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资本运营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起到“喉舌”作用,因此它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增加,广播电视事业经费,由原来国家全额拨款逐渐改为差额拨款,直至自收自支,而且还要向国家纳税和向有关部门上缴利润,因此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性质也越来越明显。我认为要使广电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广电产业的资本运作。
1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概念
所谓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就是将广播电视行业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广电业有关的广告、传输网络、信息、视音频制作、广播电视报等产业,也包括广电集团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扩展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稳步将广播电视业推向市场,科学规划和配置广播电视资源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广播电视业要想完成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资本运营这一长足的发展空间里大展拳脚,尽管这种管理意识和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2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下,从总体上说,我国广电产业存在着产权结构不清晰、受行政干预多、经营范围小、浪费大、产品质量低、在生产经营和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腐败现象等弊端,其影响概括地说就是: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看来广播电视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致使其产业性质得不到重视。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功效,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为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了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必须掌握干部的任免权、企业的控股权、节目的终审权的要求。其次广播电视媒介所拥有的巨大的和潜在的可经营性资产。如视音频产品的生产设施、视音频节目的播出权、用以广告的节目时间段、传输信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等等,都是广电媒介的资产。它有自己的价值,有作为价值转化形成的价格,其产品具有商品的性质,因此广电媒介又具备了产业性质。就决定了它要通过资本运作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为目的,讲求经济效益的特性。然而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的要求的确对媒体的发展和正常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与市场化经营产生了差距。具体到工作实际中诸如:①哪些资源能够拿出来跟资本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等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就难免形成困惑。②有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大量资金来制作。但往往因为这是宣传任务,不能带广告及其他营利色彩,所以在资本方面基本是没有回报的。那这项活动只有投入根本谈不上经济上所谓的产出。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这种体制使广播电视业始终处于严格行政管理之下,资本结构随之形成了投资主体单一、筹融资结构单一、资本主体单一的局面,几乎完全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规范准则开展活动。因此也就丧失了经营自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2.2广播电视业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导地位,制约其资本运营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行业外资本投资传媒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传媒产权,不能拥有传媒的品牌。诸如此类的政策性法规确立了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所以资本运营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可能会出现一旦双方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这也就是许多关注广电行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商驻足观望的主要原因。由于政策的限制导致目前,广电行业苦于资金缺乏急需资本投入来加快发展,而大量的业外资本虽然看好广播电视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却不敢轻易投入。
2.3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2.3.1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晰。我国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行业都没有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致使广播电视长期以来一直以新闻宣传单位定位,着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宣传职能,普遍存在着“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导向、轻经营,重喉舌功能、轻产业功能”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是独立但又相互依托的。只有创作出质量上乘,受众喜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带动广播电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厚重的经济积累,也可以更好的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起到“喉舌”作用,因此它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增加,广播电视事业经费,由原来国家全额拨款逐渐改为差额拨款,直至自收自支,而且还要向国家纳税和向有关部门上缴利润,因此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性质也越来越明显。我认为要使广电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广电产业的资本运作。
1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概念
所谓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就是将广播电视行业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广电业有关的广告、传输网络、信息、视音频制作、广播电视报等产业,也包括广电集团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扩展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稳步将广播电视业推向市场,科学规划和配置广播电视资源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广播电视业要想完成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资本运营这一长足的发展空间里大展拳脚,尽管这种管理意识和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2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下,从总体上说,我国广电产业存在着产权结构不清晰、受行政干预多、经营范围小、浪费大、产品质量低、在生产经营和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腐败现象等弊端,其影响概括地说就是: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看来广播电视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致使其产业性质得不到重视。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功效,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为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了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必须掌握干部的任免权、企业的控股权、节目的终审权的要求。其次广播电视媒介所拥有的巨大的和潜在的可经营性资产。如视音频产品的生产设施、视音频节目的播出权、用以广告的节目时间段、传输信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等等,都是广电媒介的资产。它有自己的价值,有作为价值转化形成的价格,其产品具有商品的性质,因此广电媒介又具备了产业性质。就决定了它要通过资本运作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为目的,讲求经济效益的特性。然而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的要求的确对媒体的发展和正常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与市场化经营产生了差距。具体到工作实际中诸如:①哪些资源能够拿出来跟资本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等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就难免形成困惑。②有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大量资金来制作。但往往因为这是宣传任务,不能带广告及其他营利色彩,所以在资本方面基本是没有回报的。那这项活动只有投入根本谈不上经济上所谓的产出。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这种体制使广播电视业始终处于严格行政管理之下,资本结构随之形成了投资主体单一、筹融资结构单一、资本主体单一的局面,几乎完全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规范准则开展活动。因此也就丧失了经营自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2.2广播电视业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导地位,制约其资本运营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行业外资本投资传媒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传媒产权,不能拥有传媒的品牌。诸如此类的政策性法规确立了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所以资本运营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可能会出现一旦双方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这也就是许多关注广电行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商驻足观望的主要原因。由于政策的限制导致目前,广电行业苦于资金缺乏急需资本投入来加快发展,而大量的业外资本虽然看好广播电视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却不敢轻易投入。
2.3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2.3.1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晰。我国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行业都没有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致使广播电视长期以来一直以新闻宣传单位定位,着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宣传职能,普遍存在着“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导向、轻经营,重喉舌功能、轻产业功能”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是独立但又相互依托的。只有创作出质量上乘,受众喜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带动广播电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厚重的经济积累,也可以更好的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1、横向型资本扩张
横向型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属于同一产业或部门,产品相同或相似,为了实现规模经营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横向型资本扩张不仅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而且改善了行业的结构,解决了市场有限性与行业整体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的矛盾。青岛啤酒集团的扩张就是横向型资本扩张的典型例子。近年来,青啤集团公司抓住国内啤酒行业竞争加剧,一批地方啤酒生产企业效益下滑,地方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寻找“大树”求生的有利时机,按照集团公司总体战略和规划布局,以开发潜在和区域市场为目标,实施了以兼并收购为主要方式的低成本扩张。几年来,青啤集团依靠自身的品牌资本优势,先后斥资6.6亿元,收购资产12.3亿元,兼并收购了省内外14家啤酒企业。不仅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壮大了青啤的实力,而且带动了一批国企脱困。2003年,青啤产销量达260万吨,跻身世界啤酒十强,利税总额也上升到全国行业首位,初步实现了做“大”做“强”的目标。
2、纵向型资本扩张
处于生产经营不同阶段的企业或者不同行业部门之间,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交易称为纵向资本扩张。纵向资本扩张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自身控制范围,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对用户的控制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
格林柯尔集团是全球第三大无氟制冷剂供应商,处于制冷行业的上游。收购下游的冰箱企业,既有利于发挥其制冷技术优势,同时也能直接面对更广大的消费群体。从2002年开始,格林柯尔先后收购了包括科龙、美菱等冰箱巨头在内的五家企业及生产线。通过这一系列的并购活动,格林柯尔已拥有900万台的冰箱产能,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具备了打造国际制冷家电航母的基础。格林柯尔集团纵向产业链的构筑,大大提高了其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3、混合型资本扩张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之间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权交易称之为混合资本扩张。混合资本扩张适应了现代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要求,跨越技术经济联系密切的部门之间的交易。它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环境适应能力。拥有105亿资产的美的集团一直是我国白色家电业的巨头,2003年的销售额达175亿元。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的从来没有偏离过家电这一主线。专业化的路线使美的风扇做到了全国最大,使空调、压缩机、电饭锅等产品做到了全国前三名,巨大的规模造就了明显的规模优势。然而,随着家电行业竞争形势的日益严峻,进军其它行业、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美的集团的现实选择。与此同时,美的在资本、品牌、市场渠道、管理和人才优势等方面也积累到了具备多元化经营、资本化运作的能力。审时度势之后,美的毅然作出了从相对单一的专业化经营转向相关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决策。2003年8月和10月美的先后收购了云南客车和湖南三湘客车,正式进入汽车业。此后不久,又收购了安徽天润集团,进军化工行业。在未来的几年中,美的将以家电制造为基础平台,以美的既有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内部重组和外部并购为手段,通过对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新产业的扩张,实现多产业经营发展的格局,使美的最终发展成为多产品、跨行业、拥有不同领域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优势的大型国际性综合制造企业。
二、收缩型资本运营模式
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把自己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内部某一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它是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而进行的重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以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收缩性资本运营通常是放弃规模小且贡献小的业务,放弃与公司核心业务没有协同或很少协同的业务,宗旨是支持核心业务的发展。当一部分业务被收缩掉后,原来支持这部分业务的资源就相应转移到剩余的重点发展的业务,使母公司可以集中力量开发核心业务,有利于主流核心业务的发展。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扩张性资本运营的逆操作,其主要实现形式有:
1、资产剥离
资产剥离是指把企业所属的一部分不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资产出售给第三方,这些资产可以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也可以是整个子公司或分公司。资产剥离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不良资产的存在恶化了公司财务状况;(2)某些资产明显干扰了其它业务组合的运行;(3)行业竞争激烈,公司急需收缩产业战线。
中国人寿在上市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资产剥离。2003年8月,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分为三: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超过6000万张的1999年以前的旧保单全部被拨归给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而2000万张左右1999年以后签订的保单,则以注资的形式被纳入新成立的股份公司。通过资产剥离,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承担了1700多亿元的利差损失,但这为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在美国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铺平了道路。
2、公司分立
公司分立是指公司将其拥有的某一子公司的全部股份,按比例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通过这种资本运营方式,形成一个与母公司有着相同股东和股权结构的新公司。在分立过程中,不存在股权和控制权向第三方转移的情况,母公司的价值实际上没有改变,但子公司却有机会单独面对市场,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价值判断。公司分立通常可分为标准式分立、换股式分立和解散式分立。
3、分拆上市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分拆上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拆包括已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将部分业务从母公司独立出来单独上市;狭义的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分拆上市后,原母公司的股东虽然在持股比例和绝对持股数量上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可以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分成,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子公司分拆上市成功后,母公司将获得超额的投资收益。
2000年,联想集团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略调整,对其核心业务进行拆分,分别成立新的“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2001年6月1日,神州数码股票在香港上市。神州数码从联想中分拆出来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分拆不但解决了事业部层次上的激励机制问题,而且由于神州数码独立上市,联想集团、神州数码的股权结构大大改变,公司层次上的激励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
4、股份回购股份回购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一定途径购买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适时、合理地进行股本收缩的内部资产重组行为。通过股份回购,股份有限公司达到缩小股本规模或改变资本结构的目的。股份公司进行股份回购,一般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保持公司的控制权;二是提高股票市价,改善公司形象;三是提高股票内在价值;四是保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认股制度的实施;五是改善公司资本结构。股份回购与股份扩张一样,都是股份公司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采取的经营战略。因此,股份回购取决于股份公司对自身经营环境的判断。一般来说,一个处于成熟或衰退期的、已超过一定的规模经营要求的公司,可以选择股份回购的方式收缩经营战线或转移投资重点,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1999年,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协议回购方式向国有法人股股东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回购并注销股份10亿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37.98%,共计动用资金25.1亿元。国有法人股股东控股比例由原来的80.25%下降到68.16%,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回购完成后,公司的业绩由98年每股收益0.306元提高到99年每股收益0.508元,而到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了0.933元。这为申能股份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升了其在上市公司中的绩优股地位。
三、资本运营创新模式的探索
1、TCL集团—整体上市模式
2004年1月,TCL集团的“阿波罗计划”正式得以实施。即TCL集团吸收合并其旗下上市公司TCL通讯,实现整体上市。原TCL通讯注销法人资格并退市,TCL集团向TCL通讯全体流通股股东换股并同时发行TCL集团人民币普通股,TCL通讯的全部资产、负债及权益并入TCL集团。整体上市为TCL集团筹资25.13亿元,这将给公司带来产业扩张的新契机,也为其带来一个新的资本运作平台。这是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的一个里程碑。集团整体上市将给集团以更大的运作平台。企业要面对全球化竞争,要做大做强,这都需要资金,金融资本集资是最有效的方式,集团上市后无疑可以让集团更加有效地通过集资发展。而在行业整合、产业重组方面,让大集团完全靠现金收购来进行产业重组显然不大现实,整体上市可以让大集团通过股权收购实现更有效的扩张,这对蓝筹大集团来讲极具意义。
2、德隆集团—行业整合模式
一个产业规模很大、很分散,怎么整合?德隆的选择是,把资本经营作为产业整合的手段。通过资本经营,收购同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然后通过这个最优秀的企业去整合和提升整个行业。
德隆把资本经营与产业整合相结合、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相结合。德隆现在控股5家上市公司,他们的做法是,把证券市场作为企业整合的一个手段。德隆一般不孤立投资一个项目,其投资某个项目,是为了整合整个行业。例如为了整合新疆水泥行业,首先控股屯河70%以上,然后把屯河的水泥生产能力卖给天山,用所卖得的钱买天山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权,从而控股天山,通过天山整合整个新疆的水泥业。而屯河做红色产业,在国外与亨氏合作,进入欧洲的蕃茄酱市场,变成亚洲最大番茄酱生产和出口企业;在国内控股汇源果汁公司,迅速打开国内饮料市场。
3、海尔集团--产融资本结合模式
当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对资本需求的不断扩大,就会开始不断向金融资本滲透;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必须要寻找产业资本支持,以此作为金融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002年9月,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海尔集团全面吹响了进军金融业的号角。同年12月,海尔集团与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美国纽约人寿保险公司携手,成立海尔纽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海尔已先后控股青岛商业银行、鞍山信托、长江证券。如此,海尔在金融领域已经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财务公司等业务。海尔投资金融业是真正地开始搭建一个跨国公司的框架,由于金融业本身良好的资金流动性,产融结合将为海尔的资金链加入油,加速其资金融通,为海尔冲击世界500强提供强劲的资金动力。
资本运营形成的原因即有企业内部的动因,也有企业外部环境的支持。重视资本运营的战略地位,借鉴成功的运营模式,并在现实的运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这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范恒山资本运营·理论脉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李彩云胡国松资本运营与核心竞争力构建四川经济研究7-8/2003
一、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和传播,现在已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被推广应用于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证明,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不完全和约”,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非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和权益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而间接发挥作用和实现(周其仁,1996)。所谓“人力资本运营”,就是指的这样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即首先通过战略性投资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对这些不同形态和专业化功能的人力资本按照组织目标及要求加以激励使用、整合配置和协调控制,从而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增殖的、实现团队产出和组织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般认为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社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的阶段。人力资源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属于一种社会性资源,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只有通过选拔、聘用等程序与人力资源主体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段内拥有对人力资源的劳动使用权,社会性资源才能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第二个阶段是将企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本的阶段。尽管我们不否认在进入企业之前,人力资源自身已经拥有了或多或少的人力资本存量,但是这种资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需要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在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贬值与折旧也在加速,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或由低增值性的人力资本转变为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第三个阶段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变现为现实生产力的阶段。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本质性差别在于它具有能动性,其效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外部的环境条件,更取决于人力资本载体本身——人对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反应。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人不一定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人,许多企业中存在的“出工不出力”的低效率劳动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合理的配置,激励机制的设计,使企业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效能,是人力资本运营的关键。第四个阶段是人力资本的维护与扩张阶段。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自身因素和退休制度、离职现象的客观存在,人力资本也存在着损耗。恢复和补充的问题,企业只有不断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维护和扩张,才有可能始终保持人力资本优势。
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管理环节
企业=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周其仁1996)。企业人力资本增值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的未来认同感增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增强对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则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丧失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可持续发展。
1.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整体系统,投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障、职业流动与“干中学”等途径使先天的劳动力转为人力资本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也认为,人力资本对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1)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流动性,而非人力资本流动性较差;(2)人力资本具有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非人力资本是可分离的;(3)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性化资本,其价值波动较大,而非人力资本是一种物化资本,其价值比较客观。因此,企业人力资本运用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管理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
2.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包括人力资源供需分析、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职业计划、绩效考评、薪酬管理、激励、发展及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等。人力资本管理是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使企业拥有能长期保持高值的人力资本和能长期保持高绩效水平的员工。在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必须统一纳入人力资本激励使用这个本体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管理激励措施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制度激励的民主基石之上,制度激励必须为管理激励的有效实现提供制度前提、组织保障和人文环境。
3.人力资本整合。所谓“整合”(integration),是指基于放大组织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构功能及效应,而对组织内部各种因素和力量进行重组、调整及磨合的战略管理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整合,就是通过协同调控组织成员的目标动机和行为倾向,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人力资本潜能调动起来,并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转化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人力资本系统1+1>2的整体功能的过程。由于人力资本是依附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而发挥作用的,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倾向性对其人力资本效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企业人力资本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行为的整合,是组织成员在互动中调试自己行为以适应组织目标的过程。人力资本整合实质上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利用效率,使人力资本存量最大化地转化成人力资本价值,以取得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在企业重组和整合过程中,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技术传统、管理传统、文化传统的冲突,从而面临着技术整合、管理整合与文化整合的任务。一般认为,企业重组和整合将产生两个方面的规模效益:一是人力资本整合后物质资源集约化运营的优势;二是人力资本整合后人员集约使用的优势。因此,企业重组和整合既是物力资本重组更是人力资本整合,既是物力资本整合更是人力资本的整合。经过整合的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框架和内容包括以上人力资本管理的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薪酬制度体系的设置运作;二是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体系的设计操作。
4.人力资本扩张。人力资本扩张是通过人力资本运作,实现人力资本的内涵和处延的扩大,在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的同时,促使人力资本的增值,实现人力资本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人力资本扩张是人力资本张力的外在表现。人力资本张力即资本自我增值、自我扩张的能力,它体现了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的能量,反映了资本要求不断增值的本质属性。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人力资本存量是凝聚在人身上的人力资本的结晶,它可以用积累人力资本过程中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来表示;人力资本价值是人力资本存量在最理想运营情况下所能产生的最大收益的现值。人力资本价值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值愈大,人力资本扩张的潜力愈大。因此,静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是在指人力资本存量一定的情况下,最大化人力资本价值;动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过程是指不断放松约束条件即人力资本存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存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人力资本贬值和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本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策略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其结果使具有不同意识形态、民族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走到一起,并成为同一个社会经济组织的成员,同一家公司的员工,因此,公司人力资本人文性质的多元化、多样化将是大势所趋。我国加入WTO后,外国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中各类企业员工来源和构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如何将这些具有不同人文性质的人力资本有机整合起来,对于企业组织运作和总体绩效具有直接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中,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如果没有有效地凝聚人心,保持和整合人力资本的政策策略和技术措施,就很有可能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和四面楚歌的境地。因此,搞好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人力资本的选拔。选拔的核心是使被选拔人员能真实地显露自己的个性、素质、潜能和工作能力,使企业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被选拔人员的水平和比较准确地预测在未来的表现。由于选拔属于事前评估和选择,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
通过对许多大公司的研究分析得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开展某项业务的前提条例,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入市场竞争的门票,但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实质上是企业能力理论的一般逻辑推理,它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PrahaladandHamel,1990,1995)。
一、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理论界有多种理解: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备的一种或几种使其在向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说: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Prahalad&Hamel,1990)认为它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其后他们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提供附加价值给客户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1995)。蒂斯、皮萨诺和舒恩(Teece&Pisano&Shuen,1990)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埃里克森和米克尔森(1998)从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组织资本反映了协调和组织生产的技术方面,而社会资本显示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伦纳德—巴顿(Leonard—Barton,200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包括员工的技能、物理体系中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价值观4种形式的技术竞争力。另外,还有人从知识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方法性的初级知识,可以创造价值;从资产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中的关键部分,反映了企业的本质(杨浩、戴月明,2000)。概括地说,核心竞争力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具有的令企业保持长期、连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特定性或不可模仿性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意味着这种竞争优势既是企业参与市场分工协作体系不可替代的要素。从以上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故而能取得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具有持久性,它一方面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又使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刚性(Leonard-Barton,1992)。
在竞争对手众多的现代市场中,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保持有利地位,必须要有明显优越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企业不断健康、顺利成长、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在其扩散效应的推动下,企业利用该战略性资源,不断扩大企业相关产品的生产,产品生产将由单一迅速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企业内部各种要素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在外部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企业以反应能力为基础,不断地就企业内部要素之间的匹配进行调整,形成以人为本的知识性企业管理战略组织。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本的运营
企业竞争力的根源在于企业员工生产、管理积极性、创造性和其聪明才智的发挥。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网络结构,而这种网络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上的人力资源能力、效用的发挥大小,并且,这种能力的有机性决定了各环节能力大小的匹配和整合。如何把每个环节点上能力的大小进行合理的经济的分配,这是企业知识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根本目标。
舒尔茨曾经明确指出,“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它需要消耗稀缺资源,也就是说需要消耗资本投资;人力——包括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并非一切人力资源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我们把它称之为人力资本”。他还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际知识以及智能的发展和传播”,“人类的未来要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因此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即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企业知识、人力资本。二战以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指出今天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它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则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他们的能力水平。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其构成要素来看,表现为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核心技术)。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就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因此某种程度上学习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威廉姆森就认为,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也即知识(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人力资本是指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也即是对劳动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支出(直接成本)和其在接受教育时放弃的工作收入(机会成本)等价值在劳动者身上的凝固,它的表现形式就是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科技水平。企业人力资本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收益递增性。收益递增亦称动态规模经济,指的是生产率的提高与产出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二是外在性。卢卡斯指出,每一个人力资本的提高都直接引起了产出的提高,同时也引起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社会平均的运作效率,总体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又使每个企业和个人从中受益。三是时效性。人力资本是以人口自身的再生产为存在方式的,由于人的生命周期的有限性,人力资本如果不能及时地被利用,或者是不能适时适当地被利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丧失其作用。四是累积性。每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都不是由一次投资而形成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它是不断地进行多次投资的结果,这也是由其载体的特点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本的累积可以被认为是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监督和激励
1.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激励。既然我们称人力资本为资本,那么人力资本的收益就不应该仅仅是工资(这只是劳动报酬),资本的收益应该是产权,所以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应该拥有产权,只有让人力资本拥有企业产权,人力资本才有激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有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谁出资谁拥有产权”,然而这个提法现在已经过时了,因为有的人没有出资,但是他却拥有产权,这就是人力资本。激励企业人力资本全身心投入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安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对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有效和长期激励作用的最佳制度安排,就是让人力资本所有者将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2.人力资本的企业地位激励。其实就是经济学中的位置消费。人力资本的地位激励最早源于西方的一些企业,他们通过设立CEO、CFO、CKO、战略决策委员等职位来提高人力资本拥有者的企业地位,使其获得优越的位置消费。CEO不是董事长、不是总经理,但权力非常大。自从企业设立了CEO这一职位,董事会也就变成了一个小董事会,董事会的功能已经不再是对企业重大决策拍板,仅只是选择、考评和决定首席执行官的薪酬。当然近些年出现的独立董事,也不是企业的出资人,与企业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但它的投票权却跟出资的董事一样是极为重要的,这也属于人力资本。
3.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的涵义是—种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是同一范畴,属于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指出:法律有失效的时候,这是靠的是社会道德约束。而企业也一样,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失效的时候只能靠企业文化来约束。西方不同的大企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有5点是一样的:(1)强调等级、下级对上级忠诚和团队精神。(2)能力的差异决定你在企业中的分工。(3)能力大小、分工不同在企业中获利方式不同,有人是资本收益(人力资本),有人是劳动收益(一般工人)。同样是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是没有可比性。(4)强调企业中差距大是正常的,没有差距是不正常的。(5)强调效率,效率高收益高,不强调公平。公平不是企业的原则。是社会的原则,政府的功能是公平。
在激励人力资本的同时,企业应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对人力资本行为进行监督:包括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信息保密;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收益;设置合约到期一次性支付条款;职位和权利的提升;企业内部约束和法律约束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当不断提升其竞争优势,而这一竞争优势只能靠对人力资本的合理运营来实现。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监督可以更好地享受人力资本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RobertLucas.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ownalofMonetaryEconomics,Vol.22.1988.
无形资产是和有形资产对应的,是指具有资本特性的无形资产。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无形资产被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根据这个定义,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商誉等。在西方发达国家,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无形资产大于甚至几倍于其有形资产就是例证。如迪斯尼品牌的价值为325.91亿美元,占其市值的54%。
由无形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资本化的资产,投资后能带来收益;另一方面它是无形的,与有形资本有着本质的区别,即有形资本利用自身的使用就可以保值增值,而无形资产则必须以有形资本为载体,通过使有形资本增值达到自身增值的目的。
无形资产运营是指企业对自身所拥有的各类无形资产的使用进行运筹和规划,通过融资、对外投资等活动使其合理流动,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的活动。无形资产运营是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世界范围内兼并、重组浪潮风起云涌,无形资产运营正在成为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企业管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是供给制与计划经济的“生产管理时代”,而八九十年代中期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混合管理时代”(或说是管理过渡时代),九十年代之后,则是市场经济的“新管理时代”(即全面市场化的管理时代)。在“新管理时代”,无形资产的运作成为企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管理工作。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海尔以489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我国第一品牌,这不能不说是企业坚持以品牌为核心进行资本扩张的结果。而举世瞩目的珠海航展也把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作为市场化运作的突破口,按照市场的运作规律,把航展品牌、会徽、标志物的冠名权、专有权等无形资产进行整合、包装,结合航展的有形资产整体推向市场,积极、主动地寻求合作伙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有效控制了航展的运作成本,而且提高了航展的组织水平。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企业发展的所有资源(资金、人力、信息、物资、设备、技术、知识产权)中,人力、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从而也改变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基本观念,改进了管理的内容与方法,对管理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未来企业管理,将是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和扁平,将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创业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将依靠信息共享、虚拟整合、企业间互相依存,从而不断创造优势,为未来市场而竞争。总之,那将是从科学走向科学加艺术的管理。100多年前诞生在美国的“泰罗制”开启了企业的“现代管理之门”,从而兴起了以“生产管理”为主的企业管理模式;20世纪的管理科学和实践,在强调资本意志和金钱万能的同时,兴起了货币资本的经营;那么在“现代管理”诞生100多年,人类走入21世纪的时刻,全球的企业管理将迎来重视无形资产运营更甚于货币资本经营的新时代。
二、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营形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经营比有形资产经营具有更大的运营空间。无形资产的升值比起其有形资产的扩张来说,可以具有更高的速度,具有更大的空间,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是企业发展的长期障碍,有形资产的扩张受到了许多制约。这样,以有限的资金,巧做无形资产经营,是企业快速成长的途径。无形资产运营是企业资本运作的高级阶段。
从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特许权授予、连锁加盟、贴牌生产等经营形式的兴起,无形资产在企业日常经营及扩张中的作用凸显出来,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带来利润。对于某些企业,品牌和技术等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其拥有的实物资本,并且成为实现企业扩张的最重要手段。这时,无形资产已经实现了资本化。
所谓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营,是指在创造培育无形资产的基础上,通过对无形资产进行筹划、交易、运作,实现无形资产的增值,并获取利益。相对于无形资产的不同内容,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营也有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
1、品牌化战略。品牌是用来识别一个(或一群)卖主的商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记号、象征或设计,或其组合,并用来区别于其他卖主和竞争者。它包括品牌名称、商标,所有品牌名称和所有商品都是品牌或品牌的一部分。世界各国的大多数产品都规定有品牌,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无一不拥有若干国际知名品牌。
品牌化战略侧重打造知名品牌,然后通过品牌的知名度,实现成功的产品营销。它是通过广告、提高产品质量、塑造产品个性、强化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来提高产品与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还通过授予品牌使用权并收取使用费等方式,对品牌进行增值经营。
2、连锁加盟。连锁加盟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全世界,到处都可以看到连锁加盟的成功例子,如麦当劳和肯德基。连锁加盟方式,企业不用提供很多资金,主要提供品牌、技术和标准等无形资产,并收取加盟费。连锁加盟能使企业实现加速的扩张。并且,随着加盟店的增加,不仅企业的加盟费收入不断增加,其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达到了增值的目的。因此可以说,连锁加盟形式是无形资产资本化运营的典型代表。
3、贴牌生产。贴牌生产是公司提供设计、技术和标准,由别的企业进行生产,最后贴上统一的品牌,由持有品牌的公司统一进行营销。贴牌生产如今在服装行业和信息产业得到广泛运用。台湾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大部分是贴牌生产,而现有的国际名牌服装在我国内地几乎都有贴牌生产的厂商。
4、专有权授予。专有权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专有权授予是通过转让专有权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收取一定的转让费或租金。通过专有权授予,企业不仅可以得到转让费等直接的收入,还可以通过这项交易影响甚至控制受让者的经营活动,从而获得额外的收益。
三、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营思路
长期以来,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营在我国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我国鲜有像麦当劳、可口可乐、波音等国际知名品牌,我国的服务和技术贸易也一直处于逆差。这说明我国企业在品牌技术的竞争方面还处于不利地位。
我国企业的弱势,首先体现在缺少知名品牌,缺少百年老店,缺少原创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先进性的技术;其次,对于无形资产,我们的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未能将其视为一种资本化的资产;最后,我们的企业缺乏无形资产运作的技巧,运作的效率很低。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国的企业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建一个知名品牌。首先,必须提炼个性鲜明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核心价值,并持之以恒地维护它。其次,用品牌核心价值统帅企业的一切营销传播活动,让每一分钱都为品牌做加法。再次,完成品牌核心价值的提炼,然后规划品牌识别,使营销传播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最后,深度沟通,把核心价值刻在消费者心灵深处。
2、有效运作品牌。创建知名品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持续获取较好的销售与利润。由于无形资产的重复利用是不用成本的,只要有科学的态度与高超的智慧来规划品牌延伸战略,就能通过理性的品牌延伸与扩张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这一无形资产,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创建了品牌之后,品牌运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品牌延伸的下述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和前瞻性规划:1提炼具有包容力的品牌核心价值,预埋品牌延伸的管线;2如何抓住时机进行品牌延伸扩张;3如何有效回避品牌延伸的风险;4延伸产品如何强化品牌的核心价值并提升品牌资产;5品牌延伸中如何成功推广新产品。
(1)产权资本运营是进行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使资本不断增值,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当企业的目标受到市场、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所有者无法获得预期的利益,反而要承担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时,企业所有者就会将企业的产权出售,获取另一种产权形式——货币产权,以重新选择投资方向,满足获利动机。产权资本运营应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资源重组方式和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大财团公司经常进行企业产权的交易,以追求更高的效益。企业的产权交易,促进了企业的新陈代谢,使企业充满了生机和竞争活力。
(2)产权资本运营可以实现企业的资本运营战略。企业的资本运营战略是在企业对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为实现企业的资本运营目标而做出的长远的谋划。企业的产权资本运营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作指导。
(3)产权资本运营可以增强企业实力。企业通过产权资本运营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的实力。企业通过控制股权,可以使分散的资金聚合,使生产形成规模,实现规模经济;通过产权资本运营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获得科学技术上的优势,有效地占领市场。
(4)通过对闲置资产的产权转让,可以盘活闲置资产,使凝固的资产向市场流动,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有助于压缩长线产品,使资金流向短线产品,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5)产权资本运营可以打破行业进入壁垒,实现部门和行业转移。企业要实现跨部门、跨行业投资或要素转移,首先要打破进入壁垒,如规模、资金、技术等壁垒。与直接投资和转产相比,通过产权交易方式突破进入壁垒更为迅速和有效。
产权资本运营的主要形式
产权资本运营的基本方式是产权交易,即在不同法定主体之间进行产权体系即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置权的全部或部分的转移,以完成资本转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从我国目前企业产权交易的内容看,产权资本运营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产权转让按照交易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企业产权整体交易、企业产权分割交易和企业产权分期交易。
1.企业产权整体交易
企业产权整体交易是指企业所有权发生转移,生产要素整体流动,产权价格一次性付费的企业产权交易形式。企业产权整体交易的主要形式有兼并、合并、拍卖等。
2.企业产权分割交易
企业产权分割交易,是指把企业产权分割为所有权、占有权和经营权分别进行交易,从而实现产权转移的一种产权交易形式。其特点是:
(1)企业产权的分割性。产权的分割不是指产权实体的分割,而是产权权能的分割;
(2)企业产权的分离性。以企业财产所有权、占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前提,并且,企业产权的各种权能能够单独转移;
(3)企业产权分割交易的主要形式有参股和控股等。
3.企业产权分期交易
企业产权分期交易,是指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企业经营权在一定时期内有偿转让的一种产权交易形式。其特点是:
(1)企业法人财产的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是分离的,承包者和承租者获得的只是企业财产的经营权,而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则在发包者和出租者手中;
(2)企业法人财产的经营权是分期转让,而非一次性转让,转让的期限有交易双方签约决定;
(3)企业经营权的交易采用合同的形式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产权分期交易的主要形式有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两种。
产权资本运营的意义和主要形式相关文章:
1.企业资本运营类型有哪些
2.知识资本运营是什么
3.资本运营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起到“喉舌”作用,因此它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增加,广播电视事业经费,由原来国家全额拨款逐渐改为差额拨款,直至自收自支,而且还要向国家纳税和向有关部门上缴利润,因此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性质也越来越明显。我认为要使广电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广电产业的资本运作。
1 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概念
所谓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就是将广播电视行业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广电业有关的广告、传输网络、信息、视音频制作、广播电视报等产业,也包括广电集团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扩展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稳步将广播电视业推向市场,科学规划和配置广播电视资源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广播电视业要想完成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资本运营这一长足的发展空间里大展拳脚,尽管这种管理意识和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2 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下,从总体上说,我国广电产业存在着产权结构不清晰、受行政干预多、经营范围小、浪费大、产品质量低、在生产经营和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腐败现象等弊端,其影响概括地说就是: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看来广播电视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 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致使其产业性质得不到重视。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功效,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为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了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必须掌握干部的任免权、企业的控股权、节目的终审权的要求。其次广播电视媒介所拥有的巨大的和潜在的可经营性资产。如视音频产品的生产设施、视音频节目的播出权、用以广告的节目时间段、传输信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等等,都是广电媒介的资产。它有自己的价值,有作为价值转化形成的价格,其产品具有商品的性质,因此广电媒介又具备了产业性质。就决定了它要通过资本运作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为目的,讲求经济效益的特性。然而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的要求的确对媒体的发展和正常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与市场化经营产生了差距。具体到工作实际中诸如:①哪些资源能够拿出来跟资本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等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就难免形成困惑。②有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大量资金来制作。但往往因为这是宣传任务,不能带广告及其他营利色彩,所以在资本方面基本是没有回报的。那这项活动只有投入根本谈不上经济上所谓的产出。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这种体制使广播电视业始终处于严格行政管理之下,资本结构随之形成了投资主体单一、筹融资结构单一、资本主体单一的局面,几乎完全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规范准则开展活动。因此也就丧失了经营自主权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2.2 广播电视业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导地位,制约其资本运营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行业外资本投资传媒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传媒产权,不能拥有传媒的品牌。诸如此类的政策性法规确立了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所以资本运营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可能会出现一旦双方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这也就是许多关注广电行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商驻足观望的主要原因。由于政策的限制导致目前,广电行业苦于资金缺乏急需资本投入来加快发展,而大量的业外资本虽然看好广播电视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却不敢轻易投入。
2.3 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2.3.1 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晰。我国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行业都没有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致使广播电视长期以来一直以新闻宣传单位定位,着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宣传职能,普遍存在着“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导向、轻经营,重喉舌功能、轻产业功能”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是独立但又相互依托的。只有创作出质量上乘,受众喜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带动广播电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厚重的经济积累,也可以更好的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企业战略重组是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能力的变化,通过制定和实施业务重组、组织重组及财务重组等一系列战略和政策,实现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和更新,以实现战略变革或战略转型,使组织与环境获得动态最佳匹配,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系统化的、动态的战略行为。战略重组按内容可划分为业务重组、财务重组和组织结构重组。
综观现有的企业战略重组理论,多是从经济学、法学或管理层面进行研究,如核心竞争力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边界理论等等。而从财务角度进行研究的却很少,且已有的文献只是从财务角度的某个方面研究单个企业或者单个行业的某一种重组行为,系统的研究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本文尝试从财务视角研究企业战略重组,以期能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战略重组理论。
一、企业战略重组的手段――资本运营
企业要进行战略重组,必须进行资本运营活动。所谓资本运营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企业战略重组按资本运作方式可以分为:(1)扩张型资本运营,如并购、收购资产或股份、合资或联营等;(2)调整型资本运营,如股权置换、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等;(3)产权转移型资本运营,如股权转让、股权无偿划拨、股份回购和股权托管等。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主要的特点是产权主体或其授权方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对具有运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保值和增值。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经营,资本运营对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经济、调整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治理结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要想获得高速和长远发展,必须走资本运营之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优的战略性飞跃。当前,以资本运营为手段,实现企业的战略重组不仅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能力的现实要求。
二、企业战略重组的目标――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是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后产生的委托问题,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自公司治理这一概念首次被英国经济学家Tricker.R.I在其所著的《公司治理》一书中提出后,各国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定义了公司治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是组织结构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涉及股东、董事、高层管理者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一般来说,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Karpoff and Rice(1989),Karpoff and Malatesta.(1989)分别对公司采用特殊的组织结构反收购以及并购行为的法律约束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那些采取反收购措施的公司的治理结构较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运营可以促使公司改善治理结构。Karpoff and Rice(1989)以13个按照美国1971年法规建立起来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这些公司有着不同一般的组织限制,股票不能交易,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免除了被收购的危险。研究发现这些公司的业绩差,公司政策有争议,董事和经理更换频繁。这些事实都说明,资本运营作为一种外部控制机制,可以有效地制约经理行为,改善公司治理。
秦军(2004)研究显示:资本运营有效地改善了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现象,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对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大有益处,并且通过数据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状况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有必要通过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活动,促使上市公司股权合理化,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三、企业战略重组的效果――协同效应
一般认为,协同效应是指通过重组实现双方企业资源、业务之间的共享和互补,达到重组后企业整体的价值大于重组前各自独立经营时价值的简单相加的效果,主要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三个方面。而所谓财务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在财务方面产生的种种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经营活动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它包括由于税法、会计处理规则及证券交易带来的内在规定作用所产生的货币效应,还包括由于企业资金运转的内部化、对外投资的内部化等作用所带来的财务运作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财务协同效应最终是在重组企业整合中得到的。企业进行战略重组,需要通过资本运营,调整企业的股权结构,改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获取财务协同效应,从而建立起能支持企业不断发展的财务能力,进而使企业保持长期良好的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财务协同效应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使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重组后企业扩大了规模,或是优化了资源,相应地降低了破产的风险,提高了偿债能力,容易成为股市中的热门企业,使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整体改观,这些都将有助于企业筹集资本成本的较低。
二是充分利用自由现金流量。当企业存在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或自有现金流量不足时,都可能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困难,而通过战略重组,可以有效合理地配置现金流量,优化内部资金的时间分布,以投向具有良好回报的项目,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收益。
三是获得预期效应,推动股东财富最大化,提高企业价值。预期效应是指由于重组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当企业发生重组时,被认为向人们传达了该企业的价值将会改变和该企业的管理层将采取更有效率的管理活动的信息。因此,当重组消息传出,必然引起企业股票价格的巨大波动。如果企业重组的是那些市盈率较低,但每股收益又较高的被市场低估的资产和业务,可以使企业的每股收益不断上升,股价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从而推动股东财富最大化,提高企业价值。
重组整合后财务协同效应可以通过具体的财务指标反映。林颖(2005)研究认为财务能力的改善可以反映在融资能力、投资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中,比率趋势分析的结果可以说明财务协同效应取得与否。吴芹(2003)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分析反映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在重组前后时期的变动,来反映协同效应的实现与否。为此,本文在评价重组的效果以及重组整合后的协同效应时,通过对企业战略重组的绩效评价来反映。
四、企业战略重组的结果――重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原理,选用恰当全面的指标体系,依据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性评价。战略重组完成之后,重组的效果如何,能不能在重组整合后产生协同效应,这些都是企业在战略重组之后要考虑的问题。较好的途径是选取一种好的评估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企业战略重组的绩效予以评价,以期为企业的后续决策提供指导。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必须能对企业重组绩效作全面综合的评价。本文根据企业所披露的年报信息,依据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的主要内容,从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选取12个财务指标作为企业重组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及计算过程见表1。
(二) 评价方法
由于企业战略重组涉及多指标的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评价方法从整体上反映被评价事物的整体情况,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法等,评价过程比较简单,操作方便;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着不足,即评价指标信息重叠或某些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使评价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为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来评价企业战略重组绩效。
因子分析法来评价战略重组绩效的基本思想是:在收集和整理现有重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较少的主因子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避免评价指标存在相关性而造成的信息重叠问题,根据主因子和综合因子得分情况,判断企业战略重组绩效变化问题。
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如下:
设有k个观测变量x1,x2,…,xk,将这些变量进行标准化,使得标准化后的变量的均值为0,方差为1。记原公共因子变量为f1,f2,…,fm,经标准化后的公共因子为F1,F2,…,Fm,(m
因子分析模型为:
x1=a11F1+a12F2+…+a1mFm+ε1
x2=a21F1+a22F2+…+a2mFm+ε2
…
xk=ak1F1+ak2F2+…+akmFm+εk
其具体步骤如下。
1.逆指标的同向化
在本文所选取的指标中,包含一些逆指标,需要对其进行处理。本文采用倒数化对逆指标进行同向处理,即xj=1/xi。
2.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了对变量进行比较,并消除由于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所造成的影响,将样本观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标准化后的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其处理方法如下:
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通过相关系数矩阵R可以发现各测评指标间的相关情况,从而能够科学合理地筛选测评指标。
4.确定m个公共因子
解特征方程R-λE =0,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λi,若λ1≥λ2≥∧≥λm≥0,则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一般取值在85%以上)确定因子个数m。
5.求m个公共因子的载荷矩阵A
计算特征向量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A;并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A进行旋转,一般采用方差极大(VARIMAX)旋转,得到旋转后的主因子解B。
6.计算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
【参考文献】
[1] 崔世娟,孙利,蓝海林.企业战略重组理论综述[J].江苏商论,2008(10):110-111.
[2] 秦军.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途径[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2):2-23.
[3] 王红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J].河北企业,2009(01):8-10.
企业战略重组是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能力的变化,通过制定和实施业务重组、组织重组及财务重组等一系列战略和政策,实现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和更新,以实现战略变革或战略转型,使组织与环境获得动态最佳匹配,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系统化的、动态的战略行为。战略重组按内容可划分为业务重组、财务重组和组织结构重组。
综观现有的企业战略重组理论,多是从经济学、法学或管理层面进行研究,如核心竞争力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边界理论等等。而从财务角度进行研究的却很少,且已有的文献只是从财务角度的某个方面研究单个企业或者单个行业的某一种重组行为,系统的研究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本文尝试从财务视角研究企业战略重组,以期能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战略重组理论。
一、企业战略重组的手段—资本运营
企业要进行战略重组,必须进行资本运营活动。所谓资本运营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企业战略重组按资本运作方式可以分为:(1)扩张型资本运营,如并购、收购资产或股份、合资或联营等;(2)调整型资本运营,如股权置换、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等;(3)产权转移型资本运营,如股权转让、股权无偿划拨、股份回购和股权托管等。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主要的特点是产权主体或其授权方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对具有运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保值和增值。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经营,资本运营对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经济、调整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治理结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要想获得高速和长远发展,必须走资本运营之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优的战略性飞跃。当前,以资本运营为手段,实现企业的战略重组不仅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能力的现实要求。
二、企业故略,组的目标—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是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后产生的委托问题,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自公司治理这一概念首次被英国经济学家Tricker. R.!在其所著的《公司治理》一书中提出后,各国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定义了公司治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是组织结构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涉及股东、董事、高层管理者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一般来说,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Karpoff and Rice(1989),Karpoff and Malatesta.(1989)分别对公司采用特殊的组织结构反收购以及并购行为的法律约束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那些采取反收购措施的公司的治理结构较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运营可以促使公司改善治理结构。Karpoff and Rice( 1989)以13个按照美国1971年法规建立起来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这些公司有着不同一般的组织限制,股票不能交易,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免除了被收购的危险。研究发现这些公司的业绩差,公司政策有争议,董事和经理更换频繁。这些事实都说明,资本运营作为一种外部控制机制,可以有效地制约经理行为,改善公司治理。
秦军(2004)研究显示:资本运营有效地改善了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现象,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对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大有益处,并且通过数据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状况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有必要通过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活动,促使上市公司股权合理化,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三、企业战略,组的效果—协同效应
一般认为,协同效应是指通过重组实现双方企业资源、业务之间的共享和互补,达到重组后企业整体的价值大于重组前各自独立经营时价值的简单相加的效果,主要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三个方面。而所谓财务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在财务方面产生的种种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经营活动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它包括由于税法、会计处理规则及证券交易带来的内在规定作用所产生的货币效应,还包括由于企业资金运转的内部化、对外投资的内部化等作用所带来的财务运作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财务协同效应最终是在重组企业整合中得到的。企业进行战略重组,需要通过资本运营,调整企业的股权结构,改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获取财务协同效应,从而建立起能支持企业不断发展的财务能力,进而使企业保持长期良好的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财务协同效应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使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重组后企业扩大了规模,或是优化了资源,相应地降低了破产的风险,提高了偿债能力,容易成为股市中的热门企业,使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整体改观,这些都将有助于企业筹集资本成本的较低。
二是充分利用自由现金流量。当企业存在大盆的自由现金流量或自有现金流量不足时,都可能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困难,而通过战略重组,可以有效合理地配置现金流量,优化内部资金的时间分布,以投向具有良好回报的项目,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收益。
三是获得预期效应,推动股东财富最大化,提高企业价值。预期效应是指由于重组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当企业发生重组时,被认为向人们传达了该企业的价值将会改变和该企业的管理层将采取更有效率的管理活动的信息。因此,当重组消息传出,必然引起企业股票价格的巨大波动。如果企业重组的是那些市盈率较低,但每股收益又较高的被市场低估的资产和业务,可以使企业的每股收益不断上升,股价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从而推动股东财富最大化,提高企业价值。
重组整合后财务协同效应可以通过具体的财务指标反映。林颖羽中(2005)研究认为财务能力的改善可以反映在融资能力、投资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中,比率趋势分析的结果可以说明财务协同效应取得与否。吴芹(2003)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分析反映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在重组前后时期的变动,来反映协同效应的实现与否。为此,本文在评价重组的效果以及重组整合后的协同效应时,通过对企业战略重组的绩效评价来反映。
四、企业战略,组的结果—,组绷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原理,选用恰当全面的指标体系,依据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性评价。战略重组完成之后,重组的效果如何,能不能在重组整合后产生协同效应,这些都是企业在战略重组之后要考虑的问题。较好的途径是选取一种好的评估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企业战略重组的绩效予以评价,以期为企业的后续决策提供指导。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必须能对企业重组绩效作全面综合的评价。本文根据企业所披露的年报信息,依据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的主要内容,从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选取12个财务指标作为企业重组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及计算过程见表1。
(二)评价方法
由于企业战略重组涉及多指标的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评价方法从整体上反映被评价事物的整体情况,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法等,评价过程比较简单,操作方便;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着不足,即评价指标信息重叠或某些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使评价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为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来评价企业战略重组绩效。
因子分析法来评价战略重组绩效的基本思想是:在收集和整理现有重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较少的主因子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避免评价指标存在相关性而造成的信息重叠问题,根据主因子和综合因子得分情况,判断企业战略重组绩效变化问题。
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如下:
设有k个观测变量Xt,X2,..., Xk,将这些变量进行标准化,使得标准化后的变量的均值为O,方差为1。记原公共因子变量为f,,fz, ..., fm,经标准化后的公共因子为F‑ Fz, ..., Fm,(m
因子分析模型为:
其具体步骤如下。
1.逆指标的同向化
在本文所选取的指标中,包含一些逆指标,需要对其进行处理。本文采用倒数化对逆指标进行同向处理,即x;=1 /x。
2.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了对变量进行比较,并消除由于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所造成的影响,将样本观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标准化后的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其处理方法如下:
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通过相关系数矩阵R可以发现各测评指标间的相关情况,从而能够科学合理地筛选测评指标。
4.确定m个公共因子
解特征方程旧一TE卜0,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T,若T,入2)八)入m〕。,则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一般取值在85%以上)确定因子个数m。
5.求m个公共因子的载荷矩阵A
计算特征向量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A;并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A进行旋转,一般采用方差极大(VARIMAX)旋转,得到旋转后的主因子解B。
6.计算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
因子变量确定后,就可以计算每一样本的m个公共因子得分;同时还可以按照公式
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值。
0 引言
衣食住行中“衣”排在首位,服装业的发展状况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乃至发展。服装业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满足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需要。纺织服装业是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是河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河南省纺织服装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竟争,生产经营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己形成了棉纺织、化纤、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相对齐全且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产业体系。
1河南服装业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河南更是发挥自身优势,河南服装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和具备相当知名度的品牌,在全国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河南服装业已成为全国增速最快的省份之一,并成为河南六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服装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1%;以裤业为特色的郑州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以针织内衣为特色的安阳针织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新野、尉氏、新密、扶沟、虞城等一批特色园区初具规模。目前,郑州己成为全国最大的女裤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男裤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如梦舒雅、太可思、娅丽达、渡森、五朵云、纽伦、戈洛瑞丝、欧利、金盾等品牌。
河南服装比起沿海服装强省,还有不小的差距。这表现在河南服装业至今还没有在国内叫的响的名牌,虽然涌现出了梦舒雅、娅利达、黑贝等一批知名企业,但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却很小。同时河南服装的产业集群建设也显得较为杂乱无章,工业园区缺乏规范化的结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河南服装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河南服装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可以通过资本运营来缓解。
2解决河南服装业现存问题的资本运营模式研究
上市公司作为资本运营相对成熟的方式,是大多数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河南服装企业众多,但是服装板块在整个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却比较小。上市公司是我国众多企业中较为优秀的企业,更是的标杆企业,因此,证监会对公司上市的审核条件也比较严格。纺织服装业企业规模偏小,零散分布,缺乏集群效应,很难实现规模经济,不能在股票公开上市。在我国资本市场口趋完善的进程中,纺织服装非上市公司应该把握机会,加入上市公司的阵营,以赢取更多更广的融资渠道和发展空间。
就地域分布来看,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20个省市,其中浙江以15家居首,其次是江苏13家,上海7家,福建、广东、山东各6家,河北、四川各3家,安徽、北京、河南、湖北、湖南、辽宁各2家,甘肃、海南、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各1家。这个分布说明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东部沿海省市分布较为密集,尤其是在长三角经济带,几乎占到了一半,在这些区域,近年已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并有着明显的内部和外部的规模经济效益,一批企业从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上下游产业链或者同业融合的伙伴关系。具体到河南服装业,经笔者研究与分析,可参照一下资本运营模式:
1.兼并收购
作为资本运营的核心内容,兼并收购是河南服装业运用的最多的资本运营模式。就并购而言,常见的并购方式有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横向并购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变竞争对手为关联企业,河南纺织服装行业内企业竞争非常激烈,相互之间压低价格,使行业平均利润持续压低,横向并购可以缓解这种过度竞争;纵向并购的并购对象主要是处于一条产业链上的企业,服装产品生产工序复杂,产业链较广,从原料生产、纤维制造、纺织、印染,辅料生产,服装生产等,纵向并购可以把不同环节的企业融合在一起,加快生产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混合并购的并购对象是其他行业的企业,彼此之间原本没有太多的相同和联系,很多服装企业都倾向于运用这种并购方式,为达到多元化经营的目的,将资金投向其他行业。
2.资产剥离
资产剥离也是河南服装业常用的资本运营模式之一。资产剥离的标的主要是资产,以股权为标的的剥离主要是被那些盲目扩张的企业采用,发生次数较少。服装企业的生产技术更新换代很快,新设备在提高产品质量之余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工人成本,因此就产生了不少闲置的生产设备,这些资产预计未来不能给企业带来生产经营上的经济利益,把它们剥离出企业之外,还能有一定的现金流入。除了设备之外,其他被剥离掉的资产还有厂房、土地使用权、久置不用的原材料等,厂房和土地使用权属十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占用着大笔的资金,如果被闲置的话,会降低资产营运能力,把这些资产剥离掉可以将资金用于增值较快的资产项目。
3.产业集群
以产业集群方式,完善产业链条的建设,细化分工,协同多于竞争,使集群内企业在原材料的使用上能够缩短采购时间和成本,甚至达成企业联盟之目的,即几个企业通过订立协议结成的组织体,共同分担收益和风险,以实现共同目标。 培育集群内行业协会组织,对于政府和企业间的沟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而都具备独有的作用。
4.资产置换
资产置换,在河南服装也较为常见。所谓资产置换,指企业用已经或即将闲置的资产,向其他企业换取自身需要的资产的活动。资产置换在细节实质上是收购和资产剥离的结合,是扩张和收缩的结合。换出闲置资产是一种收缩型运营,而换入新资产是扩张型运营。理论界普遍把这种资本运营方式划入到扩张型的资本运营,主要因为换出是为了换入,重点在换入的新资产上,它是一种资本再扩张行为。
5.租赁经营
租赁经营,是一种围绕经营权展开的产权交易方式,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将企业部分资产的经营权出租给承租方,承租方不管经营状况如何,按合同定期缴纳租金给所有者。租赁经营不仅仅是一种筹资方式,更是企业资本运营的新方式。它能够在保证所有权不改变的前提下,推动经营者积极地利用闲置资产,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在资本运营的众多方式中,租赁经营在河南服装业的以特许经营,许可加盟等方式延伸和激活资本。
另外其他的资本运营方式,诸如债务重组、股权转让、企业分立股份回购、托管经营、股票上市等作为资本运营的河南服装业资本运营的辅助方式。
3 小结
河南服装业资本运营模式较为单一集中,对兼并重组这类扩张型资本运营模式非常青睐,占到41%,其次是资产剥离和股权转让,分别占26%和24%,资产置换和债务重组发生频率较少,只占10%不到,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分布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河南服装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兼并收购能以最快的速度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另一方面,河南服装企业设备落后,很多机器、生产线依然停滞在上世纪的水平,技术不够先进,再加上管理水平不高,通过资产剥离等资本运营模式可以甩掉企业继续发展的栓桔,整合优势资源,脱离困境。另外,对于众多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租赁经营不失为降低成本,盘活资产的良好运作方式。
参考文献
[1]谢泗薪,吴叶兵.企业资本运营体系的构建与战略实施[J].企业管理,2010 (7):92-95
[2]王旭.边界视角下的企业集团战略重组行为的本质、动机与模式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2): 132-137;
[3] 华金秋.基十二方理论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 80-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