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不仅电荷能产生电场,变化的磁场亦能产生电场;
2、不仅电流能产生磁场,变化的电场亦能产生磁场;
二、对麦氏理论的理解
1、稳恒的电场周围没有磁场;
2、稳恒的磁场周围没有电场
3、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恒的磁场;
4、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恒的电场;
5、非均匀变化的电场、磁场可以相互转化;
三、电磁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场,这就是电磁场;
四、电磁波: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
1、有效向外发射电磁波的条件:
(1)要有足够高的频率;
(2)电场、磁场必须分散到尽可能大的空间(开放电路)
2、电磁场的性质:
(1)电磁波是横波;
1、光线:表示光传播路线的直线;
2、光束: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c=3.0×108m/s;
3、光的折射定律:光从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传播路线要发生改变,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入射角:图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加角;(2)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折射率n=c/v=sini/sinr(大的除以小的);
4、光密质:折射率大的介质;
5、光疏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
二、全反射: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当入射角大于零界角时,只有反射光线没有折射光线的现象;
1、发生全反射的条件:(1)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2、临界角:当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sinaC=1/n;
3、特例:海市蜃楼、光导纤维;
三、光的色散: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能形成彩色个光带,这个现象叫色散;
1、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从上至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1、干涉: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互叠加,在某些地方振动加强,某些地方振动减弱,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
(1)、发生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2)、波峰与波峰重叠、波谷与波谷重叠振动加强;波峰与波谷重叠振动减弱;
(3)、振动加强的区域的振动位移并不是一致;
2、衍射:波绕过障碍物,传到障碍物后方的现象,叫波的衍射;(隔墙有耳)
能观察到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差不多;
3、衍射和干涉是波的特性,只有某物资具有这两种性质时,才能说该物资是波;
二、光的电磁说:
1、光是电磁波: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
(2)、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光能发生衍射、干涉现象;
2、电磁波谱: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
(1)从左向右,频率逐渐变大,波长逐渐减小;
(2)从左到右,衍射现象逐渐减弱;
(3)红外线:热效应强,可加热,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
(4)、紫外线:有荧光效应、化学效应能,能辨比细小差别,消毒杀菌;
3、光的衍射:特例:萡松亮斑;
4、光的干涉:
(1)双缝(双孔)干涉:波长越长、双孔距离越小、光屏间距离越大,相邻亮条纹间的距离越大;
(2)薄膜干涉:特例:肥皂泡上的彩色条纹;检测工件的平整性,夏天油路上油滴成彩色;
三、光电效效应:在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向外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发射出的电子叫光电子;
1、现象:
(1)、任何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光,只随入射光的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入射光照射在金属上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2、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光子;光子的能量:E=hγ(光的频率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大)
3、光电效应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4、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四、激光具有:相干性(作为干涉光源);平行度好(作光盘、测量);亮度高(加热、光刀)
一、试卷总体特点
普通高中地理会考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其目的主要是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浙江省2011年会考地理考试分卷Ⅰ(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卷Ⅰ有35小题,共70分;卷Ⅱ有3小题,共30分,全卷共38小题,总分100分。从笔者分析看,会考试卷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试卷紧扣会考标准,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
试卷紧扣《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标准》规定的知识范围和考试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在高中阶段应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了学生环境意识、全球观念和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对环境负责的观念的考核。试卷中考核学生理解、应用能力的试题占到85%以上,如与东部地区相比,长江中游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哪些优势这些试题单凭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很难答对,均需要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迁移才能胸有成竹。体现了新课程和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观念教育和能力培养理念,对普通高中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整卷知识覆盖面广,结构布局比较合理
试卷考核知识点涉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教材的所有单元内容。必修Ⅰ选择题部分共19题38分,综合题7分(选做A题)或9分(选做B题);必修Ⅱ选择题部分共11题22分,综合题14分(选做A题)或8分(选做B题);必修Ⅲ选择题部分共5题10分,综合题9分(选做A题)或13分(选做B题)。就整张卷子来说必修I共45分或47分;必修Ⅱ共34分或30分;必修Ⅲ共19分或17分,这与会考标准4:4:2的标准大致接近,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3.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突出地理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全卷共设计了16个图表,分值为72分。有景观图、区域地图、地理事物分布图、统计图、原理图、漫画图等多种形式,地理图表清晰、直观、科学性强。图表、数据的处理和设计合理,图与题干配合、融合较好。其中选择题从15~35题的21道题目全部有图,共42分。四道非选择题(38题有A、B题)也是全部有图,共30分。
4.注重知识迁移应用,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
试题有实验性和探究性试题,答案也有开放、多元的,素材有时事、乡土的,类型多样、新颖灵活,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新的发展要求。“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解决新问题”试题在试卷中占有很大份量。如第21题,直接取材于生活,要求学生用教材中所学到的规律、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第24题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比较,对最佳区位选择作出决策。又如第30~31题和第34~35等试题,设计为探究性问题。非选择题第37题的A题或B题的最后一问设计都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的试题不必让学生去死扣教材,而要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进行推理,这样就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考查能力的目的。这样的试题设计灵活,难度也不大,很受师生欢迎。可以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加观察、多加思考。
5.试题关注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如试题涉及了城市化,环境生态保护,“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等。再如38题B题用了浙江省示意图,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地理教育 困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课程标准,同年9月,就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47万初一学生开始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到了2005年,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初一学生进入地理新课程的学习。经过将近10年的打磨,修改之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2年2月与广大师生见面。
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紧随义务教育之后。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15个高中学科的课程标准,随后的2004年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先行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2010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省区市的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笔者针对我国中学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并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面临着如下的困境:
1.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地理教师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引导者、合作者,同时也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更是地理教学的研究者。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的地理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新课程改革之后,乡土地理列入了初中地理必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由原来的上、下两册增加为“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同时选修内容由原来的两个模块增加到现在的七个模块,教学内容的增加,势必需要更多的地理教师。目前,“”之前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大部分已经退休;之后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本应该可以成为目前的骨干教师,但是随着1993年的高考改革,全国大部分省份取消地理高考,部分地理教师纷纷转行或者“跳槽”,部分改教了其他科目;高考不考地理对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也产生了冲击,高校地理系在这段时期纷纷改名和转产,并压缩地理教育师范生的招生人数,甚至停招地理教育师范生,对中学地理新教师的有效供给不足;大多数中学在这将近十年之间也没有招聘到一位年轻地理教师。短短十年之间,中学地理教师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高中会考制度无法保证地理教学质量,地理课程教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到了2003年地理学科重新被纳入高考科目,出现了很多农村学校不得不到城里中学借调地理教师来代课,或者干脆由其它学科教师教地理课程的现象。以甘肃省为例,2009年之前,甘肃省内只有西北师范大学设有地理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的本科生人数不到150人,大多数签到了县城以上的学校,广大农村中学依然招收不到一位本科毕业的地理教师。近年来,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等本科院校先后增设了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年轻地理教师的供给。但是地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很多偏远地区的中学,非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依然占有很大比例。
二是素质有待提高,普遍体现出知识结构不完善、基本教学技能不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笔者查阅了国内几所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教学计划,发现高校在课程设施上普遍存在着“重自然地理、轻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缺3S技术”的问题。,与以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相比,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大量增加了人文地理相关的内容,涉及到诸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内容;另外,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都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可是,很多高校地理系的教学计划并没有因此而做相应的调整,导致我们的地理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另外,地理基本教学技能不强也困扰着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突出表现在不会搜集可用的教学资料,教学观念过于落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笔者在对某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该校地理教师习惯照本宣科,课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将鲜活的地理课上成了有“地”无“理”的所谓“地理八股”。
2.高中选修课程形同虚设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教材的设置上体现选择性,即设置了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了课程框架。必修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七个模块组成。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凸显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但是也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困难。
笔者翻阅了多个省份的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之后发现,选修模块的分值占到了15%到20%不等,几乎所有的省份命题时坚持“超量给题,限量答题”,即学生可在多个选修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或者两个模块的试题。根据各地普通高中地理学科选修课程开设的教学实际而设置选修模块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共同而有区别、尊重自主选择的念理。然而,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地理教师数量少、高考压力大,七个选修模块根本开不全,只能是高考考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或者干脆开设一门。这样显然违背了地理课程改革的初衷,但实属无奈之举。
3.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衔接
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是各个学科面临的问题,地理学科尤其属“重灾区”。初中阶段地理课程在介绍初步的地球、地图及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课以讲授系统地理学为主,并兼有地理和地球科学两门课程的教育任务。
由于目前中学地理总课时不多且初中地理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没有地理课,全部时间用来应付中考复习,地理课程中断一年之后,学生有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一些高中地理教师普遍认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侧重对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启发,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导致大多数初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而高中地理知识又相对偏难、偏深、内容偏多,同样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
有关专家在解读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时就指出,高考地理部分并不会涉及到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的知识点,而只是把它作为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因此,在复习初中地理时,相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重点强调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养成,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等问题,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6-39.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236-244.
地理学科是一门具体学科,它具有空间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地理学科中的每一单元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但在实际授课时,都分成课时教学,使知识体系支离破碎。如何恢复单元知识的整体面貌呢?地理复习课就成了必不可缺的环节。通过单元复习,可以归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进而实现高层次目标的落实,实现智能迁移,达到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目的。地理复习课是地理目私萄е幸桓黾其重要的课型,是整个地理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如何实施地理复习课的目标教学呢?
一、明确目标
一般而言,复习课时间短、容量大,不可能和新授课一样娓娓道来,必须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知识复习到位,复习目标的优劣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想制定出正确恰当的复习目标,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复习每个板块的每节课时,应让学生明确记住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还要知道应综合运用哪些知识,建立起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导学体系。在复习时,应将各部分知识归纳整理,精心设疑。教师在确定复习目标时应符合以下三个要求:第一,充分揭示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第二,突出本单元知识体系的层次及重点;第三,目标语言尽可能言简意赅,便于学生记忆,切忌知识点繁琐罗列而失去目标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中国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可确定如下复习目标:第一,根据不同情况,熟练地选择恰当的运输方式;第二,掌握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及重要枢纽;第三,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第四,掌握主要的工业区、工业城市的分布。复习目标确定后,如何实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课堂操作: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而归纳复习目标,指定学生回答后再向全体学生出示复习目标,学生与之对照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上好本节课营造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目标,教师进一步强调复习重点,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例如,在前面列举的四个复习目标中,可把目标一运输方式的选择和目标三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作为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重点复习目标,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总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两到三分钟完成,之后进入地理复习课的主体,即深化结构和复习提升阶段。
二、深化结构,复习提升
地理学科整体性的特点要求地理知识不能存在离散性,应通过结构把零散的知识点网络化,最大程度地恢复地理原貌。通过深化结构,使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进行总体把握,达到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驾驭整体的目的,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构架一个优质的知识骨架,便于学生学习。
我认为应抓住以下几点:第一,找出本单元知识体系中的主线,找到各知识点,构建单元知识的总框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应地图,引导学生形成综合认识。第二,重建知识网络体系,编制成新的单元,也就是不按教材顺序复习,而是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来复习,对重要知识进行横向对比,打破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部分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的界线,通过对知识内容的整合和重组,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线索,使知识内容条理化,并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与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整合在一起,从土地资源按用途及利用状况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类型,引出每种土地类型具体的分布地区,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地区因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而发展的农业部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西部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中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而东部地区的种植业又因为耕地类型、耕作制度、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的不同出现了南北方农业的差异,经过这样重新组合,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线索分明,因果分明,便于学生掌握记忆。
深化结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就是板书的过程。结构是内容,板书是形式,板书的设计要简明扼要、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地理板书设计可分为四个类型,纲目式、结构式、表格式和联系式。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几种类型常常混为一体。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一边板书结构,一边引导学生看图或回答,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照板书结合个人情况(存在的缺漏)进行自我弥补,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释疑答难。在时间分配上,深化结构阶段可安排十到十五分钟,再给学生留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自我弥补和加深记忆。
三、检测达标
检测评价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复习质量的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精心组织习题,习题的组织一定要针对复习内容,拟定的训练题目要有针对性和梯度,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考试说明,让学生通过练习达成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除事先准备的题目外,也可根据课堂中反馈的信息追加题目进行练习,要注意题型齐全,地理复习题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和填图题。
在课堂操作中,教师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在做题的过程中两三名同学可以就近交流,少数不确定的题目可以扩大到小组讨论,然后用多种形式检查。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写错别字是常见现象,教师应边检查边点评,评易错的字,评易弄错的地理位置,评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缺漏或能力不足及时进行处理,对于难度大的题目可反复训练。为了避免学生在长时间做题过程中出现学习疲劳的现象,可以引入对抗环节。现在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教师可提前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出题形成题库,然后抽签、对抗,由学生评选出最优试题。这种方式既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思维偏差,便于教师找出补救的措施。
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注意做好学生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教师对测评试卷的分析、讲评工作,在试卷测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分析并找出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然后进行补充复习。教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既要明确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又要找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哪些不足,特别要进行解题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题目意向、灵活运用知识点、巧妙突破问题难点的能力。此环节可安排十到十五分钟。
四、课堂小结
最后剩一到两分钟时间进行总结,这是对整节复习课的概括和总结,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画龙点睛之笔,可以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这一环节可完成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回扣目标,重述本节课的重点;第二,对复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再次加以强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小结方式就是归纳总结法,可由教师口头把本节的知识点重新简要梳理一遍,也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或采用画“知识树”的方式,利用图示或表格揭示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为简,使知识之间的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时,最后总结时可以在黑板上梳理出知识框架图,通过框架图引导学生对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特殊的气候对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加了解。
总之,地理复习课是地理目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完整的认识,符合地理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目标教学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而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智能和拓宽思维的有效手段。目标教学如同复习课的一把钥匙,若运用正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发挥目标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自编自创;校本读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43-02
目前,教学资料非常丰富,除教材外还有众多的辅导材料以及题目。编写一些符合自己学校、学生情况的教学资料(题目、辅导材料、教材等)是很有必要的。
一、自编自创题目的基本策略
题目(课后练习、单元练习、各种试卷等)的编写是校本教学资料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值得优先考虑的,在具体建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的方向确定。
(1)领会课标精神。认认真真地阅读课标与考试大纲条文,深刻地领会其精神,选择最终(有些题目要求可低些,作为过渡)能符合要求的题目,是校本题目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2)浏览各种题目。即大量浏览市面上出现的各种相关的题目,以知识点为单位,分析其要求(识记、理解、能力等),然后进行综合比较(取出现频率较高的,舍去一些偶然出现的),确定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以此作为校本题目的参照系。
(3)确定题目的难易度。在校本题目的编写中,难度怎样确定?难易题的比例是多少?很难有一种统一的模式。据笔者的经验,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学生做题目要难易度适当,如果题目难度太高,就会失去兴趣,产生恶性循环,教师在平时要注意长期积累经验,以此作为编写校本题目的依据,这就是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统计作业、考试中相关题目的难度值(通过率),反复比较、综合分析,确定哪些该入选,哪些该舍去。关于难易题的分布问题。对于层次高的学校(学生),在初期就可以加大难度,增加难题;对于层次低的学校(学生),则应缓慢地、逐渐地加大难度,增加难题。此外在同一大题中,层次高的学校(学生)在小题中可较快地进入难题;而对于层次低的学校(学生),在小题中应缓慢地进入难题,即前面小题较容易,最后才出现难题。
2.题目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值得考虑:一是网上下载,网上下载题目最大的优点是方便、费力少,缺点是经典题少,心仪的少。二是从纸质材料转化,现在市面上有许多题目,简直可称之为“题海”,这当中有些是可取的。三是原创。自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改变,即部分是人家的,部分是自己的。二是完全自编,即原创。自编题是校本题目中的精华,要好好重视,花大力气建设。
3.题目的管理。这也是校本题目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包括题目的存放和导出、更新、保护等。
一是题目的存放和导出。这里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目录系统。据笔者的经验,可用两种分类法,一是先按年级分类,再在年级里按教材的章节分类,其间再并列地分出“综合”一类;二是按专题分类,如时间题、等值线题、布局题、综合题等。良好的目录系统建好后,题目的存放和导出就比较方便了,只要往相应的位置放和找就行了。
二是题目的更新。要经常性地检查题库,剔除一些老化的、不满意的题目,新增一些更加科学的、符合潮流的题目,以适应新形势。
三是题目的保护。及时地更新杀毒软件,免遭病毒攻击和及时地备份(用移动盘或光盘)是两项不得不做的工作。
一、自编自创辅导材料的基本策略
据笔者的实践,针对以下问题可编写一些辅导材料:
1.课本里未提到,但题目中会出现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肯定碰到过这种情景,解题所需的知识课本中却未叙述,如雪线、三角坐标系图、等温线图的判读等。这些最好编一些材料供学生阅读。例如,雪线是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雪线的高低与降水和气温有关,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低,雪线越低,雪线大致与0℃等温线接近。
2.课本里提到较少,但题目里要求较多的内容。如太阳高度角,课本里只有很少内容,但实际的要求却非常高,如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有何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何规律?某一瞬间各地太阳高度大小如何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如何计算?已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如何求某地的纬度或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极昼地区子夜(0点或24点)时太阳高度如何计算?南、北极点的太阳高度日变化怎样?垂直照射与太阳直射有何区别?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与纬度有何联系?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楼高、楼距与太阳高度有何关系?太阳能热水器倾角与太阳高度有何关系?遮阳板(或雨棚)的宽度与太阳高度有何关系?如何判读等太阳高度图等都在考核之列。对于上述内容适当地编写一些辅导材料是十分利于教学的。
3.学习时间相隔较长的内容。地理课一般先在初一(最多是初二)开设,而到高三时,又要用到初一的知识,相隔时间较长,遗忘较多,若能及时发放一些辅导材料,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中国主要铁路线名称及起止点: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哈大线:(哈尔滨—大连);京哈线:(北京—哈尔滨)……
4.难度较大的内容。课本中有的知识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尽管教师会反复讲解,但手头上有一些通俗易懂的辅导材料,在合适的时间里温习,对提高学习成绩应该是有益的。
5.课本里分散,又需总结的内容。有些知识在课本里分得很散但在实际中,又需要它的综合知识,若能编成材料,则有利于复习与解题。如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高度、风、下垫面性质、洋流等。
三、自编自创校本教材的基本策略
校本教材的编写是校本教学资料建设中最高的目标,但工程非常巨大,除消耗大量的精力、体力外,编写者还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教学和写作水平,所以只有有条件的学校才可尝试。
1.高一教材的编写。在一般情况下,高一年级是不进行文理分班的,而且都要会考或毕业考,考试的题目难度不会太大,所以从总体上看,统一的教材是基本可用的,但必须作些调整,哪些内容要调整呢?即课本里未提到,但题目中会出现的内容要补充;课本里提到较少,但题目里要求较多的内容要加强;初一时学过的,在高一时又要用到的内容要补充;难度较大的内容要修建一些阶梯,某些分散的内容要作些综合等。考虑到部分学生要读文科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高一校本教材的定位一般可略高于会考(毕业考)或在高考与会考(毕业考)之间,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作适当地调整。
2.高二教材的编写。高二时,很多学校作了文理分班,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接受能力有所提高,故教材的定位可接近高考水平。要大量阅读通行的高二年级的题目,研究它们的深度和广度,并合理地反映在教材中。
3.高三教材的编写。编写一本符合高考要求的区域地理校本教材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系统地理知识,要在高一、高二教材基础上加工。高一、高二教材基本上是按知识点、按条块编写的,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如“大气”单元一般按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大气环境保护等几块来叙述。在高三的教材中,要突出重点,加强综合性,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如“大气”单元可改为“天气与气候”单元,按天气和气候的形成、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两块来叙述,大气环境保护可放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按个人习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由于高考中还有初中系统地理内容,如经纬度、等高线等也要整合进来。
参考文献: