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正确消费议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0: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正确消费议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正确消费议论文

篇(1)

议论文阅读的材料以人生修养、成长思考、传统文化、待人处事、时政热点等为主,所选文章多来自新近出版的报刊时文。选文切合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引导学生对自身成长过程进行思考,对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初步分析,目的是要学生关注生活,留心时事,提高明辨是非、甄别真假、识别美丑的能力。议论文阅读的分值大多在6~12分之间。

【考点概说】

中考议论文阅读主要有以下考点:论点的辨析、提取和归纳;论据的类型、作用及补写;论证方法的辨识和理解;论证结构的分析和论证思路的理解;论证方式的运用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鉴赏议论文的语言风格;联系自身实际对选文观点进行评价、感悟或拓展。

议论文阅读常涉及的文体知识有:

1. 论点,指作者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在形式上是一个肯定性陈述句,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3.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证明。

(2)论证方法的类型: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某个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某个论点,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道理论证,可分两种,一是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二是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某个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对比论证,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对照,互为衬托,特别能突出某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4.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5.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

【中考题例】(2012年娄底市中考题)

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

侯 磊

①记得小时候,老师说饭前要洗手,我们嫌麻烦,总是借口托词,甚至想出歪招来对付。后来,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饭前不洗把手,就感到心里别扭。读书那会,总爱睡懒觉。毕业到了部队,作息变得规律了,每天早晨一到6点,生物钟就条件反射似的准时敲响,偶尔赖在床上也难睡着。看来,凡事成了习惯也就变得自然了。

②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曾有人问“当代雷锋”郭明义:“你自己家里也不富裕,为什么还拿出那么多钱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他的回答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习惯成自然。”从典型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惯的力量。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高达90%的行为源自习惯的支配。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如果学雷锋也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雷锋”岂不天天在身边?

③习惯的养成要靠日常的点滴积累。纪念日要学雷锋,但纪念日仅是“加油站”。“善与美蕴藏在生活点滴中”,雷锋做好事就表现在每时每刻,落实在日常点滴。出差乘车,他帮乘务员扫地;战友归来,他帮助补补课;路遇困难,他帮忙搭把手。正是一件件小事,凝聚了雷锋精神的光辉。“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是“积善”。积少才能成多,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养成。

④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雷锋是一个实干家,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钉子精神”是雷锋爱岗敬业的生动写照。谁能说干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不是学雷锋呢?如果你是一名学生, ,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农民,能种出让人民群众放心吃的粮食和蔬菜,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能经常到基层走访,履职尽责反映群众心声,这也是学雷锋。导演陈国星在拍摄电影《郭明义》中体会到,善待周围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做有益的事,就是学雷锋的体现。作为一名军人,当雷锋精神扎根于内心,爱岗敬业成为我们学习、训练、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时,那岂不是天天都在学雷锋?

⑤“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崇高的道德观念,能不能产生现实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否长时期的坚持。“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执著50年做好事,除了因为崇高的道德追求,还在于他的毅力和坚持,在于他把学雷锋化为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习惯带来的持续自觉,也许只是凡人小事、举手之劳,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成就伟大。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

中考原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3.结合上下文,将选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出来。(2分)

4.你如何理解第⑤段中“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这句话的意思?(3分)

最新拟题

5.请你根据第②段所论述的观点,为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6.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讲求竞争与效率的时代,学雷锋早已过时。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一、如何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进行准确提取或概括?

这类题考查方式有三种: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②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③对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首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对何事发表议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看文章中是否有适合直接做中心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是一个概括力很强的句子。它可能在文章的开头,也可能在文章的末尾或中间。许多时候,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上面娄底卷第1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题目“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统率全文,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如果文章当中没有一个适合做中心论点的句子,那么,就要由自己来概括了。概括中心论点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要简洁,要顾及全文,表达要准确完整。

二、怎样辨别论据的类型并正确理解论据的作用?

这类题目的考查方式有:

1.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据,并指明其类型。

论据类型主要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以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2.概括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

解答这类题目时,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字数控制在50字左右。

3. 分析论据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论据的作用当然要和论点联系起来。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或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如娄底卷第2题,“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其答案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

4. 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补充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其表述形式为: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补充理论论据,则多引用名言警句。如娄底卷最新拟题5,要求为第②段论述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可举“板凳妈妈”许月华,靠两条小板凳代替双腿走路,照顾福利院的孩子,坚持30年不放弃。

三、怎样辨别论证方法并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这类题目考查方式有:

1.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然后对照概念进行分析。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进行,一般不会出错。如娄底卷最新拟题6,“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第④段列举学生、农民、人大代表做好本职工作即是学雷锋的事例,是举例论证,即事实论证。

2.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题时,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答题方式为: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应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如娄底卷最新拟题6,作用是雄辩地证明了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这一观点。

四、怎样分析论证的层次,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而按照思维形式,又可以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①由一般到特殊的“总论——分论”式;②由特殊到一般的“分论——总论”式;③“总论——分论——总论”式。答题形式为:“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或“在该段中,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使用××论据,再次运用××论据,最后得出××结论”。

五、怎样感悟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把握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题目的形式有:(1)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析画线句的意义和作用;(3)简要分析某段语言的特色和表达效果。

上述几种题型都围绕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来命题,解题时要联系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等特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如娄底卷第4题,理解“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一句话的意思时,一要分析该句在段中的含义,二要联系现实生活,特别是考生的生活体验。答案可以这样表述:“如果我们每个人自觉地把学雷锋做好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生就更有价值,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六、怎样评价文章的观点,并能结合实际来认识和理解?

这是近年来出现频率很高的创新性试题。常见形式有:①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你谈谈对××现象的看法。②结合你的感悟,说说你对××观点的理解。③读了这篇文章后,请谈一谈你对××问题的思考或建议。解答时,应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最好能运用相关的论据,以增强说服力),理由最好有二至三条,最后得出结论。陈述理由时建议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以理服人,增强说服力。如娄底卷的最新拟题7,这是一种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学雷锋是不会过时的。因为雷锋精神的内涵是无私奉献,是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付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也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从每年评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从千千万万的志愿者身上,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雷锋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的时代变得更诗意。所以,学雷锋永远不会过时。

名师提醒

议论文阅读是中考必备考题,其内容贴近时代脉搏,因而具有时效性。由于中考命题考查立足于简单的议论文,阅读材料时一般遵循“通读材料,提取论点——再读材料,筛选论据——明晰论证,理清结构——品读语句,体会语言”的流程,只要在答题时循序渐进,一般都能准确应对议论文阅读题。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

1.分析论据的作用时,同学们最喜欢写的一句话是“证明中心论点”。这看似正确,其实大错。因为分析某一个论据的作用时,必须联系论据所在的段落,一般情况下,论据证明的观点常常在论据之前或之后,并不一定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分析论证的层次或论证思路。这类分析题考查对论证过程的理解,答题时一定要出现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等,这样表述,才能将论证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3.评价观点题,这类试题多为开放性试题。肯定、否定都可,关键在于观点必须明确,论据必须具体,阐述理由时一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再次重申论点。

不对生活发脾气

蒋忠平

①林语堂云:“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人生亦如草木,须经历春夏秋冬,这是大自然赋予的节奏和韵律。而人到底是万物的灵长,足以令万物仰视的人,能更加清楚地解读自己。这“解读”就是“感觉”,就是“品”。

②不论是圣贤还是草民,不论是英雄还是小丑,都是一列疾行的列车,遵循着同一轨迹,即从始发至终点。然而,究其细微,人与人竟是千差万别。正如面对黄叶有人会想到考察气象,有人会想到人的暮年,有人会想到扫起来生火。我们不便评头品足,一切都顺理成章,这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品尝方式。

③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和平时期再难把人严格地区分为“好”与“坏”,许多界线都变得模糊不清。尤为严重的是,时代更加看重效率和改进,这导致人人都把自己忙成一团,失去了彼此照看和监视的机会。人生变作一杯酒,摆在每个黎明或黄昏,等他自斟自酌。其中的况味除了自己还有天知地知。品味人生,是另一种意义的自觉查考,简单地说便是:看你自己的了。

④人们似乎都有一个怪癖:易于铭记坏的遗忘好的,所以很轻易就做出了“世风日下”的结论。的确有一些人被花花绿绿的物欲击沉了,的确有时正义跌入血泊而邪恶站在一边狞笑,可是绝大多数的人仍在洁身自好。一些人会迎着凶险前行,另一些人留在原地一脸苦色、心中不安,还有一些人当了逃兵,为余生留下数不清的羞愧。人们终究找到了一面属于自己的镜子。淡品人生,“淡”,不仅是超然风度,而且是人们留给自己的冷静。所有人品味人生的结果都是一致的:我们欠世界太多,谁也没有理由沾沾自喜。

⑤人们不可避免地演着自己的戏,悲哀的或是欢乐的。明末清初大批评家金圣叹曾说过“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历史潮涨潮落,一切都留在昨日。人们在一种迥然不同的环境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约而同地寻觅着“不亦快哉”。有人找到了,有人没找到。这就是人生,这就是那段艰难的航程。

⑥人生还似一支针剂,在进入社会的脉管之后,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它,有的驱除了病变,有的带来毒副作用,有的什么也没带来。倘若我们的人生是后两者,那么,我们只有在那一张一次性消费的履历表上记上这样四个字:无效生命。还是那杯摆在晨昏的酒,我们以亢奋的抑或沉郁的眼光端详之后,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人生的滋味就在你的眼角眉梢了。

⑦最后让我们一道心平气和地淡品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并一道暗暗给自己一个决定:不再对生活和世界发脾气。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22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引述林语堂的话有何目的?

3.第②段画线句是什么论据?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4.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5.联系语境,说说你对第③段中加点词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不对生活发脾气。

2. 引述林语堂的话是为了论述人类能更加清楚地解读自己、认识自己,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篇(2)

2. 明确议论文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信服自己的观点。

(一)事实胜于雄辩

茶颜悦色能成功,是得益于它正确的选择,还是真诚的态度?(只能二选一)

请用“我认为茶颜悦色能成功,是得益于……,因为……”的句式来回答。

【教师示范】我认为茶颜悦色能成功,是得益于做出了适合自己的规划。因为茶颜清楚地知道自己资金有限,做出“只在长沙开店”的规划。只有在竞争较小的二线城市才能密集开店,增加品牌曝光率,吸引到消费者。如果它一开始就去一线城市厮杀,资金远少于那里的大品牌乐乐茶、喜茶等,不能让它密集开店,茶颜缺少曝光率就会迅速被遗忘。

【笔记】在用事实证明你的观点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以理服人

请问为什么片段2比片段1写得好?

【片段1】

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是成功的秘诀。

创业初期,奶茶品牌茶颜悦色清楚地知道自己资金有限,做出“只在长沙开店”的规划。

现在,“喝茶颜”成为长沙旅游的必备项目,火爆全国。

【片段2】

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是成功的秘诀。

创业初期,奶茶品牌茶颜悦色清楚地知道自己资金有限,做出“只在长沙开店”的规划。只有在竞争较小的二线城市才能密集开店,长沙200家店的密度让它获得超高的品牌曝光率,吸引到消费者。如果它初期就去一线城市发展,实力远逊一线城市的乐乐茶、喜茶,根本无法密集开店,没有曝光率就会迅速被遗忘。

现在,“喝茶颜”成为长沙旅游的必备项目,火爆全国。

【笔记】在用道理讲明你的观点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能说服大家吗?

请你在“成功需要正确的选择”“成功需要真诚的态度”两种观点中,选择你认同的一个,然后用茶颜悦色的例子说服大家认同你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

用词要准确

不要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许多销售人员,甚至自信表达能力很好的领导都,经常是说不清楚想要说的事。就拿产品介绍来说,能够讲得让客户十分明白的销售人员并不多,能够让客户真正领会产品特点的销售人员就更少。这跟销售词汇的掌握有密切的关心。首先,客户并不是专业人事,很多你认为司空见惯的词汇,作为他来说非常的晦涩难懂的,不同的行业甚至是不同的人员,他们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是不同的,而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面对极不专业的客户,推销非常专业的产品。另外,即便是没有晦涩的词汇,不同的人员对于某一个词汇的理解都有不同的意思,尤其是中国的语言,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句话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如果销售人员与客户在词汇的内涵上出入很大,那么他们虽然在交流,但是,却象是在用不同的语言交流。因此掌握词汇的内涵就非常重要。第三,即便是词汇的理解没有问题,还有用词的准确性问题,多数销售人员并不能够掌握用词的准确性,即便语言专家都不能保证完全做到。在这一点上似乎是我们语言天生的缺陷。这让我们想起了小学的词语填空,就是一句话其中有一些关键词去掉了,让你在非常相近的几个词语中选择一个,以表达某种意思,当时没有感觉它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这是老师没事撑的。现在看来当时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准确用词不光能够提高表达能力,还能有效的提高客户的理解力。

表达逻辑要清楚

除了词汇之外就是逻辑表达能力。很多人表达不清楚与他的逻辑性有问题,这里面主要是内容的组织以及陈述的方式,许多销售人员非常习惯于滔滔不绝,说的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主线非常混乱,让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对于他熟悉的人来说,可能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对于不熟悉他的客户来说问题就严重了。首先,客户需要非常仔细的听,并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才能够明白他在说什么,而客户具有这种归纳能力的人也并不多见,所以客户也就云里雾里的瞎听了。另外即便是客户能够听明白,那么,客户又有多大的耐心听这样的销售人员说下去呢?因此,在陈述问题的时候,不光要表达清晰,而且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表达清楚。

这让我们想起了中学的议论文。在议论文当中主题一定要明确,每段必须有相应的段落主题,每个主题基本上就是每段的第一句话,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后再展开进行说明,不要上来之后没有主题就进行议论,这样会让人很难明白你在说什么,除了每段要有主题之外,段落之间必须有一条主线串联,这样可以让人明白你的说明层次。这些都是陈述一个观点的基本语文技巧,现在看来仍然十分有效。我们的销售人员逻辑差,恐怕与议论文学得不好有直接的关系。

善于归纳总结

交流中不光你要说明白,而且你要能够听明白对方的意图,这就需要较强的理解力,而理解力的核心就是归纳总结能力。在客户进行表述的时候,信息可能非常散乱的,有时还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销售人员必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某IT企业的一位销售人员正在跟踪一个国家重点项目,他已经与甲方打了一年多的交道了,项目方案反反复复出了十几个,一直没有得到甲方的认可。这时公司派了一位销售经理直接操作这个项目,在期间,这位经理发现,他们的方案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说,十几个方案中的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没有问题,而问题出在销售人员的理解与表述上。销售人员不能够有效的提炼客户真正关心的要点,并从方案的角度进行针对性的说明,那么客户肯定觉得缺乏说服力。为此,他们重新组织了一次产品说明会,细致的归纳了客户关心的要点,并根据客户的要点进行方案展示,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其实,不光是大客户销售是这样,许多导购员面对个体消费者的时候,能够准确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善于聆听,指的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脑子听。善于归纳客户想法,并能够有效抓住要点的导购人员,往往让客户感觉比较贴心、实在,并且能够迅速找到突破口,调动客户的购买欲望。

领导应当学语文

作为领导,重要的基本技能也应当是语文能力。我们发现很多公司的领导经常批评员工办事不利,没有按照领导的要求去做。这里面与员工自身素质确实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与我们的领导是否安排清楚了也有很大关系。而且我们发现,员工干不好70%以上是领导安排的问题,首先,领导是否说清楚了。很多领导在交待任务的时候,缺乏基本的语文水平,不能够让员工明白,比如:做什么、如何做、什么时间等等,逻辑混乱甚至相互矛盾。更为严重的是,帮派严重的企业领导安排任务时,似乎就是希望不让员工听明白,指令就需要含糊一些,这样可以明哲保身。

其次,员工是否明白。领导安排完工作,总是会问:是否明白了,多数情况下,员工都会回答听明白了,但是你一仔细深究一下发现他们并非真正的明白,或者是与你的设想有巨大的出入,这仍然是语文表达的问题。

因此,对于营销人员的沟通来说,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篇(4)

一、看标题信息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言论,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所以一般新闻评论的标题会体现两点内容:一是针对什么新闻,二是发表什么意见。

二、抓论点论据

新闻评论的结构包括三部分:论点、论据和论证;内容也包括三部分:事件、道理和情感。对论点的要求是鲜明、正确、中肯、独到;对论据的要求是真实、准确、可靠、充分。论证过程则要求有清晰的逻辑,选择充分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证明论点。

三、辨论述方式

新闻评论的文体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点睛式结构,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说理;二是剥笋式结构,由表及里,由因及果,层层深入,揭示主题;三是波浪式结构,各部分之间呈并列关系,围绕中心论点多侧面展开,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中心论点。

四、理解文本意义

由于新闻评论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所以其评论一般比较浅显晓畅,通俗易懂,包含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或支持或反对的态度。考生可以通过文中对新闻事件发表的看法、表明的态度、指出的症结、提出的希望、引导的社会认识等内容来分析其文本的意义。

五、析表现手法

从论述的角度来分,新闻评论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等几种。其文体特征是叙述与评论相结合,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因而其语言也具有理性的特点,这样才能启发和帮助读者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卫星监控让医疗废物管理更精细

雅 婉

日前,《广州市医疗废物管理若干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草案》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进行跟踪,并对其去向等项目进行登记。据悉,广州拟对医疗垃圾运输车辆实施卫星监控。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深入发展,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普及使用,必然造成医疗废物不断增加。如何治理医疗废物,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刻不容缓的一个社会问题。实际上,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有明确规定,对医疗垃圾要统一收运、集中处理、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排放等。众所周知,医疗废物上携带着诸多病毒和细菌,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对医护人员产生许多不利,更会危害到市民的人身安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将医疗废物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出售,使医疗废物流向社会。要杜绝这些问题,作为医疗机构,首先要把好第一关。尤其在一些中、小医院和乡村医院,由于缺乏监管,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纰漏,因此《草案》一旦落实,对医疗卫生机构强制跟踪医疗废物的进出、来源等细节,更能强化责任落实到人的原则。通过查漏补缺的方式堵住医疗废物流出的漏洞,让医疗废物的流向有本“明账”。

其次,相关部门通过对医疗垃圾运输车实施卫星监控,也给医疗垃圾的运输配备高科技保障。通过监控,一旦发现有人不按规定处理医疗垃圾,就严肃处理,一查到底,严惩相关人员。

《草案》中提到,对医疗垃圾未进行流向登记制度并逾期不改正的,将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医疗垃圾未进行分类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依笔者所见,由于医疗垃圾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征,其病毒、病菌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也可能成为疫病流行的源头。考虑到医疗垃圾潜伏的危害如此巨大,该《草案》的惩罚力度仍有待加强。

当然,做好医疗垃圾处置除了靠政策,还需要依靠科技和管理,未来仍需要通过与环保企业的合作,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治理医疗垃圾污染市场化的机制和法规体系,真正实现医疗废物的精细化管理。

(选自《广州日报》2014年6月9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医疗垃圾要统一收运、集中处理、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排放,早已有明确规定。

B.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将医疗废物以各种形式出售,使医疗废物流向社会。

C.《草案》的落实对医疗废物流出将会进行有效“堵”防。

D.《草案》依据实际情况可对医疗垃圾处理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罚金可根据情况超出3万元。

2.下列关于作者的观点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草案》对医疗垃圾违规行为的惩罚力量还有待加强。

B.做好医疗垃圾处置要靠政策和管理。

C.《草案》对于医疗垃圾管理有巨大的作用,能够促使管理更精细。

D.医疗垃圾处理可以与环保企业进行合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食品追溯体系,保“舌尖上的安全”

苑广阔

上海市首部有关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的地方政府规章――《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日前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最快今年下半年,上海食品流通业的经营者就要为消费者提供可查询追溯信息的销售单据,一些规模型企业的经营者还必须向消费者出示具有追溯码的食品货架标签。

食品追溯系统的核心意义是实现食品信息的可追溯。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有效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了解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改变以往在食品安全方面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局面,提高消费者的放心程度。

更重要的是,由于该系统提供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提取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供应链环节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一旦发现问题,能够根据溯源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大多数对食品安全比较关注的消费者都有这样的感觉,面对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如果我们想了解它的信息,那么只能通过食品包装袋上所提供的有限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只涉及生产厂家以及食品的营养成分等。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食品是否安全,往往和它的原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食品包装袋上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不会涉及原材料。

而上海市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改变了以往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只能追到食品生产环节的局面,将农业种植、养殖环节也纳入了可追溯的范围。由于食品追溯系统中的各类信息都是被放置在二维码当中的,而现在消费者几乎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那么就可以在购买食品的时候,随时掏出手机“扫一扫”,了解食品的来龙去脉,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而且一旦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马上就可以确认食品在生产过程定的事故原因以便及时召回问题食品,将企业的经济损失、信誉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避免更多消费者食用问题食品,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选自《法制晚报》2014年6月3日)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所有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向消费者出示具有追溯码的食品货架标签,这是上海市最新颁布的规章制度。

B.目前很多食品包装袋上所提供的信息不能表明食品是否安全。

C.《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若实施,将能让人们只用一部智能手机就轻松了解食品。

篇(5)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会展经济的全球扩张,许多国际会展业巨头竞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国际会展业正在出现重心转移之势。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广大以及中国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的潜在发展前景,使得来自国外的专业展市场需求空间较大。

二.导向设计基于会展的空间。

会展空间是为传播与交流,将信息视觉化处理的空间,特点是开放性和流动性。导向设计是在这些信息群中,建立寻路指引。美国规划师凯文林奇第一个提出英文“wayfinding”(导向)的概念,概括了描述空间的五大要素:路径、边界、节点、地标和区域。将《城市意象》的普遍规律放置于会展空间概念中,更能说明导向应是一个“空间”的信息系统。

路径会展场地的行进通道,观众应明确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并清楚知道自己所处的具置。边界——会展展位无论是相互重叠、嵌套、邻接的哪种形式,都必然形成一个封闭或限定的空间。边界同时也是道路,观众沿着它进行移动。节点——观众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行为较为集中,如主干道路的交叉点或展览形成的集中点。地标——使会展空间某一元素成为标志物,通常在较远处可以看到,通过临近元素的退让或形成高度差。区域——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是主题的连续性,它体现在多各方面,如地形、建筑形式、纹理、使用功能等,如会展空间可以分为布展空间、流通空间、辅助空间。

将五大要素与会展空间对应,可以把会展导向设计归于“大导向视野”,即把一切传达空间概念的视觉符号和表现形式作为导向,因此导向可以使会展中的建筑、雕塑、文字、图案等。其中包含“隐形导向”的概念,如传统四合院天井的“十字”路面架构对整个房间系统的路面方向指导,会展的场地布置也可以结合路面铺装或顶棚的吊装实现隐形的导向效果。

基于“wayfinding”的理论依据,会展导向设计,首先应注意:会展建筑或建筑群的逻辑关系及空间命名:满足大多数人的空间认知来安排导向位置与信息;会展导向信息可集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空间诱导。

三.会展导向设计的空间尺度。

会展导向的尺度不是会展空间内建筑或展台等物体的真实尺寸大小,而是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人的定位相对于参照物而言,不同会展空间有不同特点。导向设计的尺度决定了观众对会展空间辨识的易知性。

导向设计的空间尺度与会展空间平面规划有很大关联。线形布置法是沿着展示空间的周围便捷不断延展,产生单纯清晰的观看路线。中心布置法是将重点的展品与精品采用四周观看的中心陈列方法进行布置:散点布置法多采用重复、渐变、对比等方法形成大小相间、互相穿插的平面空间。网络布置法是国际通用规格的标准摊位方式有秩序的排列组合而成的。混合法是将以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一种为主,兼有其它。会展的场地、通道和其他的活动场地,即会展的可容空间决定了空间的负荷能力以及观众的流通量。可容空间中的陈列密度与陈列高度又决定了导向设置的密度与高度。

四.会展导向设计的流线。

导向性设计的重要基础是空间的流线设计。建筑空间中人流重复行进的路线、轨迹、称为“流线”。流线往往由空间体夹峙而成,利用人的行为心理加以引导。空间中的流线应以特有的设计语言与人对话、传递信息,以左右人的前进方向,使人在空间中游走而不至迷失方向,并引导人流到达预定目标。空间流线可以是单向或是多向,单向流线方向单一明确,甚至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因素;而多数规模较大空间则会有多条流线,其效果含蓄。无论哪种流线,都应避免逆程序现象发生。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行为模式),是空间流线设计的依据。例如,观看会展人们先买票;此后可能在门厅等候、休息;然后是各个展厅的观看;中途也会在休息厅休息;最后由疏散口离开。设计师可以根据这种活动规律结合原建筑的空间结构特点来决定会展空间的活动路线和围合方式,使之与人的行为模式相结合。

会展空间一般可以分为开放式、围合式、过道式、错层式以及双层式。不同的空间构成,必然导致观众流动方式的变化。设计良好的动线可以使观众轻松认路,科学有效的安排时间观展。会展导向就要结合动线设计,明确路径顺序性、便捷性以及灵活性。

展览空间是四维空间,囊括了时间概念。导向应具有主动性,自觉引导观众的行为,而不让观众花时间去找路、找导向,最终无心观看展览,或是在空间中迷失方向,筋疲力尽。依据国外先进经验,产生了导向地图设计,它与平时的地理区域图不同,而是更多表现空间结构与层次,简而言之,就是上文提及的空间五大要素,将展览区与路径用线形和平面形概括出来,提供最基本的功能:位置、方向、目标点、空间信息等。有些会展还会涉及到外部空间导向,需要明显的地标与道路信息。对于会展这种周期较短的展示形式,有时来不及制作相关导向地图,可以制作固定式或临时性的简图,少而精的信息量,能提高阅读率。人们观展线路,有时直线流动,空间入口与出口在不同的两侧,观众从入口进入参观,总会选择从另一个出口离开。这类导向设计,只需要把握系统的连贯,造成序列感。空间序列的精髓在于不断埋下伏笔,通过设计中的紧凑感,方便导向系统从一个单体到另一个单体的记忆转换。一些三面围合的空间,出入口在同一侧,观众进入展区经环线流动,寻找出口离开。这种线路布局比较复杂,容易观展时重复经过或者产生观众对流。有时更复杂的s形线路,也容易对展览有所遗漏。

五.导向性设计的传达-展示导向系统设计。

如今展览会场已经成为一种日益复杂的互动空间,除上述空间导向性设计之外有必要设置一些标志图形让参观者一目了然,帮助他们迅速找到目标展位,又要使人们感到标志图形与展览会所的品牌形象互相呼应,这涉及到导向系统设计的内容。

展厅中的导向系统设计可以采用空间标识诱导色彩管理、心理暗示、地图检索指示标识等多种方式,并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为参观者提供一个人性化的展示空间。

展厅导向系统设计形式上分为以下三类:

1. 标志牌指展览场馆内的企业标志系统,往往与展台设计相结合,标明展台名称和位置,会展中往往规定各企业采用一定的设计规格。相同的标志元素在空间中重复出现,让观众在不同的空间中凭借相同的标志元素自觉地进行参观,标志元素一般采用相同的版式、材质和安装形式等。

2. 导向地图。

导向地图一般布置在展厅门口和大厅的位置,是整个展馆整体布局的介绍。导向地图的设计除了标出详细的空间位置外,还应注意图表设计要清晰简洁,色彩设置要鲜明易辨识。导向地图的整体设计经常和大厅的建筑风格相统一,可以处理成转折、

立体、象形等各种风格。

3. 指示导向牌。

指示导向牌是以箭头和图文为特征的标志形式。由于指示导向牌具有方向明确直观,传播效果快等特点,一般会展、博物馆、展览馆都设有这种导向力式。对于一些用平面指示牌难以辨别的方向,采用二维指示牌,能够

让人更容易理解和识别方向。如今展览会场除了主体的展示空间外还增加了购物、餐馆、娱乐甚至洽谈等空间。因此做好导向地图、指示导向牌、标志牌的导向系统设计,并融合于空间组织以及空间界面中,能够以直观的文字信息帮助参观者对会展空间的辨识,是空间导向性设计的有力补充。

六.会展设计的空间理念同会展的导向设计。

当确定了一定的设计主题,设计者将要将展示实物通过空间和构件、灯光、色彩、材料图片等媒介来传达展示的信息,因为会展设计是一种利用空间传播的形式。要解决相关的建筑构造,结构及辅助设施(楼梯、通道);解决室内的空间布局,功能组织,按展示主题要求调整消防、人流、物流路线。考虑室内灯光,照明和音质效果。确定色彩的配置。协调水、电、空调等设备要求。处理展示空间各界面的材料工艺及装饰处理。营造整体空间气氛;要正确处理空间的导向设计、色彩的设计、展板线及展览内容的采划和文字处理。

会展导向可分为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两类。按照功能划分,使用最多的是区域导向、方向导向以及名称导向。区域导向传达特定区域整体空间信息的标识,通过地图、图表等方式概念性表现空间结构,帮助使用者对空间有所把握,从而形成各自的行动路线。由于能够提供大量信息,需要使用者长时间观看。方向导向通常是以地点和箭头指向的形式来表现前往各主要区域的方向信息,由于是瞬间提供信息的方式,要求内容精简、辨识度高。名称导向是对目的地进行标注,标明道路和信息。

七.结束语。

中国展览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和世界技术的发展速度、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等诸多背景要素的综合。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迎来一个极大的发展时期,这将给我国国际展览业带来新的繁荣。会展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会展业涉及工业、农业、商贸等诸多产业,对结构调整、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中显示出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并日益显现出来。在会展的导向设计中,要将展示的空间意境体现建立在满足受众的基本要求之上,在继承我国文化艺术精髓的良好设计基础上,体现我国所特有的品味和艺术气质,通过特色的导向设计,进一步提升我国会展的国际化走向。

参考文献:

[1]王园园 建立会展导向设计的空间意识[期刊论文] 《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2]孙淦 论会展设计中的空间处理[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3期

[3]严胜学 空间-信息场——展示艺术设计的横断性研究[学位论文]2003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39-02

【作者简介】邹宝生,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28)党委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在高中语文写作实践中,学生写作最多的还是散文、议论文和记叙文等几种传统文体。但在散文写作方面,存在文体不明、感情不浓、文气不顺、技法不佳等问题,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写作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散文写作水平。“读者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保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倡导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写作的作文训练方式。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读者意识”教学观下的散文写作导练。

一、“此日中流自在行”――明确散文特征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它告诉我们,掌握事物的规律和根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同理,学生只有对散文的特征有正确、充分的了解,才能考虑读者的现实需要,写出好的散文。

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但普遍认为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太笼统,不是散文的“个性特征”,其他文体为了实现表达的效果也可以“形散”而不“神散”。散文的基本特征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浓郁的抒情性。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剖析典型散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把握基本规律,从而为写出文体鲜明的散文打下基础。

二、“情到深处自然浓”――写出真情实感

学生在散文写作中表现出感情不真、真情不浓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对所写事物接触不深、认识不透。如果学生写熟悉的朋友,或者自己挚爱的亲人等,基本可以做到材料取舍适度,下笔自然成文,这就是认识透了,情感到了。

1.引导学生剖析典型的生活现象,生成深刻观点。如我们将中央台“3・15”晚会曝光“苹果产品针对中国消费者实施售后服务双重标准”等热门事件引入作文指导课,经常开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演讲,便于学生强化“读者意识”,整理纷繁复杂的材料,形成明确深刻的观点,生发合理强烈的情感。

2.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学会深入鉴赏。知名作家、南开大学教授王充闾说:“脑子里一定得有东西,前人、他人的东西,这是一个前提;再一个功夫就是‘化’。写散文,或者是横向的借鉴――融合,或者是纵向的继承――积淀,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这些固定的艺术积淀,就难以做到融会贯通。”比如,笔者曾精选了2015年1月24日《人民日报》上的散文《18楼的灯光》让学生进行鉴赏。文章颂扬了亲情的美丽和人性的伟大,富有强烈的震撼力。通过鉴赏,学生深受感染,情感受到触动。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深入的鉴赏,审视生活的某些事件和现象,能使学生体察民众的生活并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3.引导学生探寻成长故事,形成共鸣。最近两年,我们指导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写校园,写青春,写成长,写生命,写理想,从自身入手,写出自己的成长故事,强化了“读者意识”,写出了真情实感。

三、“间关莺语花底滑”――追求文气贯通

郑桂华教授指出:“文气是意气、才气和语气的有机结合。”但很多学生写的散文文气不能贯通,成为“三无产品”――无统摄全篇的立意观点,无严密逻辑的材料结构,无自然衔接的语言表达。针对这“三无”,我们认为可以:

1.从读者需求出发确立最佳立意并谋篇布局。文以意胜,意在笔先,要让读者进入文章的情境,接受文章的观点,首先要有贯穿全文的主题。针对这一点,我们经常进行审题和构思作文提纲的训练。

2.在读者意识指导下组织材料。面对庞杂的写作材料,学生如果不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考虑,一味堆砌材料,就容易导致材料之间缺乏联系,或者是材料在一个水平面上,没有层次感,影响了文本的拓展和主题的深化。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在“读者意识”的指导下组织材料,读者就能够顺着文章的思路,正确地理解文章,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就会达到契合。

3.以情感衔接语言表达。在增强“文气”方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文气贯通的范例。文章由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统领全文;由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引出后面三段,分别对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进行了细致描写,作者沉醉在荷塘月色的美妙的意境中;好景不长,“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把作者逼到痛苦的现实中;作者随即又联想到六朝采莲的胜景,“早已无福消受了”,又回到家门。作者的行踪和情感的双线,时而并行,时而交错,很好地表达了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互交融的主题,文气通畅,引人入胜。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努力让学生以情感来衔接语言表达。

四、“天光云影共徘徊”――丰富表达方式

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表达方式要综合运用,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1.以议论和抒情实现对作品主题的深入挖掘。比如,前文提到的《18楼的灯光》一文,在证实18楼女主人去世后,作者采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来抒写表达痛惜之情;之后将女主人的不幸与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中的琼西进行比较,“18楼女主人没有《最后一片叶子》中琼西幸运,她永远地走了,但与琼西一样的是,她也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爱和温暖”,进一步挖深了主题。最后,作者用了莎士比亚的话进一步升华了主题:“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样的作品是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的,学生汲取了其中的营养,定会对写作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篇(7)

1、词语辨析、流畅使用和系统的词汇水平

学生能够利用词根和词汇间关系的知识,能够利用语境线索推测特定词语的含义,理解该年级水平相当词语的精确意义。

词汇和概念水平:

1.1 能通过对习语、类比、隐喻和明喻的分析推测篇章的意义;

1.2 能在恰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词语意义。

2、阅读理解

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与该年级水平相当的材料,学生能够通过他们对文章结构、组织和写作目的的认识来描述文章的观点、主张和立场,并能够将这些联结起来。《文学阅读推荐》、《八年级初级阅读》中所选人的作品体现了该年级学生阅读的水平和难度。此外,学生一年应自主阅读100万字,包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叙述文和说明文(如古典和当代文学、杂志、新闻报纸、网络信息)。

信息材料的结构特征:

2.1 能够明白文件的含义(如警告、合同、产品信息、指导手册);

2.2 能够分析使用提议和论证的文章。

对该年级水平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2.3 找出文章之间观点组织及观点所涉及范围等方面的相似和不同;

2.4 比较原文和概要,明白概要是否准确地捕捉原文的主要观点并揭示其隐含意义;

2.5 能够通过技术的导引理解并解释对一种复杂机械设备的使用;

2.6 能够使用来自各种各样消费者、工地和公共文件的信息。

详细说明的评论:

2.7 对文章的整体性、连贯性、逻辑性、内部一致性和结构类型进行评价。

3、文学作品读后感与分析

学生能够阅读并感受历史方面或文化方面重要的文学作品以反映并提高他们对历史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文学阅读推荐》、《八年级初级阅读》中所选人的作品体现了该年级学生阅读的水平和难度。

文学作品的结构特征:

3.1 能够判断并清楚地表述不同形式诗歌的特征(如叙事诗,抒情诗,押韵的两行诗,史诗,挽歌,颂歌,十四行诗)。

对该年级水平文章的叙述性分析:

3.2 评价情节的结构要素和情节发展;

3.3 分析情绪、基调的背景安排(如地点、时间、习俗)与文章意义的相关性;

3.4 区分、分析传统和当代作品中重复出现的主题(如善与恶的较量);

3.5 鉴赏形成作者风格的各种文学手法的作用(如隐喻、象征、方言、反讽)。

文学批评:

3.6 分析一部文学作品,明白作品如何反映作者的观点。

写作

1.写作策略

学生写的论说文要明白,有条理,有中心。作品展示学生具有读者和写作目的意识。论说文包括序言、论据和结论。学生通过写作所需的不同阶段获得进步。

结构与重点

1.1 文章要有协调的组织性,一致的论题和清晰且具说服力的结论;

1.2 在段落内部及段落之间使用有效的过渡,平行结构和类似的写作技巧,使文章连贯、流畅;

1.3 通过类比、解释、引述、比较及其他类似的手段来支持自己的论题或结论。

研究与技巧

1.4 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多样的资料搜集工作。

评价与修订

1.5 对文章的措辞、组织结构、段落、篇章和思想之间的过渡等进行修订。

2、写作应用

学生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描写性的文章,每篇篇幅至少500-700字。学生作品示范的是美国母语标准。有关调查、结构和起草的策略见上述写作标准。运用上述八年级写作标准,要求学生:

2.1 写作传记、自传、短故事或记叙

a.写一个精确界定的论题(如一个明白而又富有真知卓见的判断);

b.陈述具体的论据和原理以支持自己的观点,注意区分事实与个人观点;

c.预计读者关注的事及其对应的观点,依此提供并组织细节、理论和事例。

2.5 写与职业有关的公文,包括简单的商业信函和求职信:

a.有目的地、简洁地陈述信息,以满足预期读者的需要;

b.遵循公文类型的常规格式。

2.6 写技术性的文件:

a.弄清设计一个系统或操作一件工具所涉及的活动的顺序;

b.写出所有因素以及需要考虑到的变化情况;

c.使用排版技巧(如标题,不同字体)帮助理解。

书写及口语母语常规惯例:

书写及口语母语常规惯例在写作、听、说部分都已提及,这些惯例对每一部分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1.书写及口语母语常规惯例

学生按照一系列与该年级水平相当的母语常规惯例进行写说活动。

句子结构:

1.1 使用正确而富有变化的句子类型和不同的开篇句来表现生动的个人风格;

1.2 在所有写作语篇中使用排比,以及类似的语法形式;

语法:

1 3编辑写作手稿,确保语法使用正确;文:

a.通过精心选择的细节讲述一个清楚、连贯的事情、事件或情形;

b.采用叙述和描写策略(如相关对话、具体行为、实物描写、背景描写、性格比较或对照等)。

2.2 写文学作品的读后感:

a.写说明以展示学生仔细阅读后的理解和领悟;

h.推断文学作品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2.3 写调查报告:

a.确定论题;

h.记录重要的观点,概念以及对重要信息的直接引用;

c.使用各种各样第一手和第二手的资源;

d.图表、地图和曲线图组织并呈现信息。

2.4 写劝导性文章:

标点和大写字母的使用:

1.4正确使用标点和大写字母。

拼写:

1.5 正确使用拼写规则。

听和说:

1.听说策略

学生能够表达有中心、有条理的观点,清楚传达信息,并且能够评价口语交际的内容。

理解:

1.1 分析文学作品的口头说明,包括语言的选择和讲演,并分析说明其影响;

1.2 领会讲话者的目的和观点。

口头交际的组织和讲演

1.3 讲演时综合使用信息、词汇、语调、表达和重音以符合自己讲演目的的需要;

1.4 准备一份讲话稿提纲,其中基本包括介绍、过渡、序言、概要和结论等;

1.5 能使用简明的语言、动词、感观细节、恰当而多彩的修饰语以及积极的语调,以便使口头演讲更富有生气;

1.6 在正式演讲中使用恰当的语法、词语、清晰的发音和适当的语速。

口头、媒体交流分析与评价

1.7 推测讲话者隐蔽性的目的:

1.8 解释并评价各种视觉图像制作者(如图像艺术、解释性的图片、新闻图片)所传递的信息对观点产生的影响;

2.讲话应用

学生能够讲演精心组织的正式演讲稿。学生讲话示范的是美国母语标准,有关组织结构和讲演策略见上述听说标准。根据上述八年级听说标准,要求学生:

2.1 讲演叙述性的演讲稿(如传记、自传)

a.通过精心选择的细节将事情或事件讲述清楚,连贯,并揭示事情的意义和主题观点;

c.使用叙述性的和描写性的策略(如相关对话,特定的行为,实物描写,背景介绍)。

2.2 口头讲述对文学作品的感受

a.介绍并能领会一本读物;

b.用有说服力的参考说明文学作品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2.3 讲演研究性讲稿

a.确定论点;

b.记录重要观点、概念以及并恰当概括与该话题相关的观点;

c.使用各种各样原始的和二手资源的资料;

d.用图表、地图、曲线图组织并记录信息。

2.4 讲演说服性的讲稿

a.提供一个明确界定的主题(如一个清晰而又富有真知卓见的判断);

b.区分事实与观点,用细节化的证据、事例和推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篇(8)

【例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关于中国新诗发展状态的思考

郭新民

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大众消费文化风起云涌,价值观念多元共存,“文化快餐”挤占主流,整个社会文化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文学创作日趋边缘化,诗歌更是备受冷落。不少诗人滑向了迎合世俗生活趣味的境地,使得诗歌的生存窘境日益凸现。一些诗歌创作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诗歌具有的那种诗意的光辉,那种圣洁与崇高感基本消失殆尽。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怎样创作出符合时代和人民需要的诗歌作品,就成了当代诗人需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历史上,诗歌从来不以封闭为主流,都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无论哪个历史时期,诗歌都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诗歌的主题能否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浓郁的时代特色,是关系诗歌生命力的关键。纵观世界诗歌发展史,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圣经》、《神曲》、,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都是每个时代、每个地区文明精髓的结晶,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智利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聂鲁达曾说过:“我身为诗人的义务,不只是在散布蔷薇花的清香,调和音律……也歌颂着人类与工作的联结感。”这种“联结感”就是诗人对时代的把握和对社会的责任。诗歌要关注时代,贴近现实,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要重点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对处在时代前沿、风口浪尖上重大事件等及时准确的反映和把握。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作为一个诗人,无论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要关心,用真诚去感受这个世界,去发现这个世界和谐或者不和谐的音符,并行之于笔,发之以声,呼之以情,动之以性。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写作,风花雪月无病,只能是肤浅的、粗糙的,它无法代表一个时言。如果我们对自身所处的时代都不了解,我们还能代表谁来说话?我们的诉说又有谁来倾听?通常来说,诗人只有把自己拥有的文化背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够打牢自己真正厚实的艺术根基。同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就必须能够用超凡的思想觉悟和洞察社会的慧眼去观察了解现实世界,发掘内涵,发现本真,然后将自身的感受体悟艺术性地、卓越而超凡地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

诗歌的时代特点与时代精神是融为一体的,具有高昂格调的诗歌受到群众的欢迎,有利于人心的和谐与凝聚;那种萎靡不振、格调低俗的诗歌往往是灵魂和精神的腐朽剂,以及文化走向没落的催化剂。我们所鼓励的优秀诗歌应该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关注时代与社会进步,以优秀的作品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并努力成为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者。

(选自2009年第9期《诗选刊》,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作者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即“文学创作日趋边缘化,诗歌更是备受冷落”,并对当前的这种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B.第二段作者以中外名著名篇为例,如剥丝抽茧般论证了分论点“文章何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要关注时代,贴近现实。

C.文章第三段,紧紧围绕“用真诚去感受这个世界,去发现这个世界和谐或者不和谐的音符,并行之于笔,发之以声,呼之以情,动之以性”展开论证,分析深刻。

D.最后一段,作者再一次从正面总结了文章,进一步强调了中心论点,收束有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答案:C

解析:论述文以议论为主,通过事实材料、引用材料和逻辑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某个道理,证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赞成成什么或反对批驳什么。

首先要关注题目。题目或点明中心论点,或提出论述的问题,或点出议论的范围。从本文的标题看,“中国新诗发展状态的思考”表明了论述的范文,并不是中心论点。

其次要抓住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中心论点或出现在题目,或出现在文中开头部分,或归纳于文章末尾部分。强调的是,并不一定在开头一段或者最后一段;分论点往往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本文的中心论点就不在第一段,而在文章的第二代,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A、B两项全都错了。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僵化地认为论点在文章的第一段。

第三是论证,也就是结合论点或分论点对材料的分析,包括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效果等。论证的思路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概述议论范围,或点明中心论点、交作目的;然后运用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等方法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和分析;最后或归纳论点、总结全文,或明确任务、提出做法。如上文第三段,就是先提出分论点,然后进行分析。

论证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并列、层进、正反四种形式。一般来说,大多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或并列、或层进、或正反的结构模式。上文就是总-分-总结构。D项的作用是总结了全文,但表述不全面,不单是“从正面总结了文章”,还有反面总结。

【解题总结】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首先要抓住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点:按逻辑思维划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按篇章结构划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文章开头提出“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文章中间部分分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结尾从“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和“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两个方面总结了全文。

其次要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1.文章中的关键的标志词包括:

⑴衔接上下文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⑵表递进关系的:如“更、而且”。

⑶表转折的:如“但是、相反、与此不同”。

⑷表总结的:如“因此、总之、由此可见”。

⑸表态度的: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

2.文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3.注意文中的标点,特别是分号。

4.注意文中表达方式的变换。

5.注意语句间的联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话题。

6.要密切关注各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它很可能是该段的分论点,即使不是分论点,也起着引领或者总结本段的作用。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的“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等,都是各自段落的中心句。

【强化训练】

阅读文字,完成1-3题。

纸寿千年 墨韵万变

刘仁庆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非常好地概括出了宣纸的特色。宣纸润墨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古人云:落笔宣纸,墨分五色。这里说的“墨分五色”是指墨色在纸上的丰富变化,《历代名画记》解释是“浓、淡、干、湿、焦”。画家则要求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要能适应画家的创作意图,即浓墨处新鲜发亮;淡墨处层次分明;湿墨处淋漓尽致;干墨处刚柔相济;焦墨处挺拔传神。

以科学的手法加以研究则会发现,宣纸的润墨性之所以好,首先在于其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这种纤维细胞壁的结构,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的细胞壁结构不大一样,除纤维的规整度好、柔软适度之外,尤其是经自然干燥以后,青檀纤维细胞壁会发生收缩,出现了许多与纤维平行排列的“皱纹”;另外,“皱纹”中还积留着不少自然形成的碳酸钙微而是造纸过程中产生的。深藏在青檀纤维内的碱性的碳酸钙微粒,既能提高吸附墨、水的能力,又能起到中和作用,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宣纸的润墨性还与纸本身含有的青檀纤维量以及它的变形状况有关。当纸面吸附墨、水以后,扩散的纵横向之比、吸墨的深浅和浓淡分明的层次感,主要依宣纸的品种和纸的“陈化”时间来决定。故有经验的书画家常用的是特净皮或净皮宣,并且不用当年买来的新宣纸而用陈年宣纸,以利作画时发挥润墨性的功效。

历代的许多书画珍品借助于宣纸才能保存和流传下来,所以有着宣纸“纸寿千年”的说法。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呢?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花了4年时间,对宣纸等7种不同的纸张进行了老化对比试验。结果测出:新闻纸的寿命是150年左右;书写纸的寿命是400~500年;铜版纸的寿命约为700年;宣纸的寿命高达1050年,而且这个数值还是下限。

为什么宣纸的寿命如此之长?通过电子显微镜、酸碱性等研究手段,揭示了其中的秘密。首先,青檀纤维与木材纤维、竹子纤维不大一样,它的均整度高,同时纤维圆浑、细胞壁上皱纹分布均匀,皱纹内积留的碳酸钙微粒也助于其延寿。再者,宣纸的加工工艺处理条件温和,使纸内纤维没有受到伤害,而且制作时较少接触金属的器具,故纸中所含金属离子极少,不易引发其他化学变化。同时,纸内的碳酸钙含量有时高达7%~10%,使宣纸呈中性至弱碱性。这样即使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也不会诱发出变色基团或者受空气中酸性分子的破坏。

(选自2010年第2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1. 下列对于“墨韵万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墨韵万变指墨色在纸上有浓、淡、干、湿、焦五种颜色。

B. 墨韵万变指落笔宣纸,墨色会在宣纸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C. 墨韵万变指水墨在宣纸上得变化能适应画家的创作意图。

D. 墨韵万变是指根据墨的变化形成的独具风格的晕染技法。

2. 下列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作者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即中国宣纸的特点“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并分析了什么是“墨韵万变”。

B.第二段主要分析了宣纸的“墨润性”为什么这么好的原因,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C.文章第三段,作者论述了宣纸“纸寿千年”的原因,并和其它的纸张进行了对比,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从总体上看,文章是典型的论述文结构,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说法不仅形象地概括了宣纸寿命长的特点,而且突出了墨色在宣纸上丰富变化的特点。

B.宣纸墨润性好的主要原因是宣纸的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的细胞壁的结构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的细胞壁结构大不一样。

C.宣纸的寿命最高可达1050年,所以我们不难解释历代的许多用宣纸创作的书画珍品能保存下来的原因。

D.青檀皮纤维细胞壁上分布均匀的皱纹内积留有碳酸钙微粒,加工工艺处理条件温和是宣纸寿命长的真正原因所在。

答案:

篇(9)

英语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类试题有的比较直接,理解字面意思即可答题;有的则较为间接,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猜测和推理才能答题。随着高中英语试题内容的逐步更新,新课程中阅读材料的题材更加丰富,有日常活动、科普、人物传记、史地等,体裁也比较广泛,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而且阅读材料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新短语、新句型,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难度,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阅读障碍,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和领会猜测词义的技巧。那么,如何推测生词的词义呢?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介绍几种常用的猜测词义的方法。

一、巧用构词法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必须从词汇抓起,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构词法猜测单词的词义。巧用前缀(dis,un,,im,.in, il, ir, non, mis,pr,fore, post,co,inter,en,anti,over )、后缀(er, or, able ,ible, al,less,ness , tion ation, ment, ise, ize)和复合词的构成猜测词义,是增加词汇量的最佳途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hrase “over-consumption” refer to?(2010年山东卷B)

解析:前缀“over”的意思是“过分的,过量的”,故“over-consumption”的意思是“过度消费”,结合文中“we already have more material than we need”的语境,可推测出正确答案。

二、运用连词法

英语连词包括转折、并列、因果和选择连词。阅读时要在理解生词前后文意思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借此推测词义。其间若由“while, however, unlike, though, despite, in spite of, but”等连词连接,前后语句之间会形成鲜明的语义对比;若由“because,so ,therefore ,thus ,as a result,since,consequently”等连接,上下文从逻辑上构成因果关系;若由“or , either ,rather than …”连接,段落与句子之间是选择关系;若由“and,both and …”连接,前后文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

例:The Browns was going to on holiday,thus, they have to ask their good friends to keep an eye on their cat Glesh.

解析:“thus”是因果连词,前句与后句应该构成因果关系,再结合上下文,句意应为:布朗一家打算去度假,他们不得不找他们的朋友照顾家里的猫。

三、运用概念法

1.同位语关系:后文通常是前文的同位语。同位语可以是一个名词、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同位语从句。

例:Dr. Barnard was a member of an agricultural mission to India,a group of experts on better farming methods.

解析:从后面的同位语“a group of experts on better farming methods”可以判断“mission”是指精通农业技术的专家小组,结合语境不难知道答案为“代表团”。

2.修饰关系:被猜测的词或短语通常由很多成分来修饰。在阅读中常见的是定语从句。

例:He was a volunteer who does something without being paid or who is willing to offer to help someone.

解析:根据“who does something without being paid or who is willing to offer to help someone(不要报酬的自愿的帮助别人)”一句判断“volunteer”的含义为“志愿者”。

3.概念关系:语句中概念性的句子比较明显,直接了当地对所猜测的词加以解释。常见的标志词有:mean, refer to, be called be defined,be named …

例:The Universiade, is also named the World university Games, and is an integrated(综合性的)games orga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

解析:根据“ is also named the World university Games, is an integrated(综合性的)game”一句的意思,可推断出“Universiade”一词的含义为“the World university Games”(大运会)。

四、解释法

短文中通常会出现后句和前句在意思和逻辑上基本相同,后文对前文起到详细解释说明的作用。常见的连接词有:that isto say; or; namely;in other words;similarly。下面几个例子可以充分诠释“解释法”的用法。

例:I am a resolute, that is ,once I set up a goal,I won’t give it up easily.

解析:“that is ”这一插入语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即”,这是一个解释用语。“一旦树立了目标,就不要轻易放弃”,说明此人应该是一个“determined,strong willed(意志坚强)”的人。

五、指代法

指代法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利用代词来代替上文出现过的名词。这类题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前文的名词是解题的关键.常见词有:that,it,they …

例:On October 30th , the students will have a showing of their work for you ,I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all of you that.If you would like to get hold of me before that time .I will be there after school until 4;40 on Mondays and Wednesday and can be available on oth afternoons .

解析:依据上下文及“October 30th”,可判断出“ that time ”指代“October 30th”。

六、信息加工法

信息加工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句子结构,然后再结合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猜出作者的思想和态度。

例:One morning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go , I entered the Track Kitchen . A restaurant where everyone from the humblest to the most powerful came for breakfast . I noticed an empty chair next to an elderly .unshaven man ,who looked somewhat disheveled .He was wearing a worn-out hat and was alone .

解析:由信息句“I noticed an empty chair next to an elderly unshaven man”(我注意到空座旁边坐的那位年龄较大且满脸胡须的人)和“He was wearing a worn-out hat”(他戴着一顶破旧帽子)可知,这个人外表看起来不整洁,即答案为“untidy”。

七、语境法

语境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掌握程度,也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成效。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时应注重对文章语境的点拨,这是提高学生猜测词义不可缺少的环节。

例:I had always traveled to Malaysia by plane or car, so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I was on the train. I did not particularly relish the long train journey and had brought along a dozen magazines to read and reread. I looked about the train. There was not one familiar face. I sighed and sat down to read my Economics. ...(2010年全国Ⅰ卷E篇)

解析:作者在本段中提到的信息是“the long train journey, brought along a dozen magazines to read and reread, not one familiar face, sighed and sat down to read”,通过这一信息构成的语境,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特别不喜欢这次旅行,由此可猜测出“relish”的意思是“enjoy”。

篇(10)

这类作文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写出好文章”,即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能否写出规范的、像模像样的文章;采用的教学设计方法是“技能训练法”,教学侧重点是解决“怎么写”的写作技能。

2.理论和实践积淀

这类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有着丰厚的积淀,从叶圣陶先生开始就重视文章技法,再到后来如朱作仁教授提出的作文能力训练体系(审题、选择题材、立意、搜集材料、整理材料、语言表达、修改),吴立岗教授提出的作文能力训练体系(搜集和积累材料、审题和命题、表达中心、安排结构、用词造句、修改),朱绍禹教授提出的作文能力训练体系(观察和感受、选择和确定主题、区别和运用表达方式、选择和运用文体、整理材料、构思组织、语言表达、修改、限时作文)等,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支撑。

这类作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也很丰富,是我国作文教学的主流。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很多著名的作文教学流派本质上都是“文章本位”的。著名的有:常青的“写作基本训练分格教学法”,把表现五味(声、色、味、形、触感)和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的基本写作能力划分为265个格,每格配以范文,逐格训练,循序提高学生作文能力;钱梦龙以“文体中心论”为指导的“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作文训练过程;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丁有宽的“读写结合”训练,从句到句群再到段,逐级训练;最近走红的作文培训高手袁志勇的“作文思维台阶”,也是着手于“如何写出好文章”,用“分叉”“找台阶”等短平快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打造”出好文章。

3.利弊分析

文章本位的作文教学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使作文教学逐步走上“有招、有序、有效”,尤其是近年来不少作文技能的训练开发了大量“策略性”写作知识,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技能方面,功不可没。

但其弊端在于,这类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于文章本身,对作者主观体验、生活积累、读者和写作目的等关注不多。尤其是在小学低段,学生刚接触“写话”“习作”,过分重视写作技能,以追求写好文章为目标,会扭曲写作的本质,让作文变成枯燥的文字游戏,阻断学生作文的快乐源泉。

二、摹写本位的作文教学

1.基本内涵

这类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摹写真实生活”,旨在真实再现发生过的一切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即特别关注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采用“活动教学法”,通过活动创设帮助学生开掘写作内容;教学侧重点是解决“写什么”。

2.理论和实践积淀

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很多,国内大量文献都在呼吁作文教学要重视真情实感,此处不再赘述。这方面的实践非常丰富,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摹写客观真实”的作文教学,如上世纪80年代初刘朏朏和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吴立刚、贾志敏等提出的“素描作文”训练等。近来比较走红的典型课例如张万化的《吃西瓜》、李白坚的《比手劲》等作文教学设计,其本质都是通过实物展示或课前活动为学生提供可供观察的写作内容,而后再进行摹写。目前这类作文教学在国内仍很走红,很多名师的作文教学设计多属此类。

第二类“摹写主观真实”的作文教学,最为典型的课例当属王崧舟的《亲情测试》作文教学设计,通过煽情的课堂活动设计,帮助学生体验习焉不察的浓厚亲情,在交流和感动中自然成文。目前这类作文教学在国内也很走红。

3.利弊分析

摹写本位的作文教学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传统真情实感类作文教学,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首先,这种作文教学可以帮助中小学生的写作训练走上基于观察的康庄大道,促进学生触摸写作的本真,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仅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甚至影响到今后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其次,这类作文教学在解决学生“写什么”方面探索出了比较有效的教学措施:运用实物展示、动作表演、回忆唤醒等写前活动,通过适当的暗示、渲染、凸显,激活关于某个话题的写作储备,并通过镜头定格、聚焦、放大等教学手法,把生活具象化、把情感具体化、把事件细节化,学生很容易形成写作内容和思路。

但是这类作文设计也有其明显的不足。

首先,对读者、写作目的等关注不多,这类写作本质上仍是文章本位的,或者叫“人造作文”。这类作文教学中,更多的是“为了写作而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写作”。因此,这种写作教学也未能充分培养学生“应对生活所需的写作能力”。

其次,这类作文教学严重忽视理性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写作能力受阻,集中体现了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长期存在的倾向:重抒情、轻理性,因此我国中小学生的实用性、研究性写作能力与国外形成巨大反差。这是新时期语文课改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孙绍振指出,我国中小学“课堂中充斥着感性的情感宣泄,精密的概念语言训练则极为欠缺”,温儒敏认为要“用智性表达拒绝文艺腔”。

最后,这类作文教学不能充分展示写作的功能和价值。“真情实感”本质上是一种“过去时”的写作姿态:写作的重要功能是对发生过的现实生活进行再现、模仿、保存和复制。然而,随着写作功能和价值的不断挖掘,写作越来越多的被作为吸收、消费、生产知识的动态建构和改造过程,“写作为了学习”的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同时,写作也不再是典型的、例行的考试行为或训练行为,而是解决生活事务和工作任务的途径,是一种提示、协助、解决问题的手段。上述这些写作功能观无疑将给我国的作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

三、交际本位的作文教学

1.基本内涵

这类作文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事务;采用的教学设计方法是“交际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目的、对象、任务)来完成写作,写作的语言、体式、内容主要不是由“好文章”的写作技能决定,而是由语境、目的、对象决定;教学的侧重点是“为什么而写”。

2.理论和实践积淀

近年来,关于交际本位的作文教学理论研究逐渐增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香港学者岑绍基的《应用写作理论与教学研究》、李海林的《论真实的作文》和魏小娜的《我国作文教学中“真情实感”的理性反思》等。

交际本位的作文教学实践积累,目前在国内虽然不多,但也已开始出现。典型课例如于永正老师的《外貌描写及转述通知》作文教学设计,该课例乍看像是上述第二类“活动作文教学法”。但是实质有区别,于老师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交际语境的创设,赋予了学生较为真实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任务,充分利用语境因素来规约、引导学生交际对话,进而展开写作,形成书面作品。另外比较典型的课例还有魏小娜设计的“有话好好说:学会提建议”教学、荣维东设计的“由‘睡衣上街’说起”等系列作文教学课例,集中体现了基于交际任务而展开的写作教学形态。

3.积极意义

交际本位的作文教学设计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新的作文教学类型,其积极意义在于:首先,扭转了我国作文教学长期忽视读者、脱离生活需要的弊病,把作文教学从狭隘的作文训练和应试训练中解放出来。其次,这类作文教学设计必将催生一系列全新的作文教学知识。从交际的角度看,传统的记叙文写作知识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推荐下岗的母亲到一个单位去做清洁工的文章,与传统的“我的妈妈”记叙文写作知识有很大差异,需要运用更高级的写作策略,展开复杂的思维活动;再如传统的议论文写作,当转化为有交际目的的“为了劝说”的写作后,部分议论文写作知识也将被替换;另外,当写作为了交流、组织、发表信息,解决工作生活中的交际任务时,会更多的借助文字之外的图表、表格、清单、图形和小标题等写作形式,也会新增报告、电子邮件、论坛等多元的语篇形式。

四、认知本位的作文教学

1.基本内涵

这类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写作可以促进认知”,是基于写作的“认知功能”而提出来的,认为写作除了表情达意功能之外,还有助于思考、学习和研究;采用的教学设计方法是“认知写作教学法”,多以跨学科的姿态出现,通过写作促进其他知识的学习、思考和研究;教学的侧重点是“写作怎样促进认知”。

2.理论和实践积淀

认知本位的写作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在德国,1820年的“以写促学”教学法就已经有意识地被运用于大学教育。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学习:通过写作”的口号,认为写作可以促进有目的高效读书,写作的过程就是读书学习和研究思考的过程。威廉姆(William K.Zinsser)的Writing To Learn一书中,也提出“通过写作而学习”的口号,充分揭示了写怍作为学习方法的魅力,使人明白“写作作为学习的开始……写作可以帮助任何人用逻辑形式来组织和呈现他们的想法,……写作可以帮助任何一门学科。”近年来,国内学者马正平的《高等写作引论》和祁寿华的《两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等书开始逐渐引介国外的认知写作理论。

认知本位的写作训练在西方国家受到广泛重视,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教育都特别强调研究性写作。目前在我国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实践领域也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只是没被给予清晰的定位。比如上世纪80年代章熊提出的“语言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已开始突破文章本位和摹写本位,意识到写作与思维的本质联系,认为写作可以帮助达成有条理的思维。此外,刘可钦1996年采用“数学作文”的方法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近些年来“数学作文”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广泛运用;胡六林在《小学数学作文初探》一文中详细描述了数学作文的意义、作用和类型,介绍了写作如何促进数学的学习。另有魏小娜在《认知写作:开发作文教学内容的新尝试》一文中设计了认知写作的教学案例,引领学生借助写作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学生其实已在践行“通过写作而学习”的理念,借助写作来促进高质量的学习,只是这种自发的行为没被当作写作技能来进行专门培养。

3.积极意义

篇(11)

中图分类号: G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1-137-3

0 引言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为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可能。信息内容变得唾手可得,用户对信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信息本身具有的涵义,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辅助科学交流和知识共享,信息应用正在取代信息获取成为互联网核心。出版业的信息应用,集中体现在数字出版方面,而个性化定制出版又是其中一种特色鲜明的全新的出版形式。它允许用户介入出版过程,根据用户指定的信息需求,整合多种出版资源,最终包装形成个人属性强烈的信息应用产品。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人机交互行为,又是用户信息系统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上,个性化、差异化作为定制出版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最终为用户呈现的出版物产品上,因而,作为包装前一环节的排版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依靠编辑力的排版工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大规模定制的需求,更无法支持个性化环境下的信息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自动排版这一概念,从探讨其必要性方面着眼,阐述了自动排版的解决方案和现实意义,以期缩短个性化定制出版的流程,为用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服务体验。

1 自动排版的必要性

自动排版是一种机器完成的排版方式,根据一定原则适当地安排内容以适应设计要求。它虽然由计算机系统完成,但智能化地加入了情感设计和空间设计,在满足用户个性化出版内容需求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出版物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首先,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自动排版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必然结果。出版业的技术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数字信息的供求矛盾,而这一矛盾使得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更加强烈。从差异化的数字出版内容、多样化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可以看出,用户信息需求是出版业发展的源动力。数字出版的内容提供商、生产制作商、渠道提供商都在试图改善用户的出版体验,积极推行拥抱用户的策略。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是用户自意识增强和互动性需求增强的表现,包括创建适合用户个人行为的信息环境和建立与用户资料的有机结合等。而自动排版恰好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根据不同的用户偏好和理念,设计专属于用户个人的版式样式,交付给用户一个量身定制的出版物产品,这也正是用户所期望的。同时,排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用户付费意愿。信息丰裕的数字时代,用户拒绝为随处可见的类似出版物产品付费,他们更愿意为定制付费,因而针对用户独特兴趣的自动排版无疑是有价值的。此外,用户不仅仅为购买内容付费,更愿意为体验付费,自动排版的出现就为其提供了个性化服务体验,能够最大程度的接近用户的预想效果,满足他们对出版物形式的期望。

其次,从编辑的视角来看,自动排版有利于解放编辑生产力,有利于丰富编辑成果展现。编辑作为出版业的主力军,更应该及时地丰富自身技能以满足行业发展和职业要求。如果把编辑的成果比作糖果,那么排版工作就是多彩的糖纸,第一眼看中糖纸的人更愿意剥开糖纸品尝,因而,出版物的排版设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是否愿意进行阅读。纸质出版物的排版工作是由美术编辑利用排版软件逐页编排完成的,他们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出版物封面和封底,而内容页面的排版基本相同,无明显变化。数字出版已经不能沿用传统的排版方式,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排版方式在耗费大量编辑资源的前提下,仍无法满足即时排版的制作要求,另一方面,用户在体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运用自身的审美品味评判出版物形式,这就要求出版物具有不同的排版风格。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版式排版和流式排版的概念。流式排版和版式排版是对出版物的内容元素进行不同版排处理的排版方式。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版式排版的版面是固定不变的,而流式可以自动缩放以适应不同版面大小。此外,基于Publisher的流式排版缺点在于无法根据用户的阅读偏好进行调整,由此提出自动排版的概念,它将版式与流式结合起来,减少排版过程中的编辑干预,解放编辑生产力,允许编辑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为其选择出版物的外包装,丰富了编辑成果展现形式,创建了更高水平的自动化编辑系统。

最后,从出版产业的角度来看,自动排版有利于出版产业实现各种出版形态的融合,提高出版产品生产效率。在出版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版的定义越来越倾向于其技术属性。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到数字出版,这一领域的知识应用与获取也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以亚马逊电子出版市场为代表的统一平台下的单体出版模式,还是以CNKI学术文献库为代表的统一平台下的集成出版模式,亦或是以中国科学院OA平台为代表的自由平台下的集成出版模式,都破除了以纸为中心的出版理念。伴随着数字内容生产技术、出版技术和文档内容编排技术的出现,按需印刷、新媒体出版、个性化定制出版、自出版等出版新形态逐步得到了实现。其中,排版技术是文档内容编排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恰当地处理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特色版式设计。而传统排版方式,设计单一、版式简单,无法满足高质量、高效率的出版要求,由此提出了自动排版的概念。自动排版是当今排版领域中一个引人瞩目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商业印刷制作领域的应用已经愈来愈广泛。它能够很好地适应Web2.0环境下的出版发展,利用计算机设备动态智能地解决关于排版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一个完成的排版流程,协助完成动态出版。

2 自动排版的概念

从上述三个层面必要性的探讨中可以归纳出其定义:自动排版是个性化定制出版的一种排版方式,它力图减少编辑过程中人的干预,将重新组织好的出版物内容,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排版规则自动地灌排,调整其格式,使出版内容呈现出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阅读需求的版面形式。实际上,自动排版是自组织理论的一种实践应用,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建立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系统的组成单元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约束下自发的从无序状态组织成一种有序结构的过程。1系统中的自组织功能愈强,系统的持续发展动力就愈强。自动排版是在一定的排版条件和排版规则下,内容元素根据参数值的不同,从杂乱无章的状态到结构化有序归位的状态,具有生成偏好版面的目的趋向性特征,是排版工作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进化过程。其中,排版规则和算法是自动排版的内容组织标准和指令,影响着自动排版的顺利完成。

2.1 区别于传统意义的自动排版

传统意义上的自动排版处于印刷环节,目的是在印刷过程不间断的前提下,连续地印刷出不同的出版物产品。而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排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自动排版。它是为出版物封装做准备的。由于个性化定制的数字出版物不存在大批量的纸质印刷行为,封装即是出版物生成的最后一个环节,从某种角度来说,自动排版处于数字出版物的发行环节。

目前,论文的自动排版、试题库的自动排版、工程图的自动排版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尚不成熟的自动排版应用。关于论文的自动排版是按照标准的论文模板的要求,处理输入的未排版论文的内容,调整其格式,并输出完全符合模板格式规定的论文。试卷的自动排版是试卷版面生成的过程,根据特征将试题划分为多个单元,不同内容在一定规则指导下,被逐步选择,分析相互之间的关联,并有序化归类布局。工程图的自动排版是根据幅面、属性,自动地将其布置在卷筒纸的打印范围内,在保证打印位置正确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纸张。这几类应用虽都属于自动排版的范畴,但自动化程度仍然较低。

2.2 区别于word的自动排版功能

方正飞翔、Indesign等专业排版软件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冲击word的自动排版功能。word自动排版功能是在有很少人工接入的情况下,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格式,运用智能感知技术,进行排版。但是要实现完全的自动排版,用户必须在录入之前设定格式,格式相同的段落需要重复进行手动编排。它有一个说明性样板,包括规定好的字体、字号、段间距、行间距等基本版面要素,在导入文档内容后,对其进行扫描,保存各部分格式和信息。word更多地体现一种人工干预和预先设定的过程,是待用户自己输入内容后直接套用模板。而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排版,是已经获取内容后的自动排版,自动排版的规则也是区别于word固定格式的一种个性化表现,体现了结合偏好的自动化排版过程。

3 自动排版的意义

自动排版不仅仅是排版软件的智能化应用,支撑其兴起和发展的动力是数字出版技术,技术资源、内容资源的博弈与融合,必然会成为未来出版业的核心竞争点。研究自动排版的意义在于:

3.1 增加信息内容的附加值

自动排版不是针对某一本书,而是可以将自由组合起来的内容进行自动编排。信息的多元化、海量化、无序化是在知识爆炸时代的显著特征,将这些信息根据用户的需求高效地提取和组合,是满足用户知识偏好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排版方式,无法将不同的信息内容依据用户偏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使能够呈现出来,也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浪费成本。自动排版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节约成本方面起到了不小作用。它在不增加计算机运行负担的前提条件下,将人力资源和计算机资源结合起来,对信息内容资源进行了二次利用,增加了知识内容的附加值。此外,自动排版在计算机系统内部完成,缩短了出版物生成时间,为信息内容的价值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也是知识组织理论的应用拓展。

3.2 提供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对于传统的纸质图书而言,版面设计在编辑环节,不需要用户参与,编辑按照个人审美标准和同类书的排版风格进行版面编排,用户被动的接受版面样式。某些情况下,编辑可能会在进行用户阅读习惯等调查的基础上排版,但仍然无法避免统一单调的版式设计。而自动排版,是根据用户偏好,实现出版物内容的个性化呈现,它是对内容的一种包装,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体验。自动排版后的出版物是已经封装好的出版物,可以直接传递给消费者。同时,封装既是内容版权保护意识的体现,又将自动排版视为智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成果,保护了自动排版的知识产权属性。从用户的角度来说,需求的知识内容被封装成了一个新的出版物,即使是相同的内容需求,不同用户得到的封装版本也具有不同的版面风格,满足了个性化时代的差异化需求,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自动排版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营销手段,用户的购买决策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自动排版是出版商为影响购买决策能够作出的努力之一,它能够尽可能地缩小用户阅读时的感知质量与阅读前期望质量的差距,为保持用户粘性、培养用户忠诚度提供可能。

3.3 为可变数据印刷的发展创造机会

可变数据印刷(Variable Data Printing)是按需印刷的一种,也是传统意义上印刷环节自动排版概念的衍变。它是指在连续印刷的过程中,通过改变数据信息印刷出不同的出版物内容,又被称为可变信息印刷、定制印刷、信息印刷等,数据库出版也属于这一类。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它根据预先设定好的包括内容、格式等页面要素,针对不同的客户进一步进行设计而成。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排版,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可变数据印刷的前一环节,但是在数字出版时代,它也可以看作是可变数据印刷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出版物交付给消费者的最后一个环节实现个性化定制。它将智能聚合后的用户信息内容需求,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版式,自动将文本内容和图片灌进页面当中。因而,自动排版在数字时代创新了可变数字印刷的发展途径,拓宽了可变数字印刷的发展视野。

4 结语

自动排版在个性化定制的背景下产生,本文阐述了其必要性,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一个自动排版的解决方案,论述了其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意义。自动排版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排版理念,是对传统编辑排版的数字化改变。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排版的自动化,而结合用户阅读偏好、设备偏好、知识偏好的自动编排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仅提出了自动排版这一概念,后续研究可以在自动排版的实现流程、相关技术、排版规则制定、版式生成算法等方面展开,以期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为个性化出版物产品和个性化出版服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陈富忠,刘衍聪.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工程图学试题库自动排版技术[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

[2] 侯霞,孟飞,杨鸿波.文档编辑与排版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

[3] 基于Publisher自定义模板的自动排版系统[J].计算机时代,2011(3).

[4] 杨杨.基于试题库的试卷管理和自动排版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10).

[5] 马吉全,金英,宋成杰,尹明.毕业论文自动排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