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金融类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1: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类专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金融类专业论文

篇(1)

一、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对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

这些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创性到发展型,从公司金融类到投资类,再到金融工程类,有纯理论的推导,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方法。把这些理论全盘照搬,直接应用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显然并不一定适用。因为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全盘的填鸭式教学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很难奏效。显然,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要求对各专业层次、年级层次和学术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化的教学体系的设计

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的知识水平、教学要求有比较大的差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肯定不同,而且理论教学的深度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在知识层次方面,一二年级本科生专业还没有接触,部分基础课也只是刚刚入门;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才刚刚接触相关的专业课;硕士研究生虽然对专业课的要求有所提高,但是现在硕士研究生中不少学生来自本科其他专业,短短的二到三年时间需要补充不少的专业知识。而在教学要求方面,本科生目前主要是通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本科生学习本专业知识内容,也要求本科生学习各专业模块的内容。相比之下,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时间也并不算多,其理论教学侧重于面而并不精深;硕士研究生理论教学的要求较高,同时也有升学进一步深造的可能。不过,目前硕士研究生教学也在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上部分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稍差,因此,在本科生教学基础的要求之上加以深化,由面及里侧重于线,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相结合;而博士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深度较高,而且研究视角一般较集中于某一点,不再像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那样发散于面或者线。因此,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程度最深,显然对教学的要求也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并不一样

不仅如此,即使同样是本科生,因专业的不同对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也并不一致。比如,金融学专业学生、公司金融专业学生与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课教学要求势必不同,而金融学专业中银行管理专业方向、国际金融专业方向或者证券投资专业方向等,对课程的配置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深度的配置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数理知识的教学,金融证券类专业的教学往往与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但仅就本科专业而言,金融工程等专业尤其需要相对层次较高的数理知识用于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对于一般的金融学等专业,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要求可能会低一些。因此,一般的金融学专业和专业性要求更高的金融工程专业,在证券类专业课的教学上也相对应存在着不同的层次。

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分层化分析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如何针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加以分层化教学呢?笔者所在的金融学院,既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了公司金融专业方向,又主导了金融工程新专业的建设,现在又在金融工程新专业下并设证券投资的专业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金融学院既有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学专业,同时还有以投资学为主导的金融工程专业和证券投资专业方向,另外还有保险学专业,真正实现了大金融证券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同时,金融学院既有大金融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下设银行管理、资本市场运营和金融工程等方向),还新批了金融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对于这些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相应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当然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比如,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金融经济学,财务管理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投资学方向为主体,而金融工程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会更多地以数理经济学方向为主体;对于普通的本科学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以说明、分析为主,而对于硕士研究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则以量化推导为主;对于一般的本科生可以以应用为主进行讲解,而对于高年级和硕士研究生可以适当地以数理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解;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本科生可以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布莱恩·克特尔所著的《金融经济学》,该书主要以论述和图示为主,相对较为浅显,而对于不同专业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则可以用杨云红老师所著的《金融经济学》和王江老师所著的《金融经济学》

另一门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金融市场学,由于课程主要的目的在于介绍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基础知识,因此,其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内容设置。比如,对于本科生,它是金融学入门课程,可以以介绍各金融市场的划分、功能实现和相关金融产品的运作实现机制为主进行教学,以便本科生对金融市场有初步的认识;而对于已经了解了金融市场和各类金融产品运作模式的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可以进一步讲授金融合约理论、信息经济学、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的模型的结论,以使其了解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制度等运作,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进一步了解金融市场运作机制的本因;而对于更高层次的学生,如博士研究生和个别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合约理论、法与金融学等各方面理论,构建制度内生观点的金融制度分析理论框架,讲授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金融制度演化的内在规律,也可以涉及金融体系的选择和设计,充分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变迁因素

作为一门内容相当全面的资本市场专业课的投资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投资学Ⅰ、投资学Ⅱ和投资学Ⅲ进阶课程。对于本科学生,可以重点讲授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均衡理论,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现代金融学理论;对于高年级的本科学生或硕士研究生,可以专门设置相关基本面的证券分析内容和资产组合管理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或者已经经历过前两个知识阶段投资学学习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讲授普通的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证券的基本定价知识

金融工程作为专业课程,也应该分层次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比如,对于普通的金融类专业本科学生,可以以介绍金融工程工具、手段和策略为主,同时恰当介绍部分较为浅显的衍生工具以利于讲授金融工程的手段和政策;而对于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其他硕士研究生,则可以进一步相对深入地介绍部分金融工具创新和产品开发,同时讲授更高层次的金融工程手段和策略。相应的期货、期权与衍生证券这一课程也可以进行分层教学。普通本科学生以介绍简单的衍生证券为主,以利于入门;对于相对专业的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则可以作为金融工程这类专业课程的进阶课程,进一步介绍较为复杂的期权定价和衍生证券定价的方法,以及介绍新型期权、指数期权、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种。

事实上,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还有一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那就是实训课程。证券类专业课程有必要加强具有时效性的内地金融市场的实际案例,联系相应的理论加以体会。其一,对于本科学生要加强证券分析类实训课程的培养,辅助以大量的A股证券分析方法应用的实例;其二,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学生,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尽量以实证为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三,对于更高级的学生,金融工程等证券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未来的就业很可能就是证券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纯粹的投资行业或投资岗位,因此,有必要在专业课内加强金融证券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尤其是诸如研究报告这样的应用文的写作

至此,应该说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既是系统化的,又有针对性,有助于这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实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的对策

1 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要求对各专业层次、年级层次和学术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化的教学体系的设计。现代金融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创性到发展型,从公司金融类到投资类,再到金融工程类,有纯理论的推导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方法。而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全盘的填鸭式教学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很难奏效

篇(2)

随着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说来,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指从事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行业的专业人员。如何培养金融行业需要的高职人才,一直是高职教育金融类专业研究的重点问题。从社会需求来看,对金融人才需求最多的地方是行业基层和业务第一线的人才。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金融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金融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也在不断加快,表明社会需要复合型、实用性金融人才。因此,高职金融专业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动态,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动向,明确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能力,以切合金融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制定与金融行业特点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就国内各金融行业来看,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较快,对金融各类人才需求总量随之攀升,特别是金融高职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竞争十分激烈。在此背景下,高职金融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良好。

1.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其原因如下:

一是近几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就国内各金融行业来看,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较快,对金融各类人才需求总量随之攀升;二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的证券市场步人了稳定发展的轨道,证券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特别是自2009年4月13日起,《证券经纪人管理暂规定》正式施行,从事证券业务的证券经纪人取得证券经纪人证书方可执业。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纪人队伍有8万多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只有近三分之一,这类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三是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日益联系在一起,企业、个人越来越成为金融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这就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为之服务;四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中央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近年来新设立的金融服务机构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也逐渐成为吸纳金融人才的大户。

2.根据市场需求,找准专业培养目标。目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在总量上在持续提高,另一方面对人才的质量和结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具有决定意义,是专业的特色和生命力所在,也是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依据。高职人才是否具有竞争能力,能否达到行业标准,能否达到职业所需的技能要求、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优质银领”、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既懂金融、熟知金融产品,又具备较强的金融市场分析、金融产品营销技能,从事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理财、一般工商活动等服务第一线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在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实际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

二、坚持以提高专业能力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又要考虑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笔者认为,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

1.基于能力本位下的专业课程设置。金融专业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培养综合核心技能的是重要一环,在其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得到具体体现。所以,课程设置要在通过金融行业专家共同分析论证,对金融专业所涵盖的业务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如表1所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一线岗位技能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做到精练、重点突出,紧扣专项能力培养的需要;基础课要为后续课程打基础,专业课要为实训课提供技术理论知识,并与之紧密结合。

2.充分考虑金融行业岗位所需课程。课程设置要在充分了解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不同金融机构特点和岗位(群)人员的需求进行分析,针对专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构建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首先,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职业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也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专业课程体系总是处于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状态,把专业前沿探索的最新成果、最新的概念原理与操作技法源源不断融入专业课程的内容之中;同时,针对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及时对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3.按照“对证施教”的要求,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双证制”,不仅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求毕业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证券行业、保险行业都要求持证上岗,银行业也开始推行从业资格考试,在就业市场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往往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对证施教”即通过对照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组织实施教学,是对高职院校实施“双证制”的完善和发展。高职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参照银行业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人课程内容,形成课程标准。使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一本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用人单位提供行业认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创新教学方式,深化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般由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构成。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从金融行业一线的需要出发,重点突出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职业能力。为满足金融业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也为突出高职教学的特色,对整个实训课程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三年的学习中,逐步加大了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实训项目,并将其系统化。在第一学年进行以基础课为主的学习,穿插部分专项技能训练;从第二年开始实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课程设置;第三学年只安排少量的理论课程,大量安排实践课程,并且有半年时间进行顶岗实习。这样的教学目的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在较短时间内胜任工作提供保障。

(1)校内实训环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实验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市场上已有证券模拟交易教学系统、期货模拟交易教学系统、外汇模拟交易教学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保险精算技术教学系统等软件。

金融实验室的建设可满足专业课程的实训,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理论结合实际的实验环境。在金融实验室中,虽然场景是模拟的,但工作项目是真实的,可以较好地将岗位的工作内容移植到课堂上。在实训中要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方法,最终目的是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校外实践环节。校外实践是在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上完成的。校外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环境。走出教室,到企业去,通过见习、社会调查、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实现,学生通过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进行了解、接触,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

(3)毕业实习环节。毕业实习即顶岗实习期,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同时也是综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为学生就业提供机遇、创造条件。在顶岗实习期间,金融机构负责安排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岗位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具体工作和企业相关人员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就业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

篇(3)

对于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位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前首先应明确本堂课讲课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必须掌握什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陌生的概念、知识点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授课方式是否符合经济现象的讲解,并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的提高。作为教师要从多个方面提高授课质量。

一、金融学的授课要紧跟时代思路是提高授课质量的保证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异常迅速,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经得起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检验。因此,金融学课程授课思路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紧抓时展的脉搏,依据社会需求来进行,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还要不断进行调整。随着时代的进步,金融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授课思路进行授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影响。一方面,教师可能备课不再认真积极,而是敷衍了事,用上一年现成的东西从而降低了授课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知识与时代脱钩,没有实用性而降低的听课质量。因此教师授课思路也要与时俱进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各种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未来金融类的学生就业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以在课堂授课时,老师就要对授课思路有个明确的认识。通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来明确授课思路。金融基础知识、金融专题知识、金融热点问题等几个模块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金融基础知识模块是针对初中级财会人员的初级课程,分为“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三个子模块;金融专题知识模块为提高课程,由系列相对独立,但以金融基础知识模块为基础的专题子模块组成,包括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货币体系与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课程;金融热点问题模块为拓展课程,以分析财经领域热点问题、专家访谈和论坛视频等为主。

二、突出的培养是高质量授课的前提

以往老师在授课中往往将考点作为授课的重点,围绕考点来培养学生往往培养的是知识性、考试性人才,尤其是金融类专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结果脱节的现象,这些学生往往考试能力强而实际动手分析、操作能力不强。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提升,除了要将最新、最具代表的案例进行讲解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老师如何对案例进行分析、如何对知识点进行拆解的。而这个过程是学生向老师学习的重点,所以老师应当更加突出教育过程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的书写、多媒体的制作、对于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等都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通过对榜样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与锻炼了自己的多种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校对于知识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除了学生自身外,老师也充当着重要角色。教师则通过经验、知识进行引导,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总结。而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讲解正确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授课时,应充分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问,并将一些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一个阐述,让学生了解,这样会鼓励学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熟悉讲课程序是高质量授课的基石

授课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讲授。课前准备是基础,授课是关键。课前准备非常重要,需要教师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相应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要依据课程大纲和实际学生情况,因此老师授课前应当对所授课程中包含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此外,针对相应课程内容最好能列举若干个学生容易理解的案例,做好由浅入深的课件。一份好的多媒体课件也应该少而精,应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授课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尤其在案例的准备上,可适当增加某些新进展或发展趋势。经过精心的准备,应当使课程在安排上吸引学生,在讲授方法的设计上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教授应该突出基本知识点,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完善分析问题的基础。授课方式就是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点,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讲解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想要讲好一堂课除了课前的精心准备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衣着打扮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

四、掌握授课艺术是上好课的重点

常言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课堂上除了教会学生知识点外,更多的是让学生从一节课当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应当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自己与学生都融入课堂,将自身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都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并且影响学生,使得学生除了知识点的学习外,更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达到较理想的讲课效果。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讲课艺术,形成完美的讲课风格。金融学授课更应该注重授课艺术,让学生从众多的概念、数字中解放出来,通过案例、情景教学等方式来使抽象变得直观。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的授课艺术,授课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新课的导入。一日之计在于晨,新课的导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按照大纲、书本来,从基本概念到最后的练习完全按顺序讲。这样会导致很多学生课程后半段睡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照搬毫无新意,而且刚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很难一下对老师所讲授的基本概念所吸引,基本概念的不清楚将导致后面的连锁反应。因此,课前应适当的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作为新课的引子,这是尤为重要的。针对金融学,我们可以对学生和社会关注度高的一些问题拿到课堂前进行讨论作为引子非常有效。

篇(4)

专科学生比同龄学生更早毕业,更早进入职场,也更清楚现状对于在职人员的要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自身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职业取向与岗位需求,传统的大学教育中,是完全没有这些内容的教育。

其次,国内部分大学部分专业是完全和现实生活脱节的,专业不能对口,自己的就业压力就会更明显,在职硕士教育是针对市场需求对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在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自己拿到硕士学位证书。

注册信贷分析师CCRA在职硕士正在招生

CCRA证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直属机构--中国金融培训中心引进,美国国际金融专业人士协会(ISOFP)推出的国际金融资格证书。对外经贸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金融类专业的高校之一。金融学专业具有六十年科研教学历史,实战经验丰富,是对外经贸大学的优势学科。

篇(5)

随着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金融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也在不断加快,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等金融专业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和金融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开展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界限日趋模糊,企业和民众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要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就成为了各高校金融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光靠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课程实验以及通过金融实验室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和参加社会调研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2.1 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普遍不够科学

从整体上看,大多数高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能引入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提高了一定的理论学习效果。但是,由于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要求老师及时掌握各类金融活动的最新动态有一定难度,因此很难将最新金融动态引入到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最新形势的掌握。

在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安排中,许多学校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特色规划。如果除去作为基础的暑假社会实践、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专业文献综述训练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环节,许多学校往往是简单的根据相关课程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开出了保险实务、证券投资实务和银行实务等金融实验课程,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也各自独立,没有体现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

2.2 实践教学资源缺乏,配置不够完善

金融实验室配置距离金融实践教学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金融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随着高科技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其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使得金融实验室在金融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各高校也纷纷加强了对金融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但从目前运行现状来看,金融实验室配置距离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这也约束了金融实践教学的发展。

2.3 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各高校对实践教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在校内模拟实训中挑选一些在职教师担任主讲,在校外实习中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虽然这些做法可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实践教学工作繁琐;另外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有金融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教师不能两者兼顾,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4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比滞后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给金融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各高校大多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但这种调整与实践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滞后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课程设置较多,应用类课程设置较少;理论课时较多,实践课时较少;重宏观经济理论学习,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产品开发和资产定价的学习;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视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衍生金融工具、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习实践明显滞后,致使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差,掌握知识过于死板,很难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教学模式上,应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内容上,应以专业为基础构建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优化金融实验室软硬件资源,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

从培养金融全能型人才的要求来看,完整的金融学实验课程应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外汇、期货和期权等方面的模拟与分析,这对金融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提出了较高要求。如要想利用接受的实时经济数据和交易数据进行模拟交易和行情分析,金融实验室至少要配备卫星接收机、实物展台、工作站终端、可堆叠交换机、中控系统等硬件设备以及证券实时行情分析系统、证券模拟交易系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系统、外汇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系统等软件系统。这样,通过实训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金融学科的教育必须将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为此,学校应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发展业界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3.4 提高专业教师质量,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

没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不太可能培养出一批动手能力强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既然金融学生要提出“双证”毕业的考核标准,那么教师队伍应该实现“双师”的教学资格认定,从事金融教学的老师除了完善自身的学术修养,提高职称之外,还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完成部分社会认定的金融从业资格证书,以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此外,金融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定期到金融机构学习和进修;如果不具备此条件,学校或教研室也应该聘请金融实务部门中实践能力强的领导或者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或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实务金融素养。

参考文献:

[1]廖霄梅.《货币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篇(6)

【论文摘 要】本文主要强调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加强金融实践教学的三个主要的思路:改革金融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彻底扭转过往错误的实践教学理念。

1.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金融学专业创办于2001年,设有国际金融和投资理财两个专业方向,现有在校生1102名,是我校办学规模最大、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因此,我校金融专业能否办得好,不仅关系我校大部分学生的前途命运,也直接关系到作为民办高校能否持续经营的命门所在。

从广东的就业形势来看,每年广东人才市场都对金融类专业人才有大量的需求。然而,从用人单位的使用情况来看,金融类的学生未能达到用人单位的预期。作为金融学的毕业生,很多人不知道股票为何物,对常见的金融类软件不了解和对身边重大的金融事件毫无理解,导致用人单位要用很长时间再次给学生进行再培训才能满足岗位需求,更为严重的是,令到部分金融用人单位认为金融系毕业生毫无专业特长可言,安排类似影印等“万金油”岗位。这一方面是对金融系学生四年的学习努力不予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家在金融教育投放的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如何在学生在校期间加强金融专业技能,加强动手能力,令到所学金融知识和社会实践尽可能衔接一致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

2.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2.1 改革金融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进一步体现金融实践性要求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授予金融学士学位要求普遍为在规定的学习期间,完成规定的学分和学位课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即可授予学士学位。这里面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导致许多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弱化,令到不少学生上课前被辅导员“赶鸭子”(担心学生到课率不高),上课期间老师对学生“填鸭子”(金融理论知识流于板书和说课形式),学期末“烤鸭子”(学生习惯平时不认真听课,期末针对老师的“温馨提示”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金融的不会搞客户理财和证券投资的奇怪现象,根源在于一种常规化的书面考核方式本身就无法凸显金融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而且还很容易导致高分低能学生的成批次出现,加上近些年高校招生大幅扩张,这种没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学历型“农民工”更加是造成就业难和“大学无用论”盛行的根源所在。

好的考核方式,才是好的教学指挥棒。为此我提倡在授予金融学士学位的条件上实现三点改革。

第一,对于一些金融的专业核心课,必须采取“书面考试”和“口头答辩”的“双考核”方式。学生除了完成期末考试等理论测试的之外,还必须与授课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口头答辩考核。一方面,授课老师可以根据该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和口头答辩的表现,综合评定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最大限度上避免了“高分低能”的学生和“平时不上课,考试很高分”的“投机型学生”的出现;另一方面,通过口头答辩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即场反映和口头表达能力,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刻掌握。

由于这种考核方式必然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授课老师的教学负担,所以必须用在金融专业核心课上,这部分的课程应该是金融学的灵魂所在,诸如《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证券期货外汇模拟实验》、《财务管理》等。

另外,在师资配置上,对“双考核”的课程可以考虑由两名的教师负担,以减轻教师在“口头答辩”的负担;在师资质量上,尽量由担任过企业金融工作的专业教师负责,而非一味强调副高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

第二,必须同时取得“毕业证书+技能证书”才准予毕业的培养模式,同时适当提高技能证书的标准。目前“双证”毕业的模式主要在中专和大专类院校比较多,但是笔者觉得“双证”毕业有很多的好处,应该在本科类院校全面推广。所谓“双证”培养模式,就是要求学生在大学规定的学习时间期间,既要完成专业教学计划的学习任务要求,也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的技能考核考试,取得资格证书。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将来毕业后免去在工作期间还要参加资格考试的沉重负担,让资格考试在学生时代完成;另外一方面,透过专业考试,也可以让学生学到最贴近社会实际的专业知识,获得的专业资格证书也为未来的就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部分高校可能选择一些容易通过的证书来作为技能证书,学校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生源质量,对学生考取的技能证书作出一定规定,尽量难度适中,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都不合适。

2.2 提高专业教师质量,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

没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不太可能培养出一批动手能力强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既然金融学生要提出“双证”毕业的考核标准,那么教师队伍应该实现“双师”的教学资格认定,从事金融教学的老师除了完善自身的学术修养,提高职称之外,还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完成部分社会认定的金融从业资格证书,以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此外,金融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定期到金融机构学习和进修;如果不具备此条件,学校或教研室也应该聘请金融实务部门中实践能力强的领导或者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或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实务金融素养。

2.3 彻底扭转过往错误的实践教学理念

教育部在《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理念”。

在笔者看来,理念往往是改变事物的关键,纵有先进的硬件设备,但是如果没有先进的理念配合,其效果也是大打折扣。举个例子,以前有个农夫看到汽车跑得比自行车快,于是买了部汽车,一段时间,农夫很困惑地问汽车的销售员:为什么汽车没有脚踏板,为什么汽车的转盘下面没有刹车开关——很显然,虽然农夫有了辆汽车,但是他的思维理念还是停留在自行车上。这样的例子同样发生在金融专业的实践课上,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虽然建成了初级规模的综合实验室,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已经超过100万人民币的经费。但是,部分老师在讲授金融实践课上,喜欢像上理论课那样按部就班,将证券软件一步一步的操作教会学生,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结果,学生也好像上理论课那样机械地听课和完成作业,这显然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验室的硬件措施不配合,就好像一个农夫仍然将自行车的驾驶经验套在汽车身上,令到汽车的作用大打折扣。

正因为如此,笔者在金融实践教学上,作出一些调整。我先教会学生基本的买卖指令。之后,我只是提供一个证券思维的框架给学生,让学生组成小组作专题式的讨论和研究,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资料,自己利用实验室的软件进行摸索和研究,最后得到研究报告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和老师进行答辩。通过这样的形式,笔者发现,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实践理解强化很多,笔者觉得真正好的实践教学手段,应该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参与实践的热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实训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岗位;财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76-02

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一直是教育部门、教育研究院(所)、各高职院校、各专家及各专业研究的重点内容及方向。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在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问题上,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深刻阐述。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的系统工程。周远清(1998年,首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曾指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追溯到1983年。当时,文育林[1](1983.7)在研究论文中最早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尔后,首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后,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文件,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在知网中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得到近7万篇成果。

从职业教育领域来看,《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教高16号文)的出_,掀起了职教界的学习和研究热潮,也打开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门,从此有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迅速增加。知网检索中,如果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复合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则检索结果也有1.7万多篇。

二、需要界定的几组概念

1.关于本文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从笔者看来,人才培养模式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之分。宏观的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称之为职教国家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育工厂,澳大利亚的TAFE等能在世界职教领域成为标杆及示范作用的职教模式。中观的校级人才培养模式,指某学校主推的一类方向性、原则性培养模式,校内各专业在此指导下,结合专业特点再进行二次开发(即特色研究与实践),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学校培养理念,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推行的“校企双主体”模式,该校会计专业则据此开发设计了“以财金类专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双主体’的‘二双・一三’人才培养模式”等。

2.关于基于工作岗位的界定。在我国职教领域,众多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的着力点就是岗位。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岗位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等入手。

3.财经类专业界定。最新的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设有“63财经商贸类”。本文界定的就是“财经商贸类”专业,简称“财经类”专业。它包括财政税务类、金融类、财务会计类、统计类、经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电子商务类、物流类共9个二级专业类别。各二级专业类别下分别设立不同的专业。与其他高职专业相比,财经类专业存在其独特之处。

三、已有的关于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综述

简单分析已有的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成果可以分为:

一是研究综述类。如郭扬、王琴[2](2008,1)分别从培养目标、过程、内容、方法、学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创新性的培养模式之路;张琼、谭素娴[3](2013.12)对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做了综合性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做更进一步的综述。

二是对模式的设计与阐述类。如陈尚金[4](2014.2)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化公式是“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在“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改革、改革评价制度、创新教学手段”四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

三是各校的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类。这是最多的一类研究成果。如张莲苓(2011.8)提出的“并行、三步实训、四个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黄佑军(2012.12)用AHP分析影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因素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证分析,提出培养创业型财经类毕业生;陈明(2008.12)提出了独特的“柔性培养模式”;周慧(2011.10)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提出了“专业经营化”的新设想并作为高职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孙金平(2012.11)提出了基于工作岗位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模式内涵。所谓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两层内涵:一是直接以行业的职业岗位做为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二是在设计培养体系的时候,不再按传统的课程体系,而是直接设计岗位课程。每个学生规定至少选择一个岗位进行精修,允许其选修其他岗位,实行“1+n”的岗位学习方案。

2.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介绍。笔者所在的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开发设计了“基于工作岗位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岗位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以对接阳江市特色产业“五金刀剪制造业”为“1”;以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为“2”;以“课证相融,技能梯升”的课程体系、“两维四象,校企耦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人人参赛,赛训结合”的技能竞赛体系为“3”,以“往来岗位、成本岗位、税务岗位、资金岗位”的培养方向为“4”,形成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突出特色。

五、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实施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鉴于该模式涉及到重新选定主修岗位的问题,存在重新分班的问题,实施院校必须要能够秉承创新的意识去克服一些困难,打破现在固定的管理方法。

1.教学管理要灵活。如学生班级管理不能太过于僵硬,在新生入校时,专业分班按自然班级教学与管理;第二学期时,可以重新按岗位选择进行分班。

2.教学资源要充足完善。需要充足的教学场所及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来支撑培养体系。这些教学场所及校内实训室要能对学生课余开放。

3.需要建立一支真正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真正核心的技能课程应该交由企业的能工巧匠来解决,校内专任教师一般解决理论上的问题。而且要按国家政策的要求每年切切实实去企业顶岗,而不是为了顶岗而顶岗。

4.实行弹性学分制。鼓励学生在修满本岗位的学分的同时去选修其他岗位的学分,并且在修完多个岗位课程后给予一定的鼓励。允许中途学生创业休学休课,允许学生以证换分。

5.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理论课程、非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全部建成在线开放课程,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取得学分,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6.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入培养体系。比如实习管理,鉴于财经类专业的就业特点,在没办法解决大批量集中顶岗实习的情况下,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去解决顶岗实习的管理问题,如APP结合云平台进行实习管理等。

参考文献:

[1]文育林.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J].高等教育研究,1983,(02).

[2]郭扬,王琴.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J].职教论坛,2008,(01).

[3]张琼,谭素娴.国内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

篇(8)

一、高职证券与期货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基地现状

高职证券与期货专业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训教学由于其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实训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如组织学生参与某些金融期货经纪公司联合媒体举办的沪深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赛和我专业举办的炒股大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模拟交易软件,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证券交易的运作程序,还能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相关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深化。因此,证券与期货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优劣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具有关键的作用。

据调研,我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具有如下现状:

1、实训教学基地初具规模

目前,我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初具规模,占地250平方米,共有证券实训室、期货实训室、综合金融实训室各1个,位于1号教学楼和5号教学楼。实训室共有教学电脑80台左右,大一到大三的专业学生共计300人左右,平均3个学生拥有1台电脑。然而电脑所装置的证券期货等金融软件级别较低,电脑设备比较老化,电脑数目有限,有关专业方面的软件不太齐全。

2、实训基地教学实现浅层仿真模拟教学

虽然我专业的实训教学基地的设备设施相对比较老化,但是整个实训教学环境及教学软件能够初步满足当前学生对证券与期货业务操作流程的部分体验。然而,目前我专业的实训项目数量有限,实训操作项目仅限于证券与期货交易,而证券期货结算、证券期货分析等实训项目还没有涉及到。因此,本专业的实训仿真性相对有一定差距,模拟操作层次尚浅,与证券期货岗位一线符合的程度还有有一定的距离。

3、实训基地教学使得专业技能提升初显成效

目前,我专业实践课时占总课时60%,实训课开出率100%。通过实训基地教学,我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技术分析进行实际理财操作。另一个方面,我专业学生在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其通过率达到40%(略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然而,这个通过率与专业学生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综上所述,我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与证券或期货岗位的一线拟合层度较低,这使得高职院校的证券与期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存在硬件上的缺陷,不能完全满足在第一线从事证券业务或其他金融业务。同时,校内实训基地的缺乏,令专业教学的教师在证券、期货操盘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会延续到所教的学生的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学生对专业课程就提不起兴趣了。而高职学生本身自主学习性不高,对于需要考试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更加没有兴趣。一连串的反映,最终使得本专业学生的证券从业资格考证的通过率不高。

二、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我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迫在眉睫,这主要表现在:

1、市场对证券与期货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随着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中国金融行业与世界接轨,市场对金融行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证券、期货专业。据统计,上海作为一个金融城市,每年证券行业的基层人才缺口过多。期货更是一个新生事物,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上市,至今还没有一年,据调查,今后我国还将上市外汇期货、利率期货等等。因此,对此类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在这些缺口当中,尤以证券经纪人缺口最大。据统计,现在整个证券业约有8万经纪人,只有1/3人通过相关考试。而对于上海市来说,目前缺口20万。而我专业正是为培养这一部分人才而设置了证券与期货专业。从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进行校内实训教学基地的创新建设十分必要。

2、校内实训基地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具有的情景性、仿真性、现场性,能使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而我专业在教学时,主要是以模拟操盘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校内实训基地正是进行模拟操盘以培养证券与期货应用性人才的主要场所。

3、校内实训基地是专业知识的实践基地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是验证基础理论、巩固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的实践基地。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吸收和消化专业知识,并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4、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上海高职教育目标的需要

上海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统筹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配置,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实习体系的社会服务功能。而我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正是为了这个目标而设置的,因此未来几年,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刻不容缓。

5、促进高职学科和课堂教学的改革的需要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证券与期货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同时,校内实训基地的创新建设有助于完善模拟操盘实绩换分的“相对评分法”评价机制。

6、为学校提供赢利增长点

民办高职院校要生存,需要的是钱。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让学生培养投资理财观念,还可以给学校提供赢利增长点。证券与期货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既是证券与期货经纪人以及操盘手的培训场所,更是证券期货在职培训的重要基地,这正是让学校能够实现赢利机会的方式之一。

三、创新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建议

(一)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目标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规划目标,最终将专业实训规模由250平方米增加到1150平方米,从根本上提升专业实训水平,并增加实训项目,使实训操作实现高水平的全程仿真模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本校培训证券与期货经纪人以及职业操盘手提供实训场所

按照我专业的定位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证券、期货专业知识的基层应用型人才,即证券与期货经纪人或者职业操盘手。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全仿真性的校内实训场所必不可少。同时,学生在实训场所学习证券与期货经纪业务以及证券与期货操盘,正好体现了高职工学结合中“做中学”、“学中做”的内涵。

2、为上海高职金融类人才教育提供资源共享的公共实训平台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在校内发挥实训平台作用,同时,还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高等金融类专业的学生提供服务。

3、为提高学生的从业资格考证通过率提供仿真场所

由于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是属于机考,考试题型是客观题,题量非常大。要求学生在2个小时之内完成大量的题目,对于本专业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因此,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从业资格考证通过率。

4、为把本专业建设成证券期货在职培训的重要基地而提供赢利增长点

利用院系的师资力量,在开放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平台上,可以通过定期对外开设考证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或者针对证券期货业界开展短期专题性培训业务,这些都可以为本专业提供赢利增长点。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具体设想

为了达到以上建设目标,我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想:

1、新建“证券公司模拟营业部”

新建一个能容纳200人的占地750平方米的“证券公司模拟营业部”,通过仿真的“证券公司模拟营业部”的建设,构建一个信息充分共享、技术不断创新的开放式平台。项目基地建设的所有情形都与真实的公司一样,大大增强证券期货教学的仿真性。本模拟营业部共分为六个业务部门。即:(1)证券业务部:提供证券模拟操盘服务。(2)期货业务部:提供期货模拟操盘服务。(3)金融工程业务部门:提供外汇、黄金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服务。(4)证券经纪人业务部:主要是提供做证券经纪业务服务的。(5)分析师业务部:主要是做证券期货分析师分析股票、期货的场所。(6)证券期货结算部:主要对证券期货投资进行清算交收。

2、新建人机测评中心

通过占地100平方米的人机测评中心的建设,使证券考证通过率从40%达到60%。人机测评中心主要对证券期货考证进行演练的场所。

3、新建金融风险控制实训平台

通过占地50平方米的金融风险控制实训平台的建设,对学生进行交易风险项目的实训。可见,金融风险控制实训平台主要针对证券期货交易的风险进行控制的场所。

4、更新原有的实训基地的硬软件

在更新原有的实训基地的硬软件的同时,新增软件设备6个,即CSMAR数据库、课程易、学习易、备课易、论文易、全球金融资讯多屏集成系统软件,以此增强证券期货实践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南云.工学结合条件下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J].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篇(9)

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掌握农村金融与保险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把握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农村金融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农村金融与保险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课程之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增产、农村要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信贷投入的增加,因此,农村金融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势必对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不能仅满足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将农村金融基本理论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着眼于省情、适应时代要求,探讨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为地方输送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教学的支柱之一,高素质、懂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教学质量过硬的保证。目前,经济管理学院师资队伍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大部分中青年教师缺少在企业及相关领域的工作经历,直接毕业就走向讲台,这不利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开展。而农村金融与保险是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课程,由于教师本身实践经验的限制,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二)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

 

学院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的学习,该课程的教学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目前学院只有两个农业领域的教学实践基地,尚未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就无法给予学生在金融领域校外实训、实践、实习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实现实践教学增加了难度,也难以达到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三)教学条件有限,教师被迫理论教学

 

目前经管学院学生1020人,19个教学班级,多媒体教室仅10个,实验室2个,实验室目前用于满足会计的实践教学,并且多媒体教室无法连接网络,因此,很多课程无法进行实验室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农村金融与保险运用板书教学很难把实践性较强诸如农产品期货等内容讲清楚,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增加,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进行理论教学。虽然目前教师职务评聘机制已经加大教学责任和教学业绩的权重,但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要上升教学水平层次很困难。

 

(四)教材内容过于偏理论,缺少适应学生需求的教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大都选用普通高校的本科教学教材,内容难点多、理论性强。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的教材选择面小,理论性强,不利于开展实践教学,并且知识更新速度慢,无法满足学生了解金融时事的需要。因此,适应应用性高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材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实践教学的难度。

 

二、应用型高校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

 

农村金融保险课程的教学实践,离不开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学校的支持。应用型高校应创造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进修,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企业学习的条件。教师应该积极申请博士学位,考取相关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必经之路,学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和管理机制,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总的来说,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地方高校需要转型为应用型高校,必须先让教师成功转型。

 

(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能力

 

注入式、填鸭式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理想,学生只求期末考试过关,缺少学习主动性,运用课堂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可能提高。因此,这种授课模式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如采用互动式、情景式、研讨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农民、银行家、承保人等角色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将授课走出课堂,走入证券、保险公司、银行等企业,将实训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出版应用型高校农村金融与保险教材,突出应用型高校教学特色

 

与研究型院校采用的教材不同,应用型高校的教材应更加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另外,地方高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佳且吸收蛮。因此,在借鉴通用教材的基础上,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讲稿编写所授课程的讲义,积极考虑出版适合应用型高校授课的教材,并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接轨,突出地方高校的教学特色和教学实用性。

 

(四)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1.加大实践教学的应用软件投入,加大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学校应积极引入与贷款、证券、保险、投资与理财等专业软件,为农村金融与保险等经济类课程提供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开设更多多媒体教室,并开通网络,农村金融与保险通过多媒体教学,将会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2.积极与企业联系,开设校外实训基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农村金融与保险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教室里,应该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培养。学校可与当地一些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践教学周学生可以到校外实训基地观摩、学习及业务培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同时,校外实训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金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结论

 

高素质的金融类人才,主要分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金融类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的匮乏约束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特别是黔东南州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因此,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农村地区输送高素质具有一定金融素养人才的光荣使命。凯里学院尚无金融学本科专业,因此更应该加大经济管理类专业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希望对地方高校转型提供有利建议。

 

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教材内容的难易性。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RIGNP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如何变化?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

最后,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二)、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最后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8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篇(1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加快,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在科技、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日益加深。在看来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上,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广受青睐。这对于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课程定位

要确定金融英语课程的性质,首先要弄明白ESP的分类。前者强调学术口头交流、撰写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技能;后者偏向于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那么是选择专业英语还是行业英语呢?笔者认为,学生将来从事的基本都是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基层工作,在校的ESP课程要为他们的就业铺平道路,应以行业英语为主,结合难度不大的专业英语,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处理实际金融业务和对外交流的能力,体现高校教学“实用为主”的特点。高校在设置教学大纲时,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周全考虑学生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

2课程改革思路

2.1完善课程体系

有些院校还没有对金融英语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只是盲目的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就急于开设此课程,却没有在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计划等方面做好相应的配合。目前普遍做法是,金融相关专业学生在大一修完基础英语之后,大二用一学期学习金融英语。课时数少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不重视,也会使学生在第三学年准备就业时已经把英语这个加分砝码忘到九霄云外。建议增加金融英语的课时,将专门用途英语提到和普通英语同样重要的地位[3]。

2.2提高教材质量

要提高金融英语教材编写的质量,首先要制定较为完善的教材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注重它的实用性,“通过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真实的语言素材,设计各种模拟真实场景的教学活动”(周平,陈葵阳,谷志忠,2010)[5]。在选择材料时既要注重真实性,又要警惕难度太大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的焦虑,因此对原版素材进行适当的修改是必要的。同时还要注意任务设置合理,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素材的掌握。例如在信用卡这一模块中,可以先以听说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了解作为银行职员如何帮助客户开立或注销信用卡;再选择国外报刊或新闻中关于信用卡使用情况的原版文章加以改编,通过文章学习专业知识;最后辅以有针对性的兼顾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练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每个模块的课本内容结束后,还添加了一些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内容,如名片、简历和求职信的制作。在笔者接触过的几本《金融英语》中,还没有教材囊括了这些内容。笔者结合个人经验和学生将来的需求,认为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总体英语应用能力会有所提升,因而会通过学生分析素材样本、查阅互联网资料和职业憧憬几个环节,让他们了解格式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布置他们制作自己的名片、求职信和简历。

2.3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革命已经席卷全中国从小学到高等学府的教育机构,应该说大多数教师都能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有区别的只是制作水平的高低。为了充分展现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新活力,教师可以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结合任务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意义构建,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至关重要(丰玉芳,2006)[2]。笔者在教学环节做出了以下尝试:第一堂课上学生分组,之后轮流在每个模块结束后运用所学句型,录制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视频,如一学生模仿客户,到银行进行存取款业务,与其他学生扮演的银行职员间发生的交际场景。要求学生利用软件对视频进行相应编辑,如制作片头片尾,添加字幕,必要时添加背景音乐等。每次视频展示完毕后,班级其他同学对这一组的表现加以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这个任务,既提高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和课后复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4综合评价方式

教师在制定金融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时,若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一学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就过多的注重了认知领域中简单的知识技能,而对于诸如交际、听说、辩论等工作环境中经常使用的高级语言技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符合ESP教学的特点,不能正确认定学生利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前者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个人及小组作业完成情况等,后者主要以期末考试(开卷或闭卷,形式也可多元化)来确定成绩。

2.5提升师资质量

目前高校开设金融英语课程的教师主要包括了解一些金融学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和英语基础较好的金融类专业教师。这两类人中通过了全国金融英语证书考试(FECT)的人寥寥无几,也很少有人有实际在金融企业工作或实践的经验。而金融英语这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教师如果不具备学科知识和职场经验,就教不好学生。这就好像不会游泳的教练培养不出优秀的运动员一样(杨枫,孙凌,2013)[4]。金融英语教师必须做好角色转变和知识技能上的储备,可以以通过FECT为契机,提高自身的金融英语水平。教师之间经常交流,协商制定适合于自己院校的金融英语教学大纲。不管是英语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应努力做到扬长避短。相关院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或到涉外金融企业参观甚至挂职锻炼。

3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材质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一一改进。

作者:喻凤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11):47-50,73.

[2]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