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机电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49: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机电技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机电技术论文

篇(1)

2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智能化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促使了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以及技术的发展。目前,人工智能是人们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机电领域,实现人机智能化是一个重大突破。智能化就是在机器行为等一切理论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计算机、动力学等学科,使其逐渐成为自动化产品的智能,但是要想使它完全达到人类智能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一些高性能,速度的微处理器,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赋予其较低等级的智能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此在未来,机电自动化技术会逐步实现智能化,由低等级的智能逐步向较高等级的智能水平发展。

2.2网络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普及,将全球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基于网络技术产生了多种控制技术,其远程控制终端更是为自动化本身产品量身定做的。随着网络和总线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网络化的趋势已经无可阻挡,采用采用家庭网络技术连接电器就可以有效实现计算机家庭化,因此在未来,网络化必将会成为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3模块化机电自动化技术涵盖很多方面,从机电自动化技术可以衍生出多种多样的产品,因此生产机电自动化产品是一个相当艰巨的过程。工作人员研制和开发一定程度上的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等的机电自动化技术产品单元是很困难的,如果拥有标准的单元,就可以在标准单元的基础上迅速进行产品研发要创新,也可以迅速扩大机电自动化产品的生产规模,这就需要进行模块化,并要在这基础上制定出每个模块的生产原则以及标准等,从而确保生产出的产品合乎要求。

2.4人性化机电自动化产品制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在未来,机电自动化产品会更加注重设计与功能实现的人性化。要使机电自动化产品更加具有人性化就要重点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给自动化的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一些功能?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机电自动化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更加凸显人机一体化技术,如制造家用机器人等。二:如何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自动化技术产品?

2.5微型化20世纪80年代末掀起了一股微型化风潮,MEMS就代表微电子机械系统,也就是使机电系统逐步朝着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这样生产出的机电自动化产品体积小,便于懈怠,灵活性比较好,消耗的能量比较少,因此可以广泛应用到军事、医疗等多个领域,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6绿色化绿色产品要求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全过程都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在今天具有相当高的利用率。机电自动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表现在无污染、能够进行回收利用,因此,设计与生产有效的绿色机电化产品会具有广阔的前景。

篇(2)

二、内容摘要及关键词..................................2

三、正文............................................3-9

四、参考文献..........................................10

论文提纲

1、机电产品的优越性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4、缺乏全、系统的并且实地性的专业信息平台

5、应有的技术法规体系、市场管理体系不完善

内容摘要、关键词

摘要:随着科技日益直向整体化、交叉化和数字化以及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机电一体化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助力。现如今,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已取得初步成效,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有效解决了人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不可控质量影响因素多等问题。本文将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概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探究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应用

一、机电产品的优越性

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下述优越性:

(一)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

一般机电一体化产品都具有自动监视、提醒、报警等自动保护功能,可以减少和避免人身和设备事故,设备的使用安全性能明显提高。

(二)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

一体化的机电产品具有自动控制和自动处理信息的功能,其灵敏度、精确度等都有很大提高,可以确保机械按照设计要求完动工作,减少人为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人机交流和复合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一体化机电普遍采用电子屏数字显示和程控技术,减少了许多外延性的操作,更加方便、简单,人机互动更容易。自动补偿、自动校验、自动调节保护等便多的智能化功能,能在不同工作场合领域适应更多的工作要求。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一)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又称数字控制机床,是配置程序控制系统的一种自动化机床。经大量试验数据表明,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数控机床发展的可靠支撑,不仅提了升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加工质量以及加工效率,同时还有助于加工性能多样化,以满足多元化的工业生产要求。数控机床的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总线系统和CPU之间的多重连接提供便利,这对提高管理效率,丰富数控机床种类极为重要。首先,可以削弱多台数控机床的排斥效应,为机床使用周期的延长、生产效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用户可以按照实际生产需求,对操作管理进行自定义设计,大幅度提高了数控机床的智能化水平。

(二)分布式控制系统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针对性解决集中控制系统的不足。首先,便于分布式控制系统进行控制流程简化,提高操作稳定性,进而实现对多台主机的有效管控。其次,可以强化系统运行的安全管理。具体来讲,分布式系统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结合,有助于控制级别多样化,以便针对不同生产情况,主机可以进行不同的操作管理。同时,还可以化繁为简,优化在线生产以及生产计划等功能,大幅度减少因控制系统故障导致的一系列后续问题。

(三)全自动照相机

全自动照相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另一代表性产品。该类型照相机可以利用微电子技术,根据光线条件、拍摄距离等,自动对光圈、曝光速度以及焦距进行最优化选择。全自动照相机主要分为机械与电子两大组成部分,它们互相协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全自动照相机不仅包含精密机械以及复杂电路,同时还涉及光电检测、液晶显示等多种先进技术。

(四)工业机器人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危险生产环节以及作业环境恶劣等情况在所难免,这导致人工操作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基于此,人们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利用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高危操作,以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以及作业危险性,有效避免安全事故频发问题。纵观工业机器人发展史,有3个重要转折点:第一代机器人只能机械性重复简单工作,其自动化水平以及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偏低;第二代机器人可以部分感知外界工况,并可对部分信息进行判断与分析;第三代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较高,基本可以模拟人脑思维模式。这也是当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发核心课题。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人工智能,就是指机械设备拥有人脑思维能力,可以自主思考问题,并及时对传感器收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与处理。与前两代机器人相比,第三代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水平得到大跨步发展。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中之重,可以有效提升机电设备控制管理系统的精确性、高效性。

(二)网络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要发展趋势。网络信息通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强化机电一体化的远程管控质量,工作人员不需要对生产车间进行实时监控,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反馈生产信息,对生产规划进行动态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模块化

实现模块化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求。然而,由于市场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五花八门,且不同配件往往产于不同的制造厂商,导致同一类型的机械设备多少会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模块化对产品标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真正实现产品模块化,并不容易。因此,相关人员应加大研发力度,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不断拓展资金渠道,为部件接口统一化奠定坚实基础。

四、缺乏全、系统的并且实地性的专业信息平台

为应对技术壁垒和反倾销,应由政府和行业协会、出口企业建立全面系统的专业信息平台。我国缺和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使政府的调控和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也很难到位,企业对国际标准或进口国标准等信息滞后,技术发展遇到壁垒。

五、应有的技术法规体系、市场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有许多产品没有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存在有标准不统一或低于标准的现象。这对于向其它国家作为主机出口发展方向的企业是一个无缺失。执法的不严不及明也使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意识,使我国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存在很大的质量疑问。

要使我国的机电产品在国际上有一足之地,要完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规的建设。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包含计算机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对社会生产力以及工业产业的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只有机电一体化理念与时俱进,才能保障我国工业生产力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应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生产标准建设,积极拓展资金渠道,鼓励企业创新技术,促进机电一体化在人工智能、网络以及模块化、绿色化等方面实现大跨步的飞跃,为社会发展以及GDP增长提供可靠推助力。

参考文献

1、谢明扬,杜明鉴.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09):144+148.

篇(3)

1.基于学生的角度

(1)当代学生是个性张扬的一代,都有自己的特长,喜欢创新。每个人的擅长各不一样。所以通过自选式的“菜单”评价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特长,让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能乐学。(2)对“自助菜单”的选择,让学生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从“我被评价”转变为“我要评价”,积极自主地去寻找自己的成功点,提高学习的主动性。(3)由于评价自己的菜单是“自选”的,所以会迫切希望能得到较高的评价,从而在完成“菜单”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教师的帮助,提高教学效果。

2.基于教师的角度

(1)由于传统的评价模式限制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也依附于传统的评价模式,所以总是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利用“菜单式”的评价模式,可以让教师突破这一局限性,从多方位、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教学。(2)利用“菜单式”的评价模式,可以真正做到让专业课教师人尽其才,特别是年轻教师,充分发挥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的特点,促使其尽快成长。(3)能让教师真正投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去,使其对课程改革有一个亲身的体验。让每个专业课教师都能有事可做,共同探讨课程改革,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参与者,从而加快教学改革的进程,让课程改革真正有实用价值,也增强了教师对教学改革的主人翁意识。我们选择了13机电技术(1)班和13机电技术(2)班二个平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以《电工技能与实训》课程作为研究课程进行了对比试验。菜单样式见下表。其中13机电技术(1)班以传统评价模式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平时实训情况打总分,期中和期末考试综合评定。13机电技术(2)班采用自助菜单式评价模式,再结合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价。在一个学年的对比实验中,任课教师明显地感受到了二个班级的差别。平时上实训课时,13机电技术(2)班学生的技能训练积极性明显高于对比班级13机电技术(1)班,完成质量、完成速度都优于13机电技术(1)班。实验班级13机电技术(2)班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探索积极性、技能的技巧性都有了普遍的提高。特别是在二个学期的维修电工初级和维修电工中级考试中,差距明显。13机电技术(1)班的初级通过率、初级优秀率、中级通过率、中级优秀率分别是94%、28%、86%、25%,而13机电技术(2)班为100%、44%、98%、48%。

二、实施成效

通过机电专业“自助菜单式”模式的实践研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而且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成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改变了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及时调控,优化课堂教学。它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它能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方的互动相长,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实现教学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通过该次研究,初步达到了以下的目标。

1.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工人

通过研究,寻找到一种新的评价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不合适新时期要求的评价方式,使新评价方式能真正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各种成绩,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工人。

篇(4)

(一)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人身和设备事故,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二)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例如,数控机床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6倍。

(三)使用性能改善。机电一体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使得操作大大简化并且方便、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实现,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界参数的变化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实现自动最优化操作。

(四)具有复合功能并且适用面广。机电一体化产品跳出了机电产品的单技术和单功能限制,具有复合技术和复合功能,使产品的功能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具有自动化控制、自动补偿、自动校验、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和智能化等多种功能,能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领域,满足用户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强。例如,电子式空气断路器具有保护特性可调、选择性脱扣、正常通过电流与脱扣时电流的测量、显示和故障自动诊断等功能,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扩大。

(五)调整和维护方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而不需要改变产品中的任何部件或零件。对于具有存储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事先存入若干套不同的执行程序,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只需给定一个代码信号输入,即可按指定的预定程序进行自动工作。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领域,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按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可以将其分成下述几类。

①数控机械类。主要产品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发动机控制系统以及全自动洗衣机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机械装置。

②电子设备类。主要产品包括电火花加工机床、线切割机、超声波加工机以及激光测量仪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

③机电结合类。主要产品包括自动探伤机、形状自动识别装置、CT扫描诊断机以及自动售货机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电子装置和机械装置的有机结合。

④电液伺服类。主要产品为机电液一体化的伺服装置,如电子伺服万能材料试验机。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液压驱动的机械装置,控制机构是接受电信号的液压伺服阀。

⑤信息控制类。主要产品包括传真机、磁盘存储器、磁带录像机、录音机、复印机等。这类产品的主要特点是执行机构的动作由所接收的信息类信号来控制。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机电技术的结合程度分为功能附加型、功能替代型和机电融合型三类。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及特点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是通过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功能的协调和综合来共同实现的。从其结构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和多功能的特性,而实现这种多功能一般需要机电一体化产品具备五种内部功能,即主功能、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和执行功能,而实现这些功能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技术就构成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总体或系统。

(一)机械系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系统包括机身、框架、机械传动和联接等机械部分。这部分是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因此对机械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在结构、材料、工艺加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高效、多功能、可靠、节能和小型轻量等要求。

(二)动力系统。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去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动力系统包括电、液、气等动力源。机电一体化产品以电能利用为主,包括电源、电动机及驱动电路等。

(三)传感与检测系统。传感器的作用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传感与检测系统的功能一般由测量仪器或仪表来实现,对其要求是体积小、便于安装与联接、检测精度高、抗干扰等。

(四)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收传感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运算和决策,以对产品的运行施以按照要求的控制,实现控制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以及相应的接口所组成。

篇(5)

2传感器技术在机电技术当中的应用

由于传感器的电磁兼容性能比较强,因此具有较高的数据存储技术可行性,同时还不容易丢失其中的模块参数。智能滤波算法以及A/D转换技术等先进的技术都在传感器当中得到了应用,就算是满量程的时候,传感器仍然可以使稳定的输出码得到保证。传感器的通讯接口属于标准的接口,其能够与计算机进行直接的连接,同时也可以连接标准的工业控制总线,具有十分灵活的使用方式。

2.1在机器人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作为典型的仿生装置,机器人对传感器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应用。通过将感知到的物理量向电量进行转化,机器人就可以实现信息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对机器人传感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外部传感器以及内部传感器。外部传感器需要通过检测外部信息,从而对工作环境进行判别,为机器人提供必要的信息,使之能够对操作对象进行准确的控制。而实施系统的控制是内部传感器的主要功能,其能够对机器人的状态进行有效的检测,保证机器人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按照要求来进行。内部传感器可以将具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外部传感器,从而能够使机器人对外部的环境产生有效的感知,并且将相应的动作做出。与此同时,在科技生产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对机器人的操作从而能够对反馈的意见进行获取。

2.2在机械制造行业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由于在机械制造行业当中需要实施包括加工精度等在内的动态特性测量,因此要利用传感器针对机械阻抗以及振动等相关部件当中的参数进行测量,从而对其动态特性进行检验。如果需要在线监测与控制超精加工中的零件尺寸的时候,就要利用传感器将相关的信息提供出来。比如利用传感器针对数控车床中车刀的位置进行检测;由于工件的表面精度以及尺寸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刀尖形状的影响,可以采用在车刀上放置的振动传感器对其锋锐的程度进行检验。还可以利用液面传感器针对液压系统中的油量以及车床中的油进行监测。

2.3在环境当中传感技术的应用

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当中通常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其中包括无需专人现场维护、可以长期不用对电池进行更换、具有十分简单的布置等。可以利用对节点进行密集的布置,从而对微观的环境因素进行观察。在环境监测领域当中对传感器网络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微观观测生物群落、森林火灾报警、观察气象现象、观测海岛鸟类的生活规律等。

2.4在火灾报警当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防灾报警装置是现代建筑必须要具备的,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火灾报警系统。在发生火灾的时候一般都会出现有害气体、高温、火光以及烟雾等。如果将传感器运用到火灾报警系统当中,就可以对异常的信号进行转化,使之变成容易进行传送的形式,然后就可以利用消防网络向指挥中心提供火灾地点的报告。

篇(6)

2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建立正确教学方法

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教学课时定为64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48课时,实验课时16课时。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应围绕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优化选择和重新组织,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增加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涉及先修课程的内容以定义式形式给出,充实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

2.1关于理论教学

理论知识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子技术课程涵盖了三大板块知识,理论教学的内容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取舍,依据职业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要,重点体现够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淡化知识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教学思路上遵循电路器件特性、电路处理方法及电路分析方法三条主线,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例题,提高教学效果,明确教学目的。

2.1.1基本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应强化电路基本概念及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电路基本概念主要讲解认识电源和电路基本元件及电路中参考方向学习和识别的意义;电路基本分析方法主要讲解电路基本定律的内容及应用,选择性地讲解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及戴维南定理,以例题的方式说明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有针对性地建立正确的电路分析方法,对定律的数学证明不作说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看图,分析电路中的元件和电源,区分电路的类型,确定电路的分析方法,以直流电源作用下的电路作为电路分析方法的学习,后续电路的电源可能不同,但电路经过处理后的目的就是要采用直流电源作用下的电路分析方法,后续电路中重点学习的就是电路如何进行处理;如交流电源作用下的电路首先解决的是如何将电压、电流相量化及元件特性相量关系的建立。基本电路分析中主要涉及的是电路的计算,电源以直流、交流为主,教学例题中可以引入模拟电路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模拟电路中出现的元器件可以作为已知条件给出,如二极管、三极管、运算放大器,有机统一基本电路分析与模拟电路分析二方面内容,建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本篇安排8课时,其中电路基本概念约3.5课时,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约4.5课时。

2.1.2模拟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元件二极管、三极管及运算放大器的特性说明及元件应用电路分析。二极管中讲解半导体尤其是杂质半导体的特点,二极管的截止和导通工作状态及对应等效方法,以整流电路及数字电路的基本门电路作为教学例题,建立含二极管电路的处理方法及基本分析思路。三极管中讲解器件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区域,放大区放大的原理及电压放大电路的组成和性能指标的计算,工作在饱和区和截止区的器件在数字电路典型集成器件与非门中的分析;教学例题主要解决放大状态下三极管管脚、管型的判别,小信号作用下含三极管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处理方法,以及分压式偏置下电压放大电路静态、动态指标的计算。运算放大器作为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讲解如何削弱零点漂移现象,淡化其内部结构,突出器件的外部输入输出特性及线性和非线性工作区域,通过说明扩大其线性区域施加负反馈条件讲解反馈的概念、类型及判别方法;教学例题主要构建含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处理方法及分析思路,如线性工作区域的器件使用在模拟信号运算中的功能,非线性工作区域的器件组成实用的电压比较器,传感器输出电路中运放的放大作用等。本篇安排18课时,其中二极管4课时、三极管8课时、运算放大器6课时。

2.1.3数字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需淡化数字电路逻辑器件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重视外部逻辑功能的分析,包括数字电路分析基础、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时序电路的分析三大部分。数字电路分析基础中教学内容涵盖数制、码制的概念及其转换方法,逻辑函数的概念及化简方法和意义,基本逻辑门的逻辑功能,数字电路分析方法;由于数字电路的信号源与模拟电路的信号源完全不同,尤其强化分析方法的讲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重点教学的内容包括常用组合逻辑器件的外特性,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以设计方法设计实用的组合电路如加法器、编码器等,建立中规模数字器件的概念,认识常用中规模集成器件,再讲解中规模组合器件的应用,教学内容因此组成一条清晰的知识连线;教学例题可以偏向与专业密切联系的内容,如计算机中加法器、计算机键盘编码电路、存储器中译码器应用等。时序电路的分析教学内容首先要充分体现时序电路与组合电路的区别,包括电路中组成器件的逻辑特性不同、分析方法的特点等,主要讲解触发器的外部逻辑特性,仅基本RS触发器分析其内部结构以说明触发器中复位与置位功能,其余触发器仅说明其外部的逻辑功能,摈弃其内部枯燥的结构原理说明;以分析触发器组成的计数器电路讲解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同样可以适用其他电路如寄存器电路的分析,同时也揭示了集成计数器的内部结构及原理和功能,解决任意进制计数器的设计问题;教学例题要体现学习触发器逻辑功能的重要性,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思路,将555定时器作为综合例题分析讲解,包含三极管、运算放大器及触发器。本篇安排22课时,其中数字电路分析基础4课时、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6课时、时序电路的分析12课时。

2.2关于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共8个,安排16课时,包含验证、仪器使用、综合分析及设计项目,基本电路分析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安排4课时;模拟电路分析包含仪器使用、综合分析等项目,安排6课时;数字电路包含验证、综合分析及设计等项目,安排6课时。通过课程实验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电子技术方面的感性认识及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电路的调试技能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1)对验证性和分析性实验给出实验电路和实验内容,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结合理论知识自主决定测量量、自拟实验步骤及实验表格;对设计性实验给出设计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电路并调试得出结果;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2)实验项目安排上要体现各实验的相关性,内容安排体现从元器件到单元电路再到系统设计。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主要用于电压放大电路及运算电路的实验测试;数字电路器件逻辑功能测试与具体应用电路相结合。以往实验中出现问题时通常有器件本身存在问题,但学生实验前总是忽略器件的好坏,实验中的问题难以入手解决,强调实验的相关性可以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掌握实验中的主动性,并且各实验的目的也更加明确,对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做到循序渐进地完成。(3)丰富实验内容,将实用小电路、电子竞赛试题等应用于实验中,或分析或设计,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课时限制使得实用电路在某个实验中不可能完整实现,但可以将其中的单元电路作为实验的内容,其他部分以模块代替,实现电路的功能。(4)实验前预习内容及实验后的思考问题与实验内容密切关联。实验前的预习可以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进一步理解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从而提高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的兴趣;实验后的思考是对实验中的总结、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解答、实验数据的分析等,培养学生建立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篇(7)

在低压配电箱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保证低压配电箱盘面涂漆光滑,确保有明显的标志;

(2)保证盘架具有很强的牢固性;

(3)一般来说,低压配电箱有专用的配电板,不能将电气安装在箱底板上。如果是木制的配电箱,为了保证其运行安全,特别是在一些易燃场所安装时,需要加装铁皮;

(4)对于低压配电箱中安装的母线,需要用黄、绿、红三色漆涂;

(5)在安装过程中,为了保证其安全性,要在配电盘上安装抵押漏电保护措施,在公共场所安装的配电箱需要配置安全锁,并配置必要的防雷、防雨措施。

1.2风机安装技术

在风机安装过程中,技术要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对风机各部位进行仔细的检查,保证螺母齐全、紧固,保证叶片根部没有损伤,并且保证叶片俺咋混个角度满足设计要求;

(2)通风机叶轮在出厂前都做了精确而全面的检查,并进行了动平衡试验,在叶轮安装过程中不能随意的对其位置进行更改;

(3)在叶片检查过程中,需要请将其表面覆盖的灰尘、煤尘等清除干净,并检查叶片是否松动,如果发现叶片有腐蚀现象,需要及时的更换。如果跟换叶片,必须保证新叶片与老叶片的材质、参数等一致;

(4)对叶片顶部与筒圈间隙进行检查,保证其符合要求,保证单片间隙超过2.5mm,手动盘动前后叶轮各三圈,保证其转动灵活,避免存在卡阻现象;

(5)在风管连接安装时,需要保证风机中心与风管中心相对应,并检查通风机主轴中心线是否平行于基础中线。

(6)检查电动机转向应正确,油位、叶片数量、叶片安装角、叶顶间隙、叶片调节装置功能、调节范围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规定,风机管道内不得留有任何污杂物,特别是进风口前50m内是否有异物,如有必须清除,以防吸入通风机损坏其叶轮。

2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2.1选择高品质的设计单位,保证机电安装工程设计图纸的质量

建筑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应该选择资质较高、信誉良好的设计单位,完成机电安装环节的设计图纸,保证设计图纸的质量,为机电安装提高有效的依据。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该对施工图纸进行详细的审查,保证施工图纸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能够达到预期的施工要求,并且需要在施工图纸的审查阶段解决好影响施工质量、工程功能的一切问题。另外,设计人员需要向施工参与人员详细的讲解施工设计图纸,保证施工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

2.2加强对施工材料、设备等质量的控制

施工材料、设备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是工程施工的质量保障。所以,施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需要对施工设备、材料额质量严格把关,要求所有的进场设备、材料具备产品质量合格证以及相关的说明书,严禁不合格的产品进场。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对施工材料进行抽查,避免施工单位为了私利而偷工减料,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监督。

2.3加强机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类型不同,采用的施工技术与工艺也不尽相同。如设备电路的等级要求不同,对施工技术标准以及材料等级要求也存在差异。为了保证机电工程施工质量,施工技术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机电安装规范与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详细而又全面的勘测,并结合施工具体情况制定施工方案,选择最佳的施工技术与方案。在施工方案制定过程中,包括设备、材料、施工工艺的选择,以及施工工序安排等,机电工程的施工方法一定要与实际环境相适应,设备必须满足具体的施工需求,这样才能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保证工期要求。

2.4加强机电安装工程组织施工

机电安装施工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涉及水电、通风、土建、给排水等多个专业,所以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关注机电安装本身,还需要综合考虑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否则就会对工程整体的质量造成影响。基于此,需要加强工程的组织施工,加强机电安装工程中各个专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为工程施工工期与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2.5加强对机电安装工程竣工验收质量控制

首先,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人员在工程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时进行自检、自评,然后向相关部门提交工程竣工验收报验单。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工程各个项目的监理工程师,对竣工验收材料、工程实体进行详细的测量、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的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施工单位尽快的实施。

篇(8)

2变频技术在煤矿机电工程中的应用

在煤矿机电工程中,变频技术在很多机电设备中都得到了应用,变频技术不但能够使得电机的工作状态更加容易调节,而且通过现代控制技术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远程、智能的操作。

2.1变频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实践

在现代煤矿机电工程中,煤矿提升设备的主要认为就是将煤矿中的矿石与生产工作人员运送到预先设置的地点,可以看到煤矿提升设备在煤矿的生产中作用无法被替代。但是煤矿由于生产的需要,提升设备需要频繁的调整期提升的速度,并且常常需要关闭与启动。传统的对煤矿提升设备进行调速需要将金属电阻装入提升设备的电机控制电路之中,从而可以不断的调整电阻的大小来控制电机的运转。传统的提升设备的调速装置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会产生大量不需要的热量。而且传统的提升设备的调速装置的调速范围非常有限,调节精度也不高。特别是在控制提升设备的下降的时候还需要使用制动装置控制速度,所以对于电力资源的浪费是很大的,也会对煤矿生产过程造成隐患。而将变频技术应用在煤矿提升设备之中,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的变速装置所带来的问题,不仅仅使得设备的运行更加平稳,而且使得生产过程更加安全。变频技术的使用可以减少设备中继电器的使用数量,减少电路的维护费用。而变频技术的控制精度相对于传统的速度调节装置也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通过修改电路变成命令来实现对煤矿提升设备的系统功能的改变。事实上,通过变频技术改变了提升设备的通过机械摩擦控制下降速度的减速方式,降低了设备磨损,延长了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2.2变频技术在皮带设备中的应用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作业的机电工程中,皮带设备与提升设备相比需要更加的功率。皮带设备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点击转动牵动皮带的运转,从而将皮带上的矿石输送到设备的地点。皮带设备的工作原理要求其的运作必须通过轮毂与皮带的相互摩擦而实现。皮带设备的运作需要降到的启动电流,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的煤炭企业使用液力耦合设备来实现皮带设备的软启动,在软启动的时候启动电流非常大,不仅仅使得电路中电压产生较大的起伏,而且会加速皮带设备中零件的损坏。液力耦合设备在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得相关设备的内部温度上升,最终导致设备机械磨损增加,最终也会造成设备运行的安全隐患。将变频技术引入到皮带设备中,不但能够取代液力耦合设备实现皮带设备的软启动,而且使得皮带设备在运行和启动、停止过程中更加稳定,并且使得皮带设备的能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2.3变频技术在通风设备中的应用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作业的机电工程中,通风设备由于其自身的作用在煤矿企业的所有机电设备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保证生产现场的空气流通,需要通风设备一致工作。但是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对于风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风设备的功率也会随之增加。这种情况下,要求通风设备应该具有随着开采深度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并且通风设备在启动的时候,需要较大的启动电流。而是用变频技术之后可以对通风设备转动速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极大的减少能源的消耗,并增加通风设备的使用寿命。

篇(9)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由于他们对自己是最了解的,而每个人又拥有一台电脑,在课堂中他们就可以自己控制教学的进度,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符合自己的课堂方式。这样就能够高效地掌握知识,减少随波逐流状况的产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相对减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难度,为学生提供了实训的机会,实现了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当中,真正学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二、多媒体的适时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机电一体化这一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场地,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操作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下面,用一个实例进行说明。在讲解《钳工工艺》的时候,由于这节课需要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假设出来的空间概念,仅由教师的描述,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个假设出来的空间图形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地运用这项工艺,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工厂中的钳工操作过程,让学生对实际的操作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在脑海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有助于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多媒体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教学当中的应用原则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尊重三个原则:适时、适当、适度。适时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如若发现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提不起来兴趣,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兴趣;适当是指,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讲解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适度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注意多媒体运用要有一个限度,如果一味的运用多媒体,就会逐渐打消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反而会适得其反。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就需要遵守这三个原则,这样才会使多媒体在教学当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篇(10)

简单来说,变频节能技术是指一种利用科技手段及设备实现电流频率改变的技术。其中,负责控制电频频率的设备叫做变频器,变频器的构成比较复杂,主要由电源板、电极电容、控制面板及键盘等部件组成,通过这些部件的有效结合,能够使电动机在最节能的状态下运行。传统机电设备中的电流频率是不可改变的,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其转数也不能改变和控制,这就导致其设备长期处于恒定运行状态,这样不能因地制宜地改变转速,不但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而且还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随着变频节能技术的出现,机电设备的这一缺陷得到了很大改善。将变频节能技术运用到机电设备中,不但能够改变机电设备的灵活性,还可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调节设备的运行状态节约能源,这样就能够大大增加设备的使用年限和减少能源消耗。

1.2变频节能技术的基本原理

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交—直—交”工作方式,变频器是通过整流器将工频交流电源转化成直流电源,然后再把直流电源转化成频率和电压可以控制的交流电,最后再供给电动机。变频器的工作电路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整流部分、直流环节部分、逆变部分、控制部分。其中整流部分主要应用的是三相桥式不可控整流器;直流环节部分主要是用来滤波,直流储能和缓冲无功功率的;逆变部分主要采用的是IGBT三相桥式逆变器,它输出的为脉冲宽度可以调制的波形(PWM),它在整个变频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变频器的核心技术。变频节能技术实际上是通过变频调速系统实现对电动机转速的调节,从而达到节能效果的。

2变频节能技术的优势

变频节能技术是随着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节能理念的不断推广,才逐渐被应用于各类煤矿机电设备当中的,例如采煤机、矿井提升机、皮带输送机及流体负荷设备等,都在运用变频节能技术。经实践发现,与传统的煤矿机电设备相比,应用了变频节能技术的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能源消耗量大大减少,且维修养护费用也大大降低,总体来看,其使得煤矿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由此可以证明,变频节能技术确实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机电设备的一些性能。变频节能技术将传统煤矿机电设备中的交流电的固定频率转化成为了一种变动资源,其具有以下四点优势:首先,变频节能技术的功率器件是使用的智能功率模块IPM,这种功率模块是在GTRIGB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够实现对功率的变频;其次,变频节能技术改进了压频比的控制方式,使其控制理论得到了进一步革新,也即是采用直接转矩控制和矢量控制的方式来扩展了自身技术的应用范围;再次,变频节能技术采用了创新的人工神经网络及模糊自优化控制技术,从而更加集中了自身的集成系统,并将原来单一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成为了先进的专用集成电路;最后,变频节能技术的综合应用范围也正在越扩越大,如今的变频节能技术不仅拥有基本的调速功能,更具备通信、编程序参数辨识等功能。

3煤矿机电设备中变频节能技术的应用

从变频节能技术的出现到如今的迅速发展,其在节能和安全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著。目前,变频节能技术已经在我国煤矿机电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笔者就来详细介绍变频节能技术在采煤机、矿井提升机、皮带输送机及流体负荷设备等主要煤矿机电设备中的应用。

3.1变频节能技术在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

矿井提升机在煤矿生产中的条件比较复杂,大多数矿井提升机都是在非常恶劣和繁重的环境下运作的,因此这就对其性能和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矿井提升机往往需要反复启动与操作,其中调速任务有很多,并且比较容易引发设备故障,从而对煤矿的正常生产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而随着变频节能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矿井提升机中,其在进一步提升矿井提升机工作效益的同时,还对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利用了变频节能技术的矿井提升机,能够在内部软件的辅助下更高质量和更快速度地完成工作任务,并且其运行能耗也比原来大大减少,尤其节约了大量的电能。目前,科研人员又研究出了一种专门用于矿井提升机的风光提升机变频器,其具有很高的兼容性,能够强化矿井提升机的性能。如图1所示,就是利用变频节能技术的矿井提升机的系统,变频装置替换掉复杂的串联电阻切换装置,并完成提升机运行速度曲线、转矩大小的要求,极大地使控制操作流程得到简化,提高控制精度。

3.2变频节能技术在皮带输送机中的应用

由于皮带输送机具有功率大、电压高等特点,因此其在煤矿生产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煤矿生产系统的咽喉。所以,皮带输送机的性能和质量必须要达到要求,要能够保障煤矿生产的正常进行。通常情况下,皮带输送机在轻载或空载的情况下仍然是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的,这无疑大大损耗了不必要的电能,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另外,一些皮带输送机所使用的软启动装置是液力耦合器,其非常容易发生电机失控,从而造成设备损坏。变频节能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能够有效保护皮带输送机不被损坏,大大减少了电机失控情况的发生,并且还能够提高输送机的工作效率,使其更加节能高效。以爬坡皮带输送机为例,采用GI800变频器控制,由一台交流异步电机驱动,其变频器通过外部电位器设定值与皮带电子称实时测量信号相加,作为初级给定信号,并通过滤波、PID、限幅等处理后作为实际频率控制给定值信号,实现输送机皮带走速控制和调节,达到根据输送机皮带上实际料量大小自动调节控制的目的。

篇(11)

随着煤炭开采的发展,不光煤炭开采管理发生了变化,而且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技术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首先,在煤炭开采方面,制定了一些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效实施。其次,在维修管理方面,采用了一些可靠性概念,故障检测技术及维修技术,从而加强了机电设备的管理强度。再次,虽然在设备上进行了大力革新及引进,并制定了相关维修制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将维修管理提高,在大多数时候,还是采用传统的维修方式,对机器出现的故障只能当面修复,并没有将维修和维护结合在一起,严重影响了设备使用寿命及安全系数。

2 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策略

2.2 设置维修技术管理机构

机电设备管理标准制订出来之后,就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以保证管理标准有效的实施。另外,通过管理机构的合理调节,采煤工作才能正常运行。所以各基层单位就要及时构建维修管理机构,对设备运作过程及维修工作实施全方位监测,使管理机构真正发挥实际作用。另外,在开展维修管理工作的同时,对故障维修情况进行全面记录,以备份维修档案。还有,在管理机构严格的要求下,设备使用人员也要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以确保安全高效运作。

2.3 采用绿色维修方式

不同种类的机电设备维修方案,这些方案在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绿色维修方式作为这众多方案中的一种,在维修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已被广大机电设备管理人员所重视。绿色维修方式作为现阶段一种新型的维修方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提高环境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在注重机电设备规定状态的同时,也满足了煤炭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就绿色维修的本意来讲,其更注重环境的保护,最终目的是:在减少机电设备运行故障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解决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