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程序题综合教学法教学目的明确、逻辑性强、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学生积极性高,能认真学习,因材施教,反复练习,教师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又能结合电子计算机进行。
程序题综合教学法的课时计划在课的类型、教学目的,教具上与其他教学法相似,但在教具上要准备程序题图表(可制成挂图形式)及学生答卷等。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学法大不相同。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按次编写程序课题,注意重点难点,课本内容逻辑性等,列出问题。问题要具有吸引力,每一问题或图表作一分段主题挂在讲台上,也可将分段主题写在黑板上,比较节约,大的主题下也可再分小的主题,使学生思考和解答,然后叫学生自行按次阅读教材,使学生自愿或由教师指名答复,必要时进行讨论,再由教师正确总结解答,这样一个题目一个题目的提出,解答讨论总结将教材内容讲完。为了增强理解,反复练习,再由教师提出重点难点讨论讲解,最后可给题目答卷使学主进行书面解答,可使学生互相评分,这种教学法可不留给学生家庭书面作业。
现将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生物”(华师大、上海师大编写,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细胞”一节程序题综合教学的课时计划列下供参考。
1 课的类型:
新课
2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异同以及细胞的分裂繁殖和生长。
3 教具及器材:
程序题图表(可制成挂图形式)。挂图:虎克像及其自制的显微镜及软木细胞图,现代显微镜,动、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图表,学生书面答卷。器材:西瓜、番茄成熟果实,白菜或青菜(小白菜)叶柄。模型:细胞结构等模型。
4 教学过程
4.1 教师在组织教学后,可提问1~2个“绪论”中问题,如什么是生物学,怎样学好生物学等,也可不复习前课直接讲新课。
4.2 教师按次出示程序题有关图表,并宣读程序题。
程序题(分段主题)1:细胞是谁人发现的?怎样发现的?怎样才能看到细胞?教师然后使学生阅读“细胞”一节后,讨论、解答、总结。
程序题2: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有哪些?有何异同?教师使学生阅读(1)细胞的基本结构一段课文,然后结合细胞结 构图表模型使学生解答,讨论综合题,这一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应加强学习。
程序题3:切割西瓜、番茄等果实时,流出甜味或酸味的汁液或切割白菜或青菜的叶柄流出汁液是从那里流出来的?使学生思考讨论,解答总结。
(1)介绍准备学习的概念;
(2)唤起学生对类比对象的记忆;
(3)确认类比对象的相关特征;
(4)对应目标对象与类比对象两者的相似性;
(5)指出类比的限制;
(6)归纳目标对象的重点。所谓目标对象指的是教师准备介绍的概念或问题,如类、对象、方法等,所谓类比对象指的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不熟悉的概念而使用的比喻。
2类比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作者在《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讲授数据访问对象为例,介绍类比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的具体应用。首先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类比对象和目标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逐条对照便于理解。接下来,把供水到用户家里的过程与使用DataReader读取数据的步骤对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见表2)。再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应用类比教学法讲授相关知识点的流程。通过这样的类比教学,使学生对常见数据访问对象的作用、技术原理和编程步骤有了一个形象、清晰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民法学的基础学科地位决定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高等院校法学教育课程设置来看,民法学为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必修的重要课程。民法学作为民商法基础理论,也是学习其它核心课程如商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继承法以及经济法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
从学时上看,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设有法学专业的院校在开设民法课时,为保证民法课的教学质量,民法课课时不得少于108学时。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高等院校基于民法课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民法课课时都在108学时以上,尤其是政法院校,更是超出了这个数字。此外,大部分法学院还开设了民法类的选修课和专题,大大地增加了民法课在本科教学中的比重。同时,民法在法学理论中被称为万法之基,是学习和理解民法体系中其它法律的基础,如知识产权法、商法、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部门法课程。
然而,从课程设置的时间上来看,民法开设时间较早,一般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开设民法课,民事诉讼法课程设置时间却与之不同步,学生在民法学课程学习时根本不具备程序法知识的基础,导致民法学的教学事倍功半。因此,必须在民事实体法教学中引进民事程序法的内容,探索民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民法学的课程体系,提高民法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应用型法律人才需求对民法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法律专业人才类型的需求也日益突显,就社会总体需求来看,具有扎实的民法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人才中的需求比例将越来越大,并将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除了法官、检察官外,律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所需的法律人才以具有扎实的民法知识的法律人才为主。
从司法实践的现实需求来看,当今中国法院为适应审判方式的改革,呈大民事格局设置。将过去的经济庭、知识产权庭、房地产庭都改为民一庭至民四庭,四个庭均适用民法。此外,从法院受理的案件种类的数量和比例来看,民事案件数量居多,比例远远地超过了其它两类案件。这要求学生对民法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有一定的宽度,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只有通过本科阶段对民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方能适应实践部门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广泛程度在日益扩大,更多行业和领域都急需民法专业知识理论扎实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据调查,对新型的法律项目和高难度的法律服务事项,如:反倾销、涉外贸易、网络信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国际法律事务等,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相关法律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法律人才稀缺,而能够从事此类法律工作的人必须有着深厚的民法学基础。
因此就社会总体需求看,具有扎实的民商法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要才中的需求比例更是越来越大,并将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为促进法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进程,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学专门人才。必须改革民法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民事实体法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的法律人才,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应突破原有的学科界线,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建立起一套符合当今社会实践需要的民法教学课程体系。即以民法的体系为基础,结合民事诉讼法的理论,探讨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在实践中的契合点,对民法学教学理论体系进行构建,改革民法学理论教学单项式、封闭式与民事诉讼法全然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思路。
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一体化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学人才,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法律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将实体法与程序法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任何一起民事纠纷的处理从来都是先程序后实体,只有程序的正义才能体现实体的公正,在法律适用上采取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民法的应用性决定了民法学必须与民诉法相结合,才能使民法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在民事实体法教学中引进民事程序法的内容,探索民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民法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法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学专门人才。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民法课程改革的一个总趋势,就是力求改变束缚着民法教学发展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突出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变化,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教学探索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的民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理念的变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反映。
(二)民事实体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民法学的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思路要围绕着深化实践与强调启发性教学来进行改革。
第一、由于现行的民法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学生应用能力欠缺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要深化实践教学。加强模拟法庭的演练,通过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将来可能担任的不同职业、职务角色,例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模拟解决这些角色遇到的问题,完成不同角色所担当的任务,检查自己是否已经具备解决问题,完成 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已经做好了从事这些工作的必要准备,让他们了解将来从事这些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照自己现在的水平,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正确评价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扎扎实实学习,切实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
第二、注重启发性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其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去思维,使学生产生新思想,新问题,新观点。强调在教学中引进比较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把具有可比较性的概念、原理、制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使用比较教学方法的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宏观上向学生介绍整个知识结构体系,重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体系化,使学生能对知识点进行横向联合。
三、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一体化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抓住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在实践中的契合之处,具体体现在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制度等内容当中,本文试举例说明:
第一、在基本原则制度中,平等、自愿是民法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具有基础性的原则,是整个民法理论的基石。平等原则表明了任何民事主体在民法上都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平等原则要求任何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民事主体都只能通过平等协商的方法设立、变更、终止它们之间的民事关系。平等原则的这些要求决定了一旦民事主体之间产生纠纷,诉诸法院时,当事人之间也必然处于平等的地位,应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是平等的诉讼主体。因此,在民事诉讼法中亦规定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在讲授《民法通则》第3条平等原则时,需要同时讲授《民事诉讼法》第8条和第5条的规定。
自愿原则也即意思自治原则,国家不干预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它要求行为人自己行为和自己责任。民法中自愿原则所体现的思想表现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就是调解自愿的原则,当事人可主动申请人民法院以调解方式解决它们之间的民事纠纷,或者同意人民法院为其做调解工作。在讲授《民法通则》第4条自愿原则的同时,可以同时讲授《民事诉讼法》第9条的规定。
第二、法律关系是民法教学中的难点,在任何一个民事法律关系中,必然存在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民事主体是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也是由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构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包括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诉讼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如案件事实和诉讼请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范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虽然民事法律关系要素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要素在内容上有着差别,但仍然具有某些方面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上将这两个内容结合起来,有助于于学生的理解。
第三、在民事主体制度中,结合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制度。民事诉讼主体是以原告、被告、第三人等当事人为核心的,这些当事人是民事权利主体,其诉讼权利和义务是以民事实体权利义务为基础的。民事诉讼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确定是否为当事人时需要运用民法中民事主体的相关理论来做出判断。在民法中,民事主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相应地,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二者的内涵基本一致。特别是在讲授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时,应结合民事诉讼中宣告公民失踪、宣告死亡、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案件,进行讲解分析。例如宣告死亡、失踪制度,应从实体法角度判断是否符合宣告的条件,在程序法上即为是否受理的条件。
第四、制度中,不仅限于介绍的特征、分类、权等内容,同时结合民事诉讼中的进行讲授,民事诉讼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完全适用民法中的相关规定。诉讼人始终是以被人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的;诉讼人必须在诉讼权范围内进行活动;诉讼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最终后果又被人承担;民法中的分为委托、法定、指定。在民事诉讼法中相应地存在委托人,法定人。
综上,通过重新整合民法学的课程体系,采取同步教学的方法,探索民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民法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解决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教学脱节这一长期存在症结,使民法学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ogram I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Teaching
SU Cuie
(Hu'nan Chem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uzhou, Hu'nan 412011)
Abstract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is paper introduces comprehensive program teach learning method, and discusses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problems and advice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comprehensive program teaching method; classroom programming assignments; classroom teaching
综合程序教学法是南京师大副教授周靖馨同志根据教学规律、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原理,经过多年试验总结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二十多省市、八千多所中学在不同学科中推广运用,取得了相当的好评,笔者在多年教学中也受益匪浅。
1 综合程序教学法简介
综合程序教学法是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知识元点,编成综合性的课堂程序作业,然后再用综合性的方法分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笔者的体会,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两步:
第一步:编写综合性的程序作业。
教师在钻研教学大纲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要求、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从教材的整体出发,严格地有顺序地精选信息,再用观察、填空、问答、改错、判断、计算、绘图、分析、对比、讨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编成课堂综合程序作业,程序作业的形式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教师在编写程序作业的同时要设计出具体教学方式,并做好教具准备,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这一步相当于传统教学法的备课过程。例如,笔者在讲材料力学中“轴向拉伸和压缩变形”一节时,编写了下例综合程序作业题:(1)名词解释:纵向变形与线应变、横向变形与横向应变、泊松比、弹性模量;(2)理解胡克定律的内容及两种表达式;胡克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3)看懂教材上的两个计算例题,并总结出解题方法与步骤;(4)做教材上的一道综合计算题(教材上如果有多道题,可选其中一道)。
第二步:应用综合性的方法开展七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完成教学任务。
(1)新课导言:用1~2分钟时间,以复习、提问、解说等方式引出新课内容。这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环节,关键在于精。
(2)出示程序作业:教师把事先编好的综合程序作业,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如写在小黑板上;写在幻灯片上;或者课前印好。作业可以分一次或几次展示,这是教学实现的环节。
(3)指导学生自学,完成程序作业:程序作业出示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反复阅读教材,完成程序作业。这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加以提示,也可以巡回指导。这是提高学生读、写、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关键在于掌握时间,抓住学生,及时引导。
(4)讨论程序作业,对照答案:用提问、讨论、同桌互评等形式订正程序作业,得出正确答案。具体做法是:容易的题互相订正;一般的题个别提问;较难的题教师加以解释。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判断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环节,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艺术。
(5)串联讲解: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程序作业的情况、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有启发性、概括性地串联讲授。由于此时学生是带着问题来听讲的,求知心切,精力集中,使学生印象深刻,效果显著。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的环节,关键在于串讲的准确性和趣味性,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
(6)质疑释疑:教师串联讲授后,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以先进行知识小结,在小结后,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能力,师生间可互相质疑。教师可先质疑学生,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新;学生也可以向老师质疑,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一次推向。对于质疑问题,老师在启发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已见的基础上,让学生派代表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小结。有些问题也可以教师暂不解答,让学生形成悬念课后去思考,指导阅读有关课外科技书籍,推动第二课堂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7)要求学习:这是综合程序教学法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以思考题或作业的形式,对学生提出课下具体要求,要少而精,恰到好处,形式多样,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不要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这一环节关键在于督促检查。
以上七个教学环节不拘于成规,可灵活运用。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讲,笔者认为必须抓好编写程序作业、指导自学和串联讲解三个最基本的环节。
2 几点体会
(1)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程序作业,必然促使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和自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它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编写的程序作业题,有的在课本上可以找到现成的答案,有的要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分析、综合或互相讨论,才能找到答案。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学习情绪高,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它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了不同层次的程序作业题,又系统小结了知识要点,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课后作业少,负担轻。
(4)它利于提高教师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教师既要精心编制综合程序作业,又要指导学生自学讨论,还要串联讲授,质疑释疑;既要引导学生求同思维又要启发学生求异思维,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地有重点地当场讲评,主导课堂教学,对教师不仅要求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组织教学能力。
3 问题与建议
综合程序教学法,和其它的教学方法一样,不是十全十美,不可能所有教学内容均可采用。编制程序作业所花费的时间多,课前准备工作量大,课堂容量大,需要教师充分的准备。建议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大胆实践,认真探索。
1、狭义的课程概念包括了学校所教各门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2、从实质来看,课程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按类别及一定过程组织起来的一个知识的或观念的系统。()
3、选修课程中限制性选修课程与非限制性选修课程的划分主要根据与培养目标的相关程度。()
4、公共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包括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等。()
5、“拼盘式”课程主要用于人文、社会类的学科课程。()
6、“拼盘式”课程着眼于适应学生不同发展方向,“套餐式”课程侧重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7、实践性课程是以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8、课程计划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
9、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指其整体性和有序性。()
10、课程计划纵向的系统性是指课程之间存在着的密切的联系及完整性。()
11、教学大纲是针对一门课程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一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教学进度安排以及对教学法的要求等。()
12、大学教学应反映学科研究的前沿,因此本科教学的教科书应尽量体现研究的新进展和争议。()
13、我国高等教育常用的组织形式有:讲授、讨论、习题课、实验、实习、参观和指导论文或指导设计。其中讲授、讨论、习题课属于课堂理论教育;实验、实习、参观和指导论文或指导设计则是实践性教育。()
14、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要工具。()
15、习题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6、生产实习的内容涵盖整个专业的知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理论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以获得相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17、毕业论文是在学生学完课程计划规定的某一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后进行的。()
18、语言是人们在意识交流时所采用的信息的抽象形式。()
19、模型往往突出反映原形的主要特征,剔除了非主要特征。()
20、信息的选择是为了提高教育效果而有选择地采用某种信息形式种类的问题。()
21、合作教育学强调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的学习压力。()
二、单项选择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概念的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苏格拉的D、赫尔巴特
2、作为“某一专业门类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的共同基础”的课程是()
A、公共课B、基础课C、专业基础课D、专业课
3、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划分的依据是:()
A、课程的信息表现形式B、学生修习的必要性C、课程的基础性D、课程的内容特点
4、通常与学分制相联系的课程是
A、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理论课程D、实践课程
5、课程计划编制中强调“课程的安排要有合理顺序”指的是。()
A、课程计划的横向系统性B、课程计划内容的系统性C、课程计划的纵向系统性D、课程计划的顺序性
6、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于编制课程计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A、符合专业培养目标B、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C、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D、保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7、我国高等本科教育的总学时一般为()
A、2200学时B、20__学时C、1800学时D、2600学时
8、一般说来,大学本科一门课程每周最好不要超过()
A、12学时B、10学时C、8学时D、6学时
9、大学本科每学期的课程门数以多少为宜(),其中同一学期难度较大的课程不宜超过4门。
A、5--9门B、6—8门C、5—7门D、4—6门
10、下列选项哪些不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编写应当坚持的原则()
A、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B、结合专业需要建立严谨的课程体系
C、理论与实际相统一D、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
11、教师把知识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
A、发现B、接受C、有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
12、下列表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接受是传递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主要手段
B、发现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得出的
C、学生如果在接受中学习,则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都比较好
D、接受与发现的关系应当是互补的,而不应偏废哪一个
13、学与思的关系是()
A、学比思重要,因为没有知识无法思考
B、思比学重要,因为学而不思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
C、学与思是两个过程,无法判断哪个更重要
D、学与思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14、被动信息是()
A、首先由学生先作用于环境而后引发出来的信息
B、由环境自发地提供的信息
C、无法由学生直接获得的信息
D、可以由学生直接获得的信息
15、提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从观察开始,并认为应当经历四个步骤:观察、记忆、理解、联系”的是教育家:()
A、斯金纳B、杜威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16、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状态变化的步骤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哪位教育家()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布卢姆
17、坚持“从做中学”的是 美国著名教育家
A、杜威B、斯金纳C、布鲁纳D、布卢姆
18、提出程序教学的是:
A、杜威B、斯金纳C、布鲁纳D、布卢姆
19、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具备掌握该项学习任务必备的知识、技能,肯花时间,则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成绩”的是:
A、程序性教学B、启发式教学C、发现式学习D、掌握式学习
20、提出“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教育模式是:
A、先行组织者模式B、掌握学习C、程序教学D、教育过程模式
21、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的是教育家()
A、罗杰斯B、赞科夫C、洛扎诺夫D、巴甫洛夫
22、提出暗示教学法的是()
A、罗杰斯B、赞科夫C、洛扎诺夫D、巴甫洛夫
三、多项选择题
1、大学的课程按照基础性通常分为哪些类型()
A、公共课B、基础课C、专业基础课D、专业课
2、选修课程通常可以分为:
A、“套餐式”课程B、限制性选修课程C、非限制性选修课程D、“拼盘式”课程
3、理论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有()
A、理论性课程属于间接经验B、理论性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C、理论性课程系统性强D、理论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能力
4、实践性课程的基本特点有()
A、实践性课程属于直接经验
B、实践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C、实践性课程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D、实践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5、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编制课程计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A、前瞻性B、合理分配课程门数与教学时数
C、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D、保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6、编制课程计划时处理思想与业务、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健康的关系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有:()
A、在重视学生业务学习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B、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
C、加强理论性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性课程的教学
D、强调学生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健康身心的培养
7、课程计划的前瞻性要求组织和安排教育内容应当有“超前”意识,这种“超前”意识的含义包括:()
A、要将教学内容提前引入,促进学生“超前”发展
B、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C、及时引进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观点
D、考虑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
8、下列选项中哪些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A、少而精B、科学体系与教学法要求统一C、处理好教科书与其它参考资料关系D、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
9、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关系的论述上,下列哪一种论述是正确的()
A、课程计划时制定教学大纲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纲领
B、一门课的教学大纲是本专业的课程计划某一局部的细化,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C、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础,课程计划是教学大纲的细化,教科书时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D、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础,课程计划等同教科书的计划,是教科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10、下列选项中哪些是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
A、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B、注意逻辑和结构C、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D、语言要有艺术性
11、上好讨论课的基本要求是:()
A、讨论课前要布置阅读作业B、讨论前要准备C、讨论中要引导D、讨论后要总结
12、为了上好习题课,下列选项中教师应注意的环节有()
A、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B、编写或选择习题C、要使学生做好准备D、即使反馈评价结果
13、实验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A、感知性实验B、验证性实验C、设计性实验D、观察性试验
14、大学的实习通常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A、毕业设计B、毕业论文C、教育实习D、生产实习
15、一般说来,选择教育组织形式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A、培养目标B、教学内容C、学生的情况D、学校的教育条件
16、教育信息的形式主要有哪些类型()
A、词汇B、语言C、符号D、模型、图像、实物
17、教育过程中对语言的要求有以下方面:()
A、规范、简明B、幽默、风趣C、语音清楚、语调节奏优美D、生动
18、使用符号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A、规范、简明B、简洁、明了C、系统、清晰D、讲究艺术
19、教师运用模型、音像和实物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A、简洁B、与讲授相结合C、讲究展示的方法D、讲究艺术性
20、教育模式是某种教育思想和具体方法、步骤和程序等的有机结合,当这种结合体现出某种较稳定的特点时,就构成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总体上可以将教育模式分为:
A、主动获得信息模式B、被动获得信息模式C、过程控制型教育模式D、状态控制型教育模式
21、属于过程控制型教育模式的有:()
A、非指导教学B、先行组织者C、合作教育学D、程序教学
22、属于状态控制型教育模式的有:
A、奖惩式B、高难度教学C、暗示教学D、程序教学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
1、错;2、对;3、对;4、对;5、错;6、错;7、错;8、对;9、对;10、错;11、对;12、错;13、对;14、对;15、错;16、对;17、错;18、错;19、对;20、对;21、错。
二、单项选择题
为了使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为了满足广大群众获得多层次教育的需要,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之一,高职语文教学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的、传统的教材、教法及教学手段。高职语文既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更不能把普通高校教材当“压缩饼干”。高职语文急需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高职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想就这个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高职语文急需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大多是沿用或压缩普通高校本专科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没有及时有效地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仅仅靠某一门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的,而是靠开设的所有课程间的协调和补充。就高职语文课程而言,要想使所培养的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够用、实用,也绝非开设一门“大学语文”或“应用文写作”所能奏效。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应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1.学科类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与之学历层次相适应的、有效实用的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张扬个性和特长。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课(讲座课、欣赏课)和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是指各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宜在高职一年级开设。选修课本身又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也就是必选课,是对必修课的拓宽和应用。是预备就业,还是预备升学,各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选各的选修课,此课宜在高职二年级开设。任意选修课,也就是任选课,是为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而开设的,要求学校提供教材和学习场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集中指导,高职一、二年级均宜开设。
2.校内活动类课程:高职语文活动课和语文课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课外活动不进入课程表,弹性、伸缩性较大,而活动课程应按学校制订的课程表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值得指出的是,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活动课不编写材,各高职院校应视不同情况自编活动教材。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结构为:口语训练课程、音像增智课程、新闻采编课程、广告文撰写与制作课程、论文撰写与制作课程、综合实用文撰写与制作课程、文学欣赏课程、礼仪演讲课程。活动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必设课程。检验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如何,主要是看各专业活动类课程开设的质和量的要求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就在于此。为贯彻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高职办学特色,各高职院校必须严格规范各专业活动类课程。对教材的编写、教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时间、教学场地的安排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管理。
3.社会实践类课程: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社会实践类课程也不编写材。为突出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各高职院校可自编教材。此类课程设置要求与前两类课程相匹配。开设社会实践类课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高职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和各专业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强化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达到学生身份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零距离要求。
二、高职语文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要的结构、规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胆而全面的改革。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人才模式的定位,决定了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突出特色。从这一模式去谋高职教育发展大计,在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方法的改革刻不容缓。近年来,由于高职教学方法的改革滞后于教学内容的改革,虽然出了几届“大学生”,但高分低能者居多,社会实践欠缺,社会急需的高技能熟练技工尤其紧缺,绝大多数学生进入用人单位3~5年后,方能达到“成手”要求。这也难怪部分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提出尖锐批评。因此,对高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对高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同步进行。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方法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各种优化教学法。如:
1.模块教学法。所谓模块教学法就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45分钟为一个教学时限,在此期间,教师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应着重培养的能力,划分成一个个知识块和能力块,依序扣块进行教学。
2.发现教学法。所谓发现教学法,也就是探讨规律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教改实践中我多次设计过这样的课型:以“几种常见态势语言”为内容,一节课采用串讲方式一讲到底;另一节课利用发现教学法,教师根据不同的场合要求分别向学生演示不同的面部表情、不同的手势和不同的身势,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指出每种态势语言的特点、作用和适用范围,然后教师再作具体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从中发现规律。这样教学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程序教学法。所谓程序教学法。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适合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程序。这个教学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教师指导、点拨、训练、检测、小结等。
4.综合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活”,在教学中不要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即使在一节课内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变换。这样,既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探求新知,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其中前三种教学方法我已经在自己的教学当中实践过,从学生测评及问卷调查中,可知学生赞同率在98%以上。至于第四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和补充,事实上是在探讨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问题。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希望各位同仁,孜孜以求,努力探讨。
为什么一些智力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应该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应成为我们物理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这里,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一谈这方面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表明,他们的学习活动很容易从兴趣出发,被兴趣所左右。比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也很灵活,记忆也更快、更牢。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l、利用“需要和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需要是由于人的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动机是驱使人去活动的内部动力。人有了某种需要往往就会产生相应的动机,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以下的需要和动机来激发其学习兴趣。
(1)、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动机。教师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成名人物、物理学家的故事来诱发其“羡慕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动机,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远景性动机”。
(2)、利用“交往动机”。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常常都会在班级中同别人交往,或与一些教师交往。因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交往,让后进生多与优生交往,以便得到鼓励和帮助。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多与学生交往,尤其是与后进生的交往。物理后进生通常都怕被人看不起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自卑感强,虽然需要交往,但又不愿跟优生或老师交往,如果优生或老师又都不愿与其交往.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就会导致后进生之间互相交往来满足“自尊和受人尊重”,以此来得到“归属感”和“群体感”。因此.教师要重视与后进生交往,多关心和鼓励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使其觉得老师看得起他们。学生得到了真诚的友谊,帮助和鼓励,就会对老师产生友好的信任感。感情融洽了距离就缩短了,交谈起来内容的真实性就提高了,老师的话他们就乐意听,布置的任务就乐意去完成,这样,就可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转化物理后进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点。
(3)、利用”成就动机”。由于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都希望获得更大、更好的成就,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条件,比如“平时测验”的难度适当减小一些,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多的成功,适当满足其“成就动机”可以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和知识的具体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时使学生清楚地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意义.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怎样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这个内容时,向学生讲明,这是在电器生产和维修中“根据电路图纸生产电器或维修电器”的基础,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让学生明确航天、航空工程、人造卫星等就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就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师上好每一堂物理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认真备课,既备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又备好学生的具体实际,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引入新课又自然,讲解正确条理清楚、语言简炼、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语气自然而又抑扬顿挫、板书工整、教法新颖、教态自然、信息反馈及时、完成教学目标好,那么这样的课就不愧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如果教师随心所欲地“应付式”讲课,那么即使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会持续多久。可见,在教与学这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很关键。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型式的更换和教学方法的变换与优选。教学型式较多,比如;直观型、实践型、探索型等。教学方法也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比较法、练习法等。新型教学法常见的有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图解分析法、自学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重复地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否则,学生会感到厌烦。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用某种教学型式、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力求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4、正确利用检查评定,重视表扬和奖励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范文论文的格式。
在考试检查方面实行“因材施考”。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较好:首先根据学生物理成绩将其分为甲(优生、中等生)和乙(后进生)两组,考试时使用同一套试卷,但内容分“必做题”、“选做题甲”、“选做题乙”,甲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甲”;乙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乙”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但选做题不计入总分,用以作为测试优生智力情况和观察后进生进步的情况。这样“分层次”地“因材施考”,让学生“对号入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口味”,使多数学生都能有得高分的机会,为后进生的转化和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对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公开表扬、鼓励或奖励,通过带积极意义的评定,能很好地稳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习下降的学生的,不宜一味地批评或责备,应帮助其查找原因,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以后取得好的成绩,通过安慰、鼓励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验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方式。
中学生的兴趣常常表现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而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发挥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优势,多做一些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做好演示实验,能做的分组实验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可以用形象直观的实验来帮助理解,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比如.在讲“局部短路”的概念时。有的学生不易理解“电流不流经被短路的用电器而直接从短路线上流过”,有的甚至不相信会有这样的现象。因此,老师可以用如下的演示实验来验证一下。如图所示。将K闭合、K1断开,灯L1和L2都发光,再将K1闭合,LA熄灭、LB更亮。这样说明了“电流是从断路开关上流过而几乎不通过灯LA”。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理解和分
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采用竞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开辟第二课堂,组织物理课外活动小组,搞一些小实验、
小制作、小发明、出墙报、办黑板报、举行物理学史讲座、
举行物理游艺会等,都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重视情感教学,培养非智力因素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的知识信息交流过程,还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知识信息交流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交流的情况。要建立良好的情感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教学,以和蔼可亲动态的对待学生生,给学生一种愉快、轻松的心理感觉,学生有了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教学。相反。如果教师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或板着面孔、暗藏怒气地上课,就会使学生“感染”上不良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情感因素的重要方法。
3、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心理健康的学生,愉快的情绪能提高学习效率;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情绪不良,学习效果就不佳。因此,教师要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若学生对某人或某事反映出的情绪不正常,则教师要主动关心,帮助分析原因。如果是因老师而引起的,就要和学生在平等基础上交换意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避免学生因对老师的不满而造成“逆反心理”。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教师就要教学生“转移注意”、“交换情境”,从多角度考虑,用理智来战胜感情,使消极情感转变为积极情感。还要让学生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情绪的易动性”,培养稳定的良好情感。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培养的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坚强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信心,能坚韧不拔,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然而有的学生,尤其是一部分物理差生,一般学习意志较薄弱,自信心不够强,一遇到困难往往就退缩。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可以利用物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或者补讲一些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在科学道路上成长的故事,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李政道、杨振宁、高锟等,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那种坚韧不拔、艰苦拼搏的科研精神。还可以请班上品学皆优的学生给大家介绍他自己是如何对待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的,为意志薄弱的学生树立榜样。另外,可多创造一些使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财务管理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理财理税方向)、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其前期课程有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等,后期课程有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基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典型任务,具体包括二个方面:一是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资金筹集资金投放(投资)营运资金(经营过程中)收益分配。二是企业资金静态的管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和收益分配等管理活动的实际问题,能为企业进行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教学目标不仅要考虑学生将来的从事的工作岗位,还需要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时虽以本课程大纲为准,但需要有课前、课后的延伸;教学场所以校内为主,但不能缺少校外的实践体验。因此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二个定位、三种手段、四种场所”。
“一个中心”是指以工作过程为中心,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采用实践专家访谈法,对财务管理工作过程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据此设计学习情境。
“二个定位”是指该课程应定位于学生的就业所需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进行课程项目内容开发和教学组织,以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公司理财是既具有技术属性,又具有管理属性的一项工作,所以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管理者的素质,所以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教学组织要达到双重效果。
“三种手段”是指将课程的内容充分融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当中,以体现课程的实践性。一是认识实习阶段让学生了解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性质,二是将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设计为专业实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设计有关解决公司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顶岗实习。
“四种场所”是指课程学习的场所分别有教室、校内实验室、企业、网络资源,以体现课程的开放性。采取在教室讲授财务管理理论,在实验室完成财务管理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去企业去亲身体验财务管理工作,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
三、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学习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知识目标主要达成学生职称、职业资格考试相应知识水平,能力目标主要让学生获得相应岗位工作能力,职业素养主要是具备从事岗位工作所要求的职业道德。
其一,知识目标:了解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对象,工作的方法;掌握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的计算;掌握企业筹资的方式和途径,不同筹资方式个别资金成本以及综合筹资方式的成本计算;掌握证券投资种类,证券投资收益的评价;项目投资现金流量分析、净流量计算、评价指标计算;掌握营运资金的有关成本,货币资金、存货资金最佳量、应收账款信用成本的计算;了解收入的形成,利润的分配程序,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财务预算的方法,销售预算、成本预算、现金预算、预计报表的编制;财务控制中心的指标类别、指标计算;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及计算。
其二:能力目标:具备合理地选择筹资方案能力;具备对证券投资、项目投资评价的能力;具备为企业制定货币资金、存货资金、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的能力;具备能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收益分配方案的能力;具备为企业编制预算的能力;具备能结合企业不同控制中心考核指标对各中心运行效率进行分析的能力;具备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能力。
其三,职业素养: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要维护企业自身利益,还需维护债权人、股东的利益,保持良好的信誉;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遵循国家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其一,课程内容的选取。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遵循“注重理论适度、强化实践操作、兼顾其他课程”的原则。一是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特点,构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课时设计方面采用了“理论授课+课内实验”的模式,理论授课重在既要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又要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会计技术职称的晋升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考试),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而展开,例如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分配管理、财务预算及财务分析等;二是考虑本专业的“课程链”,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依据不同年级专业教学计划相关课程(如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的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结构设计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将每一个项目设计成几个模块,将模块再细化为具体的教学情境,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将“教、学、做”完美结合,具体内容安排表1(以80课时为例)。
其二,适应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案例分析法:每章的理论讲述都以具体案例为背景进行阐述;分组讨论法:资金时间价值计算、筹资成本计算、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计算、营运资金成本计算、财务分析指标计算等内容可采用;角色扮演法:在资金时间价值实践运用、财务预算等内容可采用;图示教学法:资金时间价值计算、项目投资净现金流量确定与净现值计算、货币资金与存货管理等,都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或难点问题,我们利用简单的线段或坐标图示分析,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其计算原理和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较教学法:不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计算、不同证券的估价、存货资产的管理方法等,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异同点,找出有规律性的共同点及有特殊性的不同点,然后运用简单表格列示,这样既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又能全面掌握相近或同一系列的知识;程序教学法:对项目投资决策、筹资决策等复杂问题,通过设计符合逻辑结构的教学程序,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组织教学,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模拟教学法:对财务预算的编制、财务分析等内容的授课,主要采用模拟企业实际业务,通过设计综合性强的教学案例及业务流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互动教学法:企业财务指标分析涉及的分析指标多达30个,有许多计算方法,老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把企业近两年财务报表给学生,让学生站在企业的立场分析财务状况并写出简要文字说明,老师给予评价,这样很快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项目导向、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
项目导向:按财务管理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成八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再分解成具体工作任务,依次开展每个项目的教学。
工学交替:在专业计划中安排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依次完成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的性质和知识需求、财务管理岗位专业实习、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等任务,采取了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在教学环节设计时教师先向学生传授完成某一任务的原理和工作程序,然后再向学生下达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六、教学环境的建设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需具备一定的教学环境,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室设施应该包括具备上网功能的电脑,可供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可移动桌椅供学生分组讨论;陈列柜供资料存放、成果展示。校内实训室应该配有相应财务管理软件和配套设施。校外实训基地应以中型企业为好,具有相应的财务管理岗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也可以是一些财务咨询公司,为其他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咨询、做账等业务。考虑到大部分企业财务资料不愿对外的情况,我们应该以校内实训基地为根本,校外实训基地为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
七、建立科学的“二结合”考核体系
一是过程与结果的考核相结合,将平时作业、课堂的过程考核与期中、期末考试结果考核相结合,二是校内与校外考核相结合。考核总体系由考核项目、考核点及权重分配构成,具体可见表2,其中课堂任务、企业实践采取个人独立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对完成任务结果采取个人自评占30%、小组评定占30%、教师评定占40%三方相结合的形式,从是否参与任务、工作方式、完成质量三方面进行评定,具体可见表3。
八、教学团队建设
总之,一门课程的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除了以上所提到七个方面以外,还需配备良好的师资,好的师资才会带来好的教学效果。专业课程的师资最好是有专任老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年龄方面是老、中、青结合,职称方面是高级、中级、初级相结合。
1前言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在现代教育思想影响下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与看法并相继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又进一步加快了改革的进程。本研究在对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调查基础上,分析江苏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为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江苏省50所高校的1—4年级大学生和部分体育教师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778份,回收问卷1605份,回收率为90.27%;其中有效问卷1570份,有效率为88.30%。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为研究江苏省高校体育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3.2访谈法
为了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进行实证调查,走访了江苏省部分大学的1—4年级学生40人(男、女各半),体育教师5人。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询问,探询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为编制问卷做好准备。
3.3调查法
为了全面了解江苏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设计问卷,对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3.4数据统计法
运用Excell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为研究江苏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提供依据。
4结果分析与讨论
4.1江苏省大学生对目前体育课课程设置的态度
目前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最多的是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而大学生工作以后由于缺乏场地、器材,选择锻炼身体的方式比较多的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项目。调查中有36.0%的学生对体育课课程设置不太满意,36.4%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设置一般,多数人认为当前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忽略了人体在各生理发展时期的情况变化及工作、生活环境对锻炼者的影响(见表2)。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不论是刚入校的新生还是将要毕业的老生,对体育课程都有很高的期望,体育课程的改革空间还很大。
4.2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课程设置的态度
体育教师对高校体育课课程设置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由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对当前体育课程的设置状况存在一定想法,体育课程改革的空间很大。
4.3江苏省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4.3.1教学观念陈旧
80.5%的大学生认为现有的教学观念过于陈旧,急待转变观念,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无法深刻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加上现有的体育教育内容片面,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成了一架考试机器,扼杀了学生的特长,而素质教育则必须保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显然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原有的体育教育惯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这就造成了体育素质教育目标在执行上混乱,使旧体制下的优点无法保留,素质教育的优势又无法发挥,这种矛盾的冲突导致教学中常出现左右为难的状况。
4.3.2教学内容繁杂。针对性差
64.2%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内容不适合学生实际需要,内容选择过于繁杂,针对性差。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还是强调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中心,教材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大多数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使得不少学生大学毕业后,体育活动也停止,教学内容安排与中小学雷同,基本上选用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的分类方式和直线式,间隔式或混合式的排列方式,理论课教学内容太偏重目的、任务、原则、意义等概念,忽视了体育人文学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知识的传授,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实用价值不高。
4.3.3.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法竞技化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是人的一生中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时期,这时期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如何,对未来乃至终身都有很大影响,所以大学生体育教育要与终身体育锻炼相对接,要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夯实的基础,大学生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1教学现状
1.1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从2001年开始,也是全区较早实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学校之一第一学年为基础课教学,主要学习武术、田径、球类等项目,第二学年为选项课教学,设置七门选项课和一门体育保健课.武术是我国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是普及项目,健美操、围棋是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项目,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体育保健课是针对残疾学生和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特殊人群开设的‘通过近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2第二学年开设的选项课是培养学生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时期,通过选项课的学习,学生对某一项或某两项得到了全面的系统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专长性质的学习,是弥足珍贵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也因此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学校场地、器材、经费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开设的选项课过少,一些时尚的项目人数又过于集中,不能真正做到在多样化的条件下让学生自由选择.
1.3在电化教掌、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基本普及的现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张嘴和一支粉笔上,就连已有若干年历史的投影仪和幻灯片也很少采用.实践课的教法也往往满足于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析法,重复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还没有在体育课上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锻炼兴趣,从而难于实现学生个性的发挥.
2教学改革措施
2.1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作为人生最佳学习和生长阶段的大学体育,应当承担起在学校体育这个最佳增强人体体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增强学生在校期间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运动习惯,增加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强学生坚持锻炼的意志,促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仍然坚持锻炼,否则就无法做到象教育部部长周济所倡导的那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2.2修改充实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多年来,高校体育课教材主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陈旧,忽视了终身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的阐述,已不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所以教学大纲要修改,教材内容要充实,也就是要开展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体育教学,即要求教学内容要大众化.“大众化”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培养、锻炼身体的。
“身体健康素质”的健康内容;其二是以增强、提高、强壮身体的“身体运动素质”的强健内容.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在于目的、目标、标准上,联系主要在于运动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和原则上.应在两者的共性基础上,构造框架,充实内容,在个性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素质,运动素质”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应用性.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健康知识和体育意识,又可做到在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以运动为手段的目的,实现身心并健。
2. 3增加选项课项目,为学生自由选择项目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8月上海举行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形成良好的风气,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大学生体育要与终身体育相对接,要求每个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教学形式,吸引大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为了更好地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的教学形式,学校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公共体育课教学的重视,加大协调力度,创造出更多的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即在原选项课的基础上开设更多的选项课,既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又分散了人流,缓解了某些项目过于拥挤的现象可以开设的项目有:我国的国球乒乓球、羽毛球,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早冰、贻拳道、健美、网球等等
2.4延长学习时间,为终身体育镶炼打下夯实的基础
学校的体育课,只有大一、大二才有,大三、大四没有开设,这也就意味着大三、大四的学生基本上放弃了体育锻炼,要让他们动起来,延长体育开课时间,即大三、大四也要开设体育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以俱乐部的形式开设教学训练课,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对其热爱的体育项目进行再巩固,另一方面可以使体育教育在高校期间保持四年不间断,将体育教育贯穿整个教育周期,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与未来终身体育的需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对接。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桑代克(e.thorndike)的试误一联结说.巴甫洛夫(i.p.pavlov)与华生(j.b.watson)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他们都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代表。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小的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低错误率,自定步调。
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提倡分析语法并进行翻译教学的“语法翻译法”(thegrammar—translationmethod);主张以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作为参照。强调完全用目的语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问题一回答的操练来习得口头交际技巧的“直接法”(thedirectmethod);主张听说领先的“听说法”(theaudio—lingualmethod)和学习者在设定的情景里操练所呈现的语言结构的“情景法”(thesituationallanguageteaching)。这些教学法的实施都与行为塑造学习理论的原则一致,可归属于刺激一反应类学习,其练习形式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的重复和替换练习。外语学习的实质就是~个机械的行为形成的过程.因而.在外语教学中应有错必纠。通过记忆对话和进行句型操练使犯错的几率降到最低。语言就是言语行为——对话语的自动产生和理解.这种行为可通过引导学生模仿而习得。在此观点指导下的教学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是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由于这些教学法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因此,教学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小步子原则容易使学生厌倦。在对行为主义理论的批评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应运而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分传统的认知主义和以此发展而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传统认知主义主要流派有格式塔的完形理论、托尔曼的符号理论、布鲁纳(j.b.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d.ausube1)的同化学习理论它们都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组织作用形成新情境的完形的过程;托尔曼认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对行为的目标与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的认知,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认知操作活动(主要是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思维活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奥苏贝尔则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同化活动将学习材料纳入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传统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虽然对知识加工过程与结果的看法不同,但是.它们都认为学习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掌握该知识必须进行的信息加工活动.获得统一的认识,并形成大致相同的知识结构。然而,2o世纪八九十年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条件等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认知主义的观点。在学习结果方面,传统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它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是按照概括水平高低层次排列的。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结果虽然也包括形成层级的知识,但这只是初级学习的结果.高级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围绕着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视角出发;学习者不是统一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受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认知法(thecognitiveapproach)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它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学习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在学习声音时,同时学习文字,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它认为语言错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主张系统地学习口述和适当地矫正错误。它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视听教具使外语教学情景化和交际化。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还体现在从20世纪60年代末逐渐开始形成的交际语言教学法中(thecommunicativelanguagteaching,clt)。clt认为语言的功能和结构同样重要,真实的交际活动能促进学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包容错误.根据学生具体需要选择应学的意念一功能项目,再据此选学相应的语言形式。它反对传统的机械操练和模仿.提倡有意义的、模拟式的和真实的交际活动,以此扩大学生可理解的输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三种当今最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一是“任务教学法”(task—basedapproach)。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从而训练学生学会某个语言项目。第二种教学法是“活动数学法”(activitiesapproach)。此教学法以有意义的话题为中心.由学生参与针对真实情景或模拟似交际操练活动。教师咨询、察看、提供个别指导。对学生第三种教学法是“平衡教学法”(balancedapproach)。这种教学法要求多个方面的平衡。如输入与输出,练习和交际.刺激与认知.学习与习得,粗调输入与微调输入等等之间的平衡。此教学法的操作仍是以活动为基础.主张从非交际活动逐步过渡到交际活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3.随机通达式教学(random accessin—structlon)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我们可以看出:受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影响,外语教学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意义学习取代了机械重复的学习;模拟或真实的交际活动取代了模仿和替换练习。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