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人员流失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但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关专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12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科技人才情况进行调查,结构显示,煤炭企业人才引进数量不足,但流失趋势较明显。近几年,12家企业每年引进的本科及以上人才分别为965,701,577,549 人,在逐年减少;而每年流失的本科及以上人才数分别为254,270,320,436 人,在逐年增加,人才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如何防范人才流失对于国有煤炭企业势在必行。
一、人才流失对国有煤炭企业的不良影响
1.增加企业的成本。当员工离开企业后,为了填补职位的空缺,企业必须重新进行招聘。新员工来到企业后,必须对新员工进行岗位胜任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招聘新员工的费用以及对新员工的培训费用都将作为企业额外增加的成本,列入企业的成本损失。
2.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新员工在对企业的了解和技能等很多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都与老员工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对他们的培训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影响企业的士气。员工之所以离开企业,是由于他们对企业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例如有的员工对薪酬待遇的不满,有的对企业的人文环境不满等。这种不良的情绪往往会在团队中蔓延,引起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消极情绪,使很多缺乏工作稳定性和忠诚度的员工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纷纷跳槽。因此,员工流失率过高的现象对现有员工的士气有很大影响。
二、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1.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由于受地理位置、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第一,地域环境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员工不仅考虑自身的生存环境,而且十分注重下一代的培养和发展环境。而煤炭企业大多建在偏远地区,一般都远离省会级城市,在居住环境、医疗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与大城市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些都会成为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工作环境的影响。煤炭开采业是高危行业,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诸多不安全因素,人们对煤炭行业存在很多顾虑和担心。而且,煤炭企业的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这些都是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第三,薪酬待遇的影响。由于煤炭行业发展不景气,导致煤炭行业的薪酬水平较低,有的企业甚至不能保证工资的正常下发。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基本薪酬属于员工最基本的保障,如果基本薪酬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最终的结果会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
2.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不合理。国有煤炭企业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还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目前,很多国有煤炭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由于人才个人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职业前景也非常渺茫,导致很多人才纷纷离开企业另谋他就。(2)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仍然停留在领导对员工的主观评价,因此,考评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反应出员工的真实绩效。这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会导致对企业丧失信心。(3)平均主义严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煤炭企业内部的平均主义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的一些优秀人才,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感受不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对企业的不满。
3.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国有煤炭企业认为,培训对于企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煤炭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也归入后勤或其他部门论文提纲怎么写。一些煤炭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只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缺乏对员工的中远期培训,一些效益不好的煤炭企业甚至取消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4.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国有煤炭企业由于受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过多地看重企业的物质利益,忽视了在文化方面的建设。近期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作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都将此归之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很多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对于煤炭企业可有可无。有的煤炭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不知企业文化应从何处入手,应交给哪个部门,具体应该从事哪些活动。很少有煤炭企业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部门,因此,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很长时间处于缺失的状态。
三、防范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1.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煤炭行业属于国家重要的资源产出行业,担负着开采煤矿资源的重任,因此,国家应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程度。煤炭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致使员工的薪酬水平较低,企业的工作条件恶劣,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保证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增加对煤炭企业的资金投入,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为煤炭子弟考大学开设绿色通道等,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所需人才。煤炭企业应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对于企业的不同人才的薪酬可以适当拉开档次,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工作环境的改善,以留住企业所需人才。
2.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国有煤炭企业为了摆脱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机制。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安排适合他的岗位,做到合理用人。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尽量使考核体系做到客观、可行。要依据对员工的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而且,企业还应帮助员工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由于受个人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一些员工想成为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另一些员工希望在专业上得到发展。如果员工的个人目标不能实现,感觉未来的发展前景渺茫,就会缺少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因此,国有煤炭企业可以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培训和管理,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规划,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使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以利于煤炭企业目标的实现。
3.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为了避免人才的进一步流失,煤炭企业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煤炭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培训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培训部门,以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第二,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麦当劳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为了调动员工对培训的热情,将员工的培训与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有效结合起来。麦当劳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主要是学校麦当劳工作手册和现场观摩;如果想升为店长,必须在地区的培训中小学习;如果想升为区域经理,必须到全国的培训中心去学习;如果想升为大区经理,必须到美国的汉堡包大学去学习。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它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等功能。我们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的言行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有煤炭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来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建设由管理者倡导的、全体员工认同参与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赵芬.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科教文汇,2008,(5).
[2]张彦鹏.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暨对策研究.中国商界,2008,(7).
截止2011年12月,新疆燕京啤酒有员工936人,其中销售人员达421人。自2009年,三年产销量增长了4.13倍,实现销售收入近3亿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同比增长41%[1]。但是,在企业快速增长的同时, 员工对薪酬的总体满意度低;薪酬问题导致人员流失、招聘困难;薪酬问题引发员工对公平性的质疑等。新疆燕京啤酒急需针对不同区域的市场,提供不同薪酬管理优化方案,通过薪酬管理的优化,使企业留住人才,更好地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国内薪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块,即绩效薪酬、全面薪酬和宽带薪酬;其中目前国外发展形势来看,全面薪酬发展最为迅速,适用最广。学术界和企业界普遍认为薪酬体系必须和绩效体系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激励作用。近年国内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的研究同益完善,从绩效的定义、绩效考评的目的、对象、程序到绩效考评体系的设计、指标的确定等方面均有大量的著述,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平衡计分卡的运用。并且随着人们对内在激励作用的认识,全面薪酬体系已成为国内薪酬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全面薪酬、自助式薪酬的概念、内涵、意义等理论层面,对技术性较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全面薪酬方案的研究相对缺乏。
本研究通过对新疆燕京啤酒公司薪酬管理现状调研问卷的分析及二次开发得到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为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的薪酬管理,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优化策略;为快消品其他企业的薪酬管理提供借鉴。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研究内容
对新疆燕京啤酒公司销售人员薪酬管理进行调研。
在对新疆燕京啤酒销售人员薪酬调研的基础上,得出影响薪酬管理质量的因素分为7个因素,分别是培训、工资待遇情况、工作性质、绩效考评情况、工作关系、领导与领导效果、职业生涯情况和员工流失概况,并对其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在查阅大量有关快速消费品薪酬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燕京啤酒销售人员的实际,发现啤酒企业的薪酬研究暂时缺乏,故提出了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研究。
其次,本文利用上海交大的唐宁玉学者的薪酬管理调研问卷,针对新疆燕京啤酒的薪酬现状,将影响薪酬管理质量的因素分为7个因素,分别是培训、工资待遇情况、工作性质、绩效考评情况、工作关系、领导与领导效果、职业生涯情况和员工流失概况。
然后本文对问卷进行了二次开发,对人员培训、人员晋升公开与透明、不同地区薪酬差等方面进行研。
2.结果分析
2.1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共计发放200份至直接的调查对象,如业务代表、销售主管和销售经理。被调查人员占公司全体人员的47.5%,问卷回收188份,回收率94%。
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三大综合指标的综合
图1 新疆燕京啤酒销售人员对三大指标的综
第二,三大指标各细项得分
图2 新疆燕京销售人员对薪酬满意度调查的结果
由图1可以看出,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指标最低,满意度仅为57%;其次是流失率指标,最后是归属感指标。由图2可以得到销售人员普遍对绩效考评情况、职业生涯和培训情况感到不满意。而得分相对较高的是领导和领导效果以及工作关系。
2.2人员培训方面调查
图3 问卷针对培训项目的调研结果
由图3可以得到:第一,仅有26%的人了解公司有关于培训方面的明确政策, 并且这26%的人了解公司有关于培训方面的明确政策,这些人全部集中在石河子办事处。这说明公司有关于培训方面的明确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只是传递给了离公司最近的石河子办事处。;第二,仅20%人参加了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的培训。如果连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相关培训都不甚了解的话,那么势必难以形成培训的合力,也难以将培训效果最大化。
2.3人员晋升公开与透明
由表1可以得到:第一,新疆燕京啤酒公司的销售人员,在企业工作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工资,其次才是晋升机会;第二,95%的销售人员认为,公司提拔销售人员时,特别是提拔为经理职位时,最重视的是有没有关系,关系到不到位,其次才是重视人员的个人能力。第三,80%的销售人员选择在公司待1-2年,在实际访谈中,这些销售人员普遍认为,公司效益好就在干1-2年,效益差,马上换单位。
图4 新疆燕京啤酒对销售人员的薪酬计划相关项目
由表4可以得到:第一,71%的销售人员,由于内部分配的不公平和不满意,从而对目前的工资待遇感到不公平;第二,仅32%的认为公司的工资待遇是能充分反映各工作的责任轻重和难易程度。这部分主要体现在弱势区域的数据对比,特别是北疆区域的销售人员;第三,有52%的人员,满意公司现行的福利制度。这些人员集中在南疆区域和部门中线核心区域,其薪酬待遇水平较高。
2.5不同地区薪酬差
图5 新疆燕京啤酒分区均货币薪酬域的月平数据
图6 新疆燕京办事处月均货币性薪酬差距
图5表明:一、南疆区域的人均薪酬达5000元/月,是北疆区域的两倍;二、中线区域,作为企业的重要盈利和销售量贡献区域,工资不如偏远的南疆区域;三、北疆区域,作为公司销售阻力最大的区域,销售人员的薪酬是最低的。过分注重销售量和利润指标,必定造成经理和销售人员的市场行为短期化,其结果必定导致绩效考核缺乏内部公平性,从而引发人员对薪酬分配的不满。图6表明:同样是销售人员,做得一线基础工作基本是雷同的,但是2011年底喀什办人均货币性薪酬达8100元/月,而全公司最低的阿勒泰办事处其货币性薪酬仅为2300元/月。不同区域工资差异太大。
结论
燕京啤酒薪酬管理的三大因素,分别是员工流失率问题、员工满意度问题以及员工归属感问题。分区域实施全面薪酬计划提高销售人员满意度; 实行核心员工激励计划以降低销售人员流失率;以燕京特色的福利计划增强销售人员归属感。才能使企业留住人才,更好地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郑宏,廉鹏飞,《营销人员薪酬与考核(第3版)》,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年
[2]乔治·T·米尔科维奇,杰里·M·纽曼,《薪酬管理(第9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孙宗虎,宗立娟,《薪酬体系设计实务手册(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
[4]刘军胜著,《薪酬管理事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年,140-220 页
[5]大卫·J·西克海利,《营销核心资源库:销售团队的薪酬设计(修订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
[6]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12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孙宗虎著,《人力资源管理职位工作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年,第 121-188 页;
[8]张有道,NH啤酒公司薪酬管理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6
[9]宋丽丽,啤酒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 2011
[10]陈路,IT企业薪酬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04
[11]杨凡,湖南巡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薪酬管体系改进方案研究,贵州大学,湖南大学,2006
[12]高强,中国联通黑龙江分公司的薪酬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关键词: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tellectual property;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314-03
0 引言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战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也是高校本身赢得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几年,随着知识产权的宣传普及和知识产权激励政策的有效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工作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然而,纵观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需引起重视。
1 知识产权流失的主要形式及原因
1.1 急于,致使专利丧失新颖性 当前,广大科研人员已经逐渐改变了过去“只重成果论文,而轻专利”的习惯,开始有意识的申请专利保护科研成果。然而在申请专利过程中,由于专利“新颖性”概念不清,或缺乏“先申请专利后公开”的意识,时常因为一时疏忽造成对技术方案的公开,致使专利申请因丧失新颖性,而不能授权。具有新颖性[1]的发明创造应不属于“现有技术”和“抵触申请”[2]。任何人在申请日之前公开技术方案使得技术方案处于任何人可合法获知的状态,将使技术方案构成“现有技术”。除传统的公开行为,以下几种情形需特别注意:①传统期刊论文是以论文正式刊登日为公开日,然而目前部分期刊采取网络预公开制度,使得论文在正式刊登前已经被公开;②学位论文实际公开日一般晚于学位论文首页记载的时间,该学位论文理应不会作为此期间申请专利的“现有技术”;然而对于专利审查员来说由于现有审查检索系统无法提供学位论文的实际公开日,因此学位论文首页记载的日期将被认定为实际公开日,除非申请人能够提供有力证明证明实际公开日。对于“抵触申请”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科研人员完成一系列关系紧密的技术成果时,由于未把握好系列成果间申请专利的先后顺序,致使在“先申请”成为“在后申请”的 “抵触申请”,而使“在后申请”丧失新颖性。由于专利文件需要满足对技术方案的“充分公开”,致使一份专利文件有时不得不包含其他系列成果的内容,对此可采用系列成果同日申请专利的策略。
1.2 缺乏专业知识,误将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了非职务专利 “职务发明创造”概念不清,错误的将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了非职务专利。部分科研人员认为下班后或退休后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非职务发明创造。其实并非如此,只要满足《专利法实施细则》[3]第十二条任意一款的,即为职务发明创造。无论是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还是退休人员返聘到学校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只要是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包括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向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或是履行单位交付的任务都应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申请人”[4]概念不清,错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很多科研人员在明确要申请职务专利的前提下,错误的认为向专利局提交的“专利申请请求书”涉及的“申请人”和常规课题申报书、任务书中的“申请人”概念类似。认为申请人是指具体办理专利申请事务的发明人。其实,职务专利中申请人是指单位。此时,只有单位才是合法的专利申请人,只有单位有权提出专利申请。
1.3 科技合作交流与技术贸易中造成的知识产权流失 很大一部分高校科研人员与外单位签订的技术合同中,知识产权条款约定不明确,增加了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机率[5]。比如:虽约定了保密条款但缺少对技术秘密内容约定,使得日后对是否泄漏技术秘密难以认定;约定了“知识产权共享”但缺乏具体共享方式和范围。还有一部分科研人员只顾合同金额忽略知识产权保护[6],轻而易举将知识产权拱手相让。有时甚至由于合同约定不明而将科研合同开展前高校已拥有的知识产权也让与委托方。高校科研人员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必须改变重技术、轻法律的习惯,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谈判技巧的积累[7],切不可目光短浅,对不公平条款一味委曲求全。
由于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使得对其准确评估非常困难,高校知识产权在运营中经常被低估。例如在技术入股时,没能对技术进行正确评估,仅把直接费用如科研费计算在内而未把预期经济效益算在内,低估知识产权真实价值。由于专利维护需要缴纳高额年费,有些科研人员认为与其因缴纳不起专利年费而使专利权终止,不如将专利低价许可或转让,许可费或转让费用常常低于该专利技术的开发费用。
1.4 人才流动带来的知识产权流失 近几年,为盘活高校科技资源,各地市政府相继出台鼓励及资助政策支持高校科研人员携带科研成果,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人员响应政府号召,一方面在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开办企业把自己掌握的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8]。由此也带来了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一系列问题。首先,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开办企业时使用了高校已经拥有的专利权或技术秘密未支付任何费用;其次,科研人员在校内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在所开办企业中开展的研究工作高度重合,难以界定企业运行阶段中科研人员完成的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再次,科研人员直接将校内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实验装置为开办的企业开免费所用;更有少数科研人员将自己指导的学生作为廉价劳力派驻自己的企业工作。除科研人员兼职过程中易侵犯学校知识产权外,高校学生毕业后[9]擅自泄露、私自使用学校知识产权的情况也时常发生。
1.5 校名校标管理不到位 近年来,很多学校对校名、校标进行了商标注册,加强了校名校标的法律保护。但大多数学校校名、校标管理制度缺失或不完善,使得校内部门或个人侵犯本校校名校标的情况仍然频频发生。比如:学校产业集团未经校方批准直接将校名、校标用于设立公司的冠名中;高校院、系办学、办班未经校方批准直接在宣传活动和宣传资料中使用校名、校标。另有一部分学校管理制度相对严格,也有相对完整的审批流程,但在授权合作单位使用本校校名、校标的谈判过程中也时常低估或未考虑校名校标的经济价值。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2.1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各部门交流合作 学校应建立知识产权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学校分管科技工作的校领导主管全校的知识产权工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校办归口管理校名校标等工作,校科技处归口管理专利、商标、著作权(含计算机软件)、技术秘密等其他知识产权。校科技处具体负责全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计划安排、宣传培训、检查实施、业绩考核等工作。各学院负责本单位的知识产权工作。另外,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密切配合,为知识产权工作持续、纵深发展提供保障。为使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应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高校主要涉及专利、校名校标、技术秘密、著作权等)管理制度。同时注重知识产权制度同其他管理制度(科研、教学、人事、档案等)的有效融合[10]。
2.2 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及教学水平稳定的知识产权 为适应知识产权管理专业性强、头绪多的特点,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11],设立知识产权专、兼职岗位,建立一支既懂科技管理又懂知识产权法律和实务知识的管理队伍。同时,为顺利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还应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中不仅应包括法律专业老师、还应包括懂得具有专利实务经验、软件著作权登记经验、商标注册经验、专利检索经验的人员。
2.3 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提高知识产权认知水平
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是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坚持“宣传工作常抓不懈”,利用宣传橱窗、横幅、大屏幕、校电台、电视台、校报、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宣传知识产权知识、报道知识产权活动。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活动要做到针对性强、实用性强.针对不同人员可以分别开展法律基本知识、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合同技术经济、无形资产评估、专利撰写、信息检索、专利检索与分析、软件登记等专题讲座。另外,逐步将知识产权培训纳入必修课教育范畴[12]。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即包括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又包含专利等实务技能,将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培养成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懂得合理利用知识产权资源、能够处理知识产权实务的复合型人才。
2.4 加强流动人员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高校科研人员流动日益频繁。人才流动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调节资源余缺,应该鼓励与支持。然而也必须警惕所引发的知识产权流失问题。学校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很多是以“技术秘密”的形式储存在科技人员的头脑中的,很多未申请专利,未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状态下的知识产权极易随着科技人员的调动而流失。另外,虽然很多学校实行了科研资料的归档制度,对保护学校的科技成果起到了一定效果。但相关科研人员调离后想要再从归档后的科研资料查找出相关技术方案实属困难。专利文献[13]经过专利人的梳理编辑,具有格式统一规范,高度标准化的特点。如果这些科技成果申请了专利则可以更方便的加以利用。加强流动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可以采取了一些列措施:通过在校期间的宣传培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构建“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校园文化氛围;实施激励政策,鼓励专利申请;学校教职工和研究生离校必须签订保护学校知识产权协议。
2.5 加强重点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 对有重大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对国家建设有重要影响的科研项目,逐步实施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14],力求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生产等环节管理的有机融合。在项目立项论证时,进行查新检索;科研项目研究中,跟踪国内外专利发展状况;项目鉴定、验收前,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项目验收时确保技术资料、研究报告归档完整;项目结题后继续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积极推进相关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制定、技术产业化等工作。
2.6 妥善处理纠纷、遏制侵权行为 对擅自许可或转让本校无形资产,擅自泄漏本校技术秘密,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学校无形资产流失的学校师生员工,应予以严肃处理。对侵犯学校专利技术、校名校标等知识产权的其他单位或个人,一旦发现,立即采取措施,遏制侵权行为,维护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王景川.新专利法详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8:130-135.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审查指南[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5-16.
[5]康建辉.王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115-117.
[6]曲博,朱雪忠.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与控制[J].知识产权,1995,6:86-88.
[7]沈永清.保护高校知识产权制止技术权益流失[J].科技成果纵横,2001,1(25):18-20.
[8]吴绮慧.防止高校专利权流失的对策研究[J].高教管理,2010:142-143.
[9]张成立.析高校科技人才流动与知识产权保护[J].东岳论丛,2010,31(5):183-186.
[10]刘东民.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思考[J].管理科学,2003,17(2):55-58.
[11]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M].(2000年12月26日以科工技〔2001〕1073号文).
所谓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是指通过鉴定、评审、评估、验收、专利授权、行业审定等方业科技成果的学术、技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进行确认、评定的行为、农业知识产权是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对自己在农业科技领域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产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主要包括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权、商标和单位名称、商业秘密权、著作权等权利。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是指依照现行法律法规,对侵犯农业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打击。
农业科技成果通过评价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并获得社会的承认或实践的检验后,并享有科技成果权,它与知识产权有本质区别。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成果本身不是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要依法确认才能产生知识产权。比如,要获得科学发现权,就应当将科学发现公开,要获得专利权,则应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申请专利。
1.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中知识产权“流失”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主要采取引用评价和鉴定评价方式这两种评价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容易造成成果产权“流失”。采取引用评价的被引用评价的科技论著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由于科技论著的发表公开了发明创造的内容,使该创新点丧失新颖性,从而失去申请专利保护的必要条件;而且,还容易出现他人将其研究略作加工改进后作为自已的新成果申请专利,合法地窃为已有。采取鉴定评价要求鉴定材料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以便专家准确判断成果的水平,虽专家对鉴定的内容负有保密责任,但若这同样会加大了技术被泄密的风险。技术的泄漏严重影响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农业科技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中知识产权“流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各有关人员缺乏对知识产权应有的保护意识。有些人认为申请不申请知识产权意义不大,申请产权还要交纳申请费、管理年费,可能还会影响论文的发表等。还有一种思想认为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不太利于对外的合作与交流。另外,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对申请专利、植物新品种保护、商标以及著作权的条件、程序等了解甚少,而且缺少熟悉并能够有效应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农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人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给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困难,从而主观上导致了在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中产权“流失”。
1.2从具体保护工作操作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从农业科技自身的角度看,农业科研对象的生物性、研究环境的多样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周期的长期性,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具有易扩散性、权利主体的难以控制性、产权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另外,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农业知识产权侵权的鉴定过程通常较为复杂,加上涉及多家相关职能部门,往往很难辨别侵权行为,同时调查取证工作也较为复杂,保护难度加大。这客观上造成了在成果评价中的产权"流失”。
1.3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也相当不利。以论文评价和鉴定为主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大量的成果采用、成果鉴定的方式向社会,使具有创造性的先进技术在没有获得有关法律保护之前就公之于众,等于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白白提供给别人使用,失去了本属于发明人应有的农业知识产权,造成产权白白流失。再加上申请农业知识产权审批周期长、手续复杂,很多农业科研人员不大愿意申请成果产权保护,进而加剧了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过程中的产权“流失”。
2.防止农业知识产权“流失”的主要措施
在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过程造成大量的成果产权的“流失”。据资料统计显示,70%以上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成果鉴定、学术研讨、体外转让等渠道“流失”。所以,在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防止农业知识产权“流失”,主要措施如下;
2.1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不足和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要先从思想源头提高全社会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特别是提高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领导同志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加大保护和行政处罚力度,.给农业专利技术权利人切实有效的保护。
2.2 改革和完善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纳入评价体系。在农业 科技成果评价时一定要慎重,在发表文章或者进行鉴定前应增加一道工作程序,对要发表的论文中的技术或者要鉴定的技术成果进行知识产权把关,看研究成果是否属于农业知识产权范畴,如果是的话就应当先申请保护,再或成果鉴定,切实保障成果完成人的权益,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2.3加强产学研结合,注重成果完成过程中各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研的强公益性,研究经费目前主要靠国家资助,研究成果归属国家或单位所有,与研究人员直接利益关系不大,因而知识产权保护容易被忽视。若能够进行产学研结合,让企业资源介入,参与农业科技成果的完成。由于企业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动力,在成果的完成过程中,企业将会更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从而减少或避免成果产权“流失”。
由此可见,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外,还需要从其他各个方面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增强我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参考文献:
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1.追求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国企薪酬低、待遇差。随着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社会化,国企在福利保障方面已经没有优势。相反一些非国有企业工资水平、福利待遇高于国有企业,外界优越的工资福利条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大部分国企职工“跳槽”的主要原因。
2.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潜力发挥。目前,大多数国企用人机制僵化,一些国企人事管理还没有打破传统的干部管理模式,任用干部还存在论资排辈和任人唯亲的现象,一些人才没有发挥才华和能力的平台。另外部分国企机构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部分人学非所用。相反,非国企用人机制灵活,任人唯贤,用其所长,给人发展的空间。
3.谋求拓展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许多优秀人才苦于国企技术力量薄弱,工作环境差,在国企工作数十年,难以做出成果。再加上“出国热”“特区热”的冲击,于是一些国有企业的“骨干”纷纷出国或到发达地区,去寻找可以尽情施展自己才华的天空和舞台,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抱负。
4.人才市场的建立加剧了人才的流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是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人才短缺现象,人才短缺加剧了人才的竞争。有关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的变化,为人才流动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国企、三资企业、私企和乡镇企业都可以参加到人才竞争行业中来,这就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能。
二、人才流失对国企造成的影响
1.无形资产严重流失。关键人才的流失势必造成许多方面的损失。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是企业的脊梁,他们的离去削弱了企业的管理能力;优秀的技术人才能使企业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其流失不仅使产品开发工作停滞,而且使关键技术流失;精通市场的销售人员能确保企业市场优势,其流失会导致市场份额下降、利润锐减。
2.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成本。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少则3-5年,多则时间更长。培养人才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国企花费一定时间和金钱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旦流失,培养新人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在此期间如果遇到企业发展的契机,因没有人才而在同行竞争中受到更大的压力,丧失机会其造成的损失恐怕不是一个小数字。
3.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威胁。流失后的人才大部分成为国企的竞争对手,有一部分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还有一部分人加盟到相同或相近企业任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无疑使原国企雪上加霜。
4.给员工带来心理上的冲击。所谓人才,大都是指那些技术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他们是企业的骨干或精神支柱。他们的离去无疑给其他员工心里蒙上阴影,导致人心不稳、精神不振、凝聚力涣散。人才的流失还会产生“磁石效应”,往往引起相关人员的连续“跳槽”,这无疑会对原企业产生致命打击。
三、针对企业人才流失应采取的对策
1.企业领导要不断更新人才观念。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失现状,很多国企使出软硬兼施的招数阻碍人才外流,最后不仅是人才留不住,还导致与员工关系紧张。与其殚精竭虑地捆住人才,不如大大方方的给那些想离开的人才以方便,把他们视为单位的朋友、资源,与其保持终生交往,使其流而不失,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给单位带来新的资源。
2.找出问题,加以改进。一般企业人员离职时,将关注点放在财务审计、工作交接及实物资产交接等问题上。事实上建立离职面谈制度或许效果更好。由于离职人员准备离职,他们对单位的忌讳很少,往往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企业文化、公司理念、公司发展战略及其他问题能做出客观、公正、大胆的评价。可以说离职人员的抱怨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了解离职人员具体的离职原因,有助于发现企业管理的“症结”,企业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改进,有助于提高国企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切实改进目前国企的工资分配政策。工资收入是职工生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待遇的高低也是自身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国企应改变目前分配政策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亏干盈差不多”的分配现状,要让贡献大的职工获得高报酬,收入分配要向经营人员、技术人员倾斜,打破不合理的平均主义,切实拉开分配差距。
我国水泥工业产量是世界之最,据中国建材联合会统计,2009年全国水泥产量16.48亿吨。其中,西部地区水泥生产能力59438万吨,水泥熟料生产能力40319万吨,新型生产线325家。在这些生产线中,西部地区新建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96条,占全国新建投产干法生产线的54.55%。随着新的水泥项目持续开发、新建生产线陆续投产。在资金和设备都具备的条件下,熟悉现代化设备操作的技术人才和掌握现代管理制度的管理人才,成为西部水泥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点。特别是由于西部水泥企业通常处在沙漠和戈壁高原上,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唯有创造更好的人才战略,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一、目前水泥行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专业型、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
随着水泥企业建立新型水泥生产线,引进新设备,企业规模扩大,必然对新型技术操作人员、高级工艺工程师等技术人才需求加大。另一方面,水泥企业为扩充企业本身实力,配合企业发展,需要大批技术管理人才。但是由于水泥行业是高技术人才相对缺乏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弱,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低,产业发展速度也因此而受阻。
2.工作环境及地理环境造成人才流失严重
众所周知,水泥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粉尘及噪声影响职工健康,现在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在此行业工作。另外西部由于经济发展问题,提供给人才发展的空间有限,难以给高级人才带来足够的吸引,因此不利于人才的引进。使西部地区的水泥企业在与中东部的人才竞争过程中落于下风,限制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3.后备人才乏力
每一个专业领域的发展,都取决于国家对本行业人才教育的水平,然而目前国内有许多大学都取消了水泥工业的相关专业,没有了人才的定向培养,这直接导致本行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而在管理人才方面,由于尚未形成健康有效的人才流动和补给机制,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市场的不完善使得企业无法在人才市场上得到充分的人才补给,企业获得人才的难度加大。
二、解决办法
1.实施正确的招聘策略引进人才
人才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组建招聘团队对人才进行逐层筛选,确保选出的人才具有可塑性。必要时可邀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与企业中高层人才的选聘,保证关键岗位储备人才的总体质量。
2.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培养人才
除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也至关重要。为此公司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培训方案。首先,企业应制定技术基础工作管理纲要及技术进步发展纲要,明确技术人员的努力方向和锻炼考核标准。使企业的技术发展脚步与新型水泥生产技术合拍。反过来,人才成长起来的过程,不仅决定了企业发展规划方向与模式,还会使这种发展规划变成企业管理与操作的细节。其次,企业应该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企业文化环境,让那些有独立见解,并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技术人员有发表自己看法、并能够付诸实践的机会。赋予员工使命感,鼓励员工认同公司的发展方向并且提高员工执行力;为员工营造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对工作产生主动性。特别是那些虽不具备领导才能、却是肯于钻研的技术人员,根据他们的技术水平、能力与贡献,享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3.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留住人才
可按照员工所处的层次和类别对全体员工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分类实行不同的薪酬体系,比如中高层管理人员享受年薪制;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除了科学的薪酬制度外,公司为全体职工定期组织体检,保证职工的职业健康安全,并制定实施了有竞争力的福利制度。
4.校企合作与内部培养储备人才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西部,不少科研院校和水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的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战略。一些学校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其中多人已进入管理岗位,成为企业中坚力量。对于企业内部人员的培养,需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方案,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采取相应的培养方式:如对于中高层人员,为使其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积累各岗位工作经验,增强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进行岗位轮换制度,使其成为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而针对技术人才,企业为其准备了在职学习、培训、继续教育等措施。
5.建立人才流失预警系统
对于人才流失,应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从原因出发,通过分析,找出人员流失的根本原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二是从策略出发,通过一些有效的激励系统来留住员工,比如加薪、情感留人、建立心理契约等等,有效缓解人才流失这一问题。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实施正确的人才招聘策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打破旧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充分激发人才创业激情,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肖恒.论自然环境与人才成长的辩证关系.沈阳大学学报,2008,10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是在技术、资源、管理等各方面展开的全方位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拥有情况是企业间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导致人才流失。建筑施工企业中,人力资源组成比较复杂,一旦管理不到位,更加容易导致人才的流失。人才的流失又分为普通员工的流失和核心人才的流失,其中后者对企业的影响更大,本文将重点剖析核心人才流失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方法
本文中出现的一些概念在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便于研究,首先对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及其流失产生的隐性成本进行界定。
关于核心人才的定义,国内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文借鉴其中一些学者的观点来界定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指的是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对本企业有重大影响力,且在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者的人才。他们或占据核心岗位,熟悉企业的商业机密;或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熟悉企业技术秘密;或从事企业核心业务,控制企业关键资源。核心人才离职会削弱企业其他员工的士气,导致他们的工作绩效降低而对企业工作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隐性成本的隐蔽性,使其难以被估计和量化,因此它一直以来都被建筑施工企业所忽视。本文在研究各隐性成本的基础上给出了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隐性成本定义,即:建筑施工企业中由于核心人才流失所引起的一系列企业利益损失及影响,包括:员工低效导致的企业利益损失,对核心人才投资收益的减少值及资本投资效益的损失等。
本文在对隐性成本计量时主要是基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
二、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现状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比普通员工掌握着更多的商业机密、技术秘密,控制更多的资源,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旦离职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并且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的流失较一般人员的流失对企业的影响会更大,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建筑施工企业最大的特点是流动性大,施工项目分布广泛。施工企业多是依据项目的需要来进行人员调配,而项目地点的不固定,使得建筑施工企业人员也需要经常性地流动,这对企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十分不利;建筑施工项目分布广泛极易导致人才考评信息不能及时收集,加之各项目内外部环境的不同对人才考评公平性的不利影响,往往导致企业很难留住人才;另外建筑施工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尚缺乏科学性,往往只注重规模的扩大,而不注重核心人才的管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筑施工企业中有才干、工作能力强的人才纷纷流出企业。据中铁十五局成都建设工程公司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从企业流失的人员中,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分别占到37%和39%,这些企业流失的人才年龄大多在30岁到35岁,他们基本上都度过了毕业后的过渡期或创业前的准备期,属企业人才队伍中的重要力量。由以上数据可知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流失是很严重的。核心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最根本的是人才流失导致的成本损失。如何确定这种成本是建筑施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核心人才流失成本构成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归根结底是人才流失产生的成本损失。本文把核心人才流失成本界定为两个方面,即: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一)核心人才流失显性成本
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对企业最直接的损失是核心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损失,即显性成本。它包括了两部分内容:对离职员工投入的沉没成本和员工的离职成本。
基于不同的计量基础,对于离职员工的沉没成本有两种计量模式:重置成本计量法与历史成本计量方法。
重置成本计量法是以现在重置企业员工填补职位空缺所花费的成本作为离职人员沉没成本的计量方法。历史成本法是将企业对离职人员的支出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记录和核算,并将其资本化,作为离职人员的沉没成本。这两种核算方法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同的,按历史成本信息计量可能违背了现实,不利于进行相关决策;重置成本法力求提供一种与现实同步的信息,更有利于决策,因此采用重置成本法来获取离职员工的沉没成本。离职员工的沉没成本主要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而取得成本具体包括:原始成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开发成本包括:上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员工的离职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管理费,另外需要抵减员工缴纳的违约金额。
(二)核心人才流失隐性成本
本文基于上面提到的隐性成本定义来识别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隐性成本。
在具体分析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隐性成本时,将隐性成本分为两部分:易量化的隐性成本和难以量化的隐性成本。易量化的隐性成本包括:核心人才离职前低效成本、空职成本、新引进人才学习曲线成本、离职核心人才投资收益损失成本。针对这部分隐性成本建立估算函数进行计量分析。难以量化的隐性成本包括: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的泄漏、对员工士气及企业凝聚力的影响、对企业声望和形象的影响、知识技能流失和竞争力的下降、企业客户资源的流失等。这部分隐性成本难以量化,本文只对其进行定性化的分析。
四、核心人才流失成本分析
(一)显性成本计量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显性成本是企业资本的直接流出,其中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均可以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计量,离职费和员工违约金(员工违约离职时)可以从会计记录中查询,即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法计量。
(二)易量化隐性成本计量分析
1.离职前低效成本
离职前低效成本是指员工在即将要离开企业的一段时间内因工作热情或生产效率的下降所导致的企业利益的损失。
建筑施工企业的投入包括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人才流失导致了企业利益流出,要保持原有生产效率必须增加资本的投入量,该部分增加的资本投入量正是企业因人才流失而产生的企业利益的损失,也就是员工离职前低效成本。
2.学习曲线成本
在建筑施工企业发生人才流失后,形成了职位空缺,企业需要招募新员工来填补职位的空缺,而往往新员工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工作的环境、公司文化和工作的流程。在这段时间内新员工的工作效率往往较该岗位原有职工正常的工作效率要低,这样就会导致建筑施工企业一定经济利益的损失,进而产生了学习曲线成本。
3.空职成本
在建筑施工企业发生了人才流失后,企业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招募到新人才对空缺职位进行补充,在人才重置的这段时间内自然就发生了职位空缺成本。正如前所述,企业的投入包括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因此一旦产生职位空缺就会导致该岗位所投入资本的闲置,产生物质资本损失。另外,由于岗位资本闲置导致其不能发挥原有效能而产生物质资本效益损失。
计算离职成本时,包括两部分:其一,该岗位所投资本在职位空缺期间的摊销成本;其二,正常情况下该段时间内由资本投资所创造的产出值。
4.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
在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导致的隐性成本中还包括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建筑施工企业招募新员工,对新员工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主要是为了该员工能为企业服务,创造价值,使企业获得收益。假如企业职员提前离职,企业对于该人员的投资收益将会受到损失,这种损失即为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
员工在企业的时间可以分为培训期和贡献期,其中贡献期又分为实际贡献期和离职后的未实现贡献期。由于人才流失导致了人才延续效应的丧失,形成了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
本文将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现值计算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
(三)难以量化隐性成本定性分析
1.商业机密、技术秘密的泄漏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较普通员工掌握更多的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而核心人才的流失往往都会伴随产生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的泄漏。无论核心人才是加盟竞争对手还是自己单干,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一些公司承认,他们在挖人才时,看重的不仅是核心人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掌握的商业机密、技术秘密。一旦商业机密、技术秘密被泄露,企业面临的将是致命的打击。
2.对员工士气及企业凝聚力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隐性成本中,有一部分是由核心人才流失导致的其他在岗员工情绪的波动而引起的生产效率下降。因为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往往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培养新员工。一旦拥有才能的师傅跳槽离开企业,那他所培养出的人员很可能产生心理波动,甚至产生跟随其一起离去的想法,这样就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降低工作效率,从而使员工的士气与企业凝聚力也大打折扣。因此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的流失是与员工士气、企业凝聚力密不可分的,核心人才一旦流失,这部分隐性成本是不容忽视的。
3.对企业声望和形象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在其所从事的项目类型上都较固定,如:专于从事民用建筑、商业性建筑等。这样,某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易被业内人士所熟知,因此一旦出现核心人员流失,在外人看来,这个企业不能留住人才,很可能损失潜在的人才。这其实是核心人才流失导致的企业声望和形象受损,进而导致的潜在优秀人才的流失。
4.知识技能流失和竞争力的下降
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同时会导致知识和技能的外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培养一名高级技术人才并非易事,这是由该种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积累是很重要的,员工并不是有理论知识就能解决好一切问题,而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同样不可或缺。核心人才的这种经验往往能够帮助施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核心人才流失必然导致技术经验的流失,这本身对施工企业的打击就是很大的,而一旦该流失的核心人才跳槽至竞争对手企业中,或是自己单干,他的丰富经验对本企业将是致命的打击,企业竞争力也将在此过程中丧失。
5.企业客户资源的流失
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机制中,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评定资质等级。只有拥有一定的资质后才有资格承揽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项目。而评定资质等级有一项条件是,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如:一级企业要求企业具有的一级资质项目经理不少于12人。还有一项条件是看企业完成的工程业绩,只有企业有一定的工程业绩才能评定相应的资质等级。而企业核心人才往往拥有一定的资质等级证书,他们的流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资质评级,致使企业丧失很多承揽工程项目的机会,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损失了企业的诸多潜在客户资源。
五、结论
本文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来分析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成本。
1.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成本的构成体系。
2.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计量思想构建了估算模型,对部分隐性成本进行了计量分析。
3.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对难以量化的核心人才流失隐性成本进行了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 何永煜.企业核心员工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宫秀滨.我国中小建筑企业核心人才流失问题的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25):209-210.
[3] 罗雷.浅析施工企业如何留住人才[J].科技创业,2010,23(3):110-111.
[4] 陈玉和,张玉娟.企业核心员工流失成本分析与计量[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2):83-86,102.
[5] 朱荩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唐棠.试析人力资源离职成本[J].财会月刊(理论),2006(2):65-68.
[7] Lee Hansen W. Developing new proficiencies for human resource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professionals [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2,12(4):513-538.
[8] 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源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22-50.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of Brain Drai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bstract: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the large enterprises cannot replace. China has joined the WTO and become a member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conom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now are in their critical period of development, but brain drain is a restrain factor i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of brain drain in China'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help them seek effective measures for controlling the situationand better promote these enterprises to develop in a health and high speed.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brain drain; reasons
截至2005年底,我国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上缴税收占53%,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由此可见,我国的中小企业正以其规模小、数量庞大、行业分布广泛、经营灵活等特色以及同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才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却往往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期望和结果存在的差距使得人才流失现象相当的严重。如何才能留住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便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每年有一定比例的人员流动有利于企业造血。一般而言,15%以内的人员流动是正常、合理的,它可以促进人才、知识的交流等等。但是,现在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动并不能算是一种健康的流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流出不流进,或者不像管理者预期的那样流进,形成人才流失。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规模小、经营流程简单,人才可以在各个方面得到锻炼,而且,这些人才往往能独立支撑起一个方面,企业也不会像大型企业一样拥有比较丰富的人才储备。一旦这些人才流失了,企业马上就会面临人才断档,必将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动率接近50%,而有一些企业竟达到了70%,其中大多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因有外因,有共性的有个性的。分析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因,将对广大中小企业解决这一个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内部原因
1.受资源、规模的限制,人才管理工作滞后或不足。中小企业在前期发展中,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资金与技术等方面,忽视人才工作。首先,表现在公司缺乏完整的人才管理规划。用人没有相应的人才梯队建设和储备计划。其次,无法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体系,只要现在能干就行,员工的成长计划仿佛与企业没有关系。有统计资料表明,在培训机会少的情况下,44%的员工会在一年之内更换工作。第三,员工缺乏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许多中小企业受规模限制,在经营策略以及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和投机心理严重,企业发展前景不明确。企业人才的发展前景往往与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因此,一些追求自我实现的企业员工就必然选择离开。
2.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弊端。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结构不合理,导致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做才符合企业的要求。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员工即使再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企业的认可。企业管理的方式主要还是人治,缺少成文的制度规范。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实行原始的家族式管理,在企业的诸多方面实行双重标准,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其他模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也就很明显的暴露了出来。企业发展的历史使得人们在聘用人才方面习惯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过分集权、任人唯亲、选择标准欠科学、论资排辈等,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局限性。由于近亲繁殖,企业形成一股无形压制外来人员正确意见,甚至欺负外来人员的歪风。担任重要职务的低素质的近亲可能用自己的喜好来指挥外来人才,致使外来人才对企业缺乏认同感,不愿与企业同舟共济,并最终导致外来人才流出企业。而且由于权力的过度集中,使得中下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有限。过分依赖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过分看中企业主的个人能力,使得外来人才觉得没有更多的发展余地。这同时也使得高层管理人员获取信息的通道减少,信息量变小,因而决策失误的风险加大,最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3.企业的人才管理理念存在误区。一方面,企业往往视人力资源为人力成本,当企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时,对人才的需求较强,人力就是企业获取利益的工具;但当企业遇到困难,甚至多项业务陷于停顿时,人力就成为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财力有限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认为人是雇来为企业赚钱的,通过支付工资的形式就可以给予他们应得的报酬,而较少考虑到应给予他们其他的激励,如职务的提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等。因而大多中小企业不愿意在人才上进行投资以使其开发增殖,至于职业生涯设计就更无从谈起,致使企业内的人才往往觉得前途渺茫、动力不足,从而最终选择离开;企业外部的人才则会认为在该企业中没有发展余地而不愿进入该企业。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我国的中小企业对人才也往往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期望,总认为一旦重用了某人,就要马上为企业带来收益,否则便没有留下来的价值。这种观念既不能发现真正的人才,也不可能给人才太多的发展余地,甚至会使人才觉得压力过大而选择离开该企业。
4.企业的人才管理策略欠科学。企业的激励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人才竞争力。它分为物质和非物质激励两方面。如果中小企业一方面不能提供相对优厚的物质待遇,另一方面又不能提供满足人才精神需要的具有企业特色的非物质待遇,这样的中小企业就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往往习惯于用高的薪酬来吸引人才,但同时又不能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薪酬系统,没有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在绩效考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只凭印象行事,过于看重企业主的个人评价而没有科学的方法体系。因而汇总出来的考核结果往往不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对企业的指导作用也就变得微乎其微了。另外,企业不能以科学的理论来认识员工的不同需求,更无法设计出针对不同需求的员工的激励措施,将薪酬与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硬分离,结果使得员工的士气和忠诚度受到影响。
5.中小企业保障制度不完善。多数中小企业对于企业员工保障问题的观念意识淡薄。据相关资料调查,中小企业中只有36.3%的人在进入企业时与雇主签订了劳动合同,32%的人有过口头协议,其余的人既无文字合同又无口头协议。另外,劳动合同内容过于简单粗糙,很不规范,双方极易产生不信任感,以至于影响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6.缺乏企业文化,难以形成内部向心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规范。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很好的激励、约束和凝聚作用。而企业文化往往需要长期积淀、潜移默化才能形成,许多中小企业是没有这个时间的。有调查研究表明,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大体也就在 3年左右,许多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就倒闭了。
二、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外部原因
1.社会整体所持的信念和价值观会影响具体企业的行为。若整个社会对员工流动的合法性持肯定态度,认为人员流动有较强的可接受程度,则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可能偏高。反之,则会较低。
2.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也会对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产生影响。若整个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即相对于社会提供的职位而言,劳动力过剩,则人才不会轻易产生流动以避免失业的风险。相反,若整个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则人才可能能够比较轻易的找到更具有吸引力的职位,从而人才流失率会相对较高。同时,若劳动力市场已趋于完善,则对人才的随意流动的约束会加强,使得员工流动的随意性降低。反之,人才流失可能较容易发生。
3.缺乏成熟配套的人才政策。我国的人才流动市场较之计划经济时代有着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人才资源也可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但国家还没有一套成熟、配套的政策和制度,来规范人才流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抢人才。有些企业缺乏竞业道德,互相之间“ 挖人才墙脚”, 员工集体“ 炒企业鱿鱼”。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公平竞争。如果竞争对手提出具有竞争力的举措,如更高的薪酬、更好的福利、更具有吸引力的职位、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等,则本企业的人才可能会选择离开而流入竞争对手的企业。本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会相应的偏高。相反,竞争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会偏高。
4.信用机制缺失。在影响人才流失的社会因素中,一个重要缺陷是信用机制的缺失。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重合同、守信用”是保证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前提。社会的信用建立在人的信用的基础上,诚实守信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然而,就全社会来看,我们还没有一套有效的信用机制,对于那些不守信用的人,社会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正如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所说:“我不怕跳槽,怕的是不讲信义,没有章法”。
总之,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有很好的了解人才流失的具体原因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用人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人才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才能有效防止人才流失问题,真正做到招到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
[参考文献]
[1]汗牛策划、拓维文化编著.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2]齐力然,姜梅.中小企业政策巧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陈超.民营企业人才严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界,2003,(2):24-
27.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与大企业比资金、比实力,因而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何降低人才流失率,留住优秀的人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就笔者所在的江苏江阴这个县级城市而言,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交通便捷,历来为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百强县综合实力排名榜首,至去年年末有私营企业1.48万个,个体工商户3.22万户,私营个体经济年末注册资金411.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44%,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金397.09亿元,增长27.87%;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82亿元,比上年增33.61%,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55.6%;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9.22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9.18%。可见江阴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民营企业的支持,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江阴地区,尤其是江阴乡镇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人才流失的问题,给这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一些私营小企业主一方面疲于应付外来同行也竞争、国家政策的变动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等等,还要应付企业内不规章制度的建立、内部人才的大量流失,技术外泄等内部管理问题,可谓分身无术,加之私营业主大多为家族企业,人手明显不够,却遭遇人才流失,真是雪上加霜,本文致力于以江阴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分析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
人才流失指的是属于特定群体、组织、地域的专门人才或其他有才能的人,离开自己原来所依附或服务的对象,而到了另外的群体、组织和地域。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流失,实际上指的是由于竞争主体的地位、环境、条件、实力相差较大而导致一定时期内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的人才单向地向优势一方转移,双方的人才流动呈现出较强烈的不均衡性和不平等性。
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比较高,在无形中给民营企业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大大增加了人力的重置成本,影响员工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更加影响了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另外一个方面是在流失人员中有较大部分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而这些人员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他们不仅掌握了民营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技术资料,还拥有一定的客户群关系,对于这种员工的流失,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往往是致命的,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必将影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后果不堪设想。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自1982年以来引进的大学本科以上人员,民营企业流失率为18.5%,其中研究生、硕土、博士研究生的流失率民营企业已达到14.7%和33.3%[2]。这些人当中的相当一部分流入了外企或合资企业,其中较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特有的专长,有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前不久,某大学社会学系对国内62家民营企业所做调查也发现,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人才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一)企业规模小、风险高,缺乏人才较好的生存环境
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难与和大企业相抗衡。这使得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根据对美国中小企业的相关调查研究,在全部中小企业中,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五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6-10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因此,对个人而言在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风险要远高于大企业。
(二)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落后导致人才流失
员工需要企业认同他们的工作价值,在这方面,许多中小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做才符合企业的要求。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员工即使再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企业的认可。在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的工作是否得到领导及同事的认可”时,在回收的208份有效问卷中,答案为“非常认可”的占11.5%,“较认可”的占38.9%,回答“一般”、“较不认可”和“非常不认可”的共占49.5%。在回答“您认为将您的建议递交给最高管理层会起到作用吗”时,有53.4%的人答案选择了“很有意义”和“比较有意义”,46.6%的人选择了“不太有意义”和没有实际意义。中小企业管理的方式主要还是人治,缺少成文的制度规范。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实行原始的家族式管理,在企业的诸多方面实行双重标准,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缺乏企业文化,难以形成对人才的向心力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很好的激励、约束和凝聚作用。但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理念,没有企业认同感,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理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调查了江阴陆桥多家塑料生产加工企业,只有几个企业的企业主有建立自己企业文化的考虑,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制定简单的厂规厂纪层面。
(四)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也会对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产生影响
若整个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即相对于社会提供的职位而言,劳动力过剩,则人才不会轻易产生流动以避免失业的风险。相反,若整个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则人才可能能够比较轻易的找到更具有吸引力的职位,从而人才流失率会相对较高。同时,若劳动力市场已趋于完善,则对人才的随意流动的约束会加强,使得员工流动的随意性降低。反之,人才流失可能较容易发生。
当然,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表象,十分复杂,例如江阴地区由于地处吴语语系,地方方言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很难听懂,再加上本地居民排外思想较重,这也是人才流失的一点原因。人才流失的原因还有很多种,比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竞争地区竞争状况等等,都会影响人才的流动情况。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解决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私营业主使用人才的观念
民营企业主应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跟上时代化的信息,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作为用人的出发点,通过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合理分配机制,以及建立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员工自然就会真心留下来为企业和老板打拼,而且如果民营企业主能够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不断地去展现自身的个人魅力,这对于留住员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在工作中要有开拓进去的精神,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在生活中能放下架子,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等等。
(二)塑造优秀企业文化,创建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迎接各种挑战中形成的,通过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信仰和道德规范、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意识。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是企业的一种灵魂所在,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凝聚员工的心,使民营企业与员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不断地激励每个员工为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目标而努力,对于民营企业员工稳定性这方面也有莫大的帮助。
(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
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摒弃落后的家族式管理体制,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适当引进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转变用人观念,大胆使用有才干的外来人才,改变任人唯亲的状况。对留在企业里的各种近亲进行一次“清理”,能继续留用的视同外聘员工对待,根据其能力安排适合的岗位;对不能或不宜继续留在企业中工作的,要痛下决心坚决辞退。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把“人治”转变为“法治”,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权责对等。企业的高层领导应适当放权,不应越权管理,以便为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避开威胁
就企业外部而言,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主要是应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避开威胁。另外,企业应密切注意竞争对手的动向,加强措施以防止竞争对手从本企业中挖去人才,提高其竞争力,从而使本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时还应该多关心学习国家关于人力资源、劳动保障方面的政策,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动态,掌握其他大企业的先进做法,力求处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就目前而言,中小型民营企业流失的人才中较大比例都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因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防止人才流失时应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重点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加强人才管理,降低人才流失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晟、成、宋充,《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分析及对策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2]韩广海,《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1(12).
[3]邓姝琍、王琦,《中小民营企业人才策略初探》,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4]/joxue/paper/gsgl/200603/13257.html.
一、人才的流失对货代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对于很多货代企业来说,人才问题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某些特定岗位尤其是管理层岗位,货代企业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其二,员工流失率过高,使得企业成本增高、管理难度加大。有一外资货代企业曾表示,该企业在国内的员工流失率一直控制在10%左右,相对于国内的其他货代企业来讲已经很低了。事实上,10%这一数字就已经很令人担忧了,而通过对多家货代企业的调查了解到,目前国内很多货代企业的人员流动率确实大大高于10%。在某些货代企业中,人员流失率甚至可能达到30%以上。货代人才的流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流失带来成本增加。人才流失后需要招聘新员工,花在招聘新员工上的费用以及新员工进入企业后的培训都是一笔成本。货代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不是国际货运专业毕业,很多都是“半路出家”,人才流失带了培训的成本增加。在培训期间,员工领取工资,但是对公司的贡献有限。
2.人才流失造成服务质量下降。由于操作、客服等岗位在公司业务中有着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小货代,一旦主力操作离职往往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接替者,操作人员的更替,操作衔接不到位,也会使服务的下降,引起客户的不满。
3.人才流失导致客户流失。货代销售人员离职往往直接将自己开发维护的客户货源带到新的公司,直接导致公司业务量的下降,而且货代行业货主往往月结运费,欠款严重,一旦销售人员的离职往往使得公司应收帐款无法收回。
4.人才流失引起连锁反应。 离职者会对其他在职人员的情绪及上作热情产生消极影响,会使他们有这样的想法:这么多人都走了,公司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别人跳槽后为什么拿的薪水比我多?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他们会对公司越来越不满,会更看重眼前利益,最终将导致人才的更大流失。而一个人员离职率高的货代企业也往往找不到更好的人才,造成恶性循环。
5.人才流失会打击企业人力资源投入的积极性。货代人才的流失可能降低公司对操作、销售培训的积极性,这样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货代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重视人才早已成为企业的共识,然而现在仍有许多货代企业在人才流失问题上泥足深陷,不知如何解决。有人曾形象的比喻道:如果货代公司一台价值万元的计算机不见了,公司一定会对此事展开调查,寻其究竟;但如果一个能为企业创造几十万、几百万财富的人才流失了,公司却不会深入调查,去寻找其中的原因。
1.货代行业竞争加剧了人才争夺
加入WTO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全球制造业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全球各大集装箱班轮公司纷纷在中国开设货代企业直接向货主揽取货载,外资货代也全面进入中国为跨国公司提供全球物流,2005年商务部取消货代设立审批也进一步放开了货代市场,中小货代纷纷成立,货代市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些货代企业的迅速增加导致了对操作、客服、商务、销售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对人才的需求旺盛是导致货代企业人才流失的直接原因。
2.创业门槛相对较低
货代创业门槛相对较低,对于硬件的投入要求较少,简单的办公场所和设备,不少货代销售人员在掌握一定的客户货源的情况下,就不愿意再在公司里面就职,而是自己出来寻找创业伙伴,合伙开设小货代,挂靠在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司下面,缴纳每月2000不等的挂靠费,以这些公司的名义对外揽货,出具发票等。
3.跳槽可以获得高薪和较高的发展空间
货代行业有经验的操作、商务和客服,特别是胜任美加线的人才很受欢迎。跳槽的最直接原因是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其次是更好的职位和更丰富的工作内容,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减少货代企业人才流失的建议
重视人才早已成为企业的共识,然而现在仍有许多货代企业在人才流失问题上泥足深陷,不知如何解决。有人曾形象的比喻道:如果货代公司一台价值万元的计算机不见了,公司一定会对此事展开调查,寻其究竟;但如果一个能为企业创造几十万、几百万财富的人才流失了,公司却不会深入调查,去寻找其中的原因。高明的做法是从中吸取教训,弄清在哪个环节上出现了差错,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关键人才的流失。
(一)招聘与公司匹配的人才
近几年来,物流这一概念逐渐火爆,作为物流中的一个环节大量国际货运企业应运而生,且原有的货代企业也大多都在努力扩张,而这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但是,在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个矛盾:企业往往希望招到拥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理论基础的员工,但国内的货代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却并不是很多。
1.坚持适用的原则
货代企业选聘人才需要坚持适用的原则。中等人才没有一流人才的傲气,自视没那么清高,要求比较容易满足,重视公司提供的机会,服从工作安排,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把工作做好。企业招聘中等人才的成本也相对低一些,也更容易留住人,减少企业人事上的动荡。
2.注重道德品质。
货代企业从招聘员工开始,就要强调用人用品、留人留心这样的战略思想。通过事后干预来处理员工流失是许多货代企业不愿看到的方式,目前还有不少货代企业招聘和评价工首先看重的是: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写作能力及相关证书等等,这些固然重要,但是这种重能力轻人品的用人观念往往反映了企业经营理念的滞后,已跟不上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3.关注求职者的团队精神和价值观
货代企业人才团队的形成,需要有理念的融合,如果公司仅以金钱为合作的纽带,那么人才与企业的联姻就不会长久,特别是货代企业的销售人员,一旦业务壮大,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很容易就分道扬镳。货代企业在招聘时就主要考察求职者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是否匹配上,只有理念达成共鸣,才能互相合作长久,降低人才的流失率。求职者的团队精神和价值观念应该做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二)注重职业培训
本文在对巨龙公司员工进行的问卷调查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巨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才管理部门作用不够强;人才队伍结构与目前企业发展战略矛盾突出;在人才的使用上存在问题,部分高素质人才流失;任用机制存在问题。论文还归纳出巨龙公司面向二十一世纪面临的五大挑战,并明确提出了巨龙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的战略对策:发挥公司班子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规划;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建设;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和政策;培养和更新企业文化。
论文对于其他的中国环保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巨龙公司,人才对策,人力资源开发
ABSTRACT
Startingfromasimplemanufactory,GUDRAGONhasnowbecomeaninternationallywell-knownmodernenterprise.However,duetoseriouscompetitioninthemarket,thechangingofmarketenvironmentandallkindsofchallengesappearingin21stcentury,GUDRAGONhasexperiencedmanydifficultiessuchasmarketdeclination,profitdropdown,demoralization,talentslossandevennegativeprofitsintheyear2000and2001.ThethesismakesadeepstudyandanalysisofthecompanyfromtheHumanResourceaspectwiththeknowledgeonmanagementandhumanresourcemanagementaswellasempiricalresearch.
Thisthesisfirstlyintroducesthehumanresourcemanagementdevelopmentofnationalandinternationalappliancemanufacturers,andthentheaccomplishmentsofHRdevelopmentofGUDRAGONandindicatestheadvantagesofGUDRAGONintheconstructionoftalentsteam:GoodmanagementachievementformsaneconomicalbaseforconstructionofHRdevelopmentandmanagement;hasacomparablynormativeHRdevelopmentandmanagementsystem;hascreatedacharacteristiccorporatecultureandhassetupagoodcorporateimage.
ThenthethesisstudiestheproblemsexistinGUDRAGON’sHRDevelopmentandManagement:thefunctionofHRmanagingdepartmentisnotstrongenough;thetalentconstructionandcurrentcorporatedevelopingstrategieshavesharpcontradiction;problemsexistintheutilizationoftalent,whichleadtotalentloss;theappointmentmechanismhaveproblems.ItalsobriefsthefivebigchallengesGUDRAGONisconfrontedwithinthe21stcenturyandputs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Exertthecoreeffectoftheleadingteam;Furthercompletethetalentdevelopmentplan;EnforcetheorganizationconstructionofHRdepartment;BuildandcompletetheHRcultivatingsystemsandpolicies;Fosterandrenewcorporateculture.
ThisthesisalsogivesadvicetootherChina’sappliancemanufacturersandtownshipbusinesses.
Keywords:GUDRAGON,talentscountermeasure,
HumanResourcesDevelopmen
目录
绪论………………………………………………………………………………1
第1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综述…………………………………3
1.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3
1.1.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3
1.1.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内容……………………………………3
1.2与本文相关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4
1.2.1人力资源规划……………………………………………………………4
1.2.1.1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4
1.2.1.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5
1.2.2人员激励…………………………………………………………………5
1.2.2.1人力资源激励的定义………………………………………………5
1.2.2.2人力资源激励的方式和原则………………………………………6
1.2.3绩效考评…………………………………………………………………7
1.2.3.1绩效考评的含义…………………………………………7
1.2.3.2实施绩效考评过程中的职责分工…………………………8
1.2.3.3考评者的选择………………………………………………9
1.2.4人员培训……………………………………………………………9
1.2.4.1确定培训目标………………………………………………9
1.2.4.2拟定培训计划……………………………………………10
1.2.4.3选择受训者………………………………………………10
1.2.4.4培训的形式………………………………………………10
1.2.5薪酬制定……………………………………………………………11
1.2.5.1影响薪酬制定的主要因素……………………………………11
1.2.5.2薪酬结构…………………………………………………12
1.2.6企业文化……………………………………………………………13
1.2.6.1企业的物质文化………………………………………………13
1.2.6.2企业的制度文化………………………………………………14
1.2.6.3企业的精神文化………………………………………………15
第二章国内外环保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16
2.1国外先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情况概述……………………16
2.2外国先进环保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实证研究…19
2.3我国环保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策略性研究……………………23
2.3.1我国环保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24
2.3.2我国环保企业和外国先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差距分析…25
2.3.3我国环保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30
第三章实证研究巨龙公司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企业人才对策………………37
3.1巨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37
3.1.1巨龙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就……………………………………………37
3.1.1.1企业的人才素质逐年提高…………………………………………37
3.1.1.2企业人才结构渐趋合理……………………………………………38
3.1.2巨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利条件………………………………39
3.1.2.1经过多年的经济积累,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39
3.1.2.2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人才开发与管理的体系………………………41
3.1.2.3初步形成了有巨龙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43
3.1.3巨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43
3.1.3.1人才管理部门作用不够强…………………………………………43
3.1.3.2人才队伍结构与目前企业发展战略矛盾突出……………………45
3.1.3.3在人才的使用上存在问题,部分高素质人才流失………………47
3.1.3.4任用机制存在问题…………………………………………………56
3.2巨龙二十一世纪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挑战………………59
3.2.1巨龙自己培养的中高级人才满足不了未来发展的要求……………60
3.2.2外来的人才供给越来越有限………………………………………60
3.2.3设备行业对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61
3.2.4地区的环境条件使巨龙客观上存在对人才吸引力的不足…………61
3.2.5本地的人才政策存在偏颇……………………………………………62
3.3巨龙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的战略对策……………………………63
3.3.1发挥公司班子领导核心的作用……………………………………63
3.3.2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规划…………………………………………64
3.3.3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建设………………………………………66
3.3.3.1人力资源部门重新定位…………………………………………66
3.3.3.2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设置………………………………………66
3.3.3.3推进信息网络系统建设…………………………………………68
3.3.3.4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68
3.3.4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和政策………………………………69
3.3.4.1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人才引进政策………………………………69
3.3.4.2完善人才测评制度………………………………………………70
3.3.4.3推进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70
3.3.4.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80
3.3.4.5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和培养的政策和措施………………80
3.3.4.6完善任用机制……………………………………………………84
3.3.5培养和更新企业文化…………………………………………………85
3.3.5.1巨龙文化要体现中山人文特质…………………………………85
3.3.5.2结合“巨龙”实际,加强建设表层文化…………………………86
3.3.5.3锤炼“巨龙”个性,加强建设内层文化…………………………87
3.3.5.5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89
3.3.5.6建立跨文化管理的新模式………………………………………90
第四章中国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93
4.1中国乡镇企业政企不分带来的人事弊病………………………93
4.2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能一蹴而就………………………95
4.3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状况必须改变……………………98
4.4入世后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建设面临的挑战……………………100
4.5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102
4.5.1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102
4.5.2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103
4.5.3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104
4.5.4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105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107
5.1研究结论……………………………………………………………107“”版权所有
5.2展望…………………………………………………………………107
参考文献…………………………………………………………………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