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银行基础管理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2:31

银行基础管理工作总结

篇(1)

为提高企业征信的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金融机构,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运行的基础上,20****年人民银行启动了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与原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相比,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取全国集中式数据库结构建设,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数据由各自总行一点接入,数据采集项由原来的300多项扩展到800多项,除包括商业银行目前办理的与借款人相关的各项业务信息外,增加了借款人的账户信息、外债信息及其与借款人相关的非银行信息等内容,信息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升级系统除保证向商业银行提供查询服务、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信息服务外,也为将来依法向社会其他部门提供服务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从蚌埠市来看,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农发行已于去开底通过各自总行接入了全国统一数据库,徽商银行蚌埠分行目前正在徽商银行总部的统一安排下做信贷核心系统的数据采集和迁移工作,5月13日新系统上线,6月份将以徽商银行一点接入总行数据库,三县一郊联社也在人行的指导下进行存量数据的录入工作,5月15日实现向省联社报送存量数据,省联社也将于6月份一点接入总行数据库。届时,我市金融机构接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工作将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二、征信市场管理工作取得进展

人民银行总行在征信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就如何履行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的职责,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管理,保持征信市场稳定发展,提出了以市场方式管理市场行为、以业务管理规范机构行为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国内五家评级机构从事银行问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资格。同时,针对我国借款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突出问题,结合培育评级市场的总体规划,在全国八个省份开展了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在稳步推进、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又计划在包括**省在内的九个省份进一步深入开展试点。

蚌埠市做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城市,我行按照上级行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积极牵头组织,推动评级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主动向市政府报告,取得了政府部门的理解和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长助理任副组长,成员由人民银行、市发改委、市经济委、各金融机构组成的蚌埠市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我行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组。

在人行合肥中文征信处的指导和市评级试点领导小组的部署下,召开了蚌埠市企业信用评级动员推介会。参加推介会的有分管市领导、市发改委、市区县经济委、各金融机构负责人以及54家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同时还邀请了人民银行合肥中文征信处领导、以及大公国际、中诚信以及联合资信等三家全国性评级公司的评级专家参加。会后,由我行和市经济委分别收集了参会企业的评级意向。同时,为抓好信用评级结果的落实,我行调查了解了各金融机构的授权授信情况,具体掌握各单位的投信审批权限、利率定价权限等,为下一步切实做好各行的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结合、评级结果与授信挂钩做好准备。近期将重点做好具备较成熟评级条件企业的再动员工作,启动企业和评级公司的评级签约。

三、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仍需各部门支持配合

非银行信息采集对于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信用信息打破条块分割、实现集中征集、加工、使用,全面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覆盖范围,更影响到企业对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功能的发挥。为此,我行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同时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文持,有关部门也与我行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如蚌埠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已将全市个人交纳个人住房公积金以及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数据提供给总行数据库,蚌埠市也成为全国65个向总行数据库报送公积金数据的城市之一。下阶段,我行将借助蚌埠市信用体系建设的契机,做好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进一步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共享方案。

篇(2)

一、稳步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

为提高企业征信的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金融机构,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运行的基础上,200*年人民银行启动了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与原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相比,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取全国集中式数据库结构建设,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数据由各自总行一点接入,数据采集项由原来的300多项扩展到800多项,除包括商业银行目前办理的与借款人相关的各项业务信息外,增加了借款人的账户信息、外债信息及其与借款人相关的非银行信息等内容,信息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升级系统除保证向商业银行提供查询服务、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信息服务外,也为将来依法向社会其他部门提供服务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从蚌埠市来看,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农发行已于去开底通过各自总行接入了全国统一数据库,徽商银行蚌埠分行目前正在徽商银行总部的统一安排下做信贷核心系统的数据采集和迁移工作,5月13日新系统上线,6月份将以徽商银行一点接入总行数据库,三县一郊联社也在人行的指导下进行存量数据的录入工作,5月15日实现向省联社报送存量数据,省联社也将于6月份一点接入总行数据库。届时,我市金融机构接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工作将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二、征信市场管理工作取得进展

人民银行总行在征信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就如何履行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的职责,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管理,保持征信市场稳定发展,提出了以市场方式管理市场行为、以业务管理规范机构行为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国内五家评级机构从事银行问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资格。同时,针对我国借款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突出问题,结合培育评级市场的总体规划,在全国八个省份开展了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在稳步推进、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又计划在包括××省在内的九个省份进一步深入开展试点。

蚌埠市做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城市,我行按照上级行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积极牵头组织,推动评级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主动向市政府报告,取得了政府部门的理解和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长助理任副组长,成员由人民银行、市发改委、市经济委、各金融机构组成的蚌埠市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我行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组。

在人行合肥中文征信处的指导和市评级试点领导小组的部署下,召开了蚌埠市企业信用评级动员推介会。参加推介会的有分管市领导、市发改委、市区县经济委、各金融机构负责人以及54家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同时还邀请了人民银行合肥中文征信处领导、以及大公国际、中诚信以及联合资信等三家全国性评级公司的评级专家参加。会后,由我行和市经济委分别收集了参会企业的评级意向。同时,为抓好信用评级结果的落实,我行调查了解了各金融机构的授权授信情况,具体掌握各单位的投信审批权限、利率定价权限等,为下一步切实做好各行的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结合、评级结果与授信挂钩做好准备。近期将重点做好具备较成熟评级条件企业的再动员工作,启动企业和评级公司的评级签约。

三、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仍需各部门支持配合

非银行信息采集对于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信用信息打破条块分割、实现集中征集、加工、使用,全面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覆盖范围,更影响到企业对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功能的发挥。为此,我行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同时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文持,有关部门也与我行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如蚌埠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已将全市个人交纳个人住房公积

金以及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数据提供给总行数据库,蚌埠市也成为全国65个向总行数据库报送公积金数据的城市之一。下阶段,我行将借助蚌埠市信用体系建设的契机,做好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进一步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共享方案。

篇(3)

一、稳步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

为提高企业征信的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金融机构,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运行的基础上,200*年人民银行启动了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与原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相比,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取全国集中式数据库结构建设,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数据由各自总行一点接入,数据采集项由原来的300多项扩展到800多项,除包括商业银行目前办理的与借款人相关的各项业务信息外,增加了借款人的账户信息、外债信息及其与借款人相关的非银行信息等内容,信息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升级系统除保证向商业银行提供查询服务、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信息服务外,也为将来依法向社会其他部门提供服务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从蚌埠市来看,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农发行已于去开底通过各自总行接入了全国统一数据库,徽商银行蚌埠分行目前正在徽商银行总部的统一安排下做信贷核心系统的数据采集和迁移工作,5月13日新系统上线,6月份将以徽商银行一点接入总行数据库,三县一郊联社也在人行的指导下进行存量数据的录入工作,5月15日实现向省联社报送存量数据,省联社也将于6月份一点接入总行数据库。届时,我市金融机构接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工作将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二、征信市场管理工作取得进展

人民银行总行在征信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就如何履行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的职责,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管理,保持征信市场稳定发展,提出了以市场方式管理市场行为、以业务管理规范机构行为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国内五家评级机构从事银行问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资格。同时,针对我国借款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突出问题,结合培育评级市场的总体规划,在全国八个省份开展了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在稳步推进、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又计划在包括××省在内的九个省份进一步深入开展试点。

蚌埠市做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城市,我行按照上级行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积极牵头组织,推动评级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主动向市政府报告,取得了政府部门的理解和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长助理任副组长,成员由人民银行、市发改委、市经济委、各金融机构组成的蚌埠市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我行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组。

在人行合肥中文征信处的指导和市评级试点领导小组的部署下,召开了蚌埠市企业信用评级动员推介会。参加推介会的有分管市领导、市发改委、市区县经济委、各金融机构负责人以及54家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同时还邀请了人民银行合肥中文征信处领导、以及大公国际、中诚信以及联合资信等三家全国性评级公司的评级专家参加。会后,由我行和市经济委分别收集了参会企业的评级意向。同时,为抓好信用评级结果的落实,我行调查了解了各金融机构的授权授信情况,具体掌握各单位的投信审批权限、利率定价权限等,为下一步切实做好各行的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结合、评级结果与授信挂钩做好准备。近期将重点做好具备较成熟评级条件企业的再动员工作,启动企业和评级公司的评级签约。

三、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仍需各部门支持配合

非银行信息采集对于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信用信息打破条块分割、实现集中征集、加工、使用,全面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覆盖范围,更影响到企业对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功能的发挥。为此,我行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同时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文持,有关部门也与我行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如蚌埠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已将全市个人交纳个人住房公积

金以及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数据提供给总行数据库,蚌埠市也成为全国65个向总行数据库报送公积金数据的城市之一。下阶段,我行将借助蚌埠市信用体系建设的契机,做好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进一步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共享方案。

篇(4)

年月经分行批准,担任授信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全部门的管理工作。主要职责除履行分管工作职责外,还承担对分行信贷管理部部门和市行领导负责,负责所辖城区支行信贷业务的正常健康运作;主持本部门全面工作,对上级行下达的各项计划指标和监测指标的完成情况负责;组织贯彻落实人行、银监会与总行有关信贷政策和管理规定,并组织制订实施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组织对支行和各经营单位的信贷业务考核;对向人行、银监会和上级行报送的信贷业务报表;对信贷业务的分析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按上级行授权权限对有关信贷业务进行审核,负责组织本行贷审会日常运作;组织管理本部门的日常工作,负责规划实施本部门人员职能分工、岗位配置和职责考核;组织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上级行信贷管理部门和本行赋予的其他职责。

年本人主要管理工作为分管审查组和出账审核组的工作,主持全部门管理工作的时间较短,所以今年的述职主要对分管工作进行回顾和评估。就分管工作的岗位职责要求,本人基本上尽职地完成分管工作,保证了全行公司授信业务审查和出账审核工作顺利开展,配合分管贷后管理组和综合管理组的杨辽滨副总经理完成了授信管理部全部管理工作。现将本人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具体分管工作完成情况

全年组织47次贷审会,审查420个授信项目,授信项目总金额140亿元。其中:审议通过289个项目上,总金额122亿元;上报上级行项目64个,总金额70亿元。

审核办理3700笔出账业务,金额223.9亿元人民币,外币1.25亿美元。其中:贷款260笔,金额83.55亿元;贴现450笔,金额38.8亿元;国际贸易融资450笔,金额1.25亿美元;承兑2500笔,金额110亿元;保函80笔,金额8.3亿元。

二、完善基础管理工作

年是全行“规范管理深化年”,总行针对公司授信业务管理工作下发一系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本人立足于授信管理部的基础管理工作,主动承担了全部门基础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修订、增补工作。对提高授信管理部的基础管理工作,理顺内部业务流程,规范各项业务操作细则,明确各岗位责任等方面发挥一点作用。主要基础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工作如下:

1、在上级行下发的各种零散信贷业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吸收同业先进科学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我行现行管理框架,制定了《银行支行公司授信业务管理办法》,作为指导我行公司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的系统性法规,并在年进行了贯彻执行。

2、结合上级行对分支机构信贷管理部职能和岗位设置要求,信贷管理部及时修订了<<银行授信管理部组织管理框架和岗位职责>>,对信贷管理部的信用审查、贷后管理、数据统计、出账管理、系统维护、档案管理等管理模块进行明确的职能定位,落实各岗位管理人员,明确交叉辅助岗位,将本职岗位与对口管理、服务机构(部门)落实到具体的人员,明确部门内各岗位信息传递流程,将行内外由部门承担配合的工作指定到具体工作人员,实现授信管理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的有序运行,实现了管理工作的落实到人。

3、通过总结上年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对我行上年信贷业务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依据总行下发下年年信贷指导意见,在对下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走势预测的基础上,我部及时下发《银行支行年授信业务指导意见》,从源头上指导一线客户经理进行业务开发,保证上半年我行信贷业务运行始终按照年初制定规划运行,实现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风险前移、制度先行,保证我行全年信贷工作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监管政策下有序运行。

4、通过总结以往年度同行业在出账管理中发生操作环节风险,我行在上级行下发的出账管理要求基础上,对我行出账审核流程进行优化,明确了出账环节审核要求,通过相互制约的岗位控制操作风险,制定了《银行支行出账审核实施细则》,在各经营机构内建立独立的出账操作人员队伍,实现客户经理业务开发和出账操作环节的分离。对额度内频繁出账、低风险业务出账操作存在手续繁琐问题,及时下发《银行支行额度内出账集中处理的

通知》、对符合再转授权条件的经营机构进行《低风险业务再转授权通知》。5、针对当前各家银行依靠垒大户追求规模和对集团关联客户授信额度不能量化管理问题,防止对大客户的集中授信风险发生,及时规避集团客户的系统风险。制定了《银行支行公司客户授信额度测算管理办法》,以量化的数据模型测算我行对公司客户的授信额度上限测算方法,保证了我行对集团客户敞口授信总量理性控制。对总体债务超出我行所测算总体债务上限的客户坚决不进,对存量授信客户重新审定,对超出总体债务上限的客户制定逐步压缩计划。从源头和制度上防止对垒大客户和集团客户集中授信风险的发生。

6、依据“银行民营100”的指导思想,我行公司授信业务确定了“差别化”营销策略,将发展中小客户作为我行重要战略决策,制定了《银行支行中小客户授信业务操作指引》,作为中小客户开发、中小客户管理、中小客户决策全过程管理指导原则,有效地防范了我行公司业务授信风险的集中,促进了辽宁省中小客户发展,响应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

7、进一步制度化、程序化我行授信业务集体决策体系,起草了《银行支行贷审会条例》和《银行支行授信管理部联审会议事规程》,明确集体决策组织的委员组成、委员职责、议事程序、惩罚规定、考核管理,确定授信管理部联审会专家意见作为贷审会的参谋地位,在制度层面完善了我行授信决策体系,保证我行集体审议、集体决策授信风险要求的全面落实和贯彻。

8、通过现场调研、亲自操作感受和对授信业务操作细节分析,查找、筛选、逆向思维分析各业务操作细节存在风险隐患,及时下发十多个规范要求和通知。主要有:对公司业务部、资产保全部、筹备行公司业务上报规范性的通知、对人民币业务和国际业务规范性通知、规范保证金的证明、规范授信核保操作流程、规范保函业务操作流程、规范会计报表审计、规范抵押资产评估要求、规范贷款卡查询的要求、规范信贷管理系统录入要求、规范法人客户评级要求、规范保证金替换审批流程、规范了仓储场地现场勘查的操作、细化了调查报告撰写格式和产品价格确定依据等十五个规范性要求。

9、为了保证上述各项管理办法和规范性的要求贯彻执行,制定了《银行支行公司授信业务操作流程定量考核管理办法》,对客户经理业务开发管理实行量化全流程定量考核,将业务操作考核结果与客户经理的经营绩效挂钩,实现对客户等级认定的科学性,保证我行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计划在年全面推行实施。

10、通过分析研究我国历次宏观经济调控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结合我行现存业务发展模式,为了建立我行长效的信贷资产风险控制机制,草拟了<银行支行建立长效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现已提交全行经营机构负责人讨论,拟作为指导我行未来五年信贷业务开展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三、主动参与总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新需求的完善工作年总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上线运行,在出账审核流程、授信审批、统计功能方面仍存在某些不完善的地方,本人以实事求是精神将工作发现或感觉到需进一步完善方面积极组织系统管理员向总行反映,并及时向总行报告我行的需求。

总行接受我行建议完善了批量处理快捷审批流程、完善了部分统计功能。

四、圆满完成接待上级行检查指导工作

年总行共派出五次检查、指导组对我行信贷业务进行检查指导,我主动参与接待总行检查组工作,并充分利用每次总行检查指导时机,全面地向检查组人员介绍沈阳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展示我行信贷业务管理工作,让总行业务管理人员了解我行信贷业务管理水平和信贷业务发展,认真接待、积级组织材料,取得检查组对我行信贷管理工作的基本认可。并将每次检查工作作为我行查找管理漏洞、完善管理工作、调整我行信贷业务结构有利时机。

五、准确把握政策脉搏,严防我行信贷业务的政策性风险

通过学习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认识到国家防止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的严肃性,及时提出了对我行追求规模扩张政策进行重新调整,确立了“以高效资产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组织审查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及总行下发的行业准入标准;提出对集团客户和股权关系复杂客户始终坚持审慎性放贷的原则,使我行在当前资金断裂“德隆系”公司中没有一笔敞口授信业务;对民营企业向重工业化转型中,有选择地支持实力强的物流民营客户,坚决回避在五大行业规模扩张过快的民营客户,如唐山建龙钢铁、工源水泥等客户;响应国家发展中小客户政策,将发展中小客户作为我行未来战略选择进行明确,全年我行累计新开发几十家中小客户,有力支持了沈阳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坚决贯彻执行沈阳市银监局去年对我行检查发现的贷款(贴现)转保证金、贷款逆向操作、承兑业务量过大的问题,主动在信贷管理方面下发专项规定和要求,主动压缩承兑业务总量、杜绝了贷款转保证金、贷款逆向操作、票据贴现的不规范现象。

六、发挥领导作用,引导培育良好的工作氛围

年,通过日常工作交流感觉部门人员工作态度茫然、按部就班、缺少工作主动性和热情等问题。本人利用周例会机会向全部同志共同探讨了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态度决定工作结果、工作没有任何借口、你真的很不错等四个基本观点,从励志方面鼓励全部工作人员,振奋工作精神、端正工作态度,取得初步效果。

七、承担全行客户经理组织培训工作重任

年本人在主管行领导的授意下,主动承担起全行客户经理系列培训的组织领导工作,在年下半年信贷结构调整及公司业务开发放缓时期,组织全行客户经理进行一系列的信贷业务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年此种培训还将深入开展下去。

八、理论体系上存在不足

1、对银行追规模扩张,银行资产质量及其风险减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年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本人没有给领导提出前瞻性的合理化建议,主动回避异地客户、压缩大额授信客户、调减承兑余额,结果导致年新增了吴中仪表逾期贷款,出现沈阳公用发展贷款预警,下半年被动地按总行压缩承兑江票计划调整承兑汇票余额,影响了我行年下半业务正常开展,失去一部分低风险承兑业务。主要问题为:以前没有很好思考规模和效益、规模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对“资产质量是发展第一主题”理念的认识不深,对质量、规模、效益三者协调发展关系理解处于口头,没有落实到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能勇于说不,失去很多可以主动回避风险的最佳机会。

2、对银行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进而限制银行过度扩张认识不充分。针对这一点知识,年以前本人头脑一直空白,缺少系统理论知识,每日仅研究具体授信项目的信用风险,很少从银行资本上思考银行的信贷规模到底可做到多大等深层次管理问题,特别是总行限制

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和商票贴现余额以后,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系统学习,明白银行信贷资源经营有限性,加深对我行存量信贷业务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的认识,并能理性决策如何使我行有限信贷资源得到高效的运用。本人已初步理解了银行资本有限、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资本制约规模的基本概念。 3、对银行经营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互协调性以及信贷业务风险发生的滞后性及银行经营风险的反经济周期性认识不够,在年甚至年上半年还存在少许盲目乐观性,对总行调整政策没能做到及时接受,幸好在主管行指点下,认识到我行现在必须进行客户、定价、保证金等结构刚性调整的必要性。及时调整了风险控制的指导思想,实施了适度从紧的审查原则,保证了全行信贷结构调整工作在年顺利实施,最终保证我行经营效益提高,有力降低信贷风险,压缩了承兑总量和调减了大客户的授信总量。

九、本人对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再认识

篇(5)

1国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主要内容

(1)严密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银行的组织结构是对银行经营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因此国外商业银行非常重视对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做到职责分工合理,使银行能顺畅地运行和有效地执行领导者的管理意图。为防范各部门和银行员工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产生隐瞒欺诈行为,一般还专门设立了独立于其他部门,仅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

(2)完善的会计控制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的第一监控部门,因此国外许多商业银行都赋予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以特别的权力和地位。

(3)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和明确的职责。银行业务的性质要求银行每一项业务至少应有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因此,各职能部门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达到内控制度所要求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效果。

(4)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银行以安全经营为本,每一项交易一定要有不同的人进行审查和批准,任何人的权限都不能是无限的。为此,国外商业银行都设计了一套控制资产风险的授权审批程序,这突出表现在贷款管理和外汇交易控制上。

(5)高度的电脑化管理。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现代化,国外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电脑在内部管理上的应用,以改进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的手段。

(6)合理有序的内部检查制度。一是总行业务部门对分行的检查,包括按要求报送的各种财务报表、专题报告,以及召开分行长座谈会听取汇报等等;二是总行审计机构对分行的定期全面检查和不定期专项检查;三是银行内部的自我日常检查以及聘请外部会计师查帐。2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水平

(1)重构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务院局级企业法人,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经营者,实行一级法人制,在现行体制和经营机制下,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具有一定难度。但近几年新成立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应根据《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总经理)负责制,保证董事会是全行最高权力机构,切实发挥董事会在银行发展方向,重大业务决策和宏观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在此基础上,改革商业银行现行的内部稽核体制,实行对总行法人负责的内部稽核制度,加强总行对稽核工作的垂直领导。

(2)商业银行要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一是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二是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三是加强业务操作的事后检查,每项业务要求有一名业务主管或专门岗位对该项业务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把关和全过程的检查,确保各岗位按职责要求正确处理同一业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授权审批机制,保证资产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一直未能有效解决银行内部审批程序和分段授权问题,以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权力过大,资产风险不易控制。

篇(6)

(2)完善的会计控制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的第一监控部门,因此国外许多商业银行都赋予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以特别的权力和地位。

(3)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和明确的职责。银行业务的性质要求银行每一项业务至少应有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因此,各职能部门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达到内控制度所要求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效果。

(4)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银行以安全经营为本,每一项交易一定要有不同的人进行审查和批准,任何人的权限都不能是无限的。为此,国外商业银行都设计了一套控制资产风险的授权审批程序,这突出表现在贷款管理和外汇交易控制上。

(5)高度的电脑化管理。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现代化,国外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电脑在内部管理上的应用,以改进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的手段。

(6)合理有序的内部检查制度。一是总行业务部门对分行的检查,包括按要求报送的各种财务报表、专题报告,以及召开分行长座谈会听取汇报等等;二是总行审计机构对分行的定期全面检查和不定期专项检查;三是银行内部的自我日常检查以及聘请外部会计师查帐。

2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水平

(1)重构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务院局级企业法人,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经营者,实行一级法人制,在现行体制和经营机制下,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具有一定难度。但近几年新成立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应根据《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总经理)负责制,保证董事会是全行最高权力机构,切实发挥董事会在银行发展方向,重大业务决策和宏观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在此基础上,改革商业银行现行的内部稽核体制,实行对总行法人负责的内部稽核制度,加强总行对稽核工作的垂直领导。

(2)商业银行要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一是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二是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三是加强业务操作的事后检查,每项业务要求有一名业务主管或专门岗位对该项业务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把关和全过程的检查,确保各岗位按职责要求正确处理同一业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授权审批机制,保证资产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一直未能有效解决银行内部审批程序和分段授权问题,以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权力过大,资产风险不易控制。

(4)加强银行内控电子化管理,保障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行。银行业务的日益现代化,要求银行内控手段更加有效率、更加安全可靠。而我国银行业目前还未形成一套有效的内部电子监管系统和电子网络系统,影响了内控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在银行电脑内部控制方面也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5)加强业务岗位的交叉检查,防范员工舞弊行为。交叉检查是银行实施内部控制、防范员工舞弊行为的一个基本措施,也是银行会计控制体系和业务分工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要正确应用交叉检查原则,实行行内岗位轮换制和员工年假制等,使银行每个人、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

篇(7)

1 国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主要内容

(1)严密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银行的组织结构是对银行经营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因此国外商业银行非常重视对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做到职责分工合理,使银行能顺畅地运行和有效地执行领导者的管理意图。为防范各部门和银行员工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产生隐瞒欺诈行为, 一般还专门设立了独立于其他部门, 仅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

(2)完善的会计控制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的第一监控部门, 因此国外许多商业银行都赋予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以特别的权力和地位。

(3)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和明确的职责。银行业务的性质要求银行每一项业务至少应有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因此, 各职能部门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以达到内控制度所要求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效果。

(4)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银行以安全经营为本, 每一项交易一定要有不同的人进行审查和批准, 任何人的权限都不能是无限的。为此,国外商业银行都设计了一套控制资产风险的授权审批程序,这突出表现在贷款管理和外汇交易控制上。

(5)高度的电脑化管理。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现代化, 国外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电脑在内部管理上的应用, 以改进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的手段。

(6)合理有序的内部检查制度。一是总行业务部门对分行的检查,包括按要求报送的各种财务报表、专题报告,以及召开分行长座谈会听取汇报等等; 二是总行审计机构对分行的定期全面检查和不定期专项检查;三是银行内部的自我日常检查以及聘请外部会计师查帐。

2 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水平

(1)重构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务院局级企业法人,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经营者,实行一级法人制,在现行体制和经营机制下,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具有一定难度。但近几年新成立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应根据《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总经理) 负责制,保证董事会是全行最高权力机构,切实发挥董事会在银行发展方向,重大业务决策和宏观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在此基础上,改革商业银行现行的内部稽核体制,实行对总行法人负责的内部稽核制度, 加强总行对稽核工作的垂直领导。

(2)商业银行要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一是严格岗位分工, 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 因事设岗,因岗定人;二是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三是加强业务操作的事后检查, 每项业务要求有一名业务主管或专门岗位对该项业务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把关和全过程的检查, 确保各岗位按职责要求正确处理同一业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授权审批机制, 保证资产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一直未能有效解决银行内部审批程序和分段授权问题, 以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权力过大, 资产风险不易控制。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131-04

资产负债管理(ALM)是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其资产负债组合所进行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以及前瞻性地选择业务策略的过程。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必然面临竞争加剧、利率波动等风险,传统经营方式受到诸多挑战。而商业银行如何积极应对,努力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变革,则是各商业银行目前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改革的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从信贷资金管理演变而来的。一些银行在自身经营管理实践中,提出了“总量比例控制”、“总量平衡、结构对称”、“经营目标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初步构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西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管理理论的引入以及《巴塞尔协议》的执行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8年中国采取了紧缩银根的经济调控政策,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支付问题的冲击。尤其是当年第四季度银行存款滑坡,汇划款项受阻,少数银行甚至现金支付都出现困难。各商业银行在总结此次风波的教训,普遍感到有必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此,把资产负债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观念和重要手段在中国银行界逐步得以确立。

1994年2月15日,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标志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实施。所谓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运营中按照市场规律,通过科学化管理,建立一系列比例指标体系,以控制银行资金流动,使之在总量上均衡,结构上优化,从而保证银行资金的“三性”相统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盈利的最大化。根据国际惯例和中国实际,中国建立了以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中长期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例、单个贷款比例、拆借资金比例、股东贷款比例、贷款质量9项指标为内容的非现场监管体系。

1996年人民银行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对监管指标进行了完善。新指标分为监控指标和监测指标,监控指标作为对商业银行的硬性要求,监测指标作为指导要求,对表内外资产的风险权重、信用转换系数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1998年开始,人民银行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实行指令性控制,各商业银行可在国家和人民银行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自主放贷。取消政府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限额控制,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管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监管机制不断向新巴塞尔协议靠拢,中国商业银行开始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引入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管理模式,对银行资产负债项目实行微观控制。

2004年3月银监会颁布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后,银行监管机关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中国建设银行最先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开创了资本管理的新局面;中国农业银行在全行正式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办法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绩效考核办法。交通、招商、兴业等股份制银行也积极拓展、改进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

二、应对利率市场化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不足

总的看来,尽管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近年来不断提高,然而,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风险的逐步显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具体表现为:(1)随着存贷款之外的资产负债业务蓬勃发展,以贷存比为核心的比例管理已难以充分覆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现行的比例指标体系相对简单,难以全面反映和准确计量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2)大部分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不足,没有从单纯的市场风险管理转向定价与风险管理并重,没有将资产负债管理提升到战略财务规划的高度;(3)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专业、完整的基础业务数据系统,不能实时地进行市场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中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系统引入FTP等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比较单一,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的环境下难以有效传导银行的战略意图,也难以有效进行市场风险管理和风险对冲操作;(4)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明显是被动性管理和事后反馈,而国外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就在于主动管理和动态监控;(5)市场上缺乏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如西方商业银行广泛运用的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利率风险管理产品目前在人民币市场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限制了商业银行通过市场有效地管理人民币利率风险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国内商业银行一定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抓紧制定阶段目标和改革步骤,积极、稳妥地实施资产负债管理体制改革,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引入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理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保证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效率性的关键保证。商业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企业,理应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点,即“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中外史实证明,商业银行能否主动积极地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西方商业银行基本上是建立在产权清晰的私有制基础上,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用法律界定出资人与银行之间的所有利益关系,明确出资者与经营者对银行财产的权利和各自的义务,其优势在于实现了出资人所有权与银行法人财产权的真正分离,使银行在占用法人财产的基础上,能作为独立法人和市场金融运行的竞争主体独立自主地开展各项经营活动。而目前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大多已经上市,但是还是以国有股为主导,国有股只能委托政府作为其代表去行使职能,国务院、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局、其他主管部门实际上只是中间人,找不到最终所有者,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是模糊的、虚置的、缺位的,在这种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对银行财产没有独立的支配权,例如,对在企业转制中企业大量的逃债、废债的行为显得无能为力,造成国有金融大量损失资产负债管理难以落到实处;在贷款中银行在政府的干预下,没有按照“三性”原则自主选择客户,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虽然工、农、中、建四行已经上市,在引入和实施现代法人企业治理结构中,运行机制有一些变化,但也仅仅是一些管理方式和形式上的变化,并未在组织制度创新这个根本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其管理体制仍然带着旧体制的深深烙印,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格局和多层级经营机制尚未有实质性改变,距离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这种体制下,国有银行既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银行没有追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动力,资产负债管理更是落实不到实处。因此,要从根本上改革资产负债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必须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

国际现代商业银行实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为目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的一种全面的、动态的、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西方先进的银行管理者门都普遍认为,资产负债管理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虽然资产负债管理要根据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进行,但管理者门应该清楚这些模型背后的假设。对于那些能够创造价值的业务来说,资产负债管理既是合理分配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基础,也是风险控制的基础。正如没有合适的控制工具就不能发射火箭到月球上一样,如果没有适当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就不可能管理银行以及数以万计投资者的存款。要强化对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应用意识。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涵就是以最低成本,取得最佳的效益,实现盈利性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只有实行资产负债管理这一模式,才会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收益的目标。因此,首先要有一个经营的意识,不但银行的各级领导要有这个意识,而且全体职员都应该树立牢固的经营意识,在思想上要明确,在行动上要落实;其次要认识到实行资产负债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自求平衡、自担风险、自我制约和自我发展,从而使商业银行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再次要树立集约化经营观念,改变不求资产质量,片面追求规模数量的做法,规范经营行为,优化资产组合,提高资产质量。

(二)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市场风险计量水平

要对风险实施有效管理,首先必须准确识别和计量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需要先进的理论、复杂的软件系统和强大的数据库作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变简单的臆测为精准。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际商业银行开始重视对银行市场风险的防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各种量化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模型以银行财务管理理论、现代金融理论和数学技术为基础,不断向前发展。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从单纯的比例管理,过渡到以当前收益法为基础的缺口分析,以及以长期利润和市值管理为基础的久期管理,到强调统一风险框架的VaR模型等等。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日益加剧,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日趋严重。以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为代表,许多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困境的主要原因,不是信用风险或者市场风险等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几种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质在于银行资产负债配置决策的失误,人们越来越重视银行的综合风险防范决策问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如缺口分析和久期模型等等均存在一定局限和模型偏差,难以适应银行战略层次需要,不能提供事前控制和主动调整,难以同时实现对银行盈利性、不同风险等多种目标的统筹控制。在此背景下,基于银行经营情景和优化技术的资产负债管理决策模型,是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更为推崇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该类模型是将情景模拟、优化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统一反映银行的各种经营目标和内部约束、外部约束和宏观政策因素,针对不同情景进行优化决策的方法。

就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来看,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的条件虽然还有些欠缺,但是风险计量先行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商业银行现阶段首先应当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比如VaR值的计算、压力测试、情景模拟、敏感性分析等等,国际市场上也流行着一些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软件,因此,通过软件外包等方式尽快建立自己的市场风险计量系统。此外,在现有管理框架暂时还无法调整的情况下,可以先引入比例指标有偿转让等手段,逐渐提高各业务单位和分支机构对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认知程度。

(三)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加快银行电子数据信息等基础建设

人才和技术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资产负债管理所要求的先进的管理技术、业务品种创新、技术创新等都向银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商业银行和西方先进银行的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有理论、有实践的资产负债管理人才。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金融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既有业务能力又精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抵御金融风险的根本保证。

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管理工具都是建立在完善的银行电子数据信息基础上的。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促进了西方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化的进程,为西方商业银行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化服务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服务手段。在西方资产负债管理中,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及其他一些信息加工技术,如金融工程技术、系统动力学技术、运筹学技术、决策预测技术等为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目前中国许多商业银行的电子数据信息基础还很不完善,计算机技术在中国银行业虽然已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无论从覆盖程度还是软件开发能力、网络功能以及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成长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电子数据信息基础的落后客观上制约了先进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应用。加快管理电子化、加快银行电子数据信息基础建设也势在必行。各行必须加强资产负债应用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改变目前被动围绕指标管理的局限性,以“充分收集、科学处理、高度共享”为原则,借助于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开发,建立相应的预警、预报和分析系统,把现代化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稳步推行FTP

目前中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处于比例管理和资本充足率风险加权资产管理并存的管理模式,而某些先进的商业银行已经引入经济资本管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存贷款之外的资产负债业务蓬勃发展,以贷存比为核心的比例管理已难以充分覆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现行的比例指标体系相对简单,难以全面反映和准确计量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传统的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主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必须逐步实施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银行的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是为了满足银行巴塞尔决议而采用的管理方法,商业银行以经济资本配置和管理为手段,促进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配置和风险控制。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资本作为判断银行经营稳定性最重要的标准,决定了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生存能力。对资本进行有效管理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先决条件,也是统筹效益、质量、规模的有机纽带。从中国商业银行的客观形势来看,一方面,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国内银行的资本要求大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制定和实施资本补充规划外,还必须通过建立风险资本约束机制,促进分支机构对资产结构的自律性调整,控制风险资产过快增长,满足资本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规模扩张型战略的影响下,中国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是考核大多以账面利润为主,没有考虑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成本问题,其结果往往诱使分支机构为了追求账面的高收益而盲目发展高风险业务,忽视高风险业务对资本的过度侵蚀。只有建立风险资本约束机制,以风险调整之后的经营绩效作为对分支机构的考核基础,才能有效促使分支机构正确看待风险和收益,自觉控制风险的无限度扩张;才能从根本上纠正短期逐利思想和各种非理,实现长期稳定的利润增长。在全面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上,取消大部分资产负债比例指标,同时建立贷存比例警戒线制度。

在人才和技术完备的基础上,稳步推行FTP。FTP是Funds Transfer Pricing的简称,中文含义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它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FTP是国际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工具,其基本功能是通过银行内部每笔业务对应资金的全额计价转移,建立一种科学评价绩效、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引导定价、集中管理市场风险的内部运行机制。FTP是对传统利润核算方式和资金管理模式的颠覆性改革,涉及资金管理体制、绩效管理体制、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是构建矩阵式组织的基础和核心,为其他管理体制改革搭建基础平台。

具体而言,推行FTP对中国商业银行具有几方面现实意义:(1)可以以合理的资金成本或资金收益为基础,逐步构建商业银行对产品、对客户、对个人的科学评价系统。(2)利用FTP指导产品定价,才使得科学定价成为可能。这将有利于解决当前国内银行业中突出存在的定价不准、报价混乱等问题。它还将对中国金融市场上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非理性竞争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3)以资金成本、经营成本和风险的准确计量为基础,可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机制、经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机制。(4)通过推行FTP,剥离经营单位的市场风险,建立由专业化团队集中管理市场风险的经营管理模式。

(五)重组管理架构,健全管理流程,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涉及到各个业务部门,需各业务部门协调合作,必须建立一套功能完善的独立性较强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是资产或负债交易的决策制定者,它主要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报告和分析行使职能,不同层级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都有自己的风险权限,如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权限等等。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执行部门是负责有关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制定和行使对资本、资产负债、利率和流动性的管理,并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管理其账簿。中国的组织体系基本上沿袭了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体系。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第七条规定:“各商业银行可成立由行长(总经理)任主任,计划、统计、信贷、财会、稽核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按季分析、考核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提出改进资产负债管理的措施,并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但是中国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实质与功能和西方的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大部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安员会不具有独立决策地位,而且管理层次较多,上下级行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权限定位不清,造成运作的形式性、机械性和非整合性。管理行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差影响资产负债管理全面有效的实施。因此,需要进一步改组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结构,理顺决策和管理流程,建立一个以风险调整业绩为中心的营运决策机制,一个高效独立的资产负债管理执行部门,一个包括风险识别、评估风险收益、调节风险敞口、选择业务策略、配置经济资本、一系列环节在内的顺畅的管理流程,一个和资产负债管理相关联的绩效衡量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念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戴国强.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向市场经济体制、向国际规范迈进的步伐加快。但与此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将随着入世而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等等,面临着入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力资源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源流动越来越频繁,管理相对而言越来越复杂,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怎样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怎样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怎样使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等等;这些都与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相关,也是各家商业银行函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银行绩效管理的现状

银行的绩效管理是使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在持续交流的过程中,为银行持续创造价值做出可预见及评价的贡献的一整套程序。其银行实施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持续改进银行各个层面的绩效水平,实现员工绩效与组织绩效的有机融合,引导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超越竞争对手,推动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国对于绩效管理的一些常用方法,如KPI、平衡计分卡、述职制度等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于这些方法如何有效地与实际结合,目前还在结合行业特点作进一步的研究。

国内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在探索绩效管理的前列,大都已建立了以综合经营计划为前提和考核标准的绩效体系;建设银行也己建立了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财务考评体系,总行推出了人事激励与约束考评办法;农业银行虽然基本建立了以利润为核心的财务考核,但其缺乏综合经营计划等基础考核体系,总体而言,国内商业银行在绩效管理方面基于经营管理实际的深入探索和研究还比较少,根本上还是缺乏基于经营管理实际需求的全面分析,尚没有建立起扎实的管理基础,如完善的岗位评估机制等,也没有形成能与先进管理理念有机结合的绩效管理体系等。故此,目前国内银行的绩效管理尚在初期阶段,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与缺陷。

3 我国银行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绩效管理的定位不准

绩效管理的定位问题其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评价要解决什么问题.绩效评价工作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对绩效管理定位的模糊主要表现在对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结果是流于形式;有的没能很好地利用考核结果,耗费了大量的时问和人力、物力,结果不了了之。有的是为了分配工资而考核。片面地看待考核的管理目标。对考核的目的定位过于狭窄。

3.2 绩效标准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近年来国有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已由过去的“德、勤、能、绩”体系转向了以业绩为主的体系,考核标准多由人力资源部门按照银行部门分类设立,在业绩标准的制定上存在多种问题。一方面是设计业绩标准的主体单一,人力资源部门对各部门了解程度有限,在没有部门主管及员工参与的情况下由其主观制定出的标准缺乏合理性。另一方面是没有充分考虑到绩效的多维性、多因性特点,绩效考核指标重业绩轻其他、重结果轻过程,绩效标准缺乏科学性。

3.3 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不同步

篇(10)

一、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大有可为

从管理体制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财会分设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结构下,银行财务管理承担了全行成本效益管理的主要职能,银行会计管理的主要职能定位于进行会计核算,开展会计监督,提供结算服务等。根据这样的职能分工,银行会计条线很自然地作为成本中心来管理,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上容易产生两方面的偏差:一是主要强调“成本”方面,即如何采取各种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而对“效益”方面重视不足;二是在成本管理上主要强调“营运成本”,忽视全面的成本,尤其是“无形”的成本,从而使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得狭隘化。

然而事实上,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中同样具有完整的内涵,在追求“账平表对、内控健全”的过程中同样包涵着成本效益管理的重大课题。银行会计管理不仅要讲求降低成本,而且要讲求提高效益,同时,这里的‘成本“概念有着宽泛的内容,不仅包括人工成本、营运费用等显性的成本,而且包括诸如交易费用(广义上的交易成本)、结算风险等隐性的成本,特别是在对结算风险的认识上,把控结算风险往往仅被视作会计结算人员的职能,在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容易受到忽视,但结算服务同样是银行经营的范围,结算风险一旦释放出来,就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致命的代价“。所以,尽管会计管理的成本效益不容易”定价“,但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旦拓展了成本效益观,我们可以发现,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领域大有可为。

二、构建合理的会计管理构架

谈起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人们即刻反应出来的可能有“营销成本”、“产品成本”、“资金成本”等概念。它们确实都是成本效益管理的重要对象,但令人遗憾的是,银行的组织成本却常常落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而恰恰是这种成本,将“先天”地影响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各类成本。不同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运行成本,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组织结构是影响到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个“先天性因素”,是涉及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的一项“致命的”、“隐含的”的成本。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来看,目前,会计人员在全体职工总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底,会计条线员工占全行职工总数的40%左右,相应地,会计条线人力资源成本在银行总成本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而,会计组织成本是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多是实行行政分权体制,在这一行政体制下,统一法人的银行按照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被分割成具有很强独立性的板块,相比之下,客户不象是某银行的客户,而更像是某分行或某支行的客户,由分支行叠加起来的总行类似于一张“汇总”会计报表而不是“合并”会计报表。就会计条线而言,“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会计条线业务管理权威性不足,带来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分支行各自为政,操作不统一,增加了会计制度执行成本;又如,分支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时常要受到本“块”其他部门的干预,不能完全按照制度规定操作,会计人员缺少防堵风险的权威支持,陷入“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境,而会计风险不加防范,则容易转化为现实的成本和损失。

近年来,我国银行纷纷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建设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各行普遍推行的数据集中在为会计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组织架构提出了挑战。我们不妨把银行的技术系统比作“经济基础”,把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比作“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会计管理体制和构架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应于原来分散的信息系统,我国银行业的会计管理呈现的也是较为分散的状况,而集中式的核算系统以及内部管理系统为增加会计管理幅度提供了条件,也对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构建合理的会计组织框架,改变分散管理的状况,推动扁平化管理,加强会计条线垂直管理。一个与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条件相适应的会计组织结构将有助于降低组织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是一件“效益无量”的事;反之,将造成组织运行不顺,加大内部协调成本和制度执行成本,降低会计运行效率。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再造业务流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银行会计而言,电子化的核算和控制系统乃善事之器,是降低会计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的“基础因素”。

传统的银行会计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手工账、手工登记簿、手工控制贯穿了银行会计作业的整个过程,劳动成本高、劳动效率低、无法及时充分地提供满足银行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成为阻碍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突出问题。

面对落后的现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纷纷加大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据统计,1995年至2000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为360多亿元;2001年,国内银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将近300亿元!在大规模的投入下,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搭就,与国外商业银行在技术平台上的差距逐渐缩小。

在这场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中,会计条线是直接受益者之一。通过业务处理电子化,原先的手工会计核算劳动得到了巨大的解放,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然而,目前的会计核算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纵观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管理电子化和银行再造三个阶段,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总体上还处于介乎业务处理电子化和经营管理电子化之间的阶段。就会计作业而言,目前实现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原有的手工核算和控制作业,以“仿真性”为特征,而手工核算和控制的具体做法的合理性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因而会计作业效率的提高并不彻底,还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形成了一种“功能浪费”。以银行会计的“双线核算”为例,传统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映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见图示:明细核算: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综合核算: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因此,在会计核算的初始源头没有分离双线,只要系统设计无误,此后的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总是相符的,分户账合计是恒等于总账的。见图示:

分户账余额表

凭证

目科目日结单日计表

因此,所谓的总分核对无非是用日日的数据对系统设计进行反反复复的验证而已,双线核算已经失去了手工核算情况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是一种浪费的会计作业,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再比如,传统上,银行贷款发放从受理、审贷、发放等过程均以手工传递,尤其是在发放环节,虽然有会计人员“审核”贷款的审批手续,但这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步骤,贷款是否符合发放条件并不在于会计人员的“审核”。因此,完全可以在计算机核算系统中将发放与审贷环节关联起来,使会计人员通过系统回显作“确认”来完成对贷款业务账务处理的监督,从而节省会计人员手工录入帐务信息的作业步骤。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意味着,在核算系统建设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手工会计作业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提高会计作业效率的可能性,再造会计作业流程,这是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的“基础因素”。

四。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篇(11)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仓库建设和管理决策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建设缺乏总体的规划。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金融政策、法律法规、金融管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是一个工程量非常大的系统工程。按照系统工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必须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总体规划,包括所有涉及的相关技术标准、人员、业务处理流程、方法等进行设计规划,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分阶段实现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然而,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之初,负责系统实现的是信息技术部门,造成重技术轻管理现象的出现,且各银行之间没有进行统一的系统开发工作,各系统采用的编码不一致、技术手段有高有低、开发平台各式各样,不利于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一些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虽然规模较小,容易开展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工作,但是各银行的系统之间仍然缺乏兼容性和开放性,无法进行系统的集成和信息的共享。

(2)数据仓库建设方面

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仓库建设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规划与实施的脱节。银行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仓库建设的规划时,缺乏对自身经营体制、管理水平等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追求数据仓库的先进性,把目标定的特别大,导致在实施时困难重重。而系统的开发建设缺乏一定的可扩展性,后续业务想要实现的功能很难在原有的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展,导致开发的系统越来越复杂,花费的资源越来越多。另外一方面,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系统的开发,对于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数据仓库使用基础不牢固。

(3)管理决策信息化方面

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决策信息化方面,其支持决策作用发挥得不够。由于我国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薄弱,系统只能够提供大部分只能满足例行信息需求的功能,对于一些对经营决策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信息处理不够,难以发挥系统对于管理决策的支持作用,达不到改善经营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系统只能完成数据的统计、汇总、存储等功能,缺乏数据挖掘的能力,也不能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以及控制,无法满足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4)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

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方面,需要根据数据的不断集中和增加采取更加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随着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数据增大了系统的不安全性。一旦发生数据灾难,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威胁所有客户的利益,也会对国家的金融安全造成不可预估的威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系统抗风险能力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针对问题采取对策,促进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发展战略

(1)明确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规划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首先要明确系统发展的总体目标。商业银行要适应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建设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各大银行需要尽快立足现实,确定系统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总体规划,成立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以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需求成立制度组、数据组、技术组、网络组、应用组、保障组等负责系统的建设工作,各工作组各司其职,组与组之间密切协调,信息共享,确保管理信息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能够有机集成,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前瞻性。

(2)提高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

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取决于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在存储大量业务数据的同时,对数据或者信息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和内在的规律,提供给管理决策人员,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改善银行的经营决策,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3)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和运行管理

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数据备份中心,在商业银行对数据进行集成和日常的运行中,要完善数据备份机制,以满足系统运行的安全需求。银行业需要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系统安全建设,建立安全防范机制,应对可能出现的金融犯罪行为,保证系统运行和信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