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艺术品鉴赏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2: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品鉴赏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艺术品鉴赏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90-01

美术是学生了解艺术、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重要课程。国画历史悠久,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中国古代美术的典型代表,是教师引导同学分享历史文化,积极参与本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国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受制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不利于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自身艺术技能的提高。国画教育往往以传统方法为主,内容单一枯燥,绘画技法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学生创造性和艺术天性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对国画的持久兴趣。如何将小学生国画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其潜能,发展和张扬小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画出能够充分表达其内心的、属于自己的画,从而让他们更广泛、深入地了解美术,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成为国画教学实践中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结合实际,善于引导

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及实际能力选择国画教材,初期以讲授小学生容易接受并能通过简单联系加以掌握的国画技术。针对国画知识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需要教师注意转换成对于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实施教学。同时需要注重国画的审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并考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小学生发散思维,必要时还应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体验美感,增强兴趣

教师利用简单的国画技法为学生展现国画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例如在国画课程开始前,教师利用画笔勾勒简单的水墨线条,形成学生所熟悉的动物图案,使学生感受到国画简约而不简单的文化内涵。又如,教师在绘画开始前为学生展示调和水墨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国画的独特美,勾起小学生对国画学习的兴趣,同时带领学生进行国画兴趣练习,使学生在兴致高昂时加以练习。

三、掌握技能,训练技巧

学好国画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国画基本技能的训练。首先是绘画中的握笔姿势,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训练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这对于学生国画绘画的长远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其次是训练学生笔墨技巧,用笔技巧主要是创作中的毛笔绘画方法及蘸墨方法,用墨技巧则是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不同墨色的差异及使用方法,并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不同的笔墨技巧所塑造的国画艺术效果。

四、学会鉴赏,热爱国画

学会鉴赏是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在小学的国画教学中,对国画的品鉴是更高层次的国画学习,美术教师在国画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学习历史上国画大师的作品,在欣赏中不仅开阔了小学生艺术品鉴的层次,增加人文素养,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精神境界。不仅如此,对国画的鉴赏更是对我国民族穿透文化瑰宝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途径,欣赏名家作品,提升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由此更加热爱国画学习。

五、小结

国画博大精深,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加强小学生国画教育,将会对小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因此,教师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特点,发挥小学生的个性,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创新,让小学生热衷于学习和表现国画,并使其创新精神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谭国恩.全球化背景下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现状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侯令.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一是政府行为好。中国民间收藏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已持续发展了20多年,各种类型的民间收藏活动包括收藏理论研讨会、收藏文化论坛等遍布城乡各地。其中带有全国色彩的如曾在广东惠州市和海南海口市举办的“华夏民间收藏品展示会”,以及曾先后在上海、广州、西安、北京、海南、杭州和湖北荆州诸省市举办的“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此活动前三届称为“中化收藏文化国际研讨会”),但这些活动都是由民间收藏组织举办的政府机构很少介入,属民间行为,即使个别城市以政府名义举办的收藏活动,也多属开发当地某类单项性藏品资源藉以带动经济发展的商业性活动。由于各地收藏组织力量有限,无法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故其影响和作用受到限制。但此次开封收藏文化论坛不同,是由一级地方政府聚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之合力,举全市之物力、财力与人力,精心打造的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开封市政府为此投入了数亿元资金打造论坛活动主会场东京艺术中心,建造开封收藏艺术品一条街,扩建开封市博物馆等。论坛设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市级党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都在其中兼职。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开封市委、市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眼光和坚定决心。这是论坛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是地点选得好。开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收藏兴起的策源地,在中国收藏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北宋京都之地,宋王朝历七帝皆热心收藏,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皆好藏书。不惜重金从民间征购奇书,大建藏书馆。宋代诸帝对书画也极为爱好,设有翰林书画院,尤其是宋徽宗赵佶本人不但嗜好书画,还举朝廷之力搜集古物,皇室收藏达万件之多。上有所好,下必甚也,在宋代诸帝尚文抑武政策的影响下,朝臣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涌现出欧阳修、赵明诚、米芾等一批收藏大家。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宋代首开金石研究同文献考据结合之风,为中国文物收藏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著作。当时的京都开封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样也引领着中国收藏文化的潮流。其形成中国第一次收藏的历史根源及其经验教训,是一笔厚重的文化财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由此可以看出,在北宋京都故地举办开封收藏文化论坛,使其植根于华夏文化的土壤之中,承历史发展之脉络,具有独特的意义。

篇(3)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艺术设计在国内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重新找到用武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在全国1247所院校成立了设计类专业,在校生110万人。①然而,对于许多院校而言,教师资源的合理运用极为不科学,缺少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也正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一个尴尬之处。基于这样的情况,结合云南地区自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地区特色的教学改革,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如上的尴尬现状。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定位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建立的意义

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界定、不断调整、不断梳理、不断寻求、不断思索的问题。”②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生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也是本文的初衷所在。

(二)地方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定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人及中国的经济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云南本地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

云南地处祖国边陲,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与民族资源,各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学”与“教”的探索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中课程的设置探索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新模型,该模块共分为六大部分,每个部分为一大模块,其下配以相关的子模块予以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根据每年学生的接收情况,细化每个课程的作业量以及不同课程作业之间的关联性。六大模块分别如下:

1.造型基础模块。其下设置子模块为:造型基础(1)与造型基础(2)。主要以“二维造型”与“三维造型”为主,在进行课程大纲设置中,凸显地区民族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练习。

2.专业通识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艺术设计理论基础(1)与艺术设计理论基础(2)。主要结合地区文化特点进行讲授,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主题讲座结合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完成课程的学习。

3.设计初步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创作初步与学习方法指导。通过抄绘设计范例作品、教师进行点评、了解或认识三个专业的概况知识,尝试设计入门性质的作业练习。

4.设计基础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强调环境艺术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装饰,以及民族民间造型技法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

5.专业设计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专业设计(1)(2)。此部分模块是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

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二)模块化教学效果分析

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3年的模块化教学实践,在教学安排中突出艺术类院校特色,将一些在理工类院校中出现不了的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美学修养、艺术品鉴赏、西方歌剧鉴赏等以选修或必修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突出学校专业化教学特色。

在模块化教学中,随着专业学习逐渐深入,每个学期“大作业”与各科的“小作业”的关系逐步加强,设计深度也随之逐步深入,同时,结合云南地区的民族特色,各个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都将地区化和民族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设置考虑因素,在“大作业”设置中充分加入这些因素,从而逐渐形成各个学期科目围绕核心科目展开的局面。

模块化教学还体现出一个很大特色,就是各个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明显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连贯性有了较为深切的理解,同时各个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复的内容虽难以消除但概率明显降低。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有机相连,同时使得教师、教学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减少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节省教育资源,对于专业特色建立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注: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注释:

①②宋建明.匠心行修三十年.//宋建明,王雪青.匠心文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221.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J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10-02

一、扬州玉雕综述

中国当代玉雕工艺根据地域差异,形成了若干派别。大的流派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北派包括北京玉雕、南阳玉雕、新疆玉雕等地域流派,南派则包括上海玉雕、扬州玉雕、苏州玉雕等地域流派。这些派别各具特色,体现了当代中国玉雕工艺的高超水平。

扬州琢玉历史悠久,成就令人瞩目。据相关史料记载及考古发现显示,扬州的玉雕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后于汉、唐、清时期出现三度繁荣,尤其在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此时扬州成为全国玉材主要集散地和玉器生产制作中心之一,著名的《大禹治水图》山玉便是在此雕琢完成。

俗话说,“天下玉,扬州工”,这是人们对扬州玉雕的赞誉。扬州玉雕,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上,在全面继承中国玉雕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玉雕流派,其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着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今天的扬州玉雕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其中,尤以“山子雕”及“练子活”技艺独具一格。

目前,扬州玉雕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在继承、保护及创新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扬州玉器精品迭出,屡获大奖。无论从品种门类上,还是技术实力上,在全国同行业中都名列前茅。扬州现已形成一支强大的玉雕大师队伍,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数十名,这些玉雕传承人们为扬州玉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扬州玉雕的宝贵财富。

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整个扬州玉雕产业仍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如今,扬州从事玉器生产的企业和艺人们普遍面临成本高、赋税高等困难,生存极为不易。扬州玉雕加工的原料主要来自新疆,现在的原料价格要比以往涨了很多,这造成了制作成本极大的提高。同时玉雕为手工操作,生产周期长,由于技艺的学习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在雕琢的过程中需要创作者有自己的创意和思维,付出与报酬不相称,致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玉雕技艺的学习,扬州玉雕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发展前景并不容乐观,亟待保护、抢救。

二、作为个案的理由和意义

研究扬州玉雕具有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意义。

从宏观上讲,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鉴于玉雕的巨大社会作用,对玉雕技艺及玉文化层面的研究自古有之。对扬州玉雕的研究,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上讲,扬州玉雕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对扬州玉雕的研究有很多,正是因为它有巨大学术价值,所以才吸引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它。

其研究的意义即在于:一方面,通过研究扬州玉雕的技艺传统和文化传承,可以找出传统玉雕留给后人的工艺经验和文化线索。即通过对扬州历代玉器实物及文献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梳理扬州玉器的发展脉络及独特的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扬州玉雕艺术资料库,有助于保护并继承扬州传统玉雕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扬州玉雕产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借鉴一些宝玉石加工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扬州玉雕产业的发展提出经验支持和具体建议,为扬州玉雕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创新性,打造精品玉雕市场。

三、研究现状

玉雕艺术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代表之一,有关其制作工艺方面的经验早在《考工记》中就有记载。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玉料的来源、开采、运输以及琢玉的方法,清代李澄渊著《玉作图》,共十二幅图,每幅图都附有文字说明,是一部纪实的工艺图画,详细记录了当时治玉的工艺。

现代社会中,对于玉雕艺术的学术研究已超越了工艺研究的局限,它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成为许多相关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共识。近些年来,对于玉雕艺术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考古学、文化研究、宝石学等领域:

考古学领域:例如著名的学者杨伯达著有《中国古代玉器精华》一书,初步探讨了古代玉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进一步阐明了各时期古玉艺术的不同特征以及推动其发展演变的客观条件及其内在基因。

传统文化研究领域:这一类的著作较多,主要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玉器中凝结的中国文化传统。

宝石鉴定学领域:对玉石材料进行物理学的专业研究。

艺术品鉴赏方面:如麟冰、刘露所著《玉器中华古玩通鉴》、钟见慈著《玉器鉴赏》等,这类文献主要是从收藏学的角度探讨古代玉器人文内涵、美学价值以及玉器文物的经济价值。

关于工艺经验方面的介绍:如陈咸益著《玉雕技法》赵永魁著《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徐琳著《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等。

在研究了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论文库的所有相关书籍、专著、论文之后,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关于扬州玉雕的历史、地域特色的研究不少,但多是短篇论文,少有专著,不够系统和全面。

其二,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玉雕作品的鉴赏、玉文化的探讨、古代治玉工艺的研究以及对玉石材料的物理研究,而针对扬州玉雕艺术这种独特的工艺美术种类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并不多。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采用正确合理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人类学早已形成一个良好的传统,即研究往往从收集第一手的田野资料开始,而在国内,即便是对于某一种特定地方工艺美术的个案研究,田野资料其实也一直被研究者所忽略。

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以系统的研究方法论为指导,深入全面地对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考察仍然薄弱。由于玉雕工艺的特殊性,技艺难度大,制作周期长,即使在科技进步的今年,一件大型玉雕作品的制作可能也要花费数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要记录下工艺的点点滴滴,实在不易。所以,在以往的研究中,一旦涉及玉雕工艺,多是表面的、简单的,甚至有臆断、浮夸。此外,对于玉雕技艺的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如果脱离了“工艺”这最基本的造物环节,也可能出现偏差。

例如,《工艺品雕刻工》(玉雕分册)和《玉雕技法》这两本书,都属于教材用书,其中关于玉雕技艺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全面,但涉及工艺制作的章节,都是一笔带过,较为简略,明显地体现出玉雕工艺研究领域的薄弱现象。

笔者认为,详尽的工艺描述应该体现三方面的内容,即,观察者对工艺的描述、艺人对工艺的描述、观察者通过实践后的感受。只有具备此三方面,工艺的描述才是全面的、客观的、有效的。

此外,对于玉雕工艺的研究,并不只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记录”,而是为了在工艺研究中发现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层面内涵。即,扬州玉雕的产生、发展、存在的基点是什么?人如何利用“玉雕”来解决社会群体问题?扬州玉雕背后潜藏着什么群体造物思想?产生于扬州的玉雕起源、历史、社会结构工艺、造型、变迁、传承、制作、销售模式是什么?在不断出现强势文化压倒弱势文化的情景下,作为区域文化,如何在嬗变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特点?以及由以上疑问所衍生出的其它问题:对于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学术指向应该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究竟保护什么?究竟由谁保护?而这些问题同样是扬州玉雕亟待解决的。

五、基本观点

笔者认为,开拓、发展扬州玉雕艺术,实际上是在寻找与激活在当代新背景下的传统玉雕新生命。其最主要的突破口在于从文化层面上获得新的增长点。概而言之,有如下两层意思:

其一,在当代背景下对传统玉雕艺术进行文化传统、文化个性的确认,以使其在趋向统一的当代文化氛围中显示其自身的价值。其二,对于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当代新的文化诠释,并使之焕发出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学品质。

以上两层含义同时包括了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内涵,即:

首先,借鉴和发展传统玉雕文化是发展现代玉雕艺术的根基。在当代大工业生产技术为主的社会中,大机器工业生产已经承担了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玉雕艺术作为少数不能被取代的手工技术,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正在于这些非物质的工艺传承和文化内涵。前人的具体玉器创作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从他们看待玉雕创作的角度、具体的工艺方式中透露出来的智慧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永远都有灵感的启迪,这对于发展现代玉雕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玉雕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玉雕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总之,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只有坚持“继承、创新”辩证统一的正确观点,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才能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化。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扬州玉雕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样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完成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我们相信,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通过在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实施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一定能够使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并在新时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玉文化学丛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中国轻工业珠宝首饰中心.工艺品雕刻工(玉雕分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篇(5)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由此基础上衍生的现代陶瓷艺术,则具有更多的价值内涵,其中尚待我们进一步认识的有商品价值、装饰价值和收藏价值等几项, 但是要怎样通过市场来肯定这些价值呢?这是我们现代陶瓷艺术工作者所要面对的课题。 

    艺术品市场,首先是市场,然后才是艺术。艺术家在禳中羞涩时会使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一个再有抱负的艺术家若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支撑,他的事业发展往往会成为一个幻想,即使他才华横溢,贫穷却能使他自生自灭。我们的艺术家大多处于物质生活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当前使命是:除了修炼心中的艺术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生财有道的商人。作为一个陶瓷艺术工作者,应该下力气去了解现代陶瓷艺术品市场,去研究这个市场中带根本性的规律。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下面几个方向去认识并熟悉它。 

    一、现代陶瓷艺术品的特点与品质 

    现代陶瓷艺术作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纯雕塑作品, 第二类是画于平面瓷板上的瓷画作品, 第三类是器物造型和釉彩绘画相结合的作品。每件陶艺作品都是独立的欣赏对象, 并不受环境条件所影响。 但目前大多数艺术的消费者购买陶艺作品,是作家居装饰,这样和现代建筑的环境的相容性和互补性便成为购买者的考虑因素。纵观目前创作的一些现代陶艺作品, 或大而无当或过于矫情,难以被大众接受。强化现代陶瓷艺术的装饰性, 应注重时代感、多样性和轻型化。 

    时代感—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陶瓷作品几乎都与当时的生活居住环境协调一致。现代居室采光充足,色彩明丽,线条简洁, 那些题材陈旧,纹饰琐碎,釉彩沉闷的作品已无法适应。 

    多样化—现代居室功能细化,卧室、客厅、卫厨都有装饰区别,除传统的瓶炉盘尊外,瓷板、壁饰、挂件、摆件都应设计和制作,其中卫生间装饰历来是空白,陶瓷不怕潮湿,具先天的优越性,仅此一项就是很大的市场。 

    轻型化—现在大多数家庭居室改善, 面积扩大,因功能的细化,每一空间又不会很大,过于巨硕的造型会使购买者望而生畏。轻型化是扩大陶艺作品市场的必要条件。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先进与地球村的构筑,使世界再也不是分散的板块。而是被日益紧密联系起来。流动开放的环境,互联网的快速方便,带来了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艺术这一块,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也屹立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少外国艺术形式和风格已被一部分国人接受和认可,也为现代审美需求注人了许多新鲜血液。在这种历史趋势下,开放性的开放部分成为现代陶瓷艺术体现当代人们审美需求具有的可贵品质。 

    二、现代陶瓷艺术品与市场的关系。 

    张贤亮先生说得好:艺术有它的游戏法则,商品经济也有它的游戏法则,二者不可套用。许多文人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下海之后不是呛水就是淹死。艺术的法则中创造性是第一位的,你得我行我素,商品经济却不同,他的法则是价值规律,你的所作所为要迎合市场,要讨悦买主,要顺应商品潮流,要大家有利可图。 

    要让现代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首先当然应该了解买方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商品。鲁迅说过一句非常形象的话:“焦大不爱妹妹”,那些纯艺术的作品,曲高和寡,在当前这个形势下是不会有多少经济效益的。追求高品味的艺术品只是那些精通艺术的收藏家和博物馆,遗憾的是这部分人在艺术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形不成市场气候。我们艺术家能否选择一种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你的奋斗目标仍矢志不渝地去攀登艺术高峰,你也不妨多创作一些市场欢迎的商业性作品,以求获得物质帮助来扶助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相辅相成,岂不乐哉。 

    现代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千万别忘了包装,在艺术商品中,作者就是商标,名人就是着名的商标,有了着名的商标作品就好卖。推出一批名人是市场的需要,因为大多数顾客对于陶瓷艺术品的鉴赏能力还不太高,他们的鉴别方法只能从商标上来甄别。艺术名人是那些艺术圈中鹤立鸡群者,有极高的市场信誉。好产品也离不开好广告,我们的宣传机构要采取各种手段向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名人,尤其是宣传那些后起之秀的青年名家。实事求是地介绍他们的艺术成就,宣传他们的艺术特色,让社会真正了解他们的价值所在。 

    要将现代陶瓷艺术产品打入市场,要熟悉艺术市场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推销自己,我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寻找合适的经纪人。艺术市场的建立是由经纪人和艺术家共同完成的,经纪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艺术家为社会,高明的经纪人会有办法把你推向市场。我们的艺术家要大气,真正让经纪人获得实惠,他们才会有积极性,当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形成之后,各类画廊,艺术商店才会兴起,艺术市场的许多配套工程也就会建立起来,如权威性的艺术品鉴定机构,艺术品当铺,艺术品的保险机构定会应运而生。到时,国家再制定一部关于艺术市场的法律,保护艺术家和买主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买卖方在艺术品交易中出现的一系列具体纠纷也就有法可依,陶瓷艺术正常运转对于提高陶瓷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尽快提高国民的文化艺术素质也就是一句话了。 

    三、现代陶瓷艺术品的价值 

    现代陶瓷艺术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商品价值;装饰价值;收藏价值。 

    在历史上,中国陶瓷与丝绸、茶叶一样, 是重要的贸易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中国文化,其实是有着十分可观的经济利益的。因此,陶瓷的商品价值是明确的。但是,现代陶瓷艺术的纯艺术化追求,似乎淡化了应是与生俱来的经济属性。具体表现为创作和市场的脱节。 

    脱节之一是艺术形式和社会欣赏口味的差异。当代陶艺家在不断追求新颖的艺术手法,因过于超前或偏离大多数人的欣赏水平,很少有人会买一件自己完全不懂以至不能达到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便打击了市场购买力。 

    脱节之二是市场价格和实际价值的偏离。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动辄上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一件,平心而论,无论从艺术价值和制作成本来说,都是购买者心理上无法承受的。 

    脱节之三是作品数量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市场需求的理论平衡是永远无法追到的, 但可以调节到较为合理的程度。现代陶瓷艺术作品的总体趋势表现为比例失调的供大于求,呈现从艺术品位讲阳春白雪多下里巴人少,从作品价格看高档品多大众化少,从使用价值看纯欣赏性多兼欣赏与使用为一体的少。这些脱节的存在制约了陶艺生产的发展,是值得予以重视的。 

    和传统艺术陶瓷相比,现代陶瓷艺术更强化作品的欣赏功能,具有装饰价值。陶瓷的装饰价值有一个逐渐被人们认识的过程。中国古陶瓷有日用器和陈设器之分。陈设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装饰物,但尚存“实用”的外形。可以追溯到明晚期的瓷板画,是纯装饰意义的陶瓷品。瓷板正发展到清末民初,出现了浅绛彩和新粉彩两大品种,使人们认识到陶瓷品的装饰价值。现代陶瓷艺术的建造基础便是欣赏功能,无疑为其装饰价值确立了前程。 

    对于现代陶瓷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中国人历来持保守态度,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的崇古心理,总以为老祖宗的东西样样都好,新的哪怕再好也不足道。二是当代艺术尤其是陶瓷之类的工艺品大多粗糙简陋, 确实无法和古代珍玩相比。因此,现代陶艺家和收藏家之间的通道是封闭的,只要打开这一通道,才能给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经济前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做两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培养市场。和中国收藏家不同的是, 国外艺术品收藏并不以时间久远为收藏前提。几个世纪以前的无名画家的油画仅值数百美元。当代大师的精心巨作价值几百万美元。艺术品价格的高低的决定因素是艺术价值。现代陶艺作品釉彩的理化性能远超古代,不管是釉上彩、釉下彩都能应用自如,呈色艳丽。先进的技术条件加上现代艺术手法,以更能符合现代人的跟美观。因宣传上的局限性,现代陶艺作品大多数人还知之甚少,不会欣赏,不懂价值,造成陶艺作品乏人问津的局面。 

    其次是精品意识。现代陶艺作品正处于剧变之中,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未定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在探索中自然会不成熟,现代陶艺作品中精品虽有但比例很小,大多数作品仍较粗糙甚至毫无美观可言。对于陶艺家来说,精心做好每件作品,不但是为了不欺骗消费者,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有精品就必定有市场。 

    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市场和价值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市场才能体现艺术品的价值,有艺术品的价值才能繁荣市场,才能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代陶瓷艺术品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市场中寻找和挖掘自身的价值,离开市场的经济支撑,为艺术而艺术是不现实的。可以预料的是,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市场化进程或早或迟会发生,这也将是现代陶艺成熟的标志。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现代陶瓷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我们对现代陶瓷艺术的艺术定位、 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的探索虽然刚刚起步,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现代陶艺必须在市场中寻找自我,离开市场的经济支撑,为艺术而艺术的封闭式创作是没有生存的空间,也体现不了它的价值。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由此基础上衍生的现代陶瓷艺术,则具有更多的价值内涵,其中尚待我们进一步认识的有商品价值、装饰价值和收藏价值等几项, 但是要怎样通过市场来肯定这些价值呢?这是我们现代陶瓷艺术工作者所要面对的课题。

艺术品市场,首先是市场,然后才是艺术。艺术家在禳中羞涩时会使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一个再有抱负的艺术家若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支撑,他的事业发展往往会成为一个幻想,即使他才华横溢,贫穷却能使他自生自灭。我们的艺术家大多处于物质生活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当前使命是:除了修炼心中的艺术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生财有道的商人。作为一个陶瓷艺术工作者,应该下力气去了解现代陶瓷艺术品市场,去研究这个市场中带根本性的规律。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下面几个方向去认识并熟悉它。

一、现代陶瓷艺术品的特点与品质

现代陶瓷艺术作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纯雕塑作品, 第二类是画于平面瓷板上的瓷画作品, 第三类是器物造型和釉彩绘画相结合的作品。每件陶艺作品都是独立的欣赏对象, 并不受环境条件所影响。 但目前大多数艺术的消费者购买陶艺作品,是作家居装饰,这样和现代建筑的环境的相容性和互补性便成为购买者的考虑因素。纵观目前创作的一些现代陶艺作品, 或大而无当或过于矫情,难以被大众接受。强化现代陶瓷艺术的装饰性, 应注重时代感、多样性和轻型化。

时代感—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陶瓷作品几乎都与当时的生活居住环境协调一致。现代居室采光充足,色彩明丽,线条简洁, 那些题材陈旧,纹饰琐碎,釉彩沉闷的作品已无法适应。

多样化—现代居室功能细化,卧室、客厅、卫厨都有装饰区别,除传统的瓶炉盘尊外,瓷板、壁饰、挂件、摆件都应设计和制作,其中卫生间装饰历来是空白,陶瓷不怕潮湿,具先天的优越性,仅此一项就是很大的市场。

轻型化—现在大多数家庭居室改善, 面积扩大,因功能的细化,每一空间又不会很大,过于巨硕的造型会使购买者望而生畏。轻型化是扩大陶艺作品市场的必要条件。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先进与地球村的构筑,使世界再也不是分散的板块。而是被日益紧密联系起来。流动开放的环境,互联网的快速方便,带来了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艺术这一块,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也屹立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少外国艺术形式和风格已被一部分国人接受和认可,也为现代审美需求注人了许多新鲜血液。在这种历史趋势下,开放性的开放部分成为现代陶瓷艺术体现当代人们审美需求具有的可贵品质。

二、现代陶瓷艺术品与市场的关系。

张贤亮先生说得好:艺术有它的游戏法则,商品经济也有它的游戏法则,二者不可套用。许多文人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下海之后不是呛水就是淹死。艺术的法则中创造性是第一位的,你得我行我素,商品经济却不同,他的法则是价值规律,你的所作所为要迎合市场,要讨悦买主,要顺应商品潮流,要大家有利可图。

要让现代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首先当然应该了解买方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商品。鲁迅说过一句非常形象的话:“焦大不爱妹妹”,那些纯艺术的作品,曲高和寡,在当前这个形势下是不会有多少经济效益的。追求高品味的艺术品只是那些精通艺术的收藏家和博物馆,遗憾的是这部分人在艺术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形不成市场气候。我们艺术家能否选择一种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你的奋斗目标仍矢志不渝地去攀登艺术高峰,你也不妨多创作一些市场欢迎的商业性作品,以求获得物质帮助来扶助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相辅相成,岂不乐哉。

现代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千万别忘了包装,在艺术商品中,作者就是商标,名人就是着名的商标,有了着名的商标作品就好卖。推出一批名人是市场的需要,因为大多数顾客对于陶瓷艺术品的鉴赏能力还不太高,他们的鉴别方法只能从商标上来甄别。艺术名人是那些艺术圈中鹤立鸡群者,有极高的市场信誉。好产品也离不开好广告,我们的宣传机构要采取各种手段向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名人,尤其是宣传那些后起之秀的青年名家。实事求是地介绍他们的艺术成就,宣传他们的艺术特色,让社会真正了解他们的价值所在。

要将现代陶瓷艺术产品打入市场,要熟悉艺术市场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推销自己,我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寻找合适的经纪人。艺术市场的建立是由经纪人和艺术家共同完成的,经纪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艺术家为社会,高明的经纪人会有办法把你推向市场。我们的艺术家要大气,真正让经纪人获得实惠,他们才会有积极性,当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形成之后,各类画廊,艺术商店才会兴起,艺术市场的许多配套工程也就会建立起来,如权威性的艺术品鉴定机构,艺术品当铺,艺术品的保险机构定会应运而生。到时,国家再制定一部关于艺术市场的法律,保护艺术家和买主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买卖方在艺术品交易中出现的一系列具体纠纷也就有法可依,陶瓷艺术正常运转对于提高陶瓷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尽快提高国民的文化艺术素质也就是一句话了。

三、现代陶瓷艺术品的价值

现代陶瓷艺术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商品价值;装饰价值;收藏价值。

在历史上,中国陶瓷与丝绸、茶叶一样, 是重要的贸易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中国文化,其实是有着十分可观的经济利益的。因此,陶瓷的商品价值是明确的。但是,现代陶瓷艺术的纯艺术化追求,似乎淡化了应是与生俱来的经济属性。具体表现为创作和市场的脱节。

脱节之一是艺术形式和社会欣赏口味的差异。当代陶艺家在不断追求新颖的艺术手法,因过于超前或偏离大多数人的欣赏水平,很少有人会买一件自己完全不懂以至不能达到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便打击了市场购买力。

脱节之二是市场价格和实际价值的偏离。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动辄上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一件,平心而论,无论从艺术价值和制作成本来说,都是购买者心理上无法承受的。

脱节之三是作品数量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市场需求的理论平衡是永远无法追到的, 但可以调节到较为合理的程度。现代陶瓷艺术作品的总体趋势表现为比例失调的供大于求,呈现从艺术品位讲阳春白雪多下里巴人少,从作品价格看高档品多大众化少,从使用价值看纯欣赏性多兼欣赏与使用为一体的少。这些脱节的存在制约了陶艺生产的发展,是值得予以重视的。

和传统艺术陶瓷相比,现代陶瓷艺术更强化作品的欣赏功能,具有装饰价值。陶瓷的装饰价值有一个逐渐被人们认识的过程。中国古陶瓷有日用器和陈设器之分。陈设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装饰物,但尚存“实用”的外形。可以追溯到明晚期的瓷板画,是纯装饰意义的陶瓷品。瓷板正发展到清末民初,出现了浅绛彩和新粉彩两大品种,使人们认识到陶瓷品的装饰价值。现代陶瓷艺术的建造基础便是欣赏功能,无疑为其装饰价值确立了前程。

对于现代陶瓷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中国人历来持保守态度,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的崇古心理,总以为老祖宗的东西样样都好,新的哪怕再好也不足道。二是当代艺术尤其是陶瓷之类的工艺品大多粗糙简陋, 确实无法和古代珍玩相比。因此,现代陶艺家和收藏家之间的通道是封闭的,只要打开这一通道,才能给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经济前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做两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培养市场。和中国收藏家不同的是, 国外艺术品收藏并不以时间久远为收藏前提。几个世纪以前的无名画家的油画仅值数百美元。当代大师的精心巨作价值几百万美元。艺术品价格的高低的决定因素是艺术价值。现代陶艺作品釉彩的理化性能远超古代,不管是釉上彩、釉下彩都能应用自如,呈色艳丽。先进的技术条件加上现代艺术手法,以更能符合现代人的跟美观。因宣传上的局限性,现代陶艺作品大多数人还知之甚少,不会欣赏,不懂价值,造成陶艺作品乏人问津的局面。

其次是精品意识。现代陶艺作品正处于剧变之中,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未定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在探索中自然会不成熟,现代陶艺作品中精品虽有但比例很小,大多数作品仍较粗糙甚至毫无美观可言。对于陶艺家来说,精心做好每件作品,不但是为了不欺骗消费者,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有精品就必定有市场。

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市场和价值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市场才能体现艺术品的价值,有艺术品的价值才能繁荣市场,才能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代陶瓷艺术品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市场中寻找和挖掘自身的价值,离开市场的经济支撑,为艺术而艺术是不现实的。可以预料的是,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市场化进程或早或迟会发生,这也将是现代陶艺成熟的标志。

参考文献:

篇(7)

课程群的建设方法

1.课程群的规模课程群的规模与设置以利于专业课程管理为宗旨,保证群内课程的联系紧密,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因此,课程群的规模应该需要有3~5门课程作为支撑。2.课程群的重点前文谈到,课程群是以一门或两门的骨干课程作为基础,由3门及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因此课程群建设就是以这一门或两门骨干课程的师资情况、教学条件、教学内容的建设为基础,将重心放在课程间教学内容的整合上的。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针对培养目标、职业发展方向及已有的知识基础等因素,将课程群进行重新规划,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为追求课程群体系的完善、系统,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先的相互隔离、疏远转变为相互贯通,转变成相辅相成[3]。3.教学团队的建设师资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否具有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群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教学团队建设主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细化,即课程群的教师数量、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等。围绕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工作开展课程群建设,形成以中年教师为主体、青年教师为辅助,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教学团队[4]。以环艺设计方向为例。近三年,在以《室内设计学》为核心课程的课程群建设中,打造了一支有着浓郁学术氛围、探索精神、团结合作、充满活力的教学和研究团队。中青年教师优势互补,使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形成更具活力,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和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中,这个团队的中青年教师都获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而团队中的成员在近三年撰写的专业论文和编撰的教材也在质量和数量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关联的学术交流、学科竞赛以及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都得到了丰富、扩大以及水平的提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水平高的教学团队,锻炼和培养教学队伍的教学和科研的整体协作能力。在营造一个和谐进取的工作氛围的同时,也促进了本学科的学科建设。通过课程群建设,带动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材建设以及相关的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全力打造了一个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多元化的教学科研平台。

课程群的教学方法

通过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整合而成的课程群,加强专业设计和实际应用方面的联系,把课程的主题中心建立在课程群教学及项目教学上,实现从“课程教学”为主到“项目教学”为主的转变。在“课程群”的前提下设置出一个真实或虚拟的项目,以项目贯穿课程群内的各门课程,有机地将设计所需要的完整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教学科目段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设计能力的教学目的。通过项目式教学,可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丰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也能区别于过去的独立式课程。课程群将理论教学与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通盘考虑,不仅对理论教学开展系统的研究,对实践教学环节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实现了全方位、多途径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课程群的项目式教学是相互关联和不断互动的,整个教学结构中的教师、学生、学院、教材、观念等因素互动连接,因而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互动网络体系。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以“多元创新”为特色,体现专业知识的融合交叉与渗透,体现了课程设置的互补性、教学内容的复合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今欧美国家及我国的部分专门性的艺术院校的设计教学方式大多是工作室制的,采用小班授课的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以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很少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将设计理念融入项目设计之中,保证了学生的创意不遭受打击和破坏,也使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师参与,引导学生认识、体验和创作的模式体系。课程群的项目式教学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将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主动式学习。

篇(8)

1997年以前主要业务工作为从事历史文物研究、展览的策划、陈列内容大纲及方案的设计编撰、文物展品和辅助展品的选定、布撤展等,并从事先秦史研究。撰写的文章主要为配合《中国通史陈列》和举办专题展览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的体会。1997年以后主要从事博物馆管理工作。在国际友谊博物馆期间,改善了馆藏文物库房的保管条件和职工办公条件。在国际友谊博物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期间,平均每年组织举办8至10个国内外展览。

主要论文、著述包括《两周玉组佩考》、《说市黄》、《说田》、《从簋盖铭文考释及全文中的诉讼》、《华夏之路》、《中国古代的食用油及其多种用途》、《玺印鉴赏与收藏》、《口腹交响曲——古代饮食》等。

本刊记者:近年来,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我国全民收藏意识普遍提升,民间收藏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您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请谈一谈目前民间收藏群体和对象的基本情况。

罗会长:首先,从参与收藏的人群来看,今天的收藏主体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明显不同。宋代,出于对古代、尤其是对先秦礼制研究的需要,以收集、研究古代礼器为主要内容的金石学的兴盛,形成以皇室和官僚为主体的收藏热;清代,考据学的风盛,形成了以达官贵人为主的收藏群体。在当今,尤其改革开放以后,走向“小康”的人民群众为了丰富物质精神生活而形成了数千万收藏队伍。这个队伍是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迅速形成的,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在阶层的构成、职业的构成、年龄的构成,包括性别的构成上与以往任何时期都有所不同。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促使“收藏热”迅猛发展,从事收藏的人数很多,收藏组织也很多。总体上说,人数众多、发展迅猛、成分复杂,是目前收藏队伍的显著特点。

其次,从收藏对象来看,不管是宋代也好,清代也好,古代收藏的对象主要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礼器,其中也有一部分书画、瓷器。而现在的收藏,藏品门类广,从质地看,有金银铜铁、玉石、陶瓷、漆木竹、丝麻布帛、纸、牙骨角皮毛等;从功能看,有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民族等。另外,藏品时间跨度长,包含了古今中外,自然的和人文的,除上述所列举的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蓬勃兴起的红色收藏等。本刊记者:目前民间收藏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

罗会长:今天的收藏是一个普罗大众、包罗万象、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色的收藏。我们的民间收藏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所谓机遇,我认为大致有这么几方面;一是我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藏品资源丰富;二是收藏人数众多;三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个人财富的积累,这是我们目前最具优势的条件,因为没有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也就谈不上什么收藏了;四是藏品交流的平台和途径已形成并运行了多年,而且也比较规范,如拍卖,古玩市场等;五是政策法规的保障,像文物法、物权法、拍卖法等,为收藏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六是观念的改变,随着人们眼光的开阔,收藏意识正在逐渐深入人心、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藏品的价值得到了认可。我们判断文物的价值,按照“文物法”来说具看三个价值,即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而民间收藏品的价值不止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它还具有经济价值。既然藏品的价值观念已经深入到人心,所以我们说藏品,不仅仅是物质财富,它还是精神财富。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就是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藏品市场不规范。因为藏品具有经济价值,某些人为利益驱动,造假卖假,藏品市场出现的不良现象,赝品、假冒、仿制等等,有的还很普遍,手段也比较复杂,采取的做伪方法也是以前没有达到的高度,甚至采用一些高科技的方法来做假。这是社会的不良现象,是道德滑坡、诚信缺失在收藏领域的反应。我们的收藏队伍在社会上开展收藏活动,那么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必然会在收藏队伍中体现,对此大家也深有体会。其次是我们收藏队伍的收藏水平尚有待提高。所谓收藏水平就是眼光,眼光问题,决定我们收藏家的收藏水平。有些收藏家因为才识的问题,经验的问题,花了很大的代价,买了一些不值得收藏的或是没有收藏价值的赝品或是假的东西,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如果我们收藏家的眼光都达到较高的水平,那么赝品、假货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民间藏品鉴定队伍和鉴定水平的问题。目前在民间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中存在一些无序状态,一些不规范、不道德、不健康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很不利于收藏事业的健康发展。本刊记者:目前民间收藏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罗会长:首先分析一下民间收藏。其性质目的意义有这么几点:一是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二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的道德修养。这些对个人来说是有意义的,对社会来说更是有意义的。

我们民间收藏组织应该围绕上述性质目的意义开展工作。

首先要服务会员,这是最基本的任务和工作。根据会员的需要提供帮助,如对会员普及收藏知识、向会员提供收藏信息、组织会员之间交流和合作、组织指导会员参与活动等,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研讨会、参观考察、展览、组织专家为会员的藏品进行鉴定、办好报刊网站等等。广义的服务还包含管理,引领会员守法合规地从事收藏。

其次要服务收藏事业。收藏首先是个体的行为,根据个人的兴趣、情趣、爱好、欲望来进行。同时收藏也是群体的活动,群体之间互通有无、鉴赏交流、学习提高。收藏还是一项事业,这个事业的宗旨就是保护、传承、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们在收藏活动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客观上都是在为这个事业添砖加瓦。

第三,收藏要服务社会,收藏成果社会共享。收藏其实是收藏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把社会资源集中到个体或群体中来;此外,社会给了我们收藏机遇,如果没有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话,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收藏要回报社会,收藏仅仅为了满足个人兴趣是较低的层次,满足社会需求才是高层次的。服务社会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本刊记者:文物艺术品鉴定是收藏领域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当前出现了很多关于鉴定方面的负面问题,比如一些专家的水平、职业道德等都受到了质疑。您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中国收藏家协会在这一领域有何规划?

篇(9)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设计(原称为环境艺术设计)在此背景下焕发了新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底,含民办高校在内,全国1100余所院校都有或大或小的环境设计类专业,在校生90多万人。然而,对于其本身建校时间短的本世纪初新成立的艺术类本科院校,鉴于当前我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及这些学校本身浅薄的人文底蕴,在专业课程教与授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很关键性的问题。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地域人文标签的课程,采用目标指向明确的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意义及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特别是地方性的强调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二本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适应我国社会生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在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设计实践能力,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和需求上看,环境设计专业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界定中思索和寻求问题,梳理关系后不断调整的结果。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成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近几年来,笔者在与很多沿海一线城市及内地二三线城市的专业环境设计装饰公司及企业的校企合作互访交流中,总能听到一些对于现在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现状的话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90后的学生,个性表现中的独立及自主性强,但专业综合素质较弱,这里说到的专业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人文修养。而毕业生在毕业之季面对社会这个大职场,公司及企业在选择人才的前期考核上岗培训中,也会就此选择出真正符合公司及企业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见,真正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除了在专业技能上要有所高要求,还应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系统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来进行教学,与需要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形成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综上所述就是其意义所在。人文课程模块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的定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南本地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湖南为中南五省之一,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历史造就了这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这也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学”与“教”的探索

1.环境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设置探索。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设计专业人文模块教学新模式,配合大学在读的四年时间,该模块绑定目前专业课程教学的六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在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细化每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具体绑定的六大模块分别如下:(1)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在入学的第一学年,就应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中,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要求。其次,在后续的培养计划中,还应依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进一步强化其人文意识。(2)在接下来的造型基础模块中,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的课程大纲设置中,要凸显民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课程练习。(3)专业通识必修课程模块中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和中外工艺美术史,要结合地区文化及内涵特点进行讲授,在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条件成熟的地方性高校,建议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体验式地参加课外相关人文活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4)设计基础模块中的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可以在强调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及装饰特点的同时,让学生适当了解民族民间环境设计造型技法的基础知识,这样可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5)在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专业设计模块中,教学重心可适当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名族的建筑及环境设计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必须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相信在这样一个个的学习和探讨方案及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当中。2.人文标签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效果分析。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通过四年的模块化教学及艺术实践,在必修课程教学安排外,将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花艺与茶艺、艺术品鉴赏、室内风水学、中国画基础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彰显人文内涵的教学特色。在人文课程模块教学中,随着学生专业学习逐渐深入,每个学期“大作业”与各科的“小作业”的关系逐步加强,设计深度也随之逐步深入,同时,结合地区的民族特色,各个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都应将地区化和民族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设置考虑因素,在“大作业”设置中充分加入这些因素,从而逐渐形成各个学期科目围绕核心科目展开的局面。人文模块教学课程的建立,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有机相连,同时可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适应其未来发展和满足未来需求。特别对于艺术与设计类院校,推动其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再教育,不仅关乎文化理想、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信仰等,同时也是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提升当代高校艺术与设计学生人文素质整体水平,是时展所需,国家和民族希望所在,故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远林.从艺术设计作品现状谈当代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境况[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

[2]陈良红、朱岚、李昶.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

[3]赵环.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1).

篇(10)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22-03

创建特色普通高中,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确保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呈现学校鲜明个性,拓展学校办学境界的立足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走访了多所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建设学校,参与了一系列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活动,通过座谈交流、经验汇报、实地考察,感受到了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学校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研究精神,但同时因为各试点建设学校的起点不一,特色各异,因此也存在认识和行动上的许多差异,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探讨。笔者认为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中有五个关键要素值得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学校的重视。

一、理解“特色学校”的“特色”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特色”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目前相关研究也对“特色学校”作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即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从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上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并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的学校。

基于以上的界定,普通高色的基本特征就是独特性、优质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如果某些学校在某一个项目上或局部上有一定成果、获得某种奖励,比如在一些体育项目或某一学科上获得好的成绩,或者在某项竞赛中获得好的名次,或在文艺演出中获得几次奖项,就认为自己的学校是“特色学校”,这是不正确的。这些只能算是学校的特色而已,因为它只是学校的某个局部特色。“特色学校”却是整体和全局的,是一个学校的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办学目标、课程及教学等方面具有的特色。千万不能把“学校特色”或“特色项目”等同于“特色学校” 。

以广西的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建设学校为例,有的学校是艺术特色,有的学校是体育特色,有的学校是科技特色,还有的学校是民族文化特色。不管是体育特色、艺术特色还是科技特色,在学生素养目标培养上,追求的不应该是两三个学生的一枝独秀,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整体素养的同步提升。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整体与系统的工程,普通特色高中试点建设学校必须树立全局观与整体意识,在普通高色学校的创建中,只有正确理解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才能避免在办特色教育上重局部轻整体、重形式轻内涵,重表面轻实质,“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发生。

二、明确“特色学校”的发展定位

学校发展永远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之中,这必然要求特色学校建设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作为普通高色建设试点学校,首先要通过结合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以及学校类型、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当地的教育环境等,认真思考,明确自己学校的特色发展定位,找准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只有方向明确,才能顺利达到目标。例如,广西容县中学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就确定了特色办学的重点方向:强调“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作为学校的办学思路,努力发展和完善学校的特色,积极发展特长教学,如加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体育等科目的教学,使学生有一技之长,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特色建设学校的领导一定要具有较高的办学理念修养、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可以带领良好的学校领导集团群策群力、高瞻远瞩,拟订出学校发展的总目标、阶段目标以及每个阶段目标的具体实施标准,围绕目标科学管理,稳步发展,彰显特色。

优质性是特色学校的本质特征。发展办学特色是增强办学竞争力的策略之一,也是学校通过提升自身的内涵发展能力争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之一。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每一位学校管理者在确定学校特色发展的定位时都应该明白,特色教育的立足点是“以生为本”,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任何特色教育都不是孤立的,特色教育是常规教育的升华与提升,离开常规教育作基础,特色教育便失去了根基,没有了生长的动力。让特色教育与常规教育相得益彰,才能共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注重“特色学校”的课程开发

课程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资源。开发有特色的校本必修课程对创建特色高中意义重大。它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特色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基地,以体现办学特色和满足学生需求为目的,利用学校内外现有的条件和可挖掘的资源,设计出具有多样性的校本课程以及可供学生选择的各种活动课程,是学校特色创建和形成的重要途径。

例如,广西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建设学校之一的柳州市第三中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就立足学校艺体及心理教育特色,在打造学校特色课程方面,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不断完善艺体及心理校本教材,开发面向全体的艺体及心理校本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设置校本选修课模块,挖掘学生社团等隐性课程资源,进一步形成“专业课+特色课”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独有的“专业教育+普及教育”特色教育系列。柳州市第三中学依托学校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周边的社会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特色项目的校本课程设置,打造特色课程。学校开发了“校本特色课系列”共20门:民族体育课(抛绣球、竹竿舞、板鞋等)、民族蜡染、刺绣编织(十字绣)、民族器乐欣赏、葫芦丝与芦笙演奏、彩调桂剧、壮族山歌欣赏、侗族大歌、风情柳州英语导游、柳体书法艺术、柳宗元作品欣赏、奇石鉴赏、旅游工艺品设计、泥画、陶瓷玉器艺术品鉴赏、金石雕刻、现代重彩绘画、体育裁判培训、摄影艺术、漫画影视文学鉴赏等。开设“校本专业课系列”共4门:美术专业课程、音乐专业课程、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影视编导专业课程。在原有 “体育选项教学”基础上,增设“选项课系列”达到17门:壁球、剑道、武术(跆拳道)、台球斯诺克、网球、弓箭、射击、棒球、帆船游泳等。

又如,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广西南宁市第五中学在艺术特色办学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们深感特色学校的本质应集中在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其中课程是学校特征的核心。于是学校在认真分析同类学校的共性,立足本校的办学实际,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国家的统编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编写出了一套为艺术类高中生量身打造的《语文》校本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体现了新课标与高考的统一性;二是体现了语文教学和美术教学的兼容性;三是体现了立足培养语文素养同时兼顾培养美术素养的主辅性;四是体现了服务于艺术生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以上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构建了与特色学校相适应的校本化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应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基础性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结合大课间活动和多种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编制出学生素养目标实施手册,拟定详细的素养达标要求,实现全体学生能在特色学校的学习中掌握一二项体育运动技能或艺术特长或科技实践技能等。

四、关注“特色学校”的教师成长

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有特色,关键在于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个性、有专长。而特色学校的办学和办学业绩是通过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的。其中整体性的教育力量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而部分教师特有的教育力量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关键。毋庸置疑,注重特色学校教师的培养,关注“特色学校”的师生成长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

特色高中试点建设学校在注重教师成长方面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第一,树立学校发展愿景,激励教师成长。愿景就是所向往的前景,是人的一种意愿的表达,它概括了对未来的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一种为之奋斗的意愿。对一个集体来说,所谓愿景,即由组织内部的成员所制订,通过团队讨论并获得组织一致的共识而形成的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特色学校的建设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在特色学校的创建中,学校领导应带领教师树立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通过瞄准愿景、开发愿景、落实愿景来建立团队,激励教师成长,促使教师力量最大化发挥。

第二,完善培训保障制度,助力教师成长。学校应该每年为教师购买学习书籍,订阅教育教学杂志,保障教师的学习资料;制订送教师外出学习或请专家进校培训的计划,保障教师的培训提高。对特色普通高中教师的培养要从一般性、普遍性的培训提高到对教师个性的培训、特色的培育的层次,以适应多样化、特色发展的要求。

第三,搭建教师展示平台,促进教师成长。完善学校的各项评比、竞赛制度,给教师创造论文评比、教学竞赛或学校学术论坛中展示的机会,促进教师成长。

皮亚杰说过:“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创建特色学校需要建立一支教书育人且有特长的教师队伍,否则创建工作就是一句空话。拥有一支“和谐敬业、学有专长、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是办好特色学校的保障,只有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技艺精湛、科研优良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学养深厚、能力突出的学生。

五、重视“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

特色学校建设要想从外显特色走向内在特质发展,就必须注重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只有把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风格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影响全体师生的价值观和独特气质,特色学校才会具有生命力。

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特色“紧密相连,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相连,既要注意系统化,也要注重细节化。例如,学校走廊文化特色、楼道文化特色、班级文化特色、办公室文化特色等,做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把文化建设有机地落实到学校全部的工作中去。

例如,广西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建设学校之一的东兴市东兴中学在“边・海”文化特色打造中突出了“边・海”文化建设主题,在学校精神的凝聚上,把本校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办学目标、校训、校歌、校徽等进行宣讲展示,使全校师生熟知本校精神,并确立为共同的座右铭。在文化特色的内化上,以“边・海”落脚开展校本活动,通过开展校本读书活动、“边・海”文化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社会调查等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逐渐形成宽容、坚强、执著的精神品质。挖掘“边・海”课程资源,开发具有“边・海”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设计基于“边・海”文化的特色课例。在物化景观的打造上,以边关小故事、边界知识、海洋知识、京族文化、民俗风情等内容打造“边・海”文化浮雕墙、文化走廊、文化展馆;依托“边・海”文化,引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意和设计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包括班级精神,设计板报、宣传栏、班级名片等,加深师生对“边・海”文化的认同,提升班级文化品位。

特色学校的文化“特色”是区别本校与别的学校、本校的学生与别的学校的学生最本质的东西。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每一所学校应把原有的特色培植成为贯穿学校管理体系的重要因素,成为学校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推动学校成为特色学校。

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办学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多样化、特色化既是普通高中发展的世界趋势,更是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的现实要求。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是为了让高中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现和成就学生的独特性,实现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这既对普通高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普通高中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中注重五个关键要素,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才能使普通高中的特色教育更加完善,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振响,季春梅.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熊德雅,向帮华,贾毅.特色学校发展的要素关系及策略思维[J].中小学学校管理,2013(4)

[3]张菊荣.试论走向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J].中小学学校管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