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统计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两组护生入科后均由教学组长统一带领介绍儿科病房的的环境、规章制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种及护理流程。然后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入科后跟带教老师上班参与临床学习,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主动传授,护生被动接受的方法完成实纲规定内容。试验组:带教老师根据护生已有的儿科知识,以儿科病房中的常见病及常见急症为基础,以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实习的内容为目标,设置有代表性的问题案例。具体内容如下:(1)案例一般资料。如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及在这些病例中涉及到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核心制度、健康教育、常见的技术操作流程,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吸氧、婴幼儿灌肠、肌肉注射、头皮静脉注射、留置针单手送管法等。(2)根据各病例特征设立“问题”情境。如:晨间护理发现热水瓶放置在床边桌上,桌面上有牙签、水果刀,患儿床边熟睡却未拉上床档;肺炎合并心衰的处理、坠床、高热惊厥、婴幼儿窒息的急救等。护生入科用1d的时间,由带教老师集中进行儿科相关知识宣教,提出相关要求,告知护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运用模具进行模拟教学,边讲解、边指导儿科常见的技术操作项目如肌肉注射、头皮静脉注射、留置针单手送管法、高热惊厥的急救、新生儿、婴幼儿心肺复苏等。第2~3天由带教老师将所设立的问题情境介绍给护生,对模拟演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估计,并组织护生学习。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护生小组讨论,并通过看书、看录像、网络等形式查阅相关资料,对情景模拟活动做充分的准备。然后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模拟演练,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观察护生是否能察觉到患儿的病情已发生变化,是否能关注到患儿所处的环境不够舒适和安全,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护生观察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模拟演练后,将学生分给临床实习老师进行一对一带教,出科时进行操作和理论考核以及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护生的带教效果。
1.2评价指标
出科前对两组实习护生的操作和理论考试成绩、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对护生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带教老师满意度调查方法:护生出科时由其一对一的带教老师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含服务态度、沟通技巧、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内容,共发放70份,回收70份,回收率100%;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方法:护生出科时随机选择10名患儿家属对护生做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操作熟练度等内容,12组学生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操作与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试验组操作与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对两组护生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对护生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问题情景教学法激发了护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临床带教一般都是护生被动的接受带教老师的传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自觉性、独立性、个性均被淹没,缺乏独立性思维,学习积极性不高[3]。儿科患儿是相对特殊的群体,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儿、小皇帝、小公主,家属对实习护生基本都有抗拒心理,不喜欢护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做治疗性操作,护生动手的机会受到限制,心理受打击,使其学习主动性更加不高。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置各种情境,引入入胜,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查阅资料,策划情景。角色扮演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护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和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潜能[4],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表1显示,试验组护生出科考试时,操作与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3.2加强了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技巧
沟通能力是护士的核心能力之一,医院对本科护生沟通能力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高[5],而她们在学校多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沟通技巧的培养,进入临床实习前接触的社会关系较为简单,不善于与人们交流,尤其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组织沟通内容,而儿科患儿家长经常对实习护生不予理睬,使护生产生恐惧心理,更不愿意与其交流。问题情境教学法演练过程中,护生经常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提高了语言沟通的能力和掌握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时通过模拟情境中不同角色的扮演,能够揣摩患儿家属的心理,体验家属的感受,能够大胆地跟患儿及家属去交流;熟悉疾病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护理要点,能够更好地为患儿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在与患儿及家属交流时有了自信心,减轻了恐惧心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3.3问题情境教学提高了护生的临床实践综合能力
问题情景教学以带教老师作为主导、护生为主体,带教老师利用护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结构,以教学大纲所要求完成实习的内容及儿科临床常见病为框架,设置不同的场景,护生在形象、直观的教学环境中对老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推断,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练习临床技术操作技巧。由于提前模拟了临床的工作环境,熟悉了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懂得了沟通技巧,熟练了技术操作,对临床实习产生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及陌生感有所减少。同时通过开展创设问题的情境教学实践使护生的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得到锻炼,在跟随带教老师前已进入角色,增强了自信心,进入临床后不再缩手缩脚[6],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症案例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得到提高。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旅游统计学中的概念和原理繁多且抽象、公式复杂,而难以理解和记忆。因接触的旅游经济现象少,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理论、概念和公式的具体用途。此外,因旅游管理学科的交叉性质,生源多样化,文、理科生并在同一班里授课,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结果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一开始就信心不足,在学习中觉得枯燥、缺乏兴趣。
(2)缺乏各知识点在运用中的有机联系。旅游统计学涉及的范围广,从问卷的设计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指标体系的建立,再到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都有相应的分析思路、概念和公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同章节的知识点用个别案例来予以解释,无法体现各知识点在运用上的连贯性,从而导致学生在一件完整的旅游经济现象面前,不知从哪儿入手,如何全面描述和解释其统计特征。
(3)缺乏统计分析方法与旅游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强调具体运用,但主要是为了解释概念和公式而设计的简单案例,而且教材提供的大部分案例与旅游关系不大。缺乏从旅游行业和旅游管理工作实际出发所设计的针对性案例。由此导致学生在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旅游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不足。
二、运用项目式教学法的优势及运用意义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融合了多种教育理念。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将某一实际问题作为项目交给学生的独立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咨询、指导作用。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任务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参与完成。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把握并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如何能将旅游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准确地应用于旅游经济现象的实践中,是一个重要课题。项目教学法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中学”,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专业知识和练就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学会了终身学习的方法和品质;造就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三、旅游统计学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项目的选择和设计是实施项目式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它会直接影响理论和方法的教学和实施效果。根据旅游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项目的选取。为了让项目更贴近学生最熟悉的旅游实际,采取三种方式提供项目背景:一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大学生旅游行为相关的问题,如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二是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结合学生的实践课程而选题。此时,以学生在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等旅游企业的实习实践为基础,选择旅游企业相关的题材,如酒店员工的满意度分析、景区旅游需求的动态分析等;三是选择当时的旅游热点现象或事件为题材,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2)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将所选取的项目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四个子项目,即调查方案设计、相关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以及调研报告撰写和应用。同时,将整个班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由5~6个学生组成,负责一个项目,项目相互尽量做到不重复,以保证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不仅通过自己的项目得到锻炼,同时在其他项目小组展示中也得到各个领域与行业知识的积累与体验。
(3)教学进程。项目式教学法以任务为重心,以项目为导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同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调整理论教学;在课堂上以讨论为主,根据学生在实际运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实现与学生的时时联络和指导,打破传统的只限于课堂教学的模式。
(4)项目完成的评价。学生参与并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一个阶段性评估,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认识。项目成果的评价应以学生成果的展示和互评的形式进行,学生在讨论中寻找各自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过程的评价更注重各个团队的协作能力、执行能力和响应速度。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就是参与创造实践的过程,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最终的项目完成结果,更在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从项目进展中获得成就感,激发更大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和勇于开拓的研究精神。
学生缺乏对于统计学的兴趣,很多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意识不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并不太重视统计学的学习。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差,并且经管类专业的生源大多是文科生,对于数据、公式、原理的理解和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也不善于数理类课程的学习。授课的普遍经验是学生对于描述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很轻松,但是对于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推断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则是“叫苦连天”。讲授推断统计学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看到学生茫然的表情,似乎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下课后,不少学生向老师抱怨“好难,好难”。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是36-54学时,在这有限的课时里,要完成经典统计学的大部分内容———描述统计学、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线性回归的授课,时间已然不太足够。更何况,学生在高中对于排列组合的学习并不深入,甚至很多文科生反映他们完全没有学习过排列组合的内容;在大一只学习了微积分,并没有开设概率论相关的课程。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还需要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基础知识,不仅时间不够用,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1.2独立学院教师的统计学授课状况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课时限制和学生基础薄弱,教师能够按计划完成教学计划已属不易;由于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学习太难,一线的授课教师迫于教学质量评估的压力,不得不删减掉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这就使得教师讲课的内容不得不局限于教材基础知识,而缺乏对于基础知识的延伸和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现在的年轻教师授课过度依赖于多媒体,虽然展示了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也能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图形的变换。但是多媒体授课很难帮助教师把握好授课的节奏,尤其是统计学这种需要深入理解的学科,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基本原理和方法。
2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教材选用不太合适
独立学院的很多课程在教材使用方面都和母体院校保持一致,统计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也不例外。然而,母体院校本身就是偏重科研,在教学方面也偏重于理论教学;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方面也更应偏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母体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较差,学习同等难度的教材肯定会很吃力。因此,简单的套用母体院校使用的教材肯定会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冲突的现象。许多教材都是重理论、轻应用,太过注重讲述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过程,而缺乏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相关案例,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2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对于统计学的教学大多仍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单向灌输式的向学生介绍基本方法及其推导,缺乏学生的全身参与,就会使得课程更加枯燥无聊。而现在的学生都是思想活跃、个性活波的90后,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2.3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由于课时或者教学条件的限制,在统计学教学方面,只注重课堂上教师的单向讲授,只是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理论和相关公式,没有把统计学的授课和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出现很多个专业在统计学授课时用同样案例的现象。这导致学生们在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统计学之后,对它的印象只有“和高数一样难”,“一大堆公式”,而不知道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该怎样用。
2.4考核方式简单
如今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仍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计算分析附带一堆数据的题目。这样的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的掌握,却很难考察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挂科”和评奖学金的压力下,学生最关注的还是试卷上的一个分数,他们希望取得高分,所以在期末时会拼命的通过习题进行演练,这个过程当然也能带来强化基础理论的效果。但是更真实的情况是,只要学生练习足够多的习题,即使他完全不会运用这个知识点,仍然能在试卷上按照早已经熟记的步骤和公式写出解题过程,仍然能取得不错的分数。很显然,这样的考核方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冲突的。
3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3.1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教材
前几年的统计学教学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写的统计学经典教材,该系列的教材内容全面、逻辑清楚,为很多高校所采用。然而该教材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偏重于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讲解,而缺乏详实的经济管理领域的例子。近两年来我们采用国外学者主编的《经济与商务统计》作为教材,该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包含有丰富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来源于经济与管理领域,有些案例是讲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之后怎样运用统计学的思维进行解决的。较简单的教学内容能够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负担,丰富的案例能让学生真切地意识到统计学的实用性,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建设学生参与型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要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树立“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互动式教学。具体来说,在教学中不能单纯采用教师讲授的灌输式授课,要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案例教学法中,通过精心准备的案例,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培养他们应用统计学的理念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统计调查任务;让学生作为任务主体,通过独立完成任务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3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
统计学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工具,他们没有必要很清楚具体的统计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也没必要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更没必要擅长把数据套进公式进行计算。他们只需要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统计学方法解决问题,统计的结果代表什么含义就可以了。所以在经管类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强化基本原理的讲解,弱化公式的推导和统计计算。教学手段上,不应该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应当结和板书与多媒体教学,并增加上机课。统计学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难,如果全部采用幻灯片授课,学生对于上课内容无法深刻理解,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了。板书教学会放慢课堂节奏,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思考和理解时间,并且步骤清晰,更方面学生进行复习。上机课主要着重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讲解相关统计软件的使用,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加强技能的训练。
3.4考核方式多样化
考核方式不应该只是期末闭卷考试,描述统计学部分可以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撰写格式规范、层次清晰、图表结合的报告是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可以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和数据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整理并撰写分析报告,以此来培养和考核学生撰写规范的统计报告的能力,也可以考察学生对于统计图表的应用能力。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
1.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
1.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2.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多做一些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3.1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3.2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3.2.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
3.2.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
3.2.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居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二、融入传统文化对民族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将我国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智慧聚集在一起,将前辈们不断创新、时间的经验予以继承,形成了我们现有的优良文化,这其实是我们最金贵的资源,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继续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还可以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的自觉性,在学习和继承中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使我们的整个民族充满不竭的动力,保持旺盛生命力。
三、视觉元素层
在设计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视觉的符号,采用的形式为设计课题来表达设计的创意。设计应用的过程中,将我们的现代表现手法与设计思维融合到一起,以求避免不加思考地、简单地描摹与挪用。可以从各个不同的程度来尝试对符号元素予以分类分解、概念同构,或者是重构等艺术加工。以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保障学生对此的熟悉,并以此促进学生认识和了解视觉元素中所有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之,我们采用熟悉的传统文化视觉元素作为载体来搭建信息传递,能第一时间吸引眼球,引发观者内心的共鸣,激发默契感,达到印象深刻和快速交流的效果。比如说在传统春节期间,元宵节的彩灯,那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吉祥物品,彩灯集特有的光、色、形为三位一体,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有着我国民族特色的那种节日氛围,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一种典型的视觉符号。元宵彩灯是以纸和竹条为基本原料的,不仅构造手法独特、种类多样,而且有着丰富的寓意。在设计教学中应用民间文化的视觉元素,使得传统民俗文化在设计作品中有所体现,丰富设计者的一种情感体验。
四、设计经验层
能够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个设计,最重要的保证就是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传统文化所为我们提供的,其中有许多设计经验都是超具价值的。计成是明末一位杰出的园林设计师,在他的《园治•掇山》中说到了不同场所叠石、假山营建的目标效果与设计方法,为园林设计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予以借鉴,《园治》中,不但有相关的实践层面规则和经验,更高的一条艺术规则也被提出:“构园无格,体宜因借。”营造园林,要与实地的气候环境、地理相宜;与园主人的知趣、财力、身份相宜。书房室内环境的设计,就拿明中晚期文人的书斋来说,那更是有着独到的追求,与完全不同的见解。功能上讲:书斋——当时文士“怡情悦性、修行养生”的私人空间,它的功能有别于卧室、厅堂等其他的一些空间场所。书房环境的设计,最需要体现的是:陈设品的位置经营与选择。排列物品讲究排偶、参差、错综等,来使室内空间的灵性与意蕴得到提升;选择陈设品要从色泽、形制、工艺、质地等方面来考量。书房的陈设总体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进行更换陈设物品,或者对布局进行调整,可带来生气,改善心境。设计教学过程之中,要能够实时对学生的感受与理解,予以巧妙地引导,将见过的、学习过的设计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五、哲学观念层
每个时代都有象征他那个时代的精神,我们民族时代精神结晶,毋庸置疑那就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道两家,他们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共同在传统文化的演化与传承中起作用。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的,它们的核心观念都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观念对传统设计理念与造物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能够实现“工巧”需要的是考量的合理巧妙,能够合理利用材料品质,根据地理环境和季节气候等天然因素,去实现的。去雕饰的追求,对天然人造物的追求,要求我们不能人工雕凿,另一方面说也是能工巧匠感受自然之美而做出的最佳直接的追求。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真正高层次的追求是能够培养出思考设计问题从哲学层面的人才。
(一)扭曲教学观念和教学目的。统计学是研究现象数量的方法论科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应用性;既有归纳方法论,又有演绎方法论。目前,统计教学仅仅注重了课堂讲授,偏重于定性分析方法和解题方法,在制定教学目的时,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引导学生在专业中对统计学加以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也很少根据专业的需要设置,而是由任课教师依据教材、课时而定。如果统计学教师不清楚该专业统计学原理的前期及后续课程的开设情况,不了解该专业对统计学的需求情况,不同专业采用一成不变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学生听起来乏味,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统计学的教学,普遍仍局限于课堂讲授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属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本理论、轻实践活动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很少做到把原理与统计分析方法在各专业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讲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未得到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相当缺乏,甚至有的还未用过任何统计软件。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停留在对统计学概念、公式、方法和理论的粗浅掌握上,却无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不期望学生利用它来解决其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不知道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其实,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只有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显示出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统计学博大精深的分析方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三)只注重利用功能较弱的统计软件。传统的教学都是采用“粉笔+黑板”,但统计学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并要让学生参与,这时采用传统的方法既浪费时间,又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又妨碍了统计软件的学习与应用。统计学的软件有很多,从功能较弱的如Excel到功能较强的SAS、TSP,都为统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但是教师却并未对其加以充分利用。作为统计学教师,要想站在学科前沿,必须能够熟练使用一至二个统计分析软件,倘若对数据的处理仅停留在功能较弱的分析工具上,必然会限制其教学能力,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限制自身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影响研究成果的规模和档次。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作为认识和探索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关系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在社会经济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专业课程教学必须强调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统计学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实验教学,提高计算机应用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统计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从目前统计学教学的不足可以看出,过去理论性和描述性的传统型统计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学生普遍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的方法并没有真正掌握。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统计实验教学,构建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成为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根本途径。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模拟数据搜集整理。数据是统计分析的对象,搜集整理数据是进行统计过程的基础阶段。这一方面需要锻炼学生对数据的洞察力,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市场调研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统计数据,建立各自的“统计数据信息库”,为下一阶段的统计分析打基础。从数据本身计数的来源看,统计数据最初都是来源于直接的调查或实验。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两种渠道:一是直接的调查和科学实验,这是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二是别人的调查或实验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二)统计软件包应用于统计分析。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统计软件包是其核心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对Excel电子表格、SAS、SPSS、SYSTAT等软件有详细的了解。
(三)实验课程体系。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在统计学课程中,有必要开设实验教学的主要有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市场调查技术、统计信息处理(统计软件)、数据挖掘技术、质量控制、决策支持系统等。构成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三大模块具有相当强的关联性。其联系主要体现在运用上,特别是针对不同的课程使用不同的软件以及侧重点上。
三、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结合专业制定教学目的,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能孤立地制定,而是要在明确本专业开设的课程与统计学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制定满足本专业需要的教学目的,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依据各专业需求进行取舍,同时将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纳入到教学目的当中。在教学中,应适当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环节,就一些学生关心或与本专业相关的课题作市场调查。如可组织学生针对大学生们感兴趣的就业情况、手机拥有率或逃课情况等展开调查,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调查问卷设计、资料搜查、整理和分析,指导他们如何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资料开展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设计问卷、对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基本统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进行分析的调查研究能力。
(二)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活动,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教学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采用师生互动、同学互动的方式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为互动式教学方法提供有力的设备支持,它不仅可以演示、分析篇幅较长的实际统计资料,使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更生动清晰,而且可以介绍一些基本的统计软件,促使学生掌握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的现代信息处理手段,从而强化其阅读、理解运用统计资料的意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充分地使用统计软件。
1.2适当布置思考题当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善于动脑,部分学生会觉得老师都是在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学习没有挑战性。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以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在讲授几何概型时,可以将著名的“贝特朗”奇论抛给学生。此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解答。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共同探讨出一种解法,剩余的解法留给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挖掘出新的解法,甚至新的结果,让学生去思考贝特朗奇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
2.1体验生活常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果仅仅是这样跟学生讲,学生可能没有任何感觉,甚至有些反感。事实上,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如果在讲授相关知识时,能够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相信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将给出几个具体实例:例1:在讲授古典概率或者数学期望时,可以路边摊的“摸球游戏”为例。袋子中装有12个除颜色外,大小形状均相同的6个红球,6个白球,现从中不放回的摸取6个球,若所摸到的球为6红则奖励100元,5红1白奖励50元,4红2白奖励20元,3红3白罚款100元,2红4白奖励20元,1红5白奖励50元,6白奖励100元,你会心动吗?这个游戏貌似是稳赚不赔,但是利用古典概率计算会发现,3红3白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情况的概率。类似的街边中奖游戏很多,如果我们学习了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就会大大减少上当的机会。
例2:在讲解古典概率中的“盒子模型”时,可以“生日问题”为例。比如,授课班级有50名学生,那么可以让学生猜一下至少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有多大。这个概率乍看很小,但是通过“盒子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却令人匪夷所思,当班级有50个人时,至少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居然达到0.9704!在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大街上至少两个人是老乡的概率又会有多大呢?肯定也是相当大的,因此可借此提醒学生在陌生场合一定要小心陌生人以“老乡”“、有缘”之类的话搭讪,谨防上当受骗。除此以外,身边还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在讲授贝叶斯公式时可以寓言故事“狼来了”为例,让学生分析一下为什么狼真的来了之后却没人来救;在讲授复杂的全概率公式时,可以“抽签问题”为例。假设在10根签中,1根有奖,现有10个人轮流抽签,问这样抽签是否公平呢?这个问题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很多学生认为第一个抽签的人中奖率一定是高于最后一个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利用全概率公式得出的结果却是第十个人与第一个人的中奖概率是一样的,都是0.1。这些问题既生动有趣又贴近生活,从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娴熟应用以往学过的各种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2感悟人生哲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的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感悟人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虽然是一门抽象的数学课程,其中也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教师在授课时若予以适当点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够体会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在讲授伯努利概型时,经常会举下面的例题:某人进行射击,设每次命中的概率是0.02,独立射击400次,试求至少命中两次的概率。学生很容易列式求解出此概率为0.9972。在此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这道题里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可能一头雾水,这就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怎么还会有启示?教师可进一步引导,这位射击队员的命中率很低,但是经过400次射击,至少可以击中两次的概率就达到了0.9972。如果把击中目标看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只要坚持不懈,最终实现理想的概率也一定是很大的。“坚持就是胜利”绝不是一句空话,希望大家坚持不懈。
再比如,在讲授概率的加法公式时,可以“诸葛亮问题”为例。假设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3个臭皮匠A、B、C独立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8、0.45,且每个臭皮匠能否解出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并提示:3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问题就被解决了。那么三个臭皮匠是否真的能赛过诸葛亮呢?由此,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来解决此问题。并且可以很容易求出3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57>0.8,即3个并不聪明的臭皮匠确实可以赛过聪明的诸葛亮。更进一步,若不是3个臭皮匠,而是4个,5个,…,结论又是如何?以1O个臭皮匠为例,假设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仍为0.8,每个臭皮匠独立解出问题的概率都为0.45,且假设每个臭皮匠能否解出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则利用对立事件概率的计算公式,可方便地算得1O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为:1-0.5510≈O.9975>0.8。也就是说,问题基本上都能解出,从而远远赛过聪明的诸葛亮。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团结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经过这样的适当点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成功或失败案例。
教师通过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案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可行方案。这样不仅使学生从被动地位转到主动地位,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还达到教师教学目的,一举两得。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由浅及深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此外,可以尝试建立学习小组,将成本会计的学习活动转移到课堂以外,教师提供一些方向性指导,通过查阅案例和小组讨论实现学习目标。
三、课堂教学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信息传播和处理媒介完成教学和训练任务的新兴技术,它能营造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境交融、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多种感官的刺激加深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印象,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基本的、核心的理论知识外,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往往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尽管做了许多尝试,如岗位实习、校外实习等,但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依然是一个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使用改变了这一现状。教师运用计算机可以模拟账、证、表等各种会计资料,也可以模拟一些数据的来源去向、计算流程、账务处理等;学生可以边学习理论、边实践操作。整个教学过程生动、直观,犹如“身临其境”,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账户的设置与结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成本计算与核算就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实际操作能力自然可提高。
四、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花气力、下工夫。
目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形式和手段有练习、测试、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单位实习、撰写论文等。在实践教学中,有条件的话,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到类似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合作、产品的工艺流程、产品中原料和辅料的构成,等等,使学生对产品的制造过程形成感性认识,为成本核算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模拟实训中,要制订科学、系统的实训计划,按照单元实训和综合实训两部分进行。实训中指导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操作,实训后要求学生展示实训成果并总结实训心得体会。指导教师要对每名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写出评语,评定成绩,评选出优秀实训作业,为以后教学提供样本。
(二)家和与平和类。家和万事兴,家和也就寓意兴旺。一般代表夫妻和睦、家庭兴旺等寓意。在首饰设计中,一般会采用荷叶、鸳鸯、白头鸟等图案作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类图案的玉佩一般作为结婚礼物赠送,代表着夫妻和谐、家庭和睦。家和兴旺的图案有“百年好合”、“年年有余”、“白头富贵”等。这些都代表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年年生活富足。安宁和平一般是现代人对社会生活安定、和平的向往。一般会选取如意、宝瓶等图案设计在玉佩上,适用于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佩戴,以此寄托亲人、友人对他的平安祝福。代表这类寓意的图案有“竹报平安”、“富贵平安”(花瓶内插一枝牡丹花)等。
(三)事业与消灾类。代表着人们的事业发达类美好寓意的事物也比较多,一般是寄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常见的是选取桂圆、核桃、竹节、鲤鱼等事物作为代表图案,来象征人们对于仕途前景的美好向往。较为常见的寓意图案有“鲤鱼跃龙门”、“连中三元”、“状元及第”、“节节高升”等图案纹理等。消灾驱邪类的传统寓意是向往着人们的生活顺利、万事如意、和谐幸福、一切顺心。一般在首饰设计中选用佛、观音等图案作为寓意代表,以期望生活和谐、驱除灾难等。将传统的图案与现代的首饰设计元素相结合,可以创新设计理念,打造符合现代人们需要的吉祥愿望。
二、传统图案应用在首饰设计中的方法
(一)临摹与仿照。纵观现阶段的首饰设计,将古代纹样借鉴进入首饰设计中的做法有很多,将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首饰设计有机融合,进行二次结合设计,其中对纹样进行临摹与仿照是常见的二次结合设计方法。具体思路是,选择造型较为简洁的、具有丰富寓意的纹样,依据其本身含有的寓意,直接将其作为设计元素,当作首饰设计的主要造型元素,再充分赋予首饰结构性与功能性,使得其设计成一款独具匠心而又具有传统意义的首饰。
(二)简化设计。简化设计理念,就是选取复杂的优秀传统图案,进行造型提取和元素简洁化操作,实现传统提取,再根据平衡、对比与对称的现代化美学设计元素,实施结构再次组合和二次设计,有效设计出符合现阶段人们审美品位而又保留传统文化寓意的首饰作品。例如,将传统的凤凰双飞的图案简化设计,设计出“凤凰双飞”项链,简单的展翅设计与纹理设计,使得凤凰的造型栩栩如生,也象征着吉祥如意,快乐和谐。
(三)运用深层寓意。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第一,结合图案与图案载体造型。在现代的首饰设计中,往往大多只考虑图案设计本身,而没有结合图案的承载主体来进行分析。对此,可以将图案与图案的承载部分设计相融合,充分利用纹样与其载体本身,将这两者进行结合,设计理念综合考虑这两者,创新设计理念。例如,兰花戒指设计“自然”,将图案与造型这两者相结合,结合了兰花的纹样,也结合了兰花的自然形态特征,设计出造型新颖、形态生动的首饰作品。“门”吊坠设计中,将门的原有传统图案进行保留,这是外观的层面,其次,在造型设计方面,结合“门”的功能习惯,将平面的图案设计成立体化的“门”功能造型,有效打造出设计独特的主题吊坠。第二,结合历史背景的造型设计。一般的传统图案由于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也就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故事,朝代的历史背景赋予了纹样特有的艺术风格与特色,是设计首饰的首选主题。现代首饰设计中,比较善于运用传统图案的艺术理念,将主题中的故事展现出来,表现出图案的象征含义、隐喻等。结合乡土特色、生态文化、古典气息等不同种类的特点,结合现代的生活理念,在设计首饰作品时做出内涵的诠释。例如,战国时期粗犷、狂野的首饰纹样,适用于男性首饰;唐朝的柔美风格纹样,适用于设计出东方和古典风格的女性首饰。
三、传统图案应用在首饰设计教学中的体现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历史文化的发展与沉淀,带给我们优秀的文化资源,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在首饰设计教学中,选取首饰设计的主题,追溯其历史,还原历史高度,挖掘传统图案的含义,以此赋予首饰文化与历史内涵,从而使得优秀的历史文化能够传承与发展,回归到民族文化的历史画卷中。
(一)借鉴传统纹样。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优秀的历史文化却一直是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关键。在现代首饰设计中,借鉴传统纹样,要与时尚和民族特色这两者相结合,寻找现代设计元素中与传统元素相结合的契合点,将传统优秀元素应用到首饰设计中。传统纹样中有丰富的灵感来源,也给我们提供了简洁的造型、符号元素,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将回纹样、万字纹样这些简洁的几何纹样直接或者间接地运用到现代首饰设计中,以此设计出具有时尚气息而又独具民族特色的首饰作品。例如,“回”字纹样中,它以点作为整个图形的中心,结合方形的不断向外环绕构成的图案,由此形成简洁而又韵味十足的图案。清代家具中的“回”字纹样设计,具有整齐划一的画面感效果,能够产生不一样的装饰效果。“万”字纹样中,它比较类似于古代的符咒,象征着火与太阳,在梵语中也象征着“吉祥集合”。将其运用到现代首饰作品中,装饰性很强。
(二)借鉴吉祥图案。借鉴吉祥图案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首饰设计方法。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样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的图案作品中,例如,上文提到的福禄寿、吉祥如意等,象征着人们生活福气、富贵、长寿,而又吉祥顺心。吉祥图案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它标志着我国上下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运用吉祥图案于首饰设计中,能够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民族志向,同时,也可以让我国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结合首饰的本土特色,打造具有民族风格的首饰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龙凤呈祥”首饰创新设计中,结合不同的应用场合与背景,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和主题寓意,借助龙凤恰当地衬托出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三)借鉴传统建筑。借鉴古代建筑图案进行首饰设计,包括了建筑的颜色、造型等各方面。现阶段,建筑的造型变化很大,与古代传统建筑相比更加适用于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而古代建筑的独特颜色、造型等,独具特色。红色的墙体,碧绿的瓦片,建筑体本身雕龙画凤,独具匠心,而现代建筑中缺乏这些美的元素。借鉴传统建筑,在首饰设计中将亭台楼阁、屋檐屋顶等传统元素应用于首饰设计中,以此使得首饰更加灵动,也扩宽了现代首饰设计的来源。
[摘 要]铁路交通运输的市场化建设成为铁路建设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在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各行各业的国有企业相继改革,而铁路交通运输的改革则是市场经济全面开启的标志。因此铁路交通运输业必须以经济管理着手,提高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模式的创新,以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铁路交通运输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人们对于铁路交通运输的要求不断提升。现如铁路交通运输管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交通运输业扶持力度的增强,我国其它形式的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铁路运输的发展。今要将加快铁路交通运输的体制作为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快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并不断开发其扩展行业,完善服务机制,以适应人民群众及世界发展的需求,使铁路交通运输更加完善,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1 优化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必要性
1.1 从现存的铁路管理体制来看,尽管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现有的18个铁路局(公司)间仍然存在70多个局间分界日,各个铁路局为完成各自的运输生产经营任务以及优先满足所属省市的运输需求,同时由于统一执行铁道部所下达的年、月、日计划,在动力、运力、能力的运用安排方面,还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相互制约,并且内耗还是相当严重的。以沈哈两铁路局为例,作为两个以煤炭、粮食等资源运输为主的铁路局,由于铁路铁道部对两个局的入关方向交车、运用车占用实施总量控制,同时沈阳局服务的辽吉两省、哈尔滨服务的黑龙江省对能源等物资运输也有保证的要求,势必优先考虑本局利益和满足所在省份需求,对有限的铁路运输资源会一定程度上展开争夺,从动力、交车数量上进行自我控制和相互控制。另外,随着铁路大规模建设,成立了大批的铁路合资公司,也与当前国有的铁路局(公司)的管理体制很难相互融合,多种企业管理模式并存,对于铁路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来说形成相对较大的制约。
1.2 铁路交通运输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铁路交通运输可以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模式存在着计划经济的色彩,比如铁路运输是为了满足各省市的运输需求,而不是根据市场的现实需要,造成铁路运输资源的浪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铁路交通运输必须要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要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
1.3 这标志着我国铁路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尤其是政企分开,实现了铁路交通运输的市场化运作,铁路管理的企业化要求,铁路企业必须要是实现经济效益为重点,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就是围绕市场经济为中心。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是铁路部门实施企业化管理的具体体现,通过经济管理可以帮助铁路运输企业实现市场化运作。
2 加强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铁路体制的改革必须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基础上,再结合其自身的技术特点,改革现有的行政性垄断机制,探索并建立一个高要求、严标准的的铁路交通运输体制及运行环境,使铁路交通运输的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在原有基础上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其不仅为国民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更为其他行业的不断进步创造基础,提高我国在世界上各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综合以往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吉他行业改革的宝贵经验,逐步消除垄断,提升市场竞争机制是现如今铁路交通运输改革的必要手段,也是最为有利的措施。综上所述,铁路独立市场经营主体的建立是现阶段我国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2.2 强化铁路企业的内部管理,增强管理模式的创新 基于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完成,铁路交通运输要从管理模式入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铁路交通管理模式。①铁路运输企业要创新营销管理,经过一年多的货运改革,铁路交通运输管理已经由传统的市场主导变身为主动营销的企业个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货物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同时我国其它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分割了铁路交通运输市场份额,传统的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模式已经不能使用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深化市场意识,建立以市场为方向的销售策略,深入客户中为客户制定量身化的个;②创新质量管理。基于市场中激烈的交通运输竞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既要发挥其传统龙头的优势,也要积极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引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铁路交通运输企业的质量,具体就是要实施质量咨询认证完善铁路自身质量管理机制,同时铁路运输交通运输企业也要通过制定标准化规范提高铁路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铁路交通运输的质量管理水平。
2.3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促进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模式,实现铁路交通运输自动化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铁路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信息化在铁路交通运输中的应用范围还不广泛;二是铁路车辆的自动化装备技术还不成熟,尤其是高铁综合检测技术在信息化方面还没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是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在具体的运输管理中还没有具有全面的普及化,这对这些问题,铁路交通运输部门一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是要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制定具体的创新措施,构建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技术达到世界最新水平;二是要积极与国际先进国家开展深层次地合作,通过合作带动我国铁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进而提高铁路交通运输能力。
2.4 若干个市场经营主体的组建。在市场经济中,除了存在市场经营主体以外,更重要的是经营主体间的竞争,而要建立有效的竞争,就必须要对零散存在的经营主体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合并。在铁路交通运输中,对铁路局按一定规则进行合并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此过程中,按区域进行划分,并且在合并后实行股份制或集团值得公司形式对现有的铁路运输资源进行重新组建。实行机制后,合并后的各个集团铁路公司间就会存在竞争。如此一来,将会出现各公司竭尽全力提升本公司的运输服务路线,提升服务质量,铁路交通运输的整体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中的行业性垄断也有可能就此土崩瓦解,从而各个集团公司进行公平竞争
3 结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存在与发展与我国生产力的提高、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有着必然的连续性,只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各项制度、提高铁路运输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物流模式就一定会大大提高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铁路施工组织设计经济效果的评价.铁道工程学报 .1986/0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刘永顺,于忠宁.现代铁路运输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调度指挥系统构想[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
[3] 李敏.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及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交通运输经济学论文范文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变得日益重要起来。从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来看,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认识。在笔者看来,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我们要正确把握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得两者互动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吸收:辐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仍然呈现滞后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表现得日益显著,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受我国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等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有效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则有赖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进而促使两者互动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从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来看,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这三种认识也构成了大部分地区制定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一种认识主要认为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就是要满足区域经济活动引发的交通运输需求;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交通设施必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区域优势的发挥,同时吸引大量投资。
第二种认识则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并突出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即区域经济发展引致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是为了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种认识是对前两种认识的综合,认为交通运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所带动。
应该讲,上述三种认识都部分地反映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但由于这些认识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判断的认识上,因此更多地是对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在实践中的验证。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建议
通过上述对两者关系的思考,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1)制定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即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指的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按照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在充分了解并掌握各地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基础上,通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差别发展,使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实现与区域经济活动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运行的正面效应,最终促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交通运输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使得当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提供往往由技术决定,方式的选择、线路的安排等相对纯粹的技术因素对整体网络的构成和完善影响非常大,从而造成部分地区交通运输的提供并没有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断定,交通运输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有相应条件约束的,只有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中充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特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强调区域交通运输的战略。
(2)推行区域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就是指要实现交通运输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从实质到内容上的一体化。规划的基础要充分反映规划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拟合程度。这个拟合程度既包括交通运输总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包括交通运输结构与区域经济活动特点的适应性,同时还包括交通运输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活动、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
目前,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仍然局限在范围相对狭小的行业规划中,这就限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上的充分协调。只有做到了相对准确地把握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行组织状况,才有可能实现区域交通运输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最优配置,充分吸收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形成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地方政府分权体制为基础的,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导致经济组织间经济活动横向协调的成本过高,以致分工协作费用明显地高于组织费用,外部横向协调费用超过内部纵向协调费用,直接导致区域分工的割裂式发展、雷同化发展。
“统计表”一节共4个例题,在结构上有其共同点:1.确定调查的内容(学生身高,考试分数,男女生人数,试验田播种的亩数等)。2.收集原始数据的方法(记录单的填写,直接记录法)。3.数据的整理。4.数据的分类(栏目的确定)。5.统计表的格式要求与制作。例1、例2是单式统计表,以数据的整理为主;例3、例4是复式统计表,以数据的分类为主。
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统计知识的意义(为科研、生产服务,是对客观事物的评估,为正确为决策提供依据)。其次才是使学生了解统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按有关的数据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在教学例1时,教师出示原始数据后,不宜过早也出现教材中已整理好的统计表,而应先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你从手中的记录单中可以看出哪些内容?”(学生的身高、谁最高、谁最矮、1.4米-1.5米的人数……)之后再学习教材,看看教材是怎样整理数据并制成统计表的。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对调查内容应怎样取舍,对数据应怎样整理,才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