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师复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生学习习惯很有问题,学习过于浮躁,班级内的同学间差距太大,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较大。针对以上问题复习时主要是知识点梳理填空、过关练习、章节练习、其中穿插部分考试,检测学生复习情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老师少讲多点评。
二、具体计划:
1. 梳理基础知识中,主要抓住基础薄弱的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自己填、自己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最基础的知识,都能拿到基础分。记不住的重新记、多次记、反复记,确保每个同学过关。
2 重点知识一定加大复习力度,让大多数学生都能非常熟悉解题思路和涉及到的相关课本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考试稳重、不失误、少丢分。
3 适当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信息题、实验探究题,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由于这次是市调研考试,难度比重估计较大,而且这种题型也是近年来成都市中考的一种趋势和热点。而我们学生在迁移知识、运用知识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这方面的练习会在每章每套模拟题中以一定比例出现,让学生适应这种考察方式,掌握答题技巧,尽量争取更多分数,以适应明年中考考察方式。
4 为了提高平均分,还应该准备一套针对差生的复习方法,计划在全班性复习的基础上,对差生“再炒一次回锅肉”,所以这次我在印资料的时候也每套资料多印了些,准备在复习时让全班同学都做到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再给部分差生来一次“小炒”,争取让他们“回味无穷”。
当然,在实际的复习进程中,会根据具体情况对复习策略做适当调整,特别是个别学生做单独辅导,让学生在原来的学习基础上更上一层
三、复习时间安排
在天然气普及的年代,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较为清洁的能源仍广泛用于乡镇居民的生活中。液化石油气储罐作为存储液化石油气等液化烃的重要储存设备,在液化气站中应用广泛。由于储存介质液化烃火灾危害性属于甲A类别,事故后果及危害十分严重,故一直受到国家各相关监督部门和各行业的高度重视。
一、储罐运行环境
九家湾液化气站储罐数量虽不多,但是在不同年代分两批次建成,存储的液化烃的质量和组成经历了不同时期,对储罐全性影响各有表现。储罐安全性主要是指不应发生爆破、脆性断裂,以及产生裂纹等缺陷而导致的低应力或低周疲劳破坏,能够长期周期安全运行的性能。
1.来料组份
罐区储存的液化烃主要是炼油装置如加氢裂化、连续重整装置、MTBE装置、蒸馏装置、催化裂化、延迟焦化等装置在加工炼制过程中产生的液化石油气。这些液化石油气(LPG)经过精制(脱H2S、脱硫醇)后,再经气体分离满足生产需要而剩余部分作为中转或最终出厂产品由汽车罐车运输至储罐区常温储存。其主要成份是C3、C4轻烃类及其混合物,如丙烷、丙烯、异丁烷异丁烯 、未反应碳四、及其混合物等液化石油气。随着我国加工进口原油含硫量越来越高,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对设备有腐蚀物的产物含量越来越多,这给设备腐蚀管理带来了挑战。虽然进入储罐区储存的液化烃经过脱硫精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诸如硫化物之类的有害腐蚀介质,因此加强对来料的腐蚀物分析和检测十分必要。
2.储罐运行监测情况
一般的,进入罐区的液化石油气仅作为中转暂时储存,不定时间后运送至各使用网点,可不做任何分析;但不同油田生产的气体组分有别,杂质含量也不同,则需进行必要的分析。表1为2012年度具有代表性液化石油气储罐内总硫试验分析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液化气(燃料用气)总硫(活性+非活性硫)含量有超标现象。
表Ⅰ 2012年代表性储罐运行期间介质分析情况统计
由储罐内液化气分析中可知,有硫化物的存在,如二硫化物、H2S等。从行业历史来看,硫化物对球罐可能产生应力腐蚀破坏或开裂,值得引起管理者的从选材、制造、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度重视。
从储罐及其他液化气储存设备,如球罐的事故报道或记载来看,引起该事故主要因素是一定条件下硫化物应力腐蚀所产生的。储罐在低温条件下硫化物的腐蚀,一般狭隘来讲主要表现为化学腐蚀及低温湿硫化物应力腐蚀(SSC)。从储存介质质量分析结果统计来看,正常情况下化学腐蚀影响可以看作不是影响液化烃储罐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但不能忽视存在硫化物的应力腐蚀的威胁。
二、硫化物应力腐蚀(SSC)
应力腐蚀(SCC)是指金属或合金在腐蚀介质和拉应力的协同作用下引起金属或合金的破裂现象。条件是必须有金属应力(特别是拉伸应力)和腐蚀介质的特定组合,才会发生应力腐蚀断裂,即持续拉伸应力和化学侵蚀共同作用使金属部件产生裂纹并使其扩展。储罐中介质可能存在硫化氢和游离水(或露点凝结水)、碳钢及低碳钢合金钢球罐材料内部(特别是焊缝区)不可避免的存在拉应力(工作应力、制造焊接残余应力之叠加),在这些条件下形成了SSC环境。
1.应力腐蚀机理
应力腐蚀机理探讨较为广泛,现已知的解释归纳如下表Ⅱ,相对于不同的环境,可能解释的机理有所不同。对于湿硫化氢应力腐蚀环境,大多认为是氢脆的一种表现,高强度钢及高硬度焊缝区对其更加敏感。
2.硫化物应力腐蚀(SSC)条件
对于LPG储罐环境,SSC产生有其复杂条件。NACE MR0103指出设备的SSC受下列参数复杂交互作用的影响:
Ⅰ.暴露于酸性环境中材料的成份、强度(用硬度表示)、热处理和显微组织。
Ⅱ.材料总拉应力(外加应力与残余应力)。
Ⅲ.材料中的氢流量(氢流量是环境的一个函数,即游离水的存在、H2S浓度、PH值及其诸如氰化物和二硫化物离子浓度等环境参数)。
Ⅳ.温度和时间。
对于可能临湿硫化物的储罐,SCC的敏感性受其材料中S、P等含量影响差异较大;焊缝作为SSC特别敏感区,主要是其表面硬度可能较高,大于HB237时十分敏感。对于中性PH环境,钢中氢流量最低;PH值再高或再低时氢渗透流量都会增加 ,低时主要是H2S腐蚀,高时主要是二硫化物引起的腐蚀。因此,H2S浓度控制要求一般小于50ppm,在L.P.G储罐制造或修理中应作消应力热处理。SSC一般发生在65℃以下,对于常温工作的储罐(操作温度≤50℃)受腐蚀,一旦表面裂纹生核开始发展,应力腐蚀的断裂速度约为10-3~10-1cm/h数量级范围内,远大于无应力时的腐蚀速度。
三、防止硫化物应力腐蚀的措施
1.隔绝腐蚀环境
在储罐内壁与腐蚀介质之间设置防护涂层,特别是对于容易产生应力腐蚀表面开裂的焊缝及热影响区部位。只要选择正确的涂层材料及合适的厚度,就能完全避免应力腐蚀裂纹的产生。目前储罐区根据有效性、经济适用性的原则,对罐体内表面100%做036-1系列双组份环氧耐油导静电防腐涂料,该涂料漆膜对水、油等优异的抗渗透性,阻抗高,抗电化学腐蚀性好。针对储罐底部易积水积污,可能更易产生腐蚀问题,选择具有良好耐油耐水性涂料,确保涂层防腐效果。
2.严格控制LPG中总硫及硫化氢含量
严格控制来料含总硫及硫化氢质量浓度,不得超过该材料制储罐的临界质量浓度。对于碳钢及低合金钢的SSC,存在一个硫化氢体积分数的临界值,只要来料中H2S浓度低于该临界值,就不易产生应力腐蚀开裂。加强检测分析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是总要的手段。
3.控制储罐材料特别是焊缝硬度
对于储罐缺陷返修过程中做好施工工艺,控制好施工工艺条件,确保获得抗SSC的金相组织及相应的硬度值。目前我国大多数对于抗SSC的焊缝表面硬度值控制在HB200内,NACE MR0103-2005要碳钢及低碳钢焊缝表面硬度最大HRC22(相当于HB237),这样才能保证硫化氢的质量浓度临界值不再降低,不至于更加容易发生SSC。
4.设置不合格原料专用存储罐
对于总硫或硫化氢超标可能来料,需选择材料强度及硬度较低、抗应力腐蚀较强的储罐,或采用超低硫优质钢制造,专储存介质总硫及硫化氢质量浓度超标的原料,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介质输送至各使用网点。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改善绝大部分储罐的安全状况,且能延长储罐的使用寿命。
四、结束语
通过储罐适用环境及使用现状的分析可以表明,目前大部分储罐腐蚀问题主要集中在硫化物的应力腐蚀方面。这要求管理人员严格操作工艺,对储罐进料含总硫及硫化氢超标介质需严格控制停留时间和尽快输出处理;在储罐缺陷返修中做好焊缝硬度的控制及焊后热处理,提高SSC门槛值;在日常运行中加强采样分析介质中硫化氢含量,一旦发现超标及时处理,这样就可避免SSC对储罐安全运行带来的危害,保证储罐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展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时候,不是仅仅从经济角度去解读,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因。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工业革命之前,有1000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当中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变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
从到现在的160年时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探讨,怎样才能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得到复兴。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成自洽实体
要探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就要探讨中国在工业革命以后急剧衰落的原因。
林毅夫说,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国内外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和顽固,提出打倒孔家店,认为中国要复兴必须彻底铲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
中国文化跟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弄清楚何谓文化。
不同的学者对文化会有不同的定义。“我个人喜欢的是,先生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林毅夫说,“他将文化分为3个层次:一是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二是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组织;三是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其实,这3个层次的划分与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应起来看,器物、生产、生活工具是经济基础,而组织和伦理、价值则是上层建筑。”
林毅夫进一步解释说,一个文化体,在没有外来文化撞击的时候,它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会形成一个自洽的实体。比如,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工具是石头,生产方式是游猎,生产力水平很低,它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公社,伦理、价值是公有。这样一个上层建筑或日社会组织和价值标准,有利于发挥打猎时的规模经济,以及克服因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食物不可储存给每个人的生存带来的风险,所以与非常低的生产力水平是相洽的。
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由游猎进入到农耕,由以石头为工具进入到以铜器为工具,组织的方式进入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伦理、价值由原来的公有变为私有。这种转变可以归因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农耕的生产方式中,只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将来生产、收获多少是可以预期的。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组织和私有制的价值伦理有利于提高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每个文化体应该都是器物、组织、价值三个层次自洽的实体,并没有所谓的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只有当一个文化体跟另一个文化体碰撞了,才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那么,先进与落后到底是靠什么来决定的?
中国生产力水平能否赶上发达国家
林毅夫说,在上层建筑领域,尤其是在价值伦理方面,很难说什么是比较好的,什么是比较差的。
把人类文明分为先进的文明跟落后的文明的最主要的评判标准是经济基础,也就是生产力水平。中国的文化从世界上最先进的变为世界上最落后的,也正是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在器物的发明创新突飞猛进,经济基础快速提高,中国经济基础的提升相对滞后造成的。
因此,要讲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应该分析中国的经济基础有没有办法赶上西方国家的经济基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有没有办法赶上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我对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也就是经济基础提高的可能性,是相当乐观的。”林毅夫说。
因为,生产力水平或是经济基础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技术不断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方式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是不一样的。
对于西方已经处于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技术创新的方式只能是自己发明。
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基础比较低的国家,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发明,另外一种就是利用跟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来取得创新。哪一种方式比较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成本孰低、效益孰高。
以引进技术取得快速技术创新
根据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以及改革前后的中国经验,利用跟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来取得快速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最重要、最好的途径。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日本的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奇迹,这些奇迹背后的实质秘密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比较好地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引进技术,以很低的成本取得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快,整个经济基础发展就快了,所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随之缩小了。
中国在1978年改革前后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在1978年之前,中国自力更生,自己发明技术,在最尖端的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竞争,但是经济发展的绩效却不高。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像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一样,以引进技术为主来获取技术创新。以后的30年,中国取得了每年经济增长9.8%的成绩,成为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延续着引进技术这条道路,在未来10年、20年、3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中国能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对于这一点,我也比较乐观。”林毅夫说。
根据各种比较,包括人的生命预期、婴儿死亡率、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对比,中国在2000年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大约相当于日本在1960年的水平。
众所周知,日本从1960年开始到1987年,用了27年的时间,人均GDP赶上美国。林毅夫说,尽管他不会过分乐观地认为,从2000年开始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GDP会赶上美国,但是他完全相信,现在人均GDP是美国的2.5%的中国,靠引进技术来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到2030年的时候人均GDP可能达到美林毅夫认为中国的文化有能力在更高经济基础上实现创新国的20%。那么,中国在2000到2030年间平均每年的GDP增长率正好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增长率相同,为每年9.8%。
靠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
民间戏曲班社可以说是中国戏曲以往最主要的、大量存在的生存方式,贴近民众,连绵不绝,具有新鲜气息与特殊的活力。在比较原始的走村转乡,四处献艺的基础上,为了交流技艺、争取观众,宋代以后在一些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城市开始产生了勾栏、瓦舍,形成了固定的、较为完备的舞台演出市场。宋时的东京汴梁有几十座勾栏,“不以风雨寒暑,看棚诸人,日日如是”。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较为频繁的商贸活动,奠定了民间职业班社的经济基础,艺术上的发展与交流,使戏曲向更广泛的地域流布繁衍,比较大型的戏曲剧种由此找到了商业化的契机。
民间职业班社大小兼备,组织灵活,聚散自由,自生自灭。宋时的“路歧”班普遍只有五六人,到了清代,最大的可以达到近百人的规模,但也仍然存在有大量不足十人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戏班。其兴衰存亡与人员多寡完全取决于演出市场的兴旺与否。观众的趋之若鹜与门可罗雀是市场对戏曲演出成败的最为直接的检验,当时的竞争极为激烈。这种现象可以被看作是戏曲艺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把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构成交换过程时的最初状态。
清末民初,受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戏曲艺术加快了社会化、商业化进程。宫廷演出、王府富商的家班演出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脱离了桎梏,进入社会自主献艺,加强了民间职业班社的力量。此时组班方式除家属班、名伶师徒班外,又新增了资本投资者为获取利润而进行商业运营演出的新模式,使戏曲市场呈现出新的态势。经营者的目光与手段适应纯商业运作的需要,注重票房价值,追求演出场次,主动出击进行竞争,讲究效率,崇尚新奇,这些都不是纯民间职业班社时期可以比拟的。经营管理更加严格,分工极细,职责分明,等级森严,赏罚有加。其中的经励科具有如今演出经纪人的某些性质,受投资者的委托,在演出安排、人事安排、经济分配上有极大的权力。组班方式虽然各剧团不一,但在顺应商业市场的趋向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处。此一阶段,设施比较先进,演出效果较为理想的新式专业剧场亦有长足发展,有条件制造新的戏剧氛围,按新奇完善的口号招揽观众,座位票价与等次严格,为戏曲的商业运作提供了物质保证,使营业性演出剧团体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以多种多样的社会形式办戏曲剧团,出现了名角组班、剧场班底、场团合一、共和班、姐妹班等组班方式。实施戏曲艺术的社会化管理,强化商业机制始于清末,到了民国时期这种情况则更为显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政治与社会极不稳定,虽然实施了多样化的市场组织管理模式,但问题仍然不少。封建制度的残余仍然存在,戏霸施虐,班主盘剥,师徒制、养女制弊端压抑了艺人的创造力;唯利是图,收入高下悬殊,大多数人生活困顿;投合某种不良欣赏需要,低级庸俗,凶杀腐朽的内容与形式时有出现,粉戏、凶杀戏、僵尸戏等有时会沉渣泛起,形成潮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此前实施商业运作的戏曲演艺带来了巨大的转变。“改戏、改人、改制”带来了新面貌。“改戏”对文学形象和舞台形象进行适当的修正;“改人”提高了艺人的觉悟与修养,提高了其积极性;“改制”主要是体制的改革,涉及剧团体制、艺术体制和管理体制,废除了侵害人权与艺人福利的旧师徒制、养女制、“经励科”制等旧生产关系残余,建立了新型的剧团体制。国营剧团、民办公助剧团等的诞生,标志着由政府统一经营管理的体制开始确立。戏曲的民主改革,消除了旧戏班的封建制度,废除了旧班规、班法,不合理的分配办法也宣告破产。广大艺人不再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积极性空前高涨。
最初组建新型的戏曲剧团的改革指导思想体现在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要分出公营、公私合营或私营公助方式,建立示范性的剧团、剧场,并提出了企业化的原则。国家强调对各类戏曲剧团的领导与管理,“各地剧团应一律由文化主管部门统一领导”(1953年1月29日《关于整顿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指示》)。经过几年的工作,在两千余个戏曲剧团中,国营剧团有112个,阵容强大并能起到示范作用;民间职业剧团主要是集体经营,按劳分配,强调企业化经营,大部分自给自足,收入接衡,剧团人员比较精干,内部结构尚算合理。
可是,经过“公私合营”和“化”、“”年代后,戏曲剧团中的国营剧团增加了很多,有的地方宣布所有戏曲剧团改为国营;有的地方稍有控制,采取两步走的办法,民间职业剧团转为民营公助。1962年戏曲剧团达到高峰数――2842个。这种不讲经济核算,统由国家财政包干的盲目状态,与国家经济状况不相适应。十年“”,戏曲剧团体制大起大落,先是除“样板团”之外,几乎全部被取消。1976年后戏曲剧团恢复建制。由于很快转入不景气状态,经济上普遍无法自给自足,仰仗国家与地方的补贴经费度日。戏曲剧团总数1984年比1964年虽然减少了34个,但人员却由18万增加到了22.3万。省级以上国营剧团动辄百余人,最多可达800人。食之者众,劳之者寡,行当不齐,真到演出,还得去借。国家对专业剧团的补贴1983年比1965年增加了5倍多,不堪重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转轨与改革势在必行。
戏曲艺术身处于改革开放,社会深刻变革的新时期,必然会遇到错综复杂的矛盾。诸如面对市场经济,怎样认识精神艺术产品特殊的商品属性,解决其与文化市场的关系,精神艺术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性怎样理解?要不要培育和建设戏曲艺术市场,怎样不断加强和改善艺术管理,促进事业发展?我们要认真分析实际状况,不回避问题,抓住大好机遇,开拓新局面。
在戏曲表演团体改革转轨中,也曾借鉴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抓一个“包”字,给戏曲演出以更大的自。意在改善经济状况的戏曲“承包责任制”实行了一段时间,热情很高,试行中也产生了诸如演出、场次增多,人员有事干,精简了队伍等效果,但“承包队”上缴很少,甚至没有,而且设备的消耗大大加剧,集体经济没有什么增长,反而出现新的亏损。国家对戏曲剧团的补贴有增无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承包责任制”完善不易,放弃也难,效果并不理想。
文化部1984年报送中央的《艺术表演团体的建设和改革方案》强调全面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专业剧团要全盘考察,综合治理,分类指导,深化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解放艺术生产力,严格实行经济核算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艺术表演团体。
戏曲剧团的体制改革和转轨,其中的调整布局、精简人员是极为细致的任务,而扩大自、贯彻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谋求艺术建设、经济积累的同步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事情。戏曲剧团改革转轨步伐比较缓慢,进进退退,变化不是太大,但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实践,还是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
现行的戏曲艺术管理体制确实存在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严重脱节与矛盾。戏曲表演团体在几十年的惯性中几乎没有市场意识与应变能力,缺乏投资、利润、票房等概念,原有的演出市场在削弱与消失,而新的竞争机制却迟迟未见运作。戏曲从业人员盼望着转轨,迎来新的繁荣,却无法适应兄弟艺术的竞争与挑战,眼看自身的萎缩与不景气,举步维艰,忧心忡忡。
中国戏曲艺术在历史上曾受过市场的哺育,产生过繁盛局面,但也瑕瑜互见引发过不健康的成分,怎样克服旧有的两重性,入门须正,也是需要考虑的。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容易把适应观众的喜好、投合他们的趣味,强化到最高程度。旧时代曾把观众和艺人的关系确定为“主仆”,听主人的话,从主人手中赚钱。有人说,观众是衣食父母,用戏曲艺术赢得了观众就保住了饭碗。在向市场倾斜的同时,一些备受非议的,格调不太高的做法,有可能复萌复燃,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对市场文化提供一次性消费的,以新奇、刺激、欲望为主要方式的,生产成本不高却可以较快较广泛受欢迎的戏曲产品,在某个阶段加入消费文化的大合唱,可能成为占一定比例的力量。
当戏曲作为商品的性能被强化时,怎样搜集、分析、适应,乃至诱发观众的喜好便成为必不可少的事情。当观众不满足于以往一贯的演出语汇时,新的手段、方式便产生了,增加了欣赏、娱乐因素。为了捕捉转瞬多变的商机,在最佳时刻推出适销对路的戏曲作品,调查观众的心理变化,以信息为苗头,加上适当提前量,予以超前制作便成为当务之急。对戏曲市场来讲,扩大开放,重视信息反馈已成为一种迫切需要,谁能在最短时机内适应变化着的状态,谁就有可能迎来生存和发展。
在戏曲市场体制革新与探索阶段,为避免无序与失控,防止短期行为,仍要有宏观调控和全方位的关照与协调。如何重塑政府文化管理形象,提高管理机构的运作效率,降低成本,是很现实的问题。转变观念,管理创新,总结经验教训,达到戏曲市场经济决策现代化水平已提上日程。新的管理决策要正视旧观念、旧习惯势力所造成的滞后性与长期性,要真正掌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有机统一。新的管理决策还要正视戏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竞争和相互作用,戏曲文化的继承性与目前所处的阶段性,戏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波浪式前进,戏曲文化发展的逐步积累与指数增长,戏曲文化的分化、综合规律,戏曲文化市场的经常调节等。这样就有可能使戏曲管理部门在掌握运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揭示内在本质联系,实施科学的合理决策。
戏曲新的市场机制的周密运行,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离不开戏曲生产的发展计划。统计预测,目标制定,发展战略,并由此确定决策行为是合乎逻辑的过程。
府城元宵换花节,是公认的海南岛情人节,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民间传统节日。特别是海南建立特区,建立国际旅游岛后,换花节的经济价值凸显,在这里略作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换花节的起源
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关于”换香节”的起源有以下说法。
1.”换香节”的爱情起源传说
“换香节”,俗称“驳香”(谐音,海南方言)。至于“换香节”的由来,民间有着几种不同的传说。较为流行的一种是说,很早以前,海南琼山府城人一生出娘胎,媒婆就上门订婚(俗称搭命)。男女成亲前很难遇上一面,等到完婚后,发现对方有缺陷也无可奈何了。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城东青年唐宾,不甘愿父母的搭命,偷跑到庙堂烧香,祈求婆祖保佑他找个好娘子,正碰到城西来的少女林香,也抱着同样的心愿烧香,两人互诉心事一见钟情,并私下订立婚盟。当时只有香火在手,他俩就作信物互换,祝愿来年再相会换香。从此,府城元宵节换香的习俗便一代代传了下来。 “换香节”现实说
据府城老年人介绍,从他们年幼开始,每到元宵夜,家里老人都会都叫全家人上街走“八排”,意为出门逛街,求来年平安。每人手里面都拿着点燃的香火,寻找家里男丁多的人换香,并互送“发丁发财”祝福语。
因为换香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容易在换香中不小心烧到人;经过政府部门大力倡导,1984年元宵,把香火换成了鲜花,府城换花代节也随之代替了原来的”换香节”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换花节”开展的形式,规模,影响
1.开展形式
正月十五,琼山市区府城华灯齐放,人流如海,鲜花满街。许多,纷纷手持鲜花,沿着海府大道涌向府城,形成一支换花大军。换花者心理因人而异,多数人换花意在新春伊始,互相祝福而已。 则把”换花节”当作交朋结友的大好时机,愿以花为媒,觅到知音。海南建省后,内地来海南的人增多,每年在府城闹元宵的都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玫瑰是换花的主要品种,人们希望通过换花的方式,表达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祈愿。随着20世纪90年代府城“元宵换花”被艺术家搬上舞台,加以艺术化,府城元宵”换花节”知名度逐渐扩大,它那独特的民族节日风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街头换花的人群中也出现了不少老外的身影。 开展规模、影响
现在的元宵”换花节”的地域和规模都不断扩大,延伸到红城湖、海府路等府城周边地带,万绿园也成为”换花节”的活动场所。从2003年起,参加府城”换花节”的人数出现递增状态,到去年突破18万人,而且文明换花的气氛越来越浓。2001年,省对台办、省民委在琼山举办“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欢度”换花节””活动,40多名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来到府城欢庆节日,这一年的”换花节”,已远远超出了其原来的特有意义,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盛会。而近几年的”换花节”活动内容不断充实,丰富多彩,除了换花这一传统内容,还增添了万花迎春(盆景花展)、千灯照春(街巷灯展)、醒狮催春(舞狮摘星)、艺苑唱春(琼剧表演)、游园戏春(游艺娱乐)等内容,被赋予新时代特色的”换花节”,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换花节”在弘扬琼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海口和谐社会的构建。
现今府城元宵”换花节”已经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承、研究、特色、充实和拓展方面做了五年保护计划,保护措施有:组织民俗专家开展”换花节”原生态内容调查、出版”换花节”摄影艺术作品集、把”换花节”文化活动内容纳入本地区中小学教育内容、有计划地进行”换花节”庆交流,以达到进一步扩大”换花节”知名度等预期目标,琼山区政府为此将建立长效机制,专门成立了科研和推广机构,并且投入20万元建立”换花节”历史展览馆。 转贴于
三、“换花节”隐含的巨大经济价值
“换花节”由于其独特的地位和形式,在海南岛具有不可替代的品牌号召力,在市场经济视觉下,背靠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机遇,”换花节”具有多种可以开发的经济价值和多种经济形式。
1.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
由于”换花节”在海南的知名度家喻户晓,”换花节”的名气已经深入每个海南人的骨髓,所以如果把”换花节”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打造成海南乃至全国的知名文化品牌都有非常大的可操作性。有句俗语说的非常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拿到海南来也是一样,”换花节”作为海南省土生土长的独有节日,在国际旅游岛大旗的号召下,随着海南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崛起,重拳打造海南本土民族品牌的时机已经到来。”换花节”这个品牌一旦拿出来必定成为海南省一个耀眼的明珠。当品牌价值得到极大提升的时候,品牌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将会成为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 利用品牌效应,活动联系经济实体
“换花节”的巨大品牌效应和人气吸引力,让很多商家垂涎欲滴,每年的”换花节”主会场都是人山人海,巨大的人流量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各个会场都是人满为患。但是政府并没有把活动中植入广告,巨大的商业价值白白浪费,对于很多想在岛内创品牌的商家来说,他们都愿意出相当一部分资金在”换花节”这个机会中宣传自己,如果政府能把这部分潜在价值利用上。政府将不用再往活动中投钱,相反还会有不菲的收入。 缩短”换花节”周期,充实”换花节”内容
“换花节”要得到品牌在国内的大幅度提升就要改变现有的运作方式,现在”换花节”还采用古老的时间周期。每年一次,对海南省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已经有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立,每天都有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来到海南,对于他们绝大部分人来说”换花节”只是个传说,很少有人能一饱眼福。亲身体验更加不可能,政府应该把”换花节”是时间缩短,把一年一次改成一月一次;”换花节”的地点也应该从现在的场地扩大的全岛,每个市县都有一个固定的地点举办这项活动。让每个来海南旅游的游客都有机会感受下”换花节”的浪漫气氛,增加他们对海南热带旅游天堂浪漫感觉。 开发换花产品
现在在换花不应当仅仅限制在交换鲜花上,历史已经把“换香”改成“换花”,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需求加以再次更改。开发出换花的系列产品,有鲜花再配上合适的绿叶,让参与换花者体验一份浪漫的情怀同时得到一个可以长期保存的信物,信物里面一定要有浓郁的海南元素。产业链的开发又将解决很多人的就业的发展问题,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添加助力。
结语
作为府城元宵”换花节”民俗已具备了历史性、群众性、民族性、娱乐性、艺术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征,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对提升海南的形象有着重要作用。如将其文化底蕴进行挖掘,拓展内涵,利用其隐含的经济价值,将对海南岛起到不可估量的正面宣传作用,并为海南经济起飞助力。
:
(一)宏观经济稳健增长。初步预计,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55亿元,同比增长13.2%,为近十几年来最快的发展速度。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448万元,增长7.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273万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771万元,增长14.6%。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5118万元,同比增长16.6%。夏粮、夏油因实收面积增加,总产分别增长6.7%和1.0%。茶叶产业随着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市场价格的上升,实现了减产不减收。茶叶产量9065吨,同比增长7.3%,名优茶均价59.39元/公斤,同比提高22.53%。茶叶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现,全县茶叶纯收2.3亿元,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农民人均茶叶纯收719元,占农民人均经营性现金收入的94%,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4.1%。在市场价格和消费需求的拉动下,养殖业快速发展,猪、牛、羊、禽、鱼的产量有较大增长。
工业经济增势未减。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9868万元,同比增长72%,占全年计划的54.4%,实现工业增加值29272万元,同比增长65.9%。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量相当于去年前10个月的水平。茶叶、茧丝绸两大特色产业增势强劲,产品产量、销售收入和利税等各项指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以玻纤布、灰砂砖、石材等为主导的建筑建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升。
旅游经济继续升温。进一步加大了以“一泉两山”为重点的建设和旅游市场促销力度,全面开展创优创强活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旅游的格局初步形成。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2万人次,同比增长12.6%;创旅游综合收入4400万元,同比增长11.3%;门票收入440万元,同比增长10.2%。完成了旅游总体规划和南武当山、桃花冲两个景区修建性详规的编制。詹河风景区一期毕升大峡谷漂流项目已完工,6月开始营运以来,日漂流人数300—500多人。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上半年,全县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4461万元,同比增长38.41%,占年度计划的59.4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166万元,同比增长58.47%,占年度计划的64.54%;财政总支出19615万元,占年度计划的48.7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6192万元,占年度预算的49.40%。总体来看,收入实现了过半目标,支出也体现了预算约束和保发展、保稳定的需要。金融服务支持发展的主动性增强,继续保持存贷“双增”态势。到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5亿元,同比增长11%,比年初增长18%;各项贷款余额9.01亿元,同比增长21.13%,比年初增长22.8%,贷款增幅仍然高于存款增幅。
(二)全民创业方兴未艾。在全民创业的政策激励和典型引导下,民众创业的热情得以激发,开始形成了“一人创业兴家、全民创业兴县”的生动局面。上半年,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1015户,累计达到8356户;新增民营企业31家,累计达到355家。在新增民营企业中,工业企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占到85%以上,总投资额近6000万元。乡镇“五个一”、村“三个一”工程全面推进,乡村干部带头创业的积极性高涨,以农民为投资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8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发展到41个,养殖大户280户。象方咀、杨柳、石镇、南河、陶河等乡镇,已经形成了乡村干部带头创业,群众大胆投资创业的火热势头。在推动全民创业的同时,招商引资工作也呈现出较好的上升趋势。到6月底,全县共引进项目87个,其中,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项目3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投产项目19个、在建项目21个、续建项目25个。总投资规模21.49亿元,实际投入资金4.6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项目个数增加54个,增幅163.9%;总投资规模增长8.47亿元,增幅65%;实际投入资金增加3.04亿元,增幅190%。
(三)重点建设投入增加。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108万元,同比增长78.85%。投资仍然是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一是开发区建设全面提速。到目前为止,整个园区投入已达到2.36亿元。一期工程河东工业园的征地、道路、排水、供电等基础性建设全面完工,落户一期园区的12个项目,已有6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二期工程九龙口工业园建设进度加快。温泉镇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建设指挥部,迎风雨,战高温,冒酷暑,开展“百日大会战、大战工业园”,施工进展快、效果好,已完成挖填方120万立方米,占整个工程量的40%,房屋及地面附属物拆迁工作同步推进。二是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武英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连接线即将贯通,城西新区雏形初现。新建通村公路83公里,启动了红山、杨柳等处的主干道改造工程。城区建设成效明显,拦河坝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城区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建成运营,莲花住宅小区二期完工。以“双十工程”为重点的工业项目建设,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10个重点项目有7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新增产值21770万元。三是农村各项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了占河水库整险加固和退耕还林、长防林等重点工程,启动了彭畈6100亩中低产田改造、孔坊3000亩高产农田建设和136个水库移民后扶项目,解决了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沼气池2800口。积极推进“百镇千村”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扩大,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由22个增加到25个,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的行政村达到140个。22个重点扶贫开发项目村建设加快。龙潭河村、河南畈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四)民生问题有效改善。坚持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认真抓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八个方面的实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31元,同比增加292元,增长21.8%,增幅比上年提高6.2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8元,同比增长19.87%。就业工作稳步推进。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310人,99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3.62%,大大低于4.5%的控制目标。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新增参保人员2147人,征收社会保险费3959万元,同比增长30%。民政工作全面加强。灾民生活安置、救济工作扎实开展,497户1165间倒房恢复重建任务全部完成。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规范了城乡低保制度,8154名城镇低保对象、12359名农村低保对象、2477名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由政府出资购买了医疗保险。
二、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上半年,我县经济运行总体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为:
(一)多种自然灾害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今年以来,我县先后遭受了雪灾、冻灾、洪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全县累计受灾人口32.5万余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2000多亩,灾害直接损失2400余万元。下半年仍有可能出现一些灾害,多灾的影响,给实现经济预期目标增加了压力和困难。
(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经济运行外部条件趋紧。一是由于国家严格控制用地计划,我县新增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出现困难,一些好的项目因用地计划难批而进展缓慢。二是去年以来,央行先后5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次提高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资金供应将更加紧缺。三是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国家在资金安排上要向震区倾斜,相应会减少对其他地区的财力支持,使我们争取项目和资金的难度增加。
(三)企业发展存在严重的要素制约。一是融资难。据调查,全县54家规模以上企业,近半数存在融资困难,不少企业因为缺乏资金,生产周转和新增固定资产投入出现困难。二是用工难。英山本土企业的工资水平大都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导致劳动力大量外流,本地企业招工难问题越来越明显,全县缺工1.5万人左右。因员工不足,部分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甚至出现弃单现象。
(四)物价指数攀升过快。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2%,涨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因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生产资料涨价增加的生产成本远远超出国家给予农民的惠农补贴数额,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工业原材料价格也在大幅上涨,特别是钢材、煤炭、石油等主要原材料价格猛涨,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的赢利空间,居民生活压力不断加大。
分析当前经济运行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是悲观和泄气,而是为了清醒地看到差距,正视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这些有利的方面,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把握,去利用。
(一)从发展的总体形势来看,我县加快发展的势头没有减弱。当前我县经济形势总体较好,经济运行稳定,农业特色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旅游形势喜人,工业增长迅速,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加快发展的势头已经形成。上半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全市县市区中继续保持较为理想的位次。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市10.4个百分点,排全市第四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市17.9个百分点,排全市第四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26.8%)高于全市0.9个百分点,排全市第七位;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排全市第三位;外贸出口增幅(127.8%)高于全市68.5个百分点,排全市第三位。可见,全县经济增长的基础比过去要牢固,增长的后劲更强更持久。
(二)从宏观政策来看,我县争取政策支持有很大的空间。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国家总体上将更加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城乡间的协调发展、城市及乡村各收入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力支持。此外,农村经济政策在保持稳定不变的前提下,还将会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投入等。我县作为中部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仍然是国家扶持的重点县份,我们向上争取政策、资金、项目的空间只会扩大,关键看我们是否善于去争取。
(三)从招商形势和现实基础来看,我县也面临较好机遇。一是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一些劳动密集型、占用土地资源型产业以及部分高科技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链条和产业区域进一步重新划分、优化组合,这为我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二是随着武英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我县将面临发展的大好良机,加之近几年招商引资的持久推动,会有更多的客商选择英山。三是省里已正式批准我县筹建经济开发区,为我县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政策平台。这些都使我县在发展三农产业、开发旅游业、加快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工业等方面拥有机遇、大有作为。
(四)从思想解放的程度来看,全民创业的热情将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今年以来,全县上下大力推进观念更新,全民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正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全民创业的典型。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通过开展以效能建设为主题的“两项活动”,将对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政府执行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改善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
看到这些有利的因素,我们必将信心倍增。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有利机遇,顺势而为,借势而上,造势而用,强势而进,进一步激活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积极因素,变压力为动力,蓄势待发,增强后劲,使英山经济社会发展得更稳一些、更快一些、更好一些。
三、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虽然上半年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但是有些工作完成的情况与目标要求还有差距,有些工作还是刚刚起步。因此,下半年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实现全年目标,要把握五个方面:一是要坚持抗灾保规划,通过发展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是要坚持把工业和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思路不动摇,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快骨干企业培育,加快旅游开发步子。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抓好招商引资,让更多的人投身创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四是要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着力抓好八个方面的实事,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五是要牢固树立保稳定促发展的思想。今年是个特殊年份,稳定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必须按照“守土有责”的要求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认真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事关稳定大局的工作,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条件和稳定的保障。
(一)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一是要抗灾夺丰收。当前,要以防汛为重点,抓好洪涝、干旱、动植物疫病等多种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及时组织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坚持农业损失工副业补,田地损失劳务补,半年损失全年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全面开拓农民增收渠道。要积极推进以母猪、奶牛、水稻、农民工意外保险和“两属两户”(烈属、军属、五保户、低保户)住房保险为重点的农业保险,通过保险减轻灾害损失、增加农民自救能力。二是要抓好农业结构调整。重点要培育壮大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群。种植业方面,完成好新建及改造茶园1.5万亩和林业低产林改造1.5万亩的目标任务。养殖业方面,加快发展规模养殖,巩固完善已建规模养殖场的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业方面,要落实扶持政策,着力培植、打造加工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要积极引导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三是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要抓紧抢修水毁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消除安全隐患。要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低丘岗地改造,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产出能力;要加强沼气工程、农村路网工程建设,推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要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五个结合”的工作思路,结合“百镇千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扎实做好新农村规划编制、产业调整、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在抓好示范村建设的同时,注重在面上推广示范村建设经验,扩大示范效应。
(二)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规划抓好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水平。要尽快完善园区管理体制,落实开发区“三定”方案,作好园区规划,使开发区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尽快完成落户一期园区的项目建设,确保在建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对新落户园区的项目,要严格审核把关,实行投资规模、建筑密度、建设期限、产业方向、投入产出比重“五定位”。要进一步加快二期园区的建设速度。园区建设必须要有热火朝天的氛围、车水马龙的场面、只争朝夕的速度、夜以继日的效率和大干快干的局面,这本身就是一种形象,一种吸引力。下半年的园区建设要实行季度现场点评制,以此促进园区和项目建设环环相扣,始终保持高压力、高负荷运转,力保9月30日前完成工业园区二期土地平整的建设任务。要落实好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各类新办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特别是注重引进“两高一低”(高科技、高利税、低污染)的企业和项目,尽快把园区建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要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按照培强、培优、培新的要求,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项目投入,尽快做大做强我县工业。一是着力培育骨干企业。继续抓好“双十”工程,加快骨干企业的培植,重点扶持华茂船舶等10家成长型企业和金马玻纤电子布等10个重点项目,大力发展一批税收过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的民营企业。二是要加快产业集群建设。依托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按照区域聚集、板块发展、定向培育的思路,加快培育茶叶、蚕桑、汽车配件、建筑建材、中药材、石材加工等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配套产业,拉伸产业链条。三是提升品牌质效。继续抓好品牌建设,扶持金马玻纤、世星汽配、安然汽车附件、志顺茶业、绿羽茶业等企业开展精品名牌创建工作,力争再创1-2个省级以上名牌。四是抓好协调服务。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银企合作,引导县内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进一步发挥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作用,扩大融资渠道和能力;积极引导民间及社会资本投入工业。抓好企业用工和煤、电、油等供应的协调,支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三)进一步做活旅游大文章。要突出“一泉两山”开发,加快“三创”工作。一是要加大规划制定和控制的力度。加快完成总体规划后续工作,尽早完成全县总体规划和南武当山、桃花冲、占河风景区等详规的评审。加强规划的执行和监督工作,坚决杜绝景区无序开发、不按规划建设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二是要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以社会参与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市场运作方式,多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发建设旅游景点,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启动武圣宫二期工程建设,完成桃花溪的后续建设,力争温泉度假村、南武当山主峰登顶索道早日动工建设,积极推进桃花冲景区经营权出让工作。三是要加大创强创A的力度。按照创强创A实施内容,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尽快召开创A现场会,细化工作方案,确保年内实现一个重点景区通过AAA验收。四是要加大旅游促销和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努力提高英山旅游的知名度,充分发挥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四)进一步扩大投入。我县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拉动,没有投入就没有增长,就不能加快发展。一是抓好招商引资增投入。要进一步强化不抓招商就是不抓经济、完不成招商任务就是失职的责任意识,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要着力解决一些单位招商积极性不高,行动不力的问题,对上半年各乡镇、各单位招商工作情况要进行专门结账,下半年要继续加大督办检查的力度,实行季度考评,年终结账定奖惩。要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开展以资源引资、以资产引资、以园区引资、以企业引资的招商活动,大力发挥企业主体招商的作用,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努力实现我县优势资源与客商投资愿望的成功对接。要按照“盯住、抓牢、办成”的要求,狠抓签约项目跟踪落实,抓履约率、抓资金到位,切实加强对已签约项目的后续跟进工作,尽早促成合同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增投入。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直接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抓项目就是抓机遇,就是抓资金。对重点项目建设要落实责任,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做到项目谁主管谁负责,谁负责谁解决,确保重点建设的领导调度到位,目标责任到位,协调分工到位。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重点抓好236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小白线、梅沙线、红岩线、陶英线等4条省际出口路的改造和配套建设,协调做好武英高速一期工程杀尾和二期工程施工工作,开工建设西汤河至城区的连接线。尽快完成城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启动两岸建设,建设人行天桥,开工建设莲花小区三期工程,力争完成梦丝家大道两侧2000多米的排水设施建设。力争温泉度假村项目开工建设。要积极争取新的项目。要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和方向,加紧项目可研、申报等前期工作;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确保一批项目落实到位,真正做到谋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使项目成为发展的有效载体。三是破解融资难题增投入。要加大信用担保体系和民间小额担保体系建设,加大我县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覆盖面,增强政、银、企三方互信互动合作机制建设。要坚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举,着力提高融资比重。要以发动全民创业为抓手,激活民间资本,调动全民投资创业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个人资本参股投资办企业。
引言
国家在2007年对福利生产优惠政策进行的重大调整是把福利生产企业彻底地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变成了市场经济模式,这完全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福利企业是在国家计划经济发展的模式下,由各级政府出资组建的。
20世纪80年代,为了保障****促进社会稳定,扩大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员的安置面,国家决定除了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外,其他的街道、乡镇、村委、企事业单位均可申办福利生产企业,并允许一部分街道办的原有企业转办成福利工厂。
20世纪90年代,个体、私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公有制企业陆续退出了市场,企业整体在结构性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非常不利于福利生产的发展。按当时的福利企业优惠政策,不允许私营企业进入的要求,福利生产将无法发展下去。为了保障福利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在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一些戴着红帽子的私营企业进入了福利企业范围。公有制政策没有完全改变而私有企业又事实存在的情况,给政策代来了一定的挑战。在福利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上,各级执行政策人员始终存在争议,各地执行政策也不统一,也在不断的变化、讨论、调整。
21世纪初,多数公有制企业全面地进行了改制脱钩,实质上企业与政府机关的关系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福利企业的经济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是否还适用,就成了重点问题。在经过几年的争论、调研、试点后,2007年7月1日,调整后的福利企业管理和优惠政策终于出台。这一政策虽然还有不尽善尽美之处,但基本上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随着这种变化的到来,我们也必须调整原有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并把我们的工作完全融入到变化之中。因此,福利生产管理必须适应福利生产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模式的转变,二是权力模式的转变,三是从行政收费到市场服务收费的转变。
1管理模式的转变
1.1 改制后,我们机构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在所有权上发生了变化,从所有到没有,从持股到不持股,从有经济关系到没经济关系。以前我们机构和企业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因此指挥和干涉过多的事时有发生。由于企业脱钩改制后市场化,现在我们必须在管理模式上进行转化,不再对企业指手划脚的进行指挥和干预了。
1.2 过去我们习惯于对企业管理实行计划、调度、统计、总结、调整,再计划、调度、统计、总结、调整,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而现在完全是企业根据市场变化组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我们只要向企业提供有关信息,对其进行相关政策的指导,在经济工作中做好统计工作就行了。
1.3 过去由于我们和企业经济利益有同一性,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经常和企业共同应对其他部门的各种检查,顺拐现象比较严重,使政府赋予我们的监督管理权力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离。现在由于没有经济利益的同一性,我们在政策执行上更加客观了。
2权力模式的转变 1 政企分离使所有权向管理权转化。由于过去企业是公有的,存在有错误也舍不得打骂、处理的现象,很不利于企业管理。现在由于双方没有经济利益挂钩,我们能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使福利企业更加规范了,基本或完全达到了国家要求的标准。 2 通过几年管理权限的下放,我们实现了从直接管理到工作指导的转化。下放权力不等于放弃管理,为使工作不受影响,在权力下放后,我们没有放弃对县区的指导,和各县区仍保持较好的协调指导关系,所以全市在行政、工作、指标统计上仍具有较高的统一性。 3 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化。过去,我们对各县区的部分企业管得过多,既给企业增加了负担,又不利于调动县区的积极性。现在权力下放了,我们只做好服务工作就行了,个别需要我们办理的事务,随来随办。此外,需政策上统一行动时,由于各县区企业所需的文件、表报较少,自己印制有问题,我们就统一服务了。我们把企业从主要的管理对象转变成为主要是服务对象,完成了从使企业敬怕我们到和我们亲近的转化。
3从行政收费到市场服务收费的转变 1 生产发展基金。从开始的20%收缴,到10%收缴,再到不收缴,资金所有权的放弃是市场变化的正常结局。我们完全按照政策要求执行,放弃了小集团利益,使企业真正得到了实惠。 2 管理费从企业管理机构成立后一直在收缴,在21世纪初改为减半收缴,到2004年完全停止收缴。这项政策有利有弊,它减轻了企业负担,却使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出现问题。 3 行政收费的停止,给管理机构的经费来源带来很大影响,这迫使我们从管理收费到服务收费进行转化。我们把除了财政进编的其他人员一律纳入到成立的协会中去,凭借管理机构的影响,加大了向企业服务的力度,从过去的逐项管理转变为向企业逐项服务。由于协调、服务到位,和企业关系融洽,企业每年向协会缴纳固定性的费用,基本解决了机构的经费和开支问题。
这表明,在这次社会发展变化中,福利企业管理机构只有至力于适应变化,以变应变,认真地发挥职能作用,吃透政策,加大指导和服务的力度,才能使福利生产稳定健康的发展。
:
[1]民情,2008,2.
中图分类号:TK414.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冶金钢厂在进行冶炼过程中,往往产生各种高温烟气,这些高温烟气需经过除尘器除尘后排放到大气中。电除尘器是一种高效的除尘设备,具有压力损失小,耗电量少,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由于炼钢炼铁过程产生的粉尘比电阻往往大于电除尘器能有效捕集的比电阻范围,容易产生反电晕而破坏电除尘器正常除尘过程,使电除尘效果急剧恶化而影响使用。因此,在进入除尘净化设备之前,需要首先进行粗除尘,并需要适当增加烟气中的含湿量,从而可降低烟气中粉尘的比电阻,改善粉尘的荷电性能,对于提高电除尘器的净化效果十分有利。此外,因设备材料和结构条件极限的限制,必须在进入电除尘器前对高温烟气予以冷却降温,以保证除尘设备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因此确定电除尘器前烟气的冷却方式将对电除尘器的净化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高温烟气冷却方式及特点
目前普遍使用的高温烟气冷却降温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水冷,即利用喷雾的方法将水喷成水雾,使之在高温烟气中直接进行热交热,利用雾滴蒸发吸热的原理,降低高温烟气的温度。该种冷却方式设备简单,热交换效率高、投资省、能耗少,同时可以增加烟气中的含湿量,降低烟气中粉尘的比电阻,改善粉尘的荷电性能,对于提高电除尘器的净化效果十分有利。但是直接水冷会增加烟气中的含湿量将会导致管道与设备结露,使烟尘容易产生粘结或腐蚀管道,进而降低设备及管道的使用寿命。
(2)间接水冷,即使高温烟气通过管壁将热量传出,由冷却器或夹层中流动的冷却水带走的一种冷却方式。常用的设备有水冷套管,水冷式热交换器和密排管式水冷器。间接水冷传热效率低,需要较大的传热面积,钢材耗量大运行阻力大,运行费用高。
(3)直接空冷,即掺冷风的方法,是在除尘器进口前的管段上设置大气吸口,并在除尘器入口处设置测温装置,通过自动调节阀(混风阀)控制吸入空气量。当烟气温度较高时,直接空冷因所需空气量大而必须相应增大管道系统、除尘器和风机,造成初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因此直接空冷适用于烟气温度不高的系统。
(4)间接空冷,即利用高温烟气在管内流通,室外常温空气在管外流动,将高温烟气的热量带走的冷却方式。该系统构造简单,易维护,不增加烟气体积,节约冷却水,不必顾虑水垢影响传热,但是因其传热效率低,结构往往较为庞大,钢材耗量、占地、阻力均较大。
目前常用的高温烟气冷却降温方法来讲,都有各自明显的优缺点,但在实际工程的具体应用中,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方法的优点提高降温效果,从而有效发挥电除尘器的功能和提高除尘效率,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2、一种复合式高温烟气冷却及净化系统介绍
冶金钢厂在进行冶炼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高温烟气各方面的性能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都需经过降温后进入除尘器进行净化处理。因此如何选择冷却方式对于确保除尘器的安全工作和良好的除尘效果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一的高温烟气冷却有着十分明显的优缺点,采用单一的冷却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复合式高温烟气冷却及净化系统,该系统包括直接水冷、间接空冷以及直接风冷等多种冷却方式。取各种冷却方式的优点同时又可避免单一冷却方式存在的不足。系统流程图见图1。
图1一种复合是高温烟气冷却及净化系统流程图
1冷却塔 2 空冷器 3混风阀 4电除尘器 5风机 6排气筒
7卸灰口 8喷嘴 9供水供气装置 10输泄灰装置
高温烟气首先通过管道进入冷却塔,进行第一次降温冷却与粗除尘。冷却塔选择高温蒸发冷却塔,塔体内部设有水雾喷枪,并配有气、水双相流自动喷嘴,确保水滴能很好的雾化,当充分雾化后的水滴遇到高温烟气后迅速汽化,汽化过程吸收大量的热,从而让烟气温度迅速降到一定程度。烟气中的大颗粒粉尘遇到汽化后的水雾,重量增加,落入泄灰装置,起到粗除尘的作用。该过程通过直接水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迅速降低了烟气温度,增加了烟气的含湿量,降低了烟气的比电阻,有利于电除尘器除尘效果的提高。为防止结露,确保烟气为不饱和气体,则需根据温度由控制单元严格控制喷水量,保证降温后的烟气温度不低于烟气的露点温度,这样降温后的烟气温度往往比除尘器的最大耐温温度还高,所以仍需进一步的降温冷却。
经冷却塔冷却和粗除尘后的烟气通过管道进入空冷器。冷却器为列管式对流空气冷却器,其空冷管呈n型多列设置,且每个空冷管的首端与其同列相邻的空冷管尾端依次连接。这样能保证烟气在空冷器内流过较长的路程,高温烟气在空冷管内流动,室外常温空气在空冷管外流动,通过对流换热将高温烟气的热量带走,从而进一步降低高温烟气的温度至除尘器和风机所能承受的范围。经过空冷器降温后高温烟气通过管道进入电除尘器。
因冶炼过程的不稳定性,产生的高温烟气的温度往往波动较大,为了确保电除尘器的工作安全,还需在进入电除尘器的管道上设置混风阀,通过测温控制单元控制混风阀的启闭,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迅速打开混风阀,通过混入冷风的方式迅速降低烟气温度;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混风阀关闭。
经过粗除尘和降温后的烟气进入电除尘器进行除尘,由于前序装置降低了烟气的温度及通过增加湿度降低了粉尘的比电阻,因而可提高电除尘器的除尘效果和稳定性。经电除尘器捕集下来的粉尘落入输泄灰装置进行运走处理,净化后的烟气则通过风机引入排气筒排入大气。
3、结论
这种复合式高温烟气冷却及净化系统通过直接水冷的方式降温的同时又可以增加烟气中的含湿量,降低烟气中粉尘的比电阻,改善粉尘的荷电性能,从而可以提高电除尘器工作的效率和稳定性,解决了电除尘器在选用上的局限性。采用空冷器这种间接空冷的方式作为辅助,避免了单纯用直接水冷可能出现的结露现象从而使烟尘容易产生粘结或腐蚀管道的可能性。在电除尘器前的管道上设置混风阀这种直接空冷的方式,确保设备的安全工作,因混风阀只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打开,因而并没有增加系统的风量。这种复合式高温烟气冷却及净化系统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组合利用,适用性广,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具有进一步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张春美(1969―),女,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移民资金绩效评估和财务管理;韦晓梨(1991―),女,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移民搬迁扶贫路径选择及其绩效评估问题研究”(14GL20);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选择及其效应分析”(16ZK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补偿政策对特别困难地区农户减贫驱动机制及政策优化研究”(16ZK35)
江西省是著名革命老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导致全省大部分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山区、库区和自然灾害频区,涉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58个、国定罗霄山连片特困县17个,国定、省定贫困县25个。自2003年以来,江西省对生存及生产环境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扶持。2016年江西省完成76万人脱贫,贫困人口下降到113万,贫困发生率降到3.3%。贫困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达到9110元,收入增长率达11%左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升,江西省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退出。江西的移民搬迁扶贫路径选择及取得的成效,形成了独特“江西版本”。
一、江西移民搬迁扶贫路径及其取得的成效
(一)财政补助扶贫
建立移民搬迁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提高搬迁移民扶贫补助标准。移民建房补助由人均3500元,提高到人均4000元。县城或工业园区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由500元提高到2000元;乡镇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由500元提高到1500元;中心村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对建档在册的水库搬迁移民每年可获得600元的直补资金。对搬迁移民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特困户实行差别化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建房补助在人均4000元的基础上,每人增加补助1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特困户,建房补助在人均4000元的基础上,每人增加补助2000元。对实行差别化扶持后仍然存在困难的特困户,发放扶贫解困慰问金和生活必需品。
(二)健康扶贫和社会保障扶贫
据调查,因病致贫占比45.25%,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因素。建立完善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做好健康扶贫和社会保障扶贫有助于保障搬迁贫困移民的健康,防止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风险。[1]为此,江西省为移民搬迁贫困户购买每人每年90元的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大病保险、农村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结合的医疗保障体系,贫困移民个人自负费用比例预计将下降到10%左右。同时充分发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低保政策、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兜底”功能,确保应保尽保。2016年江西省设定移民搬迁农户低保标准为月均270元(3240元/年),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达到月均290元(3480元/年),分别比国家贫困标准线高出13.5%和21.9%。
(三)产业扶贫
江西省立足贫困区域的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产业,增强搬迁移民群众的“造血”功能。江西省已建立“高效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信贷扶持+组织帮扶”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在条件成熟的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到户,一揽子解决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目标不准、资金短缺、经营分散等难题。例如井冈山市因地制宜,培植优势产业,建立了“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群;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资金、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参股农民合作社、股份制企业,每年可获得20%的产业分红收入。井冈山整合乡村景点资源,实施“红色旅游+扶贫”战略,让贫困户分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井冈山市开创了“农产品+合作社+电商平台”“红色旅游+电商平台”,利用电商平台开发“红土地绿生活”资源,打通农产品外销渠道。
(四)帮扶就业扶贫
针对搬迁移民开展就业扶贫,对符合条件的移民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或创业培训等免费就业创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江西省针对深山区、库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的贫困人口较多、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现状,开创了移民搬迁进城进园新模式,以县城工业园为龙头,将偏远山区贫困群众搬到城镇工业园区附近集中安置,并就近到工业园就业,扶贫移民搬迁进城进园集中安置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不仅解决了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而且稳住了搬迁移民,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发展“一村一品”帮扶就业、开发扶贫就业、专岗保障就业和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等多种有效的就业扶贫政策。[2]
(五)教育扶和培训扶贫
唯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致贫的落后思想观念,提升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源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江西省对贫困户的子女实施教育扶贫,基本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从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扶贫体系全覆盖。对贫困家庭儿童资助每人1500元,对义务教育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对高中贫困生免除学杂费,对中职学生免学费,对贫困生高考招生倾斜“四个专项计划”。对特困家庭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建立“心连心”爱心资助工作平台,引导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扶贫捐款资助,保障搬迁移民子女接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同时,组织搬迁移民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移民的就业能力和劳动效率。
(六)金融信贷扶贫
江西省金融机构对有金融服务需求的贫困户和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企业提供了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按1:8的比例提业发展贷款资金,破解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缺技术、缺服务、缺资金等问题,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升级。截止2016年7月底,全省贫困户累计贷款户数8.5万户,发放贷款34.96亿元。主要扶持了涉农惠农项目,支持地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在金融信贷扶贫中,开创了“油茶贷”、“光伏贷”“金穗油茶贷”等“一揽子”特色农贷产品,重点支持“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产业扶贫运作模式,并实施了就业金融扶贫、教育金融扶贫、医疗健康金融扶贫。同时,开展了普惠金融服务,并尝试“电商平台+益农信息社+惠农服务点”的服务新模式,从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七)安居扶贫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扶贫
江西省2013年开始将居住在恶劣环境的群众搬迁出来,集中安置在城镇、园区,解决其住房和就业问题,实施安居扶贫。搬迁农户不仅可享受低价购房政策,而且享受移民搬迁、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贷款贴息、旧房拆除补助等扶持政策。例如,武县将深山区、库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安置于武安锦城新区,成为全省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小区,对搬迁对象出台了对拆除原住房并将宅基地用于复耕的农户,每户补助3-3.5万元;[3]搬迁人口,每人补助6 千元;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每户补助1.5万元。同时通过帮扶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施安居扶贫。
二、江西移民搬迁扶贫需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资金扶持渠道单一,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移民搬迁扶贫安置所需资金扶持的规模大。但目前搬迁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财政专项资金。单一行政组织扶贫,加大政府财政负担和财务风险。财政扶持资金主要以中央、省、市、县(区)逐级下发的形式,容易导致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滞后,部分资金结余较多,资金粗放式管理,使用效率不高。
(二)搬迁扶贫效果离扶贫目标尚有差距 移民搬迁扶贫主要瞄准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所涉及的县村。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扶贫路径的瞄准偏差,例如扶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中主要以安置区为单位,涉及到户的项目极少,贫困户难以直接从项目中获得自身利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短期效益明显,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后续项目管理和维护机制,项目的长期效益较低,难以落实到贫困户以实现扶真贫的目的;[3]安居扶贫中虽然搬迁户可以获取建房补助,但相比于巨大的建房开支和装修费,建房补助显得微不足道,大部分移民因此背负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且安置房的面积、户型未能满足贫困户需求;安置小区的配套设施不全;移民土地资源在搬迁后难以有效调剂,搬迁后食品基本依靠购买,日常生活开支大;移民搬迁覆盖率较小,整体搬迁任务仍艰巨;贫困户因资金、技能和土地等资源约束,参与到产业扶贫难度较大,最终“变相”扶持了有资金、有技术的规模农户和龙头企业,难以做到扶真贫;贫困户加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因缺少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处于弱势地位,未能真正有效维护自身利益,无法实现真脱贫;培训和就业扶贫覆盖的面较小,每年有条件接受培训的人次很少,且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不强,难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三)群众参与搬迁扶贫的积极性不高
江西省在开展搬迁移民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参与度不高,有些贫困户不能积极有效配合工作,隐瞒收入,虚报开支,以获取政府的各项扶持补助,这种落后的“等、靠、拿”懒汉思想严重阻碍了扶贫工作的开展。部分家庭常年在外务工未能参与到精准识别工作中来,仅依靠邻居或其亲友提供资料,评估时可能存在偏差。由于部分贫困区域的群众存在故土难离思想,顾虑无法适应新的安置环境,以及考虑搬迁的经济成本和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的社会成本,不愿意参与搬迁扶贫。有些贫困户严重依赖财政资金补贴扶持,对其他扶贫路径响应度不够,对“造血扶贫”工程的参与度低,明显低于“输血扶贫”。
三、破解扶贫问题及优化扶贫路径的相关建议
(一)拓宽扶贫资金筹措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打破单一行政扶贫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财政资金扶持。坚持政府、市场、社会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政府为主导,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力,企事业单位业、公益性慈善机构为辅助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扶持体系,形成“财政扶贫资金+金融信贷资金+企业投入资金+社会公益捐赠资金”的扶贫资金池。加强对资金拨付、分配、使用监督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编制体系、完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严格项目申报、审批、管理、竣工验收、结算,并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防止资金截留、挪用等违法行为,扶贫资金使用到真扶贫项目,提高资金扶持效率和效益。
(二)统筹一揽子扶贫,发挥协同效应
由于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在选择扶贫路径时需根据扶贫对象的不同需求实施差别化扶持,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现精准扶贫。同时,需要统筹运用一揽子扶贫战略,实施多元化扶贫,并根据扶贫路径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协同运作,发挥不同扶贫路径的协同效应,以实现每个扶贫对象受益最大化的目标,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企业参与贫困地区扶贫,帮扶贫困对象就业,并鼓励其以资金入股、土地资源出租或入股等形式参与企业,增加其资本性收益和工资性收入。对参与贫困地区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实施税收减免税政策,培育有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的市场主体参与结对帮扶,健全社会帮扶体系,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新格局。
(三)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增强搬迁移民的内生增长能力
提高移民对扶贫搬迁政策知晓度,增强移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责任心。提高移民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发挥移民民主决议机制,使其真正了解不同扶贫路径的意义所在。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其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和培训扶贫,增强移民自身的脱贫能力,产业扶贫中增加贫困移民参与市场机会,使其有能力分享扶贫成果,由“他扶”转向“自扶”,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
(四)建立多维度扶贫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督查考核
建立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多维度的综合绩效扶贫考核体系,采用分类与交叉、定性和定量考核指标,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督和考核,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实施贫困退出机制,严格遵照贫困退出标准、程序、核查方法,严格评估和验收拟脱贫的县市,考虑脱贫的可持续性,确保高质量脱贫。对提前完成贫困退出的实施恰当的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55-03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不仅是十二五期间而且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体系、如何通过制度建设保证这一体系长期、持续、高效的运行?是社会实践为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和群体间差距日益显著,尤其是城乡差距,已成为影响农村进而影响整个国家发展的突出问题。要解决城乡差距,关键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学术界认为城乡一体化有两条实现路径,一是加快城镇化的步伐,通过提高城镇化率扩大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二是把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但是,这两条路径的成本太大。笔者认为,还有第三条路径,就是回归到制度层面,通过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明显上升、能力明显增强。但当前,政府公共服务仍然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下、水平趋同”的基本特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依旧显著①。造成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客观的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面临一系列的制度障碍。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指出:“制度化程度低下的政府不仅仅是一个弱的政府,而且是一个坏的政府”②,它无法履行市场监管、经济调节的职能,更不能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扩大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具体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制度障碍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城乡二元体制
建国以来,我国制定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了所有的重要资源都集中于城市,城市逐渐成为经济中心、权力中心和利益中心。而国家把农村视为一个边沿地带,农村的发展停滞不前,城乡差距愈来愈大。相应地,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上,政府也长期实行“城市偏向型”的非均衡制度安排,农村备受歧视。在这种歧视性的、非均衡的供给制度下,城乡居民在国防、外交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可以共享外,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众多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不能享受平等的对待③。因此,这种城乡二元分治的经济社会体制造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衡。
(二)政府职能缺失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职能日益扩大;与此同时,也出现政府职能 “错位、缺位、越位”的现象。政府的职能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做相应的调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该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但是当前,在政府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经济建设类指标占据了大部分,尤其是乡镇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考核的重头戏,这势必会导致地方政府将经济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盲目地追逐GDP,忽视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
(三)参与机制不健全
根据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可以将公共服务分为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纯公共服务应该完全由政府提供。准公共服务可以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将一部分让与市场或者社会。根据财政分权理论,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的公共服务的供给,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跨区域性的公共服务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提供。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缺位,责任不清,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根本无法满足真正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两套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城市的公共服务完全由政府提供,政府资金充足,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迅速,而农村的大部分公共服务由村民自身承担,虽然国家会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但是扶持的力度有限、资金分散,又因为多种原因层层截留,最后真正用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所剩无几,因此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停滞不前。
(四)公共财政体制不合理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实行分税制后,国家将财权集中到中央,而将更多的事权转嫁给地方,这种不对称的事权与财权的配置导致地方政府出现公共财政危机。2006年,中央又取消《农业税条例》,废除“农业四税”,使基层政府的收入锐减,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针对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我国实行转移支付制度,用以调节收入再分配、均衡府际间财政能力,但是由于实行效率低下,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一般性转移支付可以均衡各地政府的财力,但目前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只占转移支付总额的10%,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大,约占转移支付总额的30%,但是它的支配权在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在分配资金的时候往往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从而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税收返还的总额约占转移支付的三分之一,中央对地方上缴的税收按基期年如数返还,上缴越多的地方政府分到的钱越多,上缴越少的地方政府分到的钱越少,这势必加重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差距。
二、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实现路径
针对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制度障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
(一)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要求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规则公平、结果大体相等。要改变城乡间的不平等待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通过立法在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农民的公民资格实至名归、宪法所赋予的平等权利真正实现。(二)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到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51.27%,首次超过50%,应该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增长态势。(三)坚持“以城带乡”的方针。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多向农村倾斜,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比重;同时,城市应该援助农村,与农村共享义务教务、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总之,一定要打破“城乡分治”的结构,促使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一样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实践中,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还没有从传统的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因此,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1.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长期以来,我们奉行以GDP、财税收入、招商引资等硬指标来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这种硬性指标会导致官员将大多数的精力都集中在经济重量和财政收入方面,而忽视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笔者认为,应该改革政府的绩效考核机制,将社会发展指标、基本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到干部的绩效考核中去,以形成正确的绩效观。2.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问责机制。科学、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实施需要问责机制的保障,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政府官员选拨、任用和内部激励的依据之一,对于不能有效地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地方官员,要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三)实现供给主体多样化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供给渠道和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笔者认为,可以针对公共产品的不同性质,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体系,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公共服务提供格局。对于纯公共产品,如农村的水利设施等,可以由政府全额支付;对于准公共产品,政府可以通过付费、补贴或购买的方式让私人组织和民间组织参与供给;对于近乎私人产品的公共产品,可以采用“谁付费、谁收益、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引入市场化的供给方式。在众多的供给模式中,笔者认为浙江大学郁建兴教授提出的“公共服务供给的复合模型”是一个亮点。在公共服务供给中,从政府自己生产到服务,到服务外包,发动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再到复杂的混合式供给,公共服务的参与方之间经历了两次分工;第一次分工是将公共服务规划者和生产者进行分离,我们称之为公共服务的第一次分工;服务的规划者一般指政府,在初次分工中,政府可以不再担任服务生产者的角色,而是将生产职能划分出去,政府活动范围是转拨资金、制定政策和监督管理;服务生产者可以自己直接生产服务,生产者除了生产之外,还需要进行监督管理和整合资源④。如果服务生产者不能生产相关的服务,可以整合其他服务资源来生产,例如可以选择公民、企业、社会组织或者其他政府,间接满足服务需求。这一个过程,就是“公共服务生产的第二次分工”。
图一:公共服务供给的复合模型
资料来源:郁建兴、吴玉霞:《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学术月刊》2009年12月第41卷.
(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也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地方政府财政供给能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完善现行的公共财政体制。
1.提高地方政府财政供给能力
地方政府的支出分为日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往往资本性支出占支出总额的大部分。资本性支出的投资项目,例如农村的基础设施,具有规模大、风险小,但收益慢的特征,单靠地方政府的税收难以满足资金筹集的需要,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筹集资金。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是高度集中,只有中央政府才有发行债券的权力。随着分税制的不断改革,地方政府拥有了相对独立的事权和财权,相应地,地方政府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选择本级政府收入来源和结构的权利⑤。因此,应该赋予地方政府权债券,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等市场化的手段筹集集资,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2.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重要的财政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以均衡不同区域和不同层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缩小城乡和区域的差距。1.增加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对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拥有支配权,可以投入到当地最薄弱的公共服务领域。但是当前,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只占总额的10%,分配到地方政府的资金有限,又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的少之甚少。所以,应该增加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使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2.规范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当前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占总额的30%左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运行不规范,并不能发挥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中央政府往往基于政治因素和利益驱动,将大部分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投入到高铁等领域,致使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少之又少。因此,应该对列入专项转移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一定的审批程序,同时还要实施听证制度,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实施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纵向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解决财政在不同级别的政府间的平均分配。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明显,如果单靠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很难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可以结合横向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促进公共服务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注释:
①施芳.学术界首次全面评估我国公共服务绩效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N].人民日报,2007-04-17(10).
②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5.
③张文礼,王达梅.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缩小贫富差距[J].甘肃社会科学,2007,(6).
④郁建兴,吴玉霞.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09,12.
⑤庞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参考文献:
[1]奥斯特罗姆,菲尼,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3.
[3]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与制度建构[M].上海:三联书店,2000.
本次调查在苏南地区苏州与苏北地区盐城选取1000名老年人发放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947份,年龄分布如下:60~69岁363人,70~79岁341人,80岁以上243人。性别分布如下:男性412人,女性535人。文化程度分布如下:不识字168人,小学377人,初中207人,中专(高中)134人,大专及以上61人。月收入状况如下:500元以下38人,500~1000元237人,1000~2000元344人,2000~3000元209人,3000元以上119人。居住状况如下:与老伴一起生活563人,与老伴以及子女一起生活37人,与子女一起生活94人,独居253人。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用深入访谈方法调查居家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如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试加以探讨。
一、江苏居家养老服务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江苏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服务内容少、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高层次需求服务难以提供等诸多问题。
(一)服务内容少
在居家养老中,目前江苏主要由政府出资,采取委托与购买形式,利用社会组织以及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文化等三大类,包括助养、助学、助乐、助医、助为、助餐、助伴、助法等“八助”服务。但调查显示,目前所能提供的主要服务还是家政服务,占据绝对比例。其他的服务由于服务人力短缺或者服务人员素质不足,目前还不完善(见表1)。
(二)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
目前在江苏居家养老中,现有服务内容与老年人不断增长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表2能够反映这一问题。上门护理就医的需求人数是536人,实际上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却只有98人。精神慰藉的需求人数是358人,实际上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却只有121人。家电维修的需求人数是241人,实际上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却只有89人。这三项需求与实际供给差距较大。其他的服务类别中也存在一定的供不应求的问题(见表2)。
经过深入访谈得知,之所以出现供需不均衡格局,原因在于“供给端”运行不畅所致。部分居家养老服务类别虽然已经展开,但由于人力因素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实际操作中困难很多。以护理服务为例,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上门服务这样的规定,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手不足,应付常规的医疗服务已是“捉襟见肘”,难以为上门服务开辟更多的空间与提供更多的人手,也难以为老年人倾注更多的关注。
(三)高层次需求服务难以提供
由于诸多因素限制,江苏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还处在“雪中送炭”阶段,还难以“锦上添花”,老年人一些高层次的需求难以满足,例如临终关怀服务。临终关怀服务体现对老年人的尊重以及生命的尊重,在一些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服务被高度重视,并得以积极开展。但目前在江苏,临终关怀服务在很多地方处于缺失状态,已有的服务也不完善。再例如精神慰藉服务,老年人关注度很高(排在第二位)。但是目前所开展的精神慰藉服务不但“缺口”很大。而且已有的服务状况也难言乐观。以心理咨询服务而言,大多数为老年人进行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者都没有什么专业背景,很难真正把握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即便聊天服务也是如此,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工作者也是少之又少。日本的养老服务值得我们借鉴,一些心理咨询以及聊天服务趋于专业化。日本甚至发明了陪聊的机器人,尽管机器人陪聊做法是否合适还值得商榷,但日本这种态度与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调查中还发现,一部分老年人愿意自费购买高层次服务,但因为社区人力的匮乏,他们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中,我们要兼顾各种类型的老年人。不能因为这部分老年人生活相对富足就忽略了他们的需求,否则我们的养老服务就永远只能停留在“低层次”与“应急性”阶段。
(四)政府补贴范围小以及方式单一
在居家养老中,江苏对一些特殊老年人给予补贴,政府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站进行资格认定,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发放服务券,免费提供服务。如苏州对以下七种类型的老年人发放服务券:其一,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三无”、“五保”对象、低保和低保边缘孤寡老人。其二,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其三,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重点优抚对象(领取定期抚恤金或者补助金,且无固定收入的残疾军人、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退役人员和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其四,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归国华侨。其五,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二无”(无子女、无劳动能力)困难老人。其六,年满7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困难老人。其七,年满70周岁,苏州市范围内无子女照顾或子女残疾的困难老人。其中介助对象每月补助450元服务券,介护对象每月补助600元服务券。除了对特定老年人补贴外,其他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均需要自费购买服务。总体来说,政府补助的范围还比较小。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不足1%。提高受惠老年人群范围,由“救济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型,势在必行。
另外,只有450元(介助对象)与600元(介护对象)一种补贴层次,方式过于单一,灵活性显然不足,难以契合老年人的实际。就像低保认定一样,只设置一道“硬杠”,没有考虑老年人健康状况、家庭人口结构等各种因素,科学性难以保证。
(五)老年人满意度较高但“水分”较大
总体而言,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较高,由表3可以看出这一趋势。
单从老年人总体满意度来看,89.12%的满意度(“满意”与“基本满意”)相当不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数据与部分老年人的要求水平低有关,很多老年人对服务不是很“挑剔”,造成了满意度较高,其中“水分”较大。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以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维度着手分析,证实了这一点。
从年龄维度看,年龄越小的老年人,对服务越不满意。60~69岁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45.46%,选择“基本满意”占35.26%,选择“不满意”占19.28%。70~79岁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66.57%,选择“基本满意”占27.27%,选择“不满意”占6.16%。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75.31%,选择“基本满意”占19.75%,选择“不满意”占4.94%。
从收入维度看,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对服务越不满意。收入500元以下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73.69%,选择“基本满意”占23.68%,选择“不满意”占2.63%。收入500~1000元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68.35%,选择“基本满意”占25.74%,选择“不满意”占5.91%。收入1000~2000元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56.10%,选择“基本满意”占33.14%,选择“不满意”占10.76%。收入2000~3000元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67.46%,选择“基本满意”占25.36%,选择“不满意”占7.18%。收入3000元以上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42.86%,选择“基本满意”占26.89%,选择“不满意”占30.25%。
从文化程度维度看,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服务越不满意。不识字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79.76%,选择“基本满意”占17.86%,选择“不满意”占2.38%。小学文化程度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61.81%,选择“基本满意”占34.48%,选择“不满意”占3.71%。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53.62%,选择“基本满意”占29.47%,选择“不满意”占16.91%。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51.49%,选择“基本满意”占26.87%,选择“不满意”占21.6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45.90%,选择“基本满意”占19.67%,选择“不满意”占34.43%。
在总体满意度尚可的背后,隐含着年龄越小、收入越高以及文化程度越高满意度越低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大批低龄化、文化程度较高以及收入较高的老年人的出现,必然对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老年人更加富有,文化程度更高,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挑战更为严峻。
从具体服务类别维度分析,也能看到“水分”所在,表4就证实了这一点。满意度比较高的服务是家政服务、购物、送餐等,这些都是层次相对较低的服务类别,也是目前集中开展的服务类别。满意度较低的服务是上门护理就医、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娱乐服务,是层次相对较高的服务类别,也是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高层次的服务类别相对满意度低,说明居家养老服务整体层次有待提高。
二、江苏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创新
为改善江苏居家养老的水平,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还需要精细化意义上的机制创新,包括加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增加服务内容与细化服务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并细化补贴形式等环节。
(一)加强服务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队伍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非常重要。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并采取很多鼓励措施。经过条分缕析,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如下:首先,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如法国就设置了14种专业文凭和5个等级水平,而且定期调整培训大纲,以适应市场变化。其次,政府和企业为培训人员补贴学费。再次,为改变公众对老年服务人员的歧视,政府鼓励技能培训与高等教育“对接”,相关服务人员完成培训后学历将得到大学承认,并可以转到大学继续深造。第四,政府为福利行业(包括养老服务)设置了一些更高层次的高级职员与管理人员文凭,使从业者职业生涯得到提升,增强行业吸引力,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出路”与“希望”。第五,政府投资建设培训基地,也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培训。民间机构培训首先要获得资质认定,在此基础上,文凭得以承认。
为了更好地改善江苏居家养老服务状况,必须首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服务大军”。其一,强化现有的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以及设置岗位级别等方式,提升素质。其二,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大规模的多样化和高层次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仅仅依靠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着眼未来,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保证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建议:必须培养一支具备现代社区养老服务理念、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化队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充分匹配。必须加大养老服务人才与社工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在有条件的职业学院设立养老服务专业,在有条件的专科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由于专业化教育周期长,内容系统,学生可以学到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民政和卫生部门要为养老服务培训和储备专业化水平的护理人员队伍,在中专、职业学校增设老人护理专业,培养中、高、低档的护理人才。大力开发本地医护学校人才资源,通过选送培训、定向委培等形式,培养紧缺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和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其三,强化基层的激励保障机制,吸引养老服务人员与社会工作者下基层并“扎根”基层。优秀的人才培养好了,如果由于机制问题“招不来”或“留不住”,都将造成人才的浪费。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政府应多给居家养老服务一些政策倾斜,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改善养老服务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的福利以及待遇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使他们“留得住”、“流得动”、“扎得下”。当然,也可以结合当前的机构改革,探索给予部分从业人员以事业编制,以使更多的人才“扎根”基层。
(二)增加服务内容与细化服务方式
一些发达国家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时间较长,提供的服务类型较多,而且还实施分类战略。以美国为例,美国养老服务业从保障的性质划分,可分为综合性、医护性、生活等;从服务方式划分,可分为上门、户外、直接、间接服务等;从时间划分,可分为短期性、长期性、白昼等。而且美国还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经济情况提供不同的服务――从吃饭、交通、医疗,到心理慰藉、健康咨询等都是如此,充分满足了老年人的各种需要。德国的社区助老服务包括:做饭、料理家务、饮食起居服务、采购、咨询、探望、陪同外出、出租轮椅、流动图书馆、游览、日间护理、娱乐及康复治疗等。同时也根据老年人的实际状况适当分类,强调按照个人需要与要求设置服务内容,根据不同类型的服务采取不同的工作手段,解决不同对象的问题。日本的社区服务包括派遣家庭服务员护送老年人看病、料理家务、购物、养护委托、电话咨询以及家庭护理等,而且采取分类模式,针对不同情况的老年人推出不同的服务内容,实施菜单式服务。
江苏目前经济发展迅速,有条件逐渐向发达国家“看齐”,增加服务内容与细化服务方式。为此,其一,细分服务内容。梳理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适当归类,确定哪些依托市场重点展开,哪些依托志愿者重点展开,哪些依托社会组织重点展开。在梳理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工作,逐步扩大服务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培育载体,以便发挥规模效应,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其二,根据市场规律,推出多种服务形式。例如可以推出单项服务与多项服务,可以推出全护、半护、陪护、钟点等多种方式,可以推出包月、包季、包年、会员卡等多种方式。其三,打造“龙头产业”。养老服务属于微利行业,应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适当整合行业资源,积极塑造“龙头产业”,以“连锁加盟”的形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龙头产业”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其可以通过统一管理、统一物流配送、统一人员培训和统一服务规范等方式,有效减少行政管理和运营成本,用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使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获得最恰当的使用和最大化的效益。其四,逐步建立各种不同档次的服务。针对高级档次的比较缺乏的状况,也可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的形式,满足这部分老年人需求。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还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目前江苏省对居家养老服务扶持力度逐渐加强。各个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例如采取土地划拨、规费减免、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多项税费;对于水、电等实行价格双轨制的公共产品,按民用价格标准执行;对于安装、使用电话等有关电信业务,也执行住宅电话资费标准。另外,各个城市还可以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给予经费补贴。我们认为,在既有基础上,今后政策扶持的几个侧重点应在于:其一,加强用地等环节的扶持政策。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用地环节是“难点”,今后应强化用地等环节的政策扶持。为此可以打造“一揽子”服务政策,在用地等环节,由民政牵头会集规划、工商等部门,“集中式”处理相关问题,为社会组织与企业提供方便。其二,鼓励社区自办社区托老所,自办提供寄宿制的养老服务,自办养老“日托班”等多种形式,政府给予政策方面的适当扶持。其三,对于一些邻里互助行为,可以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如果邻里确实能够照顾老年人生活,对老年人帮助很大,经当事老人同意,可以把补贴发给邻里。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老年人得到帮助,另一方面又可以不使“好人吃亏”,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