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双语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1 12:16: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双语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双语教学论文

篇(1)

生命科学是本世纪的主导学科之一,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基础课程,其理论和相关技术已渗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作为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医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对诸如《遗传学》等的双语教学具有铺垫的作用,对推动和促进我国医学院校教学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研究的进展,这门学科不断出现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研究成果,而这些最先进的信息多数储存在英文中,把这些概念译成中文,意义可能会变得模糊。我们双语教学的实践表明:采用英文原著上的表达,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含义。这是单用母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2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的选择与应用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没有合适的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目前我们尚缺乏统一的医学英语教材。我院目前是授课教师将现行的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讲稿,一是难度太大,二是出现一些中式英语的情况。

2.2教师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我院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英语水平相对较好,但多为阅读理解好,由于老师未受到公共外语的专门培训,其听说能力无法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因而上课时难以展开解说,讲解时无法发挥自如,这样势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上大量陌生的专业词汇,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下去的信心。

2.3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在生物化学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存在着英语基础,尤其是听说能力较差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学的推进。由于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较深奥,很多知识只能靠抽象思维来分析、消化,原本学习成绩和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在接受大量的中文和英文新知识时感到非常吃力,因而在上课时产生抵触情绪,这些学生在上双语课时打磕睡或看别的书,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请老师用汉语授课。若对这样的学生强行进行双语教学,结果必然是舍本逐末,不但达不到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反而使学生连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不到。

2.4教学时数不够双语教学中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学时不够充足,由于课堂上的部分信息要用英语传授,一些基本概念和定义等用英语讲完之后,还要用汉语对其中的难点作进一步解释,这样就延长了教学时间,使得原本一个学时(40min)的内容至少还需增加10min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2]。

3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选用适用教材生物化学的英文教材很多,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搞好生化双语教学的重点。目前,由于生物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此外,原版教材大多为煌煌巨册,价格昂贵,学生难以承受,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3]。因此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情况,参考原版教材,结合国内现行教材,编辑出合适的生化双语教学教材,并在上课前两周发给学生,将重要而常用的专业词汇列举出来,标出音标及中文翻译,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理解以及课后复习。

3.2加强师资建设师资水平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证。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双语教师短缺的现象,以非英语科班出身的教师来进行双语教学,对大多数教师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困难,所以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口语和专业外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双语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可以有目的地组织部分教师到外语院校进行集中专门的英语口语培训,我校组织过两次此类培训,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3.3探索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又缺乏专业外语的基础,双语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不能不顾学生实际情况盲目进行[4]。可以针对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双语教学方案。如英语水平整体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大英语授课的比例,而针对英语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英语授课的时间和部分章节,以保证他们掌握专业知识这一首要教学目标的达成。

3.4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对于双语教学中教学时数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需要用英语解释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尤其将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专业词汇,用形象的图片或者动画来演示,既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节约了时间,也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用英语教学而影响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学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篇(2)

A mode of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for bilingu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in university

LV Cui-ping, JIANG Xiao-hua, TIAN Yan-xia, GAO Jun-ling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A mode of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assisted by Chinese book is suggested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teaching material for university bilingual teaching, the features of course and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tage of university. The principle of compiling the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source material are discussed. The purpose of this mode is to promote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y.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aterial mod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素质教育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相关教育尤其紧急。在实际中运用是掌握一种语言的最好途径,双语教育即是在运用的同时学习语言的方式,学生可以得到三个层面的收获[1]: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1 高校双语教学教材现状

双语教育效果在不同的地区,学院和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对中国东北高校双语教育目前的状态,效果和问题的调查中[2],发现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最低,教材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外因之一,选用合适的教材需重点关注。

教材是非常关键的教学资源,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各高校在双语教学的教材选取方面,按照英语所占的比例,有原版教材、改编版的国外教材、英汉对照教材和中文教材四种形式。选用何种教材或教材组合,看法各异,刘晓慈[3]等认为采用外文教材,而且只有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但[4]原版教材学科目标与学生实际语言能力之间的不协调,以及原版教材与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依靠原版教材建立学生扎实的学科理论体系在整体上不符合我国国情。改编版教材虽选取了原著的精华,但无法加入原著没有的内容。英汉对照教材由于所有的英文内容都有对应的中文翻译,易产生对母语的依赖。以上四种教材各有利弊,均不能完美的满足中国国情下双语教学的要求。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5]大量文献资料信息的强有力的支撑,需要各种现代媒体技术,教材不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有机结合,是教材群,教材库。

2 以英文简读教材为高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的核心教材

如何选用教材,或教材组合,应以“需求分析”及“理解性输入”为准则,结合本校和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择优选用。对于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而言,英文简读教材作为核心必备教材,辅以中文教材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合适,有效教材应用模式。

2.1中国学生的双语状态,决定了书面双语的重要性。

双语教育面向的必定是双语者,对单语人群无法进行双语教学。双语者[6]仅仅意味着拥有两种语言,不考虑对两种语言拥有程度的不同。以听,说,读和写四方面能力来评价双语者的双语程度,对每种语言的其中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同水平的。例如,一个英汉双语者,可能写英语强于写汉语,同时,说汉语强于说英语。一个双语者,可能两种语言均与母语无区别,也可能刚开始获得第二语言。阅读外文书籍或听外语的水平,包括三个阶段[3]:将先将外文心译为中文,再用中文理解;直接通过外文理解;用外语思维。达到直接用外文理解的阶段,才有可能听懂外语口语讲授。达到用外语思维的阶段,才能谈得上用外语口语表达。

目前双语教学的对象,中国大学生多数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及用语基本为汉语,听说读写均是汉语强于英语。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读的能力强于听、说和写。进入大学,开始接触外文专业书籍,阅读尚很困难,需要心译为中文再理解,要完全听懂外语讲授新课,是不现实的。如应用汉语教材,讲授为双语,或英语,利用其弱项(听),可能没听懂,也可能当时似乎听明白了,马上忘记了,无法复习与强化。学生与教材的接触比与教师接触的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均需接触教材,阅读是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能力在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中是第一位的,也是中国双语学生的英语强项,要充分利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双语应用水平。因此,学生必须有英文教材可读,双语教学必用英文教材,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杨儒贵[7]在“谈谈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一文中提到,他在美国大学工作时,经常听到很多中国留学生反映,一开始听课效率很低,幸亏有书可以阅读。留学生尚且如此,对国内大学生来说,英语教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国的双语教材建设落后于课堂教学,使双语教学进展艰难,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双语教学,学生必须有英文教材可读,重视课堂的口语双语,克服哑巴英语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双语教学的书面双语,以培养弱势语言。这是取长补短,在双语教学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英语水平的必须选择。

2.2普通高校专业基础课课程和学生特点,决定英文简读教材的核心位置

克拉申(Krashen)的“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假设认为人们通过理解稍超出于现有水平的输入而习得语言。如果理解性输入有足够的量,习惯就会自动发生。高校双语教材应依据“理解性输入”这一原则,根据学生实际的专业水平,尤其是语言知识水平来选用编写教材。同时以国外语言专家(Hutchinson and Waters)提出[8]的“需求分析”作为评价所选,所编写教材的标准,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

专业基础课,开设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处于学业和社会的转折期,至关重要。专业基础课[9]牵涉面广、涉及学生多,影响力大;学时少,内容多。同期开设课程多,学生[9]课业负担重;习惯中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心理不稳定;外语不过关,实际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普遍较低。此阶段学生必须跨越中学和离开家庭等方面的障碍,努力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接受主动学习的现实。应及早培养学生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与兴趣。

鉴于专业基础课所处的阶段和学生的特点,主要解决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问题,解决对英语语言(包括专业词汇)的掌握和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理解问题。遵循“需求分析”及“理解性输入”的准则,英文教材必须简,侧重于语言能力、专业词汇,体现出语言教学的特点,满足语言教学的要求,服务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双语教学目的。专业深度可配套成熟的汉语教材解决,少数精英学生可自行配备原版教材。形成以英文简读教材为核心教材,配套中文教材的教材选用模式。

3 英文简读教材的编写设计原则

首先,英文简读教材中英文以简练,准确,实用为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的等需求,与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语言课堂的可操作性相衔接。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吻合,学生通过阅读此外语教材能获取信息,在课堂上听懂教师用英语讲解,完成作业和考试。正如苏玉成[4]在《英汉双语教材模式的探讨》一文中提到的几个如果:如果教材中的英文句式更简练一些,如果教材中的非专业用词更常见一些,如果教材中的关键词和知识点都有中文注释,如果……。这些“如果”旨在简化英文教材,降低阅读难度,适应课程特点,适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及需求。

其次,灵活编排体例,更新教育理念。教材不仅为了专业而专业,为了英语而英语,教材的编排要有利于更新教育理念,体现自主,开放,达到专业,英语,文化三方面的教学目的,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如教材采用活页形式,留空白,方便学生记录思考补充。学生参与教材的补充、完善和改革,关注教材的应用性,多样性和创新性,是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具体实践,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动力。

再次,教材内容和和章节顺序按照我国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来组织。教材内容要系统,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完整地表达专业知识;精挑细选,深度适宜、数量恰当;方便教和学的可操作性。教材内容要“留有余地”,点到为止,为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材内容还要反映学科间交叉融合以及学科的综合化趋势,为学生接受新的、各个交叉领域的更为专业的知识设下“接口”[10]。

最后,强调两点:一是学科专业术语及表达法要统一,便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如医学,药学),专业术语要给出正确的音标。以书面双语为起始,同时厚积薄发,培养口语双语。二是双语教学,不抛弃中文。双语教学[11]要求对专业内容的两种语言的认知。注重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的中外双语的掌握和应用。英文简读教材中需给出专业术语及名词的中文解释(如以脚注或旁注的形式)。

4 英文简读教材的素材来源

双语教师教案可作为编写英文简读教材的基石[12]。双语教师教案的编写是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实践双语教学理论的最基本的载体。双语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教学内容等都体现在教案的编写中。中国双语教学已经实施多年,双语教案已具备,以此为着力点展开对英文简读教材编写,将事半而功倍。同时,信奉“拿来主义”充分利用网络,书籍,期刊,选用原汁原味的简洁语言表达,最大限度减少英语语言问题。

5 结束语

英文简读教材作为普通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核心教材,配套中文教材,符合专业阶段及学生水平,适合学生的需求。集外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之精华,以简练为特色。采用活页形式,发动学生的力量,不断精简完善教材,是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的进步。在保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从学英语转到用英语学,活化思维,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从实质上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英文简读教材以教师教案为基础,充分利用“拿来主义”,能极大的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共同完善,提炼教材,使教材,教学充满活力。此种教材选用模式,应用模式及教材群教材活化的意识适合普通高校专业基础阶段的双语教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秋华,洪霞,刘艳山,等.论学科英文教材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6):611-612.

[2]Yaoxiang Li,Lihai Wang. A Survey on Bilingual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J].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0,1(4):353-357.

[3]刘晓慈,张福恒.试论双语教学的核心是外文原版教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07-272.

[4]苏玉成.英汉双语教材模式的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2):182-184.

[5]吴绍春.教材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_美国林肯内州大学教师运用教材的特色和启示[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5(2):57-60,70.

[6]Baoren Su.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 A Look into Sino-U.S Bilingual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2011,1(2):264-268.

[7]杨儒贵.谈谈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78-279.

[8]史希平.研究生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与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70-71.

[9]江捷.一种新型的双语教材建设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5):63-65.

[10]刘永安.从素质教育看双语教材的编写[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0-61.

[11]韩胜飞.我国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目的、双语的诊释及其教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98-100.

[12]赵海燕,吴瑾瑾.对高校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思考[J].世纪桥,2007,(7):115-116.

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目前急需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参与竞争,复合型人才一般被认为是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人。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外语和专业课的学习上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学生往往能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不能真正看懂专业文章;能在听力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却无法用英语交流。推行双语教学能有效地避免这种“应试哑巴英语”,在更广的学科领域、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英语实践,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双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竞争力及提高综合素质”[1]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在高科技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生物科学对医学和农学及其生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涉及领域广泛。不可否认在生物知识、生物进展及生物教学等方面国外要领先很多,而这些相关信息多数直接来自原版杂志、原版教科书,因此,生物学科本身的发展呼唤双语教学。 

1.在生物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中推进得较快,铺开的力度较大,而真正具备开展有效的双语教学条件的高校并不多,因此双语教学在各高校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 

1.1学生问题 

实施双语教学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接受能力将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所以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语言能力方面。我国虽然长期开展英语教学,学生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由于一直以考试为指挥棒,过于注重笔头而忽视听力和口语,致使学生的整体语言水平一直不高。国内大多数高校生物双语教学采用的是国外原版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新颖,阅读量大,能提供该领域最新的专业知识,但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这些大量涌现而又完全陌生的信息恰恰成为他们阅读和理解的障碍。加之高校普遍以大班授课为主,教师很难兼顾程度参差不齐的所有学生,因此双语教学会影响部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仅不能促进专业学习,反而成为专业学习的阻碍。因此,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很有帮助,但对部分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反而会影响专业的学习。 

1.2双语师资问题 

双语教师是推动双语教学的关键,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专业课教学当中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外文板书、外文讲授,因此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外语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双语师资短缺是高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最大瓶颈[2]。目前我国高校中进行生物双语教学的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这些双语教师绝大多数没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他们的英语能力并不全面,通常在词汇和阅读方面能力较强,但听力、口语方面却相对薄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仅来自媒体或有限的阅读。在对某高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3],当问及“你对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是否满意”,仅有18.09%的学生表示“满意”,61.17%的学生表示“还可以”,而表示不满意的学生有20.74%。在“你认为给你们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一项,11.7%的学生回答的是“加强专业素养”,29.26%的学生回答的是“提高口语”。 

1.3双语教材问题 

由于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与媒介,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因此实施双语教育的国家普遍重视双语教材的选择与开发,他们强调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有理论性、可行性、针对性、系统性、易读性、真实性、文化性、规范性、教育性与趣味性[4]。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生物学科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多是原版进口教材,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无法满足生物学科双语教学的要求[5]。第一,引进的教材费用太高。原版教材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如语言地道、专业术语表述准确、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国外该学科专业的研究现状,缺点是花费昂贵,使师生难以承受。另外,学生往往会为避免由于英语水平问题带来的理解上的偏差,需要购置相应的中文教材,这样就更增加学生学习的经济负担。笫二,引进教材的适用性问题。由于中西文化在文化底蕴、背景及思维表达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使学生在对引进教材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 

1.4课程设置问题 

建立完整的双语课程框架指导双语教学朝向规范、统一、明晰的体系方面发展是双语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何时、哪些科目开始实施双语教学最为合适是我国高校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英语在和生物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就达到理想的程度。因此,双语教学在生物学课程安排上,应注意其延续性,使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双语课程的数量也应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加。但目前多数高校按照《大纲》精神是从三年级才开始开设双语课程,而且学时不多,因此,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依然很少,而从语言的学习规律方面来看,语言环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直接影响,课时数量不够会导致双语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此外,课程设置应该具有连贯性,课程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平稳,不能有过大的跨度,而目前我国高校由于师资方面的原因难以综合考虑到课程的各个方面。 

2.改进生物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生物双语教学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之前,要清楚、生动地提出生物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生物双语课程开始阶段可以先给班级的学生发一些有关生物方面的外文资料,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并且把主要内容以书面形式用中文表达出来。以此为契机,教师可以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引出来,这样,学生首先在情感上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便于以后双语教学的开展。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双语教学的“度”,过于简单的知识和英语对学生没有挑战性,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过于难的知识,学生力不能及,会打消学生学习双语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英语水平,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并且做到在用英语讲授内容的时候难易适中,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会。按照这一思路,在进行生物双语教学时首先根据学生英语测试水平进行分班。对于学生英语水平较好的班级,在授课时可以以稍微高于50%的英文比例进行[6]。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稍差的班级,在授课时可以采用30%—50%的英文比例,适当放慢语速,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在用英语讲完后适当用中文作补充。至于部分外语水平过低的学生,我认为可以不必接受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毕竟不能以损伤学科教学为前提,对于这部分学生,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只能妨碍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2.2加强双语师资培训 

高校生物双语师资的培训,应该以培养为主,辅以引进。培养包括双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双语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指对双语教学感兴趣的人员进行的就业之前的正规的教育。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指对各学校在岗双语教师进行的双语教学的技能培训。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对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1)校本培训。由于不同高校开设的生物双语课程各不相同,教师自身水平及面对的教学对象之间差异相对较大,实施以双语教师任职学校或该地区层次相当的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的校本培训会是比较符合现阶段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现状的一种方式。这种培训首先要注重教师自身的双语教学实践和经验,并且要注重双语教师的自我反思。所以校本培训首先要有针对性,譬如教师所欠缺的是英语语言能力,培训就重点强化双语教师听、说、读、写等方面;欠缺的是教学技巧,培训就重点介绍演示各种课堂教学策略、手段等,总之,培训者的讲座要和被训者的经验和实践密切结合。(2)出国培训。选派优秀的双语教师直接去国外接受生物双语教育培训是有效而快捷的方式。这种培训不仅能直接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师的英语语言水平与语言教学技能技巧,而且能使双语教师习得国外教师先进的双语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开拓视野,了解多元文化。 

2.3加强生物双语教材建设 

高校生物双语教材在选用或编写时要紧扣教学大纲,教材的语言要采用纯正地道的英语来讲授和表达生物学知识,对于较难理解的部分可以多用短句和简单句,用清晰的形式对知识点加以表达。教材的内容通常要包括:学习目标和本章概要;专栏形式的阅读材料;每章结尾的复习材料,如关键术语表、小结、复习题等。书中还可以加入大量经过仔细挑选和设计的图表,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了解。教材编写时要注意在系统讲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保证其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和原汁原味,因而可由国内外学者合作编写中国版的双语教材。 

2.4改善生物双语教学环境 

只在生物课堂上加强口语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利用好校园环境。如提供各种教育活动的时间、场地等,如语音室、多功能活动室、录像室、制作室、运动室、模拟社区、模拟超市等,保证学生双语环境下的活动时间,创设一个教师与学生平等融洽的心理环境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英语节目,开设英语交流与活动区域,邀请同校的外籍学生一起举办英语角,举办各种趣味英语竞赛、英文歌曲演唱比赛并采取多种奖励手段,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建一个全方位的双语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李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23. 

[2]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袁长青,范正华.对我国高校推行双语教学模式阶段性成果评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9). 

篇(4)

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至10%的双语课程。”从近几年各高校对双语教学学生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看,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不高。本文结合我国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以下几点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全面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1.教师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标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开展双语教学和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由于存在对为何要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双语教学要达到何种目的认识不清的问题,给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带来盲目性。有人把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作为双语教学的唯一目的;也有人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两种语言能力。这些对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的错误认识,导致对教学规划、课程安排、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错误定位和选择,最终使双语教学的目的无法实现。实际上,双语教学并不是必须要求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全英模式也是双语教学的一种形式。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语言和专业是双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认识还不够,而这恰恰是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才能把握好课堂信息,保证教学质量。

2.教师要有过硬的英语运用能力

双语教学对教师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和写作的能力要求很高。目前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很多,但具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的却很少,再加上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等实际情况,致使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选择。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方式:

一是聘请有厚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外籍教师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硕士、博士生进行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教师的需求,但目前这对普通高校还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在专业知识扎实、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通过聘请国外知名学者定期培训、选择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的大学接受专项培训、派送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或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研讨会等途径,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了解最新科研成果,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外语水平,使其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探讨科学教学方法,为从事双语教学打下基础。这是目前较直接且有效的途径。

三是建立双语教学师资来源渠道。短期见效的在职培训固然能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没有稳定的双语师资来源必然导致师资队伍的青黄不接。为此,有必要在师资的源头上下功夫。如:采用“双学位”的方式,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对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就读的学生在高年级分流,使那些有志于双语教学的学生辅修外语或专业知识;还可以从跨科(原专业是外语)报考的研究生中选拔双语教师等。这样就能源源不断地为高校输送双语教师[1]。

3.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双语教学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为了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影响学科教学效果,教学中讲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法必须灵活多样,切实有效。譬如提问,讨论,举办学生主题讲座、辩论赛等;借助实物、图片、视频、案例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而进行的教学和活动教学,可以缓解学习者的语言思维压力;通过让学生用外语撰写课程论文、案例分析等来强化外语能力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通过网络课程,提前公布下一次课的生词的发音、意义、用法等,帮助学生在课前熟悉生词,以提高他们的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1985)认为,“人类语言的习得只能通过理解语言信息或获得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来获得。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TotalPhysicalResponse),要比传统的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Methods)有更明显的效果”[2]。双语教学即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赋予教学以积极的情感特征,让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和微妙的暗示都能起到调控学生情趣变化的作用,实现师生心灵与情感的沟通,保持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不断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乐不思蜀”的学习境界[3],进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益。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制做CAI课件,弥补双语课堂教学中诸如教师英语口语和学生专业术语、专业语言特点薄弱等不足,在课件中插入英文声像图片资料和设计练习,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是以往的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它的出现使教学手段多维化、立体化。建立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网站,呈现课程教学信息,设置相关知识、教学资源库链接,丰富学习资源,拓展知识领域,营造双语氛围,创造协作式、探索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

二、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源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否则将是无源之水。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有许多优点:(1)英文规范,内容新颖,注重纳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2)实用性、针对性强,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3)采用优秀原版教材可以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4]。

但是原版教材的缺点也很明显:(1)国外原版教材实践性强,但由于国情、政策的差异,这些教材的内容不能直接引用或操作,只能作为借鉴和参考;(2)由于中西方教材编写思维方式的差异,国外原版教材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与国内教材相比,教材内容发散性强,条理不够清晰,知识不够系统,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3)在引进原版教材时往往只选择某一门课程教材,容易忽视该课程与先修、后续课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4)采用原版教材在国内市场很难找到配套的外文参考资料。

由于国外原版教材优点缺点都很明显,所以在原版教材选择上应非常慎重。呼吁国内各学科专家对原版教材进行研究并作出推荐,通过有效途径教材推荐和评价信息,帮助高校提高原版教材选用质量。

双语教学虽然以引进原版教材为主,但考虑到国内双语教学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引进原版教材的同时,应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内双语教材的编写和更新机制,充实双语教学资源。一是组织学科专家改编国外原版教材,使一些优秀原版教材本土化;二是自编适合国内双语教学需要的教材,即篇幅、结构合理,难度适中,教学内容体现中西文化融合,保证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5];三是翻译国内优秀的专业教学资源。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双语教学在我国正处于探索阶段,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是规范双语教学、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

1.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

不仅教育部[2001]4号文件对双语教学提出要求,而且正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也将双语教学列为评价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推动双语教学的开展,建立双语教学专项经费已提上日程。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

2.确定双语教学标准

各校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对双语教学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因此,亟需对双语教材、大纲、作业、考试等内容和要求提出明确要求,避免双语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认定双语教学师资

学校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师资资格认定工作,这很关键,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前提。

双语教学师资认定可以通过外语口试(兼听力)、笔试、能力测试等方式进行。只有通过双语教学能力测试并被授予双语教师资格的教师,才允许走上双语教学的讲台。

4.监控和评价双语教学效果

学院成立双语教学质量考核小组,定期听课,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定期召开双语教学师生座谈会,了解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学效果较差的课程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或中断双语教学,以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激励为主,科学评价,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5.合理设置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大学生英语应用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合理进行双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很有必要。

首先,双语教学课程不允许任意开设,应选择学科发展迅速、具有国际通用性的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开设,例如金融、医学、信息、法学、生物技术等。其次,注意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在双语教学开展之前,除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之外,还应开设专业英语、专业外文资料选读等课程,介绍专业领域中的通用英语知识等[6]。第三,选择理想的双语教学课程开设时间。双语课程最理想的开课时间是三年级,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开设大学英语,第四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这样可为正式的双语教学做好前期铺垫,大大缩短专业英语的讲解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容量。2005年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双语教学的开展正好适应从应试型外语教学到应用型外语教学的转变。因而,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外语课学时,相应增加双语专业课程的学时也是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的保障之一。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承认,当前我们距离高层次的双语教学要求和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对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校来说,保证双语教学质量是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衡,杜侦.浅谈高校双语师资培养培训[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

[2]Stephen.D.Krashen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Londom:Longman.1985a.2.

[3]任长虹.高等学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4(4).

篇(5)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4.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 

5.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6.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 

7.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8.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 

9.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差异研究 

10.《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 

11.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 

12.高校开展专门学术英语教学之瓶颈与对策刍议——以法律英语教学为视角 

13.浅谈形成性评价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14.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 

15.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策略研究 

16.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减负提质 

17.快乐尝试小班化英语教学 

18.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 

19.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语言学教学分析 

20.浅析中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策略 

21.浅议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22.浅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 

23.用“情”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24.基于交际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5.浅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26.关于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27.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28.论“小先生制”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两极分化中的运用

29.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浅析

30.对初中英语高效教学的思考 

31.深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32.从中介语僵化看高职会展英语教学 

33.从应用语言学视角看英语文化导入教学 

34.中外合作模式下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及改进措施 

35.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36.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7.浅析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监控评价体系的建立

38.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39.英语语音智能测评软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

40.“对话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1.限制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因素

42.关注视障生特殊需要,开展有效英语教学

43.谈语篇分析理论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44.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45.论词源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46.初中英语教学提升有效性研究 

47.雅思听力语料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作用 

48.初中英语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19.交际性教学法视角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探究

50.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策探讨

51.幼儿园英语课堂常规教学思考

52.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 

5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原则

54.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建议

55.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闪光 

56.浅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优势 

57.基于需求分析的IT行业英语教学研究 

58.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 

59.注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60.互动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1.论文化背景知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62.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63.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64.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 

65.对中国英语教学宏观模式的思考  

66.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67.专业英语教学探索——计算机与网络的运用

68.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影视英语课堂为例 

69.基于特征的生态英语教学效率评价方法探究  

70.大班基础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探讨 

71.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学新模式初探——南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纪实 

72.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

73.建构和完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系——一个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视角

74.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75.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翻译教学的个案研究  

76.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77.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学习行为特征的分析 

78.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79.走出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误区——外语教学的哲学思考 

8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用英语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影响分析 

81.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 

82.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8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吉林大学直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为例 

84.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 

85.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86.从中外合作大学学术英语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 

87.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88.大学英语教学的动力机制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89.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90.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91.从教学要素角度探究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策略 

92.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独立学院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 

93.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 

94.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95.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 

96.外籍教师在我国的英语教学透析——一份中国学生问卷调查整理分析 

97.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8-02

近10年来,中央财政在职教改革与发展各类项目上共投入专项资金1113亿,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些投入中很大一块用于师资队伍的培训。11-13年财政已安排16.6亿元,推动了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由此凸显了教师在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专业认证已被众多国家作为教育质量评价和鉴定、保证和提高的重要手段。评价机制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高度重视“从学看教”以及教师自我评价和专业发展。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和标准,目前高校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和社会现实却导致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制约了当前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工程能力发展和教师教学改革。

一、专业认证对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的问题分析

2014年第一期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培训会上,教授对专业认证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解说。下面本文结合专业认证对师资队伍的五个标准要求来分析当下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队伍具备的“素质要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数量满足教学要求,结构合理,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对于教师的数量,基本上处于稳定发展的高校都会在人才引进的时候考虑教师的数量配备和结构优化问题。专业认证对教师的年龄和学缘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本人所在学校通信专业的教师年龄和学缘结构比例中青年教师比例偏少。工程认证是新形势下的改革,需要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并付出。然而,专业认证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给本科生授课,这一条要求如果要真正达到,存在很多客观现实问题。首先,兼职教师的聘请问题,由学校层面聘请还是分院层面聘请,甚至是专业层面聘请呢?当然,如果是请企业或行业的专家来给学生做一次或是几次讲座,这应该不会有问题,但这不能称为兼职教师。专业认证要求的是专门为本科生定期定量地授课而聘请的行业或企业的专家才能称之为兼职教师。

(二)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从这一点看出,专业认证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目前的状况还远远不符合要求。而我们专业坚持校本研修的层次性和多元化,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当中比较欠缺,目前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授课,一方面要做学术研究,涉及工程项目的相对较少,所以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比较欠缺,但在专业认证这样的新的形势下,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各种国内外的培训和进入企业实地考察和挂职势在必行。高校的考核机制和对教师的评聘机制与当前专业认证对教师的教学上的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工科专业来说,特别是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以后,专业认证在国内高校已成为常态,我们的专业课程中的双语教学比例应该有所增加。这个对教师来说,海外背景尤为重要。

(三)教师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

个人认为目前的教师的考核体系和职称评定制度决定了多数教师都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当中,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一流大学都有所谓的“非升即走”政策,这让许多老师都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科学研究、写论文。在一般的高校里面教师科研经费的考核、职称的压力也不得不迫使多数老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科学研究。当然,很多高校认识到了科研和教学不可兼得,但是即使偏向教学的职称评定条件中也需要在教学上有教学项目和较高级别的教学论文和少数的科研论文,而往往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教师而言,申请教学项目、发表教学论文甚至比申请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更难。在这一点上势必约束和阻碍教师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

(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教师除了教学就是科研,教学和科研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等等,那也只能是力所能及,偶尔做做,一般学生也不太会找专业教师来咨询,除非专业教师正好是兼职做班主任工作的。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上课后做自己的科研,学生继续上其他课程,所谓的指导咨询服务是只有少数双方主动有强烈需求意识的情况下才有的行为,往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的指导是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专业负责人在开学初或专业导论或专业讲座时才会涉及一些笼统性的指导。当然,目前浙江省出台了一项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的推行的确非常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会有很大帮助。小班化和分层教学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这也会增加教师对学生指导和提供服务的几率,但也只是由点到面逐步才能铺开,而专业认证要求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和服务更多。

(五)教师必须明确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专业认证要求教师要充分知晓和理解所承担相应能力导向教育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相应毕业要求,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他知道什么”,而是“他能做什么”。这样的学生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显而易见的。以前评价教师的标准是教师知识传授得好,课讲得好。这一标准要求对教师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要求多很高。据调查,台湾科技部长张善政点出台湾的各大学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也是经常不符业界和市场所需,学用落差严重,学生学习意愿低落、大学四年知识学习的成效不佳,美国也差不多。最近的全国性样本调查显示,36%大学毕业生在认知和知识能力并没有收获。为此,国家教育部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不断推出,工程教育认证、卓越计划、转型、课堂教学创新等等。

二、评教机制现状及分析

既然专业认证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要突破,要改革创新,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那么紧随的教师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是否也要创新和改革呢?既然我们的高等教育要进行专业认证,那么我们既要了解国际的专业认证,也要有自己的创新。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都是采取量化评价机制,这种数字化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并不一定适应于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指导学习。而随着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在高校的推行和铺开,对教师在教学的工作要求仅仅用数字量化已经行不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已经从重知识教学向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合理。

目前,我国有些高校过分追求教学评价结果的数值统计和排序,评价结果过多地与教师的聘任、职称、薪酬等奖惩挂钩。结合对专业认证的认识和体会,本人认为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使得教师充分知晓和理解相应能力导向教育任务,从而在教学中落实课程中对应的毕业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考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和发展”。通过评价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潜力和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职责,认清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职责,通过评价持续改进,使之适合学生发展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结论

当下高校推行的专业认证工作实际上就是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从知识本位的人才观向能力本位的人才观转变。专业认证工作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得以实现和满足的首要是教师的评价理念和评价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更多的是一种“合格”、“达标”评价,而不是为了“排队”。为此,专业要建立起基于能力成长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通过建立起过程性、多元化、能力型的教师教学评价反过来“迫使”教师树立起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观。而管理层要设计出基于学生能力成长为导向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强迫”教师转变育人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适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吕丹.浅析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 职业技术. 2013(10).

[2]翁伟斌. 高等教育认证的国际态势和我国的应对[J]. 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2009 ,(9).

篇(7)

我眼中的微软精品课程

从2003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正式在中国的高校启动“微软精品课程支持计划”到2005年升格为“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湖南大学软件学院一直非常关注。我感到微软的精品课程建设既重视其先进技术的推广,同时也重视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基础课程建设,应该说支持是比较全面的。精品课程在促进相关院校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4年申报精品课的时候,申报材料要求是全英文的,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改成了中文。从我这几年的双语教学的经历来看,课堂上用英语讲授,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效果一般。但是,英文的教材和演示PPT,应该说70%至80%的同学还是能基本理解。所以我还是比较赞成使用英文的教学资源,因为在软件工程这个领域,技术更新的速度是其他任何专业所无法比拟的。如果要对新技术进行跟踪,没有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是很困难的,而将英文技术资料翻译成中文是需要时间的,翻译是否准确也是个问题。当然,课堂讲授还是讲中文为好。

作为总部在美国的公司,微软在帮助中国大学改进和提升双语教学方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我觉得不一定所有申报材料都是英文,但是可以设置一部分双语课程。当然,双语教学的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看法仅仅代表一家之言。

微软精品课程在湖南大学的首次实施

2004年湖南大学有了第一门微软精品课程――“ with C#”。申报的过程也很有趣: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在申报截止日期前一周,仍未收到申报邀请。正好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合作关系部的两位专员来湖南大学访问,当时的软件学院院长张大方得知了这个消息,马上沟通,得到答复是我们可以申报。于是急命我在一周内写出申请报告,报送微软。我一周内写出了报告,最后有幸申报成功。

我们对第一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是很大的。我利用整个暑假的时间,参考多本教材,完成了所有的18章的PPT和2万字的教案,并自编了一本实验指导书;课程开始后,所有课堂讲授都现场录像;指导一个组的学生完成了基于的自主学习平台的初步开发。在课堂讲授内容以及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方面,我多次与微软工程师沟通,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微软工程师的意见,采用Power Point的附加组件――Microsoft Producer,将所有教学视频与PPT同步在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器浏览学习网站,点击其中任意一张PPT,视频将同步到对应的内容自动播放。随后的自主学习平台在湖南大学教务处的资助下,进行完善,当年就作为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自主教学平台正式运行,现已正常运行近四年,为四届学生的30多门(门次)课程服务,访问量超过十万人次。应该说第一门微软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比较成功,我还记得当时在验收通过时的一句评语:“湖南大学的精品课程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学网站内容丰富,特别是录制的教学视频,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第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在课程项目组织方面,借鉴了我院工程训练的做法。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就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院内的工程训练。第一批组织了30多名“2+2”的三年级的学生,每4至5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利用4周时间,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从项目的启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一直到部署。项目来源是教师曾经经历的真实项目,在将其文档标准化后,首先提供需求给学生,学生根据需求文档逐步完成项目。第一次工程实践的效果是显著的,学生文档的编写能力、编码的规范性、设计能力有比较大的提高。所以在建设“ with C#”时,就借鉴了工程训练的做法,并且成功地组织一个学生小组,在课程学习的同时,作为课程实践部分,完成了一个基于的自主学习平台的初步开发工作。学生在项目开发中体现出来的热情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做中学”的由来

2005年,我们在思考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能否迈出更大的一步?因为在工程训练和精品课程建设时,我们意识到不足之处:完成一个项目所需的知识,和一门课程讲授的知识有比较大的出入,一个项目需要的,往往是几门课程中的一些实用的知识,也就是课程讲授的内容远远多于项目所需的知识;而课程讲授的知识,往往和项目阶段所需的知识无法很好衔接;同时,在工程教育的教学理念上,是否能有大的创新?基于这个想法,从2005年底开始,湖南大学与微软全方位接触,争取微软对我们的支持。

在2005年底,在湖南大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学院领导多方努力,我们聘请了美国微软研究院孵化研究开发部总经理黄学东博士担任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名誉院长。黄学东博士于2005年11月在岳麓书院给以软件学院为主的全校学生作了题为“创新与执行能力点谈”的讲座,开始了微软与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紧密合作之旅。

通过黄学东博士的努力,我们于2006年初聘请了原微软高级架构师,凌小宁博士为我们的专职教授,并在凌小宁博士的倡导和带领下,在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开始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改革和教学平台建设。

应该说,“做中学”的教学改革,从一开始就与微软结下了不解之缘:酝酿和提出在中国的软件工程教育中实践“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就是热心祖国教育事业,长期跟踪国内外软件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微软高级架构师凌小宁博士。为了在“做中学”课程项目中充分体现业界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模式,在2006年暑假,微软亚洲工程院为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5位骨干教师提供了一周的访问机会:每人每天会见3位不同的工程师,全面、真实了解微软软件项目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为学生项目组的组建和管理提供参考。培训结束后,我们参照微软内部开发团队的组织形式确定了学生项目组的人员组成和角色划分。

经过精心的准备,我们于2006年9月在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开设了一门以“做中学”为教学模式的“Web应用软件工程”创新课程(2008年更名为“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微软亚洲工程院张宏江院长亲自给学生作了讲座,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田江森总监,工程院的陈天经理,以及美国微软研究院孵化研究开发部的蒋力等参与了授课。该课程得到学生们的高度认可,甚至有学生说:“这门课将改变我的一生!”。这门课程于2008年申报“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成功,并且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好评。

“做中学”与传统的教学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首先看一下“做中学”到底与传统的教学有什么不同。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教师指导下的以项目驱动的“做中学”――以一个真实的企业项目 ―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企业设备的管理与监控”带动整个课程,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成功地提交完成的项目。我们设计了一个与项目流程同步的即时授课(Just-in-time lectures)流程,见图1。在项目流程的每一关键步,教师先行讲授这一步可用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学生带着项目中的问题听讲,并通过更深入的自学和团队讨论,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技术来完成这一步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周进度报告、小组讨论和答疑,随时掌握学生的进度,提供即时的帮助。学生在完成了每一步工作后,教师要审议通过。不合格的发回去改进,合格的则可进入下一步。

以工业界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以软件工业界需求为主导,避免贪大求全,而且采用真正实用的。例如,我们讲授和实践了微软的典型的实用型软件工程过程,而避免纯形式化的理论方法。为了使学生对软件工程有较完整的了解,我们在学生们完成了整个项目对软件生产有了直觉了解后,又介绍了当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其他软件工程方法,如敏捷编程、极限编程和软件成熟度模型,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参考资料,使有兴趣的学生可继续深造。由于打破了对内容贪大求全的理论框架,我们有可能根据当前软件工业界的最新技术需求,加入新的教学内容。

其实,软件工业界对当前毕业生的最主要的需求之一是高职业素质(职业感,责任感,诚信,团队精神,激情,等)和良好的“软技能”(自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人际关系,等)。在模拟的软件工业人文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软技能”,我们把学生、助教和教员组织成模拟的软件产品开发部门,包括总经理、主管(开发,项目管理,测试),组长、项目经理、程序员、测试工程师。其中项目经理(PM)、开发组长(Dev Lead)和测试组长(Test Lead)是由学生自愿报名,学生投票选举产生的。这个由学生教员组成的工业化团队不仅在整个项目流程中,而且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成为团队学习的基本组织。我们的评分体系把团队的成功放在首位,使得学生们自觉地互帮互学共同成功;并使得个人失败影响团队成功,培养了学生对团队的责任感和忠诚。我们在课程流程中加入了“软技能”课程,使得学生以“做中学”的方式在做项目时学习软技能。学生有机会直接与湘钢的用户交谈以获取用户需求。学生有机会实践演讲(需求分析报告,演示等)。学生通过大量的小组讨论(需求,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开发等)实践了沟通、争辩、谈判、妥协等人际交流的要素。教师还提供了文字报告(周进度报告、需求说明书、设计、编程规范,等等)的样本,使学生学会撰写规范的文本。

团队结果和个人结果相结合的评分体系――我们完全抛弃了考试评分,而采用了对项目实现结果的评分,并采用了团队结果和个人结果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结果包括各种文档(包括源程序)的质量,用户功能实现的情况,可运行程序的质量,软件臭虫的数量,等等。这使得学生避免了读书背书应付考试,而把精力放在项目结果的质量上。每个学生的分数基于他/她的个人项目质量和团队的综合项目质量。我们给予团队的综合项目质量较大的权重,使得团队成功成为个人好成绩的前提。如果团队不能成功完成项目要求,个人一定不会取到高分。如前所述,这样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团队精神、互助互学、责任感和忠诚。同时又承认个人的努力和成就。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更接近于工业界的实际价值评判。

“做中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那么“做中学”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总结了以下四点: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 这是因为采用了真实的项目和切实有用的技术及有针对性地边学边做的方法,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加强。例:有的学生一反过去沉溺于游戏的消极状态,积极参与了课程学习和项目开发,成为美谈。

通过一个真实的软件工程过程,学生真正了解到软件工程中一些关键问题和方法。例:通过对湘钢项目的需求分析,切身体会到软件需求的不确定性及迭代递增方法的重要性。学到的职业素质和软技能将对学生产生潜在的长远影响。在我们的模拟软件生产人文环境下,学生第一次体会到并实践了团队合作、责任与义务、有效沟通、管理等。

学生学到了一些当前工业界急需的技术。例如:互联网可用性设计,Ajax等等。有学生在总结会上说:这些内容既新颖又有用,怎么以前听都没听说过。有的公司在听说了我们的学生学了互联网可用性设计后,询问招聘的可能性。

学生展示了更好的就业潜力。虽然我们的学生仅仅是大三,但连续两届参与“做中学”课程的学生有三位通过微软严格的选拔成为微软亚洲工程院的实习生。他们将参与微软一些核心产品的开发。

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篇(8)

山东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2年正式组建,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山东矿业学院矿电实验室。先后被评为省级双基一类实验室、省级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省级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2年通过验收。中心下设18个实验室和2个实验基地,设备资产总额1 900余万元,面积3 66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4 300余台套。现有教师69人,其中专职教师45人(博士22人,高级职称32人)。面向全校9个学院、42个专业开设20门理论课程、19门实验课程,实验项目255项。每年接纳5 300多名学生完成计划内实验人时数28万,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其他实践教学任务21万人机时。

创新实验教学理念,确立中心建设思路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工科优势突出,具有鲜明的煤矿行业特色,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5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一。学校历来重视实践教学,长期以来“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是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一致评价。

中心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中心系统地梳理了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高水平学科平台为依托,夯实基础,强化综合,倡导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注重“知识、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轻实验、重理论的传统教学观念。采取“科学定位、系统规划、逐次推进、不断完善”的建设思路,通过学校投资、教改项目立项、社会捐赠、自制仪器设备等方式不断推进实验室建设,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更新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积极研发实验教学仪器,解决教学难题

中心非常重视现有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提高设备使用率,使之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学及科研:(1)常态化、制度化管理。每学期末各实验室统一上报需要维修的设备清单,由中心统一联系厂家维修。对于小的故障,由实验室管理员或任课教师实时维护,所需耗材从中心运行经费中随时解决。(2)鼓励任课教师自制教学仪器。自制教学仪器的一大优势是便于维护,保证设备有较高的完好率和利用率。(3)建立实验教学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为解决购置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难题,中心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加教学仪器的改进和研制工作。近年来投入30万元用于教学仪器研制,开发了虚拟信号分析仪、DSP实验系统、模拟电子实验系统、数字电子实验系统、EDA实验系统、单片机实验系统等500多套实验仪器,其中虚拟信号分析仪获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实验教学成果二等奖。本文推荐2种自制实验教学仪器。

(1)高性价比的便携虚拟信号分析仪

仪器设备是示范中心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电工电子类基础实验室中,所配置基础仪器通常是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路示波器、双路直流电源等。层次高一点的实验室虽然配备了少数频谱分析仪、数字存储示波器、任意波形信号发生器,但是由于台套数太少,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熟悉使用这些高端仪器。

针对这种情况,中心开发了一种具有很高性价比的便携虚拟信号分析仪。该仪器集信号源、示波器、记录仪、频谱分析仪、时频分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本低廉,体积小,重量轻。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硬件部分自行设计、制作,核心软件采用C#语言自行开发,拥有源代码,便于不断开发完善。

该仪器已在学校电子技术、DSP技术等课程实验以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图1a为虚拟信号分析仪电路板。图1b为PLAB仪器工具箱(PLAB意为个人实验室,即Personal Laboratory),包括虚拟信号分析仪、万用表、常用工具等。由于大部分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再加上一套这样的仪器工具箱就相当于拥有一个便于携带的小型个人电子实验室,在校园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开展实验活动。

(2)C55x DSP实验教学系统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丰富的片上资源和灵活的对外接口,在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仪器设备、自动控制、医学、消费类电子、军事等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DSP技术已成为高校电气信息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技术,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设了DSP类课程。

中心教师选用TI公司的C5000系列C55x芯片为核心开发了一套功能强大的DSP实验教学系统(如图2所示)。考虑到DSP区别于其他各种嵌入式处理器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高速实时信号处理能力,因此在主系统板设计中设置了4路高分辨率的模数转换器(ADC)和数模转换器(DAC),并配置了相应的4路模拟信号输入输出通道,以强化系统的信号采集和处理能力。同时为该系统配备了自制虚拟信号分析仪,为系统提供丰富的各种测试信号,对系统输出信号进行波形记录、频谱分析和时频分析。

另外,系统所配置的关键设备XDS100仿真器也由中心教师自行开发。中心是国内最早推出XDS100仿真器的单位之一,最早将该型仿真器进行开源,为国内DSP技术爱好者自制该型仿真器提供技术支持。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无论是实验室建设还是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培养是关键,中心将其列为工作重点之一:

(1)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中心不但承担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任务,同时还承担相应理论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任务。要求教师必须参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符合教师条件的实验人员可兼理论课,工作量计算与理论课教师相同;对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给予经费支持,并实行奖励措施。

(2)中心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融合。中心教师不但从事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工作,同时也参加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吸引并稳定一大批优秀人才从事实验教学工作,不断把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成果,使实验教学始终保持高、新水平。

(3)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岗前规范化培训;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鼓励并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学校讲课比赛;鼓励资助青年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活动;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4)重视学术交流和对外交往。除了积极主办、承办高层次学术会议之外,还派遣骨干教师赴美国、英国、德国的知名大学访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访。

突出创新特色,收获建设成果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三大特色:(1)形成了集“研究性、自主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层次化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使创新活动及早开展并连贯化,由原来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变为面向大部分学生的大众教育。(2)自制教学仪器层次高、批量大、应用效果好。(3)中心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融合,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事实验教学工作。

在创新性实验方面中心做了以下工作。

(1)中心提出集“研究性、自主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电工电子创新性实验教学理念。创新性实验必须具备3个基本属性,①研究性:具体实现方法多样性,得到的实验结果具有多样性,学生只要独立完成,出现雷同结果的概率极小;②自主性:学生根据总体题目要求,自拟具体的实验题目,自主提出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指导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管理和提供基础支持;③开放性:通过实验室开放活动完成,指导教师要确保阶段性检查督促和对最终结果把关。

(2)开发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EDA、DSP、单片机、虚拟信号分析仪等10种、500多台套新技术含量高、模块化的实验教学设备,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模块组合完成多样化的创新实验。

(3)分基础新技术综合三个层次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其中,结合电路、模电、数电、单片机、EDA、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电工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了32个基础类创新性实验项目;结合DSP、PLC、PSOC、高端微控制器技术(ARM和MSP430等)、新型电子器件、传感器、图像处理、语音处理等新技术课程建设了30个新技术类创新性实验项目;结合学校科研特色,建设了12个综合类创新性实验项目。

(4)开设创新学分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创新性实验为选修课,在4至6学期每学期安排1次课。学生完成一个创新性实验可获得1创新学分。将创新性实验教学分为3个层次进行。第一为基础层,主要覆盖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单片机、EDA、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基础类课程。第二为新技术应用层,主要覆盖DSP、PLC、PSOC、高端微控制器技术、新型电子器件、传感器、图像处理、语音处理等新技术课程。第三为综合创新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结合学校科研优势,面向实际问题提出新课题。通过3个层次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就参与创新活动。创新活动由浅入深,最终达到较高的水平。

篇(9)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2

随着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下发,全国各个高校都积极开展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程,如何建设好精品课程,已经成为目前广大高校教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精品课程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应该是普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应该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1]。所谓的“创建”就是指创造一个由无到有、创造条件的过程,并且是一个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在创建病理生理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创建省级精品课程应充分重视发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

1 创建精品课程的基础---学科长期积累和不断发展

病理生理学属于基础医学类,为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的课程。自1958年温州医学院创建以来,我校就在本/专科各专业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现为临床医学、眼视光、麻醉、预防、口腔、影像、法医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1997年评为温州医学院优秀学科,2000年评为温州医学院重点扶植学科,2001年获病理生理学硕士点,2003年评为温州医学院精品课程,2008年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

本课程首先面向在校本科生(中文教学:病理生理学本科教材一、二、三、四、五、六、七版;双语教学:pathophisiology 第一版),后又增加了专科教学(病理生理学专科教材第一版)。近几年又开展了继续再教育,全日制

研究生课程(高级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进展,病理生理学实验技术),在职研究生课程以及针对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的培训课程(临床病理生理学,新编病理生理学),在校本科生选修课程(临床病理生理学,应激、应对与健康)并且针对留学生开展英语授课(pathophisiology 第一版)。

在40余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我学科带头人和全体教师一直重视教学改革,将课程建设放在重要地位,积累了大量先进经验,获得多项教学研究成果。可见,创建我校病理生理学省级精品课程是历经几代人富有成效的努力工作,同时吸收并发展现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理念而实现的。总之,长期积累和不断发展是创建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

2 创建精品课程的保证――优秀的师资力量

医学精品课程如同其他教育课程一样,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及师德风范等直接决定了课程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具备培养优秀学生的条件。

2.1 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特点

目前,本学科有教职工1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5人,讲师7人,均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具有硕士学位:10位;学士学位:2位;40岁以上:4位;30岁以上:8位。中青年骨干力量雄厚,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师资队伍与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同行业相比,教学队伍机构合理,实力较为雄厚。

2.2 教学经历及教学改革成就

每一位教师均经过国内专业培训,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积极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及各种学术活动中进行讲学,在各学期中都承担着临床医学、儿科、影像、麻醉、妇产、护理等专业的理论授课、实验带教以及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等工作。目前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主持及参加各类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获得多项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及奖励。

2.3 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本专业通过校级督导听课制、院级督导听课制、青年教师试讲制、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科主任听课评课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外语培训等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使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教学骨干。所有新毕业的青年教师都要担任助教工作,跟随不同教师上课,从中学习经验并帮助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再通过试讲合格后才能登上讲台,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选拔优胜者给予奖励。通过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使中青年教师队伍稳定。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肺科及重症监护科进行横向联系,加强国内外交流。

通过上述措施,我科室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出类拔萃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是创建省级精品课程和培养有创造力学生的关键和保障。

3 创建精品课程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

近几年,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每学年有2000-3000人,所以上课使用200人大教室,主要采用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本课程录像及多媒体课件清晰美观,图文并茂,富于动态效果,对一些抽象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适当使用动画片段来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努力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制作教学课件,并获得校级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并且自行开发研制病理生理实验教学软件,获浙江省教学软件比赛二等奖。在千方百计提高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多种方法,全方位培养学生。例如,开展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开辟病理生理学橱窗和病理生理学习园地,向学生介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新进展;组织学生科研小组,进行初步科研训练,通过科研全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网络教学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产物,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手段的彻底实施,是传统教学的升华。我教研室目前正积极准备进一步完善病理生理学课程网站,内容涵盖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件、相关网站的链接、习题库、网上答疑系统等;制作一套远程教学课件,并且对其中内容经常保持更新。通过校园网将授课内容及测试系统与校园其他计算机共享,方便了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选择性的学习。

4 创建精品课程的保障――教材建设及实验室建设

(1)教材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呈现出高度综合、高度分化和大量涌现的发展趋势。为了确保人才培养始终处于科技的前沿,“教材”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进展,保持先进性,是创建省级精品课程的保障。

本学科参编第六、七版全国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及参编了王建枝教授主编的《Pathophysiology》(全英语)教材。并且主编及参编教材,参考书籍,复习资料等相关教辅材料17部。这些为培养富有时代气息的人才起到了保障作用。

(2)实验室建设: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包括基本技能操作训练、验证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学生科研六部分,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包括手术器械和仪器设备(Powerlab)的使用、实验动物和药品、基本操作(动物固定、麻醉剂注射、药品的配制、皮肤切口、气管和动静脉等体内管道插管、结扎打结等),验证性实验含盖病理生理学主要章节内容,如心血管、呼吸、消化等系统,并开设了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及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平台,也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基地。本实验室拥有八个本/专科生实验室,三个研究生实验室,两个实验准备室,实验室面积达到500平方米,可供8个小班同学同时开展实验。每个实验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自行设计并使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软件。可用仪器有透射电子显微镜、血气分析仪、离体灌流装置、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光度计、倒置荧光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血凝仪、血气分析仪、电脑PCLAB四导系统、MEDLAB四导系统、POWERLAB八导系统、组织匀浆机、电子分析天平、超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常规实验仪器等。这些措施和条件为省级病理生理精品课程的运行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5 精品课程的未来展望和目标

通过课程建设,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队伍,鼓励年轻教师积极攻读博士学位,并培养在全国有影响的、有能力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和教学水平高的病理生理学人才,使本课程能够保持教学的高质量和长期稳定性的师资队伍。并且不断完善教学大纲以适应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出版和选用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优秀教材及实验指导及教学参考书;完善高质量的本科生题库,建设留学生教学全英文配套题库。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争创在国内同一学科居于领先和先进水平的名牌课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