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舞蹈欣赏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 The dance is a janitor of the poesy of the body language, and very ocular art too, perhaps there is art, for example what the classical music is faced can be a small crowd whose part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but what the dance is faced is the peoples great majority forever. So, this is responsibility of present dance creator and performer and historical mission, the dance is propagating mental outlook for one era directly as the biography carrier of culture and emotion! How to let dance this door of abstruse and beautiful arts accepted by people better, receive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e , it is the problem that present dance creator and performer face.
Keywords: dance Life Culture Emotion Era
目 录
绪论 …………………………………………………………………………………2
1、贴近民众的生活源泉……………………………………………………2
1、生活对于舞蹈创作的重要性………………………………………………2
2、舞蹈艺术如何提炼生活元素…………………………………………………3
2、贴近民众的文化根本……………………………………………………4
1、文化对于舞蹈创作的重要性…………………………………………………4
2、舞蹈艺术如何融入文化内涵………………………………………………5
3、贴近民众的情感纽带…………………………………………………7
1、情感因素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7
2、舞蹈艺术要以高雅的情感为出发点…………………………………………8
3、如何在舞蹈艺术中展现情感………………………………………………8
4、贴近民众的时代背景…………………………………………………10
1、时代背景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10
2、舞蹈艺术如何融合时代的精神…………………………………………11
结语 ………………………………………………………………………………12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05,(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http://.cn/net-base/news.jsp?id=68,2006-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05-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5,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03.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02,(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04.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内,主要通过舞者连续的动作和不断变化的舞蹈队型、画面、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手段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但它又不同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广阔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二、舞蹈,让电影电视更具美感
《神雕侠侣》中的似舞非舞。有人指责剧中小龙女的武功不是在“武”,而是在“舞”,没一点像是在打架。练玉女剑法好像是申雪和赵宏博的冰上双人舞,或者像是跳芭蕾,或是像跳探戈和华尔兹。其实真正的打斗不好看,要是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一定会被人们说成低俗,能够体现金庸小说中所描绘的古墓派绝世武功,设计出既有飘逸潇洒的美感,又舒展大方刚劲有力,可能表现方法和欣赏水平因人而异,但必须使人们看了觉得养眼,又同时感到确实不一般或者叫做看得过瘾。欣赏整个武打过程就是一场美丽的盛宴!可谓舞蹈为电视剧《神雕侠侣》更添辉煌。
三、舞蹈,让电影更有生命力
1.《女人香》――舞蹈让人重获新生
电影的每一个画面,都流露着这样的寂寞,杀死人的寂寞。直到这段著名的探戈之前,我一直不喜欢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这位斯莱德上尉,他仕途失意,双目已盲,他脾气火爆、粗蛮无理,满嘴污秽,对生活失去耐心,英语论文并打算用一次长途旅行结束自己无所留恋的人生。在我看来,斯莱德上尉因为失望而绝望,因为目盲接着心盲,这不是能鼓舞我的人生态度,或者是我不能体察的苦闷。唐娜小姐的莞尔微笑,能够唤醒斯莱德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尽管唐娜最后还是尾随他人而去,可是她在斯莱德和查理心中的短暂停留所激起的涟漪,却一波一波,回味良久,总有一些像唐娜那样温婉的姑娘值得我们等待,总有一些像探戈那样优雅的事物把我们的失意静静舒展,看来,跳跳舞还真不是怡情那么简单。舞蹈让主人翁在观众视野中重生。
2.《浮生若舞》――生命就像是一场舞蹈
这是对芭蕾舞的世界的一次近距离的观察,没有膜拜,只有再现。这是对舞蹈演员生活的一次原生态的描写,不仅平实,而且生动。通过导演奥特曼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安静的、热烈的、流动的、性感的舞蹈,也看到了舞者们并不如舞台上一般光鲜的生活,留学生论文看到了他们对情感的渴望,对生活的欲求和对舞蹈的热爱,看到了他们的遭遇与麻烦、辛酸与无奈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这部电影令我想起了许多和舞蹈相关的电影《跳出我天地》、《探戈》、《谈谈情跳跳舞》都是庸常的生活与充满激情的舞者与舞蹈,它们让我想到,舞蹈之于这些舞者,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一种谋生的手段,还是情感的一种宣泄,生命的一个出口。就像《跳出我天地》里的小男孩比利,《谈谈情跳跳舞》里的小职员,他们说的,跳着跳着,我就忘记了一切。
有人说,这部有点纪录片风格的电影就像是导演奥特曼献给舞者的一封情书,但我总觉得,七十几岁高龄的导演仿佛是通过这部电影向我们诉说,生命就像是一场舞蹈,在这个舞台上,你会遇见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你会感受到身心的双重伤痛,也会感觉到释放时的快乐。而只要全心投入、自得其乐,我们就会爱上这场如舞蹈一般安静也热烈、绚美也伤感的人生。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舞蹈教育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人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通过一些措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素质教育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为媒介、用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而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无声语言,通过美的动作、美的姿态、美的造型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能使人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使人们在美的熏陶中感情得到提升。同时,在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舞蹈在使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美的概念、美的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且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拥有矫健的形体、高尚的心灵、非凡的气质。舞蹈艺术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通过舞蹈教育所带来的身体律动教育、美学教育、表演意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情感和灵魂,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审美修养以及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此外,由于人们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艺术形象的反映,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人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当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时,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二、如何使舞蹈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观念
如今,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普通高校没有开设针对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因此,必须首先转变教师与学生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校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深化人文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专业课较重,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的思考能力,让大学各个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态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式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
2.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舞蹈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为方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并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法,比如利用电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电视教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可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动觉,乃至全身心的投入。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行性,进行常规动作与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舞蹈比赛、舞蹈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发展历史”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创办舞蹈社团,由他们自身去推广舞蹈,自己组织进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或组织到社区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活动既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开展,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3.开设舞蹈鉴赏课
对于非专业性的大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舞蹈课应偏重于赏析,即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大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4.重视形体训练
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塑造的。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驼背、佝胸等),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通过舞蹈使学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加协调地发展。
结语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艺术教育,使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其应有的认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舞蹈教育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是舞蹈实践,即指人直接参与,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景、情绪、展现形态之美;二是舞蹈欣赏,即人们观赏舞蹈作品时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是一种精神活动。在我国大多数的普通高校中,舞蹈实践的开展仅仅局限于各学校所组织的舞蹈队中的极少数学生,而它是为学校的文娱活动服务的,是学校的形象工程,其他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当少。舞蹈欣赏课程则很少有学校开设。这一现状是与我国提出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的,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和舞蹈美的欣赏是一片空白,经常将不同舞种混为一谈。
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走进大学课堂,使许多关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欣慰,同时,怎样使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地发挥作用,也是每个从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舞蹈教育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舞蹈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教育,普及面不大。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节目排练。由于受年龄身体条件的限制,许多非舞蹈专业的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没有信心,害怕学习舞蹈,特别是在理工科学生身上尤为严重。所以单一的从舞蹈作品的学习上进入教学显得尤为困难。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舞蹈更多的是让学生观赏,参与性不强。如果对舞蹈的欣赏能力不强则很难产生共鸣,进而舞蹈的受益人群不如其他艺术门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和其他素质教育课程相比受重视的程度就不够。
2、普通高校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目前,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是技能性的培养,没有与提高学生的艺术认识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很难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而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则可以完善并且影响和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特别是具有发散性质的科学思维仅有抽象化的、逻辑性的性质是不够的,它应是复杂的、具有复合性质的思维。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
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飞速转型的今天,艺术教育不仅要重新调整其在高等院校的地位,而且担负着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有机结合并良性互动的重任。舞蹈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应当确立明晰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好地为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3、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素质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身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的结合。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例如: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欣赏的课堂上,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达到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加深大学生艺术修养教育的程度,从而丰富、完善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4、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未在艺术类教学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由于舞蹈素质教育尚未在普通高校艺术教学体系中确立其明晰的地位,高等院校的舞蹈素质教育还要有一个发展阶段,因而高等院校舞蹈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普遍令人担忧(如:至今我国仍未有一套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统一的、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目前,有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门类课程,均只采用选修课的形式,舞蹈课程更是如此。较为重视艺术教育的学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已将艺术门类课程列入到限选课或任选课的范畴中,其中舞蹈课程是众多艺术门类课程中的幸运儿,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校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实际上对一个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程度地任选一门艺术类课程所达到的效果是蜻蜓点水式的,其收效甚微。将舞蹈类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选修课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而言收效也是不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没有遵循人的艺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将艺术教育建立在“兴趣”而非“素质”之上;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艺术教育缺失了应有的标准,使他们在心理上视艺术类课程可有可无、可选可不学的点缀。多年以来,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教师主要集中在艺术院校,舞蹈教师的主流大部分也不在普通高等院校。未形成艺术教育的气候,艺术教育成长的土壤尚待培育,舞蹈教育成长的土壤尚待培育。
现代人已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类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施展,并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的交流。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正如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样。舞蹈这门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艺术创造性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艺术世界里学到其它学科领域学不到的东西。艺术教育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审美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舞蹈教育又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与其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相配合,才体现出其教育的真正内涵。有助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的综合培养。而综合素质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又必须将艺术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高校的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大众非常乐于接受,并且乐于参与的艺术形式,因此,舞蹈教育的普及也必然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屠燕萍. 舞蹈教育与人格素质培养.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6月
舞蹈教育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是舞蹈实践,即指人直接参与,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景、情绪、展现形态之美;二是舞蹈欣赏,即人们观赏舞蹈作品时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是一种精神活动。在我国大多数的普通高校中,舞蹈实践的开展仅仅局限于各学校所组织的舞蹈队中的极少数学生,而它是为学校的文娱活动服务的,是学校的形象工程,其他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当少。舞蹈欣赏课程则很少有学校开设。这一现状是与我国提出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的,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和舞蹈美的欣赏是一片空白,经常将不同舞种混为一谈。
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走进大学课堂,使许多关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欣慰,同时,怎样使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地发挥作用,也是每个从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舞蹈教育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舞蹈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教育,普及面不大。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节目排练。由于受年龄身体条件的限制,许多非舞蹈专业的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没有信心,害怕学习舞蹈,特别是在理工科学生身上尤为严重。所以单一的从舞蹈作品的学习上进入教学显得尤为困难。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舞蹈更多的是让学生观赏,参与性不强。如果对舞蹈的欣赏能力不强则很难产生共鸣,进而舞蹈的受益人群不如其他艺术门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和其他素质教育课程相比受重视的程度就不够。
2、普通高校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目前,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是技能性的培养,没有与提高学生的艺术认识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很难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而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则可以完善并且影响和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特别是具有发散性质的科学思维仅有抽象化的、逻辑性的性质是不够的,它应是复杂的、具有复合性质的思维。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
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飞速转型的今天,艺术教育不仅要重新调整其在高等院校的地位,而且担负着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有机结合并良性互动的重任。舞蹈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应当确立明晰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好地为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3、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素质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身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的结合。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例如: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欣赏的课堂上,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达到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加深大学生艺术修养教育的程度,从而丰富、完善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4、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未在艺术类教学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由于舞蹈素质教育尚未在普通高校艺术教学体系中确立其明晰的地位,高等院校的舞蹈素质教育还要有一个发展阶段,因而高等院校舞蹈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普遍令人担忧(如:至今我国仍未有一套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统一的、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目前,有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门类课程,均只采用选修课的形式,舞蹈课程更是如此。较为重视艺术教育的学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已将艺术门类课程列入到限选课或任选课的范畴中,其中舞蹈课程是众多艺术门类课程中的幸运儿,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校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实际上对一个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程度地任选一门艺术类课程所达到的效果是蜻蜓点水式的,其收效甚微。将舞蹈类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选修课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而言收效也是不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没有遵循人的艺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将艺术教育建立在“兴趣”而非“素质”之上;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艺术教育缺失了应有的标准,使他们在心理上视艺术类课程可有可无、可选可不学的点缀。多年以来,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教师主要集中在艺术院校,舞蹈教师的主流大部分也不在普通高等院校。未形成艺术教育的气候,艺术教育成长的土壤尚待培育,舞蹈教育成长的土壤尚待培育。
现代人已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类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施展,并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的交流。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正如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样。舞蹈这门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艺术创造性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艺术世界里学到其它学科领域学不到的东西。艺术教育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审美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舞蹈教育又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与其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相配合,才体现出其教育的真正内涵。有助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的综合培养。而综合素质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又必须将艺术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高校的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大众非常乐于接受,并且乐于参与的艺术形式,因此,舞蹈教育的普及也必然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屠燕萍. 舞蹈教育与人格素质培养.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6月
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智慧和身体发育的高峰期,也是思想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国青春期的年龄跨度为10~18岁,它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青少年,舞蹈教育对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智力和个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的意义在于:促进人体的健康发育,有利于青春期的智力开发,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一、 促进人体的健康发育
青少年时期是幼儿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它是人生成长发育的重大转折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运动发展的最佳时期。适量的舞蹈运动能使青少年骨骼生长得到良好刺激,促进人体肌肉﹑骨骼的发育,消除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姿态和习惯,逐渐形成挺拔、匀称、完美的体态。而通过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则能发展人体的柔韧、力量、速度、灵活、平衡、耐力等。尤其是柔软性和肌肉力量的发展,最能使青少年的形体趋向完善,从而达到形体的健康完美。还有利于个别青少年减少脂肪,降低体重,增加瘦体重,从而使人具有较低的体脂含量和较低的体重,具有控制体重和减肥的效果。
舞蹈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促进心肺功能适应水平提高,使精力和体力越来越充沛,不仅能完成更多的学习工作,而且不易疲劳。还能调节呼吸系统和加强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使青少年的大脑更灵活、健全和细密,反应迅速、动作灵敏。
舞蹈运动对人体的身体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舞蹈运动不同于体育运动,舞蹈是人体在优美动听的音乐节奏中展现的各种姿态,它能使青少年肌肉的各个部分在愉悦﹑有趣的舞蹈运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有利于青春期的智力开发
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不仅要求人民具备良好的外形条件和运动素质,还要求人民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而且对人的智力要求标准也比较高。目前,许多人还未认识到舞蹈运动对开发青少年智力的重要性。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中年人学芭蕾的倾向,这说明了人们到了中年时期才认识到了舞蹈对形体的塑造及大脑智力的维持与拓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幼儿园所进行的各种舞蹈律动活动和幼儿舞蹈表演,其目的就是锻炼幼儿神经系统,提高幼儿中枢神经指挥运动系统的能力,这是开发幼儿智力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在青少年时期,舞蹈活动同样具有开发智力的重要作用。舞蹈教育,就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全脑”教育。舞蹈通过动作施展教育,以科学的方法训练身体,使得人类认识世界的各种感觉器官不断的完善和加强,从而促进大脑的完善,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精神上获得自由,提高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加强合作精神。因此,在校园里,安排舞蹈教育这一课程,是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目前,我国教育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各大、中、小学校相继开设了舞蹈课程,其目的就在于:从教育入手,培养青少年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用舞蹈来训练形体,陶冶情操,培养坚强意志,以达到成才的目的。
三、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舞蹈能够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们的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舞蹈也是同样。如原始社会的舞蹈主要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狩猎﹑耕种的生活,具体表现形态为自娱性舞蹈;奴隶社会的舞蹈,由于阶级分化,出现了娱人歌舞,主要是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享乐生活;封建社会的舞蹈,由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人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由,各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了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群众自娱性舞蹈大量出现,舞台上的舞蹈带有了商业性质;社会主义的舞蹈,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转变,舞蹈的内容与形式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舞蹈主要反映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精神面貌。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学习了这样的舞蹈,就能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从小树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拼搏的远大志向。同时青少年学习舞蹈能够接受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教育,陶冶情操,并且在学习舞蹈﹑欣赏舞蹈之中不知不觉净化灵魂,认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使自己变得高尚、善良。
2.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
舞蹈是对社会生活形象反映的意识形态,它同其他艺术一样直接反映人类社会的各种现实生活。青少年学习舞蹈后,能通过各种舞蹈来了解不同的社会生活。
用舞蹈来帮助、教育青年一代,早在原始社会就已被原始先民所认识。从上古时代到现代,这种方法一直在延续着。我国现代社会里的各种舞蹈,如《龙之舞》、《鱼舞》等舞蹈,能够帮助青少年了解到广大人民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彝族舞蹈《快乐的罗嗦》,能够帮助青少年了解到广大彝族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能够帮助青少年认识、了解世界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民族的情感﹑爱好。
3.培养青少年舞蹈欣赏的能力
舞蹈欣赏活动与一般认识活动的规律一样,也是从感觉到直觉到思维。只有了解舞蹈艺术的特点、形象以及构成的各种要素,才能很好地进行舞蹈欣赏活动。因此,我们在指导青少年学习舞蹈时,在进行课堂训练的同时,要给学生讲解动作及舞蹈风格形成的来龙去脉,以便使青少年学习舞蹈与欣赏舞蹈的能力同步提高。目前,在我国的校园舞蹈教育中,舞蹈欣赏的教育比较薄弱,这致使许多青少年走进剧场,坐在观众席中,在观看丰富多彩的舞蹈表演时,不知道怎样去欣赏舞蹈,区分不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以及不能很好的运用不同舞蹈审美观念去欣赏舞蹈,这是以往校园舞蹈教育的缺憾,它与青少年进行舞蹈普及教育的不足是有关的。青少年不应之成为学好数、理、化的偏科学生,而应成为符合当今信息时代潮流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青少年学会欣赏舞蹈是一种文化修养的表现,因此,青少年在学习舞蹈技能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舞蹈,在不知不觉地学习中,提高舞蹈欣赏的能力。
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普及性教育模式,认为任何人都有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对中国舞蹈普及教育十分重视的吕艺生教授,在专著《舞蹈教育学》中谈到:“普及型舞蹈教育制度,是一种将舞蹈教育渗透在普通教育中的制度。它与普通教育同步进行,教育覆盖面很宽,这种制度对于提高全民舞蹈文化水平,提高普通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对于开发青少年的智力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舞蹈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共同为了祖国的后代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东北秧歌是东北地域民族民间文化精英的典型代表,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韵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东北秧歌的表演内容、表演形式和伴奏音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形式上她既继承了高跷“哏劲”的动律和“稳中浪”的审美特征,又融入了地秧歌、二人转、古典舞技巧和戏曲一些元素的舞蹈成分,使其从民间走向舞台。
东北秧歌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动律特点,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东北人民的宗教信仰、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是东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东北秧歌的上身动律以及手巾花的各种舞法等都展现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并反映了东北人民豪爽、泼辣、热情的个性。“东北秧歌在风格上以热情、火爆、泼辣、幽默著称。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哏,哏中有俏,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体现其风格的要素主要有韵律、体态、动作、节奏、服饰、道具。
1.韵律
东北秧歌的韵律,主要是以上身动律的扭、摆、圆和双膝屈伸的软、硬、颤来体现的。这些韵律主要是由表演者腿缚高跷形成的一种动律特征。两足踩在木制跷腿上,须靠两膝的屈伸和上身的摆动来掌握重心,单脚落地易晃,双脚着地则稳。因此,抬脚要快,落地要实,屈伸要大,上身也要随之而摆动或扭动,由此就形成了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它的特点是单短双长,即一脚踢出时要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要稳而实,双脚着地的时间要长,其屈伸的律动节奏也就具有长短之分,上身亦形成了划∞字,摆身和扭身的动律。上下身配合便构成了秧歌的韵律特点—哏、俏、劲,就是动作要脆、快、有力、稳及俊俏。
2.体态
东北秧歌的体态则从东北人民生活中最普遍、最熟悉而又最欣赏的生产劳动、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中吸收、提炼出来的。受高跷的影响,表演者在高跷上表演,在做各种步法时,为找其重心平衡,上身始终保持前顷,如完全直立,挺胸昂首将失去平衡。在此影响下,就形成了收腹、挺胸、上身前顷的基本体态,这些体态是秧歌的主要特征。
3.扭法
韵律、体态和手巾花集合在一体的动作结合就是扭法,它是塑造人物和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东北秧歌的扭法,如单臂花、交替花、双臂花、盖分花等等,都是手巾花双臂舞动与步法相结合的动作结合,构成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手巾花、踢步、鼓的动作是东北秧歌的扭法最主要突出的艺术特征。手巾花多以手绢为主要道具进行表演,各种手巾花都是靠腕子的力量来舞动手绢,表达着不同的感情;踢步是秧歌具有代表性的步法,其中前、后踢步能很好地表达女性的哏、浪、俊、俏的美,而抬踢步和蹲后踢步则表现了男性的矫健、活泼、热情的个性;鼓的动作是在打击乐的节奏变化中完成的各种动作,它包括叫鼓、鼓的连接动作和鼓相三部分。
4.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因素,也是舞蹈的三大要素之一。舞蹈伴奏音乐是旋律和节奏构成的艺术形象,它激发人们的情感,表达舞蹈的神韵。它一方面:以强烈而具有民族特征的节奏为舞蹈伴奏;另一方面以具有个性的音乐旋律表达着舞蹈的内容和人物感情。
5.服饰
东北秧歌则以戏曲服饰为主,以所表现的人物而定服饰。秧歌表演多是以舞蹈小品和小戏为主,人物扮相皆以所表演的内容和人物个性而着装。戏曲服装多带水袖,演员表演时,多手握水袖而舞,称握袖头。后来便逐渐形成持手绢而舞,使秧歌中的手巾花发展成里外挽花、片花、旋花等。其扭法也有了甩、抖、搭肩、缠头等动作,形成了东北秧歌所特有的表现形式。
6.道具
扇子、手绢是汉族具有典型意义的秧歌道具。秧歌的手绢舞动和由舞动手绢所形成的手、臂的动律,是体现东北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东北秧歌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高跷秧歌、寸跷秧歌与地秧歌。而高跷秧歌又分为大鼓高跷(乐队在高跷舞队后边抬着大鼓、大锣、小叉、唢呐伴奏的舞蹈形式)小鼓高跷(系着腰鼓手持小锣伴奏的舞蹈形式)表演者脚缚木制跷腿,能表演各种扭法。论文写作。如今的东北秧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现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动作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如:在扭法上,上身的“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划圆动律”这些动律特征都是因高跷的特定限制提炼出来的。下身“软、硬、颤”的动律特征也是由踩高跷的首要特点保持膝部的松弛与韧性而提炼出来的。在手巾花的绕法上“阴阳双翻掌”“扬鞭跨腿”是在头跷人物动态特征中提炼出来的动态语汇;“双臂花”“大交替盖花”“双直臂花”“大摆身动律”是在媒婆人物角色中提炼出来的;“交替花”“展翅花”“盖分花”“双膝肘稳相”“绕花转身”是在上装中提炼出来的;“搭肩花”“缠头花”“盖撩花”等代表性手巾花绕法是在下装中提炼出来的。这些动作如今都搬上了舞台,展现在这块有着古老文明的大地上。
由于表演形式的改变,自娱性的民间舞蹈成为了表演性的艺术舞蹈,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出现了一批好的作品。如明丽表演的《喜雪》等等,诸多的专业舞蹈工作者逐步借鉴了西方先进的舞蹈创编理念,在音乐设计方面大胆革新,给东北秧歌音乐的创编不断输入新的血液。
东北秧歌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社会变迁直接影响的。论文写作。由于历史时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内容、形式和伴奏音乐也有所区别。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传统的东北秧歌,继承其中民主性的精华,去除其中封建性的糟粕。论文写作。东北秧歌毕竟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艺术,她的本质是健康、朴实的,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其表演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内容,在不失去原有风格和艺术魅力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要注意随时把外地的“好东西”吸收进来,向喜爱秧歌的人经常性地、有意识地传授一些新东西,在潜移默化的传授过程中提高人的文化品味。
现今,东北秧歌在那片黑土地上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但是,继承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随着人们艺术鉴赏力的提高,在创作新的艺术作品时,要求艺术家们要注意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在思想内容方面要体现出时代精神,有鲜明的时代感;在艺术上要大胆吸收各种现代表现手法和技法,以提高东北秧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对民间艺术发展的关注,使其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成为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使其永远在舞台上展现它的风姿。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3]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4]李瑞林,战肃容.东北秧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5]张显峰.论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6,8(2).
[6]王桂欣,溢洋.东北秧歌的沿革和社会控制管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9,16(3).
[7]刘金昌,熊琨.探索东北秧歌的渊源及其演变[J].温州大学学报,2003.6,(2).
[8]朴刚,陈立华.东北少数民族传统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研究[J].体育科学,2004,(4).
[9]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关键词 欣赏 审美价值 拉丁舞教学
一、前言
拉丁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健身娱乐价值的,是由体育、舞蹈、音乐、服饰为一体的一项时尚体育运动项目,通过人体肢体来塑造人们的形体美、动作美、和艺术美。拉丁舞中体现着美感及舞伴间的互动和人们对它的审美需要,势必会将拉丁舞的地位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从而成为一种时尚、高雅而受大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在高校拉丁舞的教学与训练中,加强美感的培养,充分挖掘拉丁舞中的美育资源,这样不仅能满足大学生对舞蹈的热爱、对婀娜多姿的美态的吸引和对线条美的追求,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点。所以,拉丁舞的发展在高校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发展拉丁舞这门课程必须得加强教学方面。
二、欣赏在高校拉丁舞教学的应用
欣赏是拉丁舞在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在愉悦、欢快的音乐伴奏下、与舞伴尽情的舞蹈,有助于放松身心,从而形成与人际交往的意识,使个性和礼仪逐步得到改变,而且能对学生审美价值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为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拉丁舞的教学过程中,欣赏是对学生的一种陶冶的方式,情感上的交流,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辨别事物的重要途径。
三、欣赏和审美价值在高校拉丁舞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激发大学生学习拉丁舞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一种情绪的表现,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上或是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反应,是学习某运动的动力,它可以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力量,也标志着对参与该项运动的积极性。强烈的动机是建立浓厚兴趣的基础之上的。体育运动的兴趣是长期在对体育运动实践中形成的,在对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及对体育运动的满足感,能否对此项运动产生重复运动的欲望等。
(二)提高审美意识,丰富对拉丁舞的理论知识
拉丁舞是一项“美”的体育运动,它通过人体的各种肢体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形象。拉丁舞中体现的美感是人们对这项运动的认识,从人们的审美需要使其成为一种时尚、耀眼、高雅而受大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拉丁舞的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要领,而且还要培养大学生对舞蹈的审美意识、教会大学生欣赏拉丁舞蕴含的美。在欣赏的同时,大学生会对拉丁舞的发展演变、各舞种的风格、音乐特点,运动员在参赛时的作风和礼仪,精神面貌,拉丁舞的竞赛规则的演变,裁判员的执法与作风等等都有所了解,进而丰富了大学生学习拉丁舞的知识面。
(三)丰富教学形式变化,辅助教学
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求将反复地讲解或播放相关的画面,甚至详细讲解到动作的每一个细节,反复地强调动作要领,使大学生在视觉上直接冲击,在大脑中对那个画面形成深刻的印象和记忆,也可进行分组练习进行欣赏,以便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形成。
四、把欣赏和审美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
(一)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欣赏审美主体性
对于欣赏者来讲,通过舞者优美动人的舞姿,欢快的音乐节奏,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也是欣赏能力的提升和素质培养的主体地位。在拉丁舞的教学中虽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它不能代替学生欣赏。以自己反复地练习来达到精神上和视觉上的提升。拉丁舞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拉丁舞,引导学生体会和欣赏其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培养创造美和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发展自己独特的美,养成良好的舞者风范。主要的方法表现在:(1)通过授课中表现动作美、形体美、表现美,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2)教师应以规范、得体的着装进行授课,让学生直接从视觉上获得美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审美与欣赏的能力。(3)在授课中加强舞者规范的礼仪动作训练。(4)将课堂上的行为规范融入到生活中。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
拉丁舞中讲究动作造型美、其动作要求美观、健身、朝气蓬勃,其舞伴间的眼神交流和与动作的配合是一致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对表现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美、欣赏美,感受拉丁舞动作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评价和鉴赏性。发展学生心灵的健康美,行为的健康美、配合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不断的提高审美价值观的提高。
五、结论
拉丁舞中蕴含着诸多审美价值,拉丁舞集形体美、音乐美、服饰美、妆容美、礼仪美于一体的体育运动,突出了对身体美的塑造,培养欣赏和审美能力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审美能力的发展得充分的认识到拉丁舞教学的目的,把握拉丁舞审美能力的培养规律。有助于提高艺术欣赏和对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形体塑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评价美的意识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丽萍,黄帝全.高校体育舞蹈的价值观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13.
[2] 姚莉.论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6):41-42.
一、加强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识渗透的必要性分析
一个民族的舞蹈蕴含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是在劳动人民的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文明的洗礼,积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每逢重大的民族节日,各个民族都会以各式各样的舞蹈来表达喜悦之情。民族舞蹈表演对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加深各民族间的联络与感情是十分有利的。因此,通过民族舞蹈的教学,在学生思想上进行民族意识的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识渗透的途径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来加强对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识的渗透工作。
(一)学习民族舞蹈,体会民族风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在其舞蹈表现方面也存在着各自的特色,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就以挺胸、拔腰、昂头作为其主要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蒙古民族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就逐渐形成了昂首、挺胸的体态;藏族的民族舞蹈中著名的“踢踏舞”,则表现出了无限的生命活力以及诗情画意,把藏族与生俱来的西域风情全面的展现出来。中国各民族的舞蹈是各民族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如果不能亲自表演一下民族舞蹈,仅仅依靠耳听目看,是难以全面体会各民族风情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舞蹈教育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们接触并逐渐深入了解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特色舞蹈,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各民族舞蹈的学习与表演,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能够极大的加深学生的民族意识。但是,在进行舞蹈教育时应当注意不要给学生造成身体上的疲劳以及思想上的厌倦,而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来进行民族意识的渗透。笔者认为,学生只有在对祖国各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其对我国各民族的热爱。
(二)提高对民族舞蹈的鉴赏能力,提高对祖国舞蹈文化的认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舞蹈教育开始之前,教师应当首先调动起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情绪。比如,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将我国各民族舞蹈展现给学生,可以选择那些节奏感明显的音乐,民族特色鲜明的服装等具体因素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生欣赏民族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的向他们讲解这种民族舞蹈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学生们讲述这一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民族风情。
颜色绚丽、款式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也应当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以及花样之繁,已成为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长河中一颗引人注目的明珠,与此同时,我国各民族所传承下来的音乐以及舞蹈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凝结而成的,充分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以及不懈的追求。我国的民族舞蹈蕴含着蒙古民族的豪放、辽阔;云南各民族的淡雅、清新以及新疆民族的活泼与欢快等等。所有这些都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思想以及优良的民族传统风俗。这些成为对学生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接受本民族的民族旗帜和神韵、强化民族意识的生动教材。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民族舞蹈来介绍其民族的特色服饰。例如,在进行傣族舞蹈课程的教学时,老师可以依据多媒体放映的画面对这个民族的生态环境、服饰风俗进行描述。在讲述完傣族服饰特征之后,老师可以紧接着切入正题,拿出傣族裙让学生们亲自穿着上课,亲身感受一下傣族这个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们在外表形态上更贴近人物形象,也能让学生们在学习傣族舞时更快地进入状态,体会服饰带给舞蹈的奇妙感受。
民族音乐对于学生理解民族舞蹈、加强民族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只有充分领会民族音乐的内涵,才能确立所教授的舞蹈的主题思想。考虑到有些学生在对文字、歌曲内容的理解上没有那么深入,所以在选择歌曲时,不能一开始就放难度较大、不好辨别的乐曲让学生们欣赏,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对学生实施教育。民族舞蹈的学习,不但能够让学生得到肢体上的能力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对服饰和对音乐的欣赏、感受,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使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族审美心理自然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深了学生们对各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了解,从而引发出更高的学习欲望。
三、结束语
民族舞蹈的教育不仅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这是书本学习过程中难以替代的。我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都得到了众多的赞美与肯定,使得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认同。所以说,我们应当重视在舞蹈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渗透,让学生在民族舞蹈的学习过程中领会到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并促使学生将这种自豪感以及自信心融入到舞蹈艺术的表现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是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国际意识以及开放的思想,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做出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从学科内涵来看,升级后一级学科无疑要更加丰富和广泛。目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为:音乐与舞蹈理论研究、音乐与舞蹈创作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表演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教学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的跨学科研究与应用等。
截止2012年,全国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单位共计90家(其中12所院校为博士点,其余78家为硕士点),主要包括研究机构、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以及各类艺术院校。
2012年,全国各高等院校的舞蹈专业招生从数量上保持稳定,主要集中在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舞蹈理论、音乐剧等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舞蹈专业的高学历层次教育有所扩大,研究生学历教育以及攻读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的招生数量有所攀升,舞蹈专业教育层次的整体提升趋势日渐明显,为本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涵盖博士与硕士两个学历层次,舞蹈学方面博士研究生数量较少,开设舞蹈学博士点的院校仅有两所,而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招生人数有所增加,除艺术硕士(MFA)外,还包括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舞蹈学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学科理论基础扎实,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与较高深的专业技艺,具有较好创新意识与综合学术修养,能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舞蹈学综合人才。
在招收舞蹈专业的各类院校中,单科性艺术学院以及综合性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较为注重舞蹈实践能力,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舞蹈理论与实践综合方面的优势,个别舞蹈单科院校和研究机构(如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较为丰富齐全,涵盖了舞蹈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二、学术成果汇集
2012年舞蹈学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在内容与研究对象方面相比以往更加丰富,涵盖范围也愈加广泛。传统的舞蹈学研究方向如舞蹈基础理论研究、舞蹈史研究、民间舞蹈研究、舞蹈作品批评、舞蹈编创理论、舞蹈表演研究、舞蹈教育研究、舞蹈人物研究等依旧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如新媒体舞蹈、舞蹈产业与舞蹈创意、舞蹈知识产权、舞蹈医学、舞蹈管理等也逐渐进入舞蹈研究视域,为本学科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并增添了时代气息。
1. 科研项目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立项项目共123项,其中7项涉及舞蹈史、舞蹈生态学、舞蹈文化综合等方面,相比2011年增加了3项。其中民间舞蹈研究方面有北京舞蹈学院高度主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口述史研究》(国家一般项目)、赣南师范学院赖丹主持的《赣南采茶舞蹈的风格特征研究》(国家一般项目)、许昌学院刘柳主持的《河南民间舞蹈史》(国家一般项目)、漳州师范学院郑玉玲主持的《闽南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国家一般项目)、新疆艺术剧院库来西・ 热介甫主持的《中国维吾尔族舞蹈发展史》(国家西部项目)、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葛树蓉主持的《云南15个特有民族舞蹈生态研究》(国家西部项目)。已获立项的项目中暂无国家重大项目。从立项情况来看,民间舞蹈研究与舞蹈人类学交叉研究占绝大部分,而舞蹈理论、舞蹈文化研究、舞蹈社会学研究等课题方向需要在未来的科研立项中予以重视。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结项共48项。其中舞蹈研究1项,为西北民族大学才让主持的《藏传佛教金刚法舞研究》。
2. 著作/出版物
本年度舞蹈学方面的著作及出版物颇丰,除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舞蹈类视频出版物之外,也有不少理论性著作出版或再版。
在舞蹈学理论方面,比较主要的著作有资华筠与王宁的《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吕艺生、毛毳所著的《舞蹈学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苏娅的《中日韩古典舞蹈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等。
舞蹈史论方面,王宁宁、江东、杜晓清的《中国舞蹈史(修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将中国舞蹈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舞蹈发展阶段、现代舞蹈发展阶段,以及当代舞蹈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皆引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资料加以论证,既有中国舞蹈史清晰的纵向发展脉络,又有充分的横向史料展开。王克芬著中国专门史文库丛书《中国舞蹈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一书系统介绍了我国自原始舞蹈产生开始,历经夏商奴隶制时代、两周、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唐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清的舞蹈发展轨迹,全书史料丰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舞蹈艺术传承与变异的总体史学脉络。
在舞蹈管理与创意产业方面,比较主要的有张朝霞的《新媒体舞蹈概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及其主编的《中国舞蹈创意产业调研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前者从新媒体舞蹈的语境、发展、谱系、创作、技法及管理等方面对新媒体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后者通过对各地舞团,演出市场的调研考察,对中国舞蹈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对研究中国舞蹈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舞蹈专业类教材方面,比较主要有池福子主编的《朝鲜族舞蹈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史敏著《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世界图书出版社)。
3. 期刊论文
2012年,随着各个舞蹈教育研究机构对理论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舞蹈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舞蹈学的期刊论文数量稳中有升,主要发表在《艺术百家》、《艺术评论》、《艺术研究》等艺术理论类期刊,《大众文艺》、《艺海》、《大舞台》、《艺术科技》等艺术类综合期刊,《民族艺术研究》、《民族论坛》、《民族音乐》、《艺术研究》等民族民俗类综合期刊,《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舞蹈类专业期刊,以及《艺术学院学报》、《浙江艺术学院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等艺术类院校学报或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
综合来看,舞蹈学类论文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作批评类
此类论文通过对一部或多部舞蹈作品的细读与分析,或在形式结构、立意表达等微观方面对某一部作品进行评价,或在发展趋势、文化审美取向等宏观层面对某一时期的舞蹈作品或某一特定舞蹈种类进行分析与研究。
文化部于平在《艺术评论》2012年第7期发表的《纤纤的彩绣 烈烈的情――无锡歌舞剧院大型舞剧观后》以及北京舞蹈学院许锐在同期发表的《绣的是寂寞――舞剧《绣娘》的立意追求与意象营造》,分别对无锡歌舞剧院的舞剧作品《绣娘》进行评论,前者在对作品进行分幕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情感、结构、意象方面的成功之处。后者则通过对舞剧核心立意――用艺术的完美填补生命的缺憾的把握,强调舞剧的立意对统摄作品整体意象的关键作用。
此外,中国舞蹈家协会冯双白连载于《舞蹈》2012年第1-3期的《当前舞剧创作的趋势与若干问题》对近年来舞剧创作的总体趋势进行了宏观综述,并对作品体现出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归纳。美籍现代舞编导、教育家王晓蓝在《舞蹈》2012年第6期发表的《积极突破,还是止步不前?――中国现代舞发展备忘及其他》集中梳理了现代舞进入中国以来的发展脉络。
(2)理论(史论)研究类
在此类研究中,理论类论文通常是借助艺术学理论平台对舞蹈的一般性理论问题进行综合阐释,史论类论文则关注舞蹈史发展中的特定形式或时代特征。如北京舞蹈学院仝妍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发表的《生活・直觉・艺术――兼论舞蹈审美的世俗性》以艺术学的发展视角,辅以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着重探讨艺术特别是舞蹈以世俗间的身体端显达欢、载道的世俗性。
河南大学李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发表的《拂舞的文化审美价值》与南京艺术学院张婷婷在《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的《乐舞艺术的仪式审美特征与世俗娱乐精神》分别选取特定的艺术形式,通过其形态特征及历史演变分析其中蕴涵的艺术精神与文化价值,属于舞蹈史论类研究范畴。
(3)民俗宗教类
由于民间舞蹈常常与各民族或地区的民俗活动、宗教活动相互交织,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研究常常与民俗研究、民族研究与宗教研究相互交叉,形成独特的研究视角。
此类论文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张素琴在《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5期发表的《江苏正一道斋醮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特征综述――以玄妙观和茅山道院的斋醮仪式为例》,该文以江苏具有代表性的两所道观:玄妙观和茅山道院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研究中国道教宗派之一正一道斋醮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特征,特别是对其主要斋醮仪式加以舞蹈学和身体语言学的分析,目的在于用舞蹈学方法梳理和认定斋醮仪式殊的舞蹈形态,并进行程式性结构、主干动作的形态特点、面部形态特征的分析,进而发现道教仪式舞蹈形态“活体传承”的价值。同类文章还有西北师范大学郜鹏在《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年第7期发表的《玉树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初探》,云南艺术学院苏蓉在《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发表的《论“信仰效应”下的羌姆仪轨舞蹈――东竹林寺“格归堆姆”节的田野考察》,中国艺术研究院胡晶莹在《贺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发表的《广西“花头瑶”成人礼仪式舞蹈形态研究》等。
(4)艺术教育类
此类论文的研究视点主要集中与舞蹈教育教学的观念、方法、意义以及如何在不同教育层面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等方面。这一类研究在开设舞蹈专业或艺术专业的师范大学、职业学院以及各级专业舞蹈院校中较为集中,数量也远远超出其他种类的舞蹈研究论文。
如云南艺术学院于景春、吴绍良在《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2期发表的《地方高师院校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分析地方高师院校舞蹈学专业就业形势、舞蹈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此类院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建议。同类论文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张烨在《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第1期发表的《在规则中寻求创新――舞蹈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探索》、广西师范大学陈东云在《大舞台》2012年第3期发表的《高校舞蹈教育理论的探究与实践》等。
(5)舞蹈科学及其他
随着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等舞蹈科学与交叉学科的推广普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增多,如沈阳音乐学院王伟、朱玉红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发表的《对舞蹈运动损伤及运动体能康复训练的思考》以及西北师范大学潘芊如在《读者欣赏(理论版)》2012年第1期发表的《中国艺术治疗发展初探》。
此外,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知识产权问题也在舞蹈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哈尔滨师范大学江毅在《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就目前舞蹈创作的版权与侵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学术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