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护理干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93-01
分娩过程不仅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孕产妇心理因素对分娩期生物学指标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多采用缩宫素和手术的方式缩短产程[1],加速分娩,减少产后出血,但这些措施给产妇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不良反应。本研究采用信息疗法、认知疗法、松弛疗法、导乐疗法等方法,加强心理护理,对促进产程,稳定心率、血压,减少产后出血量,减轻孕产
妇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2003年3月~2007年3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102例初产妇,产妇年龄24~33岁,高中以上教育程度,孕周
37~42周,无产科及内科合并症,已临产,经阴道自然分娩。
1.2方法将102例初产妇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情绪状态进行测评后[2],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1例。试验组由研究者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生理护理,记录分娩过程的生物学指标,分娩后24h再次用SAS、SDS
测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情绪状态。
1.2.1担心医疗水平和分娩安全的心理干预-信息疗法临产前,将自行设计的问卷(其中包括16项孕产妇关心的问题)发给孕产妇,由孕产妇本人填写,从而获得孕产妇的心理需求。调查表明97%以上的孕产妇需要了解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状况、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等。因此护士产前访视时,要向孕产妇介绍产科医生、助产士和护士的资历、技术水平,产房的环境和设备,介绍分娩的整个过程及有关分娩过程中配合的注意事项,介绍其他产妇顺利分娩的实例,必要时协助孕产妇参观产房,帮助孕产妇获得分娩
前后的知识,让孕产妇感到自己受到医院的重视,满足其自尊。
1.2.2疼痛的心理干预-认知疗法护士告诉产妇分娩是在周密的监护下进行的,包括产妇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和胎心监测,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疼痛是由子宫收缩引起的,宫缩时不要烦躁慌张、大喊大叫,产房设有背景音乐,可借助优美的音乐,得到
适当的调整和放松,告知产妇宫缩的阵痛是可以耐受的。
1.2.3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松弛疗法松弛疗法是在专人的指导下由病人自行控制,通过固定的程序,使病人全身发生条件反射性松弛反应。其原理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紧张的主观状态。具体有9个步骤,(1)收缩肌肉:脚―腿―骨盆底―手―胳膊―肩―脸,几秒钟后放松;(2)收缩右胳臂,放松左胳膊,全放松;(3)收缩右腿,放松左腿,全放松;(4)收缩左胳臂,放松右胳臂,全放松;(5)收缩左腿,放松右腿,全放松;(6)收缩右胳臂、右腿,放松左胳臂、左腿;(7)收缩左胳膊、左腿,放松右胳臂、右腿;(8)收缩双胳臂,放松双腿;(9)收缩双腿,放松双胳膊。此疗法的指导语多采用暗示性松弛语言,如:“舒适地躺好,放松”,“好,很好!”等。除接受上述心理护理外,试验组孕产妇同时也接受常规的生理护理
2 结果
2.1两组产前及产后焦虑和抑郁分值比较见表1.产前两组SAS、SDS分值比较,t值为1.63、1.69,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产后24h内试验组的SAS、SDS的平均分值比对照组低,t值分别为3.589、2.59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焦虑和抑郁分值比较
2.2两组分娩过程的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除第三产程外,对照组均比试验组的第一、第二产程延长、出血量增多,试验组血压心率较对照组稳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产程延长、出血量增多和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对孕产妇的影响分娩过程中产程延长,对产妇和胎儿均有不利影响。对产妇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胎先露长时间压迫耻骨或直肠,产妇阴道壁可发生缺血坏死或造成膀胱阴道瘘及阴道直肠瘘。对于胎儿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宫内缺氧易导致宫内窘迫,甚至胎死宫内等。迅速、大量的失血可引起产妇失血性贫血、失血性休克,如得不到及时纠正可危及产妇生命。失血过多、失血时间过长,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引起垂体缺血性坏死,继发垂体功能低下的严重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负担。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产妇死亡的原因之一[3]。同时会使产妇和家属产生惊慌、恐惧等情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产妇的康复。
分娩是妇女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事件,但由于分娩过程中存在许多不测和不适,很多初产妇对分娩产生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可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活动增强,血浆中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浓度增高。有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子宫收缩增强,而去甲肾上腺素与焦虑呈负相关,疼痛与皮质醇之间呈正相关。由此可见,焦虑、抑郁可导致子宫收缩力减弱,对疼痛敏感。强烈的宫缩更加重产妇的不良情绪,最后致产程延长,出血量增多。
因此,分娩期不良的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与宫缩乏力、疼痛敏感、产程延长等密切相关。所以,减轻孕产妇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是缩短产程、让母婴平安度过分娩的重要保障。
3.2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分娩使孕产妇经历了一次非常强烈的躯体和情感体验,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从亲友、同事处多听到有关分娩的不良体验,于是害怕和恐惧分娩,怕疼痛、怕出血、怕胎儿出现意外、怕自己有生命危险等,特别是宫缩时剧烈的疼痛使产妇的应激反应加剧,表现为紧张和恐惧变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最后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受阻,产程延长,甚至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准确期望理论”认为,当一个产妇知道了他希望知道的各种真实信息后,对各种应激性医疗情绪和害怕情绪就会相对减轻,忍耐性增强。据此,为孕产妇提供信息疗法、认知疗法、松弛疗法等心理护理方法,调节产妇的焦虑水平,增强孕产妇的信心和自我控制感,从而使产妇密切配合产程进展,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和难产的发生。
本研究提示心理护理可降低孕产妇的心理应激程度,维持分娩过程中生理指标的稳定,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利于顺利分娩和产后恢复,提高围生期保健的质量。在护理管理中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妇产科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在整个妊娠期,尤其是分娩期对孕产妇进行适时、适当的心理护理,开展家庭式产房,全程陪伴孕产妇,有利于增强孕产妇对顺利分娩的信心,使她们顺利度过分娩全过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10月本院48例急诊小儿静脉滴注患儿。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摸球法分组:研究组(24例)男1例,女11例;年龄3~9(5.28±1.41)岁。对照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3~8(5.22±1.54)岁。两组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口头介绍配合要点、注意事项等,进行随机情绪疏导。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去除随机情绪疏导,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内容包括:①营造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第一形象,提升家属信任感,拉近与患儿距离;②环境:输液室墙壁上张贴生动形象图片、卡通壁纸等,配备电视机,播放患儿喜爱节目,消除患儿陌生感、不安感;③趣味化诱导:主动与患儿沟通,向小儿、家属介绍静脉穿刺、静滴期间配合事宜。给予正性暗示语言。针对表现良好者给予情感、物质鼓励;④腹式呼吸训练:以游戏方式引导患儿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保持半坐卧位,用力吸气,屏气2s,再缓慢呼气,屏气2s,以此反复,持续10min左右,以帮助其放松身心,减轻躯体痛感;⑤家属护理:经由面对面指导、思维导图等方式对家属进行宣教,提升其对小儿静脉滴注护理的正确认识,改善配合度;诱导式发问方式引导家属倾诉心理问题,并耐心安抚,告知家属心理状态对患儿依从性的影响,使其积极调节心理,协助护理人员改善患儿依从性;⑥强化基础干预:熟练掌握穿刺技巧,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加强静脉滴注期间巡视,观察患儿穿刺点皮肤状况,询问是否出现不适,了解并满足患儿需求,提升患儿舒适度。
1.3观察指标
①以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患儿依从性,由护理人员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填写,以0~10分表示,得分越高则依从性越好;②以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患儿输液舒适度,由护理人员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填写,除人为原因外,包括穿刺点是否红肿、疼痛,是否影响患儿活动等,最高100分,得分越高舒适度越佳;③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对比。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对比。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患儿依从性、输液舒适度比较研究
组依从性、输液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选择2013年2月~12月手术室手术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能够自愿接受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的评估和调查,均具有基本阅读和书写能力。其中男52例,女36例。年龄11~69岁,平均41.2岁。普通外科患者21例,骨科患者20例,肿瘤科患者12例,泌尿外科患者14例,胸外科患者11例,妇科及其它科室患者10例。局部浸润麻醉9例,硬膜外阻滞麻醉68例,全麻11例。
1.2方法
1.2.1分组
将88例术后患者依手术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数组、44例)、干预组(双数组、44例)。两组性别、年龄、所属科室、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1.2.3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h内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作焦虑抑郁水平调查;术后24h采用护理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
1.2.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室手术患者术前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干预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理状态、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干预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且易出现多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致使糖尿病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悲观等负性心理反应,因此,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并调和患者的情志,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我们在糖尿病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系统化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使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保持应有的健康水平,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59例,年龄35~81岁、平均52岁,病程1~21年,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干预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35~76岁、平均51岁,病程2~20年;对照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39~81岁、平均52岁,病程1~21年。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护士按时进行包括糖尿病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技能等健康宣教。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系统化心理护理。①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护士要主动、热情接触患者,耐心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以真诚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赖,以减轻患者的疑虑并消除对糖尿病的抵触情绪,积极配合治疗;②精神支持疗法:首先,护士要纠正患者对糖尿病的错误认知,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口前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有效治疗使血糖控制达标,则可减少、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就能够像健康人一样学习、工作、生活。其次,可配合治疗采用渐进性肌肉松弛疗法和音乐干预疗法,通过对肌肉反复的松紧循环练习,以促进肌肉和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下降;或通过聆听和谐的音乐旋律,以提高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水平,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转移注意力,减轻紧张、焦虑状态,从而调节呼吸、循环、内分泌紊乱的生理功能[2],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③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评估后,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包括心理调适、糖尿病的危害性宣教、降糖药物治疗、个体化饮食与运动计划、病情自我监测等,使患者达到控制好血糖、血压、体重,纠正血脂紊乱,增强心理应激素质的目标。同时,要指导患者的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爱、理解和支持,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④胰岛素治疗:护士要让患者了解到胰岛素治疗益处,对肝、肾的毒副作用低,花费相对较低等;邀请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传授经验,以消除患者的顾虑,积极主动接受治疗;要向患者讲解胰岛素的注射技术、储存方法及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和应急处理方法。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定期血糖监测、接受胰岛素治疗等情况,评估系统化心理护理的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在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定期血糖监测、接受胰岛素治疗等各方面较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如下:干预组饮食控制40例(80%),规律控制40(80%),定期检测血糖46例(92%),接受胰岛素治疗48(96%);对照组饮食控制21例(42%),规律控制16(32%),定期检测血糖24例(48%),接受胰岛素治疗31(62%)。四项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身心疾病,具有终身性疾病特征,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法根治,需终身治疗,且需要严格控制饮食,不仅使患者感到失望和无助,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患者容易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治疗依从性不高,进而使病情加重导致恶性循环[3]。诸多研究已表明,心理因素能影响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是重要的环节,其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具有重要作用。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并调和患者的情志,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能满足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变治疗护理上被动执行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建立医患互动氛围,达到防病治病的双重效果[4]。
本文结果显示,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化指导和人文关怀及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能够帮助患者消除各种负面情绪,使患者积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病情,增强健康信念,促进健康行为,进而达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代谢、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及享受健康人生的目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综上所述,糖尿病病程长,患者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克服不良情绪,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整好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配合治疗,控制好血糖,可有效减少或延迟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蜀红,杨晓兵,黄培熙.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J].四川医学,2011,32(8):1313-1315.
【关键词】心理干预;心力衰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740-02临床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人体心脏负荷加重和心肌病损以及收缩力的减弱,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1]。而当患者出现心理衰竭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发生会使患者的身心遭受极大的痛苦,所以在临床护理心力衰竭患者时,不但要根据其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同时护理人员也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针对其不同的职业经历和文化水平及心理需求等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护理。本文选取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68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重点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68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所有患者均被本院确诊为心力衰竭,并在本院进行有针对性治疗。其中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50岁,平均年龄(56.9±2.1)岁;病程最长的21岁,最短的1年,平均病程为(6.8±1.6)年。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49岁,平均年龄(55.7±2.3)岁;病程最长的20岁,最短的1年,平均病程为(6.4±1.2)年。两组患者在数量、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重点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1.2.1进行心理干预护理,护理人员要使用真诚的语言和用心的交流[2],疏导患者不良的心理,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心力衰竭,对一些固执的患者,在护理中要事事关心、照顾他们,并经常和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顾虑并及时帮助解决,通过沟通让患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疾病。
1.2.2在进行日常护理时一定要热情、周到、热情、体贴,通过行动使患者感觉如家中温暖,这样可以有效解除患者身体上病痛。因为心力衰竭患者因为病情的折磨,会出现自怜、消沉、自卑等不良心理[3],会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这时护理人员要更加的耐心、热情。例如:患者一旦发脾气,首先要设法使用各种方法将患者的情绪先稳定下来,并保持一个冷静的态度,使用和蔼的语言疏导患者,分散其对疾病痛苦的注意力,要通过心理暗示使患者心理放松,要让患者明白心理烦躁对病情没有好处,只要积极的配合治疗就会恢复健康。
1.2.3对于一些情绪比较紧张,缺乏信心,容易出现抑郁心理的患者,要耐心的讲解病情的相关知识,并进行心理安慰,通过为患者讲解心力衰竭相关的医学知识,使患者更好的了解其病情,并通过一个成功治疗案例的讲解,增强其治疗的信心。
1.2.4对有一些存在心理依赖的患者,要通过沟通使患者明白增加活动量的重要性,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来增强患者在治疗中的主动性。
1.3效果评价标准[4]:①显效: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主要症状全部效果,患者的心功能达到Ⅰ级,或者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②有效: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主要症状有明显好转,患者的心功能改善Ⅰ级以上;③无效: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主要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加重,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没有达到Ⅰ级或者加重。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得计数资料用(%)表示,两组间比较用X2检验,如果P
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有效率91.18%;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有效率76.47%。两组在有效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7.58,P
表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观察组34例 16例(47.06%)15例(44.12%)3例(8.82%)91.18% 对照组34例 8例(23.53%)18例(52.94%)8例(23.53%)76.47% X2〖6〗7.58 P〖6〗
通过本院的研究,我们发现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受到疾病及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等影响,其心理变化会比较大,所以就要求在对心理衰竭患者常规护理的同时,要充分的运用心理干预护理的方法来辅助护理治疗,所以在护理时一定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才能更好的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稳定心力衰竭的病情,提高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综上所述,给予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度,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蒋丽雅.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1):829-831.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48-01
由于护理工作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医院又普遍存在护士人员不足,劳动强度大,面对患者对护理要求日益增高,护理事业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型期等诸多因素,致使护理差错(护理事故)时有发生。
护理差错(护理事故)后的当事人对事件的认错态度,以及接受处罚的承受能力,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都会影响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及自身健康。
做好护理事故后心理干预很有必要。
积极干预:
1) 想一想,这件事确实发生了,并给患者以及家属造成了伤害,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无法消除的伤害,患者很无辜,站在患者角度考虑只有自责,没有抱怨。
2) 给领导带来压力和多余的工作,无论你怎样做,领导都必须向患者以及家属道歉,并想办法找一条患者(及家属)能够满意,护士能够承受的办法来平息此事,站在领导角度想一想,你只有感激没有抱怨。
3)给同事和集体带来损失,名义上和经济上的,站在同事的角度想一想,你只有愧疚没有不满。
4)检讨自己的不足:如果我当时谨慎点 细心点…是否可以避免此事。
5)消除抱怨,抱怨虽然能减轻一时的不快和不满,却不能让自己 向超积极的方向发展。所以切忌抱怨。
6)认识抱怨的危害性:抱怨是消极的工作态度前奏,是破坏气氛的毒素。
7)珍惜领导安排的新工作,争取在新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以证明护理事故(护理差错)只是意外。
消极因素的危害性:
面对 护理事故后的经济处罚 ,患者纠缠的恐慌,面对语言压力的郁闷,人文关怀的缺失 ,事故原因分析的不客观等,都会让当事人感觉不公正。
当事人如果有被动接受的不满,会使她对工作失去热情和积极性,变为消极怠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0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11-02子宫全切术是妇科临床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常应用于子宫恶性病变、子宫内膜病变等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妇科疾病。子宫全切术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创伤,而且由此产生的女性生殖器官缺失还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1]。因此,尽早给子宫全切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使患者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是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我院在围手术期对子宫全切术患者实施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住院手术治疗的子宫全切术患者66例。均符合我国修订的妇产科常见疾病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年龄34-60岁,平均年龄(37±13)岁;其中已婚已育29例,已婚未育4例。对照组年龄34-60岁,平均年龄(37±13)岁;其中已婚已育31例,已婚未育2例;两组患者在既往史、家族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手续,护理人员以真诚热情的态度想患者介绍医院的一般情况、管床医生及护士的详细信息和医护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以减轻患者因为重大疾患产生的焦虑恐惧心理,逐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术前就手术原理、过程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使患者尽量全面了解自己即将进行的手术有何疗效,针对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对于患者有疑虑的地方,要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围手术期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慌和对疾病预后的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斗志和决心。另一方面,患者家属尤其是配偶的负面情绪或者心理负担往往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心理护理干预应该加强与患者家属及配偶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其全面认识本病的病理及手术的必要性,参与到减轻患者负面情绪的治疗中来。针对患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水平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尽量让患者明白子宫全切除不会导致女性特征消失,也不会影响夫妻之间性生活质量,女性特征和性生活欲望控制只和卵巢有关。
1.3判断标准①SAS评分采用Zung编写的SAS量表进行判断,分数的高低可以反映焦虑程度高低[2]。②QOL评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QOL量表进行判断,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
2.1对照组患者按常规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及护理,患者SAS得分为(45.1±10-8)分,QOL得分为(43.34-12.5)分;观察组行常规手术治疗及护理之外,均给予患者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实施系统的心理护理,患者SAS得分为(32.3士9.5)分,QOL评分为(55.8-+13.2)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SAS评分显著减少,QOL评分显著增多,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子宫是女性孕育生命的主要器官,对月经来潮也有重要影响,是女性有别于男性的重要标志,子宫全切术会导致女性因为重要母性器官切除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所有进行子宫全切术患者普遍存在严重的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多来源自对疾病本身的不了解以及手术本身的恐惧,患者常会担心因为子宫全部切除而影响生育能力及夫妻性生活的品质,甚至导致夫妻感情分裂;还有患者也会担心术后会出现女性特征的消失或者是手术过程质量不过关而出现感染等情况。总而言之,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实施,还会严重降低患者术后康复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尽早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加强患者对疾病本身的认识,消除恐惧感,也能加强患者对手术施行的必要性认可,有效的减少患者心理负担,消除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以提升手术治疗质量。患者在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对疾病本身和手术治疗有了深刻认识,不仅不会出现不必要负面情绪和负担,反而会主动配合手术和药物治疗,大大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心理护理干预还可增进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理解,便于临床各项治疗工作和护理措施更好的实施[4-5]。另一方面,患者对自身疾病有全面认识以后,可以更加自信的参与和配合整个治疗过程,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行心理护理干预后较对照组患者SAS评分明显降低,QOL评分明显升高,心理护理干预在子宫全切术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以有效改善子宫全切患者心理状态,加快进行正常心理重建,重拾术后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李伟征,尹素珍,宋秀丽.综合心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2,7(13):56-57.
[2]林伟平.心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术病人焦虑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6(2):112-115.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病程长,病变复杂,治愈性差,患者工作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我院自2009年2月以来对40例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4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80例,心功能Ⅲ-Ⅳ级,合并高血压40例,高血脂52例,糖尿病32例。排除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合并未控制的感染,合并严重的肺、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50~78岁,平均(62.5±7.3)岁,病程(5.4±1.8)年,受教育年限2~8年,平均(4.5±1.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以及疾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心力衰竭的常规护理措施。心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由我科经过心理护理培训的护师完成,3次/W,每次1 h,持续3周。心理干预内容:心理支持:热诚、耐心听取患者诉说,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为其提供个体化的适应方法。认知干预:进行心力衰竭相关知识的教育,增强治疗信心,改善预后。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教会患者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宣泄法及自我放松法。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前后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观察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服药依从性,统计住院时间,随访1年,观察复发率情况。服药依从性依据4个问题进行衡量:①每天服药次数遵医嘱。②每天服药量遵医嘱。③每次服药时间遵医嘱。④坚持服药不间断。完全拒绝者0分,偶尔做到者得1分,基本做到者得3分,完全做到者4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sup>检验,P
2 结果
2.1 HAMD和HAMA评分2组护理前的HAMD[对照组:(24.7±4.2);干预组:(24.9±4.5)]和HAMA[对照组:(24.5±4.3);干预组:(24.6±4.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的HAMD(15.8±1.6)和HAMA(15.2±1.3)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1.7±3.1;21.0±3.2)(P
2.2 服药依从性两组护理前的服药依从性[干预组:(1.75±0.25);对照组:(1.72±0.23)]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的服药依从性(3.52±0.47)明显优于对照组(1.98±0.34)。
2.3 住院时间和复发率干预组的住院时间(28.5±3.8)以及复发率5.0%(2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5.6±4.2;15.0%(6例)],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发生发展和转归不仅与各种生物因素有关,而且与社会因素有关。最近的研究指出,长期不良的心理会影响患者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影响体内有益的激素分泌,使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感染,从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1]。心理干预能够通过改变患者错误的疾病认知,并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支持,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伴发的抑郁焦虑情绪,抑制病理生理过程,恢复内环境的稳态,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心力衰竭复发率[2]。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HAMD和HAMA评分,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住院时间和复发率。心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身心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1],其发病原因较复杂,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弥漫性肝损害[2],如慢性肝炎、循环性障碍、摄入大量酒精、化学中毒及长期营养不良等均可能导致肝硬化[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肝硬化发病率逐年呈现上升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000万人有慢性乙型肝炎,而发展为肝硬化的20%~30%[4]。因肝硬化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发展到后期因严重损伤肝功能而出现腹部积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5],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则可能发展为肝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6]。因此,对患者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是关键,但由于肝硬化治疗时间较长,再加上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这将严重影响肝硬化的治疗效果。对此,针对肝硬化患者的不良心理实施心理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对肝硬化患者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76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为肝硬化,并将入选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8例)。干预组中,男21例,女17例;患者年龄41~67岁,平均(56.5±2.3)岁;胆汁淤积性肝硬化9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1例,酒精性肝硬化13例,其他5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5例;患者年龄43~66岁,平均(54.2±3.5)岁;胆汁淤积性肝硬化8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4例,酒精性肝硬化12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药物指导,以及遵医嘱给予护理措施等。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语言开导 语言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最佳方式。所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7]。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做到与患者“两心相系”,对待患者要有热情、耐心,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并体谅、同情和关心患者。因大多患者对肝硬化病情不了解,因而易出现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故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预后及成功案例等,并及时开导和鼓励患者,通过语言沟通的技巧增强患者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提高护理配合度和治疗效果。
1.2.2 交谈心思 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有利于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消除患者不良心理。首先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多接触,问候患者时应面带微笑、坦诚热情,并了解患者家庭关系及其与家属相处的融洽程度,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同时,进一步了解患者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及兴趣爱好,并了解患者在经济或家庭方面是否存在难处,尽可能让患者家属满足其心理需要,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说出内心忧虑,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其思想工作,以此帮助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2.3 情志相制 情志相制是指针对某种情志用另一种情志去调节、控制、消除,因肝硬化是不可逆的,且迁延不愈,针对此病目前国内并无特效治疗方法,病情严重则发展为肝癌,故患者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心理,甚至一些患者自认为已无药可医,出现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的现象[8]。对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病情,鼓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情,并以亲切和蔼的语言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预后较佳的案例,并通过行动和语言等方式消除或淡化患者不良情志,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意识地与患者聊天,向患者说一些愉快的事情,或给患者讲笑话、看电视、听音乐等,可转移患者注意力,并抑制其忧伤情志,有利于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通畅情志,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愉快的心情。此外,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积极地进行沟通,重视家属的作用,叮嘱家属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可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对术后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9]。
1.2.4 健康教育 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重点介绍肝硬化病理知识、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相关注意事项、手术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饮食指导等,健康教育途径可根据患者认知能力、医院软硬件条件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如举办讲座、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在实施健康宣讲时应注意方式、方法,积极鼓励患者与病友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告知不良心理状态对疾病后期康复效果的影响,以此来增强患者对临床治疗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包括焦虑、抑郁、恐怖、敌对及人际关系等,心理状态越佳则得分越低,心理状态越差则得分越高。(2)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对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其中,重度功能障碍:≤40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轻度功能障碍:61~99分;生活自理:100分。(3)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共分为3个部分,即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其中,非常满意: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及服务态度评分≥90分;基本满意: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及服务态度评分为60~89分;不满意: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及服务态度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SCL-90评分比较
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护理干预后,干预组SCL-90评分中焦虑、抑郁、恐惧、敌对及人际关系等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经心理护理干预后的护理总满意度(94.74%),明显优于仅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120例。患者年龄均在36-66岁之间。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同时,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疾病、神精病史。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6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地差异性。
1.2方法
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非心理干预措施。心理干预措施主要如下:
(1)一般的心理疗法
在患者治疗期间,评估患者的健康史,收集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临床资料,找出患者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根据患者心理症状制定相应的心理支持措施。在非治疗时间,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的想法,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多使用积极鼓励、开导性的语言。在患者治疗的每一天应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把握好说话的语气与用词。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病房内环境的舒适。同时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护理措施,在保证患者身体舒适的同时还应注意患者心里的舒适。护理人员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鼓励家属多来院看望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心。
(2)认知疗法
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了解患者对重型肝炎的认识程度,找出患者存在的错误观点,与患者进行分析,转变患者错误的观点和看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告知患者重型肝炎的发病知识、发病原因以及治疗的原则和应注意的事项,帮助患者全面客观地了解肝炎。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谈的过程中,有目的性的让患者了解国内外治疗重型肝炎的进展,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在发现患者情绪不稳定和不恰当的认知或者是对疾病治疗不利的行为,应及时的给予指导,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面对治疗。引导患者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疾病,鼓励患者与自己对话。
1.3统计学分析
对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采用了SPSS17.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运用t的检验原理,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强迫评分、人际关系自我评分、敌对性评分、偏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55.36±5.55),抑郁评分为(52.36±4.5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得分为(42.83±3.55),抑郁评分为(40.12±4.12)。详情见表1。
3.讨论
【关键词】心理干预;肝癌;认知性
众所周知,肝癌属于消化系统肿瘤,病情比较严重,死亡率相当高。经研究表明,肝癌是一种身心疾病,病情的发生、发展都与患者的性格、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罹患肝癌的病人,处于对病痛、死亡的恐惧,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阴影,通常会表现出焦虑、恐惧、厌世等情绪,这就可能导致不配合治疗等后果。所以,在对肝癌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时候,应该对心理干预足够重视,以便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院方进行治疗,这对有效延长患者生命有着重大意义。本研究组分别对两组肝癌患者进行了普通的支持性心理疗法和认知疗法的心理干预,下面是具体情况。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小组选取了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的100名肝癌病人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30-70不等。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取认知疗法,对照组采取一般支持性的心理疗法。两组的具体人员情况如下:研究组共有男40位,女10位,文化程度:大学12例,中学30例,小学8例;职业配比:工人18例,农民12例,干部10例,其他10例。对照组文化程度:大学16例,中学26例,小学8例,职业配比:工人16例,农民14例,干部12例,其他8例。
1.2 研究方法
(1)治疗方面,研究组和对照组都采用癌症不同阶段相应的综合治疗和护理措施,只是在心理护理方面有所区别,研究组采用认知性的心理干预,对照组进行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护理。其中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措施有:对患者要耐心,多进行交流,普及肝癌治疗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其信心,这有助于减缓其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改变病人消极治疗的态度;做好对家属的安慰工作,缓解病人家属的紧张情绪,这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交流的技巧;要针对癌症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尽量合理的安排其探视时间,要避免过多的人员探视影响患者的正常休息。认知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首先要针对病人对肝癌的认识程度,纠正其主观上的一些不合理不现实的错误观点;能够注意到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宣传,让患者了解到癌症的相关注意事项,并要告知患者心理和情绪对于疾病的治疗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此外,还要多对病人讲解该疾病的国内外治疗新技术的发展情况,详细解答患者的各种提问;需要注意到患者思维和情绪的波动,当发现患者出现心理异常时,要及时的用积极乐观的话对患者进行鼓励,尽量引导其配合治疗,提高生存质量,从主观上面对现实,对自己和家属负责,缓解家属、朋友们的压力。
(2)效果评定方面,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要分别针对其病情、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等建立档案,周期性的记录相关数据,在治疗实验结束后,通过对两组进行数据上的对比,评定治疗效果。
2 实验结果
在实验结束之后,通过期间记录的各个档案的相关数据表明,经过治疗,研究组和对比组的状况有显著设置及其显著的不同,其中研究组的病情较对比组有较大改善,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叫对比组也有明显好转,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院方进行相关治疗,达到了实验的预期目的。
3 针对本实验的相关讨论
曾经有研究表明,人类个体在高度专注于某个事件的时候,属于高应激状态,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正确的应对方法,对其心理损害的危险系数较普通人群高出两倍之多。本实验进行的认知性的心理干预,主要是指对罹患癌症的病人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认知性的心理干预首先要学会倾听,让患者能够及时的发泄其各种不良情绪,而不是一味的压抑和逃避,这将是成功的关键。心理干预的主要途径是心理方面的疏导,尽量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焦虑等感觉,纠正其心理上的偏激观点。支持性的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在精神上安慰和疏导患者,以达到增强其精神防御能力的效果,以避免或者尽量减少患者出现思维和情绪的混乱,保持心理平衡,正确面对疾病,并与之顽强斗争。认知性的心理干预,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基于患者的认知过程能够影响其情绪和活动的理论假设,有预防性、针对性的采取一定措施,来改变患者的错误观念,以此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的效果。通过积极主动的了解患者情况,对其认知过程进行干预,改变病人的思想状态,间接的或者直接的控制其情绪和行为。通过相关方面的医学、治疗知识的教育,让病人摒弃原先主观上的不合理认知,对肝癌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这样就能够接触心理障碍,进而增强能够成功治疗的信心。
经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认知性心理干预之后,各项指标较对比组都有较大幅度的改善,这充分说明认知疗法对于肝癌病人的心理能起到正面的影响,有助于其树立治疗信心。心理上的慰藉可以让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心情比较放松,降低发生焦虑的可能性,与护理人员保持一致,积极配合院方治疗,这是顺利治疗的关键。所以,在对肝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认知疗法是非常重要的。反之,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其厌世等情绪的发生,这样只能加重病情,加速死亡过程。 综上所述,治疗肝癌病人的时候,配合认知疗法的使用,可以激发患者求生欲望,能够战胜放化疗带来的疼痛,提高治疗积极性,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治疗。此外,还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护理学科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艳丽,杨长虹.心理干预在肝癌护理中的作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