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育教师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2: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教师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教师论文

篇(1)

二、加强师德教育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幼儿教育又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可以说,每个人一生的前半部分大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幼儿园的校园生活是每个现代人都经历过的,教师的言行及道德修养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幼儿园的生活不美好,小朋友很难改变对学校的厌恶。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孩子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就不得不重视幼儿园的师德情况。就像近期新闻中报道的,如果幼儿园的教师都像他们那样打骂学生,那学生还会愿意和教师做好朋友吗?家长还会信任老师吗?校园还能在这个社会立足吗?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任务,而教师就是这个任务的领导者。他们从小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现如今发生了多起幼儿教师虐童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家长怀疑的态度中,必须反思一下幼儿师德教育是否能做到让家长放心。根据多年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我认为幼儿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学历,更要注重教师的师德教育。可以开展加强幼儿师德教育的活动,比如说开展照顾孩子大赛,通过教师照顾孩子的细心程度可以观察到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教育小朋友。还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中观察一下教师的教学方式,看是否能让学生和教师融洽相处,是否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篇(2)

当前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困境

近年来,在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的引领下,医学专业教师的师德状况呈积极健康的态势,然而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受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临床教师的师德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亟须改善的问题。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质的医疗专业人才,但当前医学教育实践中却普遍存在“重授课、轻育人”或“只授课,不育人”的现象。[2]有些临床教师对自身的职责认识模糊,理解存在偏差,只满足于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完成自己的临床教学任务,无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不用职业道德规范去教育学生,甚至对学生课外的违纪违德现象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有些临床教师过分追求名利,本身并不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把物质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把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带教工作当做副业,仅仅是提高专业职称、谋求社会地位的手段,通常表现为不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认真进行备课,教学敷衍了事,考试则根据人情关系随意给分,置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学生的自身素质于不顾,缺少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古人云:言高为师,身正为范。临床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而且要承担起示范引领的教育职责,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3]但是,有的教师纪律意识淡薄,无视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的教学制度,举止随意;有的教师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只注重个人发展;有的教师对待病人举止傲慢、态度恶劣;有的教师甚至把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怨声载道。这些消极言行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由困境引起的原因反思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尚师德的孵化器,反之则是滋生不良师德的温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变化使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更新了办学观念,拓宽了办学渠道。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外来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渗透,扰乱了人们的传统思想和道德标准,很多人把追逐金钱和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理想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随之滋生,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道德失范的现象。[4]高校处在思想文化碰撞的最前沿,这些负面现象对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念及道德评价标准产生了强大冲击,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不断被弱化,尤其是临床教师,他们的工作环境更具有社会接触性,在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上更容易出现偏差。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在狠抓基础建设的同时,纷纷扩大了招生数量和规模,而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教学矛盾。高等医学院校素以培养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临床技能为主要目标,在医学教育尤其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生师比例的一再提高,加大了临床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在带教病例和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相对于每个学生的临床实践指导机会就会减少,很多时候教师只能疲于应付带教授课任务,与学生在思想层面进行沟通和交流日益减少。

篇(3)

2如何通过情感沟通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1以情育人,促进心灵沟通情感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幼儿教师的情感表达与幼儿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幼儿教师的某些情绪变化例如欢乐或者忧伤、宽容或者愤怒,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性格特征的培养与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要正确的运用发挥自身情感的感染力,要懂得把握自身的情感表达方式,用积极的情绪对待每一位幼儿,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愉快的成长氛围。作为幼儿教师在控制好自身的情感的同时,还要学会从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老师由于语言习惯问题喜欢用喜爱的口吻对幼儿说:“你这个小笨蛋。”然而因为各个时期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不同,有时候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错解,认为老师在责怪他们,不喜欢他们,使得幼儿心灵受到打击。因此,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交流时,尽量不要说反语,也不要夹杂地方语言,充满热情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同时,表达积极情感时可以采用眼神的交流、抚摸、点头、微笑等等,正面积极地表达对幼儿的喜爱,不仅可以增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幼儿心理健康的氛围幼儿的心理环境包括幼儿学习、生活、活动的全部空间。幼儿安全、友善、积极的情绪状态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支撑。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与幼儿形成亲密的朋友关系,平等的进行交流。幼儿在这种平等、愉快、良好的环境氛围中会逐渐养成活泼、开朗、宽容、自信的健康心理。另外,在集体环境中,幼儿不仅要有教师的爱护和关心,还要与同伴之间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如果没有得到其他小朋友的认可,很可能会形成孤僻的性格。面对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和争执,教师应该及时调解。在硬件方面应该及时更新设备以及添加多种多样的材料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教室布置应明亮宽敞,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进幼儿个性特征发展。

2.3正确评价,激发幼儿自信幼儿学会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肯定或者否定式幼儿评价自己的标尺。因此,幼儿教师正确的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做出评价至关重要。在评价过程中,让幼儿在成人的评价和自我发现中,了解自身优点以及不足,正确评价自己行为,树立自信心。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情感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幼儿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时,自我意识便会显著增强,上进心会得到激发,并且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相反,如果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谩骂或者体罚,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自信心也会受到重创。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符合客观性原则。对于每个小朋友不同程度的进步都给与恰当而及时的评价。比如说班级评红花时候,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进步,就应该给与积极地鼓励。另外,评价的手段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由于幼儿阶段的认识是以客观为主,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该以一些形象有效的手段进行评价。现在很多幼儿老师都乐意将小红花作为奖励,而且小朋友也乐意接受。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在大中小班长时间延续用这种奖励方式,幼儿便会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的心理。

篇(4)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摘要: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论文具有德育的诸多优势,应成为德育工作的生力军。他们在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特别是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教师;德育优势

一、专业课教师的德育优势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2.学科德育渗透的含义

德育渗透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渗透在物理学知识中的正确的物理观、时空观和宇宙观方面的教育,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的教育。

3.学科德育渗透目标的确定

任何教育都有目标,目标对学科德育渗透具有导向作用。确定渗透目标,要依据德育总目标分层设计,应当包括因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也包括即使时代变化也不会改变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要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目标要考虑学科特点,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挖掘、把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与道德认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渠道,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情操的陶冶融于一炉。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按照学科特点,通过讲授、讨论、交流、阅读、视听、网络、角色扮演和实验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政治思想观点、价值观、行为规范、基本品德和培养健康人格。学科德育渗透应在“融”与“合”上做文章。“融”是讲渗透的深度,要调动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知德育内容,引起道德情感共鸣,内化成道德行为;“合”是讲渗透的广度,全面梳理教材中显性和隐性教学内容,尽量寻找融合点,日积月累,循环往复,做到“润物细无声”。

(1)教学内容的渗透策略

理工科教学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进行德育渗透的。自然科学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都有很大影响。德育的渗透,就是把学科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整合。整合时,不得把德育当成标签贴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注意各学科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不同,教学和德育的结合点也不同,必须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2)教学组织形式的渗透策略

学习方式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与范式,也是学科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蕴含着德育的内涵与要素,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所不可忽视的。自主式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式学习,能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起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尊重人、接纳人的现代人的优秀品质;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性格,能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意志品格。

(3)学科教学情境的渗透策略

学科教学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情境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德育的要素,它要求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很好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根据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调整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评价。以前,我们看学科教学中教师对德育的渗透情况,主要看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的情况,看相关的德育要素的渗透情况。其实我们看某一学科教学是否注意体现和渗透了“德育”,不仅要看学生对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体会、感悟了多少,更要看整个学科教学的气氛,看学科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如果教师真正在学科教学中营造起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与情境,相关的德育渗透的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到了落实。

(4)教师人格的渗透策略

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说学生每天都可以读到这本最丰富、最生动、最具有感染力的教科书。它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和引领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喜怒哀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更自珍、自爱、自重。当自己进入学科教学领域,就要想到自己是学生的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自己的一颦一笑、一褒一贬、一喜一怒、一哀一乐,都要注意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重视和自觉地去做了,就可以说,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2]秦鸿滨.加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八个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6(5).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08―04

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逐步接轨,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有用的英语人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英语教学与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探讨的方面。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方法和培养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

(一)师范人才的培养模式

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与一般外语院校几乎相同,仍侧重于英语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大多开设综合英语、英语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阅读、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等课程。其中,综合英语、听力等基础课程开设时间较长,最多的达到8个学期。但是,由于总课时有限,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不足,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科研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受到影响。

而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范类课目较少,且学时有限。一般的师范院校在大学四年教育中,只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测试学,且只有一个学期。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性较差,与中小学基础英语教学活动脱钩,无法让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新时代下新课标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

英语教师是一门很特殊的职业,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对从业者要求的特殊性。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涵盖很多方面,如英文讲演、英文歌曲演唱、简笔画、教案编写、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导演、试题编写及英语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技能。

(二)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

同一般的外语院校一样,师范院校一贯重视英语听、说、读、写和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相关的精读课开设四年,泛读课、听力课开设两年,写作课的课时较少,一般只有两个学期。由于师范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或是学习动机不足,即便相对受重视的这些课程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开设在英语专业大学三四年级的英语语言学、文体学、词汇学、英美文学等课程虽然被视为必修课,但似乎只受到准备考研究生的学生们的重视,其余大部分学生仍然抱着及格万岁的心理;另一方面,这些课程的课时最多不超过一年,有的只开设一个学期。课程设置的种类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可选择的空间不足。这样,原本可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由于教和学双方均未给予合适的安排与足够的重视而变成走形式和无用的代名词。

(三)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

在“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影响下,许多师范院校盲目照搬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计划,过分强调知识、能力的“专业性”,专业课程分类细而多,有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课却很少。据资料统计,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四大板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j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2lg,71g,7g。由此可见,课程结构仍以学科教育为基本框架,突出学科专业教育、体现师范性的教育类课程门类少,学时少。创新复合型英语人才应具有不同的知识模块:英语专业技能知识、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各种能力:语言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处事能力、从事专业工作的实践能力、敢于迎接挑战和超越他人和自我的创新能力等。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途径主要是课程学习。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些需要反复实践的课程如:写作课、翻译课、教学法课等都受到课时的局限。如写作课上,学生在了解了基本的写作技能之后很少有机会去应用,个别学生作文被点评的机率极低,学生出于应试的目的就会选择一些写作的模板套用,写出的文章在结构与内容上都大同小异,质量可想而知。教学法课上的模拟教学机会更是难得,又因教育实习基地太少,实习教师的课时被一再缩减,很多学生在还不熟悉教学环节。

二、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同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见,目前应与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高校英语教师人文素质有密切地联系,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对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也产生了一些积极地作用。

(一)专业课程设置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引导作用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重任,而这些培养的学生数年之后将走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只停留在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教授上,而应该把培育合格的英语人才作为高校英语教师首要的任务。合格的英语人才应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决心,即高校学生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当然,能否做到这些,还取决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人品和素养。古人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既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使学生“成才”,又要担当塑造其“灵魂”的职责使学生“成人”。教师的工作可谓艰巨而光荣,同时,对为师的要求也提高了。东北农业大学校长李庆章曾说过这样的话,何以为师,先看师品,德高为师;再看师智,学高为师;三看师能,技高为师;四看师表,身正为师。教师担负着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魅力是无穷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想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领先具备这样的人文素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必须树立教师的主体性,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人。主体具有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即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能力。这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以渊博的英语文化修养为教学之坚实底蕴,能穿透语言层面进而突破英语文化的多种理解障碍,诸如风俗习惯、衣食住行方面的大众文化障碍,文史哲等方面的高雅文化障碍,是非取舍、审美标准方面的价值文化障碍等等,从而洞悉英语语言深处的人文积淀。而且,高校英语教师要有能力在中西文化双重背景下确立自身的价值坐标,善于对两种文明作出理性的比较分析,具备在优劣筛选中创新语言和创新文

化的才能。详言之,既要坚实地把握母文化的“根”,又要在汉英融通中互补,升华东方文明的基本品格,从而通过对英语言语和文化特质的把握,不但使学生丰富语言素质、发展言语能力,并且为其注入符合全球真善美基本价值准则的新人文精神。如是,英语教师就会超越语言而成为21世纪中华文明的有力促进者和创造者。专业课程的设置挖掘出英语教师的潜能,并对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起了一种提升作用。

三、优化课程设置以促进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只有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确实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也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高校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几个方面

什么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是非常具有涵盖性的概念,它包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一切素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是指高校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除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人文素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品质,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因英语课程本身的人文性特征而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特殊要求,这包括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心理素质和敬业精神。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要优化课程设置就必须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1 改善课程设置板块,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基于课程设置板块的调整,这就使得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对其所教的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良好的掌握和具备精湛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课程设置的改善。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知识。所以,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和融合。努力挖掘出教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知识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让英语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进而培养出既具有入文气质,又具有科学精神;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西方文化的人,使其见解更加符合国际化的特点。

2 改革课程的内容,促进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实施人文教育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即教师在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的综合水平,它是教师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及任务必备的心理条件。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善于把深厚的英语功底展现于教学实践。通过精心策划、灵活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使英语课堂变成学生表演,教师导演的大舞台,做到“寓教于练、寓学于用”。如何才能把丰富的知识与教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首先要求教师备课充分。不仅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准备课时要追求更高境界,力争把课本的知识与学生的能力一并考虑进行教学设计,以使学生能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启发与发现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由书本内容引入到更广阔的联想空间,用情景把已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逐步形成知识与信息的网络。正是由于课本的局限性,才需要教师去发挥、拓展、补充、延伸以达到进一步升华。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社会化是知识活化的需要。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和契合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长性。

3 增加选修课程,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自身,英语当然具有以丰厚的科学文化积淀为底蕴的历史传承性和稳定性,但是作为对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语用学和教学理论则处在不断“引进”和发展之中;更兼全球网络提供了不同学科、不同流派、不同权威的专业知识。在网络上进行新知杂交和学术融合空前便捷。这些对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教学创新目标的激励下迅速强化科研能力,当是全球化时代对英语教师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要求。这种综合性科研能力包括学术新知整合能力、课堂教学分析能力和专业论文撰写能力。

首先是学术新知整合能力,即英语教师要积极立足学术前沿,有意识、有目标地从现代语言学和语用学、二语习得理论及课堂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近发展中捕捉学术新知,不懈存储、长期累积、并有机整合到以自己的研究和创造目标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中去,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其次是课堂教学分析能力,即包括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及测试等诸多环节的系统化预计、反思、调整和整体优化,尤其要善于敏锐地洞察并牵引学习主体的课堂心理流向,尊重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和情意特点,以最大效度地达成教学目标。再次是专业论文撰写能力。英语教师首先要有真切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心灵感悟,然后通过写作这个筛滤程序提炼出具有自己特色和创意、又不乏实以这种因包蕴了创新智慧而问世的论文来激励自己对英语教育的永动式探求。而且,面对全球学术和教育交流更趋频繁的时代特征,我们倡导以英语来撰写论文或同时用中英文来,以扩大学术成果的影响面。这样,就对置身于全球化时代的英语教师论文撰写能力提出了很高的专业化要求。

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师的实际语言能力的强化,提高教师的心理素养

篇(6)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14-1

农村小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现状是怎样的呢?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习惯差;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门口小食品包装袋等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加强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以德育活动月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小学立德树人的基础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为进一步夯实德育基础,更好地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我校制定了十个德育月主题活动。分别是:二月举止文明活动月,三月尊重他人活动月,四月勤俭节约活动月,五月卫生环保活动月,六月安全自护活动月,九月惜时守时活动月,十月热爱祖国活动月,十一月懂得感恩活动月,十二月锻炼身体活动月,一月诚实守信活动月。

2.十个德育主题月活动,由我校德育处主任亲自主抓该项工作。每月围绕主题月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周一国旗下讲话、手抄报比赛、剪贴画比赛等,做得真,抓得实,成果显著。如,二月“举止文明活动月”:(1)开展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横幅、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报道。举行一次以“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班级、校园内要张贴《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十字用语”、“文明习惯十做到”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2)有计划地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十字用语”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3)自我排查。组织学生对照《小学生守则》、“文明习惯十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查找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并制订整改措施。

(4)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及时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

(5)开展“我与文明同行”征文竞赛。组织开展一年级“一日常规”比赛等。

(6)进行一次全员参与的“文明习惯”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明确良好的文明习惯的重要性。同时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要突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评价,正确引导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3.延伸活动,长期坚持。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班队要以活动为契机,认真进行研究分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搞好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以《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为引领,强化小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1.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我校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校学生在举止文明习惯、尊重他人习惯、卫生环保习惯、安全自护习惯、惜时守时习惯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所以,我们把《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研究》课题划分为十个子课题,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组、分工,确立了子课题负责人。

篇(7)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为了有效地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根据现有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可根据时节组织不同的活动,春天让学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时候,让学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后再去学习课文,思维会更加活跃,理解将更加深刻。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进具有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益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享受创造之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评价,激励创新

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得到表现与认可,从而体验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就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给予评价。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与活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与标新立异。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创新的决心。如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篇(8)

二、教学意义

高校的扩招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学生的整体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的迫切程度不断增加。那种以前只关心英语的单词的记忆,特殊语法的学习,完全的应试教学的那一套已经不符合现代市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了,笔者也进行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调查,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只能占到15%,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占到50%以上。这一组调查数据充分显示出,现实情况下,大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效果不佳,学校的教学目的很难完成。英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靠上课的几十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大学生学习英语需要一个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学习才能实现英语学习的效果。现代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生在学习完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多掌握一些其他知识(例如英语),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复合型。同时加强英语学习过程中欧美的文化了解,加深这种对英语语境的掌握,才能应用好这门语言工具。

三、学习误区

在中国,现代人的功利心理作用,学习的目的性很强,不是为了考学,就是为了找工作。笔者不是反对目的性较强的学习,至少这种学习的动力很足。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类的教学活动。很多教师在阐述英语课程重要性的时候,总是说“英语是一种技能,可以给大家带来升学、找工作的便利”,但是学生以这种心态去学习英语,升学之前,他们的学习劲头很足,但是一旦升学完成,工作稳定,这些学生还会学习英语吗?这就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功利心理的作用,不能使得学生长期坚持学习英语。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英语教学的过程才能流畅,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才能从传统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理念的转变。为了学生的这种思想转变,笔者一直在探索一套立体化的、全方位的教学模式,通过通识教育思想的引入,摸索出一条适合高校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新方式。

四、具体实施

1.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方式和相关内容。

教师在及时的转变教学思路,不能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在进行有效的单词语法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将英语语言文化的教授,提高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上要转变为了考学、找工作而学习英语的思想,要利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手一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之后,可以进行一定的摸底,掌握学生的基础。然后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问题时难点,教师教学就游刃有余了。

2.逐步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语言,它的教学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堂上几十分钟的教学,更需要的是,学生课下不断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课堂上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同时要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下学习,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多聊一些英语学习的经验和困难,有效解除学生学习的疑虑,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的通信方式和学生交流,建立起现代化的“英语角”。建立一个以教师为核心的微信朋友圈,QQ群,通过网络多交流一下。

篇(9)

一、学好课本,走出课本

整本《论语》共有516则,教材中只选入了10则(现长春版教材已改为8则)。想通过10则内容的学习了解《论语》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精讲课内10则以后,一定要对其他内容进行扩展。

(一)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伦理思想是其中的精髓,比如他的仁,孝悌,交友,守信等。这此思想对于减少现今多数人心理道德防线崩溃、道德意识淡薄的社会现实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习气的侵袭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所以孔子的教育绝对不是今天的掺杂着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而是遵循着以为社会服务为宗旨、对人进行终身的教育为原则来进行的。孔子的教育是以德育为主,教育学生要有社会的责任感,要终身学习。而且他还主张要“乐学”,即要快乐地学习。这一点与今天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为考试而苦学来追求个人的发展是大相径庭的。所以教师要通过对课内与课外知识的延伸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论语十则》相关内容的扩展。比如学习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一定要扩展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只有这样,今天为学习所苦的学生才能理解孔子的“乐学”思想,才能养成乐学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汲取《论语》中蕴涵的精神财富

(一)进取的精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这二则传统的翻译都是表现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海纳百川的胸襟,但深层意义上,它表现的是孔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看到身边人的长处,并自觉地学习,努力地提高自己。

通过这些内容的扩展,让学生领悟到,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国家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自强不息,只有具有发展自己的强烈愿望,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执著与勇气,个人才能有所造就,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二)反思的精神。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不断反省自己,才能达到一个最佳的境界,才能达到他所说的“君子”的标准,所以教师在这一内容中可以拓展其他内容。

如: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

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过;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

从这里,学生能够看到的是有清醒的头脑能自我认识的孔子,有勇气真诚地进行自我反省的孔子。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到,反思精神就是自我的觉悟,是质疑和审视自己的勇气。而反思自己又与我们前面所谈到的自强不息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具有了反思自己的精神,才能真正地做到自强不息。这都应该内化成为人的一种修养,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并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包容的精神。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以上所说的包容,不仅仅是能够宽容他人,也指的是能够学习他人的优点,对于与自己的追求不同的个性方面的差异,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都要拿过来,成为促进自己发展的力量和源泉。今天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以为自己最优秀,看不到他人的长处。所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个体,要想融于这个社会,就必须能够学习他人,包容他人,才能学到最富有智慧的东西,才能使自己成为最富有智慧,又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

三、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论语》是古典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关于它的翻译,有很多种版本。这个时候,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哪一种翻译更合理,更符合孔子思想?从而养成学生的怀疑精神,对他人的答案敢于提出疑问,尤其是要有敢于面对权威的精神和勇气。

比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中对于“习”的翻译常见的有3种:复习、实习、实践。哪一种更准确呢?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最后给出一个最合理的解释。

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解释: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在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中是这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

结合以上的翻译,学生就会发现,把“习”翻译为“实践”是最为恰当的。

篇(10)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位教育学家认为,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3R”(读写算)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他又新增了“2R”(尊严与负责)教育———善行教育、人格教育。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做人(如何尊重别人,爱护集体和行为规范),再教会学生做事(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这应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思路,也是教师应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只有教师认清了心理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把握了正确的教学工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心理教育角色的内涵。

2.体育教师心理教育的角色行为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

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