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学习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各级政府和地方院校自身虽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但教学质量下滑趋势仍旧存在。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学习状况,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自律能力不够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关键因素。当今90后大学生,个性十足,自我意识过强,缺乏社会责任感,自律能力不足,导致了学习目的不明确。从主观上分析,是因为学生个人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学习原动力丧失。从客观上分析,是因为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甚大,使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和进取精神。
2、教师投入不够、与学生沟通过少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地方院校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在备课、授课方法研究方面投入不够,照本宣科现象普遍,致使学生听课乏味,失去上课的欲望,教学效果很差。另外,任课教师答疑、辅导的时间很少,师生缺乏沟通、交流,导致任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也不了解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知识点,课程考试不及格现象经常出现。
3、考核管理制度与方法滞后,不适应当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21世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已为广大教育界所接受,但缺乏贯彻这一教育理念的有效措施。以课程考核为例,仍以期末考试为主,考试命题也以知识的记忆为主,缺少对理论的理解、应用等主观题目,既考不出能力,也考不出素质,考试流于形式,导致不良现象频发。譬如,每当考试来临,有的学生恳求任课教师圈内容、划重点,也总是有些教师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考试成绩好,教师也会得到好评。反之,对于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教师来说,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较差,学生对任课教师评价不高。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在地方院校比较普遍,既不利于教风学风建设,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管理不严格,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严格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严格教学管理,一是规章制度要健全,用制度管理人,避免人管人现象;二是执行规章制度要严格,做到有规必行,在教学过程中不打折扣;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弘扬正气,严刹歪风,养成良好学风。目前,学校不是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而是存在执行不严问题。严格教学管理,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而且减轻了师生的心理负担,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三、地方院校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应从内因、外因两个层面探讨提高大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改变学习态度,是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的内因。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是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的外因。将两者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1、加大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和自律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转变学习态度是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最为关键、最为有效的方法。大学生责任意识不仅为大学期间成人成才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对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高校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的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对于个性化十足、叛逆心理较强的90后大学生,正面教育是必要的,但引导作用尤为重要。一般地讲,反面引导比正面教育有效,鼓励表扬比批评教育有效,专业教师引导比学生辅导员有效,校外人士的成功经验比校内人员纸上谈兵有效,将心比心、坦诚交流比夸夸其谈唱高调有效。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树正气,帮助学生自觉改变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这也是学生培养自律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
2、适应大众化教育和素质教育需要,完善考核标准和课程考核方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发挥。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考试仍为地方院校评价大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方法,为了考试,学生不得不要求老师划重点,考前突击记忆,考试成绩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有失考试的目的和公允性。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传统的考核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需要。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涉及很多问题,不可能通过简单地制定相关文件、规定就能解决,但改革势在必行。应当从考试形式、内容方面着手,加大平时考核内容和比重,逐步推进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改革。
3、严格教学管理,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重修与管理办法,为不及格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重修机会。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范、规定等文件,一方面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公平性、有序性和导向性,也体现了教学管理的严肃性。必须严肃考试过程、严格考核标准,充分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导向原则。对考试违规违纪行为,严惩不贷。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也要严格按照大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予以处理。只有如此,才能鼓励、督促学生积极进取,成长成才。另外,针对大学生不及格现象较多的问题,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灵活多样的课程重修与管理办法,让不及格的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学习状况自由选择重修课程和重修时间,有利于学生在弹性学制年限内完成学业。
4、加强任课教师课外辅导,增加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机会,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大学生主动意识较差,而多数任课教师上课时来,下课时走,辅导时间很少,造成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解决,势必造成教与学脱节。加强任课教师课外辅导,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学习问题,而且在交流过程中传道授业,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弥补地方院校辅导员不足、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留学生论文英语已成为一种国际共同语,成为外交、科学、国际贸易及流行文化等领域中的主导语言。对于在校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学好英语尤为重要,良好的英语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其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甚至是其终身学习的重要渠道和工具,是大学生未来步入社会,踏上新工作岗位的敲门砖,也是其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砝码。而明确大学英语的学习目标,了解大学英语学习的原则,对大学生如何学好英语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一、大学生要了解大纲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用英语进行交际。(伏学英语教学大绷明确规定,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要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信息交流。也就是说,大学生光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听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有用英语进行口头和笔头表达的能力。只有了解了大纲,才能明确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从而增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大学生应遵循的英语学习原则
1、系统原则
英语是由各种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如词汇系统就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工作总结如果在词汇学习中善于利用此原则,联想到单词之间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及同音异义关系等各种关系,对学习词汇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拿同音异义关系来说,同fight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就有:write(写),wright(制作者),rite(,式)等。
2、简单原则
学习英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简单开始,学习、使用英语都要遵循简单原则。只有从简单的开始,才容易入门,才容易产生“兴趣”,才容易把事情进行下去。
英语阅读可以从英语简易读物开始,这样就可以读进去,并且读懂它们。读懂就会使人产生成就感,这时自信心就产生了,并且越来越强,也就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英语听、说、写同样要遵守“简单原则”,从最简单的开始。简洁英语(PlainEnglish)在英语国家已成为趋势,即在说或写英文时都力求简单。英语国家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是通过有限数量的单词和简单的句型来完成的。事实上,简单的东西如能灵活、准确地使用才是真正重要的。比如,对口语来说,人们并不是看一个人会说多么难的单词,关键在于看他能否熟练运用单词、句型、语法来表达情感、思想。而中国学生尽管学了很多难词,复杂的结构,但就连用简单词和结构来表达思想都做不到,有时用了很多、很复杂的词,一方面不妥,再者也很难让别人明白。其实,当你透彻理解英语中的“小词”、“简单表达方式”时,才能熟练地用简单英语交际。可见,学会容易的东西,并把容易的东西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才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所在。
3、量的原则
语言的学习是培养一种感觉,而感觉要靠数量的积累来培养。达到了一定的量,“语感”就产生了,这时应再把感觉上升到理念,将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中,就能自如地运用英语。量的积累在基础阶段最为重要,基础必须打牢,才能学好英语。
中国学生学习英文精读、精听、精说有余,但泛读、泛听远远不够。没有量的变化,怎么能有质的飞跃?因此,学生学习英语在注重“精”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泛”。比如英语阅读,如果没有读到足够的数量,就无法熟练地阅读;若要学习听力,那就大量地听各种磁带和英语广播,多看英语电视和英文电影;如要学习英语口语,那就尽量多说英文。学习英语不能太急于求成,因为只有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才会达到“质”的飞跃。4、模仿原则
作为英语学习者,必须模仿已有的东西,不经历到位的模仿的“创新”意味着错误。创新源于模仿,模仿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英语论文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模仿,真正掌握了英语的灵魂、精髓,然后才可能谈到自己的语言风格。
学习英语时,模仿原则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模仿对学好语音至关重要。学习语音时,要大量地重复练习音标、单词发音,朗读句子和文章。而在练习过程中,尽量模仿音标发音和单词发音,同时模仿句子的音调和节奏。第二,模仿对学好英语口语来说亦很重要。在学口语时,要尽量模仿已经读过的东西和已经听过的东西。当然,如果模仿已经用“重复原则”所读过的和所听过的,效果就会更好。第三,学习英文写作,模仿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要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名家的文章,重复地读过多遍而能真正理解了后,就要一丝不苟地去模仿。模仿得越像越好,这是英语学习最基本的常识。
5、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英语首先要对英语产生兴趣并努力发展这一兴趣,只有这样,才会带着强烈的欲望自主地去听英语、说英语、读英语、写英语,找一切可以提高英语的机会去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在不知不觉中英语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反之,就不会有持续的干劲和动力,英语学习将很难坚持下去。所以,英语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催化剂,每个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自己在英语学习某方面的兴趣,还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去培养和发展自己对英语的兴趣。
如何利用好兴趣原则来学好英语呢?笔者认为,把自己个人的兴趣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条件。生活中很多爱好都可以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比如你喜欢电影就看英语的,爱读小说就读英语的,热衷于股票就搜集股票英文信息。只要通过英语这个媒体做他喜爱的事,他就走向了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
6、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原则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是学会而不是教会的,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语言知识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服务的。传授语言知识仅仅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用英语进行交际。医学论文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英语学习者,不要过分依赖书本和老师,要积极主动地去学,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学好英语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需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大学英语,达到大纲要求,才能在以英语为交际工具进行信息交流。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常识”性的。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一个人必须依据语言、逻辑和‘简单的常识’来决定问题和建立自己的行动计划。”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你按照常理去做,你就能够成功。你违背了常理,就不可能成功。当然,成功与否还取决于你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一)痴迷网络对大学生生理的影响
痴迷网络的学生作息时间处于无序状态,早上从下午两点开始,白天睡觉,晚上“上网”。由于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缺乏运动,会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情绪焦虑、忧郁、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这些问题均可严重妨碍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
(二)痴迷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痴迷网络使大学生孤独感增加,人格异化,情绪抑郁,人际交往缺失。现实生活中,痴迷网络的大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发怒,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症状,对社会和他人缺少爱心。对社会和学校中的不良行为,漠然视之,道德标准下降。网络迷恋会使大学生的人格发生明显改变,变得自私、怯懦、自卑,失去朋友和家长的信任。
(三)痴迷网络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痴迷网络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减退,影响人际关系。由于实际锻炼的机会减少,一些大学生不善于宏观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控制,综合应变能力欠缺。大学生通过网络与匿名的陌生人交流时,他们会变得孤立,与真实的人际关系切断开来。沉溺网络直接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成绩下降。受网络交往和网络游戏的平等、无序、自由等特点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评判容易发生动摇和改变。长期痴迷网络,使大学生自我控制力减弱,法律意识和角色丧失。迷恋网络中的虚拟生活,逃避现实的竞争和压力,丧失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悲观厌世。
二、大学生痴迷网络的原因分析
1.网络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知识丰富,头脑敏锐,接受新事物快,人际交往意识强烈,情感日益丰富,自我独立意识强。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群体喜欢挑战,敢于冒险,渴望友谊与爱情,希望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获得成功,受到尊重。网络满足了想象与现实矛盾影响下的幻想、玩乐、颓废的心理作用。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信息的安全性、沟通的平等性、方式的自由性、个性化的特点,适合了大学生寻求心理安慰和认同,缓解现实竞争和压力,扩大交际范围和层次等要求。大学生能放心的在网上与他人互动,不会有现实世界与他人交际时的陌生焦虑,也不会有面对接触的危险与压力,同时可以呈现自我,使得个人的自扩大。网络的便利性与互动性使大学生能轻易地建立起新的社群关系,并置身其中,不能自拔。大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内心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接受和尊重,实现自我的存在价值,这种渴望成为内在驱动力,又面对生活、学习的压力时,痴迷网络的现象极有可能发生。大学生可以从网络中缓解现实竞争的压力。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使得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来了解他人和社会,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得到认可和解脱。因此,通过网络交友,在网上聊天,成了许多大学生沉湎于网络的重要原因。
2.缺少家庭的沟通与监督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且绝大部分远离父母来到异地求学。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或者因沟通困难而不去与自己的子女进行交流;有的学生从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管教比较严格,当他们远离父母后,觉得少了父母的约束,可以独自处理自己的时间,追求一种没有家庭监督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环境;也有一部分学生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环境中,特别是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会使其心理和性格上容易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比较内向、孤僻、自卑。而网络正好是一个无拘无束的虚拟环境,他们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3.高校教育管理的缺失也是造成大学生痴迷网络的原因
大学生由于压力和竞争的加大,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学生个性的差别与大学心理辅导体系效能发挥不好,促使大学生情感和注意力的转移。痴迷网络的大学生虽然已经注意到网络过度使用,可能会对自己及社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但大学生很难在迷恋初期就意识到它的严重性。同时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人文精神的培养。网络的平等、自由和民主等特征并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没有因为校园网的建立而充分发挥和体现,在“抢占思想教育网络阵地”的战斗中,却更加突出了校园文化的主流,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少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失去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价值观容易发身转变,没有上网目标,缺乏网络文明意识,在千变万化的网络交往和游戏中迷失自我。
4.社会对网络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国家多次对网络网吧进行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上很多网站都是营业性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点击,势必会“投其所好”,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出现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和不良言论,使信息的科学性、严肃性受到冲击,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痴迷网络的应对措施
1.大学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化自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确自己现阶段的任务。大学生要培养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上网转移到积极的现实生活中来,用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来冲淡网络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网上生活习惯。
2.高校要加强对痴迷网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成才环境
痴迷网络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成绩不好,受过挫折和打击、不受重视、自信心不足、无成功感等,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为痴迷网络的学生开设心理咨询热线,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进行咨询指导,引导他们通过心理咨询或自我调节等方式进行一般性网络性心理障碍治疗,对于网络成瘾重症的学生要主动及时干预,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极端事件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学会正确对待人际关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高校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家庭关系融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交友处事等等。另外家长也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使自己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能适应子女成长的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子女生活在充满温暖、充满爱的环境中,还要注意培养子女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教会他们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娱乐活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应加强对子女的监护,及时发现子女的心理问题。发现有因上网而产生的异常行为时,应及时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超级秘书网
4.加强网络的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市场,创造优良的网络文化环境
要加强对电子游艺厅、网吧等场所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网吧的惩处力度;严格限制大学生的上网活动,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与限制;加强信息的检查与监控,保障网络信息内容的健康,使信息交流健康、有序。政府、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规范网络经营活动,加大执法力度,使“网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游戏室规范化,彻底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地上网。规范电子游戏市场,创建良好的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一、当代大学生各层面心理问题的表现
当前,我国大学生鉴于各种因素,主要存在学习层面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层面的心理问题、网络运用带来的心理问题、就业求职层面的心理问题、恋爱情感层面的心理问题和其他精神层面的心理问题,等等。
1.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90后”的大学生和以往高校学生一样,一个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学习,与高中那种高压力型的学习心理相比,又出现了新的大学学习心理问题,急需各个视角和各个学科理论指导的科学干预。比如,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明显不如高中充足,学习目标迷茫、学习兴趣淡化和主动性发挥不够;一部分努力学习的学生学习觉得疲倦,出现失眠、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很低和小错不断等现象,等等。这些学习心理问题严重,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发展。
2.网络生活方面的心理问题
网络生活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由此带来很多与网络有关的心理问题,简称为网络心理问题,这些网络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一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经不住网络世界的诱惑,沉醉于于虚拟的网络情感、网络游戏娱乐和网络在线谈心等;二是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网络自闭冷漠症状,严重依赖网络,与网络为友,导致其与现实人交往沟通不多,不愿参加班级活动;三是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网络忧郁症,缘于对网络上各种不安全的信息的恐惧;四是很多大学生由于有网络的存在,导致其网络人与现实人的身份有天壤之别,人格心理严重异化和扭曲,对大学生各种正确的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
3.人际交往与情感恋爱方面的心理问题
与高中生活不同的是,人际交往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和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在各种交往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非常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如对自己认识过足,过于看重自己,产生不正常的自负心理问题;一些大学生不敢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的个性,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沟通,语言表达逻辑混乱不清楚,产生巨大的羞涩心理问题。这些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正常开展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另外,恋爱成为“90后”大学生的“必修课”,恋爱和情感成了其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表现出诸多不正常的恋爱和情感心理问题。一是部分大学生对异性特别好奇,陷入对异性想入非非的幻想状态,以至于渴望和产生了不健康的同性恋心态;二是一部分大学生对待性问题,缺乏科学心态。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心情和情感世界健康发展与运行。
4.兼职、求职和就业方面的职业心理问题
兼职、求职和就业成为了大学生非常重要的部分,由于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在这些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职业心理问题,具体如下:一是很多大学生对求职和就业前景的预期非常高,一旦出现与之相反的情形,便产生悲观失望的心态;二是一些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表现出一味利己、片面从众和保守心态;三是在求职中自卑与自负心态截然不同的反差心态;四是兼职大学生表现出处理学习与兼职关系的左右为难心态。这些兼职、就业和求职中的种种心理问题,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不利于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二、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与举措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多样,阻碍着其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心理问题的处理有赖于各层面努力。其中,大学生本人是其心理问题能否顺利处理的关键性因素,理应成为自我心理问题干预和排除的主体力量;学校、家庭、社会等主要是从外部排除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和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制度和氛围等,很大程度上只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环体和载体的作用。
1.大学生层面理应采取措施,发挥主体性作用,自我排解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不像其他学科教育问题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借助于教师,因此,大学生面对各种心理问题,理应积极寻求措施,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的心理自我调适办法,充分展现自己处理问题的主体性作用,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定期阅读心理健康、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杂志报刊和各种书籍,不断丰富自己心理健康的知识殿堂,积极掌握与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努力增强自己有效预防和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二是积极参加各种平台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培训,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在这些不同的活动参与中不调适自我心态,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
2.学校层面应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引导和推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科学处理
高校理应科学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重点培训和提高这些专职心理教师和从事学生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指导的实际能力;二是利用各种平台,尤其是网络平台,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零距离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三是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四是积极联合学校各部门,积极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提供各种尽可能的服务,从根本上排除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3.大学生家庭层面应积极配合,从氛围和对策上促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大学生家庭应该积极关心子女的成长,尤其是心理问题,为其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积极指导教育。一是家长应该带头真正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良好理念,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务必要努力创造健康、文明、和谐、快乐和宽松的家庭气氛,营造良好的健康向上态势和让孩子拥有阳光的积极心态;二是采取以朋友式的态度方式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引导孩子主动说出心理话,用爱和责任心态去教育指导孩子,帮助他们科学处理生活学习中各种问题,养成处理问题的良好心态。
4.社会各界层面应积极努力,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全社会理应积极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一是绿化和净化各大媒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努力提升高校附附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一、入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就业机会发生变化
一方面,入世后,我国的产品将在世贸组织的100多个成员国中享受多边、稳定、永久的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这些都有利于我国产品公平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利于实施外向型带动战略,有利于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出口商品的多样化,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研究表明,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增加80~100万个就业机会。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以下三个方面将会是就业机会增加的亮点:
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水陆交通发达、物质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且拥有一个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使得我国现阶段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产品和服装,它们目前出口所受限制也最大。入世后,将取消出口配额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是最大的受惠行业,出口困难的状况将大为改善,这些产业将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据专家分析,在今后的七年中,纺织、服装、家电、旅游等入世受惠行业可望增加1200万个就业岗位。
二是第三产业。就全世界而言,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第三产业职业数量和就业人口将显著增加。我国的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占GDP的比重还不到36%,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这一比重已达70K0~80%,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平均也达45。可见我国的这个比重不仅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就连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都未达到。入世后,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将使劳动就业的空间更加开阔。
三是“三资企业”。入世后,我国将会逐步实现更大程度的贸易自由化,国内市场将更加开放,广大外商将会在我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加大资本投入力度,“三资企业”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增加,这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入世后,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由于起步较晚、科技含量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及国家取消行业保护政策等原因将受到很大冲击,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将难以生存,甚至会出现兼并、关闭、破产等现象。这就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就业岗位减少和结构性失业增加。
2、大学毕业生流向发生变化
入世后,随着我国的市场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越来越规范,人才市场将会更加遵循资源优化配置规律——人才总是从配置效率低的地区和部门向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地区和部门转移。以前由于国家对东部及沿海经济开发区的政策扶持,使他们各方面发展较快,尤其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才也出现了严重的“东流”现象,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吸引力非常大。与此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却非常严重。今后虽然沿海及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对大学生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随着入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投入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受入世冲击较大的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对大学生吸引力减小,相反能够抵御入世风浪、受入世冲击小、各方面待遇比较优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部队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加。
3、对人才的要求发生变化
入世后,我国对服务贸易的承诺将大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及相应的从业人员的增加,市场对高新技术人才和懂得世界贸易规则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入世后,市场对大学生的质量要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既需要大量熟悉WTO规则的涉外人才,又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也需要能够面向市场、企业基层第一线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二、应对入世采取的措施
1、大学生要正确处理就业与择业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在对自身综合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的供求情况,正确认识自己愿意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要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观念;其次,要有竞争意识。入世后各方面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大学生要有自信心、竞争意识与风险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最后,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锻炼意志和毅力,以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险阻,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
2、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入世后,社会既注重大学生的文凭,更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大学生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其次,要加强哲学的学习,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最后,要从各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自我的语言文字表达、动手、适应社会、社交、管理、创造、决策等能力。
3、高校应努力培养适应入世的高质量人才
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是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选择和认同。高校应把大学生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快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帮助大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大学生在国际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4、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在加强就业教育时,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政策指导和求职技巧指导,而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人生指导,并由分散的、零碎的指导,上升为完整的、系统的指导。要努力建立既有利于调动用人单位的用人积极性,又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高校办学积极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要通过就业指导使大学业生认清新的就业形势,及时广泛了解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辅导他们正确运用择业技巧和方法,保持健康、良好的择业心理。
在准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之前,有必要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情况开展前期调研。调研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脉络与现状,了解信息素养的技能要求和相关能力标准指标,分析并借鉴成功案例实践,同时对读者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以便制定符合特定读者信息素养教育要求的培养目标、技能标准、教育模式和课程计划等。具体内容包括:信息能力标准既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又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依据,因此应该作为首要调研目标。国内目前尚没有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只有2003年到2005年间,北京图书馆学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项目[3],制订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分为七个评价维度,19个评价指标,61个执行指标。此外,还可以参考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制订信息素养标准的参照。梳理下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信息素养标准有: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方案[4]。该方案包括5项标准、22项执行标准和87项效果指标,其中5项标准分别是:(1)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2)能够有效地检索所需信息能够正确鉴别信息来源;(3)能将所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评价系统中;(4)作为个人或群体中的一员,能有效利用信息完成一个具体任务;(5)能了解与利用信息相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该方案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读者制定,标准内容和评价效果指标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合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时进行参考。2001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制订了信息素养标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标准体系:原理、标准、实践》(AustraliaandNewZealandInstituteforInformationLiteracy,简称AN-ZIIL),并于2004年做了修订[5]。ANZIIL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7个三级指标,其中六个一级指标的内容是:(1)识别信息需求;(2)快速有效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3)评价信息和信息获取过程;(4)对产生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管理;(5)应用新的信息来构建新概念;(6)了解使用信息所涉及到的文化、伦理、经济、法律、社会等问题。ANZIIL标准内容简练,易于操作,澳洲和新西兰很多大学图书馆,如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等,都采用该标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此外还有一些信息素养标准的个案研究项目,例如:1996年,马萨诸塞州大学的5个图书馆开展联合项目“Informa-tionLiteracyProject:DefineCompetencies”[6];1998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7],199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的“UCLALibrary’sInformationCompetenciesSurvey”[8],1997年,纽约州立大学(SUNY)图书馆馆长委员会项目“InformationLit-eracyInitiative”[9]等,都分别制订了所在学校的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除了上述标准及指标项目,还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标准,例如:IFLA的国际信息素质指南(InternationalGuidelinesonIn-formationLiteracy)[10];1997年,由新加坡教育部出版的《信息素养指南》中包含了评估与评价、学生执行标准等;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ASL)和教育交流协会(AECT)出版了《信息能力:建立学习的伙伴关系》一书,包括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11]1999年,英国的国家和大学图书馆标准:SCONUL(SocietyofCollege,NationalandUniversityLibraries)[12],由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组成,等等。经过30余年的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对这些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范本。国内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成绩显著,目前已经形成10个专题系列,并全部作为学校学分课程。同时利用学校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发的信息素养教学资源,包括步进教程、习题与答疑,知识查询、网络导航、常用检索系统、素材库和实习训练模块,教师和学生可以互动讨论,是值得借鉴的典范[13]。复旦大学开发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网络教学平台,网上课堂采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Producer、MediaPlayVoD视频等软件制作教学内容的动画演示,同时,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开发了医科版、理科版和文科版电子教案[14]。
在地方综合性大学中,南通大学开发了信息检索专题学习网站,帮助学生获得第一手信息素养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前的基础情况和学习后的提高情况进行测试,针对不同的测试个体给出具体、详细的信息素养分析报告,帮助用户实现信息意识的形成。国外更不乏形式新颖、内容多样的案例实践,由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发的基于web的信息素质教育在线指南TILT(TexasInformationLiteracyTutorial),以其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性和互动性得到普遍认可,并在遵守公开发行许可(OpenPublicationLicense)协议的前提下允许全球范围的图书馆使用,因此被许多图书馆使用。该指南根据学生检索和利用信息的一般规律,设计了选择(Selecting)、检索(Searching)、评价(Evaluat-ing)三个核心模块。提供交互性的操作练习,在线测验和即时反馈,同时,提供在线帮助、多途径导航和个性化服务[15]。新西兰奥克兰大学(TheUniversityofAuckland)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都各具特色,并开发了基于Web的信息素养管理平台。瑞典的菲埃尔勃兰特信息素养教育方案根据不同的读者类型,制订了三个阶段的内容及目标,分别是第一阶段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导向教育,第二阶段以三四年级大学生进行的信息检索入门教育,第三阶段以研究生为对象进行的信息素养高级课程教育。由美国图书馆学会(ALA)发起的PRIMO(Peer-ReviewedInstructionalMaterialsOnline)项目,在项目网站上的“PRIMODatabase”里有由全球各地的同行和专家评选的信息素养最佳课程,可以详细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16]。
除了对同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进行调研,了解教育对象的信息素质现状和实际需求,对于开展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显得更为重要,但以往多忽视了这方面的调查,以致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以南通大学信息素养培养为例,学生按类型可划分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师;按学科可划分为理工、工科、人文科学、法律、经济、医学等。由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需具备的信息能力不同,因而对不同学生群体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目标也应有所差别。调查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并进行科学地组织、分析和备案。常用调查方法有问卷测量、访谈法和经验法,其中问卷调查是最常使用的方法,设计时注意问题项、指标项、样本数、置信度等决定调研结果的关键要素。对于样本的选取要结合抽样技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等距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等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还有必要拟订统一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性课程计划。指导计划中主要明确与“信息素养教育”有关的共性问题,包括:基础知识、教育目标、技能要求、课程体系与设计、内容与方法、组织与实施建议、效果评价、案例模板等。在此基础上,培训教师根据特定读者的类型、信息素养现状及要求,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培训和教育课程计划,形成培训的常规化、系列化、规范化。
不同媒介和途径互动,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
“信息素养”是现代人适应信息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被列为继“英语素养”、“计算机素养”之外的另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技术论坛”在2001年第4季度报告中指出,21世纪人才的能力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尽管信息素养已经日益受到重视,但读者和信息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知。仅从学生对不同信息来源的质量判断来看,OCLC于2005年年底推出《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知:给OCLC成员的报告》[17],通过对6个国家3300名信息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不清楚图书馆有丰富的高质量电子资源,对搜索引擎和图书馆信息的信任度几乎相同”。“信息素养”作为一项新的技能,学生对其认知度及重要性了解有限,因此,更要积极宣传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宣传”一词在《辞源》中的解释为:个人或团体借助于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主张,以影响群众的态度和思想的社会行为活动。由宣传者、宣传内容、传播媒介、宣传对象诸多因素构成,具有目的性、社会性、依附性等特点。宣传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拓展传播途径,提高广泛知晓度,即“让每个人都知道”;另一方面是引起受众的兴趣,提高吸引力,即“让每个人都想听”。由此看来,针对宣传对象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并精心设计宣传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让每个人都知道”的目标,就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载体相结合,进行互动和补充,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对信息素养意义的认知。南通大学具体宣传渠道包括:问卷调查、图书馆主页、海报、宣传栏、馆刊校刊、学校广播站等媒体、学生管理委员会、读者社区(BBS、Blog、MSN、QQ)、建立邮件列表、群发邮件、其它学生集中的地点或团体等。为了实现“让每个人都想听”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题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注意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基于特定专业学科开展的专题信息素养教育,比基于资源类型的授课更受欢迎。还有一些实用性强的内容,例如,针对硕士生、博士生撰写毕业论文开展的“学位论文专题”,针对专利申请等开展的信息技能教育,都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专指性强、广受欢迎的选题。此外,还要注意利用广告效果进行宣传,用内容凝练且说服力强的广告增强感染力。根据不同的教育受众特点,常见的广告用语有说理型、活泼型等。
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
1.1生命价值原则
不仅要有利于人类的繁衍。确保新生命的遗传素质的质量,而且要有利于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性传播疾病。一部婚姻发展史就是对的约束规范史。为此,应该尽量避免不合理的方式以及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关系,以实现优生优育的目的。同时,从预防性病的角度来看。避免导致性病传播是性道德基本原则。在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交往日趋频繁,原来散布于各个地区的不同性病,也随着人群的大流动而不断地传播蔓延。性病是一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而传染,其中淋病、梅毒、艾滋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因此,为了杜绝性病的传播和蔓延,就必须遵守性道德规范。事实证明,的道德约束有利于人类的生命健康。
1.2尊重与相爱原则
在人类社会中,区别于动物的性活动,就在于人类有超乎于动物界的思想与情感,因而在性活动中具有对异性的、尤其对特定的“某一个”异性的爱情,就成为人类性伦理的重要原则。在现代社会,人对异性的要求不是简单地以自然方式、而是以复杂的社会方式进行的。人以恋爱的方式使人格化了,当性的快乐被爱这种精神因素所维系的时候,它就更高涨并且有动物所不具备的持久性。另外。尊重原则不仅体现在对恋爱对方上,还体现在对自己和对社会的尊重。首先要自尊。在恋爱过程中,不能为了获得一时爱情去卑躬屈膝、牺牲人格,更不能以自杀、以性等方式去搏取所谓的爱情。其次要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意愿和选择。特别是在追求对方的时候,不可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甚至不顾对方是否愿意,死缠赖打。最后要尊重他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其行为不能仅顾自己的感受。而要考虑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包括对可能产生后代的尊重。
1.3善良无伤害原则
所谓善良无伤,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不会损害自己或对方的身心健康,不会伤害其他人的幸福,不会损害后代的健康,不会危害社会的安定发展。一般来说,婚外,如通奸,尽管某人与“第三人”有某种感情,符合了“自愿”原则,却违背了“善良无伤”原则。因为他(她)伤害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倘若未婚先孕,对自己、对孩子都是极大的伤害,也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除非履行法律程序,经法院裁决或协议离婚,再结婚,否则,婚外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至于其他的婚外,如,则会将性病传染给自己的妻子或子女,使其成为性疾病传播的无辜受害者,显然这是违反“善良无伤”原则的非法行为。
1.4责任和义务原则
性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性与道德、性与道德、法律、婚姻密不可分。人作为有理性的动物,他不仅具有选择行为的意志自由,而且也有控制和约束自己行为的意志自律,自律性就是人的自身的意志约束,表现为人为自己立法以及理性对感望的合理节制。同时,生活于现实世界的确定的人、现实的人,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的道德责任意识,既来源于行为主体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律和道德责任的理解和认同,又来源于外部环境的规约与定序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与评价。因此,生活于现实世界的人总会受到外部世界的规定和制约,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每一位的当事人,都有义务为自己的及其后果负责。那种两性关系上任意、轻率、放纵、无节制的行为,只能导致物欲横流、无可挽回的灾难。
1.5自觉和自愿原则
在实际中,所谓自觉是指男女双方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性,所谓自愿,则更多的是指女方自愿。因为无论是从生物属性或社会属性上看,在过程中,一般说男人处于主动和进攻的地位。是男女两性未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涉及一方影响另一方的关系,从而就会有双方主动或仅仅一方主动,双方愿意或仅仅一方愿意的区别。因此,的道德规范要求应该建立在男女双方自觉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在中,男方不紧要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也应该顾及女方的意愿与需要。
1.6私事原则
所谓私事原则,是指性关系的私人性和隐私性准则。它是现代性伦理学的产物。私事原则包括两性关系的自由自主性、非公开性和自律性。两性关系的自由自主性,即男女双方均有选择配偶、结婚、离婚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两性关系的非公开性,即现代是一对男女之间最亲密的肉体与精神的结合,是两个人互相给予、互相享受的特殊领域,只可两人共有,不能与他人分享;只能在仅两个人独处的空间内进行,不能公开展示。两性关系的自律性,是说两性关系虽然具有自由性和自主性和非公开性,但并非是性本能驱使下的任意、轻率、放纵的行为,而是在自尊、自重、自负责任等道德意识以及社会道德规范支配下对性本能的合理节制。
2大学生的基本评价
关于大学生的基本评价,笔者主要围绕本质、模式两个层次进行论述。
(1)从本质来说,大学生属于高知识人群,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博学兼容的特征以及追新求异的倾向,这决定了他们有可能接触并接受更多的新思潮、新观念,其中包括大量不合理的性思潮、性观念,因而他们的性思维比较活跃。以上列举的几种大学生性问题,虽然只发生在部分大学生身上,但是问题的严重性后果以及对他人利益、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从性的存在模式看,一些青年在性方面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他们已将“恋爱——结婚——”的婚恋关系模式,变成了“恋爱————结婚”的模式。恋爱、、结婚三者常常出现分离、即恋爱、之后的结果并不必然是结婚,恋爱目的出现了多元化,恋爱变成了满足多层面需要的手段,如满足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感情需要、需要等。因此,只凭热情和感情而缺乏理智和理性的恋爱,走向无奈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当今社会对婚前宽容了很多,但是大样本的调查表明,至少在目前的中国青年中,并未出现对无所谓的趋向。绝大多数大学生仍渴望包括在内的美好爱情,但是是要讲究条件和规范的,大部分青年大学生对婚前仍保持谨慎的态度,在实际行为中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培养大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的良好行为习惯,重要的是,首先让学生们认识、了解这其中的深远意义。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业的需要、是未来职业的需要、是欲成为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所必需具备的条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牢牢地把握引导、置换、对比、体验、总结、升华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达到学生们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反思,在反思中内化,在内化中觉悟,在觉悟中升华的目的。把积累、沉淀良好的行为习惯,视为人生最大的财富。把积累、沉淀的过程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动力。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们体验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浓缩着一个人内在的修养、人格的魅力、综合的素质、潜在的能力等。它关系到一个人智慧的展发,能力的提升、身心的健康,学习、工作的效率,以及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的体现。总之,它是人的首要资本。所以这项工作是系统的大工程。
一、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
现在的学生将成为未来引领新生命的幼儿教师,他们是幼儿潜移默化的行为榜样。这样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意味着什么?他们对社会将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又将给那些鲜活的生命注入些什么?学生们的客观现状与未来的职业要求的差距,都是教育、教学要完成的工作目标。
这一切的实施,不仅要有科学严谨的规划思路,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细致地纳入在教学的工作环节之中并转化为学生们的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一切对于经历苍白的十几岁孩子而言,难度是非常大的。只凭理论或知识的传授都是无法触及到他们的心灵深处的。所以,只有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的广泛实践,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置换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们在非常和谐、自然的气氛下,主动地生起想完善自己的愿望,进而愉快、积极地去实践完成培养良好习惯的训练。
(一)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困难的原因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困难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教育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学生们从主观的愿望上讲,没有不想好好学习的,但所形成的学习效果却常常很不尽意,差异极大。同样的一个老师教,同样的环境作用,结果如此不同。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往往人们会盲目地抛出一个结论——要么是智商问题,把一个不可更改的责任推给了父母;要么是小时候基础没打好,不是学习的料,又把一个责任推给了过去……这样的结论,给老师和学生找到了一个充分的不教、不学的理由。其实教学的过程、就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透过传授知识祛除学生学习障碍的过程,最终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尤其是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成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坚固基石。由此可见,学习困难这个现象,其根源也在于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帮助学生们建立学习的信心
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教学环节,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首先是帮助学生正确总结过去;其次是找到突破畏惧学习的心理的具体方法;其三是创建一个能有效使学生们反复咀嚼体验突破畏惧和品位学习的环境氛围;最后仍是帮助学生们正确总结,使之回归到已设置的建立的良好习惯的实训内容上。继续升华、强化为意识,固化成思维。
二、如何使教学过程成为实训的保障机制
建立良好的习惯,首先需要的是稳定的保障,这种稳定提供了实现重复性的可能。那么学习习惯的建立也是如此——不是说的概念,讲的大道理,它是需要以身心为实验室,成百、上千、上万次的反复训练、从坚固直至到固化。所以它的完成需要一整套严谨、科学的系统规划,既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们能实现学习运用的需要。不仅要有可操作性、可多重复性,还要有“机制”的保障,以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大做文章。围绕着一个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基础,以能转化为可重复的实训为目的,以学生快乐轻松学习为检验标准,来渗透理论,使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环节与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统一的一套规范化、自制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实训流程
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的环节是教学规律的反应点。它是整体教学活动承上启下的枢纽。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鸣的和谐之声。它既可检验教师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驾驭能力,又可检验学生对学习的接受状态。所以需要教师站在教学环节这个全息点上,确立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贯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法。充分思考、准确的判断学生的客观学习状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
(1)第一环节:把培养学习习惯与教学结合
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决定了学习的效果。而学习状态又取决于良好习惯的积累,所以强化学习习惯就是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由此,在设置课程和实施教学工作时,建立一整套的培养学习习惯的流程,围绕的核心是调和感官的协调统一,达到专注和思维活跃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A、笔记规范化,统一书写格式;
B、听读和随记结合,使学生专注,不分神;
C、把学习的难点、重点,变成提问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D、将实训的内容纳入量化分,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
这样从引起学生的注意开始,才可能改善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进而强化学习习惯,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第二环节:思维习惯的训练
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又是艰苦枯燥的,是客观反映学生积累状态的。若只一味地从学上强调,很难达到学的目的。要在这过程中,对学生的心态进行梳理调整,使他们认识到学会什么不是唯一目的,更不是终极目标,而真正透过学习的过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学习障碍是什么?排除障碍的思路以及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建立起正确的认识才能把握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学习的目的也自然能达到。具体方法如下:
A、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当学生们遇到学习障碍时,往往是心里动荡不安立时,也是思维无序混乱之时。此刻给一句针对解决问题的话,会使他们心安。有了一刻安稳、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人会安静理智。这种心态是做抉择的基础,再加上一些思维方式的内容,如:“审视当下的行为,会清楚自己的身心积累”、“自信来源于无我的利他实践”、“做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自私会带你走进幽深的黑洞”、“踏实的努力是你忠实的朋友”等。
B、界定清楚概念,是正确实践后的升华。
建立良好的习惯实例,是正确认识的途径,同时也是界定清楚概念的基础。若实训是盲目或主观的,那么,认知也一定会出现偏差的。所以,实训、认知和界定概念要相结合,方可帮助学生正确总结自己的实践行为,激发学生们自我指导和自主接受实训以及巩固效果的目的。这种思维习惯不仅会使学生们心里踏实,还可以培养超强的预测结果的能力,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路清晰、万法随心自然。如:上课前要求全体起立,同学们一同问:“老师好”,老师回应:“同学们好”,看起来一个简单常规的课前、课后的实训,潜移默化地在渗透着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尊重老师,什么是课堂的严肃性。同时,在课前学生站起的瞬时,可以放下手中与课无关的小动作,打起准备。:
(3)第三环节:内化知识的训练
对于内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讨论的形式,设置三个内化环节:一是复述(可强化对知识的了解)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认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状况,以便及时补充;二是帮助学生找寻所学知识与自身的结合与提高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三是对知识的再认识过程,是对知识内化后的检验,也就是同样的知识具体每个人却是非常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对知识运用的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这个环节并加以正确引导决定了学生最终的学习兴趣和驾驭知识的思维和行为等诸多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A、复述的重要性:
“复述”,从形式上看,的确非常简单。但它无论以渗透教学整体质量上讲,还是从个人诸多能力的培养上讲,都是需要十分重视的一个教育环节,或者说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它的重视,需要在行为上无数次地重复,并坚固成为习惯。因为复述是接受外在信息后的第一个内化环节,人往往在处理外来信息时,常常会以个人的心态进行取舍,难以完全地吸收,这个环节若不得到重视是很容易出差错的。再是具体的分类,处理和重新排列组合,而达到知识的内创造。通过复述这项行为上的训练,可使学生体会到梳理知识过程的重要性,强化复述的意识,为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B、学习与自身需要的结合:
2.大学生法制观念不够,自控能力有所欠缺。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的阵地。虽然大学生从小学起开始接受法律法规教育,已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面对越来越高级的网络诈骗手段,大学生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已明显不足,甚至已经做了触犯法律的事犹未自觉。作为成年人,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面对一般诱惑,都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但遇到特殊情况,特别是就业、赚钱等普遍难题时,网络消息的诱惑明知可疑,仍抱着侥幸的态度试试看,造成上当受骗,甚至损失财物。可见,自控能力的提高能确保大学生不轻信网络信息,避免受骗。
二、网络信息案例
鉴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亟待提高。下面就几起网络信息事件的案例进行分析,以体现识辨网络信息的重要性。案例:2013年,饮用水遭到污染的谣言在网络上大肆传播,造成全国多地民众纷纷抢购超市的水,造成拥挤、踩踏甚至闹出人命的局面。事件的起因归根究底是人们对网络信息不加辨别,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将虚假信息不断传播,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三、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的对策
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认识水平、利用能力和辨识能力都有所欠缺。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提升辨别能力的办法,需要学校、社会、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
1.国家要加强网络监管。目前国家在网络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尚不完善,需要尽快建立起网络管理法体系,规范网络行为,维持网络秩序。
2.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一门必修课已经普遍开设起来,但其中涉及信息道德的内容还非常少。笔者认为在该课程中要加入有关信息道德的内容,包括保护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网络法规、网络运用、自我管理和网络隐私,抵制网上不良个人行为,防止计算机犯罪等,也可以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的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带倾向性、群体性的热点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工作。
3.学校要完善自己的教学资源。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途径是传统和现代并存,既有中外文普通图书、期刊,又有搜索引擎、专业学术网站。针对网络信息,学校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主流文化阵地,对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学校可以指导性地在BBS上开展一些讨论,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进行分析,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也可以通过双向交流互动式的方式进行思想交流、讨论研究,使网络信息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4.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教材或课程,学会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从丰富的网络信息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去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网络信息,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传递给他人。作为教育方,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老师将相关理论、具体操作方法通过演示等生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学会处理信息,提高网络学习的能力。
许多学校对毕业实习的重视度不够,没有足够的经费、人力和物力的保障,相应的也没有建立毕业实习制度,致使实习监管缺位,毕业实习的效果不佳。一是在毕业实习之前,学校对学生的动员工作不充分,学生对毕业实习的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二是学校没有建立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实习以分散为主,造成了毕业实习难以监管;三是学校没有进行相应的实习岗前培训,如职业操守、礼貌礼仪、办公自动化、人际交往等,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实习单位难以适应环境;四是在实习过程中没有配备足够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指导、跟进、反馈,在实习结束后对实习的学生和实习指导老师也没有严格有效的考评办法,因此,实习基本上以“放养”为主,实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企事业单位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对实习生没有建立完善的实习管理考评制度。
由于缺乏政府立法的约束、政策的优惠和经济方面的补贴,多数企事业单位不愿接收大学生实习,担心影响单位正常运转,增加单位成本负担,增大机密泄露的风险,以及由学生人身安全带来的额外责任。此外,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实习的学生没有建立实习管理考评制度。既没有设立专业的部门或专人来管理实习的学生,也没有对实习的学生进行实习上岗前相关工作制度、工作技能等的培训,实习过程中没有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实习结束后也没有相应的考评。这些导致学生的实习出现种种怪异现象,要么学生成为实习单位的廉价劳动力,要么实习单位给学生指派的工作仅限于杂事,如打扫卫生、复印文件、跑跑腿等,学生根本学不到东西,要么实习单位干脆直接给学生实习鉴定表上盖章,将学生打发走。
3.政府部门对大学生毕业实习没有独立的立法保障
没有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在组织大学生实习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也没有切实有效的政策的推动,更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企事业单位、高校在实习方面各自职责的监督管理。由于我国的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实习重视度不高,因此,当前的大学生实习工作主体承担者是学校。作为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既没有立法的权力,也没有制定政策的权力,因此实习工作难以推展开来。只能是依靠学校上门联系,求爷爷告奶奶,才能安排学生去实习。而学校因为资金有限,对实习的学生在指导、管理、考核上无法面面俱到,导致学生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有效控制和提升大学生实习效果的对策
1.政府以立法和制定政策法规等形式为大学生实习提供制度支撑。
首先,为了推动大学生实习,政府要有立法保障。要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实习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规定大学生实习的原则和办法,保障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其次,出台政策保障大学生实习的顺利实施。如成立专门的管理大学生实习的机构,统一负责对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在大学生实习方面的分工合作并对各自的职责进行监督指导。再次,采取有力的经济补偿措施或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主动接收大学生实习,从而改变当前学校追着实习单位转的窘迫现状。例如,政府可以将人事部用于技能培训的专项资金切出一部分专门用于对愿意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补偿,而对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经济处罚,并通过媒体曝光,促使企事业单位主动接收大学生实习。
2.实习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管理考核制度。
为有效控制和提升毕业生实习效果,应该转变当前模式,学校不再是大学生实习的主体承担者,而是改由企事业单位来完全主导大学生的实习,形成以企事业单位培训为主体,高校教学为辅助的大学生实习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企业完整的完成对实学生的培训、指导、考核等实习管理工作,从而确保学生的实习取得实效。企事业单位根据业务和规模提供层次不等的实习岗位,每年定期通过本单位的网站、合作院校网站、人力资源网站或媒体招收实习生的消息。学校也可据此灵活安排大学生的实习时间。在实习期间,学生以实习单位员工的身份接受单位的培训,实习单位为学生支付一定的工资,并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指导和管理以及实习结束后的考核与评定工作,组织学生的实训工作鉴定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事宜。学校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定期跟踪,检验学生实习的效果,与学生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及时与实习单位沟通,向学校反馈以便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设置。
二、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从而使学生养成利用自主学习策略来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部2004年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分关注了教师“教”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学”的重要作用,忽视了探索、发现等学习方式对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机械的学习方法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积极性低,通常只能死记硬背地应付考试,一到实际应用就完全失去方向,学习效果差,要真正贯彻《纲要》的要求,通过教学改革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和现状就势在必行。教育部还提出,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应该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能主动学习,逐步转变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的角色应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学生质疑问难的扶持者,树立基于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是进行自主学习的主体。
2.确定教学内容,划分教学专题。
自主学习,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讲,自然科学类的教学内容中,理论性较强、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比较适合采用讲授的方式来学习,而一些结构较完整、层次较为清晰严谨、难度不大的内容适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学习;在社会科学类的教学内容中,结构较为松散、偏事实性的知识比较适合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学习,一些高度综合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采用自主学习方式的教学内容,要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使教学框架更为灵活和精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明确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自主学习的引导性。
3.课堂教学模式设计,采取教学任务承包制。
学校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小组分工这两种课堂教学的形式。对于不适合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讲解给学生。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组分工,将学习任务分割开,使得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学习内容,各个学习小组对教学专题实行承包责任制,小组可以有一定的自选择本组在教学内容中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入的讲解,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材料准备,通过网上查资料、查阅文献等方式,梳理出本组的观点和内容,自行选择教学方法,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建立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机制。
课本、教材及相关资料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向教师学习和同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思想来源。通过建立合作讨论小组,学生间可以就学习问题自行组织讨论,实现生生互动。教师则在听取学生汇报后对小组及个人的工作进行点评,必要时对学习内容进行补充讲解,从而增加了小组及个人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此外,自主学习过程中,交流与合作始终伴随整个学习过程,而完全依靠大学课堂上提问和讨论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更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学生产生疑问时,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这样教与学的效率不能够保证,积极性的互动不足,而信息化环境为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师生间可以通过QQ群、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交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可以给老师留言,通过教师回复信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保留了面授交互直接、情感真实的优势,又利用网络的时空特性弥补了课堂互动时间受限、互动面较窄的不足。
5.开放式作业与课外学习资源。
教师通过开放式作业的设置,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指引向课外的探索,实现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推荐参考书目或专题网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关注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资源、精品课程、电子书籍期刊等,学生不再像从前那样处于知识的饥渴状态,学习资源的形式也从单纯的文本变为集成的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搜索工具获得,在丰富资源给学生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对具有庞大信息量的课外资源的辨别、评价和筛选往往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认知的同时,教师要辅以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6.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自主学习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需要改革传统的单一及单方的评价方式。考试作为检验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承载着督促、评价、导向和反馈等不同的教育功能。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了考试的评价功能,弱化了督促和导向功能,这就导致了教师为考而教,忽视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也导致了学生为考而学,学习目标就是通过考试,功利性倾向严重。鉴于单一考核模式的弊端,这就要求尝试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的考核改革模式,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化平时成绩,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小组任务和作业成绩等,最终来确定每一位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