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职业技能培训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的背景分析根据对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的原因分析,9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在建筑工地安全生产事故中受伤或死亡的,半数以上是农民工。大部分农民工刚放下农具,就到建筑工地从事建筑施工,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缺少应有基本技能,给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带来隐患。伤亡事故、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精神负担,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运行和社会生活。这一连串的问题,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对农民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临海市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的成绩与经验我市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很大成绩,位居台州市的前列。为加强农村建房施工的安全管理,临海市建设规划局2005年7月份出台《临海市村镇农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在全市开展农村建筑工匠职业技能培训。2005年12月6日以来,在各镇、街道培训农村建筑工匠共2230人,对培训、鉴定合格的2230名农村建筑工匠核发职业技能岗位证书,有力的支持了农村劳动转移工作。2006年对全市在建工地混凝土工、砌筑工、抹灰工、木工、钢筋工、油漆工、架子工、电工等1110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其中1108名技术工人通过鉴定,取得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能竞赛活动,2006年6月2日至6月3日,临海市建筑业协会组织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共有三人获一等奖,五人获二等奖。在于2006年6月29日至7月1日举行的台州市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共有三人获得二等奖,三人获得三等奖,临海市建设规划局获优秀组织奖。在2006年7月30日至8月3日举行的全省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陈章清(钢筋工)、万平(砌筑工)等二人获二等奖,何飞龙(镶贴工)获三等奖。
总结临海市技能培训的成绩与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拥有经验丰富、布局合理的培训机构临海市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相对较早,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于2004年3月30日被浙江省建筑行业协会确定第一批建筑技工技能等级培训办班点,于2004年5月派出混凝土工、抹灰工、砌筑工、架子工等工种老师到杭州市参加建筑技工技能应知应会讲课教师、鉴定考评员培训班,取得了相关工种的教师、考评员资格证书,拥有临海建设大楼多功能厅1个、大会议室1个、小会议室10个,共1750㎡的教学场所,随时可提供面积达10000㎡以上的在建工地作为实习场所,同时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光测距仪等先进教学设备,作为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教学用。
(二)形成了初步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运行体系在组织方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网络”的工作体系。“一个中心”:建立了由分管建筑业的副局长任主任,局办公室、建筑业科、城建科等相关科室成员组成的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负责全市农民工培训的组织工作。“两个网络”:一是建筑业企业教育培训服务网络,主要是以建筑业企业为服务对象,组织在建工地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二是农村以镇、街道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为基地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对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和各镇、街道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实行资源整合,实现师资、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发挥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的优势,带动各镇、街道成教中心开展培训。各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则发挥贴近农民的优势,负责开展宣传、招生等工作。
(三)探索形成了多种农民工培训模式第一,“职业技能培训夜校”模式。这种培训模式主要是利用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的职业教育资源,以在建工地民工教育为平台,以“夜校”为主要形式,以公司、项目部、民工三方分担培训费用投入,以满足民工教育需求为基本原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2006年24月10日至6月4日组织的砌筑工、混凝土工职业技能培训班,利用夜间民工休息时间,在不影响授课老师、民工日间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在市建设大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建筑工地对民工开展技能鉴定工作。第二,“民工学校”模式。在农民工较集中的建筑工地开办了“民工学校”,把教育服务送上门,把各种教育培训的菜单送到民工手里,受到民工的欢迎。因为集中居住便于组织管理,农民工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如2006年10月,送培训到临海市旭日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分包施工的建筑工地民工学校,集中培训了200名民工。第三,“成人教育学校”模式。在我市各镇、街道开展的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将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以政府、建筑工匠分担培训费用投入。其中上盘镇采取镇政府全部买单,该镇农民涌跃参加,共有600多人参加。目前全市共有2300名农村建筑工匠参加培训,使镇、街道建筑工匠整体素质和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民工持证上岗的检查制度。虽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对大量农民工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但是后续的检查制度未及时跟上,使施工企业、农民工认为有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都一样,因此他们的参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相比之下,施工企业参加架子工、电工等特种作业的积极性较高,因为《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对无证上岗人员的处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过高。农村劳动力是培训的对象和主体,他们对培训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转移培训工作的开展,也最终决定了培训的规模和质量。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费,经临海市物价部门审批共为385元,实际收取300元/人,相当民工5天劳动的工资,高于普通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使得大多数需受培训的民工不愿或无法参加。而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因有政府的补贴,只对民工收取135元培训、鉴定费,普通农民工能够承受,农村建筑工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相对高些。
(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只使用、不培养。企业在培养民工职业技能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因建筑行业流动性较大,民工不稳定,今天这个企业培养的民工,明天可能就跑到其他企业的工地去了,因此大部分企业不愿在民工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培养技术工人。
(四)没有形成对技术工人的激励机制。建筑企业内部没有建立鼓励技术工人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持有初级以上技能证书的工人拿不到比无证上岗工人高的报酬,因而激发不起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四、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行施工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议各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建设部关于开展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相关政策,全面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督促无证操作人员参加培训,接受鉴定,开展技术工人持证上岗情况的专项检查,未持证上岗情况严重的,给予项目经理计分、列入建设工程不良行为记录等处理。为便于施工现场的持证上岗管理,建议各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持证上岗胸卡,胸卡上印制了持证人近期免冠照片、姓名、技术工种和岗位证书编号,凡进入施工现场的劳务作业技术工人必须佩带胸卡上岗,并建立上岗证网上查询系统,加强对上岗人员的管理。
(一)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扶持河北农村“两后生”培训工作。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其中农村劳动力有2,944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74.4%,但这些劳动力普遍文化偏低,平均受教育只有8.02年,很多只有小学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中、高等职业教育满足了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适应了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人才需要。因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劳动力后备资源“两后生”的培训工作,在相关政策中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他们素质的政策措施。如河北省政府出台了《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关于做好2014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冀人社字[2014]133号),保定市政府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邯郸市出台了《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邯政[2013]98号),这些文件中都对农村“两后生”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培训机构、内容、形式和要求,并且规定了补贴标准为每年800~1,600元,邯郸则将土地流转后的农村“两后生”的补贴标准涨为2,300元,有效地解决了土地流转家庭的实际困难,促进了他们就业。目前,与农村“两后生”培训相关的主要项目有农业部组织的“阳光工程”、国务院扶贫办公室组织“雨露计划”、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实施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计划”等,他们都为农村“两后生”的培训提供了保证。
(二)做好为农村“两后生”的服务工作。为做好“两后生”培训和就业工作,各级政府利用各种机构对农村两后生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有个人基本资料、家庭经济状况、兴趣爱好以及培训意愿等,为进一步搞好工作打下相关基础。如河北临漳县通过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系统摸清了“两后生”情况,建立了实名制台账,以便统筹管理。同时,各地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各种培训,增强农村“两后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在行政大厅窗口设立了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扶持、就业援助等窗口。
(三)强化监管。为使“两后生”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各地通过申报、评审建立了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并且建立了培训机构退出机制,对已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资质进行复核,达不到资质条件的予以注销,同时规范学校的学生、教学、教育等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河北省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两后生”接受转移培训意识不强。农村“两后生”接受职业培训的主动性不强,很多一毕业就跟随父母外出打工。在调查中,选择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相关培训只占48.9%,选择非常愿意参加培训的不到30%,持“无所谓”态度的高达21.3%。在原因调查时发现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培训了也很难找到好工作;另一方面认为培训还要自己承担一些费用,部分贫困生承担不起。
(二)培训机构自身不足。对农村“两后生”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目前,对农村“两后生”培训的主要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就业培训中心,但他们的教师队伍,有的缺乏实践经验、有的学历偏低,难以满足培训的要求。在培训方式上也常常是文化基础课为主,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足,不能满足就业的要求。另外,有些培训机构设施简陋,缺乏实习设备和场地,用于教学的仪器往往是市场上早已淘汰的产品,教学方法也只是课堂讲授,这些都限制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三)缺少企业参与农村“两后生”培训。大多数企业出于利益考虑,只注重招募廉价劳动力,但不注重开发劳动力资源,企业对农村“两后生”培训工作的参与性还远远不够,造成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工,农村“两后生”培训后也不能很好的就业,而农村“两后生”是否接受培训关键就是能否就业。究其原因有:第一,由于没有和市场很好对接,造成一些专业重复设置,如美发、建筑、缝纫等,毕业的学生很难就业;第二,不少企业担心学生培训后不来单位或掌握技术后容易跳槽,不愿意参与相关培训;第三,很多地区的培训没有联系就业单位,造成培训后找不到合适工作。
(四)政府管理服务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管理服务是否到位、高效,直接关系到培训工作能否成功。但是河北省政府部门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参与部门多,缺乏合作。目前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中,涉及的部门主要有劳动部门、扶贫办、教育部门、农业部门,但各部门之间责任分工不明确,出现管理职能的交织,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交流;第二,培训经费不足、不能及时到位。河北省在对农村“两后生”培训中每年虽有相关费用,但由于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以及培训时间较长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补助标准已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了培训机构和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一般;第三,农村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缺乏。尽管各地都有劳动力市场,但信息不及时,造成企业招工难、农村“两后生”不好就业的局面。
(五)就业门路狭窄,多在传统一、三产业。目前,农村“两后生”的培训中虽有一些是订单培训,但很大部分还需靠自己去寻找出路,从而又和父辈一样,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比较低行业,主要靠时间和劳动强度决定工资收入,技术并没有带来较大增收。而且流动性比较大,往往也没有规范的劳动用工合同,更无三险一金,还随时面临着被“炒鱿鱼”的风险,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三、对策建议
(一)多种渠道宣传,营造关爱农村“两后生”的良好氛围。为使农村“两后生”培训政策家喻户晓,应建立多渠道的宣传平台,以扩大宣传覆盖面和知晓率。制作招生简章,包括的内容有培训的专业设置、招生条件、补贴政策和就业去向等。宣传渠道有:在中考或高考结束后在学校设置咨询台、“两后生”考试返乡后在村大队制作宣传专栏、在乡镇集市上散发宣传资料、当地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上宣传等各种措施进行宣传动员。
(二)完善培训机构的工作。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农村“两后生”的具体实施者,其成效如何直接决定了培训效果。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培训工作:第一,建立高素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大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另一方面聘请社会上有的相关经验的专家来做兼职教师,定期上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设立新教师准入门槛,要求学历本科以上,并有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第二,把握就业市场行情。培训工作应和就业市场接轨,与产业发展方向相联系,加大和企业合作力度,开展“订单式”培训,根据专业技能要求,设置培训内容,开展菜单式教学。同时,也要加大对市场所需技术工种的预测,提早设置相关专业,走在市场前列。第三,多渠道筹集经费。改善实习基地、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需要有充足的办学经费,除了依靠政府拨款外,还应多渠道筹集经费,如和企业合作帮助对方培训新员工、和非营利组织建立良好关系,争取和他们有项目合作或者获得捐赠。第四,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培训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生动直观的特点;互动参与式教学,可以加强师生交流,创造合作性的学习情境;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让社会关注和了解两后生,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要对“两后生”群体的生存现状基于高度的民生关注和舆论关注,让全社会了解“两后生”的生存现状,深知其技能匮乏、无所依存的寂寥,呼吁全社会对两后生多些人文关怀;呼吁传媒机构为“两后生”开辟宣传专栏,深入其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将他们的生存状态展示给全社会,同时把国家、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培训规划带给他们;将“两后生”群体中的优秀个体作为典型案例大力宣传,同时表彰这一群体中具有优秀品格的先进个人,为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转变社会公众对这一群体的不良的态度和看法。电视媒体可以拍摄反映他们真实务工生活的纪录片、专题片,发挥新闻媒体的强大社会作用,针对“两后生”这一群体策划举办多种形式的主题新闻实践活动,通过新闻活动在全社会掀起舆论。
1.2让市民逐步认同和接纳两后生,加强社会舆论引导。长期以来解决两后生问题的最大阻碍是逐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城镇居民习惯性地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城乡分治观念,客观上放大并加重了两后生问题的严重性。尽管很多地方显示了城镇对两后生的心理认同和作为平等主体的尊重并给了两后生“新市民”、“新产业工人”的新定位,但这一称谓的改变和新身份的确认,对城镇居民和两后生来说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市民与两后生和谐相处应采取措施让两后生能够参与城镇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彼此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其参与企业和社区管理和服务以及自我管理和服务意识。
1.3转变思想,达成重视两后生职业培训的共识。要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总体规划,首先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项落实。政府层面应该认识到两后生职业培训对破解“三农”和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各级政府要通过电视媒体、互联网等传递技工需求信息和国家政策,对经过技能培训改变生活质量的先进个人进行跟踪报道,引导其关注对子女的教育,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其次,用人单位增强用工责任,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观念,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企业两后生劳动技能,增强企业成员的安全感;再次,要让两后生认识到提高自身技能谋取发展空间,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更好地融入城市,职业培训是第一要务。
2组建培训基地,整合培训资源
依托高校、职业院校建立两后生职业培训基地,打造河北省两后生职业培训的“航空母舰”。当前河北省参与两后生培训的部门多、项目多、资金也不少。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协调机制,各部门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造成重复培训、为培训而培训的情况。针对河北省职业培训教育资源面广、规模小、效益差、重复浪费等状况,进行战略性资源整合重组,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2.1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促进两后生职业培训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将培训资金纳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强化培训力度,并且为始终致力于“两后生”群体职业培训的相关机构给予财政支持。
2.2整合两后生培训资源。围绕“两后生”职业培训整体规划,面向这一群体广开言路,深入了解其学习需求,建立专业化的培训资源库,以现有培训资源为基础建设“两后生”培训基地。依托大、中、专职业院校和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教育资源,强推“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将网络培训纳入“两后生”职业培训范畴,积极推广“两后生”网络培训。
2.3借力企业和民间组织。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或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针对“两后生”群体定期开展在岗培训活动,政府应该利用政策、税收等杠杆手段鼓励支持;社会非盈利组织应该面向“两后生”群体提供更多的免费的技能培训项目,协助地方政府搞好“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2.4认定定点培训机构。一直以来,不少有一技之长的“两后生”由于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未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不能及时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鉴于此,政府应该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遴选出资历较高的定点培训机构,明确专业设计、课程内容、费用标准,依法组织“两后生”群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结业后按照常规程序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学员一律颁发国家认定的职业技能资历证书,以规范“两后生”的职业技能鉴定流程,为其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职业资质认定的途径。
3拓宽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基于“两后生”的双重身份和双向流动的特点,拓宽渠道确保重点群体就业。以政府购买岗位的形式,提供公益性岗位,实现了困难人员稳定就业。以政策扶持,资金注入等形式,实现自主创业,拉动“两后生”群体顺利就业。通过组织招聘会、座谈会等多种渠道搭建“两后生”就业供需对接平台,实现重点群体就业。
3.1加强“两后生”输出体系建设。河北省应该结合本区竞技发展实际情况,以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出一系列内转外输政策,与域外重点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与京津地区谋求合作,实行人才联网推介和培训,扩大域外输出信息来源。总之,多措并举,加强“两后生”输出体系建设,促进“两后生”劳动力有技、有序地就业。
3.2加强输出地两后生培训建设。依托企业做好两后生在岗技术培训和适应城镇生活的,可通过补贴资金、提供场所、选配师资、减免税收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卫生保健、文化补习、劳动技能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培训。同时,发动社区为“两后生”群体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服务项目,大力开展两后生转变为新市民的文明素质教育。积极开放教育培训系统,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生产特点,积极开展就业再就业、“两后生”培训活动,参训费用全免。根据不同专业的技术要求,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编印培训教材,免费发放给“两后生”群体。同时与企业签订培训服务协议,使培训合格的人员直接上岗。以订单搞培训,以培训促就业的模式提高两后生的职业培训效果。
3.3加强培训基础管理。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台账,实行实名制管理,建立统一的培训学员信息库。按规定流程对参训人员进行人数统计,并报送相关部门备案。另外加强两后生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选拔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教师任教,聘任各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到培训基地上课抓好培训教材规划编写和审定工作。
4动员全社会,共同构建“两后生”培训机制
提高两后生素质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形成一个机制,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4.1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完善协调机制。由河北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针对“两后生”培训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首先,财政部门按上级指示拨付相关款项,设立“两后生”培训转向资金;教育部门组织“两后生”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劳动部门协助地方政府开展非农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跟踪服务等工作;农业部门围绕“青年农民培训”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商部门围绕“蓝色证书”的培训,乡镇企业统一组织“两后生”群体参加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科技部依照“星火产业带”计划,重点搞好星火企业家的培训;建设部负责建筑技工的职业培训工作;司法部门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共青团、妇联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家政服务等培训。其它相关部门开展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使两后生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4.2地方政府与职业院校密切配合协作。全力促进“两后生”职业培训。一方面,建立职业院校和人社等部门协调机制,依托辖区内各职业院校进行“两后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让初、高中生一毕业就进入技校接受创业就业辅导,在技校毕业的同时拿到毕业证、创业培训合格证和职业技术等级证。另一方面,加强对“两后生”的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其稳定创业就业。
承德是一个旅游城市,同时也是我省一个农业大市,要使农村经济尽快地发展起来,农民尽快地脱贫致富,就必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最终“减少”农民。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地区职业技能培训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先后成立了63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
一、目前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面对我市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技能培训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依然存在,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不足且管理力量薄弱,很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训实习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师资队伍配备不够齐全且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培训规模不大。目前,全市农村存量劳动力还有163.52万人,其中近50%的剩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培训向二、三产业转移,尽管全市现有63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但大多数培训规模都比较小,目前教学用普通(数控)车(铣、钻、磨)床106台,各种焊机139台,电动缝纫(拷边)机125台,电脑1229台,钳工、电子、电工实验室工位301个,一次性培训能力只有85l0人,难以满足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2005年,全市劳务输出100,970人,其中接受正规的技能培训只有1万余人。
二是培训工种单一。部分培训机构来源于企业和行业部门创办的技工学校、职工学校,过去主要从事本系统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随着产业的自我升级,原有的实训设备多数难以继续发挥作用。加上近几年投入不足,专业设置仍然停留在机械加工等传统专业上。新办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经济实力不够,只能开设缝纫裁剪、美容、美发、计算机等一次性投入不大的专业,全市注册的63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其中仅服装、电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就有38所。由于专业选择空间有限,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想真正学技术的农村青年.只好到大中城市择校学习,增大了学习成本。而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青年来说,只能到附近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参加一些短期培训,就业后仍然靠出卖体力挣钱。
三是培训层次不高。不少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缺少科班出身的职业教师,只能从企业、社会聘请一部分熟练工人任教,这些人“做功”可以、“说功”往往不行,难以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另外,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多数尚未完成原始积累,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相应的实训实验设备,造成学员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甚至有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被人们戏称为“理论学校”。有些办学机构负责人虽然懂得一般市场经济规律,但却不太懂得办学规律,缺乏有效的行政、教学、财务管理手段,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层次多只是初、中级,培训高级工和技师的办学机构只有承德技师学院一所学校,但是每年招收和培训的学生也不到i000人,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应以发展职业教育为核心、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扎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进行技能培训,保证全部合格并推荐就业。笔者认为,就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今后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围绕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加强骨干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目前,我市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已经初具规模,但培训层次较低。今后应当重点建设好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以此推动各县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着力培植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工等专业,力争全市建成五个省级示范专业。与此同时,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提升培训质量。
(二)盘活职业教育存量资源。组建以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为龙头的职教集团,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划转等形式,对全市所有职业教育机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切实解决好投入不足和资源闲置的矛盾,努力使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更加充分,效益更加明显。逐步将行业、企业技校、社会培训机构和部分县、镇成教中心、招生困难的普通高中撤并或挂靠到县职教中心和技工学校。
(三)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集资办学,鼓励外资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对尚不完全具备办学条件的允许在筹建阶段试运行,待条件成熟时再正式批准设立培训学校。对现有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要帮助其尽快达标,长期不能达标的要予以撤消。对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公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培训补贴和教学服务方面一视同仁。进一步完善培训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民办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提高。
为全面加快技能培训事业发展,必须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统筹、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组织领导、管理体制、培训方向、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收费标准、就业安置等方面进一步加以规范。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情况,科学制定职业培训发展计划;进一步规范招生市场秩序,积极履行职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鼓励职业学校跨区域招生和与本地企业、异地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坚持职业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参与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服务,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在企业建立生产开发和实验实习加工中心,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培训机构要及时改造和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拓宽专业领域,增强专业的应用性和适应性;要着眼地方经济,立足各类企业,面向农民培训,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研究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努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社会、开放型、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满足求学者的丰富知识、增强技能等多种需要。
所谓双语教师,是指履行双语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里所说的双语教学,指在少数民族地区用两种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双语教学模式在四川省民族地区己实行多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以藏民族为主(占全州总人口的75.5%)的民族地区,自1952年以来,特别是党的以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汉双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甘孜州有中小学1144所,在校学生113676人,其中,实行双语教学的有687所,在校学生60074人,其中,小学668所,在校学生52030人,占少数民族学生的65%;中学19所,学生8044人。占少数民族学生的74.12%。全州开展双语教学的面达73.7%。现在甘孜州7213名中小学专任教师中,从事藏汉语教学的教师有1765人,他们主要毕业于甘孜州内的三所师范学校和四川省藏文学校、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西南民族学院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广大干部群众己逐步形成了共识:认为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是坚持理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掌握现代先进文化科学,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提高民族地区的文化素质,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现在,甘孜州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到处都有双语人才的足迹,他们正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双语师资职业技能培训及检测现状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越来越引起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仅就双语教师而言,从1984年到2003年间,甘孜州就已先后选送了300余名教师分别到中央民大、西南民大、西北民院、西藏大学、青海师大、阿坝师专、康定师专等大专院校学习深造。
但是,尽管甘孜州双语教师大都是从正规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的,但时代在前进,藏区的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绝大多数双语教师除参加学历培训和汉文学科通识性培训以外,没有参加过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上面提到的各种培训也主要指学历培训和汉文学科的培训。因此,长期以来,民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都属于薄弱环节,相对于汉文学科教师而言,双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等都比较陈旧,自然,教学质量也相对较低。目前甘孜州藏汉双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和检测现状如下:
第一、到目前为止,除国家和省州颁发的有关汉文学科的五项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检测内容及评分细则以外,还没有一个正式的针对藏汉双语教师制定和颁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检测内容及评分细则,而双语教师只能靠汉文学科的考核来确定其职业技能等级,这就自然会造成教师的专业与培训检测的内容不相适应,即教藏语而考汉语,双语教师整天忙于对考非所教的应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3年5月至8月,我们在对甘孜州部分边远地区县的1847名双语教师进行座谈或问卷调查时发现,有90%以上的双语教师都非常急切地希望能出台一些有关双语师资技能培训及检测的内容和标准。
第二,从事职业技能培训与检测的双语师资几乎是空白,更没有专门的培训教材。四川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己开展了几十年,也培养了不少中小学双语师资,但培训与检测双语教师职业技能的专门人员还没有几个,这就对提高双语教师的职业技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之,无专门的教材,双语师资技能培训更是无从着手。
第三,双语教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称评聘等都是参照汉文学科执行的,搞的是一刀切,既不符合实际,也刺伤了双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正因为没有专门针对双语教师职业技能的考核检测标准,所以,双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检测标准,完全按照汉文学科来进行,加之,双语教师评职定级,评先选优等也是以汉文学科的标准来确定的,难以促进双语教师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没有考虑其自身的特点,这就无法达到客观性和公正性,更说不上科学性。笔者也是从事双语教学工作者,因工作等原因,每年都有机会到各县或在州政府康定与很多双语教师见面探讨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等问题,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从事双语教学工作者对其评职定级的方法和标准等没有按照自身学科的特点进行而感到遗憾和不满,他们认为“这不公平”。
第四、双语教师本身的职业技能水平需要培训。甘孜州教师培训中心2003年对石渠、白玉、新龙、道孚、巴塘、乡城、康定等七个县1847名中小学双语教师进行了藏文三笔字、简笔画、教具使用与制作等模底检测,结果合格率较低。大部分双语教师虽然在师范院校接受过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但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继续培训和学习,受环境条件的制约,观念落后,知识陈旧,素质下降,很难胜任现代教学任务。如我们在某县对60多名双语教师进行调查时,发现有部分教师在职前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教师职业的专门培训,他们上课时的语言、板书、方法及整个教学过程等都是随心所欲,特别是教学用语很不规范,方言特别严重。
第五、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设备差,受国家的大力扶持,甘孜州各县办学条件己大为改观,但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尽管有个别县己少量用上了多媒体,但就整体而言,教学设备还较差。如我们对州内几个县进行了调查,有的县全县只有一台教学投影仪,很多教师更不知什么是多媒体教学,什么是课件,有的县仅有几部老式录音机。教学设备差导致教学手段非常落后。 二、对双语师资职业技能培训及检侧的思考
(一)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提高双语师资的职业素养。
首先,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双语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有关双语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解决和处理好双语教育教学与民族教育、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等等之间的关系。其次,双语教师本身要树立新的正确的育人观,要认识到现代社会,只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终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是绝不可能的了,作为专业教师,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双语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学手段,而且还要不断根据双语教学特点,不断改革、完善和充实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双语师资技能培训和检测标准,以便于培训和检测双语教师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和甘孜州的有关文件精神,“自2002年起,全州中小学教师申报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正式挂钩的考核项目为:‘普通话’、 ‘三笔字’、‘教学简笔画技能’三项”。“组织教育活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教具制作与使用”四项技能的技能达标考核于2005年起全部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工作:鉴于我州中小学教学工作存在“双语”教学的实际,甘孜州教育局根据藏语学科教师的职业基本技能运用的特点,专门制定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小学教师藏语师资职业技能考核内容及标准》,作为藏语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内容。该考核内容及标准,主要是针对“藏语口语”和“藏文三笔字”等培训与检测的需要而编制的,并已实施了两年,效果较好。对提高双语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双语教师的教育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其他项目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后,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标准。
(三)加快步伐培养双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及检测人员,编写相关教材。
首先,甘孜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现有30余名省级教师技能测试员,可依托培训中心培养州级培训和检测人员,并根据双语师资技能特点编写相关教材。其次,再依托省教师培训中心培训更高一级的培训者和检测人员,并由省级相关部门审定教材。
(四)改善双语师资培训和检测的方法、手段及培训模式等做到切实可行,既符合现代教师培训检测的要求,同时也要符合民族地区双语师资培训和检测的实际需要。
(五)双语师资职业技能培训和检测的要求,必须与汉语相关学科标准具有同等作用,同时,双语师资参与什么内容的培训和检测,应有一定的自主性,这是双语性所能决定的。
(六)保证双语师资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证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一、监狱服刑人员就业技能培训面临的困难
从监狱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从而制约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监狱工作的体制不顺,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战略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监狱机关的体制一直不顺畅,所谓的监狱既是监狱又是企业;既是执法机关又是生产单位。形成了监、管、教、产、供、销几位一体的“小社会”。监狱既要完成刑罚执行任务,又要组织生产来弥补经费的缺口。教育改造罪犯的职能势必受到影响和制约。监狱经济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教育改造职能弱化不言而喻,后果便是职业技术教育地位不明确,改造质量不高。监狱的实际功能目前仍主要停留在“生产”上,真正作为技术培训的“习艺”功能还很弱。虽然监狱都在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但培训的面都不宽,人员有限,培训的项目也都比较单一,而且都是在争取地方劳动就业部门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下,才办得起来。
(二)各个监狱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监狱管理部门对罪犯的职业技术教育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考核指标,导致职业技术教育缺乏总体目标,各个监狱各自为战。以某地区监狱系统为例,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面平均仅达到了65%左右,且各监狱的发展极不平衡。
(三)重管轻教、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操作
随着监管安全稳定目标越来越高,押犯结构日趋复杂,基层警力日趋减弱,使得一些监狱不得不把有限的警力、财力投放到保安全的目标中去。而职业技术教育指标相对较软,缺乏刚性,考核检查周期长、难度较大,教育效果又相对滞后,具有隐蔽性,因此,其作用容易被轻视和忽视。具体的表现在一些领导和警察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满足于“三不一高”(不逃、不死、不出重大事故和高效益),片面追求监管安全和经济效益,挤占职业技术教育的时间、经费和场地。
(四)职业技术教育自身改革创新滞后,导致内部培训与外部需求脱节
多数监狱要么没有认真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即使有的监狱开展了,也是以现有设施设备和劳动内容为主。事实上,很多监狱的生产力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加之教材陈旧,这种情况下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实际上是与社会脱节的。从近年重庆市渝都监狱刑释人员追踪调查的情况来看,有不少在监狱算是技术能手的人回到社会从事同类工作后,由于需操作的设施设备明显优于监狱,不得不重新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最后才能真正上岗,这种脱节式培训的结果,既是资源的浪费,也对刑释人员的就业造成影响。
(五)师资缺乏,场地设备不足,经费短缺,制约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需要一支专业性强、具有教学资质的师资队伍,职业技能培训要有培训的资质,要有培训合格认定的资格,让培训出来的服刑人员回到社会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些条件劳教所目前都不具备。由于监狱的性质所定,监狱专门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设备几乎为零。多数民警都是学的监所管理、法律等专业,实用型技术专业的民警师资极度缺乏。从笔者调查的三个监所来看,懂职业技术的民警均低于3%。社会需求量大的工种如重庆劳动力市场大量需要的汽车、摩托车行业技工,因受培训设备、场地和经费的限制,开展这类机械技工培训的工作举步维艰。
(六)设施困难,使职业技能教育偏于理论,出现理论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
既然是技能培训,不只是上个课、拿本书、做点笔记就能会的,它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设施,需要大量的学习实践。监狱场所的教学条件,只能实现简单的课堂教学。从目前某地区监狱的条件看,虽然有育人学校这样的基础的教学实践场地和设施,但大都只能开展理论教学,实际操作并不能经常性地开展,特别是服刑人员要想完成课后实践很难。
二、如何实现全面职业技能培训
把刑释人员这一特殊的潜在的社会危险因素化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全社会来讲都是一项攻坚工程。而职业技能培训的顺利开展,能让这类人员稳步走入社会,自食其力,必将极大促进“首要标准”的落实。实现全面的职业技能培训,虽然面临的困难很多,但只要国家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社会进行全力配合,采取积极措施解决诸多现实问题,是能够全面实现职业技能培训的。笔者认为,要实现全面职业技能培训,可从监狱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一)把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楼搬进监狱
这样做虽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一是可以解决安全问题,二是可以解决设施问题,三是可以解决功能问题。而且设施的一次性投入,还将为监狱开辟更为宽广的实践空间,为监狱树立一个品牌。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监狱可以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种管理的有效手段,让服刑人员把能够进入学校进行学习作为一种荣耀,进而激发服刑人员进行劳动习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只有把培训搬进监狱,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技能培训的普遍化、常态化。
(二)建立联合办学机制
职业技能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培训合格的服刑人员颁发合格证书,给服刑人员就业提供依据。而只有有资质的职业技术学院才有颁发证书的权力。所以,要想办好所内职业技术学校,就必须与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学院形成联合办学机制。定期开办各类培训班,组织技能培训考试,颁发培训合格证。让服刑人员不出所区就能学到实用技能,增强步入社会的信心,提高社会适应性。
(三)财政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保障是必不可少的,要请教师,要安排接送,要添置必要的设备,这些都需要经费作保障。与此同时,生产习艺劳动更应侧重于习艺,让技术占主导,与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合理的搭配。培训经费可以采取用习艺收益的一部分弥补培训经费上的不足,实现职业技术培训的良性运转。
(四)合理搭配设置培训内容
监狱内办职业技能培训,就不能像专业培训学校那样搞大型机械化作业类型的培训内容。场地不具备,设施条件也很难跟上,只有有选择性地开展适合服刑人员就业的职业技能项目培训。还要考虑到服刑人员的个体学历水平。服刑人员普遍学历很低,小学、初中占了绝大多数。要想让这些人通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掌握生存技能,只有与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研究确定培训项目,贴近实际,走低轨道培训路线,把实用、管用、好用的培训项目引入监狱。项目设置上,考虑服刑人员自身特点,可以根据多种层次,设置多个培训项目,让服刑人员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也可以一个人学习多个职业技术,为服刑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创造适应性工作环境
学到了技能,并不代表能够找到工作。服刑人员回到社会仍存在一个适应性问题。服刑人员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应聘的经历,而很多用人单位都需要有实践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社会适应性训练。如何创造这样一个环境,既需要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也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改革管理制度就是要给服刑人员刑释前提供一个就业适应期,让服刑人员参与相关职业工作,给服刑人员一个锻炼的机会。某地区监狱于2006年在这方面也走出了可喜的一步,监狱与浙江鑫业鞋业有限公司合作,在狱内创办了就业培训基地,使服刑人员能够尽快适应社会企业的生产程序和技能需要,从而在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了适应性锻炼,给服刑人员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B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农民的农业用地被国家征收后成为失地农民,虽然失地农民获得了国家的经济补偿和合理安置,但是由于土地流转配套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以及失地农民对土地补偿款的非理性消费,大量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未能再就业(陈丹等,2014),另外,由于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导致失地农民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潘光辉,2010),在城市中谋得一份工作。而职业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促进失地农民工重新就业的重要手段(曾国平等,2011),因此加强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把握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培养和提升失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失地农民成功就业,是关系到失地农民生计、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二、数据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是在苏州新区人社局的协助下,在苏州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班上采用集体施测的办法获得统计数据,问卷施测时采用统一指导语,问卷回答完毕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获得114份调查问卷,其中男性有51人(45.1%),女性63人(54.9%)人;年龄方面:20-30岁39人(36.8%),31-40岁48人(45.28%),41-50岁19人(17.9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4人(40.5%),高中30人(27.0%),大专学历23人(20.7%),本科12人(11.7%)。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的《苏州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自编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培训满意度、培训效果、培训经历等职业培训总体状况,第三部分包括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地点等培训需求内容。
三、调查结果
(一)失地农民职业技能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但也有39%的被调查失地农民表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另外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有57人持有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占总样本量的56%,同时也有44%的农民表示没有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
(二)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经历
在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前,有不少失地农民已经接受过有关的职业培训。调查结果表明,之前接受过类似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共有56人,占总样本量的52%,而之前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则占到了48%;农民之前参加职业培训的主办方主要是就业单位(38%),职业院校(27%)和政府相关部门(21%),社会其他培训机构相对较少;职业技能培训费用主要来源于自费(51%)和企业承担(42%),政府承担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只占7%;从培训内容来看,职业培训主要包括上岗技能培训(47%)和创业培训(23%);对于培训效果而言,76%的人认为之前的培训对找工作是有帮助的,而24%的失地农民认为之前所接受的职业培训“没用”和“不清楚”;在职业培训满意度方面,失地农民对之前的职业培训认为“比较满意”的有21人,占总样本量的32%,而选择“不太满意”和“一般”的共占总样本量的68%。说明苏州失地农民对培训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就参加职业培训的影响因素而言,影响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培训费用太高和培训时间不合适,两者共占总样本量的65%。
(三)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
从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意愿、培训费用等方面考察了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在培训时间上,最容易接受的培训时间是“10天以内”和“11-20天”,两者共占样本量的69%。说明失地农民不希望职业技能培训时间太长;在培训方式需求方面,失地农民最希望的培训模式是多种方式结合(48.2%),其次是老师讲授(47.4%)和现场实习(46.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学习也逐渐受到大家的欢迎;在学习方式来看,农民更倾向于的学习方式是面对面授课(74.6%)和现场实习(67.5%)。值得关注的是,有21人选择了网络培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培训方式需要与时代进步相结合。调查结果显示,愿意自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66人,占总样本量的62%,说明大部分的失地农民想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文化和职业素质的意识强烈;而不愿自费参加培训的占总样本量的38%,说明相关部门应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解决失地农民培训费用的问题。最后,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最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是“500元以下”和“500-1000元”,二者占总样本量的80%。
四、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职业培训的灵活性
失地农民工职业培训基本上都是关于传统的技能培训,涉及到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很少,在互联网+时代,紧随时代步伐,增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培训有利于帮助失地农民顺应时展要求,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从学习方式来看,除了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网络学习也渐渐获得失地农民的欢迎,这样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也随之增多,形式也更加灵活。所以,为了迎合失地农民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培训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和讲授方式。
(二)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实现与失地农民培训需求的统一
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一半的人之前接受过类似的职业技能培训,说明某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这样不仅浪费了学员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培训单位而言,这无疑也是时间和经费的重复浪费。由于培训经费的有限性,因此在进行培训前应当做好培训对象的选择,避免浪费。另外,对于培训机构而言,还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精选培训讲师;注重教学环节,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了解培训学员的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最后应该进一步要保证培训的效果,努力提高学员的培训满意度。
(三)建立培训就业一体化体系,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获得技能所通过的渠道主要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主体主要包括就业单位、职业院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在失地农民培训方面还缺少足够的参与,这就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就业培训体系。另外,开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使失地农民能够实现就业或创业。在农民参加的培训机构中,仅有37%的人选择培训机构提供就业服务,说明培训机构在提供就业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培训机构的服务功能比较单一,这就需要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就业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把培训和就业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指导服务,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的有效统一,这样才能提高失地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的成功性。
(四)进行长期跟踪指导,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质量
加强对失地农民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失地农民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训后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反馈数据来调整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首先,培训机构应该明确跟踪指导的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培训后学员的反应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可以采用面对面和在线指导的混合模式进行跟踪指导,依托网络优势,建立QQ学习群,加强学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解答疑难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咨询等活动。培训结束后,不能将培训期间的成绩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准,要特别关注学员的知识、技能和教育价值观等有没有得到新的提高和发展。对跟踪指导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对指导经验进行归纳,建立学员的跟踪指导档案,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1]陈丹,汪良,张藕香.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4(7):40-44
[2]潘光辉.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与供给:基于广东省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0(10):108-112
[3]曾国平,侯海艳,刘春鑫.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影响因素探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6):29-35
目前,建筑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全国建筑用工中90%的一线工人都是农民工,而这些建筑农民工中有90%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90%以上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在现行的建筑生产(支模板、绑钢筋、浇筑混凝土、砌筑结构、水电安装)模式下,农民工是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一、建筑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那些不足建筑农民工10%的人所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多也只是临时的、短期的岗前培训。从目前现状看,全国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十分薄弱。虽然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日益重视,但基本还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和有效的实施方案。由于已经实施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培训和输出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量建筑农民工仍处于无序流动状态。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面临很大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企业实行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的企业组织模式。总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一般不带劳务队伍,企业农民工培训的责任难以落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面临困境的另一个原因是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建筑企业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没有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总包企业和专业分包企业不愿支付农民工培训资金,农民工自身支付培训费用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而现行的培训鉴定收费标准过高,严重超出了企业和农民工的承受能力。建设部预计,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建筑业转移每年仍将保持相当规模。当前技能培训环节的不适应,不仅减弱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建筑业的能力,也影响到建筑业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构建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社会要求
农民工的素质不仅决定建筑质量和安全生产,而且决定建筑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因此,做好建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作不仅对农民工的系统化、有序化管理提供对策,而且为政府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促进并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另外,加强建筑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的需要,更是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他们的文化、技术、综合素质也直接关涉所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出台、“阳光工程”的全面启动,使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全线铺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此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探讨,探索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建构,对于促进就业、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是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三、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的构建
建筑农民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校、政府与农民工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而构建以“三营四建”为结构支撑的培训体系,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并协调起来,通过可靠的保障和有效的机制与措施提高建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素质。
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是指,在国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一必然趋势下,本着“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需求、农民受益”的原则指导,以“三个营造、四个建立”为措施,构建科学的建筑农民工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技能与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建筑农民工所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实现。
“三个营造”包括营造良好的环境机制、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和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三方面内容:(1)实施政府主导,健全机构,提供制度保障。农民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聘用,即农民工要持职业资格证上岗。聘用后,用工单位必须与农民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这样才能确保工资不被拖欠。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农民工、鼓励农民工进行积极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城市各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需要城市人口的包容意识及尊重意识的不断升华,最终形成社会包容、农民工教育、建筑水平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体系。(2)建筑农民工培训应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长期规划与当前需求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建设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城乡一体化,并在财力、人力等多方面予以支持、统筹。(3)最后,实行政府、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政府要保证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和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功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专项基金,以保证教育培训的基本经费;改革现有的建筑工程成本费用的构成;将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失地农民工培训;施工企业所需教育培训经费要从建筑安装工程费中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建设单位要保证教育培训经费的足额支付,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施工单位的使用情况;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
“四个建立”:(1)建立完整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农民工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必须进行务工常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民工培训管理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交给各级建设教育协会,将具体的培训工作交给具备相应条件和资格的学校及企业,建设和教育行政主管机构要强化政策研究,突出培训质量管理。(2)建立全方位的知识培训体系。建筑知识、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教育、法律知识及人文素质的全方位知识培训,不仅仅意味着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还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指导企业还可根据生产实际,采取农民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远程教育等现代科技,逐步建立起信息网络培训体系。探索建立建筑业关键工种就业准入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将企业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与企业考核、工程质量安全检查、标准化工地创建、工程评优等挂起钩来;将输出地与输入地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培训时间统筹利用起来,促进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4)建立灵活的培训鉴定管理体系。以“放开入口,卡住出口”的方式,严格考核技能操作能力,并根据农民工工作的时间特点实施弹性教学。在培训鉴定上,采取基地鉴定与现场鉴定相结合、以现场鉴定为主的方式对其进行培训鉴定。还可以通过组织修订建筑业关键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程序,提倡依托施工现场开展技能鉴定。对已具备相应职业能力水平的农民工技术骨干,通过综合业绩评价方式认定职业资格等级。最终通过制定农民工培训、鉴定、上岗、待遇相结合的配套政策,制定农民工技能等级工资指导标准,调动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一、调查概述
我们以昭通市昭阳区、镇雄、永善、彝良、鲁甸、盐津、绥江的100多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及800余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问卷、课堂观察等调查方式,对教师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等;知识结构与教学情况;培训情况及科研情况;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及期望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其目的是:针对我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大师范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不断加强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探索适应师范英语教学的新方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英语教学的新路子,从根本上促进地方基础教育的改革。
从《教师调查表》的结果分析中表明:65%的教师“完全不了解”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知识;26%的教师“了解一点”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知识;9%的教师“基本掌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知识;没有教师“能掌握并将技能应用于教学中”。从《学生调查表》的结果分析中表明:62%的学生对教师的语音不满意,73%的学生对教师的板书不满意,55%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意。
二、国家教委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
国家教委师范司于1993年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之后又委托首都师范大学起草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并请有关专家进行审定,出台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该大纲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的依据。lw881.com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各部分内容中,都提出了明确的训练目的、训练内容以及训练建议和考核要求。
三、对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施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
richards认为师资教育的内容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六项: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交际技能;应变决策;情景知识。其中教学技能是评价外语教师的核心技能。国内学者吴一安的研究认为: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四个维度构成: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因此,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理应把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之后大都要走向英语教师这一职业岗位。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英语教学法知识,还应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英语技能和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作为培养合格中、小学英语教师师资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都应该把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培养目标的基本构成因素以及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以提高高师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英语教学能力。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英语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逐渐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一)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英语新课程对高师英语毕业生的学科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趋于构成较完整的体系。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包括以下内容:英文书写及教学技能训练:英语歌曲教唱技能训练;英语游戏组织技能训练;简笔画辅助教学技能训练:常规教具制作与电教仪器使用技能训练: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备课技能训练:课堂教学微技能训练: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教学技能训练:作业批改与学习辅导技能训练:课外活动组织技能训练:测试技能训练:教研与自修技能训练等。
(二)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方法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点应放在“训练”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当“训练”的主体,在训练实践中锻炼,不断掌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而任课教师的角色是技能研讨和训练的组织者,在训练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整理归纳、实践锻炼,扎扎实实地掌握英语教学整个过程所需要的各项技能。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1.学生演示上次课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并提出存在的问题)
2.教师讲解新技能的内容,训练的目的、意义、要求、所遵循的原则,训练的步骤、方法、形式等。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解答疑问。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其它组的学生做课堂观察,之后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做记录。
5.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分、反馈。
(三)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阶段
教师职业技能的突出特点是可训练性,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娴熟的技能,在未来的教学中能运用这些技能,开展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为达到训练目的,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训练学生:微格训练、见习观察训练、实习实践训练。
第一阶段:微格训练,也称“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或“小型教学”,是借助多媒体、微格实验室和现代音像设备,如摄像机和放像机来辅助教学,使技能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生的演练过程可视化。可采用以下步骤实施训练:
1.角色扮演:在微格课堂中,学生轮流扮演教师、学生、评价员的角色,每次组织10至20分钟的教学,由摄像机记录下教学过程,评价员填写评价表。
2.反馈和评价:学生一起观看教学录像,“教师”作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员”和教师讨论之后作出评议。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3.重新扮演: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反馈和评价,重新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见习观察训练。见习观察训练是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实习基地听课,观察上课教师的职业技能运用状况。可采用以下步骤实施训练:
1.分配任务:在见习之前,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确定观察点,把每个观察点分配给不同的学生,一个学生负责观察一种技能的运用情况。
2.设计量表: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点设计量表并制作出量表,为评价上课教师的技能运用情况提供数据。
3.课堂观察:在授课教师上课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填写量表。
4.讨论分析:依据观察量表,小组成员对授课教师的每种教学技能进行分析,讨论之后对授课教师的技能运用能力作出总体评价。
5.交流分享: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换各自观察的情况,与自己的微格教学作比较,分享观察成果。
第三阶段:实习教学训练。实习教学训练是通过教学实习来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组织学生进入英语课堂,面对真正的学生,开展英语教学,训练所学的技能。这是展现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教师职业技能的学习成果的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实际运用所学的技能,训练效果好,学生收益多,感受深。
五、结语
目前,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改革,使技能训练规范化,具有实用性和可持续性。让学习者学习之后,具有驾驭教育教学艺术的综合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有效地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惜主编: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