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民营企业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泉州中小民营经济历经起步、发展、提升三个阶段,闯出了一条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对泉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在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下,中小民营经济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能力有待增强,顺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有待增强,自身整体管理能力和竞争力有待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待增强。如何在更高层面上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成为摆在中小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企业的产品、服务等市场的竞争将逐步变成营销战略的竞争,任何竞争都要通过企业的营销来体现和应对。美国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美国250家主要公司的高级人员认定,他们的第一任务是“发展、改进和执行竞争性市场营销策略”,而第二、第三任务才是控制成本和改善劳动组织。企业为实现其营销的目的和任务,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系统、有效的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就是指为实现营销管理的目的、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营销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企业的营销观念没有及时更新
在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当今时代,一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对买方市场仍然奉行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商品供过于求,买方市场出现了“生意难做”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对买方市场措手无策,随大流盲目地推销产品,其结果是要么是产品库存大量积压,要么是应收账款急剧增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从而使大多数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
2、企业整体营销功能不足,导致营销部门以外的其它部门不能充分发挥营销职能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比较重视营销工作,但是这种“重视”具有明显的局部性、不确定性和非过程性,不系统、不全面、不到位,从而造成高层管理缺位。高层管理缺位带来了许多危害。首先,其他部门的营销优势得不到全面利用。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营销职能,但在高层管理缺位时,则只有营销部门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整体营销职能会大打折扣。其次,决策缓慢,影响销售工作高效进行的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样一来,该决策的问题不能及时决策,对企业的营销业绩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重挫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营销工作缺乏方向。高层管理决定企业的营销方向,当它缺位时,必然导致营销部门的盲目指挥。
3、许多企业没有树立正确营销战略意识
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即使飞机不坠毁,也不无耗尽燃料之虞。现在,泉州的许多企业正如这架飞机,太需要战略了。得战略者得天下,在泉州的“特步”、“安踏”、“匹克”等一些生产运动系列产品的企业,都为其他民营企业树立了榜样。而当前多数的泉州企业也只是计划当期,得过且过,初创时就不曾设想过将来,造成企业盲目运行。
4、企业忽视了营销网络的功能
一位营销专家曾经说过,“市场,说到底就是‘网络+品牌’——销售网络加上品牌的影响力。”网络如同人体的血管,靠有力的销售完成资金的循环,滋养着企业的成长,其中任何部分的病变,都可能损伤企业的肌体,乃至企业的生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泉州的有些企业并没有在市场网络上下过功夫,它们只注重产品生产,无计划、无目标地销售产品,这样,不仅浪费营销资源,而且无法取得好的营销业绩。另外,当前企业的市场定位、促销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小民营企业营销管理的策略
1、建立科学、实战的营销组织框架,确立企业整体营销观念
民营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和员工紧密协作,来共同实现理想的经营业绩,是现代营销强调的整体攻防能力。当前许多企业的业务人员没有真正地组织起来,从而难以有效地进行市场开发和管理。这就像两军对垒抢占地盘一样,其中一方军队管理不善,组织不起来,没有像样的攻势或者抢到了地盘却没有能力固守,这样的军队必输无疑。可见,高层的营销管理在市场营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开发需要,建立销售组织体系、市场信息管理体系、目标和计划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的销售管理体系明确销售管理层次及其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将市场目标、销售管理人员和业务员、经销商、市场信息以最佳方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实现最佳的营销目标。
2、树立辩证的买方市场观
买方市场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购进方面,买方市场的压力只是施加给商品的卖方,而生产企业作为买方不仅没有压力,反而是大好的机遇,因为买方市场的压力,主要来自产品销售企业在采购时,处于买方的地位,可以充分享受买方市场的偏爱和优惠。在设备和原材料的采购上,企业可以充分“货比三家”地进行挑选,不仅可以讲质量,而且可以压价格。再者,买方市场带来的市场空隙,给企业提供了破土而出的希望,利用优质低廉的材料、机器设备生产高品质的产品,逐渐地适应买方市场,才能抓住买卖方市场带来的机遇,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3、确立名牌战略
当今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它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这是由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对选择产品的条件更为苛刻,这样就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大家认可的名牌产品才可以成功。在我国,如运动产品行业有“李宁”、“特步”、“安踏”、“匹克”等。经济专家们断言,从上世纪末起,我国商品市场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名牌之间的竞争。然而,当前在泉州一些中小企业尚未意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只要看到别人生产什么,自己就生产什么,没有自己的特色,更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怎样创立自己的品牌呢?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制定名牌战略;企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阶段的目标规划、可行性的实施步骤。另一方面把质量创新作为名牌产品的根基和企业的生命。企业创名牌应当在质量管理上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上档次”、“高售价”。世界名牌商标就象征着高质量,如日本的“本田”,美国的“可口可乐”、“麦当劳”;还有像泉州的“安踏”,现在都致力于质量和品牌的研发。再者,当今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科技竞争。在这方面,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吸收先进技术,并予以创新。这样,企业的产品才可以走在市场前列。
4、制定合理务实的营销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业务人员的促销积极性
人员推销是人类最古老的推销手段。人员推销是最直接的促销形式。当今的推销人员除了商品销售这一作用外,他们可以了解和熟悉客户的需求动向,及时地向客户提供企业的产品介绍以及客户所需的各类服务,另外,业务人员还可以利用直接接触市场和消费者的便利,进行市场调研和情报工作,从而为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可见,业务人员在市场营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位著名的营销大师曾经说过,没有推销不出去的产品,只有推销不出去产品的推销员。可见,优秀的推销员可以推销任何产品,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推销员呢?业务人员选择营销这项辛苦而艰巨的工作的重要原因就是基本动力。当前,国内的许多中小企业企图通过道德和思想教育达成发挥业务人员作用的目的。这种作法是无可厚非的,但企业必须明白,当利益不成问题,业务员才不关心利益。松下幸之助曾经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能够繁荣,主要是利益原则在起作用,正所谓利益所趋奋不顾身。所以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营销政策,调动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建立科学、高效的营销网络
营销网络可以促进商品流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营销意识的增强,网络也被赋予了营销推广的重要职能。企业应当转变传统的网络仅为销售渠道的观念,认识到当今网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创立自己的营销网络,首先,企业应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其依据可以是地理、人口等。然后,企业根据市场的特点、企业的目标及营销资源的具体情况确定细分变量。最后,调动自己的营销资源,分配到分市场,加强各细分市场的联系,形成高效的网络。企业甚至可以先构筑自己的营销网络,再建设工作。如TCL集团在1992年进军彩电市场时,根本没有自己的彩电基地,他们倡导“有计划的市场推广”观念,大力筹建自己在全国营销网络,没有工厂找人代加工,硬是靠着网络,在各地进行强有力的市场营销推广,强立促销,奇迹般地在五年内跻身于中国彩电业三强之列,成为现代营销学“先有市场,再有工厂”的模式典范。
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小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不仅来自于本国同行业的竞争,还来自于外国同类企业的竞争。针对此现状,市场营销策略将会是中国中小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扩大市场的锐利武器,更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手段。市场营销已经不仅仅是企业的一项单独职能,而是成为整个企业的一切活动的基础。只有通过营销才能使客户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产品、企业的服务,进而达到让客户接受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目的。正确、有效的营销策略将使中小企业在进一步开拓、占领和扩大市场领域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应仙:浙江经济——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组合及其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国内外的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都集中于财务管理意识弱、融资难、财会人员水平低、成本机制不健全来论述。于志云认为应建立民营企业财务信息与共享平台,促进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弊端在于其领导出于申请银行贷款、偷漏税等目的,指使会计人员随意编制不同会计报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难以取信于社会。吕林根认为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岗位,所以“放心”“听话”是民营企业家在人员选择上的首要标准,而能力则成为考察的次要标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一般相对素质不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龙均云和仇俊林认为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对具有财务核算资格的人员进行合理的选拔任用,切忌盲目随意任用相关的工作人员。
3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银行贷款给民营企业条件苛刻目前我国银行的主要贷款方式为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而抵押贷款的主要抵押物为企业的土地、房产等高价值标的物,但是在审核这些标的物时,银行的方法非常简单,非常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贷款,而且条件非常苛刻。①抵押物。以土地抵押为例,目前很多银行规定贷款额为抵押物价值的70%,在实际中,如果没有经过土地评估,那么就以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计价,经过几年的增长,土地的实际价值与取得时相距甚远,这让企业非常吃亏,如果企业请资产评估公司对土地进行评估,再到形成报告,以报告为依据到银行进行贷款,将会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还要支付评估公司一笔不小的评估费用,对企业来说成本很高。②担保费用过高。企业进行担保贷款,担保企业一般会索取10%~20%的担保风险金,另外由于一些银行对担保贷款采取“放八”的政策,所以实际取得的银行贷款最多不会超过申请数额的70%,但是却要支付高额的利息。③审批时间过长。企业出现资金困难一般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而银行多采用以年为时间长度的贷款审批时间跨度,这使很多企业对银行融资望而却步。
3.2融资方式单一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最主要的是向亲戚朋友借款,即便是要以部分产权作为交换也在所不惜,在超出100万元大量的资金需求时,民营企业多向朋友借款或同行之间进行拆借,甚至要比银行多付出一倍到两倍的利息,即便如此,企业也不愿选择银行借款。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如此严重,是由于企业自身和银行共同作用而成的:①外部因素。服务民营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很多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不健全。由于它们大多不能全面的享受国家政策,因此也没有足够能力去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②内部因素。资产管理不善,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在筹资上,缺乏科学筹资机制,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有随意性。很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难以按银行的要求及时提供财务报表,而且提供的财务报表也存在很多造假。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及财务人员对内含报酬率、投资报酬率及现金净流量等财务管理指标了解甚少,致使资金的筹集缺乏科学性。
3.3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来说,他们对自己企业内的财会人员的能力水平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在日常的工作中,有很多拥有真才实学的财会人员因为条件受到限制,他们的才华得不到欣赏,年终得不到奖励,升迁也没他们的份儿,他们慢慢就会对公司心灰意懒,跳槽离开,去寻求更适合他们的发展空间。另外,有很多搭便车的职工,他们没有做多少工作,却和那些辛辛苦苦工作的人拿一样的工资,甚至年底也有足额的奖金。如果企业就这样放任下去,长此以往,有才肯干的人才离开了企业,而那些昏昏度日的庸才却留在了企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想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拥有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来挑选出适合企业的优秀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4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问题解决的主要措施
4.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于我国一些沿海的省份,比如浙江、广东、山东等,民间资金比较充足,中小企业较多并且集中的省份,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有效减少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发展“银行、商会、企业”的全新融资模式,通过对行业协会在银企之间牵线搭桥,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开辟道路。
4.2建立财务人员综合能力评估体系在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的强化过程中,首先必须要保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同时,要对企业现有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专门的知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建立财务人员素质评估体系,定期对企业内的财务人员进行素质评估,评估结果可作为奖金发放、人员升迁的依据。
(1)融资渠道的单一。目前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当然也有一些民营上市公司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但是这毕竟是少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先天条件不成熟和基础薄弱的劣势,使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而且这部分企业从数量上来看也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当前制约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一个重要瓶颈便是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企业除了银行之外,很少能在其他渠道获得有效额资金支持。而银行处于自身利益和风险的考虑,又对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贷款审批条件,审批严,放款慢等现象的存在使得民营企业在这一融资渠道中处境艰难。
(2)中小金融机构也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针对大型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不能有效满足民营企业金融需求的客观现实,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产生了一些专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在诞生之处曾经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些金融机构也存在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在他们的发展过程当中又出现了向大型金融机构靠拢的现象。实际上,他们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正在逐步减小。
(3)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也十分有限。在我国广大的地方市场中也存在一些面向中小型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例如农村信用社。但是这些地方性金融服务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通常不是十分完善,实际运营资本难以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的需求。他们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适合市场需求的统一集中的管理体制。
2加强民营企业的金融管理的政策建议
(1)民营企业自身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在内部管理中还没有建立基本的操作规范和人员岗位设置,因此造成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资源整合不力,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这无形中也就增大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同时也是导致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的一个重要根源。为此广大民营企业应当从内部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降低自身的金融需求。
Abstract:OurcountryPrivateenterpriseusesmostlythefamilygovernsthepattern,becomesimportantattributewhichthehindrancePrivateenterprisedevelops.ThePrivateenterprisegovernstheinstitutionalinnovationsthegoalisthebusinessentitymanagementstructurewhichcapitalownersandsoonestablishmentshareholder,creditor,operatorandstaffgoverntogether,itmainlyincludesthegovernmentmainbodytheinnovationandthegovernmentmechanisminnovation.
keyword:Privateenterprise;Thefamilygovernsthepattern;Governmentmainbodyinnovation;Governmentmechanisminnovation
前言
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在生生灭灭,只有少数民营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得以延续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对民营企业实施制度创新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治理制度创新将构成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环节。
一、民营企业治理的一般理论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治理起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是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产物。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企业经历了从单业主制到合伙制,再到股份制的发展过程。在此背景下,以“有限责任”和“两权分离”为根本特征的现代股份制企业形式应运而生。股份企业的最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治理就是源于两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问题。这需要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使人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利益,达到“双赢”的效果。
两权分离是传统意义上企业治理产生的源头。按照这种理论,似乎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企业里,就不应该存在治理的问题。我们知道,资产属于私人所有的民营企业最大的特征就是两权合一,而在民营企业中,治理问题一直是抑制其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治理理论已经无法解释民营企业的治理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民营企业的治理理论。笔者认为,现代企业治理源于企业具备独立的人格。也就是说,企业人格独立是现代企业治理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当然,两权分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引发了治理问题,如“内部人控制”,但是这只是个表面原因,它是企业独立人格在所有权安排中的一个表象反映而已,企业的独立人格才是治理问题产生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或者说,两权分离只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企业所有权安排的一种形式,它本质上也可归结为企业的一种治理结构,不过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治理结构。
二、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现实分析
民营企业采用家族治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稳定性,加快企业的决策速度,因而是有效率的,对企业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一旦企业规模扩大,产业资本日益社会化,家族治理模式所具有的缺陷便暴露无遗,而且这些缺陷逐渐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家族治理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族股东“一股独大”,损害了广大小股东的利益。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创业者或其家族作为大股东“一股独大”,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和主要经营管理权,并主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家族外的小股东由于人数众多,人员分散,所持股份少,一般很难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重大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就由掌握企业控制权的家族成员围绕着家族的利益展开,而很少围绕包括小股东在内的所有股东的利益展开。另外,在小股东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必要的监督的情况下,家族控股大股东或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
第二,个人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不分。在我国民营企业中,企业法人所有权深受家族个人所有权的干扰和控制。对于民营有限责任企业而言,企业组织只是一种形式,民营企业并没有按规范的法人企业来运作,没有健全的企业法人制度来保证企业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存在。民营企业个人财产所有权,在企业的经营和继承问题上,对企业法人所有权进行大量的干预和控制。
第三,企业主“家长制”作风严重,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排斥人力资本的民主参与和决策。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这种“家长制”决策机制固化了民营企业主的“心智模式”,使他们变得更加专制和跋扈。这会不断加大企业主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成长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人力资本,依赖于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决策。市场里的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而排斥人力资本民主参与决策的民营企业主的“家长制”作风,必将越来越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民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和思路
1.治理主体的创新。谁参与治理,是出资者还是利益相关者?这是民营企业治理主体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源于两权分离,这实际上就是对民营企业治理主体应按股东的逻辑认定,其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单边治理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民营企业的治理主体是雇主或股东。基于企业独立人格的治理理论,强调民营企业的法人性和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因此,民营企业的治理主体就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即资本所有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一般雇员。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的法人财产,而不仅仅是股东投入的资产。企业法人财产包括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及无形资产。这些资产主要由股东的直接投资和债权人的债权形成。如果股东凭借其专用性资产获取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那么债权人也可以凭借其债权参与治理。同时,债权人的债权若无抵押,一旦企业亏损或破产,其损失也不可低估。故债权人应当成为民营企业的治理主体。另一方面,经营者和一般员工等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旦企业面临亏损或倒闭,不仅面临青春年华与自信心等的投资损失,甚至会危及自己及其家人的生存。同时,当代民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经营者和员工的人力资本。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有充足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只能来自于这些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经营者和员工。
2.治理机制的创新。如何合理分配企业所有权或治理权,企业所有权或治理权如何行使?这是民营企业治理机制的问题。为建立高效能的治理机制,民营企业要注意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保证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坚持资本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将是民营企业治理的根本宗旨。如上所述,传统意义上的治理理论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而企业独立人格的治理理论,坚持在保证股东利益基础上实现资本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治理原则。它坚持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资本所有者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只有资本所有者才能够拥有企业所有权,才能成为治理主体,才能拥有治理权。无论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股东和债权人,还是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经营者和员工,他们都对民营企业做了专用性投资,因而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成为治理的主体。他们与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高度相关,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所追求的目标。
(2)治理形式多样化。现在论述民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文章很多,但是它们大都把完全的社会化,看作成实现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必然趋势。完全社会化,实际上就是放弃家族所有或控股,把民营企业变为完整的社会化企业,在此意义上构建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可能是民营的,也可能是公有的,那要看控股主体是谁,谁是第一大股东。我们认为,完全社会化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上也不乏其例,不过它并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惟一趋势。因为完全社会化是在民营企业遇到资金“瓶颈”和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下的无奈选择,因为市场上的“经济人”是不会随便把视作为自己或其家族的财产社会化的,只要解决了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问题,非社会化将是民营企业治理形式的首要选择。
(3)科学划分三会权责,实施民主化的管理方式。民营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表现出的“家长制”作风,已经使得企业内部的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企业事务无论大小,皆以企业主“家长”为准,这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为此,民营企业要科学地划分董事会、经理班子、监事会的权责:董事会负责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方针、长期经营计划及人事安排等重大事项;企业经营班子负责经营管理工作;企业监事会要通过有关制度建设等措施,对企业董事会与经营者行为,企业财务与投资等有关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同时,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实施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不断吸收人力资本的参与和决策。这要求企业主建立与员工的协商对话制度。
参考文献:
[1]李维安.现代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一、当前民营企业员工的心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工商管理类人才和其他各专业型人才层出不穷,此外,我国许多民营企业自身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培育人才,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可能找到。但是,事实上,许多人在选择单位时,并不是将民营企业作为首选,即使一些人选择了民营企业,也难于在民营企业长期下去。人们就业于民营企业中,做不到以企业为家(虽然许多民营企业都在倡导以企业为家的理念,但事实上不可能实现),而是以自身利益为重,价值观上根本就不存在“企中有我,我中有企”,也不去体会“企荣我荣,企衰我耻”,人们在民营企业的短期化行为非常明显。民营企业发展得好的时候,人们乐于呆下去,但当民营企业碰上前进中的问题时,想留在民营企业共患难的员工能有几许?据调查,民营企业近几年的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一些医药生产企业人才流失率竟达70%,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人才以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人才流失问题在民营企业中比较严重。针对这些现象,许多民营企业主也采取了较多的改革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改善人才管理方略,如员工持股制度、薪酬激励制度、工艺流程再造、岗位责任制、工作环境设计、组织结优化、团队协作激励,等等。但是,收效甚微,许多民营企业还是叫喊着人才难求、人才难留。对此,众多理论工作者和民营企业主都感到迷惑。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理论研究的滞后性问题,还是民营企业应用实践操作性问题呢?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当前民营企业管理上的漏洞
笔者认为,当前民营企业员工这种心态的转变,根本原因在于其传统的伦理道德理念发生转移,而人们这种传统伦理道德理念的转移又源于社会和企业对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不重视,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机会几乎没有(见图一)。当然,社会环境新变化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拜金主义的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传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在逐步发生异化。就业于民营企业的员工就很难做到与企业共生死,共命运。
伦理道德教育机会技能教育机会
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
图一:人性教育与技能教育机会变化趋势
上图表明,从幼儿园到大学,人性教育机会不断减少,而人的技能教育机会不断增加,人们大学毕业后,人性教育机会极少。本质上,人们的人性教育经过了这样长的时期,在工作中就应该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对待所从事的工作,相反,当前许多人在民营企业并没有继承曾经受过的正确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而是陷入了狭隘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思潮中。
此外,笔者认为,当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略并没有涉及员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作用方向都是员工的使用价值,即如何把人的使用价值发挥到极至,至于人的内在价值根本就没有采取措施来启发和激励。虽然美其名曰人本管理,实际上,这些人本管理都是人才使用方式的改变,完全是形式管理。这种不触及人的内在本质的管理,其作用和影响是短暂的,其劳动力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见图二)。
TRTR1(人本管理效益曲线)
TR2(人性管理效益曲线)
L
图二:人本管理效益曲线与人性管理效益曲线
三、人性管理应引入到民营企业管理中
人性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就是应用人性哲学思想教育员工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的人。
那么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人内在拥有的本质特性,既有积极方面的特质(积极人性),也有消极方面的特质(消极人性)。笔者总结起来,积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快乐、忠诚、主动、独立思考、勇敢、行善和需要帮助等七个方面。消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郁闷、叛逆、惰性、借口、软弱、猜疑和封闭等七个方面。虽然人性的内容远不至于此,还可以总结许多条,但是,人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人性管理哲学思想就是要研究上述人性的不同特质,并能恰如其分地启发人性的积极方面的特质,消除人性的消极方面的特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员工快乐地工作,让员工对民营企业百般地忠诚,让员工在接任务后能独立思考,让员工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让员工培养乐于助人和行善习惯,让员工相互帮助。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消除员工的郁闷心情,消除惰性,放弃叛逆心态,打消员工找借口的任何机会,帮助员工从软弱中坚强起来,消除员工的任何猜疑,激发员工的热情使其走出封闭的怪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是要教会员如何去开展工作,如何去完成任务并取得效益。如果这样来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没有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任何一位经理或老总,如果是这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根本无法有效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毕竟精力是有限的。实际上,员工要做什么,岗位说明书都有记载。员工接到任务如何去完成并取得成果,经理或老总不需要交代,那是员工自己的事。员工能选择你的民营企业,并选择一种岗位,其实他已经知道该种岗位的基本要求,否则他不会接受这个岗位,他是有备而来的。但是,有些员工为什么接受这个岗位工作之后,热情不高,效率不高,做事拖拖拉拉,有责任不敢承担,有任务不敢接,即使交代他如何去做,他还是不愿做,做了但还是做不好,等等。其实,问题不在于他的能力,而是人性的消极特质在起作用。相反,有些员工能力虽然平平,但是如果上级交代一项任务,哪怕该项任务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还是能够独自完成这项任务,而不需要上级的任何交代,这是人性的积极特质在起作用。因此,经理和老总在人本管理上并不是要教会员工如何去开展工作,交代任务如何去完成,而是应重视人性的正确引导,这才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要求。如果民营企业管理者能从人性哲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取得这样的效果:有能力的员工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能力平平的员工也能准确地完成任务并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所有员工在民营企业工作并不是为了任务而工作,而是在民营企业中实现做人的价值。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民营企业管理者还用担心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成效吗?
而且,人性管理的劳动力边际效益呈递增现象(又见图二)。因为,人性管理在于激发人的传统伦理道德,如果员工都是具有积极人性特质,再多的员工在企业也不会嫌多,这样的员工相互之间会有更多协作且协用关系会更好。
四、我国企业的人性管理研究需要加强
国内外关于人性管理的研究观点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本文之意,即从伦理道德和忠诚等人性特征去研究,但这种研究成果主要出自外国学者,国内学者对此研究不多,如(美)斯蒂芬·伦丁著的《FISH》,(美)阿尔伯特·哈伯德著的《AMessageToGarcia》,(美)费拉尔·凯普著的《NoExcuse》,(美)大卫·恩里克著的《西点军校》,(美)理查德·T·德·乔治著的《经济伦理学》,陈惠雄著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陈德述著的“论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刘唐宇著的“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另一种就是当前研究比较多的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人性管理就是人本管理,然而,从触及人性管理这个主题的众多国外学者和极少数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分析,人性管理和人本管理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从经济角度分析,人本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劳动力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而人性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劳动力边际效益是递增的。当前的人本管理根本就不是人性管理,因为其没有触及人的本性特征,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使用方式,是一种形式管理,而人性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本性,主要研究如何再培育、再激发人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启发人的自觉行动。持第二种观点的相关研究成果如,王姣著的“人性管理与制度运作”,陈官章著的“高校人性管理的几点思考”,李茜著的“论现代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管理”,杨慧著的“以‘人性管理’搞好图书馆工作”,范莉莉著的“浅析我国民营企业的人本管理”,祖明著的“人本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对策研究”,肖和伟著的“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张今声著的“论人本管理”,郑伟著的“论人本管理是依靠职工办民营企业的核心”,等等。
这种研究现状表明,企业的人性管理研究在我国还处在探索过程。随着我国企业民营化的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我国当前的伦理道德异化趋势,未来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必然会更加严重。
五、民营企业加强人性管理的几点思路
对某一个民营企业来说,加强民营企业员工的人性管理,可能效果难于在短期内发挥,因为,人们的人性教育并不仅是民营企业的责任,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化已经影响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如是社会各界不重视人们的人性教育,一个民营企业要想在本民营企业中通过对员工的人性管理就能取得明显效果,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社会各界应加强人的道德教育,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完全可以推论,哪一个民营企业先进行了人性管理,该民营企业在人才问题上就会少一些矛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人是民营企业的核心,是民营企业最革命的因素。民营企业的人性管理就是要培育、激发员工的积极人性,使员工自觉接受“企中有我,我中有企”、“企荣我荣,企衰我耻”的民营企业文化和民营企业精神。笔者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人性管理,民营企业业主应以心待人,以诚待人,将不同素质不同层次的员工的不同思想统一到民营企业所设定的人性文化之中,那么,我国民营企业必将赢得新的机遇,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加强人性的目标在于让员工快乐地工作,教会员工如何忠诚,教会员工如何微笑生活,鼓励员工主动行善,培养员工独立思考,鼓励员工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倡导员工相互帮助。虽然只有这几句话,但是,要实现这样的人性哲学的提升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民营企业管理者精心而长期的设计,需要民营企业管理者付出许多努力创造环境和机会,也需要员工积极配合。而且,这种人性哲学的提升,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面面俱到,其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1、在活动中培养。民营企业应计划一些群体性活动,让所有的员工都参与。
员工在活动中会潜移默化地领悟人性的积极特质。如拔河、与其他单位的比赛活动、到成功民营企业中参观、设计一些边工作又能边取乐的项目、举办一些管理方面的游戏活动让员工参与、集体旅游、共同设计办公环境,等等。通过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民营企业急需的人性特质。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目的是既让员工主动参与,改善心情,同时又能使员工有所体会和感悟。
2、在会议中熏陶。会议的形式也要多样,集体会议、小组会议、管理名著
读书会议、管理专家的宣讲会议等都可以。会议形式不管怎样,关键的是要对员工积极人性特质进行熏陶,而且,会议气氛一定要搞好,既要传达会议精神,又要鼓励员工提意见、发表看法和轻松愉快,因为,会议精神只有在轻松愉快中才能被消化吸收。
3、在工作中随时随地教育。一是民营企业管理者发现员工有某方面的过错
时能及时时行教育,这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鼓励员工互帮教育,即当某员工有过失时,其他员工能主动教育该员工。只要管理者和大多数员工对有过失的员工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时间久了也就成为习惯,员工的行为就总会朝着民营企业既定的目标,员工就会少犯错误,员工之间也就会建立互信、互帮、互让的良好氛围,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就会得到加强。
4、在民营企业文化上倡导。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性,实则是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民营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是建立在人性哲学基础上的,不是我们常说的形式上的民营企业精神,而是一种充满积极人性的民营企业精神。形式上的民营企业精神是表面上的东西,只要民营企业培养员工具备人性的积极特质,那么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民营企业精神就是实质意义上的民营企业精神,其影响力就是持续的、长久的,其凝聚力就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就应把这种积极的人性特质培育、激发作为建设和设计的重点,从人的本质特性上提炼民营企业精神。
5、在客户中渲染。这要求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以积极的人性特质处理各项业
务。接待客户时,要把客户作为我们家的客人一样对待,这样就能向客户中渲染民营企业精神,并感化客户的心灵,让客户感觉到我们的民营企业不是在做业务,而是在享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家的生活方式。要让客户感觉到每个员工对待民营企业就像对待自己的小家庭一样认真负责。民营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如果能这样,那么客户必然会喜欢这样温馨的“家”,必然会常到这个家来做客,那么民营企业的业务就会越做越多。
6、在困难中鼓励。当员工处在人性的消极一面时,民营企业管理者和其他
员工要主动帮助,像兄弟姐妹一样为其摆脱阴影,走出人性的消极领域,重塑人性的积极特质。人性的教育基础人人都有,只要及时相劝和帮助,身处人性消极一面的员工就会很快实现转变,融入民营企业大家庭中,与兄弟姐妹并肩作战。
7、在制度上激励。人性的培育、激发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于用金钱实现的。
例如,员工的一个微笑值多少钱,员工之间的相互帮助值多少钱,谁能进行量化,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但是,如果在制度上适当地引导也不为是一种权宜之计,关键是制度的内容设计上要能够体现这种民营企业精神。例如,可设计一些部门和气奖、客户关系奖、员工协作奖、主动工作奖,等等。只要认真去体会,这种制度还是可以设计出来,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民营企业员工应积极主动调整好自己的人性观和世界观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应加强员工的人性管理,从员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着手,逐步转变员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员工真实做到以民营企业为家,真实理解“企荣我荣,企衰我耻”的价值理念。此外,民营企业员工也应深切了解到这些现实,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理想的工作实在难求,称心的工作终究难找,任何工作,任何事业都是要有人做,不需付出较少劳动就有较多报酬的理想的工作,实在少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事在人为。既然,我们选择理想的工作难度大,为什么不爱惜现有工作,关键是我们选择正确的工作态度。虽然现有的工作并不理想,但是,在工作态度上,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快乐,为什么不选择对民营企业忠诚,为什么在问题面前不选择独立思考,为什么在困难面前不选择勇敢面对,为什么在生活中不选择行善,为什么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选择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所有这些才是生活的真谛,工作的本义。没有人会喜欢郁闷,没有人持叛逆为嗜好,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惰性,没有人喜欢在问题面前乐于找借口,没有人喜欢软弱性格,没有人天生就爱猜疑,没有人喜欢在封闭世界苟且偷生,这些也是生活的真谛,工作的本义。当我们选择了某项工作时,哪怕这个工作不尽人意,我们应该选择好自己的工作态度,毕竟生命是短暂的,称心如意的工作极少。因此,民营企业员工应端正态度和思想,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积极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伦丁等:《FISH》中信出版社。2002年10月
2、(美)阿尔伯特·哈伯德:《AMessageToGarcia》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9月
3、(美)费拉尔·凯普:《NoExcuse》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4、(美)大卫·恩里克:《西点军校》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3年1月
5、众行管理资讯研发中心:《管理培训游戏全案》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4月
6、刘敬鲁:《经济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7、(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8、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9、陈德述:“论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
《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2期
10、刘唐宇:“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2001年第4期
11、王姣:“人性管理与制度运作”《中国乡镇企业》2001年第8期
12、陈官章:“高校人性管理的几点思考”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2002年第1期
13、李茜:“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管理”《平原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4、杨慧:“以‘人性管理’搞好图书馆工作”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年第2期
15、范莉莉:“浅析我国企业的人本管理”《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第4期
16、祖明:“人本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对策研究”《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
17、肖和伟:“人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第10期
18、张今声:“论人本管理”《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二、我国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存在许多先天的不足,在营运资金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有:
(一)融资困难,周转资金严重不足
现在,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地方各级政府也为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财政支持;中国人民银行也鼓励各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措施改善了一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但是,各金融机构在改进金融服务、开发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等方面还有缺陷。所以,融资难仍然是摆在民营企业头上最突出的问题。转贴于()
(二)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
有些民营企业奉行“现金为王”的理念,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导致现金的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而且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编制现金计划,对闲置资金没有充分利用;有些小规模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较高,面临的风险也增大,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规模。
(三)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严重
不少民营企业缺乏严谨的库房管理制度,库房管理者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这些人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到位,出现存货过期变质,库存数量不准确等问题是司空见惯的,而且出了问题也是草草收场,无人深入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四)不注重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
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不注重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当出现经济繁荣时,不能正确预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品成本提高,转贴于()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或是新上项目见效慢,原有业务资金告急,或是债务到期,财务风险加大等情况出现时,问题与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因此,掌握好现金的流量管理势在必行。
三、改善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和掌握民营企业现金管理规律
在加强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的现金流量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企业刚刚建立时,往往具有大量的资金满足企业的生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的增加,所需的流动资金的增加,企业将面对资金的压力。由于资金的支出加剧,这一阶段许多民营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倒闭。经过了这一“化蛹为蝶”的困难阶段,企业投资逐渐收回,现金也随之充裕。
(二)转变观念,增加融资渠道
稳定的融资渠道能够为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有力的保障。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的初创阶段,由于其规模小,主要依靠个人投资或利润留存的方式来追加投资。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有限的内源融资往往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外源筹资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和短期银行借款筹集短期资金。此外,筹集短期资金的方式还有短期融资债券、应交税金、应交利润、应付工资、应付费用、票据贴现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筹资组合,在尽可能多地使用流动负债的基础上,注意本企业的清偿能力,保证企业的信誉,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加强存货管理
建立健全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存货的管理和记录必须分开,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做。结合企业的特点,采取定期盘点和轮番盘存的方法,清查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量,妥善处理盘盈盘亏,确保账实相符。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四)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
“开源节流”一直被认为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由于会计利润是当期收入和费用成本配比的结果,在任何收入水平下,都要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做好预算,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以提高利润、增加企业价值。
控制成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然而建筑产品再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建设环节多(包括前期准备、勘察、设计、施工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设备材料采购等)、建设过程长(从工程项目招投标开始,直至竣工交用,并且到保修期满,贯穿于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产品成本形成复杂(在建设过程中,随着设计的变更和各种条件的变化,直至工程竣工结算、业主签证,才能最终确定产品成本)等问题,通常导致产品成本失控。
1.2拖欠施工工程款严重
虽然建筑市场规模扩大,但是往往建设资金有较大缺口。业主拖欠施工工程款和勘察、设计及监理费用问题比较严重。
1.3安全事故频发
由于建筑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监管机构监督不到位,加之施工企业安全措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民营建筑企业相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从而造成企业及社会的重大损失。
二、民营建筑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1.建立集权的财务组织结构
1.1实施会计全员委派制。由于建筑产品地域分布广泛,不便于总部监督,因此在财务组织上更适于采取集权管理的战略,实施会计人员全员委派制。在这一制度下,总会计师由董事会任命,各分子单位的财务经理由总会计师直接委派,财务经理再直接任免各工程项目的财务负责人员。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摆脱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使会计人员的工作相对独立,可以依法大胆地抵制企业的不合法行为,进而使会计工作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1.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障,事实证明有关企业经营失败,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企业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因此,整合企业的管理制度非常必要。企业的管理制度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系统,如从管理层级看,可分为公司章程、公司治理制度、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和公司作业管理制度四个层次;从制度管理范围看,可分为综合管理制度、部门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从制度管理功能看,可分为基本制度、管理办法、操作指南、实施细则等。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框架应该以管理层级为主,以管理范围和管理功能为辅进行设计。
1.3将财务管理职能独立出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因其管理范围广,管理内容复杂,通常都作为独立的部门以提高财务管理管理效率。通常,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制定实施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委托审计的规章、制度等;对集团经济活动开展事前、事中审计,最大程度防范风险,化解风险;融资及管理资金,对集团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监督,为企业经营决策提出建议;负责集团及各级控股公司财务、审计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对财务委派人员的业务进行管理等。
2.开展有效的资产管理。
2.1成立内部银行,充分发挥资金蓄水池作用。由于建筑企业的工程分布在全国各地,为了施工方便,企业会设立很多银行账户,而每个账户中沉淀的资金如果集中起来数量会很惊人。因此,如果成立企业内部银行,将外部银行结算、信贷、代收、代支等职能引入集团内部,则可在企业内部统一调剂、融通资金的运用,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此外,还可将集中起来的闲散资金进行短期无风险投资,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效益。而且,整合后内部银行,统一结算办法、统一银行账号、统一对外开具发票的整体会计核算,能真实反映各核算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中的往来关系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便于对分、子公司有效监督、考核、控制。
2.2实行资产有偿使用,明确经济责任。建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占用公司大量资产,如房屋、机器设备等,但有些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并不计入各项产品的成本,这会导致虚增利润,同时也使公司承担巨大的风险。如果将各独立核算单位使用的房屋、设备都按一定标准收取资产占用费,则既可以促进下属单位加强资产管理,又能体现谁投资谁获益的利益分配原则,保障集团总公司的应得利益。
序言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通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我国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优化所有制结构、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实践表明,哪里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大,那里的综合经济实力就强,人民生活水平就高。20年的发展,使我国民营企业已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规模,有相当一批企业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正朝着现代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而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将取代资木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谁拥有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在激励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必然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一、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特征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优化所有制结构、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改制的客观条件,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有如下特点:
(一)人员年龄结构年轻化
我国民营企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历史都不长,因此这些企业中员工的年龄都不大。这种人力结构的最大优势是企业没有历史负担,不存在后顾之忧。人员的年轻化使得企业富有朝气,思维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常常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所以这类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发展较快。但人员过于年轻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如经验不足、缺乏冷静,只习惯顺风扯帆、不善于逆水行舟等等。
(二)人员学历结构二元化
一方面民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渐苛刻,尤其是在某些高科技民营企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占有绝大比例。这样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是企业宝贵的智力资源和无形财富。另一方面,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传统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采掘、制造、服装、餐饮、修理、服务等行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人员素质要求也偏低,民营企业大量雇用外来廉价民工,企业员工大多是初中以下学历。这样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结构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和产业升级转型能力。
(三)人员流动性大
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当灵活,因需而设,不会为了安插某些特殊人员而设置福利性岗位。用人机制是典型的双向选择,来去自由。正因为有用人上的自,所以民营企业人才的流动性相当大,可以不断吐故纳新。这种精细而又务实的做法虽然给企业带来了活力,但客观上也造成企业人员巨大的流动性,给企业带来了相对的不稳定。
(四)聘用企业外兼职人员,流行向外“借脑”
整体来看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规模偏小、实力有限的企业,对于一般业务,流行向外“借脑”,其选择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学生,或者其他单位有意兼职的人员。这样做既廉价也方便。兼职者作为非固定员工,可按员工的边际贡献大小和人员稀缺程度支付其报酬,而且双方合作期限可长可短、十分灵活。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人力资源是民营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必须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才引进方式方法上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人才的引进是企业为实现其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项严谨有序的工作。因此应具有很明显的计划性、程序性、科学性。需要通过人力资源计划和职位说明书、招聘计划、招募、录用和评价程序。而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缺乏规范的招聘流程,企业需要人时就到人才市场去招聘,其招聘往往呈现出“现要现招的特点”。结果往往是招聘企业多次重复性地到本地或地区的人才市场上去寻找所需的人才。这样既费时又费力,造成了招聘成本过高,而且企业又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
2、选拔人才的方法上的单一落后。科学地选拔人才应该是采取笔试、情景模拟、面试、心理测试和背景调查等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来进行的。而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招聘时仍然是只采用传统的面试的单一方式,很少采用笔试、情景模拟、面试、心理测验等多种科学的测试方法来综合考察应聘者的写作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分析创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面试法具有简单、直观、节省时间等特点,但仅靠面试是很难测试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的。加上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专业素质较低,在招聘时仅凭经验办事,重学历不重能力,重应聘者言谈,不重应聘者的实绩,甚至以貌取人。难以保证人才的进入。
(二)绩效评估随意性强缺乏客观标准
绩效评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和其它各项工作关系联系密切,实际中民营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估时缺乏相应的标准,随意性强。
1、绩效评估目的单一。民营企业实施员工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均基于加薪、发放年终奖金等人事决策的需要。绩效评估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企业短期业绩的提升,而忽略了员工的发展这一主要目的,因此评估的结果未能与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发展目标关联,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优势大大下降。
2.绩效评估等同于绩效管理。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重考核结果,轻考核过程,重绩效,轻对产生绩效的行为的激励与控制。另外,绩效评估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也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出于“避免争议”或“人情”的考虑,主管经常是不愿意让员工知道其绩效评估结果,更不愿意进行绩效反馈以指出员工的行为缺失及提供绩效改进计划;没有真正利用绩效管理过程和评估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
3、绩效评估的公正公开性不高。由于家族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绩效评估中受到“人情”、“关系”、“亲戚”等种种因素的干扰,导致绩效评估过程受到人际互动方面的非绩效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使得员工有机会通过政治技巧以及逢迎等手段去换取薪酬,而不是靠工作绩效去赢得薪酬。
4、绩效管理随意性强。受到家长式领导风格影响,在具体的评估内容、项目设定以及权重设置等方面随意性突出,评价标准相当模糊,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常常凭企业主的意志和个人喜好设计。且整个体系缺乏科学性,难以保证政策上的连续一致性。企业员工对评估系统的建立缺乏参与,很少人会去认真了解公司的绩效评估系统,更不敢质疑公司的员工绩效评估系统,无论是对评估结果不满或是对评估系统有意见,也都不大会提出来。
5、绩效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大多数部门认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其它部门无关,采取回避应付的态度。作为绩效管理实施的主体的各部门管理者,或不参与绩效管理的过程;或对考评制度不信赖、执行不力;或因评估者缺乏执行技巧的训练,使绩效考评结果缺乏信度和效度。
(三)过分强调制度管理,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
企业可以利用薪资福利作为一个延揽人才“留住人才”的有力手段。但因其特殊的成长条件,民营企业在发展初始阶段了主往或是“挂靠”某个集体或国有单位;或是取曲折路径从国有或集体单位演变而来;或是在更大程度依靠家族成员的帮助。因此,当其完成原始积累谋求进一步发展时,现金与持股计划薪资的非理性特征也就进一步凸现出来。有的民营企业制定不出一个合理有效的薪资系统。企业不会按照科学的理论分析工具来分析员工的不同需求,更无法设计出针对不同需求员工的不同激励措施,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员工的士气和忠诚度。更严重的极端是不少民营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压低工资、克扣工资和拖欠工资等现象。有的企业基层员工的工资水平根本达不到当地政府设立的最低工资标准,有的民营企业则通过扣除“保证金”、“保留金”或者加班不加薪等方式变相克扣工人工资。这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良胜互动机制的形成,均日益显示其负面的影响。
(四)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培训机制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论认为,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员工出现技能上的差距是发展的表现,是正常现象,因而客观上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新的技能、观念及素质教育上的再培训。而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往往忽视了培训工作,对员工培训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培训认识不到位。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员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往往把培训资金仅仅作为企业的成本而非长远投资。有的企业根本就不搞培训。因此,在民营企业中用于员工培训的经费很少,少数民营企业就根本没有培训经费。既然认为培训资金是成本,企业就对培训资金加以严格的控制和节约。有的企业即使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对员工培训的效益和价值又不作评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没有系统科学的培训制度。首先是没有一个培训规划人员,即使有也只是被认为是重要部门整合出来的富余人员;其次就是没有一个完整、全面的培训规划,或者临时抱佛脚,或者培训课程设置不适合培训人员,或者只培训高级人员,忽略基层人员等。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经营者首先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密切联系企业实际,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基础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因此,民营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具活力、最具能动和创造性的第一资源。在新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要认识到,人力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资源而不是成本,因此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开发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工作上,不断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效益。同时,要注重员工的利益需求,变控制为尊重,变管理为服务,从而留住和吸收更多优秀人才的加盟,使人才优势成为竞争优势。
(二)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工作。要加强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体而言:
1、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科学分工,职责明确,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变一切由企业主拍板定案的做法,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互相制约的管理机制。
2、建立科学的人才选用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给企业内外人员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从而吸引和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3、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与员工签定劳动合同,明确劳动职责和报酬标准;同时应完善社会保险,为员工依法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4、完善机构设置,注重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注重培养和吸纳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入管理者队伍,使人力资源管理走上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三)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关系密切,民营企业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才能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协调。
1、建立客观的绩效评估标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标准要全面地体现员工的努力水平,尽量只对其个人的任务结果和行为标准进行评估,而不是针对人,评估中不能加入任何个人的感彩。
2、选择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评估,从而获得全面的、准确的评估结果。
3、企业要强化绩效考评和奖惩、报酬、职务晋升、培训等的关系。报酬要依绩效而定;奖惩也要依据绩效考核的结果来确定,而不能老板一人说了算。在职务晋升方面,也要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对难以胜任工作的,需要进行调整,经调整还是不能胜任的就要解聘;对工作努力、工作效果好的员工,除给予必要的物资奖励外,还可以考虑为其晋升职务,要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的工作氛围,而不是“任人唯亲”的混乱局面。
(四)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
民营企业对员工的激励要注重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结合,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工资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员工的第一需求。薪酬的高低也是衡量员工价值的标准之一,较高的薪酬不仅能使员工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也可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在物质激励的同时,应注重对员工的精神激励,要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激励体系,培养和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通过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来激发员工的求胜欲和进取心,形成与企业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的局面。
(五)建立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民营企业要加大教育培训投入的力度,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员工感到自己被企业所重视,工作积极性更高;另一方面又能使他们在知识技能上得到提高,以不断适应新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不断加大培训投入,企业员工的素质才会有大的提高,企业的发展才不致因人才匮乏而停滞不前。
1、抓住重点培训对象。在民营企业里,决策者、核心管理人员及骨干员工的素质如何,对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把这部分人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特别是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如何,培训效果如何,往往会决定着企业重大决策的成败得失,更应通过培训增长知识和才干,力求使自己的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发展保持同步。
2、选择正规培训机构。有条件的企业,最好让员工到正规院校或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同时选择有影响的培训师和培训课程,这样的培训效果会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3、扩大现任员工的制度化培训。即通过定期的“走出去”、“请进来”、“师徒帮带”、“互相交流”等方式来对广大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4、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即企业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员工队伍的状况,制定企业近、中、长期培训规划,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培训预算、培训对象的选调、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式和手段、培训师的培养、培训效果的考核及奖惩办法等。
(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是企业的社会形象,是企业的知名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民营企业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应提倡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工作激情,并且着重塑造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确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用人政策,这些都会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成分。
民营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重视并大力宣传企业精神,使企业自身独特的文化精神观念贯穿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整个体系和所有环节,努力创造和谐、合作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塑造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待遇和优美清新的工作环境,从管理上充分体现对员工尊重,加强管理沟通,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结束语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决胜因素,民营企业必须依托人力资源管理来迎接挑战。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民营企业经营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适合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加强招聘、绩效评估、培训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培育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厚义,陈光金.走向成熟的中国民营企业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2]赵克诚.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张平.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方经济,2003,(9).
[4]丁哲学.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原因解析[J].北方论丛,2005,(2).
[5]李昭铭.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J].新,2004,(24).
[6]魏迎霞.论私营企业如何留住人才[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7]吴佳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如何吸纳并留住人才,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民营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特别民营企业一方面在资金和其他资源方面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企业中家族式的管理现象严重,对人才选拔和晋升有一定的局限,这些问题使得人才匮乏、人才流失成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加以研究并完善。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一)人才招聘不科学,人才培训不到位由于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存在不重视人才招聘、选才者自身素质不高、过度节省人才成本、重学历不重能力、应聘者素质不高、社会人事体制缺陷等问题。在人才招聘的时候他们往往重视面试,喜欢凭借第一印象,很少采用笔试法、情景模拟法和心理测验法来考察应聘者的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决策能力。这致使企业在选才机制上存在很大问题。而且人才进入企业后,企业在人才培训上不肯下功夫,也会制约人才发展。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出于节约企业成本的考虑要么不愿意培训,要么进行浅层次的培训,人才培训极不到位。
(二)人才任用唯亲不唯贤,人才提拨机制不完善很多民营企业实行家族化管理。以亲情代替规则。用人上唯亲不唯贤,设岗上因人不因职。既使企业内部丧失竞争机制,也使企业人才失去工作积极性。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晋升、提拨机会的分配与安排上,不是完全以员工的能力与实际需要为标准,没有完善的人才提拨机制。致使贤者不能晋升,愚者却居高位,这会使企业面临人才不能发挥作用或者人才流失的问题。
(三)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可以调动人的潜在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物资激励方式与非物质的激励方式如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自我实现激励等并重。但是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简单地通过物质利益的满足对员工进行激励,忽视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应该同时注重在精神层次对员工的满足。
(四)人力资源流动频繁,人才流失严重中小型民营企业往往出于节约成本考虑或者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人员换岗情况特别严重,人力资源流动过于频繁,这不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熟练程度。同时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完善,竞争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人才大量流失,特别其中一些核心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观念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民营企业家要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要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要把人这一要素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要以持续经营的理念吸纳人才,重视人才的长远发展。把人力资源管理从行政事务管理中脱离出来,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战略地位上,提高到关系企业命运的位置上来。保障人力资本的投入,支持人力资源工作,培养形成良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让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走上正轨。
(二)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企业实际和企业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既要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又要做好企业人才储备。有计划地做好人才聘用、人才考核、人才培训。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现代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实现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
(三)建立公平合理的选拔制度和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首先要公开公正选拨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根据企业实际,科学合理地聘用人才。在人事聘免问题上,严格审核,以程序求规范。其次要重视和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将培训经费加入企业预算。有计划地对员工展开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四)逐步完善激励机制既要重视对员工的物质激励,也要重视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激励手段,建立多维的激励体系。根据不同层级的员工的不同需求,通过事业发展、增进感情、优化环境等手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培养员工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
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和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一样已经承载着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任。我国民营企业要不负如此重大的历史责任,就必须从管理上进行艰苦卓越的创新。唯有进行管理创新,民营企业才能得到更高的发展,才能再次铸造如同初始创业时期获得的辉煌。而在所面临的困境中,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首要的和最艰难的是面对其所处的内外文化的制约。
一、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民营企业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水平的。除了极少数规模庞大的知识型企业,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实行家族化、高度集权化的管理。面对新形势,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暴露出很大的缺陷,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管理上的创新是关键环节。
(一)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扩大的需要
民营企业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必然要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否则就难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很多民营企业的教训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回顾三株企业兴衰的历程,庞大的营销网络使“三株”迅速崛起,但由于监管失控,企业的管理创新跟不上资产规模的扩张,使企业由兴转衰。从组织内部的运行和功能来看,由于资产规模的增大,企业的组织也变得比过去复杂得多,信息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的扩大内外信息都比较混乱,甚至有些企业下属的违规行为直到造成很大的破坏才被发现。因此,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再造一个企业内部的组织,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迅速及时,为决策领导层引导和控制企业向既定的目标发展搭建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二)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需要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部分优势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民营企业里,企业的战略管理尤其突出。但遗憾的是,民营企业大多没有战略管理的意识,对自己的市场定位、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等都缺乏清醒的认识。受过去创业阶段沉淀下来的观念影响,企业决策者仍然把企业的发展当做一个投机的行为来处理。而对于进入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民营企业,则必须通过打造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来赢得竞争的主动权。这类民营企业属于科技型企业或者更高层次的知识型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研发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无论企业组织还是运行机制,都必须适应知识管理对组织虚拟化的需要,这对管理观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是一个全新的变革。
(三)管理创新是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
在初创阶段依靠创业人的胆略、企业主的社会资本和敏锐果敢捕捉机遇的个人能力,民营企业在过去短缺的产品经济中得以迅速成长。但是,民营企业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克服过去依靠企业主个人能力推动企业发展的陈旧观念,通过吸引人才,把人力资源培育成企业持续发展最强大的基本推动力。民营企业由于先天管理的不足,无论是在吸引人才还是人才培育和使用等方面,都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竞争的需要。民营企业应在管理上围绕人才的成长,并发挥其潜能进行改革创新,在进行组织设置、制度安排时,注意关注人才的多层次需要。这样必定能强化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留住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四)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战略进程的需要
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战略过程,需要有一个正确的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战略规划应随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转变,而这个转变过程就是围绕着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创新过程。
二、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文化困境
(一)落后的文化观念
1.传统文化中以家作为主要经济单位的观念,是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化管理模式的文化基础。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家”是经济的基本的单位。家的经济功能首先表现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占有。而且在家中强调“孝”,它是一种充满经济利益关系的人文精神。“孝”使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具有经济上的决策权,同时子孙必须服从家长的意志,维护整个家庭的经济利益。这是企业老板以家长的方式支配和控制企业的观念基础。
2.传统文化中主要依靠血缘亲近而建立组织内部相互信任的关系。资历辈分或是和老板的亲近程度对获得企业管理职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先安排企业老板的某个亲属在一个管理职位,如其不能胜任,再找一个能力强实干的副手配之。但这样的能人要接受这个亲属的控制很难发挥应有的才能。这种血亲文化无疑是不利于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分依靠和注重社会关系等人情观念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值得反省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句俗话就透视着我们文化中的人情观念。一方面,结合亲缘信任的因素,人情关系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任命的一个依据。另一方面,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社会资本才可能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和水平。这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建设落后所导致的一个现象,它和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情观念结合,相互强化,一起发挥作用。非正当地依赖社会资本和人情关系不但容易滋生社会腐败行为,也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道德危机
目前,就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的家族化管理模式来说,其最大特点是由企业的所有者及其亲属直接经营企业,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企业管理要跃上新的层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经环节。其中首要的是实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实行董事、监事和股东三会监督机制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委托的关系。而要构建这个看似简单的关系,首先就要面对诚信缺失的道德危机。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旧体制破除,新体制又不可能一步到位确立,因此在经济交往和管理中,经济欺诈时常发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制约经济高效运行的障碍。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授权经营的制度。由于缺乏信用环境和信用平台,民营企业老板在目前的经济环境里,普遍对员工存在信任问题。由于这样的道德危机,民营企业主难以按管理的要求充分授权经营者,而经理对下属也就难以放手,必然加强对员工的自利的限制。委托的实质,即授权经营的意义就难以达到。所以民营企业在管理创新上都得而对这样的道德观念的障碍。
(三)落后的财富占有观念
企业老板落后的财富占有观念也是管理创新的一个拦路虎。从法律形式上讲,企业财产属于民营企业老板是没有异议的。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份财产也是整个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它承载着社会多方面的经济功能,关系到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既是企业老板所占财富的增大,也是社会经济事业的成就。没有开阔的眼光、更高的财富观念,企业主很难放手他人——即使是比企业主明显优秀、诚实可靠的经理人去经营。
(四)忽视人才
忽视人才的陈旧观念也是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障碍。民营企业老板在创业的过程中,多数是靠自己的果敢魄力和敏锐的捕捉力占领先机,而使其能带领企业发展到目前的水平。因而自觉不自觉的在其思维里沉淀下了过高看待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观念。相应地,就潜藏着忽视人才的思维定势。对人才的需要只是应急式的或者装饰性的,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和创业阶段的作用有根本的不同。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成长都依赖社会资本的作用,民营企业注重依靠社会关系发展事业也是制约它对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
三、社会和谐发展对民营企业突破文化困境具有促进作用
文化观念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虽然它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我们要解除文化观念对当前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既要从发展先进的生产力着手,同时也要注意文化观念变化发展的独立性。
(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
一方面,社会进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拒绝变革管理模式的企业将在新的激烈竞争中落败,大浪淘沙,鞭策着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走上变革的路子。这说明,企业内部组织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它的外部社会因素是互动的关系。因此,净化整个经济环境,使得企业摆脱过去过分依靠社会资本和投机行为发展的状况,使得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竞争的实力,这是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前提。而我国在建设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技术进步为管理观念的变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观念的转变以新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为依据,反过来又促进管理的创新。授权和控制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民营企业老板对经理的授权以他对经理的控制为前提。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控制方式主要是老板主导董事会的决策,企业宏观发展上的控制成为一个主要的领域。同时,决策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也需要信息迅速及时地反馈到企业老板这个决策中枢,以钳制经理人员违背决策意向、恣意违规的行为,变事后监督为现时引导。现代社会提供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能够扁平化,也有利于加大经理的管理跨度,减少层级,彻底贯彻决策意向。
(二)以制度建设为先导,企业努力建设和提高自身的品格也是突破文化困境的路径
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较晚,造成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短期内效益的增加,忽视了内部财务管理的完善,财务和会计严重分离,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核算的重要性认知不够,而企业自身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在机构设置上缺乏健全性。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在资本构成上规模也不大,造成有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没有设置会计核算,把一些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机构统一为一个机构,这就是在核算上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相应的任职,对于企业的资金活动也没有高效的管理,对于财务管理对企业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不了解,缺乏专业理论水平,造成管理活动的盲目,没有针对性,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运行发展。
2管理机制落后
现代民营企业属于小规模的自营经济,在成立之初对于企业的各项活动大多是由管理者所决定的,长期以往,会弱化财务管理的功能,加上相关制度的配合不协调,造成财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第一,缺乏必要的成本管理。民营企业实际上就是由民营企业家独立发展壮大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弥补成立之初的资金花费,往往会注重短期利润的增加,会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压缩,忽视了成本管理的内涵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造成成本管理上的不足,导致企业预算体系不完善,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第二,财务风险意识弱化。企业财务风险是财务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注重短期利润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其他方面出现漏洞,造成企业资金流动的不合理和使用率的低下,也给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埋下隐患。第三,投资决策不合理。在民营企业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过于集中是现代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通病,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决策的科学性大大降低,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投资选择时往往会忽略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而只是盲目的重视未来的经济效益,致使最终的投资决策脱离了实际,在执行上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
3财务管理的模式落后,管理目标不恰当
从我国民营企业长期的发展中可以发现,财务管理的内容大的只是限于运营资金的管理,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管理模式。现代形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加剧,财务管理已取代了生产管理,但是很多的民营企业在管理理念上并没有及时的创新,仍然是旧的管理模式,这与新时期下的财务管理思路是不相符的,会造成管理方式的不恰当,缺乏实效性,管理的目标没有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相吻合,使财务管理在企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发生偏移。另外,对于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作用并没有形成全面的、多角度的认知,缺乏长远整体的思考,忽视了其导向作用。
二、现代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途径
1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活动的高效性直接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财务管理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就需要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统筹能力,能够把各部门所需的资金有合理的分配,对资金的使用有科学管理,使资金的使用率大大提升,让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贯彻于整个企业发展中。
2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在新时期下,对于财务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资金的运营管理,而是涉及到企业的成本、预算、投资以及效益目标的实现等各个方面,因此,就需要把会计核算制度、成本预决算制度以及投资决策制度都规范化的施行,使之与财务管理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协调的体系,确保财务决策的科学合理化。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对风险的管理,要有强有力的风险预测防范机制,把风险的产生降为最低。
3创新管理模式,合理制定目标
采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把财务管理的内容丰富化,使其具有的产管理功能更加的具有实效性。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管理素质,全面改革财务管理模式,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确保财务管理的信息涉及面足够广泛,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时的跟踪,从而确保企业的目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有很好执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