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音乐欣赏课教学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欣赏教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是整个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
年轻的大学生不可能都有很好的歌唱水平,很高的演奏技巧,很强的识谱能力,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音乐家,但他们每个人都有欣赏音乐的权力。他们都有艺术欣赏的需要,有参与艺术欣赏活动并获得审美愉快的权利。
如何使学生从欣赏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产生对音乐的喜爱,从中得到乐趣,是音乐教师不遗余力的追求。笔者在近五年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大胆创新,初步尝试一些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述、学生用耳朵聆听。主要依靠教师讲述音乐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欣赏的音乐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传承了多年。它的优势在于教学效率较高,课堂秩序较好。但也存在不足,例如,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学生不仅用耳朵聆听音乐,还要学会用心灵感受音乐,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魅力。大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正处于青春洋溢的活跃时期,他们对音乐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的追求。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只是单纯的讲述者,而更应当成为正确的引导者。要积极鼓励学生,无论多么复杂的音乐,都是心灵的表达。让他们尝试着全身心投入地聆听,细细地品味,大胆地想象,真诚地交流,把音乐转换成语言,描述音乐带给自己的心灵体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同时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交流各自感受的时侯,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个人的艺术修养与品位。
二、教学内容的扩展
经典的音乐曲目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然而,当我们的脚步跨入新世纪的大门时,禁不住回首遥望,20世纪这一百年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在音乐的领域里,人们面对丰富多彩、标新立异、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音乐,是那样的惊讶和迷茫,向往和期待,困惑和不解。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把音乐的感官表现发展到了极致,音乐语言既有的传统表现手段几乎用尽。这时,创立新的艺术观和新的音乐语言就成为必然了。在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的经典作品的基础之上,尝试着把音乐题材和内容不断拓展,加入更多新鲜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音乐形式,比如流行音乐、民族音乐、音乐剧、电影音乐等等。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日益更新的欣赏要求。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情感充溢,活泼好动,内心生活趋于复杂,审美心理趋于浪漫,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大为喜爱艺术,艺术欣赏的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这些经典音乐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让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传统经典音乐曲目,更加能够满足他们追求时尚,跟紧潮流的时代要求。寻找最能代表时代特点的流行音乐,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魅力所在,激发他们追求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
三、考核方式的创新
一、职业高中学生特点分析
职业高中的学生素质和特点决定职业高中音乐教育的特色。对于职高的学生来说,单纯的从分数上来比较,他们进校时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差一大截。因此,不得不承认,整体素质还是相差较远。学生好动、调皮,音乐基础普遍较差,再加上教材都以对古典音乐、传统音乐和近现代音乐的欣赏为主,其中涉及到较多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所以,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讲长期单纯的接受严肃音乐的熏陶和教育,会使他们慢慢失去音乐课的激情。但是,职业高中专业课程的多元化,促使学生也有着较强的接受新事物能力,同时他们对流行音乐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接受严肃音乐教育的同时,适当引进流行音乐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摇滚乐发展基本的特点
摇滚乐兴起于上世纪40、50年代,从黑人音乐、白人的乡村音乐和流行音乐等多种美国音乐流派演变而来。它是流行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摇滚乐以其高分贝的音量,激昂的旋律,恬噪的配乐、充满意义的歌词而流行于广大青少年中,以其与生俱来的叛逆个性与自由理想的精神诉求的特点在青少年的审美上引起共鸣。但摇滚乐队青少年的吸引并不是它的对抗性、反叛性和煽动性。它的吸引力关键还是来自于它对人类内心的真实的追求、争取人性的解放的愿望。摇滚乐注重突出音效的表现,对向来侧重旋律的音乐传统是一个较大的冲击,尤其对传统的注重旋律美感的老一辈中国听众来说,接受摇滚乐更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相当一部分家长的眼中,摇滚乐是一种怪诞的音乐,孩子接触之后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对学习失去兴趣。那么,在当今社会快速进步,音乐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摇滚乐真的是这样一种令人颓废和萎靡的音乐吗?它是否能走进职业高中的音乐教育呢?
三、摇滚乐的艺术价值与可听性
摇滚乐中注重追求内心的真实性、突出自我个性的宣泄,是历来久远的情感美学的突出表现。从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直至当今的各大音乐流派,情感的表达始终被置于音乐艺术的首要地位。
那么,摇滚到底乐具不具有可听性呢?大家都知道,传统的音乐作品更注重的是追求音乐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享受,对于音乐给人们的审美体验是建立在我们听觉的美感上的,而摇滚乐作为当今流行音乐的一种,打破了原有一贯的作曲方法和创作手法,更加追求人性的真实,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使人们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固有的审美原则。这也就是摇滚乐在在目前只受到青少年喜爱的根本原因。其实,我们应该根本上从创作思想与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去聆听和欣赏摇滚乐。所以说,我们首先应该理解摇滚乐的创作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聆听并欣赏它。再这基础上,应该充分挖掘摇滚乐的艺术特征。总之,在理解摇滚乐产生的思想根源的同时,应当结合它的艺术特征,从客观的角度去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抓住其中内在一种精神性,用内心去感受它的节奏和韵律带给人的精神上的释放和享受。
四、职业高中音乐教育存在一定的单面性
由于长期受到国内传统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束缚,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的开设主要以严肃音乐类的教育为主,对于流行音乐的引进和欣赏极少,职高音乐教育也是如此。这令职高里许多具有热情和创造力的学生得不到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流行音乐的机会。因此,在接受严肃音乐教育的同时,如果适当添加一些积极的流行音乐的欣赏和教学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更好的引导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正确认识。因而,将流行音乐纳入职业高中音乐教育的课程范围,这样更助于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五、摇滚乐进入职业高中音乐教育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职业高中是培养社会各种技能型人才的地方,而人才最终还是要走入社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年轻人生活节奏紧张,学生们学习压力之大,造成现在的青少年身心疲惫。他们需要用摇滚乐来释放自己,从中获得轻松和愉悦。我始终认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教师的引导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仍然一再将摇滚乐看作萎靡之音,那么,摇滚乐将被看的越被来越俗,更加得不到社会大众群体对这种音乐价值的认可,从而导致当代真正喜爱摇滚乐的青少年的素质急剧下滑。相反,如果教师们将摇滚乐作为当下流行音乐中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来添加到职高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用客观的眼光去审视、欣赏这种音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能在多元化的世界发展中享受多元化音乐带来的熏陶,从而达到陶冶其情操的美育效果。
六、职业高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摇滚乐应当避免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引进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会随之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只要我们能把握好其中的度,就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更好地去欣赏它。大家都知道,人民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担负着育人的使命,因此,教师应当在客观的学习的同时,不断挖掘摇滚乐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历史,引导学生深入的欣赏。不要从表面上去模仿摇滚歌手外在的服装、发型和舞台动作,更要避免出现摇滚乐的反叛性影响到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去。应当抓住摇滚乐给人带来精神上积极的一面,最大程度的发挥它给我们带来的正面的效应和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能清晰的看到摇滚乐作为现代流行音乐的一种音乐形式走进我们职业高中音乐教育的课堂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它不仅是社会音乐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更是学生心理和精神的需求。相信成为主流音乐的摇滚乐,会有越来越多的听众和爱好者,会发展的更加积极与健康。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流行音乐在现代社会里不可否认地成为最具有影响力、拥有最多欣赏者的音乐形式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其兴起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流行音乐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广泛接受和喜爱使它在中国的音乐和文化领域中成功地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流行音乐的涵义和在中国的发展
1.流行音乐的涵义
流行音乐起源于西方社会,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流行音乐一词是由英文“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电脑与网络技术的成熟,流行音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产品的不断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消费意识的觉醒。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精神娱乐的重要途径之一。
流行音乐具有这样一种文化属性:植根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从都市群体中产生,不是强加于大众头上的音乐。它代表了大众群体的一种文化表述,反映了社会群体的观念形态和审美情趣。[1]
流行音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流行音乐与其它大众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日常生活具有了一种审美化的品格。人们的日常生活充塞着流行音乐,都市里随处可见的卡拉OK厅、KTV中心、商业演唱会等多种场所和方式,达到表达感情、释放能量、宣泄的目的,流行音乐就像一个巨大的造梦工厂。总之,在经济与效率占据绝对优势的今天,流行音乐与日常生活的联姻是当下的一大文化景观。日常生活很好地为流行音乐提供了最佳的滋长环境与依托,流行音乐也使我们的现代日常生活变得热火朝天,变得有声有色。
流行音乐也是审美现代性的产物,这种审美现代性是一种非理性的、反理性的乃至感性关怀的现代性。“无论理性趋于何种目标,它都必须从现实的感性生活出发,而生活中的人都是各不相同的,人的感性是丰富多样的,生活世界中弥漫着感性的光辉”。[2]从这种意义上说,流行音乐行使着一种审美解放的权力。
2.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与西方流行音乐相比,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历史相对来说非常短。解放后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受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流行音乐被斥为“靡靡之音”,作为一种“小资情调”发展和传播于大中城市一些特殊人群中间。再加上“”长达十年对文化的禁锢和束缚,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消失长达近30年之久。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媒体听到更多风格迥异的流行音乐。台湾、香港和欧美流行音乐先后传入中国大陆,对大陆流行音乐的创作和广为传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普通老百姓的音乐审美情趣也开始发生了变化,非政治性的港台抒情歌曲以其全新的感情表达方式很快俘虏了广大老百姓的心。音乐不再仅仅是政治性的社会教化的工具,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注重个体情感的释放,是人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期待美好未来的真实写照。流行音乐成为了普通老百姓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流行音乐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一种被称为“新民乐”的音乐形式以创新的风格特点完美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音乐上的碰撞和融合。它将流行音乐这一源于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民族化的同时,又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新民乐’通俗性的特点积极地复苏和弘扬了中国民族音乐,使从改革开放以来就陷入生存困境的民族音乐有了更多、更年轻的听众。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不可避免的相互抵触和矛盾性”。[3]它的出现使中国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都有了更好的发展远景,是中国音乐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变革。
二、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论析
所谓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是指流行音乐对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人格魅力等精神素质方面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4]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音乐艺术的教化作用,将音乐视为教化的有力工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和美化心灵的作用,并且主张儿童学习音乐。大儒学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音乐的广为流行和传播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当今社会下,音乐的这种教化功能更得到进一步发展。
1.较高的美学价值
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具有浓厚的美学价值和独有的特征。流行音乐的音乐语言新颖流畅、轻松活泼,旋律节奏明快、优美舒畅,表达方式平白直叙、通俗易懂,加上演唱中它特殊的光电和舞台效果,可以使欣赏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感官的享受,特别易于引起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亢奋和认同,增强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精神等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转化为精神追求的一部分,在歌曲的传唱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感化人和教育人。当《我的中国心》的旋律响起时,一种对祖国的眷恋和思念、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瞬间激发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再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好伦理道德,让人在一种“仁”“爱”之中受到教育和感化。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文化,不但迎合了青年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伴随着国际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欧美、拉丁、日韩一些流行音乐跨国传播大大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视野和比较鉴别能力。
2.人格的健全和素质的提高
在音乐欣赏的活动过程中,欣赏者通过对音乐的聆听,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这是一个体验美的过程,更是一个心灵静化的过程。欣赏者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情操和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同时人格在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完善和塑造。比如周华健的《朋友》一曲唱出了我们对友谊的理解和渴求,每每听到禁不住附和唱起,这就是音乐欣赏的心理内化作用。通过对健康的流行音乐的欣赏,欣赏者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和人生观等个性化方面都得到升华和发展。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提高人的素质问题。报告提出要通过发展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论述全面深刻,意义深远。提高人的素质是一项综合工程,发挥流行音乐的这种教化功能,也是提高个人和群体全面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说,当今的中国大地到处都在演唱着流行音乐,只要有音乐播放的地方就会有流行音乐的传播,流行音乐几乎达到了泛音乐化的状态。作为受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的热爱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比如通过卡拉0K演唱形式丰富对音乐的表现力,学习电钢琴、电子琴、吉他、电吉他、电贝司、萨克斯等现代乐器弥补音乐艺术素质的不足,提升个人的音乐修养。在当今泛音乐化的状态的社会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对流行音乐的熏陶也塑造着当代人的素质。
三、流行音乐教化功能的异化
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适宜的文化环境,文化工业与文化市场的异军突起为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不断进步的电脑与网络技术则为流行音乐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平台。由此使得流行音乐很快成为一种时代的必需品。流行音乐是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文化工业进程的阶段性标志之一。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教化功能,虽然有适应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面,但是今天的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高度商业性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对社会、对人产生消极、负面影响的一面,出现功能的异化。这是由流行音乐文化功能所具有的双重性决定的。“当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一致时,它就会发挥出积极的文化功能。当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冲突、互相背离时,就会产生功能的异化”。[5]
当今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高度商业性的文化,为更多人带来了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经济效益日渐成为判定流行音乐好坏与否的唯一标准。“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社会现实使得大量具有一定音乐资质或者是不具备这种资质的人加入到流行音乐的表演、创作、传播队伍之中,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借助当今发达的包装手段和媒介的作用,使得大批并不具备在流行音乐领域发展资质的人挤占了有限的流行音乐行业发展的文化空间,加重了流行音乐资源浪费的倾向。“有专业人士保守统计,在今天的音乐商品化进程中,我国平均每年的歌曲生产量是10万首以上”。[6]虽然这是一个并不精确的统计数字,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今整个歌曲创作上的“泛滥”。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下流行音乐“一统天下”的势头对于严肃音乐、传统音乐的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和阻碍。这种冲击和阻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人才的流失。大批出自专业音乐学院、受到过良好专业音乐教育的人才投身流行音乐创作、演唱队伍之中。专业人才的加入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同时,客观上必然会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的发展造成障碍。二是严肃音乐、传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注意力的倒退。由于流行音乐创作周期远远低于严肃音乐的创作周期,其作为强大的市场力量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客观上形成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排挤”的局面。这种局面过度发展的话极有可能形成“单向度”的社会审美倾向,导致社会群体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注意力的倒退。
作为大众文化之一,流行音乐是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文化工业进程的阶段性标志之一。我们在肯定其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其负面效应,扬长避短,大大提升流行音乐的审美品质,弱化或消除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之异化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谷勇.流行音乐的社会文化属性[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蔡春.美育与感性开掘[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3]叶婷.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价值[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一、目前音乐鉴赏课的现状
1.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几乎无一例外将《音乐鉴赏》作为开课首选,旨在通过欣赏音乐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学校,公共选修开设课程较为细致、多元,即使很小众类的音乐课程也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生群体;而相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高职院校,因处于办学初级阶段,师资、学生数量有限,加之学生之间的音乐感知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类别不可能很细致,承担着美育重任的《音乐鉴赏》课程的质量在这类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行《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中外优秀经典曲目、人物及一些音乐基础性知识,试图通过音乐美的特殊魅力和育人因素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但是特别是学生们喜欢的现代流行音乐的内容分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的话,这类传统教材会让学生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排斥。如果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切入点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易接受,产生共鸣。因为影视剧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娱乐类型,其音乐既有古典音乐的深刻,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二者与一定的剧情、画面结合更具亲民特质,更贴近现实生活,况且结合剧情欣赏也不易造成听不懂的现象。内容选取得科学、合理的话,可以将《音乐鉴赏》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巧妙的渗透进去,潜移默化间就完成了教学目标。随着课程的改革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选修音乐教育的视野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影视剧音乐鉴赏》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传媒及影视类院校已经开设,大部分高校公选音乐课仍然以传统教材《音乐鉴赏》为主。
2.自笔者任教高职类学生的音乐公共选修课以来,发现选修学生中大概三分之一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觉得这类选修课又不是专业课,对就业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只要轻松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了。另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审美倾向比较单一,基本只对流行音乐有兴趣,对于音乐其他类别,特别是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戏曲基本没有什么兴趣,课堂上也很难产生共鸣。而影视剧音乐结合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的表达等,并融合了一定的画面,视听的结合赋予了音乐更加直观、立体的特质。课堂教学应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首先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消除了距离感。
二、开设影视音乐鉴赏课的理论支撑
鉴于上述现状,如何让高校公共艺术类的欣赏课更加趋于合理、规范、人性化?这个问题也早已进入学界同仁们的理论研究视野,国内学界对这一课题的探索为《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曾宏华《高校音乐公共课中渗透影视音乐教学的意义》、陈晨《浅谈影视音乐如何辅助大学音乐教学》杨佳君《论大学生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郭婧《古典+流行=时尚――从影视音乐谈起》韦民《浅谈影视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郭强《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左建新、张译文《音乐欣赏课中的影视作品应用》、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张达生《让大学生在电影中体验音乐的美》、温洪青《谈影视音乐的德育功能》、石延春《浅谈影视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众多学术论文充分肯定了影视剧音乐在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迫切性、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以及现实意义;另外,钟春明的学位论文《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调查研究》、吴晓燕的学位论文《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沙欣的学位论文《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个案》中除肯定了影视音乐在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此课程的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实际操作奠定了学理基础。
三、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1.将传统音乐鉴赏课的内容渗透在影视音乐中开展教学,首先课程名称使学生从心理上会乐于接受,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古典音乐、戏曲、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鉴于大多数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狭隘、单一,只对流行歌曲有兴趣,不利于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得以综合提升,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而优秀的影视剧音乐包含有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及西方的经典音乐,内容丰富多样,雅俗共赏,更容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电影音乐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使作品既有东方神韵,又不失现代感,巧妙地诠释了中国式东方哲学,在国际乐坛赢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影《卧虎藏龙》中,谭盾将丝竹与戏曲的元素发挥得恰到好处,音乐在配器上选用二胡、竹笛、琵琶、鼓、巴乌与钟类、西洋管弦乐器等,中西音乐相得益彰,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将中国音乐元素展示于国际舞台,效果震撼;在电影《夜宴》中因为台词较一般电影偏少,音乐的分量显得尤其重要,许多部分是靠音乐渲染气场和情绪,这对于作曲家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其中的《越人歌》想必一定让人过耳难忘了,作曲家除了运用民族乐器,还将这首壮族古老民歌经重新编曲和配器,焕发出新的生机。歌曲仅有短短的六个乐句,根据剧情通过变奏、配器、男女声的演唱等使其有了丰富的层次与表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向听众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如果离开电影这个媒介,特别是目前的90后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尤为疏离,对这类音乐作品,学生会从心理上就排斥。而借力电影,不知不觉间学生就随着电影音乐走入其间,受到感染,会突然发现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还是蛮好听的,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片中主人公为证明自己学有所成而苦练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若离开了剧情纯粹让学生欣赏这个作品,就没有这样好的鉴赏效果了。影视剧音乐的综合性很强,融合了听觉、视觉、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优秀的影视音乐更是情感、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更直观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对此,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张红颖撰文《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指出:“影视音乐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和广泛社会学价值,对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影视音乐不仅对人们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而且使美的艺术感受力得到升华,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拥有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①
2.将传统公共选修音乐课的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增加现代轻音乐、流行音乐以及近年来热播的部分影视剧音乐的内容,并将传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渗透在雅俗共赏的影视剧音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学生都有收获,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通的大众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欣赏起大部头的交响乐、歌剧等往往有困难,但是电影的画面、故事为大众欣赏电影中的音乐提供了理解的条件。”②只有理解了,才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影视剧音乐中不乏交响乐这种配乐形式,如《指环王》《乱世佳人》《阿拉伯的劳伦斯》《泰坦尼克号》……依托影视剧为媒介,结合特定的剧情,学生们会有听懂了的感觉。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配乐甚至还有肖邦的圆舞曲,灵动的音乐与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剧情交织在一起,定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音乐鉴赏课程里通过感性的对比聆听而理性分析中西方在音乐观念、音乐审美、音乐思维方面的异同,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很好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学生要么被动地依赖老师的讲解,要么根本就没兴趣思考,不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如果以影视剧音乐为媒介,学生体验到中国音乐较为含蓄细腻的审美与西方音乐强调矛盾、冲突,注重音乐的戏剧效果,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观念。近年热播的电视剧《甄?执?》第13集中出现的《惊鸿舞》具有浓厚的中国宫廷音乐风格,音乐主要的演奏乐器为古琴、古筝与笛子,歌词是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是水袖舞,音画结合,古韵浓郁,可以令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古琴的文化意义,深化、拓展音乐鉴赏的内涵。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有了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性,才能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娱乐的较浅的审美层次上,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四、结语
伴随着时展,经济、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类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青年一代是国家、社会新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文明的重任。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怎样更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综合素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对此,本文探讨了高职类音乐鉴赏课程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雅俗共赏的影视音乐鉴赏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论文摘要:在当今这个开放、多元的时代,中学音乐课堂不可避免地受到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外界冲击,能否正确对待这一现象,将流行音乐中的某些元素引入到中学音乐教育中来,是一个值得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是否应该将流行音乐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中来,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今这个开放、多元的时代,如果完全将流行音乐摒弃在中学音乐教育的高墙之外,无异于采取“堙堵”之法治水,其结果必定不如人意。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因势利导”,要正视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冲击,将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元素巧妙地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中来,使之成为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中学生音乐素养贡献力量。
1 中学音乐教学发展及流行音乐的教学意义
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探究,同时也会尝试着用并未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审视各种社会现象。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要重视各阶段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流行音乐” (Pop Music),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流行音乐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对象是平民阶层,特别是在校学生。它不像少儿歌曲那样单纯,流行音乐具有很浓的时代气息,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旋律通俗上口,结构短小精练、易学易记,节奏时而欢快激烈、热情四射,时而低沉婉转、如泣如诉,加上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运用迷笛、电声乐器做出奇特的音效更容易吸引中学生的注意;而那些表现欢乐、憧憬友谊爱情、苦闷、伤感等情绪的作品特别能引起中学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因此,如果能够将流行音乐中的一些积极元素巧妙地运用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来,将会有助于更好的实施音乐教学,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2 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原则
将流行音乐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要注重对流行音乐的甄别和选择,一定要把握以下原则,使流行音乐更好地为中学音乐教育服务。
2.1 甄选原则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与大众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复杂的音乐类型,其内容积极消极兼而有之,必然有不适合在中学音乐课堂上进行宣扬的部分,例如,那些过分渲染孤独、忧伤、失落情绪、表现游戏人生态度、描述情爱的流行歌曲等。同时,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建立但不成熟的阶段,对于一些社会现象还不能够进行正确判断。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引用流行音乐,排斥和拒绝的是那些内容消极、格调不高的流行音乐作品,选择一些内容积极向上、风格清新别致、格调较高、具有鲜明时代感的作品。
2.2 适量原则
中学音乐教育使用固定的教材,是经过教学实践验证了的具有一定科学行的体系。流行音乐元素作为其有益的补充,将会对中学音乐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教师一味偏好流行音乐,忽略原有的音乐课程内容的讲授,将不利于音乐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种典型的本末倒置;当然,如果教师忽略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好和热爱,完全将其排除在音乐课堂之外,置中学音乐教育现实情况于不顾,则将流于“闭门造车”的境地,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将流行音乐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中来,教师要把握适量原则,促使流行音乐中积极上进的一部分元素更好地为中学音乐教育服务。
2.3 恰当原则
在将流行音乐引入到中学音乐教育课堂中时,教师要重视对教育契机的把握,要充分利用流行音乐中对音乐教育有益的因素,促使流行音乐为教育教学目标的生成和实现所用,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和音乐技能的获得所用。这需要教师对中学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学生的心理实际和当前的音乐流行趋势有全面的把握,从而能够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最终形成以中学音乐课程为主、流行音乐为辅,促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局面。
3 发挥流行音乐积极作用的有效策略
如果能够把握好甄别、适量、恰当的原则,对于中学音乐教育来说,在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是十分有益的。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策略,促进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中来,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一面。
3.1 组织学生进行流行音乐“采风”活动
教师作为学生音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虽然可以尽量的进行换位思考,但也未必能够真正的做到“思学生所思”。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流行音乐“采风”活动,这种“采风”并不是传统意义的采风,而是教师对学生所喜爱的流行歌曲进行调查,评选出最受学生欢迎的曲目。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前提下,正确评价流行歌曲的审美价值,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辨别,使其自觉摒弃其中的负面因素,最终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可以教授或引用这些流行歌曲,更好的丰富自己的音乐教学。
3.2 引导学生对流行音乐进行辨析和理解
中学生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喜爱流行歌曲,但可能只是一种单纯的喜好,对于流行歌曲本身及其所代表的一些具体内容并不理解。当然,这并不排除因为流行歌曲因其本身的大众化、通俗化,所呈现出来的浅俗性。学生喜爱流行歌曲,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意义,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流行音乐,引导他们感受到某些流行音乐中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就应该能够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例如,偶像歌星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歌词简单却深情:“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美丽的白发,幸福中发芽。天使的魔法,温暖中慈祥……”学生们大多十分喜欢周杰伦,这首歌曲必然会对学生思想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4 结语
流行音乐大多以歌曲形式出现,与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是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中学音乐教学其目标就是在于培养学生有表情地歌唱和对音乐的感觉能力。通过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理想,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由于流行歌曲都是学生日常所思所想所见所感而又存贮与心灵深处的东西,所以一旦用歌声表达,很容易就会在歌唱者与倾听者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流行音乐中积极的音乐元素,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人类音乐文化的丰厚与博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接受流行音乐,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为培养具有高尚音乐审美情趣的人才做出贡献。
1.初中音乐教学概述
作为成长的过渡时期,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既有自身的特性,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任何教育的开展都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初中生的特殊性,音乐教育应该融音乐性、娱乐性、知识型与技能型于一体,既要关注学生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培养,又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全面发展,为音乐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初中音乐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音乐中领悟美的内涵,在音乐课堂上获得审美体验;(2)音乐教育是一种全面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将音乐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又要关注学生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3)音乐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育,应该遵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音乐教育不应该拘泥于条条框框,而应该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性。
2.流行音乐引入的意义
2.1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一出现就以其风格多样,形态丰富吸引着广大的年轻听众。其通俗易懂、大众时尚、娱乐猎奇的特点正迎合了初中生的追求新意、渴望认可的心理,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间受欢迎程度极高。然而由于流行音乐的商品性,它并不像古典音乐,以艺术性为追求,而是以迎合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因而流行音乐包含的内容良莠不齐,而青少年大多缺乏筛选的能力,这也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反对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原因。因而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在音乐筛选上给学生一定的指导。
2.2流行音乐引入的意义
初中音乐教育既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需要,而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是初中音乐教育的一种创新,更对初中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具体来说,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1)从艺术性的角度筛选流行音乐,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筛选,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赏析态度。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初中音乐教育内容应该积极向上、健康活泼,而流行音乐的良莠不齐可以通过引入到课堂来引导学生吸收其中的积极部分。(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意识。初中音乐教育本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发现美的眼睛”。(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音乐教育不只是单纯的音乐教育,而是一种融自然、社会、情感于一体的全面性教育,初中生对流行音乐的热情普遍较高,引入流行音乐的元素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3.流行音乐引入的策略分析
3.1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流行音乐引入是初中音乐教育的一大创新,也必须加以重视。首先要明确要提高初中音乐教育的目标,同时要加强音乐教育的师资水平建设,首先必须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自身还要注意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引入流行音乐对音乐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见多识广,筛选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迎合中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作品,还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加入流行元素,而不是简单的音乐欣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3.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
要引入流行音乐更要求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音乐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初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深入学生当中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其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其大胆表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设计多元灵活的流行音乐教学活动,启发审美体验
流行音乐的引入并不是简单的流行音乐添加,而是应该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上添加流行的元素,使初中音乐教学更具有娱乐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接触主要表现在直观感受上,所以要启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积极运用电教媒,通过乐器的演奏、音乐的欣赏、电影片段赏析、录音的评析等等手段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不只是简单的从耳朵的来评判流行音乐,而是从身心的感受、音乐的背景、音乐传达的主体等多角度来欣赏流行音乐,在体验中真正获得音乐知识和审美体验。例如,可以利用音频播放器开展音乐赏析、多媒体进行短片鉴赏,给学生播放一些流行歌手的访谈录等,让学生不仅可以从歌曲本身了解音乐,还可以透过歌曲看到比歌词和曲调更有内涵的东西。
3.4认真筛选流行音乐作品
筛选流行音乐作品是引入流行音乐的关键环节,教师的筛选行为不仅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取向,既要在内容上严格把关,做到所选作品必须积极向上、富有内涵,还要注意作品的艺术性和多样性,保证作品能够传达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可以选择王力宏的《落叶归根》,让学生们在熟悉的歌曲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可以选择腾格尔的《天堂》等等。
4.总结
流行音乐通俗易懂、大众时尚、娱乐猎奇,这正迎合了初中生的追求新意、渴望认可的心理,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间受欢迎程度极高,但如何引导青少年筛选流行音乐作品一直是老师和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更将引导学生不只是简单的从耳朵的来评判流行音乐,而是从身心的感受、音乐的背景、音乐传达的主体等多角度来欣赏流行音乐。
参考文献
[1] 刘丹,论中小学实施流行音乐教育的可行性,[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论文摘 要】音乐可以起到熏陶个人性情、培养个人高尚情操以及形成个人高雅审美趣味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学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的最主要形式是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课以其直观的感受力、给学生切身体验等优势,成为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欣赏音乐能力的主要途径,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发掘。本文通过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探索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音乐欣赏在高等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音乐欣赏课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改变他们学的驱动力。只有当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他们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愿意深入学习。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同学们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妙及其带给人的感官享受,这样学生会带着兴趣主动学习,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音乐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道德的作用,音乐带给同学的情感共鸣,可以让学生浑然忘我,与音乐蓦然契合,给同学们带来情感的震撼与交响。乐曲中的感情,全部转化为听众的体验,使听众完全随音乐的流动而沉醉,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它带给人们的绝对不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人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飞腾、翱翔,从而情感上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华。
3、音乐欣赏课程可以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欣赏者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及阅历的差异,会带来他们在音乐欣赏上的差异,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他们的鉴赏能力参差不齐。具有音乐鉴赏能力的人,应该能听优雅的古典音乐,也能接受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甚至能够记忆经典乐章的乐谱。最终达到能分析音乐基本要素与音乐作品独创性、表现力之间的关系。通过音乐欣赏,可使学生在不断的聆听、感受、总结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1、音乐欣赏课在各高等院校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大重要途径,理应受到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视,但是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高校极少。而且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只是流于形式,教学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也仅仅局限于看懂五线谱,学唱几首歌曲,欣赏一些音乐作品。
2、音乐欣赏课内容古板、陈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高校的音乐教材选取缺乏特色,课程主要是对中外的古典音乐作品加以欣赏,授课方式模式化,课堂气氛沉闷,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老师将欣赏的作品先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的升华。
3、教学理念与教学时间的矛盾。贯穿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对音乐的审美化欣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未实施音乐课程改革方案之前,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机构也十分重视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不同版本、不停内容的音乐教材,更有甚者,将音乐教材分为“沿海版”和“乡土版”,目的是想寻求一种更完善的途径,达到育人的效果。在教学上,除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教法外,侧重于“愉快教学”和“寓教于乐”的理念。以上状况无论优劣,究其一点,始终未将“审美”放在第一位;此外,音乐课本里有连贯的知识系统,但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课程学习,仍难以真正掌握某一知识性内容。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为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当下的音乐教学改革所推出的音乐课程新标准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们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全体同学对音乐的喜爱之情,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这需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使同学们潜移默化的提高音乐鉴赏水平。这就要求音乐欣赏的环境:一要物质环境美。一个优雅、整齐、美观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心理学认为,良好环境的营造,使人们的言行在心理上起着很重要的演化引导作用,学生进入的是接受音乐熏陶的音乐课堂,环境整洁安静,才会带着好的心境去接受教育。二要心理氛围轻松、和谐。教师的行为、语言、气质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态应该做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首先教师应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其次,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以自己良好的音乐素养、扎实的音乐功底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自觉提高音乐审美意识。 转贴于
2、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欣赏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作品也不断地创新、更新换代,学生更容易接受时代气息浓厚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那些既优美,能陶冶学生情操,又平实易懂,容易被学生接受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
3、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博引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音乐教材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注意积极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境界上作出更深的探索,既能上升到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人文色彩充分融合,使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能够与相关的历史、文学等方面知识相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进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中去,激发学生进行欣赏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篇目,老师要旁征博引,让学生广泛接触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32-03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了1 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2011年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从全日制学生数量统计来看,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29万人,在校生总数达960万。从学校分布的城市类型来看,66.1%的高职院校坐落在地级城市或县级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在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并深入至地市一级地区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对所在地域及其社区的文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音乐教育历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素质教育、人的修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作为公共课或者说是通识课程,音乐课在普通高校早已开设,并且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帮助大学生提高了音乐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丰富了业余生活,有的大学生还从此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公共音乐课的情况怎样呢,高职院校是否开设了公共音乐课,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教师讲授什么样的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怎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通过搜索中国期刊网(键入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阅读了2008年以来的相关论文近百篇,2005年以来硕士毕业论文4篇。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对近几年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及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因尚未看到这方面的综述性文章,在查阅与统计后,在此,从已有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予以归纳与梳理,并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尚且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愚见。
高职公共音乐
课教学与研究现状
(一)目前研究中的内容
近年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研究文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音乐教育作用研究 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约有40%的文章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普遍认为音乐教育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有益的影响;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三是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如王周秀的《浅议音乐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能力素质的影响》,陈颖的《试论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素养与素质教育》,杨秀云的《谈谈高职生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新举措》和孟展的《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现状透析河南普通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等。
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约有35%的文章对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定位模糊,得不到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应有的重视。如汪靓的《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与重点》一文,论述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学生学习、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师资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王爱峰的《江苏省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调查与研究》认为,音乐课程在教育体系内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及地位边缘化,公共音乐教育是从属地位等。二是教学目标过高,教材选择随意性大,应确立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编选适合职业院校学生使用的音乐教材,相关文章如金云霞的《对农业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王靖怡的《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管理》等。三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四是当前的现状研究侧重理论研究,缺少调查形式的研究等。
“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 从现有文献来看,音乐欣赏课是高职院校的主要音乐教育模式,约有25%的文章论述了音乐欣赏课教学。这些文章一方面,提出了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不足。如刘昂的《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认为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是模式单一、互动不足,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创新不足、质量不高等;王敏靖的《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欣赏课程开发的研究》分析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不足。另一方面,提出音乐欣赏课应该通过教学实践予以改进。如蒋玲玲的《高职“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探索》和王敏靖的前述论文等。
教学方法研究 一些研究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索,总结了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是比较法。如蔡朝霞在《比较法在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中谈到运用比较法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将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作品与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做比较,将中国各地民歌风格做比较。二是研究性学习方法。如王敏靖在《中国民族音乐——民歌欣赏》一课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励学生主动查阅各种资料,深刻分析研究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摇滚音乐的联系与区别,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是“聆听、体验、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如郑莉的《关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问题与改革》认为,音乐实践本身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对音乐技能的训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作词、配乐朗诵、设计舞台背景等,切身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汪海在论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学实践探索——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回顾了近10年来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政策与文件,分析了国家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分析比较法 陆小燕的《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教材编写的思考》,运用分析比较法,对五本音乐鉴赏教材(类别包括国家教育部重点教材、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推荐教材和21世纪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教材等)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进而对高职音乐欣赏教育和教材展开了积极的思考。王敏靖的《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欣赏课程开发的研究》一文,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音乐欣赏课程开发的相关文献资料,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包括职业大学)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十分注重音乐课程的设计。
调查法 王爱峰、汪海、王敏靖、孟展等都在自己的学位论文中广泛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调查了学生喜欢的音乐情况,学生的音乐素养,学生对音乐教学的期望以及师资情况,调查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情况、音乐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等,及学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的情况。朱振玉在《广州市高职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状况调查》一文中采用抽样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抽取广州市六所高职院校为样本,对广州市高职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状况做了调查。
个案研究法 孙晶晶、汪海和孟展运用个案研究法,对自己所在院校的音乐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教学实践法 汪海、王敏靖、蔡朝霞等以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为立足点,在课堂上实践音乐教学,探索了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比较法、创设音乐情景法、研究性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
由现状引起的思考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阅读与梳理,笔者了解到,许多高职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取得了凝聚着辛劳与智慧的成果,尤其是个案研究和通过广泛调查的研究,给同行的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启示着后来者的教学与研究。但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看,笔者以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探索的问题。
(一)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仅有6%的文章论及传统音乐的教学。这些文章指出了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引入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提出了建议和策略。如陆小燕的《对高职学生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分析》,朱振玉的《广州市高职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状况调查》,孙晶晶的《论普通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引入本地传统音乐的价值——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蔡朝霞的《比较法在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等。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是有的,只是很少,对传统音乐教学的认识严重不到位。
1995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提出了“以中华音乐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口号。音乐学者、音乐家、音乐教育工作者疾呼至今,但在大学生课堂上却还是较少听到传统音乐的声音。通过这次文献研究,笔者看到所有调查“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的结果,都是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而较少喜欢我国传统音乐,对传统音乐的关注和对传统音乐品种的了解远远少于对流行音乐歌曲的关注与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代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承载、凝聚了劳动人民音乐生活的记忆。中华民族拥有数量众多的民族音乐珍品,可学生却唱不出几首民歌,认不得几件民族乐器,听不进戏曲和曲艺,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地位堪忧,民族音乐的未来堪忧。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受爱国主义教育,而不了解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人、不认同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人何以爱国?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音乐课堂应该为广大青年学子开一扇传统音乐文化之门,让学生学习传统音乐,了解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华民族的情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设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二)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听得多,实践少 音乐欣赏课是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主要音乐课程,但是,在音乐欣赏课上强调了聆听,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正如郑莉所说,聆听不完全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唱可以感受旋律的美、跳可以感受节奏的律动、奏可以体验到亲手抚弄出音乐的乐趣。怎样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作品的实践,从而让学生更“近距离”地学习音乐,是我们今后教学中应该要探索的问题。
课上多,课下少 音乐课每周一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之后,大都不会在课下再去关注,而音乐的学习恰恰是在于平时的积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其实只是一种引导或者说是引领,课堂上接触到的音乐作品不过是音乐海洋中的几朵小小的浪花。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网络、电视、广播等,拓宽自己的音乐知识面,将课堂上的学习延伸到课下,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不止步于课堂,是我们教学中要探索的第二个问题。
声音多,文化少 音乐是有声的艺术,但这声音不是孤立产生的,它是一种文化,是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目前的音乐课堂上,我们以聆听为主,间或有唱或奏,这些听得见的声音的背后是什么?我们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委婉、抒情,高亢、明亮,忧郁、哀伤或者震撼,作者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怎样创作出这些作品的?这些问题,只有音乐的“声音”是解决不了的。音乐与生活、情感、语言的关系,音乐与民族、国家的关系,音乐产生的地理环境、传播方法等,都是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的,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对音乐作品有较全面的了解,只有全面的了解,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只有真正认识它的价值,才算得上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笔者以为,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中,怎样将有声的音乐与无声的背景文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加强对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是我们要探索的第三个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不仅是对专业技术的学习掌握,还有音乐教育这一“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这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是对人文传统的继承教育。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中国教育报,2012-10-17(5).
[2]王周秀.浅议音乐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能力素质的影响[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1):80-82.
[3]陈颖.试论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素养与素质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8-49.
[4]杨秀云.谈谈高职生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新举措[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65-69.
[5]孟展.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现状透析河南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音乐教育[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6]汪靓.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与重点[J].大学教育科学,2009(6):27-31.
[7]王爱峰.江苏省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8]金云霞.对农业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5-69.
[9]王靖怡.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管理[J].管理科学文献,2008(3):168-169.
[10]陆小燕.对高职学生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分析[J].职业时空,2009(7):58-59.
[11]刘昂.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54-155.
[12]王敏靖.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欣赏课程开发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13]蒋玲玲.高职“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10(2上):182-183.
[14]蔡朝霞.比较法在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08(2):73-75.
[15]郑莉.关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问题与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3):25-26.
[16]汪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学实践探索——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17]陆小燕.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教材编写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274-275.
[18]朱振玉.广州市高职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状况调查[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9-41.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普及的消费方式,其中对于流行音乐的欣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流行歌曲的研究因此成为了时代的需要,具有其独特的学术魅力,其中的流行歌曲歌词更是以锐不可当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流行歌曲(popular song)又称通俗歌曲,是流行音乐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歌词和曲调相结合,主题多写现代、现实生活,音乐节奏性强,明快活泼,音域不宽。[1]
歌词则是与诗歌、小说、散文一样是一种艺术形式,篇幅简短,与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意境与氛围,共同构成一个审美世界。歌词具有它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审美角度,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一定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精神风貌、文化心态的写照。[2]
二、流行歌曲的现状
长久以来,人们对流行歌曲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不再触及深层的生命冲动,不再负载深重的文化使命,不再追问个体的精神价值,不再表达深沉的人文关怀,而流于小感叹小情调小家子气,在浅表层面上婉转低回。”[3] ,虽然此说法是对于现代流行乐的一种贬斥,但确实意味深长,他不但揭示了现代流行乐的一种发展趋势,更流露出了对这种趋势的的无可奈何。显然这种发展根源于国情,也是流行音乐这一俗文化特性在现代社会的诠释——更多的社会群体进入文学消费范围,也使音乐欣赏变成了一种大众狂欢,而非特权享有的符号。
虽然现代社会充斥着低俗的流行乐,但正如中国著名乐评人颜峻所说,“流行歌曲发生的时候,很可能是恶化人们精神生活的毒药,也可能是不可或缺的无聊时刻的调料;它回归的时候,就有了时间的反差,变成了年轻人的一种酷,和老年人的一种温暖。这多半和作品没有关系,而无非是观看者、倾听者的生活。”[4] 这无不说明了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很显然一些低俗的流行乐是“回归”缺失的,一段时间后这些音乐很少再以当年红火的姿态响彻大街小巷,甚至被人记起,因此低俗音乐成为了人们短暂停留的渡口,一朝曲尽人散,萧索落寞得恰如一棵零落的芦草。那么大部分流行歌曲歌词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市场炒作,除了其能很好地迎合市场经济体制外,更多的是因为其中有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作品的大量存在。流行歌曲歌词自身本就属于俗文化,它所展示的世界是当代社会大众生活的缩影,从对它的美学研究我们看见的是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是如此。
三、歌词的文学性
歌词,和歌剧的剧本、说唱艺术的唱词等同属于音乐文学,是音乐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一祥,音乐文学也是文学的一个分支。究其本质而言,歌词是属于文学的,其本质属性是文学性。
歌词是一种特殊样式的文学作品,即音乐文学作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首优秀的歌词,首先必须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因此,应当努力提高歌词的文学性,在这个意义上,写歌词应与写诗“同工”,注重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表现在:
(一)、叙事与抒情的巧妙运用
考察流行歌曲歌词会发现,几乎每一首歌曲的歌词都离不开叙事与抒情。歌词通过对事件和活动的叙述以及对感情和内心世界的倾诉,来表现对爱情、对生存的思考和价值意义判断。叙事是用话语虚构或陈述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的构成包含三个方面:叙述内容(事件、人物、场景等)、叙述话语(时间、视角)、叙述动作(叙述行为本身)。抒情是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主观感受,包括抒情内容(体验、感悟、心境、情绪等)和抒情话语(声音、节奏、画面等)。流行歌曲的歌词一般是叙事加抒情的模式。而近几年来流行的纯叙事歌,也获得了广大的市场,这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作者精心的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以此给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致使其体验变得含蓄,潜移默化,却积聚着一种强烈的情感蓄势待发,这种慢热型的手法,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这种现代主义手法在歌词中的运用,也是体现了文学中技巧的迁徙。
所以说歌词的写作并没有一种既定的模式,只要能够表达一种普遍的情感,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有什么不可为呢?叙事与抒情的比重在歌词中从来不曾被规定,每一种创新都是一种锐意进取,鼓励歌词创作的多样化便是实现中国歌坛革新的基础,除此之外,歌词内容的意识流化也开始崭露头角。
(二)、意境的倾心营造
歌词与诗一样,都致力追求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在文艺作品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形象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虚与实的结合,是由情、理、形、神融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这种“艺术世界”,既不是很具体的、可以一览无余的,但又不是完全抽象的、无法感受和把握的,它为人们的审美观照提供了联想、想象和幻想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当歌词与曲调结合,在音乐的氛围里题略歌词创造的意境,将如梦如幻,犹似身临其境,得到更为深切的美的享受。
(三)、语言的多样化统一
歌词的语言,在生动、形象、和谐等方面,与诗的语言有共同之处,但歌词的语言,还有着它自身的特殊要求。由于歌词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诉诸于人们的听觉,因此决定了它的语言机制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别。总体来说,它的审美要求有建筑美、绘画美和音韵美[5],将其三者完美融合便达到了语言形式美的多样化统一。
歌词的建筑美与诗有所不同,主要是出于音乐美的需要。歌词音乐美所必不可少的节奏、音韵之美,同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是分不开的,乐曲旋律的反复必然要求歌词句式的一致,乐曲节奏的变化必然有赖于歌词语言的有序结构。
音韵美是诗歌语言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必须讲究音韵。我国古典诗词对音韵美要求极为严格。现代歌词基本延续了诗歌音韵美的传统,但现代歌词由于运用白话口语,创作方式也较古典诗词自由灵活,故而音韵美的表现也有所差别。歌词的音韵美主要通过节奏、声调和押韵来实现。
在语言美当中,色彩美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色彩之醒目、多姿,决非形状线条所能比拟。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阿恩海姆曾说“色彩是富于诱惑力的女性”。“落日余辉,地中海碧蓝色传达的情感,使任何确定的形状望尘莫及。”[6] 世界的缤纷美丽,离开了众多的色彩便不可想像。音乐欣赏由听觉转化为视觉中,歌词的色彩是帮助我们完成这种转化的有力手段。歌词创作中的色彩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自然色彩,另一种是情感色彩,相比之下后者更有审美价值。
四、结语
流行歌词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由于它是运用语言文字作为自身的艺术语言,这就决定了它本质上必然是具备文学性的艺术作品。同时,它又立足于和曲调结合,因而必然要受到音乐因素与规律的制约,在具备音乐性方面,当比其他文学作品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当今,歌词与歌曲艺术已广泛渗入人们的文化生活,发挥着审美娱乐和启迪教育的社会作用,人们对歌词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因此涌现了大批锐意创新的作词家,他们在词作界探索,耕耘,意在给听众们更多更新的审美体验,企盼着他们能够创造出更多感人肺腑、鼓舞人心、富有艺术魅力的优秀歌词!
【参考书目】:
[1]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2003 (3):80
[2]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2003 (3):80
[3] 张莉莉.大众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流行音乐[j].人民音乐,2005,(5):35
[4] 颜峻.从“新白娘子传奇”看流行乐的进化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61-01
为了更好地真实反映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现状,我针对几所中职的学生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并对相关的问题作了一些统计。在2014-2015年第二学期,我对陕西省商业学校7个新生班级和汉中市一职高、O一二技校三所学校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共500名,其中本校257名,其他学校的学生243名。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8份,统计结果和相关分析如下:
问题1.你喜欢音乐吗?
(A)喜欢
(B)不喜欢
分析:学生基本是喜欢音乐的,极少部分学生由于小学、中学阶段音乐教育的缺失,所以对音乐不感兴趣。
问题2.你喜欢哪种音乐?(可多选)
(A)流行音乐
(B)古典音乐
(C)民族音乐
(D)西洋音乐
分析: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流行音乐领域,对其他形式的音乐基本没接触过,所以喜爱程度偏低。
问题3.你认为中职学校有必要开设音乐课吗?
(A)很有必要
(B)没必要
(C)无所谓
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音乐课是毫无必要的,认为音乐课无法带给他们以后谋生的技能,只是在占用他们的时间而已。
问题4.音乐老师应该讲授些什么?
(A)理论知识
(B)流行歌曲
(C)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目的的音乐欣赏
分析:从数据看,学生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的。
问题5.你认为参加学校的音乐社团组织对你自身的提高有作用吗?
(A)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B)能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C)提升自信
(D)没什么作用
分析:从数据看,学生是喜欢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他们是希望通过参加社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的。
综上,可以看出,学生很喜欢音乐,也向往音乐,由于种种原因,又没有办法得到较为系统的关于音乐的教育。
作为中职音乐教师,我们可以为中职音乐教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现将我校的一些好的方法和大家分享。首先,发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组织学生社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学生个体的音乐审美能力。最后,通过音乐教化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音乐教师,要以此为目的。尤其是年轻教师,更应该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为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技能性人才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音乐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1.音乐艺术的潜移默化作用。我们知道,人心灵和智慧的净化、升华是通过感知来完成的。而音乐最本质的特点就在于用最直观、最强烈、最动人的形式,将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情直抒胸怀。音乐家们通过音乐作品,将自己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情感溶入其中。人们通过听觉和心灵来感受、欣赏音乐作品时,从音乐中欣赏到的不仅是音乐本身的美和震撼力,还可以体会到音乐家的崇高品质、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中美的解释。通过对音乐家及其作品的欣赏,人们从中理解、认识、并认可音乐家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音乐艺术对学生思想的陶冶作用。对于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通过欣赏高雅音乐来境化心灵,塑造完善的人格,使其成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优雅气质的高素质人才。高雅音乐体现出的健康、向上、热情、奔放的情感,会使新世纪的大学生们,更加具有青春的活力和巨大的创新精神,他们的高尚理想必将在未来社会中放射出灿烂光芒。他们应该是纷纭繁复的社会大交响曲中最和谐而又最独具特色的音符,并能以他们的特色来引导并编织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音乐织体,最终使我们的民族素质得到完善。只有这样才意味着社会的真正进步和走向文明。
3.音乐艺术是为学生导航的“灯塔”。音乐教育其根本目标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培养全面发展的情趣高尚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的行动和社会行为。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在阶级社会里,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音乐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文化现象,它又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当通过音乐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将会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从而达到启迪灵魂、情操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1.开设音乐课堂,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音乐需求。根据对学生的抽样调查,100%的人认为音乐能引起情绪的变化,有91%的人认为音乐能调节心情,部分人选择听音乐时的心情多为平静、烦恼或苦闷,79%的人听音乐的目的就是为了调节心情。可见,音乐对学生思想、情绪的影响普遍受到大学生的认可,当学生处于某种情绪的情境中时,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或有意识无意识地都会选择用音乐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学生中认为有必要开设音乐课程的占88%,主动选修音乐课程的占50%左右,不选原因主要是与其他课程冲突,或认为现行音乐教材没有新意,教学不灵活等。这说明大学生们普遍希望获得音乐知识,希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多欣赏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尤其是时下流行的音乐。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应加强了解、研究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差异,积累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及时对流行音乐进行分析讲解,以满足学生的音乐欣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