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2: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56(2016)02-0063-02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在江苏省就启动了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1]。日本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经历了长期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部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文以日本职业院校的纺织品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为例,对其特色进行了一些粗略的分析,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专业课程设置

以日本福井县立科学技术高等学校纺织品设计专业为例,从课程类型看其课程都要有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实验、实习类课程,毕业设计)和技能鉴定。1.1专业理论课日本的纺织品设计专业课包括设计类课程、技术类课程、信息应用基础课程三大类课程。设计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图形设计、色彩搭配设计能力。其课程有制图,教学内容包括设计制图基础、多角形、立体制图、连续纹样,设计的概念、材料、工具、构成原理、色彩、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等。技术类课程重点传授纤维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其教学内容有纤维材料、纱与布的种类与构造、纤维,二次产品设计技术;染色技术教学内容有染色助剂化学、染色加工,功能性纺织品、印花技术等。信息应用基础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应用。1.2专业实践类课程日本第一学年主要是基本知识与基础技术,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根据第一学年学习的基础技术进行产品设计与综合技术训练。第一年:工业基础———平面,基础设计,织物设计;第二年:染色,织物分解设计,素描与平面构成,计算机设计;第三年:课题研究,毕业设计,市场营销。1.3技能鉴定织物设计能力鉴定,广告设计能力鉴定,计算机应用能力鉴定,危险物品处理能力鉴定,色彩搭配能力鉴定。

2课程特色

该校纺织品设计专业的课程特色主要有如下三点:(1)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为培养技术革新人才打下基础。日本政府历来重视技术立国[2],学校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技术兴趣培养。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实习进行体验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对各领域技术的兴趣与关心度;从而理解工业设计的意义与作用,培养其较宽知识面及为促进行业发展积极参与的态度。染色技术是纺织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技术,学生在学习染色工艺时,通过对天然纤维棉、羊毛、丝和化学纤维涤纶、氨纶、尼龙等基本染色的学习,自已实践棉精练、漂白,然后是运用两种染料混合染色。体会在黄、青两色染料比例不同时色彩发生的变化。所制作样品最后用纸作成纹样在布上进行印染。通过实际应用的综合学习,使学生亲历纹样印染实践,不仅提高了其学习技术的兴趣,还培养其日后参加技术革新时所需要的能力与态度。(2)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知识应用的联系性,逐步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的特色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3],其关键是加强知识应用的联系性;因此在构建实训教学内容时要注重知识应用的联系性,分阶段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织物设计是纺织品专业学生要掌握的一门重要技能,在学习织物设计技能时,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织物设计基础,先学习平纹、斜纹、缎纹等各种组织种类,然后学习组织图表示,最后自己作出组织图并制织织物。第二阶段学习时让学生改变组织,制作织物。从学生自己设计的纹样中选择,画出组织图,然后上机制作形成纹样图,以培养学生技艺结合的能力。第三阶段学习时进行织物分析,给出织物样品,分析调查丝的种类,丝织组织、整理加工的方法等,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作出该织物或相近织物的设计表。然后学习织物性能测试,在此基础上以获得的数据为基础,选择一个侧重点(如改变织物结构、密度、纱支、组织等)进行创新,并制作新织物。这种从基础组织到变化组织再到结构创新,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提高职业技能的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技能,而且能不断思考、变化设计,为培养创新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以产品为龙头,培养学生系统的职业能力。日本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职业能力。如日本纺织品设计专业以产品为龙头,把产品开发、制作、营销联系起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产品开发能力。为了在实践中学习产品开发技能,学生独立制定计划,进行企画、经营、销售。自己种棉花,进行纺纱、染色、产品设计、织造、销售等,产品开发包括概念设计、价格设定、市场调研、促销、流通。通过棉花裁培及收获,从实物上加深理解棉的性能。纺纱实习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在纺纱过程中理解纱的粗细不均时易断,影响产品顺利加工。对所设计的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学生自己制作调查表包括成本制作与促销、需要材料,制作手段、分工计划,配色计划。最后是销售总结,对成本、营利等进行总结,查找原因。通过产品开发全过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计划、咨询、决策等系统化的职业能力。

3结语

日本纺织品设计专业课程注重技术类课程与艺术设计类课程相结合,在课程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注重知识应用联系性与系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技能,而且还能够促进其创新素质的养成。这些做法值得我国的职业院校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篇(2)

针对我国纺织产业特点及产业升级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通过成立纺织职教联盟,提出“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融合、四个落实、五项措施”的高职本科衔接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新思路,并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为例,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衔接、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对课程标准的修订、“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制定,总结取得的经验。

关键词:

纺织产业升级;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3+2分段培养

一、纺织产业升级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和纺纱锭数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纺织服装贸易总额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然而近年来,随着纺织行业用工成本和综合成本不断提升,我国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占。此外,以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用工成本仅为我国的三分之一,大大冲击了我国传统的低中档纺织产品的优势,普梳棉纱、针织服装低中档纺织产品的生产逐渐向这些国家转移。同时,美、英等原纺织大国利用原料优势(如美国的棉花优势)、人才和技术优势,推行纺织“再工业化”,对我国的纺织产业造成了新一轮冲击[1]。在当前多种挑战下,我国纺织产业只有不断升级,才能实现健康平稳发展,而纺织产业升级必须依靠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引领和支撑。目前我国纺织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以纺织为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地方本科院校,但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封闭,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几乎没有衔接升学的可能。此外,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多采用学科型教学模式,造成了本科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因此,面向我国纺织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必须探索高职和本科的“对口贯通”,依靠双方的相互衔接,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协同培养卓越纺织人才,建设一支适应传统纺织产业升级需要的人才队伍。

二、纺织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思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实施的重大改革项目,到2014年,全国签约实施该计划的企业达到一万多家,高校和社会力量协同对接产业,面向市场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理念,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尝试“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获得技师职业资质或技师职称潜力的后备技师。如何将“卓越技师”和“卓越工程师”贯通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纺织产业升级,对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新要求。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轻纺为特色的高职院校。近年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卓越计划”的要求为指引,加强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纺织人才的本科院校———盐城工学院的联系和合作,对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进行研究和探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江苏省纺织产业特点及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立足盐城、面向苏北、服务沿海、辐射长三角”的办学定位,提出基于“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融合、四个落实、五项措施”的卓越人才培养思路。“一个目标”是指校校、校企联合培养能推动纺织产业升级的卓越技师和卓越工程师。“两种能力”是指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融合”是指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四个落实”是指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实施的组织、制度、资金和条件落实。“五项措施”是指建设融“人生导师、专业教师、技能训练工程师”为一体的“三师型”队伍;共享集约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生全员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一体化项目教学,实施产学研一体育人;成立纺织职教联盟,发挥联盟内政府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

三、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的探索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合作成立了“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组织机构,并牵头成立了盐城市纺织职教联盟,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盐城市纺织职业教育联盟章程》等一系列文件。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以中央财政支持的纺织服装实训基地、江苏省财政支持的纺织技术实训中心、现代纺织机电技术实训基地等,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基础,联合企业,校企双主体共建了纺织检测中心、纺织品设计中心、纺织生产中心和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等校内技能训练平台,建成了集技能训练、技能鉴定、项目研发和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纺织服装实训基地。此外,充分依托悦达纺织集团等相关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落实了纺织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施所需的实践条件。同时,充分利用江苏省品牌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盐城市纺织创新服务平台等优势资源,推进纺织教育与纺织产业对接,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卓越人才奠定了基础。

1.培养目标设定

纺织业是江苏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总产值占全国总量的比值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江苏省以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为主的纺织产业组织形态,在我国纺织行业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品牌影响力,如苏州吴江盛泽的丝绸产业、无锡江阴的毛绒和毛纺产业、南通海安的色织产业、南通叠石桥的家纺产业、盐城东台的纺机产业、盐城阜宁的过滤材料产业等。但是江苏省纺织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也存在层次低、创新弱、投入少、转型升级慢等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因此,江苏省纺织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卓越计划”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不仅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而且凸显服务江苏省纺织产业升级的定位,根据区域内纺织行业对“卓越人才”的需求,以“五年一贯制制订培养方案,分段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设计和详细论证,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面向纺织生产企业、纺织品检测机构和纺织品流通领域以及相关企业,掌握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织材料及其质量检测能力、纺织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从业职业资格证书,能从事纺织工艺设计、纺织试验及质量分析、纺织生产调度、纺织生产核算统计、纺织试验、纺织跟单与销售、纺织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明确了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培养“卓越技师”;盐城工学院按照“重实践和理论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具体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与衔接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在制订“五年一贯制”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计划时,着重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合理设置了各类课程,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进行了修订。

(1)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衔接。根据高职与本科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高职阶段课程按照“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原则,本科阶段课程按照“重实践和理论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将本科的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如纺织生产实训等)前移到高职阶段,将原高职的部分专业课程后置到本科阶段,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此外,考虑到生源多元化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等进行分类。通过对接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职业通用能力+专业菜单”分层分类课程体系,通过学分制柔性管理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有效对接。

(2)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修订并完善高职与本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教学、监控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重要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纺织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国家早在2002年就颁布了《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也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了纺织行业职业国家标准。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经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认证、评估,入选全国首批“纺织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站”。建站以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实现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在“五年一贯制”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时,高职、本科作为两个不同的培养阶段,虽然其学历不一样,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不一样,但课程标准应适应不同层级的职业(工种)的岗位需求。以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工程)专业为例,学生在高职阶段进行高级工培训,至少应获得针纺织品检验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纺织面料设计师等职业(工种)四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在本科阶段进行预备技师培训,至少应获得针纺织品检验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纺织面料设计师等职业(工种)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为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以“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课程为例,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筒并摇工、整经工、浆纱工、穿经工、织布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等相关国家职业标准,重新制定了包括课程定位、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策略等方面的课程标准,其中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对比见表1。

3.建立“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加强人才培养评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举措。基于此,高职与本科院校必须按照系统性、科学性、社会需求适应性的原则协同构建卓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反馈—调整—评价的控制系统,通过构建“多方(学生、教师、社会、专业机构、技能鉴定站和竞赛机构)同评、闭环控制”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人才培养开展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4.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制定

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学生在高职阶段学完规定的课程,达到规定的毕业学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的准予毕业,但是能否顺利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还要符合转段要求。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学生必须通过江苏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并获得相应的高级工技能证书;此外,3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纺织材料检测”“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必须通过盐城工学院统一组织的考核方能转段。转段条件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基于教育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产业升级驱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与本科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建立健全“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设定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全方位体现高职和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贯性,破解了高职与本科衔接过程中的关键难题,满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近年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纺织专业群学生100%获得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一大批学生参加全国纺织面料检测、纺织面料设计和纺织服装外贸跟单技能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和“技能标兵”称号。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也以过硬的职业技能水平四次蝉联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检测大赛团体一等奖,在2015年更是以专科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姚穆.我国纺织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棉纺织技术,2014(2):1-5.

篇(3)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

1 指导思想

以“卓越”理念为指导,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专业特色和就业形势,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对专业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各环节进行整合、优化,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设置了“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发展势态良好的专业方向,拓宽专业覆盖面,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及学生自由择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从事基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系统化,按学科类别整合课程设置,力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实践性环节与企业挂钩,让企业与学生尽快实质性的接触,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具体做法

2.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2.2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由过去的37周增加到45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近几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二十多项(国家级2项,省级6项);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2.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1)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是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3)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校企结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控制 加强对毕业选题的审核;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时间和工作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文件的检查;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严格答辩环节。

3 创新点

3.1 立足行业,面向企业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3.2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3.3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

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4)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2015年7月,我校(西安工程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被批准为陕西省高等继续教育特色建设专业。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也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已经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可供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借鉴。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做法,必须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来进行。我们对陕西省内纺织行业人才的现状及纺织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现状、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生源情况和就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结合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实际,进行认真研讨,全面开展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建设工作。现将形成的思路和探索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的调研与分析

1.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我们先后走访了西安纺织集团等西安、咸阳地区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和民营纺织企业,发现受到地域限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加上企业管理缺乏创新意识以及行业薪资待遇偏低等因素的影响,陕西省纺织企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同时,陕西省高校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在省内就业,而且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也直接导致陕西省纺织企业人才储备存在很大缺口。具体来讲,目前比较缺乏的有产品研发人员、策划营销人员、精益生产管理人员等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2.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存在如下问题:(1)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忽视了成人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2)教师不熟悉成人教育规律,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大纲、讲稿和授课方法授课;(3)授课基本使用国家或部委级规划的普通高等教育教材,不适合成人学生的需求;(4)教学计划和大纲修订周期长,且修订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更新较慢,落后于社会发展实际;(5)实践教学环节偏少,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偏差;(6)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7)现代教学手段使用不足;(8)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忽视了成人学生的特点,考核结果不尽如人意;(9)成人学生的自学效果差,面授学时偏少[1]。

3.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生源情况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大致分为三类:(1)来自纺织企业的在职员工,由企业选送或者个人主动进修,约占30%。他们大多是企业生产一线的操作、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等岗位的业务骨干,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职业素养较高,学习认真,求学目标明确,主要是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拓宽专业视野,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大,但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较为丰富。(2)纺织企业或地方政府委托培养的定向学生,约占60%。这部分学生多数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知识基础较薄弱,但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就业去向明确,学习主动积极。(3)其他学生,约占10%。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或是为了混个文凭,或是为了父母而学,或是随意上学,学习没有主动性,也没有压力和兴趣。这种“复合式”结构的学生具有基础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主动性不同、工作经历不同,以及工作流动性大、集中学习时间不易保证等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有较大差异,这也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组织等应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国家提出的振兴纺织工业计划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陕西省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发挥我校普通高等教育纺织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优势教学资源的作用,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的建设,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纺织行业及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以及科学的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网络教学资源,培养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技能人才[2],满足地区纺织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全省乃至全国纺织工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人才服务,是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根据陕西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我校目前生源的特点,主动适应当前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的需要,符合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以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对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进行全方位综合改革建设[3]。建设的基本思路为:纵向延伸专业,扩大专业覆盖面,拓展至服装、贸易、计算机、营销等领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专兼职师资队伍和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具体做法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对纺织工程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突破口,结合专业特色和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应用能力。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校内外专家多次研讨,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纺织工程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纺织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工艺设计及其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进取的应用型人才[4]。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学习纺织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纺织品设计、纺织工艺设计、计算机应用、英语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素质结构为:掌握纺织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纺织品生产加工技术,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了解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基本常识,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设置

课程体系由四部分构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同时,在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基础平台上,细分专业方向,根据陕西省纺织行业的现状和企业生产区域布局,拟开设棉纺织技术、毛纺织技术、针织技术和纺织品设计四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有相匹配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

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创新意识培养

实践教学是影响特色专业建设效果及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教学环节,也是此次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建设的内容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开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重点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实毕业设计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5]。专业教学实验以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在学校自建实践基地完成,专业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力争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加大创新性实验以及创业实践的实施力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4.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依据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网络平台教学的特点,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全面的修订。此次修订主要体现在: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注重培养业务技能与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着重考虑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真正服务于陕西省地方经济建设[5]。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了计算机、英语课的学时数和上机环节。(2)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增设课程专题设计环节,增加纺纱学、机织学、染整工艺学等基础实验,修订后的课内实践教学总学时达到100学时。(3)拓展专业覆盖面。增加了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贸易、纺织工艺与设备(双语课)等课程,使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4)体现学校艺工结合的特色。增开艺术修养类课程,体现纺织行业技艺结合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5)新设专题讲座,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5.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

我校正在实施的特色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构建的“5+X”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省内外多家纺织企业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校企合作纺织研究院,均为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在校内,积极推进学校实验室的重组和建设,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院士基地、陕西省纺织服装重点实验室、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大型研究基地,以及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制度,满足成人学生课堂实验和实际生产测试的需要;学院积极与大中型纺织企业联系,力争与这些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在寒暑假到企业实践锻炼,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参与指导成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争取每个专业方向有1~2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6.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

纺织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背景使企业对熟悉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我们选定“纺织工艺与设备”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这是我校首次在成人教育中开设双语课程,也是我校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举措。

7.建设网络平台教学资源

目前泛雅网络平台已在我校普通高等教育中广泛使用,效果良好,很好地发挥了辅助传统教学的作用。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在两年前也开始尝试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传统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为本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我校为成人高等教育全面开放了泛雅网络平台,并完善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1)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将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简介、实验指导、作业、动画演示等资料陆续更新上网[6],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较好地实现对校内外成人学生的辅导任务。(2)目前正在有计划地将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录制和编辑,完成后将放在学校泛雅网络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非实时学习,形成面授教学和视频教学相辅相成的模式。(3)泛雅网络平台上的学科资源、精品课程、名师名教、学校人文资讯等丰富资料均可供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调阅,可开拓他们的专业视野。

8.建设与落实管理制度

我校制定了保障教育教学改革及质量工程等项目顺利完成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西安工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以及从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等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制度,已经形成由学院院长领导、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实施的特色专业建设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订与修订每三年进行一次,参加修订的人员有学院正副院长、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本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相关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和主要工程技术人员。由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教师、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编写教学大纲,每三年审订一次。学校从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教师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编写工作,可作为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给予立项支持。

9.改进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利用有限的面授时间精讲内容,充分利用讨论式、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更有吸引力,更加灵活、有序和充满活力,提高专业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改变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的做法,重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10.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使得教师投入到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力十分有限,且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造成我校目前普通高等教育专业教师充足、成人高等教育教师不足的现象,因此补充一批从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是非常必要的。长远来看,还要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安排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到实践基地或纺织生产企业进行锻炼或产学研合作,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必须符合我校关于外聘教师的管理规定,且在学校备案方可开展工作。每年对外聘教师进行一次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解聘或续聘事项。

11.建设专业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一致,以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为平台课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思想贯穿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在改进教学方法、重组课程结构、充实课程内容、重视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强大功能,逐步建设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系列精品课程。

四、结语

本次专业建设的探索是基于成人高等教育及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现状,紧密结合陕西省纺织行业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充分考虑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借助我校普通高等教育纺织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优质教学资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函授教育传统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积极探索适应当前新形势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使我校的老牌和名牌专业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建设可为我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为地方纺织企业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从而为陕西省纺织工业的振兴做出贡献。

作者:刘玉森 陈莉 马保科 张智荣 赵展谊 宋芝军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玉森,张智荣,张妍,等.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3):203-206.

[2]李硕.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88-90.

[3]凌新龙,林海涛,谢清若,等.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40(2):72-74.

篇(5)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总体目标相一致,满足区域经济产业调整、产业优化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为提升创新能力搭建的平台。通过项目计划的实施,即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也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方式。学生在实践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不仅是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更是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开拓视野,培养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实践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很好地适应高技能创新型就业岗位,独立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展该项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平台

如何验证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并能灵活运用,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必须有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良好的师资力量及指导教师有效的过程指导,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2.1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创新活动基地建设,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就我院纺织类高职院校为例,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采用新的理论、方式或技能,从而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根据纺织服装学科要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建立了江苏省高职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依托常州市纺织服装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区域优势及校外紧密型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提供了保证。在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这一平台上,能完成从纺织纤维到织物整理的所有性能测试;从纺织原料的选择到织物整理的工艺试验;部分生产型教学环境;CAD软件进行产品的设计;都能较好地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及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保障。近几年,我们在此平台中,完成了各项大赛的训练及多项实践创新项目,并成功组办全国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任务,良好的平台,保证了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具有创新理念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创新型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意识,改革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解决问题,及时总结,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指导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指导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具备知识面广、具有本领域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更要努力成为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实践创新的指导,达到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质量。

2.3 教师的过程指导

大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否则将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无法完成。指导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对项目的选题和查新、方案设计制定、实施、分析及总结等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并能及时为学生所需实践创新活动的场地进行联系和衔接,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保证。

在选题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与所学专业相关,并根据项目内容组合团队,以便在活动中能够分工合作,保证项目有效实施;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查新,对所进行的项目有一定的前瞻性,符合时代潮流,同时也是团队成员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有吸引力。例如在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铜氨纤维纺织面料及其服饰的开发》项目选题和查新中,根据纺织服装与人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低碳、环保、舒适、时尚是当今人们生活理念的特点,选题的方向结合了新型纤维与传统纤维的组合进行工艺等的改进和创新,从服用性能的测试分析,结合面料性能进行创新思维和设计等内容展开,对产品的开发和新型纤维的推广应用都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所选项目和查新过程中,前沿知识得到了拓展,培养了创新意识,并为后续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定可行性方案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密切沟通,相互协调,从材料、半成品、设计、制作、后整理、测试分析整个流程中发挥团队人员各专业优势,提出各自实践活动方案,并将时间安排和团队各自的进度规划好,对材料预算、实验场所等提出规划要求,指导教师需对方案进行审核,从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对材料、场地申请等学生无法完成的内容帮助学生完成,从而保证活动能顺利实施。通过这一过程的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整个活动的内容及流程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和活动规划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升。

项目实施过程就是创新实践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创新活动项目中包含较长的工艺过程,如材料实验、产品性能分析;服装面料工艺设计及工艺优化、产品制作;染色及后处理等项目,涉及的专业面较广,跨专业组 合团队,能更好地完成产品的全过程,因而团队人员合理组合的优势凸显出来。活动实施阶段,也是学生真正开始创新实践活动阶段,既是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问题阶段,也是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的一种锻炼,既有分工,又要合作。例如在《铜氨纤维纺织面料及其服饰的开发》项目中,项目团队成员包含纺织、染整和检测跨专业组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既有利于产品的完成,也有利于各专业知识的融合及渗透,行业前后道工序的相关性得到真实的演练,对学生今后尽快进入高技能创新型岗位角色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多参与学生的活动,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实践活动方法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也要注重创新思维、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在实践创新活动中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及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组织参与活动的学生交流和研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此期间,指导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提供包括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相关软件等必要的条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

通过前期的实践创新活动,有了一定的结果及产品,指导教师更要经常参与活动指导及点评,组织学生专业间的沟通和学习,要求学生将各类结果进行认真归纳总结,写好结题报告,分析成败,总结经验,畅述成果,体验收获,不断激发学生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勇气,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素养和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在创新活动中成长,体验其中的乐趣。

3 结语

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工作程序、设计方法、项目规划、市场形势有了更多的了解,团队合作、人际交流、沟通协调等多方面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指导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鼓励发散性思维,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重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中,大部分同学都能投入极大的热情、时间来完成项目的任务,但也存在一定的困扰。因实践创新活动是利用学生业余时间来完成的,若团队是跨专业组合,活动时间及内容的合理分配及沟通协调会受到制约,因而也是对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精神锻炼的考验,这都需要指导老师精心指导和有效协调以及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项目的圆满完成。

篇(6)

金融危机对教育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难问题。近年来,我国虽然经济有所回暖,但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消除殆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而作为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商务英语专业,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更大。今年,高职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主要源于以下的事实: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的人数逐年迅猛增加,就业形式也越来越严峻。2006年,我国共有413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2007年毕业464万大学生,2008年计532万大学毕业生,2009年增至592万毕业生,2010年有700万大学毕业生步入求职大军的行列,2011年高校毕业生虽有所减少,但也高达66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

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10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9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将达2000万人。

3.“晴雨表”效应增大

大学生就业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大,有两大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一些基础建设、能源、钢铁、房地产、汽车、建材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一些行业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将逐步显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这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行业及其关联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二是由于多种因素,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家电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的下一步走向仍心存疑虑,对今后的预期还不稳定。如果这些用人出口不畅,则其用人需求必将受到影响。

4.金融危机影响尚存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受到冲击,利润空间加剧下滑。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了众多企业最常用、也是最优先考虑的方法。而失业、生存压力也就成为了近期备受关注的词汇。

5.世界贸易摩擦波及就业

尽管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但一系列信号表明:中国外部贸易环境趋紧,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从国际形势看,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已连续9年位列反倾销对象榜首,从加入WTO至今,国外共发起707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特别是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全球已形成以美国为首的针对中国大陆纺织品的同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国家某权威机构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的出口高速增长难以持续,预计2010年上半年将发生转折性变化。这对我国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由此波及这些行业的就业,进而影响这些需求大户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策略

商务英语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如何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使其在完成学业后能适应商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提高就业率,是该专业在后金融危机时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首先,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们参加“专业教育与成才目标”等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过硬的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其次,让学生明确在校期间应掌握哪些知识与职业能力,考取哪些职业资格证书,使实现这些目标成为每个学生勤学苦练的自觉行为。在入学教育中,将以往优秀毕业生的业绩以及他们如何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加以宣传。组织优秀毕业生、实习生给一、二年级学生作就业、实习报告。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自卑心理,树立凭自己的实力立足社会的坚定信念。

再次,为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其人格,要求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到相关单位见习或义务打工,写下见结或打工心得,建立实践档案,让学生从专业实习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社会实践的经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所有的单位都喜欢有经验的雇员。

2.产教相结合,培养商英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1依靠行业,建设专业。成立由涉外行业主管部门、外经贸局、外贸企业、公司行家和学校专家组成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时提供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业的发展动态,为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依据。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多种商务实训软件、电子商务实训软件、秘书及行政管理实训软件、电脑、网络及全套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商务实训中心能够呈现国际商务运作流程和主要环节,能够完成整套进出口业务单证制作和商务函电拟写仿真练习,保证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实践环节和实训课程的实效训练。保证专业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协议在涉外行业主管部门和外贸公司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与校内实训室在功能上做到互补,保证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2开展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培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开展“订单”培养。采取“4+1”模式,前四年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后一年到企业进行综合技能的整合训练和顶岗实训,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缩短毕业生上岗适应期。这种合作教育形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解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2.3推行“双证”制教育,实现校企的有效联结。商务英语专业将行业职业技能要求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学生除了必须完成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还必须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商务英语等级证书、报关员、单证员、外贸文秘、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才能毕业。毕业生由于取得了1~2个职业资格证书,所以无需另行培养,就能直接上岗,深受企业青睐。

2.4课堂内外注重学以致用,促进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情景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运用多媒体,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眼、耳、口、脑、手的功能,做到在察中学、听中学、说中学、读中学、议中学、辩中学、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通过课堂教学,落实相关的知识点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式更具实践性和多样化

3.1任务驱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2强化实践和实训,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虽有实习计划,但因时间短,实际的能力演练机会不多。为解决学生实践经历少、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可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实践活动,在外贸单证的填制、模拟商务谈判、翻译作坊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4.1教师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本专业教师全部本科以上,建立满足语言、专业、实践等教学的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1:18,不断从社会及企业一线引进优秀教师和专业技术人才,使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与比例与专业招生计划相适应。为保证专业教学工作的需求和发展壮大,每年新增教师2~3人,其中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各1~2人,聘用外籍教师1~2人;新进教师均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具有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将达到100%,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应达到50%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职称的人数应达到50%以上。

4.2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着力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和一大批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将负责制定本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实训环节、考核标准、实训室建设等,带动整个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4.3教师自身职业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在原有的教师职称基础上考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外销员、涉外秘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物流师、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等。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力争专业主干课程使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掌握多元化授课技能,并具有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效果优良。优化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更趋合理,逐步消除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专业技能欠缺,动手能力不强的缺憾。

三、总结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只有从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出发,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在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指导下,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商英专业教学中渗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校内外教师和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兴趣将有相当大的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也将渐长。我们坚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务英语专业会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减少金融危机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出更出色的有技能、有创新、有素质的毕业生,以适应企业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阮兢青.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机会和生存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下, 2010.4.

篇(7)

一、引言

自2003年以来,在教育部“积极支持,规范管理”下,全国本三类高等院校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本三类高校共计300余所,在校生200余万人。随之而来的本二和本三、本三和专一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当前本三高校经过跨越式发展,已经由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注重特色、注重品牌,质量、特色、品牌是本三高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江南大学太湖学院作为全国独立学院协作会理事长单位,在本三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下面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2008年开始实行的“3+1”实践教学模式做一点探讨。

二、“3+1”实践教学模式是服装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

1.服装大市场环境决定了服装专业教学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全国纺织看江苏,江苏纺织看无锡。”地处长三角服装产业带中心的无锡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品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无锡现有纺织服装企业1000余家,红豆、海澜之家等服装品牌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十大名牌和销售50强前茅。服装产业已成为无锡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无锡市委、市政府对于无锡纺织服装产业下一步发展规划已有了明确定位:继续保持在中国纺织业的优势地位,把无锡逐步建成全国新型面料和高档服装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展示推广中心、批发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为了顺应无锡服装产业的定位,促进服装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把培养具有现代服装创意设计基本理念,具有较强服装创意制作技能和营销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

2.服装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了服装专业“3+1”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据中国服装人才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服装招聘专业岗位依次为服装设计、销售业务、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工业工厂类服装人才占职位总数的74.43%。招聘主要集中在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男装设计师、设计助理、制版师、样板师、质检、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督导、市场拓展、生产厂长、车间主任、采购主管、qc等岗位。求职集中的城市: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杭州、东莞、苏州、泉州、宁波、南京、金华、无锡、温州。以上省市地区所占人才意向工作地点68%以上。招聘职位所需学历要求为专科及专科以下占68.9%、本科占29.2%,本科以上占1.9%。应用型、创新型服装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专业开展了“3+1”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就是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在校专业学习,一年的校外企业实习,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

结合长三角地区服装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本三学生实际能力,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材为目标”的原则,我们对服装专业教学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调整,可以总结为:“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

“三个职业方向”是指,在大二上学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规划。有意识引导学生着重在服装设计、营销展示、制版工艺这三个市场需求最大的职业方向发展。这三个职业方向又具体细分为女装、童装和职业装行业。为了保证学生能围绕这三个就业方向更深入学习,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相应教学内容的偏重,增设了相关专业课程;在大三下学期专门开设与三个方向相关的前沿研究、专题设计课程;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课题也主要围绕这三个职业方向进行。

“四个基本能力”是指,每个服装专业学生不论今后选择什么职位方向发展,必须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服装整体形象设计能力、服装制版制作能力和服装营销展示能力等四个能力。为了配合学生四个能力的培养,在大二上学期开始进行服装制版师、服装跟单师、色彩搭配师、服装设计师考证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改革

围绕着“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教学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根据目前国内特别是无锡及周边地区服装市场急需服装工艺和营销管理人才的现状,以及周边同类本科服装院校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对课程进行精简和重组,增加如服装视觉营销类(服装展示设计、服装零售学)、服装外贸跟单类(纺织品进出口、服饰英语)课程,增加服装制版、服装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校内实践课程的比重,减少了服装设计课程比重;增加了色彩写生、流行趋势考察、民族艺术考察和企业实习等校外实践课程,实践类课程比重已占整个课程比重的38%左右。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学校“3+1”实践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资源和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技师担任专业课外聘教师外,经过我们多方努力,现在已和红豆集团、真维斯集团、无锡哥帝服饰有限公司、南致服饰上海有限公司、无锡大华制衣有限公司等近十家企业进行了接触,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使多数学生都能走出校门,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工作,将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与企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服装专业教学实行主线式教学,根据从服装市场调研、服装设计、服装制版制作到服装展示营销的完整流程,安排专业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注意到各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作业的系统性和上下承接性,学生每学完一阶段专业知识,就会通过较大型实践活动或展览来检验其实践动手能力。

服装教学注重实践操作,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约为1:2,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我们在教学中还注重学生市场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像服装设计课、服装营销课都增加了市场调研环节。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市场来检验自己的设计成果。

各专业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四学年之中,主要是由各专业老师在内容上尽可能围绕着专业课程组织和实施,以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的形式展开,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搞好社会实践活动。近几年来我们不仅组织了多次毕业生毕业作品汇报演出、服装立体裁剪作品展、个人形象设计培训讲座等,参与了每年的校迎新晚会走秀节目、各类社团活动等。还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服装比赛,让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增长实践才干。

六、总结

虽然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时间只有短短5年,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从在校生获得的各种荣誉奖项、2届毕业生的100%就业率和每年服装设计专业火爆的招生人数来看,“3+1”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笔者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软硬件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3+1”实践教学模式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篇(8)

《实用英语写作》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和应用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涵盖了文秘、商贸、法律、旅游等多方面,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上好这门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与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本课程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定义、技巧等理论―分析例文―学生仿写的授课方式,教师往往吃力不讨好,因为学生听得迷迷糊糊,无从下笔。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没有对症下药,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和本课程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没有很好地结合。一方面,老师一味地“讲”,忽视了高职学生爱“动手”的特点,限制了他们特长的发挥,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实用英语写作》要落实到“写”上,应该以“练”促学,而不应以“讲”代教。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与学生的特点,我在《实用英语写作》的教学当中探索出了情景模拟与机房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并积极完成写作任务,真正达到能写会写的教学目的。

1.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是《实用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情景模拟,指的是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设置写作背景,要求学生扮演各种文书所对应的涉外秘书、外贸业务员、涉外法律工作者等各种角色,以完成相应任务。通过对课程的改造,原本生硬死板的写作变得生动直观,富有人性化和故事性,使学生易于接受。

情景模拟教学的具体方法如下:

(1)根据不同的工作领域与岗位,设置相关教学模块。首先,教师要根据职务与岗位的不同,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如涉外文秘写作、外贸函电写作、涉外法律写作等。每个模块下设置若干平行的文书(这些文书视作项目)。例如,在涉外文秘写作这一模块下,设置会议安排、出差安排、报告、会议记录、计划和总结等若干个独立但却又紧紧围绕秘书工作流程的写作项目。这些项目各自独立,但互相依存。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写作后,不仅能提高相关写作能力,而且能清楚地了解秘书这一岗位的工作范围,提升对该岗位的职业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秘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把该模块与其它模块进行有效区分,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模块――项目示意图。这样,原本分散的教学内容通过岗位的具体工作项目或流程便被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对写作内容形成立体直观的认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不同岗位的职业认识。因为所学与职业目标直接建立联系,学生学得明白,学习动机被有效激发,教学效果当然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直观、清楚、立体的模块教学是非常认可的。

(2)模拟岗位的具体工作或流程,设置仿真的写作任务。这一步,实际上就是情景模拟下的任务驱动,是组织与实施教学的关键。比如,在外贸函电这一模块的建立贸易关系项目下,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假设你是我省星辰纺织品外贸公司的新入职业务员,业务主管要求你给美国Rainbow公司写一封建交函,写完交由主管审阅之后即可发出。在这个情境当中,学生扮演业务员的角色,教师扮演主管的角色,写作任务生动具体,因而学生能带着职业角色积极投入到写作当中。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完成的不是写作而是工作,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评点,而不是讲授,学生的课堂行为是模拟写作而不是做笔记。教师要突破传统,不要告诉学生写什么、怎么写,而应设置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典型范例,让他们主动发现写什么、怎么写,然后教师及时给予确认或修订,让学生带着角色模拟写作,实时进行指导,最后挑出几篇典型的学生作品(应包含较差的和突出的)进行全班点评(学生先评点,教师最后总结)。这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各个环节都有了发挥和施展的空间,课堂气氛活跃,写作课变得生动有趣。写作课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写”,再也不是教师的“讲”,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机房实训

要很好地实现情景模拟的教学效果,机房实训必不可少。它的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上机操作能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熟悉程度,而这绝对是学生将来谋生的必备技能,写作课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其次,上机操作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多层次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材和教学课件向学生提供了学习素材和范例,但毕竟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而有特殊要求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满足要求。这一点对优秀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最后,机房实训能很好地把全体学生连接起来,有利于学生比照学习和教师组织课堂。通过网络邻居,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有利于他们对自己作品的完成情况作出评判;教师也能很方便地组织课堂点评和学生互评,完成对错误的及时修改。

学生对到机房上课很感兴趣。虽然最初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经过几节课的磨合,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实践证明,机房实训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助于自主学习意识的树立。

通过实践,我发现,情景模拟和机房实训结合下的《实用英语写作》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把专业学习与职业素质、职业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延伸教学的宽度与广度,契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发展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还要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逐渐成熟和完善。

篇(9)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 Model”,通常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知识的讲授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课后学生通过作业、实践等完成知识的内化。而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教师课前将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上传到互联网上,学生在课前学习教学资源,也可任何时候在网络上查阅需要的资料,并可在线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协作学习,然后师生再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交流、答疑解惑以及课后对知识进行实践应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中职教育以实践为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其课堂教学多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实施中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为载体,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以技能项目训练为主,以完成项目任务为教学活动的目标。

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目前中职学生具有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理论学习的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学习的动机、热衷网络、对信息化接受能力很强等特点。中职教师具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收集教学案例、大多数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特点。中职教学环境具有大多数教室和实训室具备多媒体设备、校园无线网络全面覆盖等特点。综上可见,鉴于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的设施建设,学校中职数码印制课程是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

二、翻转课堂在中职数码印制课堂的教学设计

本文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染整专业为例,我们在中职染整专业数码印制课程中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中职课堂教学改进的有益尝试。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数码印制课程是染整技术专业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主要实施数码印制产品,如丝巾、T 恤、抱枕、瓷砖等数码印花教学。数码印制 T 恤打印机打印参数设置这一知识点是数码印制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打印参数的设置较难理解和掌握,学生对打印机起始点的确定、根据面料设置合适的墨量参数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课通过“数码喷射印花―― 数码印制打印参数设置”这一项目的学习,以真实任务的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清晰的职业导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

2.教学目标分析

在知识理解的层面上,能够说出打印起始点的概念;能够说出色调调整的标准;能够理解棉、涤纶两种不同面料对应的打印墨量参数设置方法。在应用层面上,能在衣片上确定正确的打印起始点;能够对图片的色调进行调整;能够根据纯棉及涤纶面料成分比例,正确设置对应的打印分辨率及墨量参数,完成T恤定制小样打印任务。

3.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为本校染整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学生在前导课程中已经学习了面料的相关基础知识,喜欢上网,对手机操作非常熟悉,能够使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

(2)学生由于经验不足而对纺织品打印参数是否设置得当预判不准确。

(3)学生对数码印花课程操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面料判别、Photoshop 基础,能够简单操作纺织品数码喷墨打印机,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学习完成本次课的制作。

(二)教学设计及案例评析

1.教学流程设计

我们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数码印制T恤打印机打印参数设置这一项目的教学流程分为:课前知识传递、课堂知识内化和课后知识拓展三个环节。具体流程如图 1 所示。

(1)课前

学生通过学习教师上传到教学平台的教?W资源包,明确《数码印制工作页》要求,通过视频(微课)、课件等教学资源学习该任务的基本知识。在这个阶段,学生既可以自主控制学习的进度,又可以反复学习,还可以在线与教师、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课前的微课教程学习,学生对打印起始点、根据面料实际确定墨量这些关键技能有了直观的了解,实现了知识的传递。每一位学生也根据教师提供的标准样,自行设置参数,打印出一件 T 恤小样。

(2)课中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前经过深度预习并通过完成打印任务检查了自己预习的成果,学生对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来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项目的操作中来,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时间用于知识、技能的训练,真正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

一是课前点评。首先,组织学生展示课外打印的T恤小样。将学生作品与教师所制作的标样进行比较,对学生打印小样作品进行点评,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通过现场比对、分析标准样,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难点。

二是分组实践。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将学生分为 4 人/组,强弱合理搭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索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学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每个小组总结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集中讲解重点、难点,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分组进行实践,每位学生完成打印一件 T 恤小样的任务。

三是任务评价。任务评价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提高,组织学生展示作品,随后依据纯棉 T 恤直喷打印评价标准进行自评。通过“校企通”网络平台引入企业实时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真实生产的工艺标准,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课后

课后,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课外“做中学”,完成由“纯绵 T恤小样―― 纯棉 T 恤成品”的知识迁移,通过在微店上学生自行设计、印制的纯棉 T 恤成衣,潜移默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教师将课堂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将这些课堂动态生成的问题在网络上分享给学生,学生可以进行复习和更新。这些资源通过长期的积累可以形成资源库,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翻转课堂对中职数码印制课程的优化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83-02

1 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启示

在2014年4月25日召开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中,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希望行业企业能发挥好积极能动作用。行业企业是高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评价转型成效的主体,由行业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参与课程改革。鼓励企业全面参与到学校治理、管理、运行的全过程。支持企业参与办学、定制专业、探索双元制培养、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交换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联合科研及共建技术中心、培训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选择,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真实的产品或提供专业的服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例如: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引厂入校的形式与公司合作,建成“纺联才工厂”和“职教集团服装设计中心”。纺织品设计专业建成了“工作室+教学工厂+设计中心”特色基地,通过校企共建的形式,建设了教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企业驻校研发中心。笔者也曾参观过某市唯一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整个实训基地占地超过2万平方米,投资达到12亿,每个专业都有超过三个的模拟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训室,并聘请企业业务骨干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

校企合作,建设全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并进行日常生产经营,学生参与生产,企业人员和教师参与管理,无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它真正实现了企业、学生与学校的三赢。学生足不出校门就可以体验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获得企业的岗位专业技能,培养企业工作经验,同时也能获取一些报酬,对企业运作、人才需求及市场交易提前有了真实的感受和认识。

这些校中厂功能完善,规模较大,投资也较大,除了学校自身投入外,大部分有政府财政支持。事实上,由于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盈利能力相对较弱,并不是所有的职业技术学院和专业都有如此财力来进行这样大规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另外,实体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例如:服装设计等有具体的产品,和实训对接相对容易,其它专业,例如:财经类的电子商务专业,如何建设实训基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在现有条件下,以有限的投资,以有限的设施,应该如何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我们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进行了一些研究。

2 电子商务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调研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项目。

第一类是校内网络营销项目。主要是与企业例如百度和百捷合作,建设一个电话呼叫中心以及结合网络营销,开展百度竞价服务。

第二类是网店客服类项目。很多网店由于季节性或临时性原因,客服需求经常变化较大,但又想控制成本,不想过多招聘员工,于是把部分客户服务外包,目前这类服务需求日益旺盛。对于供需双方来说,客服外包方式经营合作没有风险而且方式灵活,所以发展潜力很大。

第三类是生产性项目。在校内开办工作室,进行生产。承接企业业务,教师通过专业协会组成项目团队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式生产教学,这类目前高校开展较少,值得长期关注和进行探索。

3 电子商务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选择

电子商务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选择和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每个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重点不同,有些学校偏向商务,有些学校偏向技术,有些两者持平。其次,每个学校的校内实训条件不同,实训条件差一些的可能只有一间专业实训室,实训条件好一些的,可能有多间实训室。另外,各个学校对生产性实训政策支持力度不同,有些极重视,而且能得到多方财力物力支持,有些虽然重视,但短期内没有条件对实训条件做大的改善。综上所述,校内生产性基地项目选择并不容易,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师资、企业、实训条件、政策等多个方面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项目的选择,才能提高建设成功的可能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是高职专业建设的一个长期战略,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我们长远规划、分阶段实施。基地建成后要长期运行、科学管理,在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后,就会形成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这样合作企业和学校也会形成良性互动,生产性实训基地才会越办越好,才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考虑如下方面来进行电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如果校内基础设施一般,只能满足基本的网络需求,我认为,网络营销中心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网络营销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速度和办公条件求不高,安装电话等投资也不大。

(2)如果校内网络速度很快,计算机配置较高,我认为可以开展网店客户服务业务。毕竟网络营销虽然硬件要求较低,但更偏重于营销,对学生营销技能要求较高。

(3)如果网络环境好,设备也比较完善,经营场所能满足要求,特别是自己有独特资源、客户或优势货源,我认为可以开展网店经营业务。

(4)如果学校计算机网络硬件较好,而且有多间实训室,师资力量也比较强,我认为可除了以上项目外,可以考虑如下项目。

①成立电子商务网站(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室。由专业老师带队,组成项目团队,承担企业网站建设或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项目运行承接业务后,不仅有一定收入,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②网络美工工作室,老师组建团队,可以设计网络广告,平面设计,并可以为网站建设提供美工支持。

4 电子商务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建立电子商务生产性实训基地,包括网站建设工作室、网络美工工作室、网络营销工作室、网店经营工作室。

4.1 工作室运行制度

(1)建立教师工作业绩评介机制和学生工作表现评介机制。

(2)定期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原因,共同改进,并撰写工作报告。

(3)每个工作室限制学生人数(例如24人),择优录取。

(4)不定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工作绩效进行专业方向调整。

4.2 网站建设工作室

(1)功能:①承接网站设计及制作业务。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业务。③数据库设计管理培训。

(2)设施:①硬件:服务器一台、电脑24台。②软件:平台、PHP平台、SQL数据库、网页设计三剑客、Photoshop。③网络:局域网及因特网。

(3)项目团队:①教师负责业务承接,系统分析、设计。②学生24名,承担部分设计及制作任务。

(4)运行原则:①项目成员由选择网站设计方向的学生组成。②指导教师由擅长网站及信息系统的老师担任。③教师推荐学生就业,学生就业主要以此方向。

4.3 网络美工工作室

(1)功能:①承接平面设计业务。②承接网络广告业务。③负担网页设计的美工部分。

(2)设施:①硬件:图形工作站24台、摄影机、数码照相机、其它摄影辅助器材。②软件: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网页设计三剑客等。③网络:局域网及因特网。

(3)项目团队:①教师一名,学生不超过24名。②教师承接项目,领导团队。

(4)运行原则:①教师为团队负责,并承接业务,推荐就业。②项目成员上美工方向的学生组成。③教师推荐学生就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为网络美工、平面设计。

4.4 网店经营工作室

(1)功能:①网店经营。②网店客服。

(2)设施:①硬件:服务器一台、电脑24台。②软件:阿里旺旺、QQ、浏览器、网站后台。③网络:局域网及因特网。

(3)项目团队:①教师一名,学生不超过24名。②教师承接项目,领导团队。

(4)运行原则:①项目成员由网店经营方向的学生组成。②教师负责网店服务外包业务,代销网店经营,并负责就业推荐。③教师推荐学生就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网店经营,及客服方向。

4.5 网络营销工作室

(1)功能①百度竞价服务。②企业品牌、产品及网站推广。

(2)设施:①硬件:电话24部、电脑24台。②网络:局域网及因特网。

(3)项目团队:①教师一名,学生不超过24名。②教师承接项目,领导团队。

(4)运行原则:①教师为专业网络营销老师。②学生由选择了网络营销方向的学生组成。③教师推荐学生就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为网络营销。

5 电子商务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实施

学院成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小组,成员分别为教学管理副院长,电商教研室主任,合作电商企业负责人,教务秘书。负责指导电子商务校内生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拟建设网店经营工作室、网络美工工作室、网站建设工作室、网络营销工作室。四个工作室共同组建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四个工作室地理位置相近。建设方案有如下选择。

(1)新建:完全进行全新建设。

(2)扩建及改建:在资金及场地不足时采用这方案,在原有机房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目前由于场地限制,先组建网店经营工作室,等场地问题解决后,再建设其它工作室。同时,先期建设的网店经营工作室,已经有一定基础,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一直在进行同企业合作的校企合作网店运营专才的培训,对实体运营有一定经验。以后,其它工作室,可以吸取前期网店经营工作室建设及运作的经验教训,可以建设得更完善。

目前我,电子商务专业网店经营工作室已经运行一年多,主要代销“良品铺子”产品,目前正的筹建其它工作室,方案已经设计好,只等场地问题解决就可以开始建设。

6 电子商务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总结

电子商务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一年多来,总体状态良好。自从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后,教师不再为教而教,学生也不再为学而学,师生参与基地运行积极性较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也有了较大提高,实训基地使学生真正能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明显超过以前单纯的理论或实践教学,教学效果明显。

学生通过与客户打交道,熟练了专业技能,提高了职业素质,体会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开始了解社会并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教师通过和企业合作,开拓了视野,获得了企业经营的经验,学生从以前盲目就业到思考结合自己爱好特长就业,基本实现了对口就业,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的职业规划。

目前是,基地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规模较小,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进行生产实训;其次是没有细分专业方向,这样就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让他们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这些问题在以后要加以解决。

7 近期设想及远景规划

7.1 近期设想

在网店经营工作室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承接网店客服外包服务,建设网络美工工作室,承接内外部业务,建设网络营销工作室,并同百度和百捷合作,承接网络营销外包业务。

7.2 远景规划

未来生产性实训基地,打算引入电商品牌企业化管理经营模式,设立相应负责人,建立月度、季度、年度业绩目标,在电子商务创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合作企业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整合各电商企业优势资源:提供稳定且有品质保证的货源、网店运营一键式服务、物流、客服、售后退换货服务等方面建设电子商务创业经营平台,搭建“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孵化基地”理实一体化环境。

“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完全采用企业标准进行设计,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O2O运营模式,样品展示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实物体验等方面的需求,电子商务平台满足网络交易需求。通过此模式便于团队学习和运营,打造一个多元化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专业化电子商务的创业基地。

篇(11)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类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有所不同的,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类的学习后,便成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但是如果长时间不去巩固,这些记住的信息将会慢慢遗忘。如何将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知识由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最后到永久记忆保留下来,成为学生的终身技能呢?为此,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校从2006年起,针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进行了系列改革和创新探索,不断改进艾宾浩斯曲线,让学生在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中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由长期记忆转化为永久记忆保留下来,成为学生职场中的终身技能,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六年多的研究实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大力促进了高职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社会和企业好评。

一、艾宾浩斯曲线的改进原理

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这条曲线表示获得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记忆,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技能数量能达到80%,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间后这些东西将慢慢遗忘,最终记住的知识、技能数量只能保持20%左右,有的甚至全部遗忘。

众所周知,人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功能在大脑皮层。然而,人在技能中的记忆,有自身的特殊性,并非完全在大脑皮层。技能既需要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作用,还有肢体肌肉运动的参与配合。技能掌握方式,除了大脑有记忆功能,肌肉本身也具有一定记忆功能。因此,提供一个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反复训练,使大脑具有记忆的同时肌肉也具备记忆内容从而达到技能的永久记忆,成为终身技能。就像人们在学习游泳、骑自行车等,具有肌肉记忆的技能,一旦掌握就具备终身记忆的功能。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社会需求人才。

二、“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将上述原理用于分析2008-2012年的相应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运用MATLAB计算机软件的定量分析,使产业环节中加入行业企业的实践体验人次,学业环节中的理实课程比例,研发环节中加入企业真实的研发项目,创新环节中加入创新创业环节等,这些指标有了更加合理的设置和精确的反馈信息,明确了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培养指标。比如:在产业环节要加大产业体验工时,在学业环节要增加实岗课程、减少理论课时,在研发环节要提高项目的参与度,在创新环节中要注重创新教育和创业孵化这些关键节点。通过对这些权值的优化,2011-2012年显示的数据验证了改进的艾宾浩斯曲线在“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中应用的可行性。具体做法是:

1.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遵循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四方组建的职教集团为载体,建立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为主要特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联盟,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体系。学校本着“既关注学生就业又兼顾实践技能掌握”的原则,通过调研分析麦克斯报告和行业企业对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走访调研毕业生具体岗位职责、在校学生实践技能掌握情况;专题分析学生实践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实践技能要求内容;总结分析学生针对工作岗位对所具备的实践技能的要求和建议,科学确定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学校根据政府制定的政策、通过行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了解企业提供人才需求规划、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原理,学校每年滚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每个专业的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均在50%以上。以我校2012级教学计划为例,专业实践类课时比例最高的达到75.2%,平均达到63.36%。学校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独立的职业岗位类课程(10学分),将与学生就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此模块中,加大了技能大赛和考证考级实践课时,改进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提供了保障。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推进以“项目课程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融产品企划、设计开发、生产营销、创新研究“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推进了以产品化为终端的项目课程改革,设计了“学中练,练中做,学用结合”的基础课教学、“产品引领+任务先导+学训交替+技艺结合”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和“项目驱动+大赛促练+课证融通”的专业课教学三类课程的教学,完成对实践技能的反复训练,达到了技能的终身记忆。学生通过实际工作过程掌握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最终达到专业知识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2.由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组合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专业改造、课程改革、教学改良、实践改善和创新培养的有机结合,在学校定位上做到以产业为依托,以学业为基础,以研发为特色,以创新为引领;在专业建设上做到依托产业办专业,结合企业搞学业,依靠项目搞研发,创新创业贯穿其中。具体是:积极建立校企合作联盟。依托校企合作联盟,推进教学改革,学校52个专业与企业组成的各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指导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改革;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建立生产实训和实习基地,学校建立集实践训练、项目研发和科技孵化为一体的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8个共建共享省级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依托校企合作联盟,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学校每年选派20名左右的教师到企业中轮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依托校企合作联盟,企业利用学校智力优势解决自身科研人员及高技能人员的短缺问题,学校每年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达1000人次,技能鉴定达500余人次,与3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专业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百草根”大学生校园商贸集市是全仿真“现实商贸集市市场的运营和管理模式”运作的商贸集市。“百草根”校园商贸集市已举办68期,已有5000余人次在此得到锻炼和学习。

六年来,与江苏晶阳集团、江苏乐祺纺织集团、广州珈钰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恒正实业集团等30多个企业就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市场品牌塑造、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开展共赢合作,与永联钢铁集团、常州快克电子、常州耀春格瑞纺织品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厂中校”,成立“永刚班”、“快克班”、“春格儿班”等6个订单班级,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与积累,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在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中,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新型教学形式,实现三对接,即:课程与承担的实践工程项目任务对接,教学与实践工程设计指导(企业设计人员参与)对接,学生和教师通过工程项目设计实践与客户对接。培养的学生经过几个阶段的反复训练,掌握了职场中的终身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改进的艾宾浩斯曲线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成效

在原艾宾浩斯曲线的理论基础上,完善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培养高技能的创新实践人才,积极完善实践教学环境,完成了对艾宾浩斯曲线的改进。改进的曲线表示获得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成为短时记忆;经过练习,成为长时记忆;然后在产学研创的“四位一体”实践平台的不断反复练习,最终成为永久记忆,获得终身技能。通过对六年的数据样本分析发现,学生记住的知识、技能数量保持在80%左右,受到企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学生广泛参加市级以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125名同学在国家级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特、一、二、三等奖项,3595人/次在省级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项。麦可思公司就业能力排行榜上显示,学校毕业生半年内自主创业的比例是江苏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94倍,学校毕业生2011年度就业能力指数达86.1%,高于本省15所国家示范的85.68%。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55%,年底就业率达到99.44%,位居江苏省同类院校前列。

参考文献:

[1] 邓凯,等.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高职创意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