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深层阅读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好习惯让人受用一生,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同样适用于英语的阅读教学。如何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从细节入手,不断完善,解决阅读速度过慢的问题。
1.拓宽视幅。视幅一般是指人的眼睛视点在阅读书籍或观看物体、图像时其眼睛停顿一次所能看清内容的一个有效幅面。在相等的时间里,视幅越宽的读者,阅读速度就越快,阅读效率就越好。在训练中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视幅,循序渐进地教学生摆脱从词到词的迁移,进而过渡到意群到意群的跳跃。信息量的扩大,不仅可以为学生赢得时间上的胜利,更可以为学生在信心的确立上提供足量的支持。
2.限时阅读。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词数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效率意识,更主要的是消除学生的一些认识误区。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越慢读越好,能够有利于全面掌握阅读材料。从理论上说,是正确的。但从实战角度来看,则是不可取的。考试时间的有限性和阅读时间的无限性常常让学生初之坦然,继之悚然,考后茫然。而限时阅读的训练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二、科学引领,训练思维
阅读理解根据程度由低到高分为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三个等级。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要求读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阅读技能,同时又通过不断地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帮助读者获得较高的阅读技能。因此,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从关键词、猜测词义两个角度对进行思维训练的教学加以说明。
1.关键词训练。我们所阅读的材料是呈线性排列的字和词组成,其中并没有标注何处是重点,何处是细节。但熟练的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语境在忽略细节的同时抓住关键性的词语,通过关键性的词语重新建构语段的意义。
材料中的关键词,如何寻找?一般来说,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关键词通常表示事物本身的特征、存在的状态或者表示物体的行为动作,是句子中的关键词。一般都是形容词、副词、名词、动词、数词等一些表示实在意义的实词构成。(2)关键词出现的词频较高,经常在文章中反复强调,以示其重要。(3)关键词通常出现在每一段的首尾句或每篇文章的开始段落中。(4)关键词常出现在转折连词等等总结性的语句中。
怎样使关键词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中更多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关键词中心法。即立足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的组合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或概括,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句子以及整个段落的意义,进而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
2.猜测词义训练。猜测词义就是阅读时遇到生词通过上下文或构词法等快速猜测、判断某词的词义。学生在阅读时难免会遇见生词,遇到生词就查词典,既影响阅读速度,又影响学生对文章脉络层次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猜测词义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猜测词义训练常常需要借助于构词法(利用前缀、后缀构成新单词)、定义线索、解释说明线索、举例线索、对比关系线索、因果关系线索、增补、解释等逻辑关系线索来有效地进行。
三、区分文体,高效教学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章按文体划分,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同文体的文章其篇章结构不同,主旨内容呈现方式不同,相应的,教学手段也应有所区别。立足文体,让课堂因文章的不同而改变,而高效。
记叙文是叙述发生的一件事,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但在记叙过程中,有的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有的文章以地点为线索,也有的文章以事件发展的过程或人物的思想行为及认知为线索,各有千秋,风采各异,这也就要求我们同中求异,细致甄别。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
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
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一)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
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
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 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撰写论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的综合考察形式。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它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高职专科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必须用英文进行撰写。对于英语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来说,英文的毕业论文对他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他们会向论文指导教师提出各种问题。笔者统计,学生们所提出的问题存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他们对毕业论文为何物不了解,对毕业论文概念模棱两可;其次,选题盲目;再次,不知道参考文献的意思,更不知道参考文献如何查找。除此之外,在语法用词上错误甚多,语言运用能力差。加上欠缺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文章逻辑混乱,结构松散等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些同学由于平时阅读量不够,对所选题目不了解,文章内容上空洞乏味。
结合平时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对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如果学生不知道毕业论文是怎么一回事,就无法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为解决此问题,应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讲座以及参考文献的检索课程。因此,开设毕业论文撰写专题讲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目前,在本科院校中此类撰写论文专题讲座已经普遍开设,甚至此类课程列为本科毕业生的必修课,时间为一学年或一学期。
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却很少开设此类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将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何为毕业论文以及在撰写时的资料查找等进行详细讲解。高职院至少应在第五学期开设此类专题讲座。在院校师资力量以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将此类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使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中不在盲目。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够合理地运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不知道如何通过互联网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些都是造成论文写作困难的原因。相关调查显示,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开设文献搜索课程的为数甚少。高职院校图书馆参数量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与各大本科院校相比相差甚远。但是,这也不是高职院校不开设文献搜索课的理由。现在已经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很大一部分信息已经电子化。运用网络查找信息,不仅能够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同样也能够更好掌握网络信息的应用,为今后信息化工作打好基础。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首先应对论文进行命题选择,帮助学生顺利迈过论文撰写的第一道坎。在选题时,很多同学绞尽脑汁选出的题目不够理想,或者是重复以往选题,或者是偏离本专业,又或者选题没有任何研究价值。高职院校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并未做深入科学的研究,对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不了解,因此,很难提出既有研究价值,又新颖的选题。相关调查显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选题由教师选题。此方法在本科生中适用,那在高职学生中应该也同样适用。由指导教师给学生拟定选题或给出选题范围,这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首先,由教师给出命题,帮助学生选题时的盲目,直接给学生命题范围,让学生在此范围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写作,这样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应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命题中应实用性大于学术性。其次。可以按照选择命题范围不同进行成组合作,讨论所选命题查找资料。可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彼此交流中做到取长补短,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合理运用信息,做到资源共享。再次,教师所提出的命题范围也要考虑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过程中要已实用性为主,降低学术性。
高职院校学生入校时基础较差,因此应严格把好词汇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许多同学在即将毕业时,英语语言运用能力都无任何提高。错误的语法和用词的错误在文章中随处可见。文章中有些句子完全没有任何语法可言,更有甚者,将中文的文章直接通过网络中英文翻译器进行翻译,此类文章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这些问题令指导老师甚是无奈。令在修改文章语法和用词上花费大量时间,而文章结构、内容、论证、论据等诸多问题却没有时间审阅。有些文章虽然在语法和用词上没有问题,但是文章内容上却空洞无物,思想不够新颖,文章结构松散、紊乱,更谈不上学术性,此类文章也完全没有达到撰写毕业论文的最终目的。为杜绝论文写作时出现上述问题,在入学之初,就应该开设语法、用词、写作等培养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等基础课程,多加联系,以便更好地运用。现有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对语言的运用没有兴趣研究。有笔者调查显示,在传统的写作课教学中应将语法课与写作课相结合,讲解写作方法的同时穿插结合语法语境,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作课的课后作业,应当让学生用联系各种观点句式的表达方式。然后,联系运用不同的论述方法进行段落写作,最后形成完整的文章。此方法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后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更好地学习和积累语言基础知识,能有效提高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运用能力。扩大阅读面,在有效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能够跟好地开拓思维,扩大眼界,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有些同学在文章题目确定下来正式写作时,才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不了解自己选题的意义,不知如何着手写作,因此开始海量搜索一些相关的、不相关的信息,致使整篇文章没有任何自己的观点、看法,全都是他人的语言观点。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考虑到论文与专业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及写作时都应与本专业紧密相连。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应向学生体供与本专业相关的并且能够让学生有阅读兴趣、有价值且难度适中的读物。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教师也可适当采用阅读加测试的方法,敦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达到读有所获,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模式既是一种课堂上课模式,又是一种学生课下训练模式。以“文章改写(包括扩写、仿写、压缩等多种类型)—自出习题(按鉴赏“题目、结构、内容、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出题)—同桌答题—自己改题—老师总改—佳作展示”和“师生课堂互动精讲”为特征。按照对文章改写和出题的先后顺序,笔者把“阅读写作一体化”分为四大类型:
类型一,课前改写课前出题类型。此类型分7个环节:课前改写文章—自出习题—同桌答题—自己改题—老师总改—优秀作业展示—师生互动精讲精学。此类型适合难度较小的课文,如小学的《火烧云》、初中的《想和做》、高中的《谈中国诗》等文章;让学生去掉文章里面的全部事例,然后填充事例,课堂上把优秀作业展示即可。
类型二,课前改写课后出题类型。此课型也分7个环节:课前文章改写—师生互动精讲精学—自出习题—同桌答题—自己改题—老师总改—优秀作业展示。此类型适合难度较大的课文。一般采用对比式讲课,如高中的现代诗《遥望》等文章,上课时抽出一个中等学生仿写的文章和原文进行对比着讲,在讲的过程中让学生评价改写的优点,并完善改写习作,等全文讲完后,再进行出题、答题、改题等程序。
类型三:课后改写课后出题类型。此类型也分7个环节。师生互动精讲精学—学生改写文章—自出习题—同桌答题—自己改题—老师总改—优秀作业展示。(此课型最适合目前老师教学习惯和学生学习习惯)
类型四:作文与阅读融合课类型。此课型也分为7步。恰当出作文题目—学生自写作文—自出阅读习题—同桌互答习题—自己批改习题—老师总改作业—佳作选评展示。此类型适合先作文、后阅读的课堂。老师设置文题目,学生独立写作,自出习题、答题、改题等程序,并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学会欣赏别人的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二、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环节
以上四大类型课下的共同点是要对文章改编后进行“自出习题、同桌答题、自己改题、老师改题和佳作展示”等环节。而四大课型如何解决上课问题,需笔者所写的“两读两析化改读,议论读析仿改读,记叙读演析化读,作文先写后改读”口诀来进行操作。
第一句(两读两析化改读)适合于课前改写文章的类型,共5个步骤:读文(初读了解文章大意)—析文(对文章中难点进行分析,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性分析)—化文(采用把问题编制为文章片段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回答)—改文(对仿文进行修改)—读文(富有有感情地读原文和仿文)。
第二句(议论读析仿改读)适用于议论文,也共5个步骤,最适合议论文课中仿写。读文—(初读了解文章大意)—析文(读后对进行分析文章)—仿文(分析后马上把这一段进行仿写)—改文(写好马上对照原文进行修改)—读文(读原文和仿写的文章)。
第三句(记叙读演析化读)适用于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和古诗文。共5个步骤,适用于课后改写文章的类型:读文(初读了解文章大意)—演文(采用“空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表演文章内容)—析文(对文章中难点进行分析)—化文(采用“化问题为片段”的形式让学生回答问题)—读文(富有有感情地读)。
第四句(作文先写后改读)适合作文课,学生先写作文后出习题类型,共五步:命题(教师根据需要恰当命题)—作文(学生当场作文)—出题(自己独立出题)—答题(同桌独立答题)—改题(自己独立改题)。
1. 语篇选材多为时文,题材多样化,信息丰富。
选材包括日常生活、传说、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新闻、史地、科普、政治、经济等,语言地道纯正,原汁原味,具有鲜明的英语语言文化特点,有较丰富的文化蕴涵,重视社会的热点问题,追踪科技前沿,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使阅读考查更贴近实际生活。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并且各占一定的比例。
2. 坚持把阅读技能作为考查目标。
命题既考查考生对文章字面的理解能力,又考查考生对文章寓意的理解能力,对文章中叙述的具体事实的理解能力(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及根据上下文对某些词义、句义的推断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及逻辑推断和判断能力。
3. 增加了生词量,加大了推断词义能力的考查。
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或整篇文章才能做出推断,并利用构词法等知识猜测词义,进而在较高级的措辞中探查作者的隐含意思。
4. 考点分布格局恰当,试题设计合理,干扰项设置水平高。
试题设计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有效地避免违背生活常识和语段本意的偏题、怪题;题干简洁明晰,既避免长句、难句,又避免生硬的套语;选项表意清楚,关系合理,答案唯一,避免了模棱两可的选项设计。干扰项只有涉及到语篇的内容才有可能发挥干扰功能。命题人员能把握住这一点,预测到领悟能力差的考生可能发生的失误点,在不少理解题的干扰项的设置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5. 语篇逻辑上经得起推敲,而且在“深度”上也达到了较高层次。
阅读语段体现出当代英语的特点:用词浅显简练,生动活泼,语句富于变化,避免冗长沉重。常用词的深层或引申意义处理得当。
总之,各地在命题中始终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稳定中求发展”的命题指导思想,难度稳中求升,信度好,效度高,区分度强。所选文章语言地道,注重内容的时代气息和文化背景,测试点的语言层次及问题的设置继续向语篇深层转移,适当平衡了语言能力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反映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中考的最新命题趋向。
二、解题技巧
在了解近年中考阅读理解命题特点的基础上,同学们还要掌握阅读理解题的一些解题技巧。阅读短文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原则,按“全文、段落、句子、词语”的步骤阅读文章。可采用速读、细读和复读的三步法找到最佳答案。其科学的解题策略为:
1. 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首先,迅速阅读题干(即问题),弄清提问指向。了解问题是针对一句话设计的,还是针对一段话陈述的事实设计的,还是要求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给文章确定标题,判断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根据不同的提问指向,确定不同的阅读范围,提取信息或线索进行逻辑推理。
其次,要分清问题的类型。客观信息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必须经过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才能解答。
再次,猜读理解题干及选项包含的信息。注意题干的主语、疑问词及重要的谓语,留意问句中的五个Wh-和How等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整合、甄别、分析、对比,筛选、提炼,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有根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这种方法适于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选择恰当标题及事件发生的顺序等问题,特别适用于对图形表格类题材的理解。
2. 速读全文,了解大意和主题。
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key words)、主题句(topic sentence),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掌握文章大意。阅读时没有必要研读全文,速读的诀窍在于浏览文章的内容提要、前言、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开头和结尾等部分,这样就可以把握文章大意了。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全文,碰到生词难句时不要停顿,边读边通过上下文猜词悟义,从整体上去领会文章大意,把握文中主要信息,注意首尾段意及各段主题句,不要过多留意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主题句往往是文章的最后一句。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则可能在第一句。中心思想题往往直接可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但也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
3. 详读细节,理顺思路与脉络。
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议论文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阅读中以动作、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把细节问题落实到文中的词句和段落。特别要注意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如:that is to say, above all, especially, mainly 等。尽可能在头脑中记住问题,遇到相关的材料时用笔划出来,在空白处写上问题题号,并与问题相对照,选出问题的答案。然后继续往下读,并重复上述步骤。
4. 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
有时作者并未在文中说出意图,考生要根据已知信息及生活常识,开拓、挖掘文中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可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加标题等)和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主要针对一些推论题及寓意题,包括作者的意图、态度等,这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推理题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infer, suggest, indicate 等,读问题时最好判断出哪些问题能在文章中能直接找到答案,哪些问题需要推理,要做到心中有数。
5. 猜词语义,扫除阅读拦路虎。
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之一。它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同时,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推断词义。
6. 巧用排除法答题,注意检验答案。
要排除以下选项:
(1)与文中陈述的事实相反的选项;
(2)文中完全没有提到的内容的选项;
思维能力很多教师提出当前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一大问题是没有想法,不会思考,换言之,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纵观学生英语议论文的写作质量,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内容缺乏深度,缺乏独立的批判精神;二是论辩结构不完整,缺乏反驳意识和能力,缺乏有力的事实依据加以论证。
1加强论辩结构训练
在论辩结构上,议论文写作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罗列观点,不会融入反方观点,展开反驳论证。尽管立场明确,但是如果缺乏对相反观点的反驳,是辩证思维比较薄弱的表现,缺乏较强的说服力;另一个常见问题是文章不乏好观点,但是缺乏深入而有力的论证。这两个问题都与缺乏论辩结构的知识有关。在议论文结构上,学界多引用和参考StephToulmin的理论。该理论提出,文章的论辩顺序一般采取以下3个步骤:首先论证本人观点(argu-ment),接着论证相反观点(counter-argument),然后反驳相反观点(rebuttalargument)。在这三步写作中,每一个语步完整的论辩结构都含有3个部分,即提出观点(claim)、提供证据(data)和说明理由(wanrrant)[1]。“claim”指提出作者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可以拿来讨论或争论的,不是事实性的陈述。“data”是为支持观点立场所提供的各种事实依据,如生活实例、研究结果和统计数字等。“warrant”是指说明和解释那些列举的事实证据为什么能够支持所提出的观点。论辩文或者议论文,是判断是非、证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字表达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传统修辞认为,论辩应从逻辑(logos)、情感(pathos)和伦理(ethos)这3个方面诉诸读者。也就是说,逻辑上,要阐释概念、解剖分析、提供证据、正反论证;情感上,要使用真实、生动、具体的事例;伦理上,要顺应读者对好与坏、对与错、正与反的判断原则。融入反方观点并进行反驳,这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能够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写议论文的薄弱环节。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基本的观念,即任何观点都是主观的,当你声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时,就要面对不同意见,重要的是指出不同意见的根本问题所在,提高论辩的说服力。可以说,反驳是议论文写作中对学生来讲最难的地方。反驳要抓住反方观点中最有力的部分给予还击。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首先得真正理解反方观点为什么是那样一个立场,论证的逻辑是什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然后思考通过怎样的论证把它驳倒。有的时候,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一个争议性事件的不同立场及观点的本质,反驳起来不着边际。就反驳策略而言,一方面,要注意避免犯一推就倒的错误。如果作者只挑选反方观点中微不足道的部分将其驳倒,尽管论辩的语步结构看似完整,实际上避重就轻;另一方面,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各种因素可能同时在起作用,需要厘清关系,抓住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来谈,但也承认其他因素的存在。这里有一个技巧叫做Rogerianargument———让步策略。首先承认对方立场中有一定道理的部分,表达对这个部分的理解,承认某类因素的存在。但是这种妥协不是立场的妥协,而是出于情感上的包容,是一个以退为进的策略。然后将矛头指向对方观点中的关键问题,运用反驳,进一步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学生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缺乏“说明理由”。说明理由(warrant)是提出观点(claim)和提供证据(data)之间的重要支撑和衔接,在提出观点和提供事实依据之后,紧跟着需要说理和分析。学生写作常缺少说理部分,写出观点、给个例子就完事。至于例子如何支持观点、如何解释观点,似乎成了读者的事情。要清晰呈现论辩结构,需要学会区分观点(opinion)与事实(fact),并且在写作中使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首先,什么是观点?观点具有可议论性(debatable),“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讲的就是有不同观点的存在。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提出与反驳不同的观点时,都需要注意所提的内容是一种主观想法,具有可议论性,值得讨论。什么是事实?作为事实,“丁是丁,卯是卯”,本身没有可争论性。
2创造自由批判环境
除了从论辩结构出发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外,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创造一个学生能够自由批判的交际环境。批判性思维是在不同思想交流和碰撞过程中自然发生的,自由的思想就一定会面对批判。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交际型教学是必要条件之一。非交际型的课堂是一言堂,教师总是扮演权威角色,学生的看法得不到尊重。如果只有教师的看法才是决定成绩的依据,那么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就不敢、不会、不愿表达,根本谈不上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相反,交际型教学重视信息差异、情感差异、观点差异、师生平等交流。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就有真正的思想活动,师生间、同学间就有真正的思想交流。在交际型教学中,对问题的探讨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答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面向不同观点,学会用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写作教学要创造自由批判环境,不仅要选择有一定思想深度和难度的作文题目,而且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有一个大的目标,即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研究,分析别人的观点,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样,同伴互评活动也是创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自由批判环境的一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同伴互评意见,教师可以跟进评价,形成一个自由发表意见、互相尊重不同意见的书面交际环境。
3鼓励母语深层阅读思考
或许有人担心很多学生的英文写作中已充斥母语思维下的翻译痕迹,语言很不地道,如此母语阅读是否会加深这样的负面影响。实际上,母语深层阅读是加强英语写作中思想内容深度的一个催化剂,与英语表达不矛盾。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通常超过他们的外语水平,二语写作的遣词造句过程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匹配过程,这个过程对语言能力弱的学生来讲,其写作中的表现通常是选用简单的外语从事超出他们语言水平的思维活动,导致写作中缩减或规避大量思想内容,而对语言能力强的学生来讲,其写作中的表现是不断寻求最合适的词汇和话语方式,从而更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个发现与Bereiter和Scardamalia(1987)的发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写作能力是从低水平阶段的知识述说(knowledge-telling)向高水平阶段的知识重建(knowledge-transforming)不断发展的。语言水平低,搜索不到合适的词语,只能规避复杂的思想内容,满足于知识述说;语言水平高,不断搜索合适的词语表达深层的意义,述说的知识得以转化和重构。这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母语阅读能够启动强有力的思辨,将有力地激发遣词造句过程中的搜索匹配动力,从而表达出深刻复杂的思想内容,更加有助于转化和重构知识。因此,母语阅读与英文写作非但不矛盾,而且有助于提高英语写作的思想深度[2]。
4更新课程设置理念
除了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在本科教育中,各类课程都可以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如口语课、跨文化交际课、西方思想经典课、英语阅读课等。从英语写作课的设置上来说理念的更新很重要。例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对写作课中的研究思辨元素非常重视。由于研究思辨型写作贯穿于大学教育课程始终,因此其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写作指导。反观国内大学,传统的写作课程设置观念是从叙事文体开始,一年一年“循序渐进”,从本质上把“研究思辨”当作非常难的一个学习内容和技巧,似乎它与低年级学生无关,非要到高年级才学习不可。思辨能力培养与基础语言技能培养不是矛盾的关系,可以结合起来。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把研究思辨的目标分割开来。每个学期有各自的阶段性目标,而阶段性目标体现在阅读写作的总字数、引用资源的数目、遵循研究性写作规范的要求以及研究性写作的语类特征等多个方面。
参考文献:
英语阅读是外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语言技能,在英语专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英语的专业考试中,英语阅读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很有必要。评价理论是在2000年由马丁等人创立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主要研究作者如何表达主观态度,包括作者对所讲内容的态度,也包括对读者潜在的态度。评价理论体系的特点在于创新性、通俗性、理解性,其主要重点是人,是对人际关系意义的补充,对于更好的理解语篇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评价理论受到很大的重视,但由于对评价理论的研究时间不长,缺乏成熟的理论依据,而且掌握评价理论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一切英语阅读的难题。对于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运用存在很大的疑惑。尽管这样,对于评价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研究并没有止步。本文通过具体的实验对比来证明评价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二、 评价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评价理论通过分析词汇和语法功能来深层次理解文章,对于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快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很有必要。
从词汇上看,词汇是表达作者看法、态度、评价的一个明显手法。通常用于评价的词汇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有用来表示喜欢、厌恶的,有用来表示赞成、反对的,也有用来表示表扬、批评的,还有用来表示高兴和悲伤的。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关键词汇的含义,把握语法结构的技巧,以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态度,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这对学生做题的准确率有很大的提升。
从语法上看,语法结构对于理解作者态度也有很大的帮助。胡壮麟曾引用了Hohulin的句子结构法来说明语法结构的重要性。
It+系动词+评价范畴+被评价事物
如:It was certain that he was much to blame.
It+系动词+形容词词组+(限制和未限制)小句
如:It seemed important to trust her judgment.
词汇和语法结构都是作者表达态度和进行评价的手法。正确掌握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的技巧对于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学生快速寻找有效解题信息,提高做题效率和准确度。
三、 评价理论的教学实验
(一)实验设计
参加对象是高中生,参加的学生人数共50名,总共分两组。一组为实验班,另一组为对照班。这50名学生是经过成绩筛选和比较且在不知情的条件下参加了本次实验。两个班的实验期限是一个月,主要内容是考察词汇和语法的掌握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两个共性是每周都有一节英语阅读课,但实验班会有意渗透通过掌握词汇和语法技巧来快速阅读,而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是同一个人。实验目的则是通过两个班成绩比较得出评价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用性。
(二)考试材料的选定
由于本次实验的周期较短,对于教学学习方面的效果不会过于显著,所以本次测试选用词汇简单和语法明显的试题。整套试题总共四篇阅读,分别为记叙文、议论文、描写文和说明文,总共20道题,每题一分,满分20分。学生被告知考试成绩会算在期末考核中,使得每个学生都严肃对待此次测试。一个月后,测试进行了。两次测试的结果均表明了实验班的阅读成绩高于对照班,这说明了掌握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技巧对于文章理解很有帮助。而从阅读题材方面分析又得到了另外一个结论。记叙文、说明文和描写文的成绩两个班不相上下,唯独在议论文上有明显对比。实验班议论文的成绩远高于对照班的成绩。由此可以得出在议论文中更容易掌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测试结果比较
通过对两个班不同学生体会的了解,我们得出实验班的学生觉得理解阅读的中心思想更容易、更迅速,对照班的学生觉得很难掌握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只能根据问题查找文章语句,对照着寻找答案,这样的解题方法只能适用于浅层次阅读,对于推理以及作者观点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模糊不清。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掌握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快速找到解题位置,不仅提高了做题的效率,也增加了准确度。
如果阅读时学生信心十足,心情平和,主动、积极地与作者沟通,能动地、创造性地去理解文章意义,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平,阅读效率就高;相反,阅读效率就低。可见,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心理活动的能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创造性,从而影响着阅读效率。所以,加强学生阅读心理素质的培养,保持自信、积极、乐观、专致的心态是进行有效阅读的心理前提和必要条件。高考阅读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更需要考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理素质。
二、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词汇量是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许多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不透彻,主要原因就是词汇量掌握太少。帮助学生学会猜词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平时的单词记忆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学会利用上下文、词缀、反义词、近义词、同类词、同根词猜测词义。猜词义的主要方法是“推断”,是根据构词法、语法结构、语篇知识、上下文语义关联以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等来猜测词义。多年来,学生习惯利用词汇表来死记硬背单词,缺乏灵活的记忆法和有效使用单词的能力。因此,在词汇记忆学习中,要教会学生运用一些单词记忆方法,引导学生结合音标、情景、联想等方法来记忆单词。词汇量的扩大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互为因果的双向过程,是学习语言的规律。
高考阅读的词汇量大,其中一部分生词是通过词性转化、构词法变化而来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积累足够的词汇量,而且要学会构词法来丰富自身的词汇量。而词汇量的学得、扩展可通过教材学习,也须通过课外阅读的积累,掌握一些构词法。
三、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高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部分选材内容广泛深刻,题材多样,涉及到社会、生活、科普、教育等多个方面。选材突出了语篇的时代气息和文化色彩,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文化意识”。文章覆盖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话题新、有时代感、语言地道、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推理上有较大的复杂性。因此,学生除了看懂文章外,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也极为重要,它是阅读理解的催化剂。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话语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而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取,除了教材课文阅读外,更多的是通过课外阅读英文读物。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一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包含记叙文、应用文、议论文。涉及人文、历史、生活、人生观、习俗、科普等,趋向现代化、生活化、知识化,突出实用性与时代性、趣味性。
2. 尽量选用原汁原味的英文读物,而且这些读物应具有一定的生词量。当然生词量也不能太大,以免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四、阅读技巧和策略的培养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阅读是学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指导和训练。
1. 抓住关键词的阅读技能
在阅读开始时,教师让学生采用跳读或略读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着重指导他们如何去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key words)和段落里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s),以便更快地了解课文大意,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 运用构词法、语境等推测关键词义
阅读文章时,理解词义是基础,不懂词义就谈不上理解文章。而同一单词往往因语境不同而产生词义变化,只有根据上下文,正确掌握适合具体语境的词义,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生词,但大部分生词的词义可以结合构词法、文章中的语境,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猜测,体会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而且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不能一遇生词便急于查阅词典。当一个生词在阅读中遇到三四次后仍不能理解的话,则可求助于词典。
3. 速读全文,了解大意知主题
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后。此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通常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程序,即从概述开始,随之辅以细说。这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第一句。当然也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主题句往往对全文起提示、启迪、概括、归纳的作用。主旨大意题、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题往往直接可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
4. 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
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和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必须忠实于原文,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揣测;它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不能就事论事,以偏概全。只有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推理才有前提和基础。
5.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养成默读习惯。许多学生在阅读时,习惯于发出每个词的读音。有的学生虽没有读出声来,但内心还是在自言自语,一词一句地读,严重影响阅读速度。这就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避免嘴角的微动或低声诵读,以免分散注意力,减慢阅读速度。正确的默读,其速度可以比出声的阅读快三倍左右。
(2)扩大视幅,减少回视。有的学生往往用手指点着逐词阅读,有时还来回数次往返阅读,唯恐遗漏什么,这影响了阅读速度和连贯理解。为提高效率,要培养学生从整个句子去理解,迅速地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第二个句子,以避免频频回视、重复阅读等不良现象。
指导教师
职称
论文题目
论文完成日期 2012年03月 论文字数
申请答辩时间 2011年05月 申请答辩理由:
本文在比较广泛地搜索、整理并系统地归纳总结出英语动词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大量翔实、可靠的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展开严谨的科学分析和理论探索。
本文主要研究发现:首先,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的不同选择根源于英语动词的行为本身包含的行为特征,对英语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及内涵的深入认识在英语主被动语态认知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其次,英语主动语态转换成被动语态时会导致部分句子成分的位置移动,这也有可能引起句子语义的变化;再次,英语中存在一些词类,比如,限定词,数量词和代词等肯能影响英语主被动语态的选择;最后,英语语态的选择与转换不仅仅涉及到句法结构,主要信息的变化,而且关系到语用、语义和人类认知心理诸多个方面。
此外,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切入点在于英语动词这一词类本身,所以,以英语词类为切入点或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研究、认识英语语言乃至普遍语言的规律性的东西。
最后如何将英语主被动语态不对称现象的深层原因,比如动词的行为特征,英语句法,英汉思维差距等因素体现在英语动词语法习得和使用过程中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本人保证:所提交论文完全为个人工作成果,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及计算数。
(通过查阅文献和阅读相关资料,严格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经过指导教师审核检查、评阅教师审核,所写论文已经达到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特申请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经过长时间的充分准备,所有设计资料已经准备齐全,在第一草、二草、三草、征稿等阶段的不断推敲上,已全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内容。现已向答辩组提交的内容有: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2、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3、毕业论文,4、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记录表,5、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中期检查表,7、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申请表。综上所述,本人已具备参加答辩能力,现向答辩组提出正式申请,望批准!(根据学校要求自己改一下) 指导教师意见:该生认真系统的学习了时间序列的理论和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论文内容充实,层次结构合理科学,格式规范,语言表达清楚、流畅。达到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同意参加答辩。
签名:
“读”为了解别人,“写”为让别人了解自己。在材料作文盛行的时下,将“读”“写”关系阐释得最贴切的莫过考场作文。然而笔者发现:有一类作文,语言流畅,结构有序,论证合理,得分却不理想,甚至被划入三类文。仔细分析这类文章,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思维的缺陷。
一、思维缺陷的主要体现
1.主题不准,不切题
其表现为进入“关键词陷阱”和“勉强嫁接”。每一个作文题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主题词或关键词,而材料作文的主题把握灵活,实关字句,稍有不当,谬以千里,这给学生的审题带来了挑战。然而审题中,学生用关键词或关键句来提挈材料,当一发现,以此构思,却掉陷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把握,走向主题不当。同时,不深入思考,努力将自己熟悉的主题或者材料嫁接于文,虽文中多次出现作文题目中的词语,但仍未摆脱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范围之命。
2.内涵挖掘不够,表达时思维混乱
作文的命题是一个科学缜密的工作,一方面它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一方面要让理性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因此作文题目往往要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自由思考的宽广空间,这其中包含对材料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与关系的深层挖掘,需要学生从表面现象深入探究其深层内涵。如,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老规矩。“老规矩”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文化的大问题,“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从本质上来说是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问题。可一些学生在行文时思维跳跃(混乱),摒弃“老规矩”直接进入“传统文化”大话题,没有“老规矩”的切入点,没有推演的过程,没有步骤衔接,最终将文章写成了各种传统文化的罗列或传统文化复兴等不切题的文章。
3.思维不透,表达平面化
在作文中,学生写得最多的莫过于议论文。这一文体最能体现学生的思想深度、力度和气度,然而部分思维平面化的学生缺乏素材与观点之间的分析,缺乏思维纵深推进,最终将议论文简化成了多个“观点+材料”组合的简单证明。
二、克服中学生作文思维缺陷的方法
思维缺陷的弊病不只在作文,毛荣富曾指出:“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苍白正是这一代学生的通病,不加强理性思维的训练,就会降低整整一代人的水平。”解决思维弊病,提高学生作文的思维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解决作文中的思维问题,仅仅靠几节作文课,或者作文讲评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解决作文的“思维缺陷”。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要以阅读教学为抓手,努力培养学生的辨析意识,探究作者的表达意图,探究领悟作者思维范式,克服种种作文思维缺陷,就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的双促进和双提高。
1.培养学生深入挖掘词语深层含义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辨析习惯
作文不切题司空见惯,为避免此,培养学生的辨析习惯很重要。语言是交流载体,王尚文教授说:“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言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区分,尝试替换法,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使用某一词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而养成良好的辨析习惯。
2.培养学生探究作者的表达意图的意识
“写作的本质是表达交流,表达交流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表达意图,所有的言语形式都服务于表达意图。”由此可知,表达意图决定了文章的主题价值取向、构思布局、言语形式等。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周明鉴曾指出:“写作者与阅读者其实存在对话关系。从材料到写作观点,这中间存在一条思维的路径,必须让阅读者看到这条路径,方能完成对话。”这条路径便是作者的表达意图。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才能真正读懂文章,如,余秋雨的《废墟》源于圆明园复建之辩之思。有了这一铺垫,学生就可明白其主旨、思路、方法,进而明白文章遣词造句的深层含义。因而,阅读中并不只是教学生一些知识,还是为了交流表达,让学生在范文中熏陶感染,探究语言内容、形式与表达意图之间的关系,领悟根据表达意图选择实现表达意图的内容和形式的写作规律,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领悟探究作者思维范式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构思习惯
在具体文本的阅读中,作为教师要放宽眼界,努力克服课时与精力的困难,把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将着眼点不只定位于传授语文知识给学生,更要把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凸显出来,努力探究融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长的语言于一体的文本背后的思维过程及思维结构,形成良好的构思习惯。
古语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读学写”,读别人文章,从中可以学到思想,学到表现手法,而这些思想和表现手法可用于写文章。作为教师,应该在今天阅读课上引导学生用点心思解决思维问题,这对学生写作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明鉴.阅读课上的“思维重任”:从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谈起[J].语文建设,2015(2):5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74-01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可见阅读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在阅读中,现代文阅读又占了很大的权重,在义务教育各个学段都有重要地位。对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评价,语文中考分值达到30多分,占语文总分值的1/4,因此掌握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至关重要。
中考现代文阅读部分,既是一块能提高分数的大肥肉,又是令人头疼难以下手的硬骨头,为了能吃得香,啃得妙;掌握解题技巧很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纵观全文抓住题目,把握主旨
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文章的题目抓住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丰富、形象生动的语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第一遍速读,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议论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有些题目就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二、认真审题,圈定范围,就地取材
现代文阅读,由略到精至少读三遍,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中考语文现代文的阅读语段,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第二遍精读,读文前认真审题,把问题读懂读透,带着问题有选择性读文,选择圈定范围,要善于寻找与题目相对应的词句或段落,找准了对应的区域,也就锁定了“取材”范围,为答题找准了方向,在梳理和整合答题时,最好用阅读材料中的语句作答,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我们也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作答,切不可脱离本文材料胡思乱想,随意揣摩,信手胡答,以至不着边际,比如,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个语句含义的把握等问题,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首先找到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出处,把词语或句子还原到文中,然后再思考问题,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推断词语的含义,准确了解语句在文中所占的位置。考生万不可一见到题就草率作答,这样极易断章取义,偏离文章中心。其次,遵循就近原则,议论文中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某某文字直接证明的道理是什么?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在回答时,首先应关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后面是否有说明性文字,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答案,如果没有,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那就是答案。如果没有那么再找文章的中心论点。再次,依靠重点词语完善采分点,有的考生做阅读题时,发现问题简单,就盲乐观,考生因此丢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点,比如,考生在在说明文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又、还、也、此外、而且”等词语。因此提醒考生,越是简单的问题,越应该慎重,言简意赅,分条作答,也是提高考生现代文阅读的分值一个技巧之一,有些考生书写的文字较多答案要点,模糊不清,他们常常怀有侥幸心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考题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如果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注意条理清晰,逐条回答,标明序号。那么,阅卷的教师一目了然,这样既节省笔墨,又抓住了采分点。总的说来,考生在做现代文阅读时,一定要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