。
・经费。省级政府将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工作预算,实行经费单列,专款专用。省政府将预算经费全部划拨给省图书馆,由省图书馆将资金再分配给基层图书馆。在条件成熟时,各省将启动类似广东流动图书馆的体系建设,按具体情况逐渐在欠发达市县建立流动分馆,并为分馆配备相应的发展资源,包括启动资金、启动馆藏、每半年更新一次的图书、省级图书馆订购的全部数字化资源以至地方政府配套的年度购书经费与人员经费。
・人员。分馆工作人员隶属于所依托的基层政府,但专职服务于分馆与流动服务点,中心馆对基层馆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中心馆通过定期的人员培训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业务水平。同时,可以考虑吸引广大群众等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到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来。例如“百姓书社”创造出崭新的人员管理模式,“百姓书社”的管理者大都是志愿者身份,他们不计任何报酬,但工作十分尽职,通过这些志愿者的努力,图书馆服务在嘉定百姓中深入人心。
・分馆的规划布局。按照公共图书馆行业通行的服务范围与服务人口相结合的标准进行社区与农村分馆布局,在县政府所在地设置总馆和若干城区分馆,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非中心镇、大的行政村、一组相互毗邻的行政村之间设置农村分馆,在其他较小的社区或较偏远的地区设置流动服务站或集体借阅点。
2.2.4 运行模式 由省级图书馆作为村、社区图书馆项目的实施者,与其所建立的分馆、服务点之间建立起自上而下委托关系为特征的总分馆体系。省馆与分馆所在地的基层政府或组织分担建设责任,后者保证分馆的场地、房屋与其他设施,基层馆保证人员与开放时间、服务内容。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及人事、财政关系的情况下,由省馆负责全区域内文献资源的采购、编目、分类、标引、加工,为分馆配备资源,开展人员培训,同时指导与协调读者服务工作;社区、农村馆保证读者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总分馆之间实行通借通还。
[分类号]G250
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口岸,1988年立为地级市,辖下32个镇、街,不设区、县。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经济上一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但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与提升。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宏伟目标,并兴建了东莞图书馆新馆。东莞图书馆新馆作为城市的中心图书馆,在资金、设备、人员、技术、资源各方面优势十分明显。相比之下,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普遍存在藏书数量少、技术设备差、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东莞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与东莞城市化战略转型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不相符。如何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图书馆的作用,促进市域内镇、村(社区)图书馆协同发展,成了东莞图书馆的首要任务之一。
1 广泛调研,制定总体规划与实施战略
2002年,东莞图书馆展开镇、村(社区)图书馆情况调研,总结其存在问题,并对当前社会经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发展进行了分析,制定了《东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东莞地区总分馆制实施方案》、《东莞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等方案,确立了“城市帮助农村、中心带动基层”的市域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具体来说,就是以东莞图书馆为中心,推行总分馆制的集群化管理模式,通过整合全市图书馆资源,建设布局合理、协调有序、规范高效的图书馆群体,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采取了“技术+管理”的实施战略,以解决图书馆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基层图书馆少资源、缺人才、弱管理的现实问题。
2 技术突破,自主研发图书馆集群化网络管理系统
要整合市域内各图书馆资源,实现文献资源通借通还的大流通,须有一套适用的业务系统作支撑。然而,纵观当前流行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系统,大多是以单个图书馆为处理对象,难以适应当前我市各级图书馆行政隶属不同而引起的文献及财产设备的所有权和归属权无法统一问题。因此,我们与广州图创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系统”(以下简称Interlib)。该系统2005年通过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技术鉴定,推出至今短短3年时间,已经有500余家图书馆用户。
目前,以Interlib系统为支撑,东莞已建起由一个城市中心馆、36个分馆、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组成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2006年我馆的研究项目“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协同发展模式”获文化部第二届创新奖。
技术上,东莞的总分馆服务体系有如下主要特点:①各分馆同一平台,所有馆藏均可以参与通借通还的文献大流通,各类读者的借书权限与各类文献的外借规则可根据各馆的需要通过系统参数灵活配置;②以东莞图书馆为中心馆的同时,设虎门分馆、长安分馆为分中心馆,数据集中存放在中心馆或分中心馆,一般分馆只需配备PC机上网便可使用业务系统,无需昂贵的服务器和高级系统管理人才;③Interlib对硬件要求不高,web服务器可灵活配置,易于实施,因而我们在发展新的分馆时,数据转换、操作培训、系统设置等都比较容易。
3 标准先行,制定东莞市图书馆行业标准规范与统一标识
3.1 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
要保证由以往的单馆管理模式向多馆联合服务的集群化管理模式转换的顺畅有序,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行业规范与业务标准。2004年,随着第一个分馆即将加入,我们制定了《东莞图书馆业务规范――行业条码使用规则》、《东莞图书馆业务规范――图书馆单位代码使用规则》。在这两个业务规范中,规定了使用的条形码类型、编码方法、条形码制作的技术要求等。如今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条形码唯一性和质量都得到保证,2007年总分馆文献借还量共达360余万册次,各馆的文献和读者证的条形码都非常容易识别,极少出错。一些图书馆在加入总分馆前已使用了本规范,在加入总分馆时较好地避免了图书加工方面的重复劳动。
3.2制定总分馆的统一标识
统一标识是总分馆必不可少的视觉行为战略。我们制定了《东莞市图书馆总分馆标识使用规范》,在东莞图书馆VI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导人分馆VI系统,以规范标识树立图书馆总分馆统一的整体形象。现在,我们使用“e”为总分馆统一标志,分馆的中英文名称统一以“东莞图书馆**分馆/DONGGUAN IIBRARY**BRANCH"命名(如虎门图书馆加入分馆后,命名为“东莞图书馆虎门分馆”,英文名称为“DONGGUANLIBRARY HUMEN BRANCH”),此外,还规范了总分馆的标识所用字体、色阶、应用范围等。
4 政府主导,由市政府发文推动图书馆之城建设
由于基层图书馆在行政上和财政上均由所在地的政府负责,要推行总分馆制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推动和政策保障。在政策上,由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发文,明确在东莞地区推行总分馆制和实施图书馆之城建设,为建立集群管理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经费上,由市政府统筹安排镇区分馆业务管理系统和网络通讯基本费用,保证了基层图书馆采用同一系统、利用总馆资源开展业务工作的基本条件;在机制上,图书馆建设纳入文化建设考评中,由市政府制定东莞地区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建设标兵、先进、达标标准,将“建设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参与东莞地区总分馆体系建设”等要求纳入对基层政府文化工作的考评标准中,考评结果直接影响到基层政府官员的政绩评分。政府的工作指导和政策导向有力地保证了图书馆总分馆管理体制的建设。
5 规范管理,中心馆牵头制定总分馆相关制度
具体做法是:①由东莞图书馆牵头制定总分馆的各种管理规范、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我们编写《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指南》,规定分馆建设的要求;将中心馆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种工作规范与流程推广到分馆中,有效地提高分馆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制定总分馆统一的规章制度,如工作人员守则、首问责任制等;建立总分馆馆长例会制度,一年召开两次总分馆馆长例会。②由中心馆统一组织总分馆员工的培训。员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和业务系统操作考核,按业务系统功能模块划分操作权限,未通过操作考核的工作人员不能获得相关模块的操作权限;不定期聘请专家、学者举办业务讲座,对参加讲座和学习的员工发以培训学习证书;组织总分馆业务骨干到图书馆发展先进地区学习取经,组织新建馆的分馆人员到东莞图
书馆学习与实习;在东莞市民学习网平台上开设东莞图书馆之城建设培训系统,全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可通过该系统学习相关业务与技能,其学习过程可作为参与业务培训的依据,等等。
6 资源整合,盘活城市图书馆文献资源存量
6.1 虚实结合,构建城市图书馆服务的有形之网和无形之网
有形之网是指图书馆开放服务点遍布全市,无形之网是指数字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城。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制定了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并重,构建复合式图书馆的策略。纸质文献资源建设由总分馆共同承担,各馆还根据所在区域的产业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自己的特色馆藏,如虎门分馆的服装图书馆、厚街分馆的家具图书馆、大朗分馆的毛织图书馆、常平分馆的地图图书馆、石碣分馆的袁崇焕资料馆等;数字资源由中心馆统一构建供全市读者使用,各分馆无需再投入经费购置电子资源,如虎门分馆以前每年需花50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加入总分馆后就节省了这笔经费。现在,总分馆体系印刷型图书藏量达231余万册,数字资源方面,拥有电子图书25万种,电子期刊8 000余种,学术期刊论文1600余万篇,古籍1.7万余种。
6.2 多资源共享,推进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总分馆实施中,确立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多资源共享思想,将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纳入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以有效提升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在信息资源上,总分馆实现通借通还的文献大流通,东莞数字图书馆向全市读者提供服务;在设备资源上,中心馆、分中心馆的服务器或存储设备等可供分馆使用,普通分馆不需要购置高档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大大节省总体设备购置与维护经费;在人力资源上,普通分馆客户端零维护,不需要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中心馆统筹员工培训与业务研究活动,使总体员工质素大大提升;在管理资源上,中心馆的办馆理念、管理策略、规章制度、业务规范等都可为分馆所用。
6.3 目录为纲,整合各类信息资源
我们以目录为纲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资料和电子文献。通过技术开发,我们实现了不同层级的文献服务:第一层,广域网上,提供馆藏的各类资源目录、全国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目录的检索以及全国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一站式检索阅览;第二层,东莞地区内,在第一层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图书通借通还、电子书刊的网上借阅、馆藏数字资源的全文传递等服务;第三层,馆内读者,在第二层服务的基础上,提供VOD服务、随书光盘下载以及其它不易携带出馆资源服务;第四层,针对特殊读者需求,提供特别的文献信息服务,使大型图书情报机构的资源优势为读者所用。多层次服务使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达到平衡,更好地满足读者多样性需求。
6.4动静结合,图书流动车延伸服务空间
东莞图书馆在2004年3月正式启动图书馆流动车服务。图书流动车在开展送书上门、即时借阅等流动服务的同时,也负责集群内总分馆之间的物流传送任务,成为动静结合的城市图书馆服务网络中的重要一环。2007年,图书流动车年外借量为2.6万余册次,办理读者证近1900个,处理馆际物流图书约1.7万余册,服务遍及全市32个镇、街,服务读者12万余人次。图书流动车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各镇、村、社区、企业,在广场、工厂区等为广大读者提供零距离服务。
6.5 24小时开放服务,自助服务延伸服务时间
为适合城市的发展和读者需要,我们提出24小时开放服务理念。2005年9月,我馆成功建成我国第一个自助图书馆,向东莞图书馆和所有分馆的读者开放。该自助图书馆独立建于我馆大门之外,面积约i00余平方米,藏书约1万余册,在东莞图书馆闭馆时间开放为读者服务。2007年该自助图书馆接待读者6.3万人次,年借还图书达6.8万册次,相当东莞图书馆总借还书量的3.7%。2007年12月,我们又成功地将国内第一台图书馆自助服务站(简称图书馆ATM-AutomaticTransaction Machine)推出使用。图书馆ATM是一个带操作面板的智能书架,可设置在城市任何需要的地方,能将读者所借的书自动送出或将读者归还的书自动上架。这种新颖的图书馆借还设备一亮相就吸引了广大读者,平均每月的借还量约1000余册次。2007年12月,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主席L06ene Roy博士来到东莞图书馆考察时对此赞叹不已,她认为东莞图书馆的图书自助服务即便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领先的。
我们的24小时服务依托我市日趋完善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可利用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现有的文献资源,读者也无需另外办理借书证。由于自助图书馆或图书馆ATM便于推广,可成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新网点,弥补当前某些区域图书馆设施的不足。东莞市政府已立项,3年内将在东莞城乡建立50个图书馆ATM系统。互连互通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系统,将是东莞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 效果分析
东莞这种以“技术+管理”的实施战略,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模式,收到良好效果。
在经费上,这种多资源共享的策略,更好地发挥了城市中心图书馆的优势,降低总体建设成本,同等效果下东莞这种图书馆集群模式与以往的单馆模式相比仅起动费(含一次性投入和首年运营经费投入)总体可节省3-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