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信息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需要能够提供持续、不间断的业务处理和客户服务,同时企业的业务与服务还要拓展和升级,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拥有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就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开发高可靠、高稳定、低成本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
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一)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就是能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进行该系统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在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某项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时,一方面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其它业务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或影响很小,影响越小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越高。另一方面扩展和升级的业务功能也能在短时间内以较小的资源开销实现,扩展和升级后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能稳定、可靠运行。软件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以下的分析若无特别说明,信息管理系统均指其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软件系统。
(二)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无需停止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扩展和升级。如果是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功能扩展和升级,不会停止信息管理系统运行,除非是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
能持续、不间断提供业务处理和客户服务。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在运行状态下,进行某项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时,扩展和升级的业务功能也能在短时间内,以较小的资源开销实现,而其它业务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或影响很小。
更加适应面向电子商务时代。在电子商务时代,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及网上业务交易的实现,使Internet网上业务处理能连续实现,企业因此而扩大业务,随时在线为客户服务。
(三)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
动态性。动态性是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根本特征,它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无需停止运行,在静态状态下通过插入、更新组件,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扩展和升级。
组件化。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动态特征和组件的二进制热拔插的特点,决定了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时,需采用组件技术和组件方法,以组件形式来实现,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插入、更新组件。
以高度体系结构为中心。一方面组件方法是以高度体系结构为中心;另一方面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要能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插入、更新组件,关键在于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这需要用体系结构思想来构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
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
(一)组件技术及方法
组件是一种合成单元,具有以契约形式描述的接口,并只有明确的环境依赖关系,可以独立、部署,可由第三方合成。它具有如下特点:服务的独立交付。组件本身是为搭建一个应用程序平台的功能部分,组件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组件服务的独立交付是指一个组件是上下文无关的,组件之间没有嵌入式的相关性存在。
可复用的服务提供。组件是用规格说明描述的接口提供服务。对于组件的实现不拘于某种语言,相同规格的组件可以替换。组件的部署使得组件实现跨平台的可复用的服务。
(二)关于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方法
寻求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整理的方法,要根据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整理的目的,对组件方法需进一步的具体化。分层业务组件方法就是对应用系统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一直到系统运行整个开发周期,按应用业务分解为若干业务组件,业务组件又可以分解成粒度更小的组件,在管理上划分为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系统级负责整个应用系统的公共类组件、连接类组件、共用类组件的管理,业务组件级负责该组件内的协调、管理。在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将依赖关系的分解最小化,即将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分解一直到包含依赖关系中的元素的最小组件。形成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的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表,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上的管理提供支撑。
(三)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
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组件在运行状态下,组件全部功能均能正常起作用,所必需的组件支撑关系。研究组件的依赖关系,首先要将这种依赖关系以显性方式表现。用模型表达,A组件输出W,B组件依赖于A组件的输出W。W可以是一组数据、一个方法、一个重用、一个标记说明等。A组件的动态更新时,则由于它对B组件运行有支撑作,在此期间B组件运行将会被阻止,A组件的更新完成后,B组件才能运行,A组件的升级增加了功能,会给B组件升级奠定基础,B组件升级,需要有相应版本号的A组件,A组件与B组件的依赖关系,决定了A组件与B组件升级的一致性,这需要对组件版本号进行管理。输入A-B模型表达了组件的直接依赖关系,将组件的直接依赖关系用表格反映。
(四)依赖关系分类
时空分类:将开发周期的分析阶段、设计阶段、运行阶段等划分为分析空间、设计空间、运行空间等。在同一空间内的组件的依赖称为组件的空间依赖。不同空间的组件的依赖称为组件的时间依赖。从时空角度划分组件的依赖分为两种类型:空间依赖、时间依赖。从输入X角度划分组件的依赖关系分为:数据依赖关系、方法依赖关系、重用依赖关系、标记说明依赖关系。将在运行空间中组件的依赖关系称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以下文中组件的依赖关系均指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将在分析空间、设计空间中组件的依赖关系称为静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此研究的是围绕组件的动态更新,在分析阶段、设计阶段针对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展开分析、设计、整理和管理,在运行阶段具有动态依赖关系的组件,其动态更新过程、方法、原理及管理的研究。
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整理
在组件应用系统中的组件依赖关系首先要进行整理,以便高效、快捷地实施组件依赖关系管理,实现动态组件变更。依赖关系遵循三个原则:
禁止循环依赖。若存在循环依赖,动态组件变更将无法实现。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在输入A-B模型中,若要对A组件进行动态升级,按进程管理中的信号量管理方法对A组件与B组件实现并发控制,B组件不能处于执行状态时,A组件的动态升级执行时,B组件的执行要求将被阻止,直到A组件的动态升级执行完成。按动态依赖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A组件与B组件循环依赖将可能形成死锁。例如,若A组件与B组件相互直接依赖,对A组件和B组件同时进行动态升级,按输入A-B模型,A组件的动态升级需要B组件动态升级的支撑,B组件的动态升级需要A组件动态升级的支撑,那么A组件与B组件的动态升级必然相互等待形成死锁。
缩短依赖链。缩短组件的依赖链,能极大地降低组件依赖链的复杂性,提高组件依赖管理的效率。分层业务组件方法按业务建立业务组件,由于业务自身内部关联性强,业务之间关联性弱,分层业务组件方法使业务组件之间弱耦合,业务组件内强聚合,能在较大程度上缩短组件的依赖链。
依赖转移。为了使软件系统在运行状态下的组件最大限度地进行变更,简化组件依赖,需要对组件依赖关系实施转移。分层业务组件方法在需求业务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都应将减少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尽量将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转移为业务组件内的组件依赖关系,并将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转移为业务组件对整个应用系统的公共类组件、连接类组件、共用类组件等系统级组件的依赖。
动态组件的变更管理
(一)组件的依赖关系管理
并非应用系统所有的组件都允许在运行状态下变更,例如对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管理的系统级组件,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管理上划分为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以表格形式来表达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系统级的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表,由系统管理,业务组件级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表,由业务组件管理。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可由系统管理也可由业务组件管理,一般地,大型系统、分布式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由系统管理,小型系统、集中式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由业务组件管理,用户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允许对业务组件级中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管理的组件在运行状态下实施变更。
(二)基于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组件变更
由系统管理的动态组件变更过程控制下,业务组件内依赖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过程:第一,向业务组件内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管理器组件检查变更组件,若该组件属于业务组件内依赖,则执行下一步,若该组件属于跨业务组件依赖,则向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然后结束。第二,判定该组件是否工作?若工作则等待,否则执行下一步。第三,将该组件所属业务组件的该组件依赖关系子表及变更申请交系统,系统按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实施组件变更。
系统的跨业务组件依赖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过程:第一,向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检查变更组件是否允许,若不允许,则结束;若允许,则执行下一步。第二,将该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表或子表及变更申请交系统。第三,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根据件依赖关系表或子表,实施动态组件变更过程控制。
结论
动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关键在于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的分析、设计,基于分层业务组件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方法,是从动态组件体系结构角度,在整个开发周期以构建动态系统为目标,各开发阶段围绕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展开,形成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分析、设计方法。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面对在电子商务时代下新业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企业降低投入的条件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新业务功能扩展和升级能持续地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1.姚家奕主编.管理信息系统[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甄镭.信息系统升级与整合:策略•方法•技巧.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章学拯.电子商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杰,沈英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发展、问题及研究方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1.9
①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目前只有关系数据库系统这样的一个产品技术可以实现这个功能。大多数关系数据库系统通过数据分割技术,将一个个大的数据库表分散在多个物理存储设备中,从而增强系统管理大数据量的扩展能力。
②并行处理。用户在数据仓库系统中进行访问时,其显著特点就是庞大而稀疏,从而导致整个查询和统计都很复杂,访问的频率也很低。系统需要将所有的处理机调动起来,为这一个复杂的查询请求服务,并对这个请求进行并行处理。
③针对决策支持查询的优化。存储于数据仓库中各数据表的数据量通常分布极不均匀,普通查询优化器很难找到的最优的最佳的查询路径。所以,通过在面向决策支持的关系数据库,对查询优化器上做适当的修改,增加多重索引扫描的能力。
2数据挖掘技术——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当今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企业需要面对着一堆堆纷繁杂乱的数据,需要企业决策者快速找出有效数据,剔除无效数据。面对海量数据,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收集的数据库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充分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可以说,在日新月异的海量数据里迅速提取有价值信息并尽快做出反应,已成为企业的关键所在。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企业:
①掌握销售全局。通过数据库系统内的商品分类信息功能模块,可以让企业及时了解到商品种类、销售数量、商店地点、价格和日期等参数,掌握企业每天的运营和营收情况,对库存的变化、销售的增长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②对市场趋势进行分析。可利用数据仓库,通过检索数据库中近年来的销售数据,作数据挖掘和分析,可预测出季节性、月销售量,对商品品种和库存的趋势进行分析。
③降低库存成本。利用系统内的数据存储计算系统,从而可以很清晰的知道企业销售数据和库存数据,再结合两者分析,就能够明确的对各个商品各色货物进行增减,从而保持稳定而又实惠的库存。
3网格技术——提供资源共享的能力
网格作为互联网上的一组新的技术,它通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资源组成共享的资源集成,从而提供一种高性能计算、管理及服务的资源能力。网格主要是通过提供一种分布式的协同工作环境,企业能够根据这个协同工作环境,然后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一种规范的方式对生产任务的性能参数、约束条件进行描述,动态构建产品制造链,并根据生产能力适当地安排生产计划,并有效地规避了企业的运营风险。它通常具有如下两个优点:
①能够充分实现企业间各方的资源的整合,已达到资源集成优势。企业在网格技术的帮助下,企业成员之间充分共享现有资源。与此同时,整个网格系统中的企业群体将以低成本、快速度的高效率,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②网格依据协同企业间的动态资源变化自适应性地动态选择作业所需的最小资源集。此外,网格的资源预留机制,也就是说网格会对同一作业的任务实现资源优先预留,这样就意味着在保证资源的持续可用性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何淑贞,王晓海.主宰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J].中国数据通信,2002,(6).
[2]肖勇.企业信息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演化——从数据管理到知识管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1).
[3]龙腾.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进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0).
二匹配XML的企业定额信息管理系统模式
构建通过2003版和2008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普遍使用,使我国工程造价从传统的以预算定额为主的计价方式向国际上通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转变。2013版建设工程计价计量规范在2008清单基础上丰富了内容,把计量和计价两部分的规定分开,这为该定额信息管理系统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更有利的技术支持,而且2013版计价规范明确规定;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工程发承包,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当前我国在推行工程量清单计量计价的过程中大都还在使用各地区统一的预算定额来作为计算清单单价的主要依据,这与清单计量计价模式的初衷是有一定违背的,所以编制企业自己的定额就成为目前众多建筑施工企业的迫切需要。
1针对企业定额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
构建企业定额信息管理系统模式
1.1系统性
企业定额信息是一个包含各专业、各道工序、各种施工工艺,并且各种施工工艺又对应着各工种、各种主材及辅材消耗、各种施工器具、机械的使用等许多信息的一个系统,这其中的许多信息看上去是独立的、无序的、不相互关联的,但实际上各种信息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可以在恰当的规则下通过各种条件和编码方式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且该系统的管理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下进行。
1.2动态性
企业定额信息中各种消耗资源的单价是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并且建设施工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各工序的工期等也会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变动规律,而在2013版清单计价规范全面实行后,企业定额作为一个企业投标报价时的重要依据,不仅包含了完成一个规定的清单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和工程设备费、施工机具使用费,还包含着企业管理费、利润和一定范围内的风险费用,这意味着企业定额信息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动,所以企业定额信息库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积累丰富和不断修改更新的过程。
1.3专业性
我国的建设工程类型有20多种,在2013版清单计价计量规范中不仅包含清单计价规范,还包括市政、园林、矿山等9个专业的计量规范,各个专业间除了一些相同的信息资源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有专业特征的信息。由以上特点可以提出企业定额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内容要求:要完成对已有企业造价数据的收集、存储和积累就要首先设计一个结构合理的管理系统,设计时可按以下四个原则:(1)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和收集、存储数据最小单元的是分项工程,即针对分项工程收集数据,以此构成企业定额信息库中的基本数据元素;(2)按照现行2013版清单计价规范的要求划分各分项工程;(3)不仅存储各工程的人材机消耗量和成本单价,也统计相关措施费、企业管理费、其他税费和利润等其他数据;(4)信息管理系统应完整简洁,方便统计和使用同时也便于维护更新。
2匹配XML的企业定额管理系统模型的实现
形式XML的优势在于描述任意层次结构的数据,把原本无章无序的信息用一种通用的、清晰明了的结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用XML文档以树状层次结构来组织企业定额信息数据,用标签之间的关系描述这种树状结构。模型构建原理:我们用有效的XMLSchema文档格式构建企业定额信息管理系统的存储结构,把企业已完工程造价信息分解成不同的元素,元素存储在结构化数据库的树状层次结构中,再根据XMLSchema规则给这些元素定义唯一的数据标记,相当于给不同的信息数据贴上标签,这样整个企业定额信息管理系统中各元素信息就可以通过它们的标签被计算机自动识别并提取、对比分析,并且由于XML文档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文档中的元素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被不同的系统和软件识别和使用。
2.1把企业已完工程项目的造价信息数据
按照预先定义的XMLSchema(XML模式)映射到企业定额管理系统中,数据被分解成各元素,再把各元素按照不同标签和属性分门别类地存储在XML结构化数据库中,把数据库中的各层次结构充实起来,形成企业自己的结构化数据库,以施工项目的各分项工程特征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要求来设置元素并正确嵌套,众多元素构成层次树。
2.2利用XLink在各相关元素间
(依据工程量清单计量规范和各分项工程特征)建立的内联链接,把清单报价所需的基本构造单元(清单项目)中所包含的人工、材料、机械的历史实际消耗量提取出来,用计算机借助数学预测模型分析计算生成能满足企业未来投标报价或成本控制需要的企业定额数据和依据不同特征的调整系数。
2.3利用XLink提取人材机消耗量的同时把各种消耗量
对应的单价按照相同的分解原则提取出来,通过用XLink或XPointer在XML文档与Internet上基于HTML的工程造价信息网建立的外联链接完成对各种消耗量市场价格信息的实时更新。
2.4企业清单报价
所需的项目编码对应的企业管理费、利润和量化后的风险因素等也依据项目特征和企业环境分别映射到不同的元素中,映射为实例文档,方便以后的查询、对比和预测。
2.5企业针对某个新项目需要进行清单报价或成本控制时
可以很方便地从基于相同的XMLSchema建立起来的XML文档中按照元素种类提取具体清单项目所需的综合单价各组成部分组合到一起,再根据新项目的特点或报价策略进行系数调整,从而快速生成清单计价表。
2及时处理信息系统用户问题
沧州公司及时处理用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日常工作中用户反映较多的问题包括:信息系统密码不正确、部门调整问题、应用系统权限丢失、应用系统系统无法访问及其他终端系统问题导致的应用系统方面的问题。沧州公司针对信息运维人员不足的情况,采用信息客服技术支持的工作模式,专门负责客户服务和终端现场的运行维护工作,并且在公司门户网站公布了信息客服技术支持人员的信息。如果用户有问题,可直接拨打电话反映问题,沧州公司信息客服技术支持具体工作流程如下图4所示。另外,信息客服也负责一些协调及收发邮件的工作,这样沧州公司的运维人员从前台转向了幕后,工作效率逐步提高,服务水平也逐步提升。
3定期开展信息系统用户账号清理工作
沧州公司信息系统账号清理的工作流程如下:(1)联系省公司管理员,制作应用系统账号核对反馈表;(2)在公司门户关于开展信息系统账号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单位根据认真核对本单位应用系统账号,填写核对结果并上报。(3)收集汇总并统一进行注销。沧州公司定期开展废旧账号清理工作,规范了信息系统账号的管理工作,有效保证了信息系统账号的正确性和唯一性。
2健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原则
统计信息管理机制需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数据服务机制,统一是指以“三统一”标准(指标定义统一、指标口径统一、实现逻辑统一)为核心,规范是以数据归口管理为手段,高效则是以“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使企业的统计信息应用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全面提升企业的统计信息内部服务支持能力,为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统一高效的信息服务。
3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定位
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满足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需要,各部门可根据自身管理需要确定统计指标和统计报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相对稳定并具有延续性的统计报表可为有效的管理提供服务,统一的统计指标,为公司管理的稳定性、高效性提供支持。为了高效管理企业庞大的数据需求,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定位如下:①以服务决策参考为核心,以支持经营管理为着力点。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提高公司管理效能为目标,为各级高级管理者提供快捷准确的决策参考信息,便于管理者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提升公司应对市场能力并做出决策。②以宏观数据为主流,以明细数据为辅助。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主要针对企业的宏观数据,主要展示企业汇总的、整合的数据,并以各层面的明细数据为补充。分散的微观层面的清单信息不纳入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统计范围内。③以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指标为主体,以使用频率较低的重点指标为补充。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提高数据和报表的使用效率为根本原则,因此统计报表应以各职能部门常用的指标为主,设置使用频率为月/季比较合适,个别使用频率为半年、年度的指标可视其重点程度纳入到统计指标体系中。④以前端运营系统为基础,尽量避免手工统计。统计信息管理机制应以统计信息系统为信息化载体,可在企业建立统一的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以平台为依托,为取数平台,数据来源应为企业的前端运营系统,由平台从前端运营系统采集、收集数据,全过程为自动化,杜绝手工参与,确保数据准确性。⑤以总公司为核心,以分支机构为扩展。对于大型企业,设有较多的分支机构,可先以总部机构为起点和核心,满足企业总体层面的宏观管理需求和对全系统的整体掌控,便于在短期内形成一批企业内系统通用的、有代表性的报表体系,和统一的指标体系。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稳定时,可将统计信息管理机制推广至分支机构,推广标准指标体系和订制报表格式。
4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4.1建立企业的唯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三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这是健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基础,指标选择、规范定义和未来的可扩展性是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关键因素。统一指标名称、统一指标定义,并统一指标的实现逻辑是“三统一”原则的核心内容。“三统一”有利于企业对指标的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统计指标和数据的稳定性,也是统计数据数据质量和统计效率的重要保障。
4.2建立企业的常规统计报表体系,对报表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常规统计报表体系可按照层级进行分类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级:①KPI报表:服务于决策层面,分类别展示企业经营管理各层面重要信息,供最高管理层使用。②公司级常规报表:服务于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分类别、按维度和分支机构展示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的重要信息,供企业最高管理层和部门管理者(按需)使用。③部门级常规报表:服务于管理层面和事务层面,按需求部门展示企业的某一经营管理层面的详细信息,供各个部门具体使用。
4.3搭建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统一管理。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是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物理化、电子化载体,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是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物理基础,对统计信息进行汇总、加工、分析、查询的决策支持系统,可实现企业内部统计数据报送、统计报表查询、智能报表生成、指标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并可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进行功能扩展。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依托于企业的各个运营系统,以保险企业为例,保险企业的核心业务处理系统、财务系统等前段运营系统都是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前端数据源。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应在数据加工过程中尽量杜绝手工加工和手工填报。
4.4建立归口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统计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确立统计信息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在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管理、使用、开发、维护等工作中的职责,规范归口管理工作的各项流程,使统计信息管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2.1化工企业概况
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渐被更多的企业认识。化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化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环保、科学研究等领域。以山西省焦炭集团益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承建的甲醇项目主要是利用焦化厂的焦炉煤气,经过净化、合成、精馏等工序合成甲醇。该项目属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符合循环经济原则的环境友好项目,项目建成之后,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取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拉动经济等多重效益。
2.2化工企业的特点
化工行业属于连续性生产的流程型企业,各生产环节相互依存,化工产品生产管理流程相对复杂。生产技术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生产过程是靠调节工艺控制参数实现,生产设备通常是一条固定的生产线,维护特别重要,不能发生故障,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全线停产,损失严重。化工企业在生产一种产品的同时,往往会生产出许多关联产品和副产品,它们可以再加工、深加工,其产品一般具有有毒、危险等特性,产品专业性强。生产系统的计划、实时调度、实施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证生产线稳定、满负荷生产是降低产品消耗、降低成本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需要。
3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及工业一体的快速发展与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也逐渐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以山西省焦炭集团益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空分车间DCS控制系统采用的是浙大中控SUPCONJX-300XDCS系统,该系统共有1个控制站,4个机笼,1台工程师站和2台操作站。由1个系统控制柜、1个电源柜、1套UPS电源组成。系统柜中采用冗余配置,即CPU冗余、通讯冗余、电源冗余、部分卡件冗余。各操作站与控制柜、操作站与操作站之间通过VL-NET网络连接通讯。系统是集现场信号采集、动态显示、自动控制、电气设备(泵)遥控操作及联锁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空分车间除空压机机组综合保护系统ITCC,所有现场信号均在JX-300XDCS系统进行监测、调节及控制。系统以浙江中控技术有限公司的JX-300XDCS系统为核心,配以适当的电气接口和操作画面,在计算机操作和监视画面上可实现以下功能:操作登录及权限设置、流程图查阅、趋势曲线查阅、控制分组查阅、调整画面查阅、报警记录查阅、检测数据一览查阅。山西省焦炭集团益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了确保生产系统可安全、稳定、长周期地运行,还在全公司引进了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上,以人为主导,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数据存储、处理技术,对企业的安全信息进行收集、传输、统计,为安全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目标的集成化人机互动系统。该系统按照公司实际生产需要,坚持“立足企业、自底而上”的原则,分为车间版和园区版。车间版,主要用于各主体车间开展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工作;园区版主要用于职能部门对车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测监督。
一、物业管理前期介入阶段
其实,早在物业管理企业的物业管理前期介入中,就与潜在的业主进行信息交流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物业管理企业通过营销的宣传过程与潜在的业主进行信息交流。根据目前各地举行房交会上,很多客户在咨询楼盘情况时很多都提及今后楼盘的物业管理情况。于是有人得出这样一个论断:"昨天购房是远地段、选价格,今天购房是选环境、选配套,明天购房就是选物业管理了"。部分先知、精明的开发商已意识到这一点,通过市场招投标选择一些服务和品牌较好的物业管理企业,并已逐步开始将小区物业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卖点大包装,同时这也就为物业管理企业与潜在业主间的信息交流创造了客观条件。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间的信息交流还体现在物业的规划、设计、修建过程中。在此过程中,物业管理企业站在业主的角度,将业主对物业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进行提炼,向设计或建设单位进行反馈,对物业的整体施工质量进行监督,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是在与业主进行潜在的信息交流。
二、物业接交、业主入伙阶段
在这个阶段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物业接管验收。此时物业管理企业从开发商处接受物业,代表全体业主对物业的共用部分、共用设施、设备等进行验收,对业主所购房屋从专业角度进行较细致的初步验收,指出不合格处要求开发商整改。2、交房前的准备工作。重点做好物业的整体清洁,设置各种标识牌。准备办理业主入伙手续的相关资制等等。设置合理的入伙流程,现代人生活要求要简单方便,入伙手续的办理流程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整个入伙过程便利性。同时办理入伙手续是业主们第一次直接正面接触物业管理企业的过程,第一印象的好坏对今后的管理至关重要。3、办理业主入伙手续。物业管理企业要及时将物业自用部位交予相应业主,同时将入伙后应遵守的各类公约〈如业主公约、精神文明公约等〉、须知〈如各项费用、交费时间等〉、物业管理服务方式、物业管理服务具体内容等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告知业主,同时根据业主填写的资料、反映的情况,建立起相关的档案,如,有些企业通过业主在入伙时填写业主信息动态,通过这种信息表,了解目前内小区业主车辆的拥有量,从而制定车辆管理方案。4、迎接业主装修、乔迁、入住。装修管理控制是物业管理中的一大难点,物业管理企业装修管理人员要细心的以专业的角度协助业主出谋划策,便于业主今后的使用和日常的维修。要做好业主正式入住时,物业管理企业工作人员的亲切问候、祝贺,对增进双方的了解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日常管理服务阶段
曰常管理服务阶段是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接触最频繁的阶段,要搞好相互间的信息交流,物业管理企业必须"主动出击",主要应做好信息交流的过程控制,即对"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这“PDCA”的过程控制。要做好这一过程控制,我个人认为可以分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信息收集。信息的收集,包括被动收集信息和主动收集信息两种。所谓"被动收集信息",主要是指:物业管理企业中相应的信息主管部门在日常值班时,由业主主动"上门''''反映情况而收集到的信息。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要搞好"被动收集信息"工作,值班的安排十分重要。首先得树立"业主的休息时间,正是我们的上班时间"的观念(特指对住宅小区区的物业管理)。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就得在充分考虑成本的前提下合理的安排好作息时间,确保(特别是在休息日、节假日)能够及时的受理业主反映的各种问题。还有做好信息的传递工作,在考虑成本下往往值班人员并不一定是问题解决的主管人员,因此要做好信息的登记和传递工作,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相应的部门真正体现物业管理企业为业主服务的宗旨。所谓"主动收集信患'''',主要是指物业管理企业通过以回访不定期的上门征询意见、满意率问卷调查、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业主恳谈会等等形式主动的与广大业主交流、沟通,从而收集到各种信息。
(二)信息处理。信息处理过程主要包括了三个步骤,即信息整理、信息再传递、处理结果返馈。所谓"信息整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中的信息主管部门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根据自身管理方式加以分门别类的处理,如按专业分类〈保安、保洁、维修、绿化、客服〉、按服务性质分类(常规服务、专顶服务、特约服务)、按迫切程度分类〈紧急、较急、普通〉等等。所谓"信息的再传递",是指将分类整理后的信息按分类形式传递到相关部门进行督导处理。所谓"处理结果返回",是指相关部门将信息的处理结果传递返回信息主管部门。如有些物业管理企业往往成立客服中心,由客服将收集来的业主信息进行发射到每个相关部门,客服负责监督处理,相关部门又把信息处理的结果返回到客服,然后由客服进行信息的反馈。
(三)信息反馈。是指物管理企业中的信息主管部门将业主所反映信息的处理结果以各种形式及时反馈给业主。即使是因各种原因经努力仍未能解决的,也应向业主讲明原因,充分尊重业主的"知情权",避免因信息的"有去无回"而造成业主的种种误解,甚至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同时好要对信息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区分信息内容的出现是偶然性的或是必然性的,或是潜在性的,对于这三种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纠正或是预防。在此应特别注意的是物业管理企业应做好回访工作,可根据业主所反映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回访方式,以便能收集到进一步的信息适时调整处理信息的方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最终彻底的解决问题。超级秘书网
为了把握好整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控制,我个人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信息的收集要灵活、全面。在收集信息时,应主动、被动相结合,多方式、多渠道的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如在住宅小区内,分区块管理、对业主定期进行走访,通过全区域的业主满意度调查等形式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也是主动的方式之一。
2、信息的处理要及时、高效。即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要"急主所急,想业主所想",尽快、尽力的为业主排忧解难。
3、信息的反馈要适时、真实。即应根据信息的"轻重缓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如实向业主反馈信息。
4、信息传递的通道要便捷、畅通。即信息传递的通道应尽可能的缩短,同时尽可能避免因各种原因而阻碍信息的传递,便问题得不到解决。
服务于供电业务,是电力相关机构当中后勤管理环节的基础出发点,也是其最主要的工作目标,其主要的服务功能,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其一,是供给,后勤工作可以为电力企业内各项业务的运作提供最为重要的物资,以确保企业的运行能够有充足的物质资源作为支撑。其二,是辅助,为确保企业的电力生产与输送工作能够顺利、稳定的进行,内勤需要提供相应的辅助与保障,要确保各项业务流程的规范,还要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保证工作环境的整洁规范、保证设备的质量与正常运行等。总体来说,后勤管理工作,应当做到为电力企业本职的供电工作打好基础、提供辅助。其三,是服务,即是为企业内部的环境及员工的工作生活提供贴心的服务,只有将每项服务工作都做好,让工作环境更加整洁、员工更加有动力,才能切实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
(二)保障性
后勤是电力生产过程当中的核心支撑力,企业只有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当中出现问题时,后勤工作才能够充分展现出其保障性的作用,但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不可预测的,突然性的。此外,后勤管理工作的保障行为通常是隐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细节方面,但工作的难度却是相对较大的,因此比较容易遭到忽略和轻视,但是,实质上,这些细节问题,却通常是对电力企业整体生产运营过程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问题,许多潜在问题或许看起来并不觉得是会造成威胁的,但是这些问题一旦引发了故障或操作失误,就很可能会给整个电力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或名誉损害。所以,后勤管理工作的保障性作用,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电力企业,在工作过程中有许多高危险性的环节,所以只有依靠后勤工作的保障,才能确保整个生产及供电过程能够更加平稳、安全。
(三)复杂性
后勤管理工作由于工作内容的涵盖面较广,需要了解的知识也更广泛,所以整体工作内容是较为复杂的,其工作内容当中不但涵盖了人际关系,还包括内部物资与设备的管理,对生产运营过程的监督,员工的培训以及考核等等。涉及到的知识也包含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及电力相关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所以,这样的复杂化、广泛化工作特点,决定了后勤管理工作必然是十分繁琐的,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协调能力,且头脑敏捷的人才,才能够胜任这一岗位的工作。
二、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革新措施
(一)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更加详细的规划
后勤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依据电力企业内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将后勤相关的工作人员从杂乱繁琐的工作当中解放出来,采取更加合理科学的手段,建立起正规的信息化后勤管理体系,以达到提升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目标,因此,企业必须要先进行详细的规划,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二)信息系统工作内容的建设
后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与电力企业内后勤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相符,并依据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利用结合实情、详细分析的措施,对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进行编订,其信息系统的具体内容应当包含:
1)房地、物资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企业的土地资源信息、办公楼宇、房屋租赁、公寓及周转房等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利用信息系统有效理清底数,录入房产性质、面积、归属、原值、净值等关键数据,建立一房一档,可实现对资源数据的动态管理、实时监控,可有效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
2)办公实务的管理。企业内的办公实务管理工作,其内容主要包含餐饮服务、会议组织、物业内务以及其它多项企业实务的处理,在逐渐趋向信息化后,其主要的内容则是对于企业内各项原有事务进行信息化的处理与整合,这样的信息化实务管理模式,不但能够实现对于每项实务的人性化、精准化管理,还能够提升后勤服务与管理环节的整体工作效率,强化管理的力度。
3)生产运营安全的管理。后勤工作中也包含生产运营安全管理,细化进行归纳,其主要包括安保消防、交通保障及对设备、操作人员作业流程等方面的管理,进而确保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及环境更加安全,避免故障与事故的发生。
(三)顶层设计、分批实时、逐步推进,订立完善的管理规章
对于国内的电力企业来说,信息化的管理是一门新的管理技术,所以电力企业在开始落实信息化管理时,应当使用统一平台设计开发,先试点,后推广,分批次实施,建成横向集成,多级应用、上下一致的公司统一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确保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同时出台相应的规章政策,将其深入到每个工作环节当中,以确保后续的每项工作更加规范、准确。
(四)推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宣传与实践
后勤管理的信息化环节,是一项具有革新性的工作,对企业的后勤管理成效会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电力企业必须要制定出合理的后勤管理信息化改革规划,并且要对这项工作进行更加广泛的宣传。企业可以借助内部的办公网络、宣传刊物及告示等多种方式,来对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进行宣导,以确保员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与认可。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杰,沈英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发展、问题及研究方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1.9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
1.系统性
该特性源于企业的系统性,它是指在寻找企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以及评价管理创新的成果时要依据企业的系统性来进行。众所周知,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系统内某个或某些要素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其它要素受到影响,同时,企业系统从整体上看也会处于不良状态。进一步地看,企业系统是由人来运行的,也是为人服务的。当企业系统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相关的人感到不满。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相关的人感到不满,企业系统就处于良性状态。企业的系统性为管理创新寻找着力点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成果的评价提供了标准。
2.全员性
企业管理创新的程度有大有小,创新程度不高的管理创新只是对现有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的改进,或者是对成熟管理技术的引进,其复杂程度不高。因此,可以认为企业所有员工都能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依靠员工来解决问题已被认为是改变现代管理面貌的十二种创新之一[1]。从根本上看,企业管理创新涉及到企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对管理系统是如何影响他本人以及从他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改进都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企业中每一个都能够且应该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
3.变革性
该特性是指管理创新一般会涉及到企业内权益关系的调整,因此,许多管理创新,尤其是程度大的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从管理史上较为著名的管理创新来看,它们都具有变革性。比如,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应用需要劳资双方进行精神革命,协调利益关系;梅奥人群关系论的应用也需要企业管理者改变管理方式,尊重员工。由于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利益聚合体,或者是一个政治实体,因此,不触及现有权益关系、皆大欢喜的管理创新是不存在的。
二、企业管理创新过程的主要阶段
1.发现及确认不满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不满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不满;(2)企业普通员工对企业薪酬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及用人制度的不满;(3)企业所在社区对企业行为的不满,如环境污染等;(4)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出现的不满;(5)投资者对企业业绩的不满;(6)企业面临危机、挑战及运行上的问题时,会有许多利益相关者对现状感到不满。以上六种不满中,前两种是最主要的。以上六种不满一般来说都是容易发现的。但企业高层管理者有可能漠视它们的存在,尤其是对消费者的不满以及企业普通员工的不满。当企业在市场处于强势地位时,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创新的开展。
2.寻找技术对策
为消除上述不满,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及技术创新。由于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导,因此,也可以认为消除上述不满的根本措施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在技术上一般有三种选择,一是改革企业管理制度,例如改革薪酬制度、用人制度等;二是引入成熟的管理技术,如流程再造、平衡记分卡等;三是企业自行进行创新,提出新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技术。在前两个方面,有着大量的成功范例可以借鉴。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创新在技术上也是以前两种为主。后一种是少数领先企业的行为,它的成功或者是偶然的,或者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因而不是多数企业努力的方向。这也即是说,企业管理创新一般无需另辟蹊径,主要是根据自身情况引入成熟的管理制度及技术。当然,这并不表示管理创新从技术上来看是容易的。它需要对企业具体情况有深入的了解,需要对引进的管理制度及技术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具体情况,并与之很好地结合起来。
3.分析权益关系
先进的管理制度及技术之所以不能够在多数企业中得到很快应用,主要是受企业内部权益关系的限制。法约尔曾言,企业中总是有一部分人想把自身利益凌驾于他人之上,这是人类持久的斗争[2]。这表明企业内权益管理关系的调整是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管理创新因此也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可以这样认为,企业管理创新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权益关系的调整。管理创新者在选择先消除或减轻何种不满,从以及相应地引入何种管理制度及技术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权益关系。
4.实施及评价
管理创新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一般来说会遇到阻碍。在创新的成效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之前,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得失都不是很清晰。那些有可能失去较多的人就会以各种借口反对。此时,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外部力量的肯定及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为确保创新能够顺利地推行,可以先选择影响范围较小,且容易取得成果的项目进行创新,以尽早取得成效,赢得企业内部的肯定与支持。对管理创新的评价应坚持利益相关者评价的原则,只有相关的不满得以消除或减轻才能确认创新成功。评价应注意时滞问题,在创新的成效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之前就进行评价是不恰当的。比如,管理制度创新的效果一般要两至三年才能显示出来。在此之前,完整地评价它是困难的。
三、企业管理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
1.定期对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企业应该形成制度定期(例如每年一次)对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以发现及确认他们的不满,尤其要重视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及员工满意度调查。就发现及确认消费者不满而言,仅仅依靠销售员的反馈以及消费者的投诉是不够的,因为这两个渠道所涉及到的消费者的面不够广,因而所涉及到的问题也很可能不够全面、深入。通过定期对消费者满意度进行大范围的调查,企业可以对平时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存在哪些不满,进而可以明确在管理上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就发现及确认员工不满而言,尽管管理人员平时与员工接触也了解到了不少信息,但系统的、全面的调查还是必须的,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客观,避免一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观点的存在。就发现及确认其它利益相关者的不满而言,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不可随意而为。
2.推行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制度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是靠外部市场竞争来推动的。这一点可以从泰勒科学原理的应用过程得到验证。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在应用过程中曾遭到工人的强烈抵制,随后资方也失去了对它的热情。因为资方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依然可以通过传统的管理方式(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来获取利润,而无需劳心费神地去刻意改进管理。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最终得到广泛的认同及应用是在买方市场出现以后,此时,资方不进行管理创新,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利,甚至倒闭。由于市场竞争在多数行业是不完全的,因此,外部市场竞争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推动是有限的。但是,将外部市场由不完全竞争变为完全竞争,或者提高其竞争程度是不现实的,这有着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及上限。因此,必须另辟蹊径来寻找对策。一个可行的路径是实行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通过企业内部的竞争来推动管理创新。企业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在现实中已有较多的实践,其效果也是好的。
3.改革管理人员的考评方式
为了有效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企业的用人制度及奖励制度应具有导向作用。如果管理人员对上级的忠诚在管理人员的提拔及奖酬上起重要作用,企业内部的政治氛围将十分浓厚,这样管理创新活动就很难有效展开。提拔及奖励管理人员,考核是基础。由于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作决策,决策是他们的产品,普通员工则是其决策的直接“消费者”。根据消费者评价产品质量的一般市场逻辑,作为管理人员决策的消费者的普通员工也应该有权力评价管理人员的决策。这一评价方式与目前的通常做法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强调业绩,对管理决策本身很少关注。由于管理人员决策的影响是他们对企业或部门绩效的真实贡献,因此应该根据管理人员的决策质量及影响来评价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作为管理人员决策直接消费者应该有权参与评价。如果企业提拔及奖励持续改进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并鼓励普通员工参与评价,管理创新活动的障碍就会极大地消除,企业管理创新活动效率也会极大地提高。
4.有效进行管理人员的技能开发活动
企业管理创新活动需要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技能,企业应该有效地开展管理技能开发活动。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开发不可过多地注重理论学习,可采用MiniMBA及行动学习相结合的形式。MiniMBA课程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形成管理思维的基本框架。行动学习是强调真实的人于真实的时间在真实的问题中进行学习的一种管理技能开发方法,在国外流行甚广。行动学习项目的选择应与企业管理创新联系起来。企业内部管理一般存在着许多需要创新的地方。如果企业制定有管理创新计划,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项目作为行动学习的项目。这样,行动学习就与管理创新活动直接联系起来,行动学习将直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并提高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