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创意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从这一意义上讲,“不是说消费者主观上需要拆借经典,而是因为经典在客观上堪值利用。哪怕是拆借嵌入经典的只言片语或地名人名,它立刻就可以获得一种招引力,一种情调感,一种‘差异性区别’的标示,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①其次,受“明星效应”影响,文学经典还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文学经典由于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和很强的商业扩张性,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链上非常重要的一环。文化的产业化,使得文化生产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建设越来越重视,进而让文化产品市场形成了广泛的延伸性和关联性。一种文化产品的成功,往往可能带动相关产业链上很多其他产品的发展与兴盛,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带来滚滚财源。文学经典由于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进入市场后,更容易引发文化创意产业的连锁反应。实践表明,通过“经典再造”、“故事新编”等方式,文学经典可以被转化为异质文本,演化为戏曲、话剧、舞蹈、评书等艺术形态,通过电视、电影、手机、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可以有效改变因传播方式的单一化和传播对象的精英化而造成的局限,增强人们消费经典的便利性,从而使经典的影响力得以迅速扩大。对经典作品的再生产,可以使经典以更快的速度向网络产品、音像产品、视听产品等文化消费领域延伸,并且这种影响力将很容易被扩散至诸如玩具、服装、旅游、休闲、礼品、文具、饮食等其他相关产品市场,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将文学经典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层次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审美性,经典文学更是如此。文化创意产业致力于生产富有审美属性的文化产品,借助经典文学充实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审美水准的提升,让文化产品更具魅力。此外,文化产品需要个性,需要富有经典意味的底蕴,将文学经典融入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民族个性,充实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内涵。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当的国际潮流,文化创意产业自然也被裹挟其中。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电影为例,中国电影面对好菜坞的全球化扩张,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其具体表现为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落后,但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电影产业机制的严重不成熟。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与好莱坞电影相抗衡,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中国拥有丰厚的经典文学艺术资源,这种资源早已被国外的电影产业开发和利用——迪斯尼的《花木兰》便是显例。中国文学艺术传统完全不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有着非常独到的特色,这种传统,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对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对西方世界而言,中国经典的文学艺术也有着独特的东方魅力。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可贵的文学艺术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完全有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从而占据广阔的市场。中国有着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从楚辞汉赋到明清小说,从礼、乐、诗、书等精英文化到坊间说书、戏曲故事、民间传说、通俗小说等通俗文化,都彰显出中华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可资利用的资源。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唯有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沃土,从中汲取强大的能量,才能真正地与世界文化产业相抗衡。我们应该走出效仿跟风的窠臼,有意识地整合属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学艺术资源,将经典作品与产业形式进行有效的组合嫁接,进而形成文化创造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也表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阐释经典文学艺术,完全可能赢得世界观众的喜爱。《花木兰》的全球发行便是一个成功的典范,通过融合中国与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经典故事与现代科技,使《花木兰》获得了世界观众的认可。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对《花木兰》有着原始版权的中国,却至今缺乏对这类经典故事的有效开发与运作。中国文学艺术资源的丰富性有目共睹,它完全有望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潜能:一方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植根于本土的文学艺术,因为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国际性;另一方面,又必须重视现代意识对本土文学艺术的观照与超越,在全球化的舞台上,积极地与“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使之更加具有世界性和现代化的色彩,这样才更容易被现代观众所接受,更容易获得国际化的认同。我们应该认识到,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便是通过充分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来有效提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中国有那么多精彩的神话故事、传说、典故,那么多优秀的文学名著、艺术作品,这些都是让我们这个国家具有东方魅力的重要元素,如不加利用或不善利用,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遗憾。我们应该看到,在全球化的文化环境中,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土经典文学资源将是我们的优势,把文学经典有效融入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将有力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层次和国际竞争力。
三、文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嫁接,有助于丰富既有的文化体系
从前瞻性的眼光来看,产业化了的文学作品会对以后的文化发展产生影响。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积淀,它们也会表现出长久的历史性的文化功能,会使既有的文化体系更加饱满。实践表明,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融入文学元素,让经典文学在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富有激情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完全有望催生新形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从文化创意产业崭露头角开始,文坛便依托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掀起了一股文化创意产业批判与文学精神保卫之风。批判者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汲取理论来源,抨击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传统文学的破坏,进而倡导维护传统文学精神。他们认为,就生产手段来看,文学致力于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秘密,是人的心智的形象化体现,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更像是工厂里的流水作业,侧重于借助技术手段进行模式化生产。由此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学精神无缘。这种观点单方面看非常有道理,它敏锐地看到了机械式的生产和商业化的运作对于文学的灵动和追求真善美的破坏,但如果从更多元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这种观点却未必经得起推敲。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成与发展确实对文学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文学的存在形态,但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学精神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与冲突,我们应该正视这一产业形态所带来的改变。事实上,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文学都难免会受到社会发展、产业变更的影响,因为文学毕竟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这一意义上讲,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与各个时代的产业发展带来的变革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其差异主要在于影响力的大小,其造成的结果也不是毁灭性的。毕竟,文学精神的保持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文学对自身认同的努力,对文学追求的信守,这才是文学精神能否持续的内因,而不宜单方面地归责于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创意活动的文学,难免会与文化创意产业产生诸多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学出现磨合也是非常正常的情态,我们不妨以更加理性全面的态度对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学的磨合期予以观照。辩证地来看,文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碰撞与融合,确实会对原有的文学形态造成冲击,但是在这种冲击动荡之中,新的文学形式也会应运而生,而它们的出现则可以有力地丰富文学的既有形式,有效地充实现代社会的文化体系。比如图文文学书籍“绘本”,便是文化产业运作的典型个案,它作为一种“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现代都市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①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它不再囿于传统的文字叙事,而是借助现代化的构图手段,着力展现文与图的内在联系,将文字与图画有机融为一体。在绘本作品中,创作者以现代技术手段为依托,让文字与图画共同承担起讲故事的任务,通过形象生动、韵味十足的图像符号来引发读者的关注,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更加可感的方式与读者展开思想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创作方式瓦解了“想以纯粹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文学的传统观念”,重新界定了文学创作中的图文关系,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类似绘本这种结合了现代传媒手段的作品形式很可能会越来越多,它们本身将成为新的文学样式,会对文学和文化体系的发展和丰富产生重要的作用。
四、将文学经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有益于文学作品的保存与弘扬
文学经典经过文化创意产业的运作,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得到有效的保存与弘扬,甚至一些濒临灭绝的文学艺术形态或作品,也可能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被激活。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一个由数字媒介主导的信息化文学社会正在形成。人们往往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电视、网络这样的媒介上,而开始摒弃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倘若文学要作为少数人的一门学科而保留下来,它就一定要将自己的感知和判断技巧迁移到这些新媒介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的生存境况势必会受到文化格局变动的影响。文学经典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形态继续下去,很有可能导致消费体验缺乏新意,继而传播范围越来越窄,传承性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站在文化学的维度,大胆地将文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将有助于文学经典找到另一种生存状态,从而促成经典的延续与弘扬。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是,除了印刷传播的方式之外,随着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的普及,原典传播发展出了数字传播的新形式。阅读现状已经表明,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传播将越来越成为经典传播的重要手段。此外,影像传播也构成了当代非常受欢迎的经典传播方式。它是一种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学经典改编现象,主要形式是经典作品的影视传播,比如电视剧版的“四大名著”,也包括各种flas、影像视频、图文书以及漫画书的传播。自2O世纪以来,电影一直占据着影像传播的主导地位,许多艺术形式,包括文学在内,都需要依照与电影的关系来审视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文学经典是否被改编成电影也成了衡量其价值和影响力的一个方面。①中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厚的文学艺术财富。
图形创意准确渗透产品特性或广告理念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首要前提。推行创意需根据产品的基本广告诉求与设计标准进行图形设计创新,在准确表达产品信息的同时,积极迎合消费者心理,以恰当的图形类型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并激发消费欲求。
2.图形创意追求表达上的简练
追求表达上的简练是图形创意的基本要求,平面广告设计只在二维空间内进行施展,广告信息承载量有限,采用简练直观的广告表达方式,可以保证消费者和观赏者在较短时间内领悟广告内涵,大大提升广告传播的效率与质量,符合信息时代人们普遍缺乏耐心的心理。
3.图形创意追求艺术性与趣味性
图形创意的艺术性与趣味性是影响平面广告设计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图形创意需要满足观众们的艺术审美需求和趣味心理,充满艺术气息与良好趣味的广告宣传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图形创造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提高艺术性与趣味性。
二、图形创意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手法
1.同构、解构、复合型应用手法
同构图形设计旨在让观赏者发现图形形象之间的共性,激发想象力;解构是通过对视觉形象的拆解来体现其整体特性,视觉冲击效果较大;符合型图形设计要求将多种图形形象元素进行有机排列组合,形成一种新式形象,产生崭新的视觉审美感受。
2.异变图形应用手法
异变图形就是将图形的解构、布局、色彩等元素进行异变后重新组合审视的设计方法。异变图形造成的视觉审美效果相对抽象,在间接表达广告语言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异变图形往往可以承载较为复杂的思想,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值得推广。
3.异影图形应用手法
异影图形设计与光线发生直接的联系,它通过光照对各类事物的影响设计呈现出一种相异于原本事物的对应物,异影图形往往产生风格诡异的对比效果,图形创意空间较为广泛,对于平面广告设计具有极大的丰富作用。
二、图形创意的表现形式
(一)同构图形。同构是将存在某些关联或具有相似特点的若干个元素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完成一个新形象。这个形象并不是追求对人们生活中事物的还原,而是注重在创意上的合理巧妙。同构图形包括了形义、形式、异质的同构。
(二)异变图形。异变是将图形变异的组合,其重点就在于“异”字。人猿进化成现在的人,其过程也是一种异变。异变图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循序性。
(三)置换图形。置换图形是将事物的其中一部分替换,且保留事物整体结构和基本特征,从而所得到的新图形。它是移花接木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图形。
(四)异影图形。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照情况下会产生不一样的光影效果,影子就是这一光影现象。异影图形是对物象的影子进行处理,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也会常利用异影图形来表达广告的主题。
(五)正负图形。正负图形的表现形式其实就是将图与底进行转换,整个图形中的正形和负形是相互依存的,且在特定的环境中互相借用,增添了现代平面广告的趣味性。图形创意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广告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利用想象或联想的方式,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然后进行筛选,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再将选定的对象重新设计,最后为广告创造出新的图形。
三、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设计要求
学生在对广告进行图形创意时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第一,准确传达信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图形创意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表达出广告的信息内容,并巧妙地将广告诉求、产品、图形相结合。第二,简单明了。图形创意要抓住广告所要传达的重点信息,突出广告的诉求点,将广告诉求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不是毫无头绪地罗列所有信息,让人们找不到广告的重点。第三,针对诉求对象。学生要了解广告的诉求对象,抓住广告诉求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达到广告的目的。第四,新颖独特。在人们的生活中广告众多,现代平面广告要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就需要创意独特、醒目的图形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第五,延展空间。图形创意在现代平面广告中具备延展的空间,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更好地传递广告信息。第六,富有艺术效果。图形创意在现代平面广告中要简单明了地表现出广告诉求点,但并不意味着其图形表现过于直白,而是应该用它的最佳表现效果来吸引人们。
四、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创作过程
学生在理解了图形创意的相关知识后,还要学会如何将它运用到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仔细研究广告需要设计的任务。在对任务分析理解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广告的目标和相关要求来确定此次平面广告中要运用的图形主题;然后收集与之有关的素材,在收集阶段对素材的形式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它可以是抽象的素材,也可以是具象的素材,或者其他类型的素材;当素材收集好后,学生不需要对素材内容全部吸收,而是要对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确定素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筛选出来的素材与平面广告的设计任务对比,结合图形创意的表现形式等知识点进行改造,重新组织得到一个新的图形,并将它置于现代平面广告版面中合适的位置;待现代平面广告的设计完成之后,最终借助相应的媒介将视觉形象展现出来,并且向大众传播。
1 前言
现代陶艺作为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陶瓷艺术形式之一,它的目的不仅在于运用某种直接的方式再现事物的自然属性,还在于现代陶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愉悦人类的感官。因此,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就会使人感到难以理解。事实上,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往往都超出了作品本身所包含的表象特征,使人得到某种知觉体验。它应该能够帮助人类认识自身和现实世界,在它所再现的事实中,隐含着某种观念。现代陶艺作品,新颖、大方、豪放、凝重、独具一帜,具有浓郁的时代感和东方艺术特色是现代陶艺作品显著特征。加之现代陶艺多样性的表现手段,泥土有着极其宽泛的塑造性能,火有着变幻的表现性能。从略有烧结强度的土器到砂器、陶器、炻器,直到完全烧结的瓷器,[1]现代陶艺纹饰创新设计将在提升陶艺美学内涵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 新时期陶艺纹饰的作用
2.1 凸显新时期陶艺纹饰的文化价值
陶艺纹饰是陶艺家表达个人艺术理念、审美情趣以及思想的有效媒介。21世纪的艺术极端化倾向正向着多方位扩展与深化,使得发展中的现代陶艺,在变化的同时也受到各种新艺术观念的挑战,各种新艺术的流派发展轨迹初露端倪,并在各自不同的方向不断成长、延伸,并互相碰撞,以现代陶艺纹饰所构成的艺术符号,虽然都不是静止不变的,但其符号特点随着观念的不断改变也在不断地调整、改变,但又无不例外的留下时展的痕迹。
陶艺纹饰取决于陶瓷材料的矿物组成和工艺过程,具有科学性和自然性;制作性陶艺纹饰取决于陶艺家自身的喜好、主观意念和审美水平,具有很强人文色彩。但两类陶艺纹饰都是实践的产物,陶艺纹饰的表现及审美不但承载着科学技术,而且展示了时代风貌和价值观念,表现了“用”与“美”的关系,具有文化符号特征。[2]现代陶艺强调审美和实用,注重情感表达,创新传统陶艺的审美理念,把粗砺、残缺、怪异引入陶艺,把特殊的烧成方式以及材料的演化引入现代陶艺创作实践中,陶艺纹饰不但没有因为实用功能的消失而减弱,反而由个性化技术变得丰富多彩。
2.2 凸显新时期陶艺纹饰的表现功能
现代陶艺纹饰最基本的功能是装饰、美化作用,总体要求是更适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取向,符合人们的欣赏趣味。以艺术符号学的视角看,符号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构成范围里显现出来的一种抽象关系,在更高的阶段里,符号还有着细微的变化,这便是对艺术符号进行创新或者改变的实践。一般来说,人们通常对熟悉的符号态度比较冷漠,而对那些稍有点不同或无意之中发现的衣长符号却十分敏感。现代陶艺家不仅仅是艺术符号的运用者,还是艺术符号的创新者,通过对现代陶艺纹饰的不断创新,使新的陶艺纹饰成为新的艺术符号,达到新的表现效果。
美国陶艺家彼得・沃克思,受抽象派和行为派影响,尝试抛弃传统形式的制陶方式,以放任、偶发、自由的形式充分体现黏土的率性,展现艺术家情感,他的作品留有开裂、斑孔等瑕疵,这种艺术符号在改变以往追求完整、甚至完美的情形下,又形成了他自身独特的艺术符号,起到了记录创作过程,记载人与水、火与土的交流。[3]美国陶艺家玛丽莲彩文,擅长对现代陶艺纹饰进行创新,细腻地模仿布料、皮衣、皮包纹饰,采用泥板成型方式,填入各种软硬适度的化纤织品,使泥土的柔软性更接近皮革效果。皮革上的拉链、金属、扣环则采用注浆、压模等方式,使得拉链、金属、扣环的纹饰有逼真的视觉效果,成功创作了“旧皮货”系列陶艺作品。
2.3 凸显新时期陶艺纹饰的审美功能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已经形成了现代陶艺的雏形,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是较早现运用陶土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大师,之后更有毕加索、米罗、马罗、雷东等一大批现代艺术家痴迷于现代陶艺的创作。陶艺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产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渴望回归自然,实现返璞归真题材的陶艺作品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类陶艺作品在缓解日益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精神负荷的同时,也引领人们对现代陶艺审美功能的反思,并开启了现代陶艺纹饰的创新之路。
现代陶艺纹饰创新的目的在于要求现代陶艺设计与创作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现代陶艺从实用趋向于艺术化、情趣化。[4]人性的回归,最佳方式莫过于艺术,而有个性的现代陶艺能不断地增强人类的感性,使人的心灵获得平衡发展。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柏拉图也曾过说,“真正的美来自所谓的颜色、美的形式”。现代陶艺的美是一种理念结合,现代陶艺作者充分体现对生活与人性的关注,以丰富多彩的个性创作为动力、用浓厚的“泥、火”趣味,用新的艺术理念、新的审美意蕴,传达一种精神。以浓缩的形式,与更多艺术门类进行交融。通过创新现代陶艺纹饰,更多地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既能让作品更“接地气”,又能充分表现陶艺家的人文关怀,从而提升审美境界。
2.4 凸显新时期陶艺纹饰的指示功能
现代陶艺纹饰既然作为一种艺术符号,自然也有符号的基本功能――指示功能。索绪尔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该书是索绪尔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开山之作,提出的符号学理论成为二十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在索绪尔的书中,提炼出符号的概念,即所谓符号是个表意系统,是以一物来指示另一物,而符号的二元性,因此,符号的指示功能是其基础功能。
通过对现代陶艺纹饰的进一步创新,凸显其新的指示功能。陶艺纹饰是视觉要素以及材料的物理表现,物质材料的组织结构和表面纹理。随着历史的演进,陶艺纹饰审美意识日益成熟,从其表面就可感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工艺特征、材料特点,从陶艺的陶艺纹饰形态,反映着人们的审美需求。故陶艺陶艺纹饰可理解为:人们有意识地使用陶土或瓷土,经过制作、煅烧形成的表面纹理,如拉坯成型的旋纹,雕塑品的刮刀刀棱、窑火的向背面烧痕,综合反映材料结构、制作工艺,强调表面纹理组织给人的视觉、触觉的感受。[5]陶艺纹饰能传达设计者的情感,是设计观念的形象表现。在陶艺创作中,陶艺纹饰能培养学生形体与空间的文化意象、提高材料运用的能力,使作品产生视觉冲击力。如对陶艺纹饰的色彩方面,既保留传统色彩五行说,又融入现代色彩观念,对现代陶艺纹饰进行不断的创新。
2.5 凸显新时期陶艺纹饰的精神内涵
现代陶艺所提倡的:一是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从而提升和转变人的思维,从而促进着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所有新艺术、新风格的前提。但这并不与继承民族血统有着本质上的矛盾;二是融贯众多学科的艺术形态,科学中有技艺,技艺中有科技,科技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科技,科技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前景和可能!现代陶艺的创作,适当的采用科技成果是可取的,全部依赖和滥用科技成果则是现代陶艺的一大悲剧。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而“知礼节,需懂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乃至生活中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陶瓷的纹饰技术凭借着它独有的文化寓意和审美视觉被设计师广泛的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并引用案例充分论证了陶瓷纹饰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这些研究都是围绕“陶瓷纹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的。
参考文献
[1] 张宪荣著.艺术符号学[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周建设.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2.小学美术教育中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2.1丰富教学课堂内容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带领学生玩游戏,要不然就是让孩子们上自习,这样就会影响到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不利于培养他们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热情,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敢于思考、敢于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心目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应该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发动学生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发现美术视界的奥秘,让他们找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教孩子们画大公鸡时,就可以先让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来了解公鸡的模样,在向孩子们展现公鸡不同形态的过程中,使他们对公鸡有一定的印象,在画画时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以及心目中的公鸡形象画出来。这样的画画过程,就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的过程,让他们敢于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心中的事物形象,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自信。
2.2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美术课程就是用画笔来绘画,这样就会约束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达到现代绘画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改变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他们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孩子们画大树时,就可以采用吸管吹的方法,将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颜料用吸管吹出大树的形状。孩子们在看到这样的绘画方式时一般都比较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绘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绘画创新意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2.3提高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
小学生美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素质有着较大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应该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美术学习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美术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差异性,结合孩子们不同的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美术,掌握更多的美术学习技巧。除此之外,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还要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和认可,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进行美术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1引 言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象征,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并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世界。中国传统陶艺以其珍贵的人文价值为灵魂,而继承并发扬这种人文精神的则是一代代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陶瓷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时时折射出人文的情怀。他们的作品体现着人性、崇尚着理性、追求着超越性,也正是因为这三个因素的存在,即使面对二十一世纪艺术界普遍存在的思潮迷茫、无所定向时,这种情怀仍能被大众所接受,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甚至仍是艺术的创作灵魂。
2现代陶艺的个人理解
笔者倾向于将陶艺分为传统陶艺、现代陶艺。传统陶艺讲究规整的造型、严谨而有序的装饰和明显的实用功能;现代陶艺既承传着传统陶艺的成形方式,也努力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以更加灵活多变的造型、更加丰富的装饰语言、更加多样的窑变釉色,传递着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现代艺术的信息,承载着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对现代文化的精神寄托。
这两类陶艺虽没有具体的时间分水岭和明确的界限区别,但之所以能够区分开来,关键在于它们所独有的文化背景以及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人文情怀。就现代陶艺而言,它属于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弘扬人性的理念一直存在于作品和创作者中;它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体现着艺术为人服务的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
3现代陶艺的人文情怀
现代陶艺所谓的人文情怀其实是一种人文精神,即一个人的思想、学识、文化修养、人格情绪等方面在陶艺创作中的综合体现。它包含三个元素:人性,主要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尤其将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性,从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超越性,就是追求一种宇宙精神,追求物我交融的心态,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现代陶艺人文情怀的这三个因素对陶艺工作者从事现代陶艺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3.1 以人为本,厚德载物
陶瓷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人文精神的载体,它在人类世世代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无穷的陶瓷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自己心灵历程的形象化历史。远古先民的陶瓷艺术就表达了这一点。例如,仰韶文化的人面纹陶盆,其纹样有特殊的一例,是人面与鱼纹合体的花纹,在一个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形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的认识、人的情感为探讨的基点来突出地体现人的独特性和天赋性,它一开始即遵循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而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衍生物,必然具有这一切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它身上体现得更为鲜明。因为,现代陶艺从本性价值上为时代找到了一个支点。毕竟人与泥火具有最原始情结,以及陶艺由于火的操纵而具有别的艺术无法替代的特点。纵观中国的陶瓷史,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人性的特征。人面纹陶盆是如此,半坡小口尖底瓶(汲水器)也是如此,宋影青酒壶和碗也是如此……尽管现代意义上的陶瓷艺术不能完全等同于前面所举的实例,但是在人性方面它们之间应该是相通的。现代陶艺以人为本的特征,是时代人文精神的需求。现代陶艺满足人的各种情感需求,是创造性的最终目的。创造性要求人的精神绝对自由,这种自由表现为物性的解放,然而又不能以释放物性,追求原始自然为借口,而忽略人的主体地位。现代陶艺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应体现艺术为人服务的精神。因为艺术的基本社会功用是审美作用,一件陶瓷艺术品要有价值,就要设法得到观众为之产生的心境共鸣。
3.2 恪守理性,崇尚科学
中国的现代陶艺家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创造出具有世界艺术语言和个人鲜明风格又深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一批作品。但欧美陶艺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持断发展了六七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体系。中国的现代陶艺起步晚,也因为经济社会等观念条件的制约,在材料运用的丰富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社会的普及性各个方面和国际陶艺都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陶艺家的观念和思维大多停留在感性的表现手法上,对陶艺缺乏理性的思考,这点在工艺技术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由于现代陶艺所具有的多元化和实验性品格,使s更多人看重的是作品表现的观念意识和前卫意识,从而忽视对作品工艺性的理性思维的把握。”[1]一些陶艺家由于缺乏对陶瓷的了解,缺乏对理性和工艺的真正把握,因此,有着明显的工艺缺陷、粗制滥造的现代陶艺作品就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以致让观众造成看不懂的陶艺就是现代陶艺的错觉。
艺术表达人生的体验和感受,所以艺术中的理性体现了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思索。它力求从现实的人生体验和感受中,寻求一种人生的尺度。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具有一种任何一类动物都不可能有的理性思维,所以理性思维在艺术中总是得到充分的肯定。在陶艺创作中,各个环节都应当以理性的思维去把握。例如,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泥土原料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既在于泥料成形的可能性,又考虑到烧成的可行性,就釉料而言,要充分地把握其烧成的温度和烧成气氛。只有各个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好,才能完美地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意图。我们不否认感性冲动对艺术创造的重要性,但是倘若说唯感性就能创造艺术的话,那么人人都可成艺术家;我们同时也不否认在传统陶艺中一些被认为是工艺缺陷的特征在现代陶艺中具有价值性。“这些缺陷在现代陶艺中经常是被视为允许的,甚至可以被扩大地加以利用”,[2]例如剥釉、缩釉等。但关键一个条件是这些缺陷肌理的利用应该与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思想相吻合。
3.3 追求超越,心物归一
人既是世界的儿子又是世界的母亲,他们不断创造出一个新世界,又在瞬间超越这个世界,如果说世界是一股滔滔前行的江河主流,那么人的超越性便是这主流下的暗流。人的超越性从生命深层中涌动出来,体现在意识层中,便是意识的超越性,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当然存在着艺术的超越性。艺术的超越性既在于主体的超越,又在于客体的超越。我们在陶瓷艺术创作实践中,首先要做到自我的超越,同时这种超越性又能被客体观众所接纳并上升到客体的超越。这样,艺术的人文价值就得以实现,因为这种超越是以体现人性为出发点的。
艺术本身是超越时空的,它的主题是对人类自身生命和生命时空的感悟,它以形体的构建或音律节奏的安排,使人在视听中获取一种意义,但此时却跃动于人们的心灵感应之间。例如,我们欣赏李林洪教授的陶板画,我们可以领略到旷大高远的意象和超乎物象外的生命内涵。“山川云石,造化自然”这是实境;“因心造境,以手运心”这是虚境。其陶板画山苍云秀,水活石润,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是“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石涛语)的自我表现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山石云水的表象而上升到物我超然的高度。从本质意义上讲,这便是人文情怀的体现,也是中国画艺术所提倡的物我交融,心物归一,只不过他借助于新的媒介材料(陶板、各种油料、水料等),用全新的形式来表达。
心物统一观即是一种超越性。心物统一观在现代陶艺创作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假物以托心,就是说用物的形式表达内心情感、精神境界,实际上是超越了物而升华了人的主观意识。我们可以将物与心的关系转化为形与神的关系来理解,形神兼备便是艺术的超越。在现代陶艺界,一些陶艺工作者由于对物性过于重视,反而使一些陶艺新手陷于这种形式误区。对表面形式的迷恋妨碍了他们思想的进一步深入,更谈不上超越了。而在一些具有很高修养的艺术家的身上,对物的运用自由而自然,决非刻意强调物的表现。例如,我们看黄焕义教授的环境陶艺,他充分把握陶瓷材质的可塑性和釉料的丰富性,并充分利用环境雕塑的空间构成法则,他将这些“物”的关系充分地协调、综合,最终创作出独具魅力的环境陶艺作品。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黄教授的陶艺作品充分体现了这种境界。他的陶艺作品综合利用西方的构成法则又不失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固有的文化情怀;率真写意的肌理效果中又融合着古典图案的质朴大方之美;远观气势恢弘、挺拔有力,近视之却处处透露出文人特有的谦逊、委婉、细腻的情怀,与物融于了一体,达到了艺术精神世界的超越。
对于艺术主体来说,追求精神世界的超越性是最高境界。如果说现实性是艺术的感性特征,那么超越性便是艺术的本性。超越性使人在激情的体验中懂得什么是幸福,在孤独的体验中懂得什么是人生,在悲愤的体验中懂得什么是人的品质和力量……简言之,艺术使人从受制于本能和狭隘功利的忧患得失中解放出来,从而领悟到什么是人的需要和追求,这便是艺术的价值,我想这也应当是现代陶艺创作所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1985
2 吕金泉.现代陶艺的误区.见: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C].中国陶瓷工业,2004:101
二、现代小说创作中对绘画艺术的借鉴与融合
1小说叙述结构对构图艺术的借鉴与融合
现代小说创作中,创作者非常重视虚实相生的创作意境。他们不仅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观念,更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启发人们的思想与灵魂。那么,具有绘画艺术特质的现代小说中,它就擅长通过对客观生活中某些片段的画面式描写来表达创作的主题思想。现代小说家往往通过开放性的结局和巧妙的叙述框架来表达自己无限的思想情感。具体来说,绘画艺术的构图基本上是通过对多个绘画因素的空间设置来表现艺术张力与美感的,那么,现代小说家就借鉴并融合了这样的绘画艺术构图方式,对具有关联的生活片段进行画面式的描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有效衔接,最终让小说中的主题表现得更为清晰透明。例如,中国现代小说家鲁迅、凌叔华、张爱玲以及萧红等都擅长使用这样空间并置的画面叙述手法,即通过对一些生活片段的截图来表现人物,启迪人生意义。其中,鲁迅小说开创了新的小说创作模式,他的故事叙述基本上没有来龙去脉,都只是截取一些生活中的横断面来表现小说主题。因此,鲁迅的小说很多都是由一个个生活画面式的片段构成,整体的故事叙述都是空间并置的框架结构。凌叔华小说也是由很多生活画卷组成,让时间缓慢流动或者停滞,从而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思绪与情感,不仅表现了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同时还让小说主题升华到了一个哲学的思考层面。当然,还有些现代小说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使用一种绘画艺术中较为常见的留白艺术方式,从而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些言不尽意的诗意的留白手法,反而使得小说中描绘的生活场景更具艺术效果,因为有些小说家是在事件发展到关键时刻时忽然止住,有些则是故意不说明故事结局而使用景色描写来作为意象物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想象。事实上,那些自幼就热爱绘画艺术并在此后的小说创作生涯中与绘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家对于留白手法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纯熟的程度。例如,鲁迅的小说很多都是没有结局的,他还擅长对关键场景进行简单的描绘,进而形成一种意象性的文本空间,让读者意会到他的小说结局实际上是一种延续的符号,还可以预示着新一轮生命的开始。而凌叔华的小说留白则是一种舒缓的、绵长的思绪,她在前期做了大量铺垫,并让最终的结局出乎大家意料。
2小说形象塑造对线条艺术的借鉴与融合
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艺术由于不同的流派与种类而表现各异。但是,它们又都是一种直观感情特征的表现方式。例如,柳树的线条会让人产生一种忧伤的感觉。因此,现代小说家就巧妙借鉴与融合了这样的线条艺术手法,譬如,他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些人就刻画得细腻柔和,而有些人则刻画得坚硬粗犷。这实际上与他们对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艺术爱好倾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再如,凌叔华小说中的线条是点染式的、柔弱的,张爱玲小说中的线条是现代主义的,鲁迅小说的线条是坚硬的,常常会出现一些人物景物特写等。其中,所谓点染式笔法就是指通过渲染的笔墨来描绘形象的内蕴,而非描绘事物的确切形象。这种笔法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常常会产生一种温婉、柔美的文学创作意境。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小说家就是凌叔华。凌叔华对于人物的描绘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仕女图,不在乎人物形象的逼真,而在乎人物言谈举止的神韵描绘。她的小说线条并不十分清晰,人物和景物的描述却是细腻的,带有某种情绪的思绪,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人物或景物的气息与神韵所在。这是一种诗情写意的小说创作手法,可以让小说行文更为紧凑和连贯。我们可以透过凌叔华轻描淡写的笔触来体会到其中的人物神韵,这是一种淡雅与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那么,绘画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主要就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象征意义而对现实事物进行抽象、夸张甚至变异的创作。这种手法的代表人物就是现代小说家张爱玲。张爱玲对于小说中人物和景物的描绘多用简笔,其线条是幻化、扭曲的,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然而,她又使得小说文本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张爱玲的小说中线条创作手法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物心理性格特征的现实主义描述手法。那么,现代小说家中对于白描手法的运用较为典型的就是鲁迅和萧红。鲁迅小说中的线条刻画是坚硬的,接近于写实手法,能够让人体会到其中所渗透着的人物灵魂。而萧红小说中的线条则是速写式的,可以把人物精神状态与大概轮廓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二、脸谱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在时尚界的流行风潮中,从上世纪末开始,兴起一股汲取传统民俗艺术作为创作元素的潮流。在各式各样的“中国风”中,传统文化元素不但吸引众人的目光,成为话题中的焦点;同时,在融合了现代美学与传统技艺之后,变得多彩多姿。而在诸多中国传统色彩造型元素中,勾绘精美、色彩鲜明的京剧脸谱的造形变化,也开始普遍地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元素而频繁“亮相”。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京剧于2010年11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引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后,再次掀起了京剧脸谱风行的热潮。像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其它时尚配饰用品,更是少不了源自京剧脸谱的创作灵感,这些表情丰富五彩缤纷的脸谱艺术,随之纷纷地多样化呈现在现代新时尚商品中。如服装设计中的京剧脸谱图样,北京奥运期间Pu-ma的专柜脸谱设计,饮食文化中的京剧脸谱(如俏江南等餐饮企业形象设计)等等,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京剧脸谱时尚创意设计的发展趋势
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长期以来融合中华传统戏曲艺术之长,其具有国际观,为中外人士所热爱。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就曾让京剧演员给他画过一代枭雄楚霸王项羽的脸谱。尤此可见,脸谱元素设计的运用在未来必将具有国际化和创新型的重要特征。在传统文化设计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京剧脸谱时尚创意设计应有以下发展趋势:
1、京剧脸谱所衍生现代文化创意商品必须要能兼具“文化的深度”和”创意的广度”,相较于其它的文化商品,京剧脸谱拥有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价值,其所包含的文化性、艺术性以及教育性,就非常值得持续研发,进而成为现代文化创意商品的最佳代言。
2、由上述介绍衣、食、住、行及其它配饰品之生活领域外,更可进一步扩大探究其戏曲剧目本身的故事元素如《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等,通过插画书、绘本、漫画书、动漫、电影、电子游戏或是多媒体来呈现,进而衍生为系列化的相关文艺时尚商品,相互融合并丰富现代人的生活价值。
3、提高京剧脸谱所蕴含的时尚商品附加价值,且应加强消费者对商品本身的心灵认知与感受,如告知消费者商品的故事性背景、创作动机等。借以提升消费者对时尚商品与京剧脸谱的代入感与兴趣。
1引 言
我国的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开始,先人们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使具有民族特色的陶艺在火的艺术中升华。质朴纯真的民族陶瓷艺术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使人们对这种民间文化艺术有着一种强烈又执着的眷恋之情。我国陶瓷艺术博大精深,其发展不仅凝聚了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发展历程,而且还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才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一直受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人们的审美情趣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论述民族文化的涵义和民族文化在传统陶瓷艺术中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形式,以及对传统陶瓷艺术中的民族性的继承与批判等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化对现代陶瓷艺术的意义。
2何谓“民族性”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所谓“民族性”是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地区特征。无论是艺术、文学还是生活习性都透露出自身区域的特征。以中国画和西方绘画比较为例,西方绘画侧重于光影、结构、透视和色彩等,而中国画追求意境,抽象写意,不求写实形似,酣畅淋漓地表现情感。因此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各自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我国是以汉族为主,包含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不仅是汉族文化,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3民族文化在传统陶瓷艺术中的表现
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一直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回顾早期的传统陶瓷,人们不会忘记早期的彩陶艺术。精美绝伦的造型、优美的图案、精湛的制作把陶土推到了艺术的顶峰。远古时期的人们用泥条盘筑和慢轮拉坯成形,装饰上多采用图腾和劳动场景的抽象表现,或是对自然的仿生和模拟等题材,使整个装饰图案富有节奏感。先辈们善于就地取材,在劳动过程中与自然进行磨合,创造出彩陶纯朴的美。秦汉时期的雄浑、古拙反映在陶塑和石雕两方面。如著名的兵马陶俑雄伟壮观,而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表现手法则简洁有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崇尚玄学清议,为文讲究淡泊、清瘦、飘逸。因此画像砖多出现圣贤高士。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人们自信、积极向上,在文学上,唐诗千年不衰,表现在陶瓷上则是经典的唐三彩,色彩华丽,陶瓷造型饱满富丽。唐三彩中的贵妇人面部圆胖,梳各式发髻,穿着各种彩色服装,风格优美;唐三彩中的动物着重动态的描绘,情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开放、自信、向上”的社会风貌。后期传统陶瓷分为官窑和民窑两大部分。官窑瓷无论从造型到装饰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迎合了统治者的审美需要。早期的官窑瓷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造型与装饰配合得恰到好处,而后期的艺术格调却逐步降低;而民窑瓷则展示出质朴的民间艺术,它的形式和装饰是人们劳动的精华,民窑来之于民,用之于民。宋代磁州窑丰富的产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其最具特色的装饰为白地黑花纹饰,选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以简炼纯熟的手法结合精湛的工艺生动地表现出来。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富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宋代陶瓷作品的总体特征是纤细、精巧,这也满足了宋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到了明清时期,陶瓷装饰手法逐渐向绘画方面转变,文人画家介入陶瓷领域后,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画已广泛运用在陶瓷上。另外,还有紫砂壶因古朴风雅的造型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传统陶瓷具有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贯穿着民族性格和情感,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征。
4 民族文化是提高现代陶瓷艺术文化品格的基础
传统陶瓷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辉煌的过去,现代陶瓷艺术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并结合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且对传统陶瓷艺术既有继承又有批判。中国传统陶瓷的审美有一定的形式化模式,从造型形式和装饰手法上都明显地体现出来。传统陶瓷艺术造型讲究和谐、平衡、对称、韵律等。这种美的法则曾经是经典,经过历代的一味承袭,就使得中国陶瓷艺术的审美产生了程式化模式,片面地继承会使现代陶瓷艺术丧失创造力。然而,另一方面很多现代陶瓷艺术工作者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追求时尚、流行的陶瓷,照单全收地接受外来文化,许多作品只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没有内涵和意义。甚至一味模仿国外陶瓷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毫无个性可言,无法讲究文化背景,浮浅乏味。一部分陶瓷艺术家认为,具有民族性的传统陶瓷形式单一、拘谨,釉面光洁、无暇,造型完整优美,这些都束缚了现代陶瓷艺术家的创造思维。但是我们还是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个时代,不论发展进程如何快,艺术都应与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相结合,虽然加速对外交流非常必要,但也不能盲目地跟从。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应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借鉴西方的表现手法与形式内容。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刻及人文宗教的集合体,加上精良的制作工艺、丰富的造型装饰,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含量,使人们在欣赏、使用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强烈感染,品味到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文明。现代陶瓷艺术区别于传统陶瓷艺术的产品意味,强调个性,突出个人风格,但也必需要有本民族的文化含量,这样才会形成独特的民族语言,成为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
我们不能盲目举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旗帜一味封闭,但也必须充分了解本民族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在陶瓷艺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民族性”的淡化必将阻碍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纵观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实质就是艺术对不同文明生存条件下的人类需要的适应和满足。人们以陶瓷为媒介和方式,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而现代陶瓷艺术的精神性和审美性正是中国深厚精神文化基础与现代意识相碰撞的产物。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正是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重任。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创作者们强调自身审美情趣的表达,这种审美情趣也与民族文化有着明显的关联。另外,现代陶艺的创作,需要个人广博的文化知识积淀和丰富的学识修养。陶艺家既要有地域性文化特征和材料优势的发挥,又要有本民族的文化积淀,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现代陶瓷文化相衔接,这样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才会具有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180~224
2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 东方出版中心,1999:58~83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信息时代和文化经济时展的产物。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近十年的发展,证明了其是最具前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发展规模上也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1创意产业及“大设计”观概念的界定
1.1 创意产业概念
创意产业指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能财产(即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共 13 项产业。
创意产业相对传统产业是一个新的事物,“(20世纪)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在来临”。21世纪是创意主宰的时代,这一点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每天产生的价值高达220亿美元经济学论文,并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长。美国增长速度更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产业、迪斯尼等娱乐产业、软件产业、甚至美国的快餐、可口可乐等等都成为美国创意产业及文化的代表。
创意产业关注的核心是创意设计。这种创意设计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信息创意设计, 主要与高科技信息与互联网相关联,如网络设计, 各种软件设计, 数字技术设计, 手机增值业务设计;二是文化内容设计, 主要与各种媒体上刊载的内容或节目的设计制作相关如广告、电影、电视、广告、动漫设计;三是艺术创作设计, 主要与艺术、工艺品的原创性设计相关, 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手工艺品、服装设计, 文学创作等;四是工业产品设计,主要与制造业各行业相关, 如建筑、陶瓷、汽车外形、商品包装设计等杂志网。
1.2 “大设计”观内涵
现代设计自上世纪初兴起以来,本来就是一个涉及艺术与技术,自然与人文、经济与市场的交叉学科,至今发展已近百年,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设计的要求,设计业对于设计的定义与范畴都日益宽泛,设计的功能外延与相关领域也趋于复杂。在此形势下,包含“协作设计”、“绿色设计”、“整合设计”等等在内的“大设计”概念逐渐产生。当今的“设计”观念,已逐渐形成包含传统造型艺术、工艺美术、影视艺术、数字艺术、动漫游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现代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等在内,当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协作设计”等概念。所谓“大设计”观念,是以设计实现大协作、大整合、大统筹的方式,达到全民高素质化、生活艺术化、环境美化、社会和谐化的目标。譬如CI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从概念、行为、到视觉化的表达是一整套的系统运作。因此, 谋划、策略、创意、视觉化等等仅有平面设计的能力是不够的,它不仅是设计,还包括了策划等等。而“生态人文主义”也是大设计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实践中,人们提出了生态经济观、生态法学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等等新的观点。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程设计以及工业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
基于“大设计”观的创意产业整合设计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将设计学、哲学、文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广播影视学等多门学科进行整合与融通。除了注重建立创意产业群,培养一大批“创意产品”的设计者、开发者等等“建设”层面外,创意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培养更多“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同样重要,而且认为与传统产业中“设计”与“消费”相对分离不同,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创意经济,全社会往往即是设计者也是消费者!因此“大设计”观念的普及和全民素养提高与广西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密切关系。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的建立是广西创意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 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因素分析
2.1 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个人创造力。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创新性与创意不可复制性,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经济学论文,尤为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其从诞生之时就赋予的主要特征,所以创新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意的激发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而创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实现升级、转换。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强调人、人的知识和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把文化创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极为重要的高度,注重人和肯定人的发展。而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是智力高度集中的产业。艺术家的个人创意是产品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也是创意产业的核心源头。知识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 只有创造出新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才能为财富的创造提供源泉。
2.2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消费者的创意需求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化消费需求呈审美性、娱乐性、时尚性、多变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生产过程中别出心裁,以新颖的、独特的风格,以特色化、个性化、审美化的产品特征来吸引消费者,生产出人们普遍能接受的,适合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设计和生产的优秀创意产品能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带动衍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消费者创造力也在不断上升。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与供给方的创造力有关,还取决于供求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创意产业中的消费者同样富于创造性,他们可以想象风格,消费者选择、组合并消费,社会或者消费者群体评价,消费行为不仅在消费过程中,而且通过多种反馈渠道影响创意。
2.3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企业政府的管理机制
我国创意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政策针对本地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创意产业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发展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出台统一的扶持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杂志网。在这个阶段经济学论文,由各地根据本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引导创意人才和企业向城市重点发展的行业集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由其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决定的,但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它还具有文化属性,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在“产业化”和“文化化”二者间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创意产业相关政策,以及推进工业设计的相关政策,将工业设计公众化、普及化,提高创意水准:公益性设计展览、展示必不可少,将工业设计观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普及全民设计观念,创立一套激励全民创意的机制及评判标准。
3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建立
创意产业以人的知识、智慧作为主导的运作模式,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而基于大设计观的整合设计理念,探索如何成立一个新的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体系,研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设计转化机制,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让这个创新平台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图1)
(1)设置创意产业资源中心,运用现代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协调各个高校、相关专业、学校大学生创新基地、大学生产业园等机构和相关企业,即教育及建立数据库等内容,加强对于本土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应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 12%;伦敦是 14%;东京是15%.而目前我国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创意产业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基于大设计相关专业:艺术设计、计算机、机械学、管理学等学科和专业,围绕广西社会生产和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在工业产品造型、功能结构创新、广告包装、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动漫游戏、服装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广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艺术设计界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政策质询、设计质询、设计管理、设计培训、设计展评、设计比赛等与设计相关的服务,成为企业、高校联系的纽带。把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设计的能力,形成全新的区域性艺术设计创新体系。
(2)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搭建设计与相关行业之间的互动平台:如各类设计网站、服务平台经济学论文,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借助于网络将工业设计融入生活、融入创意产业;分类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孵化+投资”为基本模式,吸引活跃的创业投资,形成具有研发、投资、制作和培训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
(3)利用高校在设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成立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提供专门的政策咨询,设计服务等。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广泛和企业展开设计服务。
(4)整个创新平台是开放的,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学校的人能有机会随时参与进来,形成推广价值。
结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主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给原有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了大学创意园的建设中。这种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创意园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在这方面,国外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QUT)与政府合作的Kevin Grove都市村庄创意社区。借鉴对国外高校创意园的调研,本文提出了“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这一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模式。
一、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内涵
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是在当前“新经济的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借助自身人才智力优势,纷纷建立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的创意产业园的形势下,将高校创意产业园内导师工作室的运作与学位研究生教育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导师制度。
从本质上讲,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构建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做的一种顶层设计,其中大学创意园建立建设的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导师结构、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是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重点内容;而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成功运行,离不开完善的创意园管理机制、导师队伍建设等保障措施。
二、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
1.大学创意产业园的建立
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城市独特的文化、信息、资本、人才等资源为依托,通过对创造力、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社会财富、发展动力、就业机会的系统性活动。创意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强渗透性的新兴产业,是将现代文化和信息服务与传统工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改变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依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产业集群现象,其技术和人才高度聚集,是创意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具有独特的产业、经济、文化、艺术、技术、资源、市场和管理特征,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以及创意产业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在对创意人才的需求下,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大学所具有的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学术基础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思维源泉。清华大学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浙江理工大学创意产业园等“大学创意产业园”越来越多地被建立起来,这些创意园把大学的人才、学科和地方的产业、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得天独厚资源优势,成为中国创意时代的引领者。
2.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在遵循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2)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据此,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方向课程”则是为学生进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而设置的专门性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修养都得到提高;“选修课程”主要是为学员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而设计的,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丰富自己,以利于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设计教育在我国已经形成受众面极大的教育项目,如果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那将是极大的浪费,诸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都是社会比较急需的。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条件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尤为强调设计教育的实践性特色。注重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设计实践活动,就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际案例,培养其在艺术设计职业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的能力。
因此,构建有效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这就要求院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和校外的试验示范站、推广基地、合作企业等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实践的条件,使其学习、研究与技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
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导师因素。
1.对导师的挑战
(1)对培养方案制定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是能把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所以,除了要进行素质、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训练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大多数导师对社会实际和企业现场情况了解较少,在为学位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时就面临一定困难。
(2)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挑战
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和应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对前者和后者采取不同的教学侧重。对于前者,由于其工作经验丰富,容易理解与实践有关的课程,但其理论知识不够深入,需要多讲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对于后者,由于其对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对与实践相关的内容理解相对模糊,需要导师依据职业意识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讲授与职业有关的课程,避免与实践环节有关课程开设时间和内容的随意性。
(3)对指导方式的挑战
由于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两年,第一年的前半年学生主要是上课,与导师接触较少,后半年可以进入实验室,第二年就要开始到企业去实践,这对其导师的指导方式提出了挑战。
(4)对学位论文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一般来源于应用课题,需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而对形式多样学位论文,如何保证其质量和水平也是摆在导师面前的问题。
2.对导师选聘制度的挑战
(1)对选聘条件的挑战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其导师既要有较高科研水平,又要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经验,导师的遴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考核制度的挑战
由于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大多要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在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能力时,应该考虑授课与实践的结合情况。
四、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总体构想
1.“双导师制”教学培养模式
(1)导师遴选与职责分配
校内导师一般由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具有一定相关专业水平、有丰富实际工作阅历和经验的社会人士担任。
两位导师都应参与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选题与开题、课程学习与考核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同时,针对双方导师的优势进行分明确分工,建立紧密合作和良好的沟通机制,制定相应责任书的职责分配方式。
(2)导师与学生管理
校内导师由学校来进行评价和管理,校外导师由学科委员会根据校内导师的提议聘请。学校设立校外导师信息数据库,被聘校外导师的情况将及时得到掌握和更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项目实施,校内导师主导,校外导师起主要辅导职责;对学生论文的开题、写作和中间环节的把关,校内导师负主要职责。
2.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
(1)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生与工作室导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导师在使学生接触实际项目过程中并非只是简单地分配任务,而是激发研究生进行自主研究,运用创新思维寻找与工作室外单位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及项目切入口;鼓励他们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组建项目团队进行协作,并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总体把控和指导作用。
(2)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形式
在安排研究生进行学术研讨活动时,应减少虚拟命题,并邀请外单位相关人员参与讨论。工作室不定期地邀请合作单位的高级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富有经验的其他专业人员给研究生做项目相关情况的讲解,使研究生能全方位、多学科地了解项目的立项意义、目标、难点、重点、需要创新的部分及时间进度要求。
(3)学位论文过程监控
创意产业园区导师工作室制采用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方式。在教学及学术研讨活动等培养环节中,按个人培养计划、学术研讨计划进行授课、讲解、主持讨论、给予评定,由校内导师负责,校外导师参与;在立项研究、实验分析、论文写作、中期检查等环节中,校外导师直接进行过程指导,校内导师进行定期集中指导,接受电话及网上咨询,并给出相应辅导。导师应要求本工作室研究生将其第一阶段的学习、研究记录形成实践报告,应定期对研究生的设计成果(包括手稿、成稿及实物)等证明材料进行检查讲评,并留实物或相片存档。每学期末,工作室内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应予以公开展示;工作室教学情况应由导师进行总结,并以书面材料形式上交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
五、建设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保障措施
1.完善大学创意园管理机制
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应该具备良好的营运环境。这种营运环境包括工作室自身的软、硬环境,也包括了整个大学创意园管理环境。工作室的教学软环境包括了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学习建设等;硬环境指教学需求一切设施,比如展示橱窗、实验设备、工作室内部网络平台等。而整个创意园的管理环境的健全改善则包括以下几个必须由校方与合作的政府职能部门配合协调方面:对“依托高校模式”的创意园的政策(包括专业化创业设施、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和政策指导等)支持仍需改进;加强监管力度,形成动态监管制度;正确选择产业导向,探求创意园未来发展;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诸如提供研发、经营等基础服务;提供商务办公设备服务;代办企业工商、税务登记等服务。申报认定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认定;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软件产品、软件企业认定等。培训及咨询服务;提供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财务等方面的培训及咨询服务;物业服务等。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机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为导向;强化导师自身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合理的校外导师引入机制;成立跨学科、跨专业方向的导师联合指导小组。
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机制,建立导师综合培养能力评判表,应考虑: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研究方向引导;对研究生负责情况;导师素质;个人教学情况;个人科研能力。此外,校研究生部门每年组织专家对研究生的设计作品、论文质量、导师指导态度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综合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组的评定建议,得出导师培养能力的考核得分。
六、结语
以上所述,是对我国例如杭州这些位于创意产业发展前端的城市中高校建立“大学创意业园导师工作室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构想与初探。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各高校参与创意产业、建设创意产业园活动的增加,以及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集教学、研究、创业与一体的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培养模式将呈现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郭洪权.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导师工作室制[J].林区教学,2007,(2).
[2]汪维丁.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09,(8).
[3]杨卫.研究生教育突破传统“师徒式”[N].中国教育报,2007,(7).
[4]张景鸿.完善与改进高师美术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3,(2).
[5]王玲玲,赵群,蔡翔.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8).
[6]宁绍强,穆荣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