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2: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22-0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对于高中地理来讲,其外延还延伸到了宇宙层面,囊括了对于天体运行的钻研和探索。高中地理教学,无论是对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还是让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奥妙,还是让他们知道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是一门十分具有实用性的科学。但是,受制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针对高中地理规律有效教学的研究还比较少,导致地理规律有效教学缺乏指导[1],使高中地理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一些误区之中。它使得原本应当充满乐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地理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使得原本应该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理课程变得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倦地理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人学习轻团队合作,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反思,以扬弃的态度对地理教学进行锐意改革,让地理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学生不再把地理课视为畏途。这里,我们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和改革策略探析这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降低教师的教学成本,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缺陷

高中地理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其深度,广度和难度都有了显著的加大。一般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一是重理论灌输,轻动手实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支配,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理论灌输而非动手实践上面,这导致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脱节。

二是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的交流。同时,教师不得不把原本具有整体性的知识系统,嚼碎了强行喂给学生,而不同学生之间在理解力,接受力方面的差异就不在教师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三是以学生的个人学习为主,缺乏团队性的合作。

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只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动手实践,会让学生变成虽满腹经纶但却欠缺实践能力的书呆子,使他们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原本应该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理课程变得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倦地理学习。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导致他们在高考中大面积失分。再次,由于把学生割裂成了一个又一个孤立进行学习的个体,缺乏团队性的合作,而如今的社会却是十分注重团队合作的。学生若在校期间得不到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来走入社会更是难以立足的。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如今,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社会背景下,地理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2]。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教学也要积极向这种全新的理念靠拢,变满堂灌为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变个人学习为团队学习;变死扣教材为鼓励创新。这样才抓住了教学改革的实质。

二、地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这里我们以人教版教材中《天体运动》这章为例,具体阐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和改革策略探析。

1、教学前的预备

地理教材的处理与分析是上一堂好课的基础与前提[3]。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准备好地球仪等教学用具,还要认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课题供学生讨论。同时,教师也要嘱咐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对知识点有个大概把握。

2、导入课程

教师首先以初二物理学过的运动学方面的原理作开场白: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初二物理课学过的原理吗?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天体的运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把地理课与其他学科进行融通。然后,教师为学生播放PPT,对将要学的内容首先进行概述。

3、开始小组讨论

在讨论前,教师首先布置讨论的课题:1、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每组派代表一人上讲台来各抒己见。教师要提醒他们不要光依附于课本,而是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学生发言完毕,教师对其发言的优缺点进行评述。最后,教师对所有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统一总结。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学地理教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相衔接的[1]。但目前大多数省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现状是,初三不开设地理课,使得中学地理教学在初二和高一之间出现了一个断档期,这增加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度,降低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并进行有效的衔接是中学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总体定位为区域地理,这是考虑到区域知识相对简单,可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分析和较抽象的理论探究,又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有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是“地”,主要介绍“是什么”和“有什么”,即重点介绍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社会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其课程不在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内容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和地理学的基本思想。高中地理教学侧重点是“理”主要介绍“为什么”,即在介绍地理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地理过程、归纳地理规律和成因。

2.教法和学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少,每周两个课时,课时充足,教学进度较慢,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应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并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以及训练地理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提高,课时量紧张,每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繁杂,教学进度快。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多采用讲授法,重在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

此外,学习方法上也有差异。初中地理通常只要求学生了解和识记,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数学生都是死记硬背或反复练习强化,不注重理解,归纳和运用。进入高中之后,地理课程的学习需要求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已不能适用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注重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

二.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1.了解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初高中地理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准确把握学情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础。初高中地理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双方的教学和学生情况,高中地理教师要进入初中地理课堂进行听课和评课,参加初二的地理水平测试的阅卷工作,了解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由于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情况有所不同,教学水平更是层次不齐,所以高中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地理水平测验、问卷调查、统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谈话等方式,对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地理学习兴趣和态度,以及地理思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归类,及时找出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基础知识上的漏洞,并且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有关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补救措施,对部分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初高中地理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初中地理中的地球与地图以及和区域地理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地理课程基本是“零基础”,所以高中教师必须研读初高中地理教材,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点,进行及时的补救。但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与堆砌[3],也不是将初中地理知识重复一遍,必须是有机的结合。由于课时量有限,单独利用几周时间来复习初中地理知识显然不可行。借助导学案,衔接巩固基础知识是一个可行有效的方法。新课之前,找出需要补充的初中地理知识,精心设计衔接内容,并将衔接内容与导学案相结合,以自主预习的方式呈现,学生利用初中地理教材就可以自主复习本节课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为学习新知识铺设一个过渡的台阶,减缓“坡度”,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例如在高一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初中地理中已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经纬线、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昼夜交替等知识点,设计成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要求学生在新课前完成。

3.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

目前初中地理课程不作为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在多数初中学校地理被视为“副科”,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部分初中甚至没有专业地理任课教师,即使有专业的地理教师任课,也经常被被数学、英语等大家眼中的“主课”占据着。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会沿袭了以前的观念,把地理看作是一门“副科”,不重视地理的学习。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这是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初中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地理教师,合理安排地理课时,优化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地理教师应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认识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3)

1.观念错误,畏难情绪明显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覆盖面广。许多初中学校初一初二地理课堂形同虚设,加之初三学年没有开设地理课,造成学生知识断层,给高中地理学习增添了难度。高中地理特别是必修一自然地理,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习难度大。因而,许多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知难而退,甚至放弃了地理学习,包括分科后的许多文科生都有类似倾向,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2.不会读图,缺乏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读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地理水平的关键。目前,大多学生读图能力不强,不知该怎样使用地图,如高中地理学习中关于等值线的相关地图,学生不明白其所代表的含义,不会分析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造成了读图难的现象。

3.资料泛滥,教辅使用欠佳

教学辅助资料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利于学生巩固学习内容,但有些学生却出现了这种现象,资料买了很多,做起来却虎头蛇尾,一本资料半本空白,或者应付了事,没有发挥教辅资料的相应作用,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方法探究

1.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的建立将有助于学生面对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山欲险,则欲攀,最终总会达到胜利的顶峰。”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2.培养空间概念,掌握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用图习惯,这样就能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

首先,要明确地图是用来看的,而不是用来背的。多见多看,做到心中有图,才有利于心理地图的构建。

其次,要多画图。学习中,学生们应多动笔画地图,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而且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点。

最后,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提高地理技能。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3.正确使用教辅资料

课上所学内容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题型加以呈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辅助资料,多写多练,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资料在精不在多,教辅往往自成体系,精选一本好的教辅从头到尾系统地做,往往比多本资料浅尝辄止效果要好。当然,“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还需温故而知新,经常把教辅上做错的题目再看一看、做一做。

4.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学好地理,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将我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所用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同时也可以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23-001`

作为一个基层的信息技术教师,笔者感触很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中考存在着很多问题,要使其很好地发展下去,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我们必须要面对如下问题的思考。

一、学科地位低下

由于信息技术考试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只是对部分学生报考三、四星级以上高中有影响,因此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困难,进修学习的机会少,久而久之必然成为井底之蛙。有人认为信息技术教学简单,就是领着学生在电脑室里玩儿。教师待遇也受到影响(信息技术属四类学科,学科系数低于地理、生物等),学校的教学奖、评优、评先,这些都和信息技术教师没有任何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软硬件更新速度快,对于资金的需求明显,而许多学校的领导又不愿意在这方面花钱,这样的后果是学生学习用的设备陈旧、老化,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上机操作时人员拥挤,甚至是几个人共同使用一台机器,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把心思花在学习上,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普遍存在。

要解决以上问题,依笔者浅见,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信息技术中考成绩计入中考总分,把信息技术学科放在与语文、数学、地理、生物等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本学科的重视度,从而带动本学科各种教学资源的发展,让信息技术学科彻底从可有可无的学科中解放出来。

二、考前培训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2007年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了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本套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内容较多。纲要指出,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时间为不少于68学时,而信息技术中考一般安排在初三上学期进行,照这样计算的话,在初一、初二两年之内,就要完成68学时的教学,在这两年之内,至少要保证一周一课时的进度,而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掌握情况不同,有时有些教学内容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甚至要求一周2节课的教学时间。

可是由于下列原因,好多学校连一周1节的信息技术课都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教师人数不足,不能保证各年级都正常开课;硬件资源不够,机器短缺,不能保证各年级同时开课;为了提高升学率,其它学科占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时间。

以我们学校为例,学生在初一时和初二上学期时,根本就没上过信息技术课,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开课,一学期赶下来,上册书的内容都没能学完。那么,到了初三面临着中考,我们该怎么办呢?为了尽量提高及格率,不影响部分学生的升学,我们不得不采取集中培训的方法,针对模拟练习题,老师反复地讲,学生反复地做,以此来应对考试。笔者相信,有好多学校都是同样的做法。培训是典型的应试教学,由此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创新能力,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如此下去又何谈落实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何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希望能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对教学中的学科安排、课时安排,作统一的要求,并对落实情况给以监督、管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以良好的状态去迎接信息技术中考。

三、考核制度不完善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除了中考之外,缺少学期或学年的考试和考核。由于每学期没有统一的考核,所以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课后不能够认真研究教材、教法,认真备课,甚至出现无备课上课的现象;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落实不够,有的甚至想讲就讲,不想讲便放任学生自己去玩。这样下来,学生很难掌握知识,很多带初三信息技术课的老师都反映学生在初一、初二两年中什么都没学会,那么,在中考之前时间紧迫,他们还是不得不采取集中培训的方法迎接中考。

我想在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考核上,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学校每学期期末考试范围,与其他学科一样,统一考核、评价,并与教师教学质量奖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便会想尽一切办法从各方面完善自己,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四、考试作风不严谨

篇(5)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改善措施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历史课注重背诵和书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今,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对初中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改变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了解各类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教师和学生将历史课看作是“副科”[1],认为只要积极的背诵就能够取得好分数,这种观念是造成历史课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善于利用学生的思想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教学模式老套

当前很多初中学校教授历史知识的方法仍然是“填鸭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他们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概括,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灵活性的叙述。一些学生本身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因此很容易打瞌睡或者走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堂气氛不佳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场地,按照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初中历史需要多多背诵,因此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压缩讲解时间,给学生“创造”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背诵[2],这种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提高教学效果则没有一点意义。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分析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创新

不管是初中历史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明确历史课程的现实意义,将其看作是必修科目,以正确的眼光看点历史学习过程。初中历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然后结合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善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初一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通过讲解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将宏观的历史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督促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今后的学习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教师应该上好第一课[3]。

2、立足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是十分广阔的,它所包含的信息绝对不是课本上所描述的那几句话,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能够在教授某一处知识时,将其他历史知识或多或少的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创建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时代的热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当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初二课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使学生了解到当时国家的境况,利用这些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在获得直接体验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善于引导,改进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并注重引导,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加强创新,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例如,在学习初一《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挑选出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和其他六国的国王,通过还原历史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变迁,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这次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表现控制教学进度,把握表演的节奏,充分调动起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历史课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是有血有肉的[4],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入了解,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其作为一个爱好。

4、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评价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重,学习能力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项优点,将教学内容有效的串联起来,为难点和重点做好铺垫,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善于找到教学重点,在教课前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合理的评价措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肯定或激励。例如,《侵略和反抗》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将、第二次、中日和等知识联系起来,制定每堂课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并注重预习,使学生自觉了解其他战争的发生背景、开端、进展和结果,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教师应该善于使用激励策略,不能只顾批评学生,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结束语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立足实际,改变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善于总结经验或者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应该改变自己对历史课程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积极的配合教师,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

作者:邹丽琴 单位: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04):197-198.

篇(6)

所谓“先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重建。所谓“后教”就是以学论教,即根据学生的学而教,是对学的再创造。在道德课堂中,必须重视“先学”。我们听课时都有这样的体验:讲课老师在用一种新的思路讲某个问题时,我们听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要知道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如果听众是学生,效果就可想而知。所以,学生不进行实时有效的“先学”,就很难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疑问,也就很难在教师讲解时进行针对性的听,听课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来说,只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先学”,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真正做到“教师走向学生”,从而以学定教。

二、高中生物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1、高中生物的特点

生物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它是一门自然科学,属于理科范畴,但又不同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生物学科覆盖的知识面广、学科交叉性强,识记内容多,学科内还可分成细胞学、遗传学、生态学三大模块,中间相互交叉,其内伴有生化、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等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内容比较驳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2、 高中生物的教学现状

一方面,初中生物往往在初二就完结,初三不进行生物学习,有的学校出于中招的压力,甚至不开设生物课,等到高一再学生物课时,学生往往不能顺利地实现生物学习的初高中接轨,使得初中生物教学和高中生物教学严重脱轨;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学在教育历史上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得不到学生甚至家长的足够重视。所以,高中生物教学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困难: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反应良好,课堂上也完成了主要知识点的学习,但是由于练习题的扩展性比较强,学生不能就学习到的生物知识很好地进行扩展推理;教师想在课堂上扩展教学,却碍于学科知识内容多,学生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完全记忆,教师也很难在课堂上完成教学。后果往往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努力,但是成绩没有大的进步。

三、高中生物课中常见的“先学”模式及实施中的问题

考虑到生物学科特点和可操作性,常常采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提前阅读法

一节课结束时,教师给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找出自己在理解上有困难的知识以及觉得重要的内容,以便下节课教师讲解时能有针对性。

2、学案导学法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3、实施中的问题

这两种方法都让学生做到了提前预习,但实施中都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第一种方法而言,很多学校白天课程安排饱满,仅有的自习课堂又要解决大量的作业,学生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即使能进行预习,又因为缺乏好的习惯和方法,很多人仅仅停留在看书的初级层次上,既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二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但实际实施时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完成学案会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如果每门学科都用学案法,对学生来说将耗费大量的课外时间,看起来课堂轻松了,但课下负担却重了;二是学案很多时候是老师设置的,不一定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先学后教”的初步探索

“先学后教”是一种理念,核心是以学定教,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没有必要把先学和后教完全分割开来。不必严格区分课前先学、课中后教,完全可以在课中将细化好的课标分点展示,逐步进行先学后教,这种呈现形式更像是“边学边教”。

1、“边学边教”的基本流程

先通过投影或展板展示细化后的课堂学习目标,师生共同明确本节学习任务和要求;然后按学习目标的要求逐项进行先学后教,教师要巡视指导,对于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解决,对于有疑问的先让学生之间讨论解决,如果还有问题的教师可适当点拨,同时每完成一个学习点就立即进行习题反馈;最后再次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查掌握程度,同时布置针对学习点的课堂作业。

篇(7)

质量形成于工作过程中,学习质量的提高是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来实现的。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质量。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发展,教学质量和要求的提高,人们对多媒体教学和创新教育日益重视,甚至有的人认为学习常规是个旧的框框,贯彻学习常规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实,学习常规是以往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教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是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认真贯彻学习常规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之一。

地理的学习既有一般的学习常规,也有学科的特殊性。根据我的所见与所得,认为地理的学习常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年(初一世界地理,初二中国地理)、一个学期、一周、一天的计划;其次给自己确立一个适当的学习目标。

2.重视地理图表:图表的学习是地理课中最有特色的内容,也是考试的重要方面。要养成科学的图表阅读方法,地点要牢记,做到“心有地图”,要学会绘制地理的图表。

有了学习常规可以使日常的教学工作更加优化,对学生的地理学习管理可以更加精细。但更加重要的是要将学习常规认真贯彻执行。

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科发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在这门课中有所建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爱好如果不能触动思维、内心、灵魂就不会带来益处,教师应把每个学生引向兴趣的发源地”。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点,是承上启下的纽带。若要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运用优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具体生动的实例,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导入新课,必然会使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渴求,达到“课开始,趣已生”的目的。

⑴巧用故事导入新课。

根据新课的内容,引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导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引入“跳河的”的故事:在买菜回家的路上,一想到了家庭锁事而想了却心思,跳河自杀,却被人救起并且菜蓝子内多了两条鱼;事隔几年,这一又为家庭锁事想自杀,跳入同一条河流,可她跳下后,没人救却自己爬上岸来,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她不想死在这臭气熏天的河里。这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水污染问题。然后讲新课,学生兴趣浓厚,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打下了良好基础。

⑵巧用谜语导入新课。

运用相关的谜语,可活跃课堂气氛。如用“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洲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引入地球地图的学习;学习《矿产资源及其利用保护》时,引用“黑汉性高强,浑身闪闪光,入炉放光热,工业好食粮。”(谜底:煤)。讲我国的省会城市时;“银河渡口”(谜底:天津)等导入新课,寓教于乐,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⑶巧用别称导入新课。

“别称”类同于“绰号”。中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对“绰号”比较敏感,因此,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学习区域地理时巧用“别称”导入新课,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如日本用“日出之国”;新加坡用“花园城市之国”;印度用“孔雀之国”等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趣味事例、漫画、彩图等方式导入。通过行之有效地启发诱导,达到以言激情,以情引趣,以趣促学的目的。

2.巧妙讲授新课,稳定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后,学生已进入愉快的学习情景,怎样使激发起的学习兴趣稳定延续,在学习新课时发挥作用,达到“课进行,趣更浓”的目的呢?

⑴深挖教材内涵,提取趣味性知识点。

教育家认为,对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真实、生动、有趣的材料能够有效地深化理解所学内容。针对《中国的旅游业》的教学,一是可以据教材提供的旅游景点,绘制旅游线路;二是收集整理十大旅游胜地的风光宣传图片。把教材的“死”知识变“活”了,贴进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比较感兴趣。

⑵数字浓缩,总结规律

巧妙运用数字对所学内容进行浓缩,及时总结规律,化繁为简,减少记忆量,有效地稳定学生兴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讲《南亚》时,用“三、二、三”浓缩,即三大地形,两大平原,三大河流。学习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后,用“三多三少一个大”浓缩,即“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很大”等。

⑶展开联想,激活思维

为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当学完“黄赤交角”后,反问“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变小、变为零”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⑷电化教学,直观形象

地理学科包含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质、地貌。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理解宏观和微观的地理现象和事物,因此教学中应采用投影、幻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传统的平面教学立体化,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受到极大的感染,化难为易,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巧妙结尾,拓展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是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使当堂内容得以概括、深化、系统,而且能拓展兴趣,教师若巧妙结尾,能达到“课结束,意未尽”的目的。

篇(8)

1.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课堂上老师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与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如武都城关中学的外语教师在上八年级“为李明准备的礼物”一节英语课时,他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了“参加party(聚会)时带什么礼物”、“让学生表演去商店买东西”、“分组扮演各种角色同时进行对话”等等教学活动,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表达见解。这种在无心理压力下的交流讨论,张扬了学生个性,促进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教师的主导作用日益加强

首先,教师重视学习课改理念,研究新教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宕昌县实验中学是一所刚刚成立的新学校,学生不多,教师只有10多位。在校长的亲自带领下,他们利用课后及晚上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学习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集体利用全校唯一的一台电视机观看教学实录,相互交流,进行教法研究。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里,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几位刚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的教师,课改理念比较明确,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能比较自觉地将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立足于数学与实际相结合,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对每一问题都力求一题多解,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加深了对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理解。其次,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文意,注重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武都区、宕昌县虽然仍然有为数不少的非专业地理教师,但他们孜孜不倦地边教边学,认真理解和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地图”、“疆域和行政区划”、“世界气温”、“世界的气候类型”等教学内容的讲授,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切身感受和身边所见所闻引入课堂,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等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别注重课堂的情境性、问题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教师比较侧重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同时,教师也不忘在传统教学的讲述法、讲解法中渗透了诸如演示、练习等新的形式,帮助落实知识点。尽管一节课所涵盖的知识容量比较大,但由于设计合理,活动形式多样,学生接受起来并不感到吃力。

3.教学设计体现出学生的探究性

学生学习的内容,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武都城关中学一位老师的化学课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她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详细讲解了制取原理、实验操作的方法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同时启发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抓住了学生探究的心理特点,调动了他们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实验课的主体,教学结果显示学生乐于接受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基本达到了学生全体参与的教学初衷。武都滨江中学某老师的物理课内容是“探究平面镜成像”。他通过演示杯子在平面镜中的影像来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恰当自然。突出了探究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四人一组),器材都是学生提前准备的玻璃板、蜡烛等;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每个特点后用两个字概括,如“等距”、“等大”、“垂直”、“虚像”、“两侧”等,学生容易记忆。在作图时强调了“物由无数点组成,但可找特殊关键点”。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节奏从容合理。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立足于物理与实际相结合,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每一问题都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出多种方案,在学习活动中,加深了对物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体验。

4.教学内容注重学科整合,体现综合性

实验中学某音乐老师通过对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拓展了教材内容,学生则以参与音乐游戏的学习方式,在老师营造的欢快情境中尝试用各种器具来演奏乐曲,用肢体语言表达对抒情歌曲《鼓浪屿之波》的音乐理解,并在一定的艺术想像中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理念。

5.师生关系趋于民主平等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逐渐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师生关系平等民主、融洽和谐。实验中学一位老师在初二语文课“散步”的设计上,以课文作者的遗憾作为设计契机,针对学生的实际,从写作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把作者的情感还原为诗歌,立足感悟,由情及理,由内到外,由整体到局部,力求体现新课标关于完整地感性地把握课文的要求。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浸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象,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这样的一节课,一定会成为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是一种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新课程、新教材密切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内外、校内外,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了更多的交往,他们可以进行各种内容的交流和研讨,可以像好朋友一样地沟通,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促使教师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当然,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学生和教师是不是在这次改革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看学生是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主动的发展,更多展示出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更健康活泼快乐的生活;看教师是不是有了更强的专业精神,是不是有了更高的工作热情和充满了职业的成就感。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探索,把握规律。#p#分页标题#e#

通过为期一周的调研,我们更加坚定了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推进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信心。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课改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课改工作发展不平衡

(1)对教材功能的理解有待于提高。新的课程理念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有一部分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对课堂预设不足,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甚至套用“教参”(即《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设计,缺乏创新。

(2)参与式教学有待于深化。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的宗旨都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如今的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却倾向于“满堂问”。课堂教学的启发性、互动性主要体现在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连续不断,有的课堂上,仅在45分钟内就有几十次提问。看起来似乎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但实际上学生依然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接连不断地、不值得提问的浅显问题,而没有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

(3)课堂评价的科学性有待于加强。鼓励性原则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原则,这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有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很好”“非常好”,甚至“非常非常好”,看似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一种尊重,其实是失去了原则,也误导了学生。

(4)合作性学习的开展要因材制宜。在课堂上,很多教师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事实上,合作性学习中,没有学生间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绝大多数学生各行其是,生生互动就不会真正发生。同时,有些自制力低的小组还会乱中取乐,有时会给课堂带来混乱,起到负面作用。因此,合作性学习的开展一定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生制宜,而不能只流于形式。

篇(9)

总结近年来的教育心得,我认为要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而且要达到知识、能力、觉悟、思想全面提高的要求,思政教师应坚持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强调学生死记硬背传授式的教学方式,积极投身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寻求一种适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初中学生年龄小,感情丰富易于以感情用事等特点,在政治课的教学中也需要倾注很多的情感感化和熏陶。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看法:

一、作为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上好一堂思品课的重要保障。老师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自己就得先把这门课学精了、吃透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良好的发挥。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有一桶水。老师不仅要把专业知识学好,其它各方面的知识也应该有所知晓,也就是指老师的知识面要广。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是很重要的,教师一定要确保讲述内容的准确性、实用性和贴切性。可见,教师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在课余时间我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读书、读报,收集热点资料等,运用所学知识上好每一节课。

(二)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假设不同情境,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简单文字,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运用它可以调动学生听视觉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初二学习《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一课时,很多同学并不以为然,认为现代人都只顾自己,犯不上为别人见义勇为,再说现在《中学生守则》中都把这一项去掉了,再讲什么见义勇为是虚伪的。对此,我并不急于将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放了一段影视资料,介绍一名高中女生在放学途中因软弱而遭歹徒挟持的案例,当女生被挟持时,两名男生经过……此时,暂停案例播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案情、猜测后果。由于案例真实,案中人物和学生年龄相近,同时也有部分学生遭遇过被劫事件,学生很感兴趣,讨论热烈,猜测也五花八门。最终经过激烈的争论,大家还是取得了一致:面对违法犯罪,任何公民都不可袖手旁观,否则非法侵害随时可能会危害自己;但是作为未成年人,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制止不法行为。这样利用多媒体有声有形的特点,将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用媒体展示出来,创设不同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获得。

(三)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

要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想要上好思品课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我把它具体分为四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二、教师还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新颖开头法,建立学生学习信心。一节课的开始就好比是一个故事的开头,故事的开头若悬念迭出、异彩纷呈,就非常容易吸引听众。所以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要调动起学生对于知识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兴趣,在上课一开始就得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否则,学习效果必将受到影响。怎样才能开个好头呢?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做有针对性的选择,选择适合的开场白。比如,可以用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启一节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讲一个蕴含知识点的小故事作为课堂开始;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入一些时下的重大新闻,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在讲授初三的《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一课时,将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做了补充介绍,并且向学生提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开始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品演示法,起到“玩中学”的作用。让学生饰演小品的角色,演一段小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探求欲望,而且还可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其从各个角度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必要的知识。如在讲授初二上册《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时,我设置了一个小品片段。两名学生去商场购物,在超市逛了一遍后,发现没有他们想买的东西,临到出门时,被超市老板叫住,污蔑他们其中一个偷了一罐健力宝。问:“面对这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办?”然后请学生分别扮演老板和消费者。这样,通过以上小品的演示,学生们认真思考,踊跃参与,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这节课要学的主要内容“人身财产安全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脑子里有了很深的印象,并且也学会了分析运用。

(三)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争强好胜是青少年普遍的一种心理反映,也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争辩,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想法,决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挖苦指责,而应尽量找出闪光点,给予肯定。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的《身边的诱惑之游戏机的诱惑》时,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以电子游戏的利与弊为主题,进行探讨。学生认为,好的游戏可以提高心智,开启思维;不好的游戏就会损害身心,有碍于思想健康。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讨之后,学生们得出最后结论:面对这种诱惑要合理计划控制自己、节制自己,学生们对此结论也心服口服。这种讨论教学法,不仅有一定的教育性、针对性,而且还在讨论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就理解并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多学科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想品德课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增强学生对相关的数学、语文、地理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例如,我在讲遗产继承时就用了一道计算题:一位老人去世时留下遗产,为防儿子因遗产问题发生争执,立下遗嘱:“老父去世了,留下15个金元宝,宝是身外之物,望你三兄弟磋商分配,不应因宝损伤了兄弟手足情分。分配方案如下:小儿子还没有成家,就分金元宝总数的1/2,二儿子虽已成家,但家庭贫困,就分剩下的1/2,大儿子家境比较好,就分三个金元宝。按要求把金元宝分完,三兄弟不能多分,也不能少分,切记!”请问,老人立这个遗嘱有什么目的,这兄弟三人如何才能履行老人的遗嘱?这道题一出,学生们议论纷纷,对这份遗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思考分配的方法。利用这种学科整合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责任感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之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所在,从而真正爱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报刊、收听广播,让大家了解和熟悉国内外新闻时政、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和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

另外,教师也适时地开展一些社会小调查,比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等有关内容,并且在课堂上发言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很多学生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习惯,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做一名有感情的教师

(一)以感情来辅助教学,跟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使学生爱政治课

政治课与其它学科不同,它枯燥无味、概念性强,学生大都不喜欢,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并且乐于听你的课。因此我首先运用了“以情激学法”。

1、情感投资,以真情感动学生

我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共同做游戏、谈人生。时时在生活中关心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便开始接受我,有事也愿意和我商量,甚至他们之间的小秘密也和我说,慢慢地我说的话他们都开始信服,我的课他们也愿意上并且每节课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实话时说,真情诱学,升华教学

3、以浓厚的爱生之情来引导学生的言行。

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我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为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师身先士卒,处处做出表率。②严宽相济,端正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