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经济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部分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
类专业开始陆续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近十年来,定量分析经济问题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经教育部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决定,把计量经济学纳人了经济学类所有专业必修的(八门)核心课程旧J。此后全国各高校不仅经济学类各专业普遍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而且一些管理类专业也十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另外,《经济研究》等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期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报道范围更倾向于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大量运用各种计量经济模型的内容旧J。因此高校经管类教师都意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这也有力地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知识在经济管理专业的普及。现在,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国内高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这门课程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感到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研究,这一改革将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增强HJ。
二、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内容不合理问题。例如,教学层次不明确以及数学推导的处理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通常被人们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并根据内容深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从经管类各专业来看,给本科生、硕士生讲授计量经济学,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有的以理论方法为主,有的以实际应用为主;且应用的领域、应用的程度、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多专业、多层次、多种要求的格局。但是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规范、教材的建设与这种要求还很不适应,这可能是影响教学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学专业学生是文理兼收的,许多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他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学。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多媒体教学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矩阵推导,授课时大型矩阵在黑板上书写困难,因此一般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多媒体方式授课的确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加快授课节奏,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减弱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另外,软件教学问题,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往往是先讲理论和方法,最后留下几个学时来讲软件,或者根本就不讲软件,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很好结合使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不知道如何应用。
(三)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理论与应用结合不紧密,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不够。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与“用”脱离。我们曾指导多名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缺乏系统性。例如:利用时间序列进行建模时,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可能不满足不相关的假定,但是他们最初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而直接利用模型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实际上,这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在理论上古典线性回归模型要满足“无自相关”的基本假定,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往往忽略了对模型基本假定的各种检验。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模型中变量选取、模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些现象都说明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与“用”相脱离,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为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适应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应当从多方面深化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本课程授课对象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各专业的普通本科生,本课程是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必修课程和考试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通过这门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评价,具体来说,一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功底,为经济学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和水平。
(二)制定适应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本课题试图解决依据《计量经济学》各教学层次中的通识性(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部分)与专门性(计量经济学的专门性部分)原则,明确刻画了不同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基本点,形成了能满足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需求且具有特色的《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体系框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超级秘书网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包括:改进多媒体教学、增加案例教学、开展计量经济学网络课件的建设、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大胆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等等。针对国内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教学对象划分不清晰;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忽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总结提炼我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经验。
总之,随着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不断尝试和探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必将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宁向阳,刘延康.用认识范式新视角分析计量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J].统计与决策,2005,(S).
[2]李南成,张卫东.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统计教育,2003,(6).
关键词:高语境;低语境;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二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1987年莱文等把文化比作海洋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往往很少,大部分隐藏在水下,露出水面的部分指文化的表层,如语言,饮食,穿着等;隐性部分指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这属于文化的深层。[1]语言作为文化表层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使用都受到了深层文化的极大影响。而且文化具有民族性。本文从霍尔的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理论出发,分析中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二、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 霍尔( Edward T.Hall ) 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 颇有见地地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 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 High Context ) 与低语境(Low Context ) 。霍尔认为[2]:“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 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 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 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也就是说:“高语境( HC) 传播或讯息即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而极少数则处在清晰、被传递的编码讯息中。低语境(LC) 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高语境中语义的承载主要不是语言性的, 而是非语言和语境性的。语义主要从存储的非语言及语境中衍生出来,信息不是包含于语言传输中, 而在低语境中。语义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本身,非语言的及语境性信息对语义的影响是有限的, 语义主要包含于进行交际的语言中。高语境中的信息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 而低语境中的信息解码则主要在言语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小。霍尔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 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就具有低语境特性。
三、不同语境文化产生的深层理论和现实根源
每一种语境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行。它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人的思想,以至于人们形成了一种价值意义上的条件反射。这些价值观念包括行为的准则、思维方式、认知准绳、处世哲学、推理模式、评价规范、道德标准,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性格的基石。
1. 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是对立面的和谐和相互渗透, 即对立中的统一, 美国文化强调的是对立面的相互斗争转化, 即统一中的对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后来的董仲舒“以类和之,天人和一”成为“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美国人则将世界万物对立起来:工作对娱乐,成功对失败,好对坏。由于美国人容易对事物作两极化的思考,所以很难使他们接受第三种,而不是用两种范畴思考问题,由此,形成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
思维模式,以及求精确的言语观。
2.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 以群体和等级为纽带的东方人际关系是一种互补 (complementary) 与垂直 (vertical) 的关系而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人际关系则是一种对称 (Symmetrical) 和水平 (horizontal) 的关系。群体取向还包括他人取向,表现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为集体牺牲个人。他人取向表现为“人言可畏”,中国人做事先考虑别人怎么想,在出现冲突和矛盾时,强调“以和为贵”。与中国文化相反,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西方的个人主义据说渊源于15 世纪的文艺复兴,由17 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 发扬光大,强调隐私权,自由至上和标新立异等等。
3. 经济发展: 中国属于农业国, 民众安土重迁, 彼此相互熟知, 联系密切, 有着长期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 形成“高语境”文化。而美国正好相反,属于工业国,人口迁徙量大,速度快,加上“个人主义”和“隐私”观念,使人们相互之间不易培养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在交流中不得不依靠语言来表达,由此形成“低语境”文化。
四、高低语境引起的中美文化差异
1.间接的表达方式。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的境界,以群体为核心,以家庭为单位,维护群体和睦,注重伦理道德,推崇尊老爱幼。中国人崇尚含蓄品性,是内向的集体性格。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5] 。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的代表,其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具有直观综合的基本特征,比较注重从整体方面把握对象,故认识中的模糊色彩比较突出。在表达方式上,则注重含蓄、了解和信任,不依赖于文字或条约。宁波大红鹰经贸有限公司在各杂志上所登广告的广告词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引起受众特有的感受和共鸣。给人一种天上人间融于一体的意境。广告内容虽与商品、服务本身并无直接关系,但它依赖富含文化内涵的构思,和富有象征哲理的语言编码,展现民族的哲学观与价值观。
2.直接的表达方式。美国文化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它强调以个体为核心,注重个人作用与利益。美国人体现出理性化的文化精神,其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倾向于认识的细[6] ,追求确定、精确的认识,排斥思维中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依据美国人的认知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信息传播中对文化背景的共融性要求不如中国高,并且文化标识不如高语境传播明显。如美国一家邮递快件公司COLOR DIRECT为其服务推出的广告词“SO ⋯⋯YOU WANT TOMAIL A STRAWBERRY SURBET ?”(想通过邮局邮寄一份草莓冰淇淋吗?) 简洁直白的一个问句将其快速、安全、包罗万象的服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由于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时间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差异甚大,跨文化交际始终都是一个大问题,那么来自高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如何才能成功的交际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其次是要做到相互理解,宽容。在交际时最好能做到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组织语言。最后就是建立信任---依据交际双方之间的言行举止及可信度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更好交流。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Hall, Edward T. 超越文化 [M]. 居延安等译,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8:96.
[3]唐德根. 跨文化交际学[M]. 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81.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34
二、“工作室制”模式的背景与内涵
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最早开创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强调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实践、实际动手操作的有机结合。景观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就是“现代学徒制”的集中体现,由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设计技术人员为导师,以学生为主体,工作室和项目做依托,以“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实际工程引导下的设计与施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形成专业与需求、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的“三对接”,其目的是促进高职景观设计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
(一)工作室的形成
从工作室的机制及组成就可看出其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社会和行业的资源,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项目的考察、设计到施工,拥有更多的自和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将传统的平行教学班级转换为灵活的工作室模式,自主选择后的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工作室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根据不同的导师,每个工作室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和风格特点(如图2)。每个工作室配置15名左右的学生,工作室必须配备一家及一家以上的设计公司或相关企业作为依托,并加入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工作室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工作室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景观设计与景观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将在施工现场实践理论内容,使学生在进行部分专业理论学习后,直接参与实施项目,接受职业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体现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二)师资力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实际参与工作的能力。因此,能够担任工作室导师的必须具备丰富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实战操作经验以及优秀的综合职业素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意味着每位导师不是仅仅担任课程的教学,而是要全面负责指导实际项目的设计课题与施工操作。因此,工作室的主要负责导师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综合化的知识与实践能力,具备“双师”素质,另外,企业的设计骨干精英作为兼职教师能够给工作室带来行业内新鲜设计理念及最近的法律法规等。
(三)管理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在施工现场进行教学与指导,边做边学,打破了教室和施工现场的界限。基于这样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也要革新,在院系领导的指挥下,景观设计工作室的相关导师负责所有学生的教学组织安排及常规的管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导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景观工作室的导师必须与企业合作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相当于兴趣小组式教学,人员保持相同的兴趣与专业方向,师生之间的关系已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模式让导师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沟通。学生在参与导师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的同时,双方以同事的身份开展工作,逐步积累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并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直接源动力。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有效投入和合理运作,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利保证,这对目前我国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这种多元化的经济联合体尤其重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电力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促进电力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所属单位较多,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期以来企业资金帐户分散,资金基本都沉淀在当地账户,使用效率差,集团公司可掌握、调度的资金量少,难以集中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生产、基建的需要,必要时还要依靠大量银行贷款来解决投资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财务负担沉重。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以经济奖罚措施及适当的行政手段,及时集中应上交的资金及部分闲散资金,可以使分散、闲置的资金形成庞大、雄厚的资金优势,来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2.资金集中管理是强化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集团应把资金增值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一大支柱来确立。同时,应针对基层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有自成体系、相互封闭、互不往来的弊端,通过结算中组织资金调度,来强化企业资金流量的控制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资金集中管理,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可以通过结算中心对基层单位账户的监管,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收支性质的审核,降低企业非生产现金的支出,杜绝企业之间违规拆借,减少资金损失。
二、现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不足
1.集权分权的程度掌握制度不合适。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原则“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度把握不好,在某些方面存在控制过细的问题,缺乏灵活性,造成基层单位自主积极性不高,过分依赖集团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差。同时部分单位为逃避资金集中管理,利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套取资金,支付预算外项目,容易违反财务制度。
2.信息网络支持手段滞后。目前只实现了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的对接,而资金预算系统只是一个单独开发的小模块,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胜任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财务信息传递及分析功能不足,缺乏有力的信息沟通手段,容易造成母公司信息掌握不完全,在部分事情的处理上形成决策效率低甚至失误的现象,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容易给正常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3.环节增多,效率降低。由于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能全面满足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造成审批环节增多,而审批手段落后就造成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加重,时间效率下降,只注重细节和环节上的问题,而缺乏全局考虑。
4.预算管理手段落后。由于目前没有真正做到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目标的资金集中管理,只是达到了资金集中存放和相对的集中调配。资金管理没有将资金的筹集、投放结合起来,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三、完善对策
一、研究背景
“高中太忙,大学课不多,怎么打发时间成了问题”;“上课听了就来不及记笔记,记了就来不及听课”;“实验课老师不做任何指导,让我们自己看书,自己做,无从下手,很失败”;英语课上“憋足了勇气,还是不敢开口讲话”类似于这样的问题,许多大一新生不知该如何是好,在学校流传着一种说法,把犯这些毛病的现象叫得了“大一新生综合症”。
“大学新生综合症”,表面上看是个人适应能力的问题,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大学与中学的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大学新生不适应问题,目前在我国各大院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每年各高校都有许多新生适应不了大学教学而招致学业的失败,补考和留级的学生在新生中占绝对学的比例。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对全社会的中学教育和中学生(包括家长)的升学准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们大学的各个教师,教育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中学为学生进大学做好适当的准备的意识不强首先,在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没有做好准备。在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中学教学理应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还要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在中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中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大学教学目标实行的基础与保证,大学教学目标是中学教学目标基础上的飞跃,前一阶段的教学目标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到后一阶段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样,依据中学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维果茨基德“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学教学,尤其是高中后期阶段,应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强化、训练学生业已形成的记忆、认知等能力。
其次,在学生尽早接触大学内容方面。在我国,中学长期实行统一的班级教学,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培养标准件,让学生削足适履,来适应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法。无视学生兴趣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大学比较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和某个领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无论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欠缺,还是基础文明修养的缺失,大学期间需要花大力气补课的,往往是基础教育欠下的账。”所以,尽管大学每年都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但每年都会出现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的事情。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大学具有二传手的功能,最终培养出的毕业生质量如何,与中学第一手球打得怎么样有很大关系”。
2.中学和大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或空缺引起的不适应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中教育发展迅猛,加上大学连续几年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从“象牙塔式”的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化阶段。大学新生来源各不相同,基础也是参差不齐。而进了大学后,英语课还得与所有的同学一起上;政治课的老师讲授的内容与中学没什么两样,还不如中学老师讲得精彩;计算机还得从基础学起。
中学和大学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空缺,造成的部分学生对大学学习没有太多的鲜新感,部分学生因基础太差失去了学习信心。
3.大学没有为新生的顺利过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由于中学教学和大学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高校如果在新生入学前作适当的引导,入学后再进行一定的辅导,新生的顺利过渡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对大学的理解都停留在美好的想象阶段,他们认为大学生活是美好而自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一块乐土;也有部分学生从居住在附近的学生口中了解到“大学空余时间多,师生关系冷漠”诸如此类的话语。在我访谈的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开设大学生学习方法辅导课来具体指导学生如何选课、如何讨论、如何自学、如何使用图书馆。一位同学如是说,“进校后,系主任介绍了我们专业的一些情况,辅导员介绍比较细一点,怎么生活,心理上有问题到何处去咨询。具体的学法指导不多,都是些套话。”部分大学教师长期在高校工作,上课就推行他的“快、精、少”的教学方法,不给学生一个过渡期。
三、改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的方式
1.改革高考选拔制度,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以来,为高校、为社会选拔了大批英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严格的统一选拔考试,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是完全必要和不可避免的。从历史看,严格而统一的考试是确保公平合理选拔人才和确保人才质量所需要的。至今,在如何选拔优秀学生问题上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高考制度更为科学的手段。然而,大规模的选拔性统一考试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存在的弊端也给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作为大学和中学的桥梁,高考既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又是中小学教育的导向,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改革高考制度,才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更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学中有这样一种意见,即“高考制度不改变,中学教育就改变不了”。为此,改革高考内容、高考科目和录取方式就成为改善中学和大学教育衔接方式的重中之重,必须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考制度的积极导向功能。
随着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兴趣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应是“teachstudentshowtolearnEnglishwellandmakestudentsInterestedInIt”,而不仅是“teachstudentsEnglish”。我认为:兴趣是中学生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苦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面就来谈一谈笔者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效应。从而激发学生接受教学的热情,我的观点是,一个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除了有很好的敬业精神外,那就是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喜欢你,甚至欣赏你,你的一言一行都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这是教育心理学的一条普遍规律,中学英语教师尤其需要牢牢把握这一规律。
11塑造优秀的讲台形象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永久魅力。特别是对于新的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初次接触,更是一次严峻考验,以是一次拉近学生距离的好机会。因为英语作为中学课程中一门相对于学生“司空见惯”的语数等课程而言,是较为陌生的“外语”必然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神秘、向往、激动、无助、恐惧、自卑等心理压力,并强列渴望从任课老师的形象和言行中寻找答案和心理平衡。如果教师能以可敬可亲的形象和入情入理的诱导,不但能消除学生的恐惧、无助、自卑等负心理效应,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向往、自信、兴趣等正心理效应,赢得学生的“一见钟情”。反之就会为建立师生关系黯然失色,同时会助长各种负心理效应迅速漫延,给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一系列麻烦。
1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正直无私的品德及耐心、细致、百问不厌的态度,同样是赢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基础。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们打成片,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难题,做知心朋友,使学生认识到老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使他们更快更好掌握英语这门未来不可缺少的语言艺术。尤其是差生普遍较为单纯,思想上的共识,必然强化师生之间的相互兴趣与信任,从而比较容易形成学生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主动的双向配合教学关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这虽然有点“功夫在教外”的味道,从教学实践出发,这一点是至关重要,我经常在学生就餐时,与学生交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中学英语教学乃至一切中学课程教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前提。
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1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普遍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跟教师教学的生动性和启发性有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运用学生喜欢的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简笔画及模型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激励兴趣,寓教于乐。如BookII上册第七单元,我采用先听录音,再让学生自己动手,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高兴,也真正地学到一点东西。这种东西是在不知学觉中学到的。因此我们应善于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教材的课本里有许多色彩鲜艳的彩图,图文并茂,这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游戏法”、“表演法”、“竞赛法”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如BookII第19课,我采用“表演法”教对话。首先将对话中的人物角色分配给学生,准备几分钟后再表演,让他们把自己体会到的动作、表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这样一节课下来,这课的重点、难点、语法点及词组就记牢了。在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国内外著名风景名胜时,我就上网查询,找来这些风景名胜的图片和详细介绍,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英语“意犹未尽”。同时,注重结合时事,宣传英语的重要性,如: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残奥会、北京警察和出租汽车司机必须要拿英语合格证、想当志愿者也必须基本英语会话过关等等。
2.2注重语感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本地学生在发音中常犯的错误,要反复纠正。同时,要注重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语感,告诉学生何处停顿,何处重读,何处用升调,何处用降调。例如在不同的词汇表示相同的意义时,比方Hermannerwasunwelcomingifnotdownrightrude.以及Hermannerwasunwelcomingnottosaydownrightrude.笔者就分别在ifnot和nottosay处标上重音,告诉学生这两句话的重点是不同词汇表达的相同意义。然后又在相应的词汇下标上重音,学生们也就明白了此时句子的重点。通过讲解,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句子重音有不同的语感,也就显示了说话者的不同语言心理。同样,语调的不同,重音的移动,也体现了说话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经过训练,学生们以后的朗读中也就注重了正确使用语言、语调和重读,弱读及升降调,这样学生朗读起来就绘声绘色、津津有味,学习积极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2.3及时反馈学习结果,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热情,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利用下课前的五、六分钟检查当堂的学习效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这个时候,学生们都期待着得到老师的好评,期待着老师对自己的肯定。所以,他们都很认真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后的愉悦,保持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和保护了学生的求知内驱力。而对于后进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做法是首先在课前给他们留些预习作业,告诉他们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不要怕出错,同时尽量让他们回答浅易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是,我及时表扬他们,并多给他们操练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催化剂”,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意义。只要我们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的大门,使他们不仅站在门外好奇的窥探,而且急于进去看个究竟,让我们早一点把这把钥匙交在他们手里吧!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善循.快乐学习法,商务印书馆,2002.
必须看到,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支撑下,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绿色革命浪潮席卷全球,WTO也在货物贸易总协定条款第20条专门设有环保例外条款,允许缔约方为保护国内环境采取必要的贸易限制措施,从而获得其承诺义务的豁免。在关税壁垒逐渐降低的同时,新的技术性壁垒边界逐渐生成,经济活动跨越此类边界进入欧美等国市场的难度显着增加。除原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国际公约或协议外,包括碳关税、商品物质含量等各种新标准的制订也在逐步形成,而这些以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和公众福利保护为由的标准将对未来全球经济活动形成巨大影响。
2007年6月,被称为中国入世以来面临的最大技术贸易壁垒的欧盟REACH(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开始施行。这一法案宣称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宗旨,对欧盟市场上和进入欧盟市场的所有化学品强制要求注册、评估和许可,实施安全监控。中国出口欧盟的家电、纺织服装、鞋产品、玩具、轻工、电子、汽车、制药等几乎所有产品都要受到重大影响。企业需对其向欧盟出口商品所用产品化学安全承担责任并以文件形式体现责任,中国企业从欧洲进口化工产品的成本也会因相关费用而上涨6%,对欧出口总成本上升5%以上,产品竞争力大幅减弱。对欧出口的中国企业面临抉择:要么放弃欧盟市场,要么通过研发、调整产品生产工艺、申请欧盟认证,重新整合产业链。
在欧盟的大力推动下,联合国在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变成可操作的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承诺,欧盟建立了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将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许可当作商品在众多有排放需求的企业中进行限额交易。ETS涵盖了能源、金属冶炼、水泥业、砖瓷制造业和造纸业等多个行业,更将于2013年开始纳入航空业。ETS涵盖的a企业在达到自身排放额度后,需要对超额排放部分缴纳罚款,2005~2007年每吨超排的二氧化碳罚40欧元,2008年后每吨罚100欧元。企业拥有被允许排放的初始额度,该额度按照企业2005年的实际排放量确定,对市场新进入者事实上构成壁垒。
在我国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县镇及村屯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不但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为高等学校提供优质、充足的生源,而且还能顺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一、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原因
1.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供小于求,未能顺利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无理想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0%,高校招生数量自1999年以来也快速增长。然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增长缓慢,作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中介,普通高中教育成了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县镇普通初中生毕业生4241585人,普通高中招生1892528人;村屯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普通高中招生551471人,由此计算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率仅为18.6%,远低于城市60%-70%的升学率。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但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种种缺陷以及其他原因,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二,复读。这部分学生比例较大,九年的义务教育已经培养了学生的“离农”意识,城乡间的巨大差异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高校扩招增加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读高中、上大学的愿望更加强烈。然而复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本来就短缺的农村教育资源更加紧张,而且加重了复读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第三,进入民办普通高中。农村民办普通高中数量少,教学质量与公立学校有很大差距,大部分读民办高中的学生期望值较低,仅仅为了获得高中学历。第四,放弃学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毕业生中小部分回乡务农,大部分离乡打工,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就业压力。这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专业技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较低,给社会安全造成隐患。
2.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办学困境,未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萎缩状态,生源严重不足。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县镇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1852人,普通初中毕业生4241585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12065人;村屯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91843人,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42543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仅为6,4%,远低于城市27%的比例,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只能靠招收普通高中生和初中生维持生存,造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基础设施落后。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仪器、校舍、图书资料都非常陈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其次,合格的专业教师紧缺,不少学校的专业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改任的,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特别少,因而学生的专业技能差。第三,教学质量差,学生就业率低。第四,自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增加了学生升入大学的机会,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原本处于弱势的职业技术学校雪上加霜。在这种办学条件下,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可能发挥为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3.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可缓解就业压力,积累人力资本
农村初中毕业生大多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回乡务农,或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已有1.5亿富余劳动力,城市也有大量下岗工人,如果创造条件让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学习,可推迟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暂时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积累人力资本。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失业高峰期,政府应大力发展教育,这既是解决失业的治标之策,也是提高未来劳动力竞争能力的治本之计。
4.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才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科技人才几乎是凤毛麟角,农村劳动力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左右。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农业科技人员极为短缺,致使绝大部分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在农村无法推广,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为粗放型,生产效率低,传统农业仍是主体。另一方面,不利于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由从事农业向从事其他产业转移,影响了城镇化进程。近年来,许多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或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但由于素质低,多从事临时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职业。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欲望和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那些受了较高层次教育的农村人口有较强的迁移欲望。由于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他们的迁移行为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教育的功能。基于农村的劳动力现状,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实用人才,应是改变农村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困难
1.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未受到政府的重视
从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来看,高中阶段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经费在我国各级学校教育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太低。1986—1998年,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以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上。农村的部分地区为了“普九”验收合格,已经负债累累,在国家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没有统一要求的情况下,自然不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2.由于经济困难,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阶段教育的动力不足
尽管农村高中教育总量供小于求,但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教育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以下的经济原因。首先,农民收入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人大幅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由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制度效应已逐渐减弱,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慢,有些地区由于地方财政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以对普通高中的调查为例,在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52.1%、48.4%和50.6%的普通高中学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89.2%、82.9%和74.0%的普通高中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即使上了大学也交不起大学的费用,也就是说,在没有读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考虑到大学费用过高而过早放弃了读高中这一选择。其次,农村教育投资风险大而收益小。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学习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升入大学的比例很低,而高中收取的学杂费、资料费又较多,并且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回乡后一无所长,等于高额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所以说农民教育投资风险是很大的。大部分农村高中生考上的是非重点院校或地方院校,毕业后去中小城市甚至乡镇,这意味着他们就业后的收入较低,农村高职学生就业后的收入更低,对这些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投资收益不高。农民收入敞薄且不稳定,因而在把有限的收入作为教育投资时会考虑风险及收益,经过权衡,必然选择风险小而收益大的项目,放弃对子女的高中教育投资。
3.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条件差
办学条件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农村高中办学条件虽有很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第一,教师数量缺口较大、质量亟待提高。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到2005年,我国平均每年需补充高中教师24万人,而2001年仅补充了8.3万人,相当于应补充教师的1/3。显然,在全国范围内,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教师严重不足。在农村,由于待遇低,生活条件差,高中阶段教育教师更加短缺,农村中学不但难以引进优秀人才,而且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数量不足,成为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的瓶颈。另外,高中阶段合格教师紧缺,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2001年,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为70.7%,农村要低于这一比例。英语、数学、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课程的专任教师不仅短缺,而且学历合格率更低。第二,教学设施配备水平落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理科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虽有较大提高,但职业高中达标率普遍偏低,其他如音乐、体育和美术设备配备达标学校比例都不高。第三,班额偏大,影响教学的正常运转。农村普通高中班额普遍超过60人,职业技术学校平均班额小于普通高中,但部分学校也存在班额过大的问题。
三、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对策
1.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农村不同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划
中国地域广大,不但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促进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可加快普及高中的速度,但要注意初中毕业生的质量;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如果生源质量能够保证,可考虑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问题。
2.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经费
有了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才能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农村高中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地方政府可制定必要的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还应根据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适当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收费标准,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经费来源。
3.实施对农村贫困高中生的资助政策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实施了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建议对农村贫困高中生实施类似的政策,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勤工俭学不太适用于学习紧张的普通高中生,但职业学校的学生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勤工俭学,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奖、贷、助、减、免”的资助政策也可以逐步在高中实施,其中助学贷款更为可行。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为学生提供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
4.扩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力提高教师素质
应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出发,建设高中师资队伍。在数量上,除了扩大本科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外,还应针对农村的实际,通过提高农村高中教师的待遇等途径,吸引大学生来农村任教,防止教师流失。此外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社会各行业中招聘合格的人员,也可有效地缓解教师短缺的局面。在质量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本科生,另一方面,要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
5.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
在农村普通高中供给小于需求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满足农村居民的教育需求,应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首先,要努力办好公办普通高中,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这是扩大教育供给的主渠道。其次,大力发展民办普通高中,制定宽松的政策,鼓励和扶持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再次,探索“公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办学形式,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
6.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其吸引力
与农村普通高中供求状况相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供大于求,许多学校已经出现生源危机,建议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办特色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其次,在教学上,抓住“质量是生命”不放松,狠抓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得到社会的信赖。再次,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让学生和家长感到就业有门,升学有路。
参考文献:
[1]崔民初.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7).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1
人文精神培养需要宏观设计,尤其在缺乏历史积淀与传统塑造的高等职业院校,宏观设计已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怎样才能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取向的价值诉求统一在同一纬度,加之人文关怀?这就需要宏观设计发挥主力效能。
在文化建设中,宏观设计是一个哲学概念。无论从“符号意识”到“清风校园”,还是从“诗意自然”到“诗意人生”,宏观设计,即是致力于人与校园、人与人、肉与灵的相统一,并试图通过人与其自身的对话,完成文化意境,锻造人文精神培养的理性基础。通俗而言,人文精神培养中的宏观设计就是指校园文化建设的哲学视角。
行文将以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来揭示宏观设计思想在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要性。
一、“忠诚、责任、奋斗”学院精神的哲学起点
一所高职院校,其校训一般都涵盖着它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但是,由于专业技能教育育人目标的特殊性和单一性,往往导致顾此失彼,使得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并未暗含其中。作为核心位置的校训,倘若弥补不了一所院校置于历史的价值和对文化的观照,便使宏观设计失去了哲学起点,人文精神也就远离了母体。面对这样的困惑,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崇德明知、尚法敦行”校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忠诚、责任、奋斗”的学院精神。目的在于发挥与道德一样具备的认识功能与调节功能,关注人生价值,表现出对人的本质、尊严及意义的追问。
“忠诚、责任、奋斗”的学院精神是以学院发展的人文力量为内容,以求真、求善、求美为哲学起点,进而构建理想共识。是基于宏观设计的大手笔,对生命本质做了透视。
忠诚是真,是“不二心”,是对一个时代的理性回应。其实,一切关于人类本质问题的思考都首先是从“真”而来。高职院校培养的不只是真技术、真本事,更是真人格、真理性。“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教育的本质亦是为人道,为人道而诚、而忠。所以,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培养中,首当其冲的就讲“真”。
再说责任,责任是善,是博爱。倘若“真”是把握人生的意义,“善”即是把握人生的价值。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人的创造力,是对历史力量的续接,期间少不了“责任”。《论语》有曰:“言忠信,行笃敬”。行是为人的使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奋斗表达的是美,此在之美。与人从自然观察中所得出的关于美的力量感受一样,奋斗不息的现实表现总在表达着人之存在的倔强和无畏。就像拉奥孔群像里所展示出的那样,史中人总有着属于他自己独立的智慧与把握人生命运的心灵法则。所以,美是奋斗的哲学起点。
在这里,“忠诚、责任、奋斗”的学院精神提出就属于人文精神培养中的宏观设计,因为它首先是哲学的,并且一再以虚线与实线并在的形式体现着人文精神培养与文化建设的方向。
很多情况下,校训不一定会完全体现一所高职院校所具备或者应该具备的办学精神,因为办学精神属于纯粹的本质的意识形态,属于文明的标杆,前进的力量。而一旦要追问到人文精神存在于高职院校教学意识中的价值的时候,就会引出所说的“学院精神”。因而,一所高职院校所需凝练和亟待凝练的学院精神,就是人文精神培养的宏观着眼、宏观定位、宏观把握。
二、让人文景观行不言之教
人文景观承载着高职院校教育的气场,用通俗的语言来讲,是指办学氛围。此处谈到的依然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氛围。
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着力于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景观建设,使校园的方寸土地,都能行不言之教,以致完精神培养的环境文化。种草,需使草木生情,用春心撩拨一阵书香;掇山,需使片石多致,让画意唤人濠濮间想。譬如警院石的设置,虽散见于校园各处,却又能以一贯之,期间多刻至理格言,又莫过于铸出“警魂”二字,使石石关乎天道,字字关乎人情。
诚然,人文景观设计的哲学还一再告诉我们,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锻造,追求的不是文化铺张,更不是所谓的文化堆积,而是基于人、灵魂与校园的三位一体,呈现出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和古今结合,以实现诗意关怀。人文景观是朴素的,但又要充满寓意。寓意是一个复合体,它能使凝固的环境变得流动起来,能使实体性物质存在指向精神维度,从而摆脱事物原本的意义,进而开启人关于美和自由的想象。这亦是人文精神培养中不可缺少的感性基础。可以想象得到,在一所缺少寓意的校园里,是怎样也寻找不出人文精神培养中的宏观设计的。所以,宏观设计一旦运用到人文景观设计中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到人文精神培养所不可缺少的寓意。
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人文景观亦是目的于这样的寓意,就像立于教学楼、行政楼、实训楼、宿舍楼等楼门口的“警容镜”,不仅在正身,更像在正心。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该努力让其人文景观行不言之教,出发点就是:应该赋予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活的灵魂,使得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事物,都能承担起人文精神培养的义务。因为它一开始,就负荷上了知识和正义。而且,它的开放性还表达出了以有限把握无限、以出世把握入世的人生智慧。
三、诗教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意义
多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提倡“教学艺术”,试图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来优化教学、吸引学生,但往往因此而忽视了诗教之客体性存在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宏观设计意义。诚然,诗教也是艺术,但比较而言,它的客体性存在通常要比主体介入更显诗意。这样的手法同样是艺术,或者叫“艺术中的艺术”。
中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诗教可使凝固的建筑流淌出音乐,可使流淌的音乐沁人心脾。同样,在一个充满诗教的校园,每一朵浮云,都带来的是诗意。这诗可以融入校歌、校徽及所有校园标识当中,呈无限审美情趣。
我们都知道,校园文化一定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课堂。大学的课堂结束了,人生的课堂却刚刚开始。要保证课堂教学精神的延续,就要保证校园文化的启发性和启示意义。何以如此?便就引出了所谓的“诗教”。
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其学院标识的设计中就首先引入了诗,这是诗教的体现。诗的本质是追求和平、正义,表现出的是人类把握世界、洞悉宇宙的知性,所以,在文化建设领域,诗无疑具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因而,行至校园,需随处烙得个“诗心”。
山水挂画里有诗、通幽曲径里有诗、门庭水榭里有诗,而且,诗是校园的气韵,总在涤荡心灵世界的一片通畅,能让一切价值判断都折射出自然力与真诚。
现在,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着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即在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精神培养的艰难行径中,展开了有意义的探索,无疑是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精神培养中的宏观设计,进行了启发性的思考。
【关键词】中学高级英语教学;语境;问题;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8-01
通常语言环境包括外部环境的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政治历史环境等,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所要学习的语言的语义信息、体系、形成、发展等因素。这二者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目前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英语语境的缺失问题,这会使得英语教学的效率降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收不到预期的成效。
一、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最主要的语境问题
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语境,才能加快语言学习的进程和牢固性。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语言的载体是象形文字,而英语语言的载体是拼音文字,它们的形成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了其产生时候的语言环境。如果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就难免会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英语的教学也会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汉语习惯和思维模式,教学的结果就不是非常纯正的英语。语言环境的不同,给语言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矛盾。这时候往往需要进行语言的转换,可以通过翻译的方式,将对方的语言环境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语言符号来进行学习与讲授,还可以通过创设语言环境的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将英语环境移植到汉语的语境中来,移植的结果可能和英语母语语境中的环境有所出入,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沟通。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语言环境,我们不能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直接移植英语从而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我国香港地区把英语作为工作时候的用语,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英语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在中学高级英语的教学中,这种语言环境的缺失更为严重,英语除了在英语课堂上被使用之外,很少运用到生活当中,只有在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时候才用到,所以形成了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实局面。
二、针对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语境缺失问题的处理对策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语境缺失的问题:
首先要不断增加中外交流的机会,逐渐形成英语学习的推动力,例如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鼓励民间的文化交流和交往活动,拓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空间和渠道。教师要大力提倡学生在公共的场合下使用英语来进行相关的交流,为英语的学习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其次要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软件来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虽然这不是一个现实的语言环境,却对英语的教学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英语电子课件的制作是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英语知识,还可以利用它来提高对纯正英语发音的模仿水平,不断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互联网可以为我们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其本身也是一个以英语为主的现代语言沟通的平台。
第三要把握好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要在自然语境中来进行的,也就是说,英语学习者在为了获取信息进行的无意识的学习具有无意识的性质,反而会对语言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语言学习的过程更加重视对语言规律的学习和记忆,克拉申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的获得只能依靠在自然环境中的语言的习得。目前我国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仍然此使用的是学习的方式,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学生都具有很高的做题能力,却学成的了哑巴英语,既不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也不会用英语写文章,说到底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是不难发现,在中学高级英语的教学中也不是完全忽视习得的作用,例如在大量做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就是一种语言习得的体现。
第四要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不能只注重语言本身的学习。每一种语言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许多的语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达到更好的交流与沟通的目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记录人类社会的抽象表达方式,是一种进行日常沟通的交流工具。对每一种语言的知识背景都做有了解了相关文化因素,才能更准确的表达交流的意思,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要的加强中学高级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其素质的培养。师资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中学高级英语教学阶段的教师的英语能力很多都是靠后天的学习的来的,并不是长期受到英语语言环境的熏陶中习得的,所以教师自身与使用英语的人的交流机会就非常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出国留学的机会,英语技能的获得也都是通过书本,这就脱离了语言环境,所以教师本身的英语水平就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其所教授的课程的纯正性就缺乏有力的根据。
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语言环境的缺乏,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我们已经付出了努力,不断改善者教学的环境,提高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创造出更有利的教学环境,同时还可以考虑在将英语语言服务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扩大外语的种类,转变国人对待英语的传统观念,逐渐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而不是考试晋升的工具,摆正心态,就能处理好英语的语言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莉.中式英语与英语语言环境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22-01
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高职在管理学教学中引入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情景模拟等等,这其中,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管理学案例教学能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帮助学生丰富关于各行业的背景知识,对于提高管理学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管理类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并在各高校管理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但这种教学方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想要解决案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管理学教师不断积极地研究新对策,总结教学经验,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用。
1 管理学案例教学的作用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案例教学法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使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通过解决实际案件的实践来学习管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大大培养了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管理知识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案例教学可使学生在案例讨论与求解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协作精神。案例教学可使教师在课堂讨论中更准确地发现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收集到大量感性材料,使教师勤于思考并及时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创新课程内容,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案例资源缺乏
管理学案例教学的资源供应量不足,质量不高,尤其是用于高职管理类专业的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案例较少,案例陈旧,缺乏一定代表性、典型性,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反映当前国际经济管理水平实际情况,起不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其次,多数采用的案例是由国外的管理学教材中摘取,我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与法律环境与国外不同,因此,采用的案例缺乏反映当代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
2.2 学生学习基础较弱
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应届高中或职专,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信心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消极,对理论知识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不强。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无法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面对问题时更缺少独立思考能力,无法参与课堂谈论,即便讨论也不是全面的,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均会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
2.3 案例教学方法不当
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在课上唱主角,不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机会,学生变成听众,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表现出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课堂气氛不活跃。然而有的教师让学生全程分析和讨论,却不给予任何提示,也不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虽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却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另外,有的教师使用的案例是从国外的管理学教材中摘取的,与国内文化、制度、理念的差异,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对相关原理的理解较为片面,主动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就不高。若案例过于简单,学生一看便知,降低了教学要求,这些无疑与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3 完善管理学案例教学体系的思路与路径选择
3.1 完善管理学案例库建设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教学案例的编写与收集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应加强对案例的研究与编选,在选择案例时,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特点来选择具备普遍意义或能反映事物共性的事例作为案例,更有利于学生们归纳和推理,能使学生从中总结出普遍规律。教师课堂教学上应不断更换、补充新鲜的案例,才能确保案例的时效性,利于教师课堂上的引导。为提高案例教学水平,管理学教育工作者可编写适合我国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高质量案例库,案例内容与素材要与时俱进,能够反映当代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3.2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讨论参与度
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教师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到案例的内容是否能充分体现管理学的复杂性与变动性,能够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在案例讨论与辩论过程中,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沟通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营造轻松的课堂讨论环境和氛围,使案例教学更具趣味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乐于探索研究、勤于学习的良好习惯与态度。
3.3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高职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与学生、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充当“演员”的角色,课堂讨论中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发挥潜能,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另外,案例教学可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视听来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增强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增加案例教学的乐趣。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应注意案例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免降低教学要求和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通过总结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调整思路,理解理论知识,能举一反三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应深入企业实际管理活动中进行顶岗锻炼,找寻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管理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升教学水平。
4 结语
管理学案例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研究新对策、挖掘新方法。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精选案例、控制课堂讨论气氛、认真归纳总结、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努力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我们希望,管理学案例教学随着社会发展和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要求的提高而不断改革与创新,促进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