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职高教学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3: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职高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职高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详读教材,记忆和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改变教学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给予学生以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和空间。

3、.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把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效结合,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精选习题,避免陷入题海中。

4、.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的知识落实作为主渠道,及时进行"小结"、"单元过关"和"月结"。

5、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一定的提升。

三、高三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文科学生总体水平不是很好,优生与差生相差很大,且拔尖人才又少。今年升级考就是说明了这一问题。所以既要抓重点又是照顾全体。

2、缺乏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深入研究。在政治课的课程标准中有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明确要求,如"识记"、"理解"和"运用"。在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

3、忽视课本,依赖资料。课本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有完整的体系和逻辑。我们在高三教学和复习中总是抛弃课本而按照资料来进行,舍本求末,学生对于知识没有系统性的把握和理解。

4、.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复习策略的指导。我们的教学仍停留在我讲你听,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上,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和复习的指导,如何做,应该怎样做。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和方向性,教师辛苦,学生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5、课本知识与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空泛。表现在理论联系热点、重点问题时只是点到为止,泛泛而谈,没有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从一个切口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所谓讲题也只是就题讲题,就答案讲答案,所谓学生掌握就是记住,面对新的问题仍然无从下手

四、教学要求

1、学习《课程标准》,并且结合《课程标准》中的识记、理解、运用的不同层次的基本要求,准确地贯彻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特点。

2、要充分利用有限课时,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重点突出,难点讲透。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各种形象、直观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篇(2)

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研读考纲,明确考点,把握考试方向。

认真研究考纲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考查的知识范围、考试的基本题型及要求;分析考点,明确每个考点的本质,了解考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构建网络。

首先,立足教材,认真梳理知识,狠抓基础知识的掌握。以本为本,坚决、踏实地抓好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经常以提问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回答不好的同学要求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去掌握。

其次,要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时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视网络化复习,注重学科内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联系和综合。网络化复习从纵横两角度双向展开。

3、关注热点,联系实际,提高能力。

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弄清来龙去脉,了解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何发展,注意解决对策,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4、强化训练,精选试题,提高水平。

篇(3)

继续贯彻全国农村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国重”复查为中心,狠抓重点专业建设,以“学生会做”为课堂教学改革目标,积极构建质量兴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平台,树立新的人生观、学生观、教育观和发展观,培养高品位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努力提高学校教学水平。

二、工作目标、重点

1、确保“国重”和“省重点专业建设检查评估”的教学硬、软件项合格。

2、认真准备,扎实工作,狠抓落实,确保我校参加的中等职校艺术节技能竞赛再创辉煌,组织工作再树“形象”。

3、深化课堂教学、考试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规格。

4、完成《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寒假作业》的编写、印刷。

5、继续推进第二课堂改革,创建特色学习型的社团和协会组织。

6、完成1至2个教研组“赛课”活动。

7、开展秋季运动会。

三、措施

1、强化责任意识,确保“国重复核”、“重点专业建设检查评估”的教学硬、软件项合格。按照“国重”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由教务处牵头,专人负责,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此项学校“中心”工作的教学项资料合格。

2、专业部、教研组要结合专业特点选拔、培养和指导优秀技能选手参加乐山市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节技能比赛,确保各参赛项目再创辉煌和组织工作再树“形象”。本次技能比赛共设:礼仪基本功、普通话、计算机、书法、文艺、征文等六个比赛项目。结合我校专业的特点和教研组的实际,礼仪基本功比赛项由旅游专业部负责,旅游教研组协助;计算机比赛项由计算机专业部负责,计算机教研组协助;书法、普通话、征文等三项由语文教研组负责;文艺比赛项由幼师专业部负责,幼师教研组协助。各专业部、教研组要在第三周前拿出具体参赛方案,认真组织、选拔参赛选手,精心指导和训练,确保各参赛项目再次夺冠。

3、进一步深化考试考核改革。文化课继续推行教考分离,专业课进行综合理论考试,专业技能实施“综合或核心”技能考核,语文、英语课程加大能力考核力度,体育课考体能。学生成绩: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平时占30%∽50%,比例由教研组统一制定;专业技能和能力考核占50%;理论占30%。特别说明:语文、英语能力测试要从形式、内容、难度、组织上下功夫,认真准备,精心筹划。

4、加大课堂教改力度,以“学生会做”为教学目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会做”为目标,评价标准“学生会做”占70%,“学生会懂”占30%。“说议听评”课和“赛课”教研活动对教师的评价要参照此标准执行。另教师集体听课本期不低于10节(其中:集体听课不低于5节)。

5、完成学生寒假作业的编写、印刷、发放工作。参照编写暑假作业的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做好寒假作业的编写、印刷工作。

6、继续推进第二课堂改革。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加大学习型协会或社团兴趣活动的组织、管理、监督工作。本期第二课堂在原有学习型社团和协会基础上,增加5-10个学习型社团或协会组织,由专业部、教研组负责管理,指定专人指导,以学生自主开展活动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能力。

7、完成1至2个教研组的“赛课”教研活动。配合学校教学改革进程,开展“赛课”教研活动,以“研促教、赛促改”为目的,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本期至少完成1至2个教研组的“赛课”教研活动,各教研组“赛课”的顺序依次为:数学-英语-政治-体育-幼师-财经-计算机-电子-旅游。

8、开展秋季运动会。体育教研组要周密部署,精心策划,认真组织,要充分体现参与性。

9、常规管理工作要常抓不懈。加大以“四制二会”为主的教学检查监督力度,重点抓好“三无”学生、提前下课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检查工作,营造一种“学风浓、教风正”的教学优良环境。

10、狠抓高三年级模块管理,重点做好模块设置、计划制定、分班和常规管理工作。

11、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本期完成英语四个单元和Internet培训;全体教师以电子邮件的形式(E-mail)上交学校各类材料;计算机教师80%的理论课要以“课件”形式上课,有条件的其他教师提倡“课件”上课。

12、完善一职中网站建设,实现网上信息互享。

四、行事历

1、第一周:高三年级模块分班,开学前教学准备工作。

2、第二周:第二课堂策划、筹备;体育教研组开展体育活动;教师交教学计划。

3、第三周:学生第二课堂、各教研组“说议听评”课开始,艺术节的筹备。

4、第四周:周六补考。

5、第六周:交半期、期末考试电子试卷。

6、第七周至第九周:“国重”复核;“省重点专业检查”资料准备、评估。

7、第十周:考试复习。

8、第十一周:半期考试。

9、第十二周:乐山市中等职校艺术节参赛项目验收。

10、第十四周:乐山市中等职校技能竞赛。

11、第十五周:秋季运动会。

12、第十六周:第二课堂、教师“说议听评”课结束;教师“赛课”。

13、第十七周:体能测试。

14、第十八周:英语、语文能力测试。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36-02

化工原理是我校制药、化工等专业的职业技能课,它主要介绍化工类型生产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与其相关的过程设备,它需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具有应用面广、实用性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它能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工程观念,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工程学科与工程技术的双重教学任务[1]。由于化工原理课程研究内容极为广泛,化学工程学科中除了反应过程以外,其他物理过程都是本课程涉及的范畴,化工原理课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章节间缺乏衔接,是学生历来反应难学的课程,所以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改革是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新思路。我们针对目前化工操作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和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高职化工原理课程进行课程开发[3-4]。本文对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作简要论述。

1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专业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制药行业、化工企业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特点等,由工作任务确定教学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5]。

1.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项目化课程结构。

《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常用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工艺计算,掌握典型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操作方法及选用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单元操作中的一般性技术问题,具备生产一线工艺设备管理和维护保养的初步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的内容设计打破了原来学科体系的框架,以不同单元操作为载体,将相关的管理技术、设备维护、工艺操作和工艺评价合理整合,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建立基于化工原理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特点。

1.2坚持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

改革以往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设计理念,利用校企合作基地的有利条件,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由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和我系教师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与技能,知识技能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按照化工原理的实际生产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校企合作企业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知识技能。岗位工作职责清晰,工作任务目标明确,确保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对接,专业和岗位对接。

1.3坚持行动导向要求,注重实践操作技能。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首先系统的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并没有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大部分高职学生不愿意进行纯理论的抽象思维,而偏重于对可视事物所进行的动手实践与操作训练。他们更希望动手,不喜欢理论[6]。因此,从生源情况和教学目标出发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本实训室向学生开放六套演示实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演示实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除常规实训外,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动手安装、调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体现"做中学、学中做"。

另一方面,由学院牵头建立固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和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等,根据教学需要,随时下厂见习,并且和企业建立了"厂中校"的合作模式,可以边理论边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1.4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权,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通过对每个学习工作任务的评估,使学生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单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将来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2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2.1清晰课程定位,开发化工原理课程标准。

篇(5)

学校成立高三复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复课工作。小组成员坚持每周一碰头,对复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并对阶段性的复课工作进行总结和安排。实行领导包班包组制度,做到人人有分工,人人有任务,全面跟踪监控高三复课工作。校领导适时下班参加各班的主题班会、学生座谈会、教学检查、开展心理辅导;下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等,督促检查教师常规落实、推进学生的辅导情况。

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学校树立抓高一、高二就是抓高三的一盘棋思想,跳出了就高三抓高三,把全校教师都聚集在高三和高考上的老圈子。在教师的调配上,在骨干教师偏少的现实情况下,学校克服困难,也顶着压力,大胆将长期在补习班、高三的一些骨干教师下放高一、高二,为高三工作奠定较好基础,也为年轻教师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在奖励措施上,学校适当扩大了高一、高二教师的奖励比例,缩小了高一、高二和高三之间的差距,让教师真正体会到高考和每个教师都有关系。

重视考后学情分析,加强科学管理

每次考试后,及时召开班会分析成绩。每位教师也要针对自己学生的答卷情况,认真分析,找漏洞,挖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应对策略。学校根据共性问题召开学习方法指导会、学习经验交流会、高三教师会和高三班主任会,提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新要求、新措施、新目标,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通过每次考试的总结、试卷讲评、专题讲座,对学生及早进行答题技巧的指导与训练。

想方设法,落实复课措施

每年我们都要召开高三年级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高三一年和孩子相处的方法及要做的事情,密切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复课备考工作。召开表彰奖励大会、对尖子生、进步大的学生予以奖励,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寒假期间邀请曹中走出去的在校大学生,现身说法,在学习方法、树立自信、志愿填报、高中及大学生活感悟等方面对高三学生进行了辅导报告,激发了高三学生的复课热情,在学生中反响较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谈话,掌握学生心理,化解矛盾,减轻心理压力,对有倾向性苗头及时进行化解,连续六年在高考前邀请西安心理专家来校做心理辅导报告,降低学生因紧张复课带来的心理压力。

篇(6)

通过提问了解到部分学生对课本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的较好,有少数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高,但绝大部分学生对课本非常生疏,基础知识较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极差。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及要求:

1、完成高三全一册的教学任务、复习高一上下册和高二的上策;

2、通过政治常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国家、民主、政党、民族、宗教、国际关系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政治思维素质。

3、通过高一内容的复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说明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4、使学生能够在首轮复习中打实双基,一步到位,较熟练地掌握好课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答题的技巧,初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继续完善发展上学期愉快教学方法,充实新的内容,以点带面,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

2、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与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采用各种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更多的讨论,鼓励学生勇于探讨,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精讲巧练,培养能力。

5、精选习题,适量布置作业,既要照顾大多数,又要使尖子生吃的饱,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6、认真批改作业,全面掌握教学质量,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培优扶差。

7、每教完一部分内容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检测,并认真进行教与学的分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章节过关。

8、加强现代教学手段与政治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

(一)教学难点:

1、针对高三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实现知识、能力、思想素质的三统一 ,把其中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活和学生的思想结合。

2、根据经济常识的学科特点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具体教学内容和课后理解测试以及社会现实的结合。

3、哲学上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的具体运用。

(二)教学重点:

1、政治常识第1、2、3、5课,尤其是第3第5课。

2、经济常识复习,细、全、熟,夯实基础。

3、哲学常识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

五、教学进度表

1、 9.1—4               政治常识第三课

2、 9.5—9.11            复习、高三第一次月考

3、 9.12—9.18           政治常识第四课

4、 9.19—9.25           政治常识第四、五课

5、 9.26—10.2           政治常识第五课

6、 10.3—10.10          复习经济常识第一课   

7、 10.11—10.16         复习、高三第二次月考

8、 10.17—10.23         复习经济常识第二课

9、 10.24—10.30         复习经济常识第三课

10、 10.31—11.6         复习经济常识第四课

11、 11.7—11.13         复习经济常识第五课

12、 11.14—11.20        复习、高三第三次月考

13、 11.21—11.27        复习经济常识第六课

14、 11.28—12.4         复习经济常识第七课

15、 12.5—12.11         复习经济常识第八课

16、 12.12—12.18        高二哲学常识一课

17、 12.19—12.25        复习、高三第四次月考

18、 12.26—1.8          高二哲学常识第二课

19、 1.9—1.15           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  

篇(7)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实训课程教学的研究意义

现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常规实训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给出实训名称、实训目的和实训步骤,讲解实训的原理,演示实训过程。学生看清楚后,记在笔记本上。学生只要按老师所讲的、所做的步骤自己动手就能完成实训内容。这种情况相当于是教师“手把手”教会了学生。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综合实训教学,是对多门功课的综合应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突出如何完成工作任务,按工作任务的需要来制定方案,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实训按照工作过程来强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多门课程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意味着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而是这类知识在实训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职课程中,并以“室内外设计案例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实施为例进行说明。以室内效果图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中心,介绍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思路,通过对本门课程进行整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并以整套室内设计效果图为载体,进行情境教学单元实施步骤展示,形成具有岗位职业特色的课程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实践能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在高职教学中的推广运用有所推动。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案例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通过企业调研和课程分析,明确课程定位;接着根据课程定位和现场需求,确定主要就业岗位,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进行学习情境设计,确定课程标准及任务要求,并针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教学单元设计。

(一)课程定位

室内设计案例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限选集中实践课程,课程以实用案例为主线,基于实际应用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其功能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整个室内设计的流程,并且使用3dsmax制作效果图的能力。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是全面地了解室内设计的流程;巩固学习制作效果图的方法;熟练掌握3DS MAX和VRAY各种工具的应用;掌握对材料、造价及工艺进行分析。

(二)典型任务分析

本实训课程的设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实训教学的根本目标。根据目前人才市场对室内装修设计人才的需求设计实训项目,使学生了解整个室内设计的流程,掌握对材料、造价及工艺进行分析以及3dsmax效果图制作的能力,为学生发展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三)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室内设计案例综合实训”这门课程对应的岗位行动领域可以根据施工的流程作业,划分为三大类模块,即:现场测量确定方案、施工图和效果图设计和材料工艺及预算报价。接着我们根据已知的行动领域对应的转化为三类学习领域,即:现场测量确定方案、施工图和效果图设计和材料工艺及预算报价。

(四)学习情境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室内设计案例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宗旨,是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是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本研究以室内设计中所涉及的具体施工对象为载体,将“室内设计案例综合实训”课程分解为“客厅设计”“卧室设计”“厨房设计”和“卫生间设计”四个学习情境模块。

(五)评价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了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课程成绩形成方式最终课程成绩为五级制,由各项目评价分值的平均分构成。具体来说,我们以客厅设计项目为例:考核学生合作进行实地测量的能力,这部分占本项目成绩的10%;考核学生构建设计方案并采用CAD表达的能力,这部分占本项目成绩的15%;考核学生实现设计方案的能力,这部分占本项目成绩的60%;考核学生文字表述能力,这部分占本项目成绩的15%。其他项目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

篇(8)

[作者简介]冯明兵(1975- ),男,重庆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的教学、创作与研究。(江苏 南京 21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项目和2011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基于大学生创业园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转型与构建”(项目编号:Y11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60-02

在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各种教学模式中,“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以其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现实语境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工作室化”的内涵理解不尽相同,各自院校办学条件也存在差异,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进面临诸多困扰。为此,理清“工作室化”教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

一、从工作室教学到“工作室化”教学

20世纪初,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德国的包豪斯学院(Bauhaus,1919~1933)建立了用于教学的众多实习工场(Workstation,也称“工作坊”)。工场里不分教师和学生,只有“师傅、技工和徒工”,工场中的教学由工艺师傅和造型师傅共同承担。包豪斯的“工场”开创了现代工作室教学的雏形,为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受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在高等美术教育中试行工作室教学。如60年代初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油画工作室。1962年,中央工艺美院郑可先生主持创建了陶瓷雕塑工作室。工作室教学将理论课与美术创作辩证衔接,重视艺术实践为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后来工作室教学因“”而中断。20世纪80年代,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术学院又重启工作室教学。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工作室教学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期”。“设计艺术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这种实践是与社会生活、生产加工相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设计实践中产品流向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设计艺术的基本属性。”①工作室教学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重研究、轻实践”的教学思路,大力推行实践教学,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随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诞生于本科教育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也逐渐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作为一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手段,许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积极尝试。然而,由于在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本科教育的工作室教学并不能完全适应今天以“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主要表现为:第一,本科教育的工作室教学尽管将实践教学搬进了工作室,但工作室是根据在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技能来划分的,这一做法无意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的壁垒;第二,本科教育的工作室教学主要以工作室主持人和教师团队的学术结构作为教学依据,仍然注重教师的研究成果,忽视市场需求;第三,本科教育的工作室仍然保留了部分的“精英式”教育,工作室只能容纳少量学生和实践课程进入,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因此,上述的工作室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高职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既能发挥出工作室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的独特优势,又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理念和特色。这便有了“工作室化(也有称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提出。

二、高职“工作室化”教学的含义

“工作室”与“工作室化”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本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是将艺术设计职业领域中“工作室”这一典型工作模式及其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转换成学习领域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在具体实施上,即学生通过0.5~1.5年的基础技能学习后,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经双向选择后全部进入各专业工作室。工作室在教学上采用开放式,在师资上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为核心,组成一支具备教学、研究、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在硬件设备和环境上符合生产需求和企业岗位环境;教学内容上以社会真实项目为驱动;将工作室作为依托参与社会服务和竞争;以完全职业化的形式在工作室中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经过近几年的探索,该院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通过对该院“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实地调研、学习和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1)工作室覆盖了所有专业和学生,由工作室变成了“工作室化”;(2)工作室根据艺术设计职业领域典型工作室而建立,符合职业化要求和岗位发展需要;(3)工作室依托于“工作任务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以真实项目为引领;(4)工作室教学团队突破了原教研室的边界,跨系内外、校内外,聘请国际著名大师担任团队首席;(5)教学组织上可以跨班级、年级甚至跨专业,学生根据项目需要组建团队;(6)工作室开放式教学,参与社会实际项目的设计竞标,项目成果面向社会化。这一“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它打破了原来的学科壁垒,突出了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实现了素质与能力的协同推进,促进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其本质是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做中学、做中教”。②是真正体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点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

如何推进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其内涵,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策略?这是“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得以落实的关键。下面我们就从教学内容、学习情境和学习评价等几个方面来阐释。

(一)教学内容的“项目化”

“工作室化”教学突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将典型工作任务转为学习内容的时候,应当把握好工作室“工作”的实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深入分析艺术设计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能力进行逐项分析,明确其必需的工作职责要求和所需的支撑知识技能,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③再精心设计出易于“工作室化”教学实施的项目化课程,这即是教学内容的“项目化”。需要注意的是,项目化课程设计应明确若干的约束条件,具有清晰的实现目标和具体的检测标准;嵌入其中的理论知识需深入浅出,够用且适宜。而在项目的选择上则既要兼顾行业发展和学生职业成长的需要,又具有典型性、适宜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等特点;项目类别上应侧重真实项目(社会化项目)的真题仿作、真题真做,以自主研发虚拟性项目为辅;项目设计上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循环式+分段式”④的方法。总之,“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必须依托“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工作室里边学习、边工作,凸显出高职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优势。

(二)学习情境的“职业化”

在艺术设计职业领域中,工作室作为一种典型工作模式十分常见。如“首饰设计工作室”“影视制作工作室”等。相对其他专业而言,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学习情境与未来就业的工作环境差异不大,因此,采用“工作室化”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这里学习情境的“职业化”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工作室硬件环境的“职业化”。即应当按照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设计职业领域工作室进行硬件环境的布置、改造和建设,配备必要的工作室设施,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室”“公司”或“工场”等工作环境中学习工作;第二,工作室中岗位的“职业化”。即工作室岗位按照真实的职业岗位需求来设置,教师与学生担任各自岗位角色,如老师充当“老板”“设计总监”,学生则扮演“项目经理”“员工”角色等。第三,工作室管理的“职业化”。即工作室还依据真实岗位要求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如工作行为规范、奖惩及考核制度等,实行职业化的管理。学习情境的“职业化”能够使学生进入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学习和工作,预演职业化角色,训练工作状态、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等。使毕业生能够快速地融入工作岗位,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三)学习成果的“社会化”

学习成果是衡量“工作室化”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工作室化教学的学习成果形式一般为各种项目设计成果:如产品、商品或外观专利、竞赛获奖作品等。这些艺术设计成果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密切相关,所以“设计为人民服务”⑤并不空泛。它不应该是简单的、虚拟化的几张设计图纸,或是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闭门造车”式作业和“自我欣赏”式作品,而是基于社会生产实际,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成果。因此,“工作室化”教学必须以开放的理念面向社会,要面对真实客户的需求,通过研究市场、分析市场,寻找有市场价值的选题;还要跟踪各种先进的设计理念,获取最新的设计信息和市场资讯等。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应主要采取社会化评价,特别是要提高行业企业专家评价所占的比例;还要通过参与社会真实项目的设计竞标、答辩和项目施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说,学习成果的“社会化”既是“目标”也是“根本”,它是艺术设计这一职业最直接的价值体现。它使工作室与社会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将教师与学生置于更加开放性的互动平台,主动建构学习,为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证。

四、结束语

今天,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已成为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索顺应了时展的需要,契合了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理念和特色。为学生、教师、社会的学习实践和互动交流搭建起良好的操作平台,也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最大的可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并不是什么药到病除的“灵丹妙方”。它的推进与实施会面临诸多难题,关系着众多利益攸关方的切身利益,也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和决心。因此,我们需要激活每一位参与者的主体意识,汇聚各方面的广泛共识和力量支持。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在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校院实际,扬长避短、科学规划,发挥出更大的智慧和创造力,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这将是这项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注释]

①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43.

②张玉文.大连中职“做中学、做中教”五方满意[N].中国教育报,2008-11-04.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15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高职实践教学培养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目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依据实践教学的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高职化学教育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还可以有效提升高职学校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进而,实现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1 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急需的技术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通过高职实践教学,可以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高职实践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以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的本质和基本存在方式,为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在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逐步得以确立。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进步和自我发展。我们不能只以主体表象来认识世界,需要通过行动和实践来把握事物的本质。人的主观性通过实践可以体现出来,因此,实践教学可以使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在实践教育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得以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从知识观的角度出发,知识具有构建性、社会性以及情境性,因此,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将知识的这些特性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这些特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真正掌握实践能力和本领。

2 分析我国高职化学实践课教学中的问题

新背景下,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进一步深入,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化学实践课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难题和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些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方法仍然不能使实践课教学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组织的实践活动并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薄弱,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增强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计划也没有达到期望值,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化学实践教育缺乏创新元素和创新手段,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等等,这些都是目前高职化学实践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提出相关策略来推进化学实践课教学工作的开展。

3 增强高职化学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3.1 师生互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在化学实践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将创新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师生进行角色转换,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和课下的“主持人”、“主导者”,教师扮演引导和辅助的角色。教师通过不同的引入法将学生的思路带领到正题上,然后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将课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2 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发展空间

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民主与平等、严肃而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空间,也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便有利于化学实践课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付出一些耐心和爱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主动质疑,提出疑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实现综合实践课教学的目标,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耐心、诚恳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和问题,不能打击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和自信心,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

3.3 教师精准引导,组织多样化的化学实践活动

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成果,挖掘学生的智慧,组织探究活动和学习活动,可以更好地实现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的。

在综合实践课中,教师对学生每个阶段的活动情况都要全面把握,因此,要求教师以辅导者的身份,全程参与实践活动,在掌握全局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指导策略,依据学生的基础、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开展多形式的活动。例如,合作交流学习,或者分组探究,这类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造空间,学生在探讨和商量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探索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寓教于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4 结语

在高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采用创新手段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同时,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积极借鉴外国先进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和教育目标,不断完善我国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实现社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按职业素质课—职业知识课—职业能力课—职业拓展课—公共选修课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化工类专业的化学知识主要以职业知识课的形式安排于教学中,课程一般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这种课程设置方法其实仍是沿用着普通高校原有的传统做法,注重的是学科的完整性,各课程教材一般仍都是普通高校原有教材的删节版,基本上未能反映出高职院校所倡导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特色。因此,加大力度进行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学改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1.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视现实,不难发现,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1.1不同课程间有些教学内容重复

目前,由于高职教学仍基本上沿承着普通高等院校长期贯用而形成的教学体系,其最大特点是:各门课程相互独立,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然而,正是由于各课程之间过于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造成了不同课程间有些教学内容的重复。例如,酸碱质子理论、溶液酸碱性、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缓冲溶液、沉淀溶解平衡等这些知识点,在无机化学中已作重点介绍,但在分析化学中仍列为重点内容;化学平衡理论、化学反应速率这两个知识点,在无机化学已作重点内容学习,但在物理化学中仍浓墨重彩。

1.2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偏多

由于在编写化学课程时仍过于关注学科式教学体系,这种面面顾及的做法必将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的偏多对学习能力普遍不高的高职学生所造成的后果是:(1)增加了学习负荷,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对某些重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难以避免;(2)每门课程由于过于关注各自的教学体系,导致不同专业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内容都相差不多,不能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学生难以理解所学内容对所读专业的普遍实际意义,因而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3)由于教学内容偏多,导致学生无暇对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内化,更无法进行深度探究某个具体化学理论对所读专业的某项技能的具体实际意义,学而不精的现象因而普遍存在。

1.3大多数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差

大多数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差,究其原因主要有:(1)编写课程时所追求的学科完整性、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零散的、不成体系性不相衬,致使所学知识向专业必需能力的转化存在很大困难。(2)传授知识时过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而忽视“怎么用”、“如何做”,未能把所传授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过于抽象,感觉不到高职院校那种学以致用的氛围。

1.4未能充分发挥出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目前,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四方面的不足,即:(1)重视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的全过程;(2)重视实验的操作或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设置;(3)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多,尝试设计的探究性实验少;(4)重视实验的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等。毋庸置疑,这样的化学实验教学只能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但难以起到熏陶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形成作用。关注实验实训过程的各环节,是促进学生岗位职业技能成长的关键,但这一点正是我们现在最缺失的。

2.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针对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

2.1基于工作过程选取各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选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其基本做法就是打破各门化学课程原有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本着“必需和够用”为原则,根据各专业职业岗位需要选取在完成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并在原规定学时内有侧重的进行教学。

例如,对于化学制药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中的物质的量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配位化合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四大滴定,有机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合物合成等都是与该专业关系十分密切的,这些必须作为重点内容传授;而对于无机化学课程中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电化学、有机化学中的石油、煤、塑料、橡胶等知识可以说与该专业不是很密切,因而可以减少学时甚至根本上可以省去。对于各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其取舍原则同上。例如,对于工业分析专业,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因“滴定操作”是该专业岗位能力的重要组分,我们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都有意地增加了教学比重,不但安排了酸碱滴定实验,还增加了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无水滴定等实验内容,而对于诸如化学反应速率等实验则省略。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还对不同课程间重复的内容一一进行了取舍,但其取舍是在保持各课程授课学时不变和知识能顺畅衔接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证明,由于各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学生感觉到所学东西在未来的实际岗位上确确实实有用,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2基于工作过程优化教学手段

为了使学生在各课程的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得到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熏陶,我们必须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对于纯理论性的课型(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可采用课堂教学模式,但要尽可能地借助一些模拟课件,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对于一些带有可演示可实操的课型(如氧化还原滴定、无水滴定等),要尽可能地把教学由一般教室转移到实验实训室去,创设条件加大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度;对于实验课教学,要采用学生先做教师后讲的归纳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从而让自己感知掌握知识的过程,体验获得真知的喜悦;另外,我们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些与职业岗位知识或技能相关的自己又感兴趣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做法是首先让学生选择由教师提供的课题题目,然后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合理实验方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出时间将实验室全天开放,让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完成课题相关的实验,最后进行数据处理,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研究结果。

2.3基于工作过程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园到校园,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与课本,十分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对于所任教科目的各个化学知识点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应用价值往往不十分清楚。因此,各门化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都要积极到企业中去锻炼,去探索各个化学知识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潜在价值,以寻求各门课程的化学知识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从而选取化学授课内容,确定相应教学手段,把化学知识的传授融入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平时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就能得到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熏陶。我们的比较成熟做法就是在每年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分批次地让化学教师随着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到学生的实习点进行调研学习。

2.4基于工作过程编写所教专业适应的化学课程教材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进行化学教学,因为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发生了改变,这就必然要求有配套的教材与之相适应。因此,相关教师要尽可能地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形式编写出与所教专业相适应的化学课程教材。编写教材时,我们从所教专业的职业岗位技能着手,从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按照学生专业职业能力成长所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顺序进行编排,先以讲稿或讲义形式出现,经实践修订后再择机编制成教材。

2.5基于工作过程积极参与项目课程建设尝试

项目课程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起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联系的一种课程形式。对于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师来说,项目课程的建设,意味着传统的化学课程体系被打破,将需对工作任务所需的化学理论知识与技能重新整合建构;项目课程的教学,意味着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心理定势的影响,须进行科学有效地摸索。故此,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然而项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当前高职教育大力倡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我们要大胆尝试、大胆探索。

上述是我们对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学改革进行初步地实践与探讨。显然地,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学需要改革的还有很多很多,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与探索。

参考文献:

篇(11)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近年来“工作过程系统化”得到国内外学者和职教界的广泛认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适应了新的劳动组织方式和教育类型,在广大高职院校的积极推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为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由传统的讲授体系转变为行动体系,教学方式以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为主,编写适合学情的技能教学教材,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做学合一”。

作为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笔者多年来一直在经济管理系教授经济应用数学,较早地在物流管理专业开始了经济应用数学教学的课堂改革。本研究将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给出这方面的成果,这对填补系统化课堂实施层面的研究空白具有较大实际意义。

二、高职经济应用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物流行业的工作过程,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习需求和后继学习要求,弱化高等数学知识的理论性,强调应用性。通过调整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完善考核方式、优化教学资源等措施,把数学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使数学基础知识与行业知识相互渗透,提高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分析物流行业工作过程,提炼出物流专业的数学核心能力;其次制订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选择典型的工作项目(任务);然后确定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最后完善考核方式,优化教学资源。

本着“以项目设计带动能力生成,能力教学带动知识学习”的原则,通过提炼物流专业所需的数学核心能力,设置满足工作的需要,兼顾专业本身发展需求,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项目,建立起完成任务与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专业任务相结合,使学生在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将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合于实际项目之中,实现能力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

选择的教学项目要真正体现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以学生的工作过程为教学顺序。教学项目既要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又要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还要便于和数学知识相连接,反映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项目设计要突出工作岗位的体验性,通过项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项目注重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环节训练学生的思维,满足企业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的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物流管理专业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和实施

笔者以物流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出高效的经济应用数学的生态化、项目化、系统化教学模式;编辑符合实际的项目化课程,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编写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的数学建模课教案及竞赛练习册。

1.教学设计

在两个学年、四个学期的时间里,笔者对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的6个大专班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将课程教学分为5个项目模块:公司经营和生产情况分析、公司生产和产品的边际分析及弹性分析、公司总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公司决策规划的最优模型、公司生产管理及质量管理。以六步教学法为指导,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例如,“苏宁商场”商品采购与库存控制的最优化方案设计。

2.具体实施

第一步明确任务,设计具体情境,引入需要解决的项目;第二步制订计划,教师提醒细节,学生调研、分组讨论并论证可行性;第三步做出决策,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第四步实施计划,激发学生动力,逐步完成既定的计划;第五步检查控制,教师主导整个解决过程,保证任务按期完成;第六步评估反馈,组织学生进行差异化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反馈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继而分组完成课下作业,巩固课上所学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